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王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6 21:23:36

点击下载

作者:青辰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隋王朝

大隋王朝试读:

序言

好看的历史

当年明月说过:“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他的《明朝那些事儿》则为他的说法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证明。现在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同样好看的历史读物——青辰兄的新作《大隋王朝》。

从小到大,想必大家也读了不少的历史书,中小学包括大学还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历史很复杂,很厚重,或者说很麻烦。所以一般的历史书,往往读起来就很让人头疼。如果这本书恰好又是文言写成的,那么这个头疼估计还要加倍。阅读这样的书籍,不仅需要学识、时间、精力,还需要足够的勇气和耐心。如果再带有应付高考、完成论文这样的功利目的,那么读史将变成一件痛苦不堪的事。有没有一种方法让阅读历史变得轻松起来?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要改变我们传统的表述方式,让历史变得鲜活起来、有趣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种痛苦的转嫁。就是把读者阅读的痛苦转化为作者写作的痛苦。从普及的角度来看,这个工作还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读者是大众的,作者却是“小众”的。用一个人痛苦换来千万读者的阅读愉悦,这应该算作一件有意义的好事。从《大隋王朝》一书的内容来看,作者翻阅了几十本的文献资料,这其中还有不少是文言书籍。他耗费了不少的心血,却为我们读者省却了很多麻烦。如果大家想知道隋朝是怎么回事,直接阅读这本书就行了。这就是这本书最现实的价值。

记录历史的文字很多,有以国家名义编纂的所谓“正史”,也有来自民间的所谓“野史”。我们不能完全相信书本,即使正史也不能完全相信。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要有相当的学识和眼光,从而做出相对客观和准确的判断。《大隋王朝》一书的作者是严谨的,他广泛阅读,认真思考,去粗存精,辨伪去妄,做了很多艰苦的工作。我不能说这本书完全还原了历史的真实,诚如作者所言,无论怎样努力,历史都不可能被百分之百地还原。但可以断定的是,这是一本很靠谱的书。就写法而言,作者借鉴了中国旧小说的写法,线索明晰,前后呼应,环环相扣。另一方面,为了增强可读性,作者又把叙述和评论结合起来,并在其中融入了一些流行的或者说是时尚的文学元素。这让该书在庄重、严谨、深刻、犀利之外,还具有了新鲜、活泼、风趣、幽默等非史学作品的特点。这也让《大隋王朝》成了一部很好看的历史书。

毋庸置疑,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不再优雅和从容的时代,快速而忙乱的生活节奏不仅影响了我们行走的速度,也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和欣赏习惯。快餐文化和娱乐文化的风行就是这种影响和改变的结果之一。二十四史仍在,但有多少人还能耐心细致地把它读完?而历史又是非读不可的,否则你就不知道自己的来路和去向,而文化的传承也就无从谈起。在这个背景下,《大隋王朝》这样的书就显得特别及时和富有意义。这是一本符合现代读者阅读口味的书,能让读者在轻松和愉悦之中,不知不觉就看完了一个王朝的风景。

在此,我向大家郑重推荐《大隋王朝》,推荐这本写得很好看的历史书。陈瑞青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14年5月8日

作者自序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自古而今,中国的巨人们和普通民众一起创造了中国的历史,我们习惯上称之为“上下五千年”。其实这个时间要长得多,由于受传播媒介的限制,我们很难知晓文字产生以前中国社会的面貌。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给我们描述了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三千余年的历史,算是填补了人类记忆中的一个空白。司马迁不是第一个史官,但应当算得上是第一个正宗的历史学家。他的《史记》开创了中国历史的纪传体编写体例,他的叙述方式和修史态度,对后世史书的撰写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作为论据,你可以从后来的几乎所有史书中看到《史记》的影子。

历史怎么写,是“司马迁们”的事;历史怎么读,则是我们每个人的事。说历史是“吃人”的过程,是“推翻与被推翻”的循环,是鲁迅的读法;说二十四史是“二十四姓帝王的家谱”,是梁启超的读法。这些说法听起来是愤激之语,但也可以说得上是诛心之论。看来历史怎么读,还确实有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即使是公认的正史,也不可能字字写实,这里面还有情感好恶在里面,有忌讳和隐饰在里面。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所以单单读书是不够的,还要思考,还要甄别,还要取舍。

需要说明的是,我本人没有考据癖,这本书也不是传统意义的史书,虽与学术有关,但不属于纯粹的学术著作。我把读到的历史记了下来,但它又不同与一般的文史系同学的听课笔记,因为我在里面融入了不少个人的观点。我不是要给历史当裁判,而是要通过自己个性化的阅读,来表达一个生命个体对历史的敬意。

过去是曾经的现在,现在是过去的未来。列宁说:“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克罗齐说得更到位:“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所以伟大的政治家往往都精通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以安家邦,可以平天下。但并不是所有人读了历史都可以治国,就我等草根而言,读史是为了休闲,并没有太多的功利目的。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够心平气和地走进古代,有了更大的观察和思考的空间。我们中的一些人老抱怨自己人微言轻,没有足够的影响力,其实我们的优势恰恰也在这里:不是专家,不是政治家,不是明星,草根的身份也给了我们更多的表达上的自由。如果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国,每句话都能引起轰动,每段话都能让全国人民学习一辈子,你还敢轻易开口吗?

历史是集体创造的。

这话说得不假。

我们从一段历史的册页上,总能遇到许许多多的人物,看到许许多多的事情。而这些人物和事件,往往又纷繁芜杂,互相交织,让我们眼花缭乱,怎么也理不出头绪。许多人宁愿去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也不愿意去翻阅那令人头疼的二十四史。原因很简单,在影视作品中,那些错综复杂的人物和情节已经被导演和编剧梳理过了,这省却了我们的很多麻烦。但需要指出的是,他们不仅仅是梳理,为了让影视好看,他们也会篡改和增删,会不断在其中偷偷加上自己的私货。

所以,一般而言,历史剧离历史都很遥远。

所以,如果你想更清楚地理解过去,你还得去啃那些令人头疼的文言古书。除此之外,似乎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坦率地说,我读古籍的时候也有点发晕,甚至于有点抓狂。

我原以为,隋朝的历史很短暂,可写的内容不多。拣一个短命的王朝来写,是讨了个便宜。其实,我错了,而且大错特错。

虽然这个王朝只有短短的几十年,但它本身包罗万象,人物成千上万,事情千头万绪。它不是小河,也不是湖泊,而是浩瀚的大海。

现在我明白了:只有简单的想法,没有简单的历史。

为了写这本《大隋王朝》,我翻阅了《隋书》《资治通鉴》及很多相关的资料。这是一件很乏味很吃力的事情。我在阅读和整理那些古书零碎的时候,痛苦过,郁闷过。但我坚持下来了,没有半途而废。我希望因为我的努力,能给大家带来阅读上的愉悦和轻松。

