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治疗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5 07:18:33

点击下载

作者:吴焕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名老中医治疗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选

名老中医治疗优势病种诊疗方案选试读:

前言

有言道:“德修深厚、医术高明的中医大家的出现,需要走大道中医之路。所谓大道中医之路,最重要的是要有名医师承,否则难以登堂入室。”名老中医经过长年累月的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给我们留下了他们治疗优势病种的宝贵经验,为了如实记录老中医的临床经验,促进老中医经验的广泛传播,我们对名老中医治疗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进行了整理总结。整理从治疗该疾病的中医理论基础开始,到辨证方法、治法、主方和药物,层层深入,符合传统中医治疗疾病的完整思路。书中诊疗方案均为老中医及亲传弟子制定,并经老中医亲自确认,确保了老中医经验的原样传承;方案中对证候诊断进行了清晰明确的描述,明确指出了诊疗措施运用的对象和范围,并附有老中医及弟子诊治疾病的医案,有助于读者对老中医经验的学习和运用。

本书所涉及的诊疗方案在十一五“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病证结合)应用研究”课题研究中进行了推广应用,其有效性、传承的一致性和可推广性得到了实践的验证。为了进一步促进老中医经验的传承,我们将之结集成书。实践表明,经过科学、客观整理总结的老中医诊疗方案符合现代中医临床运用习惯,有助于老中医经验的推广运用。考虑到当前老中医临床经验专著多以介绍经验、医案汇编为主,还没有以诊疗方案形式出版的老中医经验专著,故特将全国十六位老中医诊治优势病种经验以诊疗方案形式合集出版,以飨读者。

在成书过程中,得到了各位老先生的大力支持,传道解惑,毫不藏私,各位名医的高徒们通力合作,方能将老先生们的宝贵经验如实地记录下来。但中医之学博大精深,临床工作千变万化,本书编写过程中难以顾全,若存鄙陋,还请同道指正。吴焕林2012年10月第1章 邓铁涛调脾护心法治疗胸痹方案研究第1节 邓铁涛教授调脾护心法治疗胸痹理论基础、邓铁涛教授对胸痹的病因病机及治疗认识一概述

邓铁涛教授对胸痹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具有独特的认识及丰富的临床经验。早在1977年发表于《中华内科杂志》新2卷第1期上的《冠心病的辨证论治》一文中,就提出了“冠心病以心阳虚而兼痰浊者为多见”,治疗应“着重于补气除痰”的重要论点。在此基础上,选用具有益气除痰、祛瘀通脉的药物组成邓老冠心胶囊,在临床运用已30余年,对冠心病各型均具有良好疗效,提示气虚痰瘀虽可以是单独的证型,但在其他证型亦有气虚痰瘀的因素存在。

邓铁涛教授对胸痹的证候表现有明确的认识:胸痹气虚之证,多见胸痛隐隐,时作时止,体劳则易发,伴心悸、短气,动则喘息,倦怠乏力,纳差食少,面色萎黄,易汗出,脉沉细;痰浊阻痹者,多见胸部窒闷而痛,或胸痛彻背,背痛彻心,饱食或过食肥甘厚味后易发,兼见胸憋气闷,咳喘痰多,咯出不爽,脉多沉伏或弦滑;气虚、痰浊可导致瘀血的产生,兼瘀血者,多兼见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舌黯滞[1,2]或有瘀斑,舌下青筋显露,脉涩而不畅。

邓铁涛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学说”,凝聚了他对中医理论继承与发展的高度认识。以五脏相关学说指导其临床,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五脏相关中,邓老认为心脾两脏在经脉、五行及气化三个方面均具有密切的联系。脾胃与心的联系是全方位的,而且十分紧密。脾胃失调可影响心脏,导致心脏的病变。对于胸痹的诊治,邓铁涛教授主张以心脾相关学说为指导,重视调脾护心法(益气活血除痰法)的运用[3,4]是其特色。二、胸痹病机的心脾相关理论认识——气虚生痰,因痰致瘀(一)胸痹病机的心脾相关理论认识

邓铁涛教授认为心脾两脏具有密切的相互联系,表现在经脉、五行、气化三个层面。

1.经脉关系

脾胃居于中焦,心脏居于上焦,从形体上看,以膈为界,互不相连,但二者之间以脾胃之支脉、大络、经筋紧密联系,经气互通,相互影响。

2.五行关系

脾胃属土,心属火,心之于脾胃乃母子关系,若子病及母或子盗母气,均可因脾胃之失调而波及心脏。再者,心火下交于肾,使肾水不寒,肾精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而呈心肾交泰之常。脾胃居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枢机不利,亦可导致心肾不能相交,致心肾俱病。

3.气化关系

脾胃主受纳、运化水谷,乃多气多血之脏腑,为气血生化之源。心脏血脉中气血之盈亏,实由脾胃之盛衰来决定。综上所述,脾胃与心的联系是全方位的,而且十分紧密。脾胃失调可影响心脏,导致心脏的病变。

心脾相关理论认为冠心病的发病以“脾虚”为始动环节,因虚生痰,以痰为先,痰瘀互结,阻塞血脉而发为胸痹(冠心病)。理论阐述了冠心病从脾→心、从痰→瘀的发生发展过程,强调对脾、对痰进行诊治。

在邓铁涛教授心脾相关理论中,痰瘀是脾气虚的病理产物,是导致心病的中间环节。邓铁涛教授提出,在心脾相关中,脾气虚导致痰浊内生,痰浊内生进而导致血行不利而变生血瘀,痰瘀互结,从而导致心脉不通而发为胸痹。

穷其源流,较为完整的“痰瘀相关论”设想的提出始于80年代初期,然痰瘀同源、同病、同治的理论与实践却肇始甚早,且代有阐发,日臻完善。(二)气虚生痰,因痰致瘀

1.痰瘀同源

痰是人体津液不归正化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瘀血乃人体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所成。由于气、血、津液在生理上的密切相关性,因而构成了痰瘀同源的必然性。气、血、津液的相关性之一是:气、血、津液同出一源,均源于水谷精气,化生于后天脾胃,正如《灵枢•营卫生会》所云:“此(指中焦)所受气者,泌其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之二是:气、血、津液之间相互渗透、互相转化。一方面,“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另一方面,血也能化生津液,且血亦涵津,血运如常,有利于津的调节运行,而津与血的相互化生,又离不开气的作用。其三,气、血、津液相互依存而并行。气属阳,血、津液均属阴,气能帅血、行津,故气行则血运、津行;而津血又能载气,故津、血运行畅利则气行无阻。故经谓:“宗气积于胸中……以贯心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即是对气、血、津液阴阳相随、协调并行、和调五脏、洒陈六腑生理功能的最佳阐述。

