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次全国高校油气储运学术交流会论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6 21:42:56

点击下载

作者:第16 次全国高校油气储运学术交流会执行委员会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第16次全国高校油气储运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第16次全国高校油气储运学术交流会论文集试读:

第16次全国高校油气储运学术交流会

”的100篇学术论文,涵盖油气储运专业建设、油气储运专业教学改革、认证与评估、油气储运理论研究、油气储运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等六个方面。

本书可供油气储运专业师生、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与科研人员参考。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第16次全国高校油气储运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16次全国高校油气储运学术交流会执行委员会编.—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8.6

ISBN 978-7-5183-2640-2

Ⅰ.①第… Ⅱ.①第… Ⅲ.①石油与天然气储运—学术会议—文集 Ⅳ.①TE8-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07969号出版发行: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市朝阳区安华里2区1号楼 100011)网 址:www.petropub.com编辑部:(010)64256990图书营销中心:(010)64523633 (010)64523731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排  版:北京密东文创科技有限公司印  刷:北京中石油彩色印刷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6月第1版 2018年6月第1次印刷889毫米×1194毫米 开本:1/16 印张:29.5字数:893千字定价:148.00元(如出现印装质量问题,我社图书营销中心负责调换)版权所有,翻印必究第16次全国高校油气储运学术交流会

学术委员会主席 黄维和

学术委员会副主席 张劲军 吴 明

学术委员会委员(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卜文平 曹旦夫 曹学文 陈保东 陈世一 陈 英 成庆

林 邓松圣董绍华 董正远 杜 扬 樊栓狮 范世东 宫 敬 关中

原 何利民贺凤云 侯 磊 黄 坤 黄启玉 黄维秋 姬忠礼 江玉

友 蒋新生焦光伟 敬加强 寇 杰 李长俊 李传宪 李海川 李厚

明 李杰训李清平 李玉星 李振林 李自力 梁光川 梁永图 廖柯

熹 廖锐全凌 昊 刘 刚 刘广文 刘明辉 刘晓燕 龙安厚 吕宇

玲 马贵阳帅 健 孙东亮 唐旭华 王寿喜 王树立 王 玮 王 

岳 吴长春吴 浩 徐心茹 杨树人 姚安林 雍岐卫 宇 波 张国

忠 张 宏张乃禄 张 鹏 张天军 张伟明 赵丑民 赵会军 周绍

骑 朱根民朱汉华 竺柏康 祝宝利

执行委员会主席 赵正文

执行委员会副主席 李长俊 姚安林 廖柯熹

执行委员会委员(按姓氏拼音字母排序)蔡亮学 陈利琼 贺 三 扈俊颖 黄 坤 贾文龙 蒋宏

业 蒋 洪敬加强 孔令圳 李又绿 梁光川 刘建国 刘 武 马国

光 彭星煜宋晓琴 吴 瑕 谢 英 徐广丽 徐涛龙 周 军 朱珊

珊序

自1952年我国创办油气储运高等教育至今,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在办学规模、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与发展。截至2017年底,我国开设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大专院校已超过60所,每年为我国石油石化、城市燃气、军队、交通等各行各业输送各层次专业人才。

“全国高校油气储运学术交流会”是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最具影响力的会议。由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储运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南石油大学承办的第16次全国高校油气储运学术交流于2018年盛夏在成都召开。会议主题为“新工科背景下的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内涵式发展”,以适应国际能源供给的新形势和我国能源战略安全的新要求,进一步深化油气储运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促进校企融合,持续提高油气储运科学技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各兄弟院校、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共收到油气储运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认证与评估、理论研究、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等方面学术论文100篇。

组委会由衷感谢此次征文活动中付出巨大心血的论文作者及单位。时值西南石油大学建校六十周年及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开设四十周年,感谢西南石油大学为本次学术交流会的召开所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组委会同仁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第16次全国高校油气储运学术交流会组委会2018年5月第一部分 油气储运专业建设管道完整性管理课程的知识体系构建帅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摘 要:为了把完整性管理所代表的管道安全管理新观念的知识内容纳入油气储运专业的教学体系,本文提出构建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知识体系。在解析管道完整性管理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本文以管道行业对完整性管理人才需求为导向,以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理论知识、方法知识以及应用知识为主线,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构成进行组织和划分,理清相关的一些具体问题,明确各个知识点,建立起一个范畴与界限明确的体系框架。该知识体系的构建,为人才培养奠定基础,并推动完整性管理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词:知识体系;教材建设;完整性管理;油气储运专业;储运安全1 引言

随着安全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我国油气管道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完整性管理已经成为预防管道事故发生、实现事前预控的重要[1-3]手段。由于完整性管理有别于传统的管道管理,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导致现有从业人员的数量相对于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发展有所滞后,人才培养和完整性管理的需求还不匹配。解决完整性管理专业人才短缺的途径:一是对在职人员的培养;二是纳入学历教育体系,特别是在本科教学中纳入管道完整性管理课程,这是油气储运专业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需要建立完整性管理的知识体系,奠定人才培养的基础。

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学科领域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为了更好地把握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理念及其技术支撑体系,有必要对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学术成果、工程经验进行分析与整合,提炼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结构的知识体系,深化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内涵,推动管道完整性管理的进一步发展。

