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乐正骨筋伤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9 07:14:27

点击下载

作者:郭艳幸, 鲍铁周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平乐正骨筋伤学

平乐正骨筋伤学试读:

前言

因各种外伤或慢性劳损等原因所造成的筋的损伤,统称筋伤。俗语中常将“伤筋”与“动骨”连在一起,可见筋伤与骨伤之间联系密切。洛阳平乐正骨有220余年的历史,内涵丰富,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在临证中筋骨并重。由资深专家编写并出版的《平乐正骨》《洛阳平乐正骨》等著作,对促进我国中医骨伤科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社会,由于电脑的普及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各种疼痛等筋伤疾病愈发增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进一步挖掘平乐正骨流派中有关筋伤的精华和要旨,将其整理成册,势在必行。本书遂应运而生。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注重突出洛阳平乐正骨体系中治筋疗法的特色,努力与现代医学理论相结合。在治疗上,着重介绍运用平乐正骨手法,辅以平乐传统药物内服、外用,并结合针灸、理疗等治疗特色,使之尽可能简明实用。本书精选中医骨伤科临床常见疾病,分总论和各论上下两篇,共14章96个病种,每个病种分为概述、中医病因病机及西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几个部分进行阐述。在病因病机部分,重点突出平乐正骨学说,以阐明编者对该病的认识和见解。

本书病种收集较全面,重视实际操作,结合理论探讨平乐正骨流派的特色经验。本书的编者均为从事平乐正骨多年、临床经验丰富的骨伤科医师,书稿经过反复修改而成。希望本书的出版为广大中医骨伤科医师及临床从事筋伤疼痛治疗的医师提供参考。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有关领导及洛阳平乐正骨流派有关专家的指导和支持,并得到各位编委的鼎力合作,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水平所限,本书若有不妥之处,敬希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平乐正骨筋伤学》编委会2018年3月于洛阳上篇 总论第一章 平乐正骨筋伤学的起源、发展及现状

平乐郭氏正骨(简称平乐正骨),作为近现代中医骨伤科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继承了以经络腧穴辨证施治、手法外治为主的少林派,以及以薛己为代表的主张八纲辨证、药物内服为主的学派,经历了220余年的传承与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学术特点及丰富的诊治经验。平乐正骨的学术精华为“七原则”“六方法”,即“平衡为纲、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互补、防治结合、医患合作”七原则;“诊断方法、治伤手法、固定方法、药物疗法、功能疗法(康复方法)、养骨方法”六方法。

平乐正骨手法分为诊断手法、复位手法、治筋手法、康复手法、养骨手法等。肢体的损伤,常伴有筋肉、气血的损伤。“筋者,束骨利关节也”,外力侵及人体,造成损伤,轻者仅及皮肉,为肿为痛;重者过筋中骨,而致骨折脱位;再重者则危及生命。然而,不管何种损伤,虽有轻重及时间长短不一,但均有一定程度的筋肉伤,所谓“筋伤,骨未必先伤,骨伤筋必先伤”。因此,临床上常见大量筋伤患者。治筋手法是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基本手法之一。筋伤往往伴有气血损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急性筋伤肿痛者,当分清经筋所属,给以循经向远端疏导的手法,配合穴位点按,通经止痛,可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慢性筋损伤者,当分清病因病机,在治疗上以近取穴为主,给以按摩通经活络,配合肢体活动。

平乐正骨通过完整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筋伤治疗方面,总结出独具特色的“四法十二则”,丰富了中医学的内容,在筋伤方面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四法即“揉药法、理筋法、活筋法、通经活络法”;十二则即“揉摩法、捏拿法、推按法、弹拨法、伸屈法、旋转法、牵抖法、收展法、侧屈法、拔伸法、循经点穴法和拍打叩击法”。第二章 筋伤的概念及其发展

凡因各种急性外伤或慢性劳损,以及风寒湿邪侵袭等原因造成的人体筋的伤害,统称为“筋伤”,西医学统称为软组织损伤。

筋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筋膜、肌腱、关节囊、韧带、关节软骨、腱鞘、滑液囊,以及周围神经、血管等组织。因此,凡是人体各关节、筋络、肌肉等软组织遭受外来暴力撞击、强力扭转、牵拉压迫、跌仆闪挫及经久疲劳等原因引起的损伤,而无骨折、脱位的,均称“筋伤”。

中医学对筋伤的认识很早,早在公元前13世纪的甲骨文卜辞中就有手病、臂病、关节病、足病、趾病的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礼·天官》有“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甘养肉”等论述,提出治疗筋肉损伤疾病的方法。《内经》不仅阐述了筋伤的病因病理和治疗大法,而且还将属于筋伤范畴的“痹”和“腰痛”列为专篇论述。《素问·长刺节论》说:“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灵枢·经筋》说:“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素问·刺要论》说:“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指出了腰痛的病理机制。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说:“邪客关机,则使筋挛;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肩背拘急也。足厥阴之经也……其经络虚,遇风邪则伤于筋,使四肢拘挛,不得屈伸。诊其脉,急细如弦者,筋急足挛也。”阐明了筋伤后,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所发生的临床表现。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说:“手足久损,筋骨差驳,举动不得,损后伤风湿,肢节挛缩,遂成偏废。劳伤筋骨,肩背疼痛……或劳役所损,背肩四肢疼痛。损后中风,手足痿痹,不能举动,筋骨乖纵,挛缩不舒。”指出了筋骨损伤后的病理变化及其证候。在宋代,针灸有了很大的发展,治疗筋伤广泛运用了针灸疗法。《圣济总录·治法》指出:“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元代朱丹溪认为筋骨痹痛主要是风湿与痰饮两大病因。《丹溪心法》说:“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清代张璐总结前人经验,详细描述了痰饮导致筋骨痹痛的病因病理与治疗方法。《张氏医通》说:“痰属湿热,乃津液所化,因风寒湿热之感,或七情饮食所伤,以致气逆痰浊,变为痰饮……或客于四肢,随气升降,遍身上下,无处不到……或四肢麻痹不仁,皆痰所致……凡人身中有块,不痒不痛,或作麻木,名败痰失道。宜随处用药消之,如忽患手足胸背头项腰膝疼痛不可忍,及连筋骨牵引吊痛,坐卧不安,走易不定,头痛困倦,手足重坠痹冷,脉伏,此乃涎饮顽痰……发为此痰,非风非毒,导痰汤加羌、防、白芷、姜、竹沥。”上述痰饮之说,与软组织损伤疾患中常见的滑囊炎、腱鞘囊肿、炎性肿物有相似之处。由此可见,中医学对筋伤这类疾患有独特的理性认识,并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可以作为后世对筋伤诊治的借鉴。第三章 筋伤的病因

