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李叔同讲禅机得潇洒人生(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0 17:25:24

点击下载

作者:迟双明

出版社:地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听李叔同讲禅机得潇洒人生

听李叔同讲禅机得潇洒人生试读:

前言

当今社会是一个相当忙碌的,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引诱十分强烈的时空环境。怎样才能在这样的环境中做一个净化的人,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做一个洁身自好的人,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做一个自利、利他的人呢?那就是用禅的精神经常地、时时刻刻地熏陶自己,使迷失的生活向觉醒的、净化的生活转化。

现在社会需要禅的精神,人们需要用禅的智慧来指导自己的人生。不过,禅这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是几十代人用了十几个世纪的漫长时间精心构筑的精神世界,它植根于深远而厚重的华夏文化,同时也融进了丰富的印度文化。它蕴含着令人叹为观止的宗教智慧和人生哲理。

因此,必须有一位修为高深的大师对我们进行引导和指点,我们才能参透禅理当中无限深邃的禅意,从而运用到自己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当然,要说能担当此任的弘法高僧可以说是大有人在,但是假如说集横溢的才气与高深的修为于一身的人,恐怕就要首推弘一法师李叔同了。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号晚清老人,民国时期著名高僧、艺术家。曾参加南社活动,广收弟子,对中国近现代文化、艺术影响巨大。弘一法师出家后律己甚严,再兴律宗,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近百年来,弘一法师的艺术与禅学吸引着人们寻找他传奇一生的答案。或许,在《听李叔同讲禅机得潇洒人生》一书中能找到或多或少我们想要的答案。《听李叔同讲禅机得潇洒人生》是弘一法师李叔同亲笔记下的经典语录。全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慎独律己,修身自省;云淡风轻,潇洒人生;保持本色,活出自我;与人为善,慈悲心生;度量如海,气概如山;勤勉进修,提升能力;奋力一搏,超越自我;低调做人,守拙安愚。

人生就像案上的一杯美酒,不论是浅尝,还是深品,都有一番特别的味道。那么人生究竟应该怎样度过呢?李叔同本着入世的精神做出了出世的事业,让我们走近弘一大师李叔同,听听他的人生哲理吧!

人生哲理是心灵的启迪,是生命的诗,是大彻大悟的人生感悟!品李叔同,看透世间繁华,直达精神家园;读李叔同,我们的内心会获得一种空灵的美感,那是一种久远的自然的力量。

如果用一句话来给此书做个总结,那便是:这是一杯淡泊悠远的心灵之茶,也是一本处世安身的尘世经书。第一章慎独律己,修身自省“慎独”这一概念出自古代典籍《礼记》中,“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说,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微小的东西最能折射出一个人的灵魂,所以一个人应慎独律己,不断修省自我。要学会和掌握一些必要的管理能力,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他人之前,你必须100%的把你自己推销给自己。学习和实践自律自省的人格风范,更加自觉地坚持以德修身,提升思想境界。可以说,慎独律己是我国传统美德中一切美好行为的基础。时常自省才能扫却心中的尘埃

既已学矣,即须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又于每日临睡时,再将一日所行之事,详细思之。能每日写录日记,尤善。——李叔同·《格言联璧》

弘一大师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写道:“到今年——1937年,我在闽南居住,算起来,首尾已是十年了。回想我在这十年之中,在闽南所做的事情,成功的却是很少很少,残缺破碎的居其大半,所以我常常自己反省,觉得自己的德行,实在十分欠缺!因此,近来我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二一老人’。什么叫‘二一老人’呢?这有我自己的根据。记得古人有句诗:‘一事无成人渐老。’清初吴梅村(伟业)临终的绝命词有:‘一钱不值何消说。’这两句诗的开头都是‘一’字,所以我用来做自己的名字,叫做‘二一老人’。”

弘一大师是一位时刻自省的人。自省,简而言之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检查,以能“自知己短”,从而弥补短处、纠正过失。自省自悟之道,可以使人在不断的自我反省中达到水一样的境界,在至柔之中发挥至刚、至净的威力,具有能容、能大的胸襟和气度。

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这是你对生命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认识他人容易,而要彻底地剖析自己却很难。眼看着多少人一天天心安理得在混沌中度过,放纵自己的过失,不求上进,白白辜负了这水一样的大好时光,怎能不让人心痛?

从现在开始,学会自省吧,这是你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不二法门。

有这样一个大生意人,他每天日理万机,接触很多人办很多事,但他不因劳累而改变自己长久以来养成的习惯。

晚上,他总是吹灭灯火,一个人独自坐在书房反省自己:

今天使我敦品励行的人是谁?

今天使我增加智慧的人是谁?

今天使我浪费光阴的人是谁?

今天使我贪图享受的人是谁?

今天替我闯祸惹麻烦的人是谁?

这个人不但自己反省,也教别人反省。他的意思是:做人要像做生意那样,每天把账目弄得清清楚楚。如果赚了,继续努力;如果亏了,赶快改弦更张,免得一败涂地。

一个人是否具有反省能力对其为人很重要。反省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和机缘,它在任何人身上,都会发生大效用。因为反省所带来的不只是智慧,更是夜以继日的精进态度和前所未有的干劲。

古代,一位官员被革职遣返,他心中苦闷无处排解,便来到一位禅师的法堂。禅师静静地听完了此人的倾诉,将他带入自己的禅房之中。禅师见禅房的桌上放着一瓶水,微笑着对官员说:“你看这瓶水,它已经放置在这里许久了,几乎每天都有尘埃、灰烬落在里面,但它依然澄清透明。你知道这是何故吗?”官员思索良久,仿佛要将水瓶看穿,忽然他似有所悟地说道:“我懂了,所有的灰尘都沉淀到瓶底了。”

禅师点了点头,说道:“世间烦恼之事数之不尽,有些事越想忘掉越挥之不去,那就索性记住它好了。就像瓶中水,如果你厌恶地振荡自己,会使一瓶水都不得安宁,混浊一片;如果你愿意慢慢地、静静地让它们沉淀下来,用宽广的胸怀去容纳它们,这样,心灵并未因此受到污染,反而更加纯净。”官员恍然大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观水自照,可知自身得失。人生在世,若能时刻自省,还有什么痛苦烦恼是不能排遣、摆脱的呢?佛说:“大海不容死尸。”水性是至洁的,表面藏垢纳污,实质却水净沙明,至净至刚,不为外物所染。若能时常自省,使心如水,那么品德便会如川流般不息,普及一切生物,流几百丈山涧而不惧。

观水学做人,时常自省,便能和光同尘,愈深邃愈安静:便能至柔而有骨,执著能穿石,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时常自省,便能激浊扬清,义无反顾:时常自省,便能灵活处世,不拘泥于形式,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器而变,因机而动,生机无限:时常自省,便能清澈透明,洁身自好,纤尘不染:时常自省,便能润泽万物,有容乃大,通达而广济天下,奉献而不图回报。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说的正是自省。没有自省的态度,即使铜镜、史镜、人镜摆在面前,也是视而不见,视若无睹,何谈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呢?