构建管道完整性管理知识体系,还需了解一般科学知识体系的构[4-6][7-9]成,并参考电子政务、物联网、数据挖掘等新知识体系构建,以及材料力学、环境科学等传统课程的知识体系重构的经验与做法[10-11],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以期构建一个逻辑性强、层次分明、结构严密的知识体系。2 概念界定

完整性引自英文单词“integrity”,integrity的本意是“the state of being united as one complete thing”(朗文词典),指的是一种未受损坏、不被分离的状态。

与“完整性”相对的是“缺陷”。油气管道的缺陷,指的是管道及其附属结构物理上的损失或损伤。缺陷是危害因素,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就有可能引发事故。管道系统产生缺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内在原因,也有外在原因。内在原因是管道系统的性能退化,如管体的腐蚀、防腐层的老化等,金属材质的管道因腐蚀和疲劳等原因总体上的性能是不断劣化的,因而在管道运营期间会滋生许多缺陷,一些缺陷也可能于制造和安装期间就已存在,在运行期间暴露并进一步恶化;外在原因也有两方面,其一是外部自然环境因素,如管道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洪水等,可导致管道的损毁,其二是周边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管道及其周边地区的建筑施工、道路施工、非开挖工程及其他生产活动等,还有不法分子的打孔盗油等。管道系统中的缺陷客观上是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同形式和不同尺度的缺陷或损伤,但不应该存在影响其结构功能的缺陷。

就“完整性”字面意思来讲,它应该是指结构或系统没有任何的物理损伤,然而,不能将管道完整性简单定义为没有任何物理损伤的管道,这样的定义和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因为不影响结构功能的缺陷还是允许存在的,此外,无限制地消除一些微小缺陷,也将导致费用的急剧增加,有悖于“安全—效益”应该相平衡的原则,此外,还应考虑缺陷的产生,既有管道系统本身的固有特性所决定的,也有外部影响,因此,管道完整性指的是管道具备抵抗内部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并保持安全运行的能力,它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不存在影响其安全性的缺陷或损伤;(2)功能上是完整的;(3)结构是安全可靠的;(4)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管理是有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管道完整性管理即是为保持管道完整性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体现在对导致管道缺陷或损伤的各类危害因素进行综合的、一体化的管理。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实质是管道企业针对不断变化的管道系统自身缺陷和周边的社会和环境影响因素,及时进行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价,并通过监测、检测、测试等多种技术手段,诊断管道的安全状态,并实施有效的风险管控措施,从而将管道运行的风险水平控制在合理的、可接受的范围内,最终达到持续改进管道安全性、减少和预防管道事故发生、经济合理地保证管道平稳运行的目的。

管道完整性管理实施的内容包括数据收集、高后果区识别、风险评价、完整性评价、风险管控与效能评价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数据是基础,高后果区管理是重点,风险评价是决策依据,完整性评价是对管道安全状态的检测与诊断,风险管控是基于风险评价与完整性评价结论而对管道实施风险减缓措施,效能评价是为了持续改进,这六项内容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依存、顺序推进,并持续循环,以达到持续改善管道完整性的目的。

完整性管理活动的开展依赖于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是维持企业运作和取得效益的一系列管理流程、机构、理念、人员的总称。完整性管理体系是保持管道完整性所需的组织机构、人员职责、例行做法、技术手段和资源,还包括企业完整性管理的方针、目标和指标等。3 构建思路和原则

知识体系就是某一领域或学科的各种理论、方法、技术的相关知识要素,按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互相制约的逻辑关系,形成[8-9]具有一定层次结构的有机体。这里的要素,是构成知识体系必不可少的基本单元,结构是指知识体系要素之间按一定方式形成的相对不变关系,具有层次性的特征。结构的形成是以要素为前提条件的。

近年来,我国的管道完整性管理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积累一定的工程经验,然而,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知识体系应该包含建立完整性管理体系和开展完整性管理活动所需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知识,并需理顺知识要素的逻辑关系,使之形成相互联系而又结构层次分明的有机体。所以,完整性管理的知识系统化不能是一些技术方法、实践活动的简单集合,为此,需要厘清知识体系构建原则和思路。3.1 构建思路

完整性管理有别于传统的管道管理,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而现有从业人员的数量、专业素养等方面相对于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发展有所滞后。因此,首先应以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应用需求为引[12]领,解读企业和社会对管道完整性管理人才所具备的专业素养的要求,确定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知识体系构建方向。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知识,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知识体系不是阐述科学事实和科学定律,而是属于另一种类型,即将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研究和应用成果进行准确凝练,完成知识体系框架内容的配置。

其次,以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理论知识、方法知识及应用知识为主[8]线,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构成进行组织和划分。理论知识为管道完整性管理提供理论基础、认知方法与途径的指导,方法知识为完整性管理应用提供原理、机制、技术与方法的支持,应用知识提供包括一些流程、方案、解决方案、管理实践等。三者相辅相成,较好地体现完整性管理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对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层分解,理清相关的一些具体问题,明确各个知识点,以及知识模块的具体构成,建立起[9-10]一个范畴与界限明确的体系框架。在以基本问题导出的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问题上所产生的知识,则是知识体系内涵的表现。3.2 构建原则(1)以完整性管理流程为主线设计知识模块。

