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企业会计核算与纳税实务:业务精讲+实务应用+经典案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1 07:06:27

点击下载

作者:金融企业会计编审委员会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金融企业会计核算与纳税实务:业务精讲+实务应用+经典案例

金融企业会计核算与纳税实务:业务精讲+实务应用+经典案例试读:

前言

金融行业在国民经济的资源配置中居于枢纽地位,其对经济发展、稳定与协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金融行业对于国民经济而言,可谓“一着棋活,满盘皆活;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在金融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工作举足轻重。会计工作能否提供客观、独立、公正的会计数据,对金融企业的资本运作、企业发展和业务拓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一、写作本书的目的

我们编写本书的唯一目的就是讲解在金融企业中做好会计核算工作的方法。

做好金融企业的会计工作,关键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第一,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本依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企业财务会计的一般要求和主要方面做出了原则性规定,是企业进行会计核算工作的直接依据。同时,《企业会计准则》针对金融企业的特殊性,特别制定了7则与金融行业有关的具体会计准则,分别是《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25号——原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26号——再保险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金融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以上准则。

第二,要能体现金融行业的业务特点。

虽然《企业会计准则》对金融行业的规定很详尽,但金融行业的会计核算比较复杂,操作难度较大:首先,涉及的细分行业,如银行、证券、保险、信托、资产管理等比较多;其次,各种业务的运作以及权责划分比较复杂,需要会计人员具备很强的专业性;最后,业务创新与合并比较频繁。这些都让金融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面临多重困难。因此,除了坚持以《企业会计准则》为基本依据外,金融企业的会计相关人员必须深入了解金融业务的来龙去脉,清晰划分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使财务会计的处理更能体现经济业务的本质。

第三,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

金融业务的发展始终处于时代前沿,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往往首先在金融行业中得以应用。这就要求金融企业的会计相关人员始终对金融业务的发展变化、会计法规的颁布修订、新兴事务的应用发展等保持足够的敏锐度。

二、读者学习本书的主要收益

第一,本书切实紧跟财经政策的最新变化,让读者了解最新财经政策,进而不断地提升自我。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了解涉及证券、保险、银行等金融细分行业的最新政策与规定,掌握核心知识,切实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第二,本书通过案例讲解,切实提高读者的会计实务操作能力。

本书通过对金融各细分行业的大量案例的讲解,解析了会计核算的各种情况,能帮助读者全面提高会计实务操作能力。

第三,培养读者的财经金融意识与素养。

金融行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国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对大部分金融爱好者而言,看懂金融行业的会计报表与附注是非常重要的。本书从《企业会计准则》的具体准则出发,通过对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业务的详细讲解,将金融企业的业务全貌全面展示出来,为广大金融爱好者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操作技巧与经验,能够使读者快速提升其专业素养,在金融投资中占得先机。

三、本书的适用读者人群

第一,金融行业的从业者。

本书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的变动而进行的一系列讲解,适用于金融行业所有从业者。

第二,高校财经专业的教师、学生。

高校是知识传播的前沿阵地。高校财经专业的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必须及时了解金融行业内知识的变动情况,以便更好地传播专业知识。高校财经专业的学生作为行业的入门者,必须及时了解行业的最新知识,以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

第三,财经知识爱好者。

作为一本实用性很强的教科书、工具书,本书对相关的财经法规进行了到位的梳理,能够满足财经知识爱好者获取知识及应用的需求。

我们编写本书的目的是向大家提供一本集“权威性”“系统性”“时效性”于一身的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实务全书,使大家在遇到具体的会计问题时,能够通过本书获得相关提示和帮助。怎奈学识有限,书中不尽人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集思广益,使本书在以后的修订中不断精进,在此不胜感激。编者2019年5月第一篇金融企业会计总论第1章 金融企业会计概述1.1 金融机构体系与金融企业会计1.1.1 金融机构体系

1.金融机构的定义

一般而言,凡是专门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均可称为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又分为间接金融机构和直接金融机构。间接金融机构,是促成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双方进行金融交易的媒介体,如各种类型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直接金融机构则是为筹资者和投资者双方提供中介服务的金融机构,如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交易所等。

2.金融机构的经济功能(1)降低金融的交易成本(2)防范金融交易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3)提供长期贷款(4)发行流动性较大的间接金融工具(5)减少融资风险

3.金融体系的构成(1)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即政府银行,它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中心机构,在银行体系中处于领导地位。作为国家政府货币的供给者和信用活动的调节者,中央银行承担着保障金融稳健运行、管理金融市场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机关,是“银行的银行”。

