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制剂技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7 10:01:05

点击下载

作者:丁立、邹玉繁 主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药物制剂技术

药物制剂技术试读:

前言

“药物制剂技术”是高职药品生产技术、药学、药品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或方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由于课程内容涵盖药品生产、技术流程、设备操作、GMP实施、药品标准执行、物料流转、质量管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技能、素质和态度,因此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

在十余年的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编者深深体会到高职学生的知识传输、技能培养和素质提升都是通过专业核心课程来实现的,而课程的载体是教材。如何编写一本紧贴岗位能力、工作项目和操作任务需求的高质量教材,一直以来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借助这次国家高职专业目录调整和“十三五”规划教材编写的机会,我们希望能够把多年专业教学经验的归纳和思考、诸项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以及以往积累的教学素材和相关资源,融合到新编教材中去。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终于得以顺利完稿。本教材具有以下几个特色:一是编写纲目上做了较大的改革和创新,首次提出“囊型制剂”“雾型制剂”“膏型制剂”等概念,对日新月异的药物制剂技术发展、理论和实践精华,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了梳理、归并、凝炼并有所突破;二是实验部分体现微格化的教学理念,将大量原创的图片、案例等内容编入教材,对制药类院校常见的药剂学实验逐一审视、摸索、验证、修正、完善,从配方、制备工艺两个角度对14个药物制剂实验一一进行查对,删、减、修、补、改,力争每一个实验都能保证70%以上的学生经努力可以获得满意的设计效果;三是在内容编排上通过“生活常识”“知识延伸”“课堂互动”等形式凸显专业核心课程的实用性、技能性和引导性,以此引导学生热爱、沉浸、探索和提升。

本教材共18章,附设14个实验。结构上分基础知识、液体制剂、固体制剂、其他制剂和生物药剂学、药剂实验共6部分。编纂的分工:丁立总揽全局,负责全书的布局设计,包括全书审稿,并编写第1章和所有实验部分;邹玉繁负责统稿、总审,并编写第3、4章;刘黎红负责编写第8、9章,审第1~4章、第6章;孙婷婷负责编写第15、18章,审第8、9章、第12~14章;刘洋负责编写第12~14章,审第5章、第10、11章;郑永丽负责编写第5章、第7章;赵静负责编写第6章;陈娜负责编写第11章,审核所有实验部分;张婧负责编写第10章;许良葵负责编写第2章;邵继征负责编写第16章;田宇光负责编写第17章。感谢每一位编者的精心、恒心和耐心!

本书适用于高职院校的药学、药物分析技术、药品经营与管理、药品生产技术等专业的学生选用。本书还可用作药学和制药相关的其他专业学生的教学用书。

编写过程是痛苦和快乐并存的旅程。由于凝聚了心血,付出了辛劳,汇集了智慧,激发了灵感,期望此书在不断发展、完善的基础上,为更多的人所喜爱。限于资历、学识、时间等因素,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望阅读和使用者谅解并不吝指正!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丁立2016年5月31日于广州

第一部分 药物制剂基础知识

第一章 药物制剂与药物剂型《药物制剂技术》的主要内容是药剂的处方设计、基本理论、制备工艺、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具有工艺、技术和应用性质,是一门综合性的药学专业课程。课程的核心和本质是药物制剂的处方和工艺——处方阐释药物制剂中的成分、比例及用量,工艺阐释如何制备成剂型。处方和工艺的支撑是质量控制和检测。完美的处方、精湛的工艺、严格的质控是药品合理应用的基础。第一节 药物制剂

药物制剂是指根据药典或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标准,为适应治疗、诊断或预防的需要而制成的药物应用形式的具体品种,简称制剂。根据国家药典或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质量标准,同一种药物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例如抗病毒药利巴韦林可制成片剂供口服给药,也可制成注射剂用于静脉给药,还可制成滴眼剂供眼部给药以及气雾剂用于口腔、鼻部给药等;同一种剂型可以适用于多种不同的药物,如片剂中有青霉素V钾片、非洛地平缓释片、格列齐特片等,注射剂中有头孢拉定注射液、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等。在各种剂型中都包含有许多不同的具体品种,我们将其称为药物制剂。一、几组重要概念

1.制剂与剂型

任何药物在供临床使用前都必须制成适合治疗或预防的应用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注射剂、软膏剂及气雾剂等。根据药物使用目的和药物性质不同,可选择适宜的不同剂型;不同剂型的给药方式不同,导致同一药物在体内的行为及药理效应也有可能不同。

因此,药物制剂是药剂学研究的对象以及临床应用的具体品种。在中药制剂领域,还包括方剂。凡按医师处方专为某一患者调制的并指明具体用法、用量的药剂称为方剂,方剂一般是在医院药房中调配制备的。研究方剂的调制理论、技术和应用的科学称为调剂学。

简单地说,药物制剂通常是由一种活性成分的名称加一个剂型构成的。

2.药物与药品

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所用物质的统称,一般分为中药、化学药和生物药物。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药品侧重于“物品”或“成品”,往往是指明了适应症或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的具体类别的药物;药物侧重于“物质”,含义更宽泛。

3.药品批准文号与产品批号(1)药品批准文号:是标注于药品包装上,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技术评审,批准药品生产企业进行药品生产的文号。药厂要获得一个药品批准文号,通常要基于大量的基础性研究,付出高昂的人力、物力、财力,历经严格漫长的审评过程。

