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每天读点荣格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1 12:32:24

点击下载

作者:刘素平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每天读点荣格心理学

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每天读点荣格心理学试读:

序言

在欧洲中部,有一个拥有“世界公园”美称的世界著名中立国——瑞士;在瑞士的莱茵瀑布边上,有一座古老的城堡——洛封城堡;在洛封城堡里有一户牧师的宅邸;在宅邸中有花园、洗衣房……

不只是洛封城堡,在瑞士,类似这样的牧师住宅很普遍。

比如:巴塞尔附近的小惠宁根也有一座18世纪建成的牧师住宅。住宅中有一间很暗的小屋子。屋子里的陈设质量考究,墙上挂着许多古画。其中一幅画的是世纪早期巴塞尔的风景。

这所牧师住宅还有一座花园,而且在花园里还有一堵大石头砌成的老墙。

墙,之所以被称为“老墙”,是因为,砌的时间已经足够久了,以至于,石头间的缝隙太大,形成了洞。

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子,时常喜欢在一个洞里生一小堆火。这堆火只归他一个人照管,别的孩子只允许帮他找木头。他将火烧得很旺,在火上面,他感觉到了一圈圣洁的辉光。

在石头老墙的前面还有一道斜坡,斜坡里埋着一块突出的石头。

一个人的时候,男孩子常常会坐在上面,于是,不由自主地,头脑中的思想就展开了翅膀——他自己都感觉他是在胡思乱想。“我现在坐在石头上,石头在我下面。但是——,石头会怎么看呢?”男孩子思考着,纠结着。

男孩子想,石头是不是也能说“我”,也能想:“我躺在这道斜坡上,他正坐在我上面。”

于是,问题又来了:“我是那个坐在石头上的我呢,还是上面坐着他的石头呢?”男孩子茫然了。

男孩子可以在石头上面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被这个谜一样的问题引得晕头转向,但是,男孩子下意识地预感到:他和这块石头之间一定有着某种神秘的关系。

三十年后,男孩子已经变成了有家庭、有孩子、有房子、有地位,也充满各种思想和计划头脑的男人。

这个男人又站到了小时候常去的那道斜坡上。

突然之间,男人感觉他又变成男孩子了。变成了那个曾经点一堆意义神秘的火,并且坐在石头上冥思苦想——究竟石头是我,还是我是石头——那个茫然而疑惑的男孩子了。

当然,他,就是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1875年,荣格出生在瑞士的凯斯威尔,一个对宗教相当热衷的家族。他8个叔叔及外祖母都是神职人员,而父亲更是一位虔诚的、视信仰为生命的牧师。

幼儿时期,由于父母间的不和睦,使荣格具有了特别的个性,常常以一些幻想游戏自娱。

6岁以后,荣格开始了学习生涯。

从此,荣格便有了一分为二的两个人格。当然,这是他多年以后对自己童年的总结。他的一号人格如同一般的小孩儿,上学念书、专心、认真学习;二号人格如同大人一般,多疑、孤僻,喜欢远离人群而靠近大自然。

12岁的时候,一件事情改变了荣格的命运。

那是一个初夏的中午,荣格正在教室外面等待同学,一个男孩猛然将他推倒,荣格的脑部受到了重重的一击……接下来的日子里,仿佛有种神秘的咒语萦绕在荣格的头脑中。

说来也奇怪,他表面看起来好人一个,只要不回到学校和面对功课就没任何问题。

于是,父母蒙圈了,医生也束手无策。甚至,有人认为,荣格这是一种癫痫的状态。

这是荣格的一个秘密,一个可耻的秘密,他视其为经历了一次“神经官能症”。

因为不能忍受父母对他的担忧,或者用同情的口吻对他讲话,突然有一天,荣格明白了一切——现在我是我自己了!

大学时代的荣格,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中游移不定。因为此前,他不仅青睐将真理建立在事实上的科学,而且想成为一个考古学家。最后,因为曾祖父曾是医生的缘故,让荣格一脚踏入医学领域。

在一次参加国家考试的经历中,如绝症一般的精神疾病震撼了荣格的心灵,于是,荣格清晰地认识到:精神医学才是一生中唯一的目标。

1904年至1905年,荣格加入了布雷勒领导的精神分裂症的实验,并进一步发展了“字词联想”的测验方式。由此,荣格也取得了人有种种“情结”这一具有国际声誉的发现。

1906年,荣格将关于字词联想的研究结果寄给弗洛伊德,为此,给他的生命又一次带来了转折。

荣格与弗洛伊德的相见恨晚与分道扬镳、共识与分歧,友谊与分裂——堪称心理学界的史家之绝唱。

荣格就是这样一个人,正如他所说:“性格决定命运。”不如此,他便不是荣格了。

也正是在“字词联想”测验中,荣格还有另一个重大的发现——集体潜意识的突破点。

荣格认为:“人生中有多少典型的情境就有多少原型。”

同时,荣格第三项重要成就是在心理类型方面,八种心理类型的理论,对于人们的职业选择和对人才的使用上也具有参考作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荣格开了“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的中年患者,进行心理治疗”的先河。

如果说,只有充分汲取与利用各种知识,一个人才能在人生之路上建成留名后世的高塔,那么,荣格就是这样的人。

正是由于荣格知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才造就出了他那文化巨人的地位!事实上,荣格的真实身高为185厘米,面目完全是西方英俊美男子的形象,堪称又高又帅,经济上穷是穷点,但精神富有。因此,应该算得上现代人所说中的“高富帅”了吧!

同时,荣格还是一个具有社会良知的心理学家和人本主义者。

对,这就是他。

一个在事业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人,一个有着与众不同的禀赋和气质的人,一个有着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界泰斗之一美称的人——卡尔·古斯塔夫·荣格。

1961年6月5日,生命的最后一天,荣格饮下了最后一瓶葡萄酒,以86岁高龄,安然病逝于美丽的苏黎世湖畔的家中,完成了他一辈子生活在湖边的心愿。

在荣格的身后,留下了国际权威公认的21卷本《荣格文集》。

荣格说:“与我同时代的人,他们只认为我是一个匆忙赶路的人。”

那么,现代的人们是如何看待荣格的呢?

如果说,人们想探知哲学家哲学思想背后的故事,其实人们更想探求的是心理学家心理分析内含的隐秘。不是吗?

读者诸君,一个有思想的心理学大师的形象即将呈现在您的面前……

这本书中,笔者想告诉读者诸君的是:

第一章主要是写给儿童和家长看的;第二章是讲给老师和中学生听的;第三章是一个中年人送给立志于求职或有梦想的大学生或青年人的礼物;第四章之后,是与正在受精神困扰的、处于更年期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的中年人,或者是已届耄耋之年的老人……一起来分享生活、生命存在与价值的。

第一、二章是头部,是灵魂;第三章是脖子,是咽喉;第四章是上肢,依稀可见的一只抬起的臂膀,是指引;第五章是腰带,与弗洛伊德的关系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纽带;第六章是腹部,是精髓;第七章是大腿,是力量;第八、九章是长筒靴子,是脚踏实地。

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荣格,感受他内心强大的灵魂魅力吧。第一章生命的呼吸,小猫小狗是由鹳鸟叼来的吗?

