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文教学(第二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1 21:40:43

点击下载

作者:贾益民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华文教学(第二辑)

世界华文教学(第二辑)试读:

华文教育理论研究

迎接汉语大融合的时代

[1]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 周清海

我今天想跟大家谈谈以下几个问题。

一 教学目标:减轻汉字学习负担

语言,是你们现在所用的现代汉语。这个语言是一个怎么样的语言。我用八个字说:“古今杂糅,南北混合。”“南北混合”容易理解,我这里主要讲一下“古今杂糅”。举一个例子,今天你说“救火”,跟你说“救命”,这是两个不同的境界。一个是今的,使命活了,那就是救命。救火不是把火烧得更猛啊,而是止火,灭火。为什么我提这个“救”,就是提醒大家,我们是“古今杂糅”的语言,古的部分留很多。我跟你聊天,“聊天”的“聊”字,聊天就是谈话的意思。如果你看古文,“民不聊生”的“聊”是依赖的意思。现代汉语,它里面有很多古的成分。我们常用字三千多字。三千多字里你去分析它,有一些是古义,有一些是今义。因此,我常常在说对外汉语教学也好,华语教学也好,在现在的这个时代,要设法减轻学生的负担。怎么减轻负担,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二 教学理念:大华语时代需要彼此尊重

我说“蜗牛”不是“牛”。如果以现代汉语结构的习惯应该叫“牛蜗”,可是我们叫“蜗牛”。这个词在《尔雅注释》里面就用到它,他解释为什么叫作“蜗牛”,因为那个角像牛。所以我们在谈对外汉语教学等等,你掌握一般规律,千万小心,有规律以外的东西。这个规律以外的东西,怎么处理?所以我说,我们需要有一批人来处理这个问题,给我们的语文老师提供方便。现在是一个汉语大融合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我特别提出“大华语”。为什么呢?因为我希望,全世界用汉语的人,不要彼此轻视。你不要以我是汉语的故乡,你说的就不标准。他跟你不一样的,那是因为特殊时代造成的。你跟他不一样的,不一定你就对。

三 教学原则:应变与因地制宜

在新加坡,看早报的人很少,看英文报的很多。可是我们的电台第八广播是华文电台,那远远超过英文电台。所以,办报纸的人想跟我交谈。我说,一些搞传媒的很适合这些问题。你去发展什么?发展副刊?我不是说副刊不可以,华人写作的作品在副刊上,谁看?我们这个年纪的人看的吧。你这些副刊,没用。我说你要做的是小孩子的,做小孩子的动漫、插图,很好地让小孩子看。成人的部分是可能从人家英文报得不到的信息你给他。因为今天老师说,这个知识的来源太多,而我们会根据我们最舒服的方式,去取得这个知识。所以我在想,作为语文教学的人,尤其是华文教学的,你要变动,灵活。其实,是有动力的。如果你成为一个这样的老师,对于新的东西,你可以接受,对于旧的东西,你可以理解,那你的应变能力很强。所以我在台湾演讲,台湾有一种叫作应用华语系。我说:“如果你走对外汉语这一条路的话,你埋没你台湾的人才。你台湾要那么多对外汉语系吗。你跟大陆怎么竞争?”

四 教学方法:循序渐进与结合情景

对外汉语教学你可以延迟教汉字,先建立会话。汉字今天常用的是三千,如果加上古今词义的差别等等再进去的话,不止三千,所以我在研讨会的时候演讲提到了一个字:“书本”的“书”。大家都在学的,好像孩子也应该学。我举那个例子其实要说明的问题是你的教材怎么处理。“书本”的“书”,孩子最喜欢学的大概是“这是一本书”,这个“书”,那么可能他懂了。“你看这是一本什么书?”你再教“本”。你千万不要问孩子说:“这是什么”?孩子说“书”。等到考试的时候你让他填“一本书”,那你是要他的命。你要他听到的就是:“这是一本什么?”“这是一本书。”这是最初的阶段。那个“书”怎么写,或者看到那个“书”以后怎么样从汉字里头选出来,这是第一个阶段。等你进入第二个阶段的时候,可能你要来“书写”,你要“书写”的时候你一定先教“写”,然后你才会教“书写”,很难吗?那你教到“书写”的时候你知道建在“写”的基础上,你加了“书”的一个语义,这个“书”跟原来的那“一本书”已经不一样了。那你到了“书写”的时候你教他“大书特书”,那就“大写特写”。如果再喜欢让学生念念诗的话,杜甫的唐诗进来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孩子念还可以,背诵还可以,但是千万不要去认真去教,只要放个影片给他看让他记住这个东西。汉字必须要跟语义的延伸联系起来,然后跟孩子的用语,哪个场合,哪一种年龄的用语联系起来,千万不要以为你教了书,就解决了一切了。你从“书”,到“书写”,到“书信”,到“大书特书”等等,一直上去。可是今天呢,我们没有人往这里思考问题。为什么?因为你们在汉语故乡长大。这个对你一点学习困难都没有。那么这里又涉及一个问题了,你在什么地方教对外汉语,在中国香港,在新加坡,在美国,在泰国……在什么地方,孩子们经常要接触的是哪一些词汇,这些词汇在哪一种环境。我只能给你原则,你要了解这个孩子,要能引起兴趣的。

