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体验设计师应该知道的那些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4 08:56:04

点击下载

作者:周陟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闲言碎语——体验设计师应该知道的那些事

闲言碎语——体验设计师应该知道的那些事试读:

前言

首先要告诉大家,这本书是我之前设计博客的所有文章的集合,如果是我博客的老读者应该对这些文章非常熟悉。那么,为什么要出版这本书?一是很多朋友都想看到《闲言碎语》的纸质版本,二是通过这些杂文类的设计见闻和个人经验,也许可以更完整地了解我个人对体验设计的粗浅看法,以及这些年我个人设计思维的变化。

这本书的内容从写作到成书,经历了7年的时间,其中保留了很多过去的个人情绪与判断,以及自己在这些年对设计理解的变化。能和时间做朋友,我很满足。

当然,书籍本身只能体现一个人思考的局部,是个人经验的切片,如果希望和我进行实时的对话,了解我每天关注的设计话题和设计思考,可以加入我的公众号,我很期待与您交流。

本书拓展资源下载。第一章设计方法到底该用什么色

今年,我将开始这个新的系列——《闲言碎语》,就一些生活和工作中的有趣的,和设计相关的话题做一个随笔,这样会更轻松一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在这个系列的第一篇,我们先来聊聊关于色彩的问题。朋友们不止一次问起“我该如何配色”,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只能说“多练、多看、多想”,当然,一个人的色彩感觉多半源于天赋,而且受教育背景及成长环境的影响,也涉及血型、性格等因素。关于这方面的解释,大家可以看看有关心理学和色彩学的书籍,在这里我就不卖弄专业术语了。

配色过程是否有技巧?当然是有的,因为提高设计效率是全世界设计师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我经常去kuler.adobe.com发现目前比较流行的配色,当然colorlover等网站也是很不错的,不过kuler提供了MAC OS X 下的配色widget,这给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WIN平台也有这方面的信息,你可以及时查看一些“理想中”的配色。而且它支持直接把颜色配色模式下载为ase文件,直接由Photoshop调用,很方便。需要我们注意的是,虽然有很多优秀设计师为你做好了配色方案,但是如果你不会用的话,一切都是无效的,这和我们拥有了大量的设计素材却设计不出好作品是一样的道理。

有朋友问:“为什么我的客户要做IT类,科技类的网站就一定要用蓝色呢?”我们不能简单地定义颜色的心理趋向,业内流行的说法是“蓝色代表科技感”,但没有谁规定科技类网站必须是蓝色的。国内大多数IT和科技公司(我指的盲目采用蓝色的,当然也有使用蓝色作为key color设计优秀的,不过少数)采用蓝色的原因是:改革开放后,互联网崛起,见得最多的就是微软和IBM这两个企业,他们自然成为了中国大多数企业的标杆,他们的VI(蓝色的主色调)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视觉神经,于是我们有了这样一个错觉——科技企业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然后,我们发现大量的科技企业的VI居然和MI描述的内容并不一致。

同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当年的非常可乐与可口可乐的红色为何如此接近?TCL的红色+“创意感动生活”与CANON的红色+“感动常在”只是巧合?其实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设计崇拜,并没有对错之分。

任何色彩的使用都很容易在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层面找到解释,政府网站为什么主色是红色?因为中国的国旗是红色的。化妆品网站为何经常以白色示人?白色代表纯洁,大多数化妆品的物质形态也是白色的。

为何很多摄影网站是黑色?因为胶卷是黑色的,镜头是黑色的,眼睛是黑色的,理论上,光的传播也有黑色的存在。

色彩的设计需要辩证地对待,有时候我们可以多问一句“如果不采用这样的色彩会不会有识别心理上的问题?”“如果采用了这样的色彩,真的就是人们认为的那样吗?”,我们会多出很多设计的可能。

哦,对了,我发现近5年内,欧美设计出版界几乎已经没有关于“如何快速掌握配色方法”的书籍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进入新领域,迈向新时代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我们的股市毫不犹豫地跳下了3000点,但是整体市场经济的反应已经显示出了回暖的迹象。设计一直是最快反映市场节奏的单位,果不其然,最近跳槽和挖墙角的事件层出不穷,大有设计圈死灰复燃的架势。

近期,UI圈子中也加入了很多新人,有个现象一直存在以至我们都习以为常——很多希望进入UI行业的朋友都是从其他行业转过来的。其实不能怪他们,主要是我们的教育还没有跟上商业设计的发展,我们UI行业的火爆形势也让很多旁门左道的设计师动了凡心。

今天聊聊“到某个新的领域从事设计工作时,该从何入手?”我不太同意很多做平面或者网页设计的朋友说:“转行到产品圈子里面干UI设计”的说法。首先,你无论怎么变化,干的还是分析、提炼、归纳、联想、视觉创造的设计行当,在平面领域或者UI领域,只是你思考的角度有所不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转行”(你原来做平面,现在干厨子去了,这算转行);其次,UI设计只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呈现层的东西,UI的含义远不止于此,无论做任何产品,我们都需要UCD的核心思想,这不但需要设计师关注作品本身,还要关注用户、产品、流程、管理、市场营销、售后、物流等多个交叉的环节。

