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企业报告2016(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5 10:51:25

点击下载

作者:陈少峰,张立波,王建平,王燊娉,张雪群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文化企业报告2016

中国文化企业报告2016试读:

前言

“十二五”以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得到了更大的激发,文化消费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文化产业发展环境改善优化,文化产业继续快速发展。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5 829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82%。作为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中小微文化企业数量持续增加,大型文化企业规模持续扩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程度不断提高。据初步统计,2015年我国文化骨干企(1)业4.7万家,实现营业收入73 690.9亿元,年平均增长7.3%。从发展态势来看, 2015年,内容为王、版权为王、IP为王进入第一个阶段;互联网文化产业快速发展,BAT等核心舰队持续进行并购与投资,互联网影视、互联网视频化以及衍生产品化和产业链化越来越凸显;主题公园旅游、体育旅游、健康旅游、家庭文化旅游、农业文化娱乐旅游、传统文化体验旅游等综合文化旅游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中国文化企业报告》自2011年开始创立以来已出版五本,在业界和学界形成良好反响,逐渐成长为国内最具开拓性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研究平台和智库。《中国文化企业报告2016》(以下简称“本书”)主要是对2015—2016年(含2015年全年和2016年初)中国文化企业发展状况、存在问题、趋势前景等进行分析以及相关案例进行剖析,突出产业发展趋势研究和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对策性研究,借此为国内文化企业及相关投资机构了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发展定位、进行战略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或参考。

本书在保持整体风格和体例相对稳定的同时,结合产业格局和企业经营面临实践问题的变化,对结构和内容框架进行较大改进和完善。一方面,我们重视从产业发展的宏观视角来洞悉文化企业微观经营管理,特别是从“互联网+文化”的产业大势出发分析文化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思路及方法,对于文化旅游产业、演艺产业、影视产业等行业领域以及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进行结构性剖析;另一方面,我们进一步加强了与文化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专题研究的比重或分量,特别是增加了平台文化企业与内容文化企业、文化企业投融资并购趋势、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自媒体文化企业发展、文化企业创业与创客、文化企业创意人才扶持等方面的专题研究板块,力图从产业实践的视角来关注和探讨文化企业的具体发展路径,由此形成更具问题导向且更为充分反映文化企业发展实际的研究维度。

本书作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之一——“中国文化产业年度发展报告”的相关研究成果,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主办、中国文化企业研究中心具体组织研究与撰写。本书属于团队合作的结晶,写作团队成员既有高校长期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方向研究的研究者,也有文化企业界的好学深思之士。整个撰稿过程是在主编反复厘定写作框架的基础上,经过团队成员六次深入研讨,前后历时半年多时间完成的。在初稿完成之后,为了保持全书的整体系统以及风格的相对统一,主编对本书各章作了相应的修改润饰和内容调整及删削的统稿工作。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写作成员所主笔的各部分内容,不同程度参考了有关领域已经发表的统计结果和有关专题报告的研究成果。在此,对于各有关机构和个人前期研究的辛勤付出及其对本书所作出的基础性贡献一并表示诚挚的谢忱。

最后,需要稍作提醒的是,本书属于专题分析型报告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调研统计型报告,其主要特点和目标是进行对策性研究。在内容上侧重于对现有文化企业特点、问题进行相关分析,并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特点,指出文化企业的商机所在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方向,且针对各类文化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和完善建议。书中某些观点和思路或有不当之处,诚望各位同仁和读者在阅读之后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意见,以期通过进一步共同深入讨论或调研使其更加完善。(1) 国家统计局社科文司.文化产业规模扩大,转型升级步伐加快[N].中国信息报,2016-04-27。第一章文化产业商业模式新趋势

● 在“文化+互联网”的背景下,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催生了各种新型商业模式,主要包括:平台规模化与资源独特性相结合;以优质文化内容带动新产品;“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节点资源整合;统一主题下的轮转特色消费;以城市文化体验为代表的城市主题化旅游;以艺术小镇为代表的文化地产;健康旅游的新模式;艺术家、收藏人、投资者三合一的艺术组合模式;以足球产业为代表的全产业链发展;创业、创业投资和创业辅导相结合的新型三创基地。

● 以上10个方面商业模式创新既反映了当前中国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同时也为我国文化企业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文化+”是中国文化产业近年来的重要发展方向。“文化+”是以文化为中心的跨界融合,将现有文化产业成果与各种新兴市场要素相融合,形成以文化为驱动力的新产业模式,这表现在文化产业与互联网产业、旅游业、体育产业、农业等诸多领域的协同发展。“文化+”不是简单地在某个新的市场领域营销文化产品,也不是简单地把某些新元素组合成新文化产品,笔者认为,“文化+”的实质是要实现内容、市场、资本和技术等关键要素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聚集、互动、融合和创新,因此,“文化+”的成功关键在商业模式:从业者必须在根本上把握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规律与需要融合的新领域的产业特征,在此基础上寻找可以融合的切合点,形成全新的适应新形势的商业模式。笔者认为,商业模式意味着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产业的市场规律之间的正确比配,因此,文化产业的融合只有以商业模式为目标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当前文化产业融合的现状,笔者总结设计了如下10种商业模式,这10种商业模式或者有部分成功的实践案例,或者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一、平台规模化与资源独特性相结合

