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报告(201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培育项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4 11:04:33

点击下载

作者:魏建,李少星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报告(201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培育项目))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报告(201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培育项目))试读:

总序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在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往往是社会变革、制度创新的理论先导,特别是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就更加突出。在我国从大国走向强国的过程中,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关系到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进行谋划部署。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了新世纪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刻阐述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这些重要思想和论断,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高度重视,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保证和强大动力。

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教育部于2011年11月17日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奋斗目标。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等系列文件,启动了新一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未来十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将着力构建九大体系,即学科和教材体系、创新平台体系、科研项目体系、社会服务体系、条件支撑体系、人才队伍体系、现代科研管理体系和学风建设工作体系,同时,大力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有利的发展条件。高等学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必须充分发挥人才密集、力量雄厚、学科齐全等优势,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以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主攻方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行新的理论创造,形成中国方案和中国建议,为国家发展提供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的政策咨询、理论依据和精神动力。

自2010年始,教育部启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资助项目。发展报告项目以服务国家战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数据库建设为支撑,以推进协同创新为手段,通过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与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校内外科研机构等建立学术战略联盟,围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领域和重大问题开展长期跟踪研究,努力推出一批具有重要咨询作用的对策性、前瞻性研究成果。发展报告必须扎根社会实践、立足实际问题,对所研究对象的发展状况、发展趋势等进行持续研究,强化数据采集分析,重视定量研究,力求有总结、有分析、有预测。发展报告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封面、统一版式、统一标准”纳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文库”集中出版。计划经过五年左右,最终稳定支持百余种发展报告,有力支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建设。

展望未来,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的宏伟目标和崇高使命,呼唤着每一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热情和智慧。我们要不断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新实践,适应新要求,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加快建设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序言

党的十八大深刻总结了我们国家过去取得的成就与面对的困难,提出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针,对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13年作为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的第一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从国际上看,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外交工作取得新的成就,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全球经济复苏缓慢、贸易保护、大国权力博弈、部分地区安全局势堪忧等问题又有新的表现。据世界贸易组织预测,受欧债危机、主要发达国家财政紧缩政策的影响,2013年全球贸易额将仅增长约3.3%,远低于过去20年5.3%的平均水平。而在经济疲软的压力下,部分国家和地区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保护将更加强烈。2013年6月,欧盟决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给国内相关行业带来了很大的经营压力。在地区经济合作层面,美国以构建TPP为工具,意图全面介入亚太地区区域一体化进程,维护其战略利益,并有削弱中国地区影响力的作用。此外,中日领土争端持续发酵,已严重影响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推进工作。

就国内来说,产业结构矛盾、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劳动力出现刘易斯拐点、资源环境压力等成为新一届领导集体着力化解的重点问题。无论是十八大确定的五位一体总布局,还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调控目标,都不断强调了中央推动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正式挂牌,探索实施外商投资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放宽外国资本准入领域、降低进入门槛,显示了以开放促改革、以制度和法律为长期保障的新思路。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13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7%,出现稳中向好的态势,为即将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抓改革、促开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总体上看,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黄河三角洲肩负着开创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的历史使命,在贯彻中央改革思路、探索先进经验方面理应做出更大的贡献。该区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的嵌入式特征明显、人口较为稀疏、经济要素的吸纳和集聚能力仍不强、高效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仍处于摸索阶段,在历史过程中依靠资源开发和大规模中央投资驱动形成了二元结构显著的经济社会格局,尤其应在如何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方面进行思考,以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并落实国家战略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特别指出,“广东、江苏、山东,主要是看怎么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看怎么优化产业结构,怎么继续起到领头雁、火车头的作用”,为山东发展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黄河三角洲如何实现高效生态的引领作用,是下一步应重新认识的一个问题。总之,黄河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既是自身的迫切需要,又为国家和山东省积累经验、贡献力量,应集中力量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山东发展研究院把今年的发展报告编写主题定为“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是有现实意义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报告:2013》完成后,山东大学山东发展研究院联合省内外20多家媒体召开了成果发布会,对主要观点和结论进行了广泛报道,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今年的发展报告是魏建教授等人在去年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工业化、城镇化、临港产业区、循环经济等主题进行的重点跟踪研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希望能给各级管理者和关注黄河三角洲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带来更多的启发。韩寓群2013年10月

致谢

在历时半年的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得到山东省党政领导的关怀和指导,得到黄河三角洲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特别需要致谢的领导同志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前省长、山东发展研究院理事长兼院长韩寓群同志,韩院长指导形成了本书的创作思路并亲自为本书作序;山东省人民政协副主席、山东发展研究院副理事长陈光同志,山东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前主任、山东发展研究院副理事长兼副院长费云良同志。正是在他们的关怀下,调研和研究工作才能得以顺利开展。