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其职责是: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审批、监管金融机构;监督管理金融市场;发布有关金融监督管理和业务的命令及规章;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经理国库;维护社会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国际金融界活动等。(2)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主体地位,是最早出现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为顾客提供多种服务。商业银行通过办理转账结算实现国民经济中绝大部分货币的周转,同时起着创造存款货币的作用。在我国,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以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

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主要经营业务有: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中长期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办理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外汇;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代理保险业务;提供保险箱服务以及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3)政策性专业银行

政策性专业银行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以贯彻政府的经济政策为目标,在特定领域开展金融业务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专业性金融机构。在我国,政策性专业银行有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银行的资金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由政策性银行会计进行核算、反映和监督。在经营管理上,该类银行不与商业银行竞争,实行企业化管理,可享受政府优惠政策补贴,但要坚持自担风险,实行保本经营。(4)国家专业银行

国家专业银行与政策性专业银行相对应,是指专门从事某些方面金融业务的银行机构,一般有其特定的客户,以盈利为目的。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要求银行必须具有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专门职能,从而推动着各式各样专业银行的出现。如投资银行、储蓄银行、抵押银行等。(5)非银行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及其他专业银行以外的金融机构,统称为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筹集资金发行的金融工具并不是对货币的要求权,而是其他某种权利,如保险公司发行的保险单只代表索赔的权利。从本质上看,非银行金融机构仍是以信用方式聚集资金,并投放出去,以达到盈利的目的,如保险公司、投资公司、信用合作社等。但非银行金融机构与商业银行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资金来源不同。商业银行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非银行金融机构则主要依靠发行股票、债券等筹集资金。第二,资金运用方向不同。商业银行的资金以发放贷款为主,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从事其他金融业务,如保险、信托、租赁等。目前我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公司、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租赁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财务公司等。(6)金融监管机构

金融监管机构是根据法律规定对一国的金融体系进行监督管理的机构。其职责包括:按照规定监督管理金融市场;发布有关金融监督管理和业务的命令和规章;监督管理金融机构的合法合规运作等。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包括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保监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证监会)。

我国金融体系的机构关系如图1-1所示。图1-1 金融体系的机构关系图1.1.2 金融企业会计(一)金融企业会计分类

金融会计是我国会计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按照会计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金融机构的经营治理活动进行准确、完整、连续、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对金融机构财务信息进行衡量、加工和传送的专业会计。

由上文对金融机构体系的介绍,可知金融企业会计的分类,如图1-2所示。图1-2 金融企业会计的分类(二)金融企业会计的对象和任务

1.金融企业会计的对象

以银行为例来说明,银行的资金运动形式为:社会货币资金→银行信贷资金→社会货币资金。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银行会计的具体对象也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

2.金融企业会计的任务

金融企业会计是金融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任务有:(1)按照国家的法令、政策和有关规定,对金融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及时、真实、准确、完整的记录、核算,提供真实、正确的会计数据和信息;(2)进行会计分析、预测发展趋势;(3)加强金融内部会计监督。(三)金融企业会计的特点

金融企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其社会地位和作用与其他企业明显不同,所以金融行业的会计核算同其他行业相比也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在核算内容上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其资产、负债及结算等业务与社会各部门、企业、单位、个人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决定了银行会计核算必须面向社会,在反映核算银行本身的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情况的基础上,还要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各单位的资金活动情况,故银行会计核算具有广泛的社会性。(2)在核算方法上具有很大的独特性

金融企业会计核算方法的独特性是由其经营对象决定的。金融企业,尤其是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其各项经济活动,从展开到完成,都不会改变资金的货币形态。而普通工商企业,伴随着货币资金的运动还有一个物质流。这就决定了金融企业会计在科目设置、凭证编制、账务处理程序以及具体业务的核算方法上,与其他企业会计有着明显的不同。(3)金融企业会计核算与各项业务紧密联系

金融企业会计核算过程就是业务处理的过程。例如,客户提交结算凭证,委托银行办理资金收付,银行从接柜审核、凭证处理、传递到登记账簿完成结算,这一系列程序既是业务活动的过程,又是会计核算的过程,业务活动停止,会计核算完成。(4)金融企业会计联系面广、政策性强

金融企业会计处理的各项业务活动不但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各单位,而且涉及广大储户居民。(5)金融企业会计具有严密的内部监督机制

