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HR高管如何从0到1(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4 06:53:23

点击下载

作者:黄渊明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任HR高管如何从0到1

新任HR高管如何从0到1试读:

一、选择去创业型企业,为了啥

1.让沉闷的日子重新变得闪亮

林枫在世界500强H公司工作了八年,累计在HR领域已工作了十六年,眼看再过两三年就要步入“不惑之年”了,对职业如何持续发展的思考不断萦绕脑海,一种莫名的危机感挥之不去。

林枫在H公司已做到中层管理者的位置,管理着一个HR小团队,朝九晚六,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基本不用加班,每天下班后就是陪伴家人、看书、锻炼身体。但是,他再也找不到那种有挑战的感觉了,工作中的激情似乎被“偷”走了,自身成长非常慢,感觉自己的能力在工作中只能发挥20%~30%,他已经可以看到自己在H公司再工作三五年之后会是什么样子了。有时候,他好像能够看到这么一种景象,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天赋、才干、青春,都在自己的指尖不断地流逝……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林枫很想找回刚开始工作时那种富有激情的感觉,每一分每一秒,就像阳光打在树叶上,能够熠熠生辉……他觉得自己需要“走出去”了,迈出新的一步,做出新的尝试。他很想每天做一些新的、不一样的事情,让未来再多一些可能性。

林枫另一个考虑是年龄因素,再过几年他就要“奔四”了,过了40岁,在职场上的市场价值会明显下降,职业竞争力也会逐步降低,职业选择的机会必然越来越少,那时候,自己的处境会非常被动。同时,林枫也留意了一下外部的职业机会,他发现企业招聘HRD以上的职位,大部分都要求候选人年龄在35~40岁,过了40岁,基本上属于“靠边站”的群体了,只能作为“备胎”。所以,林枫认为,进行职业转型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他越来越发现,在大企业,本质上就是做KPI,你把自己的KPI做到极致,或者把上司的KPI做到极致,自然就会得到晋升。而这些KPI,很多时候都是企业想你做的,而非你自己想做的;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只能被扔在“杂物间”里,直到蒙满灰尘,被逐渐忘却。在公司既定的流程下,组织的要求刚性地传递到自己的身上,自己就像机器一样,只能不断地被动执行,整天亦步亦趋,“戴着镣铐”在跳舞,始终不能自由舒展并跳出属于自己的舞步。

H公司大了,内部流程与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林枫发现,大多数的时间自己都在做着内部的沟通工作,组织内相互的“踢皮球”,自己人折腾自己人,内部沟通成本越来越高。很多时候,自己做的方案提议,到最后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做下去。因为与领导的“导向”不一样,或者领导觉得这件事情排不上他的“日程表”,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向上“对标”,不在高层领导关注范围内的事情就会被“枪毙”掉。

林枫感觉每天过得就像“温水煮青蛙”,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慢慢陷入一种不想改变、不能改变的状态,一直“沉沦深陷”,只能等待公司有一天“宣判”自己的命运……这种失去自我掌控力的感觉,让一向成就导向很强的林枫难以忍受。身边三十多岁的同事已逐渐滋长一种“混日子”的心态,他们享受着既得利益,不想改变,也无力去改变,有的已经彻底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气。但林枫不一样,他是有着自我追求、梦想的人,他不甘心,也不允许自己变得平庸。

当一成不变比行动更痛苦时,改变就悄然而至。

2.选择合适的行业、企业、职位、城市

林枫决定走出去,看看“我的后半生”还能做出点什么。他是个行动力极强的人,一旦下定决心就马上开始接触外面的机会。接着,问题来了,什么样的机会才是适合自己的?

林枫接触了地产行业、金融行业,还有高科技行业的机会,最后发现地产行业太浮躁,与自己所在的H公司严谨务实的企业文化差异太大;金融行业太复杂,里面的“水”很深,自己还是习惯在比较简单的环境中工作;高科技行业比较适合,但是最好是在有研发团队的企业,这样的企业“底气”比较沉稳,风格比较扎实,管理群体与沟通对象相对单一,与自己原来工作“场景”比较类似……这是由于H公司的文化“基因”对自己造成的深远影响。同时,要选择现在“风口”上的新兴领域,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物联网,等等。

令林枫颇费心思的是,继续去大企业还是去小企业。这时候有几家互联网行业巨头也向林枫抛出了“橄榄枝”,林枫有点动心,但最终还是拒绝了,因为去大企业,平台、职位都和H公司差不多,自己还不如待在H公司,所谓“做生不如做熟”。所以,林枫更倾向于让自己回归到一种创业状态,重新体验“从零开始”的创业激情,于是他留意挑选创业型企业中的“独角兽”或“准独角兽”。

在职位方面,林枫确定了一定要做企业HR“一把手”的思路,因为“一把手”才有绝对的话语权,按照林枫一位朋友的说法:“只有做一把手,你的‘施政纲领’才能够得到实施。”所以林枫只考虑HRD(人力资源总监)、HRVP(人力资源副总裁)、CHO(首席人力资源官)这几个职位。

在工作地点(城市)的选择上,是最让人纠结的,有时候有合适的企业与职位,但城市不合适,而林枫所在的南方城市深圳,理想的职业机会并不多,反而是在其他城市有不少好机会,有一线城市,也有二线城市。经过深入考虑,林枫决定只考虑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因为城市决定了一个人的交往面、信息面、视野与格局,对后续职位发展起到重要的“锚定”作用。城市本身就是对职业的一种定位、一种“定价”。

由此,林枫总结出职业选择上的“先宏观、后微观”原则。也就是说,先选好城市、行业等宏观的维度,再考虑企业、职位等微观的维度,不要因为一家好的企业、一个好的职位,却选择了不发达的城市、行业。因为前者只是一个点上的事情,而后者涉及面上的事情,面比点更重要、影响更长远。大平台就是一个面,你到了一个相对不利于你发展的竞争面上,后续职业发展会很被动。

林枫后来读了一本《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的书,读到里面的“头部效应”原则,才发现自己是在用“头部原则”选择下一份工作,就是选择头部的城市、头部的行业、行业中的头部企业、企业中的头部职位。

3.熟人推荐的更靠谱

Y公司的职业机会是林枫的一位朋友推荐的,这种推荐的关系,使林枫与Y公司CEO高德之间有了一种天然的信任。而且林枫这位朋友很了解Y公司所在的行业,他给林枫分析,Y公司的业务属于企业服务(To B)领域,是云计算在一个细分领域的应用,做的是大客户,市场门槛比较高,商业模式很有竞争优势,代表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有了该朋友的介绍和“背书”,高德也比较容易接受与了解林枫,两人心里都有一种比较“靠谱”的感觉,因为彼此更“知根知底”。在人才市场上有太多的“短期夫妻”“始乱终弃”的情况,这层关系让彼此都多了一份心理契约,减少了双方“结合”的风险。