感谢各级地方政府同志帮助制定了详细的调研方案并陪同调研,他们分别是(排名以调研时间为序):山东省发改委梁金光处长;烟台市发改委李杰副主任,张丰奇科长,周琦科长;莱州市发改局鲍林芳副局长,两区办彭建伟副主任,范丽娅科长;滨州市“两区”办高玉华副主任,刘清泉科长,王富国科长,闫凯科长;东营市“两区办”薛荣建副主任,纪清处长,宋维海博士,东营市发改委高琼副主任;潍坊市“三区”办王云华主任,郝文海科长;德州市区域合作办公室乔方红主任,孙风光副调研员,刁法林科长,杨金元科长;高青县张亮云副县长,发改局张金强副局长。

感谢(排名以调研时间为序)莱州市、滨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滨州经济开发区、滨城区、沾化县、滨州临港开发区、无棣县、阳信县、惠民县、博兴县、邹平市、东营市东营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东营经济开发区、利津县、垦利县、河口区、广饶县、潍坊市寒亭区、潍坊滨海经济开发区、昌邑市、寿光市、淄博市高青县、德州市庆云县、乐陵市的各位领导,特别是各个县(市)区的发展和改革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办公室的领导,他们为调研和报告的形成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感谢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建设(培育)项目的资助,感谢山东大学985专项经费的资助,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马学亮主任的热情帮助。

第一章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总报告

魏建 王瑞(注:魏建,山东大学山东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瑞,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2012年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实施的第三年,也是“黄三角”建设深入推进、显现成果、发挥效益、形成示范的关键一年。经过三年的发展,黄河三角洲建设取得很大的成绩,经济、社会、生态等领域按照《规划》要求稳步推进。国家对规划实施给予了充分肯定,在全国70多个区域发展战略中将“黄三角”列为第一家开展中期评估试点的区域,中组部和国家发改委将“黄三角”建设确定为全国区域科学发展典型案例。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进入到深入推进、显现成果、发挥效益、形成示范的阶段,已经成为引领山东科学发展的重要引擎。

第一节

宏观经济运行

一、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占全省比重下降态势得到遏制

2012年,“黄三角”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74.0亿元,同比增长11.8%;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趋缓(见图1—1),但高出全省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从“黄三角”所属县市区来看,有16个县市区经济增速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有10个地区增长速度要快于“黄三角”地区的平均水平,此外,东营区、垦利县和河口区的增速均超过17%(见图1—2)。图1—1 2007—2012年“黄三角”地区与山东省历年经济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山东省2007年以来的统计公报及《蓝黄监测月报2012》。图1—2 2012年“黄三角”19县市区及山东省经济增速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各地区政府工作报告整理。

从“黄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来看,《规划》实施之前的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14.8%、15.4%,此后呈下降态势,2011年下降为14.36%,2012年这种形势有所改变,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提高至14.54%,一方面说明相比于省内其他区域,“黄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也说明,《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政策实施效果开始显现。

二、需求总量不断扩大,需求结构有所改变

投资总量逐年增加,第一产业投资速度加快。2012年“黄三角”地区固定资产新开工项目4057个,同比增长13.1%,完成投资总额4650.4亿元,比2011年增长23.3%,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2007年的14.1%增加到15.34%,增长趋势明显。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50.1亿元,同比增加34.9%,成为三次产业投资增速最快的领域,这与“黄三角”地区高效、生态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此外,二、三次产业的投资增速也分别达到22.7%、23.3%,投资势头呈现强劲态势。从各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情况来看,增速均在20%以上,基础相对薄弱的庆云、乐陵增速分别达到27.2%、32.9%。显然,投资增速要快于经济增速,依靠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尚未改善。

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显现。2012年全年分3批安排财政性资金8.38亿元、合作贷款4亿元,扶持了112个高效生态产业项目。安排377万元对2011年度成绩突出的12家银行进行了奖励。鼓励引导信贷资金加大对“黄三角”建设的投入,2012年“黄三角”地区新增贷款818.3亿元,占全省新增贷款余额的15.3%。“黄三角”产业投资基金累计募集50亿元,与40家企业达成了投资意向,出资3亿元完成了对泰丰、金麒麟等5家企业的股权投入,参与投资建设的河口区“防潮堤”工程即将启动。