筋伤的病因,系指引起筋伤的发病因素。所谓“筋”,系指损伤的对象;“伤”,系指伤损因素而言。所以,筋伤的病因主要是指筋伤因素而言。因其比较复杂,中医学对此论述颇多,如《内经》中分为“坠落”“击仆”“举重用力”“五劳所伤”等。《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提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虽然历代医家对筋伤病因的分类有所不同,归纳起来亦不外外因和内因两大类。但是外因和内因是相互作用的,外因发病常常以内因为基础,内因发病亦常须外因为诱导,故内因和外因不可偏废。一、外因

外因是指从外界作用于人体引起筋伤疾病的因素,主要是指外力伤害,但与外感六淫之邪也有密切关系。(一)外力伤害

外力伤害是指外界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筋伤因素,如跌仆、坠落、撞击、闪挫、扭捩或压轧等。根据外力的性质不同,一般可分为直接暴力、间接暴力和持续劳损3种。

1.直接暴力 是指直接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筋损伤的暴力,如棍棒打击、撞压碾轧等,多引起筋的挫伤。

2.间接暴力 是指远离作用部位,因传导而引起筋损伤的暴力,如因肌肉急骤、强烈而不协调地收缩和牵拉,造成肌肉、肌腱、韧带的撕裂或断裂,多引起筋的扭伤。

3.持续劳损 是指因反复、长期地作用于人体某一部位的较小的外力作用所致,为引起慢性原发性筋伤的病因之一。例如,长期弯腰工作而致的腰肌劳损、反复的伸腕用力而致的网球肘等,就属于这一类筋伤。中医学对劳损筋伤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的描述,认为久行、久坐、久卧、久立,或长期以不正确姿势劳动、工作,或不良生活习惯而使人体某一部位长时间过度用力等积累外力,可以造成筋伤。(二)六淫邪气侵袭

外感风、寒、湿邪与筋伤关系密切,如损伤后受六淫之邪侵袭,可使急性筋伤日久难愈,使慢性筋伤症状加重。《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指出:“夫劳伤之人,肾气虚损。而肾主腰脚,其经贯肾络脊,风邪乘虚,卒入肾经,故卒然而患腰痛。”《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曰:“损后中风,手足痿痹,不能举动,筋骨乖张,挛缩不伸。”说明六淫之邪乘虚侵袭,经络阻塞,气机不得宣畅,引起肌肉挛缩或松弛无力,而致关节活动不利,肢体功能障碍。感受六淫之邪还可致落枕等疾患,《伤科补要》说:“感冒风寒,以患失颈,头不能转。”六淫之邪侵袭是筋伤中比较常见的病因,故在辨证论治中应特别注意这一特点。二、内因

内因是指受人体内部因素影响而致筋伤的因素。无论是急性损伤还是慢性劳损,都与外力作用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但是一般都有相应的各种内在因素和对应的发病规律。《素问·评热病论》指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百病始生》说得更为透彻:“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说明外在因素和人体内在因素的密切关系。这不仅对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病症的发病而言,对筋伤的发病也不例外。因此,在研究病因时不能忽视机体内在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必须注意内因在发病学上的重要作用。筋伤常与年龄、体质、局部解剖结构等内在因素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与从事的职业有直接联系。下面从年龄、体质、局部解剖结构和职业4个方面来说明内在因素对筋伤的影响。(一)年龄

不同的年龄,筋伤的好发部位和发生率也不一样。《灵枢·天年》说:“人生十岁,五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由于年龄的差异,气血、脏腑的盛衰,动静各别,筋伤不一。例如,少儿气血未盛,筋骨发育不全,多易发生扭伤、错缝、桡骨头半脱位或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等。青壮年活动能力强,筋肉的撕裂、断裂伤较为常见。老年人气虚血衰,少动而好静,则劳损和关节、筋膜、肌肉粘连或活动功能障碍的疾病较为多见,故有“年过半百,筋骨自痛”之说,如肩周炎、颈椎病、腰肌劳损等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二)体质

体质的强弱与筋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素问·经脉别论》在论述病因中指出:“当是之时,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体质因素每与先天因素和后天摄养、锻炼有关。《灵枢·寿夭刚柔》曰:“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说明先天禀赋不同,可以形成个体差异。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气血虚弱、肝气虚损者,体质较弱,举动无力,稍过劳累,即感筋骨酸痛,易发劳损。先天充盛、又善摄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气血充沛,体力健壮,则不易损伤,即使遇有损伤,一般恢复也较快。(三)局部解剖结构

局部解剖结构对筋伤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解剖结构的正常与否与筋伤的影响,解剖结构正常,承受外力的能力就强,因而也就不易造成筋伤;反之,解剖结构异常,承受外力的能力相应减弱,也就容易发生筋伤。例如,腰骶部如有先天性畸形,这种局部解剖结构的先天异常就容易造成腰部扭伤。二是局部解剖结构本身的强弱对筋伤的影响,人体解剖结构有强弱之分,有些部位的解剖结构较强,不易造成损伤,有些部位的解剖结构较弱,就容易损伤。例如,髋关节骨质结构和周围的韧带等组织都较强大,若不是较强大的暴力就不易造成髋关节部位的筋伤。而肩关节是全身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其关节盂浅而窄,关节周围韧带也较薄弱,故损伤的机会也就比其他部位多。位于多动关节骨突或骨沟内的肌腱和腱鞘,也常容易发生肌腱炎或腱鞘炎。(四)职业