近几年,中国互联网发展迅猛,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1)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互联网作为兼具技术、用户、内容等关键市场要素的新领域也逐渐与传统文化产业相融合,一些主要的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军文化产业:阿里巴巴推出两期娱乐宝,收购文化中国并将其改名为阿里影业,进入影视制作、手游等领域;腾讯宣布将参与推出影视大片;百度也收购了网络视频运营商PPS的视频(2)业务。互联网给文化产业带来了诸多新变化,这不仅仅表现在业务类型、市场范围、传播媒介等一般产业特征上,更关键的变化是互联网改变了文化产业的思维模式。例如,互联网领域的价值评价是颠覆传统的,京东连续亏损了10年,但市场价值很高,传统的投资理念——“投资给当下赚钱的企业”演变为“投资给当下亏得有道理的企业”。因此,文化产业企业要适应互联网潮流就必须在根本上转变思维模式。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规模化,人们在互联网平台上可以做任何事,但追求规模就需要大量投资,最后只能是少数人赚钱,因此规模优势只有BAT这些大型互联网平台才能做到,而刚刚起步的中小互联网平台应该集中力量开辟独家产品资源。最好既做平台又做一部分内容,就像腾讯的社交平台加入游戏内容,视频门户网站也在自己的平台上打造网络剧。“平台+部分自制内容”将成为最好的商业模式,湖南卫视的芒果TV就是这种商业模式的代表,湖南卫视自己做一个网络平台,好的节目放在网络平台上播,比如《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互联网文化企业要有竞争力就需要独家的产品资源,否则是难以在互联网环境下生存下去的,内容资源来自产品设计,而平台的成功取决于内容的独家化。当前蓬勃兴起的垂直平台模式就是互联网独特性的典型代表,垂直平台区别于BAT这些以覆盖面广、种类多而取胜的平台模式,它一般只占据某细分的垂直领域,重在挖掘特定客户群体的需求,例如蘑菇街、美团网、大众点评网、陌陌等都利用了垂直平台的经营优势。人们的文化需要一般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垂直平台事实上符合文化消费的需要,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群体或不同的地域文化开发有针对性的垂直平台,特别是可以针对某一粉丝群体或某一兴趣团体开发针对性产品。总的来看,平台规模化与资源独特性相结合遵循了“互联网+文化产业”的两条基本价值增长原(3)则:其一是通过规模优势增长价值,其二是通过独特性增长价值。二、以优质文化内容带动新产品

区别于第一种商业模式先建设平台再注入内容的思路,第二种商业模式是先打造优质内容,然后依靠核心内容注入新产品,最终占有产品市场。在互联网文化领域,文化企业逐渐意识到只有拥有高质量的文化产品才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而IP资源是研发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的起点与核心。以网络文学为例,网络文学作为IP源头之一在资本市场中越来越受到关注,2015年比较成功的《琅琊榜》《盗墓笔记》等影视作品均改编自网络文学作品。此外,IP资源的开发途径将日益多样化,互联网正在由文字时代转为视频时代,内容为王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挖掘或创造新的IP资源,这可能来自传统文化,也完全可以是当代的创造;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丰富IP资源的开发途径,充分利用媒体平台发挥IP资源的经济价值。除了网络文学、电影、游戏等传统的内容资源可以开发外,笔者认为微电影是这种商业模式十分理想的新型内容资源,我们可以打造“微电影内容+衍生品+电商”的商业模式,每个微电影都是小平台,不是只做一集微电影,而是把一个主题做成系列微电影,只要微电影受欢迎,我们就可以持续在微电影中植入广告与电商产品,再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微电影,同时可以利用微电影做IP买卖,可以签约演员,总之可以围绕微电影做很多方面的事情。这其实是用平台思维重新思考内容资源的市场特性,我们传统的思维是把内容资源等同于产品,但事实上,在互联网时代,内容资源不仅能够转化为产品,其本身也可以成为平台:围绕核心内容植入各类产品,形成“新媒体影视+电商”的新模式。这带动了与明星合作的粉丝经济模式。“新媒体影视+电商”的模式事实上就是新媒体植入消费的常态化,观看者可以一边看视频一边购物。游戏、视频在互联网上都可以植入广告,互联网是无处不植入的。从植入方式的角度看,有自主的植入,也有合作的植入,几乎所有的电商都是以植入为主,然后再卖产品。这可以实现中国销售行业的产业升级,比如互联网的很多商店都可以与明星合作,引导明星的粉丝进入店里,通过微店、淘宝与明星的粉丝进行有针对性的销售;比如通过与大明星合作,广告可以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吸引明星的粉丝消费;比如粉丝可以参与明星演唱会直播的线上活动,同时也提供了在直播过程中即兴消费的机会,从而将明星经济强化。在新媒体时代,视频等文化内容产品很容易与明星结合在一起,我们认为今后可以形成一种“设计+内容播出+明星经济+粉丝+衍生品”的消费结构,这样一种结构以明星和衍生品为核心重构产业链,以明星为源头开发衍生品,进而带动粉丝消费。三、“一带一路”战略下的节点资源整合“一带一路”政策为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一带一路”作为综合性战略提供了市场、交通、人才等各个方面的政策红利,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的广阔地域提供了丰富的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这为文化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遗憾的是,现在还没有人把一带一路的业务整合起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例如伊斯兰艺术、印度艺术、佛教艺术、基督教艺术等,如果把沿线每个地方视为一个节点,那么我们可以把这些不同艺术形式组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性的开发利用。艺术组合不是简单地把不同艺术拼凑在一起,而是要寻找共同的契合点来实现有机组合。从内容上看,艺术组合强调共同的文化主题,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就是现有的文化主题,可以通过这两个历史主题把各民族文化统合在一起进行联合开发。此外我们还要策划新的文化主题,例如针对海洋文化主题、佛教文化主题、陶瓷文化主题等,通过策划新的文化主题在现有艺术资源中不断组合出新的艺术集合体,从而实现艺术开发的可持续发展。从形式上看,艺术组合也强调多种艺术形式的组合开发,把画作、影视、雕塑、日常器物、文艺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在一起全方位展示不同民族的艺术特征,一方面增加艺术的公众吸引力,另一方面拓展艺术的开发渠道。围绕“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城市可以举办各种主题的文化艺术博览会,也可以建设相关主题的文化产业园,而旅游资源的开发、传统手工艺品的创新、互联网平台的应用无疑给文化创意公司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文化创意公司可以将各种创意理念、现代传媒工具与“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要素相结合,凭借“一带一路”的政策红利寻求新的市场空间。事实上,诸多文化企业和地方政府已经着手利用“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优势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一带一路”政策不仅推动了诸多文化创意企业的崛起与发展,从宏观的角度讲,它也推动了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国门。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与地区的合作,中国文化企业将赢得更大的国际市场,中国文化品牌也将获得更多国家、民族的认同。四、统一主题下的轮转特色消费

