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本核算与费用控制全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2 08:03:58

点击下载

作者:陈玉洁

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企业成本核算与费用控制全书

企业成本核算与费用控制全书试读:

前言

砍掉浪费就是降低成本!降低成本就是增加利润!增加利润就是增加竞争力!

成本,是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成本会计是指为了求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而核算全部生产费用的会计。成本会计的中心内容为成本核算。而成本核算是账务处理中一块很重要的内容。企业在一定期间内费用发生了多少?所销售产品的成本是多少?公司在正常运营中所发生的人工成本是多少?……这些都需要用成本会计去核算去分析。“开源节流”是企业为提高利润,控制成本,经常采用的一种策略。所谓的“节流”就是指成本费用的控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观念中那些仅仅凭借各种手段,省下成本的做法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企业必须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日常运营成本,细化对生产成本费用的全面控制,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节约的企业文化氛围。要真真做到成本核算与费用控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本书全面地讲述了企业成本核算与费用控制的内容,该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 企业成本核算

该篇在系统讲解相关的会计政策和成本核算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列举了大量实例,重点讲解成本核算的基本方法、辅助方法以及现代成本管理等内容,该篇手把手教你做成本核算,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简明实用,可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

下篇 企业费用控制

该篇针对生产成本费用,采取“控制关键点、控制流程、控制方案”三位一体的控制方法,细化了对企业经营效益至关重要的人力成本、生产成本、材料成本、采购成本、物流成本、库存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共九项成本费用的核算,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对成本费用控制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为企业管理者在管理、控制成本以及提高效益上真正地做到为企业实现盈利。

本书适合生产制造企业、劳务提供单位及其他存在生产成本费用核算与控制需求的组织使用,也适合这几类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生产管理人员、财务人员、行政人员、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人员参照使用。

尽管作者为该书的顺利出版付出了很多努力,但由于财会规章制度的不断更新完善,加之作者的水平和写作时间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如人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我们再版时修正,使本书不断得到完善。

愿本书能成为你砍掉浪费的利器,引导你的企业走向利润倍增之路!上篇企业成本核算

本篇主要内容

第1章 成本核算必备财会常识

第2章 企业各项成本的科目设置与账务处理

第3章 产品成本的计算方法

第4章 辅助生产费用的核算

第5章 存货的核算及舞弊手段揭秘

第6章 成本报表编制与分析

第7章 各种费用报表的编制与分析第1章成本核算必备财会常识

1.1 成本核算的内容、原则及方法

成本会计核算是对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的发生和产品成本的形成所进行的核算。进行成本核算,首先审核生产经营管理费用,看其是否发生,是否应当发生,已发生的是否应当计入产品成本,实现对生产经营管理费用和产品成本直接的管理和控制。其次对已发生的费用按照用途进行分配和归集,计算各种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为成本管理提供真实的成本资料。而不能片面强调成本核算职能。片面强调成本核算职能会使成本核算工作过度复杂化。

把一定时期内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按其性质和发生地点,分类归集、汇总、核算,计算出该时期内生产经营费用发生总额和分别计算出每种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的管理活动。其基本任务是正确、及时地核算产品实际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提供正确的成本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借以考核成本计划执行情况,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1.成本核算的内容(1)完整地归集与核算成本计算对象所发生的各种耗费。(2)正确计算生产资料转移价值和应计入本期成本的费用额。(3)科学地确定成本计算的对象、项目、期间以及成本计算方法和费用分配方法,保证各种产品成本的准确、及时确认。2.成本核算的原则(1)合法性原则。

计入成本的费用都必须符合法律、法令、制度等的规定。不合规定的费用不能计入成本。(2)可靠性原则。

包括真实性和可核实性。真实性就是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与客观的经济事项相一致,不应掺假,或人为地提高、降低成本。可核实性指成本核算资料按一定的原则由不同的会计人员加以核算,都能得到相同的结果。真实性和可核实性是为了保证成本核算信息的正确可靠。(3)相关性原则。

包括成本信息的有用性和及时性。有用性是指成本核算要为管理当局提供有用的信息,为成本管理、预测、决策服务。及时性是强调信息取得的时间性。及时的信息反馈,可及时地采取措施,改进工作。而过时的信息往往成为徒劳无用的资料。(4)分期核算原则。

企业为了取得一定期间所生产产品的成本,必须将生产活动按一定阶段(如月、季、年)划分为各个时期,分别计算各期产品的成本。成本核算的分期,必须与会计年度的分月、分季、分年相一致,这样可以便于利润的计算。(5)权责发生制原则。

应由本期成本负担的费用,不论是否已经支付,都要计入本期成本;不应由本期成本负担的费用(即已计入以前各期的成本,或应由以后各期成本负担的费用),虽然在本期支付,也不应计入本期成本,以便正确提供各项的成本信息。(6)实际成本计价原则。

生产所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要按实际耗用数量的实际单位成本计算、完工产品成本的计算要按实际发生的成本计算。虽然原材料、燃料、产成品的账户可按计划成本(或定额成本、标准成本)加、减成本差异,以调整到实际成本。(7)一致性原则。

成本核算所采用的方法,前后各期必须一致,以使各期的成本资料有统一的口径,前后连贯,互相可比。(8)重要性原则。

对于成本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作为重点,力求精确。而对于那些不太重要的琐碎项目,则可以从简处理。3.成本核算的方法(1)设立材料明细账,按主材、辅材分类。(2)确定工时单耗(可以是计划工时,也可是实际工时)。(3)按生产计划(或作业单)投料。(4)汇总直接费用(动力费、制造费、直接人工费),并按工时分摊费用。(5)按完工产品品种数量结转完工成本(在产品材料核算可以分步投料或全额投料或约当比例,生产周期短的在产品可以不分摊费用,待完工时在分摊费用)。

