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实务(初级) 2018年过关必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0 07:17:27

点击下载

作者:刘斌志

出版社: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 2018年过关必练

社会工作实务(初级) 2018年过关必练试读:

主编序言

本套辅导用书的作者们有着相似的经历,我们当年大都不知道什么是社会工作,却因缘际会地走进了社会工作的领域,成为社会工作的授业者。但更大的相同之处是,对社会工作的执着和热忱,让我们虽身在各处却心系一方。我们感恩于今天社会工作的发展,更珍惜我们彼此的情谊,我们愿意为社会工作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在中国社会工作出版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在承担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社会工作流派译库”等高品质出版工程的同时,也希望通过出版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辅导用书,来协助一线社会工作者全面成长。在该社的诚意邀请下,我们根据最新版的考试指导教材及考试大纲编写了本套辅导用书,以期能与更多的考生一道前行。“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辅导用书”共有15本,每门课程3本,包含“真题详解”系列、“考点精讲”系列和“过关必练”系列。“真题详解”系列对历年真题进行精准剖析,“考点精讲”系列对考试教材进行重点梳理,“过关必练”将考点与真题进行完美配对。本丛书的三个系列互相搭配、相得益彰,是顺利通过考试的最佳利器。一、考试复习态度

我们每个人都逃脱不了“忙与盲”的陷阱,每个人都会贪图“多”而以为拥有得越多生活就会越好。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也是如此,有人买了很多辅导书,有人到处搜集课程PPT,也有人整天去比较新旧教材之间的差别。其实,社会工作是一种修行,考试只是对知识能力的一种检验,真正对社会工作的体悟都在考试之外。因此,我们希望学员们能够“学得少却考得好”。通过考试不仅仅是为了拿到一张证书,而是将我们领入社会工作的大门。生活如此美好,我们不需要也没必要把大量时间都耗费在考试复习上。用最少的时间、最高的效率,顺利通过考试,方可将我们的生命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例如与家人相处、同友人分享、与案主一起成长。这应是我们对待考试的基本态度。

我很喜欢GregMckeown写的《Essentialism:TheDisciplinedPursuitof Less》,这本书的核心是专准主义(Essentialism)。我们提倡以专准主义者的态度对待生活:生活需要设计,选择你真正需要的,专注投入;有纪律地追求更少,人生才会更幸福。专准主义的精神是“精、简、准”。把它用在社会工作考试领域,就是精选学习材料、简化应考策略、准确执行进度。首先,要学会精选学习材料,面对众多的学习材料,判断“学什么、怎么学”才是最重要的;其次,要学会简化应考策略,懂得删繁就简;最后,要学会准确掌握进度,懂得如何移除过程中的障碍,并且减少阻力与痛苦。二、辅导用书简介

为了帮助考生们更加快速有效地掌握考试大纲的精神要义和指导教材的核心考点,并能将之具体运用到社会工作的应试与实务之中,本套辅导用书针对每门考试编写了“真题详解”系列、“考点精讲”系列和“过关必练”系列。(一)“真题详解”系列

全真试题对考试复习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展现命题逻辑。真题是全国社会工作学者智慧的结晶,任何模拟题都不可能达到真题的命题水准。它向我们原原本本地展现了考试的命题逻辑与命题方式,即“怎么考”的问题。命题逻辑的把握将指导我们学会如何复习。第二,凸显考试重点。从2008到2017年社会工作者考试前后举行了10年,仔细研读考试真题,我们会发现许多题目反复出现,这向我们揭示了“考什么”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求各位考生一定要将历年真题仔细做一遍,特别是2011—2017年的7套真题。当你回味过后,你就会明白某些考点总是在用不同形式、不同案例反复考查。本系列收集和整理了目前公开的历年真题,根据考试大纲以及指导教材,对每道真题进行了详细解释,并就其对应的考点做了一一说明,供大家交叉阅读。具体来说,本系列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指引。

1.【参考答案】经过作者们的综合讨论,得出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答案。

2.【考核知识点】将试题考核的知识点还原到最新版考试教材中,按照“章节+知识点”的方式进行编号,如9-3表示第九章第三个知识点。考生可以在“过关必练”系列的相应知识点中找到对应的历年真题,以便串联复习。

3.【答案解析】为本题的解答提供指导教材中的原文依据,并对考点进行了解释,提供一些技巧指引,以供考生参考使用。(二)“考点精讲”系列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与实践,民政部组织全国社会工作专家编写了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先后经过2008年第1版、2010年第2版、2015年第3版的修订。指导教材是考试复习的最高准绳。“考点精讲”系列辅导用书是针对指导教材的提炼与补充。我们根据考试大纲以及指导教材的精神,对2015年版指导教材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与分析,并精心准备了模拟试题,帮助各位考生深入学习和掌握指导教材的精髓。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的指引。

第一部分 本章概览。对全书每一章的内容进行简要介绍,并结合历年考题分布及分值,从考核角度对本章的重要性、考试分值、考核方式等进行了介绍与分析。

第二部分 要点梳理。对全书每一章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按照知识点提炼出十几个考核要点,并对每个考核要点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帮助各位考生了解知识点分布。

第三部分 考点精讲。对全书每一章的所有考核要点按照考点讲解、命题思路、历年真题、模拟试题四个板块进行深入分析与具体运用。

1.【考点讲解】以2015年版教材为蓝本,对全书每一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提供与指导教材相配套的考点权威阐述。

2.【命题思路】分析历年考试真题,探讨本考点的通俗理解,并对可能考核的方式、内容进行预测与解释。

3.【历年真题】将2011—2017年真题试卷中与本考点对应的试题罗列出来,并按照年份和序号进行了系统的检索与梳理。

4.【模拟试题】基于对历年真题的分析,结合社会工作实务的最新发展和国家与社会生活的大事件,我们编制了适合本考点的模拟题目,便于各位考生进行模拟训练。(三)“过关必练”系列

社会工作强调“在做中学”(LearningbyDoing),而社会工作考试也需要通过做习题来记住知识要点。“过关必练”系列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考生在“考点精讲”和“真题详解”之间进行交叉翻阅的烦琐,以考点为核心线索,帮助考生将历年该考点下所有真题进行整理和罗列,以便迅速掌握该考点的重点与动向。过往的考生,都一致对“过关必练”系列的“刷题”效果赞不绝口。三、考试复习方法