五 教学模式:沉浸式教学源自中国

语言的掌握是一个内化的过程,这个内化的过程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呢?我拿自己做例子,我小时候的朋友有华人,更多的是马来人。我小时候打架的对象是马来的小孩子。你可以想象到,在这中间,用马来语跟他们吵架或打架,我的马来语就学上来了。我对马来语的理解,远远超过许多学马来语的。原因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所谓的进步,我们所谓的语言习得。语言习得是我们学语言最好的办法。沉浸式汉语教学不是外来的,我们的老祖宗早就发现。从大体的来看,我们今天在语言教学法这个部分受西方的影响非常大。我担心的是把西方当成一切,所以我特别提出来接受他们的经验没问题,可是要怎样把他们的经验本土化?这个本土化,中国的典籍中有太多的东西。大家回忆一下,我们的考试制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我们那么长远的考试制度,对西方的考试制度有多大的影响?西方的公务员选拔是模仿我们的,西方的行政体系很完整,其实是来源于中国。因为我们在整个文明的发展是最久远的,是走在它的前面的。我们的失败是在这一百年。所以我希望,我们吸收人家的优点,同时回归自己,看看自己。希望将来看到谈语言教学法不再是英文的翻译而已,而是中国写的。连自己老祖宗的材料都不在里头,那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

六 教育政策:潜移默化与联系实际

我是想要大家注意,中国这样的发展情况,你说华文也好,现代汉语也好,如果是汉人的现代汉语,华人的华语,这个在整个全球化的局面里头,是不一样的。教英语的人一定是美国人和英国人吗?可能不是。在印度有很多印度人在教英语,在马来西亚有很多马来西亚人教英语,我们要往这个方向去想。我希望这个语言对少数民族有优待政策,不止是少数民族,还有全球各地的。所以我有时候跟中国大使馆的朋友吃饭聊天的时候,我说多送一点奖学金给马来人,或者给印度尼西亚人,或者给菲律宾人,把他们吸收进来,读完了,他回去教汉语。这个语言,就是他吃饭的工具。这个跟我们华语教学,跟文化融合问题没关系。语言教学里谈文化的问题,我常常提潜移默化,让他不知不觉地接受这个。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把我们的文化跟现代中国结合起来。有两个值得思考的,第一个是要他潜移默化,第二个是要跟现代生活联系起来。

七 教育策略:顺应时代,善于引导

我举一个文言教学的例子,《李斯谏逐客书》(以下简称《谏逐客书》)。这一课不要教整篇,教的是最后一段,前面两段很长的都去掉。那么有人会问我了,前面的怎么办?我说你如果要的话,用很好的现代汉语翻译,让人知道第一段、第二段在说什么,然后你要精读的是第三段。文言文教学不能用整篇,要选读。这个概念不是我发明的,是吕叔湘、叶圣陶、朱自清,他们在编刊物开文言文选的时候走的这条路。可惜没人去注意。当时他们为什么会讲,当时可能条件不成熟,当时离民国还很近,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可是今天这个观点我要重新提出来。如果我读《谏逐客书》第三段,怎么使《谏逐客书》与现代有关系?这篇是外来人才的问题,而论外来人才是全世界面对的问题。我们的老祖宗怎么处理外来人才的问题?李斯是外来人才,在秦王底下做事的。李斯是被逐的,那么如果你是李斯,你要写一封信给秦王,你要怎么写?你要设计文章结构。所以第一、第二大段要留下来。我要写这封信给秦王看,这是一个上级,我要让他看第一段,他会接着看第二段,然后第三段总结“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文章要有结构。这和现代有关系,现在教小孩写文章,我不晓得你会怎么训练,我们将来要面对这个问题。你到一个机构去从事一件事,我们有一个计划,让你写计划书,你怎么写?这个人我们是要的,可是要这个人,不一定要读整篇《谏逐客书》。第二个我说你要考虑的问题是李斯是被逐的,他这封信要送给秦始皇的手上,怎么送上去?今天你查《史记》里面的《李斯列传》,你找不到任何资料。《谏逐客书》就是《李斯列传》里面附的一篇文章,只是清代一个学者把它放到《古文观止》里面,对很多背景知识没说。是李斯自己把这封信送到秦始皇手上的吗?绝对不是。李斯当时在被逐的范围,那谁是最可能的?我认为是赵高,指鹿为马的赵高。为什么?因为赵高当时已经是大权在握了。所以秦始皇全国巡了一次回来,在半路上死了,换太子的人就是赵高。赵高偷换太子,把秦始皇死的消息隐瞒起来。谁支持赵高?李斯。这是政治买卖。李斯以为自己得到了好处。得好处没那么简单。他得到的好处,付出的是换太子。他以为自己安全了。你说赵高会信任他吗?所以李斯的下场是必然的。

如果我们把这些东西,给这一批将要踏入社会的年轻人,那是很成熟的思考啊!比去读《古文观止》,把《谏逐客书》整篇抄下来要有意义得多,今天马来西亚这么做,中国台湾这么做,中国香港这么做,中国大陆也这么做。去背、去写,你知道小孩子要花多少时间?他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以前他们不必学电脑,不必学外语,也不用学物理,等等。我当时只要背《古文观止》就可以参加考试。今天时代变了,你一方面在语言上加重人家的负担,在文化上硬邦邦的,没有我刚才的引导,学生看不出《谏逐客书》的意义在什么地方。所以我说如果要读《谏逐客书》,它有这个意义。