期初在产+本期投产-本期完工=本期在产(生产成本借方余额)

1.2 成本核算的要点及要求

1.2.1 成本核算的要点

1.确定成本核算的目的

成本核算有多种目的,如存货计价、计算销售成本和确定收益;成本决策和成本控制;产品定价等。2.确定成本核算的对象

不同核算目的决定了对象的多样化。如以各种、各批、各生产步骤产品作为对象,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以各个责任单位为对象,计算责任成本等。3.确定成本核算的内容

成本核算内容一般包括费用归集分配与产品成本计算两部分。费用归集分配要求,首先必须确定成本开支的范围,明确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对于不应计入产品成本的予以剔除;然后测定和记录所积累的成本数据,按照一定程序进行归集,采用一个标准在各个成本核算对象间进行分配,以汇总所耗用的费用总数。产品成本计算就是按照成本计算对象,把汇总的费用进行分配,计算出各个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在工业企业,由于一个企业往往生产多种产品,而且月末通常存在在产品,因此还要将生产过程的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产成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以求得各种产成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1.2.2 成本核算的要求

(1)正确划分各种费用支出的界限,如收益支出与资本支出、营业外支出的界限,产品生产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本期产品成本和下期产品成本的界限,不同产品成本的界限,在产品和产成品成本的界限等。(2)认真执行成本开支的有关法规规定,按成本开支范围处理费用的列支。(3)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础工作,包括:建立和健全成本核算的原始凭证和记录、合理的凭证传递流程;制定工时、材料的消耗定额,加强定额管理;建立材料物资的计量、验收、领发、盘存制度;制定内部结算价格和内部结算制度。(4)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选择适当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成本计算对象、费用的归集与计入产品成本的程序、成本计算期、产品成本在产成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划分方法等。

1.2.3 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

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主要包括下列步骤:(1)根据成本开支范围和费用开支标准的规定,严格审核和控制费用支出,并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确定其应否计入成本费用以及应计入产品成本还是期间费用。(2)正确处理费用的跨期摊提工作,将成本、费用在各个月份之间进行分配和归集。(3)将各月生产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归集和分配。

首先需要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成本计算期并设立成本费用明细账。然后按成本计算对象归集和分配直接计入费用,按部门归集和分配间接计入费用。(4)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和归集,并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各成本计算对象的本期生产费用加上期初结存在产品成本,即为该成本计算对象在该成本计算期完工产品成本和期末结存在产品成本之和。为了正确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还需要根据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将生产费用总和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分配。这是生产费用的纵向分配工作。(5)生产费用支出的审核。

对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支出,应根据国家、上级主管部门和本企业的有关制度、规定进行严格审核,以便对不符合制度和规定的费用,以及各种浪费,损失等加以制止或追究经济责任。(6)确定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开设产品成本明细账

企业的生产类型不同,对成本管理的要求不同,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也就有所不同,应根据企业生产类型的特点和对成本管理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和成本项目,并根据确定的成本计算对象开设产品成本明细账。(7)进行要素费用的分配。

对发生的各项要素费用进行汇总,编制各种要素费用分配表,按其用途分配计入有关的生产成本明细账。对能确认某一成本计算对象耗用的直接计入费用,如直接材料、直接工资,应直接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及其有关的产品成本明细账;对于不能确认某一费用,则应按其发生的地点或用途进行归集分配,分别记入“制造费用”、“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和“废品损失”等综合费用账户。(8)进行综合费用的分配。

对记入“制造费用”、“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和“废品损失”等账户的综合费用,月终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进行分配,并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以及有关的产品成本明细账。(9)进行完工产品成本与在产品成本的划分。

通过要素费用和综合费用的分配,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的分配,所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均已归集在“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账户及有关的产品成本明细账中。在没有在产品的情况下,产品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生产费用即为完工产品总成本;在有在产品的情况下,就需将产品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生产费用按一定的划分方法在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划分,从而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10)计算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在品种法、分批法下,产品成本明细账中计算出的完工产品成本即为产品的总成本;分步法下,则需根据各生产步骤成本明细账进行顺序逐步结转或平行汇总,才能计算出产品的总成本。以产品的总成本除以产品的数量,就可以计算出产品的单位成本。

1.3 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

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往往会夸大成本控制职能,不能对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进行预防和调节,应该对成本分析职能有充分的了解。

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

1.3.1 成本控制基础工作内容

成本控制的起点,或者说成本控制过程的平台就是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成本控制不从基础工作做起,成本控制的效果和成功可能性将受到大大影响。1.定额制定

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主要有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成本控制主要是制定消耗定额,只有制定出消耗定额,才能在成本控制中起作用。工时定额的制定主要依据各地区收入水平、企业工资战略、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在工作实践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控制需要,还会出现动力定额、费用定额等。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建立定额领料制度,控制材料成本、燃料动力成本,建立人工包干制度,控制工时成本,以及控制制造费用,都要依赖定额制度,没有很好的定额,就无法控制生产成本;同时,定额也是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2.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它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在成本控制过程中,计量标准化、价格标准化、质量标准化、数据标准化工作极为重要。3.制度建设

