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成长:如何掌控人生主动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4 12:34:41

点击下载

作者:孙瑞希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刻意成长:如何掌控人生主动权

刻意成长:如何掌控人生主动权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刻意成长作者:孙瑞希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20-04-01ISBN:9787505748750本书由北京斯坦威图书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16年前,我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做办公室文员。每天的工作非常枯燥、琐碎:打字复印、端茶倒水、跑腿打杂……我一边享受着稳定的低工资,一边纠结于要在这种程式化的职业生涯中忍受着无趣和职业路径窄化带来的痛苦。焦虑、迷茫是那时的常态。

14年前,我还在职场“试错”,幸运的是,我顺利地通过了中国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认证考试,从此一头扎进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并很快获得升迁。从此,不安分的我开始在职场“闪转腾挪”。

我曾经尝试兼职为汽车销售、机电设备制造、环保设备生产、互联网等行业的企业做顾问和培训服务,最终跨行业“空降”至一家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做人力资源部经理。虽然每份工作都得到了客户和老板的认可,也赚了一些钱,但是这样的“闪转腾挪”并没有让我找到“心向往之”的价值感。直到2010年末,我辞职并开始准备创业。此间,从做B端市场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到“all in”切入生涯咨询领域,我经历了很多波折。好在,一切都有迹可循。

回顾我的从业经历:2005年开始接触生涯规划这个领域,那时我因为考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的认证,非常系统地学习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2009年,我与国内某顶级管理咨询集团合作过生涯规划项目。那年,是我首次将生涯规划在集团化企业全面落地的一年。

但是,企业端人力资源从业者的生涯视角与C端生涯咨询的视角是不同的,甚至有时是相反的。我做了大量的C端生涯咨询个案,2018年春,我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组建了工作室,开始积极探索生涯规划的商业模式,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我想,我们中间的大部分人,都曾经历过理想与现实的碰撞。时代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生活方式和成长路径,我们开始把关注的目光从生存转向了发展,转向了如何活出更精彩的自己。

但同时,现实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经济形势的下行、高昂的房价、白热化的竞争、日益增长的生活成本……在拼尽全力谋生的日子里,人们还要面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趋势中,人们不想被框定在自己的格局里无计可施。我们如何才能够拨开迷雾,突破视野的局限、认知的局限,找到更多的看问题的视角呢?

我想从下面这个故事开始,就叫它“明明和白白的故事”吧!

有两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明明和白白,与他们的名字相反,他们并没有活得明明白白,而是对工作感到迷茫。

有一天,明明遇到了一位高人,那位高人告诉他:“不去尝试,你怎么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呢?”明明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开始频繁地跳槽,希望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白白也遇到了一位高人,高人告诉他:“不规划的人生就是张草图。”高人为白白做了人生规划,白白乐颠颠地按照这张“人生蓝图”一步步去践行。

多年后,明明尝试了无数个岗位也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由于在每个岗位上都没有深厚的积累,他只能在基层徘徊,拿着低薪,干着重复性的工作。白白一板一眼地按照高人规划的“蓝图”前行,期间也遇到了不少好机会,但都被他放弃了,理由是蓝图上没有。时代的变化让白白所在的行业日暮西山,高人规划的蓝图一成不变,白白就按部就班,慢慢地,他感觉自己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

明明应该想到:试错是一个好方法,但漫无目的的试错就是“笨方法”。试错有风险,行动需技巧。

白白应该想到:规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审时度势,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地优化和修正自己的规划。

其实,除了试错和规划外,我们还有更好的人生策略:建构。

所谓“建构”,是强调个体的主动性,认为人生的发展是个体基于原有知识经验,并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中不断复盘、优化、迭代的生命历程。这种“建构”的策略,能够让人们在复杂的变局中,以低成本的方式拥抱风险,对冲重大不确定性,在变局中破局。

这也就是本书的主旨所在——在快速发展、复杂多变的时代,刻意成长。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集中了以下常见的人生发展问题:

· 在快速发展变化的时代,成功的秘密是什么?