那么,如果你真是一穷二白,不管你是狗急跳墙还是蓄谋已久,设计师一般在职业生涯中至少会跨界一到两项“主业”以外的创作实践。我有一些粗浅的经验可以分享给大家(我这儿就说从其他领域进入UI行业的情况,在分析中你会发现这些原则可以在任意设计领域通用):(1)了解你要踏入的领域的情况

进入一个行业的知识圈子,想要快速了解这个行业就必须迅速找到组织,每个成型的设计领域(不能说全部,至少大部分)都有一个标杆式的组织让你靠近,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加入他们的讨论和交流会让你看到这个行业真实的部分,互联网上的很多介绍与文章都难以描述最真实的一面,所以更多地走向线下。这些形式包括但不限于QQ群、书友会、行业协会、BLOG聚合、论坛、行业网站及其他民间组织方式。

当然,不同档次的组织也有不同高度的门槛,迈不迈得过火盆还是要看背你的那个“人”,这个“人”就是设计师对自身的要求和进入新领域的决心,在参与知识交流前你可以先做到(见下):

善用搜索引擎或ucdchina.com(访问行业专业网站),并使用搜索引擎检索大量相关的关键词,通过基本概念的梳理,你会了解这个行业在做些什么,有选择性地阅读一两本代表性的行业著作作为领路人(注意,我说的是阅读,不是浏览,不是摘抄,不是背名人名言)。多看ucdchina.com,虽然现在文章的质量参差不齐,但是好在后面的一帮家伙还是靠谱的,我这儿就报了私心了,我没不好意思。(2)了解自身需要提高的部分

更新你以前的设计原则 练武之人有奇才,要盛水就要把以前的水倒掉。特别是在我说的“跨媒体”的概念中,这样做不完全正确,因为设计是交叉性极强的商业艺术,虽然需要保留之前的设计技术和经验,但要抛弃之前的设计原则,因为你即将看到的是全新的领域,每个设计领域都有自己的原则。

尽快学习新的知识 后进者的悲哀就在于当别人拥有经验的时候,你拥有的是无限的加班,获取经验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佛曰:“走完有极的界限,才能达到无极的境界”,因此,当你落后的时候,你的速度一定要快,别人每天练习3个设计技巧,你就练习10个,别人每天看20个设计网站,你就看50个。勤能补拙是个真理,不过要学习勤奋的技巧,因为我发现这个行业里面居然有不少越补越拙的,也就是俗称的“书呆子”。(3)了解即将进入的公司的情况

公司的水平决定了你进步的水平 一旦你要踏入一个新的领域,你不可能头脑发热地直接单干,最重要的是谁来当你的下家,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企业似乎很委屈,这也算设计圈的潜规则之一吧。你需要选择的是一个能够给你稳定的薪水,并且能够原谅你犯错的公司,这样的平台才能支撑你边学习,边工作的闲散状态。最好在网络上或者人才招聘的论坛里面看看该公司的前任员工是如何说的。

好团队和差团队 有一个看上去风光的公司还只是开始,你每天要面对的是你的团队成员,一个新人想要进入一个成熟的、优秀的团队基本上和中彩票的几率一样,所以面对一个好的团队的时候要尽可能地学习吸收,别太张扬,很多新人都是死在性格上,不幸进入一个差的团队也不是坏事,至少你知道了“差”的定义,并且有所比较。一个团队不可能完美也就不可能全烂,还是可以找到值得学习的地方的。如果你坚信你可以把一个差的团队变成一个好的团队,那么团队问题对你来说就不是问题。(4)关注UI,而不是关注“设计”

抓住重点,集中力量 很多人提到“UI设计”,往往对设计的概念比较清晰,而对于UI比较陌生,可能是我们天生对英文缩写不敏感,对于UI设计的重点,还是在于对UI本身的思考。“道法无极限,术业有专攻”,设计的技术和工具是相通的,不同的是对于领域中的概念理解,并转化为设计时的思考逻辑。如果你只是单纯地认为画图标就是UI设计的全部,你最后也只是沦为一个普通的美工。

不单单用眼睛思考问题 UI更关注的是产品价值和用户心理,所有的架构、策略、内容、交互、视觉、技术都要从这两点出发,综合构建完整的产品服务体验。所谓的UI设计师在很大程度上更注重于研究人,而不是研究图形或者技术,把你的用户了解清楚了,你才知道如何为他们定制产品,把你的产品想清楚了,后续的产品的元素都自然呈现。

最后,无论你想怎么跳,只要还在设计的圈子中,换工作或者职业技能提升都离不开对新领域的探索,学习如何迈入新领域,从未知中找到前进方向是一个成功的设计师的必修课,这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设计到了最终的目标也就是一种快速、优秀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看好你的作品集

说到底,设计师是创新和改造事物的一帮家伙,相比于其他职业来说,设计师更容易拿出一些工作上的成绩,这些东西有实际的产品,也可能是一些视觉的图形,或者一些项目文档和策划方案。除了一些科班的朋友能够附加一些学位证书以外,对于设计师的水平认定无外乎行业口碑+作品集,而作品集是最为客观和实际的。

