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养生入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9 22:23:28

点击下载

作者:京城岐黄国医馆

出版社:内蒙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式养生入门

中国式养生入门试读:

自序

崔馆长与“红墙”医生、京城岐黄国医馆名誉馆长王鹤滨崔馆长与京城岐黄国医馆名誉馆长王鹤滨老师一同问诊崔馆长与业内专家一同进行学术交流崔馆长在国际肥胖病学术论坛

一直以来,有两件事一直令我惴惴不安。

一件事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中医——这一中国特有的宝贵医学财富,似乎在一此人(尤其是年轻人)眼里,渐渐变得陌生起来;另一件事,是很多人对养生保健趋之若鹜,但却存在诸多误区。

养生保健,这一名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美丽、健康、长寿已被列入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之列。与此同时,各类繁多的保健品和农产品占据着药店半壁江山,电视里和报刊上也到处是保健品的宣传广告。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2006年我去比利时,亲眼见到当地的中医诊所里,前来接受针灸和推拿治疗的欧洲人络绎不绝;在新加坡的一座天主教学,周末的清晨,总有大量的患都排着长队,在等候中医医师给他们盲人门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在国内,前些年甚至有人在互联网上提出“取消中医”,尽管当时遭到广大网友的强烈谴责,但如何传承和发扬祖国的传统医学,却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件大事。

事实上,很多人对保健和养生的认识存在着误区。一些人以为,工作累了,压力大了,熬夜多了,吃点保健品和补品调理调理就好了,全然不管这些保健品是否合自己的“胃口”;或者为了减肥只喝水不吃饭……这样的观点很害人。我们知道,要想身体健康,就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其次,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多学习科学的养生保健理念与知识,真正懂得科学养护、调理自己的身体。

中医养生奥妙无穷。中医学中,蕴涵着大量珍贵、实用、方便、有效的养生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是我们的祖先一辈一辈用身体去实验过的,再总结、归纳、吐故纳新;它们安全、绿色、副作用相对较低,更难得的是便于操作、经济实惠;历经了千年的传承,历久弥新。它们无疑是我们日常调养身体、防病治病的最好的随身医师。

出于对祖国传统医学的热爱,我和一批志同道合的专家朋友创建了“京城岐黄国医馆”。北京京场面岐黄国医馆以中医诊治医疗、健康调控、中医养生保健、中医美容瘦身为主要服务内容。目前,馆内汇集了京城多名“红墙”医生(即国家高层保健医师)、“四大名医”嫡传弟子、国家顶级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应诊,同时也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医师梯队接诊。在养生与保健、疑难病症诊治、慢性病调护、中医美容瘦身等方面都小有心得。我们最大的愿望是传播科学的养生保健理念,为国人的健康献出自己的力量。

关于此套图书的编撰和出版,我们要特别感谢著名的”红墙“医生王鹤滨老专家(北京京城岐黄国医馆名誉馆长、医学研究院院长)。在王老的指导下,我们根据现代人的养生需求,编著了这套便于操作、效果显著、防病治病的家用养生保健手册。如果此书能成为您的养生益友和全家的健康顾问,那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情了。崔晓丽北京京城黄国医馆 馆长中国针灸炎协会 会员中国中医药协会 会员中国国际减肥美体行业协会 常务理事

第一章 源远流长的中医养生观

中医养生学历史悠久,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它坚持从整体上把握人的生命机制,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也就是说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自然,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具有统一规律,即人的生长与发育、健康与疾病都在一定程度上受自然的影响。于是,形成了中医养生“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医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生命的起源是天地日月,其中主要源于太阳和地球,特别是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这两种物质为一切生命提供了发展的物质基础。另外,生命还要随着天地的春、夏、秋、冬四时变化而变化,人体必须顺应四时的气候来维持生命活动,如果逆四时的规律而动,生命就会受到损伤。

生命源于阴阳二气

中医认为,生命源于天地阴阳的运动变化。当天地未开之时,宇宙一片混沌,阴阳二气相混,随着运动和时间推移,阴气逐渐下降,凝结而成地,阳气逐渐上升,聚气成天。因此,自然界才有了春温、夏热、秋凉、冬寒四时的气候变化,这就给生命的产生提供了生长环境。

精气是生命之核心

人是禀受了元气中的精微部分,即“精气”,才得以形成生命形态。“气”不仅是物质的,也是有无限生命力的。同时,精亦是生命的核心,这是因为精是与生俱来的,禀受于先天,为生命的起源物质。精又是生命的基础,人的生成必从精始,由精而生成身形、五脏、皮肉、筋、骨、脉等。

人体生命活动的四大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活动

中医认为,生命就是生物形体的气化运动,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将机体内的物质化为无形的气。同时,在正常生命条件下,为保持气化与成形动态的平衡,二者总是互为前提,互相转化,这个过程就是新陈代谢。

本能反应性

当生命体受到外界和内部刺激时,都会本能地产生反应。这样的反应都属于生命体本能的反应。

生长和发育

自然界中的任何生命体都要经历从诞生到死亡的过程。生长是生命体永不停息地进行新陈代谢活动,促使生命的形态和体积发生变化。发育是有性生殖的生物从受精卵开始,经过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老年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

生殖和遗传

生殖和遗传是一切生命体的显著特征之一。生殖可以使生物的种族保持绵延不绝,遗传是生物体维持其稳定性的基础。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气化的过程。生命体受外界刺激会产生各种反应。任何生命体都经历诞生、成长、死亡过程。生殖与遗传使生命绵延不绝。

人体生长壮老的规律

从性别看人体的生长规律

□女性的生长规律

中医认为,大多数女性要经历七个生长阶段。

◎七岁时,女孩子肾气旺盛,乳齿更换,头发生长开始旺盛。

◎十四岁时,随着生殖器官的发育,乳房、骨盆也都相应地发生变化,月经来潮,这标志着女性具备了生育的能力。

◎到二十一岁,肾气充盈,乳房变得丰满,真牙生出,这时牙齿就长全了,骨盆变得很宽阔,身材和生殖器官都完全适宜怀胎。

◎二十八岁时,筋骨强健有力,头发的生长达到最旺盛的时期,这个阶段,是女性身体最强壮的时期,也是女子生育能力的高峰期。

◎过了三十五岁,女人的气血渐渐衰弱,面部憔悴,脸上开始长皱纹,并伴有脱发现象。

◎到四十二岁时,面部憔悴无光,整个身体开始日渐萎缩,头发开始由黑变白。

◎四十九岁时,任脉、太冲脉的气血衰弱,天癸枯竭,女人的月经便断绝,也不能生育了。形体也渐渐衰老。

□男性的生长规律

中医认为男子以八为基数,生命周期经历八个阶段。

◎八岁时,肾气充实,头发开始茂盛,乳牙开始更换。

◎十六岁时,肾气旺盛,天癸产生,精气满溢而能外泻,阴阳交和时,便能有子。

◎二十四岁时,男子筋骨强健有力,真牙生长,牙齿全部长齐。

◎到三十二岁,是男人最强壮的时候,筋骨粗壮,肌肉发达,血气旺盛,最适合生育。

◎到了四十岁,肾气开始衰退,性欲开始衰退,牙齿开始松动,伴有脱发现象。

◎四十八岁时,男子上半部肌肉日渐松弛,面色不如以前好看,两鬓开始花白。

◎到了五十六岁,血气不如以前旺盛,神经也不如以前灵敏,筋骨活动不能灵活自如,身体的抵抗力也下降了。

◎过了六十四岁,生育功能便衰竭了,由于肾气衰退,牙齿松动和头发脱落的情况日趋严重,开始明显感觉到年老所带来的痛苦。

从生育能力看人体的生长规律

古人通过观察,认为从生殖能力上可以看出生长规律,如“女子二七天癸至……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男子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合,故能有子。”这是说女子到了14岁左右时来月事,男子16岁左右有排精的现象,即有了生育能力。

虽说如此,古人却并不提倡此时结婚生子,而提倡“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中医认为,过早结婚不仅对男女双方身体不利,对后代也不利。中医说,男性破阳太早会伤及精气,女性破阴太早会伤及血脉,从而不容易受孕。此外,过早的交合对双方的身体影响很大,女子易患妇科疾病,男子易患痨疾,甚至中医还提倡“弱男则节色,宜待壮而婚”。

换言之,因为胎儿之精,全部仰赖父母亲之精。早婚早育的男女,本身气血筋骨尚未充实,生殖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过早怀孕自然对优生不利。

古人也不提倡晚育,因为年龄过大后,肾气逐渐衰竭,机体的各项功能逐渐减弱,也不是生育的最佳年龄。可见,肾气与生育能力密切相关。《黄帝内经》还对年老有子的原因做了探讨,《素问・上古天真论》“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余也。此虽有子,男子不过尽八八,女子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是指男性64岁,女性49岁,肾气衰,天癸竭,所以失去了生育能力,这是一般情况。如果肾气有余,身体健壮,生育能力会延长。肾气与生育

衰老与早衰

中医对衰老的认识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这里论述的是女子35岁后,逐渐衰老的过程及其发生的原因,而其衰老的最初变化,是毛发脱落、变白。这与现代医学的认识是完全一致的,即内分泌系统的性腺在老年时萎缩得最为明显。

对于男子衰老的原因、过程、变化,《素问・上古天真论》也有论述。其中,外形改变,是人衰老时最明显的标志。这与现代医学所说的外形的改变,常常伴随着一些内脏生理功能的下降、内脏器官储备力降低的观点是相一致的。

衰老是一种多环节的生物学过程,是机体在退化时期功能下降和紊乱的综合表现。一个老年人与青年人相比,其最重要的差别就是各器官功能的普遍降低。如果将一个年龄为20岁的青年的器官功能定为100%,那么,一个年龄为70岁的老年人,其脑血流量约减少20%,心脏射血量约减少30%,肺活量约减少40%。

人体衰老过程中的机体变化

衰老不是一两个器官,而是机体各器官功能普遍地、逐渐地降低的过程,包括全身几乎所有的器官,例如有人患肝炎时,他的肝功能会降低,而其他器官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人在衰老时,器官功能的降低几乎涉及全身所有的器官。且人生理机能的衰退往往是逐渐变化的,最早出现的细微变化,多从形体、外貌上反映出来。常见为皮肤、毛发的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进而是容颜、牙齿及形体的改变。

人体的早衰

人体的衰老是一个逐渐发生的过程,不但不同的人衰老开始的年龄各不相同,而且同一个人各个器官结构和功能退化的年龄也不一致。衰老有两种:即生理性衰老和病理性衰老。这里所说的病理性衰老,则是人们所称的早衰了。其实早衰的原因在于先天禀赋薄弱,后天又不知调养所致。每个人应该关注自己:早衰了吗?

常见的早衰原因

□七情太过

俗话有:“愁得一夜白了头。”这里的“白了头”,就是《黄帝内经》所说的七情中的忧伤,这是人体受突然的刺激后所引起的衰老征象。如果长期受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当刺激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促进早衰的来临。

□疾病损伤

患病后,如果治疗不及时,也会加速人体衰老。因为患病后,可加重阴阳平衡失调,加重气血精神脏腑的亏损,甚至导致气散精竭神去,阴刚离决而死亡。可见,疾病也是导致早衰的原因之一。

□饮食过量

科学研究发现,进食过饱后,大脑中分泌的“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会突然激增,比进食前增加数万倍。这种物质能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脂肪细胞增殖,并可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引起大脑早衰的主要物质。

□作息无律

身体过度劳倦会伤及人体的正气,引起疾病。如有人长期工作超负荷、压力大,又不注意调节,每日晚睡早起,或生活无规律等,并行成习惯,就会导致衰老的提前。《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以妄为常,……故半百而衰也”。非常明确地指出,若把妄作妄为当做正常的生活规律,活到50岁就已显得很衰老了。所谓妄作妄为,是指错误的生活方式,如劳伤过度等。

催人早衰的物质

饮食不当引起早衰,这是加快人体衰老的一个重要因素。哪些食物可引起人体早衰呢?

