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是向往波士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7 02:17:21

点击下载

作者:杉杉,芸茜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还是向往波士顿

我还是向往波士顿试读:

作者简介

杉杉1980年生,设计艺术学硕士,副编审。多年从事文化艺术类图书的策划与出版,擅美术及文艺史论,学术代表作《海上新美术先驱——张聿光》2013年在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云西

文学博士,编审,散文作家。于《中华读书报》《中国出版》《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散文数十篇,曾被《读者》转载。2004年出版古诗词赏析作品《聆听夏天的絮语》。学术代表作《论王安忆》2010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提要

本书是“感受世界名城细部丛书”之一。全书近四百张图片,从历史、教育、艺术、博物、商业、城市交通、公共设施等多个视角,用细致入微的视觉细节捕捉波士顿这座文化名城的人文格局与情怀。书后由三位知名文化学者杨扬、李若虹、琳琳引领读者在这座城市的书店与美术馆寻寻觅觅。本书图文并重,希望通过视觉感受与文字点染的结合,与你分享波士顿独特的城市气质。序芸茜

在波士顿的匆忙行走,因为匆匆太匆匆,尽是浮光与掠影。所幸的是,走之前有好朋友、好姐妹引荐了在当地生活多年的华人朋友。如果没有他们的“导游”,很难想象此书能完成。此行尽管仓促,也是一次奇妙的识人之旅,认识了不同领域的新波士顿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引领我们去认识与欣赏这座城市,给我的强烈印象是,波士顿太令人向往了!每位新波士顿人仿佛都是这座文化名城的一张靓丽名片。异国他乡的月亮明亮通透地照在他们人身上,透过他们,也温润如玉地照在了我这个匆匆过客身上。

冀荣和乔宁夫妇在美国二十多年了。他们都是理工科出身,曾供职于国内科研单位,出国后起先也不在波士顿,最后选择了落脚此地。他们带着我们参观了著名的韦尔斯利女校,走遍了女校的角角落落。女校的名气很大,毋庸赘述,而其中细节真需要他们来介绍。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他们指着一栋栋雍容典雅的老式建筑,告诉我们这些竟然是学生宿舍,你们能够相信吗?宿舍位于学校的最好地带,依山傍水,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生活的关心和重视。他们夫妻二人经常热心地尽地主之谊,带着各路初来乍到的国内访客参观波士顿。可以想见,他们对于波士顿某处细节的称道,因为发自内心,所以令人会心。晚上,他们夫妻带着老母亲和我们一起在唐人街的小南国吃饭,那里粤菜非常地道,最后一道腊味煲仔饭喷香可口,令人记忆犹新。乔宁母亲是1950年代的交大工科毕业生,很有老派知识分子的味道,她到波士顿后住在政府配套的老人公寓里,说起异国的公寓生活,那真是打开了话匣子,侃侃而谈,满脸的称心如意。得知我们此行是带着写作任务的,他们都替我们发起愁来。

第二天,董和先生出现了。他又带我们分两天走了MIT和北桥一带。记得在MIT的时候,我们都快累趴下了,董先生却依然兴致盎然,还打算带我们感受更多的细节,可见他对于MIT是多么情有独钟。董先生是1990年代从北大考出去的,一路讲起MIT都是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十分幽默。因为董和的夫人是MIT的终身教授,我们还有幸深入腹地,参观了传说中“大牛”的办公室和实验室。他自豪地说,这些办公室和实验室相比当下国内的,设施要普通得多,却催生了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虽然董夫人是MIT很罕见的华裔终身女教授,但我更印象深刻于她作为三个孩子母亲的那种浓浓的母性,以及在注视董和时闪闪发亮的眼睛,充满了欣赏与钦慕。那种想象中科研女强人的气质,和她毫不沾边;倒是她劳作且幸福着的气息,让我们颇受感染。

