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0 12:54:53

点击下载

作者:李玲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杭州市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

杭州市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试读:

前言

本专著是浙江大学—杭州市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近4年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杭州市是我国最早出台服务业发展规划的副省级城市之一,早在2003年就开始专题研究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问题,2005年出台《加快杭州市服务业发展的“十一五”规划》,提出每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增加一个点的发展目标,随后出台了50余项支持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实施意见和相关政策,到2010年杭州市实现了“三二一”的发展格局,服务业成为杭州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同时杭州市也成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为了贯彻落实杭州市“服务业优先”战略,做好杭州市服务业发展的前瞻战略研究,根据杭州市—浙江大学市校战略合作促进委员会第七次会议的精神,于2010年1月14日正式挂牌成立“浙江大学—杭州市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整合浙江大学在服务业领域的学科和人才优势,结合杭州市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全方位开展了关于杭州市服务业发展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产业规划的研究,为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提供支持,成为杭州市和服务业企业的思想智囊库和决策咨询中心。

自研究中心成立以来,针对杭州服务业发展重点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了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了近20项课题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研究内容聚焦于杭州市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构想、产业升级、体制政策设计、行业标准和评价指标等。典型代表包括杭州市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服务业发展“杭州模式”研究、杭州市“服务业西进”的思路与对策研究、杭州市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国际竞争力研究、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实力评估、杭州市服务业集聚区推进机制研究等。课题成果具有前瞻性、预见性和先进性,对杭州市、浙江省以及国家的服务业发展战略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至今已经有10个研究成果为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审阅或者转化为相关的政策文件。其中,杭州市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国际竞争力研究(2010)、杭州市“服务业西进”的思路与对策研究(2011)、杭州市高端服务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2012)、杭州 IC设计和工业设计二大科技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2013)等应用对策类课题得到了省市政府工作部门采纳和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

为了让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杭州市及有关部门的决策工作,同时也为国家和其他地方的服务业发展战略提供借鉴,研究中心决定汇集部分战略层面的研究成果,出版《杭州市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专著。本著作的总体目标在于初步构建起杭州服务业发展的理论体系和政策体系。全书共分十章。第一章到第五章聚焦于杭州市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和理论探索,内容包括: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魏江教授负责完成的“杭州市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服务业发展‘杭州模式’研究”、“杭州市高端服务业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许庆明教授负责完成的“杭州市‘服务业西进’的思路与对策研究”、“杭州市中心镇服务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研究”等项目成果。第五章到第十章聚焦于杭州市服务业发展的政策设计,内容包括: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卢向南教授负责完成的“杭州市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国际竞争力研究”;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许庆明教授负责完成的“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实力评估”;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敖其尔副教授负责完成的“杭州市服务业集聚区推进机制研究”;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魏江教授负责的“杭州市服务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现状与扶持政策研究”;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吴晓波教授负责的“杭州IC设计和工业设计发展对策研究”等项目成果。

本书的完成要特别感谢杭州市服务业促进局的曹金柱、包浩斌,杭州市十大办张少华,杭州市经济规划院李燕青,浙江大学城市学院郑健壮等专家领导对研究中心工作的长期支持。另外,要特别感谢浙江大学—杭州市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行政助理周丹、白鸥、寿柯炎长期以来对课题研究、专著编辑、专家研讨、政策建议编写等的辛勤付出。同时,本书的出版也要感谢浙江大学—杭州市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心、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编号:NCET10-0743)的资助。

本书编委会还一致认为,杭州市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我们真诚欢迎国内外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加入到这个队伍里来,为杭州市服务业发展研究添砖加瓦。《杭州市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编委会2014年6月30日第一章杭州市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

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是杭州经济健康发展的战略抉择。本研究在分析杭州市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两者互动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总结两者互动的模式,提出促进杭州市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互动发展的政策建议。第一节 杭州市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战略意义

要加快杭州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单纯依靠原有的以制造业单条腿走路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路子,这其中的关键是要解决好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的问题。

一、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是杭州经济健康发展的战略抉择

以“民营经济大市”著称的杭州经济高速发展,2008年全市GDP达4781.16亿,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位,经济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大中城市前十位。2009年,杭州市GDP首次突破5000亿元,达5098.66亿元,增长了10%,快于全国、全省1.3个百分点和1.1个百分点。在这样的背景下,杭州经济持续健康成长需要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首先,在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将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依托二者互动而成长起来的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次,服务产业与制造产业的升级发展都对互动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二者在发展中体现出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依存关系。

1.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是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三产业于20世纪50年代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尤其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服务业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迅速发展,其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年提高。关于服务业增长的构成,研究普遍认为:能够与制造业有效互动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占整个服务业发展的主要部分(Grubel、Walker,1989)。通过对加拿大及部分OECD国家1947—1984年的数据分析可知,加拿大、美国、日本、希腊、挪威和瑞典等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占本国名义GDP的28%~33%,一般都占本国服务业名义GDP的一半以上,而消费性服务业与政府性服务业的产值占本国实际和名义GDP的份额基本都在13%~18%的范围内,由此得出“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的最大组成部分,也是增长最快的部分”的结论,这说明了20世纪服务业大发展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地位。