通过对历年真题的梳理与考点的归纳,我们发现由民政部组编的“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简洁精练、内容丰富、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能够满足广大社会工作学习者的多方面需求。但考虑到不同考生对社会工作的理解层次不同,因此在学习上还需要有一些具体的指引,建议如下。

第一,粗读与精读相结合。指导教材系民政部组织全国社会工作专家精心编写而成,并经过多年的修订与完善,是非常通俗易懂的指导教材。由于社会工作学习者来源广泛,对于社会工作本专科及以上的学生而言,指导教材覆盖面较广,专业程度居中。而对于部分从事不同领域实务的一线社会工作者而言,指导教材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可能一时还难以理解清楚。尤其在当前我国存在着许多半专业、半行政性的社会工作实务的现实情况下,指导教材与完全专业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笔者建议:

1.针对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考生而言,可以直接粗读一遍指导教材,并将“考点精讲”系列中的阐述在指导教材中勾画出来,特别是将“考点精讲”系列中的【命题思路】批注在指导教材上,然后直接做“过关必练”系列中的题目,最后考前两周做“真题详解”系列,以此检验学习效果并熟悉考试感觉。这一方法投入不大、效果最佳,可屡战屡胜。

2.针对缺乏相应专业基础但有时间复习的考生而言,可以先一章一章地精读指导教材与“考点精讲”系列。精读一章后,配套完成“过关必练”系列中与考点对应的真题,认真研习。最后,在考前三周将“真题详解”系列中的试卷认真做一遍。

3.针对从事一线实务却无时间复习的考生,可以先粗读一遍“考点精讲”系列,以便对指导教材及考点有所熟悉。然后,通过做“过关必练”系列来融会贯通全书的考点及考法。最后,考生在考前一周做近三年的真题试卷,以便保持临场感。

第二,指导教材、“考点精讲”“过关必练”与“真题详解”系列辅导用书相结合。根据对历年真题的分析,可以发现历年绝大部分真题都能在指导教材中找到相应的考核知识点,许多真题都有原文提示。因此,笔者建议考生将历年真题的考点根据“考点精讲”系列中的提示,还原到教材当中,并在指导教材上标识出历年考试的情况,以此把握该考点的重要性。此外,“考点精讲”系列中的【命题思路】也应当批注在指导教材上。所以,做真题的时候离不开指导教材与“考点精讲”系列,而看指导教材与“考点精讲”系列的时候,又不要忘了把握该知识点历年是怎么考的。其实,“过关必练”系列已经对以上两点做了极佳的整合。

第三,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历年真题是全国社会工作专家学者与实务工作者集体智慧的结晶,真题既考查了指导教材中的理论,又体现了现实社会的需要,并以案例的方式集中呈现给各位考生。所以,真题既帮助考生学习了社会工作理论,又有助于考生更好地开展实务。据此,考生们应当从实务的需求出发理解社会工作的理念原则,不能脱离实务学习理论,而要结合之。因此,要特别注意学习指导教材中的案例与举例,顺应客观实际的需要去理解理论。四、应试答题技巧

1.三点一线法。所谓三点就是“题干、问题、答案”三点。一般题干部分提供的是服务对象的现实问题与需求,问题部分提供的是根据什么理论、采取什么方法、利用什么方式,答案部分提供的是采取什么策略、提供什么服务、扮演什么角色。这三点要连成一线才能得出答案。比如,题干中说的是情绪问题,问题部分是根据理性情绪治疗法,那么答案部分应该就是改变认知与思维等;题干中说的是遭受自然灾害了,问题部分是地震发生3天了,答案就应该选救援安置与情绪安抚等。

2.挨个排除法。所谓挨个排除法,就是当你不确定到底选哪个的时候,可以排除错误的。挨个排除法,一定要挨个来,不要急于求成,要仔细地分析。用排除法有四个技巧:一是被排除的答案本身就有问题,也就是说,不是社会工作者所熟悉的词汇,要么太通俗了,要么太生疏了,是没见过的词汇;二是被排除的答案过于绝对,比如出现了强迫、代替、制止、说服、责备、必须、禁止、随便等词汇;三是被排除的答案与题干、问题不够一致,也就是连不成一线,换言之,不是一类的;四是被排除的答案不符合常理。

3.咬文嚼字法。所谓咬文嚼字,就是说要仔仔细细地看清题目本身。要知道,历年真题都是出题专家们反复推敲出来的,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严密了,目的就是确保答案的科学性。所以,凡是备选答案肯定在题干和题目中是有线索和依据的,凡是被排除的答案也肯定是有理论与实践依据的,大部分题目的答案不可能模棱两可。换言之,我们要认真研究题目、题干和答案中的每一个字,紧扣每一个字眼。尤其是问题部分的“直接服务、间接服务、首先、最需要、错误的、治疗性的、预防性的、最基本”等词语。

4.宁缺毋滥法。本方法主要是针对多项选择题。在多项选择题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一个错,至少两个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多选题只有选二、三、四个答案三种可能。所以,做多选题最怕的就是选到错误的答案,只要不选到错误的,至少都可以得到1分。因此,做多选题的技巧就是“宁缺毋滥”,宁可不选,也不错选。具体来说可分为三步:(1)先仔细研究题干、问题和答案部分的关键词,用笔画出来;(2)先选出绝对正确的选项,排除绝对错误的选项;(3)可选可不选的尽量不选。

此外,在考场上时间控制与答题顺序非常重要。初级和中级的综合能力、初级实务及中级法规与政策的考试时间是120分钟,这对绝大部分考生而言是绰绰有余的。笔者建议考生按照如下时间来分配。第一,准备阶段5分钟。考生填写准考证及姓名,并涂对应准考证号码位置,检查三遍不要有误。第二,答题阶段90分钟。考生做一题,在试卷本上写上该题的答案,并同时在答题卡上相应的地方涂点。严格按照做一题、涂一题的顺序进行,不要全部做完了再涂答题卡,因为每年都有学员最后忘记涂答题卡,当收卷的时候想起来再涂就来不及了。90分钟的答题时间绰绰有余,考生要慢一些答题,认真研读题干及选项。第三,检查阶段10分钟。检查阶段不用再重复做一遍试卷,因为你会的早就做出来了,不会的地方再看一遍也还是不会。唯一需要仔细检查的地方,就是试题本上写的答案和答题卡对应涂点的答案是否一致。若全部一致,即可准备交卷。