职业虽然不属于人体本身的内在因素,但它对机体的影响及与筋伤的关系都比较密切。职业不同,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不同,常见的筋伤疾病也不同。例如,网球运动员易患网球肘;手部各种软组织的损伤多发生在手部劳动频繁或缺乏必要防护设备的机械工人、编织工人,如扳机指、腕管综合征等;腰部慢性劳损多发生在建筑工人、煤矿工人等;长期伏案工作的人容易发生颈部肌肉劳损和颈椎病;运动员、舞蹈演员或杂技演员则易发生扭挫伤。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也可以说是筋伤的一种致病因素。三、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筋伤的病因比较复杂,内因和外因互为因果,同时工作环境、安全条件、技术熟练程度等均与筋伤有一定关系。因此,造成筋伤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外力伤害和慢性劳损为主要的致病因素。不同的外因可以引起不同的筋伤疾患,但由于内因的影响,在同一外因情况下,筋伤的种类、性质和程度都可有所不同。所以,筋伤疾病的发生,外因虽然是重要的,但亦不能忽视内在因素。必须正确处理外因和内因的辩证关系,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理病因,从而提供治疗依据,即要做到“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第四章 筋伤的病机

所谓病机,就是疾病发生发展转变机理,也就是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正邪相争,导致阴阳盛衰,而表现这一过程的基本机制和一般规律。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由脏腑、经络、皮肉、筋骨、气血、津液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是依靠水谷的补充、气血的奉养、经络的协调、脏腑的功能来维持的,而气血、经络、脏腑、津液在整体结构上是密不可分的,在生理功能上是相互为用、相互协调的。因此,筋伤可导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紊乱,除了出现局部的症状之外,常可引起一系列的全身反应。“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正体类要》)。这段话明确地指出了外伤与内损、局部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辩证地说明了损伤的病理机制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对于正确指导临床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一、气血病机

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源泉,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力量。它一方面来源于与生俱来的肾之精气,另一方面来源于从肺吸入的自然界之精气和由脾胃所化生的水谷之精气。气血相辅相成,循环脉中,周流不息,运行全身,外而充养皮肉筋骨,内而灌溉五脏六腑,气血与人体一切生理活动和各种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所以,气血与损伤的关系是筋伤病机的核心内容。当人体受到外力损伤后,常可导致气血运行紊乱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素问·调经论》指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源流》说:“跌仆闪挫,卒然身受,由外及内,气血俱伤病也。”又说:“忽然闪挫,必气为之震,震则激,激则壅,壅则气之周流一身者,忽因所壅而凝聚一处……是气失其所以为气矣。气运乎血,血本随气以周流,气凝则血亦凝矣,气凝在何处,则血亦凝在何处矣。夫至气滞血瘀,则作肿作痛,诸变百出。”详细阐明了损伤与气血的关系。因此,跌仆、闪挫,卒然身受,虽为皮肉筋络损伤,但亦必损及气血,形成气滞、血瘀。《洞天奥旨》说:“气血旺则外邪不能感,气血衰则内正不能拒。”说明了气血的盛衰与筋伤的关系。筋肉正常的生理活动赖气煦之,亦赖血濡之。若气血虚弱之人,筋肉失养,失养则虚,虚则不耐疲劳,虽为较小的外力,或单一姿势的长期操作,或为风寒湿邪侵袭,皆可致筋的损伤。疲劳则筋伤,气血运行阻滞,局部代谢障碍,气血不通则痛,故常表现为局部酸痛,且常与气候变化关系密切。筋赖气血的濡养,气血虚弱可为筋伤的内因,单外伤所致的筋伤也必然造成气血的损伤,损伤日久,亦可导致气血虚弱。因此,筋伤和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二、津液病机

津液是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其清而稀者为津,浊而稠者为液。津液相互转化,有充盈空窍、滑利关节、润泽肌肤、濡养脑髓的功能。津液的代谢正常与否与筋伤疾患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严重的筋伤发生时,除气血的损伤外,常有津液的损伤。伤筋而致血瘀时,由于积瘀生热,热邪灼伤津液,可使津液出现一时性消耗过多,而其滋润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出现口渴、咽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舌苔黄而干糙等症。由于重伤久病,常能严重耗伤阴液,除了可见较重的伤津证候之外,还可见全身情况差、舌色红绛而干燥、舌体瘪瘪、舌苔光剥、口干而不甚欲饮等症。津液与气有密切的关系,损伤而致津液亏损时,气亦随之受损,津液大量丢失,甚至可导致“气随液脱”。而气虚不能固摄,又可致津液损伤。伤筋后如果有关脏腑的气机失调,必然会影响“三焦气化”,妨碍津液的正常运行而导致病变。人体水液代谢调节,虽然是肺、脾、肾、三焦等脏器共同的职能,但起主要作用的是肾。这是因为三焦气化生于肾气、脾阳根源于肾阳、膀胱的排尿功能依赖于肾的气化作用之故。肾气虚衰时可见小溲清长或水液积聚的表现,如局部或下肢浮肿;关节滑液停积时,可积聚为肿胀。三、脏腑病机

脏腑是化生气血、通调经络、濡养皮肉筋骨、主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器官。《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源流》指出:“虽受跌仆闪挫者,为一身之皮肉筋骨,而气既滞,血既瘀,其损伤之患,必由外侵内,而经络脏腑并与俱伤……其治之法,亦必于经络脏腑间求之。”说明了跌仆筋伤与脏腑的密切关系。(一)筋伤与肝肾的关系《内经》指出,五脏各有所主,如“肝主筋”“肾主骨”“肝肾同源”,说明肝、肾与筋的密切关系很早就广泛地运用于伤科临床中。

1.肝主筋 《素问·五脏生成》说:“肝之合筋也,其荣在爪也。”《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肝主筋”,也就是认为全身的筋肉功能与肝有着密切的关系,运动属筋,而筋为肝所主,肝血充盈才能使肢体的筋得到充分的濡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若年过半百,肝肾虚衰,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肝肾不足,肝血亏损,则血不养筋。筋失荣养则常成为筋伤疾患的内因。

2.肾主骨、藏精生髓 由于筋附于骨,故筋伤疾病与肾有着密切关系,肾虚亦常为筋伤疾患的内因。《灵枢·五癃津液别》曰:“阴阳不和,则使液溢而下流于阴,髓液皆减而下,下过度则虚,虚故腰背痛而胫酸。”阐明了房劳伤肾、肾虚筋伤、腰痛胫酸的病机。《素问·痹论》说:“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特别是慢性腰痛与肾虚的关系更为密切。前人认为,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痛。如《诸病源候论·腰背病诸候》认为“肾主腰脚”,“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医宗必读》认为腰痛的病因“有寒有湿,有风热,有挫伤,有瘀血,有滞气,有积痰,皆标也,肾虚其本也”。同样,筋伤疾病亦可导致肾虚,如强力举重、闪挫日久等。《素问·痹论》说:“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二)筋伤与脾胃的关系