2.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是产业各自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当代经济中,制造业与服务业各自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对方的支持,二者体现出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Park、Chan,1989b;Shugan,1994)。因为生产性服务业中的贸易、金融、交通、社会服务等功能能够提高制造业的生产率,所以制造业对它们的需求随着自己的发展将会迅速增加;而制造业对于中间投入需求的增加本身也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动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这种彼此依赖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加深。

制造业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生产性服务业依赖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活动大多数是产品生产的辅助性活动,其产出的相当比例是用于制造业生产的中间需求,没有制造业的发展,它就失去了需求的来源。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条件,制造业的良性发展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有力支撑。许多生产性服务部门,如金融、保险、电信、会计、法律、技术服务、咨询、R&D、物流等,都是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部门。

3.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是增强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证杭州经济健康发展的核心。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在全面创新中求得更大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以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为重点,增强企业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国内外消费结构和市场变化,为杭州市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机遇,有利于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能够适应网络化创新的发展趋势,通过加强系统中的要素联结和知识创新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是贯彻“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的重要方式。

生产性服务业能够加强创新系统中的要素联结,提高系统的创新能力。在创新体系中,生产性服务业是创新系统中重要的媒介和节点,具有外部知识源和内部创新生产者的双重角色。生产性服务业有助于增强创新系统的知识创新,提高系统的创新能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的交互创新能够达到整合或激活创新系统内、外部创新资源的目的。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基础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基础性知识生产和重新配置的双重功能,在创新系统中起着前瞻性、领导性和新驱动者的作用。

二、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是加速杭州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经济粗放型增长的格局尚未根本改变,与科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从三次产业看,工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比重偏低,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较低。从资源环境看,能源资源日趋紧缺,土地供需矛盾不断凸显,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从本质和根源上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转变杭州的经济发展模式。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能够推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加速经济转型,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转型意味着发展模式的转变,其实质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其目的是实现包括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在内的全面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一方面可以发挥现代服务业作为信息、产品、人员、资金流动的通道作用,优化三产结构,实现“三二一”格局;另一方面能够在互动中发挥现代服务业具有高度创新性、广泛渗透性、效率倍增性和深度产业关联度的特点,帮助制造业提高知识、技术含量,克服资源要素制约,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经济转型。

1.增强服务业比重,实现三二一格局

杭州较早完成了产业结构从“一二三”向“二三一”的转变。在从“二三一”向“三二一”的转变之路上,杭州面临着制造业处于价值链低端,服务业总量偏低的问题。先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能够发挥生产性服务业连接产业集群中的要素、创造新知识并促进知识扩散的作用,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的演变随着经济发展程度而体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当国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时,劳动力将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之后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将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些结构的变化本身就是一种发展,代表了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转换。服务经济和后工业社会理论的研究也说明服务业将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行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服务业已经或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的支撑,并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

杭州市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2005年以来服务业迅速发展。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从2004年的1092.72亿元提升到2008年的2213.14亿元,四年净增量达到1120.42亿元,平均每年超过280亿元,其中2008年一年新增335.9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8.9%,高于全市GDP增幅2.8个百分点。杭州市服务业保持稳定快速增长,2005年至2008年,杭州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稳居在长三角16个城市中前三位,位列上海、苏州之后,持续保持长三角服务业强市地位。特别是2007年,杭州市服务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工业增加值,高出工业增加值22.71亿元,当年增幅16.1%,高于工业增幅1.2个百分点;当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增幅的45.7%,高出工业增加值0.5个百分点,实现了增加值总量及比重全面超越工业的历史性跨越。

产业结构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调整,并不仅仅表现为三产数量上的变化,因为简单依靠提高原有低端的外向服务输出而增加服务业比重,从本质来说并没有改变区域经济的增长方式。严格意义的经济转型,在服务业与制造业表面数字的一增一减背后,是二者交互关系的转变。服务业并不是受迫于外力“为了发展而发展”,而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自然而然内生出的发展阶段。

在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社会中已经积累起经济、技术等基础,这为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建立起了坚实的平台。此时,制造业依靠其规模效益降低成本的发展模式面临瓶颈,开始追求产品的附加值和差异化,对于相关的专业服务提出了需求,这为服务业突破式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开始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为制造业的产业升级发展提供相配套的专业服务。其中物流服务业搭建了人员和物资流动的桥梁;金融服务业支撑了优质资本、优良企业跨行政区的并购和资产重组等活动,以产权为纽带,实现区域资本的整合;信息、咨询、中介等服务业支撑各城市间沟通与交流,使知识、信息能够广泛地流动和扩散。在这些专业服务的支持下,制造业也随之开始了升级与增长。最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推动整个区域经济走上了新一轮高速之路。所以,实现“三二一”产业格局的核心内涵在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也正因为如此,1970—1986年间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与就业才会有173.3%和200.8%这样远远高于同期其他服务业以及制造业的高速增长。

