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十年:清华大学“饮水思源 服务社会”学生培养计划精编文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0 05:36:47

点击下载

作者:《思源十年》编委会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思源十年:清华大学“饮水思源 服务社会”学生培养计划精编文集

思源十年:清华大学“饮水思源 服务社会”学生培养计划精编文集试读:

出版说明

2005年,一批在高科技领域创业成功、活跃在欧美和国内的清华校友,以“交流提升、回馈母校”为宗旨创办了清华企业家协会(Tsinghua Entrepreneur and Executive Club,TEEC)。早在TEEC创办之前,2001年他们就以TEG(清华企业家俱乐部)的名义争取到华人企业家朱伟人先生的赞助,通过PESI基金会设立了思源基金,并提出在清华大学利用这笔基金设立一个优秀学生培养计划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清华大学的大力支持,学校匹配资源设立了“思源计划”,意在提倡参与此项目的清华同学“饮水思源 服务社会”。“思源计划”的使命(Mission)是为未来中国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的领军人物,她的愿景(Vision)是建立清华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一种典范模式。其教育目标(Training Objective)是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包括爱心与同情心、洞察力与人际沟通能力、独立深入的思考能力、服务社会的精神、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和情怀、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等方面。“思源计划”每年春季学期在清华新生中通过院系推荐与公开招募相结合的方式遴选三十多名极具培养潜质的同学,让他们在清华求学期间,同时接受为期三年的领导力培训,内容包括基本组织与沟通技能培养、国情考察与全球化视野拓展等环节。“思源计划”的实施得到了清华大学的高度重视,校党委学生部和校团委委派专门教师和辅导员负责思源的实施工作,并逐步完善了培养计划。目前的培养方案主要包括暑期实践和学期中培训两个方面。暑假实践安排在学生大一至大三的暑期,一般为期半个月:大一前往中国贫困地区支教和社会考察,培养“本土情怀”;大二前往内地正在快速发展地区进行国情考察,感受“中国力量”;大三前往中国香港及海外发达地区进行学习,开拓“国际视野”。而学期中的培训则以邀请校友和专家进行讲座、组织各种素质培养项目和开展小型项目实践等形式开展。

经过十年的探索和发展,“思源计划”已成为清华大学利用课外环节进行因材施教的一种重要手段,诸如“思源骨干计划”、“星火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等一系列新的优秀学生培养项目,均借鉴“思源计划”的思路开设。十年来,思源的育人成果也初步显现。至今为止,“思源计划”已经培养了9期共306名学员。在学业成绩方面,一至九期学员中学业排名在本年级前1/4的比例超过85%,先后有13名同学获得清华大学学生最高荣誉:特等奖学金;在社会工作锻炼方面,一至九期学员中有两位担任过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二十余人担任过各院系学生会主席,历年来学校团委、学生会等组织中均活跃着思源学员的身影。不仅如此,思源学员还自己创立了不少协会和公益组织,比如思源一期学员陈澜杰等创立了学生科技交流协会,思源二期学员林玲和三期的林正航同学等创立了海峡两岸交流协会,思源五期学员蒋抒洁等创立了东西部大学生联合教育志愿计划。

2011年是“思源计划”实施十周年。十年来,针对思源理念的探讨不断深化,“思源计划”的培养方案不断改进和完善,“思源”集体也不断壮大。在这个时候,总结回顾思源的发展历程,传递思源的理念和培养模式,展示思源同学的成长历程和现状,大有必要。

本书为思源十年的纪念文集,内容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辑录了15篇随笔和访谈稿,它们是关心支持“思源计划”的校领导和教师、TEEC成员对思源项目的缘起和发展、理念和培养模式所作的回顾和对思源未来的展望,饱含着他们对思源的情感。第二部分辑录了32篇散文与报告,这些文章是亲历“思源计划”培养的学员作品,记录了思源学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他们的成长历程,抒发了他们身在思源的体验与情感。

当然,这些文章只是三百多位学员的近千篇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它们都来自对现实生活的观察体验,其中所展示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有亲身体会的真切,也有视野所限的狭窄;有阅历不够的幼稚,也有年轻无畏的敏锐;有志存高远的豪迈,也有脚踏实地的谨慎。它们并不十分成熟、完善,但从中可以感受到思源学员值得珍视的现实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正是“思源计划”的使命所在:包容这些年轻人的幼稚,才能锻造他们的成熟;鼓励他们蹒跚起步,才能成就搏击长空的矫健。希望本书读者鉴察此意,同心戮力,达成这个为未来中国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的领军人物的时代使命。

思源十年文集的出版,为更多人提供了了解思源、了解当代清华学子风貌的窗口。衷心感谢为此付出心血的所有人员!编委会2011年4月

思源十年祝辞

校领导、TEEC学长参与思源活动

校长顾秉林为思源四期学员王前颁发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获奖证书思源五期学员蒋抒洁获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与原校党委书记贺美英、校党委副书记史宗恺合影思源计划五周年庆典,时任校党委副书记陈旭、朱伟人先生、钱秉毅先生、清华企业家协会会员、思源计划指导教师与思源学员合影朱伟人先生和清华企业家协会会员参加思源计划五周年庆典思源二期开营仪式,时任学生部副部长聂风华(左二)、校团委副书记张春生(右二)与思源学员交流思源2008年暑期实践总结会,校党委副书记史宗恺、钱秉毅先生、清华企业家协会会员、思源计划指导教师与思源学员合影

思源活动

一期-黄羊川支教二期-香港参观-香港科技大学合影三期-吉首支教-与当地学生合影四期-西北重工业基地实践-走进厂区五期-野外素质拓展-全家福六期-珠三角实践-参观广州天河科技园七期-湘西保靖支教-与当地学生联欢八期-思源九周年年会表演九期-甘肃武威支教-与武威六中教师合影

第一篇 爱心传承

朱伟人先生曾说:“一个人必须有道德与伦理的指南针。我观察到,有一段时间,这个指南针丢掉了。大家重新寻找时,好像也希望有所不同——有些人是唯美主义,有些人是唯钱主义、发财主义……但是我觉得,如果有机会,就找一个关心人、有爱心的指南针。”

于是,2001年,在这爱心的力量下,一项名为“饮水思源,服务社会”的学生培养计划在清华园中默默地生根发芽,开出爱的花朵,结下爱的果实,播撒爱的种子。

思源思缘

李军(80级)

李军,清华大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清华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1985年、1988年分获学士、硕士学位。1992年赴美国自费留学,1997年毕业于新州理工(NJIT,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计算机系,获博士学位。在美期间曾任EXAR,TeraLogic公司高级软件工程师,并担任过北加州湾区清华校友会会长。1999年在硅谷创办ServGate公司。2003年回到清华大学任职后,曾任信息学院常务副院长,现仍兼任国内外多家公司的董事、顾问。

我与思源有缘。

思源之源

这个美好的缘分始于2001年3月。当时王熙和李峰找到我,谈到他们与我也熟识的朱伟人先生见面时,酝酿出在清华设立一个奖学金项目的想法,希望能够培养未来精英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化视野。

朱伟人(Sandy Chau)先生生在上海,很小就随父亲到中国香港、越南等地创业、经商,侨居海外多年,热心华人公益事业。他毕业于加州伯克利大学,在1978年创立Universal Semiconductor公司,是最早在硅谷开办高科技公司的华人留学生之一,并成为硅谷著名的风险投资人和商界、侨界领袖人物。20世纪90年代,Sandy在内地高校已经资助了一些项目,但并不满意于它们的成效。他深切希望能够找到并资助关注社会、热心公益的学生,让他们通过适当的培养环节,更好地树立社会责任、建立国际视野,将来能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better society)发挥各自的力量。

Sandy的想法与我们当时在硅谷创业的一群校友的心意不谋而合。虽然那时已经有王熙领衔创办的Viador和陈大同参与创办的OmniVision先后上市,邓锋等创办的NetScreen上市在即,但在硅谷的年轻创业校友们绝大多数还在“创业艰难百战多”的处境下,尚无足够的精力和财力去回馈母校的人才培养大业。但大家在砥砺奋斗中相互支撑,深切感受到清华人的团结,也不时谈论起清华人的传承。

在和Sandy的“头脑风暴”(brianstorming)中,大家都提出了很多好的想法。基于Sandy的想法,我们把这个项目的宗旨归纳为“受助、自助、助人”,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使得学生在接受这个项目帮助的过程中,得到社会责任感和领导力的培养,毕业后能够帮助和带动更多的人服务社会。

在王熙的建议下,我们决心动员创业校友们参与进来,为这个项目提供更多资源,并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时候把这个项目承接下来、坚持下去。因为我曾经担任过旧金山湾区清华校友会的副会长、会长,接触过的创业校友比较多,大家便委托我邀请大家一起聚会讨论一下。

TEG与思源

2001年9月,我刚和ServGate公司的工程师及市场人员调试好演示设备、整理好展台布置准备迎接前来参加电信展(NetWorld+InterOp Atlanta 2001)的客人,“9·11”事件发生。突如其来的灾难和持续多日的禁空,使得展会难以进行,我只好和同事一路驱车从亚特兰大返回旧金山湾区。

