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服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1 05:04:48

点击下载

作者:徐雯茜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美丽的服装

美丽的服装试读: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为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建设,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腾飞,提出了中国文化复兴的伟大号召。当然,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多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风采。中华文化就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流传非常广泛,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也是推动整个世界始终发展的动力。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在200年前,中华文化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和现代思想。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最具博大性和包容性,所以世界各国都已经掀起中国文化热。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但是,当我们为中华文化而自豪时,也要正视其在近代衰微的历史。相对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来说,这仅仅是短暂的低潮,是喷薄前的力量积聚。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5000多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的文化纵深感,蕴含丰富的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这不但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也是重要贡献。特别是我国经过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崛起与复兴。但文化是立国之根,大国崛起最终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发达上。特别是当今我国的大国和平崛起之路,必然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随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强,能够有力提升我们融入世界的步伐,推动我们为人类进步做出最大贡献。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搜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作品。主要包括传统建筑艺术、千秋圣殿奇观、历来古景风采、古老历史遗产、昔日瑰宝工艺、绝美自然风景、丰富民俗文化、美好生活品质、国粹书画魅力、浩翰经典宝库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本套作品全景展现,纵横捭阖,故事讲述,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格调温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在未来世界的舞台上,在中华复兴的绚丽梦乡,展现出具有龙飞凤舞的独特魅力。

初始形制——上衣下裳

我国的服装历史可追溯至黄帝时期,后来考古发现的实物也证明其历史的久远。夏商时的服装制度已初见端倪,至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制的范畴,当时的服装依据穿着者的身份、地位而有所不同。在春秋时期,出现一种名为深衣的新型连体服装。深衣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服装样式,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战国时期,胡服的诞生打破了服装的旧样式。胡服的短衣、长裤和革靴设计,利于骑射,便于活动,广泛流行,因此,“胡服骑射”成为佳话。