脾主肌肉、四肢,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脾胃功能协调,受纳五谷,转输水谷精微,以养五脏之气,对于气血的生成、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起着重要的作用。人体的筋肉等组织亦皆赖脾胃的营养,才能发达丰满。胃受纳失权,脾运化失司,则清阳不布,气血亏虚,常致筋肉失养,筋肉萎缩,甚则可发为筋痿、肉痿等。《素问·痿论》说:“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因此,古人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说,说明四肢功能的正常与否,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三)筋伤与心肺的关系

肺主气,心主血脉。心肺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人体气血的循环和营养的输布。《素问·经脉别论》说:“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行气于府……留于四脏。”说明了肺有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心血与肺气相互依存,血的运行有赖于气之推动,而气的输布也需要血的运载。心肺功能协调,气血才能发挥温煦濡养周身的作用,筋骨损伤才能得到痊愈。在病理情况下,若肺气虚弱,宗气不足,则运血无力,循环瘀阻;反之若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运行不畅,也会影响肺的输布宣降功能,而心肺疾病也会诱发筋伤疾病。四、经络病机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表里上下及调节各部功能的通路。《灵枢·本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指出了经络有运行气血、营运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灵枢·经别》又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也可以说人体的生命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临床跌仆闪挫所致筋伤常与经络有密切关系,如《圣济总录·伤折门》说:“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治宜除去恶瘀,使气血流通,则可以复元也。”指出了跌仆筋伤使经络受损,经络阻塞,气血之道不得宣通,导致气滞血瘀,为肿为痛的病机。同样,如经络为病,气血瘀阻不通,又可导致筋肉失养而发生筋伤疾患,其发病也常累及经络循行所过部位。例如,腰为肾之府,肾之经络入脊内,贯脊至腰,络膀胱;膀胱经夹脊,抵腰,络肾,并下行臀及股后外侧,沿小腿后行于足背外侧,止于足小趾至阴穴。因此,肾与膀胱经脉的病变常可引起腰、臀部向下肢放射性疼痛,并可在承扶、委中、承山、昆仑穴找到压痛点。在治疗方面,经络病机与筋伤病的辨证论治亦有着密切关系。如《伤科真传秘抄》说:“若为伤科而不知此十二经脉之系统,则虽有良药,安能见效,而用药、用手法,亦非遵循于此不可也。”所以,治疗的方法亦必于经络、脏腑间求之。五、筋骨病机《素问·五脏生成》说:“诸筋者,皆属于节。”说明人体之筋多附着于骨,联络于节,其主要功能为连属关节,络缀形体,主司关节运动。《灵枢·经脉》说:“筋为刚。”言筋应坚韧刚强,才能发挥其束骨而利关节的功能。《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肉毛发病源流》中对于筋的功能论述更为详细透彻,其指出:“筋也者,所以束节络骨,绊肉绷皮,为一身之关纽,利全体之运动者也,其主则属于肝。故曰:‘筋者,肝之合。’按人身之筋,到处皆有,纵横无算。”骨为奇恒之腑,为肾所主,《灵枢·经脉》说:“骨为干。”《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骨者,髓之腑,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扼要地指出了骨的作用,不但为立身之骨干,还内藏骨髓,与人的站立、行走等功能有着密切关系。第五章 筋伤的分类一、古代分类万法

中医学对筋伤的分类相当精细,在古代文献中有筋断、筋走、筋强、筋粗、筋结、筋缩、筋痿、筋柔等具体描述。

1.筋断 是指筋伤后全部或部分断裂而言。

2.筋走 是指筋扭伤后偏离原来正常的解剖位置,又称筋歪、筋翻、筋转等。

3.筋强 是指筋伤后僵硬强直,多见于陈伤瘀结不化。

4.筋粗 是指筋脉受伤后较正常为粗,多因瘀血阻滞,组织增生变性或痉挛所致。

5.筋结 是指筋伤后气血凝滞,出现囊肿状的局限性肿块而言。

6.筋缩 是指筋伤后出现短缩现象,多见于损伤后关节固定时间较长,发生粘连或因固定于外翻或内翻位置上,出现外侧或内侧筋挛缩,造成关节活动受限、功能障碍。

7.筋痿 是指筋伤后筋腱功能减弱,痿软无力。

8.筋柔 是指筋伤后关节松弛乏力。二、现代分类万法

上述分类方法实际上是古代中医对筋伤病因、病理及临床症状的概括,但目前临床中像这样精细的分类方法已不常用。现代临床上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根据伤筋后的时间分类

1.急性筋伤 亦称为新伤,是突然暴力造成的损伤,一般指伤后不超过2周的新鲜损伤。急性筋伤的特点是:一般有明显的外伤史,局部疼痛、肿胀,血肿及瘀斑、功能障碍等症状较明显。

2.慢性伤筋 中医学称为陈伤、久伤、劳伤等,凡受伤后无论已经治疗或未经治疗,而超过2周以上未愈者,均属于慢性筋伤。慢性筋伤的特点是外伤史不一定很清楚,临床症状及体征不如急性损伤明显,但与七情、六淫及劳累关系密切。(二)根据伤筋的病因分类

1.扭伤 任何关节(包括可动关节和微动关节)由于旋转、牵拉或肌肉猛烈而不协调地收缩等间接暴力,使其突然发生超出正常生理范围的活动时,会使肌肉、肌腱、韧带、筋膜或关节囊被过度扭曲、牵拉,或引起撕裂、断裂或移位,也可能引起关节的错缝。例如,踝关节因行走或奔跑于不平坦的道路上,或由高处跌下,或因踏入凹陷处,使足突然发生内翻或外翻,引起踝关节侧副韧带的损伤,即属于扭伤。

2.挫伤 指因直接暴力、跌仆撞击、重物挤压等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闭合性损伤,以外力直接作用的局部皮下或深部组织损伤为主。轻则局部出现血肿、瘀血,重则肌肉、肌腱断裂,关节错缝或血管、神经严重损伤,可伤及气血、经脉,甚至伤及脏腑而造成内伤。如棍棒直接打击胸部或胸部受重物挤压而造成的胸壁软组织损伤,即属于挫伤。