基本上在任何招聘或者猎头过程中,作品集都是代表设计师目前的水准,并且有可能决定其薪资待遇,因此我们应该对它有足够的重视。在我拿着自以为优秀的作品集去面试,到我翘着二郎腿看别人的作品集,在这个媳妇熬成婆的经历里面,我发现就算是设计师(某些还是有一定工作经验的)面对自己作品集的处理上也存在不少问题,当然也有不少可以学习的经验。

今天我就聊聊这个作品集的前世今生,了却部分朋友的一个渴望,希望这些东西对你们日后的工作有所帮助。(1)作品集的功用

当然,作品集并非只是找工作才需要的,但这是它一开始诞生的目的。作品集可以系统地展示你过去的工作经验和成果,便于节约雇主的时间,更好地认识你的水平,给你安排合适的岗位。作品集在针对企业的时候,往往是大而全,多而泛,很多设计师喜欢把自己的作品全部稀里糊涂打包到一起,以便叙述一个观点——兵器在手,江湖我有。

而作为一个工作室或者SOHO设计师,作品集则变成了商务谈判的利器,基本上所有的工作室性质(当然有少部分已经转变为公司)的官方网站,都是围绕作品集与客户名单展开的,作为服务型行业,这种做法不仅仅是设计师才有,比如:发型沙龙、健身会所等都不难看到。

作品集的另一个功用就是出版,国内外各种组织和机构对于收集一堆设计师做集体亮相的事情乐此不疲,他们想展示什么呢?就是按其国家,类别,血型等将这些作品分类,再整合,精美印刷配合着高昂定价,出版社就等着收钞票了。

作品集还是一个宣传渠道,基本上设计师都是希望有成就感的,成就感从何而来?从别人的赞美和肯定中来,那么发表作品集就变成一个个人品牌的打造过程,并且在国内它还有一个边缘化的效果——“哥儿几个!这些东西是我做的,看清楚了,以后有抄袭的你们也要知道原作者是谁”,几乎有一点自我要求和孤芳自赏的设计师都喜欢每年做一次总结,回头笑看风云淡。(2)作品集并非只有作品

设计作品不是白菜,不是摆在摊位上就有好这口的家伙扑上来的。作品集的组织、逻辑关系、呈现方式、包括浏览的顺序、频率、心理引导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这个也许从来没有人想过,不过没有关系,大多数人其实都没有想过。

作品如果只是简单的呈现,会显得过于廉价,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你去买衣服,其实作为衣服本身,只要拿一串衣架挂上,摆在街边也可以卖,那么为什么还需要做一个店面?并且店主费尽心思让店面呈现出高档的感觉,然后把店内最具代表性的衣服放在模特(塑料人偶)身上展示?老外卖衣服更华丽了,是百年老店的一定要保持其传统的高贵,就算没有百年老店也要找个百年老店壳来镶上,就算之前这家是卖酱油的都无所谓。

这一切都是在运营自己的作品,作品集的创作过程也是在运营作品,显得它更有价值,现在是“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3)作品的编排技巧

说到这是一场运作,就需要掌握合理的运作技巧。最重要的原则是:作品集的作品一定得是你自己的作品!如果是合作的,也应该把合作人的名单写出来。作品的真正所有权决定了作品集的价值大小,工商产品中哪些东西既有美誉度,又有知名度呢?就是那些始终坚持手工打造,强调品味的事物吧?比如劳斯莱斯。

其次,删去那些看上去不够优秀的作品。作品集的分量不但在于数量,还在于质量,当质量和数量受到容量限制的时候(比如打印的页数、Web页面的层级),质量应该放在第一位。如果你是一个应聘的设计师,你应该控制你的作品在20个以内,相信没有任何一个设计经理会在看过20个作品后,仍然不清楚你的水平;如果你们是一个设计工作室,可以按照你们的主要业务方向,把每个业务环节的设计作品控制在10个以内。

重要的是,你应该突出作品的思考过程,而不是简单的给出一个视觉上的结果。大多数设计师在编排作品集的时候都喜欢直接放上成品,我们要注意,我们不是卖蛋糕的,用户和观众们对我们的作品没有过往的经验,很难准确了解作品的意图,甚至有些完全看不懂。我们给出的那些视觉冲击,至多能够唤起一些同行的称赞,实际上对我们的目的没有帮助。因此,在作品的本身以外展示思考的过程,包括头脑风暴记录、手绘稿、流程图、低保真模型、思维导图等都是很好的。一个逻辑性的思考过程会让用户知道你在设计中做了些什么,从而判断你的价值。这和你吃披萨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只是单纯地给你端上来一个披萨,你会觉得这个破玩意儿怎么卖这么贵?如果让你看到半开放的厨房里面有设计精美的厨具、帅气的外籍厨师、行云流水的制作过程、丰富新鲜的食材……这些东西会让你觉得你真的应该掏钱了!(4)社会人员与毕业生的不同

无论是面试一个新的设计师,还是客户挑选一个合作伙伴,他的内心必然有一个既定标准,而浏览作品集的过程就是在判断你是否达到了这个标准。因此作为社会人员(离开学校有段时间,从事了1~3年设计工作的朋友,面临跳槽或者SOHO的选择)和毕业生(刚从学校疯出来,两眼一抹黑)是不同的。

我在这里专门给毕业生朋友们说说吧,作为一个真实意义上的初学者,我不指望你能提供什么优秀的作品集的,这些建议也许你们用得上:

①不要抄袭或者挪用别人的作品集的外观,面试你的设计经理不会都是笨蛋,也不要冒“不可能所有设计他都看过”的风险,设计师的强悍记忆力是超乎你们的想象的,而求证的作用在这时也会爆发。

②介绍你实习期间的案例或者毕业作品的整个创作过程。在你玩网游、喝酒泡吧、谈恋爱的众多社会活动中,我相信你仍然是有时间去做一点实习的,认真把握这些实习过程的“作品”,哪怕你在这些作品中只是扮演一个打印的工作,你可以从细节上了解到商业设计的基本流程,在你的毕业作品中用上它。

③很不幸,你天真(或者说懒惰)到大学四年完全没有实习过,那么你至少应该有一些模拟案例,比如你参加了一个XX可乐的户外活动,比如你发传单好了,作为设计专业或者喜爱设计的家伙,你至少会关注活动现场的步骤还有印刷品吧?那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回家做好,再结合现场的照片来一次模拟策划设计,虽然那是假的,但是创作的过程是真的。你在面试时可以说:“我曾经的设计实验是为XX可乐做户外活动的整体包装”。至少给人的感觉比你说“我的平面造型课考试得了98分。”要容易被接受一点。

④参加比赛或联合举办校园设计展。设计是具体的实践,一些更好的实践虽然不带有商业目的,但是可能展现出你的创造力。一些比赛或者联合展可以通过校方支持、拉赞助或借助媒体宣传的方式进行,这不但体现了你的设计水平,还体现了社会活动的协调能力,作为“跨媒体”思想的介入者,我本人是赞同这种做法的。这些活动的过程、照片、策划方案、宣传品设计不就是你最好的作品集吗?

⑤决不要在作品集中展示你的个人练习。个人练习,特别是做得不好的个人练习,简直就是作品集的噩梦,国外设计师的很多sketch作品,其练习本身是作为一种新思路的研究,或者一个作品的原型,而且很多sketch本身已经变成了一种艺术。如果你要展示练习,就要先自问为什么要展示,它能够有什么帮助?如果你说不清楚,那么请删掉它,不要主动暴露自己的缺点和缺乏耐心(一个未完成的作品,过于急躁地展示给别人,就是一种缺乏耐心的表现)。(5)在线作品集与打印作品集

在线作品集就是可以通过一个网址访问到你的作品集的网站或者博客(当然上面要有你的Portfolio)。在线的方式更为灵活,你需要在展示作品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以下信息:你是谁(介绍你自己),你是从事什么领域的设计工作的(便于相关用户决定是否挑选你),你的工作经历(你的经验),你的在线联系方式(我应该怎么找你),如果可以直接留言当然更好,你的一些社交网络信息(比如:Flickr、Twitter等),最重要的是:你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或者说你能够解决哪些设计方面的问题),让你的作品集网站呈现出更多有用的信息。

绝对不要在作品集网站上放你的个人生活相册,或者一些矫情的浪漫文章,那样很不专业,我看过一个设计师在个人作品集网站上,公然在留言板中和浏览者吵架。在线的优势是信息量大、快速、随时随地访问。挑战在于稳定性和安全性,保证你的作品集网站随时畅通是重要的,因为你不知道下一个客户什么时候会访问它。

打印的作品集则不同,一般来说从事广告业、平面设计行业(包括字体、包装、海报、标识等)的设计师是需要一份打印作品集的,因为这些领域的设计师与印刷的关系相当密切,而是否能够游刃有余地拿捏印刷技术也是该领域设计师的专业,一份好的打印作品是一个艺术品,通过更好的编排与包装,可以掩盖作品中的一些瑕疵。

如果是从事产品设计的设计师,他们的作品集也许就是实实在在的产品了,我听说有面试工业设计的设计师直接骑着自己设计的摩托车去的,那岂不是让人印象深刻吗?

作品集远远不止展示作品这么简单,它代表的是创造这些作品背后的那个人,因此我必须强调,作品集的成功关键词:简练、有效、成熟、印象深刻。如何引导客户

引导客户是个细活,也有不少设计师认为这就是商务人员的工作,其实在今天的商业合作关系中,设计师早就被拎出来作为Pre-sales的挡箭牌了,因此行业的压力迫使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商业沟通和合作的技巧。

那么为什么要引导客户呢?客户者,衣食父母也。抓不住客户,就搞不来现金,搞不来现金大家都要集体回家数键盘,这点在设计公司中尤为明显,而在一个企业的设计部也是同样的道理,这里的客户转变为公司强势部门和领导层。引导客户无非三个目的:体现自身价值、阐述设计意图和思路、更快地确认设计成果。

潜规则说得好,先统一人心,再集体办事。引导客户的终极目的也在于此,将客户拉帮结伙,思维同化,有助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人都是有思想的,因此你的介入性引导,也有可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这都取决于你在引导过程中的经验和手法,就像你去按摩一样,第一次总是觉得像被揍,以后越来越舒服,都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东西。(1)强行引导会有反效果