□含铝食品

人体摄铝过多,如每天早晨都吃油条,就会使脑内钾肾上腺素、多巴胺的含量明显降低,造成神经质传导阻滞,引起记忆力衰退,还会直接破坏神经细胞内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的功能,使人体过早衰老。所以,早餐要少吃油条,尤其是老年人。

□烟雾

由于食用油在高温下会释放出含有丁二烯成分的烟雾,长期大量吸入这种物质会改变人的遗传免疫功能,催人早衰。

□水垢

茶具或水具用久后会产生水垢,或者有的饮用水含重金属超标,其中都含有较多的有害金属元素,如不及时清除干净,这些重金属沉积在体内排不出去,就会引起消化、神经、泌尿、造血等系统的病变,造成早衰。

□腌制品

腌制鱼、肉、菜等食物时,加入的食盐容易转化为亚硝酸盐,它在体内酶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亚胺类的致癌物质,人吃多了易患癌症并促使人体早衰。

□酒精饮料

大量饮酒,会导致男性性功能衰退、精子畸形以及女性月经不调、性欲减退等早衰现象。

□高温油烟

当炉火、煤烟、香烟、灰尘中的有害气体,经呼吸道吸入肺部,渗透到血液中后,就会给人带来极大的危害。尤其是吸烟者,将烟吸入肺部,尼古丁、焦油及一氧化碳等为胆固醇的沉积提供了条件,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促人衰老。

揭秘中医的长寿要诀

古代养生家认为,“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从幼年生长、健壮、衰老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生理、体态行动和性情变化上都有不同的状态。并认为,人生的一般寿命应当有百岁,在100~120岁之间,到百岁以后才是自然趋向衰老的最终阶段。

影响寿命的因素

《黄帝内经》还对影响寿命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分析,人除了起居无节、饮食因素、缺少锻炼、疾病等外在原因会影响寿命之外,还有以下内在因素也会影响人的寿命。

□情绪失调

精神活动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主宰。中医学认为,只有在人的情志活动和顺的情况下内脏机能才能平衡、协调,保持身体健康。若情志失调,就会引起七情太过或不及,导致人体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发生紊乱,造成各种病变,导致早衰,影响人的寿命。

□精气损伤

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为生化之根;精,即阴精,是构成人体和促进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基础。任何损伤精气的内外因素,均能加速衰老、减少寿命。

□脏腑虚衰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以脏腑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来维持生命活动。随同年龄增长,体质状况发生变化,脏腑功能减弱,表现为抗病力和自我调节力衰退,当中以肾脏衰虚为过程的关键。肾为一身元气之根,各种生化功能依赖肾的推动来运作。肾衰则元气衰,生化功能弱。肾气是决定人体强弱寿夭的关键因素。肾气的盛衰,决定着人的强壮衰弱、寿命的长短。

另外,脾脏为气血生化之源,负责运化水谷精微,源源不绝地供给营养以维持生命活动。脾脏衰虚,不能消化吸收饮食水谷,机体得不到及时补充,亦是衰老的重要因素;心脏能协调脏腑,运行血脉。若心气虚衰,会影响血脉的功能及神志功能,从而加速衰老;肝又主疏泄,关系到人体气机的调畅,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人则会衰老,甚至死亡。

□禀赋差异

所谓禀赋,主要指遗传因素,而体质,则是指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祖国医学很早就认识到,人的寿命与禀赋厚薄及体质强弱相关。

中医总结的长寿秘诀

□顺应四时养生

中医养生要顺应四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该冷的时候就叫它冷,该热的时候就叫它热,中医讲冬不冷,夏不热,迟早要做病。

□重视预防

若不注重预防,长寿是不可能的,《黄帝内经》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注重情绪调养

这是养生的一个重要环节。情绪是正常的情致,但不可过度,情绪巨变时说明身体出了状况。著名医学家李东恒说:“凡怒念、悲思、恐惧,皆损元气”。《医钞类编》说:“若日逐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说明人不能过分喜怒悲哀,也不能过分忧愁思虑。长寿的秘诀是:勤动脑体不动心。就是勤活动大脑和身体,但是要正确对待得失,考虑问题尽量全面,处理问题尽量果断,无为则无不为。人们应善于自我心理调养,消除不良刺激,保持良好心态。

□正确的饮食习惯

饮食养生提倡饮食有节、注意饮食卫生、克服饮食偏嗜和药膳保健等饮食习惯。正确的饮食结构应该是五谷为主,五菜为充,肉果适当。当你特别想吃某种东西的时候,你就去吃,说明你的身体缺乏了,不要吃反季的食物,吃一些时令蔬菜水果,并要按照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来吃。

□动静适度

锻炼身体要倡导“形劳而不倦”的锻炼方法。形体的锻炼可使气血流畅,筋骨劲强,肌肉发达结实,脏腑功能健壮。以“动”及“静”,即通过形体锻炼来调节人的精神情志活动,促进人体的身心健康。华佗亦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百”。这都说明要动静适宜,劳逸结合。运动量要适度,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不要超强度锻炼,老人的锻炼尤不宜过力。

□房事有度

中医认为性生活是先天赋予人类的本能,是种族延续所必须的。适度的性生活,有利于个人健康,对民族的繁衍、社会和家庭的安定和睦都有重要意义。但不主张纵欲,中医认为房事过度伤肾耗精。《黄帝内经》说:“若入房过度则伤肾”。放纵情欲,耗精过度就会“半百而衰也”。《千金方》上更说:“恣其情欲,则命同朝露也”。

中医养生的三大原则

人体三宝:精、气、神

中医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古代讲究养生的人,都非常注意保养精、气、神,如彭祖、孔子、老子等对这点都非常重视,他们都把“精、气、神”称为人身的三宝,所以,保养精、气、神是养生、长寿的主要原则。荀子认为,“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这里包括两层意思:首先是说要注意精、气、神的物质补充;其次是强调不可滥耗“三宝”。总之,精、气、神三者之间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所起的主要作用也不同。

精:从广义上说,精包括精、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般所说的精是指人体的真阴,不但具有生殖功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而且能够抵抗外界各种不良因素影响而免于发生疾病。气:古人将气看做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体的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营养敷布、血液运行等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化功能来完成。正因为如此,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归纳了许多养气的经验和方法,如少语言,养气血;戒色欲,养精气等。

神:古人很重视人的神,将“神”视为精神、意志、知觉、运动等一切生命活动的最高统帅。它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体现人的健康状况。《黄帝内经》的观点认为:“神充则身强,神衰则身弱,神存则能生,神去则会死。”

补气、养血、辅阴可安命

□养气先补血

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两大基本物质。气血之间存在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的关系。气与血,其实是异名同类。只是气为主,血为辅;气为重,血为轻。如果要补气养血的话,应该是补气在先,而养血在后。

首先,血的生化过程离不开气化。无论是饮食物质转化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转化成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转化成血液的过程,还是精转化成血的过程,均需要依靠气的作用。其次,血液在脉中的循行有赖于气的推动,即所谓“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最后,气对血液具有统摄作用,使之循行于脉中,而不致外溢。气的统摄作用主要是由脾气来实现的。如脾气虚,不能统血,临床上就会出现各种出血病证,被称为“气不摄血”。

□养阴先藏阳

因为,阴为阳之基,无阴则阳无以化;阳为阴之动力,无阳则阴无以生。阴气一般多生于秋冬之季,所以说养阴秋冬季是最好的时节。然而,要养阴首先要“藏阳”。那么怎样“藏阳”呢?比如脾(胃),白天阳气主要用于脾(胃)消化食物,而晚上阳气主要用于滋养脾(胃)这个器官。所以说要养生就要懂得养阴,而养阴又首先要“藏阳”。

中医解码

中医固精大法

深呼吸3次,安静片刻,然后缓缓吸气(中等速度即可),同时放松全身心,感觉气吸满后略停1~2秒。随后缓慢呼气,提肛缩肾,如忍大小便一样,将前后阴连同会阴穴一起收缩上提,与此同时,小腹与命门部也一同用力内缩,此动作与呼气一同完成,呼气尽时稍停1~2秒后又转入吸气过程,同时前后阴、会阴穴、腹部命门亦随之放松,此为一次。做时,口中产生大量唾液,要随时吞咽下去;阴部、丹田会产生热感,这是真气产生的反应;肠鸣腹响,这是肠胃蠕动正常加快的反应,可促进消化吸收功能。注意:不可操之过急,贵在坚持。提肛收肾要缓缓而行,同时要与呼吸配合好。

经络通达为养生之本

□经络畅通的作用

人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整体,能够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从五脏六腑到形体官窍配合运转。那么,它们到底是靠什么指挥、联络的呢?中医认为,经络有着联系脏腑、沟通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等作用。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协调与统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动,完全是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而实现的。

经脉正如复杂的交通系统。十二正经就是人们常走的主干道,例如北京的长安街、二环路、三环路,沟通了北京城里的东南西北。而光有主干道是不够的,主干道旁有辅路,辅路还和许多小街、胡同相互贯通。而经络系统,就犹如四通八达的交通系统。

经络畅通,气血充足,清阳上升,浊阴下降,阴阳调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是机体正常的生理状态,也是中医所说的“阴平阳秘”。生病就是正常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阴阳平衡被打破。必然会影响经络,一旦经络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相关的脏腑也就难逃一劫。

□调理经络防百病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倡“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可见“未病先防”至关重要。所以养生除了颐享天年,还有一个更现实的目标就是防病保健。防病保健最根本、便捷的方法就是调理经络。在一些部位进行针灸、拔罐、刮痧、按摩、推拿等都可以通过经络作用于体内。经络踩背或推拿是循着人体经络的走向进行重点刺激,对经络系统和脏腑功能进行调节疏导,协调阴阳,拨乱反正,清湿热,利水湿,助脾运,活气血,使人体湿浊排解,气机通畅,阴平阳秘,达到疏通和保健的目的。

中医解码

养生健康梳头法

人头顶的“百会穴”,是经络直接汇集头部,或间接作用于头部的穴位。通过梳头,可疏通经络气血,起到滋养和坚固头发、健脑聪耳、散风明目、缓解头痛等作用。隋朝名医巢元方指出:“梳头有通畅血脉,祛风散湿,使头发不白之作用。”苏东坡曾说:“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

第二章 中医的身体与疾病观

中医的理论主要来源于阴阳五行思想,以及长期以来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其内容主要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病因、病机等。中医认为人体是气、形、神的统一体,人的生老病死都要顺应自然五行,人的疾病要通过四诊探求病因、病性和病位,并以辨症论治为原则,使用中药、推拿、针灸、食疗等多种方法,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恢复健康。

维系生命的四大基本物质

——精、气、血、津液

精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

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而将来也被子女继承下去;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其分布到各脏腑,成为各脏腑活动的物质基础。

先天之精储存于肾中,便成为肾精,也称为生殖之精,具有繁衍后代的能力,并与生长、发育和衰老等相关。当人上了年纪,生殖之精随之减少,人体便开始老化,生殖机能也随之衰退。另外,先天的精也可以作为卫气与元气的原料,可生成应需要转化为骨髓的功能。

后天之精也称为脏腑之精,是指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养物质。因为此精来源于后天,依赖脾胃所化生。它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主要分布到五脏六腑、皮毛筋骨,以发挥其滋养、濡润作用。脏腑之精具有维持人体生长发育的功能,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后天之精的盈亏,直接关系到气血的盛衰,各脏腑功能活动能否正常地发挥,御邪抗病能力的强弱。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

气是构成人体最基本的物质

气是构成人的身体,维系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体来说,气有五种作用,即推动作用;温煦作用;防卫作用;气化作用;固摄作用。气的问题有:气虚、气滞、气逆。

□气虚的症状

气虚泛指功能不足,元气虚弱之证。多由劳倦内伤、久病重病所致。症见倦怠乏力、头晕、动则汗出、语声低微、呼吸气短、动则气喘、舌胖或有齿痕、脉虚无力等。治宜补益心、肝、脾、肺、肾气,酌情而定。在临床上,气虚如伴有某一脏或腑的症状,就可称为该脏或腑的气虚。

□气滞的症状

气滞主要是指脏腑、经络之气阻滞不畅,多由饮食、邪气、七情郁结,或体弱气虚不运引起。随气滞于不同部位而出现不同症状。气滞于脾,则胀满疼痛,进食减少;气滞于肝,则肝气横逆,胁痛易怒;气滞于肺,则肺气不清,痰多喘咳;气滞于经络,则该经循行路线相关部位疼痛或运动障碍。气滞严重甚至会引起血淤。

□气逆的症状

气逆是指气流运行的状态。气逆发生的原因,通常是外邪入侵、精神不安定、摄取过量生冷或燥热的食物等。气的功用

血是强健体质的营养液

□血的生成与作用

血是流动于血管中的红色液体。血的原料是脾脏将食物消化所得的营养。血通过心脏被持续送到全身的五脏六腑及皮肤各处。其主要有两种作用:一是营养作用,血在体内流注,濡养五脏六腑,脏腑生理功能得以正常发挥。血充实人的形体,则形体健壮,筋骨有力,是体质强健的重要条件。二是运载作用,“气行则血行”,血由于气的推动才能正常循行,但气又必须依靠血来运载,这就是“血以载气”的运载作用。

□与血有关的问题

◎血虚,指体内血液亏虚不足,多由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所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面色苍白、唇舌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脉细无力等症。

◎血热,即血分有热,多由外感热邪,或寒邪入里化热,或情志过极化火等引起。可见吐血、鼻出血、咯血、尿血、午后发热、女子月经先期而来等症状。

◎血淤,指血流不畅或局部有淤血停滞所引起的一些证候,引起血淤症的原因有寒凝、气滞、气虚、外伤等。

症见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常在夜间加剧。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坚硬按之不移。出血不止、色泽紫暗、中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肌肤干涩、口唇爪甲紫暗、皮下紫斑、肌肤微小血脉丝状如缕、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青筋胀痛。妇女常见经闭、舌质紫暗、或见淤斑淤点、脉象细涩。血的生成与传送

血的功用使筋肉和骨骼强壮维持肌肤和头发光泽安定精神

津液是濡润全身的滋养液

□津液

津液是指血液以外的所有液体,也是脾将饮食吸收、气化生成的有营养液体,它分布于全身,有清、稠之别。津比较清稀,分布于肌肤之间以温润肌肤;液相对黏浊,分布于关节、脑髓、孔窍等部位,起到濡养身体的作用。津液还泛指一切体液及其代谢产物,如唾液、汗、泪液、鼻液、涎液等。

另外,津液还有在造血时当作血的原料来使用的功能。

□津液的相关问题

◎津液不足,又称津亏、津伤,是指由于津液亏少,全身或某些脏腑组织器官失其濡润滋养作用所出现的以燥化为特征的证候。多由脾胃虚弱、运化无权、致津液生成减少,或因饮水过少、脏气虚衰、津液生成不足,或由燥热灼伤津液,或因汗、吐、下及失血等引起。主要临床表现:口渴咽干、唇焦而裂,甚则皮肤干枯无泽、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象细数。

◎痰湿,多数是因为负责将津液送往身体各处的肺与脾功能失调引起的,过剩的津液便在体内泛滥,湿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因此身体会感到寒冷。“湿”分为内湿和外湿,外湿指空气潮湿、环境潮湿,如淋雨、居处潮湿等,外在湿气会侵犯人体而致病;内湿是指消化系统运作失宜,对水在体内的流动失控以致津液停聚,或因饮食水分过多,或因酒、乳酪、生冷饮料,而使体内津液聚停而形成内湿。津液的功用

脏腑协调是健康的保证

五脏六腑总览

□藏象与脏腑的关系

藏指人体内的内脏,象指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症状。中医学主要就是通过外在“象”(症状)的变化,来研究内脏的实质,掌握内脏的生理活动及其病理变化。