荣格九岁时的一天,父亲既高兴又激动地对他说:“今天晚上,你多了个小妹妹。”

荣格大吃一惊,因为,此前他只看到母亲比平时躺在床上的时间多了一些,他甚至认为,母亲的卧床不起实在是一种不可原谅的软弱。

荣格被父亲拽到了母亲的床边,母亲抱起了一个叫人失望的小东西:一张红红的脸儿,皱纹密布,和街道上蹒跚行走的老年人的脸一般无二,并且,眼睛紧闭着,就像一只瞎眼的小猫小狗儿。皮包骨似的背上长着一些长长的红毛,它是不是要长成猴子呢?

荣格迷惘地瞟着这一切,不知道自己的感觉是什么?他心想:难道刚生下的孩子就是这个样子吗?

虽然荣格没发声,但是父母从他的眼神中读到了他的疑问,于是,父母含含糊糊地谈论着鹳鸟——“据说,婴儿是鹳鸟送来的”——这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可是,小猫小狗的崽儿呢?在那一窝崽儿生完之前,鹳鸟得飞多少个来回呢?那么,母牛又怎么样呢?

鹳鸟,荣格是见过的。那是一种形体巨大的鸟。但是,毕竟是鸟啊!它是需要用翅膀飞翔的。荣格真是无法想象鹳鸟如何用嘴叼着一整头牛犊。因为,小牛犊荣格也是见过的。

为此,荣格走进了农庄,不经意似的向农夫们求证。农夫们说:牛犊是母牛产的嵬。

看来,小牛犊并非鹳鸟叼来的。

很显然,小猫小狗是由鹳鸟叼来的这个事儿,也是父母强加给荣格的。

因此,荣格确信:母亲做了件他不该知道的事。人生的第一印象

一个想法在我的脑子里生了根:我一定要一辈子生活在湖边。我觉得,没有水,人生活不下去。——荣格

1875年7月26日,是一个美好的夏天,在瑞士美丽的康斯坦茨湖边的凯斯威尔城一户牧师的家里,传来了一声婴儿的啼哭——卡尔·古斯塔夫·荣格降生了。同一年,荣格的父母带着荣格举家移居到莱茵瀑布边上的洛封城堡。

那时,荣格6个月大。

在一个明亮温暖的夏日,一个非常迷离的印象留在了荣格的记忆里。

那一日,天空蔚蓝蔚蓝的,金色的阳光穿过绿色的树叶,照在树荫下的一辆儿童车里。

此时,车罩被打开了。躺在儿童车里刚刚睡醒的小荣格,竟然产生了一种无法形容的舒适感,因为,他看见太阳在树叶和花丛中闪烁。一切都是那样神奇、多彩、美好……

这一光辉灿烂的美景,是荣格生命中最早的记忆。

记忆仿佛是一片模糊的大海中漂浮的小岛,一个个孤立地浮动着……

两三岁的荣格,蹲在餐厅一把高高的椅子上,他用小匙舀热牛奶,牛奶里泡着碎面包块,他喝一口,那味道真是好极了。

不仅如此,扑鼻的奶香也很特别,那是荣格第一次闻着牛奶的气味。从此,他便开始有了嗅觉的意识。

又一个美好的傍晚,荣格跟着姨妈来到了通往达申的大路上。此时,远处天边的阿尔卑斯山脉沐浴在夕阳的红色闪光中。“看那儿,”荣格听到姨妈用瑞士方言尖叫,“山全红了。”荣格明白她看见了阿尔卑斯山。

在荣格的出生地——康斯坦茨湖边有一座城堡。有一天,母亲带着小荣格去那里访友。

站在城堡的窗边向康斯坦茨湖眺望,荣格立即被水迷住了。他看见:湖中渡船激起的浪一直冲到岸边,阳光在水上闪烁,水下的沙子被浪花冲成一道道的小埂,让他禁不住想赤脚踏足其中。

湖向无垠的远方伸展开去,那波光潋滟的广阔水面,在荣格看来简直是说不清的喜悦,映射入眼,竟有着不可比拟的瑰丽。

就在那一刻,一个想法在荣格的脑子里生了根:“我一定要一辈子生活在湖边。我觉得,没有水,人生活不下去。”

无疑,后来成为著名心理学家的荣格,他所获得的人生第一印象是相当深刻的!

第一印象正是心理咨询师研究的内容。

在现代化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非常注重第一印象。

为官者,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总之,每个人都力图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然而,在社会实践中,因第一印象在用人上造成失误,古今中外也不乏其例。

所以,管理者既要重视第一印象,又要尽量避免因第一印象而造成的认识和用人上的失误。

无论如何,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力争给自己、给他人、给社会、给未来留下最美好的第一印象!“死”是什么意思?

这些事指明了潜意识中自杀的冲动,或者说,是对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极力的反抗。——荣格

荣格还不到4岁的一天,第一次听到了“死”这个字眼。“渔民们发现一个死人——从瀑布上冲下来的——”许多的陌生人,乱哄哄地、激动地吵嚷着。

女仆也跟着喊:“是个小孩子,他们要把他抬到洗衣房里去。可以吗?”

听到嘈杂声,荣格和父母一起跑了出来。

听了女仆的请示,父亲说:“好吧!好吧!”父亲边说边向位于花园的洗衣房走去。

荣格也要跟着,被母亲一把拉了回来。母亲甚至严厉禁止他到花园里去,因为洗衣房就在花园里。

不到4岁的荣格很是好奇:“死是什么意思?”

那飞流直下的瀑布,很壮观、很美丽,被瀑布冲刷一下,想必很爽,很快活的,大人们怎么说的是“死”这个字眼呢?

荣格抵挡不住想一探“死”之奥秘的渴望,当所有人都走了以后,他立即悄悄地溜进了洗衣房,可是门锁着。他围着洗衣房绕了一圈也没看到大人说的“死”了的孩子,只发现房后有一个排水槽,有细细的水和红红的血流出……

这一次,荣格终归还是没有搞清楚“死”为何物。当然,也没有体察到大千世界里那些无处不在的危险。

然而,危险却是无处不在的。

有一次,荣格从楼梯上摔了下来。

又有一次,荣格摔倒在火炉腿的一个角上,头部摔出了一个伤口,很疼很疼,有血流出,和他4岁时在水槽中看到的一样。当医生给荣格缝合伤口时,他想:那个从瀑布上冲下的孩子,是不是也和他现在一样呢?

虽然此时荣格还是没有理解什么是“死”,但是,额头上那块疤痕,却清晰地一直到他上大学预科最后一年时,才彻底没了痕迹。

还有一次,荣格的记忆最深刻,因为,母亲曾反复地用这个事提醒过他——注意危险!

事情是这样的。

那是母亲带着荣格去诺伊豪森,同行的还有一位女仆。路程必须得途经莱茵瀑布桥。

莱茵河瀑布真是太美了,置身其间仿佛走进了传说中的童话世界。荣格蹦蹦跳跳地在桥上走着、看着……也许,母亲也被美丽的瀑布吸引了,竟然忘记提醒荣格,“观景不走路,走路不观景”的旅行箴言了。

突然,荣格的脚在湿滑的桥面没站稳,一个趔趄,他的小身体就向桥栏倒去。眼见着他的一条腿已经滑出了栏杆,幸亏被女仆一把抓住了。“好险!好险!否则——”母亲双手捂着口,惊呼出声,甚至后怕,将下面的话咽回去了。

每当母亲提醒并讲述此事时,荣格会禁不住提问:“否则我会怎么样?”