2.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经济转型,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先进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能够有效转变杭州市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杭州企业大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制造部分,为人代工而不注重品牌管理,区域内部过度竞争。这导致杭州的品牌力较弱,在产业链中没有话语权,以消耗大量劳动力、资源和环境的代价生产了大量产品却只获得很少的利润。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也使得企业将更多的努力放在扩大规模上。生产方式本身会消耗大量资源并造成环境破坏,而企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生产规模的扩大,这种发展方式使得杭州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付出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的代价。我们应细分市场需求,提供专业化个性化服务,提高客户感知价值;针对产品提供具有特色的营销方案,打造品牌竞争力,提高产业话语权;将知识要素进行集中管理和运作,促进知识创新和流通,降低区域内企业无效率的恶性模仿竞争,探索依靠知识的区域经济发展道路。

区域经济转型,会导致社会对生产力需求的变化,往往会带来与就业相关的问题。以互动过程中新崛起的服务业吸纳劳动力,能够发挥服务业相比于传统工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势,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降低大量劳动力积聚于制造业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能够降低中间投入中不可再生性实物资源的比重,提高可再生性服务资源的比重,使产业利润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依赖转向对知识服务的依赖,从根本上转变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将知识的增加作为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动力,减缓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建设生态省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是促进杭州产业升级的根本途径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杭州面临着国际、国内宏观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和要素价格波动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和自身竞争优势弱化的双重压力。推进产业升级,是面对新的国际竞争环境,培养新的产业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要求。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有助于在延长价值链长度的同时深化分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产业专业化水平,促进产业升级。

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杭州产业急需培养新的竞争力,需要提升自己的产业层次,延长价值链,增加产品附加值,这些并不是单纯的工业化建设可以完成的,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和引导。随着计算机信息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增加,制造业对知识密集型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而生产性服务业能够广泛地渗透进制造业前期的研发、中期的设计和融资,以及后期的分销和信息反馈等环节,凭借其高度的创新性为产业链的各个阶段提供具有知识密集特点的专业服务。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一方面能够使杭州产业的价值链从附加值较低的制造环节向附加值较高的服务环节延伸;另一方面可以增强价值链分工,提高产业专业化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最终使产业由低技术水平、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高附加值状态演变,有效促进杭州产业升级。

1.延长价值链长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现代商业环境中,消费者的注意力已经慢慢从产品转移到了对整个消费体验过程的感知,企业也必须关注为客户制造产品、提供产品以及让客户能够便捷地使用产品的整个过程,如果单纯地就制造能力来讨论区域竞争力显然是不够的。整个产业链包括上游的研发、设计,中游的零件制造与组装,下游的广告、品牌、包装、促销、分销以及售后保证等诸多环节,其中每一项活动都影响着企业的相对成本,为造就企业独特的形象奠定基础,而维持上游、下游的优势对构筑制造企业的品牌价值意义重大。在产品价值链中,由研发设计到制造加工再到销售等各项活动,其附加价值曲线形成两头高中间低的“微笑曲线”。左端上游的附加价值较高,包括材料、零部件、研发、创新等,大部分属于高科技产业;中间的附加值较低,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加工、组装工序等,基本属于传统制造业;右端下游的附加值较高,包括品牌、渠道、促销、物流、金融等,多属于现代服务业。本属于微笑曲线右端高附加值部分的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能够有效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长期的良性互动,加速资源在各产业之间以及相同产业不同部门之间和不同产品之间流动,使产业由低技术水平和低附加值状态向高技术水平和高附加值状态转变,实现产业升级。

2.深化价值链分工,加强专业化水平

杭州企业现在普遍面临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和产能过剩的现状,需要正确把握“多元”与“专业”的关系,把主业做专、做精、做实,努力在做强中做大,切实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互动能够细化二者的专业化分工程度,更加聚焦于生产链的特定环节,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增强产业柔性,提高生产效益。

首先,细致的分工使企业的业务更专业。制造业通过将以往由企业内部自行提供的服务逐渐分割给专业服务企业,使制造企业更加专注于其自身核心能力的建设,集中力量培养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制造企业自身的专业化水平也将跟随核心能力的培养而增长,由此导致生产效率、赢利能力和发展潜力不断提高。把并不擅长的活动外包给专业而且高效的服务企业将会在减少成本的同时提高活动质量。作为工业生产价值链的重要环节,服务对工业生产具有不可替代的影响。服务企业将制造企业无法投入足够资源以形成规模效益的活动剥离出来,集中与之相关的专业人力资源来获得更高的工作效率。制造企业在将自身并不擅长的活动外包给服务企业的同时,也将不断引进专业的人力资源来参与工业生产过程。

其次,细致的分工使市场竞争更激烈。在细致的分工中由于各个生产环节较短,每个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大大降低了建立同类型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成本门槛,提高了市场竞争程度。高度的竞争使企业的技术能力、专业知识、人员素质等达到较优水平。

再次,细致的分工使产业的柔性更高。如果一个产品的所有生产环节都集中在同一个制造企业,由于不同生产环节的装备、技术水平、员工素质、领导重视程度、管理水平的差异,将导致不同的生产环节的效率和质量产生偏差。同时,不同订单对加工工艺要求的不同,会造成不同生产环节忙闲不均,设备、人员闲置,因此提高了成本。在细致的分工中,不同生产环节面对不同的需求将改变该生产环节的边际利润,从而引导企业自发地扩大或缩小产能,优化该生产环节的成本和产品质量。第二节 杭州市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现状分析与启示

