如果医生得了糖尿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3 04:08:10

点击下载

作者:王勇,向红丁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如果医生得了糖尿病

如果医生得了糖尿病试读:

作者序一 用知识搭设健康之桥

老子云:“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升。但是,高速的发展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例如,工业发展带来环境污染,致使我国北方雾霾天大幅增加,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还有竞争带来的巨大工作压力,让很多年轻人吃饭和作息不规律、长时间不运动,甚至染上抽烟酗酒等恶习,亚健康人群日益扩大。

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身体总有一天难以承受,最终的结果就是生病。遗憾的是,我国人口众多,目前的医疗资源远远无法满足所有患者的需求。有资料显示:“中国的医药卫生总体水平被世界卫生组织排在第144位,而卫生公平性竟被排在第188位,全世界倒数第4位。这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与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状况,以及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差甚远,医药卫生事业的严重滞后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瓶颈。”

从医疗现状上看,各家大型医院人满为患,诊室内人头攒动,患者往往经历数小时等待却只能换来医生的寥寥数语。而医生们呢?也异常辛苦。他们加班加点、周末无休,依然忙得不可开交,更有甚者,我们经常听到医生们英年早逝的噩耗。

医生并非不想对每一位患者做出详细的病情分析和完备的指导,但有太多患者在等候,平均到每一位患者身上的有限的时间,让医生们只能止步于给出诊疗意见和用药指导。且因人口基数大、医生数量有限、国家投入有限等客观因素,此情况将长期存在。

如何解决这种情况?许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这套书的编写也正基于此考虑。我们旨在通过文字,搭设一座医生与患者沟通的桥梁,将医生没来得及在诊室内条分缕析、详细阐述的话写在纸上,为您提供疾病预防、就医指南、日常护理等方面的详细内容,让书中的知识如同家庭医生一般陪伴您左右,守护您的健康。

这套书在内容上有三大特点:

1.以通俗易懂的科普方式,讲解疾病的成因及治疗原理等问题。通过阅读,您将了解疾病的起因,明白如何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与疾病抗争。

2.书中特别讲解了慢性疾病防治办法,将慢性疾病的防治渗透到您的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守护您的健康。

3.书中强调了日常健康管理的重要性。通过阅读,您能及早发现生活中的健康隐患,并及时改正,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这套书包含了笔者多年丰富的健康管理经验和临床经验,希望能为您打开一扇通往健康的门。更希望阅读这套书的过程,是医生与患者进行的一次关于健康、医患关系、生命的意义的深度交流,能为守护患者的健康、化解僵硬的医患关系尽一份绵薄之力。王勇2015年1月1日

作者序二 了解糖尿病,远离糖尿病困扰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五种基本的味觉——苦、咸、酸、甜和鲜,正是这五种基础味觉的组合,构成了我们千变万化的味觉世界。其中有一种味道最美,那就是甘美的“甜”味,令人忍不住想吃上一口。它具有磁铁般的吸引力,不论男女老幼,均难抗绝其诱惑。炎炎夏日,来一口清凉的甜品,或寒冷的严冬,来一碗热腾腾的甜汤,都足以让紧张的生活得以舒缓,增添几许生命的温度与生活的情趣。然而,如此美味,有一类人却不得不对其“敬而远之”,那就是我们在本书中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糖尿病患者。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劳动强度减轻、生活水平提高及社会的老龄化,各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继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之后,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第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013年全球死于与糖尿病相关的疾病的人共有510万,占所有死亡人数的8.39%。在我国,糖尿病已成为危害大众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3年11月14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借“联合国糖尿病日”全球关注糖尿病之际,正式公布了第六版“IDF糖尿病地图”。地图显示,在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发病率和发病趋势的估计中,中国2013年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为9840万,居全球首位。据IDF估计,到2035年,中国的糖尿病患病人数将达到1.43亿,仍然居于全球首位,而美国仅达到2970万。

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大家还会觉得糖尿病离自己很远吗?而且更可怕的是,在当前已经患糖尿病的人群中,有1.75亿人(46%)没有得到诊治。尤其是在我们国家,很多人没有体检的习惯,偏远山区的人们更是如此。所以,目前我国大量无症状糖尿病患者还没有被发现。而在已确诊的患者中,估计约有60%的人血糖控制很差,久而久之将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而致残、致死。据统计,糖尿病患者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比非糖尿病患者高3倍,下肢坏疽患病率高5~7倍,肾功能不全患病率高17倍,双目失明患病率高25倍。

但是,有关糖尿病的信息并不全是坏的。现在已有不可辩驳的证据显示,在糖尿病发病高危人群中,糖尿病是可以预防或延缓发生的,其并发症也是可以被阻止的。也就是说,只要我们用心并且努力,糖尿病是可以预防并且得到控制的。

因此,无论对健康人还是糖尿病患者来说,掌握与糖尿病相关的预防、保健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普及糖尿病知识,积极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加强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预防、检查。只有所有人都正确认识糖尿病,才能减少糖尿病对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危害,减轻其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负担。

本书撰写基于这样的初衷,即你必须密切关注自己或家人的身体状况,使其远离糖尿病的困扰。要知道,有很多事——重要的事,医生还没来得及全部告诉你,而这本书会帮助你!向红丁2015年1月3日

第一章 认识糖尿病 了解它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战胜它

糖尿病作为三大常见病之一,具有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显著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目前,糖尿病虽然无法被治愈,但得病并不意味着被判死刑,只要及时进行科学的治疗,并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将血糖控制好,糖尿病对健康就不会有太大影响,我们也照样可以和生病前一样享受幸福无忧的生活。

糖尿病:生命的隐形杀手

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危害不容忽视

身为医生,我非常清楚,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威胁生命健康的杀手,其中最可怕的是那些悄无声息的“隐形杀手”,比如糖尿病。为什么说它是隐形杀手呢?这可是有道理的。

因为它既不像癌症那样,听起来就让我们恐惧,和癌症相比,糖尿病是很温和的,以至于很多时候我们会忘记它的存在;它也不像急性传染病那样片刻便可“风靡”大江南北,我们谁也没听说过糖尿病像前些年的禽流感、SARS一样吧?它只是悄悄地侵入我们的生活,慢慢地腐蚀我们的身体,然后我们就有可能被这个没有在意的疾病夺去生命……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如果你还抱持怀疑的态度,那么,我们就一起看一下下面的几组数据吧。●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统计数据,2013年全球已有3.82亿人患

上糖尿病,相当于成年人的8.4%。仅仅在2013年这一年,就有

510万人死于糖尿病。也就是说,平均每6秒钟就有一个人因糖

尿病而死。● 在全球范围内,每隔10秒钟就有一个人因糖尿病而死,同时,

在这10秒内又有2个人患上糖尿病。● 全球每30秒就有一人因糖尿病而截肢。这并不是最遗憾的,最

遗憾的是其中至少85%的截肢手术本来是可以避免的。● 每年全球糖尿病患者的人数新增700万,而且大多数集中在亚洲。● 在发达国家,糖尿病是造成成年人失明和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 在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35~64岁的年龄段中,每10个

人中至少有1人死于糖尿病。● ……

我们都知道艾滋病的可怕,可是每年死于糖尿病的人数却远远高于死于艾滋病的人数。而且,临床上我也明显感受到了,糖尿病发病年轻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并且直接导致了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增加,进而导致过早死亡。糖尿病死亡人群中约50%的人年龄在70岁以下,其中55%是女性。要知道,中国目前的预期平均寿命为75周岁,而且女性的平均寿命更长。可是,因为糖尿病,很多人不得不过早离开人世。

不仅如此,糖尿病还对社会及家庭产生重大的影响。2012年,全世界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医疗费用已经超过4710亿美元,大多数费用均发生在发达国家。

在发展中国家,患有糖尿病的贫困人群25%的年收入用于治疗糖尿病,这就造成我们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又用于疾病的治疗,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在接下来的10年间,中国因心脏病、中风及糖尿病导致早死而减少的国民收入总值估计为5580亿美元。

我不知道当你看到这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之后会作何感想,是庆幸自己并没有得糖尿病,还是为自己的将来感到无奈?可是不管如何,我们不能否认的一个事实是:糖尿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如此高,它的危害性绝对不容小觑。

如我一开始所说的,糖尿病的症状在初期并不明显,很容易被我们忽略掉。但是一旦有一阵子你总是感觉吃不饱,每次都吃很多,非但没有饱腹感,反而出现无力困乏等情况,很可能表示你已经患上糖尿病了。因为这个时候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已经出现紊乱,从而导致血糖、尿糖的升高,也就会出现我们刚才所说到的症状。而有的糖尿病患者甚至没有一点症状,只是在偶然的检查中才发现自己的血糖、尿糖很高,这个时候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特别是不能按照医生为你制定的治疗方案实施准确而有效的治疗,依然我行我素,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糖尿病并发症。并发症比糖尿病本身更可怕,治疗刻不容缓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最坏的结果不过是要靠注射胰岛素度过生命的每一天,可怕的是糖尿病所引起的各种各样的并发症。我们常见的并发症有心脑血管病变、肾病、眼病、神经性病变、糖尿病足病、性欲减退、月经失调、糖尿病皮肤病变等。要知道,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引起的死亡率在糖尿病患者中占到80%;糖尿病出现肾脏病变的概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7倍,治疗一旦不及时,糖尿病在几年内就会合并肾病,危及患者生命,所以,糖尿病肾病也是影响糖尿病患者寿命的主要因素之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同样是糖尿病患者中最常见的特殊血管并发症,它会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的闭塞和漏出,最终出现视网膜病变,造成患者彻底失明……

这些并发症的危害并非是我危言耸听,而是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告诉我们的。总之,糖尿病的每一种并发症都是极其严重的,并发症的出现往往是由于患者没有及早发现,或发现后没有及时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所以一旦你得了糖尿病,而又没有优秀的糖尿病专家为你诊断治疗,并根据病情制订适合你的、行之有效的“糖尿病康复计划”,那么你的病情往往就会越来越严重。一旦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即使花费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费用,也很可能只是我们对自己一个“自欺欺人”的安慰罢了。

八大因素告诉我们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每当看到糖尿病患者用无比绝望无助的神情痛苦地问我“为什么我会得上这种病”的时候,我的心情总是非常沉重。有一个小姑娘,跟妈妈相依为命,看起来非常坚强,可是当听到我说她妈妈确定无疑患了糖尿病之后,她再也忍不住了,号啕大哭起来:“为什么?为什么我妈妈会得这种病?为什么我妈妈要受到这样的折磨?”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她的妈妈已经因为糖尿病并发症痛苦不堪了。

是啊,可能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会得糖尿病?”简单来说,糖尿病的产生是因为机体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者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造成血液中糖的含量过高,超过人们身体过滤的极限,从而让糖分也作为尿液的一部分排出体外。当然,这只是从医学原理的角度来看的。不过我相信大家并不关心这些知识,我们想要知道的是,为什么在自己身上会出现这种病变,糖尿病是由哪些因素诱发的。目前已经有一些因素被证实与糖尿病发病紧密相关,我们先一起来看看都是哪些因素。

遗传。现在,医学界公认的是,糖尿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有大量的遗传学研究证明,糖尿病发病率在直系亲属与非直系亲属中是有显著差异的,前者是后者的5倍之多。在1型糖尿病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重要性占到一半之重,而在2型糖尿病中竟然达到90%以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引起2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1型糖尿病。

不良的精神状态。近十年来,较多的中外学者通过一系列的调查与实验,确认了精神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肥胖。肥胖也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现代社会,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生活越富裕,身体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的现象。

通过我们科室接诊的病例统计得知,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体形都比较肥胖,而且肥胖的程度与糖尿病的发病率成正比。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饮食越来越精,运动量越来越少,于是,膳食结构的不合理和运动量的日益减少让我们身边的肥胖者越来越多,尤其是小胖墩越来越多,很多孩子小小年纪体重就严重超标,这个时候家长们就要格外注意了。饮食不节制,营养过剩,使得具有降低机体血糖作用的胰岛β细胞的负担过重,从而诱发糖尿病。所以,我们还是管住自己的嘴巴,饮食有点节制吧。