这一商业模式与第三种商业模式有类似之处,二者都看重对文化资源的统一组合,如果说第三种商业模式主要关注的是资源共享与投资,那么第四种商业模式更加看重的是文化消费问题,即让散布在不同地区但有共同消费爱好的人们能够在统一平台上实现轮转消费。仍然以“一带一路”沿线文化资源的开发问题为例,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线下与线上这两个平台,发展线上与线下两种平台是凝聚消费者、创造消费热点的关键,通过线上活动培育活动参与者,宣传活动内容信息,扩大活动影响力,在线下可以开展演出、会展、旅游等具体的文化交流活动,让参与者切身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持久的文化消费欲望,成为线上平台的忠实用户。

具体以佛教艺术品的开发为例,利用互联网运营平台进行佛教艺术品的线上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佛教文化知识、佛教艺术品鉴赏的展示、推广与交流,任何文化产品的消费都需要良好的消费文化作为支持,因此,平台首先要为佛教艺术品的消费培育一种消费习惯;(2)共享专业的佛教艺术品的开发经验,并收集相关的创意产品方案,可供有兴趣的文化企业或艺术家购买;(3)佛教艺术品的展示、销售,打造成熟的电子交易平台,实现佛教艺术品的线上交易是本平台的最终目的。佛教艺术品线下活动形式包括两个部分:(1)与拥有优质佛教文化的地方城市合作,推广城市特色文化,开展以佛教文化艺术为主题的博览会,或者与当地政府合作建设专门生产佛教艺术品的文化产业园;(2)与文化企业合作开发新的佛教艺术品,平台要加强与文化企业的合作,线下平台可以把自己拥有的信息资源或创意方案与文化企业开展合作,开发新的佛教艺术品,而平台的媒介作用又可以为产品的市场营销提供优质的服务。通过线下线上两个平台的建设,虽然消费者或文化企业分布在不同的地理空间里,但他们可以汇聚在一起形成巨大的消费热点。所谓的轮转消费就是人们能够在线上平台享受共同的文化消费,同时又能在线下参与各个地方的文化消费活动,实现不同地区间的消费市场整合。五、以城市文化体验为代表的城市主题化旅游

城市主题化可以充分彰显城市的个性和特色,它既是以打造城市文化名片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模式,同时也是品牌突出的文化旅游商业模式。城市主题化不仅通过会展和综合娱乐来吸引游客,也带来持续化的品牌效应,促进各种项目及资源的进入和活动的丰富化,如设计之都、音乐之都、文学之都或者会展之都等,都是城市主题化的发展模式。再如上海新天地作为上海的一张城市名片,它既体现了上海中西融合的基调,又把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特别是上海时装周期间,新天地连续举办十几场汇集中外设计师品牌的时装秀,成为上海时装周发布最新潮流趋势的时尚舞台。

城市旅游的策划和规划并不仅仅是对城市特性的提炼、挖掘。例如,如果把一个西部城市定位为休闲城市,可要是没有独特的会展或旅游项目,谁会千里迢迢去这个城市休闲一番呢?这与一些地方举办各种活动,却只能强制当地百姓去消费是一个道理。因此,城市旅游的策划和规划必须保障所规划的资源能够具有一定的容量和吸引力,使旅游者能够因活动内容或体验的吸引而停留相对较长的时间,或者采购更多的商品。城市或区域需要拓展甚至创造性地规划一些可以带动规模消费的项目,在宣传上也可以以项目取胜。城市举办会展活动还应考虑尽量使城市的硬件建设与会展规模和持续性相对应,避免经营不善的危机。即使要新建会展的配套设施,也一定要考虑到这些场馆的后续利用。另外,场馆的档次要合理定位,否则对资金的消耗就会是个“无底洞”。例如,许多地方办展览时,只盖最高级的宾馆,而其实参展的人很多都没有消费能力住那样高级的宾馆,这实际上是一种浪费。如果没有作认真的考虑,会展活动也会使一些考虑不周的企业充满危机。六、以艺术小镇为代表的文化地产

我们认为,发展文化产业是盘活中国房地产的一大机会,大多数具有比较大空间的住房和一部分别墅式住房都可以用来做文化产业。房地产公司可以利用现有房产转型做文化产业,比如可以在地产里面举办音乐节形成艺术小镇,在艺术小镇消费的全是文化产业的植入产品,里面的餐饮、纪念品都属于文化产业,这叫作文化产业衍生品。文化地产作为一种商业模式能够使房地产持续发挥价值,而不仅仅是地产商赚到了钱。

目前中国已有的文化地产模式——文化地产与文化旅游相结合,具体有如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是本质型,例如建设主题公园或高尔夫球场,直接吸引人们前来文化消费;第二种叫组合型项目,比如万达广场,这是一种地产规模开发的模式,其中融入一些文化消费,不是一种纯粹的文化产业模式;第三种叫环境型的文化地产,主要指把地产建在公园、景区等环境优美的文化场所附近;第四种叫商业包容型,比如博鳌论坛、商业会展,拉动了当地的文化消费。