2.痰瘀互结

由于气、血、津液之间的生理关系,因而,病理上必然会相互影响,而产生相关的病理变化。鉴于气在血、津液的运行、输布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气的病变是产生痰瘀相关的关键。

首先,气病既可成痰,又可致瘀。如气虚推动无力,气化温煦失职,则血、津液运行迟缓,易凝滞、停聚,而产生痰瘀;若气滞,则血运不畅,津液输布受阻,亦致血瘀、痰停。

其次,津病成痰,血病成瘀,各种致病因素所致的病理产物——痰与瘀之间又可以气为枢纽,互为因果而形成痰瘀相关病证。痰形成后,滞留体内,即可阻碍气机,使血运受阻而形成瘀血,故经曰:“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津液内溢”则“血道不通”。瘀血乃有形之物,易滞碍气机,阻滞络道,致络中之津不能渗出脉外,络外之津亦不能入于脉中,而津液聚积化生痰浊;也可因瘀血积聚日久,在正气的作用下,化生痰浊而形成痰瘀病证。此外,由于津中有血,血中含津,因此,津停血亦滞,血瘀津亦停,从而形成痰瘀同病。

3.因痰致瘀

对于痰瘀相关,古人已认识到痰瘀均为津液停聚之病,可互为因果,但未强调先后轻重。邓铁涛教授则强调了在胸痹的发病过程中,当以痰浊为先,其病机的发生发展及演变顺序为“气虚→痰浊→血瘀”,其发病脏腑由脾至心。以此认识为基础,提出了在冠心病的防治中,重视益气健脾化痰,佐以活血,早期治疗,治病于未发,而不能待见血瘀已成,胸痛症现才干预,如此为时过晚矣!三、胸痹的基本证型——心脾气虚、痰瘀阻络证

邓铁涛教授临证所见,岭南之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多兼有脾胃不足、痰湿内阻之象:面色多黄或白而无华,青黄色,体丰而气短,舌多胖大而有齿印,苔常腻浊。再加之胸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及舌底络脉迂曲,总为心脾气虚、痰瘀阻络证之表现。

通过对冠心病不同病理状态,如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搭桥术后的证候观察发现,冠心病无论干预手段或发病缓急分型有何不同,终要回到稳定期这个冠心病的常态。因此,心脾气虚、痰瘀阻络证是胸痹的基本证型。四、胸痹的基本治法——调脾护心法(益气活血化痰法)

胸痹的共性核心病机为心脾相关,气虚生痰,因痰致瘀。随疾病的发生发展,证治重点从“气虚”到“痰瘀”再到“阳虚”转变。同时强调“因痰致瘀”。痰和瘀相比,瘀为血分,痰属气分,因为痰随气而升降,无处不到,瘀血则相对固定。冠心病患者之痰浊往往出现较早,其后影响及血,方成痰瘀互结之局,从二者的因果关系来看,常常痰浊在前,为因,而瘀血在后,为果。针对冠心病共性核心病机“心脾气虚,痰瘀阻络”,制定了胸痹的基本治法——调脾护心法。第2节 方案内容一、方案适用疾病

西医病名:冠心病心绞痛。中医病名:胸痹。、中医辨证分型规范二(一)基本证型——心脾气虚,痰瘀阻络证

岭南之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多兼有脾胃不足、痰湿内阻之象:面色多黄或白而无华,青黄色,体丰而气短,舌多胖大而有齿印,苔常腻浊。再加之胸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及舌底络脉迂曲,总为心脾气虚,痰瘀阻络证之表现。

进一步的文献调研与经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患者证候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冠心病患者证候以气虚证(87.1%)、血瘀证(79.9%)、痰浊证(78.7%)为主。表明心脾气虚、痰瘀阻络证是胸痹的基本证型。(二)心脾气虚,痰瘀阻络证证候特征

结合邓铁涛教授经验、冠心病临床流行病学调研、多元统计分析与专家调查确证,形成胸痹心痛病“气虚证”、“痰浊阻络证”与“心脾气虚,痰瘀阻络证”的诊断特征。

心脾气虚,痰瘀阻络证诊断规范如下。

主症:

胸闷、胸痛。

次症:

疲倦乏力、形体肥胖、气短。

舌脉象:

苔浊腻,舌淡胖,或有齿印,舌质紫黯,舌有瘀点、瘀斑,脉弦滑或细弱或细涩。

分析:

胸闷、胸痛为痰瘀痹阻、心脉不通、心失所养之象;疲倦乏力、气短、舌淡胖、有齿印为气虚之象;舌质紫黯、舌有瘀点或瘀斑为瘀血之象;形体肥胖、苔浊腻为痰浊之象;脉弦滑为痰浊之象;脉细弱为气虚之象;脉细涩为瘀血之象。三、基本治法——“调脾护心法”

针对冠心病共性核心病机,邓铁涛教授制定基本治法——“调脾护心法”。针对冠心病从脾→心、从痰→瘀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着重从脾胃入手,强调对脾、对痰进行诊治,突出了病机之本。在《内经》中已将痰饮列为胸痹心痛的病因,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民病饮积,心痛。”《金匮要略》不仅把本证的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而且在治疗上根据不同证候,创立了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薤白白酒汤等方剂,观其方多以化痰通阳宣痹为法,此为临床从痰瘀论治冠心病奠定了基础。胸痹之病,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正虚责之于脾胃、气血,邪实责之于湿邪痰浊。瘀血内停并非胸痹之肇端,瘀血本不自生,乃因于正虚邪犯,然后成瘀。治胸痹,化瘀固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治病求本,所谓“伏其所主,必先其所因”,如此可达防微杜渐之目的。治瘀血形成之因,则应化湿祛痰,治痰湿形成之因,则应调理脾胃。