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核算管理必须有严密的内部监督机制。例如,收付款的复核制度、贷款的审贷分离制度和贷款三查制度、内外对账制度等,都是为了减少差错和防止舞弊而建立的内部监督机制。1.2 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理论

金融企业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方法对银行的业务、财务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反映和监督,为国家宏观管理及银行内部经营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的管理活动。1.2.1 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

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具体如下。(一)会计主体假定

会计主体假定是指会计服务的特定单位,它为会计工作规定了空间范围。确定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企业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的范围。

作用:明确会计主体,可以使某一个会计主体的财产和所有者财产与其他主体的财产区分开。(二)持续经营假定

持续经营假定是指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破产清算等,在此前提下选择会计程序及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

作用:使会计处理方法保持稳定,从而在持续经营的情况下,企业将按照原定的用途和目标使用现有的经营资源,并按照原定的承诺条件清偿各种债务。(三)会计分期假定

会计分期假定是企业或会计主体将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割为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编制会计报表,从而及时地向有关方面提供能够反映企业或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

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无法等到企业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最终结束后再进行准确的计算。所以,人为地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时间段来计算利润,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应用:在我国,会计期间划分为年度、半年度和月度。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会计年度。(四)货币计量假定

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以记录、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

企业资产的形式多样,所以在会计核算上就需要有一种统一的计量单位作为会计核算的计价尺度。

作用:以货币为会计核算的计量单位,使会计核算的对象——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统一表现为货币运动,从而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1.2.2 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金融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规范,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金融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如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可靠的,就会给投资者等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损失。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金融企业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会计报表中,不得根据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应当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当充分披露。(3)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如果金融企业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结果或效果,而在财务报告中通过选择或列示有关会计信息以影响决策和判断,那么这样的财务报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金融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金融企业的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有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反馈价值,有助于使用者评价金融企业过去的决策,能够证实或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预测金融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例如,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以及适度引入公允价值等,都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进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需要金融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金融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金融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会计信息毕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金融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对于某些复杂的信息,如交易本身较为复杂或者会计处理较为复杂,但其对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的,金融企业就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金融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这主要包括下列两层含义。(1)同一金融企业不同时期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金融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金融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做出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金融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金融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可以变更会计政策。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2)不同金融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金融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金融企业在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相同或相似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金融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金融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金融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金融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金融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金融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等,因此,从其经济实质来看,金融企业能够控制融资租入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上就应当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金融企业的资产,列入金融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金融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金融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在实务中,如果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判断,则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金融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金融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金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等。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需要金融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例如,要求金融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

谨慎性的应用不允许金融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金融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则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金融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会计准则所不允许的。(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金融企业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方面做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在实务中,为了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可能需要在有关交易或者事项的信息全部获得之前即进行会计处理,这样虽然满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但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反之,如果金融企业等到与交易或者事项有关的全部信息获得之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样的信息披露虽然提高了可靠性,但可能会由于时效性问题,对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将大大降低。这就需要在及时性和可靠性之间作相应权衡,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为判断标准。1.3 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

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是指对会计对象进行完整、连续、系统、综合反映与控制的基本业务技术手段或方式,主要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调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方法。这些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科学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1.3.1 会计科目

1.会计科目的定义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类目,它是设置账户、分类记载会计事项的工具,也是确定报表项目的基础。设置会计科目应遵循统一的会计核算规范,满足统一经营管理的需要。适当简化会计科目的设置,可以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降低核算成本。

2.会计科目的分类

按照资金性质,金融会计科目可分为五类: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和损益类。就银行系统而言,因核算上的需要,可以增设一些银行系统内使用的科目,在实际应用中,各银行体系都增设了资产负债共同类科目,主要反映商业银行各项资产和负债双重性的科目,如清算资金往来、货币兑换、衍生工具、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等。

按照金融企业会计科目与资产负债表的关系,可以分为表内科目和表外科目。表内科目是指反映金融企业资金实际增减变化而纳入资产负债表内的科目。表外科目是指反映金融企业确已发生但尚未涉及资金的实际增减变化,或不涉及资金增减变化而不列入资金负债表的科目,如“有价单证”“空白重要凭证”等。

按反映经济业务内容的详略程度不同,金融企业会计科目可分为一级科目和二级科目。一级科目的名称、代号及核算内容具有较强的统一性,科目的设置及修改应高度集中。二级科目可由各金融企业根据自身业务的实际需要和权限增添。一级会计科目的名称代号及核算内容统一。例如,商业银行会计科目参照《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科目与主要账务处理》设置。二级会计科目是商业银行根据自身业务的实际需要和权限增设的科目,是各商业银行总行结合本行的特点和经营管理要求而设置的会计科目。下级明细科目,可由下级银行机构根据业务实际需要设置。