我想用自己的表述方式,把我看到的历史景象呈现给大家。当然,为了提高大家的阅读兴趣,我也会做一些必要的取舍。比如,忽略一些无关紧要的人物,剔除一些鸡毛蒜皮的情节,从而让故事的线索更明晰,人物和情节更为集中。当然,我会尽力去忠于原著,忠于历史,这是我写作此书的一个原则。我绝对不会蓄意去骗大家,如果我的记述远离了历史的真实,那一定是当初的记录出了问题。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史书也有弄错的时候。所以如果大家读了与某些读物相悖的文字,请你一定要宽容和谅解。我这里所指,仅仅是指那些记录历史事件的部分。而书中穿插的那些个人的议论则不在此列。因为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判,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它不会有一个统一的定评,并且永远也不会有。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因为本书取材史书,所以有些情节大家一定似曾相识,但这与抄袭无关。另一方面,尽管本书内容比较接近历史,但也不可像一些考据癖患者那样搞一一对应。否则,也是误读。为了避免有人老是拿史料说事儿,同时考虑到书中也确有一些个性化的文字,所以我不想给本书体裁一个明确的定位。也许读者朋友读完此书后,可以作出自己的判断。

历史是昨天的事情,而对于历史的叙述,无论怎样努力,都只能是接近于它的本来面目,永远无法做到百分之百地还原。这是历史学家的遗憾。

我不是历史学家,我只是用自己的方式阅读和思考。而我所期望的是,有人愿意在灯下去读这本书,愿意和我一起回望隋朝;并且因为读了这本书,能对过往的岁月有一点感悟,得到哪怕些微的启发,那么我愿足矣。

是为序,并以此献给所有本书的读者。青辰2015年5月10日

《大隋王朝》概要

一个国度的烽火硝烟,一个王朝的兴衰浮沉,一个时代的权谋心计,一个民族的伤痛荣辱。——这就是《大隋王朝》。

它是小说,是传记,是随笔,更是历史。该书取材正史,拒绝戏说。不夸张,不演义,只做忠于历史的叙述和个性化的解读。

该书从“宇文废魏”起,终于“大唐曙色”。记述了从公元五三二年到公元六二一年的中国社会的变化和发展的状况,详细描绘了隋王朝由兴起到灭亡的历史轨迹。对其“其兴也速也,其亡也忽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对历史人物诸如杨广等人做出了有异于常说的评价。该书不是直白平淡地叙述历史,而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以理性的思维去评判。该书依据正史资料,不戏说不穿凿,又有着自己的客观和冷静的辨析。

历史有时比小说精彩。一些人物在历史的暴风骤雨里上演了精彩绝伦的话剧,而一些历史事件更是表现出了世态和人性的极致,这也是历史打动人心的地方。《大隋王朝》以隋朝的兴亡为线索,记录了一系列动人心脾的历史故事。这里有权谋、有铁血、有宫斗、有情殇……同时该书又为大家展现了一大批风云人物的形象,其中有帝王、有谋臣、有猛将、有义士,还有光彩照人魅力四射的红粉佳人……

该书分上下两部分,上半场主要以杨坚为男主角,以其活动轨迹为主线,串联出他生前身后的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他沉稳、隐忍、果断、坚决,同时又多疑、奸诈、阴险的性格特征。下半场则以杨广为男主角,讲述了大隋王朝由鼎盛而衰亡的具体过程,展现了他的勤勉、激情、昂扬、豪迈,同时又贪婪、自私、淫乱、好大喜功等多重性格。围绕这两个主角,还穿插描述了宇文邕、尉迟迥、李德林、高颎、薛道衡、陈叔宝、王颁、贺若弼、史万岁、杨勇、杨秀、杨素、窦建德、李密、翟让、王世充、李渊、李世民等一大批风云人物,同时还为大家展现了冯小怜、独孤伽罗、杨丽华、张贵妃、千金公主、萧皇后等著名美女的迷人风采,以及她们可歌可泣或可叹可怜的人生际遇。

全书共计七十五回,三十五万余字。为了讲清楚隋代历史的来龙去脉,本书从“三国纷争终于晋”起笔,把“宇文废魏”作为第一回目,把唐政权消灭郑夏联盟一统天下作为最后一个回目,这样就不仅囊括了整个隋王朝的历史,展示了一个完整的大隋王朝的景象,同时还向大家交代了它的来路和去向。

本书的风格:讲史和评史结合,叙述和议论结合。线索清晰,结构精致,文字流畅,观点独特。既有正史的客观严谨,又有随笔的轻松活泼。

让你深思,让你唏嘘,让你夜不能寐,让你拍案惊奇……

——拨开千年的迷雾,还原真实的隋朝。第一回宇文废魏

诗曰:长安回望泪如倾,千年往事千年风。武帝挥鞭胡沙静,高祖扬帆陈水平。骨肉恩断殿上血,君臣义绝地下魂。惟有明月依旧在,夜半还闻丝竹声。

此乃开篇第一回也。历史是岁月的积累,是无数个体的经历凝结而成的记忆。所以史书不应该只是对于国家和时代的宏大叙事,它还应该是对一个个沉睡灵魂的唤醒,对一桩桩尘封往事的还原,甚至是对一个个具体细节的再现。大隋王朝的历史不长,但一样精彩纷呈,令人难忘。

讲大隋的历史不能不讲北周,因为隋朝的大楼是在北周的地基上建起来的;而讲北周则不能不讲西魏,因为北周是对西魏的继承和发展;而讲西魏则不能不讲北魏、东魏,不能不讲五胡十六国……

那段历史确实有点乱,所以必须先理顺了,不然读起来就会犯迷糊。“五胡乱中华”,那不是一般地乱,而是特别地乱。不仅把中国的民众弄乱了,也把中国的历史搞复杂了。

我们都看过陈寿的《三国志》,看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魏、蜀、吴三个政权,你争我夺,刀兵不息。从公元二二〇年打到公元二八〇年,最终的结果是“分久必合”:由晋武帝司马炎一统天下,建立晋朝。晋政权后来受到来自北部的少数民族的攻击。公元三一一年,匈奴首领刘曜攻陷洛阳,俘获了晋怀帝司马炽。公元三一三年,司马炽被杀,武帝之孙司马邺在长安称帝。不久,刘曜率兵入关,包围了长安。公元三一六年,司马邺出降,不久被杀。至此,西晋灭亡。

这个由司马氏几代人辛苦努力而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仅仅存续了五十一年,就墙倒屋塌了。西晋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再次从统一走向分裂。

从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来看,昙花一现的短命王朝不在少数。最长寿的王朝当数周朝,存续了八百多年,但仅此一家。后来能活个三四百年的政权诸如汉唐之类,就已经是很了不起了。一般而言,一个政权之所以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靠的就是它的经济发展,政治清明。而那些短命王朝则往往是因为施行暴政,弄得民不聊生,“统治者不能够再继续统治下去,而被统治者也无法再继续生活下去”,于是祸乱滋生,动荡开始;于是揭竿而起,豪杰纷争;于是官场重新洗牌,天下重新排序。正因为如此,长寿的王朝往往为后世的人称颂,而短命的政权则普遍地遭到人们的诟病。