黄帝开创上衣下裳

■ 黄炎结盟图传说在那远古部落林立的时期,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有两个非常强大的部落联盟。这两个部落联盟的首领,一个叫神农氏,被后世称为炎帝;一个叫轩辕氏,被后世称为黄帝。■ 涿鹿之战壁画部落联盟 是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据史书《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同蚩尤作战时,曾训练熊、罴、貔、貅、䝙、虎6种野兽参加战斗,实际上这是用6种野兽命名的6个氏族,他们组成了一个部落联盟。部落联盟为后来国家的出现准备了条件。在向东迁移扩张的时候,炎帝族遇到了居于今豫东、苏北一带的另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蚩尤,双方发生了争斗。由于蚩尤族力量非常强大,炎帝便求助于黄帝。于是,黄帝调集人马,与蚩尤于涿鹿决战,最后打败了蚩尤,从此天下太平。在那个时候,人们为了抵御寒冷、遮避风雨及烈日的曝晒,也为了蔽挡虫兽的袭击,就用树叶、树皮、葛麻、兽皮等遮裹身躯。黄帝看到人们所穿的“衣服”,在行走奔跑时常会将私处暴露无遗,便别出心裁,教人们把裹身的兽皮、葛麻分成上下两部分:上身为“衣”,缝制袖筒,呈前开式,下身为“裳”,前后各围一片用于遮蔽之用,两端开衩,便于行走。黄帝制作“衣服”最初是为了遮护私处,强调了它的遮羞功能,这是华夏文明的巨大进步。这种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实用与审美的有机结合,结束了过去只为取暖的单一状态,成为我国上古时期服装形制的发端。随着服装形制的初步形成,黄帝又命元妃嫘祖教人们养蚕。那时人们还不知道蚕的用处,所以养蚕的人不多,嫘祖就先从种桑、喂蚕开始,然后再教大家缫丝、织帛等过程和方法。这样人们织出的帛比麻布光滑细润,再染上颜色,做成衣裳,光华夺目,人人爱慕。随着养蚕织帛的人越来越多,服装的质料也逐渐完成了以纺织品替代兽皮、树叶等的过渡,开始了生活的文明进步。乾坤 《周易》中的两个卦名,指阴阳两种对立势力。阳性的势力叫乾,乾之象为天;阴性的势力叫坤,坤之象为地。《易·系辞上》认为,乾卦通过变化来显示智慧;坤卦通过简单来显示能力。把握变化和简单,就把握了天地万物之道。古人便是以此来研究天地、万物、社会、生命和健康的。■ 黄帝画像在黄帝时期,人们对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还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因而出现了对自然崇拜的现象。受这一因素的影响,当时服装色彩及纹饰大多参照大自然中的一些现象而绘制图案,比如彩虹、日、月等。■ 嫘祖 传为西陵氏之女,西陵氏部族位于后来的河南西平。她是传说中北方部落首领黄帝轩辕氏的元妃。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和抽丝织绢之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提到黄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妻,说她发明了养蚕,称为“嫘祖始蚕”。石器 指以岩石为原料制作的工具,它是人类最初的主要生产工具,盛行于人类历史的初期阶段。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前,共经历了二三百万年,属于原始社会时期。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又可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我国古代哲学书籍《易·系辞下》中记载说,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里“乾”指天,“坤”则指地。天际在未明时色玄,即黑色。大地的表面色黄,古人以上衣、下裳象征天和地。衣用玄色,裳用黄色,并绘以自然界日月山川及鸟兽虫草之纹的服装,在当时已经流行开了。除了黄帝创制上衣下裳的传说外,后来的考古发现也为我国服装的起源和发展提供了实物旁证。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中出土的骨针实物,以及其他地区骨锥、骨针的陆续发现证明,在距今约1.8万年前,我国古代先民已初步掌握了缝缀的技能。他们用锐利的石器、骨角将兽皮分割,按身体基形,再用磨制的骨锥、骨针进行简单的拼合缝纫,制作各种较为合体的衣装。随着我国原始缝纫技术的出现,先民们的穿着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增强了对自然的适应能力和斗争能力,扩大了活动区域,也相应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原始人制作衣服画面仰韶文化 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因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故被命名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以河南为中心,东起山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内蒙古河套地区及其长城一线,南抵江汉。后来在我国又发现了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先民逐步从狩猎进入渔猎、畜牧和农业阶段。他们在长期利用野生植物纤维、兽毛编织物的基础上,发明了纺织的原始工具,比如陶和石制纺轮,并利用麻、葛及畜毛纤维织布,取矿物、植物颜料染色,制作简单的服装。在我国仰韶文化时期的河南三门峡庙底沟、西安半坡遗址中发掘出土的陶器底部,都曾发现麻布痕迹,其布纹组织每平方厘米已有经纬10根左右。这些实物为探究当时的纺织和衣着水平提供了依据。原始纺织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先民的衣着状况,为服装形式逐渐完善奠定了基础。养蚕、缫丝、织绸是我国先民对服装发展所做出的世界性贡献。我国先民利用蚕丝纺织衣料,距今已有近5000年的历史,育蚕取丝的历史则更早。在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出土了一批距今4700年前的丝带、丝帛等织物,是迄今所见到的年代最早的丝织品实物。丝织物柔软、轻盈,并富有光泽,它的出现改善了服装的性能,极大丰富了我国先民的衣料构成,也增添了服装的美感。随着上衣下裳的形成,与此相应的首服及足装也逐渐出现了。首服就是帽子,它源于防寒避暑的需要。在当时,人们用枝叶编环遮头,后来又利用兽皮、织物缝合成圆形的帽子。原始足装的形成,最初用以御寒及减轻行走时的阻碍,当时以兽皮裹足为主。首服和足装同样对后世的衣着产生了深远影响。黄帝开创上衣下裳的形制,推进了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后来考古发现证明,原始衣式从整片的披围到依体简单缝缀成形,经历了一个由简至繁的逐步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阅读链接相传,古时炎帝的形象是:身着红色襦,胳膊上戴有形似臂箍的东西,小腿上着绑腿,头戴鸟羽帽,手执农具,俨然是一幅农人的画像。炎帝和黄帝本为兄弟,只是分别治理不同的地域而已。家族的第一原则就是合族,所以,黄帝在涿鹿打败蚩尤后,炎帝的小宗就归到了黄帝的大宗。黄帝和炎帝两大部落联盟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华夏族,因而黄帝和炎帝被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称为“人文始祖”,继而我们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