2012年国内消费增速减缓,“黄三角”区域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15.1%,相比于2011年的17.4%下降了2.3个百分点,逐年下降的趋势明显(见图1—3)。这与“黄三角”区域内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有很大的关系。国际贸易方面,2012年进出口总额为251.9亿美元,占全省的10.26%,其中出口总额124.4亿美元,进口总额127.5亿美元,对外经济首次呈现贸易逆差(见表1—1)。外资使用方面,在全省实际到账外资增长10.7%的情形下,“黄三角”2012年全年实际到账外资12.2亿美元比2011年下降了21.4%,下降幅度较大。图1—3 2007—2012年“黄三角”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山东省区域统计摘要2012》、《蓝黄监测月报2012》整理。表1—1 2004—2012年“黄三角”对外经济状况 单位:亿美元

注:出超+,入超-。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山东区域统计摘要2012》、《蓝黄监测月报2012》整理。

从“三驾马车”带动经济增长上来看,投资依旧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国内消费量逐年增加,但速度减缓,进出口贸易总量有所增加,但逆差不利于经济增长。这种情形与“黄三角”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港口开发力度加大等有很大的关系。

三、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第三产业比重增加

2012年“黄三角”区域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533.5亿元、4457亿元、2283.5亿元,增速分别为5.2%、12.6%、11.7%,均高于全省平均增速,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7.59∶66.79∶25.62调整为2012年的7.33∶61.27∶31.4,从图1—4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黄三角”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一、二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三产业占比逐年增加,但仍低于全省40%的平均水平,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此外,从行业构成来看,产业结构依旧处于低级化状态。第一产业中传统种植业仍占有很大比重;第二产业中传统产业比重较高,2012年上半年,石油化工和纺织两个传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总收入的26.1%,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将长期存在。图1—4 2005—2012年“黄三角”三次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山东区域统计摘要2012》整理。

四、地方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

2012年“黄三角”地区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63.0亿元,比2011年增加了18.1%,增速高于全省17.5%的平均水平,占全省比重也由2011年的10.6%上升到2012年的11.4%。分县市区来看,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10亿元的达11个,过30亿元的有四个,其中,邹平县和寿光市分别实现51亿元、55亿元(见图1—5);从增速上来看,财政收入均实现高速增长,部分地区达到20%以上,其中,庆云县和乐陵市增速分别达到30.2%、40%。地方财力的提高,极大地支持了基础设施等公共设施建设,有利于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图1—5 2012年“黄三角”19县市区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及增速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13》整理。

从城乡居民收入来看,2012年,“黄三角”地区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33455元,增长14.2%,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30元,增长14.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84元。

分地区来看,东营市2012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30953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11489元,增长14.6%。在农民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增长23.5%,家庭经营纯收入增长7.8%,财产性纯收入增长14.9%,转移性纯收入增长21.7%。滨州市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5990元,增长15.3%,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0143元,增长16%,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莱州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3%和14.6%。寿光市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9260元,同比增长1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805元,同比增长13.8%。收入的增加带来的是消费需求的扩大,2012年东营市城市居民消费性支出18001元,增长2.7%;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2.5%。寿光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0100元,同比增长11.9%;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832元,同比增长5.0%。

但还应看到,财政收入增幅要快于GDP和居民收入增幅。虽然财政收入和居民收入均有提高,但增幅差距较大。从图1—6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速度始终快于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而相比于GDP的增速,2010年之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要慢,2010年之后,这种情况有所好转,农民收入增幅开始超越GDP增长速度。可以看出,此种状况与全国总体形势基本一致,但与富民强省的理念不符。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更快地增加居民收入是未来一个时期“黄三角”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图1—6 2005—2012年“黄三角”地区GDP、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历年增速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山东区域统计摘要2012》和《蓝黄监测月报2012》整理。

第二节

产业发展及支撑情况

一、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建成

“黄三角”地区将现代农业、石油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轻工纺织、现代物流及旅游几大高效生态产业作为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品牌化做优第一产业,高端化推进第二产业,规模化拓展第三产业,集中力量,强力推进,使它们率先成为引领“黄三角”高效生态发展的引擎。

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基本建成了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特色果蔬生产加工出口基地、生态养殖基地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水产品物流贸易中心。建成绿色种植业基地和健康养殖基地185个,形成沾化冬枣、山东黑牛、中澳肉鸭等知名品牌。2012年,全区粮食总产量达到750.47万吨,畜产品332.71万吨,水产品171.53万吨,蔬菜1104万吨,分别完成2015年目标的107.21%、158.43%、85.77%、112.65%。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着力培育石油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轻工纺织、盐化工等优势产业,已建成全国重要的东营石油装备制造、莱州汽车零部件、滨州轻纺产业等7家特色工业基地。石油装备产值占到全国的43%,2012年全区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超过30亿元的达到26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2008年至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年均增长5.6%,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生态农业游、文化休闲游和黄河口生态游成为区域性旅游热点,建成国家A级景区210处。着力培育了乐陵(义乌)国际商贸物流园、博兴京博物流等现代化物流基地,启动建设了黄河三角洲优质农产品冷链物流科技示范工程。