后来到了Y公司,林枫发现这个创业型企业的创始团队,包括高层及一些关键员工,开始都是相互推荐过来的,有的是同学、校友,有的是前同事,也许这是创业型企业的一个特点。刚起步时没有人相信并加入这家从零开始、无品牌、无团队的公司,只有相识之人因为信任才愿意加入。

这种“熟人介绍”的特征,对高管职业转换来说是一种比较可靠、成功率更高的方式,因为是熟人推荐的,他们已经帮你鉴定过这个企业,而且一般是直接推荐给企业老板,多了一层高层的情感联系,会更加靠谱。还有一个好处是,如果双方有什么不方便沟通的,可以借助第三方(推荐人)进行沟通,化解在一些问题上双方直接沟通的不方便,起到沟通“桥梁”与“润滑剂”的作用。

所以,熟人推荐是一种很好的创业型企业建立初始团队的方式,特别是创始核心团队、高管团队,有了这种情感联系,能够确保高层团队的信任和凝聚力。

4.与创始人的价值观吻合最重要

林枫和高德沟通了好几次,每次都在4个小时以上,他们谈得很投机,把事情谈得很透。高德向林枫详细介绍了公司的发展历程、行业前景、业务模式、经营情况、投资人情况、内部人员情况等,这种全面、深入的介绍,让林枫有备受信任的感觉。

高德还向林枫详细介绍了自己对HRVP这个岗位的期望,希望林枫能够帮助他把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做好。他提到目前企业里的不少问题,比如人才招聘的质量不高、缺乏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在奖金分配上的“大锅饭”等,这些现象主要根源于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薄弱,他们大多属于高P(Professional专业)低M(Management专业)的类型。他希望林枫能够改变公司这方面的现状。

同时,高德还向林枫传达了长远合作的期望,他希望林枫能够陪公司走下去,一直走到未来公司上市。他说了一句话让林枫非常感动:“未来公司可能会发展得很好,也可能会出现波动,发展得不好,过程中也许不断有人离开,但是,我希望你是坚持到倒数第二个离开的,最后一个当然是我。当前面的人都离开了,你还在那里,我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这句话,在男人之间听到,会感觉到一种“兄弟情义”,让林枫非常感动。高德说:“我对你是百分之百的信任,所有信息都毫无保留地告诉你。”这种坦诚的“交心”,让林枫决定放弃手头所有的职业机会,就认定Y公司。更准确地说,他是因为一个人而来的。投资界常说一句话:“投资就是投人。”而我们选择一家企业,其实就是选择人,选择和谁一起共事、一起奋斗,这是至关重要。也许,这就是“气味相投”吧,也就是阿里巴巴提到的“对上了味道”。

不得不相信,有时候人与人之间是靠眼缘的。有的人,你和他沟通就会特别顺畅、特别投机,或者说是气场很吻合,这其实是价值观上的吻合。高德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企业家情怀深深地感动了林枫,因为林枫也想干一番事业,内在有一种燃烧的激情。就如高德对林枫讲过的一句话:“我是用心去感受你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我感觉到你内在有一团火,想干一番事业的火,一直不曾熄灭,只待熊熊燃烧。”

有一次,高德和林枫提及,他选人是有“洁癖”的,这个“洁癖”其实就是价值观的选择,也就是选择和自己气味相投的人,和企业“气质”相吻合的人。

后来到Y公司入职后,林枫才发现他和Y公司在文化上也是无缝对接的,甚至感觉不到转换了一家公司。因为公司的CEO非常认可H公司的文化(强调客户第一与员工奋斗,是一种做事的文化,简单高效),甚至在学习H公司的文化,所以Y公司更像是初期的H公司,有着一种纯粹的创业激情。高德也非常认可H公司的员工,认为H公司的人员在价值观上是“根正苗红”的,这其实是一种深层次上的价值观认同。有了这层价值观认同的基础,在后续工作开展过程中,林枫比较容易和CEO达成一致,因为双方的“底层操作系统”是一致的。

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相互认同是非常重要的,在面试的时候,双方如果能识别出对方的价值观是否与自己匹配,基于这个基础做出是否合作的决策,成功概率比较高。其实,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关键点,抓住它就可以解决90%的问题。在创业型企业,组建高层团队这件事情上,关键点就是彼此价值观要高度一致,每个团队都有它的气质,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味道对的人,第一天来上班就会让人感觉他已经来了很久;味道不对的人,总有一天要离开。企业的团队文化塑造工作,90%取决于面试的那几十分钟。

5.流动可以带给人一种创造力

Y公司总部在“魔都”——上海,这个城市有着太多的历史与文化沉淀,以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林枫对这个城市有着天然的向往与憧憬。

林枫以前有过几年海外区域工作的经历,他比较喜欢在不同国家、不同城市间穿梭流动的感觉,这种流动似乎可以给人一种新鲜感,让你随着流动,对外界不失去敏感性,让你在时空转移中,有一段沉静的时光。比如在旅途的飞机上、出租车上,你会去想很多东西,脑子里会突然蹦出一些新的灵感,这就是流动带给人的创造力。相反,如果一直在一个城市,每天都是同样的路线上下班,因为过于熟悉环境,已经常态化了,你对外界的“触觉”是逐渐麻木掉的,这时你的创造性是出于压抑状态,而非激发状态的。

工作单位的转换是一种特别的流动,这种流动,让人到了另一个崭新的工作环境与工作场景,迎接不同的工作挑战,更能激发人的潜能与创造性。人在一个岗位的最佳创造期一般是半年到一年,这个时间之后在这个岗位上的创造力会急剧下降。只不过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人不能只在一个单位待半年到一年就离开,所以内部岗位转换也是一种方式,未来的企业也许会流行这种短时间的轮岗,这对个人成长是有利的(所以轮岗的“管培生”是成长最快的),但这对组织不一定是最经济的,因为它需要员工在一个岗位上成为“熟手”,从而降低人才替换的成本,保持绩效产出的稳定性。

6.找回原始纯粹的创业激情

林枫选择到创业型企业,其实就是想找回“初心”,那份最初的梦想、追求与激情。林枫能够想象,回归到“初心”状态的自己,每一天都是闪亮的,自己会像打了“鸡血”一样,即使每天晚上加班到十点多,甚至周末都要工作也无所谓,甚至都不觉得累。因为这种状态会让你的天赋、才华、能力尽情地释放与发挥,你的创造力被充分激发出来了。