八 政策评述: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华文教育政策

整个新加坡的华人,就我这一代,有多少人能够有我这样的修养?这是第一个。第二个问题,整个国民需要都像我这样的修养吗?所以你的教育政策就必须要注意了。300万的新加坡人在整个的世界环境里,他们要谋生,哪种语言是最重要的?英语!所以英语是新加坡人谋生的工具。除了这个之外,对于新加坡里的马来人、印度人和华人来说,英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跟这三个民族丝毫没关系。如果用华文的话,作为第一语言,作为行政语言,马来人、印度人,种族的矛盾是很厉害的,所以为什么英语会作为行政语言?第一,新加坡人要生存;第二,民族之间要和谐相处。我是在学英语,你也在学,你不是学我的语言,因此,英语本身就在这种特殊情况下留下来。这个政策对吗?这是对的。不然新加坡没有今天,这就是你说的实用主义。第二个重大的问题,华文的程度到哪里?我们认为,普及比提高更重要。如果每个人都能说华语,华语留下来,马来语也不会消失。因为一个马来人的清洁工,他不懂英语,也不懂华语,他只懂马来语,就非得跟他说几句马来语不可。提醒大家,做语言教学的人要让人家对用这个语言有信心,愿意用这个语言来表达。都是值得鼓励的,太多的纠错纠正,我相信没有必要。问题是接下来,我怎么样培养尖端的,这才是重要的。这是我们没办法解决的,包括你们一样也会面对这个问题。看到华文教育、对外汉语教学的工作者,女的比男的多。为什么?改革开放的结果。我三个孩子,两男一女没有一个跟我学中文的,他们总是跟我说,爸爸你不要总是跟我说做老师、做研究了,我们又没兴趣。所以我的大儿子是在银行界做金融的,我的女儿是研究生命科学的,她很满意,很投入。我的老三也是在银行界,但是他们华文非常好,我的老大他们到北京交谈完全没有问题。

九 新加坡华族身份认同培养:潜移默化

我有一篇文章发表在《汉语学报》上的第一辑,谈了这个问题。我说:“一个国家的民族,如果不能保留它对国家的认同,同时也不能保留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认同,那么这个国家是在为欧美国家制造人才的教育基地。”这很关键的,你的人才送到美国,留在了美国,那你自己怎么办?所以第一个,这地方是你出生、生活的地方。我女儿对美国的实验室很满意,因为那的医学很好。所以我的女儿一回国就跟我说:“我将来已经找不到这样的实验条件了。”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她们研究的是如何通过纳米技术将脊椎神经连起来,很多半身不遂的人就是没办法将脊椎神经连起来,这问题到现在还没解决。我希望她能够出成果。我又问她:那为什么要到美国呢?她说因为那个实验室可以将整只羊切掉,只剩下脊椎,而新加坡没办法。所有试验都建立在细胞基础上,细胞培养,美国条件是很好的。可是她留在了新加坡。我对我的孩子都是没有要求的,可是他们都回来了。所以这是一个问题,就是你的归宿问题。

那怎么样让他有归宿?我们的前总理就常常说一句话:“新加坡如果失败的话,我们三百万人口,你西方国家养吗?”按照西方那个标准,新加坡要出乱子的。那么小一个地方,如果派出去的维和部队,死掉十个人就不得了了。就是那么弹丸小地。所以我们要知道的是,我们是新加坡人。在很多地方都提醒你,我们是新加坡人,这是第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我们是华族。连你的身份证,所以有人说身份证不要写上中文,我们身份证还是有中文的,我的孩子没有洋名的。这就让你知道你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尽管你跟洋人相处在一起,但是是有差距的,这个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你要问我的话,语言程度,其实我不担忧,我们在大家能接受的程度上面推广我们的华语。我们注意全球5%或者3%的人,成为尖端的华语人才,我们希望会出现这个。普及的问题不大,今天所有的华语区华语说得最好的,是新加坡。我们跟香港比的话,我们最大的资产是华语的普及。香港要追上来的话,我告诉你,十几年二十年的事。我的孩子华语比我好的,我女儿华语也比我好的。

提问:您在2007年《语言教学研究》上谈到了华语的规范问题。各个华语区有自己的自主性。然后大陆可能一味地强调规范。您谈到自主性和顾及双方要找到一个平衡。我觉得这个平衡可能需要扩大华语,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您觉得在平衡之间,可以采取什么形式?

十 语言规范:向普通话倾斜

这个是让华语区的人知道,向普通话倾斜,你喜不喜欢都要向普通话倾斜。换句话说,无论是海外的华语还是普通话,它有共同的核心,我今天说的话你都听得懂。台湾人在大陆有100万,在这里受教育、在这里生活,他会不会受你的影响呢?必然的!比如我第一次听台湾人说中国人在说萨瓦迪卡,我真的很不习惯。过一段时间萨瓦迪卡会留下来吗?我说绝对不会留下来。因为这个有语言上的局限。语言里面,最核心的东西,最保守的东西,是语法。古今语法其实是一贯的。所以在很多场合我说,如果你要问我古今汉语的话,古今汉语的差距是很小,不要写一个古汉语语法写得那么厚,其实这么厚里面大概只有1/5是差距,其他都是同义词。老祖宗给我们的语言到现在的核心没变。我们汉语里头“无主句”是我们的特点。下雨了,是我们的特点。一定要天下雨吗?不是。英文里需要给他加上一个,它不可以说“is raining”,它必须说“it’s raining”,这个it是一个虚的主语。英语是一个有主语的语言,而汉语不是。较之外国来说,这是中西语言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自古如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们都不说的,你跟我能体会到就是了。所以这个核心不是现在才有的,古代就已经有了,你不要担心核心会失去。亮还在那个地方,永远在那个地方,问题在于你在月亮的旁边,加了很多黑云,就开始有点模糊了。那个黑云是历史带来的,所以你要去看这个历史。我常常提这个问题,我说:“汉语的分裂时期,是什么时候开始?”我给他一个年代,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时候。我常常提醒大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了。我这个是这样的,有很多问题从宏观去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现代汉语才出现吗?不是。在延安解放期,那个时候就已经出现了。那我怎么样知道呢?冯友兰是研究中国哲学史的,读过很多古书,他到过延安的。你看看冯友兰的日记,他在里面说他到延安时,很多词:共产那一方面用的,他都懂,但意义是不一样的,所以国统区跟解放区语言已经变了。我那天听你还是谁说的,我想那个看法是对的。因为国统区的语言是士大夫阶级的语言,可以想象到如果蒋介石写出现代汉语这个样子的话,人家就会说蒋介石这个人没有学问。这个传统保留在台湾,中国朋友给我的信:尊敬的周清海先生。刚开始我会不习惯,我不会说尊敬的某一个人。我会说某某阁下,现在我也习惯了。所以我告诉大家我们有共同核心,而后边的黑云把月亮包住,那要有历史条件。在国共之争,抗日的过程中,很多高级知识分子。语言的发展和他们的来往有关系,他们有些人留在中国大陆,还有一些通过广州到香港。更有一些,到了台湾。人的流动跟语言的流动是有关系的。所以1949年以前的,语言状况怎么样,看现在的台湾,就可以想象到还没解放的语言状况。整理人员:钟慧(华侨大学)刘丙丽(华侨大学)Meeting the Era of Chinese Integration