二、企业运行良好,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在经济下行的冲击下,部分企业停产停工,进展受到影响。2012年“黄三角”区域内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3.1%,比2011年有所下降,但由于“黄三角”地区经济外向度不高,受国际影响相对较小,下降幅度不大。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1897亿元,增加21.1%,工业利润实现1779.4亿元,增加了17%,工业利税2828.2亿元,增加了15.3%。

产业发展的同时,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2年年底,“黄三角”共建立各类科技创新平台292个,其中国家级32个,省级260个,初步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良种繁育、纺织、石油装备制造等方面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6009亿元,增长31%,累计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为27.7%,比年初上升了1.9个百分点。

2012年,东营市新增8家省级、2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5家省级、37家市级中小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组织成立了摩擦材料、光伏太阳能和橡胶轮胎3家省级行业技术中心;有2家工业设计中心通过省级认定,实现了东营市省级工业设计中心的零突破;组织骨干企业与25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与30多个国家的科研机构开展研发合作;有68个项目列入全省技术创新计划,全部达到国内先进以上水平。

2012年,滨州市新增省级以上科研载体59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367.7亿元,增长28.6%以上;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山东省著名商标20件、山东名牌产品16件,山东九环石油机械有限公司上升为“山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到2012年年底,滨州市拥有省级专利创造能力培育单位4家、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单位3个、试点单位2个,专利明星企业45家,市级知识产权示范单位20家。

三、沿海开发速度加快,产业向“四点四区”转移

“黄三角”四大港口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运营水平显著提升,2012年全年完成吞吐量6330万吨,增长28%。2012年,四大临港产业区进驻企业1206家,总产值达到3000亿元。此外,由山东省发展改革委组织编制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四大临港产业区发展规划》,于2013年8月正式印发实施。该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临港产业区的具体范围和发展重点,将增创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注:参见山东蓝黄两区网http://www.sd.xinhuanet.com/lh/2013-08/04/c_116803518.htm。)

莱州临港产业区是“黄三角”四大临港产业区之一,规划面积350平方公里,是莱州市融入蓝黄两区建设的主阵地。2012年,烟台市委提出了“一极领先,多极崛起”的发展战略,把莱州临港产业区确定为烟台西部增长极,先后出台了《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莱州区域发展的意见》、《加快莱州临港产业区建设,打造烟台西部增长极的意见》,为莱州临港产业区加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莱州港以建设“黄三角”龙头港为目标,港口扩建工程累计完成投资超过20亿元,港区生产性泊位达到20个,其中3.5万吨级泊位3个,5万吨级泊位4个,“黄三角”区域唯一的10万吨级泊位投运。2012年莱州完成港口吞吐量3000万吨,比2008年增长172.7%,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潍坊北部临港产业区(核心区)位于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677平方公里。201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80.2亿元,可比增长9.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亿元,可比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148亿元,可比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27.9亿元,可比增长10.2%。开发区主要产业为石化、装备制造、汽车、现代物流、新能源等产业。港口方面,潍坊港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和对台直航,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港口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成为地区性重要港口。

东营临港产业区(起步区)位于东营港经济开发区,面积232平方公里。2012年,全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3亿元,同比增长49.2%;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1.4亿元,同比增长36.8%;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51.6%;外经贸工作不断加强,进出口总额实现20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469万美元,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港口运营态势良好,全年货物吞吐量突破800万吨,同比增长33%,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物流支撑。强力实施了十大业主码头建设,2012年中海油2个5万吨级原油燃料油码头、2个5千吨级成品油码头及2.6公里引桥、万通2个2万吨级燃料油码头、宝港国际4个5千吨级精细化工品码头已累计完成投资14亿元,所有工程全部进入收尾阶段,为通过验收全面投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滨州临港产业区(核心区)位于北海经济开发区,面积526平方公里。截至2012年年底,滨州港一期已全部建成,二期工程全面展开,两个5万吨级的油品和化工港口正在建设中,10万吨港口航道正在规划建设,投资已超过40亿元。2012年全区(北海经济开发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15亿元,同比增长110.6%,增速居滨州市10县区第一位,比上年提高63.8个百分点,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0.99亿元、59.84亿元和40.32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0.98%,59.16%和39.86%。2012年,全区开工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42个,97.9%的投资额是由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完成的。2013年1~6月份北海经济开发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1.84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74.13%,固定资产投资75.7亿元,增幅69.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6902亿元,增幅4.02%。