· 如何看待坚持与放弃?

· 小人物的生存法则是什么?

· 人生逆袭需要哪些关键能力?

· 不喜欢现在的工作怎么办?

· 如何消除人生选择时的纠结?

· 如何正确看待人生的“舒适区”?

· 开展副业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 兴趣爱好和职业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两全?

· 为什么不能凭“喜欢”去选择一份工作?

· 裸辞去过“间隔年”值不值得?

· 怎样才能把控风险,实现低成本试错?

……

对于上述问题,我在这本书的相关章节里,都附上了对应的解题策略。由于眼界所限,难免会有不足。你可以从后往前看,也可以从前往后看,选择那些你关注的话题读下去,看看在复杂多变的时代,怎样才能确定地生活!孙瑞希2019年12月3日于长春Chapter 1时间管理:关注值得做的事情1.1 成功的秘密是“战略性放弃”

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二战期间留下一句名言:“永远、永远,永远不要放弃任何事情,不论大小、广博或琐碎。”这种做事执着、永不言弃的精神在我们的成长中一直被人提倡。

不过,从经济学的视角看,有时候放弃反倒是个理性的选择。《孟子·离娄下》有句广为人知的话:“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意思是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缩小目标,才能在别的事情上做出成绩来。用今天的话来讲,叫“战略性放弃”。有时候“放弃”才是理性的选择“战略性放弃”是怎么回事呢?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2009年,我“空降”到一家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做人力资源经理。那时,新公司刚刚结束与上海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项目合作。其中,人力资源板块涉及的咨询项目有战略、绩效和薪酬。我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就是将这些项目在集团内部落地并优化。

我在之前的职业生涯里,一直顺风顺水。所以对于这项工作我充满信心。但现实却狠狠地打了我一巴掌:无论我多么努力,都没能阻止人力资源部的各项业务陷入一团糟的状态,我累死累活,焦虑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迫不得已,我给一位相交不深的就职于深圳一家管理咨询公司的前辈打电话,向她求救,希望前辈能给我一点建议。

幸运的是,那位前辈对我印象很好,乐意为我指点迷津。在听我描述完问题之后,前辈沉默了一会儿,她询问我所在公司人力资源部的人员配置、各自职责及我对他们的评价。

最后,那位前辈告诉我,把人力资源部的副经理C某边缘化;晋升业务骨干Z某;为避免Z某“一股独大”,重点培养管培生L某;为避免C某在边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敌对情绪及工作疏漏,可调整Q某的工作内容,让其与C某搭班子。将关键岗位的工作分配好,其他岗位按部就班就可以。

我听完了犹豫不决,问前辈:“对于这次的人力资源咨询项目,您有哪些具体建议呢?”

前辈告诉我:“那些都是术的东西,你要学会抓关键、抓重点,别在细枝末节上浪费时间。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上,很多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按照前辈的建议,争取到老板的支持,重新调整了人力资源部的权力布局和任务分配,很快,工作就理顺了。

之后,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开始在集团全面推行。经过不断地优化,项目在一年后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上级主管部门来视察时,我做了关于人力资源变革的汇报,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赞扬。

但这个时候,新问题又出现了。集团公司在各个事业部成立了综合办公室,同时接受集团办公室和集团人力资源部的业务指导。当时,集团公司很多业务板块处于变革调整期,所以,大家的工作任务都很重。

每周我主持召开经理办公会,发现对于人力资源部分配的工作,事业部综合办公室的负责人都列了工作清单,他们会认真地执行工作清单,但经常会有重大的工作疏漏。

我和他们重新梳理了工作清单,指导大家把清单中最重要的一项任务标注出来,每周将80%的精力和资源用在那项最重要的任务上。事后证明,这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工作方法。

在任务极其繁重的情况下,这种方法能保证大家完成关键任务,即便有些小的任务没有完成,也不会对大局造成实质性影响。

这样的经历让我总结出一条有趣的规律:有时候,放弃一些事情反而更容易成功。

比如我一开始推行咨询项目时为什么会陷入困境?因为我仅仅是围绕项目内容做各种改进和优化,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当我在前辈的指导下,放弃了改进和优化项目的想法,转而将合适的人放在关键岗位上时,这件事就迎刃而解了。