藏象以脏腑为基础。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以五脏为中心,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为表里,由经络相互络属。五脏即心、肝、脾、肺、肾,其共同特点是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其共同生理特点是主管饮食物质的受纳、传导、变化和排泄糟粕。五脏由心气、肝气等气的作用而运作,因此若气不足,将会导致内脏机能的减退。

□协调运作的脏腑

五脏与六腑不仅各有机能,同时,也和对应的脏腑互相协调运作。互相对应脏腑有:肝与胆、心与小肠、脾与胃、肺与大肠、肾与膀胱。六腑中的三焦是元气等气与津液的通路,同时也负责进行气化作用。

每个脏腑各有它的功能活动,并通过经络、营卫、血气等彼此连络及互相协调平衡以维持生命。五脏六腑的功能

肝与胆的功能和失调问题

□肝的功能

>>肝有储藏血的功能。当肝正常运作时,气与血的流动将能顺畅运行。故当肝藏血功能障碍时,可出现肝血不足引起的头晕、视物模糊等症,或因肝不藏血而导致的出血倾向。

>>肝主疏泄。肝有疏通、舒畅的作用。其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调节情志活动和协助消化等方面。

一方面是调节情志:肝喜舒达而恶抑郁,若肝失疏泄,可见情志不舒、心情抑郁等;另一方面是调节消化:消化职能主要由脾胃来担当,但肝的疏泄功能是维持脾胃正常消化的重要条件。

>>肝主筋。这是说全身的筋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滋养,从爪甲的色泽、形态变化可反映肝血的盛衰。

>>肝开窍于目。若肝的阴血不足,就会产生两目干涩、视物模糊或夜盲。

□胆的功能

胆的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

□肝与胆失调的问题

在消化方面,只有在肝主疏泄功能正常的情况下,胆汁才能顺利生成并适时排入肠腔,帮助消化。如果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脏腑功能失调,打破平衡,会影响健康。此外,肝胆病变会相互影响。肝、胆功能失调引发的问题

心与小肠的功能和失调问题

□心的功能

>>心主血脉。即指心脏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的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人的心气强健,气血运行通畅,全身的生理机能正常,表现为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脉搏节律均匀,和缓有力。

心机能减退时,脸色会呈白色;若心有淤血,脸色会呈青紫色,舌头则呈暗紫色。会表现出心悸、失眠、容易忘事情等。

>>心主神志。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主要归属于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因此,心主神志的生理功能正常,则精神振作,对外界信息的反应灵敏而正常。反之,会失眠、多梦,或出现反应迟钝、健忘等。

□小肠的功能

小肠有化物而泌别清浊的作用。

□心与小肠失调的问题

心与小肠失调时,一方面是心火炽盛,使小肠有热,出现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甚至尿血等症。另一方面,小肠热盛,也可循经脉上炎于心,使心火亢盛,可见心烦舌赤、口舌生疮,以及尿赤热痛等症。心与小肠的失调问题

脾与胃的功能和失调问题

□脾的功能

>>脾主运化。脾主运化,指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传输至全身各脏腑组织的功能。一是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质的消化吸收作用。二是运化水湿,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传输,即脾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调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

>>脾主生血统血。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胃的功能

胃是脾的附属,可以容纳和暂时储存吃进去的食物,在胃内进行消化变成食糜后向小肠推送。胃还有主消化的作用。

□脾与胃失调的问题

若脾的功能减退,会出现味觉迟钝、口腔发甜或发苦。若脾搬运水谷精华的功能下降时,会产生食欲不振、全身疲倦、明显消瘦等症状。当搬运津液的功能不足时,会引起多痰与浮肿的现象。脾功能减退也会影响到胃,使胃功能减弱。脾、胃功能失调造成的影响

肺与大肠的功能和失调问题

□肺的功能

>>肺主呼吸。肺控制着规律的呼气与吸气,正因为如此,气体才能够运行至全身,进而辅助心循环系统,促进全身代谢。这就是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肺功能正常则脏腑功能旺盛。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气的生成和运行的异常,从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大肠的功能

大肠的功能是传化糟粕。传,即传送;化,即变化。大肠把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的食物残渣变化成粪便,传送至大肠末端,经肛门排出体外,并在这一过程中吸收多余的水液。故又称大肠为“传导之官”。

□肺与大肠失调的问题

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在生理功能上,肺气肃降下行,有助于糟粕下行。大肠传导正常,糟粕下行,腑气通畅,也有利于肺气的肃降。

在病理方面,肺与大肠的病变也可以相互影响,如果肺气失于肃降,津不下达,可见大便干结难下。反之,如果大肠腑气不通,传导不利,则肺气壅塞而不能下降,出现胸闷、咳喘、呼吸困难等。肺与大肠的失调问题

肾与膀胱的功能和失调问题

□肾与膀胱的功能

>>肾具有储藏精气的功能。精气是维持人体机能的来源,无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都储藏在肾中。肾中的精气与成长、发育有关,若精气不足,人体的骨骼、牙齿、毛发等便不能顺利生长发育。

>>肾具有调节津液代谢的机能。在正常情况下,津液通过胃的受纳,脾的转输,肺的宣降,三焦的决渎,膀胱的开合等共同作用,走遍全身,多余的水分也能顺利排出。

>>肾有辅助肺的机能。

肾可以维持身体正常规律的呼吸。这就是肾主纳气纳,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之气而调节呼吸的功能。呼吸虽为肺所主,但肺吸入之气,须下纳于肾,而为一身之用。

如果肾储藏精气的功能降低,人的发育就会减缓,对于靠精气维持的身体组织与机能,也会受影响。如骨骼、听觉、不孕、脱毛症等都是肾精不足所导致的。

□膀胱的功能

膀胱的功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肾与膀胱失调的问题

肾与膀胱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肾与膀胱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方面。如果肾的功能失常,常会影响到膀胱。肾与膀胱的失调问题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根本

什么是阴阳

阴阳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它认为所有的事物内部都可以分成两个相互对立且相互作用的事物。如一天可以区分为白天、晚上,温度可以分寒、热两类,事物可分为功能和物质两类。因此,自然界中相联系的事物或现象中,对立的两面都有截然相反的属性,就可以用阴阳来概括。

古人认为,凡是具有温暖、向上、向外、光明、活动、清虚的物质属性,都属于阳的范畴;与阳形成对比的就是阴,凡是具有寒冷、向下、向内、黑暗、静止、浑浊的物质属性,都属于阴的范畴。阴阳被古代医家引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认识和探讨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和疾病的诊断、治疗等问题,并被赋予了特定的医学含义,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学说在人体上的应用

人体的部位、脏腑、经络、形气,都可用阴阳来分属性。具体地说,人身体里的内脏,根据其不同的生理特点也被划分为阴与阳的属性。心、肝、脾、肺、肾这几个内脏,由于它们的功能主要是贮存精气,属于一种静态活动,所以属阴;胃、小肠、大肠、胆、膀胱这几个器官,主要功能是传导水谷代谢产物,是动态活动,因此属阳。人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腹部经常屈曲,因此属阴;背部经常伸展,因此属阳;人体的上部属阳,下部属阴。人身体里的阴阳之气的关系,决定着人体的健康状态。人体阴阳划分规律

□人体阴阳与自然界阴阳相通相应

人体从自然界中摄取阳光、空气、水和各种营养,又向自然界排泄代谢的产物,并最终归于自然。《黄帝内经》这样说:“人身的阳气,白天主司体表:清晨的时候,阳气开始活跃,并趋向于外,中午时,阳气达到最旺盛的阶段,太阳偏西时,体表的阳气逐渐虚少,汗孔也开始闭合。所以到了晚上,阳气收敛拒守于内,这时不要扰动筋骨,也不要接近雾露”。

这表明了人体阴阳与大自然的阴阳是相通相应的,随着自然界阴阳的运动而变化的,两者之间平和协调。

阴阳互根,孤阳独阴不健康

□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各以其对立面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即阳依阴而存,阴依阳而在,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上与下、升与降、寒与热、明与暗、兴奋与抑制等,都是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没有寒就无所谓热,没有热也就无所谓寒。如此等等,都说明阴阳中的一方必须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用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曾说“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用”。如果以人体的机能为例,人体的气为阳,血属阴,血与气相互依存,体内血液的循行借助于气的推动和统摄作用,即所谓“气为血帅”,但气之所存,又同样需要血液的寓守,即所谓“血为气母”。这就是人体内阴阳互根的体现。并且,人体内的“阴与阳”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的,只有如此,才能保证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如果阴阳双方中的一方消失,有阳而无阴便成了“独阳”,而有阴无阳便是“孤阴”,这样的事物不可能再生化和滋长。如以人体来讲,没有机体的功能活动,就没有物质的生命;没有物质能量的释放,也就没有功能活动的动力了。因此,古人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是这个道理。

采集阳气的方法早晨:最好面向东方保持深呼吸,这样阳气可以从鼻孔和皮肤中的毛孔进入人体。正午:到户外活动,让太阳的日精从百会穴进入我们的身体。傍晚:也要到户外活动,采集太阳的余热。高处:在山川丘陵的高处,可以面向南方,这样会使阳气更快地进入身体。

□采集阳气的方法

日常生活中,人体应该怎么采集自然的阳气呢?早晨出门的时候,最好面向东方保持深呼吸,这样阳气可以从鼻孔和皮肤上毛孔进入人体;在正午时,太阳当顶,我们到户外后,让太阳的日精从百会穴进入我们的身体;在傍晚日落时,我们也可以到户外,采集太阳的余热。此外,就是在山川丘陵的高处,可以面向南方,这样会使阳气更快地进入身体。

阴阳消长,人体健康的首要条件

阴与阳之间的互相转化往往是阴消阳长,或者阳消阴长,而且量变逐渐积累会发生质变。古人称为“重阳必阴,重阴必阳”。比如,日出的时候,阳气逐渐增加,到了中午阳气达到最盛,然后逐渐衰退,到了傍晚转为阴。入夜的时候属于阴,而且阴气逐渐增加,到夜半的时候,阴气最盛,然后逐渐衰退,到黎明转为阳。这就是“重阳必阴,重阴必阳”的道理,它是一种规律。

阴消阳长必须在一个限度内,并在这个限度内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如果一方太过或者不及,就会破坏两个正常的运动关系,就如坐在翘翘板上的两个人体重必须相似,如果有人太重或太轻,就无法再玩下去。

阴阳平衡,外邪不侵

人体的阴阳平衡就是阳气和阴精的平衡。阴阳如果是平衡的,人的生命活力一定会很强,生理本能会非常好,心理承受力强,机体能吃能睡,气色好,心情愉快精神好。

□阴阳平衡,人体少生病

人的正气充盈,人体抵抗外邪的能力强,外邪不侵。不论环境有多恶劣,也不论遭受何种挫折,都能保持健康。同时,人的应急能力就强,对不良的情况适应能力就好。并且,耐受疲劳强,抵抗一般疾病的能力强,所以阴阳平衡是非常重要的。反之,人体由于营养失衡或信仰危机,就极易处于亚健康状态,患各种疾病而失去健康。→阴阳就像翘翘板上的两个人,处在一个动态的消长状态。

□“阳”不足的弊端

从中医角度来看,“阳”不足就是乏力、怕冷、易疲劳。就是动不起来,生活缺乏激情活力,不够欢快。动静又是相辅相成的,这又会导致静不下去,放松不好,睡眠质量不高。最终导致衰老、多病的后果。其实,只要仔细留意一下身边那些乏力、易疲劳(亦或说懒惰)的超胖朋友也能发现问题,他们更显衰老,免疫力特差,更易得病,一些年轻的特胖朋友感冒后几乎与衰弱的老人无异。

□“阴”不足的弊端

阴不足就是处在过多地紧张、激动、兴奋状态,总是休息不好,放松不好,睡眠不好。这会导致什么后果呢?首先会引起泌尿系统疾病,因为总是处在激动、兴奋状态会延长憋尿时间。比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泌尿门诊医科人员奇怪地发现,泌尿系统感染的病人一下子增加了很多,多有尿频、尿急等症状,道理很简单,这些人都有害怕错过精彩赛事的每一个镜头而憋着尿长期不上厕所的经历。或者会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如便秘,人总是处在压力之下,不能放松,人自然就会便秘,便秘又直接会引起肠胃蠕动减慢,造成消化吸收不良。

□怎样维持阴阳平衡

首先大自然的阴阳是平衡的,因为大自然维持阴阳平衡是通过阴阳气化来表现的。这个阴阳气化是通过宇宙运动,也就是说通过太阳和月亮的运动,产生春夏秋冬、寒热温凉,产生四季温差和昼夜的变化,因此可以说人体的阴阳与大自然的阴阳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如果我们能够遵循这个大自然的阴阳气化进行平衡阴阳,就可以事半功倍。所以,《黄帝内经》便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维持阴阳平衡的理论。

中医解码

白领是阴阳失衡的重点人群

白领阶层长期操劳过度,心理压力过重而易造成神情不平衡。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造成营养失衡、毒素积累,导致阴阳失衡,五行相生相克关系不能处于平衡状态而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使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注意饮食调节、吃粗、吃杂、吃少,根据身体状况,适当选用对症而又可信度高的保健食品,使营养均衡,就能调动五脏六腑的气机,通过“整健反应”,修复各种病灶,使人体成为能抵御外邪的统一体,这是养生保健品所以不能达到的境界。

六淫与健康息息相关

认识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原本是自然界中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六气”一般不会导致发病。只有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太过或不及,即夏天过分的炎热,冬天特别的寒冷,谓之太过;假若冬天变为暖和,夏天反而寒凉,这为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这是指季节气候的异常,如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冬天应该是寒冷的季节,却出现了暖冬;再就是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再加上人体正气的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伤及人体而发生疾病。在这种情况下,中医将反常的六气称为“六淫”,又称为“六邪”。