被问得烦了,母亲只好加了一句:“否则,会和那个被抬进洗衣房的孩子一样——死了。”

噢——,原来我也会“死”啊!荣格恍然大悟。

这一次又一次,摆明了在荣格的潜意识中存在自杀的冲动,或者说,这是对生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极力的反抗。

不得不说,荣格算是幸运儿。

然而,那段时间,每到夜间,荣格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常常听到有什么东西在屋里走动。每当听到莱茵瀑布沉闷的咆哮声,他便觉得到处都是危险地带。

荣格总听到说有人淹死的消息,无一例外,尸体都是从岩石上冲下来的。

然后,荣格看到父亲总是穿着牧师的长袍,声音洪亮地讲话。女人们都在哭泣。

有些人先前在这里,现在都突然不在了,他们去了哪里呢?于是,荣格听说,他们被埋掉了,是上帝把他们召唤去了。父亲的怀抱也很温暖

它是这样开始的:“四处静悄悄,人人都睡觉……”直到今天,我还记得父亲的声音,在静静的夜晚,向我唱着。——荣格

父亲的身躯高大得似一座山;父亲的背脊挺拔得似一堵墙;父亲的怀抱也柔软得似温暖的床。

父亲是牧师,不仅总是穿着牧师的长袍,声音洪亮地在墓地讲话,而且还在家里柔情地哼着催眠曲——“四处静悄悄,人人都睡觉……”

这就是荣格的父亲。

1878年,3岁的荣格生了一场病。

生病的时候,正赶上母亲不在荣格身边。母亲去了哪里呢?后来荣格得知,母亲是在巴塞尔的医院里呆了几个月。

然而,那时的荣格还很小、很小,根本不能了解母亲生病的原因,但他的心头有种朦胧的暗示:父母在婚姻上出问题了。

母亲的离去使荣格深深地痛苦着。

于是,荣格病了。病不是很严重,只是普通的湿疹。可能是母亲的离开加重了心理的负担,因此,看起来,他的病比实际上要严重得多。

幼小的荣格哭着闹着,发着烧,没法睡觉。

母亲不在,于是,父亲就充当了母亲的角色。

父亲抱起了荣格,并把荣格抱在了怀里,在屋里踱来踱去。父亲唱着也许他儿时或者是学生时代的老歌。荣格最喜欢的一首是:“四处静悄悄,人人都睡觉……”

每当父亲唱这首歌时,荣格才会安静下来,不再哭闹。但是,荣格并没有总是在父亲的歌声里睡着。

时而,荣格也瞪着明亮清澈的大眼睛凝视着父亲。因为他是仰面被父亲抱在怀里的,所以,他就那么眼神亮亮地、清澈地仰视着父亲的脸。

这种只有仰视时可见的父亲的脸,一直在荣格的眼前晃动着……让儿子对父亲的崇拜由然而生,不仅成了儿时最深的记忆,并且延伸了好久好久……

同时,随着父亲的踱步,荣格感觉被父亲抱在怀里的感觉,真好!父亲的怀抱好厚实,也好温暖噢!

然而,来自父亲的温暖决不仅仅是怀抱。

1879年,荣格家又搬到了巴塞尔附近的小惠宁根。

到了1883年的一天晚上,父亲又抱起了他。这次荣格没有哭闹,一开始,荣格没有明白父亲为什么还会抱他。但是,荣格仍然很享受父亲的怀抱。

因为没有哭闹,荣格这次是直立着被父亲抱着的。

父亲抱着荣格来到了家中那个朝西的门廊里。一只手抱着荣格的屁股,将另一手腾出来指给荣格看外面的风景。

此时,正是黄昏时分,荣格的眼睛沿着父亲手指的方向望去,西天边正燃烧着一片耀眼的绿光。

这正是1883年克拉卡托火山爆发之后的壮美景色。在父亲的指引下,荣格一饱眼福。

还有一次,父亲带着荣格去看东边地平线上的一颗大彗星。

这就是父亲留在幼小的荣格心里的形象,这就是荣格所感知到的——“父爱如山”。女人唠叨绝对是个坏习惯

母亲有种讨厌的习惯,当我应邀外出的时候,她老是追在屁股后面喊出种种金玉良言。——荣格

中国有句古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这句话对于西方人同样适用。

荣格的母亲是位大美人,这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荣格儿时面貌的清秀俊美,肯定得益于母亲,至少应该有一部分吧!

况且,在孩子眼中,无论如何,母亲都是美丽的。

然而,就是母亲的唠叨,有时让荣格真的受不了!

因此,有些事儿,母亲说了反而会更糟。甚至,有些事儿,荣格庆幸自己没有向母亲和盘托出。

荣格6岁的时候,父亲带着他到阿尔勒谢姆去旅行。那一次,母亲穿的衣服令荣格一辈子也忘不了。

此时的母亲是年轻的。她苗条的腰肢上搭配着黑色料子的衣服,料子上面还印满了绿色的月牙,合体而端庄。穿这种服装的都是美丽的女郎,荣格在母亲的穿着上,不仅看到女人的婀娜,还看到了美丽的夜空。

虽然,后来,母亲就变得衰老、肥胖了。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母亲在荣格心中的形象。令荣格讨厌的是母亲所唠叨的那些金玉良言。“不要忘了代爸爸妈妈向他们问好——擦擦鼻子——”,母亲跟在荣格的屁股后面,追到大街上,高声大嗓地喊,“带手帕了吗?洗过手了吗?”

此时的荣格是应邀外出,他穿着最好的衣服,皮鞋擦得锃亮,而且还感觉到了所要达到的目的地和在公开场合里形象的尊严。

应该说,这是荣格小小的自尊和虚荣。

然而,正当荣格小心翼翼地要呈现出一副尽可能无可挑剔的形象时,那种妄自尊大的自卑却又这样被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了。

本来,平日里穿上这套只有节假日才穿的最好的衣服时,荣格觉得是很了不起,很高贵的。

母亲的唠叨,使原本就因请客的那家人的权势和豪奢而自卑的心,更加敏感了。

因此,荣格感觉很不公平,更加自卑。

当看到所要访问的房子时,荣格被压倒了,感觉自己很渺小,巴不得有地缝能钻进去。房内门铃的响动,传进荣格耳中就如同丧钟一般。荣格感觉自己胆怯畏缩,惶惶然如丧家之犬。

在荣格的头脑中,和门铃声一起响起的还有母亲的唠叨:“你的鞋肮脏,手也肮脏,你没带手帕,脖子黑魆魆的。”

出于一种挑战心理,荣格没有把父母的问候转达出来。

可怜天下父母心。

特别是母亲,那颗爱子之心胜过爱自己。可是,母亲们也许不知道,她们那颗爱子之心,因为错误的表达,有时候反而会适得其反。

如果因为自己的一点失误,给孩子幼小心灵带去无法弥补的伤害,相信,这是天下所有的母亲都不想看到的。

因此,母亲们,学会如何爱孩子,请停止你们的唠叨吧!