所以,很多事,我们都能做,但不是必须做。成功的关键在于围绕目标,放弃旁枝末节,找到那件必须做的事情。“核心任务”与“二八法则”

我做一对一生涯咨询时,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来访者:想要的东西很多,并希望能一次性解决。当他们发现一份工作不能满足自己所有期待时,就纠结不已,甚至会在“十字路口”止步不前。殊不知,在资源不足的时候,有些选择只能“战略性放弃”。

如果你的人生目标是事业有成,多赚钱,那么你就要放弃对安全稳定的幻想;如果你的人生目标是像风一样自由,那么你就要放弃对大富大贵的幻想……那些在职场上有所成就的人,在决策之前,会优先考虑自己的“核心任务”,围绕着核心任务做其他事情,他们把“二八法则”运用到了极致。“二八法则”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发现的。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也就是说,对于职业成功这件事情,资源分配是不公平的,有选择地付出,才能有效获得回报。

我的客户老庄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他能取得今天的财富和地位,其实是源自少数几个关键的决策。比如:刚毕业时,他放弃了文艺青年的梦想,做了销售,后来从普通销售员做到销售副总,再到自立门户开了公司;他费尽心力,集中所有资源,折腾了5年,公司终于在新加坡上市;他早年孤注一掷买的一块地皮被征用,获得了不菲的补偿款……

所以,我们可以参照“二八法则”,在我们想要做、能够做的事情中,找出最重要的20%。如果资源有限,还可以在这20%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范围,只保留一件最重要的事。

战略性放弃不重要的事,深度聚焦重要的事,才是成功的关键。怎样找到人生的“核心任务”

每个人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所以面临的人生发展任务也不同。因此,想要找到最重要的那20%,需要我们认真思考两个问题:在当下的人生阶段,你想要做的事情是什么?你能做的事情是什么?然后将这两个问题拆解成三个部分:

1.你想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往往很多,想钱多事少离家近;想位高权重责任轻;想高端大气上档次;想低调奢华有内涵……这时,需要从这诸多想做的事情里挑出那件最想要做的事情。什么都想,等于什么都“白想”。

2.你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我们能做的事情也很多,有些事情,并不是必须去做,所以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能做的事情中,哪件是核心的、是重中之重。什么都能做,等于什么都做不好。

3.哪一件事做成,会让其他事情变得不再必要

将想做的最重要的事和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放在一起比较。思考一下,在你诸多的人生期待中,你做了哪一件事后会推动其他事情的实现。即你做了这件事之后,会发现为了实现目标而要做的其他事情花费很少的精力就能完成,或者压根就没有必要去做了。

比如,我做生涯咨询时遇到过一些来访者,他们一开始对职业选择有很多诉求:工作环境要好、人际关系要和谐、薪酬待遇要高、要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工作时间要宽松等。但是当他们找到一份高薪的工作,之前的其他需求就被弱化了。频繁加班时,他们会安慰自己说:看在钱的份儿上;领导性格不好,他们会安慰自己说:看在钱的份儿上……

这说明,对于他们来讲,在当下的人生发展阶段,最重要的是“经济报酬”,只要这件事情解决了,其他的事情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当然,对于不同的人而言,人生发展中,最重要的事不一定是“经济报酬”,有可能是“利他助人”,有可能是“生活方式”……当我们找到了那件最重要的事情,你就不会让其他琐事阻碍你的决策。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完美的人生,都是不断权衡和取舍之后的结果。想要有所成就,你必须知道自己应该做的那件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对于这个目标以外的事情,可以选择“战略性放弃”。

有舍有得,知道自己想放弃什么,你就拥有了超越平庸的真正力量!1.2 怎样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坚持