药品批准文号格式:国药准字+1位大写英文字母+8位数字,试生产药品批准文号格式:国药试字+1位字母+8位数字。化学药品使用字母“H”,中药使用字母“Z”,保健药品使用字母“B”,生物制品使用字母“S”,体外化学诊断试剂使用字母“T”,药用辅料使用字母“F”,进口分包装药品使用字母“J”。数字第1、2位为原批准文号的来源代码,其中“10”代表原卫生部批准的药品,“20”、“19”代表2002年1月1日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药品,其他使用各省行政区划代码前两位的,为原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药品。第3、4位为批准或换发批准文号之年公元年号的后两位数字。数字第5至8位为顺序号。知识延伸各省区市药品批准文号代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字代码分别是11—北京市,12—天津市,13—河北省,14—山西省,15—内蒙古自治区,21—辽宁省,22—吉林省,23—黑龙江省,31—上海市,32—江苏省,33—浙江省,34—安徽省,35—福建省,36—江西省,37—山东省,41—河南省,42—湖北省,43—湖南省,44—广东省,45—广西壮族自治区,46—海南省,50—重庆市,51—四川省,52—贵州省,53—云南省,54—西藏自治区,61—陕西省,62—甘肃省,63—青海省,64—宁夏回族自治区,6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产品批号:在药品生产中,虽然原料、辅料和工艺相同,但每一批生产出来的产品,在质量和性能上还是有差异的。为了避免混杂不清,每一批产品都有相应的批号。

产品批号是药品生产企业按照自定的编制规则,给每一批药品编制的一组数字和(或)字母数字的组合,用以识别、追溯和审查该批药品生产的历史。在药品包装上,通常把“生产日期”、“产品批号”和“有效期至”邻近印制,后接的数字信息在铝塑包装或外包装工序以现场印制或喷码的形式标注。比如:2016年3月15日生产的一批药品,其产品批号可以标注为“20160315”或“160315”;如3月15日生产了两批药品,则可以“20160315-1”、“20160315-2”,或“20160315A”、“20160315B”等形式标注。

4.药品通用名、商品名和国际非专有名(1)通用名:是指中国药品通用名称,是中文名称,以汉字表述,由药典委员会按照《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组织制定并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备案的药品的法定名称,是同一种成分或相同配方组成的药品在中国境内的通用名称,具有强制性和约束性。因此,凡上市流通的药品标签、说明书或包装上必须要用通用名称。其命名应当符合《药品通用名称命名原则》的规定,不可用作商标注册。(2)商品名:是药品生产厂商自己确定,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核准的产品名称,具有专有性质,不得仿用。同一通用名的药品,由于生产厂家不同,可有多个商品名。商品名须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后方可在包装、标签上使用。商品名不得与通用名连写,应分行。商品名经商标注册后,仍须符合商品名管理的原则。通用名与商品名用字的比例不得小于2:1(单字面积)。通用名字体大小应一致,不加括号。未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准作为商品名使用的注册商标,可印刷在包装标签的左上角或右上角,其字体不得大于通用名的用字。(3)国际非专有名(INN):是世界卫生组织编订的药物(原料药)国际通用名,系英文名称。案例1-1注射用头孢哌酮钠

【通用名称】 注射用头孢哌酮钠

【商品名】 先抗

【别名】 先锋必素、头孢氧哌唑、先锋必、先锋哌酮、氧哌羟苯唑、头孢菌素钠等

【国际非专有名】 Cefoperazone Sodium for Injection

【汉语拼音】 Zhusheyong Toubaopaitongna

5.中间产品与成品(1)中间产品:是指处于加工过程中、尚未形成最终成品的产品。如生产片剂时,加工过程中的混合粉末、颗粒、素片等都是中间产品。(2)成品:是指完成规定的生产和检验流程后,办理完入库手续等待销售的产品。

6.物料与材料

物料是指药品生产过程中投入的各种材料,主要包括原料、辅料、包装材料等。因此材料是个更宽泛的概念,物料则是药物制剂生产过程中的专用术语。课堂互动检索、思考、讨论请检索并列出京都念慈菴蜜炼川贝枇杷膏和复方甘草酸苷片的通用名、商品名、批准文号、产品批号、执行标准,重点思考和讨论批准文号的格式和内涵。二、药物制剂制备工艺的重要性

药物制剂是依据药典或药政部门批准的质量标准,将药物制成适合临床需要的剂型。药物制剂生产过程是在GMP法规指导下涉及药品生产的各规范操作单元有机联合作业的过程。相同的药物制剂可以因为选择的工艺路线或工艺条件不同而对药物制剂的疗效、稳定性产生影响。一方面,药物制剂生产过程中原料药的晶型、药物粒子大小等可以直接影响药物体内释放,进而影响药物体内吸收,影响疗效。例如抗真菌药灰黄霉素,药物经过一般粉碎成细粉后进行制粒、压片,吸收少、疗效低,进行微粉化(粒径5μm)处理,溶出快,生物利用度高,疗效好。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工艺不同而使操作单元有所不同,也可能影响药物制剂质量及进入人体后的释放。再如螺旋藻片剂,由于原料中含有大量黏液细胞,采用一般静态干燥后难以粉碎,同时压片时流动性差,易产生黏冲,造成外观不佳,剂量不准,而采用原料直接喷雾干燥制成粉末,加乳糖直接压片,流动性好,片面佳。此外,生产过程工艺条件控制也直接影响药物制剂的质量。三、药物制剂的发展概况

药物制剂在传统制剂如中药制剂、格林制剂等基础上发展起来,并随着合成药物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不断出现适应治疗需求的新剂型。因而第一代药物制剂是简单加工供口服或外用的膏、丹、丸、散及液体等制剂。随着工业革命的出现,蒸气机的发明,使药物制剂机械化生产成为可能,产生了第二代药物制剂,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乳膏剂、栓剂、气雾剂等剂型。随着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发展以及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出现了第三代药物制剂——缓释和控释制剂,这类制剂改变了以往剂型频繁给药、血药浓度不稳定的缺陷,提高了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减少毒副作用,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固体分散技术、微囊技术等新技术的出现,发展了第四代药物制剂,靶向制剂可使药物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提高疗效的同时降低全身毒副作用。而反映时辰生物技术与生理节律的脉冲式给药,根据所接受的反馈信息自动调节释放药量的自调式给药,即在发病高峰时期体内自动释药给药系统,被认为是第五代药物制剂。正在孕育的随症自动调控个体给药系统可称为第六代药物制剂。第二节 药物剂型一、药物剂型的重要性

剂型的作用就像碳氢氧氮等元素组成大自然一样,是与药物制剂须臾不可分离的基本构成元素。所有的药物在发挥预防和治疗功能、应用于人体之时,必然是以剂型的形式呈现,对药效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剂型适应不同的临床要求