你我的心灵如同一间房屋,久不打扫就会沾染尘埃,为了保持它的洁净,需要以自省为帚,经常打扫。忏悔是净化心灵的力量

别人或者能够原谅我;但我对我自己,绝不能够原谅,断不能如此马马虎虎地过去。——李叔同·《格言别录》

有人以为,忏悔是做错事的人的专利。忏悔是什么?它是完全袒露内心,是灵魂从里到外对每个细胞的审视,是站在宇宙之上思维广阔的思考。忏悔是一种净化心灵的力量,是停下脚步仔细查看前后左右的条条道路。

忏悔的人容易陷入惭愧、恐惧之中,因为忏悔之时他便如同一个突然睁开双目的人,发现自己身无寸缕,发现自己置身于悬崖峭壁之前。

忏悔过后,便是锦衣洁服、身处花海,便是生命的复活!

弘一大师曾说:“但我的过失也太多了,可以说是从头至足,没有一处无过失,岂止谢绝宴会,就算了结了吗?尤其是今年几个月之中,极力冒充善知识,实在是太为佛门丢脸。别人或者能够原谅我,但我对我自己绝不能够原谅,断不能如此马马虎虎地过去。所以我近来对人讲话的时候,绝不顾惜情面,决定赶快料理没有了结的事情,将‘法师’、‘老法师’、‘律师’等名目一概取消,将学人、侍者等一概辞谢。孑然一身,遂我初服,这个或者亦是我一生的大结束了。”

秋去冬来,不知不觉又到了岁末。佛陀让弟子们在庭院中竖起一根大铁柱。弟子们虽然不明白佛陀的用意,但还是照办了。

在新年的前夜,佛陀叫来阿难,请他先去沐浴,然后换上一件新袈裟。等阿难梳洗完后,穿着新装来到佛陀面前时,佛陀慈爱地对阿难说:“阿难!我要请你帮我做一件很重要的事。”

阿难急忙问:“世尊,您要我给您做什么事呢?”

佛陀微微一笑,指着那根竖立在不远处的铁柱对阿难说:“你去敲一敲那根铁柱,一定要用力地敲,使劲地敲。”

阿难点头答应后就匆忙走到那根铁柱旁,他拾起地上一块坚硬的石头,对着那根铁柱先试着比划了几下,随后用力敲了一下。

猛然间,那根铁柱发出了极响亮的声音,这声音几乎传遍整个舍卫国,连地狱里的饿鬼和畜生道的畜生们也都听见了。更奇怪的是,大家听到这声音后,所有的痛苦、烦恼都消失了。这些事阿难在敲击铁柱前并没有想到,事实上,连阿难自己也被声音震撼了。

这声音将在僧房中休息的比丘们召唤了出来,他们都会聚到讲经堂。

佛陀对他们说:“众位弟子,明天就开始新的一年,大家已学习了一年的佛法,现在你们应该反省一下自身,我也同样需要反省。你们两人一组,各自向对方检讨自己的过失,并要对自己所犯的过失作出忏悔,使自己的身心清净不染杂念。”

所有弟子都遵从佛陀的吩咐,两人一组,认真检讨自身,忏悔后重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这一天中,有一万个比丘感受到佛义,消除一切杂念,另有八千个比丘修成了阿罗汉。

忏悔,可以使八千比丘修成阿罗汉,可以使一万比丘除却杂念,这就是忏悔的力量!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常用常新,时时拂拭,才能绵绵若存,真照无边。佛在每个人的心中,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敲响心灵的忏悔之钟吧,以莫大的勇气来严肃而诚挚地展示自己不为人知的瑕疵吧,脚下便会是一条通向纯洁、神圣的奇迹之路。

一念忏悔,使我们原本缺憾的生活,突然时时风光,处处自在,变得丰足无忧了,这就是能够常行忏悔的好处。

忏悔是我们生活里时刻不可缺少的一种言行。忏悔像法水一样,可以洗净我们的罪孽;忏悔像船筏一样,可以运载我们到解脱的彼岸;忏悔像药草一样,可以医治我们的烦恼百病;忏悔像明灯一样,可以照亮我们的无明黑暗;忏悔像城墙一样,可以保护我们的身心六根。《菜根谭》里说:“盖世功德,抵不了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了一个悔字。”犯了错而知道忏悔,再重的过错也就有了改正的开端。

佛经上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和众生的差别,在于菩萨能高瞻远瞩,眼光看得远大,不会迷惑于一时的贪欲,造作万劫难复的恶因;而众生短视浅见,只看到刀锋上甜美的蜜汁,却全然不顾森寒锐利的锋刃。等到蜜汁尝到了,舌头也割破了的时候,已经种下无尽的恶因,结成无法弥补的苦果,后悔莫及了。人生短暂,我们应早向圣贤看齐,趁着年轻力壮的时候勤奋开垦,创造自己光明而美满的人生。

忏悔是重新认识和评价自我、重新更迭和安顿自我的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忏悔的意思是“承认错误”,但是承认错误之后,还要负起责任,准备接受这个错误所带来的一切后果,这才是忏悔的功能。

根据佛经,忏悔有三种方法:第一是对自己的良心忏悔;第二是对我们所亏欠的人忏悔;第三则是当众忏悔。在当下承认错误的同时,对自己负责,也对他人负责。

其实在我们一生之中,无意间对不起的人有很多很多,他很可能就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妹等最亲近的亲人;我们伤他们的心,让他们受苦受难,而自己并不知道,甚至有时候让人家受苦受难,心中还在幸灾乐祸,说:“活该!希望他再苦一点,这样才能发泄我心中的不满。”有这样的向恶心理,都应该要忏悔。如果我们平常能够天天忏悔的话,我们的身心行为就会越来越清净。静坐常思自己过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李叔同·《格言别录》

李叔同以大师的身份告诫我等凡夫俗子:静坐常思己过!