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安德烈·史派瑟曾经探讨过为什么有时候放弃比坚持更重要。

1.在执着于某个目标的同时,意味着你可能会忽视更好的替代方案

我老家的县城高中曾经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学生,因为他连续参加8年高考。他是理科生,学习成绩不错,他的理想是考入清华大学。那会儿是先填报志愿,再参加高考,与现在刚好相反。

第一年高考填报志愿,他根据平时模拟考试成绩预估了分数,结果高考发挥不理想,成绩没过重点线,落榜,他选择了复读。第二年高考,他的成绩不错,超出重点线不少分,也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但他非清华大学不去,又选择了复读。

就这样,每年他的分数要么是小幅提升,要么是小幅回落。总之,他的成绩去重点院校没问题,但就是离清华大学尚有一段距离。当时高考报考有年龄限制,不能超过25周岁。到了第八年,他的分数还是老样子,这一年要是再不入学,来年他年龄超标,就没有机会报考了。

不得已,他心不甘情不愿地去了一所重点大学。而同类型的大学,他明明可以在第二次参加高考时就去读。同一个结果,他耽误了整整六年。坚持有意义的事情当然很好,但不愿放弃的人,有时候会浪费自己的才华在那些很难实现的事情上。

2.错误的坚持,就算最后达成了目标,也可能会导致人们的不满

我做生涯咨询和职业辅导的这些年,接触过很多执拗地坚持一件事的人,无论这件事做没做成,他们通常都要面对一段糟糕的亲密关系。

苏德明(化名)是一家建筑施工企业的技术负责人,他工作认真负责,就是人际关系特别糟糕。尽管技术不错,但是由于他总是不能处理好与项目经理的关系,因此像临时工一样,几乎每年都要重新找工作。

他把工作不稳定归因于自己没有一个能“震慑”住公司的硬件,于是决定考造价工程师。备考过程十分艰苦,中间有一年为了全心迎战,他辞了职。妻子一个人赚钱养活全家,压力巨大,夫妻关系骤然紧张,矛盾不断。

但是,苏德明最终并没有考上造价工程师,反倒白白浪费了工作机会。这段经历引发的家庭矛盾,让他觉得比求职和备考还要痛苦。路走不通的时候,不是路到了尽头,而是提醒你该转弯了。有时候,无谓的死磕,不过是对生命的挥霍!

3.如果没办法放弃那些你很看重,却不太容易实现的目标,可能还会危害身心的健康

很多事情不是坚持一把就能成功的,那些没有现实可能性或现实可能性很小的目标,会让人们在一次次挫败中身心俱疲、压力山大,严重者会造成抑郁病。

我们看到,很多坚持的背后,不过是放不下的执念。人们希望通过长期反复地自我寻找,得知内心真实的需求,但却总被这种需求束缚。别被“沉没成本”绑架

为什么人们会被“内心真实的需求”束缚住呢?多半源自“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

当人们决定是否坚持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

也就是说,当人们在一件事情当中投入了大量时间或金钱的时候,往往就很难放弃,即便艰难,也要硬着头皮坚持下去。

因为人都不喜欢后悔,不愿意接受之前的投入被浪费。同时很多人也抱有侥幸心理,希望事情能顺着自己的愿望发展。就像在赌博中总想再玩儿一把,希望能赢把大的一样。

一旦被沉没成本拖下水,人们的关注点就会从“我要什么”转为“我不要什么”。你也许会问,这又能怎样呢?假设你投资了一个项目,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这个项目没有盈利能力,如果你的关注点是“我要什么”,那就很简单了。我要投资赚钱,项目不盈利,最好的办法是终结投资,及时清算止损。如果你被沉没成本拖着,关注的是“我不要什么”,那就麻烦了。我不要干赔本的买卖,不能让我之前的投资打了水漂,再挺一挺,说不定能翻盘呢!这和股市上,人们宁愿账面浮亏也不愿意割肉出局一样。

被沉没成本绑架,意味着你被套牢了。聪明地思考,笨笨地做事

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企业与金融机构资源大举投向房地产,以致90年代初期由于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日本经济骤然减速,长期停滞,被经济学家们称为“失去的20年”。

