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1 00:27:51

点击下载

作者:(清)朱孝臧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宋词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试读:

前言

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宝贵的明珠,一千多年来,一直高悬于历史的长空,闪耀着夺目光彩。经过这许久的历史沉淀,在今天的社会里,它仍旧扮演着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日益繁荣,生活步调日益加快,人渐渐变成了一只飞速旋转的陀螺。在人们感到疲惫不堪之时,如果能捧起一本宋词,轻轻浅浅读上几首,焦灼的心灵便会渐趋平静,如久旱的大地遇上一场潇潇春雨。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一种代表文体,汉有赋,唐有诗,宋有词。在宋代,词的作者最多,词作最为丰富,艺术成就也最高。词形成于唐代,经过长期的不断发展,到了宋代进入全盛时期。

词是比诗的构句更为自由的韵文体式,它来源于配乐的歌词。词最先是起源于民间,大都是反映相思爱情之类的题材,被视为诗余小令。盛唐文人所写的曲子词基本上都是整齐的五言、七言形式,个别为长短句。到中唐,文人开始认真地倚声填词。元和年间后,文人填词逐渐增多,词正式成为一体。

中唐时期词的主要代表是白居易、刘禹锡,他们非常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词风朴素自然,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其后在词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是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花间词以脂粉气浓烈的崇尚浓辞艳句而驰名。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入宋,发展到鼎盛状态,成为一种完全独立并与诗体相抗衡的文学形式。北宋初期词的主流依然是沿袭晚唐五代,注重词的抒情性与音乐性。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以一首笔墨酣畅的《渔家傲》揭开了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派词作的序幕。之后,苏轼“以诗入词”,把诗的创作手法融入到词中,大大拓宽了词的创作领域。南渡后的词作者,在各自不同的创作道路上,以各自不同的态度与方法进行创作,为宋词的继续发展发挥了各自不同的作用。其中以李清照和辛弃疾的创作成就最高,清朝王士祯就曾说“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他们是婉约派与豪放派的双璧。《宋词三百首》在参考前人成果、顾及宋词发展脉络以及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等要素的基础上选编而成。书中所选词作既有出自大家之手、流传千古的名篇,亦有不见录于一般选本的遗珠,是目前宋词选本中最为全面的作品之一。因词萌芽于隋唐之际,成型于晚唐五代时期,所以本书酌情收录了唐、五代时的佳篇名作,以示其源流变化。书中所选词作或写景抒怀、表达人生感悟,或赠别怀人、叙写情爱相思,或咏史怀古、抒发爱国豪情。或咏物寄兴、表现壮志难酬……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宋词的总体风貌。

为了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宋词,本书增设了作者简介、注释、赏析等栏目,并对难解字句进行注音和解释,为读者扫除阅读障碍。同时,我们对每篇作品的写作背景、艺术特色、创作技巧等进行了细腻生动的解析,还为部分意境优美、蕴意深远的词作配画,做到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彩图、全解、详注,给你带来身临其境的阅读体验。

图文互助的编排、新颖独特的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为读者打造一个多彩的阅读空间,引领读者跨越时空的距离,进入辉煌的文学殿堂,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获得丰富的想象空间和高雅的艺术享受。一卷在手,含英咀华,引领读者跨越时空的距离,进入辉煌的古典文学殿堂,领略宋词无穷的艺术魅力,进而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提升个人的文学素养和人生品位。本书不仅是阅读、欣赏宋词的理想读本,更是馈赠亲朋的佳品。

李白

菩萨蛮

◎李白①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②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③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④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注释】

①平林:远望时,树林呈现齐平的样子。②暝(mínɡ)色:暮色。③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④更:连续,连接。【译文】

平展的树林迷迷蒙蒙,飞烟缭绕如织,寒山留下一片惹人伤心的深碧色。暮色映入高楼,有人在楼上独自发愁。

徒劳地久立在玉阶上,归巢栖息的鸟儿正急匆匆地往回飞。归途在何处?只看见长亭连着短亭。【赏析】

这首词写游子思归之情。作者登高望远,看到苍茫的日暮景色,触景生情,想到自己远离故乡,征途漫漫,归乡之日却遥遥无期,心情愁苦悲凉。也有说表达了作者仕途失意的怅惘。

整首词写景层次井然,镜头感极强:上片自远而近,首先描写远眺的平林含烟、寒山凝碧,紧接着笔锋一转,视野定格在暮色苍茫之中独倚高楼凭栏远眺的游子;下片由近及远,由上至下:从远处天空归林的飞鸟,到古道上的长亭短亭。作者巧妙利用视觉的位移和空间的交错,表达出人生的漂泊感,“苍茫高古,一气回旋”(《唐词选释》)。尤其是最后两句,以“长亭更短亭”的画面回答“何处是归程”的提问,由情及景,甚是巧妙。

此外,整首词用字新巧,比如“寒山一带伤心碧”中的“碧”,将山间寒意与人的伤感渲染到极致;“玉阶空伫立”中的“空”字,则表达出游子心中难以言明的失落心境。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出生于中亚碎叶城(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唐属安西都护府)。约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二十五岁离蜀漫游各地。天宝初供奉翰林,不久遭谗毁,被赐金放还。安史之乱时,入肃宗弟永王李璘幕。李璘与肃宗争权事败被杀,李白受牵连入狱,后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途中遇赦东还。后投奔族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不久病逝。其词《

菩萨蛮

》、《

忆秦娥

》二首,南宋黄升收入《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被誉为“百代词曲之祖”。有《李太白集》。忆秦娥◎李白①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②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③④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注释】

①箫声咽:《列仙传》:“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

②灞陵:即“霸陵”,因汉文帝葬于此而得名,为唐人送别之处。③乐游原:在今陕西西安市南,唐代的观游胜地。④咸阳古道:唐时从长安西去,咸阳为必经之地。音尘绝:音信断绝。【译文】

箫声呜咽,打断了秦娥的梦,秦家楼上正悬着一轮明月。秦楼上的明月,每年青青的柳色,都见证了灞陵的伤感离别。

乐游原上正是清秋佳节,咸阳古道上(爱人的)音信断绝。音信断绝,萧瑟的西风中,一抹残阳洒落在汉朝皇帝的陵墓上。【赏析】

这是一首写伤别的词,抒发了闺中女子长夜难眠的悲怆寂寞与相思之苦。

上片开首两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箫声如泣如诉,正如思妇牵念之绵长凄凉;后两句今昔对比:秦楼月亏盈如常,杨柳枯荣依旧,心上人却离去多年,杳无音讯。

下片连写数景:“古道”、“西风”、“残照”、“陵阙”,无一不烘托出秦娥的凄凉孤寂。

整首词行文极富节奏感:“咽”、“断”等用字精简老辣,而“秦楼月”、“音尘绝”采用顶真手法重复叙述,寥寥数语完美呈现出女子连绵不绝的愁思、悲痛欲绝的心境。

全篇无一句直接抒情,却处处是情,情景交融至如此境界,难怪《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评:“《菩萨蛮》、《忆秦娥》二词,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的品赏知识词的起源和发展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实际上就是为乐曲所配的歌词。隋唐时代从西域传入的各民族音乐与中原旧乐渐次融合产生了燕乐,原来整齐的五、七言诗已不适应,于是产生了字句不等、形式更为活泼的“词”。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作“词牌”,依调填词叫“依声”。因为音乐上的要求,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又称“长短句”。由盛唐到中唐,词在民间逐步流行,一些爱好民歌的文人于是开始模仿民间的曲子词进行创作。简短而富于民间气息,便是这一时期文人词的特征。但当时词被认为是一种粗俗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以至于宋朝晏殊在当上宰相之后,对于他以前所填的词都不承认是自己写的。

秋风清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译文】

秋风清冷,秋月明亮。落叶聚集起来又散去,寒鸦刚刚歇下又被惊起。我思念着你,但不知何日才能相见,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夜里,叫我感情上如何受得了。【赏析】《秋风清》一名《秋风辞》,字数与《江南春》同,为汉武帝刘彻作,是根据楚地民歌体制作而成。此类体式的词最初称为三五七言诗。而三五七言诗具有明显的音乐特性,故后来被归入词类。南宋邓深曾依此调式填写词作,名为“秋风清”。

这首词既写欢乐的幽会,又充满着离别情绪。整首词由风清月明下短暂的幽会之喜,转为离别后漫长的思念之悲,悲喜交融。“秋风清,秋月明”,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勾画出两人幽会时的景色。秋风凉爽,秋月皎皎,洁白的月光笼罩着一对喁喁私语的恋人,这景象是多么美好呀!“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两句,词的氛围突然一变,由静而化动,且含义深远。这两句将情侣幽会时复杂的心理状态刻画得细腻动人。“落叶”、“寒鸦”都使用了比喻,“聚还散”、“栖复惊”又写出恋人相爱却难以相守、相聚又怕人发觉的凄凉与不安。“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最后两句,一问一答,直诉衷情,明白地说出人物的忧虑,对“惊”做了注解,他们不知何日才能相见,担心情无再续之日,大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哲思蕴含其中。

几行如话的文字,透着一丝沁心的清寒,让人黯然神伤,同叹这万古惆怅。

词的品赏知识词的分类(一)

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至九十字以内)和长调(九十一字以上)。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慢,引而愈长。

张志和

渔歌子

◎张志和①②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③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注释】

①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②鳜(ɡuì)鱼:俗名花鲫鱼,亦称“桂鱼”。③箬(ruò)笠:用竹叶或竹篾编的斗笠。【译文】

西塞山前有白鹭在飞翔,桃花盛开,春水初涨,鳜鱼正肥美。

戴着青色的斗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在微风细雨中垂钓,用不着回家。【赏析】

这首小令是渔歌,写的是渔隐之乐,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无限向往与恬和淡雅的情怀。

整首词描绘出一幅和谐的垂钓画面,色彩鲜艳亮丽,描写细腻生动。

南方每年二三月间,气候回暖,桃花盛开,几场春雨过后,河水会上涨,逆水而上的鱼群也多了起来,这就是桃花水。词人没有直说春汛到来,而是用“桃花流水鳜鱼肥”来勾起读者的想象:红艳艳的桃花灼灼盛放,肥大的鳜鱼不时跃出水面。

在自然景观的描写上,粉色的桃花与白鹭,以及银色的流水呈现出鲜艳的色彩对比,肥美的鳜鱼则给整幅画面带来动感和生机,天地万物,交相辉映;对人物的刻画上,不直接写渔翁,而以青绿的箬笠与蓑衣指代,渔翁的背影宛然可见,仿佛画中另外一抹风景。

这首词以动衬静,白鹭、斜风、落花动态十足,垂钓的渔翁恬静置身其中,更显一派悠然自得,颇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可谓词中有画,词中有情,词中有禅。

词的品赏知识词的分类(二)

按创作风格来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按词牌来源分,根据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一、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像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又如《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二、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忆江南》。三、本来就是词的题目。如《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

⊙作者简介⊙

张志和(?—744),本名龟龄,字子同,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肃宗时明经及第,后授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事贬官,遇赦而归,遂徜徉山水,自号“烟波钓徒”。博学能文,擅长音乐和书画。今存《渔歌子》词五首。有《玄真子》。

戴叔伦

调笑令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①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注释】

①胡笳: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似笛。【译文】

边塞的野草啊,边塞的野草,边塞的野草凋尽时,士兵也老了。山南山北白雪明净,千里万里明月照耀。明亮的月儿,明亮的月儿,听到一声胡笳,使我愁思难绝。【赏析】

唐代西北边境邻吐蕃、回纥,边事频繁,故唐人诗词多有言征戍之苦的篇目。这首词正是这样一首边塞词,描绘一个老兵在雪晴月明之夜,因思乡而悲极愁绝的情景。“调笑令”本是欢乐的曲调,作者却以旧瓶装新酒,赋之以悲凉的感慨。词开首一唱三叹,以边草起兴,令人感慨唏嘘。边草是边塞的白草,秋天变白,冬天枯干。归期渺茫的老兵以边草自喻,思乡之切与怨怅之深交织在字里行间。

后两句写晴雪、明月,本是寂寥、旷远之景,愈发衬托出老兵的孤苦无依,可谓“以幽景写哀情”。

最后三句,胡笳之音哽咽不息,直诉愁肠满怀的心情,旷远疏淡中,字字血泪。古来征战,多有“醉别故里空戍边”的千古长叹。

词的品赏知识边塞词概述

边塞词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词,兴起于唐代。这类词思想性深刻,想象力丰富,艺术性强。

词本是言情之作,而边塞词更是饱含了当时世人爱恨恩怨的血泪。究其丰富的情感内蕴,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情感类型:平戎之志、异域之感、忧思之怨、亡国之痛。这首《调笑令》当归为忧思之怨,深刻反映了边疆战士的征戍之苦、思乡之苦,感情基调十分悲凉。

⊙作者简介⊙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历任抚州刺史、容州刺史兼容管经略使,后人称之为“戴容州”。在任期间,政绩卓著,以清明仁恕见称。诗风朗练。贞元五年(789)四月,上表辞官归隐,在返乡途中客死于清远峡(今四川成都北)。今存《调笑令》词一首,开宋代边塞词的先声。有《戴叔伦集》。

王建

调笑令

◎王建【注释】

①团扇:圆形的扇子。②昭阳:昭阳殿。汉成帝与宠妃赵合德歌舞行乐的地方。【译文】

圆扇啊圆扇,美人抱病时用它遮住脸面。玉容憔悴已三年,再同谁去商量调弦弄管之事?弦管啊弦管,春草遮断了通往昭阳宫的道路。【赏析】

这首词通过描摹宫人的外部动态及内心活动,塑造了一位曾经风光无限却因病失宠的宫人形象,表达了宫怨的主题。

词以咏扇起兴,团扇夏用冬捐,是最容易被抛弃的物品,汉代班婕妤被汉成帝冷落之后,曾咏《团扇诗》:“弃捐箧奁中,恩情中道绝。”而在这首词中,美人以团扇遮掩病容的姿态,尤为凄惨。“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的诘问,从描写人的外部动作,转而写人物的命运和内心活动,暗示美人曾经夜夜笙歌、日日管弦的繁华生活,抚今追昔,更令人肝肠寸断,语意中透出一种独自黯然神伤的情态。①

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②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昭阳宫”是汉成帝为宠妃赵飞燕而建的宫殿,后来赵飞燕成为皇后,昭阳宫成为后宫正宫。最后一句“昭阳路断”,暗示美人再也没有希望蒙受君王的宠幸,注定在冷宫中了此残生。

⊙作者简介⊙

王建(768—827),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大历十年进士。授渭南尉,调昭应县丞,长期沉沦下僚,文宗时官终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后归居咸阳原。诗工乐府,与张籍齐名。所作《宫词》百首别具一格,在传统宫怨题材之外,又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今存《调笑令》词四首,情韵凄怨悠长。有《王司马集》。

刘禹锡

竹枝词

◎刘禹锡

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①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注释】