因为,女人的唠叨绝对是个坏习惯。

不要怀疑,心理学家荣格的成长经历就是明证。为了孩子,请慎重对待婚姻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女人”在我心中引起的是一种固有的不可靠的感觉,而“父亲”却意味着可靠和——没有权力,我就是带着这样的精神创伤开始人生之行的。——荣格

在荣格的心头始终有一种朦胧的暗示:父母在婚姻问题上是不顺遂的。

荣格想:1878年生的那场病,一定与父母的短暂分离有关。母亲在巴塞尔的医院里呆了几个月,她的病大概起因于婚姻上的麻烦。

母亲离开后,由一位大母亲近20岁的女仆照顾荣格。荣格喊女仆为姨妈。姨妈是位老处女。

姨妈尽心尽力地照顾着荣格。姨妈抱起正在哭泣中的荣格,把荣格的头靠在她的肩上。这一情景,在荣格的心中留有很深的印记。

姨妈的发型轮廓、她的喉,甚至,她那深深的肤色和耳朵,都是和母亲不同的。姨妈的一切在荣格看来都那样奇特,既生疏又始终为人所认识的感觉。

姨妈这一类姑娘,后来成了荣格潜意识中异性人格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父母分居的时候起,在荣格的记忆中还有另一个形象:那是一个年轻姑娘,美丽、漂亮、迷人的姑娘。她有着蓝色的眼睛和金色的头发。

这个姑娘引着荣格畅游在蓝色的秋天,是的,她引领荣格见到的是“蓝”色的秋天。同时,这个姑娘还带着荣格,在瀑布下面的沃思城堡附近,沿着莱茵河,徜徉在金色的枫树和栗树下。荣格看到,阳光穿透婆娑的树枝,黄色的叶子飘落在地上。

这个姑娘后来成了荣格的继母。因为,她崇拜荣格的父亲。幸运的是,荣格是在21岁时才再次见到了她。而这时,“继母”这个角色对荣格的成长已经无关紧要了。

显而易见,母亲在离开几个月后,又回到了家,回到了荣格的身边。

父母亲的意见总是会产生分歧。

母亲认为,荣格的智力远远超过了他的年纪,于是,像对待大人一样,夫妻之间不愿意说的事,或者夫妻之间沟通不了的事,母亲往往会对荣格说。

荣格11岁时的一天,母亲将与父亲有关的麻烦事,向荣格和盘托出了。

母亲所说的父亲的事儿,让荣格很震惊。他认为,他必须帮助他们。因此,他觉得有必要跟父亲的某个朋友研究一下,以取得强有力的支持。

一天放学后,荣格没有和母亲打招呼就进城了。他去那个他选定的父亲的朋友家里造访,却吃了个闭门羹。

然而,令荣格没想到的是,这正是出于上天的恩惠。

因为,不久之后,母亲再次提起了那件事。而这一次,母亲给荣格描绘的却是十分不同且远较之前温和的情境了。于是,整个事情便烟消云散了。

这件事留给荣格的感触很深,他想:“你竟然相信这件事,可真是大傻瓜。由于你愚蠢地信以为真,差点造成了灾难。”

这可真是两口子打架不记仇,床头打架床尾和了。别人劝不得,说不得,掺和不得,夫妻两人自己的事儿,就连儿女也不能参与。

母亲说过就忘了。可是,从那时候起,荣格便决定对母亲的话一分为二地看待,对母亲的信任度也下降了。同时,荣格内心深处的秘密便无人可以述说了。

父母总是起冲突,为了从他们的冲突中超脱出来,荣格不得不充当起一个超级仲裁人的角色,无可奈何地去判断父母间的是非。

这样,久而久之,让荣格产生了某种妄自尊大的情绪。本来荣格的自信心就不稳定,这下更是不稳定了,呈现出忽而膨胀,忽而收敛的状态。

虽然,婚姻是男女双方两个人的事情,别人无权干涉,但是,不要忘了,家庭生活中,还会有子女的存在。孩子是家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员,并且,家庭生活的气氛,对孩子的成长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为了孩子,请慎重对待婚姻!如果魔鬼要吞食他,那只会白搭

母亲教我做祈祷,每天晚上都要做。我很乐意祈祷,因为它使我在深沉不安的暗夜面前有一种舒服的感觉。——荣格

展开您的双翼,慈祥的耶稣。

把您的小鸡,您的孩子咽下。“如果魔鬼要吞食他,那只会是白搭。”

请让天使就这样唱吧!

荣格跟着母亲做着祈祷,口中念念有词。

母亲对荣格说:耶稣能给人安慰,他是个善良仁慈的先生,就像城堡里的维根斯坦先生似的,富有、威严、庄重,对夜里的小孩子特别关心。

对于荣格来说,耶稣为什么会像鸟一样长着翅膀,是一个谜。但是,他没时间去研究这个,让他最感兴趣的是:小孩子被比作了小鸡,而且,耶稣显然是很不情愿地、像吃苦药似的“吃了”他们。

后来,荣格又听说,魔鬼也喜欢小鸡,为了不使小鸡被魔鬼吃掉,耶稣才“吃了”小鸡。

荣格这才恍然大悟。噢——原来是这样!

荣格明白:耶稣并不喜欢被比作小鸡的孩子的味道,可他还是把孩子们给吃了,这样,魔鬼就抓不着他们了。

这么一想,荣格的心里就觉得很安宁。

然而,荣格又听说:耶稣还要“吃”别的人,况且,这“吃”同样是把他们埋在地上的坑里。

荣格开始怀疑了。

这些怀疑和思索造成了荣格精神上的第一次创伤。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荣格像平常一样,坐在屋前的大路边上玩沙子。这条大路从他家屋前穿过,通向山岗,然后消失在山坡上的一片树林里。所以,从大路向远眺,视线极好。

荣格正玩着,一抬头,突然看见一个身穿黑色长袍,头戴一顶特别宽大的帽子的人,从树林里向他这边走来。远远望去,好像是一个穿着女人衣服的男人。

待那人慢慢走近了,荣格确认:这是一个穿着拖到脚的黑色长袍的男人。

荣格害怕了。脑子里闪现着一个可怕的念头:“这是一个耶稣会的会士。”

荣格之所以害怕,是因为前不久他偷听到了父亲和一个来访者的聊天,谈到了耶稣会会士的阴险活动。从父亲半是恼恨,半是恐惧的语气来分析,荣格猜想:耶稣会会士很危险,甚至连他最崇拜的父亲也感觉到了威胁。

事实上,荣格并不明白耶稣会的会士是什么样的人,他只对“耶稣”这个词比较熟悉。

荣格想:从山上下来的那个黑衣人一定是化了装的,要不然他为什么要穿女人的衣服呢?

荣格越想越怕,恐惧笼罩了他。于是,他慌慌张张地跑进了屋子,冲上了楼梯,躲在了阁楼上最黑暗的一根房梁下。

不知过了多久,当荣格壮着胆子下楼时,再小心翼翼探头察看,哪里还有黑衣人的影子呢!