3.碾挫伤 由于钝性物体的推移挤压与旋转挤压直接作用于肢体,造成以皮下及深部组织为主的严重损伤,往往形成皮下组织的挫伤及肢体皮肤的撕脱伤。如上肢被绞入机器传动皮带内或被慢行的汽车轮挤压等造成的损伤,即属于碾挫伤,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撕脱或皮肤套式撕脱等严重损伤。

4.劳损筋伤 关节、肌肉、肌腱、筋膜等组织因过度活动或体位不正因素所引起的慢性积累性损伤。劳损多瘀、多虚,易感受风寒湿邪而发生瘀阻痹痛。劳损实质上为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的病理改变。

5.气虚筋弛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气虚无力约束筋肉,出现筋肉痿软、筋弛缓、收缩无力。

6.气激筋挛 因出血,瘀结不化,或关节固定时间较长,而发生粘连、筋膜挛缩、关节屈伸受限、舒转不能自如。

7.痹阻筋胀 因外感风寒湿邪,导致瘀血阻滞,组织增生变性,肌腱较正常粗,称为筋胀(筋粗、筋聚)。阳气已衰,内风自动,阴寒加之,阳气不得布达,而见麻木筋胀;阳气虚馁,不能灌注四肢,最易偏废不用;脉微色痿,为元阳亏虚,阴寒盘踞。(三)根据筋伤的程度分类

根据筋伤的程度可分为筋伤血瘀、筋位异常、筋撕裂伤、筋断裂伤、筋挛、筋痿、筋胀、骨错缝8种。

1.筋伤血瘀 指软组织受损后,未发生完全断裂成筋位明显异常者。由于损伤,血离经隧,小血管前撕裂,浆液渗出,形成反应性肿胀,使气血循行不畅,血瘀不通,经络阻滞,但一般不致引起严重的功能障碍。

2.筋位异常 指肌腱、韧带、关节软骨盘等组织由于损伤发生位置改变,亦即筋歪、筋走、筋翻错缝等。临床如桡骨小头半脱位、腓骨肌腱滑脱等。由于筋位改变,每致关节功能发生障碍,若仔细触摸,可发现肌腱、韧带等组织有位置改变。

3.筋撕裂伤 指由于扭、挫、牵拉等强大外力造成的某一部位的筋部分撕裂损伤,一般腰部、腕部、踝部及指骨间关节的扭伤多导致不同程度的撕裂伤。由于致伤外力的大小、作用方向和致伤的部位不同,导致筋伤程度也各异。例如,肌腱周围的筋膜被撕裂,使肌腱失去维系的组织,肌腱发生移位,即所谓的筋走、筋歪、筋离等。又如,肌肉、滑膜、关节囊撕裂,可因组织坏死、变性、瘢痕化而导致肌肉、筋膜的挛缩僵硬、痿软无力,即所谓的筋硬、筋缩、筋软、筋痿等。

4.筋断裂伤 断裂伤的机制与撕裂伤相同,只是体质、部位及致伤外力大小有别而造成了某些筋的全部断裂损伤。一般来说,造成断裂伤所受的外力要比造成撕裂伤所受的外力大,可导致严重的功能障碍和明显的局部疼痛、肿胀、瘀斑、畸形等临床表现。例如,从高处跳下者,如配合失调,足尖着地后跟腱仍强力收缩或起跑弹跳,腓肠肌收缩过猛造成的跟腱断裂,除足的跖屈功能丧失外,筋断而致的腓肠肌挛缩及跟腱断裂处的凹陷空虚更为明显。

5.筋挛 可分为外感筋挛与内伤筋挛。出血,瘀结不化,或关节固定时间较长,而发生粘连、筋膜挛缩、关节屈伸受限,显示筋短(筋急、筋挛、筋卷、筋强)。多因感受外邪,或血少津亏,筋脉失于荣养所致。

6.筋痿 以肢体挛急、屈不能伸,渐至痿弱不用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类似于西医学中重症肌无力、阳痿等。筋有关脏腑的病变也可导致筋的损伤。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的筋肉等组织亦皆依赖脾胃的营养才能发达丰满。如胃受纳失权,脾运化失司,则清阳不布,气血亏虚,常致筋肉失养,临床可表现为筋肉萎缩、四肢倦怠、举动无力。

7.筋胀 因瘀血阻滞,组织增生变性,肌腱较正常粗,而出现筋聚。

8.骨错缝 指可动关节和微动关节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微细离位,也称为关节骨缝错开,多因扭伤、挫伤而发生。骨错缝可引起关节功能活动障碍和局部疼痛、肿胀等。(四)根据损伤后皮肤、黏膜的完整性是否受到破坏分类

1.开放性筋伤 由于钝性物体的碾挫或锐性器械的外力,造成肢体皮肤移开,皮下及深部组织与外界相通,称为开放性筋伤。如切割、爆炸等所致者,容易并发感染。

2.闭合性筋伤 外力作用于肢体,造成伤筋,但皮肤保持其完整性,称为闭合性筋伤。如扭挫及撕裂所致者,多属于闭合性筋伤。第六章 筋伤的表现

全面系统地掌握筋伤的表现是筋伤诊断的重要环节,对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加以正确地分析、归纳是做出正确诊断的基础。筋伤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等,但因致伤外力的大小、性质和程度的不同,也各不相同。筋伤的表现多与损伤的程度和部位有关。一般急性筋伤发病突然,大都有较明显的外伤史,临床症状也较典型,诊断比较容易,但要注意是否有骨折、脱位等并发症。慢性筋伤一般没有明显的外伤史,起病缓慢,发病原因也多种多样,症状逐渐出现,常易漏诊、误诊,要注意鉴别诊断。一、全身症状(一)休克

创伤引起的休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损伤并不严重,由于惊吓、恐惧、精神极度紧张,患者出现暂时性的昏愦,中医学称为昏厥或气闭,西医学称为神经源性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心率缓慢、血压下降等。但需要结合伤因全面检查,以排除颅脑损伤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昏迷。另一种是大范围或多处软组织损伤,或严重的开放性软组织损伤,或有活动性内出血等原因引起的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表现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脉搏细数、躁动不安等。若休克加重则血压继续下降,症见皮肤湿冷、脉搏迟缓微弱,甚至表情淡漠以至昏迷。(二)发烧