夏商周服装赋予礼制内容

■ 夏禹穿冕服画像黄帝时期上衣下裳的形制发展到夏商周时期,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各有变革和发展。由于这一时期政治、伦理思想的产生及日益丰富,服装也被赋予了强烈的阶级意识,体现了“礼”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奴隶社会把国王称作“天子”,以国王的冕服为中心的章服制度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备起来。据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记载:“禹,吾无间然矣……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大致的意思是说,夏禹平时生活节俭,但在祭祀时,则穿华美的礼服,以表示对神的崇敬。■ 北周武帝穿冕服雕像伊尹 名伊,一说名挚,夏末商初人。曾辅佐商汤王建立商朝,被后人尊为我国历史上的贤相,奉祀为“商元圣”,是历史上第一个以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他创立的“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至今仍是我国饮食烹饪的不变之规。被誉为“帝王之师”“中华厨祖”。国王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殷墟甲骨文中,有王、臣、牧、奴、夷、王令等文字,表示阶级等级制度已经形成。据我国最早的史书《尚书·商书·太甲》记载:“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意思是说,曾辅佐商汤王建立商朝的贤相伊尹戴着礼帽,穿着礼服,迎接嗣王太甲回到亳都。这说明当时奴隶主贵族要穿戴冕服举行重大的仪式。以上两例史料说明,夏、商两代已有冕服。夏代的冕冠纯黑而赤,前小后大;商代的冕冠黑而微白,前大后小;周代的冕冠黑而赤,前小后大。这是后来的东汉文学家蔡邕在《独断》中的记载。国王在举行各种祭祀时,要根据典礼的轻重,分别穿6种不同样式的冕服,总称六冕。所谓冕服,就是由冕冠和礼服配成的服装。这6种不同样式的冕服是:大裘冕、衮冕、冕、毳冕、絺冕和玄冕。■ 周康王戴冕冠像玉笄 玉质的簪子,亦指玉饰的簪子。笄是古人用来绾发和连冠用的饰物,后世称为“簪”。玉笄是绾发用的细长尖头形玉器,有些上端有各色造型和纹饰。玉笄的用处是插入发髻,使其不会散开。男子的玉笄则兼有绾发、固冠双重作用。大裘冕是国王祭祀上天的礼服,衮冕是国王的吉服,冕是国王祭祀先公与飨射的礼服,毳冕是国王祭祀四望山川的礼服,絺冕是国王祭祀社稷先王的礼服,玄冕是国王祭祀林泽等四方百物的礼服。大裘冕与中单、大裘、玄衣、裳配套,后五种与中单、玄衣、裳配套。此外,六冕还与大带、革带、韨、佩绶、舄履等相配,并因穿着者身份地位的高低,在花纹等方面加以区别。商周时期冕冠的形式,大体上是在一个圆筒式的帽卷上面覆盖一块冕板,或称为。冕板的尺寸有说宽8寸,长16寸的,也有说宽7寸,长12寸或宽6寸,长8寸的,以前一种说法较多。冕板装在帽卷上,后面比前面应高出1寸,使之呈现向前倾斜之势,即有前俯之状,具有国王应关怀百姓的含义,冕的名称即由此而来。冕板以木为体,上涂黑色象征天,下涂浅红色象征地。冕板前圆后方,也是天地的象征,前后各悬12旒,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之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大夫 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时废止。■ 周文王穿冕服画像冕冠的帽卷以木为骨架,后来改用竹丝,并且夏天用玉草,冬天用皮革,外裱黑纱,里衬红绢,左右两侧各开一个孔,用来穿插玉笄,使冕冠能与发髻相结合。帽卷底部有帽圈,叫作“武”。从玉笄两端垂黈纩于两耳旁边,也有称它为“瑱”或“充耳”的说法,总之是表示国王不能轻信谗言。黈纩是由黄色丝绵做成的球状装饰。至于冕冠的旒数,则按典礼轻重和穿着者的身份而定。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祭祀天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祭祀先公服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祭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祀社稷服絺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四方百物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按穿着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侯、伯、子、男、卿、大夫、三公则各有不同:公之服仅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和伯只能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和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有前旒,没有后旒。■ 周代各类人物着装打扮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就要受到惩罚。这些冕冠的形制世代传承,历代皇帝不过是在承袭古制的前提下,加一些更改罢了。周代国王的礼服除上述6种冕服之外,还有4种弁服,即用于视朝时的皮弁、兵事的韦弁、田猎的冠弁和士助君祭的爵弁。皮弁为两手相合状,系白鹿皮所做的尖顶瓜皮帽,天子以五彩玉12块饰其缝中,白衣素裳,为天子在一般政事活动时所戴。