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2011) (“立德树人”系列·第4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6 11:24:06

点击下载

作者: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2011) (“立德树人”系列·第4辑)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2011) (“立德树人”系列·第4辑)试读:

前言

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政治优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下发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部门各地区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抓住关键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创新途径方法,完善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为总结展示中央16号文件下发以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我司组织编写了“立德树人”系列丛书,为各部门各地区各高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和借鉴,希望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用好“立德树人”这套丛书,认真学习好经验好做法,全面分析、科学把握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重而道远。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不断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更大贡献!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二〇一一年九月

一、高歌时代主题,强化精神支柱

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没有精神支柱都是难以强大的。一所大学,如果缺少了精神支柱,也难以生存和发展。因此,高歌时代主题,强化精神支柱,是塑造大学校园文化之魂的重要工程,始终是当代中国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永恒主题:

华中师范大学以“一二·九”诗歌邀请赛为契机,充分挖掘“一二·九”精神的当代价值;

重庆师范大学充分利用“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这一有效载体,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复旦大学抓住中国承办世博会的契机,丰富了与世博会相吻合的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北京农学院成立了首都高校第一个女子国旗班,以升国旗、唱国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国旗意识、祖国意识和爱国精神;

四川外语学院在“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中,不断深挖内涵、创新形式,丰富校园文化的育人途径;

中山大学ALLSHARE义务助残协会服务社会,关爱弱势群体,向残疾人、麻风病康复者等特殊人群传递社会的关爱;

上海交通大学深入挖掘历史资源,依托学科优势,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了“交大与世博”主题教育活动;

东北大学千余名学生传承接力,利用寒暑假期和课余时间走进农民工子弟小学,让一棵棵幼苗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广东金融学院坚持开展“N帮N”爱心助学活动,十年光阴荏苒,不变的是对经济困难学子的承诺;

绥化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近三年,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扎根基层作贡献的理想信念;

重庆大学以光荣的革命传统为历史底蕴,依托红色资源,探索文化塑魂、经典育人的新途径。

华中师范大学以“一二·九”诗歌邀请赛为契机,充分挖掘“一二·九”精神的当代价值,用诗赛来吸引青年、感染青年、教育青年,在实践中继承并弘扬爱国主义精神。25年过去了,最早参赛的学子们已成为社会的栋梁。即使没有直接从事文学工作,但“一二·九”这个响亮的口号,已经在他们的人生旅程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精心创品牌 唱响主旋律——华中师范大学坚持25年办“一二·九”诗歌邀请赛

1984年12月9日,华中师范大学一批热血青年,在“一二·九”爱国主义思潮的引领下,举办了第一届武汉地区高校“一二·九”诗歌邀请赛。大学生们将拳拳爱国之心用自己最喜爱的形式表达出来,并将这一具有纪念意义的活动延续至今。他们说,当代大学生对“一二·九”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继承和发扬“一二·九”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并付诸实践。用爱国主义旗帜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一二·九”精神的精华所在。25年来,广大青年学生用饱满的激情表达对革命前辈的无限敬仰,用生动的笔触讴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用丰富的想象描绘未来中国的美好蓝图。字里行间表达的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投身祖国建设的决心,集中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一二·九”诗歌邀请赛的举办,让爱国主义旗帜在校园内高高飘扬,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高校中发扬光大,让青年在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下成长成才。

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百年老校,曾涌现出以恽代英、林育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先驱与无产阶级战士,以及以原教育部部长何伟为代表的爱国青年群体。他们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一二·九”精神一脉相承。多年来,学校坚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无论是汶川大地震时期用实际行动献出一份爱心,还是奥运会期间踊跃参加志愿者工作,华中师大学子都将当代青年的爱国热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百年老校,曾涌现出以恽代英、林育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先驱与无产阶级战士,以及以原教育部部长何伟为代表的爱国青年群体。他们所体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一二·九”精神一脉相承。多年来,学校坚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无论是汶川大地震时期用实际行动献出一份爱心,还是奥运会期间踊跃参加志愿者工作,华中师大学子都将当代青年的爱国热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爱国,是亘古不变的主旋律,当精神变成创作的源泉,它所能迸发的现实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华中师范大学致力于爱国精神的发扬与传承,无论是基层班团的爱国主义大讨论,还是圣兵爱心社、心心火义教之家等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都离不开爱国精神的熏陶。学校以“一二·九”诗赛为契机,充分挖掘“一二·九”精神的当代价值,用诗赛来吸引青年、感染青年、教育青年,在实践中继承并弘扬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用爱国主义精神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引领校园文化的旗帜,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华中师大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师范院校的特色,不断打造“一二·九”诗赛的品牌特色,掀起了湖北地区高校青年学生在学习、创造、奉献中展现风采的热潮。

紧握时代脉搏,唱响主旋律。“一二·九”诗赛的举办,让湖北地区的广大青年学生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扬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诗歌抒发豪情、陶冶心志、铸塑品格。随着“一二·九”诗赛精神的不断深化及影响力的扩大,2005年,团省委、省学联与学校协商,将“一二·九”诗赛纳入团省委总体工作规划,确定为引领全省高校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活动,使“一二·九”诗赛由一个小型的、部分高校学生参加的活动,发展成为湖北省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赛事。参赛学校不断增加,从最初的10余所高校增加到现在70余所,参赛学生专业涵盖了理工医农、文史政法、财经金融等各类学科。“一二·九”诗赛,始终秉承爱国主义的主题,紧握时代跳动的脉搏,结合当下政治文化热点,创造出最有价值的主题思想。从纪念“一二·九”运动、“培养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歌颂美好生活,促进和谐发展”,到“展现青春风采,抒发爱国情怀”,再到“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无一不是准确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新内涵,积极引导青年学生用其特有的热情、敏锐的眼光、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国家与社会,并表达自己的爱与责任,从而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年学生弘扬“一二·九”精神,唱响时代主旋律

