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论(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1 20:44:43

点击下载

作者:清·周士祢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婴儿论(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婴儿论(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试读:

校注说明

《婴儿论》系清代医家周士祢著。周士祢(生卒年不详),福建福州人,约生活于乾隆年间。《婴儿论》成书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原稿国内疑未刊行。此书十九年后传入日本,受到日本医家的高度重视,认为“周氏之精哑科,犹叶生鉴病于镜,脏腑癥结,了然可知也”,对其有较高的评价,并于日本宽政九年丁巳(1797)由日本平安书铺刻印出版。书中凡属儿科疾病多有论及,对儿科常见疾病辨证准确。《婴儿论》国内版本尚无以得见,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2007年12月第1版),现存《婴儿论》版本情况如下:日本宽政九年丁巳(1797)刻本,现收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上海市医学会图书馆)。其中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馆藏的刻本(简称“上海本”)保存完好,印刷较清晰,本次校注以该馆馆藏的刻本为底本,以《金匮要略》《伤寒论》等古典医籍作为参校。

关于本次校注整理的几点说明:

1.原书为繁体竖排,今改为规范的简体横排。书中的方位词“右”统一改为“上”,方位词“右上”改为“上前”,不出校记。

2.底本中的异体字、古今字、俗写字,统一以规范简体字律齐,不出校记。

3.凡明显错别字,径予更改,不出校记,如:剂量“一钱七”径改为“一钱匕”,炮制法“灸”径改为“炙”等。

4.关于中药名,凡明显错别字的,径予更改,不出校记,如“石苇”径改为“石韦”等。而中药别名、古名等,不予更改,比较生僻的出注,如:恶实:牛蒡子之别名;钓藤:即钩藤,《本草纲目》及其以前古本草均以钓藤为正名,今乃称钩藤。

5.底本中的通假字予以保留,首次出现出校记。

6.个别生僻病证名,首次出现出校记解释。个别生僻字词首次出现出校记解释或加注音。

7.底本无目录,此次校注为方便查阅提取标题编排目录。

8.《婴儿论》正文第一篇卷首处原有“婴儿论”“清福州周士祢著”“闽中郡李子安撰次”共十八字,现删除。附录内容结尾处原有“婴儿论尾”四字,现删除。序

人之所爱,莫有过爱子者也。而爱之至,不能无所忧,忧之至,莫有过忧其疾者也。唯其疾是忧,不知所以除之之道而可乎?传云:有疾不择医,为不慈不孝。夫苟欲免不慈不孝之讥,宜莫如择医之良矣。夫医之为技,不专其科,则不能得也。志分道歧,则其技亦不能(1)(2)(3)精也,如甘绳之射,宁越之学,轮扁之斫轮,佝偻丈人之承蜩(4),可以观也已。自非神完守固,外物不胶者,何能有慧解哉?是以医之为技,专门之士而往往有良言。平安广川子专业哑科,来游于吾崎,留二岁,术日大行,即越人之过咸阳也。予颇好方脉之书,广川子请与予交,每或相会,辄及脉家之说。一日携清人周士祢《婴儿(5)论》,告曰:某曩购此书,实如获异宝,既而验之,发惊、疳、癖(6)诸症,率皆无不奇中。周氏之于小方脉,可谓精矣。予欲附之剞劂,(7)以公于天下。子幸赐弁一言,可以行远也。予受卒业,乃叹曰:周氏之精哑科,犹叶生鉴病于镜,脏腑癥结,了然可知也。盖神完守固,外物不胶,而后得者也。广川子之获之,亦不异越人之遇长桑君也。斯书之行也,天下之爱其子而忧其疾者,必延熟斯书之医,则亦可不谓知所择哉,夫然后庶几免不慈之讥矣乎!(8)宽政丁巳孟陬望日长崎吉村正隆士兴题【注释】

(1)甘绳之射:即“不射之射”。春秋战国时期,峨眉山上有一箭术高超的甘绳老人,能不用弓箭而使苍鹰落地。喻技艺高超。

(2)宁越之学:宁越为战国时中牟人,他家世代以种田为生,为免除种田的辛苦,他刻苦读书15年,终因品学兼优,周成公聘他为师。喻只有立志苦学,方能终有所成。

(3)轮扁之斫轮:指精湛的技艺。轮扁斫轮出自《庄子·天道》:“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轮扁:指春秋时齐国有名的造车工人;斫轮: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

(4)承蜩(zhěngtiáo整条):以竿取蝉。承,通“拯”,典出《庄子·达生》,有佝偻老人承蜩故事。喻全神贯注,技艺高超。

(5)曩(nǎng攮):以往,从前。

(6)剞劂(jījué机决):雕板;刻印。

(7)弁(biàn变):古人加冠谓之弁,此引申为序文之意。

(8)宽政丁巳:即宽政九年(1797)。宽政是日本天皇的年号之一,在天明之后、享和之前,指西元1789年到1800年的期间。序

天下无医书,有医书者,长沙之书也。虽然专于伤寒,而有缺婴孩与杂病。是天出其人,而未尽者欤。顷者,周士祢先生著《婴儿论》,请序于予。予翻卷以诵,其始于初生,终于杂病,其体全拟长(1)沙之书。盖先生业哑科,而嗜长沙之书,亲谓韦编数次绝矣。有人诰曰:长沙是哑科之祖者乎?笑曰:庄周所谓无用之用,颇识斯意,(2)则可与论此癖也。其所著蕴奥,实仿佛长沙之口气,其起死肉骨则世遍所知。予何敢赘矣?呜呼!天运循环,或有迟速,尝出长沙氏,而后千有五百年,今又出周氏,遂全其所缺。自是以后,长沙与周氏,两衡于天地之间,而后应知予之所论非过当矣。予深感周氏能得长沙之骨髓,而醒世之言,以充其所缺,因妄习数言,冠其首,以为之叙。(3)乾隆戊戌三月之望福州信伯虎谨题【注释】

