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穴位按摩与中医调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8 08:18:43

点击下载

作者:樊长征、洪巧瑜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常见病穴位按摩与中医调养

常见病穴位按摩与中医调养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阐述穴位按摩、身心调养与健康的关系,力求提炼一种最天然、最经济、最便捷的养生祛病方式,以飨读者,不求工事而求深刻,不为妍丽而为实用。书中介绍了常见情志疾病、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儿童疾病、妇女疾病、男性疾病的穴位按摩和身心调养等,读者日常可以根据身心状态的不适翻阅目录查寻可能的病症,对照其表现、病因进行穴位按摩、身心调养。版权页书名:常见病穴位按摩与中医调养作者:樊长征,洪巧瑜主编CIP号:第292793号ISBN:978-7-122-31076-7责任编辑:李少华出版发行: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100011)购书咨询:010-64518888售后服务:010-64518899网址:http://www.cip.com.cn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本书编写人员

主  编 樊长征 洪巧瑜

副 主 编 苗 青 卜训生 王克荣

编写人员(按姓氏笔画排序)

     卜训生(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王景霞(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克荣(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王 淳(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 菁(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王雄力(福建省晋江市安海医院)

     吴夏秋(浙江中医药大学)

     苗 青(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欧丽娜(河南科技大学)

     洪巧瑜(北京卫生职业学院)

     蒋黎云(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樊长征(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主  审 唐旭东编写说明

我国的穴位按摩和身心调养方法已有数千多年历史,自成体系,渗透于中医各科之中,自古以来就有“身心调养”“养生保健”的说法,现代人们也应该明白身心调养与健康,在享受高节奏社会生活的同时,明确健康的重要性,能进行身心调养,调出健康。

本书阐述穴位按摩、身心调养与健康的关系,力求提炼一种最天然、最经济、最便捷的养生祛病方式,以飨读者,不求工事而求深刻,不为妍丽而为实用。书中介绍了常见情志疾病、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儿童疾病、妇女疾病、男性疾病的穴位按摩和身心调养等,读者日常可以根据身心状态的不适翻阅目录查寻可能的病症,对照其表现、病因进行穴位按摩、身心调养。

希望本书能够帮助读者了解穴位按摩、身心调养与健康的关系,认识穴位按摩、身心调养对健康的重要性,在生活中能够根据自身身体状态合理调整身体状态,为读者的健康出一份力,同时希望本书能够成为读者朋友修养身心、保持身体健康的借鉴。

本书疗法不能替代医学治疗,仅为穴位按摩、调养身心使用,如无好转请及时就医。编者2018年9月第一章 神经科常见病症一、情志可致疾病《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初步阐述了中医的整体观,即“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和精、气、血、津液把全身组织器官联系在一起,成为统一的整体来维持生命活动”,并提出了情志与气、脏之间的关系。其中,《素问·举痛论》的观点认为,“余知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灵枢·寿夭刚柔》言,“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脏,乃病脏”。气血逆乱必伤形,神衰导致形伤。任何一种情志情感体验,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健康,导致气机紊乱,伤及相应的脏腑,使脏腑的气血阴阳失调。《黄帝内经》五情论述之外,还有六情、七情的观点,表明中医对于情志造成的压抑心理导致身体脏腑发生病变的深刻认知。其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中医从“天人相应”的角度,把“内伤七情”与“外感六淫”并列为致病之因。“内伤七情”如因所愿不遂而激起愤怒,因喜从天降而喜乐过极,因所思不得而致悲忧,因怀抱不开而致忧思,因平素胆小而突然受到惊吓等。各种不同的原因,都可引发情志活动的改变,情志刺激因素会引起情志病症。其中致病因素不同,伤及的脏腑也不同,在临床表现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情志导致的病症有以情志异常为主者、有以生理功能障碍为主者,还有既情志异常,生理功能也障碍者。以情志异常为主的临床表现如烦躁易怒、喜怒无常、精神抑郁、悲忧善哭、妄闻妄见、易惊善恐,语无伦次等;以生理功能障碍为主的临床表现如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目眩、不思饮食、胸胁满闷、咽中如有梗阻、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等。多数情志导致的病症是两种兼有。二、形损亦可神伤《灵柩·本神》曰:“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即指因脏腑的病变而产生的心神异常。反之,心神的异常亦可引起脏腑病变。《素问·举痛论》言:“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五脏精气的盛衰及其藏泄运动的协调,气血运行的通畅,在情志的产生变化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若五脏精气阴阳出现虚实变化及功能紊乱,气机运行失调,则可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另一方面,情绪也会影响脏腑精气的生理功能。如外在环境的变化过于强烈,情志过激或持续不解,就可导致脏腑精气阴阳的功能失常、气血运行失调。如大喜大惊伤心,大怒郁怒伤肝,过度忧思伤脾、过度恐惧伤肾等。情志致病范围广泛,其致病规律为始于气,皆为内伤,各有所主。三、情志养生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和喜乐”的记载,强调情志在养生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其后历代医家在论述养生的理论与实践时,也多会提及“情志调理”等相关论述。通过疏畅情志、调养心神等方法,保持人体的心理平衡,从而达到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当代社会,人们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由情志因素引起的身心疾患已成为多发病和流行病,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胃溃疡、哮喘、糖尿病、肿瘤等。