李叔同在《改过实验谈》中说:于每日临睡之时,须将一日所行之事,详细思之。能每日写写日记,尤善。这就要求我们把反思当作每日的必修课,时时想着检点自己,有过失、有失误不能由之任之,一定要对发生过的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要仔细斟酌:为什么会是这样?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唯有如此,做最好的自己才不会成为奢谈,以后的路才会更加辉煌。“静坐常思”,思的是什么?应该是自己不知足与攀比产生的错误;“闲谈莫论”,不让“论”的是别人的生活与作风。踏踏实实地做我们自己,幸福、快乐自然会围绕在我们身边。

这个世界上不喜欢听赞美之言的人恐怕不多,然而喜欢听非议的人却少之又少。事实上,我们有时总是太多言,总喜欢站在一个“圣人”的角度去评判别人的是与非、错与对。殊不知,肯定别人“是”的时候,大家皆大欢喜;谈论别人“非”的时候,必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当然,我们这个“圣人”并不一定合格,在很多时候常常抱着一颗攀比的心去衡量别人与自己。这样一来,我们不但不会快乐,别人也会因我们而不快乐。

为什么要“闲谈莫论他人非”呢?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环境,环境造就了每个人的处事原则与方法上存在着差异,这就好比穿鞋,倘若我们不穿上别人的鞋,怎么会知道别人的脚是舒服还是痛苦呢?

在20世纪90年代,史玉柱也算一位风云人物。1989年,拿到深圳大学软科学硕士学位后,27岁的史玉柱在深圳、上海,与合伙人推出桌面中文电脑软件M—401汉卡。

下海仅3年,史玉柱这个安徽小伙子就积累下了个人事业成功的第一桶金。1993年,史玉柱将1992年即已出台的18层巨人大厦推上了企业经济增长链。在珠海市少数政要的“鼓励”下,巨人大厦要建成该市的标志性建筑,为此,原本要盖18层一下改成38层,后来又窜至54层、64层,不久,受另一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巨人大厦涨高至70层,要刷新中国高层建筑纪录。这70层的大厦仅靠巨人的力量显然不足,预算显示大厦竣工需投入12亿元。

由于后续资金不足,史玉柱被逼向民间及社会企业融资,预售楼花总金额逾亿元人民币。

1996年,严重的资金危机令巨人大厦盖至第三层便爆发财务危机,巨人集团全面崩溃。

史玉柱自1997年起隐居反思。1999年,珠海市政府成立清产核资小组,并将巨人集团总部办公楼以2000万元底价意向转让用以抵债。

史玉柱狼狈逃离了他的创业之地珠海。二次创业脑白金,史玉柱和巨人集团的命运,早已被无数媒体无数次地提及,成为记者、学者和企业界论及“中国企业病”时的有力实证。

据史玉柱后来讲,巨人大厦被迫停工除了资金原因,也有地质原因:地下发现三个断层出现积水。如果没有三个断层,巨人大厦的劫难应该能过去。但他又说,劫难过去是偶然的,巨人倒下是必然的。

逃离珠海的史玉柱隐姓埋名,反省、思考。和他之前著名的失败者——姜伟自省失误一样,数年之后,史玉柱勇敢地在召开的“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新世纪高峰论坛”上也同样反思了巨人失败的教训。

史玉柱剖析巨人后认为,巨人的时代是因为巨人的四大内伤引发的:(1)投资的失误(2)资金结构的失误(3)管理的失误(4)企业文化的失误

当初离开的时候,史玉柱几乎身无分文。曾经的富豪仅仅成了一个概念甚至就是一个重负。“当时身上几乎是没有两个钱,只能是自己依靠朋友赚点钱。最初是给以前在上海的一个合作伙伴做市场策划,对方给了几笔钱,总共是50万元。这样,前期的启动资金才有了一个眉目。”后来史玉柱谈起负重的过程仍心有余悸:“当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负数开始’”。

离开珠海的时候,史玉柱经过缜密的思考,对于新产品已经有了一个把握,资金是当时最大的困扰。东山再起必须直面的问题是,人们还会接受这位落魄的迟暮英雄吗?他的市场判断是否依然灵验?他会否再犯同样的错误?

史玉柱再次选择保健品作为个人再起的一个突破口有他自己的理由。在当时的资金背景下,长线的项目根本就没有资金,加上自己的这些伙伴对保健品这个行业比较熟悉,最重要的,“还是这个产品质量好”,史玉柱一直抱着保健品只要是质量好,市场就能做开的逻辑。于是,脑白金应运而生。

失败后要重新站起是需要付出更多努力的。而史玉柱的站立又多了一份苦涩。史玉柱回忆当时在南京的一段隐身生活,当时就是两件事:反思和读书。“中山陵再往前走,有一片树林子,带一本书,然后带一个面包,看为自己充电,管理的书,那时看了关于洪秀全的书以及关于毛泽东第五次反围剿、长征等方面的书,一共一年多时间,每天早晨10时起床,那时候住宾馆,然后下楼开个车就往那边走,路上买两个面包,一杯饮料,部下都在外面做市场,我就通过电话指挥他们,晚上天快黑了,就开车回来,到了大排档,随便吃一点。”后来的事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脑白金在极短的时间内风靡大江南北,这就是反思给史玉柱带来的辉煌。

人活着就要肩负起应有的责任,不仅对别人,更要对自己,而自省和反思就是对自己负责的最具体的表现。在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叔同所言的“静坐常思己过”,是要“常思己过”,也就是说,最好不要等到了问题病入膏肓了再想起反思,如果能把它当成一种日常行为,或许史玉柱就不会栽那么大的跟头了。

相对于我们个人的成长来讲,则更应该如此。唤醒沉睡中的的良知

我近来省察自己,觉得自己越弄越不像了!——李叔同·《格言别录》

弘一大师说:“我近来省察自己,觉得自己越弄越不像了!所以我要常常研究这一类的书:希望我的品行道德,一天高尚一天:希望能够改过迁善,做一个好人,又因为我想做一个好人,同时我也希望诸位都做好人!”