Abstract:With regard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or Chinese teaching,we should try to lighten the students’ burden. Chinese speakers need mutual tolerance and respect for each other in the era of “Great Chinese language”. And Chinese teachers are required to be flexible. Guiding step by step is essential for Chinese language-teaching. Culture-teaching is an imperceptible process,which needs to be linked with modern life closely. For Chinese education policy,it is necessary to make clear that the popularization of Chines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improvement.

Keywords:Integration;Chinese;Teaching;Culture;Policy

作者简介

周清海 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理事长,研究领域为汉语语法、词汇、方言研究和新加坡华语教学与研究等。[E-mail:chscch@nus.edu.sg]

[1] 本文根据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教授周海清先生2015年11月24日在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举行的华语座谈会上的讲话整理而成。[1]“一带一路”建设与华文教育新发展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华文教育研究中心 贾益民

摘要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给海外华文教育带来重要的新的发展机遇期。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华文教育将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新发展:第一,世界范围内的华文热、汉语热将进一步提升;第二,华文教育转型升级将会得到极大推动;第三,华文教育迎来新的发展环境与氛围;第四,华文教育传统办学思想观念将面临重大转变。文章进一步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对华文教育来说,既是新机遇也是新挑战。只有主动适应这种新挑战,才能创造华文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 “一带一路” 华文教育 发展

一 “一带一路”建设的理念与内涵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先生先后到中亚和东南亚各国访问。期间,他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即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就是“一带一路”的由来。建设“一带一路”,其目的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一倡议的提出,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时代潮流;它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也彰显了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它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一种新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所以说,“一带一路”建设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的共同事业,是造福世界人民的一项伟大事业。为此,中国政府颁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计划,并发起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并很快得到了世界上众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参与与支持。因为“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政府倡导“一带一路”建设,秉承的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是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就“一带一路”建设来说,“丝绸之路经济带”共有三条线:一条线是从中国经过中亚向西北到俄罗斯一直到欧洲波罗的海,另外一条线是从中国经过中亚向西南方向到波斯湾地中海一带,这中间经过的广大地区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第三条线是从中国出发向南,经过南亚、东南亚一直延伸到南太平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有两条线:一条线是从中国沿海港口城市出发向南经过南海,然后到印度洋,一直延伸到欧洲、非洲沿岸国家;另一条线是经过南海到南太平洋各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带一路”一头联系着广大的东亚地区,这里经济活跃,发展快,潜力大;另一头则向西经过广袤的西亚、中东等地区联系到发达的欧洲各国。这样“一带一路”的建设与发展必将极大地造福沿线各国人民,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简称为“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包括高速铁路、空中航线、高速公路等)、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其中“民心相通”是根本,是前提,十分重要。所以说,“一带一路”建设是涉及范围非常广泛的一项重要建设工程,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将为海外华文教育带来什么,我们应该怎样从“一带一路”建设中吸取力量,汇聚力量,助推华文教育发展,同时又应该怎样通过华文教育发展来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以此造福于世界,这是摆在广大华文教育工作者面前且必须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也是我们广大华文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所在。

二 “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华文教育新发展

笔者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必将极大地促进海外华文教育的大发展,其中至少带来以下四个方面的新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

1.世界范围内的华文热、汉语热将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海外华文教育第一个方面的新发展是给海外华文教育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将进一步提升世界范围内的华文热、汉语热。据不完全统计,“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到沿线国家和地区有65个之多,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特点,即都是华侨华人聚集最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华侨华人的数量应该不少于世界华侨华人总数6000多万人的70%,即4200万~4500万人左右,其中仅东盟国家就占有很大比例。在中国政府制定的“一带一路”建设愿景和行动计划中,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就是“发挥海外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所以,广大的海外华侨华人将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而且是一支非常重要的助推力量。正因为这样,“一带一路”建设也为海外华人华侨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必将会进一步激发海外华侨华人和青年学生学习汉语、学习华文的热情。因为“一带一路”建设为华侨华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期,谁抓住了这个机遇,其事业的发展就会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如果失去这个机遇,对海外华侨华人社会来讲就是一个莫大的损失,并将会影响华侨华人社会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所以,海外华侨华人社会也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性非常高,正在努力谋划建设投资项目,蓄势待发。比如说,中国的高铁项目走出国门之后,一些海外的华商就参与到这些项目的投资当中。除了华侨华人社会之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有更多的青年人学习汉语,因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必然需要有更多的人要和中国打交道,比如各国政府都在积极选派政府青年官员来华学习汉语,这就是一个例证。各国政府都在主流社会的中小学、大学开设必修或选修的汉语课程。他们意识到“一带一路”建设将会带来巨大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始终处在快车道,大家都想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而要搭乘这个快车首先要语言相通,语言就是一张快车票。所以世界范围内的华文热、汉语热必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持续升温,这是一个可以预见到的现实,而且是正在实现的现实。