发展校园原创文学,挖掘新载体。校园文学是一个民族青年人思想素质的标尺。健康繁荣的校园文学不但能丰富课余生活,更能激发奋斗热情,给青年学生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一二·九”诗歌邀请赛一直坚定不移地支持校园原创文学,给大学校园内大批爱好文学创作的有志青年提供了展现才华的舞台。诗赛在每年12月举行,且以“一二·九”为名,彰显主办者和参与者的文学追求、文化追求,与前行者的革命传统血脉相连。诗赛作品从最初的30余篇、80余篇到现在100余篇、300余篇、560余篇。诗赛25年来之所以人气旺盛、佳品层出不穷,正是由于它适应了不同时期社会和文学的发展规律。在这里,一大批体现时代精神的高质量作品不断涌现;在这里,一大批学子用青春讴歌历史,赞颂未来;在这里,一大批校园诗人涌现出来,他们在这里相识相知,不仅仅是文学上的交流,更是爱国主义思想的碰撞。25年过去了,最早参赛的学子们,而今已入中年,成为社会的栋梁。他们中即使有人此后没有直接从事文学工作,但“一二·九”这个响亮的口号,已经在他们的人生旅程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打造校园文化阵地,搭建宽平台。“一二·九”诗赛是一个建设校园文化的前沿阵地。它善于发现社会上新鲜的话题,用先进的思维方式来激发广大学生从多维度来阐释和解读,不断深化校园先进文化,已成为学校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一二·九”诗赛,桂子山诗社、摇篮文学社等文学社团应运而生。它们发挥“一二·九”精神的辐射功能,成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一二·九”诗赛坚持用广泛的宣传、权威的评委、贴近时代脉搏的主题、吸引学生的方式、公平公正的比赛规则,给广大的学子创造了一个宽阔的竞赛平台,具活力的交流互动平台。不同的校园氛围、不同的专业结构、不同的观察视角,形成了青年学生先进思想文化的互动;创作者与朗诵者的互动,将诗情、诗意、诗心、诗性潜藏于心。一批批校园青年诗人涌现出来,众多朗诵获奖选手在广播电视主持人的舞台上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里集中了全省最优秀的文学爱好者、具有深厚文学功底的师长,他们是青年学子文学道路上的同路人和引路者,大家以诗会友、取长补短。老师们或以精彩的点评,或以切身的感受与学生互动交流,向学生宣讲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畅谈青年学生理想与责任,交流成长体会与成功经验,帮助青年成长成才。用爱国主义思想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从1984年“纪念一二·九运动”到2009年的“为祖国母亲六十华诞献礼”,诗赛体现出了主题鲜明、教育性强的特色。每一届诗赛的主题都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贴近当代大学生的心灵感受。从单纯纪念1935年爱国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到放眼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再到赞颂祖国母亲六十华诞,那一首首真挚的诗歌生动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诗赛在塑造品牌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

诗赛的成功举办,为湖北省高校学生搭建了一个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活动平台,激励着莘莘学子在党的领导下,在“一二·九”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的感召下,心系人民福祉,心系国家发展,心系民族命运,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自觉把个人的成长发展与家乡的建设、祖国的发展、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走“同人民紧密结合,为祖国奉献青春”的成才道路。“一二·九”诗赛将创作与朗诵相结合,形式新颖,感染力强,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形式,提升了校园文化活动氛围,极大地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发展。参赛作品的风格、意象、题材多种多样,创作作品中透露出的书生意气、热血豪情放射出巨大的感染力。有的是对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等革命运动及其参与者的高歌,有的是对历史上各个时期英雄人物的礼赞,有的是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忧虑,有的是对亲情、友情、爱情以及对土地、江河、自然的赞美。有对人性的张扬,也有对腐败的鞭笞……这些作品中有古乐府诗,有七言律诗,有五言绝句,有近体诗,有现代诗,有散文……无论是哪一种文体形式,笔触间流淌出的涓涓深情都深深感染着每一位读者。针砭时弊,文笔犀利,入木三分,发人深省;生活琐事,文笔平实,亲切舒畅,质朴自然;暗讽隐喻,文辞幽默,警示世人,影响深远。它们多侧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崭新的精神风貌、宏伟的理想与非凡的抱负,这些因素无不经审美的陶冶而在诗作中流溢着夺目的光彩。“一二·九”诗赛参与面广,互动性强。诗赛最先由华中师范大学发起,现已成为湖北省高校之间具有重大影响的活动之一。参与者从当初的11所学校的文学专业学生,已经几乎覆盖了湖北所有大学的20余个专业的学生,参与人数以每年10%的比例增长。省内各高校通过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有力提升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整体质量。诗赛充分体现了诗歌创作者和诗歌朗诵者之间的互动,参赛选手与知名作家之间的互动,带领着校园学子走向社会,牵动校外人士关注校园新生力量的发展,加大了青年学子与知名人士之间的交流。

已承载25年风华的“一二·九”诗赛,品牌卓越,影响力强,丰富了校园文化的活动形式,提升了校园文化的活动氛围,凸显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的发展,成为华中师范大学与其他高校进行校园文化交流的品牌活动。从默默无闻的小小诗赛,到覆盖全省200万大学生的文学盛事,华中师大人努力用最真挚的感情,呼唤青年学子用手中的笔书写心中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诗歌中饱含的对于祖国的爱的呼唤。25年里,无数学生在此圆梦,无数佳作在此面世

从1984年至今,“一二·九”诗赛规模不断扩大,历史使命却始终铭记于心。那就是,在引领校园先进文化建设的同时,继承、发扬“一二·九”精神,将爱国情感与时代旋律相结合,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在桂子山上培育一代又一代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历史使命的青年人才!

