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世界史(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世界史教科书中,寿命最长、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0 19:18:35

点击下载

作者:R.R.帕尔默,乔·科尔顿,劳埃德·克莱默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现代世界史(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世界史教科书中,寿命最长、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部!)

现代世界史(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世界史教科书中,寿命最长、读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部!)试读:

出版前言

《现代世界史》是根据英语世界经典历史名著 A History of Modern World 第 10 版译成。作者 R. R. 帕尔默、乔·科尔顿、劳埃德·克莱默三人均为在西方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历史学者,于 2002 年过世的帕尔默教授更被公认为同时代最顶级的历史学家之一。本书刊行五十余年来,历经九次修订,并被译成瑞典语、芬兰语、波斯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汉语等多国语言,早已成为西方最受欢迎的世界史教材。商务印书馆在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罗荣渠先生的建议下,曾于 1988 年“内部发行”推出该书第 5 版,广受读者欢迎,并被国内众多高校相关专业列为教材或参考书。罗荣渠先生特别推崇此书,认为其从“‘现代化’的新视角来观察近期世界历史的进程”。而今我们引进本书最新第 10 版,综合罗荣渠先生的夫人周颖如女士转述罗荣渠先生的意见和清华大学历史系刘北成教授的建议,定名为《现代世界史》。

对中国现代化及其衍生问题的思考是我们出版本书的根本出发点。2008 年 1 月,我们曾推出美籍华裔学者徐中约的史学巨著《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旨在阐明,中国的近现代历史并非被动的与“西方”打交道的过程,而是全体中国人共同奋斗的结果。与之相呼应,本书所要展示的,则是这个自 16 世纪以来便与我们难解难分的“西方”世界,又是如何形成的。更进一步,我们还想展现的,是非西方国家在面对西方挑战时所各自做出的不同反应,以及他们如何应对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机遇和问题,而这也是当今中国曾经经历和正在面对的。

作为一部西方学者写就的历史学术教材和读物,本书在对许多历史事件的看法及立场上自然难免与我国主流学术观点有一定的出入,有时甚至迥然相异。我们对此未必赞同,请读者自加甄别。但不可否认,这也正是本书的价值所在,因为正是这些独立而宝贵的观点,将为眼下正在进行全方位、立体式中西交流的国人提供借鉴与建议。这也是本书作者与出版者的共同心愿。

本次第 10 版中译本拥有强大的译校阵容,其中将近一半为商务版的原班人马,新增内容的翻译审校则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高校部分优秀学者承担。新老两代学人共同秉持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对世界史的深刻洞察,将这部巨著的精髓尽可能原汁原味地传递给广大读者。学界耆宿何兆武先生亦翻译了本书的序言和导论,并欣然为本书作序,实令本书增色不少。周颖如女士给予本书的出版大量协助,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浩浩百余万言,跨越现代世界几百年沧桑,涉及大量人名、地名、机构名称等,若有漏误及不妥之处,烦请读者见谅并不吝指正,以期再版时及时更正。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2009 年 2 月序一 ①用“现代化”的视角解读现代世界史罗荣渠

用“现代化”概念来取代“西化”概念,这绝不仅是一个修辞上的问题,而是对观察现代世界的“西方中心论”观点的修正和突破。这在本世纪 70 年代以来西方出版的近现代世界史著作中,有明显的转向。在这里,我要特别推荐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帕尔默(R.R.Palmer)②与科尔顿(Joel Colton)合著的《现代世界的历史》。此书的一大特色,就是以“现代世界”的形成为主线,从“现代化”的新视角来观察近期世界历史的进程。作者对“现代化”的含义没有严格的界定,但作为本书的核心概念的“现代世界”(modern world)是不同于古代的“希腊世界”、“罗马世界”、“拜占廷世界”或“阿拉伯世界”的。现代世界是从近世以来世界历史进程的整体关联性的观点出发的。要了解现代世界,必须从欧洲开始,因为从 16 世纪以来欧洲在数世纪中建立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全球性的政治、军事、经济、技术和科学体系的综合体,这是由欧洲及欧洲人移民后裔组成的国家构成的“文明世界”。到 19 世纪 70 年代,世界上确实已存在一个“以欧洲③为中心的文明世界”。按作者的观点:“欧洲是世界上首先变成现代的部分地区,世界的其余部分则正在进行一个持续的现代化过程,而④现代世界正在变成一个日益相互连结的整体。”作者称此为“新的全球一致性”(a new global uniformity)。书中也使用了“西化”和“欧化”二词,主要是用于俄国和日本“借助仿效西方而实现现代化”⑤的历史过程。在区分“现代化”和“西化”两个概念时,作者显然把现代化理解为一个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历史范畴。书中写道:20 世纪后期,全世界各民族都还在经历“现代化”的

历程。它有许多形式,其中最明显的标志是飞机、超级市场、

电脑技术和城市人口稠密。……结果之一,是在文明的某些

方面出现新的全球一致性。现在已不再是“西化”的问题,

如过去日本和俄国经历过的那种情况,也不是人们有时警觉

地指出的世界被美国化的问题。这是一个过程,美国人和欧

洲人曾经起过主要作用,但它的产生毕竟是由于采用现代科

学、技术、医学、运输以及电子通讯工具等的结果;哪里采

用这一切,哪里便出现这种过程。看来,包括各种文化和种

族的整个人类都有可能发展从事这些活动的能力,同时他们⑥

都有这种活动能够满足的种种需要。

从“西化”到“现代化”,表面上看只是修辞上的变化,但实质上是对现代世界变革趋势的再认识。就近代中国思想界对这一认识过程的演变而言,在清末以来关于东西方文明的日益激烈的争论中,已出现所谓“新学”与“旧学”之争。但“新”与“旧”是一个朦胧的概念。到“五四”前后,进一步认识到这是传统东方(中国)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之争。从朦胧的维新意识到较明确的现代意识,这在“五四”时代启蒙思想家的著作中已经出现。例如当时陈独秀在《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等文章中即已认识到,中国的近世文明实质上仍是古代文明,而只有欧洲的近世文明才是真正的近世文明。“‘近世文⑦明’者,乃欧罗巴人之所独有,即西洋文明也”。这是给西洋文明以明确的时代定位。到了 30 年代,在有关“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文化”的论争中,现代意识就更加明确了。哲学家冯友兰曾指出从“西化”概念到“现代化”概念,是一种思想上的“觉悟”。他写道:现在人常说我们要近代化或现代化,这并不是专是名词