1990至今,从总量方面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趋势呈同方向增长(如图1.1所示)。从速度方面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也表现出一致的趋势(如图1.2所示)。图1.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GDP发展趋势图图1.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增长速度

总体而言,两类产业的增速在最近10年内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但服务业增速要略高于制造业。

综上分析,杭州市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实际,展望未来,以期能做到既与国际接轨,同时又有杭州特色。主要可以得到以下几点有益的启示:(1)围绕满足当前低技术制造业为主的需求,优先发展物流业。杭州市制造业目前仍主要以低技术密集型为主,其发展显著依赖于物流,物流是目前杭州市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与推动力量。杭州市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目前仍处于初期阶段,因此,全面发展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并不现实。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自美国引进流通经济新概念。到70年代,日本已成为世界上物流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时间进入21世纪,日本的生产性服务业已主要变为以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为主导。遵循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杭州当下应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心放在物流业,优先发展跟低技术制造业紧密相连的生产性服务业,逐步发展其他服务业,建立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借鉴与日本、德国相类似的做法:完善铁路、公路、港湾设施、航空港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打造一批现代物流园区;积极引导物流企业创新物流管理方式、物流管理系统等;倡导物流信息平台和物流协会的建设;大力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物流人才,做长物流服务链,提倡物流的一条龙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2)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的数量扩张,加快改造与提升低技术性制造业。杭州市生产性服务业处于数量扩张阶段,对低技术型制造业的需求显著,且呈现增长趋势,低技术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拉动性相对强烈,因此,要保持低技术制造业的发展不放松。但目前杭州的低技术制造业总体上表现为产业层次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利用外资规模小、中小企业多、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等。国际上一些大型的传统制造企业正在积极发展各类与产品相关的服务业务,向服务业渗透和转型。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杭州应鼓励制造企业剥离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保持核心环节,提高竞争力,鼓励有条件的低技术制造业发展增值服务,延长价值链,优化设计,打造品牌,实施服务外包。(3)与国际接轨,引导发展商务服务业,推动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借鉴国际经验,随着制造业社会化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制造业对商务服务业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需求将会越来越显著,也更有利于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提升。因此,随着杭州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杭州未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应放在商务服务业。在具体做法上,应逐步引导加大对知识中介结构和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法律服务、咨询服务、市场调查服务的发展,让这些服务业推动高技术密集度制造业的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推动“杭州制造”走向“杭州品牌”;鼓励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提供高新技术嫁接商务服务业,提高商务服务业的知识密集度(魏江、王甜,2005),促使商务服务业由“传统”走向“现代”;从制度上保证商务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运作的规范化进程以及契约签订的严谨程度,制定相应的法规或专业资格认证程序。(4)引导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大其对自身的需求。国际经验表明,当生产性服务业进入质量提升阶段时,其对自身的需求将越来越显著。杭州的生产性服务业目前虽仍处于数量扩张阶段,但生产性服务业对自身的显著需求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加之杭州经济发达,生产性服务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此,要引导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合作,鼓励企业之间相互学习和有序竞争;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提倡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互动,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间的优势互补,鼓励创新(魏江、王甜,2005)。第三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

本研究提出内容、空间、能力“三大研究维度”(见图1.3),每个维度分别用“五个流”、“三层次”、“二主体”进行剖析,共同探讨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协调发展的内在过程与机理,从而解剖如何促进两者互动发展的“黑箱”。图1.3 互动机理研究逻辑图

图1.3中,有以下几层内在关系:(1)内容维度的互动,指制造业与服务业具体通过什么内容来实现互动的。从生产系统看,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反映在技术、金融、信息、知识和物质性生产要素的互动上,内容维度的互动用于解释制造业生产系统与服务业生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2)空间维度的互动,指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在不同空间层次的表现。用于解释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分别在区域层面、产业链层面与企业活动层面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互动机理。(3)内容和空间两维度关系。内容维度与空间维度是相互整合的,空间层次可以不一样,但在内部发生的互动内容具有相似性,根本上均体现为不同层次的能力提升,如区域内制造业体系与服务业体系之间的互动提升区域生产系统能力。空间维度的三个层次,内在体现为三层次能力的整合,即企业能力与企业价值链能力的整合,产业能力与产业链能力的整合,区域内制造业创新能力与服务业创新能力的整合。

一、基于内容维度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研究

本研究主要阐述区域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相互作用形成的区域内经济关系和区际经济关系,以及两种子系统之间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的区域经济关系网络。具体地,本研究构建了一个以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经济关系为主的区域生产系统分析模型(见图1.4),并从区域生产系统内部与外部两方面来阐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要素之间的互动机理。区域生产系统的运行必然受到区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该模型重点抓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要素之间的关系,将系统内政府、居民、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视为影响因素,不做具体分析。图1.4 基于内容维度的互动机理分析图