考虑到大多数情况下完整性管理所涉及的知识只针对各自的问题,因此,采用“模块化”的结构更为合适,同时也便于今后进一步对知识体系框架进行扩充。当前国内外均已明确管道完整性管理流程,以此作为完整性管理知识模块划分的基础,使完整性管理的知识体系形成科学的逻辑与结构,既为专业教育奠定相应的基础,又为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实践者提供指南。(2)充分体现我国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特色。

在这方面,一方面要吸收国内外管道完整性管理研究的优秀成果,另一方面又要积极采纳我国管道企业在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完整性管理发展之路中已取得的经验,以此来确定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知识内容和范围。(3)采用新理论、新方法,反映新进展。

管道完整性管理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因而其支持技术发展得非常快,且完整性管理体系本身具有持续改进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完整性管理也会产生新的理论与方法。当新的管理理念、技术和方法出现的时候,完整性管理也会随着发生改变。因此,完整性管理体系应具有开放性,能随时更新知识。(4)有利于理解和应用。

管道完整性管理是为了防止各类危害因素对管道安全造成威胁而进行的综合的、一体化的管理,涉及的知识范畴较广,且某些知识单元涉及许多新理论、新方法,具有一定难度。在进行管道完整性管理知识体系设计时,应考虑到有助于读者理解并易于转换为实际的应用。4 知识体系框架

依据上述思路和原则,对完整性管理活动、支持技术及流程控制的相关知识进行再组织,确定完整性管理的知识领域如图1所示,分为背景知识、管道系统构成知识、管理体系知识、技术方法知识四个方面,这几个方面的知识领域也不是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的。图1 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知识领域

背景知识是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切入点,包含完整性管理的理念的提出,完整性管理的内涵与外延的阐述,历史回顾与发展展望。

管道系统是实施完整性管理的对象。就系统的构成来看,油气管道系统包括线路管道和站场设施两大部分。管道线路由钢质管体、防腐涂层及阴极保护系统构成,其中,管体是管道承压主体,涂层和阴极保护则构成了对钢管腐蚀的双重防护;站场设施包括压缩机、泵、收发球筒、计量器及其他诸多附属设施。正确辨识在管道本体、涂层、阴极保护及站场设备设施方面的问题,是制订管道完整性管理方案的前提。

技术方法在完整性知识体系中占有较大比重,其中的关键技术主要集中在安全检测与评价、安全监测与预警、风险评价与管控、维抢修技术与装备等方面。

管理体系,包括管理体系要素、管理模式、信息沟通机制等,并阐述管理体系对管道全生命周期的覆盖性。[13]

围绕完整性管理的实施内容及工作流程,确定知识领域内知识内容的基本组成部分,将涉及的知识内容进一步分解到知识单元,再把一个知识单元细分为若干个知识点,细分后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知识内容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通过该知识体系框架,能够更好地把握管道完整性管理知识单元的各种属性和关系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审视当前完整性管理研究的状态和效果,同时也对完整性管理的实践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图2 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知识体系框架

在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知识体系框架构建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学科交叉。管道完整性管理涉及安全、力学、材料、信息、自动化以及油气储运本身,所以应该大量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知识。(2)来源于工程实践。完整性管理属于新领域,没有现成的知识体系可供借鉴,需要对工程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将经过实际工程检验的管理措施、技术方法等纳入知识体系。(3)反映最新科技成果。通过不断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我国在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如管理体系理论、数据管理、内检测技术、地质灾害监控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管道完整性管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知识体系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开放的体系,在以后的学术和实践研究中,还需要对图2所示的知识体系框架进行适当的补充、修改和完善,不断丰富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知识内涵,并扩大其外延,从而使管道完整性的知识体系框架更具有包容性。5 结语

总体而言,管道完整性管理知识体系框架是多学科方法聚焦于管道完整性的管理活动和技术方法,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理论抽象与概括而形成的,属于一种整体性的逻辑梳理。当前,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知识体系框架实质上仍是由多种相关学科的知识整合而成的,即按照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工作流程及其实施内容的内在逻辑,将与管道完整性管理相关的不同学科知识,纳入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知识体系中。然而,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发展至今的历史较短,很难一下子就走向体系化。随着管道完整性管理实践应用的深入和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管道完整性管理知识体系中的某些知识点还需要被修正、淘汰和取代。参考文献

[1]黄维和,郑洪龙,吴忠良.管道完整性管理在中国应用10年回顾与展望[J].天然气工业,2013,(12):1-5.

[2]郑洪龙,黄维和.油气管道及储运设施安全保障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J].油气储运,2017(36):1-7.

[3]姚伟.油气管道安全管理的思考与探索[J].油气储运,2014(33):1145-1151.

[4]严强.现代西方政策科学的知识体系[J].南京大学学报,1998(3):50-56.

[5]毛海峰.论安全科学的基础规律与知识体系[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10):21-27.

[6]李龙.教育技术学科知识体系的构成:三论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与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04(2):3-8.

[7]杨雅芬.电子政务知识体系框架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5(41):29-38.

[8]杨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与课程群规划[J].计算机教育,2017,7:22-26.