上改变,这表示近来人的一种见解上底改变。这表示,一般

人也渐觉得以前所谓西洋文化之所以是优越底,并不是因为

它是西洋底,而是因为它是近代底或现代底。我们近百年来

之所以到处吃亏,并不是因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国底,而是因

为我们的文化是中古底。这一觉悟是很大底。即专就名词说,

近代化或现代化之名,比西洋化之名,实亦较不含混。基督

教化或天主教化确不是近代化,或现代化,但不能不说是西⑧

洋化,……

从东西文化的分野到“现代”与“前现代”的分野,可说是从文化形态史观到社会进化史观的分野。关于“现代”概念的争论,过去主要是哲学的和美学的含义;而今天我们对“现代”的定位则主要是历史学的,是现代发展意义上的。东方的西方化,这是一个西方的概念;东方的现代化,则是一个新概念,是第三世界发展中的新概念。

①本文摘自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9—21 页。题目为编者加。原文中的注释也一一保留。

②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中译本名为《近现代世界史》,商务印书馆 1988 年版,严格地说与原书的立意不尽相符。

③《近现代世界史》中册,第 752 页。

④《近现代世界史》,1971 年原文版第 4 页,此处与 1978 年版中译本的行文有较大出入。

⑤《近现代世界史》上册,第 292—305 页;中册,第 745—748 页。

⑥《近现代世界史》下册,第 1145 页。译文略有改动。

⑦陈独秀:《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新青年》第 1 卷第 1 期(1915 年)。

⑧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338 页。序二 现代世界史的标准著作何兆武

本书《现代世界史》的作者 R. R. Palmer 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他的两个合作者 J. Colton 为美国杜克大学教授,L. Kramer 为斯坦福大学教授。本书于 1950 年初版,此后曾经多次增补修订重版,巍为美国出版的现代世界史书中的一部标准教科书。

和历来许多西方(尤其是美国)的历史书籍一样,本书的书名虽为世界史,但其内容基本上却以只讲西方(西欧和北美)为主,对于非洲、中东伊斯兰世界、印度、中国、东南亚以至拉丁美洲基本上均被排除在核心叙事框架之外。西方中心主义乃是西方史学界所挥之不去的一种偏见,是读者不可不察的。当然,从另一方面说,这也向中国读者们表明了西方中心论的偏颇;它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在西方占主流地位的历史见解的立场和观点。以往,“二战”后西方有关世界历史的著作,大多是只写到“二战”的结束为止,而本书则以较多的篇幅一直叙述到 21 世纪的开端;这一点有助于我国的读者了解当今西方知识界对于“二战”以后当今世界局势的看法。我国解放以来的半个多世纪,对于西方知识界的历史观点颇为隔膜,亦正有如西方知识界之并不了解我们的观点和看法。双方之间能够做到更多的相互了解,这无疑是一桩有益的工作。阅读不同思想背景之下的著作,无疑能有助于我们对历史得到一种更全面和更深入的看法。

本书的最后附有一份“延伸阅读:建议与书目”,长达百页,所著录的书目不下数千种之多,一个读者自然无法、也无必要全部阅读。不过其中一部分是已被西方学术界公认是有代表性的著作,读者不妨就自己所感兴趣的题目选择一些作为进一步阅读的资料,以期能对有关问题得到进一步的知识和了解。学术的生命在于能不断的创新,而其必要的条件则在于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思想或学术定于一格,就必然要导致僵化。不断的创新就要求有各种不同的见解为读者提供各种不同的参照系。这里的这部书为读者所提供的,便是当今美国历史学界一部分相当流行的见解。其中的优劣得失,正可为我国有关世界史的研究和知识提供一份参照系,而并非仅只是向一般读者提供某些有关的知识而已。

放眼世界历史,把具体的历史条件置于世界历史的整体背景之下加以考察,似乎是历来我国史学研究领域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缺乏了一个宏观的世界历史的整体背景的把握,而把观点仅只局限于某一个特定的领域之内或某一个特定的观点之上,终究是不可能窥见人类文明历史的堂奥的。对世界历史的整体把握,本应是史学研究与认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解放以前,我国史学界在这个领域,可以说是并没有多少值得称道的创造性的贡献。解放之后最初的一段时间是全面学习苏联,于是便直截了当地简单复述苏联的教本,读不到什么新意或创见。及至中苏交恶之后,就连苏联的教材也绝迹了。要到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步放开眼睛看世界和世界的历史,开始介绍国外的世界历史著作和他们的观点和方法。至于讨论世界通史的,作者 Palmer 的本书应不失为一部值得参考的读物。

兹值本书中译本即将杀青之际,爰缀数语如上,籍以供读者们参考。2009 年 1 月于北京清华园序三 历史教科书的黄金标本刘北成《现代世界史》是 20 世纪后半期在美国享有盛誉的一部大学教科书。1987 年,该书被《纽约时报》评选为“所有时代的 19 部经典教科书之一”。

该书的第一作者罗伯特·帕尔默曾在 1970 年被选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他的主要学术贡献之一,便是这部大学教科书。2002 年,第一作者帕尔默去世,《纽约时报》上发布的讣告称:美国几代大学生是通过他的眼睛去看现代世界历史。此言不虚。

美国的大学没有规定的政治课,但一般设有必选的通识教育课程,其中包括美国史和世界史。《现代世界史》自 1950 年第一版问世,与时俱进,不断修订,到 2007 年已是第 10 版。在近 60 年的时间里,该书在世界史教科书中的销量始终名列前茅。据相关资料显示,到第 9 版时,该书总销量已接近 200 万。考虑到美国校园里教科书循环使用的情况,使用过该书的学生数量就更为庞大了。多年来,选用该教科书的大学始终超过 1000 所,包括许多著名学府。美国大学委员会在高中设立了一个教育项目,为“成绩优秀、天资聪颖”的高中生提供了一种可以申请大学学分的“高级课程”(Advanced Placement),其难度相当于大学的基础课程。本书是许多学校讲授 AP 课程之一“欧洲历史”时选用的教材。本书作者还为此编写了辅导书。不难想见,美国的许多精英学生都曾接触过这部教科书。可以说,近 60 年来,本书是美国的世界史教科书中寿命最长、读者(学习者)最多、影响最大的一本。