1.区域生产系统内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要素之间的互动

区域生产系统内部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构成了区域内部的经济关系网络,其中,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等关联产业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生产系统的内部循环能力。内部循环能力越强,制造业的扩散效应就越大,越能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生产系统内部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构成的本地化经济关系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苗天青,2004)。根据一般系统论原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主要存在着相互竞争与相互协作两种形式(闫二旺,2006)。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则主要体现为两种产业之间的协作,具体表现为生产过程的协作与区域创新网络中的协作。

在区域生产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协助制造业完成区域专业化产品生产任务和产出增长目标,在系统内形成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知识流等,从而形成区内要素间的经济循环。通过提供技术,协助制造业进行合作开发与合作创新;通过构建资金平台,提高制造业的资金周转能力;通过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制造业;借助物流作为制造业发展的一种手段与载体,提高制造业的生产能力。

在区域创新网络中,生产性服务业中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作为区域创新网络中的第二知识基,生产与传播知识,不但增强了区域内第一知识基的扩散能力,同时协助制造业创新组织消化与吸收知识,增强了制造业创新组织的吸收能力,进而提高了制造业的创新能力。

2.跨系统边界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要素之间的互动

区域生产系统不仅存在内部循环,同时存在与系统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力和信息的交换,形成外部循环。区域生产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为区域生产系统获取外部资源的过程与区域生产系统占领区外市场的过程。当区域生产系统内部的生产性服务业不能有效地为区内制造业提供资源时,区内制造业将试图从区域外部来获取生产性服务资源。区域外部环境向区域内的制造业提供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知识流。同样地,当区域内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时,区内生产性服务业将努力开拓区外市场,向外输出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知识流,向全国和世界等更大的空间范围提供服务,促进自身发展。

二、基于空间维度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研究

基于空间维度,主要从三大层面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并按照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不同阶段,即剥离阶段、延伸阶段与先导阶段,分别阐述不同层面、不同互动阶段上的互动机理(如图1.5所示)。

首先,从区域层面看。在区域创新系统内,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制造业进行交互创新,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通过生产知识与传播知识不但提高了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同时对制造业的创新方向具有先导作用,因此,对于区域层面上的互动,重点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创新能力的增强与创新方向的导向作用。图1.5 基于不同层面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分析图

其次,从产业链层面看,互动主要体现为两大方面:一方面,表现为更高效、更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替换了制造业产业链中的生产性服务的薄弱环节,提高了制造业的产业链价值;另一方面,表现为制造业产业链的延伸,即制造企业实施服务化导向,促使制造业附加值的提高。因此,对于产业链层面上的互动,重点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产业链部分环节的替换与制造产业链的延伸。

第三,从企业活动层面看。由于目前杭州市的多数制造企业仍不能完全剥离出生产性服务部门,因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主要表现为制造企业内部服务活动的内部化与外部化现象。本章重点锁定活动层面加以分析,研究生产性服务活动从制造业企业内部的分离,从而使得制造业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专业化水平。因此,对于企业层面上的互动,重点分析生产性服务活动如何从制造业企业内部剥离,以及剥离的不同程度所体现出不同互动水平等。

1.基于区域创新系统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研究

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同时,世界经济也向区域化方向发展,区域创新系统正受到理论学术界的不断关注。区域创新系统视角的研究主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KIBS(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 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在创新系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侧重于分析KIBS及制造业为什么会在创新系统中合作,KIBS在创新系统中扮演了哪些角色、发挥了什么作用,如何促进了制造业创新,并得到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区域创新系统内的作用具体如图1.6所示。图1.6 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在创新系统中的作用图

区域创新系统主要由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大致分为两大类:创新组织(制造业企业、其他服务业企业等)和区域辅助机构(区域内科技机构、政府及公共政策机构)。区域科技知识基主要由公共研发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知识基(即主要为区域辅助机构的知识基)组成,被称为创新的第一知识基,主要担当了新知识尤其是基础知识的生产功能。创新组织的主要任务是从组织外部获取创新所需的知识,并结合已有知识从而产生新知识。创新组织的这种将外部知识与内源知识整合到一起的吸收能力非常重要。而区域科技机构主要为区域内部提供“原创”知识。扩散对于区域创新系统而言,就显得格外重要(魏江,2007)。因此,区域创新系统内部非常需要有一类组织能够促进创新组织的吸收能力与区域科技机构的扩散能力,KIBS正是这一类组织,成为区域创新系统内部的第二知识基,并起到了生产与扩散知识的作用。KIBS将外部知识传递给制造业企业和其他服务业企业,并协助其整合现有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产生特定的知识,其增强了制造企业、其他服务企业的吸收能力(Muller,2001a)。同时,KIBS通过参与客户企业创新活动的过程,促进了区域内部知识的流动,为研发机构、高等院校、政策及公共政策机构发挥了知识传递的桥梁作用,增强了这些组织的知识扩散能力。