和一群人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从中凝结出的友情、汗水是难忘而深刻的。所以,“初心”是很珍贵的,“初心”就是你能够回归到最初的状态。找到自己,找到最初的梦想,并为这个梦想而奋斗。

也许在刚大学毕业、进入职场的时候,我们有这种“初心”,但随着岁月的流逝、生活的稳定、现实的磨砺,“初心”逐步变小了、看不到了,但它并没有消失,它一直在那里,等着我们的召唤。只要你敢于迎接它、拥抱它,它就会跳出来拥抱你、推动你去成就一些事情。

林枫近期看了甄子丹主演的一部电影《大师兄》,林枫非常喜欢片尾的一段话:

胡适说:“人生应该有梦,否则人生不是太不丰富了吗?现在我们都有理想,但出了社会便可能不同了,那时各奔前程、各种打击、各种现实的考虑,都可能使得你把崇高的理想收敛起来,这就是现实在考验我们的道德力,我们的理想性,我们对真、对善、对美的追求是否迫切,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都是如此,我们是否能撑得住就在这个关头,现在是考验我们的时候了。”

如林枫这样,“初心”不曾泯灭,到了一定时期,只要你想,就去唤醒自己的“初心”,并为之而奋斗,让自己的人生再燃烧一把,焕发出新的光华。

滴滴出行的总裁柳青曾说:“不管在任何情况下,不管我们经历了多少艰难万险,我们一定要保持我们的年轻、我们的热血,以及热泪盈眶。”

二、融入工作,在入职前已开始

7.提前做好定位与铺垫

在进入Y公司前,林枫一直在琢磨要以什么样的定位切入,才能够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并逐步发挥影响力。高德也是煞费苦心,主动帮林枫想什么样的定位才是合适的。

后来,高德与林枫想到了两个词:专业、服务。

一方面,要充分体现出林枫的专业性,Y公司的高管都是从顶级的高科技公司过来的,都很厉害,特别是在专业方面,林枫只有体现出自己也非常专业,才能够让他们信服。

另一方面,不仅专业,还有“服务”的心态,用比较低的姿态、比较好的态度与业务部门沟通,体现出你是来服务与支撑他们的,是给他们提供价值、带来利益的,这样他们就比较容易接纳你。

为了让林枫能够更好地适应公司文化,高德在入职前一直在和林枫讲公司的各种情况。他说:“每天晚上九点半以后的时间,我都留给你,你可以给我打电话沟通。”所以,每天晚上高德和林枫都会通话30分钟以上,让林枫提前了解公司情况,提出疑问并获得解答。能在入职前了解大量的公司信息,有益于快速融入公司。

从中可以看到,CEO深度关注“搭班子”工作,直接去找人、吸引人,帮助新来的高管融入与“转身”,是高端人才愿意加盟并能够“转身”成功的关键。

林枫入职Y公司后,几乎走访了公司所有的高中层管理人员,倾听他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诉求,然后逐步规划年度人力资源重点工作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林枫始终谨记“专业+服务”的定位,各种行为均呈现出这个姿态与角色定位,以便能够在大家心目中形成最初的印象,这个最初的印象一旦形成了,后面就会相对稳定。开始时,在各种开会场合,林枫一般不说话,花更多时间去倾听与了解,在关键时候才说几句,说的时候注意语言表达的高度、深度与简洁性,以体现自己的职业化、专业性。而与别人沟通时,他大多以倾听为主,只做一些引导性的提问与观点的简要陈述,态度平和、亲切、稳定,不带主观情绪……通过这些方式,他在公司内实现了“软着陆”。

8.深度捆绑:报到前就介入工作

林枫还在办理原公司离职手续的过程中,高德已经安排了其未来的下属——HRD佳倩,与林枫对接工作了。佳倩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林枫,体现出良好的服务态度、高效的执行力、顺畅的沟通方式,给林枫留下很好的印象。她的职业化风格与超高的情商,进一步增强了林枫加盟的意愿,对未来的团队合作的信心。

Y公司甚至给林枫开通了公司邮箱,提前把公司及HR部门的相关材料发给林枫学习、了解。在有些进展中的关键工作上,佳倩也主动咨询与征求林枫的意见,已经开始“汇报”工作了,这让林枫颇为意外,也深感高德对自己的信任与重视,因为这种方式在管理规范化的大公司是不可想象的。

这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吸引高端人才,提前识别锁定高端人才的方式。这种方式后来也被林枫用在其他高端人才招聘的过程中,其实这就是创业型企业跟大公司不一样的地方。一般大公司是不会提前把公司的资料发给对方的,因为还没有真正成为自己的员工,候选人是有潜在的可能临时放弃报到入职的。Y公司却能够突破常规,另辟蹊径,独创高端人才吸引的方式,人才还没有正式入职,却已经开始介入新的工作,这是一种新型的人才“跨界”竞争的方式。

而林枫在与新的团队接触与沟通过程中,逐步了解团队的运作情况、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自己也逐步树立起在新团队的形象,提供专业的意见,让新的团队了解自己的风格。

9.修改多遍的入职介绍

Y公司有个习惯,新员工入职会有很隆重、很有仪式感的“入职介绍”,就是在入职当天把个人介绍和照片发到公司微信群里,接受全员“盛大”的欢迎仪式,感受公司热烈的气氛。同时,大家提前对新员工的背景情况有比较多的了解,便于后续沟通与工作对接。

对于高管的入职介绍,高德极为重视,往往要求高管提前准备好非常详细的介绍,不仅包括个人基本信息,高管之前每一份职业经历的职责、业绩,还有个人优势、性格特点、爱好与座右铭等信息,都需要写到入职介绍中。对于高管的入职介绍,高德亲自审核确认后才让人力资源部发到群里。

为了林枫的入职介绍,高德反复斟酌,给林枫提了不少修改意见,逐字逐句确保没有问题,还让林枫发给高德的一位朋友帮忙提出优化意见。从这样的过程可以看出,高德对于高管的融入工作非常用心,他会“手把手”把你领进门,慢慢把你托上去,帮助你做好在公司中的定位,并在公司建立起威信。这方面高德可以说是CEO亲自参与新高管融入工作的典范,体现了他对人才的重视。

创业型企业有很多可以灵活创新的地方,它可以突破很多边界,是大企业所不能比拟的。林枫比较喜欢这一点,就是可以没有太多约束的往前推进一些“微创新”的东西,有的可能只是即时的灵感,但这种“所想即所得”“所做即所得”的习惯,会激发你的创造力,会让人一直在成长、创造。