重庆师范大学充分依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这一有效载体,在校园里营造“理直气壮举红旗,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浓厚氛围,不断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实践证明,这项工程已经在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学生骨干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教育引导大学生的重要载体。打造红色文化 培养坚定骨干——重庆师范大学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

重庆师范大学充分依托“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这一有效载体,在校园里旗帜鲜明地传递党的声音、树立党的旗帜,大力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青年学生,把广大青年学生更好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断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

学校认识到,实施这一红色工程,事关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事关青年的健康成长,是高校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新途径和载体,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学校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通过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等行之有效的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使他们进一步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信念坚定的学生骨干

2009年4月,重庆师范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启动,开办了大学生骨干培养班。截至2010年底,已培养学员2000余人,新的一期培训正在进行中。

学校将培养对象的范围重点放在大学生骨干方面,主要包括学生党团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的主要负责人,优秀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以及在学习实践党的创新理论、学术科技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创新创业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学生和在自强自立、勤工助学等方面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学生。参加培养的对象的选拔条件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中有较高影响力和较强的示范性。

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大学生骨干的成长规律和实际需求,学校从增强政治素质、提升思想境界、优化能力结构、锤炼作风品格等方面着手,着力提升学生骨干的信念、品格、视野和能力,帮助学生骨干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实践创新能力,坚定理想信念,在大学生中培养一大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学生骨干,为他们逐步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奠定基础。分层次实施的培养格局

学校注重遵循教育规律,建立了适合实际的分层次实施培养格局,并且根据各梯次培训班学员实际和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依托团校建立校院两级大学生骨干培养体系,形成初级、中级、高级三梯次培养格局。各梯次的培养周期均为1年,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学习两种形式。其中学院负责初级班的学员选拔与培训,学校负责中级和高级班学员选拔、培训与后续跟踪。

初级班学员主要通过参观考察、形势报告、观看主题教育片等形式,侧重对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兴趣培育,强化他们对党、国家、人民的感情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中级班学员主要通过理论研读、社会观察、国情考察、志愿服务、团队训练等方式,强化学生骨干的基础理论、观察能力、服务意识与协作精神;高级班学员主要通过理论研讨、社会思潮辨析、时事观察与评论、生产劳动(挂职锻炼)、生存训练、思维训练等方式,提高学生骨干的理论研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在培养中,坚持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短期培训和长期跟踪培养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对中高级班学员实施理论学习、实践实训、社会观察三个环节的培训。为工程实施提供保障

教学实践师资保障。面向全校聘请理论功底深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科专业教师、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教师及其他相关专业教师担任培养导师。根据其课时量、学生评议系数认定教学量,发放聘书并给予相应课时费。培养导师带领学员团队所做课题获得奖励的,按照学校相关规定给予相应科研工作量认定。

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在校内各学院、各职能部门以及校外相关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等建立实践基地。

培养经费保障。学校每年划拨近1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导师)聘请、教材购买、实践实训、课程建设、基地建设等支出。

激励机制保障。在高级培训中顺利结业的学员,均有推优入党资格;在选留毕业生、推荐毕业生就业等工作中,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留(推荐)结业学员;结业学员享有市委组织部、团市委、市教委等部门规定的其他优惠政策。

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在实际工作中,改变了以往单向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打破了书本、课堂、教师“三中心”的教学格局,着眼于大学生的个性创造和理论素质提高,使课堂教学由务虚走向务实,由外部灌输转向内在自省,由封闭型转为开放型。

加强基地和阵地建设。注重实践实训基地建设和主题教育阵地建设,依托各个部门和学院在校内建立了46个,在校外建立了8个。在注重发挥重庆烈士陵园、红岩村、渣滓洞等现有传统阵地作用的同时,重视新阵地的建设和打造。在校园里建设了“先师墙”、“党员承诺墙”。在学生中产生积极影响

两年的实践证明,这项工程已经在广大青年学生特别是学生骨干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学校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形式和教育引导青年的重要载体。

根据跟踪调查显示,第一期高级班23名学员毕业后全部找到理想工作或考上硕士研究生,第二期高级班的22名学员均成为所在学院的学生骨干。

已结业的学员通过理论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党的重要理论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了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增强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提高了开展学生工作的能力。

通过深入基层实践,学员增进了对国情和社会的了解,加深了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更加明确了青年成长必须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广泛交流,走出了校门,开阔了视野,更加坚定了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在实践锻炼期间,大学生们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和专业特长,为当地群众开展科普、支教、慰问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赢得了广泛好评。

复旦大学抓住中国承办世博会的契机,首创了园区志愿者“小白菜”的昵称,承担了世博会志愿者主要培训教材的撰写工作,编写了《园区志愿者手册》,推出了复旦大学世博志愿者吉祥物“团团”。在引导全体师生积极参与世博、服务世博的过程中,在圆满完成志愿服务工作的同时,丰富了与世博会相吻合的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首创“小白菜”昵称 编撰世博服务手册——复旦大学在世博会志愿服务中创建特色文化