没有制度建设,就不能固化成本控制运行,就不能保证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制度是定额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费用审报制度等。在实际中,制度建设有两个问题。一是制度不完善,在制度内容上,制度建设更多的从规范角度出发,看起来像命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制度建设要从运行出发,这样才能使责任人找准位置,便于操作。二是制度执行不力,老是强调管理基础差,人员限制等客观原因,一出现利益调整内容,就收缩起来,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1.3.2 成本控制目标

在企业发展战略中,成本控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同类产品的性能、质量相差无几,决定产品在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则是价格,而决定产品价格高低的主要因素则是成本,因为只有降低了成本,才有可能降低产品的价格。成本管理控制目标必须首先是全过程的控制,不应仅是控制产品的生产成本,而应控制的是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全部内容,实践证明,只有当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得到有效控制,成本才会显著降低;而从全社会角度来看,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节约社会资源的目的。此外,企业在进行成本控制的同时还必须要兼顾产品的不断创新,特别是要保证和提高产品的质量,绝不能片面地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更不能为了片面追求眼前利益,采取偷工减料、冒牌顶替或粗制滥造等歪门邪道来降低成本;否则,其结果不但坑害了消费者,最终也会使企业丧失信誉,甚至破产倒闭。1.成本动因不只限于产品数量

对于直接成本(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其成本动因是产品的产量,按产量进行这部分的分配是毫无疑问的。如何有效地控制成本,使企业的资源利用达到最大的效益,就应该从作业入手,力图增加有效作业,提高有效作业的效率,同时尽量减少以至于消除无效作业。2.成本的含义变得更为宽泛

传统的产品成本的含义一般只是指产品的制造成本,即包括产品的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应该分摊的制造费用,而将其他的费用放入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中,一律作为期间费用,视为与产品生产完全无关。因此,广义的成本概念,既包括产品的制造成本(中游),还包括产品的开发设计成本(上游),同时也包括使用成本、维护保养成本和废弃成本(下游)的一系列与产品有关的所有企业资源的耗费。相应地,对于成本控制,就要控制这三个环节所发生的所有成本。3.成本节省到成本避免

传统的成本降低基本是通过成本的节省来实现的,即力求在工作现场不浪费资源和改进工作方式以节约将发生的成本支出,主要方法有节约能耗、防止事故、以招标方式采购原材料或设备,是企业的一种战术的改进,属于降低成本的一种初级形态。高级形态的成本降低需要企业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通过重组生产流程,来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是一种高级的战略上的变革。

1.4 成本会计机构及人员配备

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系统运行的必要条件,而会计法规是保证会计工作系统正常运行的必要的约束机制。

如果失去成本会计工作组织,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将很难进行。而成本会计工作组织不当将使成本会计工作出现遗漏、盲点和混乱,缺乏成本归口管理等问题。因此,为发挥成本会计的职能作用,完成成本会计任务,必须科学地组织成本会计工作。成本会计组织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即设置成本会计机构、配备成本会计人员、建立企业内部成本会计制度。

1.4.1 成本会计机构

成本会计机构是处理成本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是整个企业会计机构的一部分。企业要根据其生产类型特点和业务规模来决定是否单独设置成本会计组织机构或组织机构的大小及组织机构的内部分工。1.成本会计机构内部的组织分工

既可以按成本会计的职能分工,如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等,也可按成本会计的对象分工,如产品成本、期间费用等。2.各级成本会计机构之间的组织分工(也称为成本会计工作的组织形式),有集中工作和分散工作两种方式(1)集中工作方式,一级核算体制,公司集中统一进行成本核算。(2)分散工作方式,二级核算体制,公司进行综合的成本核算与分析,车间进行成本的明细核算。

一般来说,大型企业采用分散工作方式,中小企业采用集中工作方式为宜。也可以根据企业实际,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运用,即对某些部门采用分散工作方式,而对另一些部门则采用集中工作方式。

1.4.2 成本会计人员

成本会计人员的配备,总的要求是胜任,即既精于核算,又善于管理;既精通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企业一系列管理制度,又熟悉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既能很好履行国家有关法规规定的会计人员职责和权限,又能结合企业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4.3 成本会计的法规和制度

按使用范围和制定权限划分,分为全国性成本会计法规制度和特定主体的成本会计制度。

全国性成本会计法规制度是国家统一制定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

企业内部成本会计制度是企业组织和处理成本会计工作的规范,属企业会计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1.4.4 成本会计工作组织的意义

科学地组织成本会计工作对于完成成本会计职能,实现成本会计的目标,发挥成本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具体表现为有利于提高成本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协调与其他经济管理工作的关系;有利于加强经济责任制三个方面。第2章企业各项成本的科目设置与账务处理

2.1 生产成本的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

2.1.1 “生产成本”的概念

“生产成本”科目核算企业进行工业性生产,包括生产各种产品(产成品、自制半成品等)、自制材料、自制工具、自制设备和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

2.1.2 “生产成本”科目的设置

“生产成本”科目应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明细科目。“基本生产成本”科目用以核算生产产品的基本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辅助生产成本”科目用以核算动力、修理、运输等为生产服务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1.基本生产成本的核算“基本生产成本”明细科目应按照基本生产车间和成本核算对象(例如:产品的品种、类别、订单、批别、生产阶段等)设立为三级明细,并按规定的成本项目(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在各三级明细中设立专栏核算。需要单独核算废品损失的工业企业,可以在“基本生产成本”明细科目下设置“废品损失”明细科目,以归集和分配基本生产车间所发生的废品损失。