董先生带着我们走北桥的时候,他说,你能够想象一个城市为一个牺牲的侵略者树碑吗?我们当然不能想象,因为这就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我们的文化里,“牺牲”这样的词汇绝不会用在入侵者身上。这种差异既产生了距离与隔膜,也产生了想象与神往。而文化的张力,正在于巨大的差异,波士顿无疑是让你处处感到差异的所在。

此行的前一阶段都是理工科背景的朋友带我们逛波士顿,后一阶段变成了波士顿艺术界人士。回想一下,我和同事杉杉的组合还真是相得益彰,我这边的朋友都偏理工科,她的朋友都很文艺,正好带我们领略城市的不同侧面。神似“天后”王菲的艺术家陈筱薇带领我们参观了伊莎贝拉博物馆、哈佛博物馆、奥本山公墓等地。由她引领我们浸润在这浓浓的艺术气氛中真是再合适不过了。她身上有一种现代艺术家的紧张与不安。这些地方她每年都不止去一回,每次去都有不同的收获。她还告诉我们,在墓地有一棵属于她的树,她会和它说说悄悄话。这个情节很文艺,让我想起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有点遗憾自己在上海二十年,没有交到一个可以倾诉的树友。和城市的交情,也许就体现在一座令人眷恋的博物馆,一棵可以倾诉的树上。

此行最放松的行程莫过于艺术家谢建鲲带我们去古旧市场和梭罗故居、雕塑公园了。古旧市场竟然是超市式自助购物,于是心满意足地淘得珍珠手链一条;在梭罗故居发现自己居然比梭罗雕塑高半头,梭罗真是一个标准的小老头,波士顿没有打算把他造成一个神。

在建鲲家的晚餐聚会,让我对新波士顿人的日常生活有了一些温馨的触摸。一群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在波士顿的短暂萍聚,本身就很动人,且弥足珍贵。地球村的概念,在波士顿这样的文化名城,早已就是家常了。

要抓住波士顿的这些浮光掠影,并把它用文字贴切地呈现出来,就需要超越命题作文的格局了。本书宽泛的写作对象就是波士顿细部,但如何表达对波士顿的印象?我感到,用“向往”比较贴切,因为这个词带有某种精神和思想的高度。波士顿新移民们用他们最质朴动人的方式,向我们传达了这种思想和精神:波士顿这个城市,它所具备的气质与精神,是值得人们向往的。

这个城市,有十分优良的美国革命传统。这种传统和历史一直被当地政府小心翼翼地保存着,并不断发扬光大。它不是被单单写在历史教科书上,而是可以被身体力行、被随时感应的。矗立在街头的每一块纪念碑、每一个雕塑,都有其潜移默化的教化意义。

说到教育,更是波士顿的亮点,那么多名校,都有各自的办校理念,都低调而丰富,充分考虑孩子的自我与发展,让孩子不必赢在起跑线上。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很少如此清晰地看到一个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而波士顿就是这样的城市,过去和现在交相辉映,让你对它的未来信心百倍。还有比这样的城市更令人向往的吗?

为了这本小书,我把书上的、网上的波士顿都生吞活剥了一遍,不求熟烂于心,只求呼之即出。本书的文字大部分由本人负责,文责自负,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的图片由同事杉杉拍摄。每到一处,杉杉就如同小鹿一般从车子里跳出去,身手敏捷地咔擦咔擦拍上一通;而全书图配文的编排工作,也均由她完成。相比动作麻利的杉杉,我都是慢吞吞的,仿佛一头大象,等待着属于波士顿的诗意突然来袭。我的迟迟的定稿,也是一种不忍告别,仿佛写下最后一个字,我的波士顿之旅就宣告结束了。如果让我许下一个心愿,那就是,我要重返波士顿,在有生之年。