做一个好人,也希望别人做一个好人,这是好人们的梦想,也是实现桃源梦的唯一方式。如果我们希望别人做一个好人,那么我们自己先成为一个好人吧!因为,使沉睡的良知苏醒的,必是更强大的良知的召唤。

唐开元年间有位梦窗禅师,他德高望重,既是有名的禅师,又是当朝国师。

有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刚要离岸,这时远处来了一位骑马佩刀的大将军,大声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载我过去!”他一边说一边把马拴在岸边,拿着鞭子朝水边走来。

船上的人纷纷说道:“船已开行,不能回头了,干脆让他等下一趟吧!”船夫也大声回答:“请等下一趟吧!”将军非常失望,急得在水边团团转。

这时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对船夫说道:“船家,这船离岸还没有多远,你就行个方便,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船夫看到是一位气度不凡的出家师父开口求情,只好把船开了回去,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将军上船以后便四处寻找座位,无奈座位已满。这时他看到了坐在船头的梦窗禅师,于是拿起鞭子就打,嘴里还粗野地骂道:“老和尚,走开点,快把座位让给我!难道你没看见本将军上船吗?”没想到这一鞭子下来正好打在梦窗禅师的头上,鲜血顺着禅师的脸庞流了下来,禅师一言不发地把座位让给了那位蛮横的将军。

这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大家心里既害怕将军的蛮横,又为禅师的遭遇感到不平,纷纷窃窃私语:“将军真是忘恩负义,禅师请求船夫回去载他,他还抢禅师的座位并且打了他。”将军从大家的议论中,似乎明白了什么。他心里非常惭愧,不免心生悔意,但身为将军,却拉不下脸面,不好意思认错。

不一会儿船到了对岸,大家都下了船。梦窗禅师默默地走到水边,慢慢地洗掉了脸上的血污。那位将军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上前跪在禅师面前忏悔:“禅师,我……真对不起!”梦窗禅师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梦窗禅师用他的行为诠释了好人的定义。好人,不是随口说说而已,好人,需要用行动去践诺。一个好人,因为坦坦荡荡,因为充满正直,所以永远拥抱朝阳,永远远离阴霾。要使人成为一个好人,需要唤醒他沉睡的良知。这过程虽艰苦,但对于这个世界的意义却不可估量。

因此,做人要做如春风般的好人,吹醒他人冬眠的良知。随时随地要求自己做一个高尚的人

群居,守口;独处,防心。——李叔同·《格言别录》

关于自身品性的修养,李叔同很推崇古代贤者、圣人所传下来的慎独功夫,在自己的著作当中,曾多处强调慎独的重要性。

李叔同在《改过实验谈》一文中说:“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是的,无论何时,都要小心谨慎、以此为戒,要随时随地要求自己做一个高尚的人,做一个值得别人和自己尊敬的人。

李叔同为什么要说“独处,防心”呢?这是修炼自己“慎独”功夫的关键。正是因为心不设防,蠢蠢欲动,才会萌生邪念、杂念,而做出有违自己原则的事来。所以才要防心。

如何防心呢?很简单,审视自己,表里如一即可。切不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要做君子,就要做一个彻彻底底的君子。

一位哲人曾说:“即使你独自一个人时,也不要做坏事,而要学得比在别人面前更知耻。”宋朝陆九渊也说:“慎独即不自欺”,意思是说慎独就是不自欺欺人。古圣先贤之所以倡导慎独这种道德修养方法,是因为里边的确包含着合理的东西,它是一种自我立法,是一种自我珍惜,是一种自我保护,是一种自我负责。

的确,一个人在不受任何外力所约束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最难察见其本性,所以,不要因为没有人察觉就放纵自己的恶习。

东汉年间,有个叫杨震的人,饱读诗书,德行也高,被称为“关西夫子”。那时,政治腐败,贪官污吏多如牛毛,而杨震却能“出污泥而不染”。他家都是布衣粗食,经常吃不上肉。有人劝官位越来越高的杨震,起码应该为子孙后代留下点产业,他一笑置之,说:“我的家人能让后世称做清白官吏的子孙,这种遗产不是比钱财更有用吗?”

杨震任荆州刺史时,发现一个叫王密的人,才华出众,便向朝廷举荐。朝廷便委任王密为昌邑县令,王密对杨震十分感激。

几年以后,杨震调任山东东莱太守,上任途中,路过昌邑。王密一直记挂着杨震的恩德,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晚上,王密自个到杨震下榻的馆驿拜望。寒暄一阵之后,王密关上了门,从怀中掏出一个布包,对杨震说:“学生能有今天,全靠恩师栽培,这十两黄金,不成敬意,还望笑纳。”

杨震很是惊讶,他严肃地说:“当初我推举你,是因为看你很有才学,也认为你很懂礼。但从今天这事看来,你并不了解我,赶紧收起来吧!”

王密以为杨震不收,是怕人坏了名声。于是凑近杨震低声说:“天黑了,没有谁会知道,您就放心地收下吧!”

一听这话,杨震脸色都变了。他斥责道:“你送黄金给我,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谁知道呢?自古以来,君子慎独,意思就是说即使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仍然不做问心有愧的事。我们哪能以为没人知道,就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呢?我希望你不要让我后悔我的推荐!”

王密羞愧难当,急忙起身谢罪,收起金子走了。据说经过这次教训,王密后来也成为一个十分廉洁的官员。因为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杨震把自己的书房题名“四知堂”,他本人被美誉为“四知先生”。

古代君子“慎独”,从本质上显示了儒学的“内圣”精神。也正所谓“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在人生修养的整个过程中,“慎独”之道就在于培养和强化人的自重、自爱、自律意识。一个人不能自重,便失去了人格意义上的自爱,没有自重、自爱,也就很难做到严格自律。一般说来,在一个单位、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中,人群中自律意识的弱化,当其处于少数时,尚无碍事兴人和的大局;当其人数剧增,尤其是管理层和骨干分子的人数达到相当数量时,便会正气难扬、歪风渐长。这一点,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古人尚知慎独自律之重要,现代文明人更应好自为之。

在城市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冲闯红灯、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还相当普遍,而且已成为某些人的一种顽疾。我想,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要增强全体市民的公德意识,特别要提倡和学习在公德面前保持慎独的精神。

不但佛家重视“慎独”,“慎独”也是儒家讲修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境界。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做的事别人不知道;另一种是你只是有一种想法但没有实施,别人更不会知道。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严格地按照道德规范去做,也就真正做到了“慎独”。

独自一人的时候,自己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能否保持正直,这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它也体现了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高低。每个人都有独处的时候,人往往就是在这些时候会有邪念,或者做自己知道不对从而在别人面前不敢做的事。就是因为这一点,产生了许多罪恶,这是十分可怕的。独处时,没有外界的干扰,不会有人注视你,从而也就不会顾及面子问题;同时由于寂寞,思想便活跃起来,总要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一个有高尚的品质和高度的自律能力的人,能够在享受寂寞的同时思考一些或者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然而,要真正做到“慎独”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是因为“独”从而导致很多人不“慎”。既然没有人看见,自己做了什么别人也不会知道,那么我就可以放纵一下自己了。就是在一次次的不“慎”中,一个人的道德在滑坡,他的丑陋的一面在扩大,总有一天会滋生出罪恶。世间的诱惑是多种多样的,它们总是在人们孤独的时候来袭,如果人们抵抗不住,就有可能被拉下深渊。“慎独”应该是一种内在的要求,人们只有把道德变成自己内心的一种要求,才能够真正实践“慎独”。我们“慎独”并不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此时我们面对的是自己赤裸裸的灵魂,我们之所以在别人面前有些事情不敢做,是因为别人在自己心目中有一席之地。那么为什么在独处时这些事就敢做了呢?难道就没有人看见吗?管好自己的舌头