①侬(nónɡ):我。【译文】

红艳艳的山桃花开满山野,蜀江的春水拍山而流。花儿的红颜容易衰败,就像郎君的情意,水流绵绵无尽,恰似我的哀愁。【赏析】《竹枝词》是巴蜀民间歌谣的一种,又名《巴渝词》,主要是歌咏地方风俗和男女恋情。当地民间唱《竹枝》歌时,常吹短笛伴奏,并伴以舞蹈,节奏鲜明欢快,歌声激越清脆。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州任刺史。在任期内,他依调填词,写了十来首,这首词是其中之一。

本词描写一个女子在爱情上遭遇不幸,由眼前的美景联想到自身的境遇,生发出对爱情的失望之情。整首词充满了民歌情调,真挚朴素,感人肺腑。

词开首两句描绘了一幅山水相依的风景:高山之上,桃花盛放,是那么娇艳;山脚之下,滔滔江水拍打着山崖。一个“满”字,形象地描摹了桃花漫山怒放的景象,但这样的美景却勾起了女子的痛苦回忆。

最后两句借景抒情,连用两个比喻:将红花比作郎情,将流水比作哀愁。花红易衰,与爱情的脆弱如出一辙;而流水滔滔不绝,恰似“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愁。这两句比喻形象、贴切地描绘出了失恋女子内心的痛苦。南唐后主李煜写有《虞美人》,以流水喻亡国之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千古名句正是脱胎于“水流无限似侬愁”一句。

词的品赏知识小令概述(一)

小令起源于唐朝,盛行于五代。词是配“燕乐”的,在燕乐中,“令”是“曲破”中的节奏明快的一截,而尤为明快精炼的就是“小令”。清代毛先舒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填词名解》)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则认为:六十二字以下的为小令,以上的为慢词。这首《枝竹词》为二十八字,属于小令。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德宗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宏词科。曾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武宗初,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诗文兼擅,有“诗豪”之称,早年与柳宗元并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今存《竹枝词》、《

潇湘神

》等词,以淳朴婉转见长。有《刘宾客文集》。潇湘神◎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译文】

斑竹枝啊斑竹枝,泪痕点点寄送的是相思情意。羁旅楚地之人打算听一曲《瑶瑟怨》,就在那潇湘深夜月明之时。【赏析】《潇湘神》,又名《潇湘曲》,词牌名。原为唐代潇湘间祭祀湘妃神曲。《潇湘神》共两首,是作者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期间所作,抒写的是他对舜帝二妃——娥皇、女英的追怀之情,此处收录的是第二首。

潇湘神即湘妃。传说舜南巡去世,葬于苍梧,娥皇、女英追至此,望苍梧而泣,泪洒竹上,留下痕迹斑斑,旋即溺于湘水,为湘水之神。作者贬谪楚地,对竹凭吊,心中满是哀怨。

整首词化用湘妃泣竹的历史传说,以空灵之笔,抒哀怨之情。历史传说与现实生活在词中合为一体,作者的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也水乳交融,颇有“象外之致”、“味外之味”。“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首三句道出潇湘二妃的典故:斑竹上泪痕点点,是娥皇、女英因思念舜帝而落的泪。泪痕虽是二妃留下的,但我们读来似乎感觉是词人落下的。“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这两句与前面的“相思”相呼应,借二妃的典故来写自己对故乡的思念。远谪江南的词人十分思念故乡,在那月明之夜,他多想听一首契合他心情的《瑶瑟怨》呀!

这首词风格清新,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民歌情调。

词的品赏知识小令概述(二)

小令或单片,或双片,或多片。单片如这首《潇湘神》。多片的如《九张机》,但较为少见。小令有齐句,有长短句。《尊前集》里长短句只占二分之一,而《花间集》里占到了五分之四。

宋人依声作词,宋以后就未必,因此唐宋词常有词牌固定而字句不同的情况,那是因为音乐之下,歌词可以有所增减的缘故。

白居易

忆江南(其一)

◎白居易①②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注释】

①谙(ān):熟悉。②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译文】

江南多么美好,那里的风景很早就已熟悉。太阳升起时,江畔的鲜花红得胜过火焰;春天到来时,澄澈的江水碧绿如蓝草。叫人怎能不追忆江南?【赏析】

白居易早年曾游江南,后因目疾回到洛阳,因而写下两首《忆江南》。晚年的白居易已经厌倦仕宦生涯,因此对秀丽的江南怀有特殊好感。

这首词首句以一个既浅刻又圆活的“好”字总括江南的种种佳处,作者的赞赏之意与向往之情已尽皆寓于其中。

整首词以词藻明艳的色彩取胜,作者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不遗余力地以浓墨重彩渲染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一句表现出春天花卉的生机勃勃之态,使人感到江南春色浓艳、热烈之美;“春来江水绿如蓝”则描绘出春水荡漾,碧波千里的景象。作者敷彩设色,采用异色相衬的手法,使“红胜火”、“绿如蓝”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区区十几个字,完美勾勒出一幅绚丽耀眼、层次丰富的江南春景。这种高度的艺术提炼,千百年来让人们永忆这胜似画图的江南春。

整组词受民歌的影响,既具有回环复沓的美,又富有清新活泼的情调。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贞元十六年(800)进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缉拿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通俗易懂,相传其诗作要老妪听懂为止。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首开中唐文人倚声填词之风,今存《忆江南》、《

长相思

》等词尤有盛名。有《白氏长庆集》。

忆江南(其二)

◎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①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注释】①郡亭:官署中的亭子。潮头:指中秋前后的钱塘潮。【译文】

回忆江南,最让我魂牵梦系的是杭州。明月之下,在山寺之中寻找桂子;躺在郡衙的亭子里观看潮水,什么时候我才能故地重游呢?【赏析】

第一首词是对江南春色的总体描绘,这首词则以“人间天堂”杭州为着眼点,进一步突出“江南好”,并抒发自己对江南的深沉怀念。“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词的一、二句不事雕琢,用最直接、最质朴的语言抒发了最强烈、最真挚的感情。“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紧承上句,具体写“忆”的内容,重温往日的美好生活。

古代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作者运用这一传说,意在强调杭州的非同反响。其实词人“寻”的又何止是“桂子”呢,其中还包含了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郡亭枕上看潮头”描绘了钱塘江入海的奇观。在钱塘江入海处,有两山南北对峙,形成了喇叭口,水势被夹束,遂形成汹涌的浪涛。海潮来时,声如雷鸣,排山倒海,犹如万马奔腾,蔚为壮观,潮头可高达数米,成为天下著名景观。

诗人选取“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富有代表性的生活画面进行描写,生动地表现出居住在杭州时生活的惬意与安闲,并在结尾处表达出对重游之日的热切盼望,对其地的一片由衷喜爱之情溢出纸面,隐隐中又含有人生的遗憾与感慨。

这首词使人一读之下便可以想见杭州的多彩多姿,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风格清新,感情真挚,极富感染力。

长相思

◎白居易①②③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注释】

①汴水:源于河南,与泗水合流后入淮河。②泗水:源于山东曲阜,至徐州与汴水合流入淮河。③瓜洲:在今江苏省扬州市南面,因形状似瓜而得名。【译文】

汴水奔流,泗水奔流,都流到瓜洲古渡头。点点吴山好似含着愁怨。

思情深长,恨意深长,恨到(郎君)归来之时才肯罢休。明月之下,人倚着楼头栏杆。【赏析】

此词表达了一位女子对于远行的爱人的思念。

上片寓情于景,“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这三句写流水,也是写思妇送别丈夫的行程。此三句连用三个“流”字。“吴山点点愁”,丈夫远去了,思妇只能对着那吴山发愁,“愁”为全词词眼。

下片直接抒情。“思悠悠,恨悠悠”,这两句连用两个“悠悠”,更增添了愁思的绵长。“恨到归时方始休”,这一发自内心地呼喊足以表达女子的用情之深。最后一句“月明人倚楼”,美人之愁与一派流泻的月光融为一体,更能烘托出哀怨忧伤的气氛,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显示了这首词言简意赅的特点。

词的品赏知识闺怨词概述

闺怨词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所抒写的是古代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闺怨词按题材分,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描写别离相思的,《长相思》是其中的代表,以简练活泼的语言抒写了闺中人对爱人的思念;第二种是借描写美人迟暮来感慨身世命运的,贺铸的《青玉案》是其中的代表作;第三种是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的,比如欧阳修的《蝶恋花》。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①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注释】

①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译文】

似花而不是花,似雾而不是雾。半夜前来,天明离去。来的时候犹如美好的春梦,去的时候好像朝云流散,无处寻觅。【赏析】

这首词应是写于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以后、卸任苏州刺史以前,时间大约在唐穆宗长庆二年(822)至唐敬宗宝历二年(826)之间。此时白居易已是年过半百,被贬谪的忧惧创伤已经愈合。在苏州和杭州时,他经常与歌伎交往,生活安定而悠闲,心情也极为舒畅。

这首词写的是歌伎的容貌和生活,语言平白如话,词意含蓄蕴藉。“花非花,雾非雾”,首二句描写歌伎的容貌。这里用了两个精巧的比喻,说歌伎容貌美丽似花,体态轻盈如雾。“夜半来,天明去”,这是写歌伎的生活。唐代时,妓女常常是夜半时分才出来侍酒陪客,而天明即离去,行踪飘忽。

接着,词人又以两个巧妙的比喻来写歌伎行踪:“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春梦”用来表现风光旖旎之欢会的转眼即逝;“朝云”用楚怀王与巫山神女幽会的典故,喻其去后芳踪难觅。

这首词结构短小,体式活泼,诗人运用一系列比喻,将歌伎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而词人对她们的爱慕之意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浪淘沙

◎白居易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译文】

问问江潮与海水:什么像郎君的心意,什么又像我的心意?恨(郎君的情意)不能像潮水一样来去有定时,思念他的时候才发现海水不够深。【赏析】《浪淘沙》本来是白居易的自度曲,形式与七言绝句相同,宋代后逐渐发展为长短句。

这首词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来写闺情。词人通过对一位复杂微妙的闺中女子内心矛盾的刻画,真实地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忠贞和被人抛弃的悲惨境遇。“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首二句劈空发问,以水喻情。“江潮”常汹涌而来,倏忽而去,与薄幸人起初热烈却又转瞬即逝的爱情极为相似。大海既深且广,有如思妇对情人的思念。但词中思妇却并不这么看,她认为江和海水不能与自己的情意相比。“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上二句设问,这两句予以回答。“江潮”纵然倏忽而逝,但它有日日夜夜有来有往,而那负心郎呢?他走后却再没有音信。海水纵然很深,却不及自己对“君”的情意深厚。真是“君心不如潮,妾心深过海”!词以“君心”比“江潮”,以“妾心”比“海水”,十分贴切自然,读之叫人拍手称妙。

这首词虽写闺情,却是以欢情来显现,这种形式出自于民歌,清新活泼。

词的品赏知识词牌溯源(一)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共有两千多种格式,这些格式称为词谱。词牌的来源,大概有下面三种情况:

本来就是词的题目。《

更漏子

》咏夜,《抛球乐》咏抛球,《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是词题。但绝大多数的词都没用“本意”,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词题和词牌之间可能没有任何联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提到浪和沙,比如这首词,题为《浪淘沙》,却写闺情。这样,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皇甫松

采莲子

◎皇甫松①

菡萏香连十顷陂(举棹),小姑贪戏采莲迟(年少)。晚来弄水船头湿(举棹),更脱红裙裹鸭儿(年少)。【注释】

①菡(hàn)萏(dàn):荷花。陂(bēi):池塘。【译文】

荷花的清香飘满广阔的池塘,小姑娘贪玩迟迟才去采莲。傍晚时她戏弄塘水,将船头溅湿,她还脱下红裙将鸭儿裹抱。【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江南采莲女生活的词,词人通过对一位少女采莲情景的描述,展现出一幅有声有色、情趣盎然的动人图画。“菡萏香连十顷陂”,这一句总写秋日荷塘之景。秋日的荷塘,叶浓花繁,香飘万里。

接着词人收拢笔端,由对荷塘这一整体环境的描写聚拢到采莲少女身上。“小姑贪戏采莲迟”,由于年纪尚轻,采莲少女还留有一颗贪玩的心,她不像其他人一样全身心投入采莲工作中,而是边采莲边玩耍。

且看看她在玩些什么:“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她脱下鞋,将一双玲珑的小脚伸向水塘里,打起水来。由于玩得饶有兴致,水花将船头都溅湿了,这场面多么生动活泼。她的可爱之状还不止于此,她竟脱下红裙去裹抱小鸭。

词中句末原有小字“举棹”和“年少”,均为传唱时的和声,以加强词的音乐效果。

词的品赏知识词牌溯源(二)

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

采莲子

》、《西江月》、《蝶恋花》等。这些有的来自于民间,有的来自于宫廷或官方。

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早一首词的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白居易的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又叫《忆江南》。

但这些都是最普遍的情况,还有一些较特殊的,比如《潇湘神》,它原为唐代潇湘间祭祀湘妃神曲。

⊙作者简介⊙

皇甫松,生卒年不详。一名嵩,字子奇,自号檀栾子,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人,是工部侍郎皇甫湜之子、宰相牛僧孺的外甥。诗与温庭筠、

韦庄

、司空图齐名,词今传二十余首,以措辞闲雅著称,见录于《花间集》、《唐五代词》。《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醉乡日月》三卷。今有王国维所辑《檀栾子词》一卷。采莲子◎皇甫松①②

船动湖光滟滟秋(举棹),贪看年少信船流(年少)。③

无端隔水抛莲子(举棹),遥被人知半日羞(年少)。【注释】

①滟滟:水光摇曳晃动。②信船流:任船随波逐流。③无端:无故。【译文】

小船轻移,湖光摇曳晃动映现出一派秋色,(船上的)姑娘因贪看岸上的美少年而忘了划桨,小船随水波而行。(她)没来由地抓起一把莲子隔水朝少年抛去,远远地被人看到,(令她)害羞了半天。【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少女对纯洁爱情的大胆追求。“滟滟秋”指湖光荡漾中映出的一派秋色。湖水都能映出秋色,其清澈透明不难想见。“秋”字不仅体现了湖水之色,也点明了季节。首句描写秋日荷塘之景,景中寓情。秋水涨满,波光浮动,清澈透明。那盈盈水波正如采莲少女的眼波,清澈含情;那涨满的秋水好像少女心中涌动的情愫,于是有了后面的情节——“贪看年少信船流”,一位英俊的少年将采莲女吸引住了,她凝视着他,不觉动了情,任凭船儿随水飘流。“贪看”写出了少女的天真无邪;“信船流”则写出了她的痴态。“无端隔水抛莲子”,姑娘突然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岸上的少年抛掷过去。少女向少年掷莲子的举动,进一步表现出她对少年热切的爱慕之情以及江南水乡姑娘大胆热情的性格。“莲”与“怜”谐音,有爱恋之意。姑娘向少年抛掷莲子,是含蓄地向他表露自己的心意。

那么莲子到底是否抛中了少年呢?词人却没有明说,而是将笔锋转至另一个场景:“遥被人知半日羞”,留给读者无尽想象。少女抛莲的举动被人看到了,惹得她害羞了好一阵。“半日羞”三个字将少女的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这首小令虽然简短通俗,却将少女清纯可爱、活泼顽皮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充满着生活的情趣。