废品损失包括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入库后发现的各种废品的报废损失和修复费用。上述废品的报废损失,是指不可修复的废品的实际成本减去回收材料和废料价值后的净损失。废品的修复费用,是指可以修复的废品在返修过程中所发生的修理费用。应由造成废品的过失人负担的赔款,应从废品损失中减去。

经检验部门鉴定不需要返修而可以降价出售的不合格品,其成本与合格品相同;其售价低于合格品售价发生的损失,应在计算销售损益中体现,不作废品损失处理。产品入库后由于保管不善等原因而损坏变质的损失,应作为企业管理费用处理,也不列作废品损失。需要单独计算停工损失的企业,可以在“基本生产成本”明细科目下设置“停工损失”明细科目,以归集和分配基本生产车间因停工而发生的各种费用。这里的停工损失包括停工期内所支付的生产工人工资和提取的应付职工薪酬(福利费)、所耗用的燃料和动力费,以及应负担的制造费用。(1)直接材料成本的核算。

基本生产车间发生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材料成本,包括直接用于产品生产的燃料和动力成本,应专门设置“直接材料”等成本项目。这些原料和主要材料一般分产品领用,应根据领料凭证直接记入某种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项目。如果是几种产品共同耗用的材料成本,则应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分配计入各有关产品成本的“直接材料”成本项目。

直接用于产品生产、专设成本项目的各种材料成本,应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及其所属各产品成本明细账“直接材料”成本项目。

企业应根据发出材料的成本总额,贷记“原材料”等科目。(2)直接人工成本的核算。

直接进行产品生产、设有“直接人工”成本项目的生产工人工资、福利费等职工薪酬,应单独记入“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和所属产品成本明细账的借方(在明细账中记入“直接人工”成本项目),同时,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2.辅助生产成本的核算(1)辅助生产成本科目设置。“辅助生产成本”明细科目核算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成本,应按辅助生产提供的劳务和产品(例如:动力、修理、运输、自制工具、自制材料等)为成本计算对象,设立为三级明细,并按规定的成本项目(直接人工、直接材料、制造费用)在各三级明细中设立专栏核算。(2)辅助生产成本的归集和分配。

它是通过“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进行的。该科目一般应按车间以及产品和劳务设立明细账,明细账中按照成本项目设立专栏,进行明细核算。

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直接用于辅助生产、专设成本项目的各种材料成本,应单独直接记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和所属有关明细账的借方。

直接进行辅助生产、设有“直接人工”成本项目的生产工人工资、福利费等职工薪酬,应记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和所属有关明细账的借方。直接用于辅助生产但没有专设成本项目的成本(例如辅助生产车间机器设备折旧费等),以及间接用于辅助生产的成本(例如辅助生产车间管理人员职工薪酬、机物料消耗和运输费等),一般有两种归集方式:一是先记入“制造费用”科目及所属明细账的借方进行归集,然后再从其贷方直接转入或分配转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及所属明细账的借方;二是不通过“制造费用”科目核算,直接记入“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科目和所属明细账的借方。(3)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方法。

辅助生产成本的分配,应通过辅助生产成本分配表进行。分配辅助生产成本的方法主要有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按计划成本分配法、顺序分配法和代数分配法等。

不考虑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的劳务量,即不经过辅助生产成本的交互分配,直接将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成本分配给辅助生产以外的各个受益单位或产品。

①直接分配法。

直接分配法是对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提供的劳务费用不作交互分配,而是将辅助生产费用直接分配给各基本受益单位的一种方法。直接分配法是对辅助生产费用交互分配的简化,因而简便易行,但在这种方法下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相互提供的劳务没有参与分配,又不便于考核各辅助生产车间的耗费水平,分配于各基本受益单位的劳务费用也不准确。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各辅助生产车间相互之间提供劳务较少的企业。

这种分配方法最为简便,但只宜在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劳务不多,不进行交互分配对辅助生产成本和企业产品成本影响不大的情况下采用。

②交互分配法。

应先根据各辅助生产内部相互供应的数量和交互分配前的成本分配率(单位成本),进行一次交互分配;然后再将各辅助生产车间交互分配后的实际成本(即交互分配前的成本加上交互分配转入的成本,减去交互分配转出的成本),按对外提供劳务的数量,在辅助生产以外的各受益单位或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③按计划成本分配法。

辅助生产为各受益单位提供的劳务,都按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进行分配,辅助生产车间实际发生的费用(包括辅助生产内部交互分配转入的费用)与按计划单位成本分配转出的费用之间的差额采用简化计算方法全部计入管理费用。

④顺序分配法。

也称梯形分配法,其特点是按照辅助生产车间受益多少的顺序分配费用,受益少的先分配,受益多的后分配,先分配的辅助生产车间不负担后分配的辅助生产车间的费用。

⑤代数分配法。

先根据解联立方程的原理,计算辅助生产劳务或产品的单位成本,然后根据各受益单位耗用的数量和单位成本分配辅助生产费用。

2.1.3 生产成本的分类及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生产成本的构成内容主要有原料、材料、燃料等费用;折旧费用;工资等。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促使企业厉行节约,减少损失,加强企业的经济责任,对于一些不形成产品价值的损失性支出(如工业企业里的废品损失、停工损失等),也列入产品成本之中。此外,对某些应从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中进行分配的部分(如财产的保险费用等)也列入产品成本。1.生产成本的分类