冠心病的本虚,心虚为主,以全身之虚、五脏六腑功能不足和失调为背景。就心气虚而言,则与脾的关系甚大,心气虚,主要表现其主血脉的功能低下,而要提高其功能,则有赖于气与血对心的濡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运,能升腾清阳,从根本上起到益气养心之效,故邓老强调补益心气重在健脾。此外,脾胃健运,则湿不聚,痰难成,亦为除痰打下基础。除痰法在治冠心病的过程中,是一种通法,是针对标实而设的,通过除痰可以通阳,有利于心阳的恢复,这又有寓补于通之意。补法与通法是治疗冠心病不可分割的两大原则,临床使用先通后补或先补后通,通多补少或补多通少或一通一补,通补兼施,均应根据冠心病的各个类型,视具体情况权衡而定。四、基本处方及加减

以“心脾气虚、痰瘀阻络”证为基本证,确定基本处方,再随症加减。(一)基本处方

邓老冠心方:党参30g、五爪龙25g、法半夏15g、橘红6g、田七片10g、云茯苓15g、竹茹10g、枳壳6g、白术15g、甘草5g。(二)方解

本方主治为心脾气虚,痰瘀阻络所致的胸痹心痛。李中梓曰:“气之源头在乎脾。”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虚无力推动血行,日久成瘀;脾气虚无力运化水湿,聚湿成痰,痰浊内生,痰瘀互结,痹阻心脉,不通则痛,故发为胸痹心痛,症见胸闷如窒而痛,甚则痛引肩背。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浊内生,故可见咳嗽,或气短喘促,或呕恶痰涎;脾主运化,脾气虚,则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故可见面色萎黄,气短神疲,倦怠懒言,口淡不渴;脾主四肢,脾气虚,清阳不布,故可见四肢无力,肢体沉重。舌黯淡,或边有齿印,或舌底脉络曲张,苔浊腻,脉弦滑为气虚痰瘀之征。

方中以党参甘温益气健脾为君,以补益元气、温通心阳,用量一般15~30g,多用反致补滞,不利于豁痰通瘀。

五爪龙性平、微温,功能益气补虚、健脾化湿;法半夏辛温性燥,为燥湿祛痰之要药,可杜生痰之源;橘红苦温芳香,芳香则醒脾行气,气化则痰消,燥湿可助法半夏祛痰,理气可使气顺痰消;田七甘温,具有活血通脉止痛之功效,四者共为臣药,配合君药达益气除痰祛瘀之效。

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脾旺,痰无由生;轻用竹茹,不在清热,意在除烦宁心,降逆消痞;用枳壳代枳实,意在开胸行气,气行则痰瘀自行,又可防枳实破气伤正。白术苦甘温,苍术辛苦温,合用而起健脾燥湿之功。此五者共为佐药,辅助君药及臣药加强其益气化痰、理气活血通络之功。甘草甘平,补中扶正、调和诸药,为使药。

邓老使用温胆汤治疗胸痹时,喜用橘红代陈皮以加强开胸之力;因本病是标实本虚之证,只顾通阳,并非久宜,故加参益气固本,标本同治,不但补益了心气,而且可使“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全方升清降浊、攻补兼施,共奏益气除痰祛瘀通脉之功,脾气健则心气旺,痰瘀去则心阳振,使心脉通畅,不治心而心君自安,而达到防治冠心病的目的。(三)加减

1.随症加减

①心肺气虚明显:症见气短、乏力甚,脉细无力。加黄芪25g,或红参10g另炖兑入;②心脾两虚,痰浊壅盛者:症见舌苔厚腻,加薏苡仁30g,石菖蒲10g;③心肾两虚明显者:症见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尺脉弱。加巴戟天15g、淫羊藿15g、桑寄生15g;④心肾两虚,水瘀内停者:症见心悸气喘,畏寒肢冷,腰酸膝冷,肢体浮肿,加熟附子10g(先煎)、红参10g(另炖)、猪苓15g、泽泻15g;⑤心肝血虚者:症见面色无华,疲倦乏力,气短,脉细,加黄精15g、鸡血藤15g;⑥气阴不足,症见口干、汗多神疲、气短懒言,脉细数。合用生脉散,加麦冬15g、五味子6g;党参改太子参,或西洋参10g另炖兑入;⑦瘀血停滞,胸痛甚,症见胸部刺痛、绞痛,或口唇爪甲紫黯,舌质紫黯或有瘀斑;加失笑散(蒲黄6g、五灵脂6g),水蛭5~10g。

2.不同病理环节加减(1)冠心病介入围术期:

介入治疗后因器械操作,血脉受损,术后早期当加强活血化瘀治疗,可加用水蛭、失笑散。术后稳定期长期治疗当以益气化痰为重点,可予邓氏温胆汤或胶囊制剂长期服用。(2)冠心病搭桥手术围术期:

术前中医治疗以扶正为主,多用益气药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冠脉搭桥患者术后因开胸手术耗泄心胸阳气,以“心气不足,痰浊壅塞”为主要病机特点,多症见疲倦乏力、言语声低,咳嗽咯痰,当以益气化痰为主要治法,常用药物有党参、黄芪、白术、茯苓、五爪龙、橘红、陈皮、法半夏、枳壳、石菖蒲等。若痰阻化热,症见发热,痰黄质黏难咯,需加强清化痰热之力,加用胆星10g、瓜蒌10g,并佐以通腑泄热之品。大多患者还见疲倦纳差、便秘等心脾气虚之象,可配合以艾灸双足三里、吴茱萸包热敷神阙等外治法。(3)真心痛(急性冠脉综合征):

真心痛者心痛彻背,以气虚、阳虚等本虚为基础,痰瘀阻络为标实,在辨证补虚的同时,加强活血化瘀祛痰之力,予加用失笑散(蒲黄6g、五灵脂6g)、水蛭5~10g。可使用邓老心痛贴外贴膻中加强活血通络止痛之力。