根据2006年10月30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的规定,金融企业的主要会计科目如表1-1所示。表1-1 金融企业主要会计科目(表内科目)一览表

*P代表金融企业常用会计科目。1.3.2 记账方法

记账方法是指根据一定的记账原理记账符号和记账规则,采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利用文字和数字在账簿中登记经济业务的方法。金融企业会计的记账方法包括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单式记账法是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的方法。单式记账设置“收入”“付出”“余额”三栏,业务发生或增加时记“收入”,销账或减少时记“付出”,“余额”表示结存。若某项经济业务未引起金融企业表内科目的增减变化,只涉及表外科目的增减变化,则金融企业通常采用单式记账法记录该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金额。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都按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账户中同时登记的方法。复式记账法可以全面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便于进行试算平衡。目前,我国的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本都采用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方法主要有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和收付记账法。金融企业会计通常采用的复式记账法为借贷记账法,即以“借”“贷”为记账符号,建立在会计等式基础上,以“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为记账规则,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记账方法。1.3.3 会计凭证

会计凭证是记载经济业务,办理资金收付,明确业务经济责任,并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证明。会计凭证是金融企业办理业务和财务收支的主要依据。按填制程序和用途的不同,会计凭证可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时直接取得或填制的会计凭证,是用来确定业务的执行和完成情况并作为记账依据的最原始资料。原始凭证按来源不同又可分为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外来原始凭证是在经济业务完成时从企业外部直接取得的凭证。金融企业的原始凭证大多为外来原始凭证。自制原始凭证是金融企业在办理经济业务的过程中,根据业务的需要而填制的各种专用凭证。

金融企业的记账凭证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为明细账记账凭证和总账记账凭证。明细账记账凭证要在企业内部各核算环节进行传递,故又被称为“传票”。总账记账凭证为汇总记账凭证,故又被称为“科目日结单”。

按分录形式的不同,可将记账凭证分为单式记账凭证和复式记账凭证。单式记账凭证是在每张凭证上只填一个会计科目或账户,即一笔经济业务按其对应关系编制两张或两张以上会计凭证。复式记账凭证是一笔经济业务所涉及的几个科目或账户都反映在一张凭证上。金融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主要使用单式记账凭证。

按性质或适用范围的不同,可将记账凭证分为基本凭证和特定凭证。基本凭证又称通用凭证或一般凭证,是会计部门根据合法的原始凭证及业务事项自行编制的具有统一格式的凭证。记账凭证主要包括以下四种类型。第一,现金收入凭证和现金付出凭证,即专门用于收入或付出现金业务的凭证;第二,转账借方凭证和转账贷方凭证,即专门用于办理转账业务的凭证;第三,特种转账借方凭证和特种转账贷方凭证,即当发生涉及外单位资金收付的转账业务时,由金融企业主动代为收款进账或扣款出账而编制使用的凭证。特种转账凭证在金融企业内外均可传递;第四,表外科目收入凭证和表外科目付出凭证,即金融企业对不涉及资金增减变化但又必须记录的重要会计事项,用表外科目进行核算所使用的凭证。特定凭证又称专用凭证,是金融企业根据各种业务的特殊需要而制定的凭证。这类凭证一般由金融企业根据各种特殊需要制定,具有专门用途,并由金融企业统一印制发行。在实际应用时,由客户在需要时一次套写数联提交金融企业,金融企业以其中一联或几联代记账凭证记账。

金融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除某些业务需要自制记账凭证外,大多采用客户提交的或联行及代理行寄来的各种原始凭证,直接代替记账凭证进行账务处理。

表1-2至表1-9为商业银行的各种凭证的样例。表1-2 商业银行现金收入传票银行现金收入传票表1-3 商业银行现金付出传票表1-4 商业银行转账借方传票表1-5 商业银行转账贷方传票表1-6 商业银行特种转账借方传票表1-7 商业银行特种转账贷方传票表1-8 商业银行表外科目收入传票表1-9 商业银行表外科目付出传票

编制会计凭证是会计核算工作的起点和基础。编制会计凭证应做到要素齐全、内容完整、反映真实、数字正确、字迹清楚、书写规范、手续完备,并且不得任意涂改。对外签发的会计凭证以及受理客户提交的会计凭证,其金额除填写阿拉伯数字的小写金额外,还应同时填写中文大写数字,以防涂改,并且大小写数字必须相符。