韦弁赤色,配赤衣赤裳,晋代韦弁如皮弁,为尖顶式。冠弁就是委貌冠,也称皮冠,配缁布衣素裳。爵弁为无旒、无前低之势的冕冠,较冕冠次一等,配玄衣裳,不加章彩。周代王后的礼服与国王的礼服相配衬,也像国王冕服那样分成6种规格,即儒家经典《周礼·天官》中记载的“袆衣、揄狄、阙狄、鞠衣、襢衣、褖衣”。其中前3种为祭服,袆衣是玄色加彩绘的衣服,揄狄青色,阙狄赤色,鞠衣桑黄色,襢衣白色,褖衣黑色。揄狄和阙狄是用彩绢刻成雉鸡之形,加以彩绘,缝于衣上作装饰。这6种衣服都用素纱内衣为配。同时,王后的礼服不仅采用上衣与下裳不分的袍式,表示妇女感情专一,而且各自的头饰也是不同的,据《周礼·天官》中记载:“副、编、次、追、衡、笄”,其中以“副”最为贵重,其他次之。■ 周代服装除了冕服以外,商周时期还有一般性服装,它们是弁服、玄端、深衣、袍、裘和军戎服。弁服是仅次于冕服的一种服饰,是天子视朝、接受诸侯朝见时穿用的服饰。弁服的形制与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的形制上锐小,下广大,如若人的两手相合状。弁与冠自天子至士都得戴之,到周代,冕与弁遂分其尊卑,即冕尊而弁次之。玄端为国家的法服,从天子到士大夫皆可穿,是天子平时穿戴的闲居之服。诸侯祭宗庙也穿玄端,大夫、士人早上入庙、叩见父母时也穿这种衣服。玄端正幅正裁,玄色,无纹饰,因其端正,故名为玄端。诸侯的玄端与玄冠素裳相配,上士配素裳,中士配黄裳,下士配前玄后黄的杂裳,并用黑带佩系。深衣是上衣与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服,但后来的儒家学者为了继承传统观念,按规矩在裁剪时仍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又缝接成长衣,以表示尊重祖宗的法度。深衣一般用白布制作,下裳用6幅,每幅又一分为二,共裁成12幅,以应每年有12个月的含义。这12幅有的是斜角对裁的,裁片一头宽一头窄。在裳的右后衽上,用斜裁的裁片缝接,接出一个斜三角形,穿的时候围绕于后腰上,称为“续衽钩边”。这种款式就像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那种“曲裾”袍的样子,但具体的裁法和书上的说法也不一致。据《深衣篇》记载,深衣是君王、诸侯、文臣、武将、士大夫都能穿的,诸侯在参加除夕祭祀时就不穿朝服而穿深衣。■ 周天子穿冕服和臣子穿裘服画像按照儒家理论,深衣袖圆似规,领方似矩,背后垂直如绳,下摆平衡似权,符合规、矩、绳、权、衡5种原理,所以深衣是比朝服次一等的服装,庶人用它当作吉服来穿。深衣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袍也是上衣和下裳连成一体的长衣服,但有夹层,夹层装有御寒的棉絮。如果夹层所装的是新棉絮,称为“茧”;若装的是劣质的絮头或细碎枲麻充数的,称为“缊”。在周代,袍是作为一种生活便装,而不作为礼服的。古代士兵也穿袍。《诗经·秦风·无衣》中有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意思是说,谁说你没有军装?我与你同穿那套罩衣。这是描写秦国军队在供应困难的冬天,兵士们的生活情形。另外,袍中有一种短衣叫作襦,是比袍短一些的棉衣。若是质料粗陋的襦衣,则称“褐”。褐是劳动人民的服装。《诗经·豳风》中有诗句“无衣无褐,何以卒岁”。意思是说,粗麻衣服都没一件,怎能熬过寒冬腊月呢?■ 周代服装裘是最早用来御寒的衣服,就是兽皮,使用兽皮做衣服已有上万年的历史。原始的兽皮未经硝化处理,皮质发硬而且有异味,直到商周时才掌握了熟皮的方法,使其柔软、无异味、轻盈且保暖,并且改进了各种兽皮的缝制方法,开始受宠于达官贵人。天子的大裘采用黑羔皮来做,大人贵族则穿锦衣狐裘。狐裘中以白狐裘为珍贵,其次为黄狐裘、青狐裘、虎裘、貉裘,再次为狼皮、狗皮、老羊皮等。狐裘除本身柔软温暖之外,还有“狐死守丘”的说法,说狐死后头朝洞穴一方,有不忘其本的象征意义。天子、诸侯的裘用全裘不加袖饰,下卿、大夫则以豹皮饰为袖端。此类裘衣制作时皮毛向外,天子、诸侯、卿大夫在裘外披罩衣,天子白狐裘的罩衣用锦,诸侯、卿大夫上朝时要穿朝服,士以下无罩衣。军戎服是商周时期的军队装备。目前考古发现的有商代铜盔、周代青铜盔和青铜胸甲。周代有“司甲”的官员掌管甲衣的生产,由“函人”监管制造。军戎服分为犀甲、兕甲、合甲3种。犀甲用犀革制造,将犀革分割成长方块横排,以带绦穿连分别接成与胸、背、肩部宽度相适应的甲片单元,每一单元称为“一属”。然后将甲片单元一属接一属地排叠,以带绦穿连成甲衣,犀甲用7属即够甲衣的长度。兕甲是用兕革制的铠甲。兕是一种与犀牛类似的动物。兕甲比犀甲坚固,切块较犀甲大,用6属,也就是6节甲片即够甲衣的长度。合甲是连皮带肉的厚革,特别坚固,割切更困难,故切块又比兕甲更大,用5属,也就是5节甲片即够甲衣的长度。《考工记》说犀甲寿100年,兕甲寿200年,合甲寿300年。军戎服中盔帽最先以皮革缝制,青铜冶炼技术兴起以后,出现铜盔和由铜片连接或铜环扣接的铜铠甲。此外,铜盔顶端留有插羽毛的孔管,古时插鹖鸟的羽毛来象征勇猛。因鹖鸟凶猛好斗,至死不怯。军戎服中用铜片连接的叫片甲,用铜环扣接的叫锁甲。甲衣也可加漆,用黑漆或红漆以及其他颜色。在甲里再垫一层丝绵的称为练甲,穿甲的战士称甲士。甲衣外面还可再披裹各种颜色的外衣,称为裹甲。由各种鲜明颜色制作的甲衣和旗帜组成威严的军阵,色彩不但可以助振军威,激励斗志,而且也便于识别兵种及官兵的身份,有利于军事指挥。阅读链接夏商周三代的服装材料如丝绸、麻布、裘皮等都不能长期保存,因此考古发现的直接材料是极稀有的。但考古发现的其他实物,可作为了解古代服装的款式及纹样的间接材料。对山西夏县西阴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可知夏代已用丝绸、麻布做衣料,并用朱砂染色。商代已经用麻布、绢和缣,考古实物中还有商代文绮残痕,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织花丝绸文物标本。西周的高级服装材料已用织锦和刺绣,后来考古发现了古代多种质地的纺织物,它们即使叠加在一起,仍然层次分明。