恶口,常闻恶声、言多诤讼。——李叔同·《格言别录》

古人说:“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剑戟。”

证严法师也曾说:“心地再好,嘴巴不好,也不能算是好人。”

弘一法师也常劝导信徒要忌恶语,他说言语上的恶劣是佛教的教义中所不容许的,弘一法师在著作中提到《华严经》,其中就将口出恶言当作佛教中的第六大恶行。“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人的舌头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也是世界上最坏的东西。舌头能够说出世界上最好的话来,它能充满善意,暖人心扉,给人以希望和信心。然而,它也能敞开地狱的大门,满带怨毒与诅咒,挑拨是非,使人伤心气愤、痛苦不已。可见,世界上没有比舌头更坏的东西了!

佛陀在只园精舍的时候,六群比丘吵起架来,并且举出十点,嘲骂那些正直的比丘。佛陀知道此事后,便召集六群比丘来开示道:

过去,健驮逻王在得叉尸罗城治国的时候,有一头母牛生下一只小牛。有一婆罗门就从养牛人家讨回那只小牛,并为它取名叫欢喜满。婆罗门把小牛放在儿女的住处,每天拿乳粥饭食等喂养它,很爱护它。

过了几个月,小牛长大了。它想:“这婆罗门曾费了许多心血来养我,现在我是全阎浮提牵引力最大的牛,正好让我来显一下本领,报答他养育我的恩情吧。”

有一天,欢喜满对婆罗门说道:“婆罗门!请你到养牛的长者家,告诉他说:‘我所养的雄牛能拖一百辆货车。’你就以千金跟他打赌吧!”

婆罗门就到那长者的家里,问长者道:“这城中谁养的牛最有力啊?”

长者先举别家的牛来回答,最后说:“全城中没有一头牛及得上我所养的。”“我也有一只牛,能拖一百辆货车。”婆罗门道。“哪里有这样的牛?”长者不相信。“我家里就有。”婆罗门得意地回答道。

长者不服气,便以千金和他打赌。

婆罗门回去后,便在百辆车中装满沙石,顺次排列起来,用绳子从车轴上前后结住,为欢喜满洗浴,喂它香饭,将它装饰一番,驾在第一辆车的车轭上,自己坐上车,举起皮鞭叱道:“走呀!欺瞒者!拉呀!欺瞒者!”

这时,牛听到这话,觉得自己并非欺瞒者,为何今天受这种称呼呢?它不知所以,四只脚就如柱子般立着不动。长者看到这情形,就叫婆罗门交出千金。

婆罗门损失了千金,解下牛,回到家里忧郁地卧着。欢喜满回来后看见婆罗门忧郁地卧在那里,便走上前去问道:“婆罗门啊,你为什么躺在这里呢?”

婆罗门很不高兴地回答道:“千金输去了,还能睡觉吗?”“婆罗门!我在你家这么久,曾经踏破或打碎过碗没有?曾经在别处撒过粪尿没有?”“都没有。”婆罗门答道。“那么,你为什么要叫我欺瞒者呢?”欢喜满问道,“你这样称呼我,是你自己的错而不是我的错。现在你可以再去和那长者赌两千金,但这次你可不要再叫我欺瞒者。”

婆罗门听了牛的话,再去和长者相约打赌两个金。

依照上回的方法,婆罗门把百辆货车前后系起来,并将装饰好的欢喜满驾在第一辆车子的前面。婆罗门坐在车上,用手轻轻地拍着牛背说道:“贤者啊!前进呀!贤者啊!往前拉吧!”果然,欢喜满把系着的百辆货车拉着前行,很快到达了目的地。

专门养牛的那位长者终于拿出两千金来,其他的人看到这情形也都拿出很多钱来赏赐欢喜满。婆罗门因为欢喜满的帮助,终于得到了许多财物。

比丘们啊!恶语是谁也不喜欢的,就是畜生也不喜欢。

佛陀叱责六群比丘以后,就制定戒律,指示弟子们应该说柔软语、真实语、慈悲语、爱语,不可说恶语,因为恶语不仅伤害别人,更伤害自己。

人的话语就如同一把利刃,可以伐木,也可以伤人。美言美语受人敬,恶言恶语伤人心。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想去伤害我们身边的人,但是我们往往因为管不住自己的嘴而对人恶语相向,实际上,恶语虽只有一句,却十分伤人。

证严法师说:“一辈子的大事是好好说话。”一句或许在自己看来无关紧要的话,却可能会在听者心中划开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所以,请管好自己的舌头,不可说恶语,做一个言出友善、话语暖人的人。拿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自己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李叔同·《晚晴集》

我们从孩童时代就接受了教育,并且到现在还能脱口就能说出一句话:“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句话,大概意思就是说,我们要懂得欣赏别人和赞美别人;同时,要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

假如现在有一位长得貌美如仙的女子来到大家面前,任何人拿着一只放大400倍的放大镜来观看这个美女的脸庞,一定都非常的失望,因为我们看到的将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一张难看的脸。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拿望远镜来看远处的一座高山,那么我们看到的将是青山绿水,绿阴葱茏,仿佛人间仙境,令人流连忘返。

这就是放大镜与望远镜的原理。假如你能够始终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人们就会因为受到你的尊敬而倍感振奋。否则,一味挑剔别人的毛病,必然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人际交往也必然陷入困境。

要想成为一位成功而出色的人,宽厚待人,严以律己,是具备顾全大局胸怀的基本辅助层面。换言之,一个不能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人,就不可能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庄子·庚桑楚》载曰:毋庸人者无亲,无亲者尽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能宽以待人的人,就不可能拥有愿意与自己亲近的人,没有愿意与自己亲近的人,就等于是自己主动地远离了他人。

王梵志诗曰:“有势不需倚,欺他必自危。但看木里火,出则自烧伊。”在诗中,王梵志以木燃出火后自焚的道理,指出为人不可仗势欺人,否则的话,就会自食恶果。

韩愈在《原毁》中云:“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韩愈的确不愧为大家,寥寥数言,便把严律己、宽待人的道理讲得清清楚楚。