3.合并病加减

①合并高血压病者,加草决明30g、珍珠母30g(先煎)、钩藤10g、牛膝15g。②合并血脂增高者,加山楂15g、麦芽30g、何首乌30g。③合并糖尿病者,加怀山药60g、玉米须30g、仙鹤草30g。五、疗程

3个月为1个疗程。病情稳定者可予胶囊制剂长期服用。第3节 调脾护心法相关研究病证结合应用研究结果一、改善心绞痛症状

对经冠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邓老冠心方可以减少患者的硝酸甘油用量,改善心肌缺血,减少心绞痛发作,减轻临床症状。二、改善搭桥术后患者心功能

对拟行冠脉搭桥手术的患者,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调脾护心法。治疗3个月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总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中医证候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心功能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研究表明调脾护心法(应用护心方加减)可以促进冠脉搭桥术后患者的康复过程,提高心功能,改善临床症状[10-13]。三、提高冠心病患者生存质量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邓老冠心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搭桥术后、介入术后患者,可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使用SF-36量表评分,在一般健康状况、精力、情感职能、精神健康以及健康变化方面的得[11-13]分得到较好的改善。四、胃肠功能保护

对确诊冠心病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是否接受调脾护心法治疗分为2组,对比观察2组在治疗6个月后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等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表明接受调脾护心法治疗组消化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介入术后、搭桥术后患者的随访观察亦证实了调脾护心法的胃肠功能保护作用[14-16]。五、减少心血管事件再入院率

对确诊冠心病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是否接受调脾护心法治疗分为2组,对比观察2组在治疗6个月后因为胸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原因入院率。结果表明接受调脾护心法治疗组心血[14]管事件再入院率更低,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六、诊疗方案的适用推广对象

从事相关专业的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第4节 临床及基础研究简介一、调脾护心法治疗胸痹病证结合应用研究

为了促进名老中医诊治疾病经验的推广运用,“十一五”老中医项目课题开展了老中医经验应用研究。研究制订了“邓铁涛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方案”,进行人员培训,展开同期分层队列研究,研究该方案对心绞痛发生率、运动耐量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进行安全性及疗效评价,促进该方案的临床推广应用。目前该研究结果正在进行统计处理。二、冠心病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为了了解临床实践中胸痹心痛证候分布规律,我们对逾1000例胸痹心痛病例(包含稳定型心绞痛、搭桥术后、介入术后、真心痛等类型)进行了证候规律调查及统计分析研究,发现了心脾气虚,痰瘀阻络证是胸痹心痛的基本证型。(一)胸痹心痛患者证型分布

以气虚、血瘀、痰浊证为主。对住院的319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病例调查,所有病例先进行辨证分型,随后全部进行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研究胸痹心痛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1.证型分布分析

本证型分布分析显示,辨证为三证相兼者共150例(47.0%),其次为单证型和二证相兼型。证型分布中,心脾气虚、痰瘀阻络证为206例(64.6%),其余各证型较为分散,其中气虚血瘀证23例(7.2%),气阴两虚,痰瘀内阻证为25例(7.8%)。

2.证候要素分布

对证候要素分布规律的统计结果表明,气虚占比例最大,319例患者中有278例患者的辨证包含气虚,占87.1%,其次为血瘀和痰浊,分别为255例(79.9%)和251例(78.7%)。(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术后患者类型

对我院161例拟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的患者分别于手术前及术后2周进行辨证分型。结果表明:CABG术前患者以气滞血瘀证最多见(46.0%),其次为痰浊闭塞证(24.8%)、阴血虚证(13.7%)及阳气虚证(15.5%)。术后则以痰浊闭塞证最多见(35.9%),其次为阳气虚证(30.8%)、阴血虚证(21.2%)及气滞血瘀证(12.2%)。因此,我们认为CABG术前患者多属本虚标实,证型以气滞血瘀为多见;CABG术后患者属虚实兼见,证型以心气不[17]足,心阳亏虚为主;痰浊为术后主要致病实邪。(三)血瘀证和痰浊证是胸痹心痛危险证型

对住院的375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所有病例先进行辨证分型,随后全部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对比研究胸痹心痛的中医证型和冠脉造影结果的关系。冠脉狭窄组的血瘀证和痰浊证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P均<0.05);无病变组的气滞证显著高于三支病变组(P<0.05);三支病变组的血瘀证和痰浊证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无病变组(P均<0.05);双支病变组的痰浊证比例显著高于无病变组(P<0.05);不同冠脉造影结果及病变支数的证型虚实分布和证型相兼分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01)。研究结果表明,胸痹心痛的冠脉造影结果不同,其证型特点亦有不同,血瘀证和痰浊证是胸痹心痛危险证型。三、心脾气虚、痰瘀阻络证证候诊断条件研究(一)证候相关文献研究

我们对冠心病证候的现代文献进行了检索分析。通过采集文献中证候相关信息,填写信息采集表,录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对各证下的症状、舌脉象进行频数统计,得出现代医家对痰浊、血瘀、气虚、阴虚证的辨证依据。

其中辨证痰浊最多见的症状依次为:苔浊腻(8.8%)、胸痛(6.1%)、胸闷(5.7%)、痰多(3.5%)、恶心呕吐(3.3%)、形体肥胖、脉滑、气短、纳食减少、心悸、肢体困重、脉弦滑、痛引肩背、疲乏、咳嗽、痰黏稠、喘促、头晕、舌有瘀斑、气促、腹胀、脉结代、舌质红、口干、肢冷、脉滑数、舌淡、心烦、苔白滑、脘痞、大便干结、口中黏腻。

辨证血瘀最多见的症状依次是:舌质紫黯(6.5%)、舌有瘀斑(5.1%)、胸痛(4.9%)、心悸(4.8%)、胸闷(4.6%)、胸刺痛、脉结代、痛有定处、短气、气短、疲乏、痛引肩背、脉涩、舌下络脉曲张、胸闷痛、脉沉涩、脉弦涩。

辨证气虚最多见的症状依次为:疲乏(9.0%)、气短(7.4%)、心悸(7.0%)、脉结代(4.0%)、胸闷(4.0%)、自汗、胸痛、面色不华、齿痕舌、胸隐痛、苔薄白、失眠、脉细数、头晕、纳食减少、脉细弱、脉沉细、舌有瘀斑、遇劳易作。(二)证候聚类分析