病有缓急,症有表里,药物制成不同剂型,作用速度不同。对于急症,宜采用起效快的剂型,如注射剂、吸入气雾剂、舌下给药片剂(或滴丸剂)等速效剂型;对于慢性病患者,宜采用丸剂、片剂、缓控释制剂、植入剂等;对于皮肤、腔道等局部疾病,宜采用外用膏剂、栓剂、贴剂等剂型,提高局部治疗效果,减少全身用药的副作用。

2.药物剂型适应药物性质的要求

不同性质的药物必须制成适宜的剂型应用于临床。例如青霉素在胃肠道中易被胃肠液破坏,必须制成粉针剂;胰岛素口服,由于消化液含有胰岛素酶而被破坏,因而必须制成注射剂;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药奥美拉唑在胃部酸性条件下易被破坏,因而必须制成肠溶性制剂,避免被胃酸破坏。

3.药物剂型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

同一药物制成不同剂型,其生物利用度不同。根据药物性质和用途制成适宜的剂型,有利于药物释放、吸收,充分发挥药效。如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制成栓剂比片剂释放速度快,生物利用度高;又如依沙吖啶(利凡诺)0.1%~0.2%溶液为局部涂敷有杀菌作用,但1%的注射剂用于中期引产,有效率达98%。案例1-2硫酸镁不同剂型的作用剂型不同,给药方式不同,同一种药物的体内作用也不同:浓度50%的硫酸镁溶液制成口服液,具有泻下作用,但25%硫酸镁注射剂10mL,用10%葡萄糖注射剂液稀释成5%溶液静脉注射,可以抑制中枢神经,起镇静、解痉作用。

4.药物制成不同剂型可以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例如氨茶碱治疗哮喘效果很好,口服可引起心跳加快,制成气雾剂则起效快、副作用小。

5.某些药物剂型具有靶向作用

具有微粒结构的制剂如静脉注射乳剂、脂质体、微球体等,在人体内能被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所吞噬,而在肝、肾、肺等器官分布较多或定位释放,减少全身副作用,同时提高治疗效果。二、剂型的分类

药物剂型的种类经粗略统计有47种。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式,比如:按给药途径分经胃肠道给药剂型和非经胃肠道给药剂型;按制法和制剂的生产工艺分为浸出制剂和无菌制剂等。下面重点介绍按形态和分散系统两种分类方式。

1.按形态分类

将药物剂型按物质形态分类,分为液体剂型(如芳香水剂、溶液剂、注射剂、合剂、洗剂、搽剂等),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喷雾剂等),固体剂型(如散剂、丸剂、片剂、膜剂等)和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糊剂等)。形态相同的剂型具有一些相同的制备工艺和操作单元,例如液体剂型制备时多采用溶解、分散等方法,固体剂型多采用粉碎、混合等方法,半固体剂型多采用熔化、研和等方法。

2.按分散系统分类

基于各类剂型的物理化学原理不同,常分为以下类型。(1)溶液型:药物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存在,直径小于1nm,分散于分散介质中所构成的均匀分散体系,也称为低分子溶液,如芳香水剂、溶液剂、糖浆剂、甘油剂、滴剂、注射剂等。(2)胶体型:药物以高分子或溶胶形式,直径为1~100nm,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均匀分散体系,如胶浆剂、火棉胶剂、涂膜剂等。(3)乳剂型:油类药物或药物油溶液以液滴状态、直径为0.1~50μm分散在分散介质中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如口服乳剂、静脉注射乳剂、部分滴剂等。(4)混悬型: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非均匀分散体系,如混悬剂、混悬型洗剂、部分软膏剂等。(5)气体分散型:液体或固体药物以微粒状态分散在气体分散介质中所形成的分散体系,如气雾剂、喷雾剂等。(6)微粒分散型:通常是药物以不同大小微粒呈液体或固体状态分散,如微球剂、微囊剂、纳米囊等。(7)固体分散型:固体药物以聚集体状态存在的分散体系,如片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及丸剂等。第三节 药品标准

药品标准是指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所制定的质量指标、检验方法以及生产工艺等的技术要求,是药品生产、流通、使用及检验、监督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中国实施的药品标准是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2015年修订)第32条规定:

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

国家药品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颁布的药品标准(简称《局颁标准》)、注册标准及其他标准。局颁标准结构和《中国药典》一致,收载品种包括国内新药、放射性药品、麻醉药品、避孕药等,以及仍需修订、改进的药品,是药典的补充,同样具有法律约束力。知识延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53年,卫生部发行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迄今已颁布十版,最新版为2015年版。药典包括凡例、正文及附录,是药品研制、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督管理等均应遵循的法定依据。所有国家药品标准应当符合中国药典凡例及附录的相关要求。《中国药典》目前每五年修订一次,五年间对国家药品标准进行的增修订和订正,汇入《中国药典》增补本,增补本与现行版《中国药典》具有同等的法定地位。2015年版药典分为四部:一部收载药材和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品种2598种;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以及药用辅料等2603种;三部收载生物制品137种;四部收载通则总数317个,其中制剂通则38个、检测方法240个、指导原则30个、标准物质和对照品相关通则9个,药用辅料收载270种。

药品标准具有法定性质,属强制性标准。凡正式批准生产的药品或药用辅料都要执行《中国药典》和《局颁标准》。中药材、中药饮片分阶段、分品种实施批准文号管理,其标准暂可参照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炮制规范》执行。

中国也曾有过各种地方药品标准。截至2002年12月1日,我国已完成全部上市药品的国家药品标准的统一制定工作,取消了地方标准。术语释义药品标准的内涵药品标准本质上是对药品内在质量进行衡量、检测和控制的“标尺”。它是由公认或权威机构发布、具有严格定量化指标的一套文件,目的是使药品质量能够重复性地达到一定的水平,从而实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方便”的质量目标。因此,药品标准的对象是药品,目标是质量,内容是检验参数,手段是仪器和方法,执行者是各级各类检测机构。除药典、局颁标准、注册标准之外,其他药品标准包括:进口药品标准;卫生部中药成方制剂(1~21册);卫生部化学、生化、抗生素药品分册;卫生部药品标准(二部)(1~6册);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蒙药分册、维吾尔药分册;新药转正标准1至88册(动态更新);国家药品标准化学药品地标升国标(1~16册)、国家中成药标准汇编等。这些药品标准因历史原因并存,但均属国家标准。第四节 药品规范