[9]安璐,欧孟花,李纲.数据挖掘课程的知识体系构建[J].图书情报知识,2016(5):4-12.

[10]王明禄.材料力学课程知识体系调整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22):424.

[11]王奇,冯琳.环境专业本科知识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6,6:31-35.

[12]冯庆善.管道完整性管理实践与思考[J].油气储运,2014,33(3):229-232.

[13]帅健,董绍华.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7.智慧管道建设背景下油气储运专业本科教学课程体系思考孙广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油气储运工程系摘 要:智慧管道的建设要求管道行业从业者必须具备管道完整性管理、管道大数据理念、管网调控等知识储备,这对油气储运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目前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并对智慧管道背景下油气储运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设置提出了一些思考。关键词:智慧管道;油气储运;本科教学;课程体系

随着标准化、模块化、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油气管网建设正在完成从传统管道向数字管道的转变,实现设计数字化、施工机械化、[1]物采电子化、管理信息化。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日趋成熟,智慧管道建设已具备坚实基础。

智慧管道是在标准统一和管道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端+云[2-3]+大数据”体系架构,集成管道全生命周期数据,提供智能分析和决策支持,实现管道可视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智慧管道要实现的目标为:(1)数据全面统一,即达到全生命周期内管道本体及周边环境数据真实准确、标准统一。(2)感知交互可视,即对管道信息进行精确采集、数据共享、全景可视化展示。(3)系统融合互联,即基于管道全生命周期数据库,将管道各业务系统相互融合,消除信息孤岛,实现协同联动。(4)供应精准匹配,即做到精准识别物资需求信息,推行“集储代储+精确仓储”新模式,打造智能敏捷、精益高效的供应链。(5)运行智能高效,即运行方案能够自动实时优化,提升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6)预测预警可控,即实施完整性管理,维护维修及时,风险提前预测,隐患提前预警,应急自动触发,应急方案自动生成,应急资源主动推送,事故案例充分利用,实现管道安全可控。

由上可知,随着智慧管道的建设,要求管道行业的从业者必须具备管道完整性管理、管道大数据理念、管网调控等知识储备,这就进一步对油气储运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1 油气储运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笔者学校最近几年的培养方案中,增设了油气储运设施完整性管理及油气储运工程软件实训课程。但其余课程的设置与多年前相比,变化不大。目前的专业课程体系呈现以下特点。1.1 专业基础课程中数学类课程设置偏弱

目前的专业基础课程中,与数学有关的必修课程只有高等数学,与编程有关的必修课程只有程序设计(C语言)。在专业选修课程中,也只有线性代数和数学实验2门与数学相关的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可能会导致学生数学基础不够,对数据统计方法等没有了解,毕业后因为数理基础薄弱而对管道智慧化管理无法适应。1.2 专业课程过于偏重工艺

根据笔者对所在学校本科培养方案的调研结果,从2005年至2017年,油气储运工程的核心专业课程没有变化,分别为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油气集输、油库设计与管理。这几门专业课程均以油气输送或储存的工艺讲解为主。然而,据我校毕业生反馈,目前工艺在管道行业的设计和管理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轻。根据对石油行业各大设计院的调研结果,目前的油气管道设计过程中的工艺计算全部可以通过SPS等商业化软件完成,且计算精度非常高。而在课堂上,这几门专业课程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讲解工艺的计算和分析。1.3 没有数据采集与处理的相关课程

虽然在培养方案的选修课程中提供了自动化方面的内容,例如测量仪表与自动化、储运工程自动化,但是没有设置数据采集与处理的相关基础课程,也没有面向实际管道运行管理的调控技术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缺失,使得学生在就业后,往往只懂得纯粹的油气储运工艺,而对管道运行数据的采集、处理、调控的原理了解不深。2 对今后课程设置的思考

作为油气储运专业的高校教师,面对管道行业的智慧化、智能化变革,应当积极思考应对策略,以使培养的学生能够紧跟时代潮流,掌握先进知识和理念,为油气储运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在培养方案的设置上,笔者有如下思考。2.1 增加数学类课程的设置比重

管道智慧化、管道大数据的背后,是依靠各种计算方法和模型来实现的,而这需要相应的数学基础。因此,可以考虑增加如统计方法之类的选修课程,使学生对于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有所了解。2.2 增设数据采集与处理类课程

针对目前没有数据采集与处理类课程的现状,可以考虑增加诸如信息科学技术概论、数据采集与处理、大数据技术基础等选修课程,使得对管道大数据有兴趣的学生可以掌握大数据的理念,在后续学习中可以沿着该方向相关课程一直深入学习下去。2.3 专业课程适当减少工艺计算课时,增加编程或软件实训

鉴于目前油气管道的热力、水力等工艺计算已经有非常准确的软件可用,因此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减小工艺计算讲解时间,让学生掌握工艺计算的原理,了解工艺计算的公式即可。相应地,可以增加软件实训的比重,在软件实训中教会学生工艺计算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还应该开设管道调控技术类的课程,让学生能够不再限于具体的工艺计算,而是可以从整条管道或者管网的角度来通盘考虑油气的输送和调控问题。3 结语

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并成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它将开启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并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在管道行业,大数据、智慧管道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作为一门依托行业的学科,其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应该与时俱进。基于此,提出了上述不成熟的思考,其目的是希望在如今的行业背景下,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专业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有利于学科的进步。当然,课程体系具体的改革方案及可行性还需要在今后继续探索与论证。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新闻中心网站.中国石油步入智慧管道建设阶段[J].油气田地面工程,2017,36(7):54-54.