关于西晋灭亡的原因,历史学家曾做过很多分析。我以为,这里面固然有匈奴入侵的外部因素,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朝政腐败的内因。晋朝继承了曹魏门阀制度,使得国内形成了特殊的利益集团——士族。而士族集团为了永久地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就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制度来限制庶族的发展。他们互相勾结,呼风唤雨,甚至于操纵皇帝绑架朝廷,让所有的国家机器都变成维护他们利益的工具。

社会的不公埋下了动荡不安的种子,所以即使没有外族的入侵,西晋也不可能实现长治久安。匈奴的进攻只是加速了它的崩溃,让它的死期提前了若干年而已。

西晋灭亡后,北方贵族及皇室宗亲纷纷南下。公元三一七年,司马睿在王导等人的支持下在建康重建晋廷,是为东晋。东晋是一个偏安王朝,管辖的范围不大,也就只有吴越一带的狭小地盘。所以严格地说,东晋算不上一个像样的王朝,它只是一个地方割据政权。但因为东晋是中原贵族南迁的产物,它代表的还是中原文化,或者说是汉民族文化,所以后世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它代表的是中华正统。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袖珍国家的存在,中国汉民族的历史长河才没有出现断流,而以汉语汉字为载体的中原文明才得以千秋万代地延续下来。

后来皇室衰微,东晋的大将刘裕就废掉了司马氏自立,于公元四二〇年建立宋朝。皇室衰微,强人夺权,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当初的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就是这样,刘裕废晋建宋,可以说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后来的宇文护、杨坚乃至一代雄主赵匡胤,都做过这种乘人之危、欺主逼宫的不厚道的事情。刘宋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南北朝时期。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朝,而北朝则历经北魏(386—534)、东魏(534—550)西魏(535—556)、北周(557—581)北齐(550—577)这样大致上三个时期。

入主中原的夷族先后建立了十五个国家,加上成汉(这是唯一一个汉人政权),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五胡十六国”。时间大致上是从公元三〇四年到公元四三九年。

五胡十六国你争我夺,打得头破血流,最后由鲜卑族建立的魏朝统一。因为魏的版图大体上都在长江以北,所以后人多称其为“北魏”。

这个北魏不是汉族政权,但却努力朝着汉文化的方向大步迈进。其间孝文帝的改革,更是为中国的民族融合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写到这里,本书开头的时代背景和历史脉络基本上就理清楚了。下面的叙述想来大家就不会再犯迷糊了。

话说公元五三二年,广平武穆王元怀第三子元修被高欢立为北魏皇帝,这就是后来的孝武帝。元修虽然当了皇帝,但却是有名无实,因为朝中还有一个政治强人高欢,一直把持朝政。对此,元修很是不满,两人于公元五三四年公开决裂。高欢带兵从晋阳南下,孝武帝率众出逃关中,投奔宇文泰。同年十月,高欢另立清河王世子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这就是东魏。而以宇文泰为权力中心的长安政权则被称作西魏。

自此北魏一分为二:东魏和西魏。

两国都想吃掉对方,于是长期对峙,互相攻伐。后来高氏废魏自立,建立北齐。而宇文家族则取代了元氏,建立了北周。这是后话。

再说孝武帝的命运也够背的,在北魏的时候要听命于高欢,到了宇文泰这里也当不了老大,所以总想发点牢骚。宇文泰也是一个超级牛人,在朝中可谓是说一不二,皇帝在他那里只是一个摆设。如果看着不顺眼,立马废了换人,反正皇帝的人选多的是。孝武帝到达长安后不久,屁股下的宝座还没坐热,宇文泰就派人下毒,把他干掉了。可怜这个孝武帝,死时仅仅二十五岁,正值金玉年华,福禄没享几天,却早早见了阎王。后来,宇文泰立孝文帝孙子元宝炬为皇帝,是为西魏文帝。估计这小子比较听话,不像孝武帝那样老想表达个人意见,所以他在位子上待的时间长一些,算是寿终正寝了。

后来立的几个皇帝就惨了,元钦(废帝)当了三年被废了;元廓(恭帝)当了三年,就被迫“禅让”了,把大位传给了周公宇文觉,时间是公元五五六年。这样西魏的国号就变成了北周。这看起来是一场不流血的斗争,其实不然,因为退了位的恭帝很快就被干掉了。

宇文觉是宇文泰的三儿子,当时只有十四岁,显然还没有这么大的能量。其实,这一切都是当时的权臣宇文护(宇文泰的堂侄)操纵的结果。在西魏存续的三十多年中,皇帝虽姓元,但真正大当家的还是宇文泰,所以宇文觉另立门户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和三国时期的曹操没什么两样,汉献帝只是个摆设,一切军国大事皆有曹丞相处置。所以后来曹操死了,儿子曹丕废汉自立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基本上没有什么障碍。看起来是儿子当皇帝,其实江山还是老子给打下的。这也应了那句老话: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宇文觉称帝后,天下从此姓“宇文”了。传说宇文氏的祖先是炎帝神农氏,在鲜卑语里,他们称天为“宇”,称君为“文”,于是把自己的国家称作“宇文国”,并把“宇文”作为自己的姓。这就是“宇文”姓氏的由来。这一姓氏包含着这个部族的骄傲、自豪和勃勃的雄心。第二回兄弟反目的敌人解决了,自己人的内部问题又开始浮出水面。哲外部学书上说得对:矛盾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不仅主次矛盾之间可以转化,人民内部矛盾也可以转化为敌我矛盾。昨天的朋友兄弟,一觉醒来,也可能就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

宇文觉正值少年,刚毅果敢。他不想总受宇文护的摆布,于是就想干掉这个堂兄。

估计这孩子胆气有余,智谋不足,这方面他显然不如人家康熙。康熙多能沉得住气啊!为了扳倒鳌拜,他装成没心没肺的懵懂顽童,整天领着一帮孩子玩得昏天黑地,而真实的心机却深藏不露,这样就迷惑了鳌拜。鳌拜还把这位小爷当成了没心没肺的顽主,认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了。后来康熙就趁鳌拜大人不在意的时候,突然出击,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一下子就把这个权倾朝野的辅臣置于死地,从而达到了夺权自立的目的。

宇文觉显然不够沉稳,还没出手就被宇文护发觉了。宇文护什么角色,杀人不眨眼的狠主!于是就来了个“先下手为强”,他废掉宇文觉,随即又把这孩子处死了,再立宇文泰长子宇文毓为帝,是为“明帝”。

宇文毓是够英明的,机智聪敏,有见识有肚量。皇上一有能耐,权臣就害怕了,反之,亦然。这是定律。对于宇文护来说,他需要一个听话的乖顺的皇帝,哪怕这个皇帝有点智障或者就是个脑瘫。而一个聪明的、机智的皇帝会让他感到不自在,让他夜里睡不踏实。他预感到早晚有一天宇文毓会跟他翻脸,到那时候别说做官了,估计连自己的小命也保不住。想到这里,宇文护对未来有点恐惧,当然他不会坐以待毙,于是他就使了个阴招:买通御膳房的厨师李安,偷偷地在宇文毓的食物中下毒。按书上的说法,这家伙不止一次下毒,估计家里藏的毒药不少。