与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保健品、日化产品等其他行业的产品相比,药品的标准是最严苛的。这种严苛不局限于药品的生产,不仅体现在化验指标上,而且弥漫在药品研发、注册、临床实验、物料、生产、检验、贮存、销售、服用的每一个环节。药品标准是一种结果判定,而被判定的药品通常是抽样出来的,其代表性和准确性必然存在偏差,因此,仅有药品标准是不够的,要实现系统化的过程控制,充分保证过程和行为质量管理,必须借助于针对药品相关各环节规范性的文件——药品规范,以确保药品标准正确实施。人类经过长时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药品相关的系列规范性技术文件。比如:药品的生产要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的销售要符合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的非临床研究(即除临床之外的实验室研究)要符合GLP(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的临床研究要符合GCP(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的种植要符合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这几个“P”都属于药品规范。

与药品标准一样,药品规范的目的也是为了保证药品的质量。保证的手段是从药品研发、注册、生产、流通、贮存、使用等各个环节出发,对于操作者进行的行为约束和管理规定。术语释义药品规范的内涵规范是指群体所确立的行为标准。不同于药品标准,药品规范本质上是对行为的规定和约束,可以定量,也可以定性,主要是定性。药品规范也是由公认或权威机构发布的文件,目的是使药品质量能够重复性地达到一定的水平,从而实现“安全、有效、稳定、可控、方便”的质量目标。因此,药品规范的对象是行为,目标是质量,内容是规定、流程和习惯,手段是训练和检查,执行者是操作者。本章小结

1.药物制剂与药物剂型的含义与关系。

2.药物制剂的名称:通用名、商品名、国际非专利名的含义。

3.药物剂型的意义和重要性。

4.药品批准文号和产品批号的区别与联系。

5.药物剂型的分类(按分散系统划分)。

6.药品标准、国家标准;标准与规范。学习目标检测

一、名词解释

1.剂型

2.商品名

3.药品批准文号

4.药品标准

二、填空题

1.药品批准文号的格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药品包装上,有标识:。通用名为________,商品名为_______,国际非专利名为_______。

三、A型题(单项选择题)

1.按分散系统分类的药物剂型不包括

A.固体分散型

B.注射型

C.微粒分散型

D.混悬型

E.气体分散型

2.关于剂型的分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糖浆剂为液体剂型

B.溶胶剂为半固体剂型

C.颗粒剂为固体剂型

D.气雾剂为气体分散型

E.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为经呼吸道给药剂型

四、B型题(配伍选择题)【1~5】 药品批准文号中,请判定以下大写英文字母的归属

A.H

B.Z

C.F

D.S

E.B

1.化学药品使用的字母是

2.生物制品使用的字母是

3.药用辅料使用的字母是

4.保健药品使用的字母是

5.中药使用的字母是

五、X型题(多项选择题)

1.以下属于药品规范的有

A.GAP

B.GCP

C.GDP

D.GLP

E.GMP

2.下列关于剂型重要性的叙述,正确的有

A.剂型可影响疗效

B.剂型能改变药物的作用速度

C.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

D.剂型能改变药物化学性质

E.剂型能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六、简答题

1.药物制剂与药物剂型的区别与联系分别是什么?

2.药品批准文号与药品产品批号的区别是什么?

3.药品通用名与商品名的区别是什么?

4.《中国药典》增补本收载哪些内容?算不算法定依据?第二章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第一节 概述一、研究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意义

药物制剂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从制备到使用期间保持稳定的程度,不仅指制剂内有效成分的化学降解,同时包括导致药物疗效下降、毒副作用增加的任何改变。药物制剂稳定性贯穿于药物制剂的研制、生产、贮藏、运输和使用全过程,制备稳定的药物制剂是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降低副作用的保证,现在药物制剂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大生产,若产品因不稳定而变质,则在经济上造成巨大损失。因此,药物制剂稳定性是制剂研究、开发与生产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此外,为了科学地进行处方设计,提高制剂质量,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我国在《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对新药的稳定性也极为重视,规定新药申请必须呈报稳定性资料。二、药物制剂稳定性研究范围

药品的稳定性是指原料药及制剂保持其化学、物理和生物学性质的能力。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一般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学三个方面。

1.化学方面

化学稳定性是指药物由于水解、氧化等化学降解反应,使药物含量(效价)、色泽产生变化。包括药物与药物之间,药物与溶媒、附加剂、杂质、容器、外界物质(空气、光线、水分等)之间,产生化学反应而导致制剂中药物的分解变质。

2.物理方面

物理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的外观、嗅味、均匀性、溶解性、乳化性等物理性能发生变化,导致原有质量下降,甚至不合格,如乳剂的分层、破裂;混悬剂中颗粒的结块或粗化;片剂的松散、崩解性能的改变等。一般物理变化引起的不稳定,主要是制剂的外观质量受到影响而主药的化学结构不变,但经常会影响制剂使用的方便性。知识延伸半衰期与有效期1.半衰期:系指制剂中的药物降解50%所需的时间,常用t1/2表示。半衰期长则药物降解速度慢。一级反应的半衰期为t=0.639/k;零级反应的半衰期为t=C/2k。1/21/202.有效期:是指制剂中的药物降解10%所需的时间,常用t0.9表示。一级反应的有效期为t=0.1054/k;零级反应的有效期为0.9t=C/10k。0.90

3.生物学方面

生物学稳定性一般是指药物制剂受到微生物的污染、滋长、繁殖引起药物制剂发霉、腐败变质等。尤其是一些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糖类等营养成分的制剂更容易发生此类问题。如糖浆剂的霉败、乳剂的酸败等。第二节 制剂中药物的化学降解途径课堂互动1.常见的降解反应有哪些?2.容易发生水解、氧化反应的药物有哪些?