梦江南

◎皇甫松①

兰烬落,屏上暗红蕉。闲

梦江南

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②语驿边桥。【注释】

①兰烬:香烛的余烬。②驿:驿亭,古时公差或行人休息的地方。【译文】

兰烛的余烬顾自燃落,画屏上的美人蕉暗淡下去。我悠然梦见江南的梅熟日,那夜她在船上吹笛为我送行,船舱外夏雨潇潇。(饯别晚宴散后)我们在驿站桥头话别。【赏析】

这首词写得非常含蓄,词意朦胧,讲的是词人于一个寂寞无聊的夜晚回忆与心上人告别的情景。“兰烬落,屏上暗红蕉”,这两句写词人所处的环境:香灯燃尽,烛花剥落了,屏风上艳红的美人蕉花,也随之变得暗淡。这两句说明时间已至深夜,而且屋内的环境一片朦胧。在这样一个朦胧的深夜里,词人在做什么呢?“闲梦江南梅熟日”,“梦”实为“忆”,他回忆江南的一个雨天场景。“梦”字之前有一个“闲”字,这个“闲”字并非指悠闲,而是指一种寂寞无聊的心境。宋寇准有诗“梅子黄时雨如雾”,梅熟日指的是江南雨季。梅熟日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夜船吹笛雨潇潇”,在那个夏雨潇潇的夜晚,有人在船上吹笛。但词人没有点明吹笛者何人,多半是船上吹笛为词人饯别的歌伎。“人语驿边桥”,饯别晚宴散后,两人于驿站码头说话,至于说些什么,任由读者去遐想。此诗意境朦胧,但语句并不晦涩,令人一读之下便可以联想到江南雨季的缠绵情景。

这首词可谓充满诗情画意,俞陛云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中评曰:“调寄《梦江南》,皆其本体。江头暮雨,画船闻歌,语语带六朝烟水气也。”

温庭筠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译文】

千万般恨意,全由于爱人远在天涯。山月不知(闺中思妇的)心事,水面上的清风空自将眼前的春花吹落。碧云摇曳,横斜在天边。【赏析】

这首词以深山夜月为背景,写思妇怀远。

开首“千万恨”三字,直抒胸臆,将思妇内心深处那重重幽怨一字字道出,甚为悲苦。那么这恨从何而来呢?“恨极在天涯”。她的恨源于丈夫远游未归。她的恨是千重万重,一个“极”字将这种“恨”写尽了:一定是丈夫出游甚久,她的恨才经年累月积下了这么多重。“山月”三句融情入景,以自然之物的无情衬托出思妇的深情,突出她的满腔哀伤。山月不通人的情感,本是极为自然之事,可思妇心中的愁怨实在太深,因而才责怪起它来。“水风空落眼前花”,花儿飘落引起的是韶华易逝的悲伤,今春眼看着又要过去了,所思之人却仍未归来。这一句写出了思妇那种万念俱灰的心情。“摇曳碧云斜”,末一句纯粹写景,意味隽永。天空一碧,白云悠悠,似对她那千万恨无知无觉。

⊙作者简介⊙

温庭筠(812—870),本名岐,字飞卿,山西太原人。少负才华,长于诗赋。晚唐律赋考试,八韵为一篇。据说温庭筠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称为“温八叉”。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所作多写闺情,镂金错采,在当时和后代影响极大,被奉为“花间派”的鼻祖。作为唐代大力填词的第一人,存词六十六首,王国维据《花间》、《金奁》两集,辑有《金荃词》一卷。有《温飞卿集》。梦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①②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注释】①斜晖:偏西的阳光。脉(mò)脉(mò):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这里形容阳光微弱。②白(pín)洲:开满白色花的水中小块陆地。古代诗词中长用以代指分别的地方。白,一种水中浮草。【译文】

梳洗完毕,独自倚着望江楼(的栏杆)。千帆过尽都不见爱人的归舟,夕阳的余晖脉脉无语,江水悠悠流淌。一片愁肠绕断在那片白洲上。【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思妇登楼盼望夫君归来,而希望却落空了。

常言道“女为悦己者容”,本词中的女主人公梳洗完毕,登上高楼,一心盼望着远游的丈夫归来。一个“罢”字,足见其心情之迫切:刚梳洗完毕,便迫不及待地登上江楼翘首盼望,可见是从早晨就开始眺望了。“独倚”二字写出了倚楼人孤寂的心态。她满怀希望而来,引颈盼望了一天,可结果呢?“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这两句写出了她由盼望到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过尽千帆”是眼前实景,同时也包含着女主人公的情感活动:她久久凭栏,打量着每一艘过往的船只,这艘不是,那艘也不是,在一次次的盼望中,她一次次地失望,心情低落到极点。成百上千的船只过去了,日色也暗了下来,眼前终于只剩下脉脉无语的斜阳,以及滚滚东去的江水了。“斜晖脉脉”四字,表面上看是写景,然而与上文联系起来,就会发现其中暗示了一个讯息:主人公直到黄昏还在望,就这样望了整整一天。

末句“肠断白洲”更有含蓄不尽之意。“白”往往是表达男女思慕之情的象征。这一句将人物感受和盘托出,直接有力。

菩萨蛮

◎温庭筠①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②。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③④

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⑤⑥隔香红,玉钗头上风。【注释】

①水精:即水晶。颇黎:即玻璃,古代一种玉名,又名水玉。②鸳鸯锦:绣有鸳鸯的被子。③藕丝:借指藕白色的衣裙。秋色浅:指衣服的颜色如淡淡的秋色。④人胜:古代人七日(正月初七)那天戴在头上的饰物(剪纸、绢、箔等物为之)。参差剪:参差是形容人胜之形的,剪则指剪出人胜。⑤香红:难知确切所指,大概指红润的面颊、红唇等。⑥玉钗:指步摇簪一类的簪钗,即在簪钗一头垂悬着吊坠似的饰品,行走时或风吹时可以摆动。【译文】

水晶帘中有玻璃枕,鸳鸯锦被中暖香融融,惹起(玉人)春梦。(她梦到)江岸上杨柳如烟,大雁飞入挂着一钩残月的天空。

她穿着浅色的藕荷色丝绸秋衫,戴着参差不齐的纸箔裁剪的饰品。双鬓间隔着那姣好的面容,头上玉钗在春风中轻轻摇曳摆动。【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个闺中女子的春梦,反映出她的淡淡哀愁。

上片写闺中女子的居住环境以及她的梦境。“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首二句描写环境。水晶帘、玻璃枕、鸳鸯被,室内的陈设十分精巧讲究,由此可见该女子为一贵族仕女,且雍容华贵。“暖香惹梦”四字又使卧室充满生气。这后一句还引起人无限遐想:于这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之中,女主人公正做着一个怎样的梦呢?“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这十个字虽是写景,而个中情味正在景外。若将这两句与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联系起来,我们便不难看出画中所表现出的情愫。词中女主人公大抵也如《望江南》中的思妇一般,日日登楼,眺望着远方之人。而冬去春来,大雁已从南方飞回家乡,而她的意中人却仍不见踪影。这是梦,还是实境?只觉得绵邈无际,叫人无从分辨。

下片描写女主人公的穿着打扮。“藕丝秋色浅”写衣着。藕,淡紫近白,成熟于秋季,故将藕色称作“秋色”,又转而用这种色彩来代指藕色丝绸做成的衣裳。“人胜参差剪”写头上的饰物。“双鬓隔香红”,两鬓簪花中有距离,所以说“隔”;“香红”,此处与“藕丝秋色浅”所用的手法一样,以气味和颜色代指姣好的面容。“玉钗头上风”,承上双鬓连写女主人公的头饰。最后一“风”字用得尤妙,是名词作动词用,生动地写出了女主人公走路时玉钗微微颤动的样子。下片无一句正面描写女子的容貌,却通过对她衣着、头饰的描写,来衬托出她的美丽可爱。

这首词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女主人公的形貌及心理活动,词境十分朦胧。菩萨蛮◎温庭筠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②③。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

④⑤罗襦,双双金鹧鸪。【注释】

①小山:指美人发髻。金:即额黄,又称鹅黄、贴黄,是唐代妇女的眉际妆,因为以黄色颜料染画于额间,故得名。②鬓云:形容鬓发蓬松,像云朵一样。度:覆盖、掩过,形容鬓角延伸向脸颊,逐渐变得轻淡,像云影轻度。香腮雪:即香雪腮,指雪白的面颊。③弄妆:梳妆打扮。④罗襦(rú):丝绸短袄。⑤金鹧(zhè)鸪(ɡū):指用金线绣上去的鹧鸪鸟。【译文】

小山重重叠叠,金光明灭,如云的鬓发想要度过洁白似雪的香腮。她慵懒地起床画眉,迟迟才弄妆梳洗。

拿起两面镜子一前一后照着头上的花饰,镜子里红花与脸面交相辉映。新穿上的丝绸裙袄上,绣着一双金鹧鸪。【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美女梳妆图。在这幅浓墨重彩的图画中,流露出闺中贵妇的苦闷与落寞。“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睡美人的图画。在古诗词中,常以女子的发髻来写山,如刘禹锡《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金”指首饰;“明灭”则指首饰在晨光的照射下时明时暗。“雪”,形容床头美女肤色之白皙。“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这两句才开始写她起床梳妆。一“懒”一“迟”写出了闺中女子的慵懒状,颇见其百无聊赖之心情。“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这两句写“弄妆”后之情形。她梳洗和打扮完毕后,拿起两面镜子一前一后照着,看头上的花饰是否插好了。镜子里映着她的面容和花饰,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好看。“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末两句写她的衣裳,余味无穷。她簇新的丝绸小褂上,刚刚用金线绣上了成双成对的鹧鸪。一个“双”字,凸显出她的孤独与落寞,使这首词的词境得到升华。

词的品赏知识阕与片

阕:一首词称为一阕。词的分段也称为阕,上段称为上阕,下段称为下阕。

片:词的分段称为分片,第二段的开头称为“过片”。词多由上下两段组成,慢词有多至三片、四片者。

以这首《菩萨蛮》为例,“小山重叠”四句为上片;“照花前后镜”四句为下片。菩萨蛮◎温庭筠①

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②③

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注释】

①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②画罗:有画饰的丝织罗帐。③销:燃烧熔化。【译文】

明月映照玉楼,(思妇)久久地思忆着远方的恋人,柳条儿在春风中无力飘摆。门外青草茂盛,送别郎君听到马的嘶鸣声。

罗帐上绣着一双金色的翡翠鸟,香烛燃烧,熔化成眼泪。花儿飘落,杜鹃啼鸣,绿窗内(思妇)残梦迷离。【赏析】

这首词写闺情,十分精妙。“玉楼明月长相忆”,首句点明思情涌动的时间、地点,明月之夜,思妇独自登楼,愁绪倍增,万千思绪一齐涌上心头,她不禁陷入了对过往的深深回忆之中。

接下来写思妇所回忆的离别场景:“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柳丝袅娜春无力”,说明此时正值暮春时节;“柳丝袅娜”,柳条依依如同在诉说着她的不舍之情;“无力”二字暗示出思妇别后的娇慵神态与依恋情怀。三、四句写分别那一刹那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具体生动。“画罗金翡翠,香烛销成泪”,思妇由回忆转至现实:眼前罗帐上绣着一对金翡翠,红烛正一滴一滴垂泪。词人善于选取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抒写女主人公的情感,金翡翠成对更反衬出思妇的孤独;而写蜡烛垂泪实是说思妇掉泪,将一腔幽怨尽数寓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夜已深,窗外杜鹃声声,唤离人归去,倍增思妇伤情;她神思恍惚,残梦迷离。一个“迷”字,写出了思妇那种情不能已、神思恍惚的情状。更漏子◎温庭筠①

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②

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注释】

①漏声:更漏的滴水声。迢(tiáo)递:遥远。②谢家:此处指代闺中。【译文】

柳丝长长,春雨细细,花丛外,远远传来更漏声。(那声音)惊起塞上的大雁,惊起城上的乌鸦,画屏上有双金鹧鸪。

香雾很薄,透过重重的帘幕,惆怅包围着谢娘家的楼阁。红烛燃尽,绣帘低垂,相思梦长,而你却不知道。【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闺中女子的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写夜景,以景寓情。“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这三句以柳思之长、春雨之细烘托漏声之悠长,营造一种令人不堪之氛围。柔长的柳丝亦如女主人公之情丝,而迷蒙细雨正如她的心情,更漏之声点点滴滴更加重她的愁怨。“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惊”、“起”互文,“雁”、“乌”被惊起,这是女主人公由更漏声而产生的联想,也许雁、乌并非为更漏声所惊起,只是夜阑人静,那更漏声显得很响亮,所以女主人公很自然地产生这般联想。室外雁、乌被惊起,而室内金鹧鸪依然呆在画屏上,这一动一静的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正是远人和思妇不同处境的形象反映。

下片重在抒情。“香雾薄,透重幕,惆怅谢家池阁”,这三句是对闺阁及闺中人的描写,以闺中人的心境来写环境。“谢家池阁”指自己的居处,她的居处怎样呢?香雾袅袅,透入重重的帘幕。这香雾不正如她那惆怅的相思之情吗?这种情感挥之不去,驱之还来。“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女主人公惆怅许久后终于入睡,可是在梦中,她仍然忘不掉那远去的爱人。“君不知”三字,既写出“君”的无情与冷漠,又写出女子对爱情的执着:纵使对方不知道自己的心意,她仍对他念念不忘。韦庄

女冠子

◎韦庄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①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注释】

①依依:恋恋不舍的样子。【译文】

昨天半夜,在我枕边清楚地见到了你,我们说了很久的话。你依旧面若桃花,频频低垂着弯弯的柳叶眉。

一半羞涩一半欢喜,想走却又依依不舍。一觉醒来才惊觉只是一场梦,叫我不胜悲伤。【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词,记述了一对恋人离别之后在梦中相见的情景。“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词开篇便点明了记梦的主题。“昨夜”点名时间;“分明”二字说明梦的真切;而“语多时”明写千言万语述说不尽,暗写二人相距遥远,可见二人用情之深,相思之切。“依旧桃花面”,男子把女主人公细细端详,她依旧面若桃花,美丽动人。接着词人由女主人公的外貌,转到她的神态:“频低柳叶眉”,她频频低眉,可见其娇羞的神态。“半羞还半喜”,这一句承上片而来,直接刻画女子心理,将她乍见情人后那种又羞又喜的心情传达得恰到好处。“欲去又依依”,这一句写出了两人欲去还留、依依不舍的情态。“觉来知是梦,不胜悲”,然而,是梦终究要醒,这两句写由梦回到现实后男主人公的心情。梦醒之后,他只觉悲从中来,绵绵不绝。

这首词一反花间词之浓艳风格,语言朴素自然,不事雕饰,但在清淡中蕴有深意,耐人咀嚼。

⊙作者简介⊙

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北)人,韦应物四代孙。天祐三年(906)任西蜀安抚副使,劝王建称帝,以功拜相。晚唐西蜀重要词人与诗人。其词多以白描手法传写真情实感,风格自然流丽,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韦”,是花间派代表词人。现存词分见《花间》、《尊前》和《金奁》三集,王国维辑有《浣花词》一卷,共五十余首。另有《浣花集》诗。