2.华文教育转型升级将会得到极大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海外华文教育第二个方面的新发展是将极大地推动海外华文教育的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建设给海外华文教育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从而使海外华文教育转型升级成为可能与必然。中国经济、世界经济发展都面临转型升级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海外华文教育也迎来了转型升级的大好时机。转什么?怎么转?这是华文教育当前面临的新课题、大课题。比如说海外汉语教学、华文教育除了传统的汉语言教学与汉语言学习之外,将会有更多的学习者个人参加专业学习,与专业发展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汉语教学和学习者的专业学习及专业能力的提升结合起来,探索一条新的华文教学路子。华侨大学和安哥拉总统基金会合作,开办了安哥拉政府青年科技人才班,由安哥拉政府选拔当地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到华侨大学来学习六年,其中两年学习汉语,两年汉语学习完成后进入华侨大学各工科专业学习四年,如机械工程、化学工程、材料工程、建筑学、土木工程等。这就需要探索一条新路子,让他们把学汉语和专业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帮助他们尽快地进入到专业学习中,这是个新课题。海外很多大学毕业生学完专业之后再学汉语,既耗时又费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思考并尝试,在他们的专业学习阶段把汉语教学放进去,或者在他们的汉语学习阶段把专业教学放进去,这很值得去研究、实验、探索。这就需要我们去探索新路子、新机制,去发展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式,来促进华文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华文教育的转型升级。因为“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各类汉语人才,而且需求量非常大,经贸的、金融的、旅游的、科技的、工程的、医学的、管理的、文化的、教育的,乃至军事的、国防的等等。这必将会扩大华文教学的领域,扩大汉语教学的范围,促使华文教育由过去单一的汉语教学、汉语补习向汉语专业学历人才培养以及汉语和专业学习培养相结合转变。

3.华文教育迎来新的发展环境与氛围“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海外华文教育第三个方面的新发展是给华文教育创造了新的华文教育的环境和氛围,将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内容更加丰富,中华文化传播更加广泛,更加深入。这是“一带一路”建设必然会带来的一个新局面。这就要求华文教育必须要和文化传播、文化环境的创造紧密结合起来。在“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中,“民心相通”是最重要、最基本的。民心不通,其他统统不通。一旦民心相通,那就一通百通。民心怎么样才能相通?民心相通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的融合交流,文化的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是“一带一路”建设最为重要的前提。而其中“语言相通”则是重要基础。所以,中国政府在“一带一路”愿景和行动方案中就提出要创造多元、开放、包容、融合、互鉴的文化环境和氛围,这是“一带一路”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也给华文教育的语言传播和文化传播提出新的要求,即华文教育怎样为“语言相通”做出贡献,并将华文教育和文化传播相结合,来承担文化传播、文化融通、文化沟通的重要任务。比如,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传播与交流活动,以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各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这对提高中华文化的软实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提升中国国家的国际形象特别重要。所以,华文教育工作者、华文教育界在这个领域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但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却是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探讨的。

4.华文教育传统办学思想观念将面临重大转变“一带一路”建设促进海外华文教育第四个方面的新发展是给海外华文教育带来新理念、新思想,将促进传统华文教育思想观念的重大转变。“一带一路”建设将启迪和促进传统华文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向更加关注世界战略和全球大局的转变。华文教育工作者、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世界战略观念、全球大局意识,即从世界战略、全球大局出发给华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重新定位。在世界发展战略、全球发展大局中,也就是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来重新认识华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或者说,华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在当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如果我们还是仅仅局限于单纯语言教学的小圈子,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因为“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当前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将促进华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观念、尤其是人才培养观念的根本转变。现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这是当今世界新的时代主题。所以华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要成为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助推者,尤其是在文化的开放包容、多元融合、互学互鉴中发挥引领作用和推动作用,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促进世界各国人民的团结、和谐、幸福。

同时,华文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还体现在传统的华文教育理念应该向“大华文教育”的理念转变,即树立“大华文教育”理念,建立“大华文教育”格局。必须要冲破原有的樊笼,要让华文教育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支持和参与。华文教育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不仅要得到中国社会,而且要得到世界各国社会的广泛参与、支持与帮助。这是一个大格局。另外,也要转变把华文教育仅仅看作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语言技能训练的观念,必须让华文教育承担创造新的世界文化环境的重大历史责任,使华文教育和文化传播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互尊互信、互学互鉴结合起来,使华文教育和汉语人才的综合素质养成、专业学习与专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使华文教育与华文学习者的创新创业能力素质培养结合起来,让华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引领世界社会文化的发展,做世界先进社会文化发展的助推者、倡导者、传播者。这既是一种大观念,也是一种大格局。