心理保健思想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情志养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推崇。养生先养心,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生的核心和关键。

养生之道,自古有之,养生的第一要务便是养心。医圣张仲景所提倡的“养神畅志,立志修德”养生法,就是对“养生先养心”的精辟论述。《黄帝内经》中提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心态平和则正气存内,那么抵御外邪的能力就强,就能够保证人体的身心健康,这也强调了养心的重要作用。第一节 精神紧张

精神紧张是一种常见的“文明病”,是人的机体对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大等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会导致体内一些激素的分泌失去平衡、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新陈代谢加快或减慢等表现。一、原因

适度的精神紧张状态,使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整个机体充满斗志,这时候是工作或学习的最佳状态。适当的精神紧张能够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在关键时候做出正确的选择。若长期处于精神过度紧张状态,身体和精神都高度紧张,体力、脑力长期处于透支状态,极易出现精神紧张,使人感到特别敏感,容易焦虑,易冲动等,不属于病症,确是亚健康的一种表现形式,需引起关注,长久会导致某些疾病,对身心造成伤害,甚至引起大脑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神经衰弱,精神异常等。二、表现

精神紧张者常表现为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尿频、多语等症状。短期精神紧张者会出现情绪亢奋或躁动、活动力增加、身心能量损耗较快等,长期紧张者会出现忧郁或烦闷情绪、身心能量耗竭、免疫力下降、思考与记忆力减退、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头晕、心悸、心慌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肠胃失调,如溃疡;四肢乏力、容易疲劳;经常头痛,特别是偏头痛;肌肉紧张、疼痛;睡眠质量差,失眠、多梦;罹患心身疾病,例如肾功能损害、糖尿病及低血糖病、心脏病、胃病、头晕目眩、中风等。三、按摩(一)选穴

印堂、神庭、太阳、百会、风池。(二)定位(三)手法操作

1. 头部放松准备:按摩者先将双手搓热,用双手手指和手掌左右擦动面颊,由上而下50次。从前额向后梳理10次,后用梳子从耳前两鬓向头顶正中做梳理动作10次,再用其中一手手掌心轻摩头顶部10次,所有动作重复多次。

2. 面部按摩:先用双手拇指交替推印堂至神庭,再经额前分推印堂至太阳,然后以大鱼际侧部分推前额至头两侧。

3. 头颈部按摩:五指分开,由被按摩者发际推擦至百会5~6次,每次间隔5~10秒,反复操作数次,后单手指在百会穴上轻揉20秒;再用双手中指按压风池穴,持续20秒,后顺时针按揉20次,从风池向下沿着颈椎推擦至肩部,重复30次;最后用双手指端有节奏轻叩击头顶部,做30~50次。四、身心调养

1. 坚持做放松运动、松弛训练。如躺在床上,在眼睛上盖一条叠起的毛巾,然后全身放松,试着不去想任何事情,如此坚持十分钟。

2. 在生活上,乐于助人,真诚相处,待人诚实坦荡。这样可使自己每天保持良好的心态,处于较好的精神状态。

3. 听听轻松的音乐。

4. 健康开怀地大笑是消除精神紧张的最好办法,也是一种十分愉快的发泄方法。

5. 适度补充维生素C、B族维生素等。维生素C是缓和日常紧张情绪的理想物质,每天早晨和中午各服用适量的维生素C对保持良好的心境非常有益;B族维生素能维持精神平衡,可以多吃一些富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脏、全麦面包等。