生产成本分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按概念形成,可分为理论成本和应用成本。(2)按应用情况,可分为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3)按产生依据,可分为实际成本和估计成本。(4)按发生情况,可分为原始成本和重置成本。(5)按形成时间,可分为历史成本和未来成本。(6)按计量单位,可分为单位成本和总成本。(7)按计算根据,可分为个别成本和平均成本。(8)按包括的范围,可分为全部成本和部分成本。(9)按生产过程中的顺序关系,可分为车间成本和工厂成本。(10)按生产经营范围,可分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11)按与收益的关系,可分为已耗成本和未耗成本。(12)按与决策的关系,可分为相关成本和非相关成本。(13)按与现金支出关系,可分为付现成本和沉没成本。(14)按与计划的关系,可分为计划成本和预计成本。(15)按数量变化关系,可分为边际成本、增量成本和差别成本。(16)按可否免除,可分为可避免成本和不可避免成本。(17)按可否推迟发生,可分为可递延成本和预计成本。(18)按发生可否加以控制,可分为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19)按性态,可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20)按发生与产品生产的关系,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为了便于进行成本管理,还可运用其他一些成本分类概念,如机会成本、责任成本、定额成本、目标成本、标准成本等。2.生产成本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1)生产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

企业为了保证再生产的不断进行,必须对生产耗费,即资金耗费进行补偿。企业是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其生产耗费须用自身的生产成果,即销售收入来补偿。维持企业再生产按原有规模进行。而成本就是衡量这一补偿份额大小的尺度。(2)生产成本是制定产品价格的基础。

产品价格是产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但在现阶段,人们还不能直接地准确计算产品的价值,而只能计算成本。成本作为价值构成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高低能反映产品价值量的大小,因而产品的生产成本成为制定产品价格的重要基础。也正是如此,需要正确地核算成本,才能使价格最大限度地反映社会必要劳动的消耗水平,从而接近价值。(3)生产成本是计算企业盈亏的依据。

企业只有当其收入超出其为取得收入而发生的支出时,才有盈利。生产成本也是划分生产经营耗费和企业纯收入的依据。因为生产成本规定了产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经济界限,在一定的销售收入中,生产成本所占比例越低,企业的纯收入就越多。(4)生产成本是企业进行决策的依据。

企业要努力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首先必须进行正确可行的生产经营决策,而生产成本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因素。生产成本作为价格的主要组成部分,其高低是决定企业有无竞争能力的关键。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价格竞争,而价格竞争的实际内容就是成本竞争。企业只有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才能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中具有较高的竞争能力。(5)生产成本是综合反映企业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企业经营管理中各方面工作的业绩,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在生产成本上反映出来。正因如此,可以通过对成本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来促使企业加强经济核算,努力改善管理,不断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3.降低生产成本的途径与措施(1)节约材料消耗,降低直接材料费用。(2)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直接人工费用。(3)推行定额管理,降低制造费用。(4)加强预算控制,降低期间费用。(5)实行全面成本管理,全面降低成本费用水平。

温馨提示:

期间费用与产品成本不同之处在于:(1)与生产产品的关系不同。

期间费用的发生是为生产产品提供正常的条件,加强对生产经营和销售的管理,而与产品的生产本身并不直接相关。产品成本是指能够明确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它们直接计入或分配计入产品中去。(2)与会计期间的关系不同。

期间费用只与费用发生的当期有关,不影响或分摊到以后会计期间。产品成本中当期完工部分当期转为产成品,未完工部分则结转到下一期继续加工,与前后会计期间都有联系。(3)与会计报表的关系不同。

期间费用直接列入当期利润表,抵扣当期损益。产品成本完工部分转为产成品,已销售产成品的销售成本再转为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成本也直接列入当期利润表,但是未销售的产成品和未完工的在产品都列入资产负债表。由于期间费用不能提供明确的未来收益,因此按照谨慎性原则,对期间费用在其发生时采用立即确认的原则。

2.1.4 “生产成本”的账务处理

企业发生的各项直接生产成本,借记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贷记“原材料”、“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科目。各生产车间应负担的制造费用,借记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贷记“制造费用”科目。辅助生产车间为基本生产车间、企业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提供的劳务和产品,期(月)末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分配给各受益对象,借记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其他业务成本”、“在建工程”等科目,贷记本科目(辅助生产成本)。企业已经生产完成并已验收入库的产成品以及入库的自制半成品,应于期(月)末,借记“库存商品”等科目,贷记本科目(基本生产成本)。

生产性生物资产在产出农产品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借记“农业生产成本”科目,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生产性生物资产累计折旧”等科目。

农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应由农产品、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和公益性生物资产共同负担的费用,借记“农业生产成本——共同费用”科目,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农业生产成本”等科目。

期(月)末,可按一定的分配标准对上述共同负担的费用进行分配,借记“农业生产成本——农产品”、“消耗性生物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公益性生物资产”等科目,贷记“农业生产成本——共同费用”科目。应由生产性生物资产收获的农产品负担的费用,应当采用合理的方法在农产品各品种之间进行分配;如有尚未收获的农产品,还应当在已收获和尚未收获的农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生产性生物资产收获的农产品验收入库时,按其实际成本,借记“农产品”科目,贷记本科目(农产品)。