三、打好第一张牌,做好转身动作

10.无缝衔接,登陆魔都

林枫在上一家公司工作到1月2日,当天晚上原部门为林枫开了欢送会,一直到晚上10点多才结束。第二天一早,林枫就飞往上海,并在中午前到新公司报到,可谓是无缝对接。

林枫第一天到魔都的时候气温只有两三度,从深圳的十多度一下降到临近零度,仿佛从秋天一下子掉入寒冬,双手有冰冻的感觉。魔都虽然冷,但空气很干爽,不像深圳的湿冷。林枫带了厚厚的衣服,所以还能对付酷寒的天气,心里还有一些小兴奋。到了公司后,业务部门的高层给了一份“见面礼”,请林枫和一位高端候选人谈薪,当天林枫进入了工作状态,CEO给林枫讲解公司的情况,下属向林枫汇报工作,沟通近期要处理的事情。当天,林枫就工作到晚上11点多。这就是即战力,也是创业公司的特点。

林枫回到提前租好的小区已经是晚上12点多了,没想到中介公司没有提前把门禁卡给林枫,林枫在冰冷的、寒嗖嗖的寒风中,等待其他进出的住户才跟了进去,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两天,他才拿到门禁卡。

每天加班后,在凛冽的寒风中,林枫独自一人走在静悄悄的路上回宿舍,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这就是自己选择的路,他不后悔,反而心里有点小激动、小兴奋,什么事情都会因为是自己主动选择而又意义。

1月月底,魔都下起大雪,是十年来最大的雪,也许是“瑞雪兆丰年”的征兆。开始时只是点点雪花,是这么温文尔雅,却又诗意连绵,让魔都突然有了巴黎的感觉;后来变成漫天飞雪,让整个城市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四周突然蹦出来很多漂亮的雪人,路面很滑,要小心翼翼采用“企鹅走法”。“十载江南无此雪”,这一场冰清玉洁、风花雪月的美景就像一个梦,林枫想,也许自己以后就有资本和朋友们讲:“2018年,我在上海遇到一场很大的雪。”

11.生活方式的180度转变

从第一天开始,林枫就进入了忘我的工作状态,忘了时间流逝,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情在等着自己处理。每一天都过得特别快,中午都没有休息的时间,睡午觉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因为根本休息不了;你在办公室里,经常有人敲门进来找你,会议室里也几乎没有安静的地方,因为即使在会议室,中午也经常有人进出和使用。所以林枫慢慢养成了不午睡的习惯,但到了下午的时候就会特别困,怎么办呢?林枫习惯了喝咖啡,通过咖啡来提神,或者泡浓茶提神。

创业型企业的工作跟大公司不一样的是,大多数工作都是自己规划的,而不是别人给你规划的。另外,下属也在推着你走,因为下属都需要你进行决策。这是完全不一样的状态,这是一段没有终点的旅程,只能一直跑下去。

Y公司管理层都很忙,工作日要召开高层会议太难了,因为负责市场的高管大多数都与客户在一起,或者忙各种各样的事情,所以公司开会只能选择在周末才能把大伙凑齐,公司级例会基本都安排在周六或周日。如果周末碰上开其他大会(比如战略大会)或其他专项活动(比如专场招聘会或团建活动),就有可能连续几个周末都不能休息,林枫在第一个月就没有完整休息过一天时间。

林枫以前所在的H公司,公司有食堂,每天吃食堂,非常方便,到Y公司后开始回归到“解放前”——吃外卖。林枫连续两个月都是点外卖的,因为一天根本没有时间走出办公室。后来他发觉这样对身体健康不好,于是试着走出去,到马路对面的餐馆吃饭,那里的选择比较多。开始时,他在每家餐馆轮着吃,后面更多时间定点在一家类似大食堂的餐馆吃。

12.先把高层关系建设好

林枫把比较多的时间花在与高层的沟通上,他深知,先把高层的关系建设好,形成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对于后续开展工作非常重要。

林枫看过罗宾逊的《人力资源成为战略性业务伙伴》一书,里面特别提到HR高管与其他高层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因为HR是无法独立完成很多影响业务战略的事情,必须同其他高层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是战略性工作的基础,以便HR高管更深入了解业务需求和员工面临的问题,制定匹配业务战略与业务管理者、员工需求的解决方案。

林枫深知,其他高层都是自己的业务伙伴,一定要和其他高层建立超越工作的伙伴关系。

自己要帮助CEO把高层团结好,建立信任,相互分享信息,要拧成一股绳,才能共同应对外部的市场环境带来的压力与风险。高层关系是否处理得好,决定了HR高管在企业能不能干好,能不能走得长远。林枫学会了真心接受其他高层,营造和其他高层在一起开心共事、开心交流的氛围,他敞开自己,真正和他们交心。如果高层交流只是纯粹为了工作,只是功利地做事情,效果并不好,那只是一种短期的效应,真正能长久合作的是相互信任,坦诚相见,打成一片。

创业型企业最重要的是信任,特别是高层相互间的信任很重要,要有兄弟般的情谊才行。林枫有意识地营造和其他高层的默契感,一种相互商量做事的氛围。在工作中需要彼此支持的事情,先在正式会议前点对点的“通气”,达成一致了再上会,有重要的事情大家商量着来,这种方式给大家的感觉比较好,感觉林枫比较尊重他们。虽然这种方式显得并不是那么职业化,但是很有效,不像在大企业,需要高层间彼此PK才能把事情搞定,而是在“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各种问题都在谈笑风生中得以解决。

开始时,林枫意识到其他高层在观察他,并试图建立和林枫的恰当关系。当然,大家都在摸林枫的底,看看林枫是以什么原则与方式处理事情。这个时候,确定好自己的管理原则,画好自己处理事情的“红线”非常重要。

林枫有这个意识,是因为在处理一件跨部门的事情上自己过于温和了,导致HR部门同事觉得自己部门过于“弱势”,于是私下提醒林枫:在一开始的时候,以什么样的立场与方式去沟通、处理事情很重要。因为其他高层都在看着你,都在“摸你的底”,看你处理事情的“界线”。所以,你要画好你的“红线”,让别人知道你的“界线”在哪里。这个“界线”画得好,以后你才能更好地做事;画得不好,以后就会很被动。

13.第一件大事:做好年度重点工作规划

到Y公司后,林枫用80%的时间、精力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做好年度重点工作规划方案。为什么说这件事情是最重要的?因为这是在建立工作方向与思路,方向与思路定了,你做事情才有目标、才有规矩,你的心才定;CEO也才会相信你,知道你做的事情是在什么样的思路与框架下做的,你的重点工作是什么,你的抓手是什么,你工作的主线是什么,你的定位是什么……重点工作规划决定成败,决定他人对你的信任,决定你自己的信心,所以新入职HR高管一定不能使时间与精力“旁骛”,先把这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做好,才去开展其他要事。