感染。感染在糖尿病的发病诱因中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1型糖尿病来说,病毒感染是最主要的诱发因素。我们在动物实验的研究中发现,许多病毒(包括脑炎病毒、心肌炎病毒、柯萨奇B4病毒等)都能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产生糖尿病。对于隐性糖尿病来说,尽管感染本身不会诱发糖尿病,但是可以使隐性糖尿病得以表现出来。

体力活动少。在一次和对口乡镇医院的帮扶交流活动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农民的糖尿病发病率要明显低于城市居民。后来我们就问乡镇医生,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在当时也没有找出明确的原因,毕竟可能的因素太多了。后来一个医生的玩笑话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她说:“农村人天天下地干活呗。”后来我们对市里几所医院接诊的糖尿病患者的职业进行了一个大致的统计,发现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比如民工,他们患糖尿病的概率远远低于白领阶层。我们推测这可能真的与城市人口参与体力活动较少有关。要知道,适当参加体力活动可以减轻或防止肥胖,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充分被利用,从而避免被糖尿病盯上。相反,如果体力活动减少,就容易导致肥胖,从而降低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利用受阻,最终引起糖尿病。

多次妊娠。对于广大的女性来说,当你怀孕的时候,可能比较容易患上糖尿病。有关专家的研究发现,妊娠次数与糖尿病的发病有关,多次妊娠容易使遗传因素转弱从而诱发糖尿病。这是因为,妊娠期间女性机体分泌的雌激素会增多。一方面,雌激素可诱发自身免疫,导致胰岛β细胞被破坏;另一方面,雌激素又有对抗胰岛素的作用。所以我们说,多次妊娠,诱发糖尿病的概率会大大增加。

不良的环境因素。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环境因素在导致糖尿病发病的诱因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这种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污染、噪音、社会竞争等,如果长期处于这些不良的环境因素中,就很有可能诱发基因突变。突变基因随着上述因素的严重程度的加重和持续时间的增长而越来越多,当突变基因达到一定程度(医学上所谓的“阈值”)时,也就是你发生糖尿病的时候。

营养不足。我们大家都知道营养过剩会造成肥胖从而诱发糖尿病,但是你一定想不到,营养不足其实也是会导致糖尿病的。很多医学家们已经注意到了,某些糖尿病患者之所以会得此病,不是因为肥胖,而是因为营养不足,这些患者大部分都很消瘦。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通过减少营养物质造成动物慢性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不足。喂养一段时间之后,通过测定发现能够产生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首先分泌增多,随后功能衰退,分泌减少,其减少的数目与营养不足持续的时间成正比。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必需氨基酸的缺乏影响了胰岛β细胞的新生和复制,导致胰岛素分泌功能衰竭从而诱发糖尿病。这个实验已经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对营养不足,应该像营养过剩一样予以高度重视,这样才会减少糖尿病的发生概率。

通过上面的讲述,我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哪些因素很可能引起糖尿病的发生。大家也应该看到了,只要我们在生活中多多注意,很多糖尿病的发生还是可以避免的。因此,大家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避免这些诱因,为了自己的健康生活,一定要时刻提高警惕。

糖尿病不能被根治,不要让虚假广告给病情雪上加霜

对于所有糖尿病患者来说,大家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可能就是:这个病究竟能不能被治愈,能不能彻底康复。一次晚饭后在公园散步,碰到了一位患者的家属,他的妈妈患了糖尿病,现在每天都需要注射胰岛素稳定体内的血糖浓度。他跟我说,看过那么多医生,没有谁说可以治好妈妈的病,但他真的希望妈妈能痊愈,因为她现在出远门都不方便,而他想等今后挣钱了带她环游世界……尽管一片孝心可嘉,但是我跟他说很抱歉,糖尿病目前真的是尚不能根除。

我之所以在前面费那么多笔墨讲述糖尿病的可能发病原因,就是想告诉读者,糖尿病是一个目前我们还没有确切掌握其发病机制,因而也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根除的疾病,所以目前还不要对完全治愈抱有希望。同时,我们也绝对不要相信某些医药广告中的“治愈”“根除”“根治”等等诱人的字眼。对于在病痛里挣扎着的糖尿病患者,某些美丽的说辞如“中医中药根治糖尿病”“糖尿病不再终身服药”“彻底摆脱糖魔困扰”“引起国际糖尿病研究界的巨大轰动”“治愈糖尿病又有重大突破”等医药广告非常具有诱惑力,但是这些都是真的吗?这些广告可靠吗?其实,大家如果能记得我现在讲的这些常识,就不会再轻易相信那些广告。

很多网友或者患者都会问我:“社会上一些糖尿病医药广告让我不知所措,到底有没有根治糖尿病的药物?”还有患者会问:“一些广告说他们可以让糖尿病患者免去终身服药的痛苦,这是真的吗?”这两个问题颇具代表性,在这里我就统一给大家解答一下。

老实说,目前即便是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也不敢声称他能治愈糖尿病,因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产生能够根治糖尿病的药物。所以,在目前的医学水平下,关于“到底有没有可以根治糖尿病的药物?”“糖尿病究竟能否根治呢?”这些问题,我可以很干脆地告诉你: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新的胰岛移植方法被认为可以接近根治1型糖尿病,但医学界人士认为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再下“根治”结论。胰岛移植在未来有可能治愈1型糖尿病,但在现阶段,1型糖尿病还被认为是一种由先天基因缺陷与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共同导致的、以高血糖为共同表现的终身性疾病。糖尿病一旦发生,在目前的医学条件下还没有根治的方法。虽然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患库兴氏病、甲亢等代谢疾病和妊娠时所导致的糖尿病,在疾病得到纠正或分娩后糖尿病便可以消失。但曾经得过糖尿病的人,以后再发生糖尿病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相对于那些白纸黑字堂而皇之地宣称能够“根治糖尿病”的广告,另一些广告就显得“聪明”多了,他们在开始就变着花样打一些“擦边球”。在广告中,他们通常会避开“根治”一说,宣称自己的药“服用四五个疗程后血糖、尿糖值就能降到正常水平,巩固一个疗程就可以停药”。但糖尿病患者果真就能这样停药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广告的说法其实和“根治”是相同的意思。不可否认的是,有些早期糖尿病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巩固后,血糖浓度可以下降甚至恢复正常,对于这部分病人来说,确实可以暂时不必用药。但请你一定记住,这只是暂时的。因为如果停药一段时间后血糖再度升高,还是要再次继续用药的。大家如果盲目听信虚假广告、在不能停药时仓促停药,后果是很严重的,因为这样很容易造成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那时就悔之晚矣。

大家一定要心里清楚,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服药后好转是药物作用的结果,而不是你自己身体的原因。如果停药,血糖水平还会反弹升高。虽然最近的研究显示,有一些年轻的糖尿病患者,在高血糖得到纠正后,可以较长时间仅依靠饮食控制和运动疗法来控制血糖,但他们最后还是需要用药物来维持正常血糖的。大家一定要明白,糖尿病是一种进行性恶化的疾病,随着人体本身控制血糖的能力逐渐下降,借助药物控制血糖的程度会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认为,在如今的医疗水平下,糖尿病患者是需要终生服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的。尽管这个事实有些残忍,却也是我们必须接受的。

至于我们的中医能根治糖尿病,目前来说还没有科学的依据。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直到今天我们对它的研究也还处于一个摸索的阶段。然而在一些利欲熏心的不法商人的包装下,中医药却变成了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相信大家可能有这样一个印象:中医几乎无所不能,包治百病。其实,这都是广告惹的祸。目前,在糖尿病医药广告中出现得最为普遍的一种说法,就是吹嘘自己的产品是运用中医原理来根治糖尿病的。而广大患者相信的原因恐怕也是出于对中医的信任吧!对此,我想说的是,中医本来就没有糖尿病的说法,只提到一种“消渴症”比较类似于西医里面的糖尿病。目前在医学界,我们达成的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医中药能够为西医药治疗糖尿病起到一种比较有益的补充作用,但是如果说中医中药能够根治糖尿病,只能是一种盲目夸大和不负责任的说法,说这些话的人只是在给祖国的传统医学抹黑!

和运用传统中医治疗相反,从高科技入手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另一种明显倾向。于是,“基因疗法”成为继“中医理论”之后在糖尿病医药广告中出现得最频繁的词语。大家应该已经知道了,作为一种遗传病,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我们目前还没有搞清楚糖尿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又怎么可能出现“基因疗法”呢?我只能说,随着科技的继续发展,如果有一天我们真正搞清楚了基因层面上的糖尿病发病原因,才有可能直接改造基因,从而根除糖尿病。但是目前来说,依然没有有效的可以应用于广大糖尿病患者的基因治疗方法。所以,请大家不要再相信所谓的“基因疗法”了。

和大家说了那么多各种各样的“疗法”,其实归根到底可以总结成一句话:以我们现在的医疗水平,糖尿病是不能被根治的!希望广大糖尿病患者在擦亮眼睛的同时,也不要灰心丧气,尽管它不能根治,却还是可以控制的,可以让我们的生活质量不受太大影响。

糖尿病并非必然会遗传,积极预防是最有效的应对措施

通过前面的阅读,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糖尿病的发生是有着遗传作用的参与。但是,遗传因素究竟起多大作用呢?糖尿病是不是一种遗传病呢?

前些年,由于我们以前见到的是糖尿病患者亲属中的糖尿病发生率要比非糖尿病患者亲属中的高,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地就认为糖尿病有遗传倾向。然而经过近几十年的研究,医学界得出的一致结论是:糖尿病是一个多病因的综合病症。

英国一位医学家通过对单卵双胞胎糖尿病长达20年的研究,于1982年总结了自己的研究结果:如果单卵双胞胎在出生后的不同时间里都患糖尿病,那么他们中间患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概率为90.6%,而患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概率为54.4%,这就说明了,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2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要比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1型糖尿病更为显著。也就是说,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其遗传倾向也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他的父母都是糖尿病患者,那么他也并非100%会患上糖尿病,事实上只有20%的概率得糖尿病;如果双亲中只有一个糖尿病患者,那么他患糖尿病的机会就更少了,并且常常出现在下一代的子女中。其实,糖尿病的遗传不是单一基因遗传,而是多基因突变。你一定要了解,糖尿病遗传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对糖尿病的易感性,这种易感性必须在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才能诱发糖尿病。

曾经有一个网友非常担忧地问我:“我女朋友的外婆是1型糖尿病患者,有人说这种病会隔代遗传,那她也会有这种病的基因吗?我如果和她结婚,生的孩子也会患1型糖尿病吗?如果孩子真的患上这种病,能治好吗?有没有什么预防的办法?”