菩萨蛮

◎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注释】

①垆边人:卖酒的姑娘。垆,放酒坛子的土墩。【译文】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宜在江南老去。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人在)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

土墩边卖酒的女子美丽如月,白皙的手腕好像凝结而成的霜雪。还没有老去就先不要还乡,回到家乡后定叫人悲伤不已。【赏析】

这是歌咏江南的一首词,词人采用白描的手法,抒写其客游江南的所见所思,韵味悠长。“人人尽说江南好”,这一句总述人对江南的看法,而词人自己的看法呢?他没明说。“游人只合江南老”,这也是别人的劝说之辞,说远游的人就应该在江南终老。

首二句盛赞江南美景,但都是借用他人的话,词人自己并未表态。韦庄为京兆杜陵(今西安)人,后为了躲避战乱,逃到南方。王粲在《登楼赋》中曾说:“虽信美而非吾士兮,曾何足以少留。”远游在外的游子始终都惦念着自己的故乡呀。这两句词,蕴藏着词人怀念故乡而不得归的感情。

接着,词人开始具体描写江南的美:“春水碧于天”是江南水乡的典型之景,江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画船听雨眠”写江南生活之美,在碧绿的江水之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多么悠闲自在呀!“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垆,是酒店放置酒器的地方。江南不仅景美,生活自得,人也很美。这两句赞的是江南卖酒的酒家女,她们如花似月,腕白如霜雪。可是既然江南如此好,所以词人不但不急于归乡,反而还说“未老莫还乡”。

其实,词人说“莫还乡”正是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这个“莫”字道出的是一片欲归不得的无可奈何之情。最后词人点出不要还乡缘由,即“还乡须断肠”。故乡已是硝烟弥漫,在战乱中毁于一旦,回去只会有断肠的哀伤之感。

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里评价韦庄的词道:“似直而纡,似达而郁。”这一特色在这首词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菩萨蛮◎韦庄①

劝君今夜须沈醉,尊前莫话明朝事。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②

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注释】

①尊:酒杯。②漏:漏壶,古时滴水计时的仪器。【译文】

劝你今夜一定要喝个大醉,酒杯前不要聊明天的事。珍重主人的心意,酒深情意也深。

你只须愁那春夜太短,不要抱怨酒杯太满。遇到酒且呵呵笑,人生能有几何!【赏析】

这是一首对酒抒怀的词作,表面上看似旷放,实则是骚人故作旷达语,其中蕴涵着流寓他乡的词人强作欢笑、无可奈何的痛苦。“劝君今夜须沈醉,尊前莫话明朝事”,这是词人的劝酒之语,“沈”通“沉”。意思十分明白,与唐诗人罗隐《自遣》中“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如出一辙。“珍重主人心,酒深情亦深”,词人继续以酒客的身份替主人劝酒,说主人盛情相邀,我们怎可辜负了他的一片情谊?大家能饮则饮,何辞一醉。韦庄处在一个乱离时代,他流落异乡多年,如今遇上一个热情好客的主人,心里感到十分激动。这“珍重”两句写尽他沉郁、潦倒的心绪。“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漏”,古代以滴水计时的仪器;“诉”,意指推辞。上片末二句说不要辜负了主人盛情,这两句则意在劝人不要辜负良辰好景,既然时光短暂,众人正应该趁着这大好春光,开怀纵饮,一醉方休。“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这末两句最为沉痛。唐朝灭亡,韦庄已年近七十,历尽人世艰辛,所剩时日亦不多,因而他说今天有酒而不及时行乐,明天想行乐,还不知有没有呢!“呵呵”二字最为传神,这实是强颜欢笑,其中蕴涵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绪。女冠子◎韦庄①②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却天边月,无人知。【注释】

①君:“君”可以指男也可以指女,此处当是指韦庄的旧恋人。②佯:假装,有意掩饰。【译文】

四月十七日,正好是去年的今天,我与你作别。你强忍着泪水,佯装低头,脉脉含羞,眉头紧锁。

不知魂魄已因思念而断,只有梦空自相随。除了天边的月亮,没有人知道。【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女子回忆去年与情人告别及别后相思的情形,语言清新流畅,感情真挚动人。

上片回忆与心上人告别。“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这三句,点明时间。女主人公将分别的日子记得如此清楚,恰恰说明其用情之深。“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这两句写别离时女子的情态。“忍泪佯低面”,她强忍着泪水,低下头去,她为何要这么做呢?为了掩饰。她害怕郎君看到自己满脸泪水而心中有所牵挂。“含羞半敛眉”,千言万语,欲说还休,尽在含羞敛眉中。这两句通过白描手法,生动地再现了送别时女子玲珑剔透的面部表情以及细腻真实的心理活动。

如果只看上片,会觉得此词只是一般性的回忆。然而下片陡转,“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方知上片竟然是一场梦,将别后思念抒发得异常沉痛。“魂断”即“魂销”,江淹《别赋》云:“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不知”故作糊涂,实指知,但比知更深更悲。君去人不随,也不能随,只好梦相随。一个“空”字,蕴含着相见无期的惆怅。“除却天边月,无人知”,古人常对月抒怀,凭月寄托相思之情,因而月成了女子唯一的知己,这是多么无奈的选择啊,更见其孤独、寂寞。菩萨蛮◎韦庄①②

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③④

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注释】

①红楼:歌馆妓院。②流苏:绒线制成的穗子。③金翠羽:指琵琶上用黄金和翠色羽毛装点的饰物。④黄莺语:形容弦音婉转如黄莺啼鸣。【译文】

红楼别离的那个夜晚真令人惆怅,香灯映照着半卷的流苏帐。残月将落,我离开家门时,美人和着泪水同我道别。

他乡歌女弹奏着插有金色羽毛的琵琶,弦上黄莺私语。出门时她嘱咐我早早归家,绿窗中人如同花般娇艳。【赏析】

唐朝末年,黄巢发动起义,攻破长安后,词人逃往南方,因思念爱人而作下此词。这首词从整体来看只是写离情,然而写得特别曲折深隐。

词的上片写离别情景。“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这两句点明是分别,着重描写分别时的环境。红楼中,香灯下,罗帐半卷,这景象是多么富丽、温馨,正是这怡人的景象更加衬托出别离的惆怅,此之谓“以乐景衬哀情”。“残月出门时,美人和泪辞”,这两句写送别时两人难分难舍的情景,着意描写女子的情态。他们实在不忍分别,一宿未眠,直到残月将落时,爱人才带着泪水,送词人离开。

词的下片追忆离别前的一个片段。“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词人在他乡听到歌女弹奏琵琶,而那婉转如黄莺啼啭的琵琶声更勾起词人对爱人的怀念来,他也曾如今天一般听她拨弄琵琶。“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这两句写词人由“黄莺语”联想起爱人临别时的叮嘱。她要他早日还家,绿窗前的她如同花儿一般美丽,也如花儿一般容易凋谢。

思帝乡

◎韦庄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①足风流。②③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注释】

①足风流:那么风流倜傥。足,那么。②拟:打算。③羞:羞愧。【译文】

春日出游,吹得满头都是杏花。道路上谁家的少年生得如此俊秀?

我打算嫁与他,伴他一生才罢。纵使被无情地拒绝,也不能使我感到羞愧。【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女子大胆追求婚姻自由的情歌。

整首词以女子的口吻写成,语言质朴而多情韵。从内容上看,歌者是一位天真烂漫、性格大胆、敢于热烈追求爱情的少女。“春日游,杏花吹满头”,点明时间是春日,并勾勒出一幅美好的春日图画:一位妙龄少女去郊外游春,杏花纷纷扬扬,落了满头。春意已浓,少女的春心也在悄然萌动。“陌上谁家年少、足风流”,少女正沉醉于明媚的春光中时,忽见陌上站着一少年,他是那么倜傥风流,少女不由得春心荡漾,深深爱上了他。这一见钟情的情感是多么美好。“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初次相逢,少女便倾心相许,可见其情之深浓、热烈。她爱上了他,愿意嫁给他,但这不过是她的一厢情愿,对方是否有意她还不知道呢。但她不在乎,决绝地喊出:“纵被无情弃,不能羞”。纵使他拒绝她的热情,她也不觉得丢脸,这在世风保守的古代社会是骇人听闻的。由此可见,我们的女主人公对于爱情是多么的专注与执着。

荷叶杯

◎韦庄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①时。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②

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③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注释】

①暗相期:偷偷约会。暗,暗地里。②音尘:音讯。③无因:没有机会。因,机会。【译文】

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与谢娘相识的情景。临水的堂屋西面画帘低垂,我们携手偷偷相约。

清晨的黄莺,将落的月儿都令人惆怅,相分别,从此隔断音。如今都是流落异乡之人,相见更没有机会了。【赏析】

这是一首相思怀人之作。

上片回忆与心上人初识、定情的情景。“记得那年花下,深夜,初识谢娘时”,开篇便点明是追忆往事,并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一一罗列出来,言语简练。“谢娘”在古代一般是对心爱女子的代称。“水堂西面画帘垂,携手暗相期”,他们相逢于花下,两人一见钟情,遂暗相密约。水堂西畔,画帘低垂,两人相许终身。

下片诉说离别后的相思之情。“惆怅晓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怎奈好景不长,两人不久便相别离。离别时分,词人是多么惆怅,莺声本是婉转动听的,可此时听来却变得恼人了;连那平日里看起来温柔多情的月色,现在也变得冷清了。晓莺催人起,残月伴我行,怎不令人感伤?两人分别后,从此天各一方,杳无音讯。“如今俱是异乡人,相见更无因”,由于唐末战乱频仍,两人被迫分离,这两句写出词人那种四处漂泊、相见无期的深沉感喟。

薛昭蕴

浣溪沙

◎薛昭蕴①②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③

不语含颦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燕归帆尽水茫茫。【注释】

①蓼(liǎo):水蓼。生于水边,花白色或浅红色。②整鬟:梳理头发。③含颦(pín):愁眉不展。浦:水滨。【译文】

开着红色蓼花的渡头正下着秋雨,印着沙鸥的足迹自成行列。整理着发髻,两袖飘摆,风吹来一阵野花清香。

她脉脉无语,双眉微敛,凝望着远远的水滨,几次愁极了那棹船郎。飞燕归巢,千帆过尽,只剩一片茫茫秋水。【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一位女子野渡盼人的场景。“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这两句写景,点明送别地点、节令以及天气。这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一片凄清之境。“整鬟飘袖野风香”,第三句人物出场。“整鬟飘袖”暗示这是一个风姿优雅的女子。“野风香”,野风飘香,不知是花香还是衣香,这三字将人融进自然,隐约描绘出女主人公清新脱尘的神韵。“不语含颦深浦里”,正面描写女子神态:她默默无语,双眉微敛,似怀着满腔心事。

词人没有接着叙写女子怀揣着何种心事,而是将笔锋转至棹船郎上来:“几回愁煞棹船郎。”那女子的“含颦”如何会“愁煞棹船郎”呢?其实这是一幅野渡盼人图,只有站在棹船郎的角度才能看得明白。所以这棹船郎指的是词人自己,而“愁煞”前冠以“几回”说明该女子不止一次于这渡头盼望夫君归来了。可是她直盼到“燕归帆尽水茫茫”,也没有盼回丈夫。“燕归帆尽”乃是黄昏之景,说明女子整整盼望了一天。“水茫茫”,她眼前帆船已尽,只剩秋水茫茫,今天的希望又落空了。

⊙作者简介⊙

薛昭蕴,河东(治所在今山西永济蒲州镇)人。王衍时,官至侍郎。唐薛存诚的后代,孙光宪《北梦琐言》作薛昭纬,并说其恃才傲物,有父风。每入朝,弄笏而行,旁若无人。又好唱《

浣溪沙

》词。《花间集》录存其词十九首。

牛峤

忆江南

◎牛峤①

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体轻唯有主人怜。堪②羡好因缘。【注释】

①杏梁:文杏木做成的屋梁,泛指华丽的屋宇。②堪:非常,十分。【译文】

衔着泥土的燕子,飞到装饰华丽的大堂前,占据着梁间安稳的地方,体态轻盈只有主人怜爱,好姻缘可堪羡慕。【赏析】

这是一首咏燕词,词人借咏燕以抒发闺中女子的怨情。

暮春三月,繁花盛开,草木葱笼,一双燕子飞去飞回,匆匆忙忙地衔泥筑巢。它们将巢安安稳稳地筑在房屋的杏梁之上,终成就了美好的姻缘。而独处于闺中的女子呢?她看到了筑巢的燕子,它们双宿双飞的恩爱情态多么令她羡慕。“衔泥燕,飞到画堂前。占得杏梁安稳处”,这三句写双燕筑巢,以动态咏物。“衔”、“飞”、“占”三个动作,便将燕子筑巢的全过程完整地写了出来,一气呵成。“体轻唯有主人怜。堪羡好因缘”,这两句写闺中思妇的感叹。这首咏物词并非止于对燕子的描写,而是借物喻情,由燕及人。女主人公看到结伴而飞的燕子不禁感物伤神,她哀叹自己形单影只,无人怜爱,羡慕梁间燕子的美好姻缘。

这首小令仅仅二十七个字,却写得形神兼备,深隐含蓄,极富情致。语言通俗,感情真挚,带有浓郁的民间风味。

⊙作者简介⊙

牛峤,生卒年不详。字松卿,一字延峰,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唐宰相牛僧孺的孙子。乾符五年(878)进士及第。词人生逢乱世,中进士才两年黄巢起义军就攻破长安,在动荡中历任拾遗、补阙、尚书郎,后人又称他为“牛给事”。以词著名,词格类温庭筠。《花间集》录其词三十二首。

江城子

◎牛峤①②

鵁鶄飞起郡城东。碧江空,半滩风。越王宫殿,萍叶藕花中。③④帘卷水楼鱼浪起,千片雪,雨蒙蒙。【注释】

①(jiāo)(jīnɡ):鸟名,俗称“池鹭”。郡城:此指古会稽(今浙江绍兴)。②藕花:荷花。③鱼浪:秋水鱼肥,逐浪出没。④蒙蒙:细雨迷蒙。【译文】

池鹭飞起于郡城之东,江天一碧,半滩清风。越王的宫殿,淹没在萍叶藕花中。水楼帘幕高卷,鱼儿逐浪而起,(浪花似)千片飞雪,秋雨蒙蒙。【赏析】

这首词咏江城风物古迹,在写景状物中寓含人世沧桑之慨。“飞起郡城东。碧江空,半滩风”,首三句写江郊远景。池鹭飞起于郡城之东,江天一碧,水波东流,沙滩风正起。这是一派多么壮阔的景象。

然后词人抚今追昔:“越王宫殿,萍叶藕花中。”“越王宫殿”为想象中的景象,展示以往之显赫。江城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地,而如今繁华事歇,极目所见,只一片萍叶藕花,一切又复归寻常。词人将怀古与写景融合得如此含蓄,实在难见。最后三句是登楼远眺:“帘卷水楼鱼浪起,千片雪,雨蒙蒙。”意象清新迷蒙。词人那思古之幽情与眼前那迷离空蒙之景暗合得十分完美。