6. 保持一定的体育活动。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使机体中枢神经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有益于身体健康和精神放松。第二节 精神疲劳

精神疲劳是指因工作繁忙、精神紧张、用脑过度及睡眠不足等引起头昏脑胀、全身酸软、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下降的一种综合表现。一、原因

1. 工作繁忙:长时间工作或工作强度过大,使人感到劳累疲乏,出现精神疲劳现象。

2. 精神紧张:由于工作责任重大,心理压力太大;或工作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处于紧张状态,从而使人感到精神疲劳。

3. 用脑过度:长期从事脑力劳动或不注意科学用脑,大脑得不到松弛和休息,导致头昏脑胀、精神疲劳。

4. 睡眠不足:工作废寝忘食,熬夜,身体不能充分休息,导致打不起精神,出现精神疲劳。二、表现

精神疲劳的主要表现是头昏脑胀、全身酸软、精神不振、精力下降,动作迟缓、工作效率下降。有时可见头痛、耳鸣、周身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兴趣变淡、烦躁、懒于交往、易感疲劳、健忘、记忆下降等表现。三、按摩(一)选穴

印堂、太阳、百会、大椎、神门、内关、中脘、三阴交。(二)定位(三)手法操作

1. 按摩准备:精神疲劳以按摩头部及相关穴位为主,手法宜轻、缓、稳。不宜多变换体位。按摩环境要安静,以能使被按摩者入睡为佳。

2. 面部按摩:按摩者用双手大鱼际轻轻缓推印堂至发际,再向两侧分开推摩至太阳穴8~10次,每次之间停顿5~10秒。

3. 头颈部按摩:五指分开,由被按摩者发际推擦至百会5~6次,每次同样间隔5~10秒,反复操作数次。点按大椎穴30次,用力由轻到重,以被按摩者不感觉疼痛为度,停顿片刻再慢慢抬手松开。

4. 腹部按摩:点按中脘穴30次,力度以被按摩者能接受为度。

5. 四肢按摩:点按内关、神门、三阴交穴,用力由轻到重,以被按摩者不感觉疼痛为度,停顿片刻再慢慢抬手松开,每穴点后停顿5~10秒,如被按摩者入睡,可停止操作。

6. 按摩后注意:如仍未入睡,可让被按摩者取俯卧位,轻摩背部或小腿后部肌肉,力度逐渐减轻,间隔时间逐渐延长,至被按摩者入睡为止。四、身心调养

1. 睡足睡好,休息好,则免疫功能增强、加快康复。

2. 合理安排饮食,摄入足量的维生素和铁质,多喝水和果汁,还需要摄取纤维素,确保肠胃每天畅通。避免难消化的食品如油炸食品、咖啡、茶及精面粉制品等。第三节 心烦失眠

心烦失眠是以心中烦躁不安、夜不能寝为特征的一组症状,常与精神情志因素有关。保健治疗重在滋养心脾、宁心安神、疏肝理气、交通心肾、补阴泻阳。一、原因

1. 思虑忧愁:情志不遂,忧思过度,营血暗耗,心失所养致心神不安,形成失眠。

2. 肝气郁结:强抑怒气或暴怒气逆,则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致肝气郁结,形成心烦;甚至肝郁化火,情志所伤,肝气不舒,郁而化火,火性上炎,扰动心神,心神不宁则见心烦失眠。

3. 脾胃不和:胃不和则卧不安,饮食不节、不及太过等均可引起失眠烦躁。

4. 心肾不交:久病体虚之人,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则心阳独亢;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火扰神,神志不宁,因而心烦失眠。二、表现

心烦失眠的主要表现是心中烦躁,夜不能寝,常见情绪不宁、失眠多梦、头晕脑胀、体倦神疲、健忘耳鸣、心悸不安、腰酸梦遗或神情恍惚、善太息、胸胁胀痛、腹胀纳呆等种种表现。失眠的病情轻重不一,轻者有入睡困难、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时睡时醒等不同表现,严重者则整夜不能入睡。三、按摩(一)选穴