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加工完成的在产品成本或尚未收获的农产品成本。生产成本余额,在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里列示(存货=原材料+库存商品+生产成本借方余额)。【例2.1】阳光制造厂有锅炉和供电两个辅助生产车间,20××年其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费用分别是:供电车间178000元、锅炉车间42000元;供电车间为生产甲、乙产品及车间管理部门和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提供724000度电,其中锅炉车间耗电12000度;锅炉车间为生产甲、乙产品及车间和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提供10740吨热力蒸汽,其中供电车间耗用240吨。采用直接分配法分配该项费用。根据辅助生产费用分配结果,作会计分录如下:

2.2 制造费用的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

2.2.1 制造费用的概念

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制造费用属于应计入产品成本但不专设成本项目的各项成本。

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车间管理人员工资:是指生产车间管理人员、辅助后勤人员等非一线直接从事生产的人员工资;一线直接生产人员非生产期间的工资也计入本项目,非一线生产员工提供直接生产时,其相应的工资应从本项目转入生产成本中的直接工资项目。(2)保险费:是指应由车间负担的财产保险费用。(3)交通费:是指企业为车间职工上下班而发生的交通车辆费用,主要指汽油费、养路费等。(4)劳动保护费:指按照规定标准和范围支付给车间职工的劳动保护用品,防暑降温、保健饮食品(含外购矿泉水)的费用和劳动保护宣传费用。(5)折旧费:是指车间所使用固定资产按规定计提的折旧费。(6)修理费:指生产车间所用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包括大修理费用支出。(7)租赁费:是指车间使用的从外部租入的各种固定资产和用具等按规定列支的租金。(8)物料消耗:指车间管理部门耗用的一般消耗材料,不包括固定资产修理和劳动保护用材料。(9)低值易耗品摊销:是指车间所使用的低值易耗品的摊销。(10)生产用工具费:是指车间生产耗用的生产用工具费用。(11)试验检验费:是指车间发生的对材料、半成品、成品、仪器仪表等试验、检验费。(12)季节性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是指因生产的季节性需要而必须停工,生产车间停工期间所发生的各项费用。(13)取暖费:是指车间管理部门所支付的取暖费,包括取暖用燃料、蒸汽、热水、炉具等支出。(14)水电费:是指车间管理部门由于消耗水、电和照明用材料等而支付的非直接生产费用。(15)办公费:是指车间生产管理部门的通信费用以及文具、印刷、办公用品等办公费用;政府部门的宣传经费,包括学习资料、照相洗印费以及按规定开支的报刊订阅费等。(16)差旅费:是指按照规定报销生产车间职工因公外出的各种差旅费、住宿费、助勤费;市内交通费和误餐补贴;按规定支付职工及其家属的调转、搬家费;按规定支付患职业病的职工去外地就医的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贴等。(17)运输费:是指生产应负担的厂内运输部门和厂外运输机构所提供的运输费用,包括其办公用车辆的养路费、管理费、耗用燃料及其他材料等费用。(18)技术组织措施费:是指生产工艺布局调整等原因发生的费用。(19)零星发生的其他应由车间负担的费用。

制造费用归集和分配应当通过“制造费用”科目进行(见表2-1)。

表2-1 产品制造费用明细表

2.2.2 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

在基本生产车间只生产一种产品的情况下,制造费用可以直接计入该种产品的成本。在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下,制造费用应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计入各种产品的成本。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1.制造费用的分配标准(1)直接人工工时,各受益对象所耗的生产工人工时数,可以是实际工时,也可以是定额工时。(2)直接人工成本,各受益对象所发生的直接人工成本数。(3)机器工时,各受益对象所消耗的机器工时数,可以是实际工时,也可以是定额工时。(4)直接材料成本或数量,各受益对象所耗用的直接材料成本或数量。(5)直接成本,各受益对象所耗用的直接材料成本和直接人工成本之和。(6)标准产量,将各产品实际产量换算成标准产量,以各产品的标准产量数作为分配标准。

企业根据各生产单位制造费用的特性和生产特点选定分配标准后,就可进入具体的分配过程。

为了能及时分配制造费用,尽早提供本期成本信息,以及解决季节性生产企业制造费用负担水平波动的问题,企业可采用计划分配率的方法分配制造费用。

由于采用计划分配率,所分配的制造费用与实际发生的数额之间总会存在一定的差额,对此月末不加以调整而是逐月累计,到年终时一次调整计入12月的产品生产成本中。调整的方法一是按各产品全年已承担的制造费用总额的比例进行调整,二是将差额并入12月制造费用实际发生额中,然后改用实际分配率进行分配。

如果企业产品生产周期较长,产品生产批次较多,每月完工产品的批次只占全部产品批次的一部分,那么每月进行制造费用分配,其计算与记账的工作量较大,为简化核算,可采用累计分配率的方法分配制造费用。这一方法是将当月完工批次的产品应负担的全部制造费用,在其完工月份一次进行分配计入其生产成本,而对当月未完工批次的在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保留在制造费用一起分配计入其生产成本。

采用这一方法虽可简化核算工作,但它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各批次的产品成本明细账不能全面反映在产品成本情况;二是若各月发生的费用水平波动较大会影响分配结果的正确性。2.企业常用的分配方法(1)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

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是按各种产品所耗生产工人工时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一种方法。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查账人员应检查企业是否有真实正确的工时记录。(2)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法。

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法是按照计入各种产品成本的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制造费用的一种方法。采用这一方法的前提是各种产品生产机械化的程度应该大致相同,否则机械化程度低的产品所用工资费用多,负担的制造费用也多,而机械化程度高的产品则负担的制造费用较少,从而影响费用分配的合理性。(3)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