我能理解他的这种担忧,那么大家怎么认为呢?通过上面的介绍,我相信读者都已经明白了,糖尿病需要内在遗传基因和外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发病,并且这种遗传基因在2型糖尿病中起的作用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

打个比方,如果一个子女遗传了糖尿病(其实只是易感性),对她来说,尽管有这个基因,但是只要自己注意日常饮食,有一个良好的环境,那么不发病是完全可能的;如果不注意饮食习惯等等,那么她发病的概率可就大多了。因为对于糖尿病易感性高的人,只有在外界环境或体内变化的作用下,才可能诱发糖尿病。

像那位网友的女朋友这种情况,遗传的可能性要小一些,我告诉他完全不必为这件事过多忧心,但是谁也不能保证日后她不会因为其他原因而患上糖尿病。

至于结婚生的孩子是否会患糖尿病,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孩子患上糖尿病,目前来说还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更不可能根治,我们只能控制血糖。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从其他方面做一些预防的,比如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不要过度劳累等等。

所以,在此,我们有必要重复一下:糖尿病的遗传只是遗传了糖尿病的易感性,虽然这是糖尿病发病的基本条件,但并非具备了这个基本条件就一定会出现糖尿病,只有在某些环境因素等条件的参与下,才可能患上糖尿病。

一般来说,超重、高糖饮食、感染、劳累、不良的情绪刺激、多次妊娠等,都是诱发糖尿病的环境因素。因此,当家庭成员中有糖尿病患者时,大家也不要消极悲观,他们的子女这时候更应该积极控制饮食,防止肥胖,这才是预防糖尿病的最好办法。

1型糖尿病:发病率低但有遗传性,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提到了一些专业名词,可能细心的读者已经注意到了,也许会发出疑问:什么是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又被称为青年发病型糖尿病,看到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会推测:这是一种在青年时期发病较多的糖尿病。

一点也不错,1型糖尿病常常在人们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发病总数的10%。不仅发病年龄小,更让人痛心的是,1型糖尿病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也就是说,病人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要终身使用。

目前关于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医学界的认识也不统一。有人认为有可能是自身染色体异常导致的,也有可能是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缺陷所导致的。理由是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查出很多自身免疫抗体,比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胰岛细胞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从血液中出现的异常抗体来看,确实是因为患者自己免疫缺陷造成的。

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可以看出1型糖尿病是有遗传倾向的。它在早期临床上是没有症状的,只有到症状期才会出现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或肥胖、疲乏无力等症状,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心脑血管、肾、眼及神经等病变,有时候还会出现化脓性感染、尿路感染、肺结核等。当病情较轻的时候,我们平常是根本不可能看出来的,自身也察觉不出来,因为它本身不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只有当我们去体检的时候才会发现。有时候,不少患者是先发现1型糖尿病的并发症,然后再去查找病源,结果最后查到糖尿病了。

总而言之,1型糖尿病有着家族性发病的特点。所以,如果你的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没有这一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容易患上糖尿病这种疾病。

也许你会觉得很惊奇,许多科学家还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这是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感染过病毒,而且1型糖尿病的“流行”,往往出现在病毒流行之后。有些病毒,比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如果说上面的三个因素已经超出你的理解范围了,那么接下来的这些因素或许会令你啼笑皆非: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不过这些因素究竟是否可以引起1型糖尿病,科学家还正在研究之中。

跟我相比,可能大家不那么关心1型糖尿病究竟与什么有关系,毕竟这主要是科学研究的事情。但是我们要知道的是:患上了1型糖尿病,基本上一生都要与胰岛素为伍了,至少目前还没有更好的办法。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也就是说,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根本不能产生用于降血糖的胰岛素,只能靠外在注射。

所以许多1型糖尿病患者对此非常绝望:看来我是一辈子都摆脱不了它了!其实,你想过吗,人的一生不是有许多一辈子都摆脱不了的事吗?没有得糖尿病的人也有许许多多无法解决的问题,而生命并没有抛弃你,在与糖尿病顽强地搏斗之后,你会发现你的生命有与众不同的勇敢与美丽。

2型糖尿病:典型的生活方式病,可防可控

2型糖尿病也有别名,叫发病型糖尿病。它常在人们35~40岁之后发病,这一类型的患者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于1型,因为2型糖尿病患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没有完全丧失,甚至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会比普通人的还要多。但遗憾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产生的胰岛素基本上没有效果,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有等于没有。

关于2型糖尿病,也就是原来说的非胰素依赖型糖尿病的确切发生机制,目前也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通过对2型糖尿病患者病例的研究,我们推测2型糖尿病可能是受遗传以及饮食失节、缺乏运动、形体肥胖、情志失调、化学药物等影响之后,逐渐形成的一种内分泌失衡的疾病。但是可以确定的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是胰岛受体障碍而不能正常利用胰岛素;甚至有报告说α细胞所分泌的胰升糖素相对太高,也是原因之一。

我们都知道,缺乏运动、吃得太多和肥胖是导致胰岛素抵抗以及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子,所以我们平时要多多运动,在加强运动的时候还要学会控制饮食,这才是我们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说到控制饮食,我想起一件比较有趣的事情。有一次我给老家的亲戚灌输预防糖尿病的知识,他这样反问我:“我们家养的猪吃得多,睡得多,皮下脂肪厚,但是为什么从来没有听说哪家养猪的,在把猪养到膘肥体壮后,猪突然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突然降低的状况呢?谁家的猪也没控制过饮食,它们怎么不会得糖尿病?”为了让他明白其中的道理,我给他讲了一个国外有趣的实验。

大约在500年前,一群家养的猪被释放到一座岛上,生活在食物的来源不稳定又需要体力劳动的环境中。在经过几年的“自由生活”之后,当它们被重新捕捉,与同一祖先但是一直圈养的猪一起喂养时,再次回到食物来源充沛、体力劳动要求低的“无忧无虑”的环境中之后,这些猪竟然出现了高血糖,一直家养的猪却一切正常。

其实,人类社会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在西方发达国家,2型糖尿病的增长速度远不如发展中国家快。根据“节俭基因假说”,我们的共同祖先依靠打猎、采集为生,吃了上顿儿没下顿儿,食物的来源不稳定,又需要体力劳动,而现在的我们,食物来源充沛,体力劳动的要求又低。当发展中国家的人突然生活在食物来源充沛、体力劳动要求低的环境中时,与同一祖先但是已经长期生活在食物来源充沛、体力劳动要求低的环境中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人相比,就更容易得2型糖尿病。这样讲,大家是不是更容易理解呢?

具体到底是哪些基因受到食物和体力劳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人们对2型糖尿病的易感性,我们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随着人类基因测序技术的飞速改进,当人类能够以合理的价格和时间检测整个人类基因组时,这个问题,以及其他很多类似的问题,我相信将会找到完美的答案。那时候,糖尿病的治疗水平也会得到质的飞跃。

妊娠糖尿病:特殊阶段更要避免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疾病

顾名思义,妊娠糖尿病指妇女在怀孕期间患上的糖尿病。当然了,如果准妈妈在妊娠以前就已经是糖尿病患者了,那么就不能叫妊娠糖尿病了,而应叫糖尿病妊娠。我们这里所说的是妊娠前没有糖尿病,而是在妊娠期间得上的糖尿病。一般情况下,有2%~3%的女性在怀孕期间会患上糖尿病,而肥胖和高龄产妇更容易患上妊娠糖尿病。不过也不用担心,患者在妊娠之后糖尿病可自动消失。可是,也有将近30%的妊娠糖尿病妇女以后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所以还是要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

作为一个准妈妈,如果你在怀孕期间出现了“三多一少”,也就是吃多、喝多、尿多,但体重减轻,还伴有呕吐,千万不要天真地以为这只是怀孕期间正常的妊娠反应,我建议准妈妈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因为以上反应可是妊娠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对于准妈妈来说,当妊娠期遇上糖尿病,普通的呕吐就会演变为剧烈的呕吐,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加重,甚至会引起脱水;还有一个常见的症状是疲乏无力。由于这些症状似乎在孕妇身上很常见,所以往往会被忽视。

值得庆幸的是,除了这些症状之外,还有一个现象可以提醒我们。我们都知道,妊娠期间的准妈妈们的营养绝对是非常好的,怎么可能会困乏无力呢?这是因为吃进去的葡萄糖不能被充分利用,而且准妈妈的身体分解代谢又增快,体力得不到补充。具体来讲,尽管准妈妈们吃了很多营养丰富的食物,但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食物中葡萄糖不能够被充分利用,便被排泄掉了。当糖类不能满足正常能量需求的时候,只能由脂肪供应热能了,并且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再出现体质差、体重相应减轻的状况,是不是已经是必然的了?

可是究竟为什么准妈妈们在妊娠时会得糖尿病,而妊娠之后便会消失呢?不是说糖尿病是不能治愈的吗?目前医学界的结论有以下两个:

激素的刺激。要知道,在怀孕的时候,准妈妈的身体其实发生了一系列由内而外的变化,身体进入了一个特殊的代谢时期。为了保证胎儿的生长发育,为其提供充足的营养,胎盘在这个时候会产生大量对胎儿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的激素,可是这些激素却有抵抗胰岛素的作用——说得形象一些就是,原来身体产生10个胰岛素就足够把血液里的葡萄糖提取出来,转送到体内细胞被利用,可是由于胎盘产生的激素抵抗了原有胰岛素的作用,现在10个胰岛素的作用只相当于5个了,当然身体的所需就不能被满足了,血液中的葡萄糖就会增高,最终形成妊娠糖尿病。简单讲就是,尽管这些激素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是可以阻断母亲体内的胰岛素的作用,因此也就会引发糖尿病。妊娠第24~28周这一时期,是这些激素的高峰时期,也是妊娠糖尿病的常发时间,所以在这个时候准妈妈们也不要着急,这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在饮食方面多多注意,对自己以后是没有影响的。

过度肥胖。孕期的准妈妈们和怀孕以前是大不一样的,比如说怀孕前,为了拥有苗条的身材,能少吃尽量少吃,严格控制自己的嘴。可是怀孕后呢?为了宝宝的营养全面,准妈妈会努力吃,总觉得吃得越多越好,也不会顾及什么形象,她们都在努力为自己的宝宝储存能量。可是我还是要告诉准妈妈们,你们这样无节制地补充营养,最终的结果就是:体重严重超标,不仅害了自己,也害了肚子里的宝宝。因为孕期体重严重超标的准妈妈,有35%~50%的可能会出现糖尿病。

由于准妈妈们在妊娠这个特殊时期是因为机体的特殊状况才会造成机体糖分过高,而不是机体本身胰岛的原因,所以,当准妈妈度过这个时期之后,由于胎盘不再分泌这些特殊的激素了,血糖的水平也会随之自然而然地下降。但不管怎样,出现了疾病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现象,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准妈妈一定要在这个时期注意饮食,为胎儿,也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健康的饮食习惯。

儿童糖尿病:预防肥胖和糖尿病必须从小抓起

孩子也会得糖尿病吗?根据我之前讲到过的知识,大家可能会很轻松地回答这个问题:“是啊,孩子有可能会得1型糖尿病。”这个回答既对也不对。对是因为孩子真的可能会得糖尿病,不对是因为孩子可不仅仅会患1型糖尿病,他们也有可能患上2型糖尿病。

前不久,我接诊了两例小胖墩患者,一个11岁,一个13岁,经过一系列严格检查,他们都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虽说过去儿童大多是患1型糖尿病,但现在患2型糖尿病的孩子有日渐增多的趋势。儿童患2型糖尿病,可能与遗传,肥胖,常进食高热量、高脂肪的快餐食品和大量含糖饮料,以及活动少,喜欢长时间静坐看电视、玩游戏等因素有关。相信很多家长看到这里都会冒汗,因为这些毛病,自己的孩子可能都有。

中国医师协会等机构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当我们的体重超出标准体重之后,每增加1公斤,患糖尿病的风险就增加5%,而且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因此减寿8年左右。

很多小胖墩即便现在没有患上糖尿病,但他们长大以后也大都是胖子,糖尿病的隐患早早就已埋下,而且很容易在青壮年就出现并发症。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孩子就跟糖尿病无关,或者孩子跟2型糖尿病没有关系,预防肥胖与糖尿病必须从小开始抓起。

前面我提到的那两个患者,都是从小就不爱运动,吃饭也是一口肉、一口碳酸饮料,很少吃蔬菜、水果,上小学后越长越胖,有一位最重时达到160斤。大家都知道现在大多数青少年的饮食中高脂肪、高热量的东西大大增多,加上课业负担过重,使他们户外活动与锻炼的机会减少,而且孩子健康知识少,自制力差,发生肥胖又不加控制,这就埋下了糖尿病的隐患,进而导致出现2型糖尿病。

不过,尽管孩子也有可能患上2型糖尿病,但他们假如得了糖尿病,基本上还是1型糖尿病居多。1型糖尿病的起病比较急,由于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所以很容易出现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但是,由于孩子相对于大人来说意识力比较薄弱,疾病来袭时难以自我察觉。这就需要家长朋友们多了解一些关于1型糖尿病症状表现方面的知识,以便于早发现、早治疗。

一般来说,孩子患上了1型糖尿病,大致会有这样一些症状:

经常口渴。孩子会经常口渴,甚至夜间多次起床喝水。

特别容易感染。孩子的一些伤口反复出现感染情况,时间很长都不愈合。而1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之一就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胰岛素分泌不足。

出现频繁腹痛和呕吐现象。这种情况很容易被误诊为肠胃疾病而加重病情,家长要对孩子平时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有足够的掌握,这样才能给医生提供足够的信息。