[2]付建华,王毅辉,李又绿,等.油气管道全生命周期安全环境风险管理[J].天然气工业,2013,33(12):138-143.

[3]董绍华,张河苇.基于大数据的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网解决方案[J].油气储运,2017,36(1):28-36.“一带一路”与“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崔玮琳 冉云麒 郭坤禹 郭子敬 郭彦宏 赵贺影沈阳工业大学油气储运教研室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在“一带一路”与“互联网+”背景下,通过互联网教具手段使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下厂实习等环节相呼应来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意识,增强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及互联网教具的灵活运用,保证更加完整、高效地给学生传递油气储运基本知识,实现课堂所学知识在生产现场的应用。在“互联网+”教学模式下,提高学生应用型实践学习能力的培养效果,从而使学生获得必需的基础理论、较宽的专业知识面以及灵活应对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关键词:一带一路;应用型人才培养;互联网+“一带一路”作为当今世界路径最长、最宽的走廊和系统工程,其发展战略的近期目标的重点是道路、能源管线、电信、港口等设施的共建和互联互通,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共同维护输油、输气管道等运输通道安全。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因此应加强调整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方案,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同时“一带一路”也给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培养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带来了新的机遇。1 目前我校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我校一直比较重视其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发与实施。结合化工装备学院专业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从2015年开始,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学生就实施了“3+1”工程型人才培养方案。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要求,现有教学体系仍存在实习、实训等应用实践教学环节与课堂知识讲授环节相脱节、教师不能灵活使用互联网教具培养应用型人才等问题。

应用实践型教学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联系的整体。课堂教学环节贯穿着整个本科教育的始终,统筹兼顾实践教学活动与课堂授课的各个环节,使它们协调统一起来,这样才能保证应用型本科教育达到整体最优化的效果。经过几年的实践,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已经各自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但与课堂教学环节之间的协调还存在问题。

因此需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更新,并构建完整的“互联网+”教学模式下应用型人才课堂教学环节,以实现互联网+本科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之间的对接。2 “互联网+”及应用型转型双重背景下应用型本科教育教改对策

在“互联网+教育”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下,油气储运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给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系统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充实更新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教具手段使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下厂实习等环节相呼应,探索“互联网+”教学模式下学生应用型实践学习能力的培养效果,为缓解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在新形势下,如何建设一个与“互联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有工程实践能力的,且能够灵活、有创造性使用互联网教具手段的师资队伍,也是面临的一个现实而又迫切的问题。(1)充分利用“互联网+”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壁垒,建立系统的应用型多手段教学新模式。

从2012年“互联网+”在易观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被提出,到2015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计划,紧接着“互联网+”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互联网+”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5年10月第十五届中国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发展论坛更是以“互联网+教育”为主题,探索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作为未来互联网行业最关注的领域,“互联网+教育”将成为教育变革的一个新的契机,一场互联网支撑下的教育信息化颠覆性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使各种新兴信息技术不断地融入课堂,如微信公众号、慕课、微课、电子书包、翻转课堂、学习空间、云课堂等,使得教师的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面对各种新兴信息技术的冲击,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在教学实践中,面对海量的知识以及越来越开放的课堂,教师要想培养有智慧的学生,不仅仅是需要学科专业知识、教学技巧,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需要灵活的运用互联网教具,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打破传统教学壁垒,利用扫码进课堂、慕课、微课等多模式教学环节的设计,建立互联网教学大平台。(2)探索“互联网+”教学模式下学生应用型实践学习能力的培养效果。

为了强化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校已经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并针对企业实际需求和毕业生的工作岗位要求设置实践环节,强化针对企业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开设典型输气站、罐区、离心泵、换热器、压缩机、石油加工过程等仿真实训,设置储运设备拆装等动手训练项目,同时毕业设计由企业兼职教师参与指导,采用企业实际课题,“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通过贯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双向参与的原则,实施工学结合、顶岗实践的办法,达到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全面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目的,以适应现代化企业对工程型人才的需要。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强调教学设计的多样性,通过寻求不同的切入点,从而实现学生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同时,教学设计应该包括各种工程应用型的复杂学习任务,让学生的大脑时刻保持在高度积极的状态。目的是为了更富有应用型的本科教学,让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相互呼应,使课堂气氛更加充满灵动的气息,从而更好地培养创造型、应用型人才。

目前,专业的教学环节并未与实验、实训、下厂实习等实践环节相呼应,造成知识点不能学以致用,工程问题不能深入浅出地得到解决,使教学环节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背离。因此,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平台,以通过公共课(工程制图)、专业基础课(传热学)、专业课(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等几门特定课程为试点课程进行教学环节改革,将工程实践问题带入课堂,使学生学以致用,从而获得必需的基础理论、较宽的专业知识面以及灵活应对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3)建设与“互联网+”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有工程实践能力的,且能够灵活、有创造性使用互联网教具手段的师资队伍。