心俞、脾俞、内关、神门。(二)定位(三)手法操作

1. 背部按摩:被按摩者俯卧,按摩者以单手掌推背部,拇指或掌根拨揉夹脊,肘尖轻按压背俞诸穴。按摩者双手拇指按顺时针方向分别按揉心俞、脾俞穴2分钟,以局部感觉酸胀、发热为佳。

2. 手臂按摩:按摩者用右手托住被按摩者前臂,左手拇指点按内关穴2分钟,以酸胀感向腕部和手放散为佳;按摩者用一手拇指掐住被按摩者神门穴约2分钟,至感觉酸胀为止,左右手交替进行。四、身心调养

1. 本症除按摩外,还应配合心理疏导,消除烦恼,避免情绪激动,睡前不吸烟、不饮酒、不饮浓茶。

2. 不要总熬夜,晚上11点至凌晨3点是肝胆的最佳排毒时间,需熟睡,早睡早起,养成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

3. 睡前不要喝咖啡、浓茶及吸烟,这些物质对入眠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可以喝些牛奶、淡淡的绿茶。

4. 睡前可以用微烫的热水泡泡脚,至额头微有汗出为佳。

5. 睡前可以把手叠放在小腹上,采用腹式呼吸,把注意力转移到小腹,可以配合默念数数,能够很快地入睡,而且还有瘦腹的功效。

6. 经常食用红枣、薏米、玉米、小米等补气血的食物。第四节 神经衰弱

神经衰弱属于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类型,是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下,出现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现象,常伴有情绪烦恼、易激惹、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等;这些症状不能归于脑、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症状时轻时重,波动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病程多迁延。一、原因

凡能引起持续的紧张心情和长期的内心矛盾的一些因素,使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地处于紧张状态,超过神经系统张力的耐受限度,即可诱发神经衰弱。(1)乏力疲乏 过度疲劳而又得不到休息是兴奋过程过度紧张。(2)忧愁思虑 对现在状况不满意则是抑制过程过度紧张。(3)奔波劳顿 经常改变生活环境而又不适应,使中枢神经系统长期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劳中。二、表现

神经衰弱主要表现为乏力且容易疲劳;注意力难于集中;记忆不佳,常忘事;不论进行脑力或体力活动,稍久即感疲乏;对刺激过度敏感,如对声、光刺激或细微的躯体不适特别敏感。三、按摩(一)选穴

百会、印堂、太阳、风府、神门、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涌泉。(二)定位(三)手法操作

1. 头面部按摩:分别以百会、印堂穴为中心,以单手掌为着力点,做大幅度揉动,顺时针、逆时针各81次;再分别以太阳穴、风府穴为中心,以双手掌做大幅度揉动,顺时针、逆时针各81次;后以单手五指指尖,从印堂穴到风府穴沿大脑中线做来回划动81次,轻柔些,千万别划伤皮肤。

2. 上肢按摩:掐按神门、合谷各50次,力度以感觉酸痛为宜。

3. 下肢按摩:按压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各50次,力度适中;后搓揉涌泉穴100次,以有热感为佳。四、身心调养

1. 此病的治疗原则是在详细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应用心理治疗、行为疗法、配合药物及物理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

2. 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可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也可使肌肉放松,消除一些躯体不适感。

3. 按摩为辅助疗法,还应配合心理疏导,消除烦恼,避免情绪激动,支持性和解释性的心理治疗可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性质和消除继发焦虑。

4. 体育锻炼,旅游疗养,调整不合理的学习、工作方式等也不失为一种摆脱烦恼处境,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改善紧张状态、缓解精神压力的好方法。

5. 睡前不吸烟、不饮酒、不饮浓茶。第五节 健忘

健忘是指记忆力差、遇事易忘的症状。多因心脾亏损,年老精气不足,或瘀痰阻痹等所致。常见于神劳、脑萎、头部内伤、中毒等脑系为主的疾病之中。一、原因

1. 最主要的原因是年龄,最近健忘症发病率有低龄化趋势,但相对年轻人而言,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更容易患健忘症。

2. 持续的压力和紧张会使脑细胞产生疲劳,而使健忘症恶化。过度吸烟饮酒、缺乏维生素等可以引起暂时性记忆力恶化。

3. 心理因素对健忘症的形成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到医院就诊的健忘症患者有很多有抑郁症症状。人一旦陷入抑郁症,就会固执地仅关注抑郁本身而对社会上的人和事情漠不关心,于是大脑的活动力低下诱发健忘症。二、表现(一)认真回答以下问题可以检验你是否健忘