复旦大学作为首批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志愿服务工作的高校,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在“边服务、边探索、边总结、边提高”的过程中,积极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以世博志愿者吉祥物形象符号为中心,建立了一套具有标识、服务、沟通、凝聚等多种功能的综合工作体系。学校承担了世博会志愿者主要培训教材的撰写工作,首创了园区志愿者“小白菜”的昵称,编写了13个分册共计37.5万字的《园区志愿者手册》,在引导全体师生积极参与世博、服务世博,圆满完成志愿服务工作的同时,丰富了与世博会相吻合的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后继者留下宝贵经验

复旦大学2326名园区普通岗志愿者在服务期间,精心总结经验,分片区整理了13个分册共计37.5万字的《园区志愿者手册》,对于岗位设置、常见问题及回答、参考讲解词、突发事件处置办法等作了详细的介绍,堪称一部“世博服务宝典”。在半个月的志愿服务即将结束的最后一天,复旦大学志愿者把总计578页的手册赠送给世博局,让它发挥最大作用,为之后参与服务的志愿者提供宝贵经验。《园区志愿者手册》是留给后继志愿者的“百宝书”。传承接力是志愿者工作重要的形式。复旦学生作为进入园区服务的首批志愿者,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着许多新情况,解决了很多在前期培训和实岗演练过程中没有遇到的新问题。志愿者们见缝插针,利用十分有限的空余时间,将点滴的心得体会记录成册。这本凝聚了复旦全体志愿者心血的《园区志愿者手册》涵盖了园区全部志愿者服务岗位。手册详细介绍了每一个岗位的功能、常用的中英文提示、游客常见问题。为了让手册更直观、方便,志愿者们自制了近百张地图、平面图和示意图。《园区志愿者手册》成为一整套世博志愿服务的“百宝书”。结束上海世博会“第一轮”志愿服务后,复旦大学志愿者们将这套厚厚的《园区志愿者手册》作为“交接礼物”送到下一轮参加服务的高校志愿者手中,为后继志愿者少走弯路、顺利上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园区志愿者手册》是写给世博局的“建言书”。志愿者作为介于世博会组织方和游客之间的一个群体,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沟通的作用。微观而言,志愿者们直面广大游客,往往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收集、提炼出很多有价值的建议。宏观言之,世博志愿者是一个庞大的观察家群体,他们共同面临问题,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就是在为世博会的运行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园区志愿者手册》是一本写满“金点子”的建言书,凝聚了复旦志愿者群体的汗水和智慧。《园区志愿者手册》是志愿者送给自己的“纪念书”。世博志愿服务是复旦大学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为了让学生在世博这个社会实践的大课堂里充分体会光荣与责任,复旦大学在组织志愿者做好工作的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总结、提炼每天的工作。一方面有效促进了志愿者们快速进入角色,提升了服务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也让志愿者们在总结的过程中能够看到自己实实在在的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说,《园区志愿者手册》是复旦志愿者的成长足迹图,是当代大学生在国家大事、国际盛事中开阔眼界、历练自我的“成长档案”,同时也是志愿者送给自己的一份最好的纪念书。《园区志愿者手册》是教育工作者案头的“参考书”。手册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从事高校青年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重要参考。复旦参加世博服务的志愿者主要是“85后”和“90后”,这些青年在思想观念、表达方式、沟通方式和聚集方式等方面有很多新的特点。他们在志愿者工作中对待问题的态度、思考问题的角度、回应问题的思路等在手册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并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当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拓展世博志愿者文化的内涵

复旦大学创建使用以“团团”为主体的志愿者吉祥物,以“小白菜”、“小蓝莓”为志愿者的昵称,以学生原创的志愿者之歌《心光》,视频《历程》、《志愿者的故事》、《小白菜眼中最耀眼的明星》等作品为志愿者工作载体,贴近当代青年心理特点,表达了青年的需求,大大丰富了志愿文化的表达形式,扩大了志愿文化的影响,形成强大的荣誉感和集体归属感。

学校以世博志愿者吉祥物形象符号为中心,建立了一套集合标识、服务、沟通、凝聚等功能的综合工作体系,包括团团徽章、团团热线、团团短信、团团俱乐部、团团心情便笺纸。

世博会召开前夕,学校推出复旦大学世博志愿者吉祥物——“团团”,将其定位为“一个展现复旦志愿者集体形象的标志,一套实现高集成服务功能的载体,一种提升志愿者内部凝聚力的手段”。具体落实为“四个平台”。

平台一:团团徽章——营造身份标识,展现志愿者健康形象。平台二:团团热线——掌握前线动态,为志愿者排忧解难。平台三:团团短信——点对点传播交流,为志愿者服务各阶段传递关心。平台四:团团俱乐部——发挥网络功能,增强志愿者工作信心。

该套以“团团”命名的工作体系受到了校内外青年学生的广泛欢迎,形成的“团团热”广为媒体关注。深受志愿者喜爱的团团徽章迅速成为园区内外的友好使者。团团飞信为复旦大学世博志愿者发送激励短信共95条,短信内容总计达6000余字,其人性化、充满寓意的话语充分展现了共青团组织对青年个体的尊重、对青年心理的理解。学生会还设计制作了“团团”纸巾、毛巾、钥匙扣、毛绒玩具等。调研显示,98.4%的复旦大学志愿者对“团团”形象表示喜爱,超过九成的复旦大学志愿者认为“世博志愿者的经历让自己收获了成长”,“团团”工作模式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团团”工作模式凸显了当代青年学生的文化特点,高度集成的工作界面满足了大学生“人本导向、无微不至”的心理需求;“团团”模式友好、亲和的表达形式,满足了大学生“平等交流,希望被提醒而非被命令”的沟通需求,使志愿者在平等、轻松的交流中得到了提醒和教育。“团团”模式新颖、显性的激励载体,满足了大学生“追求卓越、崇尚荣誉”的价值取向。40枚徽章中的“团团”形象风格各异,活泼可爱,容易在学生中产生共鸣。通过“团团徽章”这一显性的激励载体,青年学生能很快地找到身份认知的符号,进而激发自身全力投入到志愿者工作之中。“团团”模式迅速有效的反应机制,强化了大学生“渴望倾诉、并肩互助”的集体观念。为了保障“团团”工作模式的有效运行,学校组织了近千名非志愿者学生从事“团团”形象的“幕后工作”。前后方学生不断交流的机制,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观念。