初秋的硅谷,罕见的宁静,但人们的心情都很不平静,对社会和未来有着更多思考。9月24日,我给十几个创业校友发出电子邮件,邀请大家9月30日参加中秋聚会,并告诉大家我们会倡议一个清华学生领导力培养项目。

聚会那天,二十多名清华创业企业家欣然与会,其中包括后来的清华企业家协会(Tsinghua Entrepreneur and Executive Club,TEEC)主席邓锋、杨镭、陈大同,TEEC北京分会主席宫力,TEEC硅谷分会主席余军等。大家都对Sandy捐助清华学生领导力培养项目表示感谢与欢迎,但也按照清华的传统,严肃认真地论证了项目的可行性、具体做法、效用目标等多个方面。校友们还一致认为,应该建立一个清华创业校友的组织,为硅谷创业校友的交流互助建立一个机制,也为这个领导力培养项目提供支撑。大家最后确定这个组织的名称为清华企业家俱乐部(Tsinghua Entrepreneur Group,TEG),由大家每月轮流坐庄组织聚会,并请李峰负责TEG的秘书兼财务。

就这样,TEG成立了,并由王熙、李峰和我组成专门委员会负责学生领导力培养项目。李峰受大家委托,几次利用回国出差的机会,到北京回母校联系落实相关安排。Sandy的朋友钱秉毅(Kenneth Chin)医生已经全时从事公益教育多年,非常有经验,也给出了很重要的建议,起草了具体的计划。之后,Sandy和TEG代表专程拜访王大中校长,就思源培养计划及其愿景进行了两个小时的融洽交流。Sandy睿智远见的设想和王校长育人报国的宏愿两相契合,王校长非常赞赏“思源计划”。当时负责学生工作的校领导杨振斌很重视这个项目,亲自接待了Sandy和李峰等一行,不但安排学生处直接负责,而且给这个项目起了“思源”这样一个为大家喜欢而且意味深长的好名字。在清华学子的成长道路上,人民和社会给予了很多,只有知道“饮水思源”感恩,而不是认为自己考试成绩好就“理所应当”得到所有优质教育资源(包括社会捐助的奖学金),才能有心奉献、回馈。

2002年校庆之际,4月26日晚,思源召开成立大会,李峰、宫力等代表TEG参加。

5月22日,TEG成员与思源一期同学的搭配名单、TEG导师给思源同学的信、TEG导师指南正式确定。在导师指南中有这样的话:By opening a window for the students to know more about the thoughts and experiences of alumni entrepreneurs,and indirectly about cultur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USA,the objectives of the program are to help students in developing leadership in terms of effectively contributing to the society.

还有这样的tips:Mentoring by own experiences and examples are suggested.Try not to simply answer all the questions for the students but help students to analysis the issues,and find ways to resolve the problems.Remember they have professors and parents to be their main source of education,and they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work together and help each other.

这些都是TEG会议讨论中提出的。在给思源同学的信中,有这样的深情寄语:While we become manager of an enterprise or a team member,we noticed the growing importance to possess the charisma of leader,but only to find out,that being a leader is all about thinking or believing that one can help others.TEG was born basing on such a passion,that each of us is pledged to share our experience,our love of helping each other and to assist you and help the next generation of leaders,who believe helping others are the essential quality of a leader.Sometimes funny thing in life is that seemingly small things may lead unimaginable and profound results.As we take the privilege to be your mentors,we wanted to start with small steps and be there for you when you need it.

5月26日,邓锋、吴波、高伟和宫力代表TEG参加了导师活动启动会,学生们做了自我介绍,邓锋介绍了每个导师的情况,之后分成四组交流。7月16日,我参加了第二次导师与学生见面和分为四组的交流,见到了我联系的学生曾行。

现在回忆起来,TEG真的是很有清华风格,每月一次的会议都是会前由轮值主席事先确定议题和主讲会员,会上大家认真讨论。而且,每次都会讨论与思源有关的事宜。

思源之情

大约也正是从2002年开始,TEG成员回国创业的越来越多,我也于2003年回到清华任教,所以参加思源活动的机会多了,每次都很为同学们的青春亮丽所感动。TEG对思源同学的帮助在二期时由个人导师改成了分组指导,分别由已经回到国内的邵晓风、李峰、宫力和我牵头。

到了2005年,TEEC成立了,在TEG的基础上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思源项目。那时,思源一期的同学本科毕业了,我联系的生物系曾行去了Harvard深造,康一委托我关照过的他联系的软件学院陈澜杰去了Goldman Sachs 香港(后又去Stanford深造),自动化系的周昕成了我的硕士生。有趣的是,思源三期自动化系的周光宇也在2007年成为我的硕士生,只是他一直没有告诉我,直到思源三期毕业晚会上才“暴露”。

在思源的创立和成长过程中,很多人尽心尽力。从当时的杨振斌,到现在的史宗恺,几任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都对思源项目倾注了很深的感情,不但选拔最好的辅导员带队伍,而且经常亲自参加思源的活动,给了同学们很大鼓舞。杨振斌的支持对思源这样一个创新性项目的成型举足轻重。杨振斌到教育部担任领导工作后也还是很关心思源,并给“思源校友会”成立做了主题演讲。史宗恺在论述全方位匹配教育资源的学生培养理念时,经常以思源项目为例,作为典型加以推广,并对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最初联系思源项目的唐杰,到成立思源时的负责人聂凤华;从负责思源项目迄今最长时间的张春生,到如今负责思源项目的耿睿。有的参与者虽然经手时间并不很长,却一直支持、参与思源活动,与思源有很深的感情。

最让人感动的是钱秉毅先生和张春生。钱先生2002年初春与我们一起花了很多精力设计“思源计划”的各项安排,之后倾注了大量心血把一个个计划内容实现。在思源的创业阶段,钱先生夫妇的真心、耐心与细心实在是让人感动。那个时候,几乎每一个TEG的创业校友每天的日程都非常忙碌,总有一种对思源项目投入不够的愧疚感,幸亏有钱先生鼎力支撑和聂凤华等老师的辛勤努力,才使得思源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春生应该是2004年年初接手“思源计划”的,到2009年年底去唐山工作,将近六年时间里,他的真诚和认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正是在这几年里,思源成熟了起来,形成了理念、传统和影响,也具备了稳定成长下去的条件。

当然,这一切的背后,是十年前Sandy充满爱心的动议和他十年来毫不动摇地付出。思源是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爱国华侨捐助的项目;思源是一些有社会责任感的创业校友支持的项目。TEEC对思源的贡献点点滴滴,却数不胜数:薛军、大同、邓锋、查扬、夏淳等很多TEEC成员都很热心参加思源活动;很多TEEC成员捐助思源项目,并帮助联系或亲自接待思源学生,大同还帮助联系了支教活动;金辉组织的导师团,又把TEEC对思源同学的帮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对社会的责任,这是思源的灵魂,也是在当今社会思源弥足珍贵的原因。

参加思源十年,是不断被感动的十年。与思源有缘,希望这个缘分到永远。2010年9月 北京

对思源口号“受助、自助、助人”的多维诠释

张春生(91级)

张春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996年获学士学位,2001年获博士学位。2001年留校工作,曾任校团委副书记,校党委学生部副部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2009年挂职到唐山市政府办公厅工作。2010年调至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工作。2004—2009年负责“思源”项目的组织工作。

前言

2001年,在美国硅谷的一位华人投资家朱伟人(Sandy chau)先生,准备在清华大学设立一项奖学金。朱先生希望这项奖学金能够与众不同,它不仅仅提供经济上的资助,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匹配相应的培养环节。为此,他找到了当时正在硅谷创业的一批清华校友设计方案。王熙(80级自动化)、李军(80级自动化)、李峰(85级力学系)等是最早参与的清华校友。在硅谷的一间咖啡馆里,他们经过多次聚会讨论后,酝酿出了“受助、自助、助人”的口号。

讨论思源项目的这些聚会,直接地促成了清华企业家俱乐部(TEG)在硅谷的创立,也就是现在清华企业家协会(TEEC)的前身。接到TEG对此项目的建议后,时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的杨振斌老师非常重视。他建议使用“思源”作为整个培养项目的名称,并给出了很多战略性的指导意见。他还曾多次亲自参与思源的培养活动,给负责组织的学生处、团委老师以极大的支持和鼓励。后来,钱秉毅先生(Kenneth)也受邀加盟,多年来全力帮助思源项目更好地策划和执行。

2005年TEG从硅谷回到清华科技园安家,更名为TEEC 后,对思源的支持更多且更为直接。在多方人士的精心培植下,截至目前,思源项目走过了九年的历程,已经培养了三百多名学生。思源项目的使命是为未来中国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的领军人物。这句“受助、自助、助人”口号,虽然只有六个字,却蕴涵着丰富的哲理,构成一条清晰的思想脉络,贯穿在对思源学生“教什么”、“怎么教”和“谁来教”这三个核心问题的回答之中。据笔者个人的肤浅理解,在此分述如下:

一、分部分来看,“受助、自助、助人”是意味隽永的人生哲理

清华校友们之所以提出“受助、自助、助人”这六个字,直接来源于他们的人生感悟。他们认识到,在清华读书期间,曾经受到了社会和学校中很多人的倾心帮助;在开始独立创业阶段,他们自己逐渐走向成熟;当有了一定的基础时,他们认为有责任为社会、为母校做一些事情,特别是应当帮助仍然在校的学弟学妹们。

每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会不可避免地遇到如何处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个哲学问题。在全世界的很多文化里,包括中国的儒家文化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都对此有着深入的探讨与思考。从更高的层次看“受助、自助、助人”,其本质也是一种处理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普遍准则,这是该计划努力向思源学生传授的,也是学生普遍认同的、感悟最深的内容。(一)受助。人都是在受助过程中生存、成长的,这是一个基本的社会事实。在很多文化中,都有感恩的要求。例如,儒家文化强调孝为报亲恩、忠为报君恩、节为报夫恩、义为报友恩,报恩是社会伦理的核心之一。在基督教文化中,强调要感谢神的恩典,要常存感恩的心。

当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伟大的转型期,社会价值观正在重塑的过程中。对于今天的年轻人,特别是对一帆风顺、踌躇满志的大学生们,需要引导他们认清自己的发展并不能完全归功于自己的努力,离不开时代、社会的大背景,离不开家庭、师长、同学、朋友等的支持和帮助。

受助这个概念不同于感恩。感恩存在不平等的意味,有下对上、受恩对施恩、卑贱对高贵服从义务的成分。受助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认识到自己是受助的,认识到自己的生存、成长离不开时代、社会的大背景和很多人的帮助,他就会变得谦虚、宽容和满足。谦虚则近于高尚,宽容则心态平和,满足则使人幸福。(二)自助。笔者理解,自助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在思想上成为独立的“人”,可以简述为自省;二是自我行动的开始,在行动中锻造成熟的“人”,可以简述为自修。自助,可以给自己心灵以力量,因而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委屈、经得住诱惑。富兰克林曾经说“自助者,天助之。”(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即为此理。

自省一直是儒家倡导的基本修养方法。《论语》中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中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对于修行,《大学》中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要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基督教文明同样强调自省和自修。祷告和忏悔使人自省。很多虔诚的基督徒,例如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一生当中,会不断地在日记、书信中,反省自己,提醒自己,要做到正直、诚实、善良。读经和讲道助人自修。基督教也有各种丰富的宗教仪式,可以指导信徒自修。

从培养学生的角度来考虑,思源项目强调自助,这样更具有针对性。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我国的教育家叶圣陶也讲过,“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这两句话含义相似,当学生主动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变成自我要求,并积极践行之,也即实现了自我教育,这就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三)助人。认识了受助、达到了自助,下一步很自然就是助人。助人不是单纯的付出,更重要的是一种收获,它可以使助人者心灵更加充实、满足,使个人境界得到提升,使人生价值得以实现。雷锋一生中不断地付出、奉献,同时他也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人。儒家讲“仁者爱人”,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基督教讲“爱人如己”,讲“施比受更为有福”,鼓励基督徒乐于助人。这些都蕴藏着同样的哲理。

助人有三个范畴。第一个范畴是帮助自己的家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元素,是幸福感的持久源泉,要做到工作与生活、事业与家庭的平衡。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敬爱之心,要敬而爱之。第二个范畴是要帮助自己身边的人,要帮助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己所在的社区,帮助自己身边的老师、同学们。这需要有关爱之意,要事事关心。第三个范畴是帮助自己的国家和人民。特别是对清华人来说,要志存高远、心忧天下,从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实现助人的理想,要有比较一般的物质需求和不一般的精神追求。这需要有热爱之情,要有对国家和民族深深的热爱。除此之外,对于少数有能力和机会的人,还要考虑追求对全世界、全人类的帮助、贡献。

自然而然地,从这里就会引申出社会责任感、服务精神;就引申出领导力的目标;就引申出立刻行动的习惯;就引申出低调、谦虚、务实、团结的态度。

概括而言,“受助、自助、助人”是三个阶段。认识了“受助”,标志着人认清了自己从何而来;实现了“自助”,标志着人成为自己的主人;领悟了“助人”,标志着人知道自己向哪里去。

二、就整体上说,“受助、自助、助人”是逻辑清晰的教育理念

教育活动要实现教育效果,做到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其形式的设计固然重要,但最关键的还是其内在的教育理念,然而这一点却经常容易被忽视。将“受助、自助、助人”这三者作为整体来看,又可以形成新的理解,这其中就蕴涵着思源项目的教育理念。依据其中内在的逻辑关系,有助于设计思源项目的教育活动。(一)好的教育方法,要传播“受助、自助、助人”的价值观

清华学生需要价值观的导引。蒋南翔校长曾经讲过“干粮”和“猎枪”的故事,说的是清华教育不仅要给学生干粮,更要给学生猎枪,这样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森林中狩猎,永远饿不着。今天,面对社会纷繁复杂的大背景,学校要再给学生一件东西——指南针,这样他们才不会在森林里迷路,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清楚地知道属于自己的方向。干粮代表知识;猎枪代表能力;指南针代表价值观。“受助、自助、助人”是一个人成长的普遍规律,也是一个组织发展的普遍规律,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普遍规律。能够认识和自觉运用这个规律,会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时走向更多自由之境界。因为受助,所以要助人。要向学生传达这样的价值观:因为受助,故每个人都有助人的责任;这种助人对象不应当是特定性的,而应当是普惠式的。正如清华校友杨向阳学长讲的一段话,他说,“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我们不可能再生他们养他们,但是我们可以生养我们的孩子;教过我们的老师我们不可能再教他们,但是我们还可以教我们的学生;帮过我们的人,一生也可能不需要我们的帮助了,但是我们要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香港人李韶夫妇有一次在美国出游,中途汽车抛锚,无奈到路边人家里求助。主人家让他们到房间休息,然后很快帮助他们把车修好。李韶夫妇十分感激,就问,我们怎么才能感谢你呢?主人回答说:“Don’t pay back,pay forward.”受这句话的感染,由中国香港大学主办的李韶社会经济考察计划由此发起,李韶夫妇每年都出资支持在校学生考察中国国情。每个人都曾经受助,但是不一定有机会、有能力直接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但是只要大家把这种帮助在社会上继续传递下去,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回报,这样这个社会才会绵延下去、兴旺发达。

受助越多,助人的责任就越大。对于与同龄人相比接受了更多帮助的清华学生,应当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2007 年比尔·盖茨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对毕业生讲,“想一想吧,我们在这个院子里的这些人,被给予过什么——天赋、特权、机遇——那么可以这样说,全世界的人们几乎有无限的权利,期待我们做出贡献。”(When you consider what those of us here in this Yard have been given in talent,privilege,and opportunity there is almost no limit to what the world has a right to expect from us.)他还引用他母亲的那句话:“对于那些接受了许多帮助的人们,对他们的期待也更多。”(From those to whom much is given,much is expected)这些话,都完全适用于清华学生。(二)好的教育活动,要达到“受助、自助、助人”的辩证统一

从宏观上看,“受助、自助、助人”可以看成是人生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即:幼年的时候常常接受别人的帮助,青年时期开始逐渐独立,成年以后开始有能力帮助别人。不过,从微观上看,“受助、自助、助人”又时刻存在于每个人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每天都会遇到受助、自助、助人的情境。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有时,这三者又是共存的,是相互转化的。“受助、自助、助人”这三者之间存在辩证统一关系。一是助人者亦受助,并达到自助。助人者在助人的过程中,虽有付出,但更会收获内心的幸福和快乐,有助于自身的成长。雷锋就是这样的例子。二是助人的最高层次是助人自助,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注重受助者的主体性,这也是社会工作等专业的口号。三是受助者如因此而自助,即为助人。受助者如有积极的心态,超越的认识,并因受助而得到自身的成长,既实现了助人者的最大心愿,也是对助人者的帮助。正如孩子的奋发向上、茁壮成长是对父母的最大慰藉一样。四是自助过程中离不开受助和助人的影响。单纯的、封闭的自助容易走向狭隘,在受助与助人过程中实现的自助,会更有眼界、更有力量。

每年思源班建立后的第一个暑假,思源同学都会赴西部贫困地区学校支教。这个活动给人最直接的认识是一次“助人”的行动,但是每次回校总结时,思源同学们感受更深的是,他们在支教过程中受到了充分的锻炼(自助)、同时从淳朴的孩子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受助)。这样,在一次支教活动中,通过助人的良好愿望,促进了自助的实现,又达成了受助的成果。好的教育活动,就是通过精心的设计,统筹这三者的关系,让它们都在学生身上有效发挥作用,实现三者的辩证统一。(三)好的教育项目,要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持续循环