经常疲乏无力。孩子本来处于精力较为旺盛的生长发育期,应该多动,但突然在一段时间内老喜欢待在家里,不喜欢户外活动,精神较为萎靡,就有可能是糖尿病前兆。

小便频繁或尿床。假如孩子在一段时期内出现小便频繁现象,或者多年不尿床的孩子多次出现尿床现象,那么家长就应该带孩子进行糖尿病检查。

突然消瘦。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孩子,体重应该连续稳定上升,如果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情况,家长就一定要引起警惕了。

饭量突然变大。这个症状非常容易被忽视,因为我们都认为孩子饭量增大是生长发育的正常情况。但是,假如孩子有上述症状中的一个或多个,并且伴随着饭量大增,家长就应该引起关注了。

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了保证日常的营养之外,家长们也要有辨别疾病状况的能力,尽量在症状初起之时就采取应对措施,不要让慢性疾病给孩子的童年蒙上阴影。

致命的并发症让糖尿病的可怕升级

慢性并发症:对患者身心造成巨大痛苦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注意自己的饮食,至多不过每天靠服药或者注射胰岛素来平衡血糖,其余的对自己也没什么太大影响。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各种并发症。根据我国的有关资料统计,因为糖尿病引发的急性或慢性并发症多达80多种。根据发病的快慢、潜伏期的长短和病程的长短,我们把糖尿病的并发症大致分为慢性并发症和急性并发症,这一节我们就了解一下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

我们在临床上常见的,并给患者身心造成巨大痛苦的慢性并发症究竟有几种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盘点一下吧。

糖尿病性眼病。糖尿病所并发的眼部疾病常见的有7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色素膜病变、糖尿病性白内障、糖尿病性视神经改变、糖尿病性视网膜脂血症、糖尿病性青光眼、糖尿病性屈光改变。这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这也是糖尿病致盲的重要原因,再者就是糖尿病性白内障,也是糖尿病破坏视力最常见的并发症。对于这两种病症,我们广大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

糖尿病性肾病。如果说眼部的疾病不那么致命的话,那么糖尿病性肾病可是一种危害极为严重的病症。此并发症的病变会发生在肾血管、肾小球、肾小管和间质,而常见的肾脏损害有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小动脉性肾硬化、肾盂肾炎、肾乳头坏死、尿蛋白等,会对我们的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我们可能都知道,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高血脂、高血压、血管粥样硬化,很容易患心脑血管病。不知道大家周围有没有糖尿病患者,如果有的话,你可以问一问他们,是不是会出现下肢麻木、胀痛,伴有针刺样、烧灼样异常感,很难忍受的症状,如果有的话,这就是糖尿病所引起的神经病变,也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有阳痿、早泄、性欲低下、月经紊乱等性功能障碍,这些症状可能与糖尿病症状同时出现,但大多数在糖尿病症状之后出现。所以,通常我们也会把它们当作糖尿病的并发症。

慢性尿路感染。还有一点也是要注意的,那就是慢性尿路感染,因为这种并发症很难完全治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着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在女性中尤为常见。有一次我的一个同行告诉我,他接诊过一位有10余年糖尿病史的患者,尿路感染反复发作8年。这位患者不但腰腿酸疼,心烦失眠,还经常口干舌燥,尿频、尿急、尿痛,阴部瘙痒难忍,大便黏腻不畅,腹胀。患者对他说,这样的慢性病让自己觉得生不如死,有好多次尿路感染发作的时候她都想自杀。后来在一位老中医的细心调理下,尿路感染才算被控制住,她对生活也没那么悲观绝望了。

通过上面的介绍,只要广大的糖尿病患者能够对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引起足够的重视,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相信大家可以看出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害和痛苦,要远远大于单纯的糖尿病,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加强运动锻炼,提高警惕,千万不要等到出现了这些并发症才追悔莫及。急性并发症:猝不及防,甚至危及生命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是一个缓慢而逐渐递进的温和过程,只要我们加以细心调理,必能控制病情使之不致恶化。相反,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来势凶猛,让我们猝不及防。现在我们就先了解一下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都有哪些吧。

●酮症酸中毒

最常见的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是酮症酸中毒。患者机体由于胰岛素严重不足,血液里的葡萄糖无法被患者正常利用,这个时候,糖代谢的中间产物丙酮酸代谢就会发生障碍,从而导致血液中的酮含量过高,当达到一定的程度,人体就会发生酸中毒了。要知道酮可是一类对人体有毒的中间物,积累过多就势必扰乱人体的系统功能。酮症酸中毒大概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80%,是最常见的一种急性并发症。

前阵子医院接收了一名急诊患者,年轻人刚刚18岁,半个月以来多饮并且体重下降,还伴随有腹痛现象,后来症状加重并且开始呕吐,而且异常烦躁,所以来医院检查。家长看到孩子有这些症状,以为是胃病。听完这些症状之后,医生一开始考虑可能是胃溃疡,对他进行了胃镜检查,结果发现他确实有一点点慢性胃炎。然而给予相应的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再后来病情更加严重,并开始出现神志不清,在急查生化后才发现,他的血糖显著升高,并且尿酮体呈现阳性,这才确定了他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幸好,对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只要是患者有意识,及时地用胰岛素,就可以将其救过来。后来经过积极的补液和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滴,2天后,他的酮症酸中毒得到救治,之后改为胰岛素皮下注射,直到血糖控制到了理想水平,他才出院了。

那么,他的疾病为什么会演变到那么严重的地步呢?这是由于,年轻人并没有糖尿病病史,所以家长和医生才会忽视了这一重要的因素,因而险些就把糖尿病的并发症误诊而危及患者的生命。从中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自己或在照顾那些糖尿病患者时,一定要注意身体的各种异常反应,可千万不要想当然。

●乳酸中毒

还有一个就是糖尿病的乳酸中毒,这个乳酸,可不同于我们平时所喝的乳酸酸奶。我们都知道,大家之所以身体健康,就是因为身体各种器官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其中也包括我们体液的酸碱度。当乳酸过多时,就会造成我们的体液酸性增强,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情况,死亡率也很高。我们一定要注意这种情况,至于它的典型症状,在初期只是有乏力、恶心、头昏、食欲下降等,可能很不容易引起我们的重视,如果置之不理,就会出现全身酸软、口唇发绀、血压下降、意识障碍、深度昏迷甚至休克等。当出现这些严重情况时,我们的生命可能就会遭遇不可预料的后果了。

当然,除了上述两种常见的急性并发症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并发症,比如感染也是很常见的。如果您或您的亲人有糖尿病,那么任何感染都要谨慎对待,因为这不是一般的感染。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糖尿病在治疗的过程中经常还会碰到一种并发症就是低血糖反应,严重时患者可昏迷,甚至死亡。

总之,在健康人看起来可能是无足轻重、不值一提的小问题、小毛病,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有可能就是一种并发症的征兆。所以,我们一定要提高警惕,掌握各种关于糖尿病的基本常识,对于任何并发症都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尽早干预,这样才不会出现让人难以接受的后果。

第二章 诊断糖尿病 早发现、早控制,停住病情发展的脚步

万事就怕有心人,对于任何疾病,早发现早控制永远是上上策。作为一种慢性病,糖尿病是可控制的。我们对糖尿病越早发现,越早控制,它的危害性就越小,置之不理和自暴自弃的态度都是不对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应时刻关注身体发出的警报,定期查血糖。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非糖尿病高危人群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定期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才是万全之策。

最容易被糖尿病盯上的五类人

基本上,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共识,糖尿病的发生是需要内在遗传基因和外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它有遗传因素的影响,也有生活习惯的影响。

所以,糖尿病的易感人群、高危人群,类型还是比较多的。下面我简单列举一下,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对照,看看自己是否需要格外注意。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糖尿病属于内分泌方面的疾病,它的发病和基因有关,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所以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是应该特别留心的。糖尿病患者的家属,尤其是直系亲属,得病的概率比一般人高出5 倍以上。一般来讲,2型糖尿病患者的子女更容易得糖尿病,特别是父母双方都是糖尿病患者的。1型糖尿病相对来讲,遗传性不那么强,但还是有遗传的潜在危险。

而且,同一个家庭,其成员的饮食习惯是相似的,如果血亲中有人得了糖尿病,那么,从生活习惯的角度来考虑,近亲患病的概率相对也会更大一些。

●中老年人

当然,并不是说家族中没有糖尿病患者的人就是安全的,很多人因为自己没有糖尿病家族史就松了一口气,可是他们中往往有人因为不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不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而得上糖尿病。

所以,即便没有家族遗传史,我们也一样要提高警惕,尤其是中老年人,因为这一人群本身由于年龄越来越大,各脏器逐渐老化,细胞功能逐渐衰退,健康状况或多或少都是在恶化的。再加上他们在中年时期生活、工作压力比较大、精神紧张,同时生活条件又相对比以前好了,摄取的热量更多,运动量却变少了,等等,种种因素导致这一人群很容易得糖尿病。

●体形肥胖的人

过去大家一直把“三高”(糖尿病是指高血糖,所以也是其中之一)称作“富贵病”,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体重飙升,尤其是腰围越来越粗,这些都是糖尿病的隐患。那些有“将军肚”的男性,比起腰围正常的男性更容易患2型糖尿病。所以,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型太胖、腰围太粗的话,就要当心了。

●血压高和血脂异常者

在临床上我们可以看到,糖尿病常常是一手牵着高血压,一手拉着血脂异常来影响人体健康的。它们已经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同时又是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因为这些疾病都有胰岛素抵抗,共同属于代谢综合征。所谓胰岛素抵抗与代谢综合征,是指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高体重等多种代谢紊乱聚集在同一机体中的现象。所以我们常常会说,三高是如影随形的,只要有其中之一,就应该提防另外两个。

●运动过少或体力劳动过少的人

适当的机体运动和体力劳动,可以帮助消耗身体多余的糖类,相反,运动过少,糖类消耗不了,成为了身体的负担,最终可能引起代谢失调。运动除了消耗热量、减轻体重外,还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糖类的分解速度,而缺乏运动则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糖的分解速度,因此,缺乏运动者是糖尿病瞄准的一个对象。所以,假如你整天坐着,既不运动,也不从事体力劳动,你得糖尿病的概率必然比别人高一些。

除了这五类人之外,口味重的人、喜欢吃肉类的人、抽烟的人、食用过多糖类和淀粉的人,生活习惯不太好、“管不住嘴”的人,都比普通人更容易得糖尿病。大家应该做的是尽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不要有这些增加糖尿病患病概率的坏习惯。

心理压力越大,得糖尿病的概率越高

刚才我们已经看了那些容易罹患糖尿病的人群,他们得糖尿病基本上都是因为遗传因素或者生活习惯问题。现在,我们需要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待糖尿病的易感人群,那就是心理层面。

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无比精妙的组织,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往往是密不可分的。前面我们讲过的那些离糖尿病比较近的人群,如果长期心理压力过大,那一定是雪上加霜,会更容易患上糖尿病。即便是看似较为安全的人群,如果工作、生活压力一直很大,也会很容易得糖尿病。这一点之所以要单独拿出来讲,主要是因为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会让人产生紧张情绪,而长期处于精神紧张和高压力的状态下,会使糖尿病加重或者诱发糖尿病。

这不,上个月我还接诊了两例因为心理因素导致的糖尿病。其中一位是中年女性,很明显性格内向,根据她自己的描述,最近一段时间她发现诸事不顺:年近七旬的老母突然病重;18岁的儿子明年就要高考;刚拿到钥匙的新房子也没带来快乐,与房屋开发商的扯皮、购买装修材料等已让她心力交瘁。而她自己又比较要强,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尽管心里又烦又怒,但不表现在脸上,也不爱找人聊,凡事能不求人就不求人,怕给别人找麻烦。由于身体一向没灾没病,她也不怎么关注健康问题,更没有体检的习惯。于是她一直等到全身乏力才来医院检查,结果空腹血糖已达到 14.2mmol/L,尿糖显示三个“+”,必须尽快控制血糖了。

另一位是男性,人到中年,事业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前不久再次升职,案头上的文件越堆越多,加班的时间越来越长,总是有干不完的活。随着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他的应酬也越来越多,在家吃饭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常有推脱不了的饭局,经常忙到很晚,累得他到家以后倒头就睡,体重也直线上升。等到他终于抽出时间来医院检查的时候,已经患上糖尿病了。