四个临港产业区是“黄三角”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其快速发展说明“黄三角”产业沿海布局的效果开始显现,将成为全区未来发展的新的增长极。

四、园区建设成效显著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载体,有利于产业集聚发展,实现规模效应。随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黄三角”地区园区产业集聚能力和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按照生态、特色、高效的原则,积极推行园中园和一区多园模式,使园区布局更为合理,结构进一步优化,分工进一步明晰。截至2012年年底,全区有30家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东营、潍坊、邹平3个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培育形成了东营石油装备产业园等23家年主营收入超过50亿元的特色产业园。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可以看出(见表1—2),各地区开发区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园区已成为重要的工业聚集区。表1—2 “黄三角”地区部分园区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及比重 单位:亿元

注:园区是指各县市区境内的省级开发区。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山东省统计年鉴2013》整理。

在发展工业园区的同时,农业产业园区也加快发展。东营、滨州列入省部共建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2012年2月10日东营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东营重点建设的1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推进,同时东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也被列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滨州市以黄河三角洲(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为引领,在全市重点培植了71家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其规模、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此外,为进一步推进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省“两区”建设办公室于2012年年底出台了《关于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海洋特色产业园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特色产业园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特色产业园进行了分类,从产业规模、产业集聚度、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加快特色产业园培育的目标。截至2013年6月全省共有8个特色园区被认定为第一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特色产业园。8个特色产业园,按产业类别分,包括绿色种植类4个,环境友好型工业类4个,生态畜牧类1个;按地区分,东营、滨州、潍坊各2个、淄博、烟台各1个。省“两区”建设办公室将在专项资金、建设用地等方面优先支持这批特色产业园区的发展。

第三节

基础设施

一、港口建设实现新的突破

“黄三角”四大港口设施条件不断改善,运营水平显著提升,全年完成吞吐量6330万吨,增长28%。烟台港莱州港区总体规划方案获得批复,莱州港扩建项目进展顺利,先后完工5万吨液体化工品专用泊位3个,5万吨矿石专用泊位2个,3万吨散杂货泊位3个,2012年吞吐量达到2000万吨。

东营港实施了南港池改造、内港池综合整治,总投资34.3亿元的东营港十大业主码头及公共管廊带全部竣工,港口吞吐能力达到3000万吨。广利港建设方案已修编完成。

潍坊港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和对台直航,总体规划获省政府批复,港口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成为地区性重要港口;中港区万吨级泊位建成投用,3个2万吨级泊位全面开工建设,其中1个具备靠泊条件,开通了至烟台、大连、唐山的集装箱航线,成为黄河三角洲港口群中第一个运营集装箱业务的港口;西港区羊口港9个5000吨级泊位用海已经解决,2个泊位简易投产运营;东港区下营港正在编制预可研报告。《滨州港总体规划》(2011—2030年)于2012年3月获省政府和交通运输部正式批复,将作为未来20年滨州港建设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滨州市已建成长达17公里的集防波堤、挡沙堤、深水岸线、集疏运通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新增宜港岸线28公里。2012年滨州市港口吞吐量首次突破700万吨,2013年1~8月份完成港口吞吐量近600万吨,预计2013年全年可突破1000万吨。

二、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网络不断完善

滨州至德州高速公路竣工通车,济南至乐陵高速已完成建设任务的30%,济南至东营高速已奠基。旨在打造全国干线公路示范工程的205国道滨州段改造工程,2012年年底也已进入最后的收尾阶段。总投资30亿元的沿海高等级公路莱州段工程,已编制完成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年内开工建设。

德大铁路征地拆迁工作基本完成,滨沾铁路年内开工建设,博兴—高青—邹平铁路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已经批复。滨港铁路一期健康运营、二期准备工作全面推进。潍坊疏港铁路已完成现场勘查,正在做初步设计报告。

东营机场4D级扩建工程全面完成,潍坊机场迁建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济南军区空军正式同意由地方政府出资迁建潍坊机场,已批复同意开展前期工作。经过与济空有关部门反复协商论证,初步确定了寒亭区禹王台和高里两处拟选场址。

三、水利工程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2012年,胶东调水干线工程已经完成,具备了通水条件。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淄博段已开工建设,其他供水单元工程正抓紧开展前期工作。开工建设了东营陈北水库等一批平原水库,新建和改造加固防潮堤140多公里。其中,投资10亿元的东营港防潮堤工程全线合龙,滨海新城防潮堤一期工程达到开工条件;潍坊滨海、寿光羊口和昌邑潍河口防潮堤建设高标准推进,新建和加固沿海防护堤32.2公里,其中滨海区20公里,寿光市8.4公里,昌邑市3.8公里。