1. 经常忘记电话号码或人的姓名。

2. 有时已经发生的事情,短时间内却无法回忆起细节。

3. 几天前听到的话都忘了。

4. 很久以前曾经能熟练进行的工作,现在重新学习起来有困难。

5. 反复进行的日常生活发生变化时,一时难以适应。

6. 配偶生日、结婚纪念日等重要的事情总是忘记。

7. 对同一个人经常重复相同的话。

8. 不管什么事做过就忘了。

9. 忘记约会。

10.说话时突然忘了说的是什么。

11.忘记吃药时间。

12.买许多东西时总是漏掉一两件没买。

13.忘记关煤气而把饭菜烧煳。

14.反复提相同的问题。

15.记不清某件事情是否做过,例如锁门、关电源。

16.忘记应该带走或带来的东西。

17.说话时突然不知如何表达。

18.忘记把东西放在哪里。

19.曾经去过的地方再去却找不到路。

20.物品在经常被放置的地方找不到,却在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了。(二)回答了以上问题,可以大体知道自己的健忘程度

1. (符合0~5个)正常。偶尔有些琐事想不起来,这只是极轻微的记忆力减退,没必要浪费时间来担心这个问题。

2. (符合6~14个)轻微的健忘症。很多怀疑自己得了严重健忘症的人大多数处于这个阶段。轻微的健忘症多数人都有,不必有太大的心理压力,但应注意调整,戒烟酒,补充维生素。

3. (符合15~20个)严重的健忘症。应找专家问诊,寻找恰当方法治疗。三、按摩(一)选穴

太阳、百会、四神聪、风池、印堂、四白、委中、涌泉。(二)定位(三)手法操作

1. 按摩前放松:坐正,闭目静默2~3分钟,全身放松,调匀呼吸,保持心率平稳,做好按摩前准备。双手五指自然屈曲,从前额发迹垂直叩击至后发迹,做50次。双手手指自然屈曲,拇指置于太阳穴,其余四指置于同侧眉部上方,双手用力向上推,做梳头动作,做50次。

2. 头部按摩:用手掌或中指按摩头顶中央的百会穴,每次按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按摩100次;后点按四神聪、风池穴,力度适宜。

3. 面部按摩:用食指微弯曲按摩印堂穴,力度适宜;用双手食指按摩四白穴,注意按揉时,手指不要移动,按揉面不要太大,力度适宜。

4. 下肢按摩:按摩委中穴,用拇指指尖按摩此穴位,力度适宜。

5. 按揉足底大脑反射区(足底拇趾趾腹),主要按揉脚大拇趾中部,采用大拇指屈指握掌法,由脚拇趾趾端向足跟端刮压,力度适宜;推搓涌泉穴,四指微曲按揉,直至微微发热。四、身心调养

本症除按摩外,还应配合心理疏导,消除烦恼,避免情绪激动,睡前不吸烟、不饮酒、不饮浓茶。

1. 勤于用脑:勤奋的工作和学习往往可以使人的记忆力保持良好的状态。

2. 保持良好情绪:良好的情绪有利于神经系统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统一,使机体的生理代谢处于最佳状态,从而反射性地增强大脑细胞的活力,对提高记忆力颇有裨益。

3.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体育运动能调节和改善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能促进脑细胞代谢,使大脑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延缓大脑老化。

4.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大脑中一贯存在着管理时间的神经中枢,即所谓的生物钟,工作、学习、活动、娱乐以及饮食要有一定的规律,以免造成生物钟的紊乱、失调。尤其要保证睡眠的质量和时间,睡眠可使脑细胞处于抑制状态,消耗的能量得到补充。

从饮食方面来讲,造成记忆力低下的元凶是甜食和咸食,而多吃维生素、矿物质、纤维质丰富的蔬菜水果可以提高记忆力。

5. 由疾病引起的器质性健忘,应及时治疗原发病,同时加强思维和体育锻炼。

6. 避免为了增强记忆效果,拼命服用强身补品或补脑药物,也有人想借助烟、酒、浓茶、咖啡来克服健忘,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对身体健康往往也是弊大于利。第六节 抑郁