中级实务的考核方式较为独特,采用申论题的方式进行,近年来基本固定在5道题目左右。考试题型有两种:一是案例分析题,要求考生全面分析案例中提供的资料,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二是方案设计题,考生需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出环节完整、严密、可行性强的服务方案。这两种题型本质上差别不大,在考试时基本区分也不大。中级实务的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这对所有考生而言都时间紧迫。通常阅卷时看到最突出的情况就是:批改第一题的老师痛苦不堪,因为考生们都写得很多;而批改最后一题的老师则轻松省力,因为考生们通常都来不及而只写了两三行字。因此,中级实务的答题原则有两条。第一,对照题号,依序作答。每一道题目都会有若干个问题,考生应当严格按照序号作答,并明确标清楚题号,做到层次分明、逻辑清晰。第二,把握时间,平均分配。大部分考生都面临答题时间前松后紧的状况,第一题答了50分钟,而留给最后一题的时间才5分钟。其实每道题目的难易程度大抵相仿,因此分配的时间也应该大致一样。如果试卷有5道题目,请考生严格按照25分钟完成一题的速度进行。在这25分钟里,5分钟用来读题和整理思路,20分钟用来书写。一旦时间到25分钟,必须立即停下做下一题,否则会导致时间分配失当。如此,5题共花125分钟,最后的25分钟可以用来补足先前没有做完的题目。五、结语

本套辅导用书的酝酿与编写,得益于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的权威指导,在此深表谢意。丛书亦是上海市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项目(上海师范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阶段性成果。本书的编写,由沈黎、刘斌志、朱希峰、伊晓婷、吕静淑、刘东6位同仁协作完成;此外,特别感谢吴如如所做的大量细致繁重的协助工作。其间的我们,好题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其苦也辛,其乐也快。生命是苦乐交融的,每每感觉工作、生活负累时,冲泡一杯浓郁芳香的咖啡,便会在亦苦亦甘甜中令我们释怀。

祈盼本套辅导用书的编写能够有助于各位考生顺利通过考试。需要强调的是,本套辅导用书中讲的考试技巧虽只是为了应对考试,但笔墨间却隐含着我们对于生活的态度,希望考生们能带着愉悦之心认真复习。编写本套辅导用书,半是兴趣,半是学习。对读者若有些许裨益,我们不胜荣幸;其间难免讹误,还请包涵,并恭请各位前辈、同仁以及读者朋友批评斧正(来信请至:shenlisw@126.com)。

最后,回到笔者对社会工作的理解:“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案主同行!”国际社会工作者联盟(IFSW)在2014年新修订的国际社会工作定义中指出,社会工作的两大使命是社会正义与基本人权。行公义指的是社会工作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好怜悯指的是社会工作对基本人权的捍卫;存谦卑的心,是指我们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奇迹,每一位案主都是自己生命的主宰,每一个人都有值得他人欣赏、发现、赞美的部分。作为助人者,我们须秉持这样一种信念:我们的使命,就是和他人一起成长,我相信每一个人的内在力量,我愿意陪伴并与他一同前行。谨以此为序,盼我们不忘使命,心怀谦卑,与考生们一同前行!也衷心祝愿所有读者都能学在社工、乐在社工、学有所获、学而能过!沈黎谨上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考点梳理(续表)考点1-1 什么是接案

1.社会工作者小王接待了由邻居陪同前来求助的李奶奶,李奶奶说自己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老伴前几天因脑梗住院治疗。她每天要去医院送饭,昨天在回家途中扭伤脚踝,行走困难。经过沟通,小王与李奶奶确定了需要小王协助解决的具体困难,小王所做的是社会工作者通用过程中(  )阶段的工作。(2017-01)

A.接案 B.签订协议 C.预估 D.制订方案【答案解析】 A。“接案”作为社会工作服务的第一步,其主要工作和步骤包括:了解服务对象的求助原因和求助过程、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决定是否接案、订立初步协议。本题题干中说“经过沟通,小王与李奶奶确定了需要小王协助解决的具体困难”,很显然是初步评估服务对象的问题。答案选A。另外,本题是第一题,按照考试顺序,第一题肯定考接案。选项A、B、C、D,只有选项A是第一步。2013、2015、2016年的初级实务真题第一题都是直接选“接案”。

2.小红最近与同学发生争吵,觉得委屈,找班主任哭诉。班主任将小红转介给社会工作者小王。小王在与小红接触中初步了解了小红的情况,小红同意让小王帮助她。上述小王所做的工作属于(  )阶段的任务。(2016-01)

A.接案 B.预估 C.介入 D.计划【答案解析】 A。“接案”是社会工作助人活动的开端,是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题干中小王在与小红接触中初步了解了小红的情况,小红同意让小王帮助自己。其中的关键词“初步了解……同意……”都暗示了属于接案阶段,故选A。本题也可以用排除法,预估是对服务对象进行各方面资料的评估分析,计划是针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制订服务的干预措施,介入一定要说社工小王开展了什么具体服务,都与题干不符,所以排除选项B、C、D。

3.社会工作者小李在社区活动中结识了学习遇到困难的学生小强,经过面对面的沟通之后,小强主动来到社会工作站向小李求助。这个过程被称为社会工作的(  )。(2013-01)

A.接案 B.接触 C.筛选 D.走访【答案解析】 A。“接案”是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本题目中的“主动来到社会工作站向小李求助”就表示已经进入接案过程。考点1-2 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和类型

1.王女士觉得儿子小强总是与自己对着干,母子经常争吵。王女士找到社会工作者小秦,希望小秦帮她改善与儿子的关系。此时,小强属于(  )。(2016-02)

A.现有服务对象  B.潜在服务对象

C.非自愿型服务对象  D.转介的服务对象【答案解析】 B。潜在服务对象是指那些尚未使用或接受社会工作者协助和资源帮助,但未来可能需要服务资源和协助的服务对象。题干中,王女士找到社会工作者小秦(不是别的专业机构或人士转过来的,所以排除D选项),希望小秦帮她改善与儿子的关系(只是希望,不是确定的,所以排除A选项),题干中没有说清楚小强是否愿意接受社工的帮助,所以排除C选项。本题中,小强有可能接受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也有可能不接受社会工作者的帮助,所以是潜在的服务对象,答案选B。