滨州启动实施了总投资67.2亿元、可带来60万亩未利用地效益的徒骇河雨洪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潍坊实施了“两横六纵”水网建设,规划总长277公里,一次性拦蓄水量1.4亿方。方家屯至潍北平原水库供水管道建成投用,森达美水厂扩建一期工程已完成。总投资12亿元的双王城平原水库预计年底竣工,配套清水湖水库和龙泽水库,加强引黄、引弥、引清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加快南水北调东线一期配套工程供水单元建设,寿光市供水单元可研报告通过省水利厅专家评审,滨海、昌邑两个供水单元的可研报告基本完成,上报省水利厅初步审查;乐陵和庆云县不断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实施了中央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建成县、乡级水库72座。

上述水利基础设施的开工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内淡水资源供求紧张的矛盾。

四、能源保障力进一步提升

潍坊市总投资50亿元的华能风电项目,一、二、三期已全面竣工并实现并网发电,四五期工程已完成投资3.5亿元;投资6.45亿元的华能潍坊滨海风力发电一期项目并网发电,年可实现上网电1.14亿度;总投资6亿元的国电一期风电项目实现并网发电,总投资4亿元的国电二期风电项目和总投资10亿元的国电弥河100MW实验风场项目正在建设。总投资160亿元的国华寿光发电厂项目,已取得21个国家级和省级支持性文件,正式拿到国家能源局“路条”。一期投资77亿元的大唐东营火电项目获国家能源局批复,胜利电厂三期工程开工建设。华电莱州电厂2×1000MW临界机组已投产发电;建成220千伏输变电工程13项,新增变电容量384万千伏安。

黄岛至潍坊、莱州至昌邑输油管道项目已完工,中化弘润石化400万方石油储备罐区已经建成,二期600万方正积极推进。

目前来看,能源供给上各地都有所进展,但能源供给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一是能源设施的空间布局应进一步合理配置,二是应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这样才能真正符合“黄三角”高效生态建设的原则。

第四节

社会事业

一、民生、社会事业的公共支出不断增加

近年来,“黄三角”各地市不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向民生保障和社会事业倾斜力度加大。东营市全面落实民生政策,大幅增加民生投入。2012年,市级财政民生支出比重达到42.26%,提高2.54个百分点。滨州市市级财政用于社会民生投入143.8亿元,占财政支出的63.5%,比上年增长18.2%(见表1—3)。农村低保标准由年人均1610元提高到“东部标准”的2300元,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人均400元。莱州市倾力改善民生,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民生投入,2012年,直接用于民生事业的财政资金达到9.2亿元,增长了20%。乐陵市坚持“小财政、大民生”的理念,完成民生和社会事业投入14.5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75.99%。庆云县顺利完成惠民十大工程,2012年全年完成民生投入8.3亿元。表1—3 2012年“黄三角”部分县市民生支出及占比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各地区政府工作报告整理,东营、滨州是指市本级财政。

二、多措并举,拉动就业,增加群众收入

就业是民生之本。各地区采取各种措施,积极拉动就业。东营市把增加群众收入作为改善民生第一位的任务,推进创业富民,以创业带就业兴家业。开展新型农民学校创建工作,整合教育资源对农民群众开展培训,提高创业就业能力。2012年新增城镇就业4.9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6%。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309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89元,比2011年分别增长13.2%和14.6%;滨州市2012年新增城镇就业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9万人;庆云县不断提高就业服务能力,2012年新增城镇就业7436人,转移农村劳动力8290人,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2.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200元,分别增长11.3%和12%;莱州市2012年新增城乡统筹就业2万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4.3%和14.6%。

三、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

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在校生规模增加近20%;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农保试点实现突破,覆盖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9%,人均标准达到300元。

东营市不断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60元提高到120元,比国家规定标准高1倍多;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210元提高到260元,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整合试点工作;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30元以上,农村低保、五保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2660元、5000元;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提高到1747元,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每月1240元,社会保障水平位居全省前列。莱州市在城乡低保、农村五保、新农合补贴、城镇居民医保补贴、计生奖补、残疾人救助等方面提标扩面,2012年社会保险参保人员达到60万人,为17万名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基础养老金1.1亿元,为城乡群众报销医疗费用5.1亿元,向各类困难群体发放救助金1.4亿元,发放高龄补贴863万元。潍坊市全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寿光、昌邑被确立为该市首批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县市,区域内基层公立医疗机构全部施行基本药物制度;在滨海区试行参合农民门诊按诊次付费试点。庆云县城乡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报销补偿72万人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3.9万人领取养老金。