是为序。芸茜2017.10.27历史与现实相映生辉——历史一条红线穿起美国革命史

自由之路是认识波士顿的最好起点

沿途的历史遗迹

让你不断从现实生活的节奏里

切换到历史的频道

这样的用心

可谓良苦

1951年,波士顿的一位知名记者

威廉·斯科菲尔构想

通过一条红线让所有人以步行的方式

畅游波士顿城市风光

进一步了解美国历史起源

竟然得到了政府的高度支持

自由之路由红砖铺成,全程三公里

起点为波士顿公园

终点为邦克山纪念碑

沿途经过了16个历史遗迹

其中包括17、18世纪的房舍、教堂和

美国独立战争遗址

是波士顿历史发展的重要之路

行走在波士顿

感觉美国的历史人物总会突如其来地

跳入视野

无论是在关键时刻创造历史的小人物

还是呼风唤雨振聋发聩的大人物

都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人民没有将他们忘记梭罗故居

梭罗的木屋特别简陋

应该说基本还原了历史真相

修旧如旧

是对历史的尊重

关于梭罗的各种活动

以及各种调查和研究计划

都显现着梭罗的精神价值

其人虽逝

其屋虽破

其精神感召

大家都从全球各地

到这荒郊野外来瞻仰

来瓦尔登湖戏水的人

一脚还在现实的土壤之上

一脚便踏入了历史的河流

你们被祝福了

瓦尔登湖是名扬全球的湖

因为住过梭罗这个小老头

有多小

根据雕塑显示

最多一米六

可他的哲思穿越了古今

至今仍如同我国的孔子一般

不断被诠释

不断被戏说

不断焕发勃勃生机瓦尔登湖

遥想当年

梭罗就是在此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仰面向苍天的龟

仿佛在追寻梭罗的沉思与遐想

充满了哲人的意境爱默生故居

爱默生故居也全无一点奢华的迹象

灰白色调

倒是门前的花草树木郁郁葱葱

正可以用他的诗句表达:

在这阳光灿烂的夏天

吸入这样的生命气

是一种多么奢侈多么豪华的享受啊!

草在生长,芽在萌发,

草地上点缀的花朵,

具有着火焰与黄金般的颜色。

天空中有无数的飞鸟,

空气中飘逸着松脂,

香膏和新堆起来的草垛发出的清香……保罗·热维尔故居

这座不起眼的灰色木楼

是波士顿城中最古老的建筑

也是波士顿现存最后一所17世纪结构的房子

当过银匠、雕刻师、印刷工的爱国者保罗·热维尔

1770-1800年住在这里

这里仍完好保留着当年的生活用品

保罗·热维尔政治生涯的最亮点是

1775年4月18日那天晚上

他接到约瑟夫·沃伦的命令

穿过查尔斯河,策马奔向莱克星顿

提醒塞缪尔·亚当斯和约翰·汉考克

英国军队正在前往康科德的路上

避免了革命军在毫无准备的状况下被英军偷袭

你们被祝福了

瓦尔登湖是名扬全球的湖

因为住过梭罗这个小老头

有多小

根据雕塑显示

最多一米六

可他的哲思穿越了古今

至今仍如同我国的孔子一般

不断被诠释

不断被戏说

不断焕发勃勃生机莱克星顿的枪声纪念碑

纳粹杀共产党时,

我没有出声

——因为我不是共产党员;

接着他们迫害犹太人,

我没有出声

——因为我不是犹太人;

然后他们杀工会成员,

我没有出声

——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

后来他们迫害天主教徒,

我没有出声

——因为我是新教徒;

最后当他们开始对付我的时候,

已经没有人能站出来为我发声了。

波士顿犹太人大屠杀遇难者纪念碑位于波士顿市中心的小公园中,由六座玻璃空心塔组成,纪念碑著名的铭文诗(牧师马丁·尼莫拉的忏悔)发人深省。波士顿犹太人大屠杀遇难者纪念碑乙醚纪念碑

碑文——“Neither shall there be any more pains”

纪念1846年世界上第一次在波士顿总医院使用乙醚麻醉做手术

为乙醚建立的纪念碑

饱含对于生命的敬意

一种减轻人类痛苦的药品

必然是神一样的存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