(1)韦编:古代用竹简书写,用皮绳编缀称“韦编”。韦,经去毛加工制成的柔皮。成语“韦编三绝”出自《史记·孔子世家》,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2)起死肉骨:即“起死人肉白骨”。把死人救活,使白骨再长出肉来。语出《国语·吴语》:“君王之于越也,医起死人而肉白骨也。”比喻给人极大的恩德。

(3)乾隆戊戌:即乾隆四十三年(1778)。

辨初生脉证并治第一

儿初生,肌肤至红,啼声吃吃,胸腹坚硬者,此为热 毒所致。

儿生下,身体石硬,啼声沉浊者,此为寒毒所致。

儿落草,肌肉淡白,啼声微细者,此为虚质,难养也。

儿始生,发黑体实,遍身顺和,啼声高朗者,为无病也。

儿口内含瘀浊,先急拭去,而宜与甘连汤,以吐若泻也。

初生,肌肤淡白,啼声虚微者,为血气所亏也,宜五香汤主之。五香汤方三分二分二分三分三分二分

丁香 藿香 木香 沉香 红花 甘草

上六味,以沸汤五合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服。

儿为纯阳,若身红如燃,及胸腹石硬者,宜甘连汤主之。甘连汤方三分二分三分

甘草 黄连 大黄

上三味,以沸汤渍之须臾,绞去滓,用绵缠子酿,以令儿吮之。

儿初生无脉,周时微动也。婴儿脉,大指下六七至,是为常脉也。(1)(2)

儿脉龀髫,一息七八至,为无病也。童丱脉,一息五六至,为常脉也。(3)

儿初生,二晬时,则与乳而可。若速与乳,则使毒内伏,遂为疮疹之病也。

儿生下,黑便当续出。若稠黏而少者,甘连加大黄汤主之。

儿落草,胸腹石硬者,为毒多,宜攻击方。

儿浊便竭者,可与乳饵;不竭者,未可与乳饵。若误与者,后必致胎毒之病也。

儿初浴后,六日而浴,尔后隔日而浴,三七后减浴。若妄浴者,致风寒之病也。(4)

落脐后湿烂者,为恶候也,桃花笺傅之。

儿初生,妄灸者,发惊,无病不可逆灸也。

落带后,欲浴者,宜文蛤油傅之。文蛤油方一钱一分

川文蛤 甘草

上二味,研筛,调清油傅之。

儿初生,脐疮出血,啼叫不安者,以白石脂研傅之。(5)(6)

儿初生,奶汁稀少,饲以佗物则致奶癖,或惊疳泻痢之病也。

儿初生,遍身微冷,啼声不发者,宜蜜附汤主之。蜜附汤方三分三分二分二分

人参 蜜香 附子 干姜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

儿初生,哺饭者,以周岁为可,法用陈米饭。始哺之,要研烂如泥,与乳每日与一二匙,渐至完饭。儿四五岁者,不与乳而无妨。二三岁者,未可断乳,若强断,则致疳癖之病也。

儿颅门跳动者,为筋骨不实,宜五香加僵蚕汤主之。

儿身体羸弱,肌肤干燥者,宜活血汤主之。活血汤方一钱一钱五分三分

当归 芍药 红曲 甘草

上四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

儿颅成八字,名解颅,此为缺乳所致也。

儿溏泻,真阳必陷降,遂致囟陷者,健骨汤主之。

儿语迟属口软,行迟属脚软,此为体气虚缺所致,宜健骨汤主之。健骨汤方二分五分五分二分三分二分

人参 当归 白僵蚕 莲蕊 野蚕 甘草二分 生姜

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7)

儿口疮如雪,为白雪疮,腹中饥欲乳,口为妨,用罗缠指头,酿薄荷汤,以屡拭,宜火济汤。火济汤方三分三分二分二分,炒二分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 茉莉白(8)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四味,取七合,去滓,内茉莉白,搅调,分温服。

儿鹅口者,即白雪疮也。若喉内肿者,名乳蛾,有双、单,俱胎毒热灼所致,宜火炭母汤。火炭母汤方一钱各三分五分二分

火炭母 大黄 芒硝 桔梗 甘草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四味,取七合,去滓,内芒硝,搅调,分温服。

乳蛾,咽肿热痛,啼声不出,乳饵不能者,碧雪主之。碧雪方六两一两十个,去核半两,研

芒硝 寒水石 青果 甘草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至半斗,内蓝板,以色碧为度,不住手搅,和匀,倾盆内,经宿凝成雪,研末,每含咽三分,或以水服一钱匕。