春秋战国丰富多样的款式

■ 春秋战国时期服装春秋战国时期的服装,一方面是深衣的推广和北方游牧民族的胡服被引入中原,体现出各民族服装的融合;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的服装各具特色。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将过去上下不相连的衣裳连在一起,它的下摆不开衩口,而是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即所谓“续衽钩边”。深衣在战国时相当流行,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周王室及赵、中山、秦、齐等国的遗物中,均曾发现穿深衣的人物形象。楚墓出土木俑的深衣,细部结构表现得更为明确。从出土文物来看,春秋战国时衣裳连属的服装较多,用处也广,有些可以看作深衣的变式。江陵马山1号楚墓曾出土短袖的衣裳,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短衣。根据其托钟金人的服装看,应即短袖之衣,可见短袖衣是楚服的一个特征。此外,湖南长沙仰天湖楚墓出土有彩绘木俑,着交领斜襟长衣和直襟齐足长衣,其剪裁缝纫技巧考究,凡关系到人体活动的部位多斜向开料,既便于活动,又能显示体态的优美。这是深衣在春秋战国末期的一种变化形式,曾是妇女的时装,对男装也有相当的影响。河南信阳楚墓出土有木俑,袖口宽大下垂及膝,显得庄重,属于特定礼服类。河南洛阳金村韩墓出土有舞女玉佩,穿曲裾衣,扬起一袖,腰身极细,垂发齐肩略上卷,大致是后来《史记》所说燕赵舞女的典型装束。胡服主要指衣裤式的服装,尤以着长裤为特点,是我国北方草原民族的服装。为骑马方便,他们多穿较窄的上衣、长裤和靴。■ 马山楚墓出土的服装士大夫 古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有地位的知识分子。后来,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人事体制为我国所独有,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士大夫阶层,就是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士大夫这一称谓出现于战国时期,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相结合的产物,是两者的胶着体。赵武灵王 (约前340年~前295年),战国中后期赵国君主,嬴姓,赵氏,名雍。赵武灵王在位时,推行了“胡服骑射”政策,赵国因而得以强盛,灭中山国,败林胡、楼烦二族,辟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了“赵长城”。■ 胡服骑射武士像胡服是战国时期赵武灵王首先用来装备赵国军队的。赵国与林胡、楼烦、东胡、义渠、中山等地区游牧民族接壤,为了抗击异族的侵扰,赵武灵王毅然推行服式改革,即废弃宽博衣式,改穿紧身窄袖短衣及长裤革靴的胡服,以便于士兵作战。胡服具有实用性、便捷性的特点,并且有利于山地及骑射作战的特点。这种胡服引入中原后,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此后历代皆以为戎服,或用其冠,或用其履,或用其衣服及带,或三者皆用。赵国的服装改制,对于固疆域、强军旅起了巨大的作用。同时,胡服也第一次较大规模地进入中原地区,并成为当地的一种主要服装。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各自为政,各自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因而导致不同地域国家的服装各具特色。中原地区地处黄河中游,为周和三晋所有,服装虽有繁简不同,然而西周以来质朴的曲裾交领式服装始终居于主流。这种衣式,通为上衣下裳连属,衣长齐膝,曲领右衽。