顺应互联网潮流是教育领域无可选择的选择,然而,教师才是教育教学的根本,互联网只是协助教师教学的工具和手段。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丰富和拓展教师的教育手段和教学内容。因此“互联网+教育”对于教师来讲,意味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在互联网的现代教学系统中,教师必须得转变传统的教师地位、教学理念,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教育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海量教育资源,师生都可以同时在短时间内获取相应的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拥有者”。因此,首先,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师生一起合作成长的过程,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应该从课程开发者转变为课程的理解者,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互联网媒介和互联网资源,加强对已有资源的理解,合理恰当地将各种已有的课程资源纳入课堂;再次,教师应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意识,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组织形式,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3 结语

通过建立系统的“互联网+”教学模式,充实更新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教具手段使课堂教学与实验、实训、下厂实习等环节相呼应,探索“互联网+”教学模式下学生应用型实践学习能力的培养效果,为缓解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方面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参考文献

[1]周谷平,阚阅.“一带一路”战略的人才支撑与教育路径[J].教育研究,2015(10).

[2]崔玮琳,李霖,丁洁,等.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性结合的潜在热点.教育,2015(35):173.

[3]刘达京,李伟松,李世铭,等.油气储运工程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过程的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5(12):64-65.

[4]蔡佑.“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5-04-09(4).

[5]韩锡斌,葛文双,周潜,等.MOOC平台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的比较研巧[J].中国电化教育,2014(1):61-68.油气储运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耿孝恒 郭海莹滨州学院化工与安全学院摘 要:根据滨州学院建设以航空为主要特色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总体定位,提出油气储运工程本科专业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适应学分制改革的要求,提高了选修课程比例,选修课比例达到26.5%;对专业限选课程模块化设计,学生可自行选择模块;绘制了课程地图,详细描述了各课程间的关系;突出设计能力的培养,强化了课程设计环节;分别开设专业综合课程和专业综合实训;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拓展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键词:油气储运工程;应用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油气储运工程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下属的二级学科,目前,有[1]40余所高校开设油气储运本科专业,近年来,随着就业市场的变化[2-3]和发展,对油气储运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也不断提升。滨州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从培养目标、规格要求、主要课程、实践环节等多方面进行探讨[4-5]。培养方案适应学分制改革的要求,提高了选修课程的比例,对[6-7]专业限选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学生可自行选择模块;为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强化了课程设计环节;针对学生“考研”和“就业”的不同需求,分别开设专业综合课程和专业综合实训;设置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拓展课程,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促进知识、能力、素[8]质三方面协调发展。1 专业培养目标展望

本专业面向油气储运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线,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掌握油料分析、储存、运输、供应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油气储运系统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科学素养,能在航空油料、石油化工、油气田、城市燃气等行业,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9]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 培养规格与要求2.1 知识规格与要求(1)自然科学知识: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力学、传热学等工程基础科学知识;了解油气储运工程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社会、历史、经济和哲学等社会科学基本知识;掌握政治、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等基本知识。(3)专业知识:掌握储运仪表与自动控制、泵与压缩机的基本知识;掌握民用机场供油工程、油库、城市燃气输配、油气管道的设计和管理的基本知识;掌握航空油料分析、普通油品分析、油气集输、LNG的基本知识;掌握储罐与管道强度设计、油气储运工程施工的基本知识。(4)工具性知识:掌握基础外语、专业外语的基本知识以及科学研究方法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编程、高级工程软件应用的基本知识;掌握工程制图、CAD技术的知识。(5)其他相关科学知识:了解油气储运工程中的安全技术、环保技术、计量技术、SCADA系统知识;了解创新创业、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基本知识。2.2 能力规格与要求(1)基本能力:信息获取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即具有一定的英语表达、写作和阅读能力,能够应用计算机解决储运工程中的具体问题,掌握文献检索方法,具备一定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有效沟通和交流能力,即适应油气储运工程的发展趋势,具有运用规范技术语言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合作精神和竞争能力。(2)核心能力:综合运用专业和实践方法,掌握油料分析、机场供油、石油化工行业油气储运系统的规划设计能力、掌握油气储存与装卸、运营管理能力;掌握城市燃气输配系统、LNG系统、油气长距离输送系统的规划设计、运营管理能力;具有油品分析的能力;参与项目和油气施工和油气运营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油气储运过程中施工和运营过程中的设计、管理能力。(3)创新创业能力:创新设计能力,即具有针对机场供油系统、油库、城市燃气、油气管道输送等特殊领域的特点,对机坪管网供油系统、油气储存与装卸系统、城市燃气管网系统、油气长距离输送系统、矿场油气集输系统进行创新设计、储运设备改进创新设计的能力;创业能力,即具有自主创业能力。2.3 素质规格与要求(1)政治素质要求: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思想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2)人格素质要求: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3)创新创业素质要求:热爱油气储运事业,熟悉油气储运战略、法规和政策,具有良好的油气储运领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精神,具有爱岗敬业、团队协作、乐于奉献和勇于创新的职业素养。