这首词不着一字议论,寄情于景,写得细腻含蓄,耐人寻味。

词的品赏知识咏史怀古词概述

咏史怀古词指的是以历史题材为咏写对象的词作。这里所说的历史题材涵盖面十分广,可以指历史上的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个古迹,也可以指某个历史时间段,这一首《江城子》歌咏的即是古迹。词人通过对古城江城景物风光的描写,抒发怀古伤今之情。

牛希济

生查子

◎牛希济①

新月曲如眉,未有团意。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②③④

终日劈桃穰,人在心儿里。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注释】

①红豆:又名相思子。②桃穰(ránɡ):桃核。③人:与“仁”同音。④连理:指不同根却生长在一起的草木。【译文】

初生的月亮弯曲如眉,没有团圆的意思。不忍看红豆,满眼都是相思之泪。

整日劈着桃核,核仁在核心里。两朵隔墙而生的花,早晚会结成连理。【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爱情的小令,写一对恋人为相思所苦,盼望早日团圆。“新月曲如眉,未有团意”,男主人公对月怀人。那弯弯的月儿勾起了他无尽遐想:月儿弯弯正如女子的秀眉,因而看到这月亮他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月缺未圆这不正预示着人的分离吗?“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红豆喻指相思,王维有《红豆》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两句极写男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终日劈桃穰,人在心儿里”,这两句词人巧用“劈桃穰”的比喻。“桃穰”即桃核,桃核中有仁,而仁与“人”谐音。采用这种比喻,将相思之情写得更为形象,抒发得含蓄而有韵味。“两朵隔墙花,早晚成连理”,接着词人再用比喻,将相恋而不能相见的两人比作迟早将结为连理的隔墙花。这两句一反之前的悲切情绪,表达了恋人希望永结同好的美好心愿。

这首小令通篇运用比喻、联想、移情的写作手法,将恋人间的情感表现得非常深刻。

⊙作者简介⊙

牛希济,生卒年不详。陇西(在今甘肃东部)人,词人牛峤的侄子。前蜀王衍时官至翰林学士、御史中丞。降后唐,拜雍州节度副使。为花间派词人之一,风格接近韦庄,又兼取飞卿,善用白描以写心事。有王国维辑《牛中丞词》一卷。

生查子

◎牛希济①②

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③④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注释】

①烟:此指春晨弥漫于山前的薄雾。②残月:弯月。③了:完结。④芳草:代指女子。【译文】

春山上的烟雾即将散去,淡色的天空上,星星稀疏且小。将落的月儿照在我们脸上,流着离别的泪水,天已经接近黎明。

话已经说了很多,情意却没有尽头。回过头来仍说道:记得绿罗裙,无论走到何处都要怜惜芳草。【赏析】

这首词写情人伤别,缠绵悱恻而又朴素自然。“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这两句写景,点明分别的时间,以及分别之地的环境。天将破晓,笼罩在山间的晨雾还没有完全散尽,由于晨曦的映照,天上的星星变得越来越小。读罢这两句,我们不得不惊叹于词人对自然界细致入微的观察。

接着,词笔从天色落到人物身上:“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前一句对女主人公的脸部来了一个特写,将人物也摄进了春晓画面。“别泪”二字,点明题旨。“残”字运用得极为恰当,一则进一步点明此时是黎明时分;一则以残缺不完整之月渲染出别情之苦。“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这几句写送行者与远行之人别时情态。他们互相叮咛,说了千言万语,却仍难尽心中情意。“回首犹重道”,揭示了远行者内心的眷恋与不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这两句是全词的妙笔:“芳草”与“罗裙”同色,此处以“罗裙”指代女主人公。此二句到底是女子对男子的叮咛,还是男子对女子的誓言,词人并未说明,但是里头包含着情人之间的深情与美好愿望。

李珣

巫山一段云

◎李珣①②③

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④

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注释】

①青嶂:青翠的山峰。②行宫:当指高唐宫观。宋玉随楚襄王游云梦台馆,望高唐宫观,言先王(怀王)梦与巫山神女相会于此。③妆楼:指女子梳妆起居之所。④“云雨”句:宋玉《高唐赋》言楚怀王曾与巫山神女幽会,神女辞别时说自己“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译文】

古庙依傍着青翠如嶂的山峰,行宫枕着清澈的水流。水声与山色深锁妆楼,回想往事,令我思绪悠悠。

云雨早上有晚上还有,美景春天有秋天也有。猿的哀鸣声何必在孤舟之旁,行旅之人本身就多愁。【赏析】

这首词是词人凭吊巫山神女祠、楚宫遗迹的纪行之作。“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这两句为词人舟行所见。古庙,指巫山下供奉神女的祠庙。行宫,指楚灵王所筑细腰宫遗址。宋玉《高唐赋序》中说楚王曾梦游高唐,与巫山神女有过一席欢会。词人看见此番景致定会引起自己对心上人的重重思念。“水声山色锁妆楼”,这里词人即景写事,眼前细腰宫里宫妃的寝殿深锁在青山碧水间,正如他不见他爱人的居处。妆楼,本指细腰宫里宫妃的寝殿,这里指词人心上人的居处,而着一“锁”字,说明词人与心上人相隔遥远。“往事思悠悠”,词人回忆与心上人相悦相欢的往事,幽思连绵不断。“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这两句就昔日楚王的风流韵事抒发感慨。宋玉《高唐赋序》谓楚王梦游高唐,神女自荐枕席,临别前辞曰:“妾居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云雨”指男女交好。这两句是说情爱不论时间如何流逝都不会消退。“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与心上人遥遥相隔,词人心中已经堆满愁怨,又何况闻见催人泪下的猿啼呢。最后两句以景结情,语浅情深,耐人咀嚼。

⊙作者简介⊙

李珣(855—930?),字德润,其先为波斯人,后移家至梓州(今四川三台),时有“李波斯”之称。有《琼瑶集》,多感慨之音,后佚。为“花间派”重要作家,《花间》、《尊前》录其词五十余首,由王国维辑成《琼瑶集》一卷。

毛文锡

临江仙

◎毛文锡①

暮蝉声尽落斜阳,银蟾影挂潇湘。黄陵庙侧水茫茫。楚江红树②,烟雨隔高唐。③④

岸泊鱼灯风碎,白萍远散浓香。灵娥鼓瑟韵清商。朱弦凄切⑤,云散碧天长。【注释】

①银蟾:月亮。②楚江:流经楚地的长江。③飐:风吹物使其颤动。④清商:古代民乐简称,声调哀婉悲切。⑤朱弦:瑟弦的美称。【译文】

秋蝉声音消歇,夕阳西落,月影倒映在湘江上。黄陵庙旁江水茫茫。楚江红树,在烟雨迷蒙中隔断了高唐。

停泊在岸边渔船上的灯笼被风吹得颤动不已,水中的萍草远远地散着馥郁的芳香。仙女用古琴弹奏着哀婉的曲子,朱弦声凄切,白云散去,碧空湛湛万里。【赏析】

这首词是咏古迹的。词人夜访黄陵遗庙,扬舟楚江,追寻心上人,却求之不得,心生无限惆怅。“暮蝉声尽落斜阳,银蟾影挂潇湘。黄陵庙侧水茫茫”,这四句描绘夜景。暮蝉声尽,夕阳西下,一派凄凉之景;“银蟾”意思是月,在古时引用入诗内,有怀人的心绪。潇湘即湘江,相传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曾居于此。

黄陵庙,传说为娥皇、女英之庙,又称二妃庙。那黄陵庙中祭奠的两位妃子日夜含泪盼望夫君归来,这正如词人对心上人之绵长不绝的思念。“楚江红树,烟雨隔高唐”,高唐,战国时楚国台观名。传说楚襄王曾梦游高唐,遇见巫山神女,幸之。此句写南方红树在烟雨迷蒙里盛开着如丹的花朵,隔断了高唐。这象征着词人与心上人遥遥相隔,不得相见。“岸泊鱼灯风飐碎,白萍远散浓香”,这两句写停船所见。一个“飐”字和一个“散”字为画面增添了几抹动态的色彩,使得画面饱满而生动。“灵娥鼓瑟韵清商。朱弦凄切,云散碧天长”,恍惚间,词人仿佛听到仙女在弹奏古琴,弦声凄切。云朵飘散,天空一碧,眼前那迷蒙的境界消散了,心上人的身影也消散了,还有词人的希望也跟着消散。全词所写之景皆凄楚迷蒙,充满着追寻心上人而不得的忧伤,尤其是最后一句,韵味悠长。

⊙作者简介⊙

毛文锡,唐末五代时人,字平珪,高阳(今属河北人),一作南阳(今属河南)人。十四岁进士及第。后入蜀,从王建,官翰林学士承旨,进文思殿大学士,拜司徒,蜀亡后,随王衍降后唐。不久又侍奉孟氏,与

欧阳炯

等五人以小词为蜀后主孟昶所赏。《花间集》称毛司徒,著有《前蜀纪事》、《茶谱》,词存三十二首,今有王国维辑《毛司徒词》一卷。

鹿虔扆

临江仙

◎鹿虔扆

金锁重门荒苑静,倚窗愁对秋空。翠华一去寂无踪。玉楼歌吹,声断已随风。①②

烟月不知人事改,夜阑还照深宫。藕花相向野塘中,暗伤亡国,清露泣香红。【注释】

①烟月:明月,当月色极好时,清光似雾,所以称“烟月”。②夜阑:夜将近,夜深人静的时候。【译文】

铁锁锁住重门,荒凉的宫苑中静寂无声;雕花的窗子愁对秋空。王室仪仗队离去后就寂静无踪。(往日)楼阁中的歌吹之声,早已随风消散。

烟月不知道人事已改,残夜将尽时还临照深宫。莲花在野塘中面面相对,暗自为亡国而悲伤,清澈的露珠就如同荷花泣下的眼泪。【赏析】

这首词为词人在蜀亡后重游故苑所作,抒写的是亡国之思。

词人重游故苑,眼前一片荒寂,不由得悲从中来,愁绪满腹。而今日的破败全是由于“翠华一去寂无踪”。“翠华”,皇帝的仪仗,此处代指皇帝。宋乾德三年(965),后蜀皇帝孟昶降宋,被封为秦国公,不久死去。旧主不在,苑中楼阁中的歌吹之声也跟着消散了。上片每句都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写出后蜀亡国前后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形。

烟月无情,它不知人事已改,原来歌舞升平之故苑如今已随着蜀国灭亡后变成了寂静荒墟,仍旧如先前那般,照临故苑上空。此处以月的无情衬托出词人的有情,暗伤亡国。那挂着滴滴清泪的“藕花”不正如词人这个正为亡国而悲泣的故国遗老吗?下片词人续举月与花这两种代表性景物进一步渲染了凄清欲绝的环境气氛,将那亡国之悲、今昔之慨抒发得异常深沉。

⊙作者简介⊙

鹿虔扆(yǐ),生卒年、籍贯、字号均不详。后蜀进士,累官学士。广政间出为永泰军节度使,进检校太尉,加太保,人称“鹿太保”。与欧阳炯等人以小词为后主孟昶所赏识,忌之者号为“五鬼”。国亡不仕。词多感慨之音。《花间集》收词六首。

顾夐

诉衷情

◎顾夐①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②③

争忍不相寻?怨孤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注释】

①永夜:长夜。②争忍:怎忍。③衾:被子。【译文】

无尽的黑夜里(负心人)抛下我去了哪里?断了音讯。闺门轻掩,双眉紧皱,月将西落。

怎么忍心不去寻找?怨恨独自盖一床被子。换我的心,作为你的心,你才知道我思念之深。【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写的是一个被抛弃的痴情女子的内心独白,其中满含她对恋人的思念与怨恨。“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首二句写恋人的行踪。“永夜”即长夜,一方面说明心上人久等不至;另一方面,“永夜”是女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夜之所以显得那么漫长,正是因为情浓的缘故,正所谓“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没有等回心上人,女主人公便意识到自己已被抛弃,故言“抛人”。“绝来音”是责备,是怨恨。一个“绝”字,点出恋人之薄情寡信。“香阁掩,眉敛,月将沉”,这三句就闺中人自己处着笔,从环境、表情、时间的推移三方面刻画出女主人公的痴情与哀怨。“香阁掩”,既然久等不至,她只好掩起房门。“眉敛”,此时的她是多么忧烦,双眉紧皱。“月将沉”,说明她等了他一夜。“争忍不相寻?怨孤衾”,尽管恋人薄情,但她仍旧不能放弃对已经变心的恋人的追寻。这两句写出了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恋人的痴情。“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情到深处便成痴,她多么希望负心郎能够理解自己那一腔浓浓的相思之意,以换回他的爱情呀!这几句痴语历来受词论家赞赏,清初王士祯说它“自是透骨情语”;后代词学家刘永济也说,此“乃人意中语,却能说出,所以可贵”。足见评价之高。

⊙作者简介⊙

顾夐(xiònɡ),生卒年、籍贯、字号均不详。前蜀通正初以小臣给事内廷。因作诗刺时,几遭不测。后擢茂州(今属四川)刺史。入后蜀,官至太尉。其艳词多质朴语,尤擅小令,以《诉衷情》曲最为人称道。《花间集》收其词五十五首,由王国维辑为《顾太尉词》一卷。欧阳炯

南乡子

◎欧阳炯①

画舸停桡,槿花篱外竹横桥。水上游人沙上女,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注释】

①画舸:彩色的小船。桡:岸边。【译文】

彩饰的小船停下船桨,槿花篱笆外,横着一座小竹桥。水上的游人问沙岸上的姑娘家住何处,(姑娘)回过头来,笑着指向芭蕉林深处。【赏析】

欧阳炯作《南乡子》八首,全写云南、广东一带风土民情,用笔简洁,词风清新。这是其中第二首词,词人用简笔勾勒出一幅清幽的江岸风光图,并采用侧面烘托、正面描写两种手法来描写一位少女,将少女的真率、羞涩、质朴的情状活脱脱显于纸上。“画舸停桡,槿花篱外竹横桥”,首二句写景,词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画船静泊图。船行靠岸,停在了一个清幽处,近旁是以木槿花为篱(木槿夏秋间开花,红白相间,当地人常以为篱)的茅舍,远处是依稀可见的横江竹桥。其中“横”字用得妙,将溪桥横斜、倚卧水上的姿态生动地描绘了下来。“水上游人沙上女”,“水上游人”是指从画船中走下来的游人,“沙上女”则指沙岸上的姑娘。“回顾,笑指芭蕉林里住”,那沙上的姑娘是如此美丽,水上游人忍不住频频回头观望。游人问姑娘是不是住在槿花篱笆中的茅舍里,姑娘摇头,笑指向远处的芭蕉林。这短短九个字中,有表情,有动作,有对话,可见词人用笔之妙。“回顾”是通过侧面描写,烘托少女的美丽;而“笑指芭蕉里里住”,则生动地将农家少女热情好客、坦率真诚以及略显羞涩的神情描绘了出来。

⊙作者简介⊙

欧阳炯(896—971),益州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前蜀时为中书舍人,后降唐。后蜀时累迁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复从孟昶归宋,官散骑常侍。曾为赵崇祚所编《花间集》作序,称“愁苦之音易好,欢愉之语难工”。《花间》、《尊前》共收其词四十八首,由王国维辑成《欧阳平章词》一卷。