所以林枫进入Y公司后,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是指比较大的事情),就是和各高层、员工沟通,充分收集信息、梳理思路,然后做出重点工作规划方案。当林枫把重点工作规划与高德对标的时候,高德非常认可与满意,认为林枫抓对了方向。在重点工作规划没有做出之前,高德其实不放心,经常向林枫交代或过问一些细小的事情,但沟通完重点工作规划后,高德很少过问与干预细节了。因为他相信,林枫抓对了方向,他所做的事情都是在这个大方向下落实与细化的。

两周以后,林枫组织了开年第一次干部大会,这次干部大会是林枫提出举办的,主要目的是统一干部的思想,让各位高管在会上讲本业务领域的年度重点工作规划。然后让干部们广泛讨论,除了重点工作外,还会重点讨论建立人才梯队的问题、管理者能力提升问题等。

干部大会参会人员包括所有的管理层和Team Leader。在会上,林枫对HR重点工作规划做了详细的讲解,其中的重点工作“一张图”很好地体现了他的战略规划能力、专业能力,这个工作规划框架图主要回答了:今年HR团队的目标是什么?HR团队要解决的ToP痛点是什么?我们的工作主线是什么?我们的“作战领域”(抓手)有哪些?HR团队应该以什么定位去工作?等等。

这次展示充分体现了林枫在短时间内对组织的理解、系统性的思考能力及专业性,让大家看到了组织不断向前发展的希望,并建立起信心。从大家的眼中,林枫看到了认可与信服,他心里的“大石”已经基本落地了,可以说是重点工作规划“一图定格局”。

对于新入职HR高管来说,工作规划的水平至少代表了他思维上的最高水平,思维水平再加上落地能力,就是HR高管取得成功的两大法宝。

在三个月后的战略大会上,林枫对组织的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他在大会上分享了自己对组织特性的理解。

问题一:我们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我们组织的独特性是什么?(1)快速变化:一个不断变化、快速试错的组织,我们的客户、竞争对手、投资者不断在发生变化,我们产品方向也不断在迭代、丰富化,组织过去的一年,甚至半年都不具备参考性,如何支撑快速变化组织的发展?(2)快速增长:快速增长是常态,未来三年组织的经营增速、人数、估值都会急剧增长,我们将会如何应对,我们的组织能否承载,承载的上限是什么。从产品到产品线、产品集群,需要多少人,能承载多少人?如何在深刻理解业务的基础上,做好产品的规划、组合,并供应相应的人才,以保证质量、进度?(3)资源有限:每个阶段资源都是极其有限的,包括钱(在不断消耗利润)、人(有钱也不一定能补得进来)、时间(有时间窗口)。我们的主要目标是成为世界500强企业,这是极其有限的客户资源,一个坑占到了就占到了,失去了就失去了。

问题二:我们的业务怎么布局,在哪里布局?(1)研发往中部迁移?哪部分迁移,怎么迁移?(2)业务拓展到中部、西部、东北?

问题三:我们的组织需要什么特性?(1)组织的“耐受性”要高,在高速公路上换轮胎。(2)在大方向对的情况下,快速试错、迭代与调整。

问题四:HR如何呈现价值,让CEO与业务部门尊重?

这个问题,林枫用了更加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达:人才供应、人才发展、人才激励。他认为,目前阶段,HR应更聚焦帮助业务解决人才问题,而这三方面作为人才管理的三大核心价值领域,必须重点突破。

14.突破“服务”角色,增加“赋能”与“监控”职能

根据林枫的观察,开始的时候,自己以服务的身份介入没有问题,但是时间长了,如果只有服务的职能定位,HR工作会很被动,缺失了主动性价值贡献,变成被业务部门牵着走的角色,逐步把HR的地位做得越来越低。而且业务部门提出的“服务”需求也不是都合理、有必要的,需要进行筛选,根据组织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满足。

那么,HR怎样增加主动价值贡献呢?林枫认为要通过“赋能”的角色来做,因为他发现公司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能力比较弱,加上新员工进来比较多而快,组织的团队管理能力与新员工带教能力成为瓶颈,给管理者进行赋能成为极为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所以,HR团队需要具备对管理者进行赋能的意识、能力与方法。同时,员工也是需要赋能的,新员工的环境适应、文化融入,以及职业化水平、工作通用能力的提升,都需要HR深度的介入与辅导。

另外,HR应该还有监控的“职能”,也就是要建立组织中员工行为的“边界”与“红线”。比如劳动纪律管理、信息安全,以及不能贪污腐败、不能拉帮结派等“高压线”管控。林枫入职之后,就曾发现过类似的一些超越“红线”行为并给予通报,比如违反《竞业限制与保密协议》、员工上班代打卡等不良行为。

15.支撑一线作战,并建设好基础设施

经过一个季度后,林枫对HR团队的工作目标更为聚焦,就是全力支撑一线作战,给他们提供好粮草和弹药,这包括四个方面:(1)如何帮助各部门快速补充人才?(2)如何帮助各部门提升团队能力?(3)如何激励员工往前冲?(4)如何让员工“轻快”地工作?

另外,他提出,支撑一线作战应该只占70%~80%的工作量。除此之外,还需要增加HR基础设施建设的能力,也就是HR基础工作的建设。林枫罗列了五大基础工程:职位序列、薪酬框架、素质模型建设(含公司通用素质模型、职类素质模型、管理者素质模型)、岗位说明书(含岗位胜任能力)、HR基础流程建设(含人才供应、人才发展、人才激励、HR运营四个部分)。

为什么要特别提出HR基础设施建设,是因为“支撑一线作战”很多是服务性工作,是单个事件、单个项目,是“点”和“线”上的事情,还需要一些“面”上,甚至“体”上的事情,需要构建如“水利工程”类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一旦做好了,就会自行运转,不依赖人力,是对企业永久有利的事情,形成“战略控制点”。

林枫看了电影《红海行动》,影片中的一个场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特种部队在到达战斗区域时,队长下达的第一个命令就是:“一组,先建立好防守线!狙击手,先占据制高点!”——战斗前建立好防守线、占领制高点,其实就是战略控制点,这种布局才是正确的战略意识与战略行为。