当然,美国的大学教科书与其教学一样,是多元化的。据笔者所见,美国的世界史教科书迄今大抵有三个潮流,依出现时间分别是文明史、现代化史、全球史。文明史出现较早,至今不衰,但文明史观的内涵因时因人而不断变化。其中影响较大的教科书,在 20 世纪前期是海斯、穆恩、韦兰合著的《世界史》,在后期是伯恩斯、拉尔夫等合著的《世界文明史》等。现代化史是与现代化理论一起在 20 世纪中期兴起,帕尔默等合著的《现代世界史》可为代表。全球史是 20 世纪后期在“殖民地革命”和全球化的形势下兴起的,近来风头颇劲,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和本特利、齐格勒的《新全球史》可为代表。

几位美国学者曾总结说:“20 世纪的专业性历史虽然种类繁多,但大多是在‘现代化’的标志下写的。西方世界被定义为这个普遍现代化过程中的表率,西方以外的世界随后跟进。这种观念并不令人意外,毕竟现代化的观念自 18 世纪就在塑造西方历史的发展。……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的研究工作也和历史学一样,受一个主要问题引导:现代世界是如何形成的?西方走向现代①化的轨迹给世界其他地区提供了什么教训?”在各种回答中,20 世纪中期,源于德国思想家韦伯的现代化理论成为美国最有影响的一种历史解释。当时的现代化史观至少包含两个主要观点,一个是欧洲特殊论,一个是传播论。欧洲特殊论强调欧洲自身的特殊因素导致欧洲成为现代化先发地区,传播论则强调其他地区的现代化是欧洲传播现代文明的结果。这种史观在主要方面是合理的,但也有严重缺陷,正如批评者所说,完全是在欧洲的路灯下看世界。

许多世界史教科书或多或少会受到这种现代化史观的影响,而《现代世界史》则是其中的典型。翻开《现代世界史》第一章,扑面而来的即是:“看来奇怪,一部现代世界史竟然从欧洲中世纪说起,因为欧洲不等于世界,中世纪又非现代……”从全书目录看,该书的视野几乎完全局限于欧洲和欧洲人所涉及的地区,这种极端性确实有些“奇怪”。正是在批判“欧洲中心论”的浪潮面前,第 10 版前言不得不对该书的论述体系做出辩护。该书也退入“欧洲历史”或“西方文明史”的课堂。

尽管如此,《现代世界史》依然被推崇为“教科书的黄金标本”(美国历史学会,2002 年)。中国的世界史学界也非常看重这部著作。依笔者之见,至少有如下几个理由:

首先,当时的现代化理论或现代化史观虽然掺有意识形态因素,但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宣传,而更多地是历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一种富有成果的科学化努力。即便是意识形态的因素,也需要分析,其中包含着理性进步开放的启蒙价值观,更不能一言以蔽之地否定。我们在泼掉洗澡水时要把婴儿抱出来。从世界范围看,现代化是一个未完成的工程,现代化理论也是一个开放的领域,仍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解释力。

其次,《现代世界史》不是现代化理论的图解,而是一部出色的历史叙事。历史总是比理论更丰富生动。现在一些宏大叙事往往抛弃历史学讲故事的传统,而《现代世界史》把历时性叙事与重大论题较好地结合起来,将法国学者布罗代尔所说的事件、局势和结构三个层面比较合理地结合起来。读者不难发现,该书既长于联系和比较,铺张了宏大视野,又洞幽烛微,揭示历史细节中的奥妙。该书的叙事修辞也受到众口一词的称赞,阅读中译本也依稀能体会到其英文的典雅和雄辩风格。

第三,《现代世界史》具有超乎一般教科书的厚重学术性。帕尔默、科尔顿本身都是杰出的欧洲史专家,他们以高屋建瓴的学术见识,博采众长,充分吸收了历史学科长期积累的学术成果。该书内容之丰富,论述之开阔而细密,见解之深刻睿智,阅读起来既可能是一种享受,也可能不太轻松。该书还探讨了许多重要学术议题和概念,像封建主义、重商主义、民族主义、波拿巴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极权主义等等。这种讨论把读者带进了更复杂的学术领域。另外,该书行文多有反讽之词和闪烁不定的评价。这会让许多寻求一个答案的学子感到困惑。其实,这些“无定见”之见都有学术研究的成果做依托,反映了学界的各种争议和歧见。学术性在这里不仅仅表现为科学研究的成果,也包括尊重学术自由的态度。而读者不仅可以学到知识,也会受到自由探讨精神的熏染。

1988 年《现代世界史》第 5 版中译本问世。现在我们见到了第 10 版的中译本。20 年过去了,笔者认为,这部《现代世界史》依然值得推荐。

读过中国的教科书,再读读这本教科书,或者再读读全球史教科书,在多元对话中,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会不一样。

①(美)阿普尔比等:《历史的真相》,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年,第 61-62 页。致中国读者

我们非常高兴向中国读者介绍 A History of the Modern World 的最新版中文译本。这部著作在美国以及全世界的教师、学生和普通读者当中都拥有极其忠实的读者群,并且在不同时期被翻译成瑞典语、芬兰语、波斯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其第五版在十几年前还被翻译成了汉语。“现代性”包含有很多不同的方面,但是历史学家通常特别关注其政治和社会发展方面,因为这二者使现代社会迥异于前现代社会。 

大多数现代国家都在朝向一种更民主的政府形式发展,而所有的现代民族国家,不管是否民主,都在力图动员其民众的力量与支持。旧有的习俗往往在现代社会中失去其原有的影响力,而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宗教则要么被质疑,要么被转化。 在生活质量方面以及个人的发展和自由方面往往存在着更高的要求。在性别与种族之间,在不同的宗教信徒之间,以及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现代社会往往能激发出更大的平等。大多数现代政府都致力于缓和高收入者与低收入者之间极端的差距。社会变迁运动可以缓慢而循序渐进,也可以诉诸疾风骤雨并伴有灾难的革命,但是在现代社会,总是存在着某种形式的运动,这是毋庸置疑的。

像所有其他社会和民族一样,中国通往现代化之路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然而近代中国早期的历史,却包含了力图克服内部软弱和不和的前仆后继的努力,因为这种内部的软弱和不和,使得中国的大部分国土备受欧洲及其他外部力量的统治和剥削。这种外部干涉在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个多世纪里十分普遍。