从那以后的很多天,恐惧一直抓着荣格。他再也不敢走出屋子了。即使是后来再去路上玩儿,那树木葱郁的山坡始终令他不安和警觉。一有风吹草动,他就如惊弓之鸟似的飞跑着躲起来了。

当然,过了很久,荣格才知道,那黑衣人只不过是个无害于人的天主教神父罢了。

对“黑衣人”的恐惧是每个孩子都有的。而对于荣格来说,他的认识是——“那就是耶稣!”恶作剧,是因为影子世界无法逃避

我和他们一块儿打打闹闹,玩各种各样的恶作剧,有些把戏在家里永远不会发生。当然,我心里明白,这些把戏我独自一人完全就能想出来。——荣格

荣格6岁的时候发生了很多事,其中包括,他第一次走进了一座教堂。

那一天,正是复活节期间,荣格和父母一起来到了一座教堂。

母亲说:“这是一座天主教堂。”

荣格又好奇又害怕。他悄悄地从母亲身边溜开,从开着的门往里面窥视,目光所及之处,正好可以看见装饰一新的祭坛。祭坛上正点着一支大蜡烛。

荣格是有眼福的。后来他才知道,只有在复活节期间,祭坛上才会点大蜡烛。

荣格正看得出神,一不小心,在阶梯上绊了一跤,下巴撞在一块铁上,血,立即流了出来。“噢——天啊!”荣格不由自主地惊叫出声。

荣格的尖叫声惊动了教堂里的人们。父母听出了是荣格发出的声音,一起跑过来。

父亲抱起了荣格。“哎哟——痛,好痛!”被父亲抱起的荣格,更加大声地喊叫起来。

此时,荣格的心情特别有意思,一方面,他觉得不好意思,因为,他的尖叫声引起了教堂中那么多人的注意;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做了违禁的事儿。

回到家里时,没等父母责怪,荣格就扬着脖子,甚至带着一些夸张的表情申辩道:“耶稣——绿色的帷幕——吃人怪物的秘密……这就是和那些耶稣会会士有关的天主教堂吗?我绊倒,疼得喊叫,完全是他们的过错呢!”

父亲和母亲见儿子如此说,并没有再说什么。

然而,因为这件事儿,后来的许多年,荣格都不愿意再进天主教堂了。因为,他怕一进去就摔跤、流血,怕那些黑衣的耶稣会会士。

似乎,摔跤和流血就是天主教堂的气氛似的。但是,正是这种气氛对荣格具有吸引力。

只是,每当有天主教神父想要靠近他,荣格就会大为不安。直到他过而立之年后,才在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将这种压抑的感觉克服了。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在教堂发生的一切,应该不算是荣格的恶作剧,那只是碰巧发生了,而荣格也只是小小地借题发挥了一下而已。

对于荣格来说,6岁是个分水岭,因为一过6岁,荣格就将告别幼儿时期,要上小学了。

由于父亲是乡村教堂里的牧师,荣格也就直接上的乡村小学。上小学后最大的变化,就是认识了一群乡村同学。和同学们在一起时,和在家里时大不一样了。荣格和同学们一起打打闹闹,玩各种各样的恶作剧。

荣格很清楚,这些个看似如恶作剧一般的游戏,在家里是永远不会发生的。尽管他知道,就游戏本身而言,他一个人是完全可以想得出来的。但是,他不能做,不会做,也肯定不会被父母允许。

其实,荣格很感谢他乡村的同学们,因为与同学们在一起打闹,他才知道,原来世界是如此精彩。这个精彩的世界里没有父母,但同样广阔。

其实,荣格之所以热衷于玩这些恶作剧,是因为他隐隐约约地觉得那个含混不清的影子世界,是他想逃又无法逃避的。

虽然,荣格越来越能感觉得到白日世界的美,那金色的阳光透过绿色树叶的情景令他迷恋,但是,同时他也预感到那个影子世界的无法逃避。到处都有令人战栗的、无法解答的、揪着人心的问题……

每个人都是有弱点的。比如:有人恐高,有人怕黑,有人怕软体动物,等等。

为了缓解这种紧张状态,人们往往会采取一些分散注意力的方式。比如:成人往往用唱歌喝酒、大笑,甚至是哭泣的方式去排遣紧张的情绪。

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做一些改变固有生活轨迹的恶作剧。在轻松做游戏的同时,也将压力、胆怯等问题化解了。

因此,恶作剧,何乐而不为呢?

只是切记,把握住“度”就好。幼稚的游戏,披露了敏感和易受伤害的心

这并不幼稚的行为,一方面与强烈的敏感和易受伤害的内心有关系,另一方面和我早年的孤独有关,我只能一个人玩,按我自己的方式来玩。——荣格“简直是太幼稚了,太小儿科了。”

总有类似这样的声音在荣格的耳边嗡嗡着,然而,他管不了那么多了。因为,他只能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玩儿。他既不愿意让人看见,也不愿意让人打扰,更不愿意让人说三道四。

这时候的荣格,差不多七八岁的样子。

荣格喜欢玩砖头,用砖建塔,然后再用“地震”似的方法摧毁它。一遍又一遍,乐此不疲,心醉神迷。

荣格还会不断地画战役、包围、攻击和海战的画,然后,他把整个笔记本都涂满了墨迹,而且还极有兴趣地满足于对这些乱涂的画,作出离奇的解释。

虽然这还是一个人想象的游戏,但毕竟生动成熟一些了。

1879年,荣格家搬到了巴塞尔附近的小惠宁根。住进了一座18世纪建成的牧师住宅。住宅中有一间很暗的小屋子。屋子里陈设质量考究,墙上挂着许多古画。其中一幅画的是世纪早期巴塞尔的风景。

荣格经常会溜进那间昏暗的、与其他房间隔绝的屋子里,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地坐在那些古画前,凝思,出神——这是儿时的荣格所懂得的唯一美的东西。

这所牧师住宅里还有一座花园,并且,在花园里还有一堵大石头砌成的老墙。

墙,之所以被称为“老墙”,是因为,砌的时间已经足够久了,以至于,石头间的缝隙太大,形成了洞。

八九岁的荣格,时常喜欢在一个洞里生一小堆火。这堆火只归他一个人照管,别的孩子只允许帮他找木头。他将火烧得很旺,在火上面,他感觉到了一圈圣洁的辉光。

在石头老墙的前面还有一道斜坡,斜坡里埋着一块突出的石头。

当一个人的时候,荣格会常常会坐在上面,于是,不由自主地,头脑中的思想就展开了翅膀——就连他自己都感觉他是在胡思乱想。“我现在坐在石头上,石头在我下面。但是——,石头会怎么看呢?”荣格思考着,纠结着。

荣格想,石头是不是也能说“我”,也能想:“我躺在这道斜坡上,他正坐在我上面。”

于是,问题又来了:“我是那个坐在石头上的我呢,还是上面坐着他的石头呢?”荣格茫然了。

荣格可以在石头上面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被这个谜一样的问题引得晕头转向,但是,他下意识地预感到:他和这块石头之间一定有着某种神秘的关系。

三十年后,荣格已经变成了有家庭、有孩子、有房子、有地位,也充满各种思想和计划头脑的男人。

这个男人又站到了小时候常去的那道斜坡上。

突然之间,荣格感觉他又变成男孩子了。变成了那个曾经点一堆意义神秘的火,并且坐在石头上冥思苦想——究竟石头是我,还是我是石头——那个茫然而疑惑的男孩子了。

三十多岁的荣格,研读了阿尔勒谢姆附近窖藏的灵魂石和澳大利亚的神石后,突然发现,心中有了一块具体的石头的形象——它是长方形的、微黑的、用颜色涂成上下两半的……

于是,荣格第一次产生了这样的概念——古代的心理因素,在没有任何直接的传承关系的情况下,会进入个人的心灵。而那些个看似幼稚的游戏,也披露了人的敏感和易受伤害的心。安全感,像一闪即逝的电光照亮了童年的永恒

我满足于有一种安全感,满足于占有某种别人不知道而又无法获得的东西。这是一种永远不能背叛的秘密,因为我生命的安全由它掌握。为什么如此,我没有问过自己。事情就是这样。——荣格

这是怎样的一个秘密?