明帝吃了之后就大病不起,他知道自己被宇文护算计了。去地狱报到之前,他拼着全身力气当众口授遗诏,让弟弟鲁公宇文邕继位。

明帝为什么不让自己的儿子接班呢?他自己的解释是:“我儿年幼,不能担负起治国的大任。”

我想,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他看出了自己这个大弟弟的沉稳和坚韧,能够弘扬帝王大业。宇文毓谥号为“明”,人家的确有知人之明。如果他让自己的儿子接班,估计阴间可能就会多一个短命小鬼。

他的“明”还表现在他没有公开揭露宇文护的阴谋,从而保持了国家的暂时稳定,为羽翼未丰的宇文邕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

因为明帝是当众大声地口述遗诏,所以大家都听清楚了,明帝是让宇文邕接班,宇文护就不好自作主张,只好顺水推舟,把宇文邕推上了帝位。这就是后来的周武帝。

宇文邕为人宽厚,大度,遇事不争,这也是宇文护能够容忍他的原因。

如果说明帝对了,那么宇文护就错了。

宇文护着实看错了,宇文邕不是他的玩物,而是他的掘墓人。

公元五六一年正月初一,北周改换年号为“保定”,任命大冢宰宇文护为都督中外诸军事,这一职务相当于全国武装部队的总司令。同时规定:凡属军队的征发调动,非得有宇文护的批准文书不可;而国家事务无论大小,都必须先由宇文护裁决定夺,然后才能奏闻皇帝。

宇文护的府第配有警卫部队,人数远远超过宫廷。因为有宇文护这棵大树罩着,他的儿子和僚属们也都一个个狗仗人势,在外面恣意横行。士民都深以为患,大臣也心怀不满。但惧于宇文护的权势,大家都是敢怒而不敢言。宇文邕一直装聋作哑,对宇文护的胡作非为也是听之任之,不理不睬。

装聋作哑并不是真的聋了,哑了,宇文邕有自己的打算:他想干掉宇文护!

书上记载,这个宇文邕孔武有力,沉毅多智。此人最大的长处就是沉稳,隐忍,所以宇文护让他做了十多年的皇帝,竟然最终也没有看透他的心思。宇文邕平时处事低调,深藏不露,别人无法猜测他的心思深浅。这属于韬光养晦的策略。当然,杀人的事情,特别是杀手握大权的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如果杀人不成,弄不好还会丢了自己的脑袋。宇文觉的失败就是个例子。有前车之鉴,宇文邕不能不加倍小心。

为了确保成功,他找到了卫公宇文直,他是自己的同母兄弟,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还有,此人原来和宇文护关系密切,后来因为打败仗被免职,从此和宇文护结下了梁子。他又联系了右宫伯中大夫宇文神举、内史下大夫王轨、右侍上士宇文孝伯等人进行谋划。

选择什么样的时机下手呢?

他们想到一个可以利用的生活细节。

宇文护每次在宫中见到宇文邕,都行兄弟之礼,而不是君臣大礼。太后给宇文护赐坐,宇文邕就站立在一旁。他们认为,这个时候,宇文护没有戒备,可以伺机下手。

机会很快就来了。

公元五七二年三月十四日。

这一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春风和煦。

宇文护从同州返回长安,宇文邕驾临文安殿接见他。然后和往常一样,宇文邕带着宇文护到含仁殿参见太后。路上,宇文邕对他说:“母后年纪大了,还喜欢饮酒,我多次劝她,她都不听。今天见面时,希望您能好好劝劝她老人家。”

宇文邕说得十分诚恳,甚至还带有央求的语气。说罢又从怀里掏出《酒诰》递给宇文护,说:“到时候你可以给她读读这个。”

宇文护不知是计,进殿后见到太后,请安完毕,就开始规劝太后戒酒,然后还真对着老太太念起《酒诰》来。

宇文护正读得起劲时,一旁站立的宇文邕趁机拿出玉笏,对准他的后脑勺猛地一击。宇文护没有练过铁头功,当场跌倒在地。

宇文护只是被打晕了,他还没有死,宇文邕赶紧命令太监何泉上来帮忙。

何泉这小子,估计平时被宇文护吓怕了,腿打颤,手发抖,一连几刀都没有砍中要害。危急关头,躲在门内的宇文直跳了出来,拿出利刃一阵猛刺猛砍,终于把宇文护杀死,随即割下了他的脑袋。

宇文护也该死了。从公元五五七年到五六〇年,短短三年多时间里,他先后害死了西魏恭帝元廓、北周的闵帝宇文觉和明帝宇文毓三个皇帝。平均一年宰掉一个国家元首,堪称一代屠龙高手。

好在他遇到了宇文邕,不然,他的屠龙纪录还会不断地刷新。

为了斩草除根,宇文邕又发布诏令,处死了宇文护之子柱国谭国公宇文会、大将军莒国公宇文至、崇业公宇文静,同时处死了柱国侯伏侯龙恩、龙恩之弟大将军侯伏万寿、大将军刘勇等人。当然,他也没有放过那个给明帝下毒的厨师李安。据说杀掉李安时,朝中许多大臣不明就里,还埋怨皇帝为什么跟一个厨师过不去啊?

二十一日,宇文邕颁布诏令:任命尉迟迥为太师,柱国窦炽为太傅,李穆为太保,齐公宇文宪为大冢宰,卫公宇文直为大司徒,绥德公陆通为大司马,柱国辛威为大司寇,赵公宇文招为大司空。

经过对朝廷主要官员的调整,宇文邕从此大权独揽,成了名副其实的国家元首。第三回一伐齐国后来谥号是“武”,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容易地记住宇文邕这个人,从本节开始,正式称呼他为“周武帝”。

封建社会讲究避讳,其避讳的原则就是孔子著《春秋》时候留下来的“三讳”: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长者讳”。现在是二十一世纪了,不太讲究这个,但称呼官位比直呼其名更容易让人接受,这应该是个不争的事实。举个例子,王二狗当了某局局长,你喊他王二狗还是喊他王局长?这个就不用讨论了吧?

周武帝亲政伊始,轻徭薄赋,减免刑罚,大赦天下囚犯。难能可贵的是,他不是单纯地发号召作指示,而是自己带头,身体力行,戒奢行简。他多次强调:要想政事平静,首先要做到不骚扰百姓;要想使政治安定,首先要停止各种繁重的徭役。

其中“不扰民”,可以看做是其治国理念的核心。千年之后,依然放射出熠熠光辉。

五月二十一日,因为大旱,武帝就在朝堂召开抗旱工作会议,分析灾情,研究对策。在讲到旱情发生的原因时,周武帝不无愧疚地说道:“正当农忙之际,大旱不雨,节序失调,大概还不仅如此,国家一定还有别的问题。老天为什么这样惩罚我们呢?难道是因为我的德行不厚、名望不高吗?难道是因为我平时赏罚不公吗?难道是因为我用人不当吗?请各位结合自己的情况分析判断,尽情直言,不要有半点隐瞒。”

本来是一场自然灾害,为人力所不及,但周武帝却自己带头,让大家从工作的角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从而在朝廷之中,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运动。