第五节

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一、坚持生态优先,积极推进生态建设

2012年,“黄三角”区域共计安排1500万元省级专项资金支持自然保护区建设,“黄三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增加16.5万亩,被环保部、科技部授予“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市县制定了支持“三网”绿化和“生态林场”建设的鼓励政策和补助标准,“三网”绿化工程已完成成片造林、沿海防护林166万亩,新建万亩以上生态林场7处,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已修复湿地38万亩,刁口河河口湿地面积增加了6.84万亩。

为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东营市先后实施了多项生态建设工程。实施了生态林场建设工程。先期实施造林35万亩的11处生态林场建设试点,已完成造林21万亩。正在建设沿黄200平方公里生态林带,规划建设175平方公里沿海生态林带,打造沿黄河、沿海生态屏障。投资34亿元实施了金湖银河生态工程,开挖了31.4公里的两条生态河道,引黄河水自流入城,实现了大河大湖大海相贯通。投资22亿元实施了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已修复湿地35万亩,再建设一批城市湿地公园,打造“东方湿地之城”。

滨州市以打造“粮丰林茂·北国江南”生态品牌为总抓手,以优化生态为基本诉求,连续5年开展“林水会战”。2011年9月滨州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今冬明春林水会战工作的意见》以进一步推进“林水会战”由“增量扩张”向“转型提升”的转变,按照系统化、生态化、标准化和项目化要求,全力实施绿色生态、水系生态、农业生态、乡村生态、路域生态五大示范工程。2012年全年新增造林22.7万亩,新建标准化方田3.9万亩,恢复和新增蓄水能力4802万方;沿海防护林建设、“三网”绿化等工程成效显著,新建万亩林场6处、新规划生态湿地8处,森林覆盖率达到28.7%,提前实现国家规划2015年的目标。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3.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0km2,全市水土保持项目优秀率全省第一。

二、实施节能减排,切实强化环境保护

目前,“黄三角”地区单位GDP能耗降低的速度,要快于《规划》确定的年均增速,预计可提前完成2015年《规划》目标。区域内各县市区高度重视节能减排,以此为抓手全方位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东营市严格行业准入和源头控制,加大重点领域、行业和企业监管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2012年全市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21%(见表1—4)。加强水气污染和城市扬尘治理,新建改造污水处理厂20座、垃圾处理场1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工程竣工,实施企业污染治理工程610个,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性指标均完成了省里下达的任务。2012年,乐陵市以8.96%的工业用电量负增长支撑了工业销售收入26.3%的增幅。在德州市能耗水平最低的基础上,万元GDP能耗、水耗分别下降3.7%和9.3%。

莱州和潍坊部分地区创新体制机制推动节能减排。莱州实施了节能减排责任制考核机制,潍坊开展了建立市级节能减排机制改革试点,排污权交易与有偿使用机制初步形成。表1—4 2009—2012年全省及东营、滨州万元GDP能耗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13》整理。

城乡居民环境进一步改善。黄河三角洲地区被列为2011—2013年全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域。城市(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53%,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1.96%,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33个百分点和3.36个百分点。

三、多层次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黄三角”地区继续推广滨海、海化等成熟的循环经济模式。在三个层次上逐渐展开循环经济的实践探索: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构建企业内部和企业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各环节实现无缝对接;在工业集中区建立由共生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在区域层面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有力地推进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经济、社会、环保“三个效益”有机统一。

循环企业示范带动作用凸显。目前,“黄三角”区域内诸如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华泰集团有限公司、山东香驰粮油有限公司、山东阳信龙福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积极推进、示范引领,在同类公司中推广应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东营市重点培育了30家循环经济型企业,滨州市重点培育23家循环经济型企业,这些企业在推动区域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园区循环化改造逐步推进。根据《山东省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工作方案》(2012年8月),“黄三角”经济区中,包括写入规划的16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在内的25家园区列入改造计划,并按改造计划稳步实施。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批复将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列为2012年度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获得2000万元中央专项资金,用于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

主要地区循环经济推进工作成果明显。“黄三角”各地区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以滨州为例,截至2012年年初滨州市已拥有2家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企业(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第一批):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第二批):山东香弛粮油有限公司)、2个省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园区、21家省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企业、2个省节能环保产业基地、1个省首批推广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个省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5家省循环经济示范企业、5家省清洁生产先进企业、3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9家省环境友好企业,6县1区全部成为国家级或省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