药物由于化学结构的差异,其降解反应也不一样,水解和氧化是药物降解的两种主要途径。其他如异构化、聚合、脱羧等反应,在某些药物中也有发生。有时一种药物还可能同时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反应,如毒扁豆碱在溶液中先发生酯键的水解,再发生酚羟基的氧化。一、水解

通过水解途径降解的药物主要包括酯类、内酯类、酰胺类、内酰胺类药物。

1.酯类药物的水解

含有酯键的药物在水溶液中或吸收水分后容易水解,生成相应的酸和醇。主要包括盐酸普鲁卡因、阿司匹林、盐酸丁卡因、盐酸可卡因、普鲁苯辛、阿托品、氢溴酸后马托品、硝酸毛果芸香碱、华法林钠等。其中,盐酸普鲁卡因的水解可作为这类药物的代表,水解生成对氨基苯甲酸与二乙胺基乙醇,此分解产物无明显的麻醉作用;其次,阿司匹林不仅在水溶液中水解,在固体状态下由于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也能发生水解。+-

酯类药物在水溶液中易水解,在H、OH或广义酸碱的催化下,水解反应会加快。特别在碱性溶液中,反应比较完全。

2.酰胺类药物

酰胺类药物与酯类药物相似,但一般情况下较酯类稳定。水解以后生成相应的酸与胺,有内酰胺结构的药物,水解后易开环失效。该类药物主要包括青霉素类、氯霉素、头孢菌素类、巴比妥类利多卡因、对乙酰氨基酚等。酰胺类药物一般比酯类药物更难水解,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水解生成相应的酸和氨基化合物。

青霉素、氯霉素类药物的分子中存在着不稳定的内酰胺环,在H+-、OH影响下,很容易开环失效。如氯霉素的干燥粉末很稳定,可密闭保持二年而不失效,但其水溶液易水解,在pH6时最稳定,pH值小于2或大于8水解反应均加速。

3.其他药物的水解

阿糖胞苷在酸性溶液中,脱氨水解为阿糖脲苷。在碱性溶液中,嘧啶环破裂,水解速度加速。另外,如维生素B、安定、碘苷等药物的降解,也主要是水解作用。二、氧化

药物的氧化过程比水解过程更复杂,反应的难易与结构有密切关系,如酚类、烯醇类、芳胺类、吡唑酮类、噻嗪类等药物易氧化。药物氧化后,不仅含量降低,而且可能发生颜色变化或析出沉淀,使澄明度不合格,甚至产生有毒物质。

1.酚类药物

酚类药物分子中均有酚羟基,极易被氧化。主要包括肾上腺素、左旋多巴、吗啡、水杨酸钠等,这类药物分子中均具有酚羟基。如肾上腺素氧化后先生成肾上腺素红,最后变成棕红色聚合物或黑色素;左旋多巴氧化后形成有色物质。因此,在拟定此类药物片剂和注射剂的处方时,应采取防止氧化的措施。

2.烯醇类药物

维生素C是这类药物的代表,分子中含有烯醇基,极易氧化,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均易氧化。另外,金属离子对维生素C的氧化有明显的催化作用,特别是铜离子。所以维生素C注射剂在制备过程中,应加入抗氧剂、金属离子络合剂,并充入惰性气体,防止维生素C氧化变黄。

3.其他类药物

芳胺类(如磺胺嘧啶钠)、吡唑酮类(如氨基比林、安乃近)、噻嗪类(如盐酸氯丙嗪、盐酸异丙嗪)、含不饱和键的药物如油脂、维生素A等在水分、光线、金属离子、氧等的影响下,极易氧化变色,对于这些药物,在制备、贮存时应特别注意光线、氧气和金属离子对它们的影响。三、其他反应

1.异构化

异构化一般分光学异构化和几何异构化两种类型。药物因分子中原子或原子团在空间排列不同,产生立体化学构型不同的异构现象,生成生理活性较小甚至无生理活性的异构体。在制备和贮存过程中应注意防止。光学异构化药物如左旋肾上腺素、四环素等;几何异构化如维生素A,其生理活性以全反式最高,若发生几何异构,转化为2,6-顺式异构体,则生理活性降低。

2.聚合

聚合是指两个或多个分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复杂分子而产生沉淀或变色的现象。如甲醛溶液在长期贮存时会产生聚甲醛沉淀;葡萄糖溶液受热分解后,分解产物5-羟甲基糠醛发生聚合,使溶液颜色变深;氨苄青霉素水溶液中若发生聚合反应,会生成双聚合物,继续反应形成高聚物,这种高聚物能诱发过敏反应。

3.脱羧

如对氨基水杨酸钠在光、热、水分存在的条件下容易脱羧,生成间氨基酚,后者还可进一步氧化变色。第三节 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及稳定化方法一、影响药物制剂降解的因素

处方是一个制剂稳定与否的关键。制剂处方组成比较复杂,除主药外,加入的各种辅料种类和比例,对制剂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如处方环境中的pH值、缓冲盐的浓度、溶剂、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及处方中的其他辅料均可能影响主药的稳定性。(一)处方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解决方法

1.pH值的影响

药物溶液的pH值不仅影响药物的水解,而且影响药物的氧化反应。研究液体制剂pH值对稳定性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酯类药物水解速度主要由pH值决定,在碱性条件下水解较完全,在酸性条件下影响较小,如盐酸普鲁卡因溶液,pH值在3.4~4时最稳定,pH值升高,水解反应加快。因此,酯类药物通常在中性或弱酸性时比较稳定。酰胺类药物的水解主要受OH-的催化,pH值越+高,水解越快。苷类药物易受H催化水解,在偏酸性溶液中加热易发生水解。