孙光宪

浣溪沙◎孙光宪

蓼岸风多橘柚香,江边一望楚天长。片帆烟际闪孤光。①

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兰红波碧忆潇湘。【注释】

①征鸿:远飞的大雁。杳杳:深远貌。【译文】

长满蓼花的江岸凉风习习,送来橘柚的清香,站在江边极目远望,天空辽远空阔,一片船帆在迷蒙的烟霭中孤独地闪着白光。

目送着大雁远远飞去,思绪随着流水茫茫远去,每年兰草变红,江水澄碧之时,我们还要忆起潇湘。【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这首词的写作颇有特点,它并非直接抒发惜别之情,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传递对友人的留恋之意。“蓼岸风多橘柚香”,这是词人送别友人时所见之景,十分喜人。橘柚飘香说明此时正值秋季。“江边一望楚天长”,词人的目光由近处转至远处,他望见迢迢江水,寂寂长空。“一望”二字,颇为传神,表现了主人公顷刻之间由喜悦变为忧愁的神态。“片帆烟际闪孤光”,这一句由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脱化而来,承接上一句,词人纵目远望,为的是目送友人行舟。这一句描摹极为细致,常为后人所称赏。“片帆烟际”四字画面感极强,优美孤清。而一“闪”字则将小船儿在阳光下闪闪烁烁、若隐若现的景象传神地描画了下来,词人真是观察入微。“孤”则为这一句增添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将情与景完美结合。“目送征鸿飞杳杳,思随流水去茫茫”,这两句即景赋情,写词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征鸿,表面指远飞的鸿雁,暗喻远去的友人。“杳杳”对应上片的“烟际”,指友人已经远去。词人不仅目光随着友人的“片帆”远去,他的心也随着流水同友人远去了。“兰红波碧忆潇湘”,“兰红波碧”,写秋景之美。“潇湘”,原本指湖南潇、湘二水。此时词人仕荆南,这里指两人的分别之地。那么这两句是说来年这个时候,我们还要互相思念。

⊙作者简介⊙

孙光宪(900—968),字孟文,自号葆光子,陵州贵平(在今四川仁寿东北)人。唐时为陵州判官,有政声。后唐时历事三世,累官荆南节度副使、检校秘书少监。入宋,为黄州刺史。为人性嗜经籍,有《北梦琐言》传世。《宋史》卷四八三有传。其风格与“花间”的浮艳、绮靡有所不同。《花间》、《尊前》录其词八十四首,王国维辑为《孙中丞词》一卷。

冯延巳

长命女

◎冯延巳①②

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

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长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注释】

①绿酒:新酿的米酒。未经过滤的新酒,上面浮有绿色的泡沫,故称。②陈:陈述。【译文】

春日宴饮,喝一杯绿酒,欢歌一遍。再拜一回天地许下三个愿望:

一愿郎君长命千岁,二愿妾身永远康健,三愿我俩像那梁上的双飞燕,年年岁岁经常见。【赏析】

这是一首祝酒词。词人以女子的口吻说出她的三个愿望,语言通俗,几近口语,感情真率质朴,充满了浓郁的民歌情调。

上片写春日宴会中女子的表现:她先饮下一杯酒,接着唱词,再拜,最后陈诉了三个愿望。

下片是三个愿望的内容。第一个愿望是祝愿郎君的,希望他能长寿;第二个愿望是对自己而发的,祝愿自己永远健康;第三个愿望则是对他们二人的祝愿,愿二人如同梁上的燕子,能长相厮守。

由这最后一个愿望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对恋人并非夫妻:燕子是候鸟,秋去春来,年年相见。以燕子自喻,说明他们只能定期相见,并不能时时刻刻相守一处。此女子很明显为青楼女子或男子的外室。

这首小词言虽浅近,却又含蓄,颇值得玩味。

⊙作者简介⊙

冯延巳(903—960),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南唐时官至宰相,终罢为太子少傅。其词多写闲情逸致,文人气息浓厚,与温(庭筠)、韦(庄)分鼎三足,对北宋初期的诸家影响尤深。王国维《人间词话》谓其“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今传词一百二十首,有《阳春集》。

鹊踏枝

◎冯延巳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①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②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注释】

①病酒:因常醉酒而病。②芜(wú):小草。【译文】

谁说闲愁被抛弃很久了?每到春天来临,我心中的惆怅还一如从前。我天天在花前痛饮,全然不顾镜中容颜瘦损。

河岸边芳草萋萋,河堤上柳树依依,我问它们,为什么春愁年年都会有?我独立在小桥上,清风满袖。远处那片林子上弯月悬挂,众人俱已归去。【赏析】

这首词主要表现的是一种无法排遣、时时盘结在词人心中的闲愁。“谁道闲情抛掷久?”这一句设问,点明写闲愁,并写出闲情的苦恼不能解脱的特点。“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这两句自问自答,那无法抛掷的闲愁盖因春起,每年都生。“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词人以什么来打发闲愁呢?唯酒而已。词人宁可身体消瘦,也要通过不断饮酒来打发闲愁,可见其愁思之深重。“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词人仍在写愁,只不过他的足迹由家中转至府外,愁不再流连于花间、酒杯间、镜子前,而是随之扩展到屋子外的世界——河畔青草、堤上绿柳都蒙上了愁。“河畔”句,既是写景,也是用年年春天柳青草碧,来比喻自己的愁春来即长,年年不尽。“为问”两句是他对闲愁“年年还生”这一现象的无奈呼喊。“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将词人的“惆怅”与“新愁”全写了出来,词人那愁苦的情态宛若在前。

鹊踏枝

◎冯延巳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①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②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注释】

①“百草千花”句:指浪子在寒食前后于青楼妓馆的冶游。②陌:泛指道路。【译文】

几日的行云向何处去?忘了回来,也不管春天就要过去。在百草生长、千花竞放的寒食路上,你的车马系在谁家树上?

我含着眼泪独自倚靠在楼台上喃喃自语。双燕飞来,路上可与你相遇?缭乱的春愁如同柳絮,悠长的梦中(你的踪影)无处寻觅。【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写深居闺中的女子对乐游忘归的丈夫的怨恨与不舍。

上片写男子冶游不归。“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这三句是闺中少妇的幽怨之词,表现出她对情郎的惦念。这里以“行云”比喻在外四处游荡的情郎,非常形象贴切。“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这两句为女子的自问自答之词,充满无穷悲叹:美好的春光将要逝去了,而情郎却仍不见归来。“春将暮”字面上是指春光将尽,亦指女子的美好年华将逝。“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这两句是女子对情郎不归所做的猜测。“百草千花”语意双关,既指大好春色,又指众娼女。她猜测他乘着香车四处寻花问柳。

下片写女子的痴情与怨愤。“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她想到自己的丈夫在外纵行放荡,心中是多么的悲伤呀。“泪眼”写其忧伤;“倚楼”写她对丈夫的盼望。“双燕”两句是她的询问,她频频问那归来的双燕是否见到自己的夫君。燕子无情,怎听得懂她的言语,这一问极写女主人公之痴。“撩乱春愁如柳絮”,问燕燕无语,这令她多么惆怅,多么悲痛,心中那春愁顿时如柳絮一般,凌乱无序。这里词人以柳絮喻愁,将无形之愁具体化,极写其纷乱。“悠悠梦里无寻处”,既然他不归,她又那般惦念着他,那么便到梦里将他寻觅吧,但梦却那般悠长,令她茫然而不得寻觅。这最后两句写得千回百转,情意缠绵,形象地表达了女主人公的哀怨与痴情。

清平乐

◎冯延巳

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①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②。【注释】

①朱阑:红色栏杆。②特地:特别,异常。【译文】

雨后初晴,傍晚淡烟弥漫,碧绿的春水涨满新池。双燕飞回柳树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阁楼里画帘高高卷起。

黄昏时独自倚着朱栏,西南天空挂着一弯如眉的新月。台阶上的落花随风飞舞,罗衣显得格外寒冷。【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闺情的词作。

上片写晚春之景。“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一个“晚”字点名时间;“绿水”二字交待节候——此时正值春天。这两句乃是写寻常春景:雨后放晴,夕阳西下,远山近郭笼罩在一片烟霭之中,暮色中但见新池绿水盈盈。

在这片生机盎然的春景之中,女主人公忽见“双燕飞来垂柳院”。深居幽闺的少妇看到燕子双双飞来会作何感想呢?词人没有明说,只说“小阁画帘高卷”,女主人公高举画帘为的是让燕子飞入绣户栖宿。她这一个无声的动作,蕴含着她微妙的情思。此时她幽居独处,多么羡慕那成双归巢的燕子,又是多么怨恨离人的不归啊。

下片以女主人公为中心,描绘出她孤独凄苦的处境。“黄昏独倚朱阑”,上片之景原来都为女主人公独倚栏所见。“黄昏”对应上片的“晚”,“独倚”与上片“双飞”对举,点明她的孤单处境。那么,她黄昏倚栏是为了眺望远景吗?自然不是,黄昏时分,大地一片模糊,还能看些什么呢,她是在盼望远人归来。“西南新月眉弯”,月出于东而落于西,她自黄昏倚栏,直到月色偏西,可见其倚栏之久,盼望之切。“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她痴痴凝望着远方,也不知时间过去了多久,直到夜风卷起阶前的落花,拂动她的罗衣时,她才感到春寒袭人。“落花风起”既写暮春之景,又含伤春意味。“特地”意为格外、特别。末句一个“寒”字,既是天寒,更指心寒,它以千钧之力为全篇做了一个收束。

谒金门

◎冯延巳①②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③

斗鸭阑干遍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④。【注释】

①乍:忽然。②挼(ruó):揉搓。③碧玉搔头:即碧玉发簪。④闻鹊喜:古人认为闻鹊声意味着有喜事来临。【译文】

风忽然吹起,吹皱了一池春水。我悠闲地在花间小径里逗引鸳鸯,又随手揉搓着红杏花蕊。

独自倚靠在池边的栏杆上观看斗鸭,头上的碧玉簪斜垂下来。我整日望他但始终不见他回来,一抬头忽然听到喜鹊的报喜声。【赏析】

这是一首闺情词,写的是一贵族少妇在春天里思念丈夫的愁苦情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是古今传诵的绝妙佳句。据说南唐中主

李璟

曾问冯延巳:“‘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答:“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于是中主大悦。这两句表面写景,实则写情:那被风吹皱的一池春水就好像词中女主人公起伏难平的心。大地春回,而女主人公的丈夫却远行在外,面对着大好春光,独居的女主人不由得生出寂寞与苦闷之情。“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这两句写出了女主人公百无聊赖的情状。她为排遣心中的苦闷,时而引逗鸳鸯,时而揉搓着红杏的花蕊。鸳鸯,是一种水鸟,总是雌雄成双成对出现,在诗文中常作为爱情的象征。揉搓花蕊、引逗鸳鸯虽然能暂时排遣寂寞,但是看见鸳鸯成双成对,却更显示出少妇的孤寂,于是又勾起了心中的愁闷和对心上人的思念。“斗鸭阑干遍倚,碧玉搔头斜坠”,这是写女主人公的又一个动作,她逗完鸳鸯,搓完红杏,又倚着栏杆看鸭儿争斗起来。她看得那样入神,以致头上的玉簪掉下来了还浑然不觉。

难道主人公真的是看“斗鸭”看得入迷了吗?不是。池中活泼的鸭子只会令她倍感孤寂,一片愁云笼上了她的心头,她沉浸在无限相思之中。“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她倚栏实在不是为了看“斗鸭”,而是在盼望丈夫归来。她日日凭栏盼望,却屡屡感到失望。在她绝望之际突然听到鹊儿的叫声,古人以闻鹊声为喜兆,因此女主人公听到喜鹊叫声,心中不禁又燃起了一丝希望。

南乡子

◎冯延巳①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②

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薄幸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注释】

①流光:光阴。②薄幸:形容对爱情不专一的男子。【译文】

细雨浸湿了光阴,芳草年复一年与离恨一起生长。烟霭锁住凤楼无限往事,渺渺茫茫,饰有鸾鸟图案的铜镜,绣着鸳鸯的锦被,这两样物品都令我断肠。

任凭梦魂飘荡,一觉醒来杨花铺满绣床。薄情郎不来,我半掩闺门,夕阳西下,辜负了残春,我洒下几行眼泪。【赏析】

这是一首闺怨词。

词以芳草起兴,说明事关离恨。“细雨湿流光”一句,后人评价极高,宋人周文璞就说:“《花间集》只有五字绝佳:‘细雨湿流光。’景意俱妙。”这句是说春日细雨纷纷,连光阴都被打湿了。“流光”,即光阴。“光阴”本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词人着一“湿”字将无形无影的抽象物(时间)化作了有形有影的具象物。“芳草年年与恨长”同样也是以具象表现抽象的妙句,将抽象的“恨”与有形的“芳草”并举,使它们构成了一种同生共长的“共时态”关系。“烟锁凤楼无限事,茫茫。鸾镜鸳衾两断肠”,思妇与心上人曾于凤楼中有过一段甜蜜的往事,如今回忆起来,心中怅惘不已。那曾经双双照影的“鸾镜”,同眠共寝的“鸳衾”,都勾起了她对往昔的追念。同时,这成双的鸾凤和鸳鸯又衬托出思妇的形单影只,见此怎能不叫人黯然伤神呢!“魂梦任悠扬,睡起杨花满绣床”,这两句写梦。既然现实中无法见到心上人,那就梦中去与他相会吧!可梦却是“任悠扬”的。“任悠扬”看似无拘无束,实则漫无目标,根本无法寻觅到心上人行踪。她睡起后,只见“杨花满绣床”。杨花柳絮一向是“风飘万点正愁人”的象征,“杨花满绣床”则意味着主人公为愁绪所环绕。“薄幸不来门半掩,斜阳。负你残春泪几行”,这三句写思妇望穿秋水的哀伤。她明知心上人不会再来,却仍将门半掩着。“门半掩”这一细节,表现了她明知郎不会归来却又怀有期盼的心态。“斜阳”、“残春”喻指美好时光的消逝。从表面上看,女主人公是因伤春而流泪,实际上她是为自己独守空闺、辜负青春而泣诉。李璟

摊破

浣溪沙

◎李璟

手卷珠帘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注释】

①青鸟:相传是西王母的使者。【译文】

手卷珠帘,挂上玉钩,如从前一样春恨依旧被锁在重重叠叠的高楼之中。那风里的落花如此憔悴,谁是它的主人呢?我的愁思绵长啊。

青鸟不曾捎来云外的书信,丁香空自在雨中结着愁怨。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楚绿波,看滚滚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词。“手卷珠帘上玉钩”,首句便将人引入词中,直接叙述人的动作。词人卷上珠帘看到了什么呢?没有直说,而是藉此抒发愁怨——“依前春恨锁重楼”,看来是帘外所见之物勾起了词人的“春恨”。

接下来便写出春恨的来由:“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风吹得落花飘飞,而那无人管的落花令词人联想到人的飘零无依,他的愁怨正是源于此。“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进一步揭示出春恨的真正原因。“青鸟”句反用西王母与汉武帝典故。据说三足的青鸟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汉武帝忽见青鸟飞聚到殿前,告知武帝西王母将至,随后西王母果然降临。未见青鸟传信,说明词人与心上人失去联络,相见无期,这不禁令词人心生愁怨。“丁香结”用来喻指因思念恋人而郁思难解。

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江水接天,这既是词人回首所见之景,也是他心中流淌不尽的愁思的物化形象,那滚滚长江之水不就如同他心中的无尽愁思吗?