三 结语

现代科技发展为华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在云教育技术、大数据挖掘技术基础上建立大数据华文教育教学平台,以及华文智慧教学等新的现代教学模式的出现已势在必然。这给华文教育带来新的重大机遇和新的重大挑战。大数据时代,世界华文教育必将大发展,这也必将促进华文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根本性转变。我们必须要主动去适应这种转变。所以,“一带一路”建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必须要紧紧把握这个机遇,勇于接受挑战。关键问题是我们做好了准备没有?其中包括思想准备、理论准备、专业准备、教育教学资源准备等等。在这些问题上,我们必须树立责任意识,必须有使命感和紧迫感,并立即行动起来,做出科学的顶层设计和谋划并勇于实践,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为华文教育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让华文教育事业、汉语国际教育事业为创造一个富足、和谐、幸福、欢乐、美好的新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经国务院授权发布),2015年3月。

贾益民主编《世界华文教育年鉴(2014)》,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贾益民:《海外华文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世界华文教学》2015年第一辑。

魏晖:《“一带一路”与语言互通》,《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赵世举:《“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需求及服务对策》,《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One Belt and One Road Construction and the new developments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Abstract:To overseas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the propose and implement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brings critical important new period for its development. This paper,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construction,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will face the following four new development:First,the worldwide Chinese hot will be further enhanced;Second,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will be made;Third,overseas Chinese teaching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will face a new development environment;Fourth,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concept will have a big change. The article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One Belt and One Road construction for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is both an opportunity and a challenge. We should be initiative to adapt to the challenge to create the bright future of overseas Chinese teaching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

Keywords:“One Belt and One Road”;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education;developments

作者简介

贾益民 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华文教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华文教育与汉语国际教育、文艺学、美学等。[E-mail:ymj@hqu.edu.cn]

[1] 本文由作者根据2015年11月21日在第一届国际华文教学研讨会(厦门)开幕式上的演讲内容整理而成。华文教学与习得研究汉字教学发展对华文教育的影响华侨大学华文教育研究院/华文教育研究中心 任弘

摘要 字本位理论发展出的各种汉字教学方法与实践,使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性受到重视;汉字文化学的发展,强化了汉字与中华文化的联结。三者都切中华文教育的历史特色和核心价值,对今后华文教育的学科建设、学习内容、课程规划、师资培育都有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汉语语言学 汉字教学 字本位 汉字文化学 对外汉语教学 华文教育

前言

华文教育的对象是华裔子弟,其学习华语的方式是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与学习(language learning)混和体,教学方式则要融合第一语言教学和第二语言教学,复杂度与深度均高于对外汉语教学(贾益民,2007;郭熙,2004)。华人新移民的数量不断增加,数量已高达一千万(庄国土、张晶盈,2012)。未来20年华文教育的对象将是广大新移民的第二代,他们学习华语形态以及对族裔文化的保持,将是华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挑战。

海外华文教育的场域包含各种形式的海外华文学校、新兴的三语学校(国际学校)、课后班(after school),故其师资与教材来源不可能完全从中国内地或港澳台地区提供,必须就地取材,故华文教育还有一个重要任务:为各种海外华文教育体系训练和培育师资。海外华文教育发轫于海外华侨华人之特定环境,对外汉语教学则由国内向[1]外辐射为始端。两者教学对象不同,教学方法也日益分殊,华文教育如何建立独立的学科特色以与对外汉语教学有所区别,也是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华文教育有其特殊的历史发展与文化意义。要发展独立的学科特色至少应从三方面着力:首先要从华人移民的历史经验与华人社会的发展中找出华文教育的特点,并密切留意华人新移民未来[2]的发展趋势。其次要注重汉字教学和文化教学,融入语言学和对外汉(华)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成果。最后在教学上要具有继承优良传统与创新新研发展的精神,重新检视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用现代的学理开创新的教学方法。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具有比一般文字更深的文化底蕴。本文企图说明汉字教学在过去二三十年丰富的研究成果,是汉语语言教育理论发展成为同时具有现代化、本土化、国际化学说的重要基础,也是一大特色。笔者认为它在对外汉语教学与华文教育应扮演不同的角色和重量,也是二者有所区别的关键之一。本文回顾汉字教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凸显了汉(华)语教学与其他拼音文字的语言教学不同之外,更重要的是汉字教学在学者的努力建构下,为汉(华)语教学树立了独特的学术地位,尤其后期的研究将汉字与文化研究结合,发展出汉字文化学的专业:从汉字入手研究文化,从文化[3]学的角度研究汉字。汉字教学与中华文化的紧密结合,也是本文将汉字教学作为海外华文教育的核心课程思考的理论来源。

本文在论述时,涉及华文教育的对象,有三个层次:一是学习者——学习族裔语文的华裔子弟及新移民子弟;二是教学者——从事华文教育的教师,包括国内外师资培育的人才;三是高阶的学者——从事华文教育的研究人员和教师培训者。

一 汉字教学研究的发展

汉字教学是汉语教学的一部分。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为了因应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需求——当时学者和教师大都引用西方和苏联语言学理论——发展出一套西化的汉语语言学。西方语言学大都是建立在印欧语言拼音文字的基础上,重语法、词汇而轻汉字,使得汉字教学一直未能在汉语语言学的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教学法中占有一席之地,以致定位和教学方法都有相当的误差。

印欧语系是以词为本位,而汉藏语系与印欧语系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汉字本身有一个在表意基础上不断语素化、符号化、抽象化的过程,在古代汉语中,汉字与汉语的语法关系十分密切,汉字的造字方法注重部件之间彼此整合的具象思维模式,本身即是汉语语法重[4]体验、重意合、没有形体变化等特征的集中表现。

1983年北京语言学院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专业,1987年成立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逐步打好现代化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工程。