什么叫强行引导呢?我相信客户方最有发言权,就是一个不怎么样的设计师和公司来做推荐,或者不太成熟的内部团队做演示,设计出来的东西外行看了都认为有问题,他(们)自己还在说得眉飞色舞,什么“国际化风格”“大气磅礴”“精美绝伦”能用上的花言巧语全用上了,最后让人感觉像个小丑。

引导的过程中,从见面的第一刻起就回避客户的眼光,或者像是要把客户吃掉一样,客户一有意见就说“根据我们的成功经验,您的这个看法是……”,基本上这种作风的引导方式只会带来恶劣的反效果。自信应该表现在做人做事的细节和缜密,而不是行为和语言的攻击性上。(2)增加对待客户的同理心

客户花钱让你设计,就是为了节约时间,获得更好的市场反响以及更好的推动效果。千万不要喧宾夺主,不要以为客户是来求你的,设计师的关注点也不应该一开始就集中于设计费用和时间周期上,设计引导的重点可以确定在产品和服务上,如何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产品的设计遗漏问题。

从客户的角度出发,生活中也有不少的例子,比如你去餐馆吃饭,无良餐馆的服务生总是会推荐餐牌上的招牌菜(多半是价格昂贵的),而有一点同理心的餐馆会从客户角度出发建议你点什么,点多少,甚至我还遇到过根据你的用餐目的(约会,朋友相聚,宴请亲友)来定制点菜和服务的,可惜,这不是我国本土餐馆。

增加对待客户的同理心是赢取客户信任的第一步,也是引导的开端。(3)客户关注的也许是设计以外的事

也许你不相信,大多数传统行业客户在听你的设计提案的时候,根本搞不清你在干嘛,他们关注的是你的语言流畅程度,关注你用什么笔记本电脑,关注你的着装,关注你的自我介绍……直到你提及他们的产品名称、价格、市场占有率、利润率、品牌影响程度和深度的时候,他们的耳朵才会竖起来。

设计师花了太多精力在我们的设计过程中了,其实客户更关心的是“你这个设计究竟是怎么得来的?”“为什么要这么设计?”“用了这个设计产品就能好卖吗?”“你的设计为什么这么贵?”这同你去旅游一样,如果景色不磅礴,路途不遥远,人烟不稀少,文化不迥异,你会认为旅行不再那么有意义。(4)了解客户的底线和背景

无论你怎么引导,怎么沟通,客户一定是有底线的,你的设计不能太好,也不能太坏,不能太贵,也不能太贱,这是一个拿捏的过程。如何了解客户的底线?去拜访客户,去他的地盘看他的山头插的什么旗。

公司的规模、人员的素质、前台的相貌、使用的办公文件夹值多少钱、会议室多大、客户的西装什么牌子、他们的市场在哪里、他们是否有专业的产品经理……这一切都在透露着客户的底线和心理价位,最重要的是对设计的认知程度。

有时候你的客户并不是一手客户,他的背后还有人,因此你还要深入地观察和询问真正对设计有决定和执行权的那层,或许他们的信息才是真正需要在设计中实践的部分。所以我强调,对于设计合作的引导应该从最高层的领导开始,或者从对项目有决定意义的单位开始。(5)不要扮演商务人员的角色

有部分刚被一脚踢进社会的设计师,不小心误入了山寨的路线,认为“引导客户”就是和客户“搞关系”,不幸的是,真的搞出了关系。陪吃陪喝,风花雪月其实不是我们设计师的擅长,也没有必要。

设计师必然是需要一些格调的,你和客户打成一片其实也未必就能让他对你的设计俯首称臣,设计需要交际,但是也需要挑客户,不能是个菜就捡进篮子里,我这么说确实现实了点,但现实远比这还无奈。

如果你坚持要做设计行业的口碑,就不要和山寨客户坐到一桌推杯换盏,但是我还是想赚他们的钱怎么办?请雇佣专业的商务人士出面解决你的尴尬。(6)你的设计可能没有那么好

当然,你的客户未必都是不懂设计的,所谓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如果你的客户花费了3个月,看尽了各种花俏的提案,参加了上百场的设计推荐会后,相信他的审美和设计理解也可以有一点改观和提升。那么,你在小处着眼的那些花花肠子不见得能起作用了,作为设计师,你至少应该保证自己的见识和作品是客户“意料以外”的,有时候引导客户的关键就在于作品创意和客户认知之间的落差。

如果可以的话,你要想办法了解一下共同争取客户的竞争对手的作品,找找自己的差距,在任何方法都失效的情况下,也许问题就出在自己的身上,这是我们可以接受并且要修正的。

附送客户引导冷笑话一个:本公司设计能力全面,创意激发,有业内专业人士指导入门,童叟无欺,价格公道,现觅诚信、懂事、敢于突破传统观念的客户数名,有意者电联……设计的细节

有一些朋友说:“你能不能写点设计过程方面的指导文章?比较具体的那种”,他们应该是不好意思说,其实就是让我写一些“关于如何做好视觉设计”“关于如何让别人认同”甚至是“怎么画图标和界面更简便,更有吸引力”的事情。不是我不想写,而是这种东西的主观性太强,而我们国内的设计师大部分的视觉思维比较单一,其实这样的文章容易有反效果;另外就是《闲言碎语》其实是一个偏设计职场现象和潜规则的系列,主要是针对现象讲一些个人看法,它不是教程也不是案例分析。