这就是领导的艺术。

在周武帝的感召之下,大家纷纷反思自己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各自引咎自责。有的唉声叹气,有的诅咒发誓,有的捶胸顿足,有的痛哭流涕……一时间,整个朝堂成了教堂,文臣武将都在对自己过往的行为进行真诚地反思与忏悔。

通过这一次运动,大家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明确了方向。更为重要的是,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

凑巧的是,这天夜里,老天真就下了一场透雨。

后来,一遇到自然灾害,武帝就用这样的方法,把大家的工作检查一番,让大家的认识提高一层。

国内的问题解决了,周武帝就把目光投向了邻国北齐。

公元五七五年三月二十三日,周武帝召集大将军以上的官员,在大德殿召开军事动员会议。他说:“太祖皇帝(指宇文泰,其实他没有当过皇帝,这个‘太祖’属于后来追授的荣誉称号)承受天命,神威英武,开创大业。凡军威所向,皆不战而胜。现在只剩下伪齐尚怀野心,还未臣服,虽然屡次征讨,但大功未成。我继位之初,由于大权旁落,难有作为。自从亲理万机之后,便开始谋划东征,节衣缩食,修整军备,数年以来,已大体作好征战准备。伪主昏庸暴虐,一意孤行,伐除残暴,正是时机。现在我打算出兵数路,水陆并进,北守太行山路,东扼黎阳险关。倘若攻克河阴,则兖、豫两地可不战而下。然后养精蓄锐,待敌军来犯。只要我们在此过程中能够抓住一次战机,就完全能够战而胜之,一举灭掉北齐,从而光大太祖的基业,扬我大周的威名。各位以为如何?”

周武帝不仅讲了灭齐的重大意义,还特别讲到了具体的战略部署。大家听了,都纷纷点头称是。

二十四日,周武帝正式下诏伐齐。

周武帝下达诏令,任命柱国陈王宇文纯为前一军总管,荥阳公司马消难为前二军总管,郑国公达奚震为前三军总管,越王宇文盛为后一军总管,周昌公侯莫陈琼为后二军总管,赵王宇文招为后三军总管。同时命令齐王宇文宪率军两万进发黎阳,随国公杨坚(注意这个杨坚,他开始登场表演了)、广宁侯薛回率水军三万由渭水入黄河,柱国梁国公侯莫陈芮率军一万扼守太行道,申国公李穆率军三万扼守河阳道,常山公于翼率军两万由陈、汝出发,与其他各路大军遥相呼应,伺机推进。

二十九日,周武帝亲率六万大军,直指河阴。

八月二十一日,大军进入齐国境内。

周武帝率领的军队堪称“文明之师”。所到之处,禁止砍伐树木,不准践踏庄稼,违犯者以军法处置,绝不姑息。

严明的纪律是战斗力的保障,强大的军队肯定都有钢铁一般的纪律。这是由无数的事实证明了的真理。

二十五日,周武帝亲率诸军进攻河阴大城,很快得手。然后又进攻子城,由于子城的守卫森严,一时未能攻下。但恰在此时,周武帝患了重病,而且是一病不起。

这个病来得真不是时候。

周武帝是整个军队的灵魂,他一得病,这仗就没法打了。

九月九日夜,周武帝抱憾之余,下令全军撤回,水军将船只焚毁后退却。

一伐齐国,看似无功,但周武帝通过此举,检验了北周军队的战斗力,并且通过实地作战,为后来二伐齐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第四回二伐齐国(一)我们说了,周武帝一伐齐国,因为突发重病,结果是抱上面憾而归。但周武帝是个执着的人,既然认定了目标,他就会全力以赴,并且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公元五七六年九月初一,周武帝在正武殿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为东征祈祷。二伐齐国自此拉开了序幕。

我们先聆听一下他的动员报告:“我以前多次深入齐国的境内,对那里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他们的朝廷昏暗,奸佞当道,忠臣义士蒙冤受屈,平民百姓叫苦连天。他们的军纪涣散,将领无能,指挥打仗如同小孩子玩游戏那样,随心所欲,毫无章法。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大好机会,如果我们现在不去谋取,将来就会留下悔恨。去年进军河阴,就如同用手拍打对方的后背,但没有扼住他们的咽喉。这一次我打算调整战略,首先攻击晋州。为什么呢?因为晋州原是高欢发迹之地,是龙脉所在;另一方面,这里也是镇守统辖的军事重镇,所以对方一定会拼了命地前来救援。那时候我们的军队严阵以待,寻找恰当的时间发起攻击,一定可以大获全胜。然后借着破竹之势,大张旗鼓地向东进攻,足以捣平他们的巢穴,进而统一天下。”

武帝的报告应该很长,但我们只能看到历史上记录的这一小部分。从这段文字来看,这个报告分析入理,见解独到,也很有感召力。但书中记载,将军们的反应平平。当然,这也很好理解,你想想,谁愿意放着好日子不过,去战场上拼命啊?当然,我以为将军们对伐齐的冷淡可能还有另外两个原因:一是齐国并非软柿子,未必一下子就能捏扁;二是上次出征无功而返,多少也让大家心里有点忐忑。

但周武帝不会因为大家的反对就放弃自己的主张。一般而言,有魄力的领导都是如此,否则就失去了应有的权威。伐齐是必须执行的命令,谁也改变不了。理解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有意见你可以保留,但仅仅限于保留。

为此,他又下了一道十分严厉的命令:“机不可失。凡阻滞我军事行动的人,一定按军法制裁!”

军令如山。此令一下,就等于完全断了反对派和骑墙派的后路。

说干就干。

公元五七六年十月初四,周武帝亲点大军,任命越王宇文盛、杞国公宇文亮、随国公杨坚为右三军,谯王宇文俭、大将军窦恭、广化公丘崇为左三军,齐王宇文宪、陈王宇文纯为前军。一声号令,大军浩浩荡荡,越过边境,向齐国的腹地挺进。

十八日,周武帝抵达晋州,陈兵汾曲。派齐王宇文宪领兵两万在雀鼠谷驻守,陈王宇文纯率步骑兵两万在千里径驻守,郑公达奚震率步骑兵一万在统军川驻守,大将军韩明率步骑兵五千人在齐子岭驻守,焉氏公尹升率步骑兵五千人在鼓钟镇驻守,凉城公辛韶率步骑兵五千人在蒲津关驻守,柱国宇文盛率步骑兵一万在汾水关驻守。而赵王宇文招则率步骑兵一万,从华谷进军,攻打汾州的一些城池。

周武帝当天从汾曲亲临晋州城下督战。最高领导人的到来,无异于给大伙打了一针兴奋剂。北周军队士气大振,他们猛冲猛打,连战连胜。尽管眼下晋州还在齐人手里,但周武帝相信他们不会坚持太久,北周的攻城部队已经看到胜利的曙光了。

二十五日,北齐的行台左丞侯子钦出城向北周投降。二十七日,防守北城的晋州刺史崔景嵩招架不住了,晚上也派使者出城请降。

当然,投降不能两手一举就算了事,总得向人家表示表示,比如提供个军事地图、打个前锋什么的。有了这些降将帮忙,战事急转直下,晋州很快被攻克,八千人多齐国甲士成为俘虏。