素质规格与要求的具体实现见表1。表1 油气储运专业的培养规格与要求的实现矩阵续表3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主要课程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主修课程分为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学科基础选修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拓展课程、集中实践环节。其中,选修课程的比例明显提高,对专业限选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包括航空油料储运模块、城市燃气储运模块和原油储运模块,针对学生“考研”和“就业”的不同需求,分别开设专业综合课程和专业综合实训,另外,课程设计环节也明显加强。(1)学科基础必修课程,包括高等数学、高等数学、大学新生研讨课、线性代数、大学物理、工程制图、C语言程序设计、流体力学、工程力学、化工原理。(2)学科基础选修课程,包括大学化学、电工电子学、物理化学。(3)专业必修课程,包括泵与压缩机、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储运仪表与自动化控制、流体与传热综合实验、油品储存与装卸、油品分析综合实验、油气储运施工技术、油气储运综合实验。(4)专业选修课程分为专业限选课程和专业任选课程。

①专业限选课程,包括必选模块——科学研究方法、油气储运CAD、专业英语;航空油料储运模块——储运油料学、航空油料分析、民用机场供油工程;城市燃气储运模块——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LNG技术、城市燃气输配;原油储运模块——油气集输、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油罐及管道强度设计。

②专业任选课程,包括油气计量技术、高级工程软件应用、油气储运节能与环保、油气储运安全技术、腐蚀与防腐、油气管道SCADA系统、石油工业概论、原油流变性及测量、防火防爆工程学。(5)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拓展课程。

①专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大学生就业指导。图1 油气储运工程本科专业课程地图

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括储运创新创业项目和竞赛、学科前沿知识教育、参加大学生学科竞赛、听取学术报告或讲座、参与学术研究、考取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获得学术或创新成果、获得艺术或体育奖项、创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公益活动、助教助研助管、社会实践。(6)油气储运工程集中实践环节包括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

①基础实践,包括军政训练与入学教育、生产劳动、毕业教育。

②专业实践,包括认识实习、金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

③综合实践,包括油品储存与装卸课程设计、民用机场供油工程课程设计、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训、专业综合课程、毕业设计(论文)。4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课程的具体实现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的各类课程及开始学期如图1所示。滨州学院油气储运工程培养方案优化了课程体系设置,适应学分制改革的要求,提高了选修课程比例,对专业限选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学生可根据需求自行选择模块;绘制了课程地图,详细描述了各课程间的关系;突出设计能力的培养,强化了课程设计环节;针对毕业生的不同需求分别开设了面向考研和就业的专业综合课程和专业综合实训;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拓展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职业素养,增加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升学和就业的竞争力。5 结语

随着市场对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上升,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为加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快速适应工作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该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设置,适应学分制改革的要求,提高了选修课程比例,对专业限选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学生可根据需求自行选择模块;突出设计能力的培养,强化了课程设计环节;针对毕业生“考研”和“就业”的不同需求,分别开设了专业综合课程和专业综合实训;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拓展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职业素养,增加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升学和就业的竞争力,以培养适合油储行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参考文献

[1]耿孝恒,郭海莹,李甲亮,等.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7(15):104-105,108.

[2]胡波,李宏伟,李卫兵,等.地方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6(5):42-43.

[3]辛艳萍.独立学院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以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为例[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4(1):59-60.

[4]陈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1-3,38.

[5]胡相明,李超,耿孝恒,等.地方院校安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J].广州化工,2013,41(21):174-176,200.

[6]潘振,贾秦桢,韦丽娃,等.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方案研究[J].大学教育,2016(12):30-32.

[7]梁金禄,方丽萍,钟莹莹,等.应用型本科油气储运工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以钦州学院为例[J].广东化工,2014(24):133-134,131.

[8]侯玉秀,杨勇.地方院校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构建[J].现代教育,2014(4):4-5.

[9]杨斌,张涛.基于应用技术型油气储运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J].甘肃高师学报,2015,20(5):106-109.构建立体知识结构的“油气储运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实践12马一玫 郭士军1.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油气储运系;2.大庆师范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摘 要:“油气储运工程施工”课程是工程应用型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掌握这门课程不仅要充分了解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专业的知识。专业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当前信息时代的信息资源,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法、“互联网+”、项目式学习等方法,指导学生构建出以“油气储运工程施工”课程为主干的,与其他课程、其他专业互通的“立体知识结构”。在构建“立体知识结构”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培养自身的终身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培养出知识结构全面,学习能力强,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在学习的基础上创新,能够在油气储运工程领域的生产、设计、科研和管理过程中全面发展的油气储运专业学生。关键词:油气储运工程施工;立体知识结构;终身学习;创新思维“油气储运工程施工”课程主要讲述油气集输、长距离输油输气管道、油气储存与装卸,以及天然气的城市输配管网的施工与建设等内容。尤其是2017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家能源局颁布的《中长期油气管网规划》,对我国油气管网等基础设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建设“衔接上下游、沟通东西部、贯通南北方”的油气管网体系,扩大清洁能源天然气的使用,支撑现代能源体系的建立;增加有效供给,带动高级钢材、装备制造、工程技术等相关产业发展;巩固和拓展油气进口通道,不断提升进口能力等内容。而且,自从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来,国外许多工程建设项目都是由中国设计和施工。2018年4月8日召开的博鳌亚洲论坛,在论坛年会的CEO圆桌会议上,中石油又宣布了一项重磅战略:中石油将以资源和市场互联互通为基础,在“一带一路”构建泛亚油气管网。“油气储运工程施工”课程内容在工程实践中应用的范围必将越来越广。1 教学实践“油气储运工程施工”课程是工程应用型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涉及“油气集输”“油库设计与管理”“输油管道设计与管理”“输气管道设计与管理”“泵与压缩机”“CAD制图”“岩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土木工程”“自动化仪表”等多门课程。课程内容多,学时少,缺少相应的工程实践。