2.张老师发现自己班上的学生小花最近总是闷闷不乐、情绪低落,于是带着小花来见社会工作者小江。小江在询问过程中观察到,小花一直低头不语,都是张老师在替她回答问题。上述案例中,小花属于(  )的服务对象。(2015-02)

A.潜在 B.现有 C.自愿 D.外展【答案解析】 A。根据题干描述的情况,小花经张老师介绍(不是社工外出寻找的,所以排除选项D),接触了社会工作者小江,但关键是小花一直低头不语(没有说明小花是自愿接受服务的,所以排除选项C),都是张老师在替她回答问题(说明小花还没有接受服务,至少不能证明小花有问题,排除选项B)。所以,在本题中,小花尚未接受帮助,因而属于潜在服务对象,答案为A。

3.小郑在医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精神状况有明显改善,希望重新就业。经医院转介,小郑进入一家机构接受职业康复服务,小郑属于(  )服务对象。(2014-01)

A.自愿 B.外展 C.非自愿 D.潜在【答案解析】 A。按照寻求服务时的意愿可将服务对象分为自愿型和非自愿型两种。其中自愿型即是指那些认识到需要协助而自己主动向社会工作者求助的服务对象,以及由他人介绍而接触社会服务机构并愿意成为其服务对象的人。在本题中,有关键词“希望”,因此小郑是自愿型的服务对象。选项B指的是社会工作者主动去寻找的服务对象,比如流浪乞讨人员;选项C指的是服务对象被迫见社工的情况;选项D则是指那些未来有可能,但现在还没有接受服务的服务对象。因此,本题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希望”,即可使用排除法得出答案。

4.74岁的老李在接受居家养老服务时,向社会工作者提起孙女小红正在上初中,学习成绩不好,希望社会工作者给予帮助。此案例中,小红属于(  )服务对象。(2014-03)

A.正式 B.潜在 C.非正式 D.现有【答案解析】 B。社会工作的潜在服务对象是指那些尚未使用或接受社会工作协助和社会工作资源帮助,但未来可能需要服务资源和协助的服务对象。在本题中,老李向社会工作者提起孙女小红,并希望社会工作给予帮助。但未必小红就一定有问题,更未必愿意接受帮助。一切都有待社会工作者与小红面谈之后再说,所以小红是潜在服务对象。本题中,从排除法来看,选项A和C不符合社会工作表述;小红现在还没有成为社会工作者的服务对象,所以排除选项D。从本题可以看出,社会工作服务过程是一个科学的过程,是否成为服务对象需要经历接案、面谈的过程。

5.蒋女士在出差时遭遇车祸。住院期间,她不断地向病友哭诉车祸发生过程。病友建议她寻求社会工作者小王的帮助,她表示同意。第二天,小王与蒋女士进行了第一次会谈。蒋女士属于(  )型的服务对象。(2013-02)

A.转介 B.外展 C.非自愿 D.自愿【答案解析】 D。自愿型服务对象,是指那些认识到需要协助而自己主动向社会工作者求助者,以及由他人介绍而接触社会服务机构并愿意成为其服务对象的人。本题中的“她表示同意”,就蕴含了选项D(自愿)的意思。选项A转介,表示由其他专业人士或机构(一般的居民或服务对象不具有转介资格)转过来的,此处病友虽然介绍了,但病友不具有转介资格。选项B表示社会工作者主动去外面寻找的服务对象;选项C表示被迫来的服务对象。

6.秦老师是某中学班主任,最近时常有任课老师向他反映小刚上课“捣乱”。秦老师找到学校社会工作者小李,希望小李能够协助他找出小刚“捣乱”的原因。本案例中,小刚是(  )的服务对象。(2013-04)

A.秦老师 B.任课老师

C.小李 D.小刚的父母【答案解析】 C。本题中多名任课老师提出小刚上课捣乱,没法控制,故由秦老师主动向小李寻求帮助,那么,小刚就成了小李的服务对象。本题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到问题部分问的是“(  )的服务对象”,是服务对象,而不是教育对象。

7.小张夫妻俩发现儿子小明上初中以后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变得很叛逆。夫妻俩不知如何教育孩子,感到束手无策,希望社会工作者能够帮助他们的孩子。在这个案例中,小明是(  )的服务对象。(2012-01)

A.潜在 B.现有 C.外展 D.自愿【答案解析】 A。服务对象可分为现有服务对象与潜在服务对象。那些尚未使用或接受社会工作协助和社会工作资源帮助,但未来可能需要服务资源和协助的服务对象,即是潜在服务对象。题中,小明是潜在的服务对象。题目中有关键词“希望社会工作者能够帮助他们的孩子”,只是“希望”,还没有实现,所以不可能是现有的(B),更没有说小明自愿接受服务(D),也没有说是社工自己去找的个案(C)。所以是潜在的。

8.为了及时服务社区中有需要的居民,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主动走进社区中的家庭,鼓励那些有需要的居民接受社会工作者的协助,来机构的社区居民逐渐多了起来。据此,可以判断该机构的服务对象有(  )。(2016-61)

A.主动求助的 B.转介的

C.外展的 D.潜在的

E.非自愿的【答案解析】 AC。本题问的是机构的服务对象类型,题干中有关键词“主动走进社区中的家庭”,则属于外展服务对象;关键词“来机构的居民逐渐多了起来”,可见也有居民主动求助的,选A。所以答案选A、C,至于选项B、D、E,题目中未提到,所以就不选了。考点1-3 做好会谈的准备并拟订初次会谈提纲

1.与服务对象初次接触后,社会工作者小李来到其居住的社区,向居委会了解其家庭和生活状况,并拟订了一份初次面谈提纲,小李的做法属于(  )。(2014

-02)

A.接案准备 B.接案面谈 C.面谈安排 D.问题界定【答案解析】 A。接案前的准备主要包括:一是了解服务对象的来源和类型;二是做好面谈的准备并拟订初次面谈提纲。题目中社会工作者小李的做法属于接案前的准备。本题从排除法来看,题目中出现了拟订面谈提纲,说明还没有进入面谈阶段,故排除B;拟订初次面谈提纲属于面谈安排,但向居委会了解其家庭和生活状况却超出了面谈安排的范畴,所以C不全面;社会工作者还没有与服务对象见面,何来确定问题?所以排除D。