同时,我们对我院住院的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胸痹心痛患者进行回顾调查,运用描述性分析、样品聚类及频数归一法,结合临[5,床得出气虚证、气虚痰瘀证、痰浊阻络证不同证型的诊断条件6]。

气虚证病例178例,其中症状出现频率大于20%的依次有胸痛、疲倦乏力、胸闷失眠、头晕、气促、心悸及纳少;舌脉象出现频率大于20%的依次有舌色淡、舌色黯、舌苔白、舌苔薄、脉弦、舌苔腻、脉细、脉滑及脉沉。

心脾气虚、痰瘀阻络证病例114例,其中症状出现频率大于20%的依次有胸闷、疲倦乏力、胸痛、失眠、心悸、口干、形体肥胖、纳少、气促及头晕;舌脉象出现频率大于20%的依次有舌色黯、舌色红、脉弦、脉滑、舌苔白、舌苔腻、舌苔黄、舌苔薄及脉细。

痰浊阻络证病例27例,其中症状出现频率大于20%的依次有咯痰、咳嗽、疲倦乏力、气促、痰白、胸闷、纳少、失眠、痰多、痰稠、心悸、胸痛及下肢浮肿;舌脉象出现频率大于20%的依次有舌色黯、舌色淡、舌苔腻、舌苔白、脉细、脉滑、舌色红、脉弦、舌苔黄及舌苔薄。(三)综合三方研究形成证候诊断条件

最后,综合邓铁涛教授的辨证经验、文献调研及临床病例调查3方面的认识,我们确定冠心病心绞痛心脾气虚,痰瘀阻络证诊断条件如下:主症为胸闷、胸痛;次症为疲倦乏力、形体肥胖、气短;舌脉象为苔浊腻,舌淡胖,或有齿印,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细弱或脉弦滑。四、调脾护心法治疗胸痹临床研究

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在临床运用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目前我们对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术后、搭桥术后均进行了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如前所述,调脾护心法能有效减少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发作时间及硝酸甘油使用量,改善搭桥术后患者中医证候及心功能,具有一定的胃肠保护作用,同时明显改善了患者[7-9]的生存质量。五、邓老冠心方药理研究

我们开展了邓老冠心方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制剂稳定性研究;进行了邓老冠心方的急性、慢性毒性研究和药效学研究。药效学研究表明,邓老冠心方能降低冠脉结扎狗缺血心肌的左室和全心心肌缺血面积比值,降低其血清CK和LDH活性,降低心肌耗氧量,提示邓老冠心方具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第5节 典型医案举例一、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非手术患者医案

陈某,男,70岁。因“反复胸部闷痛8个月,加重4天”为主诉于2001年1月28日入院。

患者2000年5月份在香港旅游时突发胸前区闷痛,即在当地医院就诊,行冠脉造影示: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前降支、回旋支闭塞。当时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经治疗病情好转稳定,当地医院建议其行冠脉搭桥术,但患者因经济困难而拒绝。此后仍有反复胸前区闷痛不适,多为劳力时诱发,持续10~15分钟,含服硝酸甘油能缓解。近4天患者又觉胸闷不适,伴咳嗽,气促,动则加甚,双下肢浮肿,遂入我区治疗。入院时症见:神清,疲倦,胸闷,咳嗽,痰白,气促,动则加甚,双下肢轻度浮肿,口干,纳眠欠佳,不能平卧,二便尚调,舌淡黯,苔白微浊,脉细数。查体:双肺呼吸音粗,中量干啰音及少量湿啰音,心率:100次/分。早搏7~8次/分,心尖区闻SM3/6杂音,双下肢Ⅰ度浮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陈旧前壁心肌梗死、左前分支传导阻滞、频发房早、室早、心肌劳损。全胸片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主动脉硬化,符合冠心病诊断。心脏彩超示:左室前间隔、前壁、下壁、尖段心肌变薄,运动低平,左室射血分数(EF)25%。入院中医诊断:胸痹(气虚痰瘀);西医诊断:冠心病、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频发房早、室早)、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Ⅳ级。入院后中医治以涤痰活血。汤药予温胆汤加丹参、桃仁、川芎等,并予静脉滴注灯盏花素,口服通冠胶囊、固心胶囊,配合西医强心、利尿、扩血管、抗心律失常等治疗。患者双下肢浮肿消退,早搏消失,但仍有胸闷,气促,动则加甚。不能平卧,需24小时持续静脉滴注硝酸甘油。于2月1日请邓老查房。

邓老诊病时见患者神清,疲倦,少气乏力,胸前区有憋闷压迫感,动则喘促,不能平卧,咳嗽,痰少色白,纳呆。望诊见病人面色无华,唇色淡黯,舌质淡黯,舌边见齿印及瘀点瘀斑,舌底脉络迂曲紫黯,苔薄白微腻,左脉弦,右脉紧涩。邓老辨证为气虚痰瘀阻脉,给予益气涤痰活血,汤药仍以温胆汤加减:竹茹10g,枳壳6g,化橘红6g,半夏10g,党参24g,茯苓15g,白术12g,五爪龙30g,炙甘草6g,丹参15g,三七末3g(冲服)。服3剂后,患者胸闷、气促减轻,精神好转,面有华色,不需再用硝酸甘油持续静脉滴注。

2月8日邓老复诊,患者胸闷偶有发作,活动时少许气促,咳嗽,痰白,纳呆,大便干结,舌淡黯,苔微浊,脉滑寸弱。邓老认为患者气虚之象明显,应加强益气,于上方中白术用30g,五爪龙用50g,加火麻仁30g,另予吉林参6g炖服,进3剂。病情进一步好转,胸闷偶有发作,无咳嗽、气促,胃纳增,大便调。复查心电图示: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左前半支传导阻滞。于2月12日出院,门诊以原方续进10剂巩固疗效。嘱患者忌肥甘饮食,戒烟酒,以防复发。