16.构建公司会议运作机制,用机制的力量去成功

林枫发现公司缺少正规的会议沟通决策机制,没有一些委员会类的组织,也没有例行的会议机制去管理比较重要的公司级事项,包括这些重要事项的讨论、决策。

于是林枫组织了4个公司层面的会议:(1)战略会议:每半年一次,主要是讨论影响公司方向的战略性事项,比如年度及半年度重点工作、投融资、分支机构设立、并购等。(2)业务分析会:双周召开,主要是对当前业务进展状况进行分析、讨论与决策,落地重要举措,分为市场分析会、研发分析会。(3)人力盘点会:月度召开,对人力资源相关的事项进行分析、讨论与决策,比如新的人力资源政策或举措、员工绩效评议、干部任命评议、调薪决策等。(4)财务数据分析会:月度召开,主要从财务数据分析的维度,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看如何通过财务之手的牵引,提升公司经营状况。

以上会议基本涵盖了公司级的主要业务,对这些会议进行规范化的会议管理,比如会议通知、材料准备、会议纪要、遗留事项跟踪、会议效果评估等。通过例行的会议机制,确保公司各项重要工作都能够及时地讨论与决策,信息得以共享与发布。

以上公司级的讨论决策会,有利于打破权威,分散决策。因为过多树立权威,对团队的伤害是很大的,它会让团队成员放弃独立思考的能力,放弃自己的责任,他们会说:“因为当时CEO说要……所以我们才失败了。其实如果那样,我们就不会输了。”如果企业能让权力分配更均衡,让更多的高中层管理者参与决策,不但不会给组织带来多少损失,而且会带来极大的收益。另外,高层尽量授权下去,信任你的下属比你更加专业,他们的信息比你更全面和及时;最关键的是,你只有给了他们权力,他们才愿意承担责任。

在入职三个月后,林枫就组织了第一次战略会议。在会议上,高层针对目前组织转型变革中遇到的矛盾、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站在每个员工、各级管理者的角度实实在在地讨论,并倾听大家给公司提出的有建设性的问题和意见,把公司改革措施切实落到实处。在会上,高德说:“越是忠言越是逆耳,大家都需要深入一线去听一听战士们的声音,要深入一线去解决战士们最痛苦、最要命的问题,要深入一线去改善客户最关切的问题。”

最不可阻挡的成功,就是用习惯、用机制去成功。公司的会议机制,就是确保公司稳定地走向成功之路。

四、文化建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7.年会的“高层服务”与价值观颁奖

林枫刚到公司不到一个月,就要组织召开公司年会,由于近期新来了几个高管,一方面需要建立高管的形象;另一方面需要借助这个机会宣传公司的企业文化与核心价值观。林枫和高德沟通后,提出了两个活动“亮点”:一是高管在年会开始前为员工服务,为员工发放点心与水果、饮料等;二是进行价值观专项颁奖,对公司每一项价值观(共五项)都选取一些价值观履行方面的优秀员工进行颁奖,并营造仪式感。

为了形成为一线服务、支撑一线作战的文化,使整个公司“全营一杆枪”,后台、中台要支撑前台。所以公司的高层团队都系上围裙,一字排开,在年会现场门口给大家提供水果、点心和饮料的服务工作,让每一个员工都享受到这种服务,感受到高层为大家服务的决心,提倡服务文化。

年会之后,林枫马上在团队内组织讨论,形成了一个复盘评估报告,并要求大家在完成每一个小项目之后都要这么做,这样就可以让大家养成“时时有总结”的习惯。每次事情结束之后,都打一个小结,小结打得多了,就变成一张大网,这对于工作提升非常有好处。高德也很赞赏林枫的这个做法,因为他也强调总结与迭代,让别人知道你的工作是不断在前进、不断在优化提升的,这是有智慧、有策略做事的体现。

从这次年会,林枫和HR团队最深的体验,就是如何根据公司的导向,设计有仪式感的活动,而且这些活动要让员工感到被尊重、被重视、被关怀、有荣誉感。一件事情普普通通地做了,跟“大张旗鼓”地营造出仪式感,传递给员工的心理感受是大相径庭的。所以,要尽可能通过“仪式”带给员工心理的“冲击感”。

18.变“高层生日会”为“员工生日会”

林枫发现公司只有高层的生日会,他觉得这样非常不妥,不仅没有正面作用,还有负面作用。因为员工会感到不公平,这会影响到员工对公司的满意度,对组织氛围也有消极的影响,所以他决定取消高层的生日会,变成员工的生日会。

但如果只是普通的“员工生日会”,效果也不好,很多事情做了,但是平铺直叙,是没有什么效果的,要把强度做出来,通过“仪式感”传达出来。

林枫和HR团队经过讨论,丰富了生日会的功能。一是让新员工进行自我介绍,让他们找到归属感、融入感;二是对工作满一周年的员工(创业型企业成立时间比较短),给他们发放荣誉徽章和奖状,让他们感受到团队荣誉感;三是进行内部培训讲师的奖励,每授课达到一定课时的讲师都可以得到奖励,发放一张贺卡和小礼物,让其付出得到认可感。

后来,林枫把对“仪式感”的应用进一步发扬光大,比如公司三周年庆典时,给每一位员工定做了很大气的公司文化衫,还请团建公司组织了非常有意思的团建活动,气势恢宏,并动用了“航拍”。让每一位工作年限超过三年的老员工上台分享,给他们发放足金金币,并搞了富有特色的公园“野餐”,深化了文化价值观宣传,使员工获得深刻的身份认同感。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林枫都在想能不能让事情更有冲击力、更有新鲜感,让员工的心理感受更深一些,甚至留下一些可以怀念的东西。

19.企业文化“挂上墙”,建立特色文化

创业型企业由于大量人员从外部“涌入”,本来没有建设或者建设了但还没有落地的企业文化会被迅速稀释,要注意在几个方面加强:一是加强企业文化的净化功能,就是“筛掉”一些别的文化中的“杂质”,让文化更纯粹一些;二是加强文化的落地功能,让文化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所以林枫提出企业文化需要“入眼、入耳、入心、入行”。

具体实施上,林枫一方面把Y企业“客户第一,奋斗为本”的文化,进一步诠释成一些生动形象的文字和图片,结合前后端不同部门的特点,做成标语,张贴在办公室各处的墙上,让企业文化先“入眼”。比如市场部门的“与客户同心,其利可断金”,研发部门的“质量是我们坚守的生命线”“我们对质量的敬畏,造就了客户的无畏”等。

林枫还把核心价值观做成公司“吉祥物”主题系列、公司“卡通人物”主题系列、公司“优秀员工”主题系列,非常生动及互联网化地表达了这些核心价值观。

在公司的会议上,林枫也会组织管理层讨论价值观的问题,近期公司有哪些行为体现了价值观;如何通过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给客户提供价值,体现公司的核心价值观等;有哪些主管、员工有比较好的价值观表现……通过把价值观的认识放到桌面上来讨论,才能越辩越明,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入耳”。