发烧是创伤患者伤后初期的共有症状,一般体温多在38.5℃左右。这是由于损伤组织分解产物的排泄吸收所引起,随着肿胀消退,体温也就逐渐恢复到正常。这种体温变化,临床称为“瘀血作热”,也叫“吸收热”。如果出现39~40℃的高热,可能是急性感染,或是“脂肪栓塞综合征”的先期症状,应结合其他症状、体征立即做相关的物理、实验检查。(三)少尿

创伤患者无论内外失血,都会引起血容量减少,为了保持一定的循环血量,体内水分需要重新分配,由于细胞内的水进入血管内,从而引起细胞脱水。给予必要的输液、输血,或随着消化功能的恢复,尿量也就随之恢复到正常。如果筋伤严重,或原为挤压伤解除外部压迫后日尿量不足400mL者,要警惕挤压综合征的发生,应立即检查肾功能和进行肌红蛋白尿检查。同时要采取保护肾功能的措施,预防肾功能衰竭。(四)纳呆

人体受到损伤后,由于各种原因影响了胃的受纳和脾的运化,使伤者获取饮食的欲望和能力不同程度下降,甚至不能进食,胸腹胀满疼痛,心烦易怒,胃脘冷,面黄少华,少气懒言,干呕时作,大便干燥。二、局部症状(一)疼痛

疼痛是筋伤后局部表现的常有症状。疼痛的程度、范围和性质与伤因、时间和部位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急性损伤疼痛较重,表现为刺痛、锐痛;慢性劳损疼痛较轻,表现为酸痛、困痛,或与被动体位有关。浅层筋伤疼痛较轻,深部筋伤疼痛较重;周围神经急性受压缺血出现远端肢体剧烈疼痛;急性损伤出现灼热痛;慢性损伤出现麻木蚁行感。(二)肿胀

肿胀要分清原因和性质。急性损伤引起的肿胀,多是经脉损伤后,离经之血瘀于局部而形成。若瘀血表浅,可见到青紫色瘀斑。瘀血凝滞肿胀严重者,可出现水疱。局部炎症引起的肿胀,皮肤泛红灼热;若触摸有光滑波动感,表示有脓液形成。慢性劳损引起的肿胀,起病缓慢,多为无菌性炎症刺激而引起。创伤晚期肢体远端或局部出现的肿胀,若按之陷指休息后即轻者,为虚肿;按之陷指休息后不减者为实肿,原因是气血流通不畅,也称末梢循环障碍。虚肿经过锻炼和治疗可以痊愈;实肿者多同时合并筋肉挛缩,日后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三)畸形

筋伤后出现的畸形,因所处不同时间和不同部位,则有着不同的特点。如急性期关节部位的损伤多是因为关节囊、韧带、肌腱等的撕裂而引起,发生在微动关节畸形可不明显;发生在踝关节,可见到内翻或外翻畸形;发生在肩髋关节,多是合并脱位。非关节部位的筋伤,多是皮肤、皮下组织、肌膜、肌肉等的损伤。若为开放伤,可见到伤口的大小、深浅,软组织挫伤的情况及出血等;闭合性损伤可见到局部血肿;肌腱断裂伤由于肌腹收缩,则出现局部隆起。筋伤的后期,由于肌肉、韧带、关节囊的挛缩、粘连,还可以引起关节畸形。长期姿势不良可引起脊柱侧弯、骨盆倾斜等。(四)功能障碍

筋伤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详细检查受伤肢体的生理功能和活动范围,对确定诊断很有帮助。轻度的牵拉伤或撕裂伤,功能障碍轻,由于疼痛反应,患者可表现出保护性或迁就性姿势,但被动活动可接近或达到正常范围;严重的撕裂伤或断裂伤,功能障碍严重,甚至功能完全丧失,如跟腱断裂则行走困难,髌腱断裂则不能伸膝,棘上、棘间韧带断裂则脊柱功能丧失。晚期肢体关节的功能障碍,多是因为肌肉、关节囊等挛缩、变性、粘连而引起。(五)肌肉萎缩

肌肉萎缩是慢性筋伤的常见症状,筋伤后由于气血瘀阻、疼痛及包扎固定,使肢体活动减少,肌肉的收缩能力降低,造成气血循环失常,日久导致局限性萎缩,一般称为失用性肌肉萎缩。另一种为营养不良性肌萎缩,其特点是病变与肌萎缩的范围比较广泛,回复慢,预后较差。第七章 筋伤的并发症

筋伤除了可出现局部症状之外,常会引起一系列的反应和并发症。临床诊断、治疗时要全面、仔细地检查,注意筋伤并发症的发生,及时预防其发展。一、早期并发症

1.骨折 筋伤时在肌腱附着点可发生撕脱骨折。轻微、反复或持续的肌肉收缩,如长跑、长途行军等,应力集中作用于骨骼某一处而引起的骨折,称为疲劳性骨折。

2.关节脱位 筋的主要功能是联属关节、络缀形体、主司关节运动。由于筋伤或断裂,或内分泌紊乱、炎症等因素,导致韧带松弛,在肌肉牵拉、肢体重力等外力作用下,关节稳定性遭到破坏,引起关节半脱位或全脱位,如膝关节十字韧带损伤可并发膝关节半脱位、颈部炎症并发寰枢椎半脱位、盆腔炎症并发骶髂关节骨错缝等。

3.神经损伤 筋损伤同时可合并神经损伤,如坐骨神经损伤、臂丛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等。根据肢体运动、感觉功能丧失范围,肌肉有无明显萎缩等,可判定神经损伤部位。

4.血管损伤 筋损伤同时可合并血管损伤,如肱动脉损伤、腘动脉损伤等。

5.休克 是指各种原因引起机体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使组织血液灌流严重不足,导致组织细胞代谢和重要生命器官功能障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当血容量不足,超越代偿功能时,就会呈现休克综合病征,表现为心排出血量减少,尽管周围血管收缩,但血压下降;组织灌注减少,促使发生无氧代谢,导致血液乳酸含量增高和代谢性酸中毒,出现皮肤苍白、冰凉、湿冷(常有花斑),心动过速(或严重心动过缓),呼吸急促,外周静脉不充盈,颈静脉搏动减弱,尿量减少,神志改变。二、晚期并发症