2.基于产业链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研究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伴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不可能全部由一个企业完成,更多的是以产业链的形式生产并传递给消费者的。现代区域或企业的竞争已经演绎为区域或企业所加入的产业链之间的竞争(吴金明、张磐、赵曾琪,2005)。所以,基于产业链层面建立更高、更广的战略视野,以谋求在更新、更广的资源和能力的基础上构建竞争优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已被学术界普遍接受,也被各国或地区的发展事实所证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机理做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的推演和剖析,但缺乏从产业链视角进行的研究。本研究基于产业链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机理分析做出一定的尝试,试图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分析视角。

产业链是指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自然资源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的生产链条(郁义鸿,2005)。我们可以发现,产业链的研究层面是“悬浮”于“企业”和“产业”这两个层次之间的,产业链具有独立的“夹层”研究空间(邵昶、李健,2007)。产业链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杜义飞,2004)。本研究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这一视角着手,对产业链做进一步的解剖(如图1.7所示)。图1.7 产业链结构图

产业链主要由上游供应商、中游制造商、下游分销商及消费者整合形成。上游供应商主要由供应原料、零部件、服务(包括法律、咨询、财务等服务)等的若干企业所组成,在产业链内主要体现为制造性环节与生产性服务环节;中游制造商主要由从事产品的生产加工、装配等若干同类企业组成,主要属于产业链的制造环节;而下游分销商则主要由从事产品发运、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的若干同类企业组成,对应于产业链上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因此,产业链视为主要由生产性服务环节与制造环节两大部分组成。需要说明的是,生产性服务环节与制造环节并不根据企业性质而确定,而是根据产品属性而定。例如,那些具有一定实力的制造企业独立出服务部门并对外提供服务时,从它所提供服务的角度而言,这类企业属于生产性服务环节,而非制造环节;那些生产性服务企业通过与制造企业长期的交互学习而累积了足够的经验后,另立制造企业,当它对外供应制造产品时,应被视为是制造环节,而非生产性服务环节。

产品最终达到消费者手中的时候,要经过研发、融资、投入品采购、生产制造、储存、运输销售等环节(高峰,2007a),其中大部分属于生产性服务环节,只有小部分真正属于制造环节(高峰,2007a),这些生产性服务环节可以在制造企业内部完成,也可以由生产性服务企业来完成。制造企业把在资源配给到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的核心生产过程上的同时,把生产性服务环节交由专业化企业完成(高峰,2007a),是生产性服务业需求拉动、提高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产业链欲提高价值,必然地促进了生产性服务环节与制造环节的互动发展,而正是这两大环节的互动发展,提高了产业链的价值。根据产业链的特性,可以认为,产业链在提高价值的过程中,主要应该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提高价值环节的价值,这是产业链增加价值的必要条件;二是如何增强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这是产业链增加价值的充分条件。因此,本章将以解决这两大问题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在此过程中生产性服务环节与制造环节互动发展的过程机理,进而得出产业链视角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特征与规律。(1)提高价值环节的价值

产业链上并非每一个环节都能创造同等的价值,只有那些战略性环节才是产业链价值的真正所在。不同的产业链拥有的战略性价值环节是不同的,可能是制造环节或是生产性服务环节。

1)当制造环节作为产业链的价值环节时,产业链为了提高价值,重心主要在制造环节上。制造环节企业将远离核心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外包给生产性服务环节企业,从而得以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生产性服务环节企业得益于制造环节企业的需求拉动,而提高专业化水平,进而能更有效地通过作用于制造环节的生产流程,更好地促进制造环节价值的提升。当制造环节企业的某些生产性服务业务或职能方面的能力很强,但该业务或职能在制造环节企业内部的功能性较低时,制造环节企业将这些业务或职能视为非核心但高价值业务,通过剥离使其成为独立的单位(朱晓明等,2006)。独立出来的生产性服务部门成为产业链内的生产性服务业环节之一,既扩大了生产性服务环节的市场份额,增加了产业链价值,又通过竞争刺激推动了原有生产性服务环节企业的发展,自身也提升了专业化水平,反过来能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制造环节企业价值的提高。

服务业作用于制造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服务增强的过程,服务增强制造是提高产业链中制造环节价值的有效手段(蔺雷、吴贵生,2009),而制造服务化是提高制造环节价值的主要途径。制造服务化具体表现为三方面:将顾客服务作为产品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及产品战略的一大要素;将服务趋向目标整合进企业战略之中;采用合适的服务企业组织构架相应调整原制造企业组织构架(Bowen、Siehl、Schneider,1989)。通过制造服务化,制造环节逐步由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服务的高价值性使得制造环节价值得以增加(蔺雷、吴贵生,2007),制造服务化本身也体现为制造环节与生产性服务环节的一种融合互动模式。

2)当生产性服务环节作为产业链的价值环节时,产业链为了提高价值,重心主要在生产性服务环节上。生产性服务业占据着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关键位置,是增加和保持产品价值的一种活动(Porter,1998c)。生产性服务环节企业通过服务工业化的方式,如将实物产品作为服务包的组件、在服务后台采用制造业逻辑进行营运、实施服务业的自动化、在服务中采用生产线方法等(Bowen、Siehl、Schneider,1989),得以提高生产性服务环节的生产效率,增加价值。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着明显的自我增强机制(Guerrieri、Meliciani,2005a),因此,生产性服务环节内企业亦可通过协作联盟,整体性提高生产性服务环节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得以承接制造环节企业的服务需求。