藏在心中憋得人好闷,感觉似乎整个大气层都缺氧了,让人无法呼吸,要知道这可是生命的呼吸。

不行,绝对不行,必须得寻求到一种释放的支点,找到一份安全感,否则,人是要被整崩溃的。

终于,在那年的那一刻,有一束一闪即逝的电光,照亮了荣格的童年。而那一年的那一刻,荣格10岁。

自身的分裂和对世界的把握不定,导致荣格作出了连他自己也无法理解的行动。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已经上小学的荣格,有一个涂着黄漆的铅笔盒。铅笔盒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小学生人人都有。铅笔盒装着铅笔、铅笔刀等一应学习的小物件。

此外,荣格还有一把小锁和一根普通的尺子。当然,尺子是木制的。

不知道是怎么开始的,总之,荣格拿起了铅笔刀,在尺子的一头,下意识地开始了雕刻的动作。

这儿挖挖,那儿削削……逐渐地,尺子的一头不再是方方正正的了,变成了一个小矮人。

小矮人,大约两英寸高,穿配上礼服,戴着高帽子,脚蹬一双亮闪闪的黑靴子。当然了,这是荣格用墨水染成的黑色。

荣格将小矮人从尺子上锯下来,放在铅笔盒里,并且还在铅笔盒里给小矮人做了一张小床,用一点羊毛做了件大衣。这样,小矮人就不仅有“房”有“床”,还有“衣服”了。

此外,荣格还从莱茵河边找来了一块光滑的长方形黑石头,涂上水彩,并分成上下两半。这块石头在荣格的裤兜里装了好久,最后,荣格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把黑石头放进铅笔盒,送给小矮人。于是,小矮人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石头。

一切都在悄悄地进行,成了荣格独有的最高机密。

最后,荣格又悄悄地把铅笔盒及盒中装的一切,拿到了房顶的阁楼,藏在一根大梁上。荣格这是双保险。一是因为楼板已经朽坏,早就禁止人上去了;二是因为大梁的角落是很难被人看见的地方。

没有任何人能发现和摧毁这一秘密。对此,荣格感到极大的满足和快慰,那些由于内心矛盾而产生的苦恼因此一扫而光。

接下来的日子里,每当荣格做错了什么事儿,或者感情受了伤害;每当父亲大发雷霆,或者母亲病情沉重让荣格感到压抑,总之,一句话,每当不顺心的时候,荣格就会想起那个他小心翼翼包裹着、藏放着的小人儿,想起那个光滑的、染得十分漂亮的石头。

小矮人和石头,简直成了荣格精神家园的一个“图腾”。

每隔一段时间,荣格就会躲开人们的视线,跑去和他的“图腾”相会。每次去,荣格还会在盒子里放一个小纸卷,上面写着只有他自己才明白的语言。每加一个小纸卷,还总会有某种严肃的仪式。略有些遗憾的是,每当写小纸条时,总是想不起自己究竟要对小矮人说些什么?

无论如何,荣格用纸条“信件”,为小矮人组建了一个“图书馆”。

小矮人和他的石头,是荣格力图赋予心灵深处藏着的秘密,在外在形式上的首次尝试,尽管这种尝试是潜意识的、幼稚的,但是,这样让他获得了极大的安全感。

雕刻木头小人的事件,是荣格童年的高潮,也是它的终结。它使荣格既胆战心惊,又沉湎于童年世界的永恒中。

1920年,已经45岁的荣格,用木头又雕刻了两尊人像,和儿时刻的那个小人相似,后来又用石头按照其中一个刻了较大的复制品,放在奎斯纳赫特自家的花园里。并且,潜意识还为他提供了一个名字——阿特马维图,意思就是——“生命的呼吸”。第二章心灵的成长,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

11岁那年,对荣格具有特别意义,因为,他被送进了巴塞尔的大学预科。因此,他就离开了那些乡村的伙伴,真正进入了“大世界”。

然而,对于荣格来说,12岁才是决定他命运的一年,那是公元1887年。

那是初夏的一天,正好是正午12点,上午的课已经结束了,荣格站在大教堂广场,等着一位同路的同学一起回家。

就在这时,一个意外发生了。

一个男孩子不知何故,猛地推了荣格一下,没有任何防备的荣格,一下子就被击倒了。并且,头重重地撞在路旁边的石头上,几乎失去了知觉。

看来,荣格真是和石头有缘呢!

可是,为什么说荣格几乎失去了知觉呢?

因为,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里,荣格虽然有点头晕目眩,但他仅是失去了一半的知觉。之所以比必要的多躺倒了片刻,主要是为了对袭击者进行报复。

当荣格被打击的那一瞬间,一个念头闪过头脑:“现在你再也不用上学了。”

确实如此,每当荣格不得不返回学校,或者父母让他做功课时,他的昏厥就开始发作了。以至于他有6个月,整整半年,没有上学。那么,他都干吗了?去了哪里呢?

他去郊游了。

是那种自由自在,能够几个小时地做着梦,乐意去哪儿就去哪儿的那种郊游。他到了林中、水边,甚至他支起了画架子,又开始画战斗的图画,或者战争的狂暴场面,或者一页页地画着漫画,于是,古老的城堡遭到了攻击和焚烧……

似乎,他离世人越来越远了。然而,突然有一天,他突然醒悟:“哎呀!我必须得用功了啊——”偏科,吞下数学、绘画、体操三连败

老师宣称,代数是一桩完全自然的事情,应该把它看作天经地义之事,而我甚至不知道数字实际上为何物。——荣格

上小学时,荣格并不怕上学,因为在上学之前,他就学会了阅读,并且在学校里也总是名列前茅,所以觉得挺轻松。

有一次,荣格读书没有读懂,就缠着母亲给他读。那是一本有很多插图的儿童读物,里面讲述了很多外国的宗教故事,特别是在印度教中,配有婆罗门教、毗湿奴、湿婆等的插图,这让荣格产生了极大的乐趣。

然而,到了中学,荣格又开始对学校厌烦了,直接原因是——偏科。而偏科形成的恶果就是——吞下了数学、绘画、体操的三连败。

荣格觉得,与花费在绘出战役和玩火的时间相比,学校占据的时间实在是太多了。特别是神学课,那是难以言传的枯燥,而数学课又令他彻头彻尾地感觉到恐惧。

荣格真是想不通——那些只是由计算产生出来的量,怎么可以由字母来代表,怎么意味着声音,又怎么有可能听见它们说话呢?关键是——它们不是鲜花,不是动物,不是化石……总之,不是可以被想象出来的事物啊!