儿初生,脐疮,若遗毒蚀烂者,宜桃花笺贴之。桃花笺方二两

石灰

上一味,以雪水五升,渍二旬,加辰砂搅调,色如桃花为度,以酿笺子一旬,晒干寸裂,贴患处。

儿舌下肿,尖如小舌,名曰重舌,此为热毒所致,急用铍针刺之,(9)血出当差,仍灸廉泉。若再发者,以不灸故也。

儿初生,元阳未实,若乳饵失节,若努力啼号,必脐尖,名曰脐突,宜消疳汤。

脐尖如旋螺,脉数实者,枳芍加芒硝汤主之。枳芍加芒硝汤方三分五分,炒三分

枳实 芍药 芒硝

上三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

儿初生,眼目不开,脉必数,若大便难,此为胎热所致,宜甘连加大黄汤,傅以熊胆汁。

儿初生,皮肉锁其谷道,此为锁肛,法急割破,大便当通,若不通者难治。

儿变蒸,此为胎毒散,宜红花汤主之。红花汤方三分三分三分三分二分

红花 大黄 黄连 芒硝 甘草

上五味,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频频服。

儿交奶为病,必发热,或有疥者即是也,宜犀角消毒汤。犀角消毒汤方(10)二分五分五分五分二分

犀角 荆芥 防风 牛房子 甘草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五味,取七合,去滓,内犀角屑,搅调分服。

儿初生,身热不解,大便如胶,名曰胎热,必发口疮,若剧者,发丹毒,宜红花汤主之。

诸热温温,元真昏晦者,发惊。若虫动,若胎毒,亦发惊。(11)

儿初生,身热四五日,红班簇簇者,为丹毒,宜火济加辰砂汤。

儿初生,身体肥厚,反筋骨乏力,名曰胎肥,宜大麦 煎主之。大麦煎方(12)五分三分三分五分

茯苓 砂仁 马舄 麦芽

上四味,以水一升,先煮麦芽,减二合,内诸药,再煮取六合,去滓,分温服。

儿始生,露骨柴削,晨暮啼躁不安,名曰胎瘦,宜养肝汤。养肝汤方五分五分三分三分二分

缩砂 茯苓 红曲 白术 生姜(13)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加蜂蜜一匙,搅调分温服。(14)

儿初生,面体痝然浮肥,其色鲜明者,为胎肥,茯苓加桃花饮主之。

儿初生,脐未干,屡浴,为湿邪所袭,遂发热而惊,名曰脐风,宜还魂加辰砂汤。

儿脐风,必发惊,短息喘鸣者,麻杏甘石汤主之。麻杏甘石汤方五分五个三分一钱

麻黄 杏仁 甘草 石膏

上四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二三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

儿初生,发惊脉弦,痰喘张口,胸满呕而烦,不能乳者,紫霜丸主之。紫霜丸方二钱,醋淬二钱二钱,去皮油四钱

代赭石 石脂 巴豆 杏仁

上四味,相和捣糊丸罂粟大,每服二三丸。

儿生下,头大颈细,若目多白睛,面白,身体瘦者,多愁少喜也。

儿初生,遍身赤,胸腹硬,啼声吃吃者,必发惊。

儿初生,身冷肤硬,啼声嗄,名曰硬体,此为阴毒也。

儿生下,脉微续者为佳,若妄出者,难养。

儿初生,啼声绵绵相续者,为有寿也。

儿啼声绝,复扬急者,为腹痛也。

儿啼是歌,盖胎毒散也。

儿初生,卵缝囟黑者为实,浮白若肿大者为虚。

儿颈细者,致夭横。腹硬者,亦致夭横。

儿初生,体肤如石硬,名曰五硬,胎毒凝结令然,厥冷而声不发者死。

儿始生,身体软弱而无力,为筋骨不成,名曰五软,宜健骨汤主之。(15)

腊内脐风,发惊而呕者不可治。百晬咳喘,亦不可治。

婴孩,脑后发疮如鸡子大,红紫而焮热,名曰脑疮,死。

儿生下,无肛者,为锁肛,急割之。锁肛者生,锁肚者死。【注释】

(1)龀髫(chèntiáo衬条):指童年。

(2)丱(guàn惯):年幼。

(3)晬(zuì醉):一昼夜。

(4)傅:通“敷”。

(5)佗:通“他”“它”。

(6)奶癖:中医病证名,即乳癖,是指妇女乳房部常见的慢性良性肿块,以乳房肿块和胀痛为主症,常见于中青年妇女。此指小儿膈下的硬块。

(7)如:原作“加”,据北大本改。

(8)内:通“纳”。

(9)差:病愈。差,通“瘥”。

(10)牛房子:北大本作“牛蒡子”。

(11)班:通“斑”。

(12)马舄(xì戏):即车前草。

(13)加:原作“如”,据北大本改。

(14)痝(máng忙)然:肿起貌。痝,肿起。

(15)腊:即人出生后七天。人之初生,以七日为腊;人之初死,以七日为忌。

辨寒热脉证并治第二

寒热之为候,有风湿,有疮疹,有宿食,有惊动,皆能发寒热,须要别论,以无令误也。

病人发热恶寒,脉缓者,名曰感风。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儿洒淅恶寒,毛耸身厥者,发大热,脉急弦者,发惊。(1)