此外,世博园区志愿者“小白菜”这一脍炙人口、形象贴切的昵称也是由复旦志愿者在培训期间首先创造出来的。此后,随着志愿者们在世博园内的辛勤付出,“小白菜”之名更是广为流传。为世博会志愿服务提供保证

复旦大学高度重视世博会志愿者工作,始终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部门的各项工作要求,以最大热情,举全校之力,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世博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岗位管理、激励保障、成果转化等各项工作。学校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为世博志愿者工作提供了最充足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为了保障世博会志愿者工作的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还成立了复旦世博会志愿者临时党委;在世博园各运行片区、各区县外建站区块建立41个世博会志愿者临时党支部,实现了“片区全覆盖、党员全覆盖”。学校整合学生会和各级团组织的骨干力量,组织志愿者后勤保障队伍“志愿者‘平方’——志愿者的志愿者”,从组织架构上保障志愿服务工作有序、高效、优质地开展。

学校营造浓郁的世博志愿服务氛围。在迎世博阶段,学校以“文明城市风,青春世博行”为主题,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在校内营造了“了解世博,参与世博,服务世博,奉献世博”的良好氛围,为世博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和舆论基础。在世博会志愿者招募期间,学校组织了几十场招募会和主题讲座,依托校园各类媒体进行立体化宣传。据统计,全校报名世博会志愿者的学生超过11500人,最终录取4207人,其中少数民族志愿者196人、留学生志愿者42人。世博会开幕前夕,学校举行了世博会志愿者誓师大会,4000余名志愿者庄严宣誓“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世博”,表达了做好世博会志愿者的坚定信心。

队伍建设是志愿服务事业的基石。复旦大学通过志愿者参与编写世博志愿培训教材、志愿者岗前学分制管理、组织“骨干训练营”等机制,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世博志愿者培训体系。志愿者们承担了世博志愿培训教材《上海世博会园区志愿者读本》、《上海世博会城市志愿服务站点志愿者读本》以及“上海世博会国别文化研究丛书”等的编纂工作。作为市级园区志愿者培训基地,学校采用集中授课、情景模拟训练、团队训练等多种方式,总计培训了本校和兄弟学校及部分国企、社会公益组织的5500余名志愿者。在志愿者培训课程上,采用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学分化管理和体验式教学模式。此外,还建立了世博会志愿者“骨干训练营”,在全校范围内选拔一批优秀志愿者,对其进行重点培养,再将其作为志愿者的火种播撒到基层,承担起宣传世博、培训志愿者的任务。在世博志愿服务工作中,这些骨干志愿者都担任了一定的领队职务,成为世博志愿者的中流砥柱。

学校建立了世博志愿服务双向沟通机制。坚持“主动对接、无缝对接”的原则,在完善志愿者数据库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院系团委书记和优秀辅导员作为园区片区轮值主管和城市站点志愿服务负责人的中坚作用,积极开展思想引导、情绪安抚、信息交流、查漏补缺等工作,为片区、区县与志愿者搭建起一座沟通无障碍的桥梁;形成了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开会研讨、及时推动落实”为特点的督导巡视、每日例会、专题报告、编写案例库等日常管理制度。摸索并建立了一整套有实效、有实力、有实用的“纵横”信息沟通反馈机制。

志愿服务的精神已在复旦校园广为传播,深入人心,成为青年学子的新风尚。世博志愿者们获得了多项荣誉,1个集体、12名学生被市委、市政府嘉奖表彰,3个集体、11位个人被市委组织部评为优秀党组织、优秀党员,12名园区志愿者被评为市级文明服务标兵,54个志愿服务小组被世博局评为世博会志愿服务优秀团队,513名志愿者被世博局评为世博会“志愿者之星”。

复旦大学志愿者不辱使命,领风气先,形成了世博会志愿服务的鲜明特色。志愿者的表现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新华社等多家媒体纷纷报道了志愿者的先进事迹。

复旦大学积极探索、大胆尝试,秉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广经验”的原则,在为期6个多月的组织管理中,不断创新,发展合理、有效的志愿者管理模式,在圆满完成世博志愿服务的同时,为完善高校志愿者管理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北京农学院成立了首都高校第一个女子国旗班,以升国旗、唱国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国旗意识、祖国意识和爱国精神。15年来,女子国旗班已经建设成为全校师生心目中的“北农第一班”,有效发挥了榜样和示范作用。守护国旗十五载 唱响校园主旋律——北京农学院依托女子国旗班开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北京农学院结合时代特点,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方式和方法,选择、培育和运用女子国旗班这一有效载体,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努力使广大学生了解并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实践要求,在思想情感上认知、认同,在学习生活中遵循、践行。