在过去,由于国家的专制性质,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往往就是两个国君之间的博弈。他们的治国才能、意志品质和领导能力等,往往对战争的走向和最终的胜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前面我介绍了北周武帝,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他的对手北齐后主高纬。

公元五六五年,北齐建国十七年后,高纬即位,史称北齐后主。高纬继位的时候年仅十岁,其实他的老爹,也就是齐武成帝高湛还没死。据说有一天,高湛看到一颗彗星划过天空,不知是福是祸,就去请教占星高手。这位星象家告诉他这是除旧布新之象,得换个皇帝才行。于是他便把皇位传给了儿子,自己做起了太上皇,也就算是上应天象吧。当然这样做实在是有点自欺欺人,不,应该说是自欺欺“神”:如果江山不变,领导人的权力在一个家庭成员内部完成交接,就算是应了除旧布新的天象,那么老天爷也太容易糊弄了吧。

高湛这样做本来是想保住江山,但最终没能如愿。他的儿子高纬还是把江山弄丢了,要不怎么把高纬称作“北齐后主”呢。

北齐的灭亡证明:老天爷不是那么容易糊弄的,天不容欺,天不可欺。

后主嘛,都是要倒大霉的,但倒霉之前,一般还是很快乐、很幸福的。比如刘禅,比如李煜。高纬也不例外。

高纬昏庸无度,荒淫无度,还得加一条:荒唐无度。

如果要给中国历史上的荒唐皇帝作一个排名,高纬绝对是不能漏过去的一个。

我们先列举几个历史上比较有名的荒唐帝王:

1.一心向佛的南梁武帝萧衍

萧衍是南梁的开国之君,在位四十八年,但此公后来却不想当皇帝,只想做和尚,信奉佛教达到痴迷的程度。一次去寺庙拜佛,说什么也不愿意回去了,强烈要求就地出家。后来在大臣们的苦苦哀求下,当了四天和尚的萧衍才勉强同意回宫。为了还俗,向寺院赎身,他又向寺庙捐献了一亿钱的善财。后来他又数次舍身入寺,不理朝政,却写了大量的佛教著作。人家不单研究佛经,还身体力行,吃斋念佛,不沾酒肉。看这皇帝当的,怎么看怎么像方丈。

2.想当土匪的皇帝高从海

高从海是五代时期南平第二任君主,平素沉溺游乐,不喜朝政。可能他认为当皇帝大权在握,说什么是什么,不够刺激。于是就想出了一个特别冒险特别刺激的节目:当拦路抢劫的“响马”。他化装埋伏,经常抢劫路过自己辖地的使节,并且乐此不疲。不过如果被人检举揭发了,他也敢作敢当,并不否认自己的所作所为。当然,谁都拿他没办法,人家毕竟是这个国家的大爷啊!只是遇到外国的交涉就麻烦点,好在高从海能够把原物奉还。此公抢劫不为谋财,就图个新鲜刺激。

3.醉心木匠活的明熹宗朱由校

朱由校自幼就十分喜欢干木工活,估计是鲁班转世。后来做了皇帝也是不理朝政,整天沉迷于刀锯斧凿之中。什么桌子板凳、衣柜妆台、亭台楼榭,他什么都能够做出来。但不能跟他讲治国,讲朝政,一提就头疼,一说就咬牙。如果你能跟他谈谈器具的加工制作之术,那可就算找准了话题,人家能三天三夜说个没完。只是放眼满朝文武,喜欢木工活的人太少了!还是那句话:人海茫茫,知音有几?

4.“六不做”皇帝朱翊钧

明朝还有一个皇帝也够荒唐的,那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此公的最大特点就是“怠政”:书上记载,这个皇帝身居后宫,除了吃喝玩乐,就是睡大觉。等到睡足了,睡醒了,起来之后,继续吃喝玩乐。而他“怠政”的突出表现就是大臣给他总结出的“六不”,即“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他还创造了一项在位期间长达二十八年不上朝的世界纪录。

当然,历史上荒唐的帝王还有很多,我们仅仅列举上面几个例子,来说明荒唐的帝王不只高纬一个。但论起荒唐的程度,高纬绝对不输给他的那些帝王同行。

高纬小时候有个奶妈,叫陆令萱。此人不仅会给小孩喂奶,还会给大人喂迷魂汤。她运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讨好胡太后,结党营私。高阿那肱、穆提婆、韩长鸾等奸佞小人搅和在一起,结成利益集团,把持了朝政。他们贪污受贿、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滥封官爵。一时之间,奴婢、太监、倡优等人都被加官晋爵。仅领军将军就增加到二十人,开府一职的官员达到一千多人,仪同官职更是难以计数。

这里有必要解释一下“开府”和“仪同”这两个词。“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如三公、大将军、将军等)建立府署并自行选拔配备僚属。本系三公[也就是三司,即司马(在汉代是太尉)、司徒、司空]所享的特殊待遇。非三公而仪制同于三公,也就是说不是三公之一却享受三公待遇者,叫“仪同三司”,因而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

由于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职权不明,结果朝廷下达的诏令、文书,几十个官员都是在上面写个“依”字便扔到一边,类似我们现在的“照办”两个字。但“照办”却并没人“去办”,国家的行政效率可想而知。

高纬还喜欢大兴土木。领导喜欢搞基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比如商纣王、秦始皇、汉武帝等,他们都曾经搞过规模浩大的建设工程。

高纬不单在都城建殿筑舍,还在晋阳大建十二座宫殿。宫内的珍宝数不胜数,扔得到处都是。高纬又下令在山上开凿两座大佛,叫工匠们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地工作。晚上则用油作燃料,一夜之间燃油数万盒,灯火通明,方圆几十里内都如同白昼。

还有令人咂舌的,高纬给他的牛马狗鸡也授予了官职。他的爱马封为“赤彪仪同”“逍遥郡君”“凌霄郡君”;斗鸡的爵号有“开府斗鸡”等。其享受的待遇类同大臣,有些方面甚至还要超出大臣很多。

现在我们说,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要爱护动物。在这方面,高纬已经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那时候国际上还没有绿色和平组织,不然,高纬也一定能拿个动物保护方面的杰出贡献奖。

为了增加财政收入,高纬还做了一个很雷人的规定:凡国中之人,只要出钱就可以当官;凡重罪之人,只要出钱就可以免死。如此一来,富人横行,穷人无助,整个国家变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社会不公有许多种,司法不公是最严重也是危害性最大的一种。它将会打乱已有的社会秩序,动摇现有统治的基础,从而使得整个国家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所以即使是在封建专制时期,历代统治者也是极力高扬“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大旗,尽管与实际的司法实践存在着差距,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起到了安抚人心的作用。