2.社会工作者小马接手了王女士的个案,准备进行接案会谈。在其面谈提纲中,小马应列出的内容有(  )。(2016-62)

A.有关自己的介绍

B.有关机构服务和工作程序的介绍

C.王女士对会谈安排的意见

D.王女士对机构服务的期望

E.王女士的服务目标【答案解析】 ABCD。初次面谈的提纲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介绍自己和自己的专长;(2)简要说明本次会谈的目的和内容、双方的角色和责任;(3)介绍机构的功能和服务、相关政策(如保密原则)和工作过程;(4)征求服务对象对会谈安排的意见,了解对机构和社会工作者的期望;(5)询问服务对象是否有需要紧急处理的事情,以便提供及时的协助。据此,本题应该选A、B、C、D。选项E提到服务的目标,应该是“计划”阶段内容,不属于初次面谈范畴,故排除。

3.老王最近因照顾年老母亲的事常与兄弟姐妹发生争执,向社会工作者小赵求助。小赵与老王初步沟通后,决定进行接案会谈。为做好这次会谈,小赵应做的准备工作包括(  )。(2015-62)

A.了解老王之前接受服务的情况   B.走访老王的兄弟姐妹

C.走访老王生活的社区     D.阅读老王的有关资料

E.为老王制订干预计划【答案解析】 ACD。为了顺利进行接案会谈,事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接案的准备工作之一是准备服务对象的资料,包括:事先研读服务对象的资料,了解其是否接受过服务;了解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走访社区,通过服务对象的社会网络来了解服务对象个人和社会处境两方面的情况;了解服务对象是否有特殊事项需要谨慎小心处理,例如,服务对象是否存在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因而需要对之进行预防等。在本题中,社工小赵为做好面谈应该了解老王之前接受的服务,走访老王生活的社区,阅读老王的有关资料。从排除法看来,不能选B的理由是老王的兄弟姐妹与老王发生争执,不属于社工走访的对象;选项E是制订计划,不属于接案会谈阶段。所以答案选A、C、D。

4.小强因为与父母发生争吵,主动打电话寻求社会工作者小王的帮助。小王为了与小强进行初次面谈,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包括(  )。(2013-62)

A.向小强父母了解小强的情况

B.向小强解释机构的服务要求和范围

C.了解小强目前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

D.了解小强是否有需要谨慎处理的特殊事项

E.了解小强以前是否接受过社会工作者的帮助【答案解析】 ACDE。接案准备工作包括:准备服务对象的资料;在资料准备、了解服务对象来源与类型的基础上,拟订初次面谈的提纲。在服务对象资料准备方面,一是事先研读服务对象资料,了解其是否接受过服务,E选项符合;二是了解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C选项符合;三是走访社区,通过服务对象的社会网络了解服务对象个人和社会处境两个方面的情况,A选项符合;四是了解服务对象是否有特殊事项而需要谨慎小心处理,D选项符合。考点1-4 会谈

1.小李来到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向社会工作者咨询,说自己最近谈了女朋友,很满意,但女朋友嫌他生活散漫,没有上进心,闲暇时间不是和朋友打牌,就是喝酒,有时还上班迟到,提出要和他分手。小李很珍惜这段感情,表示自己很想改变,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做,因而很苦恼。为了增强小李解决问题的动机和意愿,社会工作者适宜的提问是(  )。(2017

-03)

A.“你的担心到底是什么?”

B.“你对改变做好准备了吗?”

C.“你觉得自己的问题是什么?”

D.“你打算做些什么来改变目前的状况?”【答案解析】 B。会谈的主要任务之四是“促进和诱导服务对象态度和行为的改变”。而本题问的是“为了增强小李解决问题的动机和意愿”,很显然是促进服务对象的态度和行为改变,聚焦应该是改变的态度(B),而不是问题(A、C),更不是具体的行动策略(D)。

2.社会工作者小赵在与服务对象会谈时,通过提供情绪支持,缓解了服务对象的焦虑;通过改变不恰当的自我认知,增强了服务对象自我改变的动力。小赵的上述做法具有(  )作用。(2014-04)

A.启发性 B.治疗性 C.安抚性 D.肯定性【答案解析】 B。所谓治疗性沟通(或具有治疗效果的沟通)是指这样一种人际沟通: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达到一个人对其他人进行帮助的目的。在接案面谈时,社会工作者有意识地与服务对象进行的治疗性沟通,具有以下功能:提供支持、减轻服务对象因求助而带来的内心焦虑、协助服务对象建立对自己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想法、促成服务对象为解决问题而采取有效的行动。在本题中,治疗性沟通是社会工作面谈中的一个重要技巧,也是一个专业术语。用排除法可以发现,题目中社会工作者小赵提供的情绪支持具有安抚性,改变不恰当的自我认知具有启发性,增强了服务对象自我改变的动力具有一定的肯定性,但都不全面。所有这些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治疗。因此,选项B包含了选项A、C、D的全部意思,为最佳答案。

3.8岁的小玲在一次火灾中受了伤,之后常因做噩梦时哭醒,对母亲格外依恋,小玲的母亲来社会工作站求助,但社会工作站中没有擅长儿童创伤辅导的社会工作者,对该社会工作站来说,最恰当的做法是(  )。(2011-01)

A.鼓励小玲参加成长小组  B.安排志愿者陪伴小玲

C.让小玲参加社区活动  D.将小玲转介到其他服务机构【答案解析】 D。在接触和初步面谈后,双方要决定下一步需要采取的步骤。决定有以下几种可能:(1)终结服务;(2)转介其他服务,让服务对象接受其他专业系统的服务;(3)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在本题中,社会工作机构中缺乏擅长儿童创伤辅导的工作人员,所以应将小玲转介到其他服务机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到题干中的“社会工作站中没有擅长儿童创伤辅导的社会工作者”,那就只能转介给别的机构了。考点1-5 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

1.班主任马老师发现小学一年级新生小亮沉默寡言,很少与同学交流,于是将小亮转介给学校社会工作者华姐。与小亮接触后,华姐觉得小亮的问题还需要其他专业人士的帮助。为此,华姐向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医生请教如何准确评估小亮的问题与需要,这属于(  )方法。(2014-05)