除水解外,药物的氧化反应与溶液的pH值也有密切关系:当pH值增大时,氧化反应易于进行,pH值较低时比较稳定。+-

很多药物的降解反应可为H或OH催化,药液的稳定只限于一定pH值范围,因此在配制药物溶液,尤其是配制注射液时,要慎重考虑pH值调节问题。一般通过检索资料或通过实验确定药物最稳定的pH值,以pHm表示。当然,药液pH值的调节除考虑稳定性外,还需考虑药物的溶解性、刺激性及药效,故药液最终pH值未必一定是pHm。

2.广义酸碱催化的影响+-

除了H和OH催化药物的水解反应外,一些广义酸碱对药物的水解反应亦具催化作用,称之为广义酸碱催化。

液体制剂中,常用一些缓冲剂如HAc、NaAc、NaHPO、枸橼24酸盐、硼酸盐等调节溶液pH值,但它们往往会催化某些药物的水解反应。如醋酸盐、枸橼酸盐催化氯霉素的水解,对青霉素G钾盐有催化作用。一般应选择没有催化作用的缓冲系统,或选择较低浓度的缓冲溶液等。

3.溶剂的影响

溶剂作为化学反应的介质,对药物的水解有较大的影响。其极性和介电常数均能影响药物的降解反应,尤其对药物的水解反应影响较大。

当药物离子与催化水解的离子电荷相同时,采用介电常数低的溶媒如甘油、乙醇、丙二醇等,可降低水解速度;反之,则采用介电常数高的溶媒较好。如用介电常数较低的60%丙二醇制成的苯巴比妥钠注射液,稳定性提高,有效期可达一年;氯霉素的水解产物极性较小,其水溶液的稳定性比丙二醇溶液好。

4.表面活性剂的影响

一些易水解的药物加入表面活性剂后,稳定性增加。如苯佐卡因易受碱催化水解,当加入5%的十二烷基硫酸钠后,半衰期可以增加18倍,这是因为胶团起了“屏障”作用,阻止了催化离子的接近和进入。但要注意,表面活性剂有时使某些药物分解速度加快,如吐温-80可使维生素D稳定下降。因此,应通过实验正确选择表面活性剂。

5.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的影响

栓剂、软膏剂中药物稳定性与基质有关,如PEG能促进氢化可的松、乙酰水杨酸的分解。某些赋形剂对药物稳定性也产生影响,如润滑剂硬脂酸镁可促进乙酰水杨酸的水解。赋形剂中的水分、微量金属离子有时也能对药物的稳定性产生间接的影响。(二)外界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影响及稳定化方法

外界因素包括温度、光线、空气(氧)、金属离子、湿度与水分、包装材料等,这些非处方因素也是药物制剂研制、生产、贮存中用于考察药品稳定性的主要条件。其中温度对各种降解途径均有影响,光线、空气、金属离子主要影响氧化反应,湿度、水分主要影响固体制剂,包装材料是各种产品均应考虑的问题。

1.温度的影响

温度是外界环境中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对水解、氧化等反应影响较大。根据范得霍夫规则,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约增加2~4倍。对不同反应,速度增大的倍数不同,用这个经验规律,可以粗略估计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关于温度与反应速度之间的定量关系,阿伦尼乌斯提出了如下方程:-E/RTk=Ae  (2-1)

式中,k是反应速率常数;A和R为常数;E为活化能;T是温度。这就是著名的阿伦尼乌斯指数定律,此式是药物稳定性预测的主要理论依据。

温度越高,药物降解反应越快,如青霉素水溶液的水解,在4℃时贮存,7天后损失效价16%;而在24℃贮存,7天后损失效价高达78%。因此,在药物制剂制备过程中如有加热溶解、灭菌等操作,应考虑温度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如对易水解或易氧化的药物制成注射剂时,在保证完全灭菌的前提下,应适当减低灭菌的温度或缩短时间,以防止药物过快的水解或氧化;对热敏感的药物如某些生物制品、抗生素等,可采取特殊工艺如无菌操作、冷冻干燥、低温贮存等,以确保制剂质量。

2.光线的影响

光是一种辐射能,波长越短,能量越大,该能量能激发许多药物的氧化反应,并使反应加快。有些药物分子受辐射作用使分子活化而产生分解,此种反应叫光化降解,其速度与系统的温度无关。药物结构与光敏感性有一定的关系,如酚类和分子中有双键的药物,一般对光敏感。主要包括氯丙嗪、异丙嗪、核黄素、氢化可的松、强的松、叶酸、维生素A、维生素B、辅酶Q、硝苯吡啶等。对光敏感的药物10制剂,在制备过程中要避光操作,宜采用棕色玻璃瓶包装或容器内衬垫黑纸,并避光贮存。如有人对抗组胺药物用透明玻璃容器加速实验,8周含量下降36%,而用棕色瓶包装几乎没有变化。

3.空气(氧)的影响

空气中的氧是引起制剂中药物氧化的主要因素。各种药物制剂几乎都有与氧接触的机会,因此对于易氧化药物,除去氧气是防止氧化的根本措施。生产上一般在溶液中和容器空间通入惰性气体如二氧化碳或氮气,置换其中的空气;或者采用加抗氧剂的方法来消耗氧。

4.金属离子的影响

微量的金属离子尤其是二价以上的金属离子,如铜、铁、铂、锰等,对制剂中药物的自氧化反应有显著催化作用,如0.0002mol/L的铜能使维生素C的氧化速度增大10000倍。制剂中金属离子的来源主要是原辅料、溶媒、容器及生产操作中所用的工具、设备。

为避免金属离子的影响,除应选择纯度较高的原辅料,尽量不使用金属器具外,常在药液中加入金属离子络合剂,如依地酸盐、枸橼酸、酒石酸等,以消减金属离子。

5.湿度与水分的影响

空气湿度与物料含水量对固体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影响较大。化学稳定性差的固体制剂,由于湿度和水分影响,在固体表面吸附了一层液膜,药物在液膜中发生降解反应,如维生素C片、乙酰水杨酸片、维生素B、青霉素盐类粉针等。因此,这些固体制剂原料药物的水12分含量一般控制在1%左右,否则原料药物的水分含量越高,药物分解速度越快。