朱伟人先生在最早提出思源项目时,就发表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他说,希望清华校友们最终将这一项目接手过去。在他的思想里,什么时候他可以不参与,不再提供资金支持,而这个项目仍然可以顺畅运转的时候,这个项目就算真正成功了,这是投资家的远见卓识。“受助、自助、助人”实际上构成了一个循环。当受助的人,通过自助成长,最后开始助人的时候,就会出现更多的受助人;当助人者,在助人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得到鼓舞,得到幸福,即本身因此而受助,就会激发其产生更多助人的愿望。这是社会良性发展的正反馈效应。思源这个教育项目是否能持续运行下去,最关键要看其自身能否形成良性循环,就是要看毕业的思源学员最终能否承担起支持思源的重任,包括理念、资金和人力等各个方面。

好的教育项目,自然首先体现在学生当期的收获上,可是从某种意义上说,更重要的是要看这个项目有没有形成一个内在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有没有形成良性循环。学校里常常可以见到一些活动,它们看起来很好,但是参与过的教师、同学,特别是教师没有得到激励,下一次再邀请他参加活动时就很不容易,不得不四处去找其他的教师,这就没有形成循环效应。如何激发教师参与育人活动的兴趣,仍然是当前学校亟待研究的课题。

在思源活动中,广泛采用“反思性分享”的交流方式,在活动中高效地促成“受助、自助、助人”的循环。其组织方式是,由教师引导学员对观察到的现象深入反思,思考各种现象背后蕴涵的本质,鼓励参与活动的社会人士、校友、教师和学生都讲出打动内心的东西,真诚分享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感动,讲实话、讲真话、讲真心话。这种“反思性分享”契合了捐资人、校友、教师和学员的兴趣,使助人者心灵得到充实的收获,使受助者心底涌出助人的愿望,因此他们会继续热爱这个项目。这是思源项目宝贵的生命力。“受助、自助、助人”这三者组合在一起,发挥出巨大的思想力量。中国台湾的慈济基金会,也有一句类似的口号,“知福、惜福、再造福”,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夜阑人静时,细细品味这些文字,顿觉陋室盈香、可赞人生之妙也。

三、从组织上讲,“受助、自助、助人”是号召各方的共同旗帜

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学校内部的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史宗恺讲过一个重要的观点:高等教育当前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大学的教育资源是不断拓展的”,其中校外的资源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多方资源的共同作用,不仅可以增加教育力量的总体投入,而且可以平衡、互补。例如,当访谈校友群体时,很多校友都讲到,清华学生书已经念得够多了,需要更多课外的东西;而学校教师群体的看法则迥然不同,他们认为当前学生学风还不够好,用于学习的时间仍然不足。又如,在思源学生导师团项目中,来自校内的导师们通常会努力向学生介绍社会的复杂情况;而来自校外企业界的导师们则精心引导学生讨论理想与价值观。这些事实饶有趣味,引人思考。对来自不同角度的看法,当然不能简单地评价谁对谁错,但是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概括而言,目前积极参与思源项目的共有四方面的群体,即社会人士、校友、教师和学生本身。(一)社会人士

社会人士来自社会不同领域,拥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人生阅历,具有广泛代表性,他们可以给予思源项目广泛的支持。例如朱伟人先生不仅提供了大部分的资金,而且贡献了很多开拓性的理念;又如钱秉毅先生对思源各项培养活动提供了专业化的帮助,更对思源学生给予了导师般的关怀。还有许多关心帮助思源的社会人士,也积极参与思源的各项活动。他们有很多投入,也从思源活动中得到很多收获,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看到思源学生不断成长进步,看到中国未来的希望,他们也为之欣喜。(二)校友

校友群体目前以TEEC成员为主体,还包括其他一些曾与思源项目接触、关心学生成长的校友。校友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和社会阅历,同时还熟悉清华的文化和教育环境,对清华学生有着深厚的感情,是思源学生导师的最佳人选。他们对思源项目的支持通常会非常投入。当然,他们在帮助思源项目的过程中也会得到收获,一是TEEC自身就是在帮助思源项目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二是校友个人可以实现自己回报母校的心愿;三是从今天的优秀学生身上校友自身也会受到教育和激励。(三)教师

思源项目主要由学生处和团委的教师负责组织工作,同时吸纳关心思源发展的其他教师参与。学校的教师有比较丰富的教育理念和组织经验,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学校的教师在参与思源项目过程中的主要收获,一是接触最优秀学生,获得“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二是有放手尝试新的教育理念的成就感;三是通过思源项目可以建立与社会人士、校友沟通的平台。(四)学生

学生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他们通过以下几种形式担任教育者的角色,一是每个思源班均配备两名学生辅导员,负责四年全程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二是高班思源同学对低班同学的影响,例如每届新学员的选拔都有老学员参与,既承担组织工作,又承担部分评委职能;三是各班级内部有自治组织,可以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这些做法继承和发扬了清华“双肩挑”的传统,使得学生在助人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受助和自助。

从实践中看,“受助、自助、助人”是社会人士、校友、教师和学生在参与思源项目中的共同体会。这六个字可以超越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工作环境、不同的思想观念,将它们凝结在一起,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共同组合成“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优秀教育资源,由此培育“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骨干人才,推动思源项目不断发展。

结语

思源项目从设立起,到今天已经有九年了。九年的时间似乎很长,但对于一个教育项目来说,这仅仅是一个起步。要做全面的评价,至少还需要15~20年的时间。但是,不管将来的评价如何,今天大家能看到思源项目已经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代表着一种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它所秉承的“受助、自助、助人”口号,已经萌发出生机勃勃的生命力,正在每一个参与这个项目的人心中落地、生根、发芽。2010年4月 北京

十载思源情,百年报国志——“思源计划”开展十年来的初步思考

王松涛(99级)耿睿(93级)

王松涛,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学士(2003)、博士(2008)学位,2008年留校工作。现任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负责“思源计划”的组织实施。

耿睿,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学士(1997)、硕士(2000)、博士(2009)学位,2000年留校工作。现任清华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负责“思源计划”的组织实施。

2001年,华人投资家朱伟人先生和几位在硅谷创业的清华校友王熙、李军、李峰等提出一个学生培养的新想法,建议将一笔本来准备用于设立奖学金的款项用于开展优秀学生培养项目。这个创意得到清华大学的大力支持,而且还匹配相应的教育资源,一个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的优秀学生培养计划在清华园孕育而生。学校提议将此项计划命名为“思源计划”,取“饮水思源,服务社会”之意。随着项目的开展和讨论的深入,参与“思源计划”的教育者们逐渐凝练出“思源计划”的基本理念。“思源计划”的使命(Mission)是为未来中国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的领军人物。“思源计划”的愿景(Vision)是成为清华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典范模式之一。“思源计划”的精神(Spirit)是饮水思源,服务社会。“思源计划”的教育目标(Training Objective)是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包括爱心与同情心、洞察力与人际沟通能力、独立深入的思考能力、服务社会的精神、对中国社会的了解和情怀、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等方面。时至今日,针对思源理念的探讨还在不断深化,“思源计划”的培养方案也在不断完善。

在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思源计划”逐步形成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全过程匹配各类教育资源因材施教为范式,以高端的导师引导与优秀的朋辈促进为着力点,以专业化、精细化的项目为载体,以丰富的日常培养环节为补充的育人格局。

第一,成功的因材施教项目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理念

2010年,一项针对“思源计划”一期至八期学员的调查显示,超过90%的学员认为“思源计划”对自己最具吸引力、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其核心价值观,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奉献精神。“思源计划”特别强调对学员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这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于未来领军人物的要求,也反映了青年骨干自身成长的内在规律,是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统一的必然要求。这样的培养目标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也更容易内化为学生日常的行为准则。

2009年8月,学校临时决定将正在参加暑期实践的思源八期学员调回学校参加国庆群众游行方阵训练。由于这些思源学员没有参加前期的集训,不少学员长期在院系做替补队员。有一位思源学员,每当有同学生病,她都顶替上去训练,却从不因此而争正式队员的资格。直到国庆当天,她仍然是替补队员。很多同学替她惋惜,但她说:“这就是替补的意义”。在暑期实践总结会上,思源八期的同学纷纷表示,这是他们度过的最有意义的假期,他们深深体会到服务奉献的快乐。

在日常生活中,思源学员也努力寻找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机会。2011年3月,思源九期黄志杰等十六位同学自发组织了赴北京莎莉文儿童康复中心为听障儿童献爱心活动。学员们深入听障儿童群体当中,带领孩子们开展素质拓展游戏,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帮助孩子提高信心,树立理想。回到学校之后,学员们建立了专门的微博,向社会介绍莎莉文康复中心儿童现状,呼吁社会上更多的爱心人士为听障儿童提供帮助。

类似的故事在思源中还有很多,思源学员常说:“虽然我们还处在受助的阶段,但也不能忘记时刻尽力助人、服务社会”。“饮水思源,服务社会”的理念在每个学员心中烙下深深的印记,成为思源学员的集体名片。