病人恶寒而振,反发热,濈然汗出而解者,温病也。

病人寒栗鼓颔,反发热,汗流而解,反复必期时者,为疟疾也。

发热恶寒,身振栗而无汗,面红尻冷者,为痘疹,脉紧者,必发惊。(2)

儿发热呕乳,面红神昏,睡则惕跳者,为客忤也。

儿身热腹满,必吐乳,脉滑而实者,为食饪所伤,发惊。

儿发热啼哭,缓急交作,握拳啮齿者,为腹痛也。

儿发热有时,其热睡则益盛者,以虫动所致也。

儿微热啼号,呕乳发作,肌肤渐甲错者,为缺乳也。

病人脉细而数,或渴或溏,元真昏晦,身热郁郁,睡反益剧者,草果饮主之。草果饮方三分五分一钱三分五分三分

草果 槟榔 柴胡 黄芩 小连翘 生姜二枚 大枣

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3)

儿身体微热,若乳反气力如故者,为交奶,必发疹也。

儿热郁,必发口疮,如疳热、痢热,发走马疳,医须要屡视其口内也。(4)

儿发热恶风,鼽嚏鼻塞,若咳喘吐乳,若微搐,夜卧不安者,惺惺散主之。惺惺散方二分三分五分五分三分二分

人参 白术 茯苓 桔梗 天花粉 细辛一分三分 薄荷 甘草

上八味,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5)

儿鬾病者,乃饮母鬾乳所致,宜逐疳汤。逐疳汤方各一钱炒。各五分三分

青皮 茯苓 白术 使君子 红曲 甘草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

儿交奶伤,与五香汤。发疥者,与犀角消毒饮。

恶寒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方二分一钱三分二分二枚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上五味,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适寒温分服,须

(6)臾歠热稀粥,以助药力,温覆令汗出。若不汗,更服。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太阳病,项背强,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葛根汤方五分三分二分五分二分二分

葛根 麻黄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二枚大枣

上七味,咀,以水一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合,去沫,内诸药,煮取七合,去滓温服。将息及禁忌。

伤寒身热,睛不了了,致衄血,若发惊,是以阳气重故也。

伤寒,脉浮紧,无汗反致衄者,欲解也,宜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麻黄汤方五分三分二分八个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上四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黄,减五合,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去滓,温服,覆取微似汗,如桂枝法将息。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大青龙汤方二钱五分三分八个三分三枚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生姜 大枣 

如弹丸大石膏

上七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黄,减五合,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去滓温服五合,取微似汗。若不汗,再三作剂。汗出多者,停后服。

伤寒阳旦证,医服阳旦汤,尚不汗者,以气运未适故也,须续服前方,后得气运适者,肌肉即和谐,仍濈濈汗出也。(7)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枝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与小柴胡汤主之。小柴胡汤方一钱五分三分三分一钱三分

柴胡 黄芩 人参 甘草 半夏 生姜 

三枚大枣

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减七合,去滓再煎,取一升,分温服。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主之。五苓散方五分五分三分三分五分

猪苓 泽泻 茯苓 桂枝 白术

上五味,为末,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潮热郁郁,呕不止,小便赤者,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伤寒脉滑,肌肤大热,反大便溏,小便白,此为真热假寒候,宜白虎汤主之。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下之则愈。大柴胡汤方二钱五分五分一钱五分三分

柴胡 黄芩 大黄 芍药 半夏 生姜 

五分二枚枳实 大枣

上八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再煎,分温服。

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方一钱五分五分

大黄 甘草 芒硝

上三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小承气汤方一钱四分五分

大黄 厚朴 枳实(8)

已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此为实也,宜大承气汤。大承气汤方一钱四钱五分三分

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上四味,以水二升,先煮二物,减五合,去滓,内大黄,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两沸,分温再服。