这一方法适用于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产品,因为这类产品的机器设备使用、维修费用大小与机器运转的时间有密切联系。采用这一方法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各种产品所耗机器工时的完整原始记录。

查账人员审查采用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分配制造费用的账务时,应首先对被查企业机械化程度及机器工时记录等情况进行核实,查明该企业是否适用这种分配方法,然后,再复核数字计算的正确性。该方法的计算程序、原理与生产工时比例分配法基本相同。(4)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

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是指按年度开始前预先制定的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各月制造费用的方法。各月份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与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的制造费用差异平时各月份不进行调整,到年末才进行调整。因此在使用制造费用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时要按照定义和计算公式要求进行。

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具体做法是无论各月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多少,各月各种产品成本中的制造费用均按年度计划确定的计划分配率分配的一种方法。年度内发现全年制造费用的实际数和产品的实际产量与计划分配率计算的分配数之间发生的差额,到年终时按已分配比例分配计入12月产品成本中。计算公式:

采用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可随时结算已完工产品应负担的制造费用,简化分配手续,最适用于季节性生产的企业车间。

在生产工人工时、生产工人工资和机器工时比例分配法下,“制造费用”账户一般没有期末余额。如果使用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法,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与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转出的制造费用不一致,就会使“制造费用”账户有借方或贷方余额。

在这种分配方法下,“制造费用”科目平时各月份可能有余额,余额可能在借方,也可能在贷方,年末将其余额结转到“基本生产成本”科目的借方,如果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大于按年度计划分配率分配的制造费用,用蓝字结转;反之,用红字结转。这种方法适用于季节性生产的企业。【例2.2】甲工厂加工车间5月份生产的A、B、C三种产品的实际生产工人工资分别为30000元、32000元、54000元,当月该车间实际发生的制造费用为160000元。

采用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法分配当月制造费用如下:

制造费用分配率=160000÷(30000+32000+54000)=1.3793(元)

A产品应分摊制造费用=30000×1.3793=41379(元)

B产品应分摊制造费用=32000×1.3793=44137.6(元)

C产品应分摊制造费用=54000×1.3793=74482.2(元)

温馨提示:

企业可以根据需要自行决定具体采用哪种分配方法,但是分配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果需要变更,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

2.2.3 制造费用的账务处理

1.制造费用的主要账务处理(1)生产车间发生的机物料消耗,借记本科目,贷记“原材料”等科目。(2)发生的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等职工薪酬,借记本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3)生产车间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借记本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4)生产车间支付的办公费、水电费等,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5)发生季节性的停工损失,借记本科目,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等科目。(6)将制造费用分配计入有关的成本核算对象,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辅助生产成本)”、“劳务成本”等科目,贷记本科目。(7)季节性生产企业制造费用全年实际发生额与分配额的差额,除其中属于为下一年开工生产做准备的可留待下一年分配外,其余部分实际发生额大于分配额的差额,借记“生产成本——基本生产成本”科目,贷记本科目;实际发生额小于分配额的差额作相反的会计分录。

除季节性的生产性企业外,本科目期末应无余额。2.制造费用明细科目设置范围及说明(1)固定费用。

①工资:是指公司生产部门管理人员及服务人员应得工资、加班费。

②折旧费:指生产部门及车间管理部门、动力及机修车间使用的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每月底计提的折旧费用。

③修理费:指生产部门机器设备修理维护费,办公设备修理安装费等,车辆维修、加油及维护保养费用。

④机物料消耗:指生产部门、车间加工产品所需共用的零配件,印刷胶带,不干胶标签等各车间、各产品共用辅料。

⑤办公费:车间日常办公用品费+书报费+印刷费(如产品标签)。

⑥低值易耗品摊销:对生产部门使用的低值易耗品依据公司财务制度规定摊销结转费用。

⑦租赁费:指公司生产部门租用厂房、仓库、机器设备等发生的费用。

⑧运输费:指公司购买原辅材料所发生的海运费、空运费、陆运费等,分为“国内”、“国外”发生的运费。

⑨保险费:指生产部门的正常职工保险和购买货物的保险费,生产部门使用机器设备的保险费以及车辆保险等。

⑩差旅费:包含生产部门职工出差发生的长途交通费、住宿费和出差补助,另指生产部门职工市内办公发生的交通费等。(2)变动费用。

①职工福利费:指公司生产部门职工节日礼金,慰问金,工伤医疗费等,劳保用品费;节日发放的福利用品;另包括每月按生产部门工资计提的福利费。

②水电费:指生产车间水电消耗费用。

③职工教育经费:指公司按照一定标准计提的公司生产部职工教育基金。

④工会经费:指的是公司和个人按一定工资比例交纳的工会费。

⑤外部加工费:指支付厂外的零件、在产品发生的各种加工费、劳务费等。

⑥设计制图费:新品加工制图、试验费等。

⑦劳动保护费:指公司为生产部门职工购买劳保用品所发生的费用。

⑧其他:如停工损失费、机物料合理损耗等。

2.2.4 制造费用的举例

【例2.3】新华公司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企业,新华公司原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核算,2008年12月发生部分业务如下:

1.新华公司委托奉天加工厂(一般纳税人)加工材料一批(属于应税消费品)。原材料成本为20000元,支付的加工费为7000元(不含增值税),受托方代收代缴的消费税3000元,材料加工完成并已验收入库,加工费用等已经支付。双方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17%。