文化地产一定要以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主要思考对象,不能再局限于原有的房地产思维,而要考虑各种文化要素的市场价值,特别是不要以文化产业的名号来搞房地产圈地。现在很多地方的文化产业园看起来很火,但实际上都是在圈地,因为这些园区里的文化企业根本没有竞争力,也缺乏有价值的文化主题或文化资源。

所以笔者认为,文化地产一定要把文化放在第一位,企业必须首先考虑今后是否拥有优质的文化资源、是否具有完善的文化产业规划、是否具有广阔的文化消费市场,房地产建设只是文化地产的基础,绝不是文化地产的核心。七、健康旅游的新模式

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企业可以采取满足新需求的商业模式。比如现代人饱受亚健康状态的侵害,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而来一次增进身心健康的旅游活动将是人们迫切的需求。健康旅游是一种以身体疗养、健康休闲为主要目的的旅游形式,主要针对慢性疾病,让人们恢复到一定的健康状态。健康旅游既要有健康产品,又要有好的旅游活动,健康旅游途中的所有环节、经历和居住地点都要有利于保持或者改善身心健康状态,主要通过音乐治疗、宗教治疗、禅修体验治疗等方法使人达到舒缓身心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健康旅游作为一种特殊服务的商业模式,针对消费者特殊需求指向而进行产品和服务开发和销售,因此相关文化产品和服务是特定的,特定地指向消费者的特殊需求,企业需要针对特定会员制度系列性服务。这也是既可以针对大众也可以针对高端客户的一种商业模式(如移动医疗网站及其系列健康养生乃至健康旅游的服务、旅游网站及其系列化的服务、在线教育及其系列化的服务)。

事实上国内很多房地产商推出了海边房、景观房,目的在于为老年人养老。问题是,这不是一种健康旅游,虽然有着健康旅游的口号,但离健康旅游的要求还差得远,实质上仍然是一种房地产买卖和投资,或者吸引老年人到环境好一些的小城镇居住而已,纯粹的养老是不行的。发展健康旅游,从长远来看,是一个非常好的行业,不过仍然需要注意很多具体的要求。比如,健康旅游地确实环境很好,在中国却很难找到这样的地方,即使存在相应的地方,也因为配套设施不足而缺乏吸引力,这也是为什么健康旅游一般是国际性的。健康旅游需要充足的配套措施,比如疗养设备等,而且服务态度和意识要强烈才行,因此,需要旅游地的整体性服务体系跟上才行。八、艺术家、收藏人、投资者三合一的艺术组合模式

当前艺术品交易存在两个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是缺乏企业化运作,整体的发展结构不稳定,交易模式落后。以我国7000万左右各类收藏人群的产品交易为例,如果按照每人每年平均10万元左右的交易额统计,估计每年拥有合计达7万亿元的艺术品和收藏品的交易额(这些几乎都是对私下交易的估算);但是,这些交易者很少正常纳税。主要原因还是缺乏艺术投资的企业化经营模式。此外,画廊的经营也以赚取差价的交易服务为主,缺乏内在性的经纪服务与价值提升的经营成果。另一方面,传统的工艺美术产业也需要转型升级,包括应该将传统工艺、现代企业运作、品牌塑造和大师设计等结合起来,进行产业提升与完善发展模式。此外,当前艺术品收藏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赝品充斥市场,还有收藏人对艺术品迷恋,不舍得进行交易,影响艺术品市场的流通。

艺术品收藏也是一种投资方式,并非仅仅是纯粹的艺术收藏。艺术品收藏投资的真正投资价值在于其长线的投资效应,其价值增长空间也远高于其他品种的投资回报。艺术品展览活动的影响力也十分有限,很难真正地提升艺术家的市场价值,很多时候都局限在艺术圈范围内,难以形成公众影响力。

面对上述这些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尝试艺术家、收藏人、投资者三合一的艺术品组合营销模式,把艺术品的创造与销售纳入专业的艺术品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以企业化的产业运作方式统筹艺术品的创造、估价、宣传、销售等环节,着眼于提升艺术家的市场价值,利用互联网等大众媒介扩大艺术品的市场影响范围,为艺术家及其产品打造有针对性的营销策略,扩展艺术家的生存空间,同时要用收藏家的眼光和投资者的角度去做组合投资,增加艺术品市场的透明度与流通性,打造专业的艺术品交易平台,完善艺术品交易的行业规范与市场秩序,从而推动艺术品市场的整体价值。九、以足球产业为代表的全产业链发展

2015年以来,体育产业开始发光发热,特别是校园足球、培训、媒体与境外机构合作建设足球基地等明显活跃。在体育产业发达的北美、西欧和日本,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已经进入国内十大支柱产业之列,体育产业产值占各国GDP的比例不小,但在中国,体育产业规模虽达2000亿元,但其中1000亿元为彩票,800亿元为体育相关鞋(4)服,在运动、活动、比赛方面的消费微乎其微。因此,为了促进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挖掘我国体育产业在比赛、活动、培训等衍生产业中的潜力,增加体育产业的产业链和赢利空间,特别是要研究开发体育文化中的商业价值,或者以新的创意文化概念包装体育产业,通过各种方式扩大体育市场与体育产业的赢利率。