明代的学者薛宣也云: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总体而言,古之先贤为人,讲究待人的宽容与大度,更注重律己的严格与细微。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是完善自我人格的需要。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做到不苛求他人、体谅他人、理解他人、不谋害他人,不恶待他人、通常情况下,便会被他人看成一个与人为善、品德高尚的人。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仅仅是只与自己较劲,他人有了错误和缺点,同样也需要批评帮助,否则的话,就是失职的表现。但是,在批评教育时,自身要本着一颗宽容之心、友爱之心、团结之心,友好而耐心地帮助他人改正错误和完善缺点。

严以律己并不是自己一定要自虐、自残,宽以待人更不是说没有任何原则可讲。不管对哪一层面的人而言,原则、规章制度都必须要坚持,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

很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当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人,假如说不去费一番周折去找地话,是很难碰到的。有很多人,别人有了错误,就大加指责,恨不得拿棍子把他打死,就像拿着放大镜,巴不得把别人的缺点放大几百倍来看;当自己犯了错误,便千方百计地开脱责任,生怕丢了自己的脸面。

而我们的古人,却有自己犯了错而判自己死刑的人,他就是晋文公时代的李离。

当时,李离是随从晋文公的优秀法官,只因听信了不实之言而错杀了一个好人后,便把自己囚禁了起来,并给自己判了死刑。晋文公得知情况后,对他说,官职有大有小,所处的刑罚也有轻有重,所谓刑不上大夫!是下边的官有罪,这并不是你的罪过。

李离回答道:“我位高权重,并没让给下面的人来当;我领取的俸禄,也没分给下面的人;现在,我误听失察,错杀了好人,却要把罪过推给下面的人,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更何况治狱断案规定明确——因为失察而误判刑,断案人就要自己受刑;因为失察而错杀了人,断案人就该处以死刑!现在,我失察而错杀了好人,理当判斩。”

之后,尽管晋文公判他无罪,但李离还是用剑自杀而死。如此律己的境界,能不令今天的人们感到汗颜?

严以律己,得“以细行律身”。

相传,在白居易任杭州任刺的三年间,没有去过百姓的一草一木,声名非常好。当他离任回家闲居的时候,突然间想到了一件事,感觉自己是大错特错!这件事,就是他在游天竺山的时候,带回了两块如画的石头。他心想,要是所有游天竺山的人,都同他一样,取走两块石头的话,这样天长日久下去,天竺山岂不要被搬平了!由此,为了责己,同时也为了警醒世人,白居易写了一首《韵语秋阳》的“检讨诗”,诗云:

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叶。

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

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

白居易律己之严的心态,油然于字里行间,细细读来细细思量,值得敬服,值得叹服。

拿望远镜去看他人,是以一种超然的宽容与欣赏的眼光;拿放大镜看自己,是以一种决然的姿态来要求和磨炼自己。“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要做一个合格,首先就应该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严律己,宽待人,是人格道德方面的修养达到较高程度的直接体现,因而自古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做人的一种美德。努力克服自己的情绪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定火。”——李叔同·《格言别录》

要探知一个人是否有涵养,很容易,只要看他有无“定火的功夫”便知。这是李叔同给我们推荐的简易识人法,同时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李叔同的定火功夫可以从一件小事上反映出来。还是在浙一师任教的时候,一次下课期间,一个学生在教室里喊:李叔同在哪儿?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在学校里学生直呼老师的名字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属于目无尊长、目无法纪,要受处分的。那个学生或许只是一时兴起、图个好玩而已。

谁知道李叔同当时就在隔壁,听到这个学生的喊叫,他便用平时一贯的温和的语气回答了一声:“什么事?”听不出半丝的不满和怒气。等他来到教室一看,那个喊他名字的学生,早已吓得无影无踪了。对于这件事,李叔同并未放在心上,就跟没发生过一样,事后也没有再提起过。

定火功夫就是一种修养。修养的过程就是战胜自己的过程。能驯服凶猛的野兽,人未必都能驯服自己内心狂躁的野性,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灭外火容易,定心中火难。

喜怒哀乐,属人之常情,谁都不能没有,但怒之过当,就会破坏内心的和谐,致使事物乖张不顺,如同火焰不被扑灭,就有燎原的可怕后果。

汉高祖四年,韩信派人对刘邦说:“齐国伪诈多变,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请汉王假装答应我为王,以便镇抚它。”刘邦当时正值心性不顺,就很生气地骂道:“我被困在这儿,日夜盼望着他来,他却自己想要称王?”怒从心起,刘邦真想把韩信“解决”掉,但张良和陈平则极力劝导,告诉他目前情况绝不可施怒于韩信。于是聪明的刘邦就说:“干吗假装为齐王?我封你个真齐王多好?”

刘邦在一转念中,忍住了怒火,才没有因自己一时冲动而失去济世良才。

人受怒气的支配,往往会丧失理智,干出一些悔之莫及的蠢事。为此,林则徐曾悬“制怒”条幅于堂,时时以此警戒自己。在为人处世中,人要做到喜怒不形于色,胸怀雅量、包容乾坤,使情感喜怒有足够回旋的空间,才能让我们不为喜怒所扰,自在逍遥。

情绪是人的思考与行动的伴生物,事情做得顺利,智慧迭出,情绪就好。看天,天是蓝的;看花,花是好看的;看人,人是精神的。事情还没做完甚至还没开始着手做,障碍一个接着一个,头脑转不了弯儿,情绪就波动,看什么都不顺眼,尽管它们和你高兴时所看到的一模一样。

如果情绪仅仅是思考与行动的终极或“排泄物”——如果事情做砸了就痛哭一场——那也罢了,糟糕的是,情绪会改变你原来的思维方式,并不可避免地对你以后要做的事产生巨大影响。

一般人都有不易控制自己情绪的弱点,但人并非注定要成为他情绪的奴隶或喜怒无常心情的牺牲品。学会怎样消除破坏我们舒适、幸福的生活和阻碍我们成功的情绪敌人,是一门最精深的艺术。

我们应当尽力抹掉头脑里一切令人讨厌的、不健康的情绪,每天清晨起来,我们都应该是一个全新的人。我们应当从我们的思想长廊里抹去一切混乱的印象,取而代之的是和谐、使人振奋、清心怡神的东西。

1992年,美国总统候选人克林顿面临的对手是布什。从外部形象看,年仅46岁的高大英俊的克林顿当然比年纪老迈的布什占有很大的优势,但布什是一个很难对付的对手,是一个老牌政客,在从政经验的丰富与外交成就的显赫这两个方面,克林顿无法同他相比。虽然如此,克林顿在电视辩论中并没有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架势或进行人身攻击,而是要在广大观众面前展示出一个沉着稳重,从容大度的形象。在1992年10月15日第二次电视辩论中,辩论现场只设一个主持人,候选人前面都没有讲桌,只有一张高椅子可坐,克林顿为了表示他对广大电视观众的尊敬,一直没有坐,并且在辩论中减少了对布什的攻击,把重点放在自己任阿肯色州州长12年间所取得的政绩上。克林顿的这种彬彬有礼的做法,立即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好感。