抑郁指以心境低落为主的精神状态。常伴有各种症状,如焦虑、无价值感、无助感、绝望感、自杀观念、意志减退,及各种躯体症状和生理功能障碍(如失眠)。抑郁是许多疾病的主要或重要表现。一、原因

65%的抑郁者,其抑郁是躯体疾病的后果,如各种癌症、脑血管意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35%的抑郁是发生在躯体疾病之前,即生活事件的应激,如亲人病故、心理受挫折、工作压力太大等。抑郁是一种疾病,而不是人的一种缺点或性格缺陷,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心理治疗及适当的抗抑郁药治疗,大多能康复。二、表现

表现闷闷不乐或悲痛欲绝,持续至少2周,另外还需伴有下述症状中的4项以上:

1. 对日常生活丧失兴趣,无愉快感;

2. 精力明显减退,无原因的持续疲乏感;

3. 自信心下降或自卑,或有内疚感;

4. 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5. 食欲不振,体重明显减轻;

6. 有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7. 性欲明显减退;

8. 注意力集中困难或下降;

9. 联想困难,自觉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抑郁心境一天中有较大波动,常以早上最重,然后逐渐减轻,到晚上最轻。三、按摩(一)选穴

天柱、肩井、膻中、中脘、神门、鱼际、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印堂、四神聪。(二)定位(三)手法操作

1. 按摩前放松:轻拍背部,从上到下5分钟。

2. 头背部按摩:取天柱、肩井穴,每穴各点压60次。

3. 胸腹部按摩:取膻中、中脘穴,每穴各点压60次。

4. 上肢按摩:取神门、鱼际穴,每穴各点压60次。

5. 下肢按摩:取足三里、丰隆、三阴交、太冲穴,从上到下每穴各点压60次。

6. 失眠者加穴位按摩:加印堂、四神聪穴。每穴点压60次。四、身心调养

1. 不找借口,许多抑郁者都有程度不同的观念和认知的偏差,如果愿意改变自己的观念,不再寻找借口,防止情志内伤,抑郁的情绪就能够得到控制。

2. 相信他人,这对摆脱抑郁情绪的折磨十分重要。

3. 倾诉烦恼,去寻找能和自己推心置腹谈心的人,不妨在家庭和同事的圈子外去寻找知心的朋友,没有利害冲突,不会因为向他们透露了某些事情而感到惴惴不安。

4. 敢于尝试,日常的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提高生理以至心理的活跃性。除了日常锻炼以外,安排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做,学一样新东西,坚持学下去,情绪就会好多了。

5. 适当宣泄,因小事而急躁,就找一种发泄的办法;然后平和起来,保持精力,以准备大事临头时应付。一些小小的烦恼如果不放松出来,便会堆积成一种长期的积愤,到大事到来时便完全不能自制了。第二章 内科常见病症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人体为一整体,内科病症的康复与治疗离不开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的指导。一、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各个方面。(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和器官所组成的。每个脏腑、组织或器官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而这些不同的功能又都是人体整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人体内部的统一性。也就是说,人体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支持而又相互制约的,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人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五脏是代表着整个人体的五个系统,人体所有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个系统之中。人体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

中医学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认为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依靠各脏腑组织发挥自己的功能作用,另一方面则又要靠脏腑组织之间相辅相成的协同作用和相反相成的制约作用,才能维持其生理上的平衡。每个脏腑都有其各自不同的功能,但又是在整体活动下的分工合作、有机配合,这就是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在认识和分析疾病的病理状况时,中医学也是首先从整体出发,将重点放在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上,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一般来说,人体某一局部的病理变化,往往与全身的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有关。由于脏腑、组织和器官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因而就决定了在诊治疾病时,可以通过面色、形体、舌象、脉象等外在的变化,来了解和判断其内在的病变,以作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适当的治疗。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治疗局部病变时,也必须从整体出发,采取适当的措施。如,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热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二)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

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属于生理范围内的,即是生理的适应性;超越了这个范围,即是病理性反应。这种人与自然相统一的特点被中国古代学者称为“天人合一”。

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表示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就会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人体也与之相适应,如春夏阳气发泄,气血容易趋向于体表,表现为皮肤松弛、腠理开、汗多;而秋冬季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的变化。人体的脉象也有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的不同。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也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如春季常见温病,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常见燥证,冬季多有伤寒。