糖尿病虽然是一种全身性代谢紊乱疾病,但是由于它的发生、发展和人的性格、应对问题的方式、承受压力的能力等心理因素有一定的关系,不良情绪可以通过“免疫—内分泌”环节成为患病的诱因,所以是公认的身心疾病。

一提到工作压力大,大家可能会想到外企白领、司机、教师、公务员等各种职业,没错,这些都是传统上压力比较大的职业,这里我想要格外提醒的是,广大股民朋友一定要注意,别被疯狂的股市折腾出糖尿病。

近些年来,我接诊过不少在看股票时突然感觉全身乏力、头晕、心悸、出虚汗、精神恍惚的患者。原因很简单,股民们的情绪往往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很多人常常是上午涨了大笑,下午亏了大闹,心理压力大,从而引起体内一些激素分泌增加,如生长激素、去甲肾上腺素、胰升糖素和肾上皮质激素等,这些激素会升高血压、加快心率,同时肝脏也会向血液中迅速释放葡萄糖,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下,最终诱发或加重糖尿病。所以,假如你炒股,为了身体健康,就一定要努力让自己心态更平和。

现在,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压力。关键在于我们会不会自己调节,如果能找到合适的方式,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把所有的压力和不良情绪宣泄出去,不让自己长期处于重压和负面情绪的影响之下,就会让自己离糖尿病更远一些。

有迹可循:糖尿病发出的五大身体警报

患上糖尿病最典型的信号就是“三多一少”了,可是尽管这已经几乎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了,还是会有很多人把它们忽视掉,依然自我感觉健康。就拿体重下降、多饮多食来说,有些人觉得,有钱难买老来瘦,能吃能喝身体好,这是好事啊。结果,病情就这样被耽误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多爱惜自己一些,密切关注自己身体发出的各种信号。这里,我就给大家讲讲患上糖尿病的时候,早期都有哪些信号。当然,我肯定不希望你们身上出现任何一条。“三多一少”。这一条很多人都知道,“三多”是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看起来丝毫没问题啊,这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可是,大家要记得,这个“多”是突然比正常人或比原来的一贯情况要多。与此同时,伴随着体重和体力的下降,这就是“少”。大家不要以为,这种体重下降就是指人变得骨瘦如柴,它只是说比最重的时候轻一点。所以,只要我们发现自己吃饭比原来多,喝水比原来多,但体力并不好,容易累,体重也有点下降,那就最好查一查血糖。

餐前血糖低。有些人没有“三多一少”的症状,就是饭前觉得非常饿,这顿饭管不到下顿饭,不吃点东西就觉得饿得心慌。有的糖尿病患者告诉我:“我下班回家的时候,在公司楼下必须得买点东西吃,否则就到不了家了。”这很可能是胰岛素分泌迟缓了,导致和血糖不同步,血糖低的时候胰岛素反而高了,就出现了这种症状。所以,大家别觉得“饿”很正常,那得看你是怎么饿的。

眼睛出现问题。当我们的血糖变高的时候,会影响视力。有的近视患者觉得自己的视力下降得莫名其妙,结果一查血糖,已经是糖尿病了。所以,我们也不能忽视眼睛发出的信号。假如你眼睛近期突然有以下一些症状,可得小心了:瞳孔变小、白内障、近视、视力下降。我们这样说,肯定是有原因的。一般都是糖尿病患者视神经损害或眼底血管病变,让视网膜组织缺氧而形成微血管瘤或视网膜静脉扩张、白斑、出血、动脉硬化,甚至发生视网膜剥离,造成各种各样的眼睛疾病。

手脚麻木。一般来说,出现手脚麻木的时候,我们都会怀疑是脑血管出问题了,但假如你去了神经内科就诊,医生告诉你脑血管没有病变,那就赶快来内分泌科查查血糖吧。临床上我见过不少糖尿病患者,他们很早之前就因为神经病变而出现手脚麻木的状况,感觉手如同戴了手套或脚穿了袜子一样,做了很多检查,却漏掉了最应该查的血糖。于是等到他们查出糖尿病的时候,往往病情已经很严重了。还有些人由于糖尿病引起的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已经发展到并发症——糖尿病足,脚部感觉麻木,连图钉扎破脚都觉察不到,还没有进行降糖治疗,这时候就已经非常危险了。所以,假如发现自己有莫名其妙的手脚麻木现象,最好也查查血糖。

各种皮肤病。皮肤病人人都可能得,是很常见的一类病症,比如皮肤瘙痒,容易长疖子等,很多人都不会将这些症状跟糖尿病结合起来。但假如出现一种名叫“胫前黑斑”的症状,你就一定要引起警惕了,这是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症,经常是腿上一碰就一大片瘀青,还没等消掉呢,又出现了一大块,结果导致腿前面都是黑的。如果出现这样的现象,就比较危险了。关于皮肤上的各种症状,下一节我们会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多讲了。

除了这些症状之外,念珠菌感染、疲劳易怒、伤口愈合缓慢、突然“发福”、经常打鼾等都有可能是糖尿病的早期征兆。如果说上述任何一种表现单独出现还有可能是其他疾病作祟的话,那么假如有三个或三个以上同时出现,建议大家一定去查一查血糖,尽可能地把糖尿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出现这些症状,赶紧查血糖值

皮肤痒、外伤难愈合,考虑糖尿病先兆

刚才我们已经提到了,皮肤上是可以反映出很多糖尿病的早期信号的。因为皮肤覆盖于人体的表面,可以算是人体最大、面积最广的器官,内脏的病变或多或少可以在上面反映出来。所以,从皮肤观察某些病症的信号,也是有理可循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表现在皮肤上的与糖尿病有关的印迹。

●全身或局部性瘙痒

这是糖尿病在皮肤上最常见也最典型的表现。虽然皮肤瘙痒可能是皮肤干燥或体液循环不畅导致的,但也常是糖尿病的警示信号。所以,我的一些患者是从皮肤科转过来的,他们往往体形比较消瘦,虽然他们自己感觉这是新陈代谢良好的标志。他们只是有一点烦恼,那就是有顽固的皮肤瘙痒,用过各种脱敏药物和外用擦剂都不见起色。结果,往往是体检或者意外发现空腹血糖非常高,这才弄明白,原来皮肤瘙痒是因为患了糖尿病后,皮肤脱水太干燥而导致的。因此,假如我们本身就是糖尿病易感人群,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最好等到排除了糖尿病的可能,再去对症治疗皮肤病。

不过,我们全身的皮肤面积那么大,瘙痒的部位也会有很多。所以,早期糖尿病患者的皮肤瘙痒可以分为全身性或局部性,发病部位是不确定的,发病程度也不一致,但一般多发生在女阴、阴囊等部位,特别是女性外阴瘙痒更为常见。由于女性本身是比较容易出现各种妇科炎症的,不少女性患者感觉外阴瘙痒难忍便去看妇科,往往能发现各种炎症,比如霉菌性阴道炎等等。这时候,她们一般会用各种栓剂洗剂等抗霉菌药物治疗,但不管怎样用药,瘙痒症状都有增无减。等到检查了血糖,才会发现,原来她们已经是糖尿病患者了。而且由于拖延了太久,所以她们的病情往往已经比较严重。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女性要注意了,假如我们有久治不愈的外阴瘙痒,不妨抽个血检查一下,不要讳疾忌医、自己买点洗液试图解决问题。

●毛囊炎

除了瘙痒之外,经常见到的症状还有毛囊炎。因为早期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血糖浓度已经比正常人高,皮肤组织的含糖量也高,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发生感染,其中最常见的是毛囊炎。这时候,皮肤上会出现痱子样的炎症。这些痱子样的小疙瘩里面有脓液,触摸时会痛,把脓液排出后会愈合,但会反复发作,此起彼伏。毛囊炎若得不到及时处理,便会引起毛囊周围炎,也叫作疖,令患者疼痛难忍,而且会给真皮组织带来很大伤害。当然,更关键的是它背后的信息。

●脱发,皮肤颜色变深

除了毛囊炎之外,早期糖尿病还可能引起脱发,这是一种糖尿病造成的长期毛囊营养不良性脱发。它还可以引起腋窝和颈部皮肤颜色变深,这是因为已经出现了胰岛素抵抗,尽管此时的血糖并不高,但接下去就很有可能发展成为糖尿病。

●皮肤伤口很难愈合

除了以上讲述的几种情况外,如果皮肤外在的感染、割伤以及瘀青都很难愈合,我建议大家也考虑一下是否是糖尿病先兆。因为血糖过高时,血液无法顺畅地流经身体各个区域,伤口愈合速度就会变慢。

所以,对于我们皮肤上显示出来的种种信号,我们都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那些本身就容易患上糖尿病的人群,更应该格外关注,以便把糖尿病扼杀在萌芽状态。“牙疼不是病”的错误观念可能耽误糖尿病的发现

除了皮肤之外,口腔也会向我们发出很多关于糖尿病的信号,虽然看起来匪夷所思,就像有位患者问我的那样:“我只是嘴里难受而已,怎么就跟糖尿病扯上关系了呢?”

这位患者本身口味重,特别喜欢辛辣食物。在三四个月之前,只要稍微吃点辣的或者微热的东西,他就感觉嘴里烧灼难受,像咬到什么硬东西磨破了舌头一样,虽然休息一会儿就能减轻,可是没几天这种感觉又会出现,对着镜子查看,口腔黏膜还有些红肿。这让无辣不欢的他很是恼火,无奈之下只好到医院检查。结果发现,他的空腹血糖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已经可以确诊是糖尿病了。可是他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是口腔问题,怎么就患糖尿病了呢?

还有的患者,坚信“牙疼不是病”,即便反复出现牙龈肿痛,刷牙时出血,也往往以为是上火,根本不去看牙医,更不可能来内分泌科问诊。结果,往往是在体检的时候发现有了糖尿病,这才找到牙周炎的根源。

那么为什么牙周炎跟糖尿病扯上关系了呢?作为口腔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牙周炎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是细菌侵袭和机体防御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之后所引起的慢性传染性疾病。这是一种发生在牙龈、牙周膜以及牙槽骨的炎症,由经常黏附在牙齿表面的牙菌斑中的细菌引起的。怎么看,牙周炎都不会跟糖尿病扯上关系,所以也很少有人会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但事实上,它们是有关系的。我们已经知道了,糖尿病主要的致病原因是葡萄糖利用机制发生障碍。具体来说,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以及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主要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它和牙周炎之间存在双向关系,可以说是互为因果,然后形成了一个我们相当不愿意看到的恶性循环。

一方面,糖尿病患者经常容易感到口渴,原因之一是他们的唾液分泌量减少,这就会让口腔的清洁度比较差,自然容易引发各种口腔问题;另一方面,口腔中的部分细菌可以产生毒素,使胰岛素功能受损,导致血糖升高。所以,它们两个就这样相互作用了。因此,牙周炎也成为了糖尿病的早期信号之一。

所以,假如我们本身就有家族遗传史或者肥胖等容易诱发糖尿病的因素,如果明明口腔清洁状况良好,却还是有明显的牙龈发炎肿胀、牙齿松动,或者口腔有烧灼感、口腔黏膜出现瘀点、瘀斑、水肿、反复牙疼等,而且经过治疗还是常常复发,最好做一下血糖检查等,借此可以尽早发现自己是否罹患糖尿病,然后及早进行控制,不让病情恶化。把嗜睡当春困秋乏?小心糖尿病!

前阵子,一位六七十岁的大爷拿着自己的检查单来到了我的科室,他告诉我,自己以前每天都睡得很少,也不觉得困,但是今年开春以来,发现自己在白天特别嗜睡,常常睡不醒。起初以为是犯春困,也就没放在心上。后来持续一段时间之后,眼看春天过完了,自己还是又困又乏,只得来医院检查,照了X片,拍了CT,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儿,最后查血糖,才发现血糖异常,确诊患上了糖尿病。

我告诉大爷,白天极度嗜睡与糖尿病确实是有紧密的联系。还好他来医院检查了,所以能尽早发现。很多患者,特别是老年人会认为嗜睡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却不知道自己的这种想当然给病情的控制造成了多大的麻烦。

为什么嗜睡会跟糖尿病有关呢?原因大致是这样的:糖尿病患者之所以比健康人群更容易出现嗜睡症状,是由于其体内糖代谢紊乱,血糖无法被机体充分利用,导致血糖升高,大量糖分从尿中排除,而人没有了能量来源,精神怎么能够好呢?