1.肌肉萎缩 是慢性筋伤的并发症。筋伤后由于气血瘀阻、疼痛和包扎固定而使肢体活动减少,肌肉收缩能力减弱,造成血液循环障碍,日久导致不活动的肢体肌肉萎缩,称之为失用性肌萎缩。此外,营养不良性肌萎缩是指原因不明的肌肉变性疾病,特点是有遗传病变,多局限于肢体的某一肌群,萎缩程度较明显,恢复慢,预后较差。下运动神经元或周围神经损伤,亦常见肌肉萎缩。

2.关节强直 筋伤后由于失治、误治,常常引起筋的挛缩和粘连,使关节主动活动和被动活动受限而出现关节强直。特别是手部筋伤治疗要注意早期功能锻炼,以预防指骨间关节强直的发生。

3.骨质疏松 筋骨与五脏六腑的关系密切,特别是肝肾两脏。肝主筋、主藏血,肾藏精、生髓、主骨,肝肾亏损加上筋伤表现出腰腿活动不灵。因肝血不足,血不养筋,甚则出现手足拘挛、肢体麻木、屈伸不利。骨的坚硬依赖肾精的濡养,肾精充足则骨髓生化有源,骨骼得到骨髓的滋养而坚固有力。如肾气衰弱,肾精不足,则骨髓空虚,化源不足,成骨功能减退而发生骨质疏松,表现为骨骼脆弱、两下肢疲软乏力、腰酸背痛、活动受限等。临床上筋伤患者长期卧床,肢体固定或失用后,亦可发生失用性骨质疏松。

4.组织粘连 筋伤后血溢脉外,修复时纤维机化易致修复部位与周围组织粘连而影响关节活动,如膝关节侧副韧带的损伤、手部肌腱的损伤等。因此,治疗时要注意早期功能活动锻炼,预防筋伤修复过程中造成的粘连。

5.肥厚增生与管腔狭窄 在慢性筋伤中,筋的损伤与修复同时并存,时间较久后筋会发生增生肥厚变性,如指屈肌腱、椎管内黄韧带等,这些筋又在管腔之中,若增生肥厚变性,势必造成管腔狭窄,产生临床症状。

6.钙化、骨化和骨质增生 急性筋伤后局部出血,日久血肿机化,使受伤组织增生和钙化。此外,由于积累性劳损,亦可导致劳损的韧带产生钙化,劳损的关节边缘骨质增生,如颈部项韧带的钙化、腰椎和膝关节骨质增生等。

7.关节游离体 伤筋时有软骨损伤,在后期可演变为小骨块,脱落而成游离体。第八章 平乐正骨筋伤常用诊断方法

正确的诊断是合理治疗的基础,而正确诊断又来源于详细的临床检查。筋伤和其他疾病一样,必须做全面的检查,以免遗漏重要体征,从而为正确治疗打下基础。损伤肢体局部检查尤为重要,因为严重的局部损伤,往往又是全身反应的基础。平乐正骨强调在重视全面检查的同时,尤应注意损伤局部的仔细检查,以便综合分析,正确诊断。

检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整体观念:筋伤和其他疾病一样,首先要有整体观念。人是有机的整体,肢体的局部损伤必然要影响全身,切不要只注意局部的明显损伤,而忽略了全身的反应。②检查要行之有序,以免遗漏或不必要的重复检查。一般应在四诊的基础上,再进行创伤肢体的重点检查,检查应由远及近,由健康部位到病变部位,手法要轻柔,以免增加患者的痛苦或损伤。③检查应注意与健侧对比下进行,以发现伤肢的异常表现。若伤肢带有外固定,必要时应解除,以便详细检查损伤局部的情况。④检查既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仪器,以弥补四诊检查的不足,又不要过分依赖X线等现代科学仪器检查而忽略四诊的全面诊查。第一节 中医四诊一、望诊

人体外部和体内五脏六腑有着密切的联系,故筋伤望诊不但应重视对损伤局部的观察,而且应包括望全身的神色、形态及望舌,以推断体内的病情变化。(一)望全身

1.望神色 神色指神态和气色而言,神的存亡是推断病情轻重转归的根本。一般筋伤对神色影响不大,较严重的筋伤或筋伤日久体质虚弱者则可出现精神萎靡、肌肤晦暗、面容憔悴。如果筋伤后出现神志不清、呼吸微促、面色苍白或发绀,则表明精气衰亡,是危重的征象。

2.望形态 主要包括形体的壮弱、肥瘦和动静姿态,以及与筋伤有关的体位。形态的强弱、肥瘦与筋伤的发生、发展及疾病痊愈的快慢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如形体肥胖、肤白无华、精神不振,多为形盛气衰,阳气不足之证;形瘦肌消、面色苍黄、皮肤干焦,为阴血不足;若大肉已脱,多为精衰之证。这些人不仅易发筋伤疾病,而且也不利于病后恢复。

在筋伤发生的时候,由于局部病变,常累及肢体的功能,而出现特殊姿势和保护性体位。例如,急性腰扭伤患者身体多向患侧侧屈,且有用手支撑腰部等姿势;落枕患者颈部僵直,转头时常连同身体一起动;下肢筋伤时,常出现疼痛性跛行以减少患肢的负重时间,并且健侧跨步仓促或拄拐以支撑躯体。(二)望局部

望局部包括范围较广,在筋伤患者中,除了要对毛发、五官、皮肤、爪甲等一般情况进行认真观察以外,更重要的是认真仔细地观察损伤局部,以初步诊断疾病的部位、性质和严重程度。

1.望畸形 筋伤可能引起肢体畸形,但筋伤畸形往往没有骨折、脱位时的畸形明显,故需要仔细观察。例如,髋部筋伤时下肢可出现假长,桡神经损伤时出现腕下垂畸形。

2.望肿胀、肤色 肿胀是筋伤中常见的症状。筋伤早期的肿胀是局限性的,陈旧性损伤肿胀不明显。肿胀而有波动感,说明内有积血或积液。新伤出血肿胀,并有局部肤色青紫。陈伤瘀血被吸收时局部肤色变黄,范围扩大。局部肤色发红并且肤温增高,提示继发感染。肤色苍白而发凉,说明血液循环障碍。局部肤色变黑,则提示组织坏死。