为了让企业文化更好的落地——“入心,入行”,林枫还组织了企业文化行为标准的细化,把每一条核心价值观都进行了定义,并把每一条核心价值观细化为5条行为标准,总共25条行为标准,这些行为标准采用“场景+行动+结果”的方式来表达,即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有什么样的行为,产生了什么结果;每季度对员工是否“展现”出这些行为表现进行评分,根据不同的得分区域分为“A-非常符合、B-基本符合、C-有待改进”三个等级,不仅会有一个综合评分等级,5条核心价值观都有单项评分等级,以便让员工了解自己在哪条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表现上有差距,牵引员工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就如前文提到的,在公司年会上,对公司每一项价值观(共五项),都选取一些在价值观行为方面做得比较优秀的员工进行颁奖,并加强宣传“曝光”,把这些得奖员工的照片配上他们的事迹,加上他们的“语录”,做成海报进行宣传,取得了很好的宣传与激励效果。其他员工也有意识地模仿这些价值观优秀员工的行为。打造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让全员都有相同的价值观行为,这是企业基业长青和永续经营的基础。

通俗地讲,企业要营造一种“图书馆文化”,就是来图书馆的人都是想读书的,来到了图书馆就不好意思喧哗,都会安静地读书,形成潜移默化的读书环境与氛围,价值观就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企业不能营造“菜市场文化”,就是喧哗吵闹,各说各的话,各有各的诉求,无法统一言语行为。

20.年前年后的礼物与问候,HR要先想到

快过春节了,林枫以往在H公司是没有什么福利表示的(因为高工资和高奖金已经弥补了这些小小的福利),所以林枫也没怎么上心。没想到高德主动提醒林枫了,说考虑一下给节前最后一天上班,以及节后第一天上班的同事发个红包或者礼物。

这让林枫有点汗颜,觉得自己没做到位,竟然让CEO来提醒自己。由此他得出三点心得:

一是每个公司在不同场景之下的激励政策是不一样的,一定要因时因地制宜,要参照同等规模、同样类型公司的做法,而不仅仅是大公司的做法,在大公司不需要考虑的事情,在小公司却要想到位、做到位。

二是HR高管要事先提前想到这些细节,而不是等CEO想到了来问你或告诉你。HR高管应该主动给CEO出题,而且是选择题,而不是主观题。

三是激励要符合公司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比如给额外付出的人额外的激励。

林枫经过和佳倩讨论,且征求了部分员工的意见,确定给春节前最后一天工作的同事送一些实用的东西(睡枕或充电宝),而春节后第一天上班发红包,由所有高管一起给员工发放,亲切关怀、慰问员工,提振士气。

21.通过做事情把价值观带起来、管起来

Y公司的高层基本都有一个特点,就是经常强调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在与员工的沟通中,甚至在部门会议中,把部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没有做到位的地方,都归因于价值观的问题,然后经常教育员工的价值观。即使这样反复强调,似乎也没有效果,问题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有些员工很“受伤”,去找部门HRBP倾诉,甚至有员工因此提出离职。我们的价值观教育失效了吗?

林枫访谈了一些员工及主管,经过深入分析,发现了症结所在。很多时候,业务主管在不断强调一些主观的东西,比如工作态度、价值观、责任,但是这些东西虚无缥缈,难以找到“抓手”,很难落地。业务主管说完了,员工也不知道怎么做,因为价值观缺少了一个“载体”、一个“抓手”。

大家对核心价值观的评判标准不一样。比如业务主管认为某员工的价值观只有3~4分(总分10分),但员工认为自己应该是7~8分,双方的立场、标准不一样,很难统一。两者不在同一平面上对话,很容易有认知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会引发冲突,因为每个人都会高估自己的价值观,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是没有问题的。相反,每个人都会低估其他人的价值观,认为他人的价值观应该进一步提升。

林枫认为,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谈事情、管事情,因为事情是可见的,有具体过程与结果,而且大家的标准基本不会差异太大,并且可以马上应用于实际。我们都是去谈事情、管事情的,把事情的过程与结果都管好了,其实价值观也自然体现出来了,因为做好事情就是价值观最好的体现方式。所以,业务主管要通过管好事情,把价值观带起来,而且管好事情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力也提升了。

价值观不要总说,说多了就会变味,员工就会有“免疫力”。最好的方式,就是主管以身作则,这才是价值观宣传的最好方式,你自己做到了,即使不说,员工也会模仿与跟随的。

要把对事情的要求和管理做到极致,把对态度的评价与干预降到最低。让员工在客观、公平、简单的环境中,高效快乐的做事,不在无谓的主观伤害中耗费资源成本。管态度就像抓泥鳅,总抓不住,要抓就抓事情,才能找到“抓手”;在和员工沟通时,要像切猪肉一样,把肥肉(态度)切出来、撇开,留下精瘦肉(事情),谈事情,抓事情,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22.从抓好高层、元老的纪律性做起

Y公司发展初期,由于采取弹性工作制,比较自由,所以在考勤方面比较随意。有些高层的纪律性也不好,早上十点多甚至接近中午才到公司;有的甚至不来公司也不知会任何人,导致其他人有事求助却找不到人,微信、电话等都联系不上,只能相互打听,给相关部门和同事造成负面影响。

看到这种情况,林枫很是忧心,纪律性是会由上而下传递的,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个公司运转得好不好,从两个小细节就可以看出来:一是考勤;二是会议。这里就体现了公司的纪律性、组织的运行效率、员工的执行力。

林枫决定就从考勤抓起,提高公司的纪律性与执行力。那么,从何处抓起?

林枫认为要从高层抓起,但怎样抓,需要讲究方法。如果只是HR高管自己去找考勤不正常的其他高管沟通,效果是不好的,他不会因为你和他沟通了,就改变自己的工作习惯。而且HR高管和其他高管是平级岗位,沟通个人考勤事宜是比较敏感的,可能会让对方产生误解。

林枫想到一个办法,可以通过机制来解决。一是建立考勤管理机制,明确上下班时间并规范打卡,当大家都这么做了,高管自然也没有办法拒绝;二是通过绩效管理,就是让每个高管知道需要做什么重点工作,每个阶段要完成什么,有工作的紧张感。因为最怕的是个别高管在公司坐班,但工作量不饱满,只是形式上的满足,导向也不好。

于是林枫草拟了考勤管理规则,在内部征求意见,并在公司管理层会议上讨论和优化,然后发布实施。一开始实施,考勤懒散的情况有很大改观,早上准点上班的人数由10%提升到80%,以及后来95%以上,包括所有的高管(有一位高管以前考勤比较松散,这时反而成为考勤率最好的标杆),整个公司的工作氛围焕然一新。