为保证会计凭证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应对会计凭证进行审核,只有审核合格的会计凭证才能作为记账依据。会计凭证的审核要点主要有:第一,是否为本金融企业受理的会计凭证;第二,会计凭证的内容、联数、附件是否齐全完整,是否超过有效期限;第三,账号与户名是否相符;第四,大小写金额是否一致,字迹有无涂改;第五,取款是否超过存款余额、拨款限额或贷款额度;第六,印鉴是否真实齐全;第七,款项来源、用途是否符合政策和有关资金管理的规定;第八,计息、收费、赔偿金的计算是否正确;第九,内部科目的账户名称使用是否正确等。

经审查无误的凭证应及时处理:如果内容不够齐全,应予以退回,进行补办;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凭证,应拒绝受理;如果发现伪造凭证等犯罪行为,应认真追究,严肃处理。

由于金融企业的业务量大,会计凭证应按日期整理装订。每日营业终了,对已办完核算手续的会计凭证应集中整理,按“先表内科目,后表外科目”的顺序排列。表内科目按科目编号“先小号,后大号”的顺序进行整理。在同一科目下再按“现金传票在前、转账传票在后,借方传票在前、贷方传票在后”的顺序依次排列。表外科目按收入、付出顺序排列。原始凭证及有关单据附于记账凭证后面,并加盖“附件”戳记。在科目日,结单装订在该科目各明细账记账凭证的前面,传票销号单则附在最后一并装订。装订前应检查科目日结单的张数、各科目日结单下明细账记账凭证张数、各明细账记账凭证所带附件张数是否完整齐全,如发现不符,应及时更正补齐。装订时要将凭证整理清晰,另加封面和封底,将装订日期、号码、册数、传票总张数和附件张数等填于封面上。装订成册的会计凭证应由指定的会计人员负责妥善保管,年度终了,应移送财会档案室登记归档。1.3.4 账簿和账务组织

1.账簿的种类

账簿是由具有一定格式的账页组成的,以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为依据,用以全面、连续、系统地记载各种经济业务的簿册。金融企业会计账簿按其用途可分为序时账簿、分类账簿和备查账簿。序时账簿通常称为日记账,是按照各经济业务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登记的账簿。在实际工作中,按照会计部门收到会计凭证的先后顺序(即按照会计凭证的编号顺序)进行登记。分类账簿是全面、系统地对资金循环和收支活动所做的分类记录。按照分类的概括程度不同,分类账簿又可分为明细分类账和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是按账户设置和登记的账簿。金融企业的明细分类账按每一会计科目下的开户单位或具体核算对象分户立账,并根据记账凭证的业务顺序逐笔连续记载。明细分类账的格式有三种:一是三栏式账簿,设“借方”“贷方”“余额”三栏,适用于各种不计息存贷款、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待摊费用、所有者权益账户的明细分类核算;二是多栏式账簿,这种格式是为了对某些业务活动进行专门管理而设计的,它在一张账页内按有关明细科目或管理要求设若干专栏;三是销账式账簿,这种格式是为逐笔登记、逐笔销账的业务而设计的。总分类账是按会计科目设置的,是汇总明细分类账的主要工具。总分类账是在每日营业终了后根据各科目日结单借、贷方发生额和当日余额进行登记。总分类账的格式一般为三栏式。任何科目总账的当日借方或贷方发生额或余额与其所属各分户账借方或贷方发生额或余额的合计数应相等。这种数量相等关系能使总分类核算与明细分类核算互相制约,是对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进行核对、保证账账相符的重要依据。备查账簿是对某些在日记账和分类账等主要账簿中未能记载的事项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备查账簿属于辅助性登记,没有固定格式,可根据需要加以设计。

2.账务组织

账务组织是指总的账务结构体系,包括明细核算和综合核算两个系统。明细核算对综合核算起到补充作用,综合核算对明细核算起到统驭作用,两者构成了一套完整、科学、严密的账务组织体系。(1)明细核算是按账户核算,反映各项资金的增减变化及其结果的详细情况的核算系统。明细核算的具体形式和所使用的账表包括分户账、登记簿、余额表等。明细核算的核算程序为:根据会计凭证登记分户账或登记簿,再根据分户账或登记簿编制余额表,最后与总账进行核对。