高纬这样做,无异于是把占有社会财富较大份额的上等人和贫苦的普通大众完全对立了起来。

我们可以用“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来形容高纬治下的北齐。

老在天堂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掷千金,酒池肉林,时间长了,高纬也感到了无聊与乏味。他需要刺激,需要新鲜,需要激情。他在出门巡查之时,经常会看到许多流浪的乞丐,不知他脑子里哪条神经出现了短路,竟然想去穷人的圈子里体验一把。他忽然感到做个乞丐也挺好玩的,于是就煞费苦心地在皇宫的一个花园旁边建了一处仿真版的贫民村。闲着无聊的时候,吃饱了撑得难受的时候,高纬就让太监宫女装扮成村民,自己亲自穿上破烂的乞丐服,手里拿着一条木棍,端个破碗,向着他的那些化妆成村民的大小太监宫娥彩女可怜巴巴地哀求道:“行行好吧,给点吃的吧。”

不仅如此,这位后主还特别喜欢做生意。为了过一下买卖瘾,他让人仿造民间的交易市场,自己一会儿去一个摊点当买主,一会儿又去另一家店铺装卖主。自说自话,讨价还价,说得满口白沫,忙得不可开交。

高纬还是一个游戏迷。他酷爱玩打仗的游戏,特别喜欢搞城池攻防。为了增加游戏的真实性和现场感,他让士兵身穿黑衣模仿羌兵攻城,自己则带着一帮妃子守城。当然这个攻守之战很不对称,为什么?因为攻是假攻,防是真防。你想想,这些士兵哪敢跟皇上较真啊?所以都是做做样子,目的在于哄皇上高兴。但皇上的防守却是实实在在的,用弓箭在城上射杀。所以每次做这种攻城游戏,都有很多士兵死于他的箭下,少则数十,多则上百。

玩的就是心跳,还得加一句,玩的就是人命。看来陪领导玩也是有风险的,弄不好还有性命之忧。

高纬有个弟弟叫高绰,虽然贵为南阳王,但也是一个十足的恶少。一次,高绰在街上闲逛,看见一个少妇抱着小孩,这家伙二话不说,上前夺掉孩子,扔在地上喂他的波斯狗。少妇眼见自己的孩子被群狗撕咬,大声哭叫,高绰毫无怜悯之心,又纵狗噬咬妇人。狗刚吃完孩子肉,对大人肉似乎没什么兴趣,他就把小孩身上的血涂满少妇全身。这些西洋狗闻到血腥,立刻又野性大发,于是一哄而上,很快就把少妇撕裂吃净。可怜一对母子,就这样被高绰活活虐杀了。这件事情传到高纬这里了,这位皇帝忽然良心发现,觉得弟弟做得有点过分了,于是一道圣旨将其召回,准备好好教训他一下。但等到兄弟见了面,经不住高绰一番摇唇鼓舌,高纬很快就被这个会玩的弟弟折服了,教训之事也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高绰给这位哥哥介绍了一个惊险刺激的节目:蝎猴大战。就是先找一个大盆,里面放一些蝎子,再把一只猴子丢进去,然后观赏蝎子与猴子的搏斗。

高纬听后,很受启发,立马就派人连夜搜寻蝎子。君命难违,手下官吏就带着一帮人,点着油灯,举着火把,四下搜寻。什么墙根之下,草丛之中,凡是蝎子可能藏身的地方,都挖地三尺找了个遍。功夫不负有心人,到了天明时分,还真收集到了两三升蝎子。高纬急不可耐,立即命令手下把蝎子放进一个大浴盆,然后又把一个人扒光衣服绑起来丢进盆里。

好家伙!弟弟用猴子,到他这里改用活人了。怎么样?有创新吧?蝎子一起上来猛蜇,把那个盆中之人蜇得浑身乱抖,号叫连连。

高纬见了,哈哈大笑。高兴之余,他又埋怨起高绰:“这么好玩的事,为什么不早告诉我啊?”

高绰当场表态,将来如果有什么好的节目,一定请哥哥共赏。

高纬还是一个音乐爱好者,不单喜欢唱歌,他还常常自己谱曲。怎么样?人家还是创作型的歌手,有才吧?这个音乐才子过得很是快乐,自称“无愁天子”。他时不时地拿起琴瑟,自弹自唱。宫内近千名太监、宫女一齐伴唱,整个皇宫立马变成国家大剧院了,歌声缭绕,响彻云天。

高纬的后宫有佳丽五百,这个本没什么稀奇的,白居易说唐明皇还“后宫佳丽三千人”呢。稀奇的是高纬给她们每个人都封为郡官,都赏赐一条价同万匹布帛的裙子和价值千两黄金的镜台。

乐师曹僧奴有两个女儿,都是如花似玉貌若天仙,二人都被选入宫中。但大女儿端庄正派,不善言笑,更不懂淫媚之术,应该属于那种“冷美人”吧。高纬看她一脸冷漠,就勃然大怒,下令剥掉她的面皮,逐出宫去。小女儿善弹琵琶,又乖巧可人,讨得高纬欢心,不久册为昭仪,极受宠幸。如此,皇后穆氏就被冷落了,她妒火中烧,就诬陷曹昭仪有厌蛊术。糊涂的高纬还真相信了,于是就将曹氏赐死。可怜这一对姐妹花,在高纬的淫威之下,双双凋零。

曹昭仪死了,穆皇后也没能春梦再圆,因为高纬很快又迷上了一个董美人。穆皇后一筹莫展,只好每天对自己的从婢冯小怜哭诉。为了报答主子的恩情,冯小怜想出一计,愿以身做饵,勾引皇上以离间诸宠。穆皇后考虑再三,实在想不出别的办法,只好咬牙答应了。

于是冯小怜就走进了高纬的视野,也走进了历史的前台。(二)

周武帝伐齐,齐国完全没有准备。这几天,北齐后主高纬正带着他的淑妃,也就是著名的美女冯小怜,在祁连池狩猎,玩得正高兴。为了不扫领导的兴,右丞相高阿那肱自作主张,隐瞒了前线的告急文书。从早晨到中午,奏报来了三次,都被这个右丞相给压下了。他说:“边境有点小动静,这是很平常的事,何必急着来奏报啊?”

这世界总有一些人,他们办事无所谓对错,无所谓原则,一切都是看上司的脸色。只要能让上司高兴,其他任何要紧事都可以置之脑后。而这样的逢迎之徒,往往在仕途上踌躇满志春风得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就是小人,在朝廷上就是佞臣。但小人往往得志,佞臣常常得势。生活就是这个样子,你不服气不行,高阿那肱就当上了右丞相。

傍晚,告急的使者再次到来,说:“平阳已经陷落”。平阳是晋州的门户,平阳陷落意味着晋州也已经不保了。高阿那肱这才觉出事态的严重,赶忙向高纬上奏。

高纬一听,有情况,那就赶紧回吧。

没想到冯小怜还没玩够,要求皇上再围猎一次。冯小怜估计也不会开弓放箭,她的兴趣全在“看”上:看鹰飞犬奔,看鹿跑兔藏,看枪来箭去,看人来人往……

关键时刻,高纬表现出了“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的伟大情怀,毅然把军国大事丢在一边,做出了一个十分“雷人”的决定:继续围猎。

管他娘的什么晋州平阳,先让美人玩好吧。

这就是爱情的魔力。

高纬为什么这么宠爱冯小怜?答案很简单,人家长得漂亮啊。

有人把冯小怜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美女。前四个,西施、貂蝉、王昭君、杨贵妃,不必说了,都有倾国倾城之貌。而这个冯小怜,也绝对是个旷世尤物。有人说她长得玉体挺拔,曲线玲珑;肌肤鲜嫩,吹弹可破;声如娇莺,气息如兰。还有更绝的,说她冬天柔软如棉,温暖似羽;夏天润滑如玉,阴凉如冰。

你看看,跟这样的美女在一起,都不需要买空调了。不单如此,人家还多才多艺,据《北史》上记载,她“慧黠,能弹琴,工歌舞”。如此聪慧美丽的女子,还不让人爱煞!