1997国家汉办在湖北宜昌举办首次“汉字和汉字教学研讨会”,法国汉学家白乐桑教授(Joёl Bellassen)与德国汉学家柯彼德教授(Prof.Dr.Peter Kupfer)不约而同地呼吁重视汉字教学,使汉字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成为汉语教学中的重要议题。

白乐桑(1997)在会中指出: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面临着危机,无论在语言学和教学理论方面,还是在教材的编写原则和课程设置方面,不承认中国文字的特殊性以及不正确的处理中国文字和语言所特有的关系,正是汉语教学危机的[5]根源。

柯彼德教授认为:

学习汉语最大的难关就是中国的传统汉字。……正因为如此,不少会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在口语交际不成问题的外国人在书面交际方面是文盲或半文盲。这是其他外语几乎没有的现象。

在两位欧洲的汉学大师的呼吁下,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受到更多的关注,许多学者纷纷投入相关的研究。白乐桑提出字本位理论(后有详细讨论),柯彼德进一步主张把汉字教学当作一门比较独立的分支学科。

汉字教学在汉语语言学的中的分量受到重视,并非迟至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1980年,周有光在《语文现代化》第二辑发表了《现代汉字学发凡》;1984年,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开设“现代汉字学”课程,都是汉字教学的发韧者(李宇明,2007)。但有具体研究成果并建立学术地位是近20年的发展,基本上[6]大陆研究成果较台湾丰硕。大致可分为研究与实践两个阶段。(一)1991~2000年汉字教学的研究成果

20世纪90年代,汉字研究内容广泛,涵括了汉字的特性、教学方式的检讨、各种教学方法和理论的提出,从笔画、笔顺、部件、偏旁部首、六书理论与现代汉字结合,到现代汉字定量、定形、定音、定序的标准化,以及中文信息处理,包括汉字检索、编码与计算机输入等,展开了一次全方位的现代汉字的整理与研究(黄德宽,2005;张薇,2011)。(二)2001~2010年汉字教学的实践成果

有了前十年的研究基础,后十年的发展以各种具体汉字教学方法为主,并积累了很多实践成果,建立了较完整的汉字教学科学体系。[7]其中字本位教学法取得较大的理论成就,并发展出笔画教学法、部件教学法、形声字教学法、字源理论教学法、字族教学法。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汉字教学法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从汉字的形音义结构规律入手,开展识字教学;第二类从心理认知特征来设计识字教学方法;[8]第三类借助了一些多媒体技术或图片教具等进行的识字教学方法。

中国传统上将识不识字视为文化人与非文化人的分野,自汉代以来的“小学”,隋唐以后成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的总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这些“旧学”一度消沉,民国初年章炳麟与弟子黄侃等学者即主张“小学”之名应更改为语言文字学,并大力提倡,才保持[9]一缕传承。过去20年汉字研究的努力,汉字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的领域中终于得到应有的地位。因为汉字教学地位的提升以及汉字与文化传统的联结,强调对外汉(华)语的学习不能仅在语音的听说层次上,更要深化到汉字识写的教学。这正是华文教育一向强调的,华语教学不仅是教一个语言也是在传播一个文化,强化汉字教学就具有将语言与文化紧密结合的功能和意义。故不论对外汉语教学还是华语教学,均应将汉字的教学与传播作为课程规划的核心,华文教育更应将它当作一个使命。

二 字本位与汉字文化学(一)从词本位到字本位

许慎《说文解字·叙》曰:

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说明了文字(汉字)的工具性,又道出了文字还具有传承思想文化的作用。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言:

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语出《章句篇》)

刘勰把语言单位分为字、句、章、篇,并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许、刘两位都是传统的字本位主义者。

汉字一直是汉语的基本单位,中国传统的语文教育就是识字教育,这个传统可远溯至周代,“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语出《说文解字·叙》)秦代的《仓颉篇》,汉代的《急就篇》,南朝的《千字文》,宋代的《三字经》《百家姓》等沿袭了这一传统。从宋代起,《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成了互相配套的识[10]字教材,通称《三百千》,在中国普遍使用了一千多年。可知“字本位”教学是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字教育传统,在国内外汉语教学界始终不乏鼓吹和实践的学者。

汉语语言学早期受西化语言学理论的影响,“词本位”一向居主流地位,独领风骚30年。长期在美国从事汉语教学和研究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1892~1982)在其晚年论文《汉语词的概念及其结[11]构和节奏》中归结出了:

汉语是不计词的,至少直到最近也还是如此。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字”是中心主题,“词”则在许多不同意义上都是辅助性的副题。

大声疾呼重视汉字学习的白乐桑,是现代字本位理论的首创者。他在和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张朋朋合编的教材《汉语语言文字启蒙》[12]一书中指出:

本教材在总体设计上力图体现汉语字与词关系这一特点,循汉语之本来面目进行教学,故本教材可称为“字本位教学法”。作者使用此法曾有多年的实践,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在白乐桑的提倡推动下,汉字能力成为法国《中文课程规定》中相当重要的一环,也是汉语有别于其他外语最大的特色。因此法国教育部在《中文课程规定》中明确指出,为了理解汉字,必须能够运用以下能力:

1.分析字形:包括部件和整字,以易于记忆。

2.熟悉部分古体字:为了帮助记忆或是更易于理解文字的语义。

3.书写汉字:知道如何书写,也能掌握笔顺及文字在一个字格内的线条轮廓。

4.发音的能力:组合单音节的四声或是多音字。

5.掌握汉字的一义或多义:一个文字承载着一个意思,不过这个意思需有上下文才有明显确切的词义,所以同时还需了解承接此字之前或是之后的文字。明确指出词义很重要,尤其是对于学生能发展出独立理解文字的能力。同样重要的是要知道如果一个语素代表一个字时,独立使用能否构成一个单词。