病位于开者,桂枝汤所适也;位于阖者,承气汤所适也;位于枢者,柴胡汤以和之。

病人振寒大热,流汗而解,三日若四日再三发作如故,此为温毒所致,宜达元饮主之。达元饮方五分五分三分五分三分三分

槟榔 厚朴 知母 芍药 黄芩 草果 

二分甘草

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竹叶石膏汤方七叶五分五分三分二分三分

竹叶 石膏 半夏 人参 甘草 粳米 五分麦门冬

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

病人脉微弱,而气逆面红,小便难,时时呕,不食者,犀角辰砂汤主之。犀角辰砂汤方一钱五分三分二分三分

茯苓 犀角 辰砂 食盐 生姜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

太阳病二三日,振寒而汗出,一身凉和,反脉弦紧,此为疟疾也。

太阳病,热忽退,身凉,头痛未歇者,为疟邪也。

病人恶寒,脉数而弦,腕冷如灌水者,必疟疾也,柴胡干姜桂枝汤主之。柴胡干姜桂枝汤方五分三分五分三分二分二分

柴胡 黄芩 半夏 桂枝 干姜 生姜 

二分二枚二分人参 大枣 甘草

上九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

疟病,必振寒而发热,休作难愈者,食鱼为妙,附子摩散主之。附子摩散方一块,去皮

附子

上一味,研如泥,醋调,发前一时傅脊骨自验。

疟疾,若温病,虚羸少气,气逆欲吐,小便必赤,若足热,此为余热未解,宜竹叶石膏汤主之。

疟病夜发者,法出血中之邪,宜桂枝加桃仁当归汤。若欲截邪者,斩鬼丹主之。斩鬼丹方研研如泥

黄丹 独头大蒜

上二味,同捣为丸,发日五更,以水五合,服一钱匕。

伤寒,若瘟疫,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方五分三分三分三分三分三分

柴胡 桂枝 干姜 栝楼根 黄芩 牡蛎二分 甘草

上七味,以 水 一 升,煮 取 七 合,去 滓 再 煎,二 三 沸,分温服。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甘草附子汤方五分三分五分三分

甘草 附子 白术 桂枝

上四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三服。

风湿在表者,开鬼门;在里者,洁净腑,宜渗湿汤。渗湿汤方(9)二钱,半生半炒一钱黑炒,三分三分

仙遗粮 茯苓 黄柏 生姜 大二枚枣

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佳,慎不可以火攻之。麻黄加术汤方五分三分二分七个五分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白术

上五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黄,减五合,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去滓温服,覆取微似汗。(10)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防己茯苓汤方一钱五分三分一钱二分

防己 黄耆 桂枝 茯苓 甘草

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汤主之。茵陈汤方二钱一枚五分

茵陈蒿 栀子 大黄

上三味,以水二升,先煮茵陈,减五合,内二味,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茵陈五苓散主之。茵陈五苓散方一钱一钱

茵陈蒿 五苓散

上二物,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

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黄,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生萝卜啖之。

诸病黄家,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热在里,当下之。以汗解之,宜桂枝加葛根汤;欲下之,宜大承气汤。

夏热所伤,头痛身热,脉微浮而小便如血,宜黄连香薷饮主之。黄连香薷饮方三分五分三分五分,炒二分

香薷 厚朴 黄连 白扁豆 甘草 生姜三分三枚 大枣

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11)

太阳中热,暍是也,脉浮而渴,若睡中微搐,若小便涩者,五苓散加辰砂三分服之。

夏月伏热烦渴,脉微数,若泻黄者,大顺散主之。大顺散方四钱四钱四钱二钱

桂枝 杏仁 干姜 甘草

上四味,捣研筛,每服一钱匕,以白饮服。

儿体羸弱,少气力,适感触夏热,客邪食真,遂飧泄,而脉微弱者,解暑补真汤主之。解暑补真汤方五分,蜜炒三分三分十个五分

黄芪 参叶 甘草 五味子 麦门冬 

二分五分三分五分黄连 茯苓 白术 陈皮

上九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

暴卒腹痛,若霍乱吐泻,四肢厥者,宜藿香饮。藿香饮方三分三分三分三分三分二分

藿香 木香 益智 白术 木瓜 食盐

上六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

身热焰焰,烦渴舌焦,脉滑而数,小便如血,宜白虎加人参叶汤主之。

暍病身热,烦闷大渴,少气倦怠,或霍乱昏眩,吐泻冷汗者,湿霍乱也。不吐泻者,此为干霍乱,难治,紫霜丸服之。

伤寒若中暍,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四逆汤方三分三分三分

附子 干姜 甘草

上三味,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再服。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通脉四逆汤方五分五分五分

甘草 附子 干姜

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身体暴厥,以阴阳难顺接故也。若脉滑而厥者,热厥也,宜白虎加桂枝汤。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吴茱萸汤方五分五分五分二枚

吴茱萸 人参 生姜 大枣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温服。(12)

病人奄忽而厥者,发大热,前热者后必厥,厥剧者热亦剧,厥微者热亦微,紫霜丸导之。

病胸腹硬痛,额汗出,四肢厥寒,此为食厥,宜急吐之。

发汗若下之,阴虚阳暴绝,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茯苓四逆汤方五分二分二分五分五分

茯苓 人参 甘草 干姜 附子

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伤寒脉浮,身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甘草干姜汤方三分三分

甘草 干姜

上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若四肢挛拘而微厥者,宜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芍药甘草附子汤方二钱五分五分

芍药 甘草 附子

已上三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加蜜一匙,分温服。

蛔厥者,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乌梅丸主之。乌梅丸方二百个六两十两一斤四两六

乌梅 细辛 干姜 黄连 当归 附子两,炮四两,去仁六两各六两 川椒 桂枝 人参 黄柏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十丸,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臭等食。(13)