15年来,女子国旗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通过树立庄严国旗形象、国旗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建立直属团支部加强自身建设,增强集体荣誉信念。每届女子国旗班成员百分之百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入党人数达到80%;有的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产党员,有的被评为优秀团干部、校园榜样之星。每年都有90%以上的成员获各种奖学金。女子国旗班用自身行动为全校学生树立了榜样,成为其他学生争相学习的先进典型,带动了全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2006年,国旗班被北京团市委授予“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2008年,其事迹入选总政办公厅编研室编创的电视文献片《五星红旗》;获首届首都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比赛最佳表演奖;2010年在北京高校第二届国旗仪仗队检阅式上获得一等奖。首都高校首创的女子国旗班

1995年9月,学校党委结合时代背景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成立首都高校第一个女子国旗班,以升国旗、唱国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国旗意识、祖国意识和爱国精神。

15年来,学校党委重视女子国旗班的建设,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将其培育成全校师生心目中的“北农第一班”,有效发挥了其榜样示范作用。

女子国旗班组建之初,学校就要求将其建设成为护卫国旗的先锋队,国旗班成员要在政治思想、学习成绩、日常生活中起到表率和带头作用。学校团委负责对女子国旗班实行规范化管理,不断强化点滴细节的教育,使其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势变化,学校党委要求,女子国旗班要以护卫国旗为宗旨,以打造弘扬爱国主义的青年先锋集体为目标,以引领青年健康成长成才为责任,将国旗班打造成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精心培育、加强建设、丰富内涵,使之成为学生集体建设的典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激励广大学生努力学习、提高素质、全面发展。

强化点滴细节是女子国旗班建设的重要手段。为培育成员的爱国主义意识,学校规范女子国旗班的日常细节管理。每一位加入国旗班的学生都要面向国旗宣誓:“我志愿加入女子国旗班,遵守国旗法,爱护国旗,护卫国旗的尊严,做国旗的忠诚卫士。”在每次班会上,国旗班成员都要高声歌唱《国旗班班歌》。每天的升降国旗更成为她们注重细节的典范。女子国旗班成员每天都迈着整齐、坚毅的步伐走到旗杆下,升国旗,唱国歌,行军礼。这种细节使国旗班成员强化了国旗意识。不管是在教室、图书馆、宿舍或者食堂,如果出现风雨天气,她们脑子里就会跳出“国旗”两个字。一批批学生做到了15年如一日,做国旗的忠诚卫士,成为学院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面旗帜。

学校注重发挥升旗仪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纪念重大节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重大活动中都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女子国旗班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一次次庄严肃穆的升国旗仪式上,飘扬的五星红旗,激昂嘹亮的国歌,以及女子国旗班同学标准的军礼、挺拔的身姿和整齐的步伐,让在场所有同学心潮澎湃。当国旗班的同学排着整齐的队伍走进操场的时候,在场的同学面向国旗行注目礼已成为校园最美丽的风景。15年来,同学们逐步树立了庄严的国旗形象、国旗意识,学会和懂得了国旗礼仪,激发了爱国热情。学生集体建设的先进典范

自女子国旗班成立之日起,学校就从选拔、训练、任务、学习等环节入手,通过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女子国旗班成员明确身上所肩负报效祖国的神圣责任,在思想上形成自觉爱护国旗、维护国旗尊严的大局意识,在行动上形成严于律己、敢担重任的责任意识,在学习上形成力争上游、奋勇当先的争优意识。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得到不断增强,成了学生集体建设的先进典范。

女子国旗班创新了学生组织建设的机制。建立了直属团支部,民主选举优秀成员组成支部委员会,在团支部的带领下开展了各项丰富多样、富有特色的活动。女子国旗班团支部发挥团的组织优势、政治优势、活动优势,对集体建设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自建班以来,她们坚持每年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宣讲活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和好评。

女子国旗班团支部和班委会制定了《国旗班班规》、《国旗班训练、执行任务、文体活动制度》、《国旗班纪律制度》、《国旗班例会制度》。为了保证这些制度的执行,学校指派一名专职团干部负责国旗班的建设管理,参加国旗班的日常训练,参加定期的班会,负责理论学习指导,组织定期的团日活动。完备的制度和专职教师的指导,使每一成员心目中建立了“不迟到、不早退、不掉队、不抹黑”的自律准则。无论春夏秋冬,她们参加活动都身着军装、整齐划一;无论刮风下雨,训练时她们都能做到准时到达、力求完美。

近几年,学校利用军训和重大比赛活动展示女子国旗班的风采,以发挥其在班级建设的示范作用。在学生军训期间,女子国旗班成员自发组建训练排,在科目训练中高标准、严要求,坚持“流血流汗不流泪、刻苦训练争第一”,积极要求上进,受到了军训教官的肯定和赞扬。在北京高校第二届国旗仪仗队检阅式上,女子国旗班以整齐划一的优美动作、昂扬向上的良好风貌,在参赛的16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获得北京高校第二届国旗仪仗队检阅式一等奖。

女子国旗班积极参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在清明节“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纪念活动中,在“五四”青年节“时代责任,青年使命”先锋论坛上,在“七一”“迎党日,送祝福”手机短信大赛上,在国庆节的“祖国万岁”歌咏比赛中,都能看到国旗班成员靓丽的身影,她们成为校园文化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国旗班精神注入新内涵

15年的建设发展,不断丰富了女子国旗班的精神内涵,即热爱国旗、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牢记使命、遵守纪律的责任意识,严格训练、刻苦奋斗的意志品质,不断进取、奋勇争先的拼搏精神。这一精神对于全校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组织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它的榜样示范作用,学校不断给国旗班精神注入新的内涵,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学校以庆祝女子国旗班成立5周年、10周年、15周年为契机,先后召开纪念大会,向全校发出《关于开展向女子国旗班学习的决定》,大力宣传女子国旗班先进事迹,号召全校师生员工向女子国旗班学习。在女子国旗班成立15周年庆祝大会上,相关领导给予了高度肯定:北京农学院女子国旗班作为高校学生组织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塑造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形象,搭建了展示大学生风采的独特舞台,成为首都高校学生组织中的优秀楷模;女子国旗班不仅是北京农学院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阵地,更是引导当代青年学生培养优良作风的先锋集体。