说来也奇怪。老师宣称:“代数是一桩完全自然的事情,完全应该把它看作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同学们答道:“是的,发现它们是不言自明的,我们能够驾驭它们。”

更加糟糕的是——荣格发现:谁也不理解他的困难,谁也不能告诉他数字是什么?而他自己,甚至不能将他的困惑陈述出来。

必须得承认,老师不厌其烦地给荣格讲解了……最后,荣格终于理解了量化为声音的奇特运算的目的。目的就是——达到一种约分的体系,并且在这个体系的帮助下,许多的量能够被置于一个简短的公式之中。“哎哟喂——我的上帝啊!真是……”累得满头大汗的老师长出了一口气,惊呼连连,接下来的话虽然没有说出口,可聪明如荣格,从老师的眼神中,他已经读出来:“真是的,难道你是猪吗?”

可是,为什么数字应该由声音来表示呢?这整个事情完全是强词夺理。人们也可以用苹果树表示a,用盒子表示b,用个问号表示x的啊!

当老师公然不顾荣格关于平行线的定义,说它们在无穷大时相遇,荣格也恼怒了。在荣格看来,与愚弄农夫的愚蠢把戏相比,这并没有高明到哪里去。

总之,数学课,对于荣格来说,完全成了恐惧和折磨。虽然,凭着他良好的记忆力,完全可以将数学课蒙混过关,甚至每每还得高分,然而,那种对失败的恐惧和面对世界产生的渺小感,在荣格身上,不仅生成了一种厌恶,更生成了一种无言的绝望。

这一切,完全替荣格把学校给毁掉了!

荣格自认为还是满有绘画天赋的,可事实打破了他这一良好的自我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呢?

荣格只能画能激发起他想象的东西,而老师却强迫他临摹瞎了眼睛的希腊神话的复制品,荣格当然画不好了。因此,老师认为荣格显然只能画更为自然的东西,于是,老师找来了一只山羊放在了荣格的面前。

简直无语了。显然,这个作业,荣格完全失败了。同时,也宣告了荣格整个绘画课的结束!

除了数学和绘画课的失败之外,第三个失败是——体操。

荣格认为,上学是为了学习,而不是为了练习无用且无意义的杂技。这和荣格幼年的那次摔倒事故有关。那次事故,造成了荣格某种身体上的胆怯。这种胆怯又相应地与对世界及其潜力的一种不信任联系了起来。

固然,在荣格看来世界是美丽而理想的,但它也充满着含糊而高深莫测的危险。因而,从一开始荣格就总想知道,他要把自己托付给谁。难道这与母亲当年曾抛弃他几个月有关吗?

下文中,将提到荣格的神经性昏厥。医生不允许他练体操,这令荣格十分满意,终于可以摆脱这个负担了。然而,他又吞下了第三个失败。

偏科的现象,绝对不是荣格一个学生才有的,而且也绝对不等同于智商低,心理因素和外部环境等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此,应该引起家长、老师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病休,神经官能症发作的日子

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里我有点头晕目眩。在我感觉到打击的那一瞬间,一个念头闪过我的头脑:“现在你再也不用上学了。”——荣格

当荣格被打击的那一瞬间,一个念头闪过头脑:“现在你再也不用上学了。”

确实如此,每当荣格不得不返回学校,或者父母让他做功课时,他的昏厥就开始发作。

为此,父母忧心忡忡,他们找了许多医生来诊治。可是,医生们束手无策。有个医生认为荣格患有癫痫,荣格听了不以为然,因为他知道癫痫病发作是怎么回事儿,于是,心中忍不住嘲笑医生的这种胡扯。

在医生的建议下,父母安排荣格与温特尔的亲戚们一起去度假。虽然那个城市的火车站引起了荣格的无穷兴趣,但是返回家后一切又照旧了。

6个月,整整半年,荣格没有上学。那么,他都干吗了?去了哪里呢?

他埋头于神秘的世界之中。这个神秘王国中有树木、水塘、沼泽、石头和动物……还有父亲的图书室。

荣格也去郊游了。

是那种自由自在,能够几个小时地做着梦,乐意去哪儿就去哪儿的那种郊游。他到了林中、水边,甚至他支起了画架子,又开始画战斗的图画,或者战争的狂暴场面,或者一页页地画着漫画,于是,古老的城堡遭到了攻击和焚烧……

荣格应邀与一个朋友去度假。地点就在卢塞恩湖畔。一所房子,一个船库,一个划艇。得到主人的允许,荣格和他的朋友可以使用那条船,不过,主人严厉警告他们不可鲁莽冒失。

不幸的是,荣格将严厉警告当成了耳旁风,这耳进那耳出,吹过就算了。

当然,荣格之所以没听警告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不知道如何驾驶那条叫威德令的平底船——也就是说站着划,而且他家里也有这么一条方头平底船。

因此,荣格和他的朋友,在船上面玩弄了一切可以想象的花招。他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站在船尾座上,用一只桨划进湖水中。

对焦虑的房主人来说,荣格这样做太过分了。于是,房主人吹口哨让他们回来,并给了荣格一顿责骂。

这使荣格垂头丧气,荣格不得不承认,房主人的教训是有道理的。

同时,荣格又怒不可遏。一个声音在荣格的耳畔响起——他怎么敢侮辱“我”,这个“我”已经长大了,而且是有权威的,是一个有职位有尊严的人,是一位老人,是一位须尊重和敬畏的对象。

然而,荣格也有些踌躇,因为有个问题一直萦绕在脑海:“不管怎样,你究竟是谁?你的反应好像是在证明什么,然而,只有鬼才知道你是多么重要!可是,你又知道人家批评得对。你还不到十二岁,是个学生,而他却是一位父亲……”

这时,一个想法跃上了荣格的心头,令他大惑不解。他想到,他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人。一个人是学生,他领会不了代数学,对自己完全没有把握;另一个则是重要人物,是一个有高级权威,一个不可小觑的人,就像大老板一样有势力有影响。

荣格有个模糊的念头:这“另一个”是位生活在18世纪的老人,他穿着扣形装饰鞋,戴着白假发,驾着一辆带有凹面后轮的轻便旅行马车,有一个盒子用弹簧和皮带悬挂在马车的两个后轮之间。

荣格的这个念头产生于他以前的一个奇特体验。有一天,一辆绿色的古旧马车从荣格家门前经过。那是个真正的古董。那样子就像是直接从18世纪开来似的。荣格见到它时异常激动,内心似乎有一个声音颤颤地说:“是它!一点儿不假,它来自我的时代。”

在荣格神经官能症状发作的日子里,荣格常常把1886年写成1776年。每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一种莫名其妙的怀旧感就压倒了他。

在那些日子里,荣格游荡,收藏东西,阅读,玩耍……虚度着光阴,但这一切并未使他愉快一些。他有着一种莫名的感觉,觉得自己与世人越来越远了,他的良心上朦朦胧胧地有着苦痛。

难道这就是神经病吗?对于荣格来说,这是一个秘密,但却是一个可耻的秘密,是个失败。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成长的困惑”吗?哎呀,我必须得用功了呀

我如遭到雷劈一般。这是与现实的冲突。“哎呀,我必须得用功了!”我突然想到。——荣格

病休中的荣格,使父母更加忧虑了。

有一天,一位父亲的朋友来家中做客,父亲和客人坐在花园里聊天。他们在谈什么呢?一种难以满足的好奇缠住了荣格,于是,他躲到灌木丛的后面去偷听。“你儿子怎么样了?”只听客人对着父亲问。“唉——糟透了,”父亲叹息着答道,“医生怎么看也搞不清他得的什么病。他们认为可能是癫痫病。他要是医治不好,那就太可怕了。这孩子要是不能自食其力,又会有什么下场呢?”