冯小怜原来是皇后的婢女,这个我们前面介绍过了,后来被高纬发现,从此爱不释手。皇帝不是发现治世之才,而是发现绝代佳人,你可以从中看出这位领导平时的工作重心都放在哪里了。

据说高纬在与大臣们议事的时候,都要把冯小怜抱在怀里,或者放在膝上。如此尤物,让大臣们常常看得眼睛发直鼻子喷血。高纬倒是大方,没有搞什么金屋藏娇。为了让大家都能领略到冯小怜的美丽风光,高纬还别出心裁地让冯小怜脱光玉体,躺在朝堂之上,让大臣们轮流参观。当然,不能白看,得掏钱买票,票价也很是不菲,所谓“千金一观”。

这应该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件大事,而“玉体横陈”的典故据说就由此而来。

所以冯小怜应该是中国历史上较早为艺术而献身的人体模特。有些文章说她是中国第一个人体模特,我查了一下资料,这个说法不够准确,因为还有比她更早的。

在《汉书·广川惠王去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广川惠王刘去有个妃子叫陶望卿,曾经请画师为她画像。画像时,“望卿袒裼傅粉其旁”,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陶望卿袒露着身体在画师旁边擦粉。由于记录得简单和模糊,我们无法弄清这种“袒露”是一丝不挂还是有所保留,但基本上可以断定:这应该是迄今为止关于人体模特的最早记录。

但陶望卿这个献身艺术的行为太大胆了,或者说太超前了。这是一次美丽的展示,展示的结果却十分不妙:引来了大家的非议,更招来了王后的嫉妒。

在旧戏曲和旧小说里,王后一般都是嫉妒心很强的角色,她们不仅醋性十足,往往还非常地凶狠和恶毒。而她们摧残的对象,往往就是那些初得宠爱的妃子,或者她们看不顺眼的善良而柔弱的宫女。

这个王后也不例外,所以陶望卿很快就倒霉了。她不断受到王后的陷害、摧残和凌辱,包括皮鞭抽打、烙铁加身、割鼻剪舌……最后又被放到锅里蒸煮,据说是煮了一天一夜,最后就成了一锅肉汤。

陶望卿是典型的红颜薄命。

红颜薄命,是套在无数美女头上的魔咒。这个魔咒让无数的美女心存畏惧,也让无数不太美丽的女子获得了某种心理上的安慰。

冯小怜也没有逃出这个魔咒。

北齐灭亡后,她先是被周武帝作为战利品赏赐给最不浪漫的木头人宇文达。宇文达后来被杨坚诛杀,杨坚又将她作为礼品赐予在邺城之战中的有功将领李询。李询的母亲对这个儿媳不太感冒,这里面还有一个死结。她当年也有一个女儿在北齐的宫中服侍后主,但因为冯小怜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这个李美人一直备受冷落和煎熬,最终还丢了性命。俗话说“山不转水转”,又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现在,这个当初让自己女儿嫉妒万分痛苦万分的女人居然走进了自己的家门,而且还是以小媳妇的身份。她不愿意失去这个替女儿报仇的机会,于是就变着法子折磨冯小怜。什么金枝玉叶,什么千金之躯,什么如花似玉,什么倾国倾城,在老太太眼里什么都不是。她就是一个下人,一个婢女,一个奴仆,一个害死女儿的凶手。她令冯小怜改穿布裙,每天洗衣、做饭、舂米、劈柴,而且经常羞辱谩骂。冯小怜哪受得了这个?每天以泪洗面、痛不欲生,最后趁人不备,偷偷把一根绳子套在脖子上,给生命打了个死结。这是后话。

现在的冯小怜过得很好,有人宠着,爱着。

玩够了,玩累了,冯小怜也不折腾了,高纬这才匆匆集结军队,去保护他的江山。

二十八日,高纬兵分为三路:一路向千里径开进,一路向汾水关出击,自己则统率大军向鸡栖原进发。

此时,驻守汾水关的宇文盛派人告急,宇文宪便率领军队去救援。北齐军队退走,宇文盛看到援军到了,精神大振,立即鼓足勇气在后面追击。北齐本来处于攻势,现在因为惧阵退却,所以士气低迷,很快被宇文宪打败。

兵者,气也。如果士气没有了,基本上就与胜利无缘了。因此如何激励士气,如何让将士们保持旺盛的斗志与昂扬的精神,就成了古往今来的军事理论家们一直研究的课题。

战场的形势可谓是瞬息万变,攻守一瞬间,胜败一念间。所以作为指挥官,就需要抓住战机。那些优秀的将领都是能对战场形势做出精确判断的人。

还没喘口气,宇文椿这边又面临危险,宇文宪又赶紧回军救援。

这下好,宇文宪成了战地救火机了。

宇文宪治军有方,他的军队军容整齐。与北齐军队对峙期间,齐军一看宇文宪的旗号就心里发虚。不过因为宇文宪重任在肩,加上又不太了解齐军的实情,所以也不敢贸然出击。后来周武帝召宇文宪回去,他便趁着夜色悄悄撤退。北齐的军队紧张了一夜,天明的时候才发现,宇文宪的部队早跑没影了。

十一月初四,高纬来到失陷的平阳。

周武帝认为北齐军队刚刚集结,声势很盛,为避其锋芒,就率部向西移动,留下梁士彦守城,让齐王宇文宪殿后。北齐军队追来,宇文宪和宇文忻各领一百名骑兵英勇阻击,杀死北齐的勇将贺兰豹子等人。北齐军队一见主将死了,无心恋战,赶忙退走。宇文宪也不敢追击,趁机带领军队渡过汾水,一路急行军,终于在玉璧追上了大部队。

北齐军队便围住平阳,切断了平阳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此时,平阳就成了一座孤城。

为了迅速攻克平阳,扭转在军事上的被动局面,齐军开始了不分昼夜地进攻。城上的敌楼和矮墙都被夷平,残存的城墙,只有六七尺高了。而城外的援兵又迟迟没到,形势十分危急,大家心里都在打鼓,有些人甚至已经做好了失败的打算。

关键时刻,梁士彦站了出来。他激励将士们说:“报效朝廷的时候到了,让我们抱定血战到底的决心。如果今天战死,我一定先你们而死。”

主将如此气魄,大家都深受鼓舞,于是群情振奋,呼声动地。于是奋力冲杀,以一当百。有战死之士,无后退之兵。

在将士们的拼死抵御之下,北齐的进攻被暂时击退。趁此机会,梁士彦立即下令修复受损的城墙,他的妻妾也和士兵百姓一起劳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