第二,以实践教育为载体,引发思索、内化品格、坚定选择

志同则道合,在思源这个集体中,每位学员的心中都有一粒成才报国的种子,如何帮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是参与“思源计划”的教育者们一直思考的问题。理想的种子只有在实践的沃土上才能开花结果,实践教育促使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放眼世界,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最好的方式,只有当学生对中国的国情和自己所处的时代有了全面的认识,才会真心地认同和接受国家的形势政策教育,并自觉形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的价值取向。

由于“思源计划”学员在学期内学习和社会工作任务比较重,暑假成为集中开展实践教育的最佳时机。过去十年,“思源计划”的组织者不断充实完善暑期社会实践环节,希望通过暑期实践促使和帮助学员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认识世界,深入思考并逐步树立人生理想,并将实践的收获内化为品格,进而升华为对理想的坚定追求。

大一暑假,“思源计划”组织学员前往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支教并开展社会调查,了解中国国情,与当地人民建立深厚感情,培养“本土情怀”。十年来,思源学员脚步遍布甘肃、陕西、湘西少数民族聚居区等地区。在支教的同时,学员深入农村,走访山区贫困农户,切身感受偏远农村的生活状况。看到在甘肃武威黄羊川镇土坯房中学习的学生,看到湖南湘西一个苗族家庭选择让一个孩子放弃中学学业以保证另一个孩子接受完整的教育,学员们开始体味国家发展的阵痛,开始思考成才报国的方向,开始规划奉献社会的路径。

大二暑假,思源暑期实践以感受“中国力量”为主题,学员赴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等中国经济发展领先的地区进行考察和调研。通过走访国防科技基地、优秀国企、民族企业,与校友座谈,思源学员感受到中国发展的勃勃生机和巨大的内在力量、了解了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认识到个人的成长需要与国家前途相结合。“思源计划”还特别注重培养同学开展社会调研的能力,要求学员撰写专业化的调研报告和案例分析报告,不断提升学员的理论素养和全局意识。

大三暑假,思源学员们到香港地区考察政府、高校、企业以及NGO组织,开阔视野。通过在香港的考察,思源学生接触到不少新的理念,开阔了视野。“思源计划”期望学员在观察和接触与内地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有所不同的香港时,能够思考中国如何走入全球化的时代,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同时,香港实践也给学员不少与高端人士接触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习得体的交流表达方式、提高眼界。

从大一到大三的暑假,三个实践项目相辅相成,形成层层深入的培养过程,让思源同学逐步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逐步积累完成个人的社会理想所必需的能力、素质和素养。

第三,形成“自我激励、朋辈促进、导师引导”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育格局

十年来,“思源计划”的顺利开展得益于成功汇聚了学校、校友和学生三方的力量,并形成“自我激励、朋辈促进、导师引导”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育格局。

一方面,“思源计划”成功地调动校友、社会人士、学校教师的参与,形成了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思源计划”的各项活动都保证了高度的师生互动,让学员能够及时得到师长的指导,对学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惑,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都有深远的影响。在“思源计划”暑期实践中,学校会为每支实践队伍匹配高水平教师或高层次社会人士全程随行,随时与学员交流。每次实践总结会,校党委副书记史宗恺等校领导、关心“思源计划”的清华教师和清华企业家协会的校友都会参加,对暑期实践进行深度点评。教育资源的充分投入有效提升了实践的深度,保证了实践的效果。

另一方面,通过加强集体建设使朋辈间互相激励、互相促进的作用最大化。“思源计划”每年从三千余名大一学生中选拔约35名学员,真正是“百里挑一”。入选的学员在最根本的价值观上具有一致性,认同思源的理念,有奉献和服务意识,但他们又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点。正是由于在价值观上的“同”,使得思源成为大家能够一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地方。正如思源学员所说,在思源这个集体中,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谈理想、论时事、畅所欲言,有争论、有共鸣、收获丰厚。通过这种朋辈之间思想上的交流碰撞,每个人的认识水平都得到了提高、思想得到了升华,“思源计划”所强调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奉献精神在学员心中不断强化,而思源也成为学员们的精神家园。虽然思源学员往往承担很多社会工作,加上专业学习的压力,在学期中团聚的机会有限,但是每隔一段时间,学员们总会自发聚在一起,说说心里话,谈谈理想,释放压力,然后轻装上阵。与此同时,正是由于每位思源学员的“不同”,使得每位学员都能够接触到其他学员身上众多优秀的品质、独特的见解,大家见贤思齐、互相激励、共同进步。

久而久之,思源逐渐形成了“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组织文化。通过“思源计划”的培养,思源学员凝聚成一个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能够真诚交流、彼此扶持、具有强大向心力的集体,这个集体“聚是一团火”,在“受助,自助,助人”理念的号召下,不仅能够实现自助和互助,也能共同实现助人的理想。同时,思源时刻提醒每位学员要做到“散是满天星”,在自己的班级、院系以及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延续“受助,自助,助人”的理念,出色地完成工作,积极地帮助他人。正是这样低调谦虚、两个集体并重的内部文化,更加强了思源学员的对思源的认同感。

第四,全面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真正实现“全过程资源匹配”“思源计划”的一大特色就是拥有高质量和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在学校以及关心思源成长的校友和社会人士的支持下,思源学员在本科期间就能得到众多社会各界高端人士的指导,并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项目开阔眼界、积累经验。学校非常重视“思源计划”,为思源匹配了大量教育资源,保证各个培养环节长期顺利开展。杨振斌、陈旭、史宗恺等学校领导不仅为“思源计划”提出很多指导意见,还多次参加思源活动,给思源学员直接的指导帮助。2009年3月,校党委副书记史宗恺主持召开“关于统筹校内外学生教育资源工作会议”,明确了校友会、基金会、继续教育学院、科技开发部和学生部、研工部、校团委共同为“思源计划”匹配资源的共识,为继续拓展“思源计划”的资源奠定了基础。

由于学校的重视、校友和社会人士的大力支持,思源学员获得了很多难得的机会。比如,2009年暑期,思源七期学员前往环渤海地区天津、唐山、大连等地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感悟中国力量”暑期实践。当地校友会帮助联系推动,实践活动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全力支持,不仅安排专人全程陪同学员参观当地党政机关、大型装备制造业企业和其他支柱企业,还请到地方领导与思源学员座谈。史宗恺老师等校领导也亲自前往大连,给思源学员指导。

清华企业家协会(TEEC)是思源的重要支持者。支持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TEEC会员们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十年如一日地关心着思源和思源学员的成长。TEEC专门成立了思源委员会,定期讨论与思源相关的事宜;TEEC会员经常参加各种思源活动,给予思源学员直接的指导;很多TEEC会员担任了思源学员的导师,他们精心安排活动,帮助思源学员增广见闻、深入思考、提升领导力,更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传达给思源学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众多关心思源成长的社会人士,也为思源提供了大量高端资源。美国PESI基金会(Professional & Educational Services International)主席钱秉毅先生从“思源计划”设立之初就负责帮助思源组织在中国香港的考察活动。经他的精心安排,思源学员有机会接触到香港地区各机构的高层人士,与终审法院的法官共进早餐,在大学的院长教授带领下参观校园,和企业总裁喝下午茶,也有机会走入香港地区社会最基层,了解香港地区社会民主化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这些经历让同学们能够全方位、深入地了解真正的香港。年过六旬的钱秉毅先生每次都全程陪同学生考察,他认识所有参加过香港实践的思源学员,跟很多学员长期保持联系,还邀请在美国湾区学习工作的思源学员去他家做客。学生除了从考察活动中得到很多收获外,也从钱先生本人身上得到了人格的教诲。

第五,以专业化的环节设计与精细化的项目运作保障培养的效果

要保证培养计划的效果就必须有精心设计的培养方案。经过十年的不断探索,“思源计划”形成了以三次暑期实践为核心、以导师团计划和社会工作概论课思源班为辅助,以各种专题培训为补充的培养方案。这一方案仍在不断调整完善。每年“思源计划”的组织者都通过各种形式的总结和研讨,对培养方案和实施方式进行讨论和修订。校领导、“思源计划”的发起者们、关心思源成长的教师和社会人士都会参与其中,从不同角度为“思源计划”提出改进建议。

在项目运作方面,“思源计划”强调精品活动的精细化运作。一般的学生活动容易重视活动中的组织而忽略活动前的准备和活动后的总结。与这样纺锤型的活动模式相比,思源的培养环节构成了闭环的学习过程,使教育资源能够发挥最大效用。