A.调查 B.询问 C.观察 D.咨询【答案解析】 D。为获得服务对象的准确资料,社会工作者也常向其他专业人士咨询,以求对服务对象的问题有全面、正确、科学的认识。在本题中,华姐向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医生请教如何准确评估小亮的问题与需要的做法,属于咨询的方法。社会工作考试中,凡是社会工作者利用咨询的方法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一定是问别的专业人士。社会工作综合能力中的咨询式督导,也是向别的专业人士咨询。当然,本题也可以通过排除法来做,本题没有使用问卷,所以排除选项A;没有提到华姐直接问小亮,所以排除选项B;更没有提到华姐通过观察小亮的言行举止,所以排除选项C。

2.社会工作者在接案过程中可以通过向服务对象直接询问的方式来收集资料。下列属于直接询问的方式是(  )。(2013-05)

A.问卷 B.观察 C.咨询 D.角色扮演【答案解析】 A。问卷是非常有用的收集资料工具,特别是在社区工作中,利用问卷可以收集社区需要、问题和居民意愿等资料。解答本题的技巧是看到了题目中两次强调“直接询问”,我们通常说的“问”是敲开门用口(嘴)问,所以是嘴巴发出的动作;而选项A的“问卷”是用嘴巴问的吧;选项B的“观察”是用眼睛看的吧;选项C中的“咨询”有“口”字,也是用嘴巴,但是是问别的专家(而不是题目中的“向服务对象直接询问”);选项D中的“角色扮演”,很显然是“提手旁”,是用手脚动作的。

3.张奶奶的儿子外出打工,儿媳与她常闹矛盾,前天又因管教孩子的事婆媳俩发生了冲突,儿媳一气之下回了娘家,张奶奶请社会工作者“管管儿媳”,为了有效帮助张奶奶一家,社会工作者请张爷爷和张奶奶详细讲述事情原委,还请邻居介绍张奶奶家的情况。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收集服务对象资料的方法是(  )。(2011-03)

A.家访 B.咨询 C.问卷 D.询问【答案解析】 D。直接向服务对象询问,通过面对面地会谈去收集资料,可以为决定介入与干预的方法提供依据。除了向服务对象本人询问外,还可向与服务对象有关的人或系统查询,如从家庭成员、服务对象的工作单位与服务对象关系密切的同事及朋友那里获得有关服务对象的资料。题中,“社会工作者请张奶奶和张爷爷讲述事情原委,还请邻居介绍张奶奶的情况”,也就是说社会工作者向服务对象本人以及与其有关的邻居询问情况,即通过询问的方式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题干中的“请……讲述事情原委,还请邻居介绍……情况”,是一种询问。本题选项A是问家庭其他成员,本题未完全涉及;选项B是问其他专业人士;选项C是用调查问卷。

4.张女士的儿子小希有轻度智障,到了入学年龄但没有学校愿意接收。张女士向社会工作者小王求助,小王向张女士了解情况后,找专家请教有关智障的知识。在基本确认小希可以适应普通学校生活后,小王又将小希转介给心理专家做进一步测试,对小希的学习能力做更全面的评估。上述小王收集服务对象资料的方法有(  )。(2012-62)

A.咨询 B.询问 C.心理评估 D.观察

E.利用已有资料【答案解析】 ABC。收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有:(1)询问。直接向服务对象询问,通过面对面的会谈去收集资料,可以为决定介入与干预的方法提供依据。所以,会谈与询问是社会工作者获取服务对象资料的最基本工具。除了向服务对象本人询问外,还可向与服务对象有关的人或系统询问。(2)咨询。为获得服务对象的准确资料,社会工作者也常向其他专业人士咨询,以求对服务对象的问题有全面、正确、科学的认识。(3)观察。通过实地观察,社会工作者可以增加对服务对象及其社会环境的了解,增加对问题的真实感受,使所收集的资料更准确。(4)利用已有资料。这主要是利用机构的服务对象的档案资料、工作报告、调查报告及政府机构所提供的有关问题与政策的资料。(5)问卷调查。让服务对象填写问卷可以获取相关问题的客观资料以及服务对象对问题的主观看法和服务对象的资料。本题答案要从题干中寻找:题干中的“小王向张女士了解情况”是询问;题干中的“找专家请教有关智障的知识”是咨询;题干中的“转介给心理专家做进一步测试”是心理评估(问卷调查)。考点1-6 接案应注意的事项

1.社会工作者小王接待了来机构求助的小李夫妇,在他们讲述问题后,小王介绍了机构的服务范围和要求,并且与小李夫妇协商问题解决的优先次序。小王的上述做法属于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  )。(2015-01)

A.接案 B.预估 C.计划 D.评估【答案解析】 A。接案时应注意的事项包括: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权衡是否有能力解决问题;决定问题的优先次序;保证服务对象所要求的服务符合服务机构的工作范围。题干中小王不仅介绍了机构的服务范围和要求,还与小李夫妇协商问题解决的优先次序,属于接案阶段,故答案选A。本题也可以用排除法来做,预估是对服务对象进行各方面资料的评估分析,计划是针对服务对象的问题制订服务的干预措施,评估是最终评估介入的效果,都与题干不符,所以排除选项B、C、D。考点1-7 预估的目的和任务

1.刘先生失业后,一家人依靠“低保金”生活,为鼓励刘先生一家,社会工作者小侯做了下列工作:面谈刘先生和刘太太,询问他们失业后的生活情况,倾听他们对目前生活处境的感受,了解刘先生和刘太太的教育背景、专长和再就业经历,向居委会和刘先生的邻居了解其邻里关系。这些是社会工作者服务过程中(  )阶段应完成的任务。(2017-02)

A.结案 B.预估 C.计划 D.介入【答案解析】 B。“预估”作为社会工作服务的第二步,其主要任务是: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主观因素、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成因及使问题延续的因素、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的积极因素、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本题题干指出,社会工作者小侯做了下列工作:面谈,询问生活情况,倾听感受,了解教育背景、专长和再就业经历,了解其与邻里的关系,这些都符合预估的任务。预估,就是预先评估服务对象及其问题的基本情况。其实本题中也提到“进行了面谈”,后面面谈的信息也符合考点1 5中的会谈中收集服务对象资料的内容。所以,如果选项中有接案,也是可以选的。幸好选项中,没有接案,所以答案是B。按照考点顺序分布,在第一题考完“接案”以后,第二题最多是考“预估”,而不应该跨过“预估”去考“计划”“介入”甚至是“结案”。