在“失去的20年”过去后,很多曾经辉煌的日本电子企业,如索尼、松下,都开始陷入经营困境。

当很多人都在讨论如何振兴这些老牌电子企业时,前谷歌日本总裁辻野晃一郎在《谷歌的断舍离》一书中指出,“日本电子企业的时代已经过去,它们如果还执迷于过去的成功体验,而对当下欧美的新技术和中国互联网产业的崛起视而不见的话,以往的成功经验将会成为这些企业的枷锁”。

辻野晃一郎认为,凡事都分两种场合,一种是“要愚笨地坚持做到最后”,另一种是“要有勇气中途放弃”。

到底是坚持还是放弃,可以通过“Why”和“How”来进行考虑。“Why”指的是目的,就是“为什么要做这件事”;“How”指的是方法,就是“如何能达到这个目的”。

一般来说,属于“Why”的部分应该毫不动摇地、愚笨地坚持做到最后。“How”是实现“Why”的方法,一旦发现用某种方法不能实现目的,完全可以中途放弃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经营企业,同样适用于人生选择。如果说人生的目标是“Why”,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做出的选择就属于“How”。

当我们纠结于到底是留在北上广还是回老家,到底是考研、出国还是工作,到底是去A公司还是去B公司,其本质上都是因为缺少了“Why”。只有当你明白了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时,才能敏锐地觉察到应该毫不动摇坚持的东西。1.3 你必须有时间成长,而不是无休止地工作

58同城于2019年6月13日发布了《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居行报告》,这份报告是对一线和新一线一共15座城市的2019届毕业生的调研。报告显示,多数毕业生选择毕业后立即找工作,对加班接受度高达93%。为什么技术发达了,人们加班却更多了

当很多同一批进入公司的大学生已经开始独立跑市场时,佳乐(化名)有点着急了,她主动申请从轻松的行政岗调到销售岗,这意味着她主动选择了忙碌。

毕业一年的君博(化名)在一家30多人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公司提供晚饭,晚上十点以后的打车费还给报销,单身的他经常会加班到十点以后再回家。偶尔走得早,回到家他也会继续工作。

已经工作三年的王艺然(化名),已经记不得除了手机没电,自己上次关机是在什么时候。做电商运营的她不得不保持随时待命

的状态,特别是赶上各种各样的“购物节大促”,老板几乎随时在线。即便偶尔有休息的时候,她脑子里仍然想着工作上的那点事儿。

王艺然经常自嘲:“我是一只呆萌的‘社畜’。”(社畜是指在公司很顺从地工作,被公司当作牲畜一样使用的员工)。

193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在《我们后代在经济上的可能前景》一文中预测:假定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没有大规模的人口增长,那么,“经济问题”将可能在100年内获得解决,或者至少是可望获得解决。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展望未来,会发现经济问题并不是“人类的永恒问题”。在这种“多暇而丰裕”的时代,人会因为太闲,而心生忧惧。然而,凯恩斯的预言并没有实现,加班文化的盛行,让过度劳累成为蔓延全球的现象。

日本经济学家森冈孝二在《过劳时代》一书中指出:人们没有因为经济发展和技术发达而变得更轻松。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很多国家进入了过劳时代。因为从那时起,世界出现了三大趋势:贸易全球化、信息化和消费主义盛行。

贸易全球化使得分工协作打破了国界的限制。这意味着雇主可以根据需求,雇用任何一个国家的员工。比如,不少知名的欧美大公司会在亚洲建立生产基地,这么做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地的劳动力成本很低。这种全球化的生产布局,迫使员工在竞争压力下不得不接受高强度的工作。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化的发展,使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很多人的工作时间被无形中延长了很多。你可能随时随地都会接到领导或客户的工作微信,很多人只要不关机,就不得不7×24小时在线。

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消费主义的盛行。人们开始不再仅为满足基本生存需求而消费,还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除此以外,炫耀式消费、攀比式消费抬头。想要满足这些消费需求,如果没有足够的存量资产(继承、父母支援等),就必须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多付出劳动创造增量资产来购买。