在昼夜晨昏的变化过程中,人体也必须与之相适应。白昼为阳,夜晚为阴,人体也是早晨阳气初生,中午阳气隆盛,到了夜晚则阳气内敛,便于人体休息,恢复精力。许多疾病的发病时间及引起死亡的时间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如研究表明,五脏衰竭所致死亡的高峰时间在下半夜至黎明前,春夏季时期急性心肌梗死多发生在子时至巳时,而秋冬季,该病的发作多在午时至亥时。此外据观察,人的脉搏、体温、耗氧量、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激素的分泌等,都具有24小时的节律变化。

根据中医运气学说,气候有着十二年和六十年的周期性变化,因而人体的发病也会受其影响。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这种十二年或六十年的变化规律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11年或12年)有关。太阳黑子的活动会使太阳光辐射产生周期性变化,并强烈干扰地磁,改变气候,从而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

因为地域的差异,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也有很大不同。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因此每个地区也各有其特有的地方病。甚至不同地区人们的平均寿命也有很大的差别。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医家就对此有所认识,在《素问》中就这个问题作了较详尽的论述。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

正是由于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及人与自然界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所以对待疾病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就成为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原则。因此在对病人作诊断和决定治疗方案时,必须注意分析和考虑外在环境与人体情况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局部病变与全身情况的有机联系,这就是中医学的重要特点即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烧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被按摩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中医认为,同一疾病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出现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能出现同样的证型。因此在治疗疾病时就可以分别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原则。“同病异治”即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例如,麻疹初期,疹未出透时,应当用发表透疹的治疗方法;麻疹中期通常肺热明显,治疗则须清解肺热;而至麻疹后期,多有余热未尽,伤及肺阴胃阴,此时治疗则应以养阴清热为主。“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比如,心律失常与闭经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但均可出现血瘀的证型,治疗都可用血府逐瘀汤进行活血化瘀。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原则,正是辨证论治实质的体现。第一节 头痛

头痛的程度有轻有重,疼痛时间有长有短。疼痛形式多种多样,常见胀痛、闷痛、撕裂样痛、电击样疼痛、针刺样痛等,头痛依据程度产生不同危害,病情严重可使被按摩者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一、原因

头痛产生的原因很多,可归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与精神情绪因素有一定关系。

1. 感受外邪:由于起居不慎,感受四时风寒湿热等外邪,上犯头顶,经络受阻,头痛。

2. 肝郁化火:由于事不遂心或与人发生口角,郁怒伤肝,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扰清窍而为头痛。

3. 紧张劳累:由于工作节奏快,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或连续工作,用脑过度,使头部经脉收引,气血运行失常或脑失所养而发生头痛。二、表现

头痛常表现为头痛且胀,或面红耳赤,口渴欲饮,或伴眩晕,心烦易怒,口苦不眠,或身心紧张、头晕乏力,有时伴有跳痛,有时表现为停止工作头痛反而更明显。三、按摩(一)选穴

印堂、神庭、太阳、头维、风池、风府、太冲。(二)定位(三)手法操作

1. 头面部按摩:先用双手拇指交替推印堂至神庭,再经额前分推印堂至太阳,然后用拇指点太阳、按头维、拿揉风池、压风府。

2. 下肢按摩:按摩太冲穴5分钟。四、身心调养

1. 手法宜轻柔缓和、力量适中、干净利落,手掌不能紧贴面部及眼睛,不可用猛力、暴力,以免擦破皮肤。高血压或眩晕症患者按摩时须采用仰卧位。

2. 头痛患者应减少巧克力、乳酪、酒、咖啡、茶叶等易诱发疼痛的食物。同时饮食应清淡,忌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发作期应禁食火腿、干奶酪、保存过久的野味等食物。

3. 保持心情舒畅,防止情绪紧张、焦虑、愤怒。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保证充分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4. 避免眼睛疲劳,不要在过强或太弱的灯光下阅读,长时间用眼,要让眼睛得到休息,戴眼镜者经常验光,以确保眼镜度数合适。

5. 保持正确的睡眠和坐立姿势,积极预防颈椎病,颈椎病也是引起头痛的一个重要原因。

6. 注意保暖,加强体育锻炼,抵御外邪侵袭。睡觉时头部避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