3.望萎缩 慢性筋伤,由于损伤日久或过度疲劳,致气血虚少,筋肉失养,或由于肌肉、肌腱等组织的运动减少,局部气血运行迟滞,常可造成肌肉失用性萎缩。所以,对于慢性筋伤,还应注意观察局部是否有肌肉萎缩现象。例如,肩周炎早期可有微肿,中后期由于肩关节功能活动减少还可出现三角肌萎缩;腰肌劳损者可见背棘高凸;半月板损伤者,常见股四头肌的萎缩。

4.望肢体功能 注意观察肢体功能活动情况,如上肢能否上举、下肢能否行走等;再进一步检查关节能否屈伸、旋转等。例如,肩关节的正常活动有外展、内收、前屈、后伸、内旋和外旋6种。凡上肢外展不足90°,且外展时肩胛骨一并移动者,说明外展动作受限制。当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时,肘尖不能接近正中线,说明内收动作受限。若患者梳头动作受限制,说明有旋外功能障碍。若患者手背不能置于背部,说明旋内功能障碍。如有活动障碍时应进一步查明是何种活动障碍,此时往往与摸法、量法结合进行,通过对比方法以测定其主动与被动的功能活动度。(三)望舌

望舌包括望舌质和舌苔,亦包括望舌底脉络。望舌虽然不能直接判断筋伤的部位和性质,但舌为心之苗、脾胃之外候,与各脏腑均有密切联系。所以,舌能反映人体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病情的进退、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和筋伤后的机体变化。望舌是筋伤辨证的重要内容。舌质和舌苔在反映筋伤病情方面各有侧重,大体上,反映在舌质上的以气血变化为重点,反映在舌苔上的以脾胃变化为重点,故观察舌质、舌苔可相互印证。

1.望舌质 正常的舌质为淡红色,色泽鲜明滋润。舌质淡白,提示气血不足或气伤血脱。舌质胖嫩边有齿痕者,为脾虚湿滞。舌质红可见于实热或阴虚内热,严重损伤早期血瘀化热亦常见红舌。舌质深红为绛舌,主热证和阴虚火旺。舌质红中带青紫色或蓝色,称为青紫舌,主瘀血。全舌紫者表示全身血行不畅或瘀血程度较重;局部紫斑者表示局部瘀血或瘀血程度较轻。亦有热盛紫舌,但紫中带有绛色。

2.望舌苔 望舌苔可分为望苔质和望苔色两个方面。(1)望苔质 苔厚为邪盛,苔薄为邪衰。苔由薄变厚者为病情加重,由厚变薄者为病情减退,这在创伤感染者中常见。苔润泽者有津液,干燥者为津液不足。苔腻者,体内有湿,有痰邪滞留,或为食积。苔剥而光,为阴虚内热,津液不足,或津液耗伤。(2)望苔色 苔色有白、黄、灰、黑4种:①白苔:主表证、寒湿证。薄苔净而润泽为正常舌苔或疾病初起在表,苔白而滑多为寒证,厚白而滑多为寒证中之寒痰或痰湿,薄白干燥为津液不足,厚白干燥为湿邪化热,白腻者为痰湿阻滞。②黄苔:主里证、热证。薄黄而干表示热邪伤津,黄腻多为湿热,老黄(深黄色)、焦黄(黑黄色)为里有湿热积聚,黄白相间表示病邪由表入里、由寒化热。③灰苔:主里证,既可见于里热,亦可见于里寒证。灰苔即浅色苔,可由白苔转化而来,也可与黄苔同时并见。苔灰白而润多为寒湿内阻或痰饮内停,灰苔白而干燥多为热炽伤阴或阴虚火旺。④黑苔:主里证,主热极而又主寒盛。黑苔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黑而燥裂,甚至有芒刺多为热极津枯,黑而润滑多为阳虚寒盛。

3.望舌底脉络 凡舌底脉络青紫发暗者表示筋伤疾病瘀血内停。二、闻诊《难经》云:“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辨其病。”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除注意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嗅呕吐物、伤口分泌物、二便或其他排泄物的气味等一般内容之外,筋伤的诊断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关节弹响声 关节内有游离体的患者,活动关节时可有弹响。膝关节半月板损伤者,在做膝关节旋转伸屈活动时,可发生较清脆的弹响。患有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患者在做伸屈运动时,可听到弹响声。

2.腱鞘的摩擦音 患有肌腱周围炎的患者在检查时常可听到捻发音,一般常见于有渗出的腱鞘周围,好发于前臂的伸肌群、大腿的股四头肌和小腿的跟腱部。

3.关节摩擦音 退行性关节炎的患者在活动关节时,常可听到关节摩擦音。患有髌骨软化症的患者在做髌骨研磨时,也常可听到摩擦音。三、问诊

筋伤疾病通过问诊,主要了解患者筋伤的部位、时间、经过、暴力性质、伤后处理和伤情变化等情况,通过分析,可对伤情有一个初步估计。问诊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一般情况

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否、民族、籍贯、住址、工作单位、电话号码、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这些内容不但有利于诊断时参考,也有利于建立完整的病历记录,便于查询、联系和随访。(二)主诉

主诉是询问患者的主要症状和受伤时间,提示病变的性质和促使患者前来就诊的主要原因,也是患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主诉是辨证中的主要依据。主诉的内容要求简明扼要。(三)现病史

现病史是指发病后的全身和局部情况,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伤处 对于损伤部位的情况要仔细询问,如疼痛、肿胀情况,伤肢活动程度,有无异常活动等。

2.伤势 询问患者的受伤部位,受伤过程中是否昏厥,昏厥的时间及醒后有无再次昏厥;还要询问抢救措施等,以了解患者伤势的轻重。

3.受伤时间 询问患者何时受伤,要问清楚日期和时间,以判断是急性损伤还是慢性损伤。如果患者就医前已进行了其他治疗,还要问清楚治疗时间和经过。

4.受伤原因和体位 造成受伤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故在询问时要问清楚受伤的具体原因,包括所受暴力的性质、强度和患者受伤时的体位。对慢性损伤者还要询问其职业和生活环境是否潮湿、寒冷等。

5.寒热 询问恶寒、发热的时间和程度,以及与损伤的关系。如损伤初期发热多为血瘀化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而高热多为伤口感染邪毒,热盛肉腐化脓,体温常在38℃以上。

6.疼痛 筋伤患者多有疼痛,要详细询问疼痛的起始时间、部位、性质和程度。询问是剧痛、酸痛还是麻木;疼痛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