在经过长期的抗日战争和内战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中国终于建立了一个高度统一而独立自主的现代政权。其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大多受苏联范例的启发,结果引发了激烈的社会变化,人民也曾受苦,骚动时有发生,尤其是在 1966—1976 年的十年“文革”动乱期间。同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使那些被过快的经济和政治变动扰乱生活的中国人蒙受了很大的个人损失。尽管革命的一代经历了 20 世纪 70、80 年代的狂热,现代化了的中国领导人还是抛弃了苏联模式,开始改革。正是改革,稳健地扩展了中国在现代全球体系中的角色。进入 21 世纪早期,中国已被广泛认为是当今世界一支领导性的经济力量,同时被视为欧亚非及美洲商业市场的中流砥柱。中国集中精力于出口型经济增长、海外投资、科技突破、空间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以及对高级管理技能的吸收。简而言之,中国成为了“全球化”进程中的领导型参与者,它的经济不再仅仅体现在几个大城市里,而是体现在一体化的全国经济中。尽管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落后于城市,但是农村已经不再被忽视。中国也已成为全球拥有核能力的强国之一,并且是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换言之,中国已经毫无疑问地成为我们所讨论的“现代世界历史”中一支主要的影响力量。

也正因为如此,本书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就尤显恰逢其时。显然,现代世界的挑战和机遇已经双双出现在当今中国社会;而中国面临的问题——如人口增长,对矿物燃料资源的依赖,环境污染,在农村降低或消灭贫困——也曾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出现在其他现代民族的历史中。

中国为 20 世纪最后几十年以来的世界树立了经济大发展和现代化的光辉典范。本书作者们致力于描述“现代世界”是如何出现于欧洲和其他地区,并在经济、政治、社会、科学和文化等方面改变了当地的前现代社会的。我们同样深信,那些深刻而长远的社会转变进程已经改变了全世界的所有地区,而这种改变本身的历史也将为当今中国带来全新的分析性的视角,从而在中国实现巨大的飞跃。乔·科尔顿劳埃德·克莱默第十版序

当代世界中种种戏剧性的事件——战争、革命、恐怖主义袭击、毁灭性的自然灾难、经济危机和数不尽的日常新闻信息——往往模糊了各种长期性的历史进程,正是这些历史进程创造出了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各种社会和我们所应付的各种问题。大众媒体很少注意到对于我们时代迅速运行着的各种事件赋予了更深刻意义的种种更为广阔的历史范型和情境。《现代世界史》此次新版可以看作是对于我们当代种种复杂而又往往是惊人的事件不断进行历史视角探索的一份最新的文本。因而它提供了一份引导性的设定,即认为当代世界各种事件、各种文化与各种冲突,是由于各种不同的民族思想、体制、社会习俗、经济交往和政治权力斗争而衍生的。

人类历史的这类多层次创造了各种现代社会,并对全世界的人民与各种文化产生了远大的影响。因此,本书就讲述各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并强调诸如战争与革命这类突出的事件,但是它也关注在最显赫的历史事件之下的深层发展着并创造出了我们今天称之为“现代世界”的广阔的历史潮流。我们的阐述探讨了民族国家的兴起,以及过去几个世纪已深深影响世界的各种冲突;然而它把这些转变和事件都联系到广泛的历史性的影响,诸如全球经济的演化、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工业的勃兴、宗教传统的重要性、新思想的诞生与传播、家庭与社会生活风尚的变化,以及西方文化与世界上其他各种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

本书中所使用的“现代(Modern)”一词,是指那些对于形成现代世界具有着重大影响的各种社会与文化的历史演化历程——人类历史的这一阶段大约开始发展于五六个世纪之前,而目前正以空前的速度在许多地方演化着。本书并不自命为是一部世界史,也不自认为能像一部世界史那般有价值。它的计划主要是聚焦于西方的发展,直至独特的现代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的传播在较近的过去日益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正如本书后面章节所显示的。尽管书中的叙述强调欧洲社会(也就是由欧洲人或欧洲后裔而形成的各种社会)对“现代”体制与各种社会实践的影响,但是它也强调了世界范围的交流、冲突与社会实践,这些都曾经有助于当代日益增长的全球文化。本书的结构:变更与连续性

正如已往各版,本书是由若干章组成的,它们叙述了各个不同的编年时代,一直妥切地直到当下。然而被确切规定和编排的各个章节却要处理许多主题、事件和问题,而不是沿着简单的编年顺序展开。每一章都聚焦于一个特殊的时间架构,但也聚焦在具有持续的历史重要性的各种主题和问题上。编年的结构赋予读者以一种广阔的历史结构,并对特殊的历史题材或问题准备了进一步加以分析和探讨的机会——例如,有些讨论所引用的其他材料是可以从在线学习中心网站(Online Learning Center Web)上查到的(www.mhhe.com/palmer10),其中包括有术语表。

尽管政治制度、革命和国际冲突的历史,在此次新版中仍然很重要,但国家与政治史的某些细节已经加以缩减,以便增加有关社会史、文化史和思想史的探讨——而这些在较近的历史研究中是极有影响的。有些章节讨论了妇女在各种不同的历史场合和时代中的作用,还有从现代早期直至当前时代文化思想运动的阐述,以及对形成为现代全球史的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互作用的新分析。有关科学革命和早期全球经济的几章的次序被加以调整,为的是更加明确地表明重大的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在编年史上的关系。

在前几章中,读者可以发现对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家庭生活的讨论,对文艺辩论、沙龙文化和正在形成的启蒙运动的公众氛围的描述,以及对法国大革命的文化方面的洞见。本书的后面那几章包括女性主义的兴起,关于科学和进步的观念的文化辩论,以及关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化运动的种种讨论。

有关 1945 年以后的世界的各章已经改编并分成各节的新题材。原版中有关较近历史事件的最长的两章,已经分成新的更为简练的四章,那将使学生们和其他读者们更便于阅读。新的更短的各章编排后主题更加明确,它们表达了亚洲、非洲和中东在后殖民时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消逝。这些重加组装的章节也包括较近的国际对抗,以及现代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中不断增长的全球化。我们相信,有关这类发展的专题历史报导乃是历史分析的根本出发点,它使人们对历史的洞见以及对历史的领会得以平衡。