当下,足球产业正成为中国文化体育产业的新宠,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要克服阻碍足球发展振兴的体制机制弊端,为发展足球事业与足球产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可以说中国的足球产业迎来了一个发展机遇期,商界大佬已经意识到中国足球市场的发展机遇,马云入股了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绿地接盘了上海申花,王健林也入股了西班牙马德里竞技队,并计划借助马竞的体系来帮助(5)培养中国青少年球员。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般文化体育产业的从业者而言,参与足球产业并不等同于购买足球俱乐部。足球产业是一个包括教育、管理、传媒、衍生品等诸多环节的全产业链,其中蕴涵了多样的市场机会与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必须以全产业链的思维理解足球产业。在足球产业链中,产业收入主要包括赛事门票销售、转播权销售、俱乐部衍生品销售、俱乐部商业赞助和足球博彩等几个方面,几乎在每个环节都有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足球衍生品、广告赞助、电视转播等方面,文化企业可以大有作为。足球产业在全球是最大的单一娱乐(体育表演业)产业,在有关政策利好和企业投资的推动下,中国足球产业将从2016年开始进入20年左右的高速成长期。十、创业、创业投资和创业辅导相结合的新型三创基地

我们所讲的三创基地既不是传统的孵化基地,也不是简单的双创空间。现在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创业或创业成功率低,主要是因为没有人给他们作指导。创业需要很多资源和条件,比如需要找到合适的商业模式,需要具有商业知识,需要有社会资源和合作团队,要具备这些条件才能成功。所以,笔者建议创业服务基地要具有创业、创业投资和创业辅导这三方面的服务,即三创基地。模式的核心是“投资+服务”,具体包含着多个环节的创业投资与企业成长的服务,即“9+1”模式。其中,“9”个方面的常规服务是:(1)提供创业孵化的物理空间;(2)提供股权投资的投资资金(含再投资);(3)协助融资,包括不同层次的贷款、融资和风险投资等;(4)提供商业模式的引导和辅导;(5)提供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质获取和资源整合;(6)指导经营团队建设;(7)帮助实现企业开展并购;(8)提供平台(如大型设备)支持服务;(9)协助争取各级政府的补助、奖励和各类荣誉。“1”指的是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其他个案咨询服务。

创业基地不仅仅对创业企业有帮助,同时基地自身也能够实现自我赢利,最终建成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的投资基地。创业基地的收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园区日常管理费用,包括地租房租、物业费等;其二是创业基地对创业企业的投资收益,包括股权投资、业绩分红等,这方面的收益是最主要的。具体谈一下投资收益,我们可以以政府资金为基础资金成立以创业企业为主要对象的辅导型投资公司,采取常规性的创业投资管理+基金委托股权投资的混合模式,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在该模式中,创业团队在前期只要专注于业务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完善,就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经营的成功率。在必要的情况下,为了筹集资金,可以成立一家私募基金来满足投资规模扩大的要求,或者采取其他合作方式组建新的投资管理公司。这种辅导型投资公司一方面可以通过投资担保形式撬动更大资金链,另一方面又可以将咨询服务与担保服务相融合,为企业提供商业模式辅导等咨询服务,保证投资的成功率。辅导型投资公司不同于传统的投资担保公司,其不仅充当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中介,为小微企业提供发展资金,而且要将融资服务与文化企业培育相融合,通过商业模式辅导和企业咨询等业务模块全面提高刚刚创业的小微文化企业的经营发展能力,从而使其步入良性发展道路。

中国文化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方面,传统文化企业在“文化+”的潮流中正努力摸索新的发展机会与成长空间,另一方面,许多互联网企业、房地产企业、制造企业等非文化企业也开始涉足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产业正成为一片经济热土。虽然市场形势瞬息万变,但商业模式始终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文化产业从业者需要在理解把握产业新变动的基础上思考企业的发展战略,最终将企业战略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形成适合自己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商业模式。(撰稿人:陈少峰、侯杰耀、张立波,北京大学)(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07-23.(2) 文化+: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EB/OL].文化部官网,2015-08-17,http://www.mcprc.gov.cn/whzx/bnsjdt/whcys/201510/t20151029_458790.html.(3) 陈少峰.“互联网+”文化产业的价值链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4).(4) 余加新.从恒大足球上市 看谁享5万亿元体育产业盛宴[N].杭州日报,2015-07-15,B9.(5) 中国足球产业的“国际范”[EB/OL].新华网,2015-05-18,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5-03/23/c_127608601.htm.第二章文化旅游产业新格局

● 我国经济步入产能过剩、经济放缓、结构调整的新常态时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融合度高、关联性强的旅游业将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

● “政企联合”模式成功实现了政府与企业优势资源整合,促使我国在2015年出现了一批创新型文化旅游项目。

● 随着未来众多国外主题公园强势入驻,我国主题公园行业竞争必将进一步加剧,国内主题公园亟需提升软硬件水平及内容品质,突出文化特色,以提高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

● 在“旅游+”、全域旅游、“一带一路”等国家旅游发展战略指导下,依托于“互联网+”“文化+”,文化旅游企业需要进一步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加强跨区域、跨行业、跨平台运作。一、文化旅游企业发展环境

2015年,我国旅游业相关政策接连出台,有关旅游发展的国家战略不断提出,旅游业整体经济贡献能力进一步提高,这些政策、经济、社会环境对我国文化旅游企业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政策环境

1.促进智慧旅游发展,加快乡村旅游发展

2015年1月,国家旅游局印发《关于促进智慧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确立了我国未来五年内的智慧旅游目标:“到2016年,建设一批智慧旅游景区、智慧旅游企业和智慧旅游城市,建成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网络和平台。到2020年,我国智慧旅游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智慧管理能力持续增强,大数据挖掘和智慧营销能力明显提高,移动电子商务、旅游大数据系统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等在旅游业应用更加广泛,培育若干实力雄厚的以智慧旅游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形成系统化的智慧旅游价值链网络。”就在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也提到“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可见,在改革、科技及文化的综合推动下,智慧旅游将迎来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就为文化旅游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一大导向。