最后一次电视辩论中,克林顿英俊潇洒的姿态,敏捷的论辩与幽默机智的谈吐使他出尽风头。他对布什的责难不屑一顾,而是得体地对广大观众说:“我既尊敬布什先生在白宫期间的为国操劳,又希望选民能鼓起勇气,敢于接受更佳人选。”话音刚落,掌声雷动。不久,克林顿成功当选美国总统。

在这场竞选中,克林顿表现了充分的自制力。可以这样说,自制是一种能力,一种可靠的自我限制行为,也是一种义务。快乐源于自制,成功也源于自制,一个能自制的人是一个令人折服的人。

人们对社会精英是极为挑剔的,竞争对手可是随时盯住你的行为,抓住一点失误就会伺机掀起轩然大波的,这就要求你格外谨慎、细致和小心。在特定的场合与特定的环境下,说话要慎重点儿。试想,如果克林顿听到布什的责难生气、发怒,那就会授人以柄,弄得自己难以下台。

一个人要有忍耐力,还要能适时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尽可能不让消极、对事物有害的情绪爆发出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不把喜怒哀乐写在脸上,影响他人和群体的情绪,影响大局的发展。

如果你觉得担忧,发愁或焦急时,如果你不自然地紧张或与自己过不去时,如果你处在心理低谷的时候,你不妨暂停一会儿,在心里告诉自己说:“这并非一种睿智聪明、思维敏锐的人所过的生活啊!这并非一个完整的人的生活啊!这只不过是一个从未享受过生活乐趣的无知者的生存方式啊!”这样想过之后,你的情绪就会逐渐平静下来。诚如李叔同所言,“定火”确实是一门功夫,需要的是修炼、克制,需要的是自己战胜自己。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李叔同·《格言别录》

对自己的要求,应该像秋风扫落叶般不讲情面,对待别人就不同了,应如春风般温暖。李叔同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诠释得如此亲切有味,我辈真应该仔细品味一番。

的确,对待评判自己的一言一行,最忌如农贸市场买菜时的讨价还价,一脸和气。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怎可嘻嘻哈哈一带而过!

俗话说“人无完人”,不管你是千古帝王,还是平头百姓,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关键是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自己的过失。如果你能及时修正自己,你的品性人格自会日趋完善,他人也就乐于接受你。相反,你不加约束地纵容自己,则势必在歧路上越走越远,从而彻底地毁掉自己。

古代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很多人以此就为所欲为不检点自己的言行。但也有一些开明的皇帝,能够以身作则带头用相关的法律约束自己,如果自己做错了事,决不遮遮掩掩,甚至能勇于悔过,下诏自责。

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一个典范。

有一个名叫党仁弘的大将,曾经跟随唐太宗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战功赫赫,很受唐太宗器重。唐朝建立后,党仁弘做了广州都督。谁知这位封疆大臣,很贪婪,自恃功高权重,在任上贪取财物达一百多万。不久,被人告发。公元642年,大理寺查清他的罪恶后,依法判处党仁弘死刑。

消息传到唐太宗耳朵里,他正在吃晚饭呢,于是马上命令撤掉晚饭。他想到党仁弘的才略和为大唐江山立下的汗马功劳,很想给这位大臣一条生路。于是,他凭着皇帝的权威,下令大理寺改判,将党仁弘黜为平民,流放钦州。

处理完了,唐太宗还在想为什么一个开国功臣就变成了贪官。他非常不安,越想,发现自己的处理越不妥。经过反复思考,他感到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他就把几个心腹大臣叫到金銮殿,商讨事情的严重性。

白发苍苍的宰相房玄龄说:“陛下贵为天子,切不可这样自怨自责。不能因一点小错就当众贬低自己,以后靠什么维护自己的威信呢?如果陛下威信扫地,天下也就危险了。”

很多大臣善意的劝告唐太宗不要小题大做,事情过去就过去了。但唐太宗说:“小错,也是错。自古以来,贤明的国君很重视取信天下,我徇私枉法,已被天下耻笑。如果认识到错误,又没胆量承认错误,岂不是更为天下耻笑,更失信于百姓吗?做皇帝的,有法不依,有错不认,还谈什么威信?又靠什么统治天下呢?”

最后,他毅然决定,把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部召集到宫廷,当众宣布:“我偏袒党仁弘,乱了国法,犯下大错,现在当众悔过。为了惩戒,从明天起,我要到京城南郊坐席思过,谢罪三天,每天只吃一顿素餐,并布告天下,让所有的人都知道这件事。”

大臣们希望太宗不要这样自我惩处,一再磕头请求,从早晨直到傍晚。最后太宗降下《罪己诏》,说:“我有三项罪过:第一条罪,错用党仁弘,识人不明;第二条罪,包庇党仁弘,因私情扰乱法令;第三条罪,亲近好人但没有给他赏赐,讨厌坏人却没有给予处罚,赏罚不明。”他还下令把《罪己诏》布告天下,让所有的人都知道。

大家看到皇帝这样严格要求自己,勇敢地承认过错,就更加自觉遵守国法了。唐太宗也因此才亲笔书写了中国历史上最华丽的一页篇章——贞观之治。“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以为严于律己仅仅是要在大事上明辨是非,而在点点滴滴上的纵容,同样可以把你毁掉。

古人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如果放任自身某些看似无关痛痒的小毛病而不加以及时自觉并且有效地修正,终将会酿成灾难,小则身败名裂,大则招致亡国。严于律己就要要求我们要时常依照好的准则来检点自身的言行和思想,从善如流,否则等出现不良后果再深深痛悔都已太晚!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防微杜渐”,意思是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这个成语的出处是有个典故的。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臣,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食,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皇帝,指出窦家权势对国家的危害,建议迅速改变这种现象。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因此而自杀。

丁鸿在给和帝的上书中,说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的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

这就是防微杜渐的由来,道理很明白:原则的破坏都是从小处开始的,而且都是因为自己意念的妥协而引起的。刚开始的时候我们都喜欢打擦边球,既在设定的原则之内,又达到了界限。偶然有几次超越了界限,纵然心里有过内疚感,但时过境迁,看看超越了界限几次也没有什么明显的不良后果,慢慢地内疚感也就淡忘了。超越界限的次数多了,人也就会开始麻木,界限已经不再是界限,界限被超越了,也可能再次设定新的界限,但是既然旧的界限已经打破了,再次超越新的界限就没有什么难的。