我们的意图是要鼓励学生们和其他的读者们理解重大事件的复杂性,诸如以往各世纪的宗教战争,美国、法国和俄国的革命,20 世纪的世界大战,民主政治的传播及其所面临的挑战,西方所控制的殖民帝国的建立及其瓦解,新的后殖民时代的民族国家的诞生以及对于国际秩序的不懈追求。读者也将会看到有关各种时局问题的及时报导,诸如恐怖主义、最近中东局势的动荡以及全世界最穷困的一些国家为了经济发展而进行的不懈斗争。

第 10 版还进行了另一些修订,以便本书更易于被新一代的读者接受。插图部分也由于增添了新的图片而得到扩充,包括现代艺术家的一些重要作品,诸如巴勃罗·毕加索、贝尔特·莫里索、杰克逊·波洛克和亨利·摩尔。正如多种文献与资料一样,以往文化中的景象和艺术品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信息。懂得如何阅读和批判性地评估一份图片、绘画或照片乃是分析思想的主要方式,对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乃是无价之宝。除了每一章中的各幅插图以外,还有四色的彩色插页,表达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创造性及其文化与社会关怀。所有图片的简短说明,都与本书所叙述的事件或问题有关。

本书新版的其他特色还包括新绘制的便于阅读的地图。范围广阔的地图和图表标明了历年疆界的变迁、各国和各地区人口和经济的变化。在修订的地图之外,还根据评论者的意见在每一章中都增加了大事年表,以便读者能够对每个历史时期的大事和重大日期有个粗略的把握。长期以来本书为人称道的特色,即全面的延伸阅读推荐书目已经做了修订和更新,其中收入了新的、有用的网址目录以及重要的最新学术著作的目录。《现代世界史》此次新版的这些改动,是用以提高本书的可读性的,而并非用以取代或者削弱深受教师和学生所欢迎的那种体裁、内容、叙述和分析的特色。更进一步说,读者们将会发现本书的最新版再度表达了那种强烈的信念,即历史知识和历史眼光对于每一个生活在,并且希望理解这个不断演化着的现代世界之中的人来说,乃是具有价值的。如果能够通过它所可能提供的新知识或新眼光,帮助任何年龄或背景的人对他们自己和他们的世界获取新的洞见,那么本书就达到自己的目的了。针对教师的辅助产品

教师手册/题库 这本独具特色的手册的前半部分逐章提供了指导,通过一些最好的文件、有教育意义及特色的电影、视频和音频记录等等,来增益课堂的讨论。手册中的简短回顾部分可以帮助教师挑选最适合每一个课程话题的电影。手册还给教师提供了章节目标和每一章的讨论要点,并在其后配以题库,包含多选题、简答题和辨析题等。

电脑题库 本题库的 CD-ROM 版本可以在苹果计算机(Macintosh)和符合 IBM 兼容机标准的个人电脑上使用,教师因此可以自己定制每一个测试。

投影幻灯片 书中的地图制成了一套 150 多张的彩色投影幻灯片,可以在课堂讲演时加以展示。

电子幻灯片 您可以向麦克劳—希尔公司的当地销售代表索取本书的电子幻灯片。教师可以在一系列数百张的精美图片幻灯片中选择,定制自己的幻灯片系列,从而补充本书文本内容,强化课堂讲演效果。

在线学习中心教师版(www.mhhe.com/palmer10) 在本书专设网站首页,教师可以找到教师手册的下载版本。通过和网上学习中心学生版相链接,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来布置家庭作业和进行课堂活动。教师也可以使用麦格劳—希尔公司 PageOut 网站来制作一份交互式的课程大纲。

PageOut(www.mhhe.com/pageout) 在 PageOut 上,教师能创建自己的课程网站。PageOut 不要求事先知晓 HTML 语言,不用长时间编写代码,关于教师的部分也不需要设计技巧。教师只需将课程信息填入模版,点击 16 个样式之一即可。整个过程所需时间很少,却能创建出设计很专业的网站。最突出的特性包括如下部分:可以让教师收录内容和链接的互动式课程大纲;在线的成绩管理系统、课堂笔记和书签;教师和学生可以讨论课程相关话题的版块等等。

视频 通过人文和科学电影集萃(Films for the Humanities and Sciences collection),可以获取很多关于史上经典话题和当代话题的各种各样的视频。教师可以在与课程相关的一系列视频中挑选,以此对讲演加以阐述和提高。请联系您所在当地的麦格劳—希尔公司的销售代表,以获得进一步的信息。针对学生的辅助产品

学生学习指南 一本易于使用的《学习指南》,由乔·科尔顿和梅根·麦克莱恩编写,帮助学生不用通过糟糕的背诵,而是通过活跃的思考和解释来学习和掌握书中的重要概念。对于全书 133 节中的每一节,《学习指南》都提供了学习问题、要讨论的关键词句和辨析题等。每一章包括了普通论述题和通常要讨论的段落,也提供了一些经过选择的地图练习。此外,关于书中大量插图的问题都包括在与它们最相关的部分中,设计这些问题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和分析,特别是那些插图能补充文中讨论的时候。

在线学习中心学生版(www.mhhe.com/palmer10) 这次网站新增的内容(也是应评论者要求)是互动字典。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工具,用来补充学习课本页边方块中的概念和话题。在本书专设的网站上,学生能链接到互动的学习指南,包括在线的论述题、交互式绘制地图练习、网络练习、交互式编年表和主要在线文献来源的网址链接。在线学习中心包含了值得信任的历史学搜索引擎的链接,因此是读者运用网络进行研究的理想场所。

PowerWeb 世界史的 PowerWeb 会给学生一些密码保护的、专门针对课程的文章。这些文章由教授世界史的教师所提交和选择,是从当前的研究期刊和通俗刊物的文章中为学生遴选的。这些文章对那些超越本书范围的材料来说是特别有用的。致 谢

我们再次深深感谢很多人的帮助,本书的问世也有赖于他们的协助。我们特别有负于麦格劳—希尔(McGraw-Hill)出版公司的主编和编辑部,他们自第七版就一直在出版本书。我们还感谢本书早先的出版者 A. A. 诺普(Knopf)公司,并感谢格林(Ashbel Green)和诺普的团队继续使它可能成为公共读者的市场版。麦格劳—希尔公司的乌尔(Lyn Uhl)、艾克曼(Monica Eckman)、戈德贝格(Larry Goldberg)、特仑塔柯思蒂(Susan Trentacosti)、基尼伽克丝(Marianna Kinigakis)、阿贝尔(Ayelet Arbel)、阿格拜亚尼(Nora Agbayani)、尤特莱(Janean Utley)、布朗(Sonia Brown)、斯魏姆(Louis Swaim)、克劳莱(Sean Crowley)、贝德斯(Katherine Bates)的支持和协助都是无可估计并且极为重要的。我们也感谢布斯(Christine Buese)和布尔(Deborah Bull)在制图方面的专业协助和凯楠(Bethany Keenan)协助校正有用的网站。