风邪乃百病之长

□什么是风邪

自然界的风是一种流动的气流。风为春天的主气,所以风病多见于春天。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四季都有风,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均可发生。风邪不仅可以单独致病,它还常和其他“邪气”合并而致病,如风寒、风湿、风燥、风热等,因此风有“百病之长”之称。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轻扬开泄。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风邪致病,易于伤人上部,易犯肌表、腰部等阳位。风邪伤于时,出现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风邪上扰头面,则出现头晕头痛、头项强痛、面肌麻痹、口眼歪斜等。→风邪所产生的的症状。

>>善行数变。以风邪为先导的疾病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一般都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善行”是指风邪具有易行而无定处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

暑邪伤津耗气

□什么是暑邪

在夏季高温时,如果人不能适应,就会生暑病。暑邪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暑邪独见于夏令,故有“暑属外邪,并无内暑”之说。暑邪致病有阴阳之分,在炎夏之日,气温过高,或烈日曝晒过久,或工作场所闷热而引起的热病,为中于热,属阳暑;而暑热的季节,过多吃生冷的食物,或贪凉露宿,或冷浴过久所引起的热病,为中于寒,属阴暑,症状常是呕吐、腹泻、头晕等。总之,夏天受寒为阴暑,受热为阳暑。→炎热高温容易引起大汗或闷热。→若贪凉吃过多生冷瓜果,容易引起呕吐、腹泻、闷热不舒、头晕及头重等。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暑性炎热。暑为夏月炎暑,盛夏之火气,具有酷热之性,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暑邪伤人多表现出一系列阳热症状,如体温高热、心烦、失眠、面色红赤、烦躁,称为伤暑。

>>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升散,即上升发散之意。升,指暑邪易于上犯头目,内扰心神,因为暑邪易入心经;散,指暑邪为害,易于伤津耗气。

>>暑为阳邪,阳性升发。故暑邪侵犯人体,多直入气分,致腠理开泄而大汗出。汗多伤津,污液亏损,则可出现口渴喜饮、唇干舌燥、尿赤短少等。在大量汗出同时,往往气随津泄,而导致气虚,故伤于暑者,常可见到气短乏力,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之中暑。

>>暑多挟湿。暑季不仅气候炎热,且常多雨而潮湿,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间,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其临床特征,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等。

□常见暑证

>>伤暑。表现为身热多汗、心烦、口渴喜饮、倦怠乏力、脉虚数,为暑伤津气。治宜清热祛暑,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

>>中暑。轻证仅见头晕、恶心等,重证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发热,为暑入阳明。治宜清暑泄热,方用白虎汤。或见面垢喘喝、冷汗不止、手足厥冷、脉大而虚,为津气欲脱,治宜益气敛津,方用生脉散。

寒邪最易伤阳

□什么是寒邪

寒,是一种对于温度的感觉,寒与热是相对的。寒为冬季的主气,在气温较低或气温骤降、防寒保温不够的情况下,都容易形成寒邪而致病。寒,具有阴冷、凝结、阻滞的特性。寒为阴,热为阳。当寒侵入人体后,血液就失去了阳气的温煦,就会运行不畅、淤堵不通。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寒易伤阳。寒为阴气的表现,其性属阴,故寒为阴邪。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阴寒所侮,故云“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所以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

>>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之谓。人身气血津液的运行,赖阳气的温煦推动,才能畅通无阻。寒邪侵入人体,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易使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不论是四肢的关节疼痛还是心痛、胃痛、腹痛、头痛等,都与寒有直接的关系。

>>寒性收引。寒有收缩、闭塞的作用。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具有收引拘急之特性。“寒则气收”。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遇寒后筋脉缩紧,整个人就往里缩,四肢屈伸不利。若寒邪侵袭肌表,汗毛孔遇寒也会关闭、堵塞,不易出汗。

□常见的寒证

>>外寒。外寒指寒邪由外侵入机体而致病。伤寒时外感寒邪,客于肌表,营卫运行不畅,腠理闭阻,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身痛、苔白、脉浮紧。治宜辛温解表;寒痹:寒邪伤络或筋骨、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四肢拘急,屈伸不利,得热痛减,遇寒加剧,治宜温经散寒。

>>中寒。寒邪直接伤里,腹痛腹泻、肠鸣、呕吐清水等。

>>内寒。外来寒邪侵入机体,积久不散,又常能损及人体阳气,导致内寒。会表现为:畏寒肢冷、气短、唇青、腹胀便溏、纳差、腰脊冷痛、小便频数、男子阳痿、女子带下清稀。

燥邪肺先受之

□什么是燥邪

燥邪是与湿邪相反的气候,因为空气的湿度不够或人在高热下大量出汗,或由严重地上吐下泻、大量出血造成的。当空气过于干燥时,就容易有咽干、口干的情形。秋天是一年最干燥的季节,而由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是燥气最盛的节气。因此中医认为燥为秋天的主气。燥邪引起人体的疾病又可以分为“温燥”和“凉燥”。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燥性干,伤津耗液,故燥病常有口干鼻燥、皮肤干裂、毛发不荣、干咳、便干、尿少等表现。燥邪易伤肺胃,因肺主津液的输布,主呼吸,燥邪必先犯肺,胃为水谷之海,喜润而恶燥。

□燥邪的常见病症

燥邪最易犯肺,伤津耗液,使人发生鼻干咽燥、声哑干咳、大便干结等所谓的“秋燥症”。肺主气而司呼吸,与外界大气相通,肺又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因为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所以最易耗伤肺津,影响肺的正常功能。

>>温燥。燥有偏热,风热感冒兼有肺燥伤津。常引发发热、恶寒、咽痛。

>>凉燥。燥一般偏寒,秋天气候干燥时的风寒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口干咽燥等均属凉燥。

另外,热病久而伤津或久病致精血耗伤可形成内燥。症状是口渴咽燥、干咳、毛发干枯不荣、皮肤干燥、粗糙、大便秘结。

□秋季防燥的方法

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流质,以养阴润燥,弥补损失的阴润。立秋之后,昼夜之间的温差较大,不宜赤膊露体,也不宜穿得太多、太暖,就是老人们常说的,秋要“冻”。→上吐下泻可引起燥邪。→流汗太多易引起脱水。

湿邪最先伤脾

□什么是湿邪

湿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的特性,为长夏主气。从大暑、立秋、处暑到白露四个节气,为湿气主令。湿与脾土相应。夏秋之交,湿热熏蒸,水气上腾,湿气最盛,故一年之中长夏多湿病,但四季均可发病,且其伤人缓慢难察觉。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水属于阴,故湿为阴邪。湿邪侵及人体,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滞气机,从而使气机升降失常。

>>脾为阳器,湿易伤脾。脾主运化水湿,且为阴土,喜燥而恶湿,对湿邪又有特殊的易感性,所以脾具有运湿而恶湿的特性。因此,湿邪侵袭人体,必困于脾,使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引起泄泻、水肿、小便短少等症。

>>湿性重浊。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所谓“重”,即沉重、重着之意。故湿邪致病,其临床症状有沉重的特性,如头重身困等。所谓“浊”,即秽浊垢腻之意。故湿邪为患,易于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症状会表现为大便溏泻、下痢脓血黏液、小便浑浊、妇女黄白带下过多等。

>>湿性黏滞。“黏”,即黏腻;“滞”,即停滞。所谓黏滞是指湿邪致病具有黏腻停滞的特性。一是症状的黏滞性。即湿病症状多黏滞而不爽,如大便黏腻不爽,小便涩滞不畅。二是病程的缠绵性。因湿性黏滞,蕴蒸不化,胶着难解,故起病缓慢隐袭,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

>>湿性趋下。水性就下,湿类于水,其质重浊,故湿邪有下趋之势,易于伤及人体下部。其病多见下部的症状,如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脾气虚则体内的火不足,没办法将水送到全身,水分停留在身体细胞内造成内湿。

□湿病的常见症状

湿病可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是因为气候潮湿、淋雨、地上积水、长时间涉水,或者浸泡在水里面而感受到湿气。内湿和脾的运化作用失常有关系。脾为人体中将我们喝入的水转为各器官所需要水分的脏腑,如果脾虚就会造成水湿的停聚。

火邪先扰心神

□什么是火邪

火具有炎热特性,旺于夏季,从春分、清明、谷雨到立夏四个节气,为火气主令。因夏季主火,故火与心气相应。但是火并不象暑那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也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

□火的分类及病理特征

中医学中的火有生理与病理之分。

>>生理之火。生理之火是一种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阳气,它蕴藏于脏腑之内,具有温煦生化作用。这种有益于人体的阳气称之为“少火”,属于正气范畴。

>>病理之火。病理之火是指阳盛太过,耗散人体正气的病邪。这种火称之为“壮火”。这种病理性的火又有内火、外火之分。

外火的由来有两种途径,一是感受温热邪气而来;二是风、寒、暑、湿、燥等外邪转化而来,是中医所谓的“五气化火”。五气之中,只有暑邪纯属外来之火,我们称之为暑热。其余风、寒、湿、燥等邪并非火热之邪,之所以能化而为火,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郁遏化火。风、寒、湿、燥侵袭人体,必须郁久方能化火。如由寒化热、热极生火、温与热结或湿蕴化热、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难解,郁而化火,或者湿蕴化热,湿热极甚而化火。第二,因人而异,阳盛之体或阴虚之质易于化火。第三,与邪侵部位有关。如邪侵阳明燥土,则易化火,寒邪直中入脾,则化火也难。

内火主要是五气能化火,中医认为五志也能化火,情志过极亦可久郁化火。如“大怒起肝火”、“思过起心火”。内火多因脏腑功能紊乱,阴阳气血失调所致。→各脏腑内都有“少火”。→人体五脏六腑的运作主要靠“少火”提供能量。

判定疾病的四大指标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八纲辨症实施论治

□四种指标把握病情

诊断身体状态或疾病的方式,除了病因与气、血、津液外,中医还有八纲辨症的方法,这是用四种指标把握疾病性质的方法。四种指标是指“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四种指标各自成对。由于身体籍由阴阳保持平衡,因此,以阴阳为指标观察身体失衡的倾向是最基本的(阴阳维持人体平衡问题前文已详细介绍,此小节不再细述)。

□辨症与辩证的过程

>>辨证。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主要过程和方法。辨,即辨认,辨别,也就是分析。证,即证候,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机体与环境之间,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之间关系紊乱的综合表现,所以,明确了某一证候,即是对疾病发展阶段中的病因、病位、邪正斗争的强弱、阴阳的偏盛偏衰等病理情况的概括。

>>辨症的过程。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具体内容后文详述)搜集的症状,对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断、辨明其内在联系,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等理论为依据,以及各种病变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疾病,作出正确的诊断。

□辨症和论治

这是中医在临床上实施治疗的两个具体重要的环节。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辨症是认识疾病,论治是针对病证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八纲辨症的实际内容

表与里决定病邪的位置

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表是指接近身体表面的部分,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从体外侵入的病邪会从体表入侵,引起重重症状,如咽喉疼痛、鼻塞、咳嗽、恶寒、发热等。由于症状是发生在体表的,故诊断为表证。趁病邪还在体表时加以治疗,就可痊愈。

但若时间拖长,则病邪会入侵体内,引起诸如食欲不振、呕吐、浓痰、咳嗽恶化、内脏出现异常等症状。而若因为高烧导致口舌干燥、便秘时,则代表脏腑受到侵邪,此时,可诊断为里证。

简单地说来,凡是不属于表证的一切证候都属于里证。比如常见的便秘、胃痛、失眠等所反映的证候,都属于里证。由于里证可以涉及到人体内各脏腑组织,所以说,里证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

□表证的特点

表证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和病情轻的特点。常见于外感热病的初期,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

中医解码

半表半里证

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介于表里之间,而出现的既不同于表证,又不同于里证的证候,称为半表半里证。症状表现: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心烦、欲呕、不思饮食、目眩、舌尖红、苔黄白相兼、脉眩。表证与里证

□里证的特点

里证是与表证相对而言,是病位深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等)的证候。里证的成因,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如腹部受凉或过食生冷等原因可致里寒证;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因素,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如肝病的眩晕、胁痛,心病的心悸、气短,肺病的咳嗽、气喘,脾病的腹胀、泄泻,肾病的腰痛、尿闭等。

寒与热决定病邪的性质

当人体保持正常的体温时,身体的血、津液与温暖身体的阳气保持在平衡的状态。但是当人生病时,原本的平衡将被打破。此时,若冷却身体的作用较强,就为寒证,温暖身体的作用较强,就为热证,中医通过这种方法判断疾病的大略性质。要判断疾病为寒证或热证,可从症状着手。

□寒证的特点

症状表现:畏寒、形寒肢冷、口不渴或喜热饮、面色白、咳白色痰、腹痛喜暖、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沉迟。

寒证病机:阳虚阴盛,病人寒化,故畏寒肢冷、脾胃寒冷、腹痛喜暖、阳气不振而脉沉迟。

□热证的特点

症状表现:发热、不恶寒、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咳痰黄稠、腹痛喜凉、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数。

热证病机:阳热偏盛,故发热喜凉,热伤津液而口渴喜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热盛故见脉数。寒证与热证

虚与实决定病邪的轻重

虚实是辨别人体抗病力的强弱和病邪消长情况的两个纲领。虚实辨症即通过患者发病过程来判断病证属虚属实,以鉴别机体正气与邪气盛衰状况的辨症方法。凡是人体正气不足,抗病力比较弱的病证,都可称为虚证,这类证候在大失血或者患慢性病的病人身上最容易见到。此时人身体的抗病力下降,生理功能减退。而病邪嚣张,抗病能力仍然比较强,邪正斗争激烈的病证就叫做实证。判断的例子如下:当周围的人不太容易感冒时,你却感冒了;而平时不太容易生病的人感染流行感冒,即为实证。