■ 战国时期服装三晋 原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的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赵氏、韩氏、魏氏原为晋国六卿,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承认三家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因此,在《史记》等书中,将赵、魏、韩三国合称为三晋,其地约当今之山西省、河南省中部北部、河北省南部中部。齐鲁地区地处黄河中下游,当地女性好绾偏左高髻。长裙收腰曳地,窄长袖,异于中原三晋地区女式深衣,色彩分为红、黄、黑、褐条纹。山东长岛的战国齐国贵族墓所出土的女性陶俑发式则有高髻、双丫髻、后垂发3种;上衣为窄长袖,交领右衽,多为淡青色,亦有黄色或红色;下衣为长裙,似与上衣连属,多饰红、黑直条纹,沿直条加施白点,亦有束红、白腰带者。同一墓葬出土的铜鉴上的人像服装,狩猎者为上衣短袴,挑担者为齐膝长袍,乐舞者、御者、烹人等均长衣曳地,亦有身后拖“燕尾”的,此类出土文物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穿着特点。北方地区如中山国和燕国,服装类似三晋地区。从战国中晚期中山国国王墓出土的银首人形铜灯可见,人首双目嵌黑宝石,粗眉,唇上留齐整短髯,似男性形象。头发后梳,拢于脑后为大髻;衣着宽大袖口的交领、右衽深衣,曲裾缠身多层,呈“燕尾”曳地,腰带用带钩和环配系,衣上花纹间填朱、黑色漆,既有齐衣晋带的特征,又具有北方格调。陪葬坑内所出4个小玉人,女性发型梳理成牛角形双髻,颇似侯马晋国人形陶范上的月牙形冠饰;儿童则头顶结一圆形髻;衣式或矩领右衽,或上衣下裙齐足,下露内裙一部,有腰带,裙上均有大小相间方格纹。雍城 位于现在的陕西宝鸡凤翔境内,是我国东周时期的秦国国都,自公元前677年至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有19位秦国国君在这里执政,为秦国定都时间最久的都城。现有秦雍城遗址,为我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秦人服装西北秦地由于地域寒冷,服装厚重而实用,但逊华丽韵味。当然权贵例外,雍城秦公大墓即出土玉鞋底一副。在陕西铜川枣庙6座春秋晚期秦墓中,出土的8件泥塑彩俑,衣式均为紧袖右衽束腰长袍,有黑色而领边及衣襟饰红点和黑红色的两种,衣长或齐膝,或垂至足面,鞋分黑色圆头履和方头履两种。秦咸阳宫发现炭化丝绸衣服一包,有单衣、夹衣、绵衣,分锦、绮、绢几种,大多为平纹织物。秦人服装着重实用。秦人服装因地理环境及生活习惯,通常有三重,依次为汗衣、袍茧、长襦,右衽交领,衣领上雍颈,以应气候寒冽之变。其长襦也仅短至膝上,束腰带,利于行动便捷。吴越地处东南隅,位于长江下游,服装拙而有式,守成而内具机变。长期以来,当地人一直保持着因地制宜的服装款式。楚国位于江汉地区,势力跨过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楚服素有轻丽之誉。各地楚墓相继发现的皮手套、皮鞋、麻鞋与大量彩绘木、陶、玉俑,包括“遣策”所记种种服装款式。如与《楚辞》中对服式的描绘相参照,即可领会到楚人衣服的轻盈细巧,冠式巾帽的奇丽,款式的纷繁华艳。江淮之间小国林立,受南北大国的掣肘,其服装款式亦深受影响。如姬姓曾国,为南部楚国的附庸,服装鲜有中原风格而有浓厚的楚服特色。又如地处淮水南的黄国,则与北部大国的服装风格接近。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深衣和胡服的形制交互影响,并且互有所取之处,这也正是我国古代服装宝库的精彩所在。■ 楚墓出土的褐色绢帽阅读链接赵武灵王在推行胡服骑射政策之初,曾经受到保守派的反对,其中就包括他的叔叔公子成。赵武灵王耐心地说服了宗室贵族集团的首领公子成,向他表明了自己改革的决心和对以胡服骑射为标志的全面改革的整体构想。公子成被说服了,赵国宗室贵族的意见也就统一了。于是,赵武灵王正式颁布法令,赵国全境实行胡服骑射,结果使军队的战斗力得到增强。赵武灵王主动打破华夏、戎狄传统观念的勇气,在当时的中原各国中是十分罕见的。