分户账是企业会计账簿中具体反映经济业务的明细分类账簿,是明细核算的主要形式。分户账的格式分为甲、乙、丙、丁四种,其账页的具体格式参见章后附录。

登记簿又称登记卡,是为了适应某些业务需要而设置的专用账簿。登记簿的格式可根据业务需要自行设计,一般都采用“收入”“付出”“余额”三栏的通用格式,根据表外科目传票采用单式记账方法进行登记处理。

余额表是核对总账与分户账余额和计算利息的重要工具。余额表分为计息余额表和一般余额表。计息余额表适用于计息科目,它根据分户账的每日最后余额填列,当日未发生借贷业务的账户应按上日余额填列,使之能与总账核对余额,并计算计息积数。一般余额表适用于各种科目及账户登记余额使用。(2)综合核算是按会计科目进行核算,综合、概括地反映各科目的资金增减变化情况,由各种总分类账组成的核算系统。综合核算所采用的主要形式包括科目日结单、总账、日计表等,其记账程序为:通过对业务传票的审核来编制科目日结单,然后根据科目日结单登记各科目总账,最后编制日计表。

科目日结单又称总账记账凭证,是每天会计科目的当日借贷方发生额和凭证、附件张数的汇总记录。它不仅是监督明细账发生额、轧平当日账务的重要工具,也是记载总账的依据。每日营业终了,应按同一科目的凭证区分现金和转账凭证、借方或贷方发生额,各自加计总数后填入科目日结单的有关栏目,并注明凭证张数。对于办理存贷款业务的商业银行来说,由于现金业务量大,现金科目日结单填写数据分成两步:首先将各科目日结单的借方现金数相加,填入现金科目日结单的贷方,再将各科目日结单的贷方现金数相加,填入现金科目日结单的借方。全部科目日结单相加的借、贷方合计数必须平衡。

总账是综合核算与明细核算相互核对、统驭明细分户账的主要工具。它不仅是各科目的总括记录,也是编制日计表、月计表、业务状况报告表、资产负债表的依据。总账按科目设置,设有借、贷方发生额和借、贷方余额四栏,账页每月更换一次。总账的发生额应于每日营业终了,根据各科目日结单的借、贷方发生额合计数分别填记;余额根据本科目的上日余额加减本日发生额后求出。检验科目总账余额是否正确应视不同情况而定。

如果上日借方余额大于贷方余额,则可使用以下公式进行检验:

上日借方余额-上日贷方余额+本日借方发生额-本日贷方发生额=本日借方余额-本日贷方余额

如果上日贷方余额大于借方余额,则可使用以下公式进行检验:

上日贷方余额-上日借方余额+本日贷方发生额-本日借方发生额=本日贷方余额-本日借方余额

日计表是反映当日业务活动和轧平全部账务的主要工具。日计表应每日编制,日计表上的当日发生额和余额应根据总账各科目当日发生额和余额填记。日计表上借、贷方发生额和借、贷方余额合计数必须各自平衡。1.3.5 会计报表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金融企业应当编制和对外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会计报告。一般来说,金融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

不同的金融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会计报告不尽相同。

首先,金融企业会计报表应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利润分配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信托资产管理会计报表以及其他有关附表。

资产负债表是总括反映金融企业会计期末(一般是月末、季末或年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会计报表。利润表是反映金融企业一定时期内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现金流量表是综合反映金融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的报表。利润分配表反映金融企业利润分配的动态过程。

其次,金融企业会计报表附注是为了便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会计报表的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及主要项目所做的进一步解释和说明,主要包括会计报表编制基准不符合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说明;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的说明;或有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说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的说明;金融企业合并、分立的说明;会计报表中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以及有助于理解和分析会计报表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最后,金融企业财务情况说明书应包括金融企业经营的基本情况、利润实现和分配情况、资金增减和周转情况以及对金融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重大影响的其他事项。

此外,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会计报表还可以按所反映期间、时点多少的不同分为单期会计报表和比较会计报表。单期会计报表一般只提供某一会计期间或某一时点的会计信息,而比较会计报表可以提供不同期间或不同时点的会计信息,如两年期比较财务会计报告、三年期比较财务会计报告等。我国通常要求金融企业提供两年期比较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报表还可以按所反映的内容不同分为动态会计报表和静态会计报表。动态会计报表是指反映金融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比如利润表、现金流量表;静态会计报表是指反映金融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资产、负债、权益状况的会计报表,比如资产负债表。

※本章小结

本章是本书的总纲,阐述了有关金融机构体系、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的理论、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等内容。它是理解以后各章有关会计处理原则的基础,也是实务中据以判断各项交易事项的实质以及确定会计处理方法的基础。在学习本章内容时,应当关注:(1)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的内容及特点;(2)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3)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的信息质量要求以及各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间的内在联系;(4)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体系。

本章关键术语:金融企业会计 会计核算对象 会计核算要求 会计核算方法

※思考题

1.我国当前金融体系包括哪些机构?