著名的伊索寓言中有一则寓言名为《贼和他的母亲》。其中写道:一个小孩从他的同学那里偷了一册课本,带了回去给他母亲,他的母亲不但不打他,反而鼓励他。第二次他偷了一件斗篷,带给她的母亲,当时她还是奖励他。这青年长大成人后,便进而偷更值钱的东西。后来他在干这种勾当的时候,被人捉住了,双手反绑在后面,带到刑场上去。他母亲在人群中跟着,伤心得很,激愤地捶着胸脯,在这当儿,那青年人说道:“我愿在我母亲耳边和她说几句话。”她走近他跟前的时候,他敏捷地用牙齿咬住她的耳朵,并且咬了下来。他母亲骂他是个不孝的儿子。这时他就回答说:“唉!在我初次偷了那册课本带给你的时候,如果你把我打了,我该不会到这个地步,也不会这样蒙羞而死。”

任何一项罪恶的行为都来自于我们对诱惑的一次小小让步,任何一项重大的计划,它的失败都来自于我们对自我的一次小小的放纵。

所以李叔同说“律己须带秋气”,要冷若冰霜,要丝毫不留情面,不给自己留下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否则“律己”就是奢谈,就会失去它所有的意义。第二章云淡风轻,淡泊超然

静坐水流处,笑看风云起。云淡风轻,是一种超然淡定的处世态度;云淡风轻,是潇洒人生起步的基点;云淡风轻,是无论伟人还是百姓都该拥有的情怀;云淡风轻,是美丽人生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要宠辱不惊,淡定从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变故。人生,携一种淡定,留一份从容,你的天地会宽广起来,正所谓:云淡风轻真性情,随遇而安品高洁。愿云淡风轻,伴你左右,快乐生活每一天吧!拿得起是可贵,放得下是超脱

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李叔同·《格言别录》

这句话意思是:要把身心、世界都放下,看透、达观,修炼才有效果。“身心世界”,指内部的身心,外部的世界。“身心世界”,这是几个世界?看似两个世界,其实是一个世界。只是这个世界很复杂,很难识别,当然也无从放下。其实,放下外在世界,你就拥有自己了,否则只是迷。我们的人生常是走夜路,鬼打墙,你如果摸着墙根走路,永远走不出迷宫。但再高的墙也能上去,你只要站在高墙上一望,迷宫不见了,路很清晰。对付这个世界就得这样,它跟你玩捉迷藏,藏猫猫,你就得站高点,望远点,不必奉陪。“超方特达之观”,指超然达观。“超方”,超然方外。“特达”,豁达。我且问你,超然与豁达有啥差别?超然,指从稀泥中把泥脚秆拔出来,洗干净,不再和稀泥。豁达,指不用那么复杂,不用走出来,视淤泥如莲花,看垃圾为宝物,无净无垢,一切都好好好。显然,后者是真正境界。佛陀救人出稀泥,自己却在稀泥里。送有缘人赴西方乐土,他自己下地狱。

拿得起,放得下的人们,他们拥有一颗坦然的心,无论是得到的还是失去的,只要已经成为事实,就应该了却牵挂,顺其自然。放弃,是一种境界,是自然界发展的一种必由之路。漫漫人生路,只有学会放弃,才能轻装前进,才能不断有新的收获。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宝贝”,但您不可能什么都得到,在某些时候一定要学会拿得起、放得下。人生最大的敬佩是拿得起,生命最大的安慰是放得下。

在一次周年晚宴上,李嘉诚说了一句座右铭:“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这句话是李嘉诚人生修炼最高境界的体现,也就是“拿得起,放得下。”

歌德说:“一个人不能永远做一个英雄或胜者,但一个人能够永远做一个人。”这里,“做一个英雄或胜者”,指的便是“拿得起”时的状态;而“做一个人”,便是“放得下”时的状态。一个人若是能活出这种状态,便可谓一位潇洒、想得开的智者。

不要感叹自己缺少什么,能够放下自己手里拥有的东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看得开的人。

有一本书名为《与神为友》的书中写道:“我不会‘抓紧’任何我拥有的东西!我学到的是,当我抓紧什么东西时,我才会失去它,如果我‘抓紧’爱,我也许就完全没有爱,如果我‘抓紧’金钱,它便毫无价值,想要体验‘拥有’任何东西的唯一方法,就是将它‘放掉’!”

张曼玉的成功尽人皆知。而过去,在她成长的道路上,她却曾经为她错误的坚持付出过不小的代价。刚进入演艺圈的时候,她还是个少女,那时,她只想在银幕上扮靓,只肯演妩媚动人的少女。演了几部电影之后,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观众不认可她的妩媚,不认可她演美貌少女时的表演。这个时候,圈里的人就劝她,以她的形象、她的演技,她应该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如果不是总演少女,也许会取得成功。这个建议本来是很好的,可那时,张曼玉很相信自己的演技,也相信自己的相貌,相信自己的青春。于是,她固执己见,继续演少女。这样又演了几部戏,结果,还是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

屡遭挫折之后,她终于放弃了那些无意义的坚持,决定改变戏路。于是,一个接一个全新的角色就出现了。从《新龙门客栈》里的老板娘,到《宋庆龄》里的宋庆龄,从《一门喜事》里的新娘子,到《甜蜜蜜》里的打工妹,从《济公》里的放荡妓女,到《青蛇》里的可爱青蛇,她角色多变,演技出色。张曼玉终于成功了。

这些角色的出演,给张曼玉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她连续四次获香港金像奖最佳女演员奖。可以说,她获得了最辉煌的成功。而这成功,当然得归功于她及时放弃了无意义的坚持的缘故。

如果你能够领悟“放下”的道理,你将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只有懂得放下,才能掌握当下。更何况,人生在世,如果不能把一些不是很必要的东西放下,你的“人生行囊”将很快就没有空间去搁置你真正需要的东西。

一个人拿得起是一种勇气,放得下是一种度量。对于人生道路上的鲜花与掌声,有处世经验的人大都能等闲视之,屡经风雨的人更有自知之明。但对于坎坷与泥泞,能以平常心视之,就非易事。大的挫折与大的灾难,能不为之所动,能坦然承受,这就是一种度量。佛家以大肚能容天下之事为乐事,这便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既来之,则安之,这是一种超脱,但这种超脱又需要多年磨炼才能养成。拿得起,实为可贵;放得下,才是做人的真谛。

有些自以聪明的人常常会暗自庆幸自己拿了多少。事实上,他们才是最糊涂的。拿得越多,说明放不下的也越多。那么,背负的也就越多,活的也就越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