通过公司管理规则的明确与公平执行,可以改变行为,而大多数员工的行为改变了,就改变了整个公司的组织氛围。

在绩效管理方面,林枫和高德沟通,对高管进行季度考核,并把年度奖金的一部分变成季度奖金。有部分高管提出,对于高层岗位应该年度或半年度考核,但林枫认为,在目前公司高管基本没有绩效意识的情况下,如果只是半年度或年度考核,大家根本不会在意,甚至会完全忘掉绩效考核这件事情,不能起到好的牵引作用;而通过季度考核,甚至一年周期的季度考核,可以在初始阶段逐步加强高层的绩效意识,养成定期建立绩效目标、开展绩效考核、绩效沟通与应用的习惯;后续如果绩效管理的意识、能力比较强了,再逐步转为半年度或年度绩效考核。

在征得CEO同意的情况下,林枫雷厉风行地开展了高管的绩效考核工作,包括季度绩效目标的提交与沟通、季度绩效考核(请CEO切实给出绩效考核结果与绩效评价意见)、绩效沟通、绩效结果公示等……这些工作开展起来,让高管觉得公司是动真格的,都紧张起来了,对绩效管理倍加重视;而高管对绩效管理的重视,进而影响到中基层员工。

23.通过典型事例画好“红线”与“界线”

公司内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不乏违纪违规的事情,比如有骨干员工“跳槽”到直接竞争的企业并违反竞业限制协议、保密协议的情况,也有在洗手间抽烟等不文明的现象,更有在考勤方面请人代打卡这类违反诚信的行为。

林枫认为,公司管理是很复杂的系统,不能仅有正面激励,还要有负面激励,要画好组织的“红线”,让员工明确知道组织内行为的“界线”在什么地方。企业文化与价值观是弘扬人性善的一面,而制度是遏制人性中恶的一面。因此,必须在制度层面建立行为规范与准则,明确员工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会得到组织认可的,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做了会受到组织惩罚的,在新员工入职时就向他们说清楚、讲明白这些行为准则。

如果发生了逾越“红线”的行为,林枫的做法是必须“严惩”不手软,要“杀一儆百,以儆效尤”。比如对于在洗手间吸烟的情况,进行全员通报批评,价值观评为C,并按照《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做相应处罚。采取这些严格的措施,对于不良的违规、违纪行为起到较好的警示与遏制作用。

Y公司发生过关键岗位的管理者跳槽到直接竞争公司,并且不断打电话骚扰和企图猎挖原公司的员工。林枫组织高层一起讨论处理方式,决定采取如下措施:(1)保护好现有员工,各团队内部逐个排查、识别与沟通,分析员工是否会被影响。梳理公司人力资源政策宣传材料,包括公司的员工职业发展路径、激励政策、员工福利等,给员工做全方位的解读,做好员工保留工作。同时,加强团建工作,增强内部凝聚力。(2)保持与离职管理者接触沟通,从情感关系上规劝,请对方节制,希望对方不要做出损害原公司利益的事情。(3)收集证据,以备反击。收集该管理者违反竞业限制协议与保密协议的证据,关键时刻能够保护公司的利益不受损害。(4)完善公司管理流程与规则。对于违反竞业限制协议、保密协议的情况,公司设立了“黑名单”;对于缺乏职业道德、违反相关协议的员工,将被加入“黑名单”永不录用,并通报同行相关企业。

同时,完善离职流程,离职员工会被提醒遵守相关协议并签字确认,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在以前的公司,林枫的工作更多是跟“好人”(即品格比较好的人)打交道,后来发现在创业型企业,人才的品质良莠不齐,会碰到一些品格有问题的人,需要处理一些棘手的事情;自己要学会跟“坏人”(品格有问题的人)打交道,跟“坏人”打交道的方式是跟“好人”打交道的方式不一样的,需要更加强硬,甚至用一些非常规的手段,给对方相应的威慑力等。

24.把凝聚人心作为企业经营的第一要务

随着公司的人员规模越来越壮大,已经700多人,不久将逼近千人大关,人心似乎越来越“散”,队伍越来越不好带。林枫越来越意识到,对于创业型企业,最重要的是心齐,而非人多,不能因为人多了而牺牲人心的凝聚力,这样企业将难以为继。

因此,林枫提出要把同事之间心心相连的密切关系,作为公司经营的基础,员工彼此间怀着感激和诚意,在互相信赖的基础上开展工作。即使是上下级,只要有信赖关系做基础,相互间就可以坦诚交流,说出真实的想法。这样一来,很多问题就会一目了然,工作就会顺利开展。构筑这样的信赖关系,需要在平时不断努力,把大家的心紧密地联系起来。

要感召他人,自己要首先做到。林枫要求自己先真心接受这个新的团队(主要是高中层团队),包容与接纳他们,然后才能影响与引领他们。要真心诚意地接纳他们,能沉下去和他们打成一片,才能让他们真心接纳自己,才能带领他们去“打好仗”。

林枫认为,企业虽然是由创始人或创业团队建立的,但是,让企业延续的力量却是来自企业内部每位员工的心。这个心就是向心力,是每位员工付出的心力。因此,创业型企业最重要的是企业内部要精诚团结。创业团队必须清楚,企业组成的元素是“资源(资金)、产品技术及员工(员工的心)”。这三个元素中,最重要的是员工的心,能否赢得员工的心,决定企业发展的好与坏。因为没有了稳固的企业人力磐石,企业想要发展到高层次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把企业经营当成一个系统,那么企业的人就是这一系统的“软件”——系统要想正常运转,除了需要硬件,还需要有配套的软件。而要让全体员工真正成为一个稳定且具备强大运作能力的软件,就必须做好以下两点:

首先,让企业员工具有“人人都是经营者”的意识。企业应想方设法让员工清楚了解企业的经营目标、愿景。

其次,每位员工都要具备利他心。企业要让员工具备这样的意识:在完成自己的工作后,要主动协助同事,让企业内部形成协同作业、众志成城的氛围,使同事间能够相互影响、彼此信赖、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为了凝聚人心,林枫一方面通过CT(CoreTeam,核心团队)会议运作机制加强高中层管理者的向心力;另一方面通过公司的公众号、专刊及时传递公司的最新信息,作为与员工进行信息沟通的渠道。同时,林枫与CEO沟通,要求高管们定期与各部门沟通座谈,而且给各个团队划拨了团建经费,鼓励各个团队内部及跨团队开展员工活动。

这些措施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特别是企业专刊成了公司内外部的信息连接纽带与展示窗口,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为公司正式的官方介绍期刊,用于新员工入职、拜访客户、外部接待的介绍材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