虽然虚证的病邪势力较弱,因此看起来症状较轻,但症状常常拖得很久,并会变得慢性化。实证的症状通常又急又猛,但也具有恢复较快的倾向。对于虚证的治疗方法,首先要尽快恢复身体的正气。若为实证,则必须确认致病的原因,再进行进一步治疗。

□虚证的表现

主要是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久病耗损正气所致。主要证候表现是面色不华、神倦乏力、声低、气短、食少、便溏、舌上无苔、脉虚无力等,虚证又有虚寒和虚热的区别。

□实证的表现

主要是由于外邪入侵人体,内脏功能失调,痰饮、水湿、淤血等堆积不化所致。主要证候表现是面赤、气粗、腹胀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舌质老敛、苔厚、脉实等。实证亦有实寒和实热之分,但一般以实热证最常见。

□虚证和实证的主要鉴别点

在于体质的强弱、病程的长短、精神状态、脉象等。一般病程长、体质弱、精神萎靡、声息低微、痛处喜按、脉无力者为虚;病程短、体质强壮、精神兴奋、声高气粗、痛处拒按、脉有力者为实。虚证与实证

中医诊病四手段

——望、闻、问、切

中医总结了四种论断疾病的方法,就是望、闻、问、切。望诊是籍由眼睛来观察的诊疗方式,观察病人脸色、舌头、全身等部位;闻诊就是通过听觉和嗅觉,来收集、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问诊则是听取患者自述发病经过,还有自觉症状;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是切按病人的脉搏和触按病人的皮肤、手、腹部、四肢及其他部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望诊:观察脸色与舌头状态

望诊包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望诊又包括望神、望形态、望五官等。

□闻诊:借由声音、呼吸和气味来诊断

闻诊包括闻声音和嗅气味,如病人语声低弱、少气懒言,多为虚症,语声是否响亮等都可判断病情。

□问诊:通过询问来收集患者的各种信息

问诊包括问一般情况,问生活史,问家族病史和既往病史,问起病,问现在症状等。

□切诊:通过诊手腕的脉搏来了解病情

切诊最常见的为切脉,甚至成为中医的特征形象,中医通过诊脉也可以了解全身气血的情况。借望、闻、问、切进行诊疗

第三章 做个无所不晓的中药通

中药是中医用以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是中医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几千年来,中药以其相对温和、安全、较小的毒副作用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信赖。在东南亚、港澳地区以及欧美国家中药治病法也深受欢迎。由此看来,中药在防病治病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使用中药养生保健时需充分掌握、了解中药材的相关知识,必要时必须向医生咨询,这样才能发挥中药的最大疗效。

四大特性决定中药的疗效

中医将用来治疗疾病的药材,分成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在使用中药之前,应先了解各种药材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然后针对自己的体质来选择药材治病养生,这样才能使药材发挥真正的效能,达到冶病养生的目的。

中药的四性

四性五味,就是药物的药性和滋味。四性可分为寒、热、温、凉等四种药性,再加上寒热偏性不明显的平性。寒凉与温热是相对立的两种药性,寒凉药材多具有清热泻火、利尿通便、化痰开窍的作用;温热药材一般都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的功效,适用于寒性病症。四性是由药材作用于人体后,所发生的不同反应和治疗效果归纳出来的,如治疗寒证的药材属温热性,治疗时依据“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用药原则来治疗疾病。

中药的五味

五味就是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主要由味觉器官辨别,还包括淡味与涩味。不过,淡味常附于甘味,涩味多附于酸味,一般仍称为五味。中药不同的味有不同功能,详细说明见下表:

中药的归经

中医学认为,疾病是脏腑或经络发病的表现,而药材可以在人体脏腑经络的哪个部位产生作用,即称为“归经”。归经是从药物的治疗效果辨症总结出来的。认识药材的归经,可以帮助我们正确使用药材,快速治疗疾病。

前人在使用药材的过程中发现,某种药材常常对某一个或数个脏腑经络有特殊的功效,对其他的经络则不具显著作用。但中药材往往不单归一经,例如党参归肺、脾经,表示党参不仅能补肺气,也能补脾气,甘草、附子能通行十二经。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不能只归某个脏腑经络,它也有引导其它药材进入别经的作用,称为“引经药”。引经药能增强药物对经络和脏腑的治疗效果,例如怀牛膝能引药下行,因此治疗下肢痹症时,常以怀牛膝作为引经药;桂枝为心经的引经药,能引药归心经,使疗效提高,用于辅助治疗胸闷、心悸。

归经理论是中医用药的原则之一,例如黄连主入心经,能泻心火、除心烦而安心神。而脏腑经络互相关连、互相影响,运用归经时也应一并考虑,例如患有肺病,而有脾胃虚弱症状的人,除了使用归肺经的中药之外,也应加用调理脾胃的药物,才能真正对症下药,使脾胃功能正常,促进肺病痊愈。

中药的升降沉浮

□升降浮沉

药性升降浮沉的理论,形成于金元时期,当时很强调药性升降浮沉与四时气候的对应关系。张元素的《医学启源》记载:“风升生,热浮长,湿化成,燥降收,寒沈藏”。药物的升降浮沉,反应其作用的趋向性。

◎升:是上升、升提的意思,指能治病势

下陷的药。

◎降:是下降的意思,指能治病势上逆的药。

◎浮:是发散的意思,指能治病位在表的药。

◎沉:是收敛泄利的意思,指能治病位在里的药。

当中药材进入人体后所产生的升提举陷、下降平逆、上行发散、下行泄利等不同作用,可以调整病势下陷或上逆之偏。

人体的病势,通常有上、下、表、里的区别,同时还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病势的变化:

◎向上:如呕吐、咳嗽、气喘等。

◎向下:如腹泻、脱肛、女性阴道不正常出血等。

◎向外:如盗汗、自汗等。

◎向内:如头痛、怕冷、梦遗等。

□升降浮沉的作用

升降浮沉与药物的性味、质地相关。所以病证在上、表者,如外感风寒,应该使用升浮性药材,如姜;而病征在下、里者,如便秘,应该使用沉降性药材,如大黄。

中药配伍,行之有效

什么是中药的配伍

根据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中药配合在一起使用,叫做配伍。在远古时期,治疗疾病一般都是采用单味药物的形式,后来由于药物品种日趋增多,对药性特点不断明确,对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化,以及疾病的复杂等原因,中药也就由简到繁出现了多种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并逐步积累了配伍用药的规律,从而既照顾到复杂病情,又增进了疗效,减少了毒副作用。因此,中药常常配伍使用。

中药配伍让疗效更佳

□病情需要

人们所患的各种疾病都是由多种病邪及病因所致,而且患病以后的表现也各不相同,常常是许多病征综合在一起,如感冒时除了有怕冷、发烧外,还伴有头痛、嗓子痛、流鼻涕等症状;患肺结核时除了有咳嗽胸痛、体虚外,还伴有低热、夜间出汗、颧红、痰中带血等症状。中医注重“整体观”,辨症论治,综合诊治,因此,在治疗疾病时,不仅要治疗主要症状,也要照顾到次要症状;不仅要治标,还需要治本,所以需要将不同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起到良好作用。

例如熟地黄和六味地黄丸,熟地黄是治疗肾阴亏虚的首选药物,六味地黄丸由熟地黄、山茱萸、淮山药、泽泻、丹皮和茯苓六味药材组成,主要用于辅助治疗由于肾阴亏虚、虚火上炎所引起的肾虚病症。肾虚病人往往服用六味地黄丸,因为单用一种熟地黄是不可能达到全面治愈疾病目的,而六味地黄丸能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根据药物的特点搭配使用,能提高其治病功效。

□药物特点决定搭配使用

每种中药都有自己的性味和归经,其药效、作用也不同。有的药物能补气,有的药物能泻下,有的药物能理气,有的药物能解表等。即使是同一类药物它们作用的脏腑归经也不尽相同,如有些能补肝,有些能补肾,有些则肝肾同补;又如黄芩、黄连、黄柏同是清热泻火药,但黄芩味苦性寒清上焦之火,黄连味苦性寒偏于清中焦火。

中药配伍的意义

不同的药物配合使用,有的可以增进原有的疗效,有的可以相互抵消或削弱原有的功效,有的可以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也有的合用可以产生毒副作用。

□增进疗效

如麻黄常常配伍桂枝,能增强发汗解表、祛风散寒的作用;知母配伍贝母,可以增强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这类同类药物配伍应用的例证,它构成了复方用药的配伍核心,是中药配伍应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另外,还有药物配伍使用是以一种药物为主药,另一种药物为辅药,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黄芪配茯苓可缓解脾虚水肿,黄芪为健脾益气、利尿消肿的主药,茯苓淡渗利湿,可增强黄芪益气利尿的作用;枸杞子配菊花可缓解目暗昏花,枸杞子为补肾益精、养肝明目的主药,菊花清肝泻火,兼能益阴明目,可以增强枸杞子补虚明目的作用。这类功效不同的药物配伍,一主一辅,相辅相成,让主药的治病疗效更加显著。

□降低毒副作用

两种药物配伍使用,以达到消除其中一味药物毒副作用的效果。如半夏配伍生姜使用,生半夏有一定的毒性,可使人咽痛音哑,而生姜可以抑制半夏的毒性,用生姜炮制后成姜半夏,半夏的毒性作用就大大降低了;甘遂配伍红枣使用,红枣可抑制甘遂峻下逐水、耗伤正气的毒副作用;常山配伍陈皮使用,陈皮可以缓和因疟疾而引起的恶心、呕吐症状。这类药物配伍多用于具有较强毒副作用的药物,以保证安全用药,也可用于有毒中药的炮制及中毒解救。→中药配伍讲究多,所以在购买中药时必须先咨询中医,到指定的地点,如中药店、中药局处购买。

中药的煎煮

沙锅是煎煮中药的首选容器

煎药器具以沙锅为好,因为沙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许多中药里都含有鞣酸,当它遇到金属类的锅器,如铁锅、铜锅,由于铁或铜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所含的化学成分发生反应变成不溶于水的沉淀物,不易被人体吸收,从而影响疗效。另外,沙锅传热均匀缓和,用小火久煎,水分也不易散失。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

煎中药如何用水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可用纯净水或者自来水。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质地坚硬、粘稠,或需久煎的药物加水量可比一般药物略多;质地疏松,煎煮时间较短的药物,则液面淹没药物即可。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漫泡,一般药物可浸泡30分钟左右,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变质。

煎煮火候及时间、次数

煎煮中药还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适宜。煎一般药宜先大火后小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后用小火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

火候和时间的控制,主要取决于不同药物的性质和质地,通常解表药及其他芳香性药物,一般用大火迅速煮沸,改用小火维持10~15分钟即可,以避免久煮而致香气挥散,药性损失;而滋补药则在煮沸后,用小火维持30~40分钟,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像贝壳及化石等多数矿物药则宜更长时间的煎煮。

一般一剂药煎两次,补益药煎三次。因为煎药时药物有效成分首先会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的水液中,然后再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当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出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能继续溶出。

服药时间与禁忌

服药时间要讲究

中药的疗效除了和药物的质量、是否对症、煎煮方法是否得当有关外,还与服药时间的选择有关。不同中药治疗的疾病不同,服用时间也不同,适时服药是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方面。古代医学家十分注意掌握中药的服用时间,认为在不同时间里服药,药物疗效差异很大。因此,了解选择服药时间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根据病情,合理选择服药时间,以发挥药物的最佳效能。

服用中药的时间取决于病情和药物的性质。汤剂一般每日1剂,煎2次分服,两次间隔时间为4~6小时。临床服用时可根据病情增减。至于饭前还是饭后服药,要依据不同的疾病和药物而定。一般来说,如果病位在胸隔以上者,如眩晕、头痛、目疾、咽痛等宜饭后服;如果病位在胸腹以下者,如胃、肝、肾等脏疾病,宜饭前服用。没有明确规定的,大多数药物在饭后服用,特殊药物应注意特殊的服药时间。

大部分中药应温服,发汗药须热服以助药力,而清热药物最好放凉后服用。

服药禁忌要遵守

人们平时食用的五谷杂粮等普通食物,它们本身也都具有各自的性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药物的治疗作用,都可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服用中药时,一般都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般不能用茶水送服中药

茶叶内含有鞣酸,如果用茶水服药,鞣酸就会和药物中的蛋白质、生物碱或重金属盐等起化学反应而发生沉淀,影响药物疗效。如贫血病人常服铁剂,茶叶中的鞣酸遇到铁,便生成沉淀物“鞣酸铁”,使药物失去疗效并刺激胃肠道引起不适。另外,茶叶能阻止人体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在服用滋补中药时,更不能同时服用浓茶。

茶叶中含有的咖啡碱、茶碱、可可碱等成分,具有强心、利尿、刺激胃酸分泌及兴奋高级神经中枢等作用,所以吃镇静、催眠药物的前后都不宜喝茶,更不能用茶水送服这些药物。

□服药时忌生、冷、油腻食物

服中药煎剂及丸药时,应忌吃生、冷、油腻食物。因为生、冷类食物刺激胃肠,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降低药物疗效,所以,这类食物在生病期间最好不要食用。