病人腹满身热,合面蜷卧,其脉细数,虽腹硬不可攻之,宜柴胡平胃汤。柴胡平胃汤方五分三分三分三分五分二分

柴胡 黄芩 人参 甘草 半夏 生姜 

三分五分五分苍术 陈皮 厚朴

上九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频频服。

潮热反复,腹硬而肉脱,转属疳病,坏病也,宜消疳 汤主之。

虚劳悸衄,身体微热,四肢酸痛者,当归建中汤主之。当归建中汤方五分五分三分二分三分二枚

当归 芍药 桂枝 生姜 甘草 大枣

上六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三合,日三服。

气血两衰,郁火起伏,胸硬腹弱,少气悸动,兼主眼目不了了者,宜枸杞凉肝汤。枸杞凉肝汤方各一钱二钱各五分

枸杞 厚朴 香附子 茯苓 黄柏 甘草

上六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

羸瘠乏气,腰腹拘急,四肢沉重,咽干唇燥,面颜少色,二脉不足者,黄芪建中汤主之。

身热发作,气血消烁,若烦渴,真热假热,俱既济汤主之。既济汤方五钱,捣碎五分

生地黄 黄连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若渴剧者,冷服。真热加石膏,假热加人尿,谵语加辰砂。

身体血燥,暮时潮热,吸吸咳喘,喉内痰响者,鹿角菜汤主之。鹿角菜汤方各二钱五分三分三分

鹿角菜 鳖甲 牛皮消 犀角 竹茹 甘草

上六味,以水一升,煮五味,减三合,去滓,内犀角,搅调,分温服。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真武汤方五分五分三分三分三分

茯苓 芍药 生姜 白术 附子

上五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14)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麦门冬汤方五分五分三分二分五分三枚

麦门冬 半夏 人参 甘草 粳米 大枣

上六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分温服。

大热口焦,谵语欲死者,极于阳也。厥冷郑声,烦悸欲死者,极于阴也。

病属阴,脾气衰弱,口内干燥,呕而不食,其舌恰如鸟肉,名曰濡舌,试以芡实汤主之。芡实汤方微炒,五分三分五分

芡实 参叶 莲蕊

上三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加姜汁服之。

伤寒若痢疾,虽客热稍解,其脾气遂失运行,食饮不思者,当含嚼桐断,令以延胃气也。

病发于阳引日者,多佳兆也。病发于阴引日者,多恶候也。病自外动者,候在于鼻也;自里动者,候在于口也。

病人体羸脾衰,脉微弱,食饮难进者,宜萝卜粥。萝卜粥方不拘多少去皮,研作泥,等分

陈米 萝卜

上二味,先以水煮陈米,作稀粥,内萝卜,调和,再上火,四五沸。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剧者撮空循衣,此为气血两败也,养荣汤主之。养荣汤方三分三分五分五分五分五

人参 黄芪 麦门冬 五味子 当归 地黄分三分 甘草

上七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服。虚逆者,加人尿。厥冷者,加附子。

病人烦苦,忽断食者,尚可治。无烦苦,渐失食者,虽今少食,不可治。儿腹癖胸满,小便如米泔,其脉紧弦细数,或能食,反羸瘠者,不可治。

儿骨蒸潮热,颈细腹大,眼睛无神,足跗微肿者死。

蛔厥惊呼,烦渴而昏沉,试捻之,仍不醒者,为死候也。

厥冷烦渴,面赤,吐利不休,小便如血者,不可治。

病态随时变动,假令朝剧暮安,若胸胁挛急,剧则四肢厥冷,此为痫厥也,四逆散主之,柳肝加胶饴散亦主之。四逆散方

甘草 枳实 柴胡 芍药

上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或加胶饴,搅调服之。

病人体瘦脉微,面郁赤如醉状,四肢冷,咂口捻衣,此为阳绝也。

病人身热,饮食不能,反欲饮酒者,少少与饮,但勿令意极也。

诸病解后,脾气必衰弱,要慎饮食,若妄饲者,致食复。

夏月腹痛,烦躁,若暴泄,身忽厥,反眼跳动,元阳欲脱者,为直中。灸之,阳复者生,不复者死。

暍之为恙,多脱症,须要春夏交服健脾剂,此谓预防,何以论之?曰:暍病必发于吐泻故也。

食厥,腹痛剧者,必反复颠倒,脉结欲死者,要吐泻,宜紫霜丸主之。

暴泄忽厥,脉微,额汗出者,灸天枢、涌泉。厥不还,脉不鼓,反微喘者死。病人烦动,大汗出,脉阴阳俱盛者死。

体羸食减,脉阴阳俱虚,身热不解者死。诸病劳复二三,若自复,若击天和者,俱不可治。

病人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体形不仁,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注释】

(1)濈(jí及)然:汗出的样子。

(2)客忤:旧俗以婴儿见生客而患病为客忤。

(3)(xiàn现)乳:即吐奶,为哺乳期婴儿常见的病证。,不作呕而吐,亦泛指呕吐。

(4)鼽(qiú求):(鼻孔)堵塞。

(5)鬾(jì继)病:小儿病,是由怀孕妇女哺乳小儿所引起的一种小儿营养不良性病症,其候精神不爽、身体痿瘁、骨立发落。

(6)歠(chuò辍):喝。

(7)枝:通“肢”。

(8)已:通“以”。

(9)仙遗粮:土茯苓之别名。

(10)聂聂动:《集韵》:“聂,木叶动貌。”此处形容肌肤轻微颤动。

(11)暍(yē噎):中暑。

(12)奄忽:忽然。

(13)合面:合仆,面朝下。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上:“观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咬牙,皆心热也,导赤散主之。”