以2010年暑期思源九期赴甘肃武威社会实践为例,这次实践由支教和社会调查两部分组成。实践前,辅导员先组织学员一起学习了社会学研究方法,并邀请校内曾经在甘肃地区工作过的老师为学员介绍当地的情况。在此基础上,负责思源项目的教师和辅导员指导思源学员完成了社会调查的选题工作,确定将学员分为四组,分别对土地荒漠化、节水农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以及留守儿童心理现状等四个具有中国西部社会发展特色的主题进行调研。实践过程中,通过每晚召开的班会,学员们分享当天的所见所思,使得一个人的思想在集体中扩散为所有人的思想。实践结束返京前,思源学员开展了对实践效果的调研,当地学校同学对思源学员的支教满意度达96%以上,针对调研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思源九期内部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实践结束返校后,带队老师、辅导员带领同学继续深入总结,进一步巩固了实践成果。正是这样精心的组织实施,使“思源计划”的暑期实践项目因“行程设计科学、内容丰富而深刻,并且致力于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成为全校实践工作的优秀项目。“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思源计划”实施十年之际,思源一期的学员博士刚刚毕业,硕士毕业生也步入社会不久,思源的培养效果还待考察。但以2010年行将毕业的四十多名思源学员(包括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为例,他们中有两名博士毕业生选择到京外的地方政府担任公务员;有1名博士生和4名硕士生即将进入交通银行总行、中国电信集团总部等主流行业工作;有8人选择在清华直接攻读博士学位,13人在清华攻读硕士学位,十余人将赴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等著名学府深造。思源学员们正满怀信心地开始自己“治国之才,兴业之士,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

思源学员还践行“饮水思源,服务社会”的理念,创立了一些协会和公益组织。思源一期学员陈澜杰等创立了学生科技交流协会、思源二期林玲和三期林正航同学等创立了海峡两岸交流协会、思源五期蒋抒洁等创立了东西部大学生联合教育志愿计划等。思源三期建筑学院学生李烨在得到哈佛的offer之后暂缓入学一年,回国成立了公益建筑咨询与设计为主营业务的NGO,取名为S.M.A.L.L.(Smart and Mini Architecture for the Local and Low-income)。思源一期经管学院学生王迈本科毕业后就职于荷兰银行(中国香港)投行部,工作期间参与企业资本市场融资和跨国并购交易总额逾20亿美金。随后辞职与伙伴创建了“过来人”大学生求职网,已经为超过两万名在校学生提供了求职辅导,他的创业事迹被CCTV、东方卫视、第一财经、新京报等多家媒体争相报道。

时值“思源计划”十周年之际,恰逢我校百年校庆盛事,从“思源计划”走出的思源人,必将传承百年清华学子投身报国之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而“思源计划”也将以崭新的面貌步入清华新百年!

思源漫谈

沈悦(96级)

沈悦,200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2005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建设管理系;2005—2009年留校工作,曾任校团委副书记,参与思源项目的组织;2009年调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工作。

饮水思源,语出南北朝时期庾信《征调曲》中“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意思是吃果子的时候要想一想结果的果树,喝水的时候要想一想流水的源头。庾信之所以有这样的言论,与其自身的经历密切相关。他本是南北朝时期梁朝人,奉梁元帝命出使西魏,不料就在其出使期间,梁朝被西魏所灭。由于当时北朝君臣一向仰慕南方文学,尤其是在文学方面久负盛名的庾信,因此他被迫又是很受器重地留在了北方。后陈朝与北周修好,允许流离人士返回故国,但庾信仍不得返回南方。他深切思念故国乡土,又为身仕敌国而羞愧怨愤,直至死于隋文帝开皇元年。后人根据这一典故,形成了“饮水思源”这一成语,用来比喻不忘本。

思源项目以“受助、自助、助人”为口号,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为使命。项目的设立,看似偶然,但也有其背后的必然性。一是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士愿意拿出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来做公益事业,尤其是投入到学生培养环节。二是改革开放后毕业的一批有国际视野、社会资源和丰富阅历的清华校友逐步开始回报母校。三是“高层次、高素质、多样化、创造性”的骨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需要更多样、更有效的学生培养环节作为有效的支撑。四是现在的大部分学生,包括清华的学生,都是在各方关爱下成长,成长历程中得到多,付出较少,需要加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的教育。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思源项目应运而生,相关各方都投入了巨大的精力来关心、扶持其成长。

思源项目是新形势下清华学生培养方式的一个试验田、一个样板工程。其创新之处主要有四:第一,在传统的班团和社团(包括学生艺术团、体育代表队)方式之外,创造了一个新的集体形式。这个集体的成员基本都是班团和各类学生组织的骨干,属于品学兼优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将其集合在一起形成了明显的集聚优势。从这十年的实践来看,这样一个集体有利于其成员更好地成长。第二,思源项目贯穿于整个大学本科,甚至通过思源校友会的形式延伸到学生后续的成长之路。这种连续的培养方式,突破了原有的以短期实践、科研项目为主的学生课外培养方式。第三,思源项目从学生培养资源(包括物质和教师资源)使用的方式来看,从原来的撒胡椒面,到现在针对重点群体进行重点的持续投入,也是一个比较大的突破。第四,思源项目的教育资源不再局限于校内,教师资源包括社会人士、校友、校内教师等各方各面,课堂也遍布神州大地。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思源项目创立之后,与其类似的针对院系分团委书记、学生会主席以及科技创新人才等不同类型学生骨干的培养计划在清华校园内也逐步建立,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态势。

我于2009年调离清华后,仍经常受邀参加思源项目的活动。每次参加活动,都会有强烈、全新的震撼。思源同学们表现出来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追求理想、追求完美的精神气质深深地打动了所有来宾,他们无尽的青春活力和朝气不禁让人回想起曾经的青春韶华和校园生活。尤其是对曾经在学校学习、工作和生活过多年的我们,这样的活动使我们重新汲取了力量,也促使、提醒我们不断思考和反省自己的人生之路。思源已经成为我们重要的精神家园之一。我们曾经为思源的成长贡献了一点绵薄之力,现在也成为了思源项目“助人”理念的受益者。

我经常发现一些其他学校的毕业生在讲起母校时,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充满“饮水思源”的感情。与之相反,清华的学生大部分提起母校和母校生活,都充满了感激与感恩之情。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清华有大师、有大楼,更重要的是多年来学校各个方面都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给予学生无尽的关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学校承诺:决不让一个勤奋而有才华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为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在入学时学校专门设立“绿色通道”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排忧解难;学生入学后,通过资助体系覆盖家庭经济困难的全部学生,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解决基本求学费用,包括学费、住宿费和基本生活费。不仅如此,学校还提供了大量的勤工助学岗位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保证这些同学有充足的营养,学校专门要求后勤和学生部门根据青少年每天的营养需求,研究确定学生食堂中、低价位菜肴的品种。清华对学生的这种关爱,渗透到了办学的方方面面,思源项目就是这种关爱的另一种体现。

这样的“源”,叫“我”如何不思、不念她?2010年10月 北京

播下“思源”种子,默默护持八年——访朱伟人先生

李道今(记者)

朱伟人(Sandy Chau),祖籍上海,美籍华人,自20世纪70年代,先后在美国、中国内地及台湾、日本、加拿大和欧洲成功运营了电子、房地产、大型商业中心、生物医药等多领域的大型投资项目,如美国亚利桑那州(Arizona)凤凰城、太平洋百货、大展公司、Eureka Therapeutics、Crown Bioscience等;EPIN 媒介最初种子投资者和美国硅谷橡子园合伙人。

美国领导论坛的董事会成员之一和民主党顾问,亚美多科技协会和中国工程师协会硅谷分会创始主席,美国欣欣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一个人必须有道德与伦理的指南针。我观察到,有一段时间,这个指南针丢掉了。大家重新寻找时,好像也希望有所不同——有些人是唯美主义,有些人是唯钱主义、发财主义……但是我觉得,如果有机会,就找一个关心人、有爱心的指南针。”对面谦和而儒雅的朱伟人先生,用夹杂上海尾音的港味普通话娓娓道来。

这既可以理解为“清华大学‘饮水思源、服务社会’优秀学生培养计划”核心价值观——“受助、自助、助人”的诠释,也可看做朱先生倡议发起此项计划的注脚。

八年了,这项以“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的中国未来领军人物”为使命,希望“成为清华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典范模式之一”的公益项目,已是清华大学的品牌。每年,三十多名入选学生已从推荐产生演进为2009年的激烈竞选。

的确,“思源计划”的内容有着巨大吸引力——“暑期活动”就包括大一进中西部乡村调研、入欠发达地区支教,大二做国企校友访谈、赴发达地区调研,大三到国际著名城市参访与交流等。“领导力培训课程”从文化素养到中国国情,从经济管理到综合能力……

其实,“思源”更根本的吸引力是文化。“思源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忧国忧民、卓越低调、互助感恩的特质让我们悄然有别于旁人”,思源五期学员周光宇的理解应该较有代表性。“思源”文化吸引精英学子加入,也造就了一个特殊团体。他们的优秀之处首先不是成绩或能力,更重要的是有爱心和奉献精神。

幸运的三十多位清华学子,通过激烈竞争加入“思源计划”,之后的四年中却会在“不加压力,不搞淘汰”的非竞争组织文化中共同成长。秉承“饮水思源,服务社会”的精神,他们开始践行爱心与奉献。