一般固体药物受水分影响的降解速度与相对湿度成正比,相对湿度越大,反应越快。所以在药物制剂的生产过程和贮存过程中应特别注意控制湿度和水分。

6.包装材料的影响

包装材料的选择对药品受外界环境影响及药物内在稳定性都非常关键。在选择包装材料时,不仅要考虑排除热、光、水及空气(氧)因素的干扰,还要考虑包装材料与药物制剂的相互作用。必须以实验结果和实践经验为依据,并经过“装样试验”来确定合适的包装材料。常用包装材料材质有玻璃、塑料、橡胶及金属。

玻璃不透气,理化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相互作用,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类容器材质。但有些玻璃会释放碱性物质或脱落不溶性玻璃碎片等。对光敏感的药物可用棕色玻璃瓶包装,因为棕色玻璃能阻挡波长小于470nm的光线透过。

塑料容器质轻、价格低廉,但有两向穿透性,有些药物能与塑料中的附加剂发生理化作用,或有药液黏附在容器中。不同种类塑料所加附加剂成分不同,穿透性能有差异,选用时应经过必要的试验,确认该塑料对药物制剂无影响才能使用。

金属容器牢固、密封性能好,药物不易受污染。但易被氧化剂、酸性物质所腐蚀,选用时注意内表面要涂环氧树脂层,以耐腐蚀。

橡胶常用来作塞子、垫圈、滴头等,使用时应注意橡胶可能吸收主药和防腐剂,或橡胶中的某些成分进入药液中而影响制剂质量。如橡胶塞用环氧树脂涂覆,可有效地阻止橡胶塞中成分溶入溶液中而产生白点,干扰药物分析。二、药物制剂稳定化的其他方法

前面结合影响因素对药物制剂稳定化也做相应的讨论,但有些方法还不能概括,故在此做进一步的讨论。(一)改进药物剂型或生产工艺

1.制成固体剂型

凡在水溶液中不稳定的药物一般可制成固体剂型,如供口服的做成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供注射的做成注射用无菌粉末,可使其稳定性大大提高。

2.制成微囊或包合物

某些药物制成微囊可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如维生素A微囊稳定性有很大提高。也有将维生素C、硫酸亚铁制成微囊,防止氧化。有些药物可以用环糊精制成包合物,从而防止药物氧化,水解,减少挥发,提高药物稳定性。

3.采用直接压片或包衣工艺

一些对湿热不稳定的药物,可以采用直接压片或干法制粒。包衣是解决片剂稳定性的常规方法之一,如氯丙嗪、非那根、对氨基水杨酸钠等,均可做成包衣片。个别对光、热、水敏感的药物如酒石麦角胺,一些药厂采用联合式干压包衣机制成包衣片等。(二)制成难溶性盐

一般药物在固体状态比溶液状态下更稳定。混悬剂中药物以不溶性固体粒子形式存在,不受溶液降解影响。将易水解的药物制成难溶性盐或难溶性酯类衍生物,可增加其稳定性。水溶性越低,稳定性越好。例如青霉素G钾盐,可制成溶解度小的普鲁卡因青霉素G(水中溶解度为1:250),稳定性显著提高。青霉素G还可与N,N-双苄乙二胺生成苄星青霉素G(长效西林),其溶解度进一步减小(1:6000),故稳定性更佳,可口服。(三)加入干燥剂及改善包装

易水解的药物可与某些吸水性较强的物质混合压片,这些物质吸收水分,起到干燥剂的作用,从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如用3%二氧化硅作干燥剂可提高阿司匹林的稳定性。由于包装材料与药物制剂稳定性关系较大,因此在产品试制过程中,选择包装材料要进行“装样试验”。在一定的贮存条件下进行加速试验,确定合适的包装材料。第四节 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方法一、概述

稳定性试验的目的是考察原料药或药物制剂在温度、湿度、光线的影响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药品的生产、包装、贮存、运输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通过试验建立药品的有效期。国内目前大多采用两种方法来测定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即留样观察法和加速试验法。无论选择何种试验方法,试验前都应选择一种灵敏度高、专属性强、能区别反应物和分解产物的定量分析方法。稳定性试验的基本要求如下。

1.稳定性试验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影响因素试验适用于原料药考察,用一批原料药进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适用于原料药与制剂,用三批供试品进行。

2.原料药供试品应是一定规模生产的,其合成工艺路线、方法、步骤应与大生产一致;药物制剂的供试品应是一定规模生产的(如片剂或胶囊剂至少在1万~2万片),其处方、生产工艺与大生产一致。

3.供试品的质量标准应与各项基础研究及临床试验所使用的供试品质量标准一致。

4.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所用供试品的容器、包装材料、包装应与上市产品一致。

5.要有专属性强、准确、精密、灵敏的药物分析方法和有关物质(含降解产物和其他变化所生成的产物)的检查方法。二、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方法(一)影响因素试验

影响因素试验在比加速试验更激烈的条件下进行(如高温、高湿、光照、酸、碱、氧化等)。原料药要求进行此项试验,其目的是通过给予原料药较为剧烈的试验条件,探讨药物的固有稳定性、了解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及可能的降解途径与降解产物,为制剂生产工艺、包装、贮存条件与建立有关物质分析方法提供科学依据。供试品可以用一批原料药进行,将供试品置于适宜的开口容器中(如称量瓶或培养皿),摊成≤5mm厚的薄层,疏松原料药摊成≤10mm厚薄层,进行以下实验。

1.高温试验

供试品开口放置于适宜的洁净容器中,60℃温度下放置10天,于第0、5、10天取样,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同时准确称量试验前后供试品的重量,以考察供试品风化失重的情况。若供试品有明显变化(如含量下降5%),则在40℃条件下同法进行试验。若60℃无明显变化,不再进行40℃试验。

2.高湿度试验

供试品开口置于恒湿密闭容器中,在25℃、相对湿度90%±5%条件下放置10天,于第0、5、10天取样,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检测,同时准确称量试验前后供试品的重量,以考察供试品的吸湿潮解性能。若吸湿增重5%以上,则在相对湿度75%±5%条件下,同法进行试验;若吸湿增重5%以下且其他条件符合要求,则不再进行此项试验。