而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尿病往往会同时合并高黏血症以及脑血管病变,导致脑动脉供血供氧不足。我们知道,大脑对氧气十分敏感,大脑只要缺血缺氧,马上就会使人哈欠频频,昏昏欲睡,精神不振。

所以,我想要特别提醒大家,所有的疾病都是预防重于治疗的。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我们大家要多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当身体出现一些细微的症状时,我们就要及时引起重视,千万不要自己想当然地给出原因,或者胡乱吃药。

除了嗜睡之外,糖尿病患者或糖尿病前期人群,由于自身血糖调节能力差,会在空腹运动后或吃饭时间推迟后出现低血糖,表现为手抖心慌、感觉脚踩棉花的醉酒样症状。如果你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就要查查血糖了。如果被诊断为糖尿病,就要尽量随身佩戴标明自己患病情况的卡片,以便发生严重低血糖时,可以得到及时救治。

所以,对于那些每天忙得不可开交的青年人或者老年人来说,在春秋两季如果频繁出现精神不振、萎靡打哈欠、白天嗜睡的症状,或者总有种“醉酒”感的时候,可不要以为这一定是自己太累了或者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你如果出现了这些 症状,我建议到医院检查一下自己的血糖。

得没得糖尿病,科学的检查告诉你

相信大家都知道,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也就是吃多、喝多、尿多,但体重减轻、体力下降。一般情况下,当患者出现明显的糖尿病典型症状时,就会考虑到自己可能患有糖尿病,但单凭口渴、喝水多、尿多等症状并不能判定自己患有糖尿病,因为糖尿病的诊断是以血糖水平为标准的。想要确定一个人是不是有糖尿病,肯定不能凭我们自己的感觉,我们需要去医院检查。一般来说,为了判断有没有糖尿病,我们需要做三项检查:

查尿糖。尿糖检查的结果只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线索,不能根据尿糖阳性或阴性确诊或排除糖尿病。若尿糖显示是阳性,就需进一步检查血糖来确诊;即使尿糖显示是阴性,若怀疑自己患有糖尿病,也需通过检查血糖来确诊或排除糖尿病。

查血糖。血糖是诊断糖尿病最重要的依据,包括查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

糖耐量试验。还有一个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简称“糖耐量试验”。如果血糖检查结果显示,空腹或者餐后血糖与正常人比偏高,但还达不到糖尿病诊断标准时,就需要进一步做糖耐量试验,来最终确定有没有患糖尿病。

大家要明确,这三项指标在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时,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而且检查步骤也是不同的。

正规的测试步骤是这样的:

首先要测空腹血糖。若空腹血糖值比常人偏高,但仍未达到7.0mmol/L,就需要进一步做糖耐量试验:口服葡萄糖75克(12岁以下的儿童服用葡萄糖的剂量是1.75g/kg,总量不能超过75克),服用葡萄糖后30分、1、2、3小时分别重复测血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的意见,任何时间的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200mg/dL)和/或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126mg/dL),就可以诊断是糖尿病了。

不过,大家应该可以看到,这种测量方法需要大家在医院里至少待上三四个小时,而且需要至少测五次血糖,是不大方便的。所以,临床上我们往往用其他的方法和标准来确诊糖尿病。

临床上确诊糖尿病的三条标准: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 随机血浆葡萄糖浓度大于等于11.1 mmol/L;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大于等于7.0 mmol/L;糖耐量试验的餐后两小时血浆葡萄糖浓度大于等于11.1 mmol/L。

大家需要注意,对于没有怀孕的成年人来说,这三条标准,只要满足任意两条,基本上就可以确定是糖尿病了。但为了谨慎起见,我们可以另外再找一天重新测量,假如依然如此,就可以确定是糖尿病无疑了。

虽然说当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 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 mmol/L才算是糖尿病,但实际上,健康人群的正常空腹血糖范围是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要小于7.8mmol/L。假如空腹血糖在6.1~6.9 mmol/L之间,是算不上糖尿病的,但是明显血糖比正常人偏高,我们把它称为空腹血糖受损(简称IFG)。

而且,假如空腹血糖正常,也别高兴得太早了。因为如果服糖后2小时血糖在7.8~11.0 mmol/L之间,临床上我们称之为糖耐量受损(简称IGT)。空腹血糖受损与糖耐量受损可以看作是从健康人到糖尿病患者的一个过渡阶段。假如大家是这种情况,一定要提高警惕了,免得血糖进一步升高出现糖尿病。但是大家也不必太紧张,假如在这个过渡阶段中能够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就有可能重新恢复健康。

作为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糖尿病可以导致心、脑、肾、眼等多处脏器损害。所以,到医院看糖尿病,除了明确诊断以外,还应该进一步明确是否合并高血压、血脂紊乱或其他代谢紊乱,肝、肾功能如何,有没有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病情严重程度等等。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明白了,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掌握糖尿病病情,以便医生对症下药。

关于血糖检查,你要知道这些事

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血糖检查是诊断糖尿病最根本的依据,也可以说是唯一标准。虽然一般来说,出现血糖高的情况时,为了谨慎起见,我们会让大家进一步做糖耐量的检查,但血糖检查仍然是最根本的依据。

假如某个人身上有明显的糖尿病症状“三多一少”,那么一般只需要一次异常血糖值就可以诊断了。假如患者身上没有明显症状,那么诊断糖尿病需要两次异常血糖值。但不管测多少次,诊断糖尿病都必须是以静脉抽血检查出的血糖浓度为准,而不能靠血糖仪检查,这一点大家要知道。我不知道大家对血糖检查有多少了解,这里先做一个简单介绍。

我们所说的血糖,指的是血液里面的葡萄糖浓度,它代表的是进入和移出血液的葡萄糖的动态水平。我们的血糖浓度是受激素调节的,胰岛素是唯一的降血糖激素,主要作用是促进葡萄糖转化为肝或肌糖元、甘油三酯,以及让糖有氧氧化,抑制糖元分解和糖异生,使血糖下降。而升血糖的激素主要是四种,一种是胰升糖素,它可以对抗胰岛素的作用;第二种是肾上腺素,它在应激时发挥升血糖的作用;第三种是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它能促进糖异生,升高血糖和增加肝糖元的分解;另外,生长激素也有升血糖作用。由于只有胰岛素能够降血糖,所以测量血糖,是了解糖代谢和胰岛功能最简便的方法。而血糖高不高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它本身无所谓好不好,关键在于它背后反映出来的东西——我们的胰岛功能有没有问题。

大家可能会遇到的血糖主要有四种,我们一一来看:

●空腹血糖(FPG)

它是指在晚上最后一次进食后8到10个小时之内不再有热量摄入的情况下测定的血糖值。显然,它主要反映在基础状态下、没有加上饮食负荷时的血糖水平,是糖尿病诊断的重要依据,同时它能比较客观地反映患者的基础胰岛素水平。所以,空腹血糖是诊断糖尿病必查的项目,它的正常值是3.9~5.6mmol/L。不管是为了了解胰岛的基础功能,还是观察病情变化,抑或判断以及前一天晚间的用药剂量是否合适,医生都会让你检查空腹血糖。

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

·在查空腹血糖前,要保证从前一天晚餐后至第二天清晨做检查时,空腹8~12个小时,空腹时间太长或太短都会影响结果的判定。

·如果检查空腹血糖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平常血糖的控制情况、观察用药效果的话,前一天晚上的降糖药还要照常服用,早上的药可以在抽血后再服用。同时,被查者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前一天进食过多,或者查空腹血糖前情绪激动、有过于剧烈的活动等,因为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血糖出现波动,影响检查结果的客观性。

●餐后2小时血糖(P2hPG)

我们大家根据常识可以判断出,吃了东西,血糖一定会升高一些。的确,我们每一个正常健康的人,体内血糖水平都是相对稳定的。当一个人进食后,血糖就会随之升高,正常人餐后血糖最高峰的时间是餐后45~60分钟,而在餐后120分钟就要恢复到基础水平。当然,这是针对健康人而言的。可是假如我们的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有问题,那么餐后2小时的血糖会有明显升高。检查这项血糖,可以帮我们发现可能存在的餐后高血糖现象。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高,但是餐后血糖很高,如果只检查空腹血糖,往往会让部分患者漏诊。

值得注意的是,餐后2小时血糖能比较好地反映出进食以及使用的降糖药是否合适,这是空腹血糖所不能反映的。

另外,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查不影响正常服药或打针,也不影响正常进食,不会引起血糖特别大的波动。所以,它的检查也是相当有必要而且常见的。

这里想要格外提醒大家:

进餐的多少也会影响血糖的高低,大家如果要检查餐后2小时血糖,应该按平时的饮食习惯吃饭,餐前降糖药照常服用,抽血时间从吃第一口饭算起整2个小时。它的正常值是4.6~7.8mmol/L。

●睡前血糖

查睡前血糖主要是为了了解睡前血糖控制情况,以及夜间是否需要加餐或使用胰岛素。它主要是让医生帮糖尿病患者确定用药情况,所以主要在治疗期间测量,诊断时是不需要的。

●随机血糖

既然是随机的,当然是指一天中任何时候查得的血糖。正常人的随机血糖一般不超过11.1mmol/L,如果随机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并且有明显的糖尿病典型症状,就可以诊断是糖尿病了。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我们怀疑自己多吃、少吃、吃了特殊食品、饮酒、劳累、生病、情绪变化、有低血糖发生时,就要及时测量随机血糖,以随时掌握病情变化。

最后想要告诉大家的一点是:血糖高未必就是糖尿病。大家已经知道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就不要一看到自己血糖有点高就恐慌,因为过度兴奋、过度体力活动、发热、感染、大出血、创伤、手术、麻醉、昏迷等等,都有可能让血糖出现暂时性的飙升。但是,这也不代表我们可以对偏高的血糖无动于衷。当血糖较高时,我们还是要以一种对自己身体负责任的态度进行密切注意与观察。

“尿里有糖”不代表一定是糖尿病,尿糖没有血糖准

跟医院打交道比较多的人,一看到“阳性”就开始心里嘀咕,因为阳性往往代表着不太好的检查结果。那么,尿糖阳性呢?是不是尿糖阳性就表示我们有糖尿病了?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我会接诊到不少从老家千里迢迢赶来的患者。他们往往在体检时发现尿糖阳性,这时候医生往往会怀疑他们有糖尿病。不过大家已经知道了,血糖才是判断糖尿病的根本标准。于是,医生会让他们做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空腹C肽、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等各项检查。可是查了之后,这些指标又都在正常范围内,所以医生会告诉他们没得糖尿病。可是,他们因为尿糖阳性而忐忑不安,既不放心又纳闷,也不再信任老家医生的诊断,而是来“大地方”找医生看。

在这种情况下,我给他们做完各项检查,结果往往也一样,尿糖还是出现“+”,有的甚至是三个“+”,可是别的指标,尤其是血糖指标是正常的。也就是说,他们没有糖尿病。那么,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其实,大家对“尿糖”和“糖尿病”的关系往往存在一个误解。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因为尿里有糖,所以尿糖会呈现阳性。其实不是这样的,尿糖之所以会呈现阳性,是因为当血糖浓度增高到一定程度时,肾小管不能将尿液中的葡萄糖全部重吸收,让尿糖增高,也就呈现出阳性了。一般情况下,尿糖可以反映出血糖的情况,但尿糖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有时与血糖并不完全一致。所以,临床上,我们才会不把尿糖阳性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它一般是用来帮助我们观察糖尿病治疗效果的。