说到底,科技发达了,加班变多了,不过是由于贸易全球化、信息化和消费主义盛行这三大趋势叠加所造成的不可抗力导致的。无印良品与“不许加班”

既然加班是时代发展的趋势造成,那么把解决过劳问题寄托在劳动制度改革上就多少带点理想主义色彩。

一位参加世界五百强企业面试的同学,在被问到是否愿意接受加班时,这样回答:“加班是一种态度,不加班是一种能力,能力不够时就要展现我的态度。当然,我会努力争取不加班。”

不加班是一种能力?在某些情况下的确如此。

知名自媒体人粥左罗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他在文中提到,他曾经对课程助理说:“你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工作节奏,不用推进得太猛,每天早点下班,周末也不用这么拼。你空出来的时间,除了休息,就是用来自我成长。”

是的,你必须有时间成长,而不是无休止地工作。

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让你觉得自己每一天都特别充实,干了很多活儿。但是一年半载过去了,却没有什么进步。

所以,你需要关注的不是加班,而是敏捷工作,即用速度解决一切的工作方法。能否用好这种方法,关系到你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价值,也是你工作能力的体现。

无印良品CEO松井忠三曾经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无印良品的员工经常工作到最后一班电车结束,周末也常常只有一天能休息。但是一直过这样的生活,不但无法提高生产力,也无法得到工作的新创意。

有一天,松井忠三提出,不让员工继续加班了。他要求每个部门都要拿出消灭加班的方案,否则就要问责部门的领导。于是,各个部门开始审视自己的工作内容,找出那些消耗了很多时间,但实际上又没有太多成效的工作,并把这些工作砍掉。一些部门甚至开发出节省工作时间的传导系统或文档模板。

这个改革实行了一段时间后,大家发现,以前10个甚至12个小时完成的工作,如果硬性要求8小时干完,也不是不能完成。无印良品曾经调查过员工的网络使用情况,发现员工25%的时间都在做和工作无关的事。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德·帕金森在其所著的《帕金森定律》一书中曾经总结到:工作会自动占满一个人所有可用的时间。如果一个人给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时间去完成一项工作,他就会放慢节奏或者增加其他项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时间。

你可以这样理解:完成一件工作的敏捷程度,取决于你给它分配的时间有多少。

帕金森在书中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老太太给侄女寄张明信片可能要花上大半天时间——一小时找明信片,一小时选明信片,一小时写祝词,半小时找侄女地址,去寄明信片时还要花20分钟决定是否要带雨伞。而一个工作忙碌的年轻人可能会在上班途中花费五分钟时间顺手做这件事。

显然,年轻人比老太太更敏捷。完成很多工作也是如此,迟钝的话你可以十天半月不做决定,敏捷的话你可以一拍脑门就去做。那些不加班的人,都做了这些事

敏捷工作的前提是简化,略去具体细节而抓住主干,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工作的整体框架

很多职场新人,接到工作任务后,就马上热火朝天地投入其中,期望把工作干好。但往往事与愿违,要么是工作没达到领导预期,要么是工作效率不高,出现这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建立工作的整体框架。

工作的整体框架是指,在明确了工作最终要呈现什么样的成果后,分析取得这些成果需要的资源要素及限制要素,然后围绕着这些去分解工作,并按重要性为每一步的小目标排序。

在这种框架思维下,你才能真正看清楚,哪些节点是关键节点,哪些资源是必须争取的资源。当你能够整体地、关联地看待工作任务时,你的努力才能卓有成效。

2.简化,工作不必苛求精细

你也许要问,细节决定成败,难道工作不需要追求精细吗?精细没有错,但是过分精细不等于顺利完成。在快速变化的今天,效率为先。你对工作的首要要求不是精细,而是交付。纠缠细节,会让整个工作进度受到拖累。

关于这点,扎克伯格曾经说过:“完成大于完美。”所以,让工作尽可能简化,有余力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优化。

3.限定信息容量

这里的信息容量是指为了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而进行的信息输入或输出。举个例子:

假设你是某平台的签约作者,平台要求你每月完成的签约稿件数量为五篇。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你需要考虑的最重要问题是:如何能够按时交付?