6.能使用所学汉字组词,掌握最常使用的双音节词汇。

7.主动认知汉字的能力:包括主动书写和被动识读。

8.查字典:辨识部首、计算笔画、分辨笔画。

综合而言,法国的汉语教学乃是以汉字为主轴所制定的,包括对[13]汉字数量、汉字能力等均有明确规定。

白乐桑重视汉字教学及其字本位理论对两岸汉(华)语教学都有很大的影响。大陆学者吕必松、张朋朋、李润新﹑徐通锵、潘文国等学者都极力推崇字本位理论,呼吁汉语教学要从“词本位”回归到“字本位”。徐通锵的《语言论》和潘文国的《字本位与汉语研究》是确立中国本土字本位理论的两部重要著作。徐通锵认为:“字”是[14]语言中有理据的最小结构单位,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潘文国的论述包括了字本位的语音研究、语形研究、语义研究和语用研究,将字本位应用到语言中。其“音义互动”的理论对音节与节奏的研究[15]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汉语研究开了一条大道。字本位理论扭转了西方印欧语词本位为基础的语言学,汉字是形、音、义的综合体,汉语语言学重新返回传统。字本位理论虽然在中国语言学界仍有[16]一些争议,但是在字本位理论的提倡者与追随者努力下,为汉字的教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乃为不争的事实。尤其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字本位——制定具体的汉字标准;语文分流——兼顾语言与文字的[17]问题;识写分流——区分识读字与书写字。(二)汉字文化学——深化汉字与文化的关系

汉字研究在20世纪最后10年进到另一个阶段,从汉字文化的理论探讨发展出汉字文化学的专业,可以从三本著作探寻轨迹。

一是何九盈、胡双宝、张猛(1990)阐明汉字作为一种符号系统﹑信息系统,它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意义;探讨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就是从汉字入手研究中国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汉字。二是王宁(1991)认为:汉字与文化指的是汉字字型及其系统与文化的关系,而以汉字字型及其系统为研究中心;汉字与文化是汉字作为一个文化项与其他文化项之间的关系;汉字携带文化信息的类型。三[18]是刘志基(1996)的《汉字文化综论》,他的主要论点是:研究汉字自身构成与各种文化现象联系的规律;定义汉字文化研究的内容与任务;扩大王宁的说法,除字形结构外,扩及字音、字义的文化蕴

[19]涵。

三本著作各有特色,立论则大同小异,一方面建立了汉字文化的理论,另一方面开启了学界对汉字的文化功能和文化阐释的讨论。一[20]时之间谈论汉字蔚然成风,科普著作纷纷出版,并促使两岸及海外华人社会热衷举办“汉字文化节”的活动,为汉(华)语教学与传[21]播带来一股丰沛的活力。

事实上,汉字文化学与字本位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回归传统。汉字的独特性古人早有先见,汉字承载的文化深度与厚度,也是我们的历史传统。汉字研究发展的理路,虽然曾经绕路但终究回到了自己的轨道。从汉字教学在汉语教学中受到重视后,汉字的研究科学化到本土化的汉语语言学发展、字本位理论以及各种汉字教学法的提出与实践,到汉字文化学建立的过程,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点新思维。

1.字本位理论及其衍生的各种汉字教学法研发与实践,我们建立了一个与西方不同的本土语言学理论,一个与西方不同概念的语言教学体系。

2.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华语)教学的核心问题,现代化的教师不可再逃避汉字难学难教的问题。

3.汉字教学的理论发展以及实践的成果,更说明了华裔子弟的学习汉字与对外汉语教学对象学习汉字是有区别的。

4.华文教育应主动承担汉字教学和汉字文化传播的责任,接纳研发新的教学方法,纳入教材教法与师资培训的课程,以更专业的态度[22]面对学习者。

最后,由于华语文教学的学习者背景复杂,汉字教学方式多元,汉字教学的统一标准不易建立。两岸作为中文母语地区,各自对汉字学习的标准制定了一些规范:中国大陆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23][24]大纲》《汉语水平等级标准与语法等级大纲》《国际汉语教学[25]通用课程大纲》均提出了明确的字表,前两者共需习得2905字,[26]后者基本需800字。台湾目前则有《华语基础800词》及《华语八[27]千词》,但是以词为单位,而非以汉字为单位,且两岸针对汉字[28]学习的要求多在字量与字种上,少见汉字能力的具体描述。汉字的学习联结了传统中华文化,作为华文教育的核心,在教学研究、建立标准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结语

目前全球一片华文热,对外汉语教学成为近30年的显学。具有上百年历史的华文教育亦乘势而兴,在学科建立和语文教学的研究发展上,虽然已有丰硕的成果,然而在独立与独特的教学理论方面,仍有努力的空间。笔者认为汉字教学的研究成果对华文教育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华文教育之异于对外汉语教学,除了教学对象不同外,更要深化汉字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内涵,不仅仅以达到语言沟通为目标,还要彰显其历史性和任务性。对华文教育而言,汉字的学习也不能停留在识字阶段,因而在字形方面,要能进阶到认识真草隶篆、书法艺术,感受汉字之美;字音方面,要能进阶到诵读韵文,欣赏传唱千古的唐诗宋词,体会汉字的音韵,进入汉字的文学殿堂,深化汉字蕴含的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