恒湿条件可在密闭容器如干燥器下部放置饱和盐溶液来达到不同相对湿度的要求。如NaCl饱和溶液在15.5~60℃时,相对湿度75%±1%;KNO饱和溶液在25℃时,相对湿度92.5%。3

3.强光照射试验

供试品开口放置在光橱或其他适宜的光照仪器内,于照度为5000Lx±500Lx的条件下放置10天,于第0、5、10天取样,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特别要注意供试品的外观变化。

以上为影响因素试验研究的一般要求。根据药品的性质必要时可以设计其他试验,如考察pH值、氧、低温、冻融等因素对药品稳定性的影响。

对于需要溶解或者稀释后使用的药品如注射用无菌粉末等,还应考察临床使用条件下的稳定性。(二)加速试验

加速试验是在超常条件下进行的,目的是通过加快市售包装中药品的化学或物理变化速率来考察药品稳定性,为药品审评、包装、运输及贮存提供必要的资料,并初步预测样品在一定的贮存条件下的有效期。

供试品3批,按市售包装,在温度40℃±2℃,相对湿度75%±5%的条件下放置6个月。在试验期间第0、1、2、3、6个月取样一次,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检测。在上述条件下,如6个月内供试品经检测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或发生显著变化,则应在中间条件下,即在温度30℃±2℃,相对湿度65%±5%的情况下进行6个月试验。知识延伸个别药物的试验条件1.对温度特别敏感的药物制剂,可在温度25℃±2℃,相对湿度60%±10%的条件下进行,时间为6个月。2.乳剂、混悬刘、软膏剂、乳膏剂、糊剂、凝胶剂、眼膏剂、栓剂、气雾剂及泡腾颗粒宜直接采用温度30℃±2℃、相对湿度65%±5%的条件进行试验。3.对于包装在半透性容器的药物制剂,如塑料袋装溶液,塑料瓶装滴眼剂等,则应在温度40℃±2℃、相对湿度20%±2%的条件进行试验。(三)长期试验

在上市药品规定的贮存条件下进行,目的是考察药品在运输、保存、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能直接反映药品的稳定性特征,是确定有效期和贮存条件的最终依据。

取供试品3批,按市售包装,在25℃±2℃、相对湿度60%±10%的条件下放置12个月。每3个月取样1次,分别于第0、3、6、9、12个月,按稳定性重点考察项目进行检测。12个月以后,仍需继续考察,分别于第18、24、36个月取样进行检测。将结果与0个月比较以确定药品的有效期。

对温度特别敏感的药品,长期试验可在温度6℃±2℃条件下放置12个月,按要求进行检测,12个月以后,仍需按规定继续考察,制定在低温贮存条件下的有效期。课堂互动1.药物制剂的稳定性试验方法有哪些?2.各类稳定性试验方法的条件有什么区别?本章小结

1.药物制剂稳定性是指药物制剂从制备到使用期间保持稳定的程度。

2.药物制剂的稳定性一般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学三个方面。

3.药物降解的两种主要途径分别是水解和氧化。

4.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处方因素主要包括pH值、广义酸碱催化、溶剂、表面活性剂、处方中基质或赋形剂。

5.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外界因素主要包括温度、光线空气(氧)、金属离子、湿度与水分、包装材料。

6.稳定性试验包括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学习目标检测

一、名词解释

1.化学稳定性

2.药物降解半衰期

3.加速试验

二、填空题

1.药物降解的两个主要途径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处方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方中的基质或赋形剂等。

三、A型题(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药物制剂化学稳定性的是

A.片剂崩解度、溶出速度降低

B.颗粒结块

C.制剂中药物氧化、水解

D.微生物污染所致药品变质、腐败

E.乳剂的分层

2.盐酸普鲁卡因降解的主要途径是

A.光学异构化

B.水解

C.聚合

D.氧化

E.光解

3.维生素C降解的主要途径是

A.氧化

B.光学异构化

C.脱羧

D.水解

E.光解

4.定义药物有效期的降解百分率为

A.10%

B.30%

C.50%

D.60%

E.90%

5.下列不属于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处方因素是

A.pH值

B.金属离子

C.广义的酸碱催化

D.离子强度

E.表面活性剂

四、B型题(配伍选择题)【1~2】

A.t0.9

B.t1/2

C.pHm

D.E

E.k

1.药物的有效期是

2.药物制剂的最稳定pH值是【3~5】

A.棕色瓶密封包装

B.处方中加入ETDA钠盐

C.调节溶液的pH值

D.制备过程中通入N2

E.产品冷藏保存

3.光照射可加速药物的氧化,可采用

4.所制备的药物溶液对热极为敏感,可采用

5.金属离子可加速药物的氧化,可采用

五、X型题(多项选择题)

1.药物降解主要途径是水解的药物有

A.酚类

B.酰胺类

C.烯醇类

D.酯类

E.芳胺类

2.影响因素试验包括

A.在40℃、相对湿度75%条件下试验

B.长期试验

C.高温试验

D.高湿度试验

E.强光照射试验

3.凡是在水溶液中证明不稳定的药物,一般可制成

A.难溶性盐

B.固体制剂

C.微囊

D.包合物

E.乳剂

六、简答题

1.分别举例说明药物制剂的化学降解途径。

2.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影响因素有哪些?

第三章 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第一节 概述

药物配伍是指在药品生产或临床用药过程中,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混合在同一剂型中或联合使用。一、药物配伍的目的

药物配伍使用主要有如下目的。(1)利用药物间的协同作用,以增强药物的疗效。如复方降压片等。(2)减少或延缓耐药性发生,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如磺胺嘧啶(SD)与甲氧苄氨嘧啶(TMP)联合使用等。(3)利用拮抗作用,以克服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如吗啡与阿托品配伍,可以消除吗啡对呼吸中枢的抑制作用。(4)预防或治疗合并症或多种疾病。如他汀类药物与降血糖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