邓老认为冠心病是一个本虚标实之证,正虚(心气虚和心阴虚)是本病的内因,痰与瘀是本病继发因素。气虚、阴虚、痰浊、血瘀构成了冠心病病机的四个主要环节。一般的冠心病以气虚(阳虚)而兼痰浊者为多见,当疾病到了中后期或心肌梗死的患者,则以心阳(阴)虚兼血瘀或兼痰瘀为多见。邓老认为广东人体质较之北方人略有不同,岭南土卑地薄,气候潮湿,冠心病以气虚痰浊型多见。从病因来看,患者多因恣食膏粱厚味,劳逸不当,忧思伤脾,使正气虚耗,脾胃运化失司,聚湿成痰,形成气虚痰浊。不单是血瘀为患,而痰浊闭塞也是其主要的病理机制。故此,邓老提出“痰瘀相关”论,认为痰是瘀的初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此外,邓老认为不仅气滞可导致血瘀,气虚亦可致血瘀,因为气为血之帅,气虚无力推动血行,则致血瘀。这就从另一角度提示我们,治瘀可通过益气行血之法加以解决,寓通瘀于补气之中。冠心病的本虚,以心气虚为主,与脾的关系甚大。心气虚,主要表现其主血脉的功能低下,而要提高其功能,则有赖于气与血对心的濡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运,能升腾清阳,从根本上起到益气养心之效。故邓老强调补益心气重在健脾。此外,脾胃健运,则湿不聚,痰难成,亦为除痰打下基础。治疗冠心病属于气虚痰浊者,邓老喜用温胆汤加参,基本方是:半夏9~12g,茯苓12g,化橘红4.5g,枳壳4.5g,甘草4.5g,竹茹9g,党参10g,丹参12g。方中用党参补气扶正,丹参活血化瘀,温胆汤除痰利气,条达气机。邓老使用该方时,喜用化橘红代陈皮以加强开胸之力;轻用竹茹,不在清热,意在除烦宁心,降逆消痞;用枳壳代枳实,意在宽中又防枳实破气伤正。因本病是标实本虚之证,只顾通阳,并非久宜,故加参益气固本,标本同治,不但补益了心气,而且可使“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本例患者初用温胆汤加活血化瘀药治疗疗效欠佳,邓老仍用温胆汤,但加强补气药使用,取得较好疗效,即是一例证。该方用党参一般不超过15~18g,多用反致壅滞,不利于豁痰通瘀。如气虚明显酌加黄芪、五爪龙,或吉林参另炖,或嚼服人参;如心痛明显,可合失笑散或三七末冲服;如脾气虚弱可合四君子汤;兼阴虚不足可合生脉散;兼高血压加草决明、珍珠母;兼高脂血症加山楂、何首乌、麦芽。二、调脾护心法治疗介入术后患者医案

陈某,男,63岁。2000年10月4日入院,病案号0062788。患者反复胸闷痛2个月,加重1天。诊见:胸闷,乏力,纳差,便秘,舌淡黯、苔白,脉细。心电图: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肌劳损。中医诊断:胸痹(气虚痰瘀);西医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入院后予以中药益气活血化瘀,西药扩冠抗凝。26日行冠状动脉造影,前降支开口处90%、中段75%狭窄。于狭窄处分别行PTCA加STENT(支架植入术),术后狭窄解除,血流恢复正常。术后常规进行抗凝、扩冠等治疗,但仍时有胸闷痛。11月18日第2次冠脉造影,第1对角支开口处75%、钝缘支中段75%狭窄,原前降支植入支架内无狭窄。于狭窄处再次行冠脉成形术,狭窄解除。术后仍时有胸闷。22日邓教授会诊:

胸闷痛时作,纳欠佳,舌淡黯、苔微浊。证属脾虚痰浊内阻,治以益气健脾,化浊理气。处方:党参、白术、茯苓、枳实各15g,炙甘草、陈皮各6g,薏苡仁20g,香附10g,谷芽、麦芽各30g。3剂。25日邓教授二诊:

胸闷间作,纳差,舌黯红、苔白,脉细,证属气阴不足,治以调理脾胃。处方:太子参、茯苓、木香、藿香、延胡索、海螵蛸、法半夏各15g,山药、丹参、秦皮各18g,石斛20g,谷芽、麦芽各30g,炙甘草8g。3剂。诸症消失,出院后以邓教授冠心病方调理。随访1个月心绞痛未发。

邓铁涛教授提出,通过PTCA和支架植入术,可以迅速开通狭窄或闭塞的血管,缓和心脉瘀阻之标,但气虚之本仍存在。气有推动血脉运行的作用,推动不利则血行涩滞,脉道易于再次瘀阻,发生胸闷、胸痛,甚至介入后再狭窄。在治则上,急性期及介入治疗前以治标为先,介入治疗后需加强扶正。三、调脾护心法治疗搭桥术后患者医案

杨某,男,52岁。因“反复胸闷痛、气促9个月,加重2天”于2000年2月21日入院。患者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而出现胸闷、气促,活动时加重,无咳嗽、咯痰、恶心、呕吐等症。曾就诊于广州市某医院。予扩冠、营养心肌、抗凝等处理后症状缓解而出院。2天前,不慎感冒后症状复发。胸闷痛加重伴气促、四肢无力。遂来我院就诊。入院时症见:神清,精神疲倦,胸闷痛,气促、心悸,口苦纳呆,夜寐不佳,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腻,脉弦细数。查体:面色萎黄,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74次/分,律不整,心前区可闻及SM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示:偶发房早,电轴左偏,心肌劳累,陈旧性下壁心梗。胸片示:心影向两侧增大。B超示:少量腹水。彩超示:冠心病,心梗后改变,左心力衰竭。动态ECT示:下壁、后侧壁心梗,心尖、前壁、间壁、后间壁、侧壁心肌缺血。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回旋支100%闭塞。远端血供由侧支供应。右冠开口处闭塞约80%狭窄。整个冠状动脉中、远端纤细、僵硬,多部位不同程度狭窄。中医诊断:胸痹(气阴两虚,痰瘀阻络);西医诊断:冠心病,三支病变、陈旧性心肌梗死。入院后,拟行CABG手术。术前邓老查房,患者症见:神情,精神疲倦,时有胸闷不适,呃逆,纳差,二便调。准头晦黯,舌质淡,苔白、剥、浊,左脉寸浮尺弱,总以弦细为主。右脉结,总以虚为本。