⊙作者简介⊙

李璟(916—961),初名景通,字伯玉,徐州(今属江苏)人。性宽仁,少有文名。为南唐第二个皇帝,在位十九年,庙号元宗。执政期间,南唐政权逐渐衰落,被迫向周称臣,迁都洪州(今江西南昌),最终抑郁而死。今存词四首,后人将其与

李煜

之作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摊破浣溪沙

◎李璟①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②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③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注释】

①菡(hàn)萏(dàn):荷花。②韶光:美好的时光。③鸡塞:即鸡鹿塞,在今内蒙古,为边塞地区,此处泛指边塞。【译文】

荷花的香气消散了,碧翠的荷叶凋残了。西风带着愁怨泛起于绿波之间。还是同韶光一起憔悴吧,不忍心再看了。

细雨中我梦到遥远的鸡塞,小楼之上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笙声寒而声咽。流下多少泪珠,胸怀无限恨意,人只能无奈地倚着栏杆。【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秋怨。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景中含情。“菡萏香销翠叶残”,这一句点明时令,荷花香味散尽,荷叶枯残,说明此时正值深秋。“销”、“残”二字正写出了秋景的衰残,也隐约流露出词人的惆怅之情。“西风愁起绿波间”,接着词人描写荷塘里的水。西风,意即秋风。绿波,指秋水。一个“愁”字,将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词人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西风之中。“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这两句词人进一步写悲秋之情。春光憔悴了,人也跟着憔悴,时间的流失造成春愁人也愁,在这万般憔悴的时候,自然会“不堪看”了。

词的下片记梦抒情。“细雨梦回鸡塞远”,如今已至深秋,大地一片萧肃,令人“不堪看”,那么人在梦中是否能得到片刻的慰藉呢?词人梦到了“鸡塞”。鸡塞为边塞之地,这里指南唐边境。南唐边境屡遭敌国侵犯,这令身为一国之君的词人深感忧虑。看来在梦中,词人不仅难以排解自己的愁情,反而更添一丝忧愁。那么醒后又如何呢?“小楼吹彻玉笙寒”,醒来后,他听到小楼吹笙,笙寒而声咽。这一句反映出词人的孤寂心境。“多少泪珠无限恨”,环境凄清,人事悲凉,这一切仇怨交织在一起,不禁让人潸然泪下。无奈之中,词人只得“倚阑干”,这既是排遣,又是凝思,二者兼而有之。李煜长相思◎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译文】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浩淼,寒气袭人,相思之情如同那红颜的枫叶般热烈。

菊花盛开,菊花凋残,塞雁已高飞人却还未归来,将帘外清风明月闲置。【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相思之情的词。“一重山,两重山”,思妇登高远眺,期望能望见丈夫归来的身影,但眼前只有重重高山。那一重一重的高山,正如同思妇心中那重重相思、重重离恨,越望思情越浓、离恨越重。“山远天高烟水寒”,“寒”的不止是“烟水”,也有思妇的心绪。前三句词人皆是写景,但景中却寄予着情意。“相思枫叶丹”,最后情景交融,说她心中的相思之情就如同那红艳艳的枫叶一般热烈。“菊花开,菊花残”,花开花落,时光如水一般流逝,思妇的青春容颜也在这年复一年的变化之中悄然逝去。“寒雁高飞人未还”,那高飞的大雁尚且每年都归来,而离人却始终不见踪影。丈夫不归,年华流逝,这让思妇怎么不怨恨?“一帘风月闲”,最后一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那“一帘风月”为思妇眼前之景,夜深人静之时,她独坐闺中,抬起头来,只见帘幕被风轻轻吹动,帘外一轮明月高挂。“风月”又喻指思妇对丈夫的一腔柔情。“风月闲”即是说丈夫不归,她那一腔柔情无处寄托。此句一语双关,留给人无限回味的余地。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嗣位为南唐后主,开宝八年(975)为宋所灭。后被押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终因不忘故国而被宋太宗赐服牵机药而死。前期之作多写宫廷生活,后期之作专抒亡国之痛、故国之思,备受后人推崇,在词史上起到了变伶工词为士大夫词的重大作用,今存词三十余首,见于与李璟合刻的《南唐二主词》。清平乐◎李煜

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译文】

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所望之处都令我愁肠寸断。台阶下飘落的梅花如雪一般纷乱,花瓣沾衣,刚把它拂去一会儿又洒满一身。

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要回去的梦也难以形成。离别的怨恨正像春草,越走越远它却越是繁生。【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离愁别绪的词作。此词一说系后主乾德四年(966)其弟从善入宋久不得归,因思念而作。

上片由己处落笔,诉说自己的思念。“别来春半,触目愁肠断”,劈头一个“别”字,点明题旨。词人与弟弟分别已经很久了,他看着春半风光愁情无限。但到底是什么唤起了他的愁恨呢?“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原来是纷纷扬扬落下的白梅。“落梅如雪”,说明梅花为白梅,并且说明落梅之多。词人这里以飘落的白梅象征他的愁情。那不断飘落的梅花,就如同自他心中不停涌出的愁情;梅花落了一身,拂去片刻又落满,他那离愁也如此,怎么也挥之不去。

下片写想象中弟弟对他的思念情状。“雁来音信无凭”,这一句写出了弟弟在他乡望断音信的情景。“路遥归梦难成”,故人无音信传来,他欲归去,无奈天遥地远,即使在梦中也难觅归影,可见其思乡之苦。既无来信,归梦又难成,剩下的只有离恨了,于是逼出结尾二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两句巧用比喻,将怀人的情思比作青青芳草,向着天边蔓延滋生。

浪淘沙

◎李煜①②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注释】

①潺潺:形容雨声。②阑珊:已残,将尽。③一晌:霎时,片刻。【译文】

帘外雨声潺潺,春光将尽。罗被抵挡不住五更的寒气。梦中我不知道自己是客,得以享受片刻欢娱。

不要独自凭栏怀远,辽阔无边的江山,离别时容易,再见它就难了。悠悠过往真如水流花落春去,人生由此从天上到人间。【赏析】

据《西清诗话》记载,此词是词人去世前不久所写:“南唐李后主归朝后,每怀江国,且念嫔妾散落,郁郁不自聊,尝作长短句云‘帘外雨潺潺……’含思凄惋,未几下世。”词情凄婉至极,催人泪下。

上片采用倒叙,先描写梦醒后的情景,然后写梦。“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这是对室外景致的描绘,时已暮春,雨声潺潺,一种寂寞的思绪油然而生。“罗衾不耐五更寒”,一个“寒”字,为全词定下了凄冷的基调。“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现实如此,这让他更加贪恋梦中的片刻欢娱,但梦终究为虚幻之物,梦醒以后,他还要面对自己沦为亡国之君的残酷现实。

下片抒发亡国之思。“独自莫凭栏”,为何独自一人时不要凭栏怀远呢?因为即便登上高楼,独自凭栏,也望不见“无限江山”,只会引起心中无限感伤。“别时容易见时难”,这再简单不过的一句话,却饱含着词人多少的辛酸苦楚!一夕之间词人就“归为臣虏”,与故国分别。沦为阶下囚后,再望一眼故国也成了奢望,只能带着深深的悔恨凄苦度日。“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后两句以春光的流逝喻指繁华的消尽,表明“花月正春风”的时光已一去不复返了。

蝶恋花 春暮

◎李煜①②

遥夜亭皋闲信步,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桃李依稀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一片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注释】

①亭皋:水边平地。信步:散步。②数点雨声风约住:雨声被风约束住。【译文】

长夜里,我在水边平地上信步闲逛,刚刚过了清明,我就为春天即将逝去而伤心。雨声被风约束住,朦胧之中,淡月在云中穿行。

桃李花开得正艳,春光悄然过去。谁家姑娘在荡秋千,在笑声中低语?一片相思千缕万缕,人间没个安放的地方。【赏析】

这首词写青年人的伤春相思情怀以及一种被外物引起的无端烦恼。

上片写伤春情怀。“遥夜亭皋闲信步”,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夜长人难眠,心中愁绪万端,坐也不是,睡也不是,于是去外面四处闲逛。其中“闲”看起来是闲逸、闲适,其实是心中烦闷无聊。“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他的愁原来是因暮春而生。“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这两句写词人游荡时所见之景,淡雅而有韵致。词人以“约住”状写雨随风往之景,将风雨拟人化,极为生动;而又用“朦胧”形容云和月,极具神韵。在这幅清新淡雅的图画中,隐隐流露出词人的伤春情绪。

下片写词人听到女子笑语而无端生出的烦恼。“桃李依稀春暗度,谁在秋千,笑里轻轻语?”,词人闻到了一阵桃花和李花香,他循着香味往前走去,来到了一堵高墙边,听到荡秋千的姑娘们的一阵笑语声。词人此时心情失落,突然听到姑娘们的笑语,情感上会发生何种变化呢?“一片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笑里轻轻语”触发了词人对爱人的思念,那思念一下子生出千缕万缕,有无法遏制之势。

破阵子

◎李煜①②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③④作烟萝,几曾识干戈!⑤⑥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⑦⑧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注释】

①四十年:南唐自建国至李煜作此词,为三十八年。此处四十年为概数。②凤阁:别作“凤阙”。凤阁龙楼指帝王的居所。霄汉:天河。③玉树琼枝:别作“琼枝玉树”,形容树的美好。烟萝:形容树枝叶繁茂,如同笼罩着雾气。④识干戈:经历战争。识,别作“惯”。干戈,武器,此处指代战争。⑤沈腰潘鬓:沈指沈约,曾有“革带常应移孔……以此推算,岂能支久”之语,后用沈腰指代人日渐消瘦。潘指潘岳,曾有诗云:“余春秋三十二,始见二毛”,后以潘鬓指代中年白发。⑥辞:离开。庙:宗庙,古代帝王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⑦犹奏:别作“独奏”。⑧垂泪:别作“挥泪”。【译文】

我国开国已经四十年,有三千里地山河。人们居住的楼阁高大雄伟直连霄汉,宫苑内珍贵的草木繁茂如笼罩着雾气一般,我哪里知道有战争这回事呢!

自从做了俘虏,我被消磨得腰肢减瘦,鬓发斑白。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我慌张地辞别宗庙的日子,那天宫廷里教坊的乐工们还奏起别离的曲子为我送行,我悲痛地对着宫女们垂泪。【赏析】

这首词作于后主被迫降宋之际。词人于幽禁之中对往事作痛定思痛之想,将亡国之恨抒发得淋漓尽致。

上片回顾故国昔日的繁华。“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词人从大处落笔,开头先写国家的繁盛,立国四十年,幅员辽阔,写得颇为雄放有气势。“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接着具体描写国家的殷实。人们居住的楼阁高耸入云霄,庭院内各种奇花异草长得繁茂。“凤”和“龙”二字写出了楼阁的华贵精美;“玉”和“琼”表明树木的珍贵。“几曾识干戈”,最后笔锋一转,气势急转直下,使之前那排空而来的景物,顷刻全倒,好端端的一个国家就断送在了战争里,话语中流露出词人不尽的自责与悔恨。

下片记叙国破时的情景。“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一旦”二字承上片“几曾”句而来,虽有转折意,却转得不露痕迹,笔力千钧,悔恨之意溢于言表。国亡后,人也变得消瘦苍老了。“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词意至此,已转至最深。词人即将离家去国,“仓皇”二字写出了他离别时的匆忙。在匆忙之中,偏又听到教坊里演奏别离的曲子,这使他又增伤感,不禁面对宫女恸哭垂泪。下片将离别故国时哭辞宗庙的情景写得沉痛惨怛,读之不免使人觉得凄惨苦涩。

捣练子令

◎李煜①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②。【注释】

①寒砧:寒夜捣帛声。古代秋来,家人捣帛为他乡游子准备寒衣。砧(zhēn),捣衣石。②栊:窗户。【译文】

深院寂静,小院空空,(突然传来)断断续续的捣衣声和断断续续的风声。无奈夜太漫长,人无法安睡,数声砧声和着月光透过帘栊。【赏析】

这首词围绕寒砧声展开,词人通过描绘景物而烘托出一片幽怨清寂的氛围,使人不觉沉浸其中,感受词中之人那孤独苦闷的心绪。“深院静,小庭空”,首二句写出人所处的环境。“静”和“空”二字不仅写出了庭院的特征,还衬托出主人公的无聊与寂寞。“断续寒砧断续风”,将环境渲染得更为沉寂、静谧。阵阵秋风送来阵阵砧声,那声音时轻时重,时断时续,无止无休更加深了主人公的孤寂感。砧,即捣练的石板,这里指代砧声。古人用木杵在砧石上捣用生丝织成的绢,绢捣熟后便裁制衣服。有的为戍边的将士捣衣,有的为他乡的游子捣衣。因此,捣衣声常与离愁别绪相联系。主人公兴许是客居他乡之人,他听到那断断续续的捣衣声,不免生出许多思乡愁情来。“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这两句以景写情,将离愁抒发得婉曲含蓄。“无奈”二字,写出了词中之人难以表达的心绪。“人不寐”说明他愁绪难以排遣。最后以“月到帘栊”作结,将人凄苦的心境与景色结合起来,情味悠长。

词的品赏知识李煜的词(一)

李煜的词,其风格可以以975年被俘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词内容空泛,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如《

菩萨蛮

·花明月黯笼轻雾》;而后期词作由于生活的巨变,字字泣血,风格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如《

虞美人

》。这首《捣练子》也是后期词作中的一首,虽未直接抒发亡国之痛,但词境凄清,塑造了一个愁绪满怀、孤独落寞的主人公形象。

相见欢

◎李煜①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②③④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注释】

①谢:凋谢。②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③留人醉:一本作“相留醉”。④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译文】

林花凋谢,褪去了春天鲜红的色彩,太过匆忙,无奈早上飘洒寒雨晚上吹刮起大风。

猩红如胭脂一般的泪水,叫人见之心痛欲醉,不知何时才能重逢?真的是人生常有遗憾,这遗憾就如江水一般长向东流。【赏析】

这首词作于后主后期,写的是他在幽闭期间失意的心情,尤为沉痛。

上片写景。“林花谢了春红”,首句便显露出伤春之意。时已暮春,看着一地落红,词人黯然神伤,不禁发出“太匆匆”的感叹来。按理说,春来花开,春去花谢乃是自然规律,词人的感叹大概由于凄楚心境。那匆匆逝去的又岂只有林花呢?词人由眼前这谢了的林花联想到自己那顷刻之间便覆之的南唐故国。词人在这里写林花,其实是深深寄托着自己的亡国之思。“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林花的凋谢是由于风雨侵袭所致。