2.金融企业会计与其他会计相比有哪些特点?

3.会计对象与会计科目有什么关系?金融企业会计科目是如何分类的?

4.金融企业会计核算的方法有哪些?第2章 金融企业的资产2.1 金融资产2.1.1 金融资产的概念和分类(一)金融资产的概念

金融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现金、其他方的权益工具以及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资产:(1)从其他方收取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合同权利;(2)在潜在有利条件下,与其他方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权利;(3)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非衍生工具合同,且企业根据该合同将收到可变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4)将来须用或可用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衍生工具合同,但以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交换固定金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衍生工具合同除外。其中,企业自身权益工具不包括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分类为权益工具的可回售工具或发行方仅在清算时才有义务向另一方按比例交付其净资产的金融工具,也不包括本身就要求在未来收取或交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合同。(二)金融资产的分类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本章简称为本准则),企业根据其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可以将金融资产划分为以下三类:(1)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2)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1.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应当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1)企业管理该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既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标又以出售该金融资产为目标;(2)该金融资产的合同条款规定,在特定日期产生的现金流量,仅为对本金和以未偿付本金金额为基础的利息的支付。

2.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应当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1)企业管理该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既以收取合同现金流量为目标又以出售该金融资产为目标;(2)该金融资产的合同条款规定,在特定日期产生的现金流量,仅为对本金和以未偿付本金金额为基础的利息的支付。

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之外的金融资产,企业应当将其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在初始确认时,企业可以将非交易性权益工具投资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并按照本准则第六十五条规定确认股利收入。该指定一经做出,不得撤销。企业在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确认的或有对价构成金融资产的,该金融资产应当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不得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表明企业持有该金融资产或承担该金融负债的目的是交易性的:(1)取得相关金融资产或承担相关金融负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出售或回购。(2)相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属于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近期实际存在短期获利模式。(3)相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属于衍生工具。但符合财务担保合同定义的衍生工具以及被指定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除外。2.1.2 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一)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

当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的一方,并因此拥有收取现金的权利或承担支付现金的义务时,应当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企业应根据金融资产的分类,在初始确认时对其进行恰当归类。(二)金融资产的计量

1.初始计量

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但是,企业初始确认的应收账款未包含《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所定义的重大融资成分或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规定不考虑不超过一年的合同中的融资成分的,应当按照该准则定义的交易价格进行初始计量。

交易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购买、发行或处置金融工具的增量费用。增量费用是指企业没有发生购买、发行或处置相关金融工具的情形就不会发生的费用,包括支付给代理机构、咨询公司、券商、证券交易所、政府有关部门等的手续费、佣金、相关税费以及其他必要支出,不包括债券溢价、折价、融资费用、内部管理成本和持有成本等与交易不直接相关的费用。

企业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的规定,确定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初始确认时的公允价值。公允价值通常为相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交易价格。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公允价值与交易价格存在差异的,企业应当区分下列情况进行处理。(1)在初始确认时,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依据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或者以仅使用可观察市场数据的估值技术确定的,企业应当将该公允价值与交易价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一项利得或损失。(2)在初始确认时,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以其他方式确定的,企业应当将该公允价值与交易价格之间的差额递延。初始确认后,企业应当根据某一因素在相应会计期间的变动程度将该递延差额确认为相应会计期间的利得或损失。该因素应当仅限于市场参与者对该金融工具定价时将予考虑的因素,包括时间等。

2.后续计量

后续计量的一般原则

在初始确认后,企业应当对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分别以摊余成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或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进行后续计量。对于取得的金融资产,企业应当按不同类别进行后续计量。

1)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的会计处理

①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是指将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预计存续期的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账面余额或该金融负债摊余成本所使用的利率。在确定实际利率时,应当在考虑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所有合同条款(如提前还款、展期、看涨期权或其他类似期权等)的基础上估计预期现金流量,但不应当考虑预期信用损失。

②构成实际利率组成部分的各项费用

③摊余成本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应当以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确定。

第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第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第三,扣除累计计提的损失准备(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企业应当按照实际利率法确认利息收入。利息收入应当根据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乘以实际利率的计算结果来确定,但下列情况除外。