在信息过载的今天,你为这项工作进行的所有信息输入都需要拨除冗余,围绕既定的工作内容考虑,什么样的信息应该被接收?什么样的信息应该被舍弃?

在做内容输出的时候也一样需要考虑,怎样在限定的篇幅内,把最重要的信息展示出来。容量不是越多越好,在限定的信息容量内,要能突出重点,找到精髓。

4.限定决策时长

我做生涯咨询时,经常遇到面临职业转型的来访者。有人想好了利弊得失之后马上采取行动尝试转型,有人前思后想一年半载也不见动静。

为了敏捷地做出决策,你需要给每一件事限定决策时长。比如,你正在考虑是否要跳槽,你可以先给自己限定一个决策期限。在最后期限到来前,不管如何,都做出一个决定,而不是左右摇摆。

尽管在一些管理者眼中,加班被认为是工作态度积极的表现。但是,如果你能够通过敏捷工作来腾出更多时间让自己成长,你在职场上就拥有了更多的掌控感和话语权。

你可以自主地选择工作,而不是让工作来选择你。

敏捷的东西可能是最有生命力的,尽管敏捷工作可能不够完美,但是人类的很多好创意都是在敏捷快速的境况下创造出来的。

用敏捷工作代替加班,任何时候,你都不能忙到没有时间成长。毕竟,加班是一时的,成长是一辈子的。1.4 量出为入,用未来的目标决定今天的行动

加班泛化,消费主义盛行,这让“80后”“90后”身上呈现出与“60后”“70后”完全不同的特点。

宁小军在《自金融》一书中提到:“80后”“90后”群体具有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受教育程度更高,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超过1.1亿人,远高于“70后”的800万人,占同龄人比例高达35%;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消费意愿越强。

二是对未来收入和福利的预期更为乐观,无法认同父辈那种工资存银行的消费态度,而是坚信“钱是赚出来的,而不是省出来的”。

三是城市化聚集,实际上,只有23%的“80后”“90后”出生于城市,但如今生活在城市的已超过60%。他们深受城市潮流文化熏陶,接受城市物质文化影响。这些特点,使得他们消费更主动、意识更超前。

每到年节商家大促,他们的购物车,不仅是线下购物车,还有线上购物车,总是满满的。信用卡的账单刚还完,就要看看花呗、借呗、白条额度够不够。超前消费与“隐形贫困”

我的来访者小夏,是花呗的重度用户。当然,不止花呗,她还开通了两张信用卡,还有借呗、京东白条、唯品花。

小夏毕业三年,是一名技术主管,目前月入6000元。这样的收入,在小夏所在的北方小城,如果精打细算的话,还会有点结余。小夏刚毕业时,月薪3500元。那时为了省钱,她与几个小姐妹合租一套小三居,月租金2200元,大家平摊房租。她平时很少在外面吃饭,经常自己买菜做饭,日子虽然紧紧巴巴的,但3500元也能应对日常开销。

现在薪水虽然涨了,但她总觉得自己的钱不够花。办公室女孩子多,大家难免有些攀比,谁用哪个牌子的香水,哪个牌子的口红,买了哪个牌子的衣服,大家都要品头论足一番。

小夏觉得女孩子青春短暂,穿着打扮体体面面才对得起自己,于是她开始过起了与自己的收入不大相称的生活。这样下来,每个月仅“置装费”一项就要花掉不少钱。赶上了年节假期,还要放松一下,犒劳自己去旅行,享受一下“诗和远方”。

小夏来我工作室做线下面询时,我看她化着精致的妆容,背着一款名牌包包,虽说只是入门级,但也要五六千块。临走时,她补了补妆,拿出的是一款大牌粉饼和口红。她家境普通,没有后援,工资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