拟方如下:吉林参12g(另炖),太子参30g,麦冬10g,五味子10g,怀山药18g,石斛15g,菟丝子12g,桑椹子12g,炙甘草6g,丹参20g,橘络10g,云苓12g。方中以吉林参、太子参气血双补,共为君药。麦冬、石斛、怀山药滋补脾胃之不足,五味子、菟丝子、桑椹子滋补肾阴不足,皆为臣药:丹参一味,功同四物,以活血祛瘀;橘络、云苓健脾化痰,共为佐药。炙甘草用以调和诸药。综观全方,补虚泻实,标本兼顾。

服本方6剂后,患者神情、精神好转,偶有胸闷,纳可,夜寐安,二便调,准头光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患者于2000年3月29日行CABG术。

术后于4月1日邓老再次查房,患者症见:神清,准头光泽,伤口疼痛,气促,乏力,无头痛、头晕、胸痛、心悸等症。纳差,寐可,小便可,大便烂,舌黯苔薄白,右脉寸关浮,尺脉沉弱,重按无力,左脉数。邓老分析:通过手术,冠脉再通,痰瘀已消。然手术打击后,患者元气大伤,胃阴不足,兼有肾虚。故前方去丹参、橘络等祛瘀化痰之品,加西洋参以补气而伤阴,砂仁行气健脾,使补而不滞。拟方:西洋参10g(另炖),吉林参10g(另炖),太子参30g,云苓10g,麦冬12g,怀山药18g,石斛15g,桑椹子12g,菟丝子12g,炙甘草6g,五味子10g,砂仁10g(后下)。服上方5剂后,患者伤口无疼痛,无气促、乏力、胸闷等症,纳可,夜寐安,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于2000年4月13日痊愈出院。

冠心病搭桥手术术前中医治疗以扶正为主,多用益气药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能力。冠脉搭桥患者术后因开胸手术耗泄心胸阳气,以“心气不足,痰浊壅塞”为主要病机特点,多症见疲倦乏力、言语声低,咳嗽咯痰,当以益气化痰为主要治法。若痰阻化热,症见发热,痰黄质黏难咯,需加强清化痰热之力,并佐以通腑泄热之品。参考文献

[1]吴焕林.心脾相关论与心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吴焕林,赵益业,邹旭,等.冠心病的五脏相关论治[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8):18-20.

[3]吴焕林,林晓忠,邹旭.邓铁涛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探析[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4):312-313.

[4]吴焕林.邓老调脾法治疗冠心病医案2则[J].福建中医药,2005,36(3):26-28.

[5]吴焕林,阮新民,杨小波,等.319例冠心病患者证候分布规律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6):498-500.

[6]吴焕林,阮新民,罗文杰,等.319例冠心病患者证型分布聚类分析及证型诊断条件的确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7):616-618.

[7]吴焕林,李新梅,罗文杰,等.邓氏冠心胶囊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中医杂志,2006,47(1):24-27.

[8]吴焕林,王侠,李新梅,等.邓老冠心胶囊改善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6):2464-2468.

[9]吴焕林,王侠,李新梅,等.Trial Studyon DENGTie-tao'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afsules in Improving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2005,11(3):173-178.

[10]吴焕林,严夏,赵益业,等.邓铁涛教授调脾法治疗心脏手术围手术期[J].新中医,2001,33(5):8-9.

[11]阮新民,林宇,江巍,等.Clinical Observation on Quality of Lifein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Patients Treated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CM[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英文版,2004,10(1):43.

[12]阮新民,林宇,江巍,等.调脾护心法改善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J].中医杂志,2006,47(8):587-590.

[13]阮新民,林宇,江巍,等.中药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1(1):13-16.

[14]吴焕林,罗文杰,黄玉龙.调脾护心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非手术患者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4):572-574.

[15]吴焕林,罗文杰,林思松.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介入术后296例患者回顾性队列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9,19(8):1220-1222.

[16]吴焕林,徐丹苹,罗文杰.调脾护心法对改善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患者预后的回顾性队列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9,29(1):27-29.

[17]江巍,林宇,吴焕林,等.冠状动脉搭桥围手术期中医辨证规律的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7):597-599.第2章 任继学喉肾相关理论诊治

慢性肾小球肾炎诊疗方案研究第1节 任继学喉肾相关理论诊治慢性肾风的理论基础

任继学教授对慢性肾风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具有独特的认识和经验,其喉肾相关理论开辟了从咽论治慢性肾风的先河。本研究选用具有解毒散结、清热利湿功效的基本处方——任继学紫金肾安方,在临床应用已二十余年,对慢性肾风热伏咽喉、瘀毒阻络证有良好疗效,提示喉肾相关理论在慢性肾风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一、任继学教授喉肾相关理论的提出

课题组首先查阅近50年的相关文献,未见到有喉肾相关理论的论及和应用,所以,任继学教授喉肾相关理论,从时间上开辟了从咽论治慢性肾风的先河。其二,喉肾相关的立论来源于经络联属。其三,多年临床应用已证实,该理论对慢性肾风热伏咽喉、瘀毒阻络证有良好疗效,在此基础上,课题组认真总结任继学教授的临床诊疗经验,拟定了临床试验方案,运用具有解毒散结、清热利咽功效的基本处方——任继学紫金肾安方,揭示了喉肾相关理论在慢性肾风的治疗中重要意义。

任继学教授喉肾相关理论,体现了中医基本理论的“整体观念”及“治未病”思想。从整体观念出发,将脏腑和经络有机结合起来,对慢性肾风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准确的定位,从而使慢性肾风的辨证论治更加精准。在慢性肾风的发病过程中,邪毒结于咽喉是其病理机转的关键,因此,截断病势,防患未然,先证治疗,防止邪毒循经络传变于肾,是喉肾相关理论“治未病”思想的一种表达。二、任继学教授对慢性肾风病名的认识[1]