不过,其实挺多朋友一直在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问我一个相同的问题:“好的设计大家都说很有细节,我搞不清楚究竟什么才是设计的细节”。好的,我认为这个问题不是单一的纯视觉问题,可以作答。另外也有朋友说《闲言碎语》的一些观点太厚黑了,让人学坏,更有甚者对我采取了令人发指的人身攻击(当然,由于你们没有留下真实的名字、网址、邮箱等各种有效信息,所以我也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向你们道歉,让你们貌似纯洁的内心受到了伤害)。

设计圈也不是一方净土,要生存必须具备足够的生存智慧和抵抗逆境的能力。你应该清楚,在学校里面画几幅艺术版画是洞察不了人性的。

回到主题,什么是设计的细节呢?要看这个细节究竟能带来什么,为什么一个称得上有细节的作品会给人专业、严谨、优秀的感觉?首先细节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设计作品的细节,一个是设计过程的细节。(以下所有图片由于商业协议关系,只能发布缩减版,客户拥有商业所有权,而我仅有使用权和展示权。)

我先说设计过程的细节:(1)你的创意来源

有人要问了:“你管贫僧怎么想的?能够度你就行了”。no,no,有时候你的设计出现了细节问题,就是在于你的创意的来源非常粗糙,缺乏品质,试问你参考一个山寨机做设计,会做出iPhone来吗?

因此从创意的源头我们就应该控制好品质,并且要有一些高质量的资源和素材,不要说什么一拍脑袋就有了优秀的想法,那种情况有,但很少。爱因斯坦说过:“创新就是隐藏了来源”,所有的设计都是优化和迭代的过程,所以你的设计细节一定是在不断的完善中出现的。

把握你的创意来源,并控制它们的品质,有助于你从一开始就掌握好细节的节奏,不会走偏,否则你永远都是水晶按钮崇拜者。(2)设计解决了什么问题

一个设计缺乏细节是因为考虑不周到,考虑不周到是因为无法面对这个设计的用途,这就是我们要找的根源——你的这个设计的原始动机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个设计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设计其实是带来了更多的问题,有些人管这些问题叫增值或者乐趣。比如,一个有加热功能的水杯,其实水杯的基本作用就是盛水,最多做到保温,但是做了加热功能,就增加了面积和体积(因为有操作按钮和小屏幕),而且增加了后期维修的风险,甚至有可能导电引发事故……因此有些所谓的idea和“设计”不是看上去那么完美的,需要足够的技术发展支撑,我管这些设计的部分叫“额外的细节”。

如果你的设计能够满足它的需要,那么它就足够好,而不是更多的按钮,更大的体积,更多的功能,更复杂的界面,更丰富的色彩……它们没有那么重要。(3)设计的沟通能力

我发现,其实对设计细节无法把握的设计师们,大多数的问题都出在沟通上,特别是项目组成员较多,输入输出控制较分散的时候,沟通很容易变成了吵架和扯皮。

如果你的沟通能力实在有限,又不愿意陷入各种无聊的会议中,可以尝试像这样先拟定一个基本的针对项目的设计流程,并做好控制节点,这份表格可以在项目推进中动态修改,明确关键的问题和责任人就好。每个阶段做一次回顾,这样能够控制好各个进程中的设计细节,而不用最后一起修改,毫无头绪。(4)责任感和勇气

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容易有鸵鸟心态,比如:“这个事情不是我负责的”“我和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什么都不懂”…… 其实设计的过程是一个从头到尾的过程,一个有责任感的设计师会主动关注每个节点的运行情况,就像开火车,其实看似最轻松的驾驶员是最累的,他关注的不仅仅是火车头有没有偏离方向。这个东西以后有必要再补充写点文章来圆场。

再来看设计作品的细节:■ 图层样式的规范

来,看图说话,下图左边是我模拟的一份常见的设计师提供的PS文档图层排列模式(我多年前也是这样,路都是这么走过来的),右边是我目前使用的方式。从设计分析和团队合作的模式上来说,右边的明显要优于左边的,首先是正式规范的命名,便于文档的处理;其次是排列模式遵循界面的版面规划,比较容易寻找;最后有颜色对动态调整的部分进行了标识,可以方便设计师之间的文件传递修改。

对文件的梳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无论你是Web设计,还是产品UI设计,这样的模式无疑会让你的设计得到最大化的理解,这就是细节的一部分。■ 设计分析说明“该设计体现了消费类产品的流行趋势,整体设计流畅,大气、简洁,在功能性的应用中加入了艺术设计的元素,从而使得产品……”这样的设计说明你有没有写过?一定有。那么从现在开始,请你打住,因为这种话都是说给小白听的,你快把自己也变成了小白。

就像我们一直强调的,设计是有原因的,你只需要告诉你的客户或者用户,你的设计是为谁做的,他们使用了这个设计后会有什么更好的变化就足够了。一切夸大其词的形容词都是在伪装你的设计的不成熟,设计的细节在设计说明中能够充分体现,大多数没有细节的作品是因为它们缺乏对于设计领悟的指导和控制力。■ 精确的图形