我们也受惠于评论家们的专业建议,他们提出了许多意见,使本书的新版得以修订,同时我们也从很多在讲课中使用过本书早期版本的同行中吸取了许多其他的意见。我们特别要提到以下的几位评论者:霍普学院(Hope)的巴尔(Marc Baer)、北卡罗莱纳(North Carolina)大学的布朗(Robert Brown)、卫斯里(Wesleyan)大学的格林(Nathanael Greene)、福克纳(Faulkner)大学的希克斯(L.Edward Hicks)、塔夫兹(Tufts)大学的马可保罗斯(George Marcopoulos)、塔斯克齐(Tuskegee)大学的麦克斯万(James McSwain)、亨特(Hunter)学院的美美加罗斯(Florene Memegalos)、西部高中(West High School)的尼古拉斯(Jenny Nicholas)、塔夫兹(Tufts)大学的普罗克托(David J. Proctor)、韦查塔(Wayzata)高中的鲁代尔(Sarah Rudell)、加州大学诺斯里奇分校(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Northridge)的翁瓦利(Tamas Ungvari)和博伊西(Boise)州立大学的泽林斯基(Michael Zirinsky)。另有其他的同行也提供了值得提及的反馈:拉萨尔(LaSalle)高等学校的柯立斯特拉(Joseph J. Colistra),林肯路(Lincoln Way)高中的柯莱(Michael Corey)、普莱森威尔(Pleasantville)高中的曼齐尼(Virginia Mancini)、德州圣马可学校(St. Mark’s School of Texas)的普罗斯特拉(Henry A. Ploegstra)和南兴代尔(Hinsdale South)高中的斯托尔(Michael Stoll)。这些人绝不应对本书的缺点负任何责任,但是他们都对它贡献了力量。我们也希望感谢我们的同事和我们的家庭的慷慨支持和贡献。

最后,我们以深沉的遗憾提到我们的同事和合作者罗伯特·R·帕尔默(时常被称作 R. R. 帕尔默)在完成了漫长而出色的成绩之后,于 2002 年逝世了。他对法国革命和 18 世纪与 19 世纪早期大西洋两岸历史的杰出贡献已经理所当然地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他那高瞻远瞩的智力、精密入微的研究、历史的洞见和广泛的兴趣,从一开始就突显在这次工作之中,而且他始终保持着对本书的指导性思想影响与鼓舞。同时,作为《现代世界史》一书的长期特色,这种学术合作在这次新版中得以延续并采取了新的形式,而对于新的形式,最新的合作者是要负主要责任的。乔·科尔顿劳埃德·克莱默第五版序

这部过去很受欢迎的书能够出到第五版,使我们深感愉快。开本是新的,又增补了一些材料,但《现代世界史》的内容和范围,基本上保持前几版的特点。我们两个作者曾经仔细地进行修订,希望这部书会更加有用,更加引人入胜。在许多地方,我们把语言加以精炼,又对通篇文字作了修饰。这样,虽然充实了一些章节,同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部分,根据当前的发展进行了改写和扩充,但第五版的篇幅仍然与第四版大体相同。

本版增加了一些地图、图表和插图;又加上一个附录,说明中世纪后期之后若干国家和城市人口的情况。我们对地图、图表、图解、图片的说明词进行了审查,有的作了补充,以使这些形象化的材料能更好地、更紧密地同正文联系起来。对于一向作为本书特色之一的大量参考文献目录,又补充了最新的内容,现在它的条目已达数千条。总之,我们已尽力而为,以便使这部内容复杂的巨著更便于阅读、更易于消化。全部章、节和小节的结构,经常出现的相互参照条目,年表,以及详尽的索引,全都是为着这个目的而安排的。本版还附有大学生学习指南,专供乐意使用者使用。

从第一版起,本书一开始便把欧洲和欧洲文化的现代史作为一个单位来加以叙述,其后各章在说明世界历史时,则力图把世界看作一个统一的、至少是互相关联的世界。本书的重点是国际范围的局势和运动,或者说是欧洲人及其后裔共同完成的事情与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国别史处于从属的地位,而且,在讨论每个国家历史时,对该国与较大范围文化发生关系的诸方面,则加以详尽的说明。对于欧洲内部(例如东西欧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地区差异,有所阐明。对南北美洲的历史,是插入书中许多地方随时加以叙述的;对亚洲和非洲在 19 世纪的发展情况,也是这样处理的。本书讲到很多制度史。有相当多的篇幅用于叙述思想史,这不仅出现在一些专门讨论思想的章节中,而且贯穿全书,在叙述制度和事件时,也始终密切联系思想。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也像战争与革命的影响一样,都占据不少篇幅。由于我们的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政治决策左右的时代,所以,我们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本书可算为一部政治史,因为,许许多多事物,如宗教、经济、社会福利和国际关系等等,都是作为公共问题而出现的,要求由负责的公民或官方人士采取公众行动。我们认为,当前人们喜欢研究的许多主题,诸如妇女史、家庭史、劳工阶级史、少数民族史以及数量方面的研究等等,只有把它们放在一种宽广的格局(正像本书所提供的这样)的内部去看待,才能理解得最透彻。

我们要再一次感谢多年来帮助本书写作的人们,尤其要感谢作为第五版顾问的五六位人士。我们感激 A. A. 诺普公司的戴维·福尔麦和詹姆斯·肯普,前者积极促进这一新版的出版,后者细心地校阅了本书的原稿。由于重要的决定都是由我们自己作出,实际写作亦都是由我们自己动手,所以,本书的错误、不完善之处、未必妥当的判断以及种种可能出现的缺点,一概由我们负全部责任。埃丝特·帕尔默和雪莉·科尔顿,对这部历史书的最新版本贡献良多,因而这部书也可作为婚姻、友谊和智力上合作的一种永久纪念品。R. R. 帕尔默乔·科尔顿大事年表及地图、图表目录大事年表:

公元前 500—公元 1300 年大事年表

1309—1555 年大事年表

1492—1648 年大事年表

1642—1713 年大事年表

1640—1740 年大事年表

1543—1697 年大事年表

1619—1763 年大事年表

1733—1795 年大事年表

1789—1804 年大事年表

1799—1815 年大事年表

1780—1869 年大事年表

1848—1857 年大事年表

1853—1871 年大事年表

1850—1914 年大事年表

1859—1920 年大事年表

1850—1906 年大事年表

1879—1920 年大事年表

1894—1937 年大事年表

1911—1935 年大事年表

1922—1938 年大事年表

1935—1945 年大事年表

1945—1967 年大事年表

1946—2000 年大事年表

1948—2005 年大事年表

1957—1995 年大事年表

1980—2001 年大事年表

1949—2004 年大事年表地图、图表和表格:

欧洲地形图

地中海世界,约公元 400 年、800 年和 1250 年

十字军活动,1100—1250 年

欧洲人口的变动,1200—1550 年

欧洲,1526 年

欧洲的国家宗教,约 1560 年

欧洲人的发现,1450—1600 年

低地国家,1648 年

欧洲,1648 年

法国的扩张,1661—1713 年

17 世纪英国的主要城镇

从路易十四晚年到 1789 年大革命期间的法国《乌得勒支和约》后的大西洋世界,1713 年

中欧和东欧,1660—1795 年

衰老帝国与新兴大国

奥地利君主国的发展,1521—1772 年

普鲁士的发展,1415—1918 年

俄罗斯在西方的扩展,17 世纪晚期至 19 世纪

地理知识的增长

世界,1763 年

欧洲,1740 年

18 世纪以来的波兰

法兰西共和国及其附属国,1798—1799 年

拿破仑时代的欧洲,1810 年

拿破仑时代的德意志

欧洲,1815 年

工业革命前后的英国

英国工业革命(收入来源示意图)

欧洲的语言

欧洲革命,1848 年

民族国家的建立,1859—1867 年

德意志问题,1815—1871 年

欧洲,1871 年

德川幕府晚期的日本

世界各大洲人口估计

从欧洲迁出的移民,1850—1940 年

迁入新兴国家的移民,1850—1940 年

迁出欧洲的移民,1850—1940 年

截至 1914 年欧洲资本的输出

奥斯曼帝国的解体,1699—1914 年

前殖民地时期的非洲:地区与人口

非洲,1914 年

帝国主义在亚洲,1840—1914 年“不列颠湖”,1918 年

中国东北及邻近地区

英德工业竞争,1898 年与 1913 年

巴尔干半岛诸国,1878 年与 1914 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欧洲,1923 年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22—1991 年

欧洲,1942 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大屠杀

大规模驱逐和移民,1939—1950 年

德国及其疆界,1919—1990 年

印度次大陆,2000 年

当代非洲

现代阿拉伯世界

以色列和毗邻地区

波斯湾和中东

1970 年前后的世界

1970 年前后的越南及其邻国

俄罗斯联邦,2000 年

中欧和东欧的民族

人口爆炸导论:地理与历史

历史乃是人们在时间中的经验,但是那种经验却是发生在地理的空间之中的。地理学描述了并绘制了地球,但它也研究人类与他们所生活于其中的环境空间不断变化着的交互作用。我们的地球和我们的太阳系只不过是宇宙的一小部分,宇宙现在被认为至少已有 120 亿年之久了。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地球约有 46 亿年之久。可是人类的全部历史(以及史前史)仅只追溯到 350 至 500 万年,或许只有 200 万年——这取决于人类是如何加以界定的。我们所称之为的历史——即人类有记载的文化与活动——开始于发明了最早的书写形式,仅仅在大约 5,500 年前。

冰河时期海洋和大陆是在时间的历程之中移动着的,是在变化着其大小、形状和地位的。我们所知道的各个大陆形成它们的确切形状,还不到一亿年之久。恐龙的灭绝大约在最早人类出现的 6,000 万年之前,它们可以在温暖的气候下在坚实的陆地上从北美洲去到欧洲(按照我们今天对这两个大陆的称呼)。自从最近的冰河时期结束以来,仅只有短短的几千年。那次冰河时期大约始自 200 万年以前,而且达到其最寒点只是在 20,000 年之前,那是由于地球绕日轨道有了一点微小移动所造成的。水结成 1~2 寸厚的冰,并覆盖了这个星球的北方部分(在北美向南远至今天的芝加哥,而在欧洲则覆盖了英伦各岛的大部分和附近的大陆)。这些冰块的融化便产生我们今天所知的海岸线、近海的岛屿、内海、海峡、海湾和海港,以及某些大的河流系统和湖泊。地球表面的变化过程还继续在进行。美国和加拿大交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一直都在退缩,因为不断流泄的瀑布侵蚀了其下面的岩石。海潮和人工建筑也侵蚀了我们的海岸;而且许多科学家们都相信,目前全球变暖的方式会最终改变世界上许多的海洋和海岸。

海洋目前覆盖着地球表面约三分之二,而在其余的三分之一中,有许多广阔的陆地是很不适合于人类或大部分其他动物或植物有机体的居住的。十分之一的陆地是冰雪覆盖的,例如在北极和格陵兰;还有很多是冻土;很多是沙漠,例如撒哈拉;还有许多土地处于高山的风脊。这些地区也像海洋一样对于人类历史是很重要的,往往成为迁徙和定居的障碍。因此人类的历史就涉及到整个地球表面上相对说来很小的、零散的几个部分。

人类的起源研究者们已发现了具有说服力的实物证据,可以表明人类起源于非洲。人类属于直立人(Homo erectus)这个物种,这一拉丁文的名字是人类学家和其他学者用于指现代人类能直立行走的祖先,他们似乎是 180 万年以前从非洲迁徙出来的,或许是由于环境的压力,也或许是出于单纯的好奇心。我们自己的这一智人(Homo sapiens)物种——这一拉丁文的名字是指增长了的认识力与判断力——其出现不超过 100,000 年以前。当人类超越了单纯实用的成就,并显示出了审美的与艺术的情趣以及进一步的工具制造技术时(约 35,000 年之前),我们就称他们为亚种的现代人(Homo sapiens sapiens)。他们是一种非常之复杂的人类家族树上的残存者。

大冰河时期把海面降低了好几百尺并冻结了大量的水。英吉利海峡变得干涸了。在我们现在称之为白令海峡的西伯利亚和北美洲之间开通了陆地桥。狩猎者们从一个大陆走到另一个大陆。当冰河融化时,森林便成长起来,而人们曾经狩猎过的许多旷野地带便消失了,这就为迁徙增加了动机。