融合发展——服装成制

秦汉时期,深衣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服装服饰制度的建立,服装的官阶等级区别更加严格。而魏晋和南北朝时期,人民迁徙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装也因而融合发展,推动了中华服装文化的发展。隋唐时期,我国服装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尤其是“唐装”,由争奇斗艳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善于融合其他民族及天竺、伊斯兰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就十分流行胡服新装。

秦代各阶层人士的服装

■ 秦始皇穿秦朝服装画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天下后,为巩固统一,相继颁行了包括衣冠服饰等级的各种典章制度,明确规定了服装的样式和色调,以及各阶层人士应该穿着的表明其身份的服装。秦始皇常戴通天冠,废周代六冕之制,只着“玄衣裳”,百官戴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绶。秦代国祚甚短,只有15年,除了秦始皇按阴阳五行思想规定的服色外,一般服色仍是沿袭战国的习惯。秦国本处西陲,向来不似中原繁文缛节,服装样式较为简单,而且开始将古代作为常服的袍,正式穿着。在军事上,也效法赵武灵王的胡服,即扬弃周制的上衣下裳之服,改为上襦下裤便于骑射的样式。■ 秦始皇穿秦朝服装蜡像礼服 是指在某些重大场合参与者所穿着的庄重而且正式的服装。秦代废除了原有的6种冕服,仅留下一种黑色的玄冕供祭祀时穿用。因为秦人根据五行学说认定自己符合水德,古代阳阳家把金、木、水、火、土五行看成五德。水与黑色配合,所以秦代从帝王到平民都穿着黑色服装。由于纺织技术改进的关系,使得战国以后的服装,由上衣下裳的形式,演变为连身的长衣,这种衣着在秦代非常普遍。它的样式通常是把左边的衣襟加长,向右绕到背后,再绕回前面来,腰间以带子系住,并且往往用相间的颜色缝制,增加装饰的美感。秦始皇规定的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周人的图腾是火,秦人相信秦克周,应当以水克火,秦的水灭掉了周的火就是水德,颜色崇尚黑色。这样,在秦代,黑色为尊贵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了。秦始皇的衣冠服制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官员头戴冠,身穿宽袍大袖,腰配书刀,手执笏板,耳簪白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