这种标准与主旨,多少与包括朱先生在内的发起人的经验有关。

朱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就在美国创业成功,当前在IT、传媒、咨询及生命科学领域投资活跃并成效显著;他是美国领导论坛董事会成员、民主党顾问和亚美多科技协会(AAMA)、中国工程师协会硅谷分会创始主席;他是一位很受尊重的社区领导者和公民领袖。

他在硅谷的时候就观察到,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创业家总被人捧着,成就很容易接受,挫折接受不了。朱先生的见地是:社会上最成功的人,是大家都能够相信他、尊敬他,而不一定是最聪明的、读书最好或是最能干的人。尊敬是因为他首先会关心别人。

此种见解当与《道德经》中“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同境界。

虽然“思源计划”的大部分成员还没走上社会或刚刚工作,其效应还未能全景展现,但是对“思源计划”倾注八年资金与热情的朱先生深信,这粒种子一定能够开很大的花,结很好的果。

在清华这个精英群里选出的精英,在“思源”这样有爱心又乐意助人的团体中,有共同的目标,互相团结又互相鼓励,一定有相当优秀的成员出现在不同的领域。就像是划船,每一个人都向同一个方向划,很多东西都可以推动。

朱先生最希望“在社会各门各类上面,都有‘思源’的学生去贡献”。他并不希望学生都扎堆在创业这一个领域。虽然他是非常有影响的投资人,并且“思源计划”的缘起也与商业有关,但很显然,他未着眼在商业。

八年前,当朱先生投资多家清华人在美国的创业公司后,他发现他们很特别——“在国外非常团结,每个人都是埋头苦干,是做实事的。”

当这些在美国创业的清华人成立清华企业家协会时,这位因投资清华人而颇受尊重的“非清华”学长应邀出席。“华侨有一样的目的,就是不被欺负,我们必须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朱先生的发言引起共鸣,他提出作为大家“共同目标”之一的“思源计划”也获得踊跃响应。

他说:我们在外面有这么长时间,吃了不少苦头,也学了不少的知识,现在包括将来有机会回到清华的时候,就帮帮清华的学子。借此,“思源计划”正式启动。

好像是一个个的偶然,才诞生了这样一项计划。但这背后却是长达几十年的积淀,“思源”的“受助、自助、助人”基因很早就存在。

在朱伟人先生于“受助、自助”中开始感受人生时,他只有十三岁,这一年他随父亲来到越南。在那里他感受到华侨的团结与互助,接受了华人的照顾与帮助。一名在异乡生存的弱势者,尝获和深植了爱心与奉献。

六年后,他去美国读书。在感觉“最受影响”的大学时代,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枯燥的化学课程没有挤占他对社会判断的兴趣——黑人、犹太人、西班牙人、墨西哥人那么多与华人同境的美国“非主流”群体中,都很会争取各种利益,中国人“太客气了”,宁可受苦,也不去争取应该的获得。

他觉得不公平。“人在中国时,他可能觉得每个人都是竞争者。但人在国外,大家都有颗归向祖国的心。因为我们非主流,又是自己人,所以一定要非常团结。”他号召关心教育和慈善,主要就是希望大家有一个共同目标,能互助团结在一起。

时过境迁,朱伟人播下“思源”的种子,默默护持了八年。

种子渐渐发芽、开花、结果,并孕育了新的种子,传承着奉献与爱。“思源”四期的罗润贤说:在思源而识的人,因思源而遇的事,给予了我新的视角和感悟,是我这四年和今后人生的宝贵财富。“我觉得‘思源’是清华的,我只是开始动了一下手,是很小的一个种子。思源的发展,都是他们自己的力量”。朱先生如是评价默默的八年。

当伴着新鲜春意从美国来京的朱先生与“思源”一、二、四、六期的同学共进午餐时,他欣喜地发现,这些学子有着意想不到的水平、热情和思路。

朱先生鼓励学子们:“思源”未来假如去追寻我过去的东西,绝对不适合。只要爱心和奉献的基础不变,能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人,也爱环境与国家,由这样优秀的人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找出一条路给“思源”,他们代表的就是将来。2009年4月 北京

“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记“思源计划”主要执行人钱秉毅先生

任鹏飞(记者)

钱秉毅,祖籍广东三水,生于中国香港,20世纪60年代移民美国。加州大学医学博士,消化内科专业。中国改革开放后,他长期致力于推动中美科教文化交流,是“思源计划”的主要执行人之一。现任美国国际科技教育服务机构总裁、中国香港专业人才服务机构董事。“中国年轻人,有两件事情最重要:一是认识祖国落后地区,关怀社会弱势群体;二是具有国际视野。”

2010年深秋的北京,钱秉毅先生夫妇在返回美国前夕接受了采访。谈到十年前创立“思源计划”的理念时,钱先生说出了上面一段话,语气急切。

记者多次采访“思源计划”,钱先生的名字常被人提起。他热心于推动中美科教文化交流,早在1988年就在加州注册成立了非营利组织——美国国际科技教育服务机构。十年来,钱先生担任“思源计划”的主要执行人。“朱伟人先生是我在加州大学的同窗,多年来始终保持密切联系。”钱先生说。2001年在美国硅谷,朱伟人、钱秉毅以及当时在加州工作的清华毕业生王熙、李军、李锋一起探讨如何帮助中国的精英学子成长。

智慧火花的碰撞造就了“思源计划”的雏形。朱伟人先生说,应创立一个特别项目,培养中国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增强这一代人的责任感。

钱先生提出,有两种能力中国学子必须具备,一是认识祖国落后地区,关怀社会弱势群体,从而明白如何帮助国家发展;二是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同世界打交道。

王熙、李军、李峰把朱伟人先生和钱秉毅先生的想法合二为一,提议以一个项目计划为平台,在清华大学实践人才培养理念。

于2002年启动的“思源计划”体现了创始人的良苦用心。钱先生和同人们对思源学子大学四年的暑期生活作了精心安排:与美国同学文化交流;到在中国边远农村支教;在长三角、渤海湾、珠三角等地开展国情调研;并到中国香港与各界精英人士交流。

钱先生说,“在不少人已富裕起来的今天,中国仍有很多同胞生活艰难。思源学子了解社会、回报社会,必先从那些最需要关注、而又常被遗忘的弱势群体做起。”

到香港的学习着眼于让思源学子理解自己对社会应有的承担。“香港是中国最国际化的城市,学员们用十多天的时间,与当地大学、企业、政府、社会服务部门等各界交流,了解香港精英人士对社会的承担。无论思源学子今后从事何种工作,都可以从这段经历获得启发。”

国际交流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一环。钱先生介绍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批教授,用两年时间撰写了一个报告,其中提出21世纪的大学生必须了解不同的文化,学会同世界各地背景不同、价值观不同、思考方式不同的人合作。“思源学子作为中国未来精英,必须学会同各种背景的人打交道。这种跨文化能力决会帮助他们成为21世纪的领导者。”钱先生说。

以“思源计划”为平台,开展中美大学生夏令营交流,不仅可以帮助中国青年了解美国,也帮助美国青年了解中国。钱先生说:“同为炎黄子孙,生长在美国的华裔子弟,通过与大陆学生的交流,对祖国的感情会更进一层。”“我们要赶超西方,但不要走它们的弯路。”

回顾20年进出国门,钱先生印象最深的是“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这句话。他认为,这个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口号在当今更要落实。

中国走向世界,不仅是经济走向世界,中国的文化同样要走向世界。有容乃大,我们可以向他人学习,也当贡献我们文化的精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就是其中之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7年有两期主题是“中国梦”,是“大国崛起”电视系列推出后的专题。相关文章引起了钱先生的深思:西方崛起是帝国主义的时代,写满血迹斑斑的历史,思源的学员们能够从这些历史中学到什么?“中国过去是第三世界国家,经历百年耻辱,现在走向崛起,我们不要像西方以往那样抢夺他人的资源,应是共同发展,实现双赢。”“中国崛起要走这样的新路,这就是祝福别人的路。”钱先生说,“祝福别人应成为思源学员们的理念,把中国坚持的‘我们好,也要让大家好’的理念清晰地表达给世界。”“在很大意义上,中国现代化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但钱先生说,向西方学习不能照搬照抄。他回想起17岁到美国时,发现当地报纸国际新闻极少,曾大吃一惊。“在美国生活几十年,常感到美国是一个孤岛,东面西面都是海洋。普通美国人不认识也不关心世界,美国因此吃了很多亏。”“我们要赶超西方,但我们不要走他们的弯路。特别是社会道德不能像他们那样追求个人主义。”钱先生说,“我很担心当代中国在开放的过程中,西方好的东西进来得慢,坏的东西却很快都进来了,使中国的社会发展走弯路。”“能够祝福他们,是我们的福气”。

让钱先生感到担忧的“坏的东西”有不少,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人对家庭的态度。

前几年美国《商业周刊》曾刊登文章称,一家世界著名的营销公司为制定对华营销策略,派调查员花数月时间走遍中国大江南北,发现接触到的不少中国人都有婚外情,最终把营销基调定为“浪漫”。“如果中国人的婚恋观真像文章描写的一样,那是非常危险的事情。”钱先生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稳定和谐的家庭是稳定和谐的社会的基础。”他认为,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婚恋观非常重要。