下片由景物转入人事。“胭脂泪”三字是由景物转入人事的转折点。“胭脂”上承“春红”而来,而“春红”着“寒雨晚风”不就成“胭脂泪”了吗?胭脂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它指代的是美好的花。花本无泪,只是词人寓情于物,词人心在泣血,其色正若眼前这胭脂。“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人与花泪眼相对,如痴如醉。“几时重”则表现出了自知希冀无法实现而产生出的怅惘与迷茫之情。“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末句放眼人间,寄恨无穷,不仅写出一己之失意,亦包含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缺憾,震撼着人心。

词的品赏知识李煜的词(二)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的词主要成就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二、具有较高的概括性。三、语言自然、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这三点在这首《

相见欢

》里就集中表现了出来,这首词不同于五代词作,咏艳情,而是抒发亡国之痛。“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句通过具体可感的个性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中具有一般意义的某种境界,引起后世许多读者的共鸣。语言清丽自然,优美流畅,为词中上乘。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①深院锁清秋。②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③般滋味在心头。【注释】

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②离愁:指去国之愁。③别是一般:也作“别是一番”,另有一种意味。【译文】

默默无语,独自一人登上西楼,月儿如钩。梧桐寂寞,幽深的庭院笼罩在清冷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的,是离别的愁恨。另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赏析】

这首词作于词人亡国身虏后那段时期,抒写离愁。

上片写深秋词人独自登楼的情景。“无言独上西楼”,首句即直接将人物引入画面之中。这一句看似平淡,实则蕴意无限。“无言”二字将词人的愁苦神态刻画了出来,而后着一“独”字,勾勒出词人孤身登楼的身影。这句词平白如话,但是却能通过对神态与动作的刻画揭示出深藏于词人心底的的孤寂与凄婉。“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是词人登楼所见,寓情于景,意境凄凉。“月如钩”,是词人仰望所见,交代了登楼时间。他接着俯视庭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身为阶下囚的词人不正如那深锁在庭院中的梧桐吗!寂寞、孤苦。

下片抒发离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本无色无形,而这里词人将愁形象化,以丝喻愁,非常新颖。那么,“丝”与“愁”有何相似之处呢?词人身为亡国之君他心中的“离愁”正如那千缕万缕的丝一般,纷乱、繁杂。这几句细腻地道出了词人对繁华的故国无法排遣的离愁。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词人对愁的体验与感受。沦为宋廷的幽囚,他心中的愁闷是难以言说的,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包含着无限辛酸与苦涩。

虞美人

◎李煜①②

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③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④⑤

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⑥烛明香暗画堂深,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⑦。【注释】

①庭芜:庭院里的草。芜,丛生的杂草。②柳眼:早春时柳树初生的嫩叶,好像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③竹声:春风吹动竹林发出的声响。竹,古乐八音之一。指竹制管乐器,箫、管、笙、笛之类。④笙歌:泛指奏乐唱歌,这里指乐曲。尊:酒杯。罍(léi):一种酒器。小口大肚,有盖。上部有一对环耳,下部有一鼻可系。⑤池面冰初解:池水冰面初开,指时已初春。⑥烛明香暗:是指夜深之时。香,熏香。画堂:吕本二主词同此;吴本二主词误作“画歌”;《花草粹编》、《古今诗余醉》、《词综》、《全唐诗》等本均作“画楼”;《词谱》中作“画阑”。画堂,指华丽而精美的君室。深:吴本二主词中误作“声”,指幽深。⑦清霜残雪:形容鬓发苍白,如同霜雪,谓年已衰老。思难任(rèn):意谓忧思令人难以承受,即指极度忧伤。思,忧思。难任,难以承受。【译文】

风回小院,庭草转绿,柳叶春来相继冒出枝头。我独自倚着栏杆半日无言,那竹声新月依旧如当年。

笙歌还未散去,酒杯也还在,池面上的冰刚刚融化。烛火明亮,熏香馥郁,画楼深深,满头银发如清霜残雪,思之难禁。【赏析】

这是词人后期的作品,抒写伤春怀旧之情。

上片写春景,并由春景引出对过去的回忆。“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这两句写春景。词人以清丽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光图。但一个“回”字隐约表现出词人心中的怀旧情绪。春景纵然美丽,但却仍旧无法驱除埋藏在词人心底的忧愁,只见他“凭阑半日独无言”,那“无言”中包含着词人多少悲愤与悔恨!“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他凭栏无言,回忆着旧时悠游于皇宫禁苑的美好时光。

下片写往日的欢欣和今日的凄苦。“笙歌未散尊罍在,池面冰初解”,这两句是对往昔奢华生活的回忆。亡国之前,这个时候,他该是与妃嫔携手同行,纵情笙歌。而对过往的回忆更加深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烛明香暗画堂深”二句陡转,由回忆转入现实。此时词人由小院走进室内,画楼幽深,烛明香暗,一片凄寂之景。“满鬓清霜残雪思难任”一句,哀怨至极。词人对镜自照,看到鬓染秋霜的自己,一时竟情难自禁,不能自已。如今他沦为阶下囚,命运难卜,一片哀思涌上心头。即便这为数不多的日子他还将在寂寞、屈辱中度过,想到这里,他内心一阵翻腾,几令他无法承受。

乌夜啼

◎李煜

昨夜风兼雨,帘帷飒飒秋声。烛残①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注释】

①漏:漏壶,古代滴水计时的仪器。欹:通“倚”。【译文】

昨天夜里又是刮风又是下雨,帘帏间秋声飒飒。蜡烛已残,滴漏已断,我拽枕斜靠,起来躺下难平心中之气。

世上的事漫随流水而去,想来人生就如一场大梦。醉乡的路平稳,适合常去,其他的都不能够行走。【赏析】

这是一首秋夜抒怀之作,作于词人亡国降宋之后。

上片写词人幽闭生活的一个片段。“昨夜风兼雨”,首句点明时间、天气。昨夜窗外风声兼着雨声,景象一片凄清,而室内也是“帘帷飒飒秋声”。在这两句环境描写中,我们隐约可以感受到词人那极度愁苦的意绪。“烛残漏断频欹枕,起坐不能平”,这两句描写词人的烦闷心情,他在床上翻来覆去,频频曳枕斜靠,甚至还坐起身来,那满腔愁绪仍旧难以排遣,他始终难以成眠。这两句将词人郁闷、愁苦的心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词的下片直接抒情。长夜漫漫,词人回忆往事,想到自己坎坷的一生,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世事漫随流水,算来梦里浮生。”昨日他还贵为一国之君,而今日呢,他亲手断送了自己的国家,沦为阶下之囚,词人的遭际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一个“漫”字,极空虚,极幻妄,准确地传达了作者的万千思绪。一个“算来”,既说明作者是总结回顾自己的过去得出的结论,同时也展现出作者十分迷惘、无奈的心情。“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词人“一旦归为臣虏”便永无出头之日,永无复国之日,今日与明日不会再有任何区别,屈辱与悔恨将伴他一生。因此,除了买醉,除了迷迷糊糊游走于醉乡,他不知道如何忘却心中的烦恼与怅恨,最后两句将词人心中那最深沉的亡国之痛抒发到了极致,没有经历过深切痛苦的人是无法领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的。

望江南

◎李煜①②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注释】

①上苑:古代皇帝的花园。②车如流水马如龙:极言车马众多。【译文】

多少恨意,昨夜梦魂中。还像以前那样游赏皇宫禁苑,车辆如流水,马匹如长龙。是夜花好月圆,春风微拂。【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词,作于词人降宋被囚期间。“多少恨”三字劈空而来,直抒心中恨意,这股恨意由何而来呢?“昨夜梦魂中”昨天夜里的梦引起了他的满腔怨恨。“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三句由“还似”引起,铺陈梦境,深入陈述“恨”之缘由。梦毕竟不是现实,因而用“似”;“旧时”指南唐亡国以前。且看看词人身为国君时,过的是何等惬意的日子吧:他率领着众王公大臣及后宫的妃嫔们游赏精巧别致、风景如画的皇宫禁苑,一路上车马如流,队伍盛大,好不热闹。那时春风和煦,花开正艳,月光皎皎,一派欢乐景象。因此词人的“恨”来自于对过往生活的留恋,但这只是原因之一。他的恨更是一种悔恨,正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对于亡国词人来说,除了悲哀,还有反思,他是为自己的荒淫误国而悔恨不已。

子夜歌

◎李煜①②③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④垂。⑤⑥⑦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注释】

①何能:怎能。何,什么时候。免:免去,免除,消除。②销魂:同“消魂”,谓灵魂离开肉体,这里用来形容哀愁到极点,好像魂魄离开了形体。独我:只有我。何限:即无限。③重归:《南唐书·后主书》注中作“初归”。全句意思是说,梦中又回到了故国。④觉(jiào)来:醒来。觉,睡醒。垂:流而不落之态。⑤谁与:同谁。全句意思:有谁同自己一起登上高楼?⑥长记:永远牢记。秋晴:晴朗的秋天。这里指过去秋游欢情的景象。望:远望,眺望。⑦还(hái)如:仍然好像。还,仍然。【译文】

人生的愁恨怎能免得了?只有我伤心不已悲情无限!我梦见自己重回故国,一觉醒来双泪垂落。

有谁与我同登高楼?我永远记得一个晴朗的秋天,在高楼眺望。往事已经成空,就仿佛在梦中一般。【赏析】

这首词作于词人沦为阶下囚之后,写亡国之恨。“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开篇直抒胸臆,言愁言恨。“人生”句是对世事的一种感叹,词人所感叹的是,人生总是免不了愁和恨。既然愁恨是寻常,那就等闲视之吧。但词人做不到。“销魂独我情何限”,他的愁怨无法消解。“独我”二字用的传神,表现出词人特殊的悲哀和绝望。那么,是什么令他如此“销魂”呢?“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昨夜他又梦到“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的故国了,他又重温了作为国君时的幸福生活,可一觉醒来,却什么都没有了,又回到了残酷的现实中。他的愁恨实在不是一般的愁恨,而是亡国之恨,这怎能不叫他“双泪垂”呢!“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梦里的场景加深了词人对故国的怀念,因而他登上高楼远眺故国,追忆往昔的欢娱。“高楼谁与上”是无人与他一起登楼之意,表现了词人的孤寂心境。“长记秋晴望”,他回忆起一个晴朗的秋天,虽然他并未说明在那个秋日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但一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日子。

很快,他又由回忆跌回现实,心中顿觉无限悲凉,于是长叹道:“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现实中的无奈总让人产生一种空虚无着落之感,人生的苦痛也总带给人一种不堪回首的感受,因此词人企图从“梦”和“空”中解脱自己,埋藏自己的痛苦。

望江南

◎李煜①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忙②杀看花人。【注释】

①芳春:即春天。②忙杀:忙坏了。【译文】

闲梦悠远,南国春光正好。船上管弦声不绝于耳,江水一片碧绿,满城柳絮纷飞,淡淡尘烟滚滚,忙坏了看花的人们。【赏析】

这首词记梦,梦景是春日的江南。

起笔即言梦。“闲梦远”的“闲”是词人由一国之君降为降臣的百无聊赖的“闲”。“南国正芳春”,他梦到正值仲春的故国。一个“芳”字,写出了姹紫嫣红、遍地芳香的江南春色。“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滚轻尘”正值芳春时节的故国是多么热闹呵!南国的水面上帆船往来不绝,船上的丝竹之声在水面飘荡。由城郊,转到城内,只见满城杨花飞舞,车马往来如流水,所经之处,扬起淡淡烟尘。“忙杀看花人”,原来城里城外如此热闹,全是因为人们忙着去赏花的缘故。“忙杀”二字,写尽热闹与繁华。词人通过对故园升平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他对故园的深切思念。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①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注释】

①砌:台阶。【译文】

春花和秋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往事纷纷不知有多少!小楼昨晚又吹起了东风,怎么能在明月下回忆故国!

雕花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宫女们青春容颜已经改变。问我心中能有多少哀愁,就如同那一江春水东流无尽。【赏析】

这首词是后主的绝命词。据传词人作好这首词后,于七月七日那天晚上,在寓所命歌伎作乐,然后演唱,声闻于外。宋太宗听闻这件事后,大怒,认为他仍旧对故国念念不忘,便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写亡国之痛,词人通过今昔对比,表现出无穷的哀怨与悔恨。“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指的是良辰美景,良辰美景本不嫌多,但词人却希望它们快快“了”了,也就是完结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词人此时为阶下囚,春花秋月只会引起他对往事的无尽追思。“小楼昨夜又东风”,一个“又”字,表明词人降宋后又过去一年。这一句表现了词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但这种感慨具体指的是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故国之思。“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两句承上片末句而来,回首故国。“雕栏玉砌”指的是南唐故都金陵的宫殿亭台;“朱颜”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这两句暗含词人对江山易主的感慨!前面六句,词人以永恒和无常这一哲学命题做了三度对比,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今日,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极尽曲折蕴蓄之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最后两句极富感情,词人以江水喻愁,不仅写出了愁得悠长深远,又显示出忧愁汹涌翻腾,极为贴切形象,令人叹服。

徐昌图

临江仙

◎徐昌图①②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注释】

①飘蓬:飘飞的蓬草。②烟柳:烟雾笼罩的柳林。【译文】

饮罢(饯行酒)我离开驿亭向西而去,常怨恨自己一生就像那飘转的蓬草。回过头去只见烟柳一重接一重。云彩疏淡,孤雁飞远,寒冷的日色将傍晚的天空照得通红。

今晚将画船停在什么地方?江潮平静,月影朦胧。酒醒后四周一片寂静,怎奈别愁深浓。烛火微弱,我枕着孤枕入梦,五更的风吹起层层细浪。【赏析】

这首词写的是离愁别绪,题材虽旧,但艺术表现手法却很新颖。词人通过一连串清冷的意象来传达主人公的羁旅愁情,将一个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愁惨模样刻画得惟妙惟肖。“饮散离亭西去”,叙述离别场景。亲友在送别的驿亭为词人饯行,酒席散后,他辞别亲友西去。独自远游的词人此时感慨万分,“浮生常恨飘蓬”——他怨恨自己一生就像那到处飘泊的飞蓬。这一句点出羁旅之恨。“回头烟柳渐重重”,与亲友分离,词人自有千般不舍,他禁不住频频回首,可回首处“烟柳渐重重”,送行人已不见了。回首已是徒然,词人这才朝着“西去”的方向看去:“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路的景色是多么凄凉呀。这两组画面是在特定心情的支配下摄入词人眼中的,为情中之景,染上了词人浓重的愁绪。“今夜画船何处?”词人以问句开头,他问自己今晚宿在何处,接着自问自答道:“潮平淮月朦胧。”词人从船舱里探出头来,得知自己已到淮河。这一句通过环境的渲染,将词人别后的孤寂衬托了出来。“酒醒人静奈愁浓”,酒与愁仿佛是天然不分的,此时词人愁绪难以排遣,便借洒消起愁来。然而酒醒之后,愁绪又涌上心头。“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夜虽深了,可愁苦至极的词人仍旧无法入眠。他倚着孤枕,对着残灯,辗转反侧,愁绪万千。好不容易入眠了,一阵轻浪又将他惊醒。最后两句将他客中的悲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曾评徐昌图的《临江仙》一词曰:“状水窗风景宛然,千载后犹想见客中情味也”。

⊙作者简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