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及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求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价值教育,可以说2015年是中央一号文件首次部署乡村旅游发展的年份。同时,2016年1月27日,由新华社授权发布的题为《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的文件,也明确指出要“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业大的新兴支柱产业”。可以看出,从2015年到2016年,从首次部署到成为新兴支柱产业,乡村旅游的战略地位又上升了一个高度,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态也将愈趋丰富。

2.规范、鼓励文博单位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2015年3月20日,《博物馆条例》正式施行,其中提到:“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2016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转发的文化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也提出大力支持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等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提升文化文物单位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水平,拓展文化创意产品产业链条。这些措施不仅有利于促进文博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文博单位与旅游、文创的融合发展,丰富文化旅游的内容,完善以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条。

3.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加大旅游发展用地支持

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通过改革创新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持续增长。其中指出,要实施交通、信息、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提升计划,不断改善旅游消费环境;实施旅游投资促进计划,新辟邮轮、游艇等旅游消费市场,并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实施旅游消费促进计划,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大力发展老年旅游、研学旅行、中医药健康旅游等;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以个性化、特色化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不断开拓旅游消费空间;通过优化休假、作息安排,激发大众旅游消费需求。《意见》的印发从投资和消费两个层面对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指导,将带动文化旅游企业转型,推动文化旅游产品创新发展,引导在线旅游平台等文化旅游项目良性发展,也将为文化旅游消费释放更大的空间。

2015年12月,国土资源部联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印发了《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指出要“明确旅游新业态用地政策”,包括“引导乡村旅游规范发展”“促进自驾车、房车营地旅游有序发展”“支持邮轮、游艇旅游优化发展”“促进文化、研学旅游发展”等。国家首次就旅游用地问题出台的支持政策,针对文化旅游产业新业态的用地特点,明确了乡村旅游、自驾车、邮轮游艇、文化和研学的用地政策,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旅游产业项目落地及扩大规模的土地紧张问题。由此,地产、商业巨头等众多企业也将纷纷转向旅游产业,更多社会资本也将进入文化旅游产业。

4.推动文化旅游国际合作

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提到:加强旅游合作,扩大旅游规模,互办旅游推广周、宣传月等活动,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提高沿线各国游客签证便利化水平,以此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的文化旅游交流合作。随着“一带一路”旅游发展战略、旅游外交战略等逐步推进,中国旅游业将迎来提质增效的大发展阶段,文化旅游的国际合作将更加深入,世界也将充分分享中国巨大的出境旅游、投资市场、资本输出等发展潜力。(二)经济社会环境

当前,我国经济步入产能过剩、经济放缓、结构调整的新常态时期,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而融合度高、关联性强的旅游业将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增长和中等收入人群的崛起,带薪休假制度及鼓励2.5天休假模式推行落实,人们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推动着旅游从小众市场向大众化转变。据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旅游业对GDP综合贡献达到了(1)10.1%,超过了教育、银行、汽车产业;国家旅游数据中心测算数据则显示,我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10.2%,对促进社会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据中国旅游统计报告,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万亿元人民币,出境旅游1.2亿人次,中国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人次和国内旅游消费、境外旅游消费均列世(2)界第一。

我国正在迎来“旅游+”的新时代,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明显。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不断加强,加速推动着包括文化旅游、会奖旅游、婚恋旅游、体育健身旅游等新业态发展,并在更大空间、更深层面上推进了全域旅游创新发展。文化产业和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存在形态,二者也呈现出深度融合发展的态势。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挖掘文化内涵并发挥文化功能的有效载体,随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二者相互交叉的领域也越来越多,“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扩展。二、文化旅游企业发展态势

2015年,文化旅游企业在经营模式创新步伐上加快,企业融资兼并较为活跃,文化旅游产品不断丰富,同时随着上海迪士尼乐园即将开业,主题公园热度有增无减。(一)企业经营模式持续创新

2015年,在国家导向和大众需求的推动下,文化旅游企业成为我国文化旅游发展的主力,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配合文化旅游企业打造创新型文化旅游项目,结合企业的资金、技术等优势及文化旅游项目在地政府的政策、市场等优势,形成“政企联合”模式。“政企联合”模式成功实现了政府与企业优势资源整合,促使我国在2015年出现了一批创新型文化旅游项目。如,古镇文化旅游方面,中国国旅集团有限公司与余杭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一起加快塘栖镇旅游的开发;影视文化旅游方面,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将于“十三五”期间在沈阳打造东北地区最大的影视基地;乡村文化旅游方面,浙江远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柞水县政府联合打造“朱家湾美丽乡村”项目;主题园区文化旅游方面,深圳华强集团与长沙宁乡县政府联手打造新型文化科技主题公园——“美丽中国·长沙文化产业示范园”。

同时,文化旅游企业也加快开启业务整合、区域扩张、跨界融合、新技术应用等创新发展模式,如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了古镇文化旅游新模式,华侨城文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借力资本打造“文化+旅游+智慧科技”创新模式,伟光汇通集团跨界“互联网+”模式等。

1.浙江远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规划设计路径创新

2015年,浙江远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采取政府引导、垂直规划(规划→设计→运营)、农企联合的乡村旅游建设发展模式,并成功应用到朱家湾村美丽乡村项目的规划设计及建设、运营中。这也开启了“朱家湾规划设计及现地服务指导模式”在文化旅游尤其是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的规划设计领域的先河,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地区乡村旅游的顶层规划设计路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1)政府引导

早在2013年,柞水县人民政府就依据国家、陕西省相关乡村旅游政策,制订了《柞水县乡村旅游及秦岭美丽乡村建设规划(2013—2018)》,引导柞水县乡村旅游的发展,并计划在2017年建成20个不同类型的“秦岭美丽乡村”、2至3个“全国美丽乡村”和10个乡村旅游示范村,打造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样板。