若产业链的某些生产性服务环节企业通过为制造环节企业提供服务而积累了丰富的制造经验,它们亦可通过另立制造型企业来增加价值。一方面,新创立的制造企业竞争并刺激原有制造环节企业的发展,整体性地提高了制造环节的价值;另一方面,新创制造企业通过需求拉动了原有生产性服务环节企业的发展,两者之间形成了更为紧密的互动需求关系。

为此,本章总结出如图1.8所示的产业链视角下生产性服务环节(企业)与制造环节(企业)互动的过程机理。图1.8 生产性服务环节与制造环节的互动过程

产业链主要由制造环节与生产性服务环节构成,而随着外界环境、产业链自身战略的变化,产业链的价值环节将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转变。若以一个足够长的时期来看待产业链价值的提升过程,制造环节与生产性服务环节都将在某个时段成为产业链价值的重心所在,即制造环节企业与生产性服务环节企业会在不同的时段表现为以某一方为互动的主要驱动方。因此,当某一时段,以制造环节为互动驱动方时,制造环节企业为了增强竞争力、增加价值,主要会通过归核化、服务化、剥离三种路径,采取服务外包、另立服务公司等方式。需求拉动与竞争推动了生产性服务环节的发展,促使其提高专业化水平,增加价值。而生产性服务环节企业为了能满足制造环节企业的需求,一方面主要通过工业化、协作联盟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专业化水平,便于更好地为制造环节企业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部分生产性服务企业会通过另立制造企业的方式,以竞争推动制造环节企业的发展,促使制造环节增强竞争力,提升价值。当某一时段,以生产性服务环节为互动驱动方时,生产性服务环节企业主要会通过工业化、协作联盟的方式,增加对制造设备的需求,从而以需求拉动制造环节企业的发展。其中,一部分生产性服务环节企业亦可能通过另立制造企业,一方面以竞争推动制造环节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扩大了制造业的市场份额,为下一阶段制造环节将成为产业链的价值环节奠定基础。如此往复,在一个足够长的时期内,产业链内生产性服务环节与制造环节相辅相成、互动发展,共同促进产业链价值的提升。(2)增强价值环节联系

生产性服务环节与制造环节被整合到产业链旗下,通过调整各自的价值链结构,更好地融入产业链的价值体系,形成产业链的协同效应(杜义飞,2004)。生产性服务环节与制造环节之间存在着种种联系,相互影响,它们之间的有机协调反映出了两种环节间“无缝衔接”的需求,是产业链获得竞争优势、提升价值的关键。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可分为纵向联系与横向联系(见表1.1)。其中,纵向联系主要指的是产业链的两大环节之间的联系,而横向联系则指同一环节之间的协作、联盟与竞争。由表1.1可知,制造环节的归核化、服务化发展,与生产性服务环节的工业化发展,均构建了制造环节与生产性服务环节之间的纵向联系。制造环节内企业通过归核化发展,实施服务外包,对生产性服务产生需求,因此,与生产性服务环节产生纵向联系。另外,生产性服务环节与制造环节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边界,增强两者边界的渗透性与灵活性,是增强两大环节纵向联系的主要目标。通过服务工业化、制造服务化发展,促使两种产业融合互动发展,使得两大环节之间的边界逐渐模糊,大力增强了纵向联系。同时,可以发现,制造环节剥离出服务部门、生产性服务环节另立制造企业以及生产性服务环节内部的协调联盟,均增强了同类环节之间的横向联系。制造环节通过剥离出非核心但高价值的生产性服务部门,与生产性服务环节内企业产生横向联系,生产性服务环节通过另外创立制造企业与原有制造环节企业产生横向联系,生产性服务业环节内部亦可通过协调联盟形成内部横向联系。表1.1 两大环节的战略与联系匹配表\制造环节生产性服务环节纵向联系归核化、服务化工业化横向联系剥离协调联盟、重构整合

产业链通过增强环节之间的纵向与横向联系,得以增强竞争优势,增加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不同程度地推进了制造环节归核化、服务化、剥离战略的实施,以及生产性服务环节工业化、协调联盟的展开;反过来,这些战略的实施又促进了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如图1.9所示)。因此,产业链价值环节价值的增加与各环节之间联系的增强,具有内在的逻辑统一性。生产性服务业(环节)与制造业(环节)之间的互动发展促进了产业链这两大目标的实现,而正是为实现这两大目标,产业链内的生产性服务环节与制造环节之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互动。图1.9 产业链价值提升逻辑图

3.基于企业活动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机理研究

制造企业基于不同原因的考虑,通过与生产性服务企业之间的市场交易来满足其对生产性服务的功能需求,并相应实施了内部生产性服务活动的外部化。生产性服务业的拓展和深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制造业本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不断加强的双向互动关系。