2.李奶奶与儿媳因为孙子的教育问题经常争吵,婆媳关系紧张,李奶奶对此很苦恼,希望得到社会工作者小王的帮助。为了了解李奶奶的问题和需要,帮助李奶奶识别和善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小王应该做的是(  )。(2017-04)

A.了解李奶奶的背景资料  B.明确李奶奶的问题所在

C.了解李奶奶曾经得到的帮助 D.分析李奶奶问题的成因【答案解析】 C。预估的任务之四就是“识别服务对象及环境的积极因素”。本题问的是“帮助李奶奶识别和善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很显然应该聚焦在“积极因素”,也就是李奶奶过去求助的成功经验(C),而不是聚焦在问题(B、D),选项A是背景资料,属于中性的因素,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没有精准切合本题。

3.小红因婚姻问题前来求助。社会工作者小赵在仔细倾听了小红的叙述后,拟通过询问小红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来明确问题。小赵的下列提问中,恰当的是(  )。(2015-03)

A.“你认为自己的婚姻困惑是怎样出现的?”

B.“你认为自己的婚姻可以怎样改善?”

C.“你做过哪些努力来改善自己的婚姻?”

D.“你对自己的婚姻有哪些期待?”【答案解析】 A。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社会工作者拟通过询问小红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那么四个答案何为“对问题的看法”?选项A是婚姻困惑如何出现,选项B是如何改善婚姻,选项C是如何努力来改善婚姻,选项D是对自己的婚姻有什么期待。四个选项中,只有选项A是讨论婚姻问题的,即婚姻问题出现的原因及过程。换言之,小红因婚姻问题前来求助,解决问题首先要找出造成问题的原因,B、C、D项可在找到问题根源之后进一步讨论,故答案为A。

4.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社会工作者对13岁的流浪儿童小华进行需求评估,并形成评估报告。该评估报告的内容应包括(  )。(2014-64)

A.小华的需求情况  B.评估结论与服务建议

C.详细的干预帮扶计划  D.救助保护中心的基本信息

E.小华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答案解析】 ABE。社会工作者研究儿童的境况和面临的挑战,广泛收集资料,不仅从社会工作者的角度,也从服务对象的角度,以及其主要监护人的角度来看儿童在自身生活的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情况,并基于此制订干预和治疗计划的过程即为评估。评估的目的就是收集信息,并分析儿童可能需要哪些类型的服务。本题目中的关键词是“需求评估”,所以应该包括:(1)需求情况;(2)主要问题及原因。另外,作为需求评估,还需要就儿童的需求作出评估,并需要为可能的干预提供服务建议。作出结论和服务建议是任何评估报告的应有之义。

5.收集服务对象的相关资料,认定服务对象的问题,得出有关服务对象问题的暂时性结论。这个过程被称为社会工作的(  )。(2013-03)

A.预估 B.问题界定 C.接案 D.问题分析【答案解析】 A。预估是依据既定情境中的事实与特点,推论出有关服务对象问题含义的暂时性结论的逻辑过程。换言之,预估就是收集资料和认定问题的过程。此处的关键词是“暂时性结论”,这与题目中“暂时性结论”对应,所以选A。预估中的“预”就是“暂时性”的意思,“估”就是得出结论的意思,所以“暂时性结论”也就简称为“预估”。如果用排除法,也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选项B不符合,在于题目中有“得出有关服务对象问题的暂时性结论”,说明还没有完全界定问题,只是“暂时的”;选项C只是表示刚刚接触服务对象,还没有深入了解,而题目中已经初步得出结论了,所以不是结案;选项D已经在分析问题了,问题都还没有确定,如何分析问题呢?所以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

6.小张夫妻俩为到谁家过年发生争吵,情急之下还动手打了起来,为此两人要离婚。社会工作者在了解小张夫妻俩争吵的基本情况后,问他们:“根据刚才讲的情况,你们觉得问题出在哪里?”社会工作者这样是为了(  )。(2012-03)

A.了解需求 B.了解问题 C.界定需求 D.界定问题【答案解析】 D。社会工作者要注意,服务对象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是界定问题时最重要的起点。因此,在使用沟通技巧与服务对象会谈时,服务对象所关心的问题、他们的困惑即是界定问题的入手点。从询问服务对象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开始来界定问题,原因是,服务对象对自己问题的看法可以让社会工作者了解服务对象希望改变的是什么。题中,社会工作者这样做是为了界定问题。题目中的“你们觉得问题出在哪里?”就预示了答案。首先问的是“问题”,排除选项A、C(都是讲需求)。选B,还是选D呢?由题目中的“出在哪里?”说明是为了找问题的根本,就是界定问题了。如果选B(了解问题),应该是这么说“根据刚才你们讲的情况,你们觉得面临哪些问题?”考点1-8 预估的基本步骤与过程

1.在接案会谈中,王女士向会工作者抱怨丈夫不关心自己,不顾家,下班只顾上网。此时,社会工作者最适宜的提问是(  )。(2016-03)

A.“你觉得丈夫有问题,是吗?”

B.“你是否觉得自己也有过错?”

C.“你对自己的婚姻不满意,是吗?”

D.“你能说说丈夫不关心你的具体表现吗?”【答案解析】 D。预估的首要步骤与过程是描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包括问题是什么,问题范围、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在本题中,王女士向社会工作者抱怨丈夫不关心自己,那么社会工作者就需要了解“丈夫不关心王女士的具体表现”,所以答案选D。选项A、C都属于过度推断,具有较强的误导性;选项B不符合社会工作的价值观。

2.小强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半年前跟随打工的父母来到城市就读,小强虽然很努力,但因为基础薄弱,加上父母不知道如何辅导其学习,考试常常不及格。针对小强目前的状况,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的间接介入策略是(  )。(2013-06)

A.定期上门辅导小强

B.加强小强与同学的学习交流

C.改进小强与父母的沟通方式

D.提高父母辅导小强学习的能力【答案解析】 D。间接介入指社会工作者以个人、家庭、小组、组织和社区以至更大的社会系统为关注对象,代表服务对象采取行动,通过介入服务对象以外的其他系统间接帮助他们。在D选项中,社会工作者不直接接触小强,而是改变其父母,属于间接介入。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看到题目问题部分的“间接介入”。间接介入,简言之就是社会工作者不直接接触服务对象,而是通过第三方来接触服务对象。所以体现在语言结构中就是“主谓宾”的宾语不是服务对象,也就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一定有一个第三方。选项A可以缩写为“社工辅导小强”;选项B可以缩写为“社工加强小强”;选项C可以缩写为“社工改进小强”;都是直接接入;选项D可以缩写为“社工提高父母辅导小强”;社工与小强之间插入了父母,属于间接介入。