(14)大逆:《金匮要略论注》《金匮悬解》等均作“火逆”。

辨发惊脉证并治第三

问曰:惊有阳有阴,何以别之?答曰:儿肝气实盛,适与风气相搏,窜视反张,脉浮而弦者,名曰阳痫也。儿元真虚弱,肝气独亢,睡惕露睛,脉细而弦者,名曰阴痫也。

儿风热伤食,若疮热虫动,是皆发惊跳,以元真不胜任也。

阳痫为病,大热背强,上窜撮口,四肢必瘈疭者,还魂汤主之。还魂汤方(1)五分五核一钱三分三分二分

麻黄 杏仁 芍药 钓藤 射干 甘草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频频服。

儿啼声轻者,气也弱也;重浊者,痛也;高喊者,热欲狂也;声急者,神惊也;声塞者,痰也;声战者,寒也。

儿发热颊赤,瞌睡跳惕,啮齿咬乳者,宜钓藤汤主之。

儿体热,面无色,反折而啼号者,欲惊也。

阳痫为病,角弓反张,直视而脉促,若剧者,厥寒欲死,须要截风去痰。若势不减,减不足言,当急攻之,大承气汤主之。

恶寒发热,若呵欠面赤,无汗而脉盛大者,必致惊惕,宜大青龙汤主之。

儿发惊,痰涎壅盛,短息烦躁,腹硬脉弦者,宜紫霜丸,导以减其盛气也。

马脾风,即肺胀也,摇肩滚肚,张口喘鸣者,宜铁浆加姜汁服之。

身热昏沉,咽内如水鸡声,脉促面赤者,欲惊,宜麻黄杏仁甘草石膏加射干汤主之。

惊之为病,有上窜瘈疭者,发于阳也;有下窜微搐者,发于阴也。

儿昏沉五六日,吐乳跳惕,身热不解,奄忽发惊者,病反差。若不差,直视休作者,难治也。

儿惊跳,似寒似热,似呕似泻,名曰阴阳合病,宜与芍药甘草汤,以将息也。

惊病恍惚,手脚偏动,吐若泻,其脉微涩,此为阴阳俱虚,不可更汗更攻,宜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儿微热,瞌睡必露睛,四肢致动惕,此为慢惊之兆也。

儿身体微热,慢跳休作,溏泻遗溲,此为纯阴也,宜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儿一身微冷,反指头热,此为热厥,必发大热,若惊搐也。

病真热者,阳也;假热者,阴也。阳者发急惊,阴者发慢惊。急惊者宜寒泻方,慢惊者宜温养方。

惊病,身热力猛者,为阳痫;身冷力劣者,为阴痫。若擗地而作声,口流涎者,癫痫也。

惊之为病,仰视者为天吊,内视者为内吊;角弓反张,脉数疾者,为痉病也。

惊病者,须要扶持而将息。若强擒捉,则邪热益激,遂迫入骨,假令病差,必手脚挛拘也。

发热窜视,痰涎潮盛,口噤瘈疭,此为荣卫凝结,百脉不通,故暴烈也。

惊有阳有阴,天钓者,为热阳也;内钓者,似痫阴也。

儿发惊,脉浮数洪紧弦,为急惊也;脉沉迟散缓微,为慢惊也。

急惊缓治之,宜寒冷方。慢惊急治之,宜温热方。

儿初生,乳惕而不安,此为胎惊,宜朱蜜。朱蜜方豆大鸡子大

朱砂 蜂蜜

上二味,研调,每日含之,日二三次。

腊内直视,齿,手脚拘急,脉促弦者,为胎惊,宜紫雪主之。紫雪方十两四两八钱四两八钱一两一两

黄金 寒水石 石膏 玄参 犀角 一两八钱六钱五钱五钱五钱羚羊角 甘草 升麻 沉香 木香 丁香

上十一味,以水五斗,先煮黄金及二石,至三斗,入诸药,再煎至一斗,去滓,入芒硝三两二钱,慢火煎,以柳枝不住手搅,候欲凝,入磁盆中,更下朱砂、麝香各三钱,急搅自然凝,成紫雪为度。

腊内发惊,假者可治,真者不可治,何以论之?曰:假者为风,外也;真者为痫,里也。

客忤者,客气忤犯其主气之谓也,发热,乳,睡必微跳,宜惺惺散主之。

客忤,发热微搐,若剧则如狂痫,反视撮口,惕而不安,宜红雪服之。

儿人语物响易动跳者,此为元真虚拙,必发惊痫也,宜竹茹温胆汤主之。竹茹温胆汤方一钱五分七分三分五分三分

茯苓 陈皮 半夏 黄连 枳实 竹茹 

二分三分五枚甘草 生姜 大枣

上九味,咀,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服,加辰砂三分为佳。

儿善怒啼哭,脚腹挛拘,脉必沉弦,剧则啮齿咬乳,此为虫惊,宜芍药甘草汤。

虫惊如痫,怒号而颜红,胸胁必挛拘,脉乍动乍静者是也,宜柳肝加胶饴汤。柳肝加胶饴汤方五分三分五分三分五分五分

柴胡 川芎 当归 白术 茯苓 钓藤 

三分鸡子大甘草 胶饴

上八味,以水二升,煮七味,取一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日三服。

身温睡多,胸腹满而微惕,或食臭,或呕逆者,宜厚朴三物汤。

儿体壮热,面赤尻冷,寒栗而振,奄忽发惊,此为痘疹兆也,宜续命汤主之。续命汤方五分三分二分五分三分二分

葛根 麻黄 桂枝 芍药 钓藤 黄连 

五分三分二分三枚石膏 甘草 生姜 大枣

上十味,以水二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五合,去沫,内诸药,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