2015年,柞水县人民政府又提出用3年时间实现全县65个村(社区)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全覆盖。为此,县财政每年设立1000万元美丽乡村专项基金,各包联部门为包联村争取建设资金不少于100万元,县级主管工业、建筑、项目等行业部门为每个村解决1000吨水泥。同时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如对乡村道路进行硬化、提高移动信号覆盖率等。

这些引导措施的落实为柞水县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朱家湾村,柞水县政府利用河道空地,修建了田园式的漫步长廊和800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同时采取农户自筹、政府补贴的办法,对105户有条件的农家乐进行改造升级,并根据高端乡村旅游的需求,打造了高端民宿农家乐、具有休闲娱乐功能的升级版农家乐和传统特色餐饮农家乐。(2)垂直设计

朱家湾村美丽乡村项目开启了文化旅游规划的垂直设计方式,浙江远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接受委托后,选派了杭州公司、西安公司及南京公司的旅游策划师、旅游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建筑设计师等共计20余人的专项工作组,驻场朱家湾4个月,通过深入一线的规划设计服务,深入挖掘当地自然生态文化及陕南乡村传统文化,秉承“农耕文化为魂、美丽田园为韵、生态农业为基、创造创新为径、古朴村落为形”的设计理念,打造出了“生态美、产业美、生活美、环境美、人文美”的“五美”朱家湾。

为了突出乡村本土特色,保证规划落地,工作组在规划设计总案完成后,即时参与了建设施工过程的指导工作。乡村旅游有其特有的文化肌理和生长脉络,这种自然的生长不是都可以用标准化的设计表达的,比如一些已经逐渐流失的工艺和做法,就需要设计师和工匠共同去接洽交流着完成。设计师们以就地取材、减少能耗为导向,除了利用河流、山石等自然资源外,还遍访农户,搜集原汁原味的废旧农具、废弃木桩等原乡资源作为材料,注重融于自然和文化的设计语言,从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还原秦楚交融的特色文化,呈现乡村原生态的美,让游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3)示范运营

规划设计师可以从形式上和内容上优化解决美丽乡村及乡村旅游的发展问题,但是村庄的持续发展问题才是美丽乡村的核心关键。鉴于此,带着规划设计师对乡村的解读,远见又以“示范运营”的方式给予规划设计出的农家乐、民宿等涉文化旅游的商业业态作经营理念的动员培训和示范运营,这样的方式既实现了规划、设计、运营三位一体的理念性统一,也有效支撑了理念的贯穿实施。

2.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开启古镇文化旅游新模式

从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观光型古镇项目东栅、休闲型古镇项目西栅到具有北方古镇特色的度假型古镇北京密云古北水镇,再到乌镇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一直走在古镇文化旅游发展的前列。根据“1个乌镇带动16个小乌镇”计划,2016年1月9日,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管理的第三个项目“乌村”正式开业,开启古镇文化旅游新模式,被业界称为“乌镇旅游探索转型的试验田”。(1)以“农庄度假”理念活化古村

乌村位于乌镇西栅景区以北500米,背靠京杭大运河,村落沿河而建。与乌镇不同的是,乌村不再以“古镇”概念为主元素,而是引入国际先进的“农庄度假”理念,“十三五”期间将建设100个庄园,成为中国最大庄园度假区,打造中国“庄园之乡”。

乌村是我国首次以古镇为依托大规模开发“农庄度假”的文化旅游项目,将国际“农庄度假”理念与中国古村活化相结合,打造“中式庄园度假”,为古村落的活化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乌村“农庄度假”不仅仅是一种旅游产品,还包括精品农产品种植加工区、农事活动体验区等,在开发旅游的同时带动当地农事活动的发展,具有古镇文化旅游创新模式探索和延续传统农事生产活动的双重意义。(2)多文化元素相结合

乌村属于典型的江南古村落,引入“农庄度假”概念之后,单一的江南古村文化不足以支撑乌村国际化“庄园之乡”的定位。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度挖掘乌村江南古村文化的同时,还融入农耕文化、运河文化及国际农庄文化。

古村文化方面,乌村建筑的主元素是江南原有的农村风情,保留了1600平方米的老房屋,基本保持原貌不变,只是在房顶的屋檐等细节方面作了细微的调整,最大程度上保留原始古村风貌。农耕文化方面,乌村增加了1800平方米的新建筑,与原有老房屋一起组成7个主题组团民宿,包括桃园、米仓、渔家、竹屋、磨坊、酒巷、知青年代等,还设置了农产品种植加工区和农事活动体验区,展现乌村独特的农耕文明。运河文化方面,新建的主题组团民宿米仓、渔家等都是依据古代京杭大运沿岸城市群文化而建,另外还打造了知青文化区和船文化区,重现古代京杭大运河务实的民风民俗。除此之外,乌村还引入国际农庄的一些特色,如帐篷区、酒吧演艺区、大礼堂等,并采取一价全包模式,游客一次性付费将包含餐饮、住宿、娱乐等,其中包括专业服务团队、首席礼宾官等,让游客在古村感受现代化、个性化定制服务。(二)文化旅游类型不断丰富