□服中药时六类“发物”要慎吃

老人常常说生病了不要吃“发物”,“发物”是指患了某种疾病的人,在治疗期间不宜食用的食物,即能诱发疾患的食物。

中医按其性能分为六类:一为发热之物,如韭菜、姜、花椒、羊肉、狗肉等;二为发风之物,如虾、蟹、椿芽等;三为发湿之物,如麦芽糖、糯米、醪糟、米酒等;四为发冷积之物,如梨、柿子及各种生冷之品;五为发动血之物,如辣椒、胡椒等;六为发滞气之物,如土豆、莲子及各类豆制品。对发物是否需要忌口的问题,还得依照中医的“辨症论忌”。如果是阳虚体质:形体虚寒,大便溏薄,胃痛喜温,四肢发冷,则西瓜、雪梨、香蕉等凉性食物为忌口食物;如果是热性体质:面目红赤,发热口渴,失眠心烦,痔疮下血,则生姜、胡椒、白酒、大蒜等热性食物为忌口食物;患有荨麻疹、各种皮炎、湿疹、酒渣鼻、痤疮的人,一切具有刺激性的食物都可能成为“发物”,应该忌口。有哮喘病的人,在哮喘发作期间,蛋、牛奶、鱼虾等高蛋白食物是加重病情的“发物”。

□不同疾病忌口不同

◎患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肠炎患者服用健脾、温胃和胃药时,忌吃大蒜,因大蒜中含有的蒜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黏膜充血,所服的中药就不能有效地发挥其治疗作用。

◎患水肿病者,少吃食盐。

◎患有因气滞而引起的胸闷、腹胀时,不宜食用豆类和红薯,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引起胀气。

□不同药物忌口不同

有些药物本身有明确的忌口食物,常见情况见下表:

十大补血养血常用中药

养生药膳推荐

当归生姜羊肉汤【材料】羊肉200克,白萝卜1根,当归适量,生姜1块,料酒1小匙,胡椒粉、枸杞子、盐各少许【做法】

1.羊肉切成小块;当归洗净切片;生姜去皮切片;白萝卜去皮切成块。

2.将羊肉大火煮尽血水,倒出洗净血水待用。

3.取炖盅一个,加入除盐、胡椒粉外的所有材料,注入适量清水、料酒,加盖,用大火隔水炖约2.5小时,调入盐、胡椒粉即可。【功效】益气养血、补益虚损的最佳选择。

归参鳝鱼羹【材料】当归15克,党参15克,鳝鱼500克,料酒、葱、姜、蒜、味精、盐、酱油各适量【做法】

1.将鳝鱼剖脊背后,去骨、内脏、头、尾,切块备用。

2.当归、党参装入纱布袋内扎口,与鳝鱼同入铝锅内,放入料酒、葱、姜、蒜、盐、酱油,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烧沸,打去浮沫,再用小火煎熬1小时,捞出药袋不用,加入味精即成。早晚各服1次。【功效】补益气血。用于气血不足、久病体弱、体倦无力、面黄肌瘦等。

归枣茶【材料】当归10克,去核红枣10枚【做法】将以上材料加水煎煮30分钟,吃枣饮汁,每日2次。【功效】适用于妇女血虚月经不调、面色苍白或暗黄、心神不宁、失眠等。

熟地人参汤【材料】熟地黄、人参、白术、当归、白芍、川芎、白茯苓各9克,甘草5克,生姜3片,红枣5枚【做法】将各药洗净,用水煎服。【功效】适用于气血两虚引起的面色苍白、头晕眼花、气短乏力、饮食减少等。熟地黄也可与枸杞子、菊花、山茱萸配伍,用于辅助治疗精血亏虚,头晕目眩,须发早白。

地黄枣仁猪心煲【材料】猪心1个,酸枣仁15克,生地黄、熟地黄各30克,远志6克,葱、盐、味精各适量【做法】

1.猪心剖开,用温水洗净,备用。

2.酸枣仁、生地黄、熟地黄、远志分别清洗干净,一同放入净纱布包内,扎好布包口,放入清水中浸泡1小时。

3.将猪心放瓦罐中,把纱布包及所浸之水一并倒入瓦罐,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慢煲,l个小时后,拣去药袋,加葱、盐、味精,继续煮3分钟即可。【功效】可辅助治疗血虚引起的面色发黄、苍白、头晕眼花。

阿胶酒【材料】阿胶250克,黄酒30毫升【做法】将阿胶与黄酒放一起蒸2~3小时全部溶化后服用,每日1~2次,每次2匙【功效】适用于虚弱贫血,产后贫血、吐血便血、子宫出血等血虚证。

阿胶蒸鸡【材料】阿胶20克,鸡肉150克,桂圆肉15克,红枣5枚,黄酒、姜各适量,盐、香油各少许【做法】

1.鸡肉切成小块;红枣去核。

2.将以上材料放入大盘,蒸熟后滴加少许香油。【功效】适用于血虚眩晕、心慌、崩漏、月经过多、妊娠下血。

阿胶鸡蛋粥【材料】鸡蛋5个,阿胶30克,糯米100克,盐、熟猪油各适量【做法】

1.将蛋打入洗净的碗内,用筷子顺着一个方向搅散,待用。

2.将糯米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1小时,待用。

3.把煮锅刷洗干净,置于火上,锅内放入清水,大火烧开后,及时地加入糯米,待再滚,改用小火熬煮至粥成,放入阿胶,淋入鸡蛋,搅匀,煮沸2~3分钟,再加入熟猪油、盐,再次煮沸即成。【功效】养血补血,为女性补血的保健佳品。特别适用于体虚女性。

栗子桂圆粥【材料】桂圆肉15克,栗子10颗,粳米50克【做法】

1.将栗子去皮,粳米洗净。

2.将以上各材料加适量水,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煮至熟烂即可。【功效】适用于精血不足、心慌失眠、腰膝酸软等。

枸杞桂圆粥【材料】枸杞子10克,桂圆肉10克,鹌鹑蛋10个,冰糖适量【做法】先将鹌鹑蛋煮熟后,再去壳加入药材和冰糖炖。【功效】滋阴补肾,益气养血。适用于体弱血虚、腰膝无力等。

桂圆红枣粥【材料】桂圆30枚,红枣10枚,粳米100克,红糖适量【做法】红枣去核,粳米洗净,与桂圆一同加水煮粥,最后加入红糖。早晚各1次。【功效】补血、养心、益智。适宜于老年人气血不足者。

红枣粟米粥【材料】红枣10枚,小米100克【做法】

1.将红枣洗净,去核;小米淘洗干净。

2.锅置火上,放适量清水,然后放入小米和红枣,先用大火煮沸后,再改用小火煮至粥成。【功效】具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适合产妇食用,有利健身。

首乌肝片【材料】猪肝250克,何首乌20克,水发黑木耳75克,芹菜心50克,葱花、蒜片、姜丝、料酒、酱油、盐、味精、水淀粉、鸡汤、香油、醋各适量【做法】

1.何首乌煎取汁20克;猪肝洗净,切片;黑木耳撕小片;芹菜心洗净,汆烫捞出备用。

2.将黑木耳、芹菜心、葱花、蒜片、姜丝、料酒、酱油、盐、味精、醋、水淀粉及何首乌提取液同放入大碗内,加少量鸡汤拌匀成芡汁。

3.油锅烧至六成热,放入猪肝、料酒,大火炒透后倒入漏勺。

4.炒锅留底油,烧至九成热时,将猪肝片再回锅,将芡汁倒入,搅匀,翻炒片刻,淋少许香油即可。【功效】用于肝肾亏虚、精血不足之头昏眼花、视力减退、须发早白、腰腿疲软等症。

中医验方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桂圆肉、白术、黄芪、酸枣仁、远志、当归等同用,水煎服。适用于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等。

◎益气养心——西洋参12克、桂圆肉60克,隔水炖30分钟,加适量白糖,饮汤,每次1汤匙,每日2次。适用于气血两虚、心慌气短、失眠健忘、自汗盗汗等。

◎滋肾保肺,止咳化痰——熟地黄、生地黄、当归各9克,百合12克,白芍6克,甘草3克,桔梗6克,玄参3克,贝母6克,麦冬9克,水煎服。适用于肺肾阴亏引起的咳嗽气喘、痰中带血、咽喉燥痛、头晕目眩、午后潮热等。

◎养血敛阴,缓解百日咳——白芍15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服,并随证加减药物。若咳嗽频繁者加百部、百合等;若气喘痰鸣者加地龙、葶苈子、蜈蚣等。

◎补肾养血——首乌蛋:何首乌60克,先用冷水浸泡15分钟,鸡蛋2个,蛋熟后取出剥去蛋壳,再煮3分钟,吃蛋喝汤,每日1次。适用于血虚体弱、未老先衰、脱发、遗精等。

◎补血和血——熟地黄12克,当归、白芍各9克,川芎6克,水煎服。适用于血虚引起的头晕眼花、心慌失眠、妇女月经不调或闭经等。

十大补中补气常用中药

养生药膳推荐

山药当归牡蛎煲【材料】牡蛎100克,鲜山药250克,当归30克,冬笋净肉100克,生姜、葡萄酒、盐各适量【做法】

1.牡蛎取肉,用温水洗净,加葡萄酒腌渍10分钟。

2.鲜山药去皮,洗净,切成薄片;笋肉洗净,切成与山药片大小一致的薄片;当归放入清水中浸泡1小时。

3.山药、笋肉一并放瓦罐中,将当归连同所浸之水一并倒入,再放生姜、盐,中火煲l小时后,放入牡蛎,中火续煲15分钟即可。【功效】有益气养阴之功效。

参枣汤【材料】红枣5枚,人参片10克,冰糖适量【做法】

1.红枣洗净,和人参片一起放在小锅内,加水一杯,小火焖煮1小时。

2.加入冰糖待溶化即可。【功效】可益气、补虚、润心肺、生津补血、养颜抗老化。

人参淮山汤【材料】人参10克,淮山75克,红枣10枚,瘦猪肉50克,盐适量【做法】将以上各材料(除人参外)用大火煮沸,改用小火再煮15分钟,加入煎好的人参汁和盐稍煮即成。每日早晨空腹食用。【功效】益气养血,美容养颜,适用于气虚面色暗黄、皮肤干燥等。

扁豆消暑粥【材料】白扁豆250克,葡萄干15,山楂糕15克,白糖适量【做法】白扁豆用淘米水浸泡去皮,加水煮熟,再加白糖适量稍煮,撒上山楂糕、葡萄干,一日分为3次空腹服用。【功效】健脾止泻消暑。适用于脾胃虚弱型腹泻、呕吐、食欲不振等。

白术茯苓炖羊肚【材料】羊肚250克,白术、茯苓各10克,蜜枣2枚,生姜、料酒、盐、鸡精各适量【做法】将以上材料加沸水,隔水炖至熟烂,滤药渣,加入适量盐、鸡精、料酒。

黄芪牛肉粥【材料】新鲜牛肉100克,粳米100克,黄芪10克,葱花、盐、鸡精、胡椒粉各适量【功效】益气补肺,宁心安神。适用于不思饮食、盗汗、泄泻等。【做法】

1.将牛肉切小块,粳米洗净。

2.将牛肉、粳米、黄芪煮熟,最后放葱花、盐、鸡精、胡椒粉调味。每日2次,温服。【功效】益气血,健脾胃。适用于贫血、体弱怕冷者。

莲参圆肉猪心汤【材料】猪心1个,莲子60克,人参30克,桂圆15克,姜、料酒、盐各适量【做法】

1.猪心去油洗净;莲子去心洗净;人参洗净;桂圆去壳洗净;生姜洗净去皮,切片,备用。

2.把猪心放入开水中汆烫,加入料酒,除腥味,捞出。

3.将全部材料一同放入沙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煲2小时,最后用盐调味即可食用。【功效】补气安神、止惊悸,使人精力旺盛。

黄芪乌鸡汤【材料】黄芪30~50克,乌骨鸡1只【做法】将乌骨鸡块与黄芪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炖熟,喝汤食肉。【功效】补脾益气,滋阴养血。适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老年体虚、经常感冒等。

益气健脾汤【材料】人参、白术、茯苓(去皮)各9克,炙甘草6克【做法】将以上材料同入水煎服。【功效】适用于面色苍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食欲不振等。

参茸回春酒【材料】人参15克,鹿茸5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熟地黄20克,黄精20克,枸杞子50克,生首乌、锁阳各20克,桂圆肉30枚,优质白酒1000克【做法】

1.将以上各材料浸入优质白酒中,密封,常振荡。

2.10~15天后即可饮用。每日临睡前饮20毫升左右。【功效】温暖命门,益气养精血,润肠通便。适用于严重贫血、白细胞减少、基础代谢率低下、老年习惯性便秘、老年皮肤瘙痒及神经衰弱等病症。

黄芪人参益气粥【材料】黄芪30克,人参10克,白茯苓15克,桑白皮15克,生姜6克,红枣5枚,小米半杯【做法】

1.将黄芪、人参、白茯苓、桑白皮、生姜加适量水煎汤,煎好后去渣取汁备用。

2.将做法1制成药汁与小米、红枣一同放入锅中煮成粥即可。【功效】适用于脾气虚弱、便溏泄泻、气短乏力。对皮肤干燥脱屑,趾甲干燥肥厚,面色萎黄,消瘦乏力,心悸气短也有很好的功效。

党参蒸鸭块【材料】光鸭半只,党参10克,红枣6枚,胡萝卜、盐、姜片、香油、酱油、淀粉、葱段各适量【做法】

1.鸭子洗净沥干斩件,用盐、姜片、香油、酱油、淀粉拌匀略腌;党参用温水浸软捞起;红枣洗净去核;胡萝卜切片。

2.将所有材料拌匀,下铺葱段入锅蒸约40分钟至熟即可。【功效】有益气、补益肝肾的功效。中医验方

◎健脾止泻——淮山、党参各12克,白术、茯苓各9克,六曲6克,水煎服。适用于脾虚久泻。

◎补益肝肾,滋润血脉,降血压——新鲜淮山60克,决明子15克,鲜荷叶30克。将荷叶放入纱布袋中,与决明子水煎15分钟,再放入淮山丁,小火煮10分钟,过滤留汁,分为早晚服用。适用于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病。

◎补气养阴,清火生津——将西洋参研细末,每次5克,用纱布包好,用沸水冲泡,代茶饮。适用于阴虚发热,虚火牙痛,肺虚久咳等。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参苓白术散(药店有售)、人参、茯苓、炒白术、山药、炒白扁豆、莲子、炒薏米、砂仁、桔硬、甘草等同用。适用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形体消瘦、四肢乏力等。