作为图形化的展示,在描述阶段,你的设计图形的精确展现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有很多设计师喜欢把图形像素化表现,这同样能够证明了你的设计非常精确,不过这种“像素化”的方式在外行看来比较“无稽”。请问你把设计稿放大到400%和你的设计有何关系?你很难解释得清楚,比如像素是精确的,不会模糊,锯齿等说辞都是内行才懂的事情。

所以,展示你的设计的这个图形本身,也是你的设计的一部分,而这个部分的细节会影响到你实际作品的细节判断。■ 概念的启蒙

一个设计方案的启蒙过程决定了是否有足够细节的原始动力,展现你的概念设计并将它和最终设计进行对比,更容易发现细节方面的疏漏并及时修正,因此sketching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且它也能成为你的概念设计的图形化文档。下图是我设计的一款概念型feature phone的界面原始稿。

有了这些,你的作品是不是有细节了?是的,但还不够,你会发现一个有细节的东西需要在一个承认细节的环境中才能发挥作用。而在大多数山寨企业中,这种设计的模式和思维方法未必能够得到承认,也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当然,你也无数次遇到过,应该怎么办呢?我的方法是:无论是劣币还是良币,千万不要和钞票生气,保证服务好客户与用户是第一位的,但不要降低对自己的要求,你可以做,但是否呈现要根据情况来定。设计提案的要点

最近又看了几个公司的设计提案,包括设计师的面试作品(其实就个人设计师来说,作品展示就相当于一次面对间接客户的提案过程)。总体感觉是,整体的提案包装水平都有所提高,特别是在视觉方面,这是令人高兴的。当然,细节上面其实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可能你以为客户不会都像我这么龟毛,那你就错了,不同档次的客户的唯一相同点就是他们见识过的提案与推荐多如牛毛,真正的问题不在于你的客户的见识是否够多,而在于和你一起提案的同行们是否更好,这是一个永恒的竞争命题。毕竟无论对于一个成熟的大公司,还是初出茅庐的小兵,设计提案都是一个沟通的法宝,就看我们怎么用它。

为了让这个话题更有实际意义,这里写上我的经验和观察,有些内容需要区别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客户心理来选择,切莫一概而论。(1)提案的方式

提案的方式不仅限于甲乙双方木讷地坐在会议室中放着PPT,确实,这是目前最流行的方式。有时候提案还包括和客户的酒会、一封邀请函、一通电子邮件、一个客户拜访的活动等。其实客户是很聪明的,你在没有“正式提案”的时候,客户就在细心地观察你了,所以如果你的公司和团队把提案成功的希望寄托于会议前的排练的话,一般会收效甚微。

设计公司会选择的提案方式:邮寄作品集、线上展示、高层会议推荐、客户恳谈会等;

公司中的设计团队会选择的提案方式:部门沟通会议、公司内部群发邮件、公司内刊、员工活动等。

请注意,方式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在于对象爱好和情景的差别,这就需要参与到一些体验设计的环节,一个优秀的作品不可能在所有客户那里都得到正向的反馈,提案也是如此,所以提案的过程也是一个设计的过程。(2)提案的内容结构

以下我就如何在会议中进行PPT演示提案的各个方面说一下。毕竟那些广告公司才会玩的噱头,我们平时是很少用的。

选择什么样的内容结构服务于提案的推荐目的,首先需要分析会议的性质以及与会者的背景,如果高层较多,那么演示文档的页数不能过多,在技术管理人员比较多的情况下,你的数据定量分析就应该放在前面优先展示。

一个好的提案要从第一页开始就能够吸引人。从结构来看,把个人或者公司介绍放在第一页是非常老套的,我个人建议像这种白开水式的介绍越少越好。如果你的公司和团队够好,就不需要介绍,如果你的公司和团队如果不入流,你的介绍只会让人打哈欠。在最后的部分一定要设置一个问题,以引导下一步的沟通,否则你会发现当你把演示文档关闭后,会冷场三五秒的时间,这个时间足够让在场的领导走出去抽烟。(3)字体的控制

大部分的演示提案当中是完全不重视字体设计的,根据你的演示文档的内容来确定是否应该使用Verdana字体,中文的话,中黑体是比较理想的字体,不要用什么胖娃体或者隶书体,变形的书法字体和广告字体是最容易让人感觉山寨的因素。

字号的控制需要根据会场的大小,如果是一个小型会议(12人以内)可以选择24px左右的,如果是一个大型会议(超过100人),那么你的字号不要低于32px,如果你的图片很大,那么缩减字符的数量,但不要改变字号。

字符之间的间距和行距也是很重要的,最低行距建议不要低于字号的三分之一,如果你选择英文标题,那么你的首字母请记得大写。(4)图形的控制

图片的设计是一个学问,如果你对此没有好的素材和经验,那么请尽量保持你的图片的简单、清晰。一个图片只能说明一个主题,即使是数据和信息表格也是如此,过多的信息会让人没有焦点,一旦你的提案过程没有焦点,观众就会分心。

图形如果是没有透底的照片素材,应该保持整体一致,和统一的几何外框(矩形,圆形等),无论如何,图片如果超过3幅,应该保证它们的整体结构合理,布局均衡,水平平铺是一个不错的思路。你想问:如果我想把图片排列成鱼眼效果好不好?好,但是你要把整个页面重新设计一下,以配合你的排列,让整个页面成为一个“图片”。(5)动态比静态好