首先,随着各大影视剧及综艺节目的热播,拍摄地旅游成为文化旅游热点,不少城市、景区、旅行社纷纷推出相应的文化旅游产品,迅速带动影视文化旅游发展。如《爸爸去哪儿》的拍摄地长隆欢乐世界、《花千骨》拍摄地广西德天瀑布和明仕田园也都成为2015年的热门旅游地;借着《芈月传》的东风,秦陵博物院于2016年1月7日推出“帝国之路·陇东记忆:秦文化与西戎文化考古成果展”;2016年1月,有人建议南京推出《琅琊榜》精品文化游线路等。其次,遗产旅游热在我国不断得到发展,这种具有研学性质的深度游不仅能使游客享受旅行的乐趣,还能收获相关的文化知识。2015年,在丝绸之路旅游热的带动下,丝路沿线的麦积山石窟、玉门关遗址等文化遗产游客激增,甚至人满为患。同样申遗成功后的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也备受青睐,这也就促使了沿线文化旅游企业加强基于有关文化遗产的产品开发,为游客提供完善的旅游服务。再者,受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及文化创意产品特点影响,文化创意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新热点、新领域。如北京怀柔影视基地、横店影视基地等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逐渐成为热点的文化体验旅游区,不但提升了传统旅游产品和文化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性,而且对(3)各大城市旅游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此外,随着参与文化旅游的大众化阶层兴起,文化旅游正在从“被动旅游”向积极参与旅游甚至是制定旅游和创造旅游内容的全面众创旅游大时代方向发展,文化旅游企业推出的个性化旅游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欢迎。(三)旅游企业资本运作引关注

1.旅游企业上市融资能力强

近年来,旅游企业逐渐通过上市加强融资能力,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促进企业做大做强。据《中国旅游上市企业发展报告(2015)》,截至2016年5月,已上市国内旅游企业103家,其中登陆国内资本市场的旅游企业共有97家,包括主板企业25家、中小板4家、创业板2家、新三板挂牌61家、港交所5家,而登陆海外市场的国内旅游企业共有6家,这些包括景区景点、宾馆酒店、旅行社等行业的旅游企业(4)市值合计5759.50亿元,且总体增长迅速。同时可以看到,新三板由于门槛较低,逐渐受到旅游企业追捧,仅在2015年,就有10多家旅游综合企业挂牌新三板,且多数处于赢利状态,如表2-1所示。表2-1 2015年新挂牌于新三板的旅游企业

2.投资并购升温

2015年旅游行业投资并购持续升温。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国内旅游业的并购和投资涉及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其中仅在线旅游行业前三季度的投融资规模就达到了450亿元,相比2014年增长了2.4

(5)倍。在旅游市场投资较为火热,2015年堪称OTA的投资并购之年,出现多起大型投资并购事件,如京东5亿美元领投途牛旅游网,携程一举并购艺龙和去哪儿两家,锦江集团入股驴妈妈,同程旅游获万达入股,宋城演艺入股智慧旅游O2O平台深大智能,等等。同时,大型旅游集团通过投资并购加强对外整合,一些大型非旅集团也加速进军旅游业,促进自身产业链条完善,如锦江集团83亿元战略投资铂涛酒店集团;首旅集团110亿元收购如家酒店集团;宋城演艺26亿元并购六间房,加快整合线上与线下旅游演艺资源;腾邦国际8.8亿元收购喜游国旅。此外,国内旅游企业加快“走出去”,不断向国外进行投资,加速推动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如复兴集团收购法国地中海俱乐部,锦江集团13亿欧元收购卢浮酒店集团,海航集团4.5亿美元投资(6)巴西蓝色航空,港中旅4亿英镑收购英国布莱顿酒店集团。(四)主题公园热度不减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开业的有一定规模和品牌的主题公园有14座,如深圳华强科技文化集团的郑州“方特梦幻王国”、嘉峪关“方特欢乐世界”以及济南和芜湖的“方特东方神画”,万达西双版纳“万达主题公园”,浙江吉安的Hello Kitty、罗蒙环球乐园等,还有不少如开封银基水上乐园之类的水上乐园也陆续开业。此外,在建的主(7)题公园有20多座,其他一般性游乐园近50座。 2016年上半年,随着上海迪士尼乐园即将开业,国内主题公园投资热潮继续升温,一批国内外合作投资或国内企业投资的主题公园相继开业。如2016年5月28日,南昌万达文化旅游城正式开业,这是万达集团推出的第一个“万达城”,项目占地200公顷,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文化旅游投资220亿元,集合文化、旅游、商业等丰富业态,包括核心业态超大型万达茂、大型室外主题乐园、室内主题乐园、顶级舞台秀、酒店群、酒吧街等内容,可同时容纳3万名游客。

随着未来众多国外主题公园强势入驻,我国主题公园行业竞争必将进一步加剧,国内主题公园亟需提升软硬件水平及内容品质,突出文化特色,以提高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近年来,如华侨城集团、长隆集团、宋城集团、华强文化科技集团等企业均加强主题公园内容创新,融合科技、动漫、演艺等高附加值服务,力争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三、文化旅游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2015年,我国文化旅游发展势头迅猛,文化旅游体系也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我国文化旅游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条件相对于国外的优势区域而言仍然相对薄弱,这也或多或少导致了我国文化旅游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一)发展问题与挑战

1.文化旅游项目存在同质化现象

我国不同地域或有别具一格的自然风光,或有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文化旅游企业项目建设往往需要依托于一定区域的历史文化资源或民俗风情,继而通过对文化资源的纵向和横向开发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目前一些文化旅游企业在产业经营中缺乏合理的规划,盲目跟风,造成文化旅游产品与项目的标准化、模式化、同质化,旅游活动内容缺乏特色和文化内涵。总体来看,除了部分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产品外,多数文化旅游产品并没有深入挖掘在地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资源,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采摘、垂钓、演艺等特色不突出的项目上。甚至有些城市或乡村文化旅游项目拆掉原有的本土特色建筑,建设常见的喷泉、广场、公园等,把文化旅游变成了一种城市景观的再现,这种拆旧建新或大拆大建行为实际上对游客而言毫无吸引力。这也就造成许多文化旅游项目只有旅游观光层面,却脱离了大众的文化生活需求,结果往往使文化旅游企业既不能实现良好的社会文化效益,也难以收回前期的资金投入。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文化旅游企业在产品开发或项目打造中对在地文化研究不透彻,不能将地方文化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