女子国旗班成立学习互助小组,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刻苦学习,成长成才,以自身影响周围同学。每个成员的学习成绩力争名列前茅。国旗班的同学不允许有“挂科”,每年有90%以上的成员获各种奖学金。从学生干部到社团精英,从学习标兵到文体骨干,从优秀团员到党员模范,校园里处处都可以看到国旗班女生的飒爽英姿。从奥运会开幕式演出人员到奥运会火炬传递助跑手、残奥会火炬手,国旗班的学生成了大学生的青春榜样。

经过国旗班的历练,大学生们的思想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她们把在国旗班形成的好作风带到了学习和工作中。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凡是有国旗班成员的班级,学风、班风都明显较好。

女子国旗班事迹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女子国旗班进行了报道。国家博物馆(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对女子国旗班的材料进行了收藏。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等五位将军同国旗班的同学们交流,勉励她们坚定“护卫国旗、报效祖国”的决心。女子国旗班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社会思潮对高校的影响越来越直接,社会各种变化在高校的反映也越来越迅速,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键是要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解决好教育的载体和途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女子国旗班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有的放矢地选择载体,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前提。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先进文化、健康文化和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选择以女子国旗班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符合社会需要和青年学生实际,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持之以恒地培育载体,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基础。有了好的载体,就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培育。多年来,学校始终把女子国旗班建设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每一届女子国旗班的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上给予悉心指导,在物质保障上给以大力支持,为她们能够创造性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搭建平台。女子国旗班的同学们用自身的实际行动为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作出了积极贡献,成为全校学生学习的楷模。

与时俱进地运用载体,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动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需要不断地改革创新以适应时代的要求。不同时代的青年学生具有不同的时代烙印,他们的思想认识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学校主动适应工作环境、思想教育主体、学生思想特点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运用载体,在大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等各个方面注入创新的基因与活力,不断丰富女子国旗班的精神内涵,使之发挥辐射示范作用,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在“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中,四川外语学院不断深挖内涵、创新形式,在构建长效机制上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思考与探索,成为重庆市“唱读讲传”活动的一个亮点。该校努力用这一活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的育人途径,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载体。“唱读讲传”满校园 红色文化励人心——四川外语学院深入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

走进四川外语学院,时常都能听到嘹亮的歌声、动人的故事和琅琅的读书声。校园里不仅有如画的风景,还有勤奋的学子和独具特色的“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活动(以下简称“唱读讲传”活动)。青春岁月在这里激情燃烧,红色文化在此处落地生根……

自2008年以来,四川外语学院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全面推动“唱读讲传”活动。截至2010年底,学校已承办重庆市教育系统唱红歌比赛5场,组织校级红歌传唱活动15场,成立师生红色合唱队18支,排演红色歌曲23首;编排“读经典”、“讲故事”节目40余个,选送10余个精品节目参与市级演出40余场次,整理推荐中外经典读物11000余本;编撰中外文对照箴言读物1本,创作箴言短信600多条,转发箴言短信3000余条次。活动共涉及师生20000余人次。实践证明,“唱读讲传”活动有效地丰富了校园文化的育人途径,并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活动中,该校不断深挖内涵、创新形式,在构建长效机制上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思考与探索。内驱力:川外精神

四川外语学院的“唱读讲传”活动以“立足红岩精神,展现外语特色”为主题,明确“传承优秀文明、发扬川外精神、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师生素养”的总体目标,坚持“四位一体、有机结合、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使“唱读讲传”活动壮大声势、突出特色、形成常态,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认识到,“唱读讲传”活动必须从川外精神中汲取营养并与之充分融合,才能扎根川外、生机蓬勃。学校位于红岩圣地歌乐山麓,是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政大学俄文训练团的基础上组建和发展起来的。学校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继承和发扬了抗大以及军大的光荣传统,得到了红岩精神的滋养和熏陶,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和魅力的“守则、求实、开放、包容”的川外精神。这种精神力量成为该校广大师生喜爱并全身心投入“唱读讲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也正因为有了如此丰沃的精神土壤,活动才能在师生心中落地开花,取得成效。生命力:彰显特色

一首红歌就是一面旗,一篇经典影响一代人。如何高举旗帜,如何深入人心,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更多的节目打造成精品,使之在“唱读讲传”活动中起到引领作用。因此,学校在“唱读讲传”活动节目编排中始终坚持着“结合专业显特色,勤奋锤炼出精品”的工作思路。

结合专业显特色。该校的“唱读讲传”原创节目始终坚持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结合。这样既保证了学生专业学习的时间,使他们真心喜欢、愿意参加到活动中来,又保证了活动能够出新意、上质量,做到两不误、两促进。学校编排的中、英、俄、德、法、意、丹麦、弗拉芒8种语言诵读的《共产党宣言》(节选),中、俄两种语言诵读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中、英、法、德4种语言诵读的《青年的选择》(节选)等都是原创节目的代表。