取得成就的同时,还应看到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依旧存在。由于能源价格的扭曲,能源约束的倒逼机制尚未形成,且市场动力机制不足、投融资体制不健全,此外技术开发能力有限、人才匮乏等也限制了循环经济的推广与应用。

第六节

城镇化建设

一、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

2013年1月山东省政府发布了《山东省城镇化发展纲要(2012—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规划明确了“一群一圈一区一带”省域城镇空间格局,其中“一区”是依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开发建设,培植的环渤海经济圈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城镇发展区。《纲要》指出,“黄河三角洲城镇发展区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率先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构建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加快建设四大临港产业区,引导人口、产业向中心城市集聚。重点培育东营、滨州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县城和重点小城镇发展,构筑网络化、生态化城镇格局。”这是继《黄河三角洲城镇发展规划》后又一个指导“黄三角”城镇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未来一段时间内该区域城镇化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截至2012年年底,东营市城镇化率达到62.08%,居全省第4位,城镇化质量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居第16位、居全省第1位。2012年东营市政府发布的《中共东营市委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中提出到2015年,东营市城镇化水平达到65%左右,到2020年,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70%以上。2012年,组织实施城建项目包括37个大项、82个子项,总投资202亿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滨州市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24.38%提高到2012年的49.74%,年均增长2.11个百分点。

三、以示范镇建设为抓手,加快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节点,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就地就近转移农村人口的重要平台。东营市积极推进试点强镇建设,大王镇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陈庄镇、新户镇被列为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城镇,胜坨镇等4个乡镇被确定为全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2012年山东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百镇建设示范行动”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公布了“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名单,“黄三角”区域共计13个,其中东营4个、滨州5个(见表1—5)。同时,滨州市还确定了8个“市级示范镇”名单,潍坊确定了11个(9个省级示范镇除外),其中3个位于“黄三角”区域。示范镇的建设得到了财政资金的大力扶持。依据《意见》及《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垦利县胜坨镇、利津县陈庄镇和东营区史口镇4个省级示范镇共获得省级专项资金5000万元,其中大王镇因综合排名位列全省前10名获得2000万元,其他3镇各获得1000万元专项资金。表1—5 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黄三角”区域名单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名单整理。

四、多样化城镇化发展模式正在形成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因地制宜,总结探索出一些适合本地区的发展模式。

沾化县利国乡——以农业为支撑,全乡合村并居。利国乡具有人均耕地多、土地相对平整、易于机械化操作等特点。根据这种情形,利国乡积极引进外资,以土地资源换取城镇化发展资金,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探索形成以农业产业化为支撑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注:参见《滨州日报》http://binzhou.iqilu.com/bzyaowen/2013/0108/1418975.shtml。)

博兴县——大企业介入推动农村社区改造。博兴县鼓励大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通过“村企合作”引导大型企业投资参与旧村改造合村并居工程,解决合村并居资金瓶颈或直接参与合村并居建设。目前,共有8家企业参与旧村改造合村并居工作,涉及项目9个,协议总投资达24.35亿元。

昌邑市——城市转型,“智慧城市”建设。昌邑市坚持以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和城市管理水平为重点,立足于解决民生、环境、行政服务等实际问题,突出“智慧城市”建设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推动了城市管理转型和社会管理创新,探索形成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手段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第七节

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需求结构的矛盾依然突出。2012年,“黄三角”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7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650.4亿元,增速达23.3%,约占地区生产总值的63.93%,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15.1%,进出口总额增速为10.7%,均低于投资增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的局面并未改变。一方面说明,随着规划的实施,“黄三角”地区投资开发的力度在加大,另一方面也说明,该区域总体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提升,而经济外向度更是要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趋势上来看,2008年以来,投资增速逐年加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值的增速趋于降低,出口方面,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出现负增长,2010年反弹,其后逐年递减(见图1—7)。可以预见,未来一个时期投资依然是“黄三角”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图1—7 2008年以来“黄三角”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总额历年增长速度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山东区域统计摘要2012》和《蓝黄监测月报2012》整理。

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有待加快,经济结构的简单再复制明显。虽然黄河三角洲三次产业比例由2008年的7.59∶66.79∶25.62调整为2012年的7.33∶61.27∶31.4,但与全省8.6∶51.4∶40.0的结构相比,“黄三角”产业结构层次仍相对较低。第二产业中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大,2012年上半年,石油化工和纺织两个传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6.1%。此外,由于政府压力性体制尚未改变,企业面临的相关要素价格扭曲依然存在,使得经济结构呈现出简单再复制的特征,这在沿海开发与重化工行业中表现较为突出,石油化工项目、盐化工、金属加工项目等重工业项目依然是主要选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