◎缓解痛经——白芍、当归、川芎、熟地黄、白术、杜仲、黄芪各15克,麦芽糖适量,煮水泡脚。泡脚之前先用热气熏脚底,再开始泡脚,每次泡脚30分钟,持续3个月。上述中药可反复煎煮几次。适用于气亏血虚所致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月经量少、色淡等。

◎补气,活血,通络——生黄芪120克,当归尾3克,赤芍5克,地龙3克,川芎3克,桃仁3克,红花3克同用。用于脑卒中引起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等。

◎益气健脾养血——党参10克,红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脾胃虚弱、神疲乏力、心慌气短、食少消瘦等。

◎益卫固表,平肝降气——菊花15克,黄芪20克,甘草20克,开水冲,代茶饮。适用于咽痛干咳、头晕目眩等。

◎益气养阴——黄芪15克,麦冬10克,甘草3克,水煎。适用于反复感冒,口干咽干者。

十大壮阳固精常用中药

养生药膳及药酒推荐

虫草枸杞羊肉汤【材料】冬虫夏草20克,羊肉片500克,淮山30克,枸杞子15克,生姜、蜜枣、水适量【做法】将以上材料先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炖熟。【功效】调补肝肾,益精壮阳。适用于肝肾亏虚引起的宫冷不孕、精少不育、子宫发育不良、阳痿早泄等。外感发热、湿热内蕴者不宜服用。

肉苁蓉粥【材料】肉苁蓉15克,粳米50克,水适量【做法】将肉苁蓉、粳米加适量水煮粥。【功效】补肾益精,固本养颜。适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损引起的面色暗黑、面部色素沉着有色斑或遗精阳痿等。

鹿茸炖鱼肚【材料】鱼肚15克(用水泡发),鹿茸1【做法】将淫羊藿用纱布包好,放在米酒中,密封,每日振摇1次,7日后每周振摇1次,15天后饮用,每次30毫升,每小片,黄酒1盅,红糖适量【做法】

1.将以上材料文火炖稠,喝汤食鱼肚。

2.鹿茸片可再炖一次后嚼食。【功效】温肾壮阳。适用于肾阳虚衰引起的阳痿、遗精、早泄、不育、四肢不温、夜尿频多、腰脊酸软、赤白带下等。

鹿茸鸡汤【材料】鹿茸片10克,鸡肉100克,红枣5枚,盐、味精各适量【做法】鸡肉切丝,将鹿茸片与鸡肉丝、红枣炖汤,喝时加盐、味精调味。【功效】壮肾阳,益精血。鹿茸有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之功。特别适用于男子腰肾虚冷、脚膝无力、梦交等症。

肉苁蓉拌肉【材料】韭菜子、肉苁蓉、补骨脂各6克,猪肉30克,嫩豆150克,淀粉、盐、鸡精、葱、姜、辣椒油各适量【做法】

1.将韭菜子、肉苁蓉、补骨脂水煎,过滤留汁。

2.将猪肉加油适量稍炒,再放入药汁,加嫩豆,用淀粉勾芡,再加盐、鸡精、葱、姜适量和少许辣椒油,即可。【功效】温肾壮阳。适用于妇女黄体不健和男子少精所致的不孕。

淫羊藿酒【材料】淫羊藿50克,米酒250毫升

日2次。【功效】补肾壮阳,祛风除湿。适用于肾阳虚衰引起的男子阳痿早泄、风湿痹痛、四肢拘挛、麻木不仁等。

二仙羊肉汤【材料】淫羊藿10克,仙茅5克,羊肉片、桂圆、盐各适量【做法】淫羊藿、仙茅用纱布包好,锅中加羊肉片、桂圆肉、适量水,用大火煮沸后,再改用小火煮3个小时,加盐适量,喝汤食肉。每日1~3次。【功效】温肾壮阳。适用于男子更年期肾阳虚引起的性欲淡漠、面目或四肢水肿、烘热汗出、汗后恶寒、食少、尿频等。

淫羊藿狗肉汤【材料】淫羊藿10克,狗肉1000克,葱、姜、料酒、茴香、桂皮、盐、鸡精、猪脂各适量【做法】将淫羊藿用纱布包好,与狗肉一起加水煮沸后,加葱、姜、料酒、茴香、桂皮等,肉熟后放入盐、鸡精、猪脂适量。【功效】补肾壮阳。适用于肾虚、阳痿、早泄、遗精等。

河车鸡粥【材料】刚会啼鸣的公鸡1只,何首乌50克,熟地黄30克,紫河车15克,红枣10枚【做法】将何首乌、熟地黄、紫河车、红枣放入鸡腹内,隔水炖2个小时,每日睡前喝汤吃肉,连服4日。【功效】辅助治疗男子阳痿。如出现口干、心烦、自觉发热,则停药2日。

杜仲独活酒【材料】杜仲50克,独活20克,怀牛膝25克,淫羊藿30克,附子25克,白酒2000毫升【做法】将杜仲、独活、怀牛膝、淫羊藿、附子研碎,放入白酒中,加盖密封,每隔3天摇晃一次,15天后饮用,每次15~20毫升。【功效】补肝肾,强筋骨。适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四肢厥冷、腰膝无力、筋骨痿软、周身疼痛等。应注意的是,附子有毒,服此酒前应咨询医生。

杜仲羊肉粥【材料】杜仲10克,肉苁蓉7.5克,羊肉

50克,粳米25克,葱、姜、盐各适量【做法】

1.将杜仲、肉苁蓉水煎,过滤留汁。

2.再放入羊肉,煮熟后放入粳米,煮粥,可加入适量葱、姜、盐调味,每日2次。【功效】温肾阳,强筋骨。适用于怕冷、四肢不温、腰膝酸冷、夜尿增多、阳痿不举、遗精早泄、男女不育不孕等。

鹿茸什锦粥【材料】鹿茸片1.5克,水发海参20克,大虾10克,水发干贝5克,火腿5克,水发口蘑、冬笋、盐、味精、淀粉、料酒、鸡油各适量【做法】

1.把海参、大虾洗净切丁,汆烫过,沥干;火腿、冬笋、口蘑切丁。

2.锅内放汤,加入盐、料酒,放入大虾、海参、干贝、火腿、口蘑、冬笋烧开,再放入味精、鹿茸片,用水淀粉勾芡,淋上鸡油即可。【功效】壮阳益精。

中医验方

◎滋补精血——鹿茸50克研细末,每次服1克,空腹时用米汤送服。适用于精血亏竭、面色黧黑、耳聋、眼花、腰痛等。

◎益气养心——鹿茸3克,红参3克,共研细末,再用丹参15克,红枣10枚煎汤送服。适用于老年人心跳缓慢、头晕、气短、乏力等。

◎助肾阳,益精血——蛤蚧酒:蛤蚧1对,去头、足、鳞,切块,浸泡于50度以上白酒1000毫升中,密封,60天后饮用,每次10毫升,每日2次。适用于肾虚腰痛、精少阳痿等。

◎温肾壮阳——海狗肾酒:海狗肾或黄狗肾1个切片,人参15克切片,山药30克切片,白酒1000毫升,密封,1个月后饮用,每次20毫升,每日2次。适用于肾虚阳痿、体倦乏力等。

◎肾阳虚引起的风湿痹痛——淫羊藿20克,威灵仙15克,桂枝10克,大力子20克,生姜15克,红枣10枚,乌蛇肉150克,煮汤调服。

◎改善夜尿频多——淫羊藿15克,益智仁15克,肉桂9克,水煎,分为2次服用,每日2次。

◎补肾助阳,益气养血——淫羊藿10克,黄芪12克,淮山药12克,巴戟天10克,鹿角片10克,水煎45分钟,每次150~200毫升,每日早、晚各1次,宜空腹饮用。适用于肾阳虚引起的男子精中带血、畏寒怕冷、腰膝无力等。

◎肾虚腰膝酸痛,筋骨乏力——杜仲12克,熟地9克,干姜9克,石斛9克,水煎,每日1剂,5天为1疗程。

◎老年肾虚,筋骨疼痛——杜仲12克,五加皮10克,鸡血藤9克,水煎,每日1剂,10天为1疗程。

◎肾虚喘促、咳嗽——蛤蚧1对,核桃仁250克,五味子60克,炒酥研末,每次6克,早晚各1次温水送服。

十大滋阴补阴常用中药

养生药膳及药酒推荐

天冬黑豆粥【材料】天冬30克,黑豆30克,糯米50克,黑芝麻30克,冰糖适量【做法】

1.将以上材料洗净,煮粥。

2.待粥将熟时,加入冰糖适量,再稍煮,每日2次,连续1周。【功效】益肝补肾,滋阴补气。适用于头晕目眩、目暗耳鸣、发白枯落、面色早枯。

天冬萝卜汤【材料】白萝卜300克,火腿肠150克,天冬15克,鸡汤500克,葱花、盐、味精、胡椒粉各适量【做法】

1.将天冬切成2~3毫米厚的片,用约2杯水,以中火煎至1杯量时,用布滤过,留汁备用。

2.火腿切成长条形薄片,萝卜切丝,锅内放鸡汤500克,将火腿肉先下锅煮,煮沸后,即将萝卜丝放入,并将煮好的天冬药汁加入,盖锅煮沸后,加盐调味,再略煮片刻即可。食前可调加葱花、胡椒粉、味精。【功效】有止咳祛痰,补血养肾之功效。

枸杞炒肉丝【材料】瘦猪肉500克,枸杞子100克,笋100克,盐、糖、酱油、料酒、鸡精各适量【做法】

1.将猪肉切丝,锅内放油加热,稍炒,再加笋、盐、糖、酱油、料酒、鸡精同炒片刻。

2.最后加入枸杞子炒熟。【功效】滋阴补肾,明目健身。适用于体虚乏力、肾虚视物模糊等。

石斛兔肝汤【材料】石斛、杭菊花、草决明各10克,兔肝50克,盐、鸡精各适量【做法】石斛、杭菊花、草决明用纱布包好,与兔肝同煮,熟后,取出药包,加入盐、鸡精适量,喝汤食肝。【功效】养肝明目,滋阴清热。适用于肝肾亏虚引起的头晕眼花、咽干舌燥、目赤肿痛等。

百合枣仁汤【材料】生、熟酸枣仁各15克,新鲜百合50克【做法】将生、熟酸枣仁水煎,过滤留汁,用药汁煮新鲜百合,每日1剂,分为早晚2次服用。【功效】补阴,清心安神。适用于阴虚引起的失眠。

天冬炖猪肝【材料】天冬25克,生地50克,陈皮1块,猪肝、瘦猪肉各150克,鲜菊花10朵,酱油、生油、盐、味精各适量【做法】

1.将猪肝、瘦猪肉用酱油、生油、盐腌制15分钟。

2.天冬、生地、陈皮用水浸泡后,水煎30分钟。再加入腌制好的猪肝、瘦猪肉,鲜菊花煮熟,加入味精调味。【功效】养肝舒肝。适用于肝血不足、肝气郁结引起的视物不清、心烦失眠、口干口苦、毛发不泽或白发早衰等。

百合荸荠雪梨羹【材料】百合、荸荠各30克,雪梨1个,冰糖、藕粉汁各适量【做法】将百合、荸荠捣烂,雪梨去核,切小块,炖熟后加冰糖、藕粉汁适量。每日1次,连服10~15日。【功效】适用于阴虚内热型慢性支气管炎。忌用铁锅炖煮。服用期间忌食辛辣肥腻之物。

枸杞子酒【材料】枸杞子30~60克,白酒500毫升【做法】将枸杞子放入白酒中,浸泡15天每次5~10毫升,每日服用2次。【功效】辅助治疗阳痿。适用于阳痿伴有眼花、腰膝酸软等。

麦冬粥【材料】麦冬15克,枸杞子15克,粳米50克,冰糖适量【做法】麦冬、枸杞子、粳米、冰糖加适量水煮粥,早晚食用。【功效】润肺止咳。适用于肺燥干咳无痰等。

虫草鳖鱼汤【材料】鳖鱼1只,冬虫夏草10克,红枣10枚,料酒、盐、葱、姜、蒜、鸡汤各适量【做法】

1.先将鳖鱼去内脏,稍煮,割开四肢,剥去腿油,放入汤碗中。

2.上放冬虫夏草、红枣、料酒、盐、葱、姜、蒜、鸡汤适量,隔水蒸2个小时,除去葱、姜,喝汤食肉。【功效】抗疲劳。适用于阴虚引起的腰膝软弱等。

鳖甲酒【材料】鳖甲9克,白酒适量【做法】鳖甲9克焙黄研末,用酒送服。【功效】补肾养阴。适用于早婚或分娩次数过多损伤肾气引起的带下量多、淋沥不断、腰胀等。

黑芝麻蒸饭【材料】黑芝麻100克,芋头100克,粳米100克【做法】将粳米洗净,蒸饭,饭蒸熟后,将黑芝麻和芋头放于其上蒸熟,每日分为3次食用。【功效】增强记忆力。中医验方

◎滋阴补肾,养肝明目——枸杞子250克,生地300克,白酒1500毫升,把药洗净,共捣碎,置于净瓶中,用酒浸泡,密封。15日后开启,过滤,去渣留液备用。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空腹温饮。适用于阳痿遗精、烦热头晕、腰膝酸软、视物模糊。

◎阴虚盗汗——石斛10克,先水煎,再加山萸肉、五味子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为2次服用。

◎肝火上炎型高血压——石斛15克,石决明30克,先水煎,再加入桑寄生15克,草决明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为2次服用。

◎补肝肾,舒筋脉——石斛、牛膝、木瓜各15克,枸杞子30克,菟丝子10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肝肾不足,阴血虚弱引起的步履无力、腰膝酸痛等。