勤奋锤炼出精品。两年多来,该校原创“唱读讲传”节目达40余个。在这些节目的基础上,根据演出时期、观众、主题等变化不断增减内容,在比赛、展演、学习中反复修改打磨,最终形成了10余个市级精品节目。参与市级演出的精品节目累计彩排50余次,日常排练320余次。在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指导教师兢兢业业的悉心指导和学生演员挥洒汗水的奉献,每一次演出,他们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发扬川外精神,展现川外风采,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持久力:创新形式

2010年,学校实施了创新“唱读讲传”活动形式的“六个一工程”,进一步推动了“唱读讲传”活动常态化、课程化、制度化。

建立一个“唱读讲传”专题网站。学校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需要,建立了“唱读讲传”专题网站。学生能够在网站上在线点唱歌曲、观看红色歌曲MTV,阅读推荐书目、自己推荐书目、撰写读书心得,也能够收听故事节目、交流原创故事文本,编辑、发送红色短信等。

开辟一个“经典阅览室”。学校在新建成的图书馆划定一块区域建立“经典阅览室”,作为“唱读讲传”图书专区。“经典阅览室”占地面积410.5平方米,藏书9000余册,分为中外经典两大类,中文经典中涵盖红色经典、国学、社科等书籍;外文经典涵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著作,各国文学经典等书籍,涉及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5个语种。

建立一个“唱读讲传”活动人员信息库。学校于2010年9月成立了四川外语学院“唱读讲传”活动人员信息库。信息库分为专家库(包括校内专家和校外专家)和演员库两个部分。专家库首期定为10名,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挖掘与“唱读讲传”活动有关的声乐舞蹈编排(“唱红歌”类)、中外经典解读(“读经典”类)、故事文本创作(“讲故事”类)、信息传媒研究(“传箴言”类)方面的校内外专家学者,演员库以在各类“唱读讲传”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演员为基础,形成100名演员骨干队伍,成为学校在市级大型演出、展示、交流、比赛活动的中坚力量。

编撰一本《世界名人箴言集锦》并纳入教材体系。学校结合实际,适时编撰了《世界名人箴言集锦》,填补了重庆市尚无多语种“传箴言”书籍的空白。《世界名人箴言集锦》以中外文对照的形式,涵盖中语、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8个语种,分为“理想篇”、“道德篇”、“健康篇”、“工作篇”等17个篇章,收集中外名人箴言近300条。该书推出后,学校将其纳入教材体系,作为全校学生学习的选读书目,并推动专业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其中的内容。

建立一个艺术教育基地,推进“唱读讲传”进课堂。学校统筹新闻传播学院和艺术学教研室力量,成立了“唱读讲传”活动艺术教育基地,充分发挥了课堂主渠道作用。新闻传播学院以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播音主持艺术等专业的“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形体训练”等课程为阵地,提升学生“唱读讲传”专业素质。艺术学教研室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音乐知识与欣赏”、“综合音乐艺术”等艺术类理论选修课程,还在重庆市非艺术专业高校中率先开设了“合唱艺术”、“舞台表演艺术”等艺术类实践选修课程,课程中加入了大量红色经典歌曲,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参与“唱读讲传”活动提供指导。

成立一支具有专业背景的“读经典学生表演队”。“唱读讲传”活动前期,学校的“唱读讲传”表演团队主要由有关的学生艺术社团组成。2010年6月,学校结合二级院系实际,发挥专业优势,以新闻传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学生为主体,吸收各语种诵读爱好者,组建了一支“读经典学生表演队”。该表演队中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占总人数的70%以上,指导教师大多数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实现了“唱读讲传”表演人员从发挥兴趣特长向学习专业知识的重大转变。竞争力:内容丰富“唱红歌”活动。近年来,学校承办了一系列全市大型“唱红歌”比赛和展演。2008年9月成功承办两场“重庆市教育系统红歌大合唱比赛”;2010年10月,承办了“军歌嘹亮——重庆市大学生歌咏活动现场展演”以及“伟大的祖国 伟大的党——重庆市大中小学教师爱国主义教育歌曲大合唱活动现场展演”。每场展演人员均超过2000人,为推动全市教育系统“唱红歌”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读经典”活动。学校累计编排“读经典”原创节目30余个,参演演员和工作人员达4000余人次。《共产党宣言》(节选)、《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论青年语录》等节目先后参与了“祖国万岁——重庆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丰碑——庆祝重庆解放60周年暨悼念11·27烈士殉难6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等市级演出40余场次。《共产党宣言》(节选)节目累计参与市级演出22场次,在全市范围内创造了单个“唱读讲传”节目参加市级演出次数之最的纪录。“讲故事”活动。学校被重庆市委教育工委、重庆市教委评为“‘讲故事’活动沙坪坝片区牵头示范学校”,在众多高校中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学校积极组织片区内学校于2009年6月成功承办了有7所高校参加的“故事示范会比赛”。学校教师被聘为专家,为全市“讲故事”活动出谋划策,多次受邀担任市级比赛评委。“传箴言”活动。学校充分发挥外语优势,在重庆市高校专题网上累计上传了400余条中英文、中俄文对照的外文箴言,成为全市教育系统“传箴言”活动的一大亮点。学校编撰的《世界名人箴言集锦》一书受到了广泛好评。

从两年来的实践看,“唱读讲传”活动确实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成为促进人文校园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举措,在青年成长成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探索出一条新路。“爱人”是帆,“爱己”是船。中山大学ALLSHARE义务助残协会服务社会,关爱弱势群体,向残疾人、麻风病康复者等特殊人群传递着社会的关爱。15年来,伴随着这支队伍的壮大,受助群体也日益扩大,在许多人心里留下他们的真情与温暖。只要有需要他们的地方,只要他们力所能及的,ALLSHARE定会风雨兼程,实践他们的承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