尿糖阳性,说明尿液里面的葡萄糖浓度比较高,这种尿液我们称为糖尿。糖尿是可以分成两大类的,一种是生理性糖尿,一种是病理性糖尿。

既然是生理性糖尿而不是病理性的,说明它是我们身体的一种自然反应,所以是一过性的、暂时性的,主要由三种原因导致:第一种是饮食性糖尿,即在短时间内摄入大量糖类,而引起血糖浓度增高;第二种是应激性糖尿,在脑外伤、脑血管意外、情绪激动、剧烈运动和周期性四肢麻痹等情况下,延脑糖中枢受到刺激,让内分泌出现异常,从而导致暂时性糖尿;第三种是妊娠中后期出现的妊娠性糖尿。

生理性糖尿自然跟糖尿病没有太大关系,那么病理性糖尿呢?病理性糖尿出现的原因也有很多,它至少可以分为真性糖尿、肾性糖尿,以及由肥胖病、高血压等原因引起的其他糖尿。只有“真性糖尿”,才能指示出糖尿病。

对于刚刚我提起的这些患者,他们多种检查的结果都正常,说明出现糖尿是由生理原因引起的。他们只需要针对导致生理性糖尿的原因注意饮食和进行其他相关方面的调整,糖尿会很快或者逐渐消失,不必过度紧张,千万不要把自己饿得头晕眼花或者擅自服药。

现在大家应该知道了,尿糖出现“+”,并不代表你就一定得了糖尿病。即便是正常人,尿糖也会呈现阳性。但是,既然尿糖呈现阳性,大家还是要引起警惕,它至少表明此时此刻你的身体不是非常健康。为了谨慎起见,大家最好还是检查一下血糖,以排除糖尿病的可能。

维生素C会误导血糖检查结果,最好停服三天

大家对维生素C一定不陌生,它是我们必需的营养素。很早以前,人们要是长期缺了它,就会像早期长途航海的海员一样因为坏血病而死掉。作为一种抗氧化剂,维生素C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免受自由基的威胁,作用相当重要。除了在生病时人们会大剂量使用以发挥治疗作用外,许多人还常年口服维生素C,用来美白或者提供营养素的额外补充。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维生素C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小麻烦,因为它会影响一些检查的结果。可是,它跟血糖尿糖有什么关系呢?

问题就在于“抗氧化剂”。维生素C既然是一种抗氧化剂,那么它的作用类似于化学反应中的“还原剂”。所以,任何检查,只要其中有“氧化还原反应”的过程,维生素C都有可能参与其中,进而对检查结果造成影响。其中最常见的是对尿液分析的影响。如果大量摄入维生素C,可以让尿潜血、尿糖、尿酮体以及亚硝酸盐等检查项目出现假阴性的结果。也就是说,本来人的身体是有问题的,但没能检查出来。它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让医生对疾病出现错误的判断。

不仅仅是尿糖,血糖也一样。因为维生素C是很强的还原剂,可以与检查血糖和尿糖的试剂发生化学反应,让检查出来的血糖、尿糖含量偏低。假如一个糖尿病患者尿糖是两个“+”,头天吃了0.9克维生素C,第二天再查尿糖,就可能是一个“+”,也可能出现假阴性。如果糖尿病患者正在静脉点滴维生素C,这时检查血糖、尿糖,结果会更不准确。因为静脉给药时一般剂量比较大,多为2~3克,药物又是直接进入血管,经过肾脏排泄进入尿液。所以,对血糖和尿糖的检查结果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有位病人原本不是我的患者,他岁数比较大了,病情也比较严重,治疗了一段时间之后,自己感觉症状没有明显减轻。但是,他的尿糖检查结果却大有好转,原来的3个“+”变成了1个。而且,他的血糖检查结果也有所降低。显然,这跟他的病情不符,这让患者本人和化验员都感到奇怪。由于怀疑检查结果,他们又复查了一次,但结果还是一样,检查结果看起来是相当可喜的。

幸好,这位患者并没有为这个检查结果沾沾自喜,他很清楚自己身体的感受,就换了家医院,拿着检查结果来找我了。原来,他不仅有糖尿病,而且还患有脑血管硬化等疾病,不但要服用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医生还让他常规加服维生素C。正是这维生素C影响了检查结果。真相大白,我让他把自己目前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一一列举出来,然后根据他的具体情况调整了用药。

这件事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检查血糖、尿糖是常事,只有准确检查出血糖、尿糖含量,才能知道自己的病情变化,才能制订出正确的服药治疗方案。所以,为了不影响正常治疗,在检查血糖、尿糖前2~3天停用常规治疗剂量的维生素C,就可以消除它对检查结果的影响。同样的道理,在检查前1~2天,最好也不要吃太多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等到检查做过以后,维生素C和各种蔬菜、水果就可以正常食用了。对于要诊断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的人来说也一样,为了让自己拿到一个更加客观准确的诊断结果,大家一定要注意避免让检查结果受维生素C的影响。

无症状糖尿病更可怕,定期体检是关键

前面我已经跟大家讲了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糖尿病是否已经萌芽的一些早期症状,大家应该有感受,除了“三多一少”之外,其他早期症状都不算明显,也都不典型。不管是皮肤病还是牙周炎,都有可能真的是该处组织本身的毛病,所以这些早期症状很有可能被我们忽略。如果说这些不够典型的症状被忽视,还有我们自身粗心大意的责任在内,那么,没有表现出任何症状,就更隐形更可怕了。

虽然理论上来说,按照糖尿病的病理发展变化,一般都有“三多一少”的症状,可是我们临床研究观察发现,由于老年人饭后的胰岛素分泌功能先弱后强,分泌量先少后多,体内的血糖被组织和器官充分利用,所以饥饿感不明显,而且老年人一般胃口比较差,食欲不太旺盛,因此不会吃得太多,这是其一。

另一方面,很多老年人腰围往往是比较粗的,他们的体型比较肥胖,所以大脑皮层导致口渴的中枢神经对口渴反应灵敏度较差,所以也不会喝得多。

另外,由于很多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肾功能下降,经过肾脏的血流量减少,所以也不会尿得多。就这样,他们“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表现不出来,成为无症状糖尿病患者。

大家不要以为无症状糖尿病患者是少数,实际上,根据我的临床经验,糖尿病患者中,没有症状的占到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大约有一半的糖尿病患者早期根本没有任何糖尿病的典型症状,这是相当危险的,值得我们特别提高警惕。

唯一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定期体检,用具体数值来描述我们身体的真实状况,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必须定期查血糖。这里我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尤其要注意查饭后血糖,或者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功能检查。

为什么呢?因为一方面,血糖高不一定就是患有糖尿病;另一方面,空腹血糖正常就未必没有患糖尿病。虽然目前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如果患者的空腹血糖正常,却没进行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查,就不能排除糖尿病。因为很多糖尿病患者早期的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2小时的血糖却较高,所以,我们必须重视餐后2小时血糖的检查,避免因为漏诊而耽误病情。

假如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处于正常和糖尿病之间,那么基本上我们会认为这种情况属于糖尿病前期。它一共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空腹血糖处于糖尿病前期范围内,而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即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2小时血糖处于糖尿病前期范围内,即餐后血糖升高或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都处于糖尿病前期范围内。

不管是哪种情况,只要出现在我们身上,我们就是糖尿病前期者。在这些高危人群中,每年有7%~11%的人会转变为糖尿病患者。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糖尿病前期的诊断,尽早发现,尽早干预,才能有效避免从糖尿病前期者变为真正的糖尿病患者。

第三章 糖尿病保健 向生活习惯要效果

糖尿病的发生与发展与我们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所以,糖尿病患者通过改变生活习惯来调理身体显得尤为重要。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如积极、乐观地看待病情,做好饮食、睡眠等方面的保健工作,都有利于平稳血糖,还可避免或减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日常保健工作做得越好,糖尿病患者离带糖长寿的目标就越近。

摒弃这四种态度,糖尿病就不敢乱来

如果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才是健康?相信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不生病。这个答案对,但不完整。要知道,我们的健康除了需要有健壮、没有疾病的身体以外,还需要有健康的心态。否则,我们的健康将会是不完整的“畸形健康”。

很多患上了糖尿病的人,觉得自己从此要与降糖药或胰岛素终身为伍了,会逐渐变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作为一名医生,我想要告诉大家的是,既然患有糖尿病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就一定要正视事实、勇敢面对、不畏困难,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果像以下四种我从以往患者的例子中总结出的情况一样,不正确对待糖尿病,糖尿病就会肆无忌惮,让人痛苦;如果你认真对待、积极治疗,糖尿病就会老老实实、不敢乱来。

●怨天尤人型

小李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没多久,就被诊断为糖尿病。想到自己的事业、新生活才刚刚开始,就遇见了这种“倒霉事”,想到以后要一辈子与胰岛素为伍,小李觉得自己的未来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噩梦。年纪轻轻便得了这如影随形怎么也甩不开的病,小李认为是父母基因不好,苍天对他不公。从此,他对生活逐渐失去了信心,情绪变得低落,可想而知,血糖控制得一塌糊涂,他终日为“糖”所困,憔悴不堪。

●满不在乎型

当刘大爷被确诊为糖尿病时,他就在我面前明显表现出难以置信的神情。这也就罢了,可是过了很久,他还是一直不能接受这一事实,怀疑检查结果和我的诊断:“家里人都没有糖尿病,我怎么会得呢?”一次又一次的检查,使刘大爷不得不承认自己血糖高,可大爷认为自己身体一直很好,无非就是血糖高一点,又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便总觉得应该没什么大碍。所以,刘大爷抱着满不在乎、无所谓的态度,不治疗,也不改变饮食习惯。结果,三个月后他昏倒在家,家人急忙将他送到医院急救。原来,他因为血糖太高而发生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性昏迷。

●隐瞒病情型

刚过而立之年的马先生创办的公司刚刚步入正轨,事业正处于蒸蒸日上之时,在一次体检中被查出患有糖尿病。他不愿意让朋友、家人知道自己是个有病之人,更担心自己公司的发展因为自己的病情遭受灭顶之灾,因此他选择了隐瞒病情。一次出差途中,因为赶时间错过了午饭,马先生也没有在意,匆匆随便在街头吃了点东西就继续去开会,结果在会议中途突然晕倒了。送到医院检查以后才知道,他因为没有按时吃饭而发生了低血糖昏迷。

●恐惧担忧型

叶大妈刚刚退休,正满怀激情准备发挥余热、丰富幸福晚年生活的时候,却被她扣上了糖尿病的“帽子”。这对叶大妈打击很大,满腔热情顿时化为乌有,她每天沉浸在恐惧和担忧之中。成了病人之后,叶大妈对生活中的各方面细节都非常重视,做任何事情都以降糖为中心。叶大妈也不与以前的朋友来往了,以前养成的兴趣也没兴趣了,一有时间就四处寻访名医,到处打听祖传秘方,饮食上更是严格控制。半年下来,叶大妈花了许多冤枉钱不说,人也越来越没有精神,还被诊断为营养不良。

看了以上四种不可取的心态,我想告诉糖尿病患者的是:对待糖尿病的最好态度就是:既来之,则安之。糖尿病如何对待它的“主人”,完全要看“主人”的态度。患上糖尿病,就要学会做糖尿病的“主人”,不要让它成为你的精神负担。

尽管好的心态不会让你的高血糖立马降下来,只是在不知不觉中将你的血糖控制在绝对安全的水平;但是,消极的心态却可以让你的血糖立刻飙升。至于你要选择哪种结果,相信你在看了这些案例之后,会有一个清晰坚定的选择。

“八戒”教你饭后血糖不升高

对于喜欢美食的人来说,糖尿病真是很要命。大家看到美味的甜食只能“敬而远之”,平时吃饭也是忌讳多多,这个不敢吃,那个要注意,真的是令人无奈。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咱们糖尿病患者饭后的“八戒”,这八条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假如能做到,不仅会让自己的血糖水平变得平稳,还能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可谓两全其美。

第一戒:戒生气。生气会使体内升高血糖、升高血压的激素分泌增多,对病情控制十分不利。尤其是饭后咱们吃得饱饱的,胃肠里面全是食物,于是血液循环会加快,以便于食物的消化,这个时候要是生气动怒了,就会损伤胃,很容易引起血管损伤甚至出血等。