◎滋阴补血——桑葚50克,加水,熬膏。黑紫色桑葚铁质及植物色素含量丰富,适用于妇女产后或血虚体弱者食用。

◎益气血,强筋骨,益寿延年——桑葚100克,枸杞子100克,红枣100克,水适量,熬膏,也可加白糖适量。适用于病后乏力、头晕、贫血、失眠、风湿性关节痛、神经衰弱、脑卒中后半身不遂等。

◎阴虚肺热咳嗽——桑葚200克,熬膏装瓶,温水冲服,每次2汤匙,每日2次。

◎缓解血脂异常症——枸杞子、女贞子、红糖适量,研末,每次6克,每日2次,4~周为1疗程,具有养血的功效。

◎滋阴,补心,明目——枸杞子15克,麦冬10克,菊花9克,开水冲泡,每日1剂。可作为糖尿病患者的常用饮料。

◎养阴润肺,清热降火——天冬、麦冬各等量,加水煎取浓汁,入约等量的炼蜜共煎沸。每次吃1匙。用于阴虚肺热或肺痨咳嗽、咽干口渴、发热或潮热。

◎养阴清,润燥利咽——北沙参20克,麦冬10克,煎水取汁,加入鲜萝卜汁适量,以白糖调味,1次饮,每日2次。可有效缓解肺肾阴虚之咽炎。

◎滋阴清热——天冬15克,百合10克,麦冬15克,瓜萎仁6克,陈皮6克,水煎服,每日1剂。百日咳患者服用后可可缓解病情。

◎急、慢性气管炎——天冬15克,麦冬15克,水煎,加蜂蜜适量,每次1汤匙,每日3次。适用于急、慢性气管炎干咳无痰者。

◎补阴活血,清肝化风——苏木15克,炙鳖甲15克,马鞭草15克,生地30克,龙胆草9克,研细末,每次3克,每日3次。适用于血虚肝旺引起的外阴白斑、刺痛、瘙痒、失去弹性等。

十大清热解毒常用中药

养生药膳推荐

鱼腥草薏米鸡蛋羹【材料】薏米90克,甜杏仁30克,红枣5枚,鲜鱼腥草100克,鸡蛋4个,蜂蜜适量【做法】

1.薏米、甜杏仁、红枣,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煮1小时,加入鲜鱼腥草。

2.再煮30分钟,过滤留汁,冲入蛋清、蜂蜜适量,拌匀。【功效】清肺热,排脓毒。适用于湿热壅滞型肺脓疡、肺结核、肺气肿、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炎和尿道感染等。

鱼腥草拌莴笋【材料】莴笋丝500克,鲜鱼腥草100克,盐、味精、香油适量【做法】莴笋丝用盐少许腌渍,加入鲜鱼腥草,再放入盐、味精、香油拌匀。【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排脓。适宜于尿路感染、肺脓疡。

连翘粳米粥【材料】鲜金银花30~50克(干品15~30克),粳米20克,连翘10克,冰糖适量【做法】先煎金银花、连翘,取汁去渣,将粳米洗净煮粥,待粥将熟时,入药汁共煮至熟,加入冰糖调味。分2~3次服完。【功效】清热解毒。

金银花粥【材料】金银花30克,粳米适量【做法】将金银花水煎,过滤留汁,加入粳米,煮粥。【功效】清热解毒。适用于各种热毒疮疡、咽喉肿痛、风热感冒等,并可预防中暑。

鱼腥草绿豆汤【材料】绿豆50克,猪肚200克,鱼腥草30克,姜、葱、盐各适量【做法】绿豆、猪肚炖熟,加入鱼腥草、姜、葱、盐适量,稍煮。【功效】清热解毒,滋补脾胃,利尿消肿。适用于中毒性肝炎。

金银花明目茶【材料】金银花9克,车前叶9克,霜桑叶9克,白芷9克,白糖适量【做法】将金银花、车前叶、霜桑叶、白芷水煎(轻煎),过滤留汁,再加入白糖适量,代茶饮。【功效】祛风清热,清肝明目。适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目赤肿痛等。

蒲公英莼菜鸡丝汤【材料】鸡肉丝100克,鲜蒲公英60克,西湖莼菜1瓶,鸡蛋两个,盐、鸡精、料酒、水淀粉各适量【做法】

1.将鸡肉丝加入鸡蛋清、盐、鸡精、料酒、水淀粉各适量,调匀。

2.腌好的鸡肉丝用开水稍煮,肉变白色捞出,用水浸泡。

3.鲜蒲公英、西湖莼菜放入汤内烫透,同鸡肉丝一起煲汤。【功效】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益气。适用于病毒性肝炎患者。

板蓝根炖猪腱【材料】板蓝根8克,猪腱60克,蜜枣3枚,盐适量【做法】将以上材料用大火煮沸,再改用小火炖3个小时,最后加入盐调味,食肉喝汤。【功效】祛湿、解毒。

蒲公英泥鳅汤【材料】泥鳅肉120克,蒲公英30克,金银花30克,盐、味精各适量【做法】将泥鳅肉、蒲公英、金银花加水大火煮沸,再用小火煮至肉熟,加盐、味精调味。【功效】清热解毒,养肝利胆。适用于急性胆道感染、胆囊炎属湿热者。

猴头蛇舌草汤【材料】猴头菇50克,白花蛇舌草60克,藤梨根60克【做法】将猴头菇、白花蛇舌草、藤梨根水煎。

具有健脾胃,抗癌。用于胃癌、食道癌、贲门癌和肝癌等。

蒲公英蚌肉汤【材料】鲜蚌肉250克,鲜蒲公英100克,枸杞子15克,生姜2片【做法】将鲜蚌肉、鲜蒲公英、枸杞子、生姜加适量水,煮30分钟左右即可。【功效】滋阴清热,养肝明目。适用于视物昏蒙、眼部干涩、畏光羞明等。中医验方

◎慢性宫颈炎——穿心莲100克,益母草50克,水煎成50毫升,加入防腐剂,每次用纱布蘸取10毫升,敷于脐部,每日1次,有解毒的功效。

◎儿童肺炎——穿心莲15克,十大功劳15克,橘皮6克,水煎服。适用于儿童病毒性肺炎。

◎治疗脓包疮——穿心莲胶囊2~3粒,内服每日3次,另用穿心莲胶囊内的颗粒配成20%的擦剂,每日用无毒纱布擦涂数次,直到痊愈。

◎润肺止咳,化痰散结——鲜鱼腥草250克,水煎,过滤留汁,加雪梨1个,冰糖适量,炖至梨烂。适用于一切肺胃实热证。

◎带状疱疹——鲜鱼腥草250克,水煎,分为早中晚3次服用,连续服用2~3剂。

◎暑热头痛,心烦口渴——取金银花、菊花、山楂各10克,蜂蜜100克,加清水适量,煎煮30分钟,滤出药汁饮服。

◎腮腺炎——鲜鱼腥草250克,切碎,捣烂取汁,外敷患处,无菌纱布覆盖,每日2次,连续3~4日。

◎慢性下肢溃烂——荆芥20克,防风12克,白芷12克,柴胡6克,薄荷12克,连翘15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黄柏20克,栀子15克,生地15克,川芎12克,枳壳12克,黄芪25克,甘草3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桔梗15克,水煎,待温,将患部置入药液中浸泡30分钟。泡后用无菌敷料覆盖创面。若患部不便浸泡者,可用消毒敷料蘸洗及湿敷。

◎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板蓝根、山慈菇各30克,连翘24克,甘草18克,青黛3克(冲服),水煎成500毫升汁液,分为10份,装入小瓶。儿童酌减。

◎红眼病——板蓝根或大青叶30克,生山栀9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连服5日;或用板蓝根制成5%~10%眼药水,每日滴眼4次。

◎单纯性疱疹性口炎——板蓝根50克,制成60毫升煎液,一次饮用60毫升,每日3次,儿童酌减。

◎鼻窦炎——熊胆眼药水,滴鼻,每次3~5滴,保留约5分钟,每日早、中、晚3次;或用鱼腥草40克,白芷20克,辛夷3克(包煎),薄荷6克,水煎,过滤留汁,熏鼻,每日1次。

◎慢性乙型肝炎——熊胆胶囊,口服,每次2粒,每日3次,2个月为1个疗程,可有效缓解乙肝病情。

◎带状疱疹——大青叶9克,连翘、金银花、茯苓皮、马齿苋各15克,薏米20克,丹参、贯众、柴胡、黄芩、延胡索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每日1剂,分2次内服。药渣煎水外洗。

◎老年尿道炎——鲜车前草500克,鲜蒲公英500克,用温水浸泡10分钟,切段,捣烂,用纱布包裹,绞压取汁,分为早晚2次服用。适用于老年性阴道炎证属湿热下注者。

◎痢疾、泄泻——鲜蒲公英100克,鲜败酱草50克,猪肠250克,水适量,大火煮沸,小火煮至肉熟,调味。

◎板蓝根银花糖浆——板蓝根100克,金银花50克,甘草15克,冰糖适量。将板蓝根、金银花、甘草水煎,过滤取汁,加入适量冰糖,每次10~20克,每日数次。清热凉血解毒的功效。适用于水痘及一切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发热。

◎板蓝根茶——板蓝根18克。板蓝根水煎或沸水冲泡,代茶饮。具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的功效。用于预防流行性感冒等疾病。

二十大中医精髓汤方

十全大补汤【材料】炙甘草3克,肉桂3克,熟地黄12克,人参6克,红枣(剥破)2枚,黄芪12克,川芎6克,当归9克,白芍药9克,茯苓9克,生姜3片,白术9克【用法】药材以适量的水煎煮2次,去渣取汁,2次药汁混合后分成2份,分早、晚饭后30分钟各服用1次。【功效】具有补气血的功效,能改善气血营卫俱虚之症。【主治】对虚劳咳嗽、气血不足、食欲减少、遗精、失血、自汗盗汗、女性崩漏、伤口不易愈合皆有不错的效果。

注意事项

有高热烦渴、大便秘结、小便热痛、口干、咳血等症状者,不宜服用。

小柴胡汤【材料】柴胡24克,红枣(剥破)4枚,人参9克,炙甘草6克,姜半夏9克,黄芩9克,生姜9克【用法】药材以适量水煎煮2次取汁,煎煮好的药汁混合后分成3份,分早、中、晚饭后30分钟各吃1次。【功效】具有和解少阳、疏肝和胃、扶正去邪、解郁和中的功效。【主治】可以缓解伤寒少阳证的现象。用于传染性肝炎或更年期症候群、妊娠剧吐等不适症状。

注意事项

不要自行随意服用,须经由医师辨症论治后才能使用。

生化汤【材料】炮姜2克,炙甘草2克,当归24克,川芎9克,桃仁6克【用法】药材以适量水煎煮2次,去渣取汁,将2次药汁混合后分成2份,分早、晚饭后30分钟各吃1次。【功效】具有活血化淤、温经止痛的功效,是产后调理的重要处方。【主治】能够协助产妇体力恢复、恶露排出及产道复原,能改善产后血虚有寒的现象。此外,生化汤不仅适于产后,其加减方还可辅助治疗阴道出血、子宫内膜炎等妇科症状。

注意事项

因产后血热而有淤滞腹痛者忌用。

甘麦红枣汤【材料】红枣(剥破)5枚,小麦15克,甘草9克【用法】将药材以适量水煎煮2次,去渣取汁,药汁混合后分成3份,分早、中、晚饭后30分钟各吃1次。【功效】具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的功效,可有效缓解脏燥的现象。【主治】临床应用于歇斯底里、失眠、心悸、胃痉挛、因肠胃虚弱而容易疲劳等。非常适合情绪不安的女性饮用,作为更年期女性的保健品也很好。

注意事项

不要自行随意服用,必须经由医师辨症论治后才能使用。

八珍汤【材料】熟地黄9克,川芎9克,人参9克,红枣(剥破)5枚,当归9克,白术9克,白芍药9克,炙甘草5克,生姜3片,茯苓9克【用法】药材以适量的水煎煮2次,去渣取汁,2次药汁混合后分成2份,分早、晚饭后30分钟各服用1次。【功效】具有良好的补益气血功效,可缓解气血两虚等症。【主治】可辅助治疗心悸怔忡、失眠、妇女月经不调。也广泛用于各种慢性病、病后虚弱、贫血、手术后切口长期不愈合等症状。

注意事项

必须经由医师辨症论治后才能使用。

小青龙汤【材料】五味子6克,细辛6克,炙甘草6克,桂枝(去皮)9克,干姜6克,麻黄(去节)9克,芍药9克,姜半夏9克【用法】以适量水先煮麻黄,去掉浮沫,再煎煮其它药材。药材加水煎煮2次,药汁混合后分成3份,早、中、晚饭后30分钟各服用1次即可。【功效】具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主治】能缓解表证的感冒、驱散体内寒气、暖肺。可缓解风寒客表症状。

注意事项

若是有喉咙肿痛、高血压现象者应慎服,孕妇也需慎服。

四物汤【材料】熟地黄12克,川芎6克,白芍药9克,当归9克【用法】药材以适量水煎煮2次,去渣取汁,将2次药汁混合后分成2份,分早、晚饭后30分钟各吃1次。【功效】能补血调经、养肝血、润泽肌肤、调节经期的不适症状。【主治】能帮助活血化淤,减轻腹胀、腹痛等症状,有助于气血通畅,改善血虚血燥。

注意事项

阴虚火旺所致的月经过多者、孕妇须小心使用。另外,体质燥热者,容易腹泻的人都不适合服用。

四君子汤【材料】炙甘草6克,人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用法】药材以适量水煎煮2次,去渣取汁,将2次药汁混合后分成2份,分早、晚饭后30分钟各吃1次。【功效】具有滋胃健脾、补肠益气功效,是应用广泛的健胃强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