制造企业对生产性服务活动的外部化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剥离非核心服务活动,促使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二是剥离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部分,独立出来经营,既为母体提供服务,也为其他需求方提供服务,进而提升专业化水平,做大规模。在第一种方式下,制造企业在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以需求推动了外部生产性服务企业的专业化生产;在第二种方式下,独立出来的生产性服务部门能参与外部市场竞争,提升专业化水平、做大规模,而母体制造企业也因此得到发展。以这种方式剥离出来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为制造企业与服务企业的下一轮互动奠定了基础。国内诸多制造企业由于自身内部价值链较短,完全进行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外包会导致企业内部利润不足,因此,在实际情况下,尤其对于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杭州来说,制造企业更多地会选择通过部分的生产性服务活动外包来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企业资源观和交易成本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理解制造企业进行服务外部化的原因(Martinez-Fernandez、Soosay、Krishna、Turpin、Bjorkli,2005)。交易成本理论认为,企业决定是否将服务外包给公开市场,是一个利润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的问题。在此过程中,企业的作用就是搜索服务信息、商谈价格、服务质量评估和选择。资源观认为,企业所拥有的独特资源是赢得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尽力将能带来竞争优势的战略性资源留在内部,而倾向于从外部获取非战略性资源。

本节将分别采用交易成本理论与资源观,尤其是资源观中的知识观来分析企业活动层面上的服务与制造的互动机理。据此,本节研究内容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分析不同成本类型下生产性服务活动如何促进制造企业的发展并得到自身能力的提升;第二部分基于知识观,通过重点分析生产性服务活动中的主体部分(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的内部化与外部化行为,进而分析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对制造企业技术能力的整合机理,该部分虽重点分析了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对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的促进作用机理,但由上述基于创新系统的服务与制造互动机理分析可知,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与制造企业的作用是相互的,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在促进制造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过程中也增加了自身知识基,提升了自身创新能力;第三部分,本研究采用了相关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方法实证检验了知识密集型服务活动(KISA)对制造企业能力整合绩效的影响,以进一步佐证机理。(1)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互动分析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考虑,一般来说越是标准化和日常性的服务业,纯粹的成本驱动因素的作用就越重要;而越是信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价格因素就越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其他质量或专业的考虑(李清娟,2007)。制造企业为寻求成本最小化,通过获得成本优势来赢得市场优势,需要对各种生产要素做出“买”或“卖”的决定,即是在自己内部生产还是在外部市场采购,这直接影响到制造企业的成本结构、制造方式、组织结构以及区位选择(吕政、刘勇、王钦,2006)。依据交易成本大小,生产性服务企业与制造企业的互动机理分析主要可分为完全成本推动型、准成本推动型与非成本推动型(李清娟,2007)三种情形展开,这三种类型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制造企业对生产性服务活动的剥离情况,因此,三种类型的互动过程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以下将进行具体阐述(见表1.2)。表1.2 制造企业服务剥离的三种情形与影响因素类型与影响情形特征因素完全当企业能够通过市场以更低价格购买时会导致生产性成本交易成服务功能外部化。外部供应商往往能够通过规模经济推动本降低生产成本。型降低风通过生产性服务功能的外部化,企业能够降低在雇险员、培训和投资商的内部风险。不频繁如果这种需求频率不高、内部提供是无效的和不可行准成的需求的。本推临时性一项生产性服务功能需要在短期实现,企业内部无法动型的重要提供。需求集中核企业可能购买生产性服务,因为它们远离企业的核心心技能业务。企业通过外部化生产性服务功能以获取专业知识和企缺少专业内部缺少的专家,迅速的技术变迁是其中一个重要家原因。非成买卖双客户企业和生产性服务企业之间的关系严谨可能会导本推方关系致更宽泛、更大规模的生产性服务购买。动型的强化第三方在日益复杂的制度环境下,对于独立评价的需求也日信息的益增多(如审计),将导致更多外部化企业的聘用。需要管理复在日益复杂的国内和跨国商务环境,产品和流程创新杂性增进程加快导致了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强具体企业的方面会影响外部化水平。比如,中等程度其他因的公司比小公司和特大型公司更倾向于利用外部化资素源,一些专家认为战略性越强的功能越不容易外部化。

资料来源:Coe(2000),建立在 Beyers 和 Lindahl(1996)基础上

1)完全成本推动类型。在这种类型中,制造企业完全是出于成本的考虑而采用生产性服务活动的外包。当企业发现能够通过市场以更低价格购买服务时,就选择剥离内部的生产性服务活动,从而达到自身的成本减少化,得以维持竞争优势。制造企业的这种服务外部化行为,推动了外部生产性服务企业的发展,使之能够提高专业化程度,得以达到规模经济,并能反过来为制造企业提供更低成本的服务,如此往复,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共同发展。

2)准成本推动类型。在这种类型中,制造企业考虑的并不完全是服务成本因素,更考虑到风险、需求及核心能力。此时,它们同样会采用生产性服务活动外包的方式,将内部部分生产性服务活动交给更为专业化的外部生产性服务企业来做,使得制造企业能够降低在雇员、培训和投资上的内部风险。如果某些生产性服务活动远离企业的核心业务,制造企业也可能购买服务,使得能集聚更多的精力来打造自身的核心能力。除了上述几种情况外,制造企业还会通过购买外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