第二戒:戒吸咽。曾经有人说“饭后一支烟,赛过活神仙”,我不知道这句话源于何处,也不知道有多少人相信,我只知道“饭后抽烟,祸害无边”。因为人在吃饭后,胃肠蠕动加强,血液循环也加快,这时人体吸收烟雾的能力也进入“最佳状态”,香烟中的有毒物质更容易进入人体,加重了对人体健康的损害。

第三戒:戒饭后吃水果。我询问过很多糖尿病患者,他们中的不少人都认为饭后马上吃水果有助消化。实际上,饭后马上吃水果会使餐后血糖升高,而且很容易让肚子胀气,因为水果中含有单糖类物质,若被堵塞在胃内,就会形成胀气,以至发生便秘。所以吃水果的时间最好在饭后2~3小时。

第四戒:戒饭后放松腰带。在自己家里有这个举动还无伤大雅,要是在公共场合是不是很不雅呢?更重要的是,假如饭后将裤带放松,会使腹腔内压下降,荷量增加,很容易引起肠梗阻和胃下垂。

第五戒:戒饭后立即喝茶。要知道茶的成分很复杂,其中含有许多的矿物质,能和食物中的蛋白质相结合,使蛋白质变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质,不仅不利于吸收,还容易出现便秘等影响身体健康的症状。

第六戒:戒饭后立即“百步走”。你看到这一戒的时候一定“惊”到了吧?因为我们常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其实不然。要知道人在饱食后机体的工作重点就是消化食物了,为了保证食物的消化吸收,腹部血管扩张充血,这时如果“百步走”,由于运动量增加,还需要大量的血液运输提供能量用于运动消耗,这就影响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甚至会损伤肠胃。所以咱们糖尿病患者尽量饭后休息半小时,再开始活动。

第七戒:戒饭后马上洗澡。饭后洗澡,四肢体表的血流量会增多,胃肠道的血流量相应减少,从而使胃肠道的消化功能减弱,影响吸收。

第八戒:戒饭后立即睡觉。如果饭后立刻睡觉,饭菜就会滞留在肠胃中,不能很好地被消化,久而久之容易诱发肠胃病、糖尿病等。

看了这“八戒”,你有什么感想呢?其实,饭后我们机体的“工作重点”就是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如果在这个时候,其他的一些活动影响了胃肠道的吸收,对自己的健康会非常不利,所以我们要努力避免。

睡前做好这四点,血糖平稳睡得好

糖尿病可算得上是一大顽疾,因为不能根治,而且需要时时警惕和注意,所以糖尿病患者尤其中老年人群可谓是苦不堪言。其实,除了吃,糖尿病患者在晚上睡觉的时候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情,只有注意了这些才能保持自己的血糖正常。

●食不宜饱

很明显,人们进食后,肠胃蠕动增强,大量的血液流向肠胃部,此时,流向头部与心脏的血液相对减少。所以,人们容易出现脑部缺氧的症状。因此,糖尿病患者睡前2小时最好不要吃东西,尽量减轻身体各器官的负担。

●枕不宜高

我们常常会说“高枕无忧”,这话做成语用当然可以,日常生活中,糖尿病患者还是不要深信笃行,不可以让自己的枕头太高了,因为血糖过高的人,血液会随之变得黏稠,流速自然比正常人慢了,睡眠时尤甚。此时如果再睡高枕头,那么血液流向头部的速度就会减慢,血流量也会减少,大脑可能发生缺氧,不仅睡醒后很容易产生困倦、疲劳的感觉,严重时还可能诱发缺血性脑卒中。

●被不宜厚

睡觉时如果将又厚又重的大棉被盖在身上,一方面很容易让人觉得呼吸不通畅,影响各器官的供氧;另一方面可能使全身血液循环受阻,血流变慢,导致大脑供血障碍和缺氧,严重时可能引起颅内压增高,甚至诱发脑卒中,这是相当危险的。

●慎服安眠药

针对总是失眠的糖尿病患者,特别提醒,要慎服安眠药。对血糖高的人来说,睡前要注意不要为了能安然入睡而服大量的安眠药。因为这些药物会在不同程度上减慢睡眠时的血液流速,并使血液黏稠度相对增加,导致血压降低、血液流速更慢,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所以,大家对此一定要慎之又慎。

别让失眠成为血糖忽高忽低的“帮凶”

在开始这一节的内容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的一生中,哪一项事情所占的时间比其他任何一项活动都多呢?毫无疑问,答案肯定是睡眠。是的,我们的一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与我们的身体健康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因为在睡眠中,我们机体的各项器官功能都会有着功能性的调整,以便以“饱满的精神”应对第二天白天的活动。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睡眠质量差,第二天肯定会疲惫不堪,长久下去就会诱发多种疾病,严重威胁我们的健康。

●失眠是糖尿病的诱因之一

通过之前的讲解,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糖尿病是由生活方式以及遗传易感性等因素导致的疾病,失眠也是诱因之一。这是因为,长期的睡眠缺乏,可能会导致人体应激系统激活或影响碳水化合物代谢,人体内的皮质醇和肾上腺素等“升血糖激素”将变得活跃,分泌增加,胰岛素抵抗加重,从而引起糖代谢紊乱,进而导致患上糖尿病的不良后果。所以,尽管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饮食和运动的不协调以及遗传等,但长期失眠也确实是糖尿病发病的众多不确定因素之一,因为在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习惯调查中,我确实发现有一大部分的患者是有严重的失眠症状的。

与此同时,美国的一项调查结果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力的证明:长期睡眠不足的人容易得糖尿病。该研究对1100名中老年人的睡眠情况做了跟踪调查,发现如果每天睡眠不足6小时,患糖尿病的风险就增加了2倍。不过请大家注意,我们只是说风险增加了,并不是说失眠就一定会导致糖尿病。虽然长期失眠很可能只是糖尿病的一种诱因,但是它对我们的健康一定是不利的。假如你已经是糖尿病患者,它只会让你的病情雪上加霜。

●糖尿病患者失眠的原因

遗憾的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糖尿病患者是比较容易失眠的,这是因为糖尿病患者往往会有躯体疼痛等不适症状,尤其是末梢神经炎等并发症会让糖尿病患者手足麻木,并有针刺感和烧灼感。相信不管谁处于这种疼痛中,都不可能会有一个良好的睡眠。

另外我也知道,许多糖尿病患者都有睡眠障碍,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由于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患者因口渴、多饮、多尿、频繁起夜而使睡眠受影响;血糖不稳定以及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时,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焦虑,引起失眠;糖尿病并发症会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许多糖尿病患者由于担心出现并发症,心理负担比较重,往往会合并有抑郁症,进而紧张焦虑不能安睡;由于经济压力增大,糖尿病患者因心理负担重而影响睡眠;糖尿病还可以引起末梢神经病变,引起皮肤瘙痒、针扎样疼痛,导致失眠;如果合并胃轻瘫时,会出现腹胀等状况而失眠;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容易频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间睡眠容易憋醒而引起失眠。

●理性对待失眠

正因为有这么多可能引发失眠的原因,所以如何应对失眠是糖尿病患者需要认真关注的问题。简单来说,失眠也是个很难对付的顽疾,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调整心情是一切手段的基础,尽可能放松地看待病情,才有助于拥有良好的睡眠。

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尽可能合理地安排作息。尽量让生活规律化、按时作息,午睡时间不宜过长,睡前尽量不要饮用咖啡或浓茶等醒脑提神的饮品。有些患者认为晚上喝点酒有助于睡眠,其实不然,酒精的作用会让人半夜多次醒来,而且醒后不易再睡。此外,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也会让人肠胃不适,导致失眠。睡前用温水泡脚,适量喝点热牛奶,让睡眠环境更加安静舒适,都有助于改善睡眠质量。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尽可能不依赖安眠药。因为安眠药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宿醉、成瘾等不良反应。而且一旦停用安眠药后,失眠症状会再次出现,甚至更加严重。所以,假如我们的失眠特别严重的话,建议请失眠专科医师诊治,而不是自己买来安眠药治疗。

糖尿病也需要“心药”医

乐观、积极地看待病情

我的一位老朋友是一位糖尿病患者,他的脾气很不好,很容易生气。后来我问他是不是发现过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当自己心情好,情绪稳定的时候,血糖就能控制良好,血糖值也不高;而一旦生气、发怒之后血糖就会升高,呈现波动变化。他很惊讶地说:“是呀,不愧是医生。”我说这无关医生的职业,只要有糖尿病的常识就会知道。

心态的好坏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其实,生活中像我的老朋友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尽管很多患者能够较严格地遵守我们的嘱咐:严格控制饮食、坚持运动锻练以及进行科学的药物治疗,可是由于心态不稳定,情绪易变化,结果使得治疗效果不佳,血糖依然起伏不定。

对于那些已经有多年糖尿病史的患者来说,可能自己已经逐渐接受“终身服药”的事实了,心理的压力已经没有那么大了。但是对于那些“新成员”来说,在被确诊为糖尿病后,很多患者会变得郁郁寡欢,整天沉浸在疾病的阴影中,特别是“终身服药”让他们终日消沉,觉得“暗无天日”,对所有的事情都没兴趣,很多兴趣爱好也放下了。

可是,相信不用我说大家也知道,这种消极心理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有很大的负面影响,我真切地希望糖尿病患者能够以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健康状况。

每当我这样说的时候,都会有患者说:“医生,您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您哪儿能理解我们的心情啊?再说,我也知道心态乐观点儿对身体好,可是这让我怎么乐观得起来啊?”

这些患者的想法我能理解,虽然我如他们所说,未必能感同身受,但整天和这些患者打交道,大家的情绪我还是能够感受到的。而且,我也见识到了很多心态非常阳光的患者,他们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告诉我,大家还是可以做到乐观积极地看待病情的。虽然这和性格有关系,但更和后天的培养、训练有关。现在,我就给大家一些建议。

首先,要跟人多交流,不要凡事自己憋在心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当你感到孤独无助的时候,应该寻求朋友和亲人的安慰。我们可以多和别人聊天,也可以多和病友们交流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这对控制和战胜糖尿病有很积极的作用。在这种交流和沟通中,一方面对糖尿病的了解多了,会消除悲观、焦虑的情绪,另一方面,从与别人交流中,也会得到乐趣和安慰。

其次,学会转移注意力。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遇到令人烦恼的事情时,一定要从烦恼中跳出来,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丰富多彩的生活会使你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解除对疾病的紧张与烦恼,对血糖的控制是很有益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一些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情,不管是读书、钓鱼还是看肥皂剧,只要它能让你忘情投入并且得到乐趣,都有助于调节灰暗的心态。

再次,大家还要注意安排好自己的居住环境。可能居住的位置我们自己不能选择,但是小环境还是可以自己做主的。糖尿病患者在室内装修时要尽量避免红色,因为红色容易让人兴奋,而颜色柔和的卧室,对稳定情绪最有帮助了。

说起稳定情绪,大家还要注意,日常生活中要更加豁达、宽容和大度些,不为一得一失而情绪激动,不要为了生活中的一点小事情就大发雷霆或者生闷气。让自己拥有平稳的心态和健康的情绪,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稳定病情。

最后,主动追寻快乐。如果说以上都是客观或者被动地拒绝不良情况,那么现在我们要主动追寻快乐了。闷闷不乐是一天,开开心心也是一天,我们应多尝试着让自己的生活增添一些笑声和幽默,全家人一起欣赏令人捧腹的戏剧和电影是个不错的主意。让自己的生活被欢笑声填满,我们也就没有太多苦闷了。

在这里我特别想提醒各位糖尿病患者,只要控制好血糖,糖尿病对身体不会有很严重的影响。它的存在,只不过是让我们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生活细节,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用一个积极的心态拥抱美好的生活。我们应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面对疾病,才能更好地战胜它。大家一定要切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克服疾病的必要条件。糖尿病患者不要因为自己得了这种病,就认为以后的生活过不下去了。越是这样,你越应该让自己的生活丰富多彩起来。心理调整,助你控制血糖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每当讲这句话的时候,我都会有沉重的使命感和愧疚感。因为我们不得不承认,到目前为止,国内外还没有找到能彻底根治糖尿病的办法。不过,糖尿病也是一种可以被控制好的疾病。我相信只要患者能面对现实,正视它,科学地对待它,那么血糖就会得到较好的控制,就能避免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心理所起的作用,要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