种族:一个文化概念我们人类的祖先终于拓展到了除了南极洲以外的每一个大陆。在这样做的时候,人群便以数千年计地彼此隔离,被海洋、沙漠或者高山分割开来。他们到了任何一地,便随着时间而微微地在演化,发展成为外表生理上的不同,现代文化就把它们界定为各种不同种族的特征。但“种族”乃是一个文化的观念而不是重大生理差异的一个标志。所有的人都属于智人(Homo sapiens)这一物种,都来自同一个生物学上的祖先,并且都能相互繁衍。只有极少的人类基因是导致生理上的不同的,诸如皮肤的色素,相形之下大多数的基因乃是人类这个物种所有的成员都共同具有的。

地理与文化现代人在基本解剖学和基因的构成上,在过去 100,000 年以来并没有变化。地理上的隔离可以解释短时期内不同文化的出现,例如前哥伦布时期的美洲、非洲、中国、印度、中东和欧洲的不同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在更短的时间尺度上,地理上的隔离也可以解释语言和方言的各种不同。

地理上的隔离和气候的不同也造成了动物和植物方面的不同,从而造成了人类所依存的植物和动物的不同。小麦成为中东和欧洲最常见的作物,小米和大米则在东亚,高粱是在热带非洲,玉米则在前哥伦布时代的美洲。马从大约 4,500 年前在中亚北部被驯化以来,多少世纪就是欧洲和亚洲畜力、运输和作战的主力。后来在中东也慢慢使用了用处较少的骆驼,而美洲人长期以来除了美洲驼以外就没有载重的牲畜。直迄现代早期跨洋的旅行者为止,这一差别并没有减少。他们带来了各种植物和动物,并把其他的动植物带回到它们先前从未曾生长过的环境中去。

尽管有关生命的起源还存在着大量的蒙昧不清,各种新的发现和计算却总是在取代旧的假说,古生物学家研究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的化石,已经使用了诸如 C14 测年法来改变我们对于地球和早期人类的知识。在地理学上,空中摄影和卫星摄影与计算机技术,已经使我们能修订有关大陆与海洋的旧观念。而天体物理学家目前正在研究大量有关宇宙的新数据,那是从装在不载人的宇宙飞船上的高倍望远镜传送给他们的。

制图学,即绘制地图的技术与科学,进步乃非常之快,但我们却倾向于忘记我们的地图往往依旧是传统的,甚至于是狭隘的。是欧洲人和欧洲人的后代设计了我们最常用的地图,那是根据他们视野中的东西和南北方向定位的,因此那反映的是他们自身的欧洲文化的设定。在其他文化的地图中也可以发现类似的偏见。许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把他们的国家界定为并且看作是“中央之国”。现代早期印度所绘制的地图就典型地把南亚表现为组成世界的主要部分。有一幅这样的地图,把欧洲大陆画成为一些边缘地区,贴上了英格兰、法兰西以及“其他戴帽子的岛”。

全球概念化的改变,今天仍在持续。有一幅当代澳大利亚所绘制并出版的地图,表现了澳大利亚“从下面看”的观点,它把南非画在地图的顶端而开普敦则在顶尖上,中部是当今非洲各国的广阔领域,而欧洲各国则拥挤在底层,显得十分微不足道。欧洲发明的“中东”一词看来是颇成问题的,世界上的这一区域或许最好是叫做西亚。甚至于我们传统上把欧洲作为七大洲(非洲、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澳洲和南极洲)之一的这一概念,现在也成问题了。例如,为什么印度半岛就应该是一个“次大陆”,既然它在规模上与欧洲“大陆”(至少是在前苏联西边的那部分“大陆”)相当,而在人口和多样性方面尤有过之呢?当然欧洲本身确实是一个半岛,其方式是其他大陆所没有的。有些地理学家就要求我们把它更加确切地看作是亚洲的一部分,即一个巨大的“欧亚大陆”板块的西部。以这类词语加以界定的话,欧洲就更变成是一个文化上的概念,是由于与亚洲和非洲显然可见的差异所来的,而并不是在严谨的地理学意义上的一块大陆。欧洲在现代史上的影响

欧洲和历史无论我们怎样界定欧洲在全球的地位,它都毫无疑问地塑造了现代世界历史相当多的层面——部分地是由于它的海洋扩张,部分地是由于它从世界上其他地方所借取的东西,并且部分地是由于它决定性地在经济上和文化上影响了日益增长着的全球文明的形成。欧洲当然只是人类历史上许多重要文化领域之中的一个。它的经济政治体制、宗教传统和社会制度并不是通向现代化的唯一历史道路;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民确实也曾屡屡挑战过或拒绝过欧洲的“现代化”模式,他们已经建立了他们自己的现代社会。然而即使是对欧洲体制的挑战或否定,通常也需要对欧洲的发展及其在世界上的作用做出历史的分析。例如,现代的全球经济大多是从 16 世纪以来欧洲帝国列强所控制和膨胀起来的国际贸易之中所产生出来的。欧洲的政治思想、科学、哲学、文化风尚和人民也广泛散布于全世界,对现代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提供了既有建设性、又有破坏性的典范。各种思想和人物同时也不断地从世界各地涌入欧洲,从而欧洲社会便始终是跨文化交流与冲突的一个生死攸关的中心。

从广泛的不同视角并且强调全然不同的历史题材来讲述一部“现代世界史”乃是可能的。然而本书自始就承认欧洲发展并促进了许多明显的“现代”思想和体制,它们现在就以各种形式在当今的全世界演化着。因此,对现代性的历史理解就包括着对欧洲的一番综合分析——虽说一部精确的现代世界史也必须坚持,欧洲仅只代表形成为全球现代史各种不同的复杂文化之中的一个。

欧洲例证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常年的交互作用,对它的历史演化的研究应该从对它的地理的某种注意开始。这里附带的地形图就表明了欧洲主要的地理特点及它周围的地理空间。这幅地形图在历史时期中实际上始终未变,尽管欧洲社会有着经常的政治和文化的冲突。欧洲并不大,即便加上欧洲俄罗斯那部分,它也仅只占有世界上略大于 6% 的土地面积,和美国本土加上阿拉斯加的面积差不多。它只比澳大利亚稍大一点。它在地理上乃是由地中海而与非洲相隔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