第一,对于购入或源生的已发生信用减值的金融资产,企业应当自初始确认起,按照该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和经信用调整的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其利息收入。

第二,对于购入或源生的未发生信用减值但在后续期间发生信用减值的金融资产,企业应当在后续期间按照该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其利息收入。企业按照上述规定对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运用实际利率法计算利息收入的,若该金融工具在后续期间因其信用风险有所改善而不再存在信用减值,并且这一改善在客观上可与应用上述规定之后发生的某一事件相联系(如债务人的信用评级被上调),企业应当按实际利率乘以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来计算确定利息收入。

经信用调整的实际利率,是指将购入或源生的已发生信用减值的金融资产在预计存续期的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为该金融资产摊余成本的利率。在确定经信用调整的实际利率时,应当在考虑金融资产的所有合同条款(例如提前还款、展期、看涨期权或其他类似期权等)以及初始预期信用损失的基础上估计预期现金流量。

当对金融资产预期未来现金流量具有不利影响的一项或多项事件发生时,该金融资产即成为已发生信用减值的金融资产。金融资产已发生信用减值的证据包括下列可观察信息:

第一,发行方或债务人发生重大财务困难;

第二,债务人违反合同,如偿付利息或本金违约或逾期等;

第三,债权人出于与债务人财务困难有关的经济或合同考虑,给予债务人在任何其他情况下都不会做出的让步;

第四,债务人很可能破产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

第五,发行方或债务人财务困难导致该金融资产的活跃市场消失;

第六,以大幅折扣购买或源生一项金融资产,该折扣反映了发生信用损失的事实。

金融资产发生信用减值,有可能是多个事件的共同作用所致,未必是可单独识别的事件所致。

2)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金融资产

对于以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的金融资产,因其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除与套期保值有关外,应当按照以下规定处理:

企业应当将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的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所产生的所有利得或损失,除减值损失或利得和汇兑损益之外,均应当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直至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或被重分类。但是,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的该金融资产的利息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该金融资产计入各期损益的金额应当与视同其一直按摊余成本计量而计入各期损益的金额相等。

在该金融资产被终止确认时,之前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利得或损失应当从其他综合收益中转出,计入当期损益。

将非交易性权益工具投资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的,当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之前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累计利得或损失应当从其他综合收益中转出,计入留存收益。

企业只有在同时符合下列条件时,才能确认股利收入并计入当期损益:

第一,企业收取股利的权利已经确立;

第二,与股利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第三,股利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

以摊余成本计量且不属于任何套期关系的一部分金融负债所产生的利得或损失,应当在终止确认时计入当期损益或在按照实际利率法摊销时计入相关期间损益。2.1.3 金融资产减值(一)金融资产减值概述

企业应当以预期信用损失为基础,对下列项目进行减值会计处理并确认损失准备。(1)按照本准则第十七条分类为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和按照本准则第十八条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2)租赁应收款。(3)合同资产。合同资产是指《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定义的合同资产。(4)企业发行的分类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以外的贷款承诺和适用本准则第二十一条(三)规定的财务担保合同。

损失准备,是指针对按照本准则第十七条计量的金融资产、租赁应收款和合同资产的预期信用损失计提的准备,按照本准则第十八条计量的金融资产的累计减值金额以及针对贷款承诺和财务担保合同的预期信用损失计提的准备。

预期信用损失,是指以发生违约的风险为权重的金融工具信用损失的加权平均值。

信用损失,是指企业按照原实际利率折现的、根据合同应收的所有合同现金流量与预期收取的所有现金流量之间的差额,即全部现金短缺的现值。其中,对于企业购买或源生的已发生信用减值的金融资产,应按照该金融资产经信用调整的实际利率折现。由于预期信用损失考虑付款的金额和时间分布,因此即使企业预计可以全额收款但收款时间晚于合同规定的到期期限,也会产生信用损失。

在估计现金流量时,企业应当考虑金融工具在整个预计存续期的所有合同条款(如提前还款、展期、看涨期权或其他类似期权等)。企业所考虑的现金流量应当包括出售所持担保品获得的现金流量,以及属于合同条款组成部分的其他信用增级所产生的现金流量。

企业通常能够可靠估计金融工具的预计存续期。在极少数情况下,金融工具预计存续期无法可靠估计的,企业在计算确定预期信用损失时,应当基于该金融工具的剩余合同期间。(二)一般减值模型

企业应当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评估相关金融工具的信用风险自初始确认后是否已显著增加,并按照下列情形分别计量其损失准备、确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