儿肤有疮,发热而惊者,名曰破伤风,即痉病也,宜续命汤。若身厥者,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病者身热,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太阳病,发汗太多,若亡血虚家,俱致痉病,宜黄芪建中汤主之。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可与大承气汤主之。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剧者窜视反张,宜白虎加人参汤。

暍病,发热面赤而哽,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咽燥口干。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宜生脉散主之。生脉散方三分五分三分,炒

人参 麦门冬 五味子

上三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加姜汁,若竹沥,搅调,频频服。

暍病,烦渴而颜赤,脉促者,欲惊,宜黄连白虎汤。

暴卒中暍,直视失溲,四肢厥寒者,附子理中汤主之。附子理中汤方三分五分五分五分三分

人参 白术 附子 干姜 甘草

上五味,咀,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

诸暴病,反眼瘈疭,若痰喘短息,不论阴阳,先与人参黄连汤,人参熊胆汤亦主之。痰喘甚者,加姜汁主之。

惊病致上窜者,为阳实也;致下窜者,为阴虚也。实者攻之,虚者温之。

儿元真不实,动受物惊触,即客忤之谓也。中恶者,恶邪触害之谓也,即客忤之重也。白虎者,即轻也。

儿惊热,不可灸,令努气益盛,须用善推法,剧者刺之,宜镇肝汤主之。镇肝汤方五分三分五分三分五分三分

牲宝 麻黄 寒水石 枳实 芍药 甘草三分 生姜

上七味,以水一升,先煮六味,取七合,去滓,内牲宝,碾调,分温服。

发热惊跳,短气躁烦,神魂乱,若口渴,若呕吐者,宜金雪。金雪方各一钱二分一分

金膏 石膏 芒硝 龙脑 麝香(2)

上四味,碾调,每服一字。

惊痫,眼神翻腾者,为天钓。诸治惊法,须要宽气托毒也宜钓藤汤主之。钓藤汤方五分一个五分三分三分二分

钓藤 野蚕 芍药 辰砂 犀角 甘草 

三分生姜

上七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3)

阳痫,日二三发,引日不解,遂转属阴痫,此为坏病也。阴痫不得有汗,若有汗者,恐亡阳也,宜四逆汤。

惊病,昏沉气粗,喉内如挽锯者,宜麦门加竹沥汤。

惊病,衄血者可治,呕血者不可治,何以谓也?曰:衄血者,邪热散也;呕血者,荣血败也。

阴痫即慢惊也,若乳而大便溏者,名曰慢脾风,难治。

天钓者,神昏恶,若啮奶,热也。内钓者,多啼瞌睡,必动惕,寒也。

儿脐风,若胎惊,胸腹石硬,反视而不能眴者,宜紫霜丸。服丸须臾,大便通者生,不通者死。

惊热,夜不可停灯,若停灯者,阳炎劫热气,益惊跳而药力必不可镇也。(4)

惊病,眼睛如鱼,喘鸣气急,额头有汗,爪之吃吃者死。

暴卒发热,痰喘肩息,啼声吃吃,乳饵不通者,名曰缠喉风,不可治。

阳痫,口鼻气冷,露睛而微惕,有汗者,亡阳也,宜桂枝附子加黄芪汤。

惊病必有痰,痰者动于热,热静则伏于脾。若热盛痰动者,发惊痫。惊痫四证八候尽备者,不可治。(5)

身体厥冷,反烦渴,动躁而神魂乱,小便如血者,属 牝脏涸竭也。

昏睡不醒,四肢舒撒,二便不禁者死,二便不通者亦死。(6)

诸热发惊,反复二三,龀髫尚可治,婴孩必不可治。

发热发惊,短息痰鸣,反复而不解,女者可治,男者难治。身冷面热,倦睡呻吟,若尸臭者,孤阳飞越也。

婴孩为物,有热必虞惊,龀髫则少减虞,至童丱则更减之,然热盛则不能全无虞也。

问曰:癫痫何状也?答曰:暴惊有声而倒,口涎必流,须臾还苏,名癫痫也。(7)

癫痫暴倒,状如死,须臾自惺,后必苦头痛,若郁勃如痴者是也,宜断痫丸主之。断痫丸方(8)五分五寸三钱五分二分四枚

黄芪 蛇退 灵砂 细辛 甘草 蝉退三钱 牲宝

上七味,为末,枣肉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以人参汤服。

病人肥白多湿,黑瘦多痫。属湿者,宜渗湿方。属痫者,宁肝汤主之。宁肝汤方五分三分五分三分三分

沉香 缩砂 香附 吴茱萸 黄连

上五味,以水一升,煮取七合,去滓,分温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