为了培养能在油气储运工程领域较好地从事工程设计、生产施工等工作,有能力参与油气储运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工作,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下列措施改进了课堂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1.1 构建立体知识结构

所谓的立体知识结构,是指学生能在掌握学科系统知识的前提下,打破狭隘的学科壁垒,运用多学科知识,把油气储运施工知识内化、延伸、发散。系统的构建出各学科互相联系、层层递进,课程互通、脉络清晰的立体知识结构,多角度、深层次、广泛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下面是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构建油气储运工程施工立体知识结构的一些方法。(1)以教材为框架,以储运专业课为分支,以相关专业的专业课为补充。

教学实践中以何利民教授主编的《油气储运工程施工》教材为框架,构建油气储运工程施工立体知识结构。把“油气储运工程施工”课程看作一个系统,那么在系统范围内知识结构是相通的,分层次的,每门课程只涵盖了系统的某一方面。要从整体上全面的掌握系统,就要把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知识,以及与油气储运工程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都归纳到油气储运工程施工立体知识结构中。同时,在构建立体知识结构的过程中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学生的意识格局并锻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2)以中国知网(CNKI)中与施工实践相关的专业文章为参考。

使用现代工具搜集利用信息,充分利用图书馆,从中国知网(CNKI)中检索与施工实践相关的专业文章,大量阅读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以便了解学术动态,进入学科前沿。紧跟油气储运工程领域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发展,构建油气储运工程施工的立体知识结构。

教师不是简单直接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承担起学生学习规划者和引导者的作用。通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广泛阅读、指导学生应用互联网及其他途径(讲座、会议、比赛)不断地更新自身知识,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思维模式去学习,提升自身能力,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3)“互联网+”的学习方法。[1]“互联网+”的学习方法,就是在网络上应用各种工具搜集专业资料信息并加以应用。现在手机的功能甚至比台式机更便捷,可以随时随地搜索查看专业术语、行业新闻、微信、微博等。尤其是微信公众号发展很快,很多行业、企业、事业单位都有自己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文章、信息不仅权威、翔实,而且非常接地气,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有许多优秀的油气储运行业及其相关行业的各企业、单位,杂志社等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如立方石油、石油Link、中油工程建设(CPECC)、标准天然气、燃气资讯、化工707、能源杂志、施工技术杂志等。教师与学生一起关注微信公众号,一起关注行业新动态、新技术、新发展,一起交流互动,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指导学生以“互联网+专业”为学习方法,了解施工行业的新发展、新技术、新设备。把零碎的知识介绍或导读,转变成系统的、整体的或专题性的项目研究;应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科学哲学思维方式,把握信息、利用信息,揭示信息之间的联系,把知识结[2]构系统化,促进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1.2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油气储运工程施工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施工案例,例如1978年建成的阿拉斯加原油管道,东北“八三”管网,成品油管道,天然气长输管道,北海涠洲岛储油库,大张坨地下储气库等。尤其是在2016年10月26日,中海油公开了旗下13家控股企业的管网和进口接收站资产情况后,中石化、中石油也公开了其油气管网与LNG进口接收站信息。2018年4月26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制定了《关于加快储气设施建设和完善储气调峰辅助服务市场机制的意见》,补足天然气储气调峰短板。及时了解这些油气管网、站场等实际案例施工信息,利用油气储运工程施工多学科综合特性,学习相关的土木工程、自动化、电力、安全等相关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善于发[3]现、勤思、善做的科学品质。

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了解诸如燃气轮机、定向钻孔、立式铺管船、内浮顶罐网壳顶等等技术都是从其他行业创新性的应用到油气储运工程施工中来的大量实例,归纳总结其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技术、新设备;学会并尝试应用这些科技创新、实践创新的创新思维方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为今后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发明和创新储备知识。应用案例教学法理论结合实际,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知识的知识,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完善自己的立体知识结构。1.3 项目式学习

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这种传统教学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思考问题和心理分析能力,学生的学习感官主要以听觉和视觉为主,被动性强。学生长期处在这种单向教学模式之中,自主学习不足,容易出现学习疲劳,临堂学习注意力分散,对相应理论的理解往往较为肤浅。因此,需要学生通过深入的自主探讨才能更好地加以掌握。

对学生而言,通过项目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新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调查研究、分析归纳及协同合作的能力;对教师而言,通过参与项目的指导,丰富了实践经验,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更好地运用多种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在构建出立体知识结构,分析研究案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应用创新思维方法,以命题或自拟课题的形式完成一份施工项目设计报告,让学生在掌握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方案的具体工作的基础上,鼓励自主化、个性化地完成项目报告,激发并锻炼大学生的创造性和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