任继学教授首先提出了慢性肾风的病名,其理论渊源始于《黄帝内经》。考肾风一名,首见于《黄帝内经•评热病论》。清•张志聪注:“风邪干肾,则水气上升,故面庞然浮肿,风行则水涣也。肾主骨,故脊痛不能正立……肾主藏精,少阴与阳明汇于宗筋,风伤肾气。”这说明了肾风乃风邪从皮肤、经脉内犯于肾而成。而《素问•平人气象论》又记载:“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本病以面目浮肿为首发,“高巅之上,惟风可到”,故称为风,而不曰水。肾风病名又与临床症状相合,解释了本病的发病机理,并相合于西医学的慢性肾[2]小球肾炎[包括无症状性血尿或(和)蛋白尿,即隐匿型肾小球肾炎],解决了长期以来中医将慢性肾小球肾炎归属为腰痛、虚劳、水[3]肿等“名实不符”的问题。三、任继学教授对慢性肾风的病机分析

任继学教授认为,慢性肾风的病机核心是肾之体用受损,外因有二:一是邪毒从皮毛、玄府而入,肺合皮毛,少阴之脉注于肺中,循喉咙,故从气血之道侵犯于肾,形成伏邪,久而为毒,诱发本病;二是邪毒从口鼻而入,结于咽喉,形成乳蛾,迁延不愈。内因有禀赋不足、劳倦内伤,也有药害。由此可见,邪毒内侵是慢性肾风中的主要病因,喉肾相关的经络联属是邪毒内侵的通道。禀赋、劳倦、药害是伏邪内结的内在因素。符合了“慢性肾风热伏咽喉、瘀毒阻络证”的治疗大法及用药原则。

近年来,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部分IgA肾病由咽喉部炎症刺激诱发或加重,常有程度不同的扁桃体炎,并反复发作,扁桃体组织中IgA的表达明显增多。国内中西医结合肾病专家王永钧教授,针对IgA肾病提出中医辨证分型中有风热伤络(风热上扰、肺肾风热)证,主症见咽痛、咽红肿(或扁桃体肿大),同步血尿,伴或不伴蛋白尿。[4]有人认为,中医辨治当责之咽脾肾,咽脾常为影响病情反复的诱发因素。甚至有人主张切除扁桃体,消除扁桃体来源的IgA,以预防抗原入侵,最终达到减少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使肾小球基底膜区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减少的目的。

综上所述,咽喉部炎症刺激和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相关性与任继学教授的喉肾相关理论观点不谋而合,而任继学教授所提出的观点,是基于中医的根基,有脉络和经络的联属关系,定位更加明确,治疗更加精准。四、任继学教授对慢性肾风的治疗

西医学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尚无特殊有效的根治方法。目前,治疗主要采取:①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②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入量;③应用抗血小板解聚药;④糖皮质激素和细胞毒药物;⑤避免加重肾脏损害的因素,如感染、劳累、妊娠及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含马兜铃酸中药等)。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及防治严重合并症。[5]

中医中药对慢性肾风的治疗,多采用标本兼治、扶正祛邪兼顾的治疗原则,其方法以益气、温阳、养阴、养血、活血、利湿、利水、清热、解毒、祛风为主,临床上可几种方法综合应用。药物使用频率依次为:健脾补气类、滋补肝肾类、补肾壮阳类、利水渗湿类、活血化瘀类、清热解毒类、宣肺利水类,在上述药物中,尤以前四类应用[4]最为广泛。近年来,有人提出,先祛邪后扶正,重视咽脾湿热,可选用银翘散和玄麦甘桔汤加减治疗。

任继学教授早年已认识到咽喉病变与慢性肾风发病或加重的相关联性,长期应用轻宣利咽胶囊[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制剂,长卫药制字(96)1373号,金荞麦、紫荆皮、马勃为其相同药物]作为慢性肾风的初始治疗药物。晚年总结上述临床诊疗经验,运用了喉肾相关理论治疗慢性肾风,基本方是在轻宣利咽胶囊基础上加减而成——紫金肾安方。其药物组成为:金荞麦(君)、紫荆皮(臣)、木蝴蝶(臣)、广郁金(佐)、土茯苓(佐)、白茅根(佐)、生蒲黄(佐)、马勃(使)。并根据辨证论治的特点进行加减治疗。第2节 方案内容一、方案适用疾病

西医病名: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病名:慢性肾风。二、中医辨证分型规范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慢性肾炎之气阴两虚证制定。热伏咽喉、瘀毒阻络证证候特征及诊断规范:

主症:

腰酸痛、咽干咽痛、咽部红赤、喉核肿大;

次症:

乏力;

舌脉象:

舌红,苔薄黄或少苔,脉虚弦或沉弱无力。三、基本治法——解毒散结、清热利湿法

任老对于慢性肾风的治疗原则是“清上利下”,扶肾固元为根本之策,清咽利喉、透经达络为重要治法。

邪毒久结喉咽,随少阴经脉下犯于肾,导致病情反复,以清咽解毒,透邪外达为首先治法。临证中只要有咽喉部症状者,此法必用,若是见有寒热、头痛之表证者,则以疏风散邪为先,佐以清解;若无表证,咽部红赤而色鲜者,此为热毒为主,治以清咽解毒;若咽部红赤日久,色较黯,或伴有喉核肿大者,则以破瘀散结为主,佐以解毒;若咽部淡红色较浅,伴有畏寒者,则兼有阳虚龙火不藏,为虚火乳蛾,则加用肉桂以引火归元,导龙入窟。四、基本处方及加减(一)基本处方

任继学紫金肾安方:金荞麦30g、紫荆皮15g、木蝴蝶15g、广郁金10g、土茯苓50g、白茅根100g、马勃15g、生蒲黄15g(包煎)。(二)方解

金荞麦解毒散结,为喉症要药,故为君;紫荆皮、木蝴蝶解毒利咽散结,共为臣药;广郁金活血解郁,土茯苓解毒除湿、消除尿蛋白,白茅根凉血化瘀、清利尿潜血,生蒲黄清热凉血止血,共为佐药;马勃凉血止血,为使药。(三)加减

①症见咽喉红赤日久不退者,加穿山甲(炮珠)5g、肉桂3g、三棱5g、莪术5g、防风3g、细辛3g之类治之;②阴虚者,加熟地20g、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