在钱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钱夫人安静地坐在一侧倾听。这位普通话讲得极好的华裔女士,像一位优雅的天使,陪伴在钱先生左右。

在每一期思源学员中国香港活动的欢送晚宴上,钱夫人都会在致辞中鼓励他们重视家庭、忠诚于婚姻,祝福年轻人找到拥有共同价值理念的心上人。对思源学子而言,钱先生夫妇的恩爱互敬具有言传身教的力量。

在钱先生的叙述中,“祝福”一词出现的频率最高。“我们要扮演祝福别人的角色。一个真正对社会有影响的人,要平和,要把对别人口头的祝福化作真正的关怀和行动。”“比如思源的学生去支教,由于时间短,不太可能让边远地区的孩子在学识上有很大提高,但会给这些孩子带去祝福,让他们感受到关怀,激发起努力上进的信念。”“每次组织思源在香港的活动实际上都不容易。”钱先生说,“但有机会看到中国最优秀的年轻人在不断成长,在他们比较纯真的时候,给他们一点鼓励、一点启发,能够祝福他们,这是我们的福气。”

尽心尽力之余,钱先生仍有遗憾:一是有几期思源学员没有与美国同学交流;二是高端讲座太少。钱先生说,“思源计划”应该多邀请清华杰出校友、跨国公司高层人士,给学员们讲自己的人生故事,讲当老师、搞企业、从事科研、做公务员的体会。“思源计划”不应局限于在暑期开展活动,更应贯穿于四年学习之中。

令钱先生欣慰的是,目前思源的校友网络已经组织起来。“个人的热情和理想是一块炭,大家聚到一起,多人的热情和理想就成为一团火。思源校友们的活动不仅是一般的联谊,更要探讨怎样把思源的理念在每个人的事业中实践。”

钱先生说,思源学子都是中国年轻人中的精英,“他们一起学习、交流、争论,很像我们当年在大学的情景。我们的梦想正在他们这一代传递。他们对于责任、承担的认识,让我们觉得,中国是有希望的。”2010年11月 北京

“大同”视界的“思源”钩沉——访陈大同先生

李道今(记者)

陈大同,在北京清华大学无线电系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先后在美国Illinois大学和Stanford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进入美国National Semiconductor公司任高级工程师;1995 年联合创办OmniVision Technology公司,任技术副总裁;2001年联合创办展讯通信公司(Spreadtrum Communication),任CTO;2005年起,担任北极光创投的投资合伙人,对中国高科技创业公司进行风险投资;2010年联合创办华山资本公司,对全球高科技公司进行投资。

陈大同博士持有34项美国及欧洲专利,并荣获2006 年全国发明创业特等奖,被授予中国当代发明家称号。他现任中国半导体协会理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组成员,并曾任清华企业家协会(TEEC)会长。

在这个浮躁而自我的时代,一位大成就者的务实与真诚、奉献与谦和显得那般稀缺。光环与低调,显赫与质朴,时代逻辑中表面迥异的东西,却在陈大同身上得以水乳交融。

他插过队还留过洋,做过学问也创过业。也许百年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他大跨度的丰富经历中早已内化为智慧与力量,因而他可以攀越一个个事业高峰,又让心一次次归零,在成长为世界级的科学家后,仍心系祖国并置身公益。

这位曾经是优秀的清华学子与讲师,在完成美国伊利诺斯和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后,40岁开始在硅谷创业,其任技术副总裁的OmniVision Technology 公司,首创世界单芯片CMOS彩色摄像系统,占据全球市场首位。

2001年,他与同伴毅然回国创建展讯公司,并领导技术团队开发亚洲首颗2G/2.5G 手机核心芯片和全球首颗支持中国3G标准(TD-SCDMA)的手机核心芯片,成为振兴民族通信工业的领军人物。

就是这位民族通信工业的当代领军人物,在发起与实施以“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服务精神的中国未来领军人物”为使命的“思源计划”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之一。

在“思源计划”已经实施到第八个年头的2009年,这项秉承“受助、自助、助人”价值观的公益项目,俨然已如其所愿——“成为清华大学选拔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典范模式之一”。

春风扑面的一个午后,在北京宣武SOGO的一间普通办公室,作为“思源计划”当初发起与如今实施者中的一员,陈大同以他一如既往的谦和与真诚,回望了“思源”的过去,并理性地评价了现状和热情地计划着未来。

记者:当初为何创建“思源计划”?

陈大同:当时,在美国创业的清华企业家经常在一起不定期聚会,但聚长了就没话题了。朱伟人先生提出这项“思源计划”后,大家一下子找到聚的点,都很感兴趣。

当时,我们在美国的时间很长了,对大陆欠缺了解,而那时我们都很注意祖国的发展,也有回来创业的想法。通过“思源”,能有一个渠道跟大陆沟通,而且还是跟母校,又是新一代的学生,这几个因素大家都很感兴趣。当时说我们每人要分几个学生带,大家抢得一塌糊涂。

记者:这个计划为何要定位在“培养领军人物”上呢?

陈大同:开始我们眼界也都比较窄,就是想培养出一些创业家,而且中国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也确实需要自主创新的企业家。但是后来我们才慢慢发现和体会到,中国这个社会得多元化,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像朱伟人先生所讲的,不是光要会赚钱的人,而且要培养具有领导力的人。

当时讨论“思源”时,我们就不想采用谁成绩好就发钱给谁的奖学金模式,我们想办个不一样的。钱不是以奖学金发给个人,而是花在活动上,让学生们到各个地方看看,培养大家的领导能力。有领导能力的人发挥的作用比一个成绩好的人可能更大。

记者:那您怎么理解“领军人物”呢?

陈大同:有个传统的说法,把一帮互相陌生的人扔到沙漠里,大家一块找出路。很短的时间内就会有那么一个人,大家比较信任他,听他的话,会跟他走,这人身上一定有领袖气质。在实践中大家都觉得他有能力,就是这感觉。综合所有这些能力,会造就一个领袖。

第一,他得有眼光有远见,领的方向要对;第二,他一定非常公正,不能总想着自己,就跟船长似的,如果船沉了,得最后一个离船,得总想到大家;然后他还得有执行能力,有逻辑能力,能够说服大家;他还得有决断力,到最后一定得拍板,并敢承担责任等。

记者:现在“思源”怎么塑造“领军人物”?

陈大同:像“思源计划”的暑期项目、日常项目等内容前几年是以学校为主导,花了几年时间来完善,基本上比较成熟。

我们现在想再加深学生们与清华企业家协会(TEEC)团队之间的关系,有一个传帮带的过程。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团队成员,主动地来关心“思源计划”的学生,有更多的资源投进来,能有更新的内容。重在创造一种环境,把我们的一些经验跟他们交流。

比如,从去年开始有一个新的尝试叫CEO体验,就是TEEC团队的一些人,让“思源计划”的学生跟着公司的CEO,贴身两周,看CEO们都干些什么,怎么处理事,让他们有一个非常高的平台和眼界,体会一下将来都需要什么样的协调、决断、亲和力等各方面能力。这是我们当初梦寐以求的机会,我们给他们创造了。去年有四个,今年至少会有一二十个。

记者:“思源”组织内部是一种什么样的管理模式?

陈大同:“思源”是由共同爱好和理想的人组成的公益性的组织,靠一种文化的凝聚力,制度比较宽松,更强调自律,关键的制度还是有,但更为关键的是文化。

一般公司里80%是靠制度,这是看你公司能不能运行,20%决定于公司的道德文化,这是看公司能够运行到什么高度,像“思源”这样的组织是20%是靠制度,80%是靠文化。

记者:有没有考虑过扩大“思源计划”的招收规模?

陈大同:这个还在讨论,也还需要更多资源,包括财务上的支持。还有就是我们想先把它做成一个品牌,让大家愿意来参与和竞争。另外,我们要做出更多经验,逐渐发展。在目前的话,主要还是朱伟人先生进行财务支持,但是清华企业家协会正在逐渐来接手,参与更多,财务上支持也更大。

记者:未来打算如何打造“思源”?

陈大同:现在“思源”所设计的项目还是比较容易做,但是领军人物培养可能需要很多的环境,让学生们去看一看、感触一下是一方面,但是以某种方式深入,比如做个调研,真正让学生当成管事人,他们的想法有人评判,有更大平台去锻炼,有更深层次的内容可以做。

我们可以说是培养“领军人物”第一个吃螃蟹的,有责任告诉大家这个螃蟹可吃,但我们希望不要太高调,踏踏实实做事,自己往前做。当“思源”有一个基础,而且形成底蕴的时候,它的更大的意义会自然流露出来。2009年4月 北京

“思源”的水到渠成与源远流长——访王熙先生

李道今(记者)

王熙,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美国俄勒冈州大学数学和工程学双硕士学位,加州理工学院机械硕士学位。现任博弈时空传媒董事长兼CEO。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