设置在演示过程中的关键点,比如你认为某个阶段是一个转折了,你可以在这页演示文档中加入一些动画特效,我们都知道过多的动画特效是让人恐惧的,因为视觉失去了重心。那么我们可以把焦点放在页面过渡的特效上,比如全局统一一个动画效果,会比简单的切屏更有吸引力,演示文档本身就是个作品,细节上的动态永远是比静态更有吸引力。

你还可以在文档中插入一些视频和音乐,如果,我说如果,最好的是,你的演示文档整体都是一个视频,那就最容易理解了。如果你看过一些特效公司的Demoreel,你会找到很多灵感的。(6)数据与故事

如果你想推广一个想法,数据和故事是比较可行的方式,数据让人感到真实,客观,描述业绩、能力、声誉的时候,数据往往扮演了无可挑剔的角色,而故事比较感性、虚幻、让人投入感情,描述一个原则、方法和价值观的时候,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

方案演示中,作品本身只是一个表面,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的分析和故事的铺陈让整个方案显得值回票价,数据和故事就是告诉你“为什么你要选择我的设计”“为什么我会这样设计”“如果你不选择这个设计会失去什么”的最好佐证。(7)提案的情景

投影的面积、座位的摆放、话筒的音量、笔记本的电池续航能力、动画的速度、观众的情绪、提案进行的时间……这一切构成了提案的具体情境。

因此在提案演示之前,进行提案演讲的人应该迅速分析现场情况,进入一个Profiler的角色中,如果发现某些问题,应该及时调整你的演示提案,比如你发现这个领导不太喜欢红色的东西,你应该迅速将提案文档的背景色替换掉,这就是一些提案的经验了。

对了,还有你个人的情景,当你作为一个设计提案的演讲人的时候,有三件东西是你应该准备的:Mac系列的笔记本电脑、一块设计不俗的手表、一张设计精美的名片。请不要问我为什么,问问这个视觉化的行业。找设计的痛点

我承认,这篇文章并不是今天新写的,只是纠结了这个标题很久以后,我才决定尝试性地发出来。因为我之前在我的QQ上试图用这个作为签名,但是未遂,至于未遂的原因我认为可能是网监部门与企鹅公司联手屏蔽了敏感词。我真想说“我[敏感词][敏感词]你们[敏感词][敏感词][敏感词][敏感词]”。

那么,今天为啥又发了呢?起源于我早晨和一个同为设计人的朋友聊天,他问起:“你一般做设计都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能想出那些画面和色彩,有什么诀窍?”我觉得所有看过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人,都想知道当时究竟是个什么情况,达大叔是怎么想的,他究竟是不是和蒙娜丽莎有一腿……这个问题其实我原来也问过别人,直到我现在觉得有了一些基本的答案,那么既然都没人愿意写,我就来献个宝。

是的,今天要说的就是如何找设计的痛点(以下内容没有限制级的成分,任何人都可阅读):

首先我得说明“设计的痛点”是什么,我定义的这个单词,不是你想象的那样。相同点就是创作一个设计作品的时候,它最后既能让观众感觉很过瘾,同时让你自己也很酣畅的方法。简单来看,主要聚焦在“这个创意究竟是怎么出来的?”“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会让它看上去更好”“这些创意的方法其实是可以通过沟通和锻炼找到的”。(1)不断地练习

是的,我说的是不断地练习,这个练习不单单是要你去模仿一些高手的现成作品,而是创造一种偶然性。我曾经和一个土耳其的设计师聊过,他说设计师的练习不见得是创作一个“作品”,而是创造一个“废品”,这一观点让我豁然开朗。是的,坚持利用你的笔和软件,随意绘制一些拼图、特效、滤镜的组合,甚至可以简单地用Ctrl+u改变不同图片的颜色,这也是一种练习。把你能搜到的图片素材、照片、涂鸦、扫描的字体组合到一起,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看看能不能将它们串联成一个故事。

在大量的色彩和结构练习中,你可能会得到一些新的风格与图形版式,比如像下图的这些自由风格(indy art)的数码拼贴设计,我猜这种就是练习的直接结果:

练习和绘画一样,只有做得足够多,你才能找到最快的方式,并学会抛弃同样的、简陋的制作方式,甚至同样是绘制一个水滴的质感,你做一百遍和做两三遍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我们都学过,不过很多人都没有把他当回事,这才是悲剧。(2)交叉型的思考

想让一个图形从视觉上充满震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制造图形的冲突感,让一个事物以生活中不曾存在的形象出现。这时你会发现,这些创意其实都是可以在生活中找到的事物,它们之间的“交叉”如果被分离的话,这个设计可能就变得平淡无奇,你看下面的这个图片,就应该明白我在说什么:

交叉型的思考,其内涵就是巧妙的组合与画面感,那怎样选择组合的“元素”呢?这就要涉及联想和移觉的功力,这是文学上的描述方法,说简单点,就是把和一个事物有关的所有元素排列出来,然后再用删选法剔除难以理解的,不合逻辑的,视觉上不美的,最后来个颠倒,移出正常生活中大家可以看到的现象,再添加新的成分进去,这就是新的创意了。(3)看得足够多,想得足够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