3.小丁今年16岁,有1年的药物滥用史,社会工作者小杜负责为小丁提供个案服务,需要对小丁的家庭环境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应包括(  )。(2016-64)

A.家庭经济状况  B.家庭关系状况

C.社区环境安全状况  D.同伴关系状况

E.亲子沟通状况【答案解析】 ABE。对家庭预估的具体内容如下:一是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二是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家庭收入状况、居住环境、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等;三是家庭成员的角色和互动情况,包括夫妻、父母、兄弟姐妹、父母——子女的角色;四是家庭规则,包括如何解决分歧、冲突,家庭的权威关系;五是家庭成员的沟通方式,包括如何表达期望、需要、情感等;六是家庭关系,包括家庭内的次系统;七是家庭的决策和分工方式。据此,本题中要评估小丁的家庭环境,就应该紧扣“家庭”进行,选项A、B、E明显符合题意,均可选。选项C,虽然与家庭的居住环境有关,但更多的属于社区的情况,可以不选;选项D,属于同伴关系,与家庭关系不大,故排除。

4.社会工作者在帮助一对要离婚的夫妇时,在其工作记录中描述了如下情况:“夫妻俩有一个5岁的儿子,患有自闭症,孩子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但找不到愿意接收他的幼儿园。为照顾孩子,妻子放弃了工作。几年来,妻子为照顾孩子心力交瘁,抱怨丈夫不关心自己,夫妻俩为此不断争吵,导致要离婚。”上述记录包含了(  )。(2012-63)

A.服务对象的情况、问题与需要  B.孩子的病症的持续时间

C.问题发生过程     D.服务对象的处境

E.自闭症儿童群体存在的问题【答案解析】 ACD。预估主要是探究服务对象的情况、问题与需要,具体包括:(1)描述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要;(2)描述问题是如何发生的;(3)描述服务对象的处境及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系统的情况;(4)探究服务对象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5)描述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6)描述并鉴定服务对象的资源状况。

本题答案从题干中都可以找到。唯独选项B部分正确,虽然题干中说了5岁儿子患有自闭症但没有说明持续的时间;题干也没有说明自闭症儿童群体的生存状况,排除D。考点1-9 服务计划的构成

历年暂未考核。考点1-10 制订服务计划的原则

1.从优势视角出发,社会工作者致力于为服务对象增能。为此,在制订服务计划时,社会工作者强调服务对象参与其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服务对象(  )。(2014-63)

A.有自我成长的机会

B.看到自己对解决问题的贡献

C.有机会为解决自己的问题做出努力

D.感觉到社会工作者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

E.感觉到社会工作者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答案解析】 ABC。在制订服务计划时候要注意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让服务对象参与计划的制订。因为如果社会工作者单方面制订计划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服务对象没有机会对解决自己的问题做出努力;二是妨碍服务对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努力和贡献。如此一来,实际上是取消了服务对象自我成长的机会、体验自尊的机会和对解决问题作出努力的机会。所谓优势视角,就是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注重挖掘服务对象的潜能和优点,让服务对象有参与的机会,促进服务对象的自我体验和自尊发展。不能以社会工作者为中心,也不能以问题为中心。本题解答中,选项D、E中,“感觉到”这一表述本身就有问题,不符合社会工作的“真诚”原则。考点1-11 设定目的和目标

1.王女士近来情绪波动很大,严重影响了生活。情绪低落时,王女士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不愿与他人交往,情绪平稳时,王女士能够像平时那样生活。对此,社会工作者应制订的服务目标是(  )。(201604)

A.防止王女士情绪进一步低落

B.帮助王女士发现生活中的积极方面

C.鼓励王女士主动与他人交往

D.延长王女士情绪平稳的时间【答案解析】 D。社会工作的计划阶段,服务目标陈述要明白易懂,重在促进服务对象的成长。题干中出现了“情绪波动、情绪低落、情绪平稳”,说明王女士的主要问题是情绪问题,那么服务目标应该是情绪辅导方面,只有选项A、D符合条件。选项A是负向表述,选项D是正向表述。选D。

2.社会工作者小李在与服务对象小强的面谈中了解到,小强上课经常走神,注意力很难集中,学习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为此,小李与小强共同制订了改善小强学习状况的目标。下列目标中,恰当的是(  )。(2015-06)

A.减少小强上课走神的次数

B.提高小强的学习能力

C.延长小强上课注意力的集中时间

D.改变小强注意力不集中的习惯【答案解析】 C。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了解目的与目标的区别与联系。虽然目的和目标都应该是正向表述的,但目的是抽象的、不可测量的;目标是具体的、可测量的。在本题中,小强的问题是注意力很难集中,学习跟不上进度。B、D两项属于最终目的(学习能力和习惯都是抽象的表述,不够具体),作为目标不够具体;A项减少上课走神的次数,是一种负向的表述,不符合目标正向表述的要求。只有选项C,既符合目标的具体可测量性,也符合目标的正向积极性。

3.为了帮助一些好动的学生改变上课经常“开小差”的习惯,社会工作者所用的合理目标是(  )。(2013-08)

A.减少服务对象“开小差”的次数

B.改变服务对象不良的行为习惯

C.培养服务对象良好的听课习惯

D.延长服务对象上课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答案解析】 D。A、B项没有从正面陈述,B、C项不可测量。解答的技巧有两个:(1)区分目的与目标,所谓“目的”是抽象的、不可测量的;“目标”是具体的、可观测的。题目中B、C项都说的是“习惯”,不可测量,均为“目的”,故不选。(2)所谓目标与目的,都必须是正向的,而不是负向的。比如我们教育小孩的目标只会说“成为一个有用的人”,而不会说“不成为一个罪犯”;我们干预家庭暴力的目的是“促进夫妻和谐”,而不会是“减少丈夫暴打妻子的次数与力度”。A项的表述是负向的,D项的表述是正向的。所以选D。

4.社会工作者小王从与服务对象小强的面谈了解到,小强学习成绩不好,平时做作业拖沓,不认真。于是,社会工作者与小强协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