如遭雷劈一般,荣格的灵魂一下子开窍了——“哎呀,我必须得用功了啊!”

从那一刻起,荣格成了一个严肃的孩子。他悄悄地爬离了灌木丛,径直来到父亲的书房,取出他读过的拉丁文法书,精神高度集中地死记硬背起来。

然而,他真是不读书太久了。仅10分钟以后,荣格的昏厥又微妙地发作起来了,使他险些从椅子上跌落下去。“该死,我才不要晕倒呢。”荣格在心里暗骂了一句,坚持着……又过了几分钟以后,他觉得好些了,又继续用功。这一次,大约过了15分钟以后才又发作。这第二次发作时,荣格也像第一次那样,坚持着,并对自己说:“现在你必须真的用功。”

荣格坚持了下去。

一个小时以后又来了第三次发作,荣格仍未放弃,又学了一个小时,最后,他觉得自己已经战胜了那习惯性的晕厥,因为他感觉他的状况比以前几个月都好。而事实上,晕厥也并未再发作。

从此,荣格每天都坚持学拉丁文法和其他教科书。几个星期以后,荣格返回了学校。晕厥的毛病不只在家里不发作了,在学校也没出过问题。

在父母看来,这事儿简直太神奇了!而对于荣格来说,在这时,他明白了什么是神经病。

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战胜的。神经病也如此,除非你自己不愿意战胜它。

荣格逐渐回忆起这一切是怎么产生的了。他清晰地看到了这整个不光彩的局面是他自己一手安排的。他之所以从未真正生那个把他推倒的同学的气,其原因就在于此。

荣格甚至想:可以说,那个同学是被唆使的,整个事件是他自己设计的一个恶魔般的阴谋。

同时,荣格也暗自保证:再也不会发生这种事了。

因为他对自己感到了愤怒,同时也觉得羞耻。他认为,是自己愚弄了自己。这怪不得别人,他自己就是那个该诅咒的叛徒!

从那一刻起,荣格再也不能忍受父母对他的担忧,或者用一种同情的口吻对他讲话。他是男儿,应当自强!

那一段时间,荣格患的是普通医生治不了的神经病。这神经病是荣格的又一个秘密,是个失败的、可耻的秘密。然而,这个秘密却在荣格的身上诱发出一种有意的死板,和一种非同寻常的勤奋。那些个患神经病的日子成了他认真负责的开端。并且,那种认真负责并不是为了做做样子,给别人看,而是真的为了自己的将来。

从此,荣格每天早晨5点钟就起床学习,有时从凌晨3点一直学到早上7点,然后再上学。

荣格明白,导致他误入歧途的,是他对孤独的热情和对寂寞的嗜好。在荣格看来,大自然充满了神奇,他太想浸渍在大自然的奇迹之中,就像爬入自然的精髓之中,脱离开整个人类世界。

世上哪个人没有这种想法呢?然而,事实是,人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高级动物,是不能脱离开整个人类世界而独立存在的。

意识到这一点,荣格回归了。

在从家里前往巴塞尔上学的途中,刹那间,荣格获得了一种势不可挡的印象,他觉得自己刚从浓密的云层中探出头来,于是,他立即明白了一切:“现在我是我自己了!就好像有一堵雾墙在我的身后,而在那堵墙后尚无一个‘我’字。但在这个时刻,我碰见了我自己。虽然,在此以前我也存在着,但只是一切发生在我身上,而现在则是我发生在我身上了……”甘愿第二,只因为讨厌竞争

我讨厌一切竞争,而要是有人玩起太富竞争性的游戏,我便会拒绝参加。此后,我的成绩名列班里第二,并发现这更使人觉得愉快。——荣格

确实,天才的天赋和他的人品有时会差异巨大,人们不得不怀疑天赋平庸点也许是件好事。

重回学校的荣格开始交起朋友来。荣格所交的这些朋友,大多数是一些出身淳朴的、腼腆的男孩子。正应了那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实,也许荣格在这些朋友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与此同时,荣格的学习成绩也好起来了。在之后的几年里,他的成绩甚至名列全班榜首。

然而,问题又来了。

荣格本来就敏感的神经使他敏锐地观察到一个事情。也许是枪打出头鸟,荣格发现,成绩比他低的同学在嫉妒他,并抓住每一次机会,想尽力赶上他——这使荣格很不爽!

也许在别人看来,你争我赶,勇于争先,不甘屈居人后,是很正常的事儿,但是,荣格不喜欢、不愉快。

在骨子里,荣格讨厌一切竞争。不只是在学习上,就连有人和他玩起太富竞争性的游戏,他都会拒绝参加。

此后,荣格的成绩名列班里第二,并发现这更使他觉得快乐。

哈哈——,荣格真可以称得上是贯彻“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典范了吧?

然而,虽然争第一不容易,但是,不争第一只当第二,掌握拿捏好这个“度”,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呢。

由于不想和别人竞争,不想造成竞争的局面,荣格学习得更加困难。因为,他不敢太使劲儿学,怕得第一,但他也不敢不学,怕落到最后。这样,学校的功课,又变成一件很讨厌的事。

荣格是知道感恩的人。

对于荣格的特点和个性,也有不多的几位老师,对他表示了特殊的信赖,为此,知道感恩的荣格,一直到老年时期,还满怀感激地记在心里。

有一位教拉丁语的教师,那是一位很聪明的老师,他本来是大学的教师。

碰巧,荣格从6岁开始就和父亲学拉丁文,因此,在拉丁文老师的眼里,荣格的水平绝对已经超出了其他同学一大截,排名第一,而且超出第二的很远,甚至,已经达到了大学生的水平。

因此,这位老师便不让荣格坐在班级里按部就班地听课了,而是经常让荣格到大学图书馆去给他借书。

于是,荣格便高兴地一头扎进大学图书馆里读起书来了。因为这次的理由够充分,荣格在回去的路上,尽可能地把时间拖长,再拖长……

相比于拉丁文,在德文课方面,荣格就成绩平平了。

因为在科目内容上,特别是德语语法和句法方面,荣格是一点也不感兴趣。荣格的个性就是如此,不感兴趣的事,绝对做不好的。所以对德文的学习上,他是又懒又烦。

甚至,德文作文的题目在荣格看来常常是显得浅薄或愚蠢的。于是,他的德文作文写作,采取的方法不是东拉西扯,就是矫揉造作。这样的态度完成的作业,显然,成绩是不会好的。

因此,荣格在德文上的成绩一直在中游水平上滑来滑去,而这也正是荣格想要的。正切合了他不想引人注目这一总倾向。

如此可见,古今中外,也许心甘情愿不想争第一,只想居第二的,恐怕唯有荣格,而且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