2.新华公司生产车间分别以A、B两种材料生产两种产品甲和乙,投入A材料80000元生产甲产品,投入B材料50000元生产乙产品。当月生产甲产品发生直接人工费用20000元,生产乙产品发生直接人工费用10000元,该生产车间归集的制造费用总额为30000元(假设均以银行存款支付)。

假定,当月投入生产的甲、乙两种产品均于当月完工,该企业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按生产工人工资比例进行分配。

要求:(1)若新华公司收回加工后的材料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编制新华公司委托加工业务的会计分录。(2)若新华公司收回加工后的材料直接用于销售,计算委托加工收回物资的成本。(3)编制新华公司本月发生生产费用的会计分录。(4)分配制造费用并结转。(5)计算甲、乙两产品的总成本并编制产品完工入库的会计分录(“生产成本”、“应交税费”、“库存商品”写出明细科目)。(1)委托加工业务有关账务处理如下:

①发出委托加工材料:

②支付加工费用和税金

应交增值税税额=7000×17%=1190(元)

③甲企业收回加工后的材料用于连续生产应税消费品时

④加工完成,收回委托加工材料:(2)甲企业收回加工后的材料直接用于销售时,支付的消费税应计入委托加工物资的成本,所以:

委托加工物资的成本=20000+7000+3000=30000(元)(3)本月生产费用会计分录:(4)(5)产品完工入库:

甲产品完工成本=80000+20000+20000=120000(元)

乙产品完工成本=50000+10000+10000=70000(元)

2.3 劳务成本的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

2.3.1 劳务成本的概念

劳务成本是指企业对外提供劳务所发生的成本。如企业对外提供的装修、装饰劳务,与销售产品(或商品)无关的运输劳动,为某个生产线提供的劳务等。

2.3.2 劳务成本科目设置的要求

“劳务成本”科目核算企业对外提供劳务发生的成本。“劳务成本”二级明细科目的设置没有规定,可以根据劳务成本发生的内容来设置二级明细科目。还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按照成本核算对象(即所说的“不同的设计项目”)、成本项目设置明细科目。

2.3.3 劳务成本的账务处理

企业发生各项劳务成本时,借记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等科目。建造承包商对外单位、专项工程等提供机械作业(包括运输设备)的成本,借记本科目,贷记“机械作业”科目。结转劳务的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本科目。

企业对外提供的劳务项目完成后,就可以进行结转了。本科目期末借方余额,反映企业尚未完成或尚未结转的劳务成本。期末计入资产负债表的存货项目中。

温馨提示:

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劳务成本是指企业对外提供劳务所发生的成本。但在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的核算时也会出现提供劳务的概念,它是分别在“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等科目中核算的。那么,这里的提供劳务是否是同一个概念,是否有重复核算的可能呢?答案是否定的。记入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的劳务是在生产产品(或商品)的过程中或为生产车间提供的一项劳务,它不属于独立的提供劳务行为,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与生产产品(或商品)等有关的劳务。例如,对外提供的加工劳务,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而提供的修理劳务等。而“劳务成本”科目核算的劳务一般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一项独立的劳务,它并不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关,不依附于某一生产产品或生产过程。如企业对外提供的装修、装饰劳务,与销售产品(或商品)无关的运输劳动,为某个生产线提供的劳务等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劳务成本不包括企业接受的建造合同劳务所发生的成本。【例2.4】某企业2010年3月对外提供劳务成本7000元,该公司账务处理如下:【例2.5】某企业2010年5月A商品完工入库,结转劳务成本20000元,该公司账务处理如下:【例2.6】甲公司于2009年12月25日接受乙公司委托,为其培训一批学员,培训期为6个月,2010年1月1日开学。协议约定,乙公司应向甲公司支付的培训费总额为60000元,分三次等额支付,第一次在开学时预付,第二次在2010年3月1日支付,第三次在培训结束时支付。2010年1月1日,乙公司预付第一次培训费。至2010年2月28日,甲公司发生培训成本30000元(假定均为培训人员薪酬)。2010年3月1日,甲公司得知乙公司经营发生困难,后两次培训费能否收回难以确定。

甲公司的会计处理如下:(1)2010年1月1日收到乙公司预付的培训费:(2)实际发生培训成本30000元:(3)2010年2月28日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并结转劳务成本:【例2.7】甲公司于2009年6月10日接受一项设备安装任务,该安装任务可一次完成,合同总价款10000元,实际发生安装成本6000元,用银行存款支付。假定安装业务属于甲公司的主营业务。假设安装任务需花费一段时间(不超过本会计期间)才能完成。(1)甲公司应在安装完成时作如下会计分录:(2)待安装完成确认所提供劳务的收入并结转该项劳务总成本时:

2.4 研发支出的概念和账务处理

2.4.1 研发支出的概念

所谓研发支出,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就是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是指为获得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

新准则规定,对于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项目(包括企业取得的已作为无形资产确认的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当期归集后计入损益(管理费用);开发阶段的支出在符合特定条件时则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即资本化。由于不同阶段支出的会计处理差异巨大,正确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就成为研发支出会计处理的关键,研究阶段具有计划性和探索性,是为进一步的开发活动进行资料及相关方面的准备,由于已进行的研究活动将来是否会转入开发、开发后是否会形成无形资产等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该阶段的支出,新准则规定应计入当期损益。1.研究阶段

如何将研发活动人为划分为两个阶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研究开发项目很可能是一个反复进行的过程,研究和开发很可能是交叉同时进行的。在新准则的相关应用指南中,对可以计入研究阶段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