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一战二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1 03:58:29

点击下载

作者:姚妤,蔡新苗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说一战二战

图说一战二战试读:

前言

20世纪先后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难以统计的人力、物力消耗,也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甚至战争的伤痛至今还在延续。但大战的影响绝不止于此,它们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等,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回顾两次空前浩劫,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可以吸取历史教训,更深入地反思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战争与和平等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1914~1918年帝国主义国家两大集团——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战争先在德国、奥匈帝国及其敌对国英国、法国、俄国等之间展开,后来逐渐有38个国家15亿人卷入战争。这场战争爆发的根源,首先是老牌殖民帝国英、法、俄和德、日、美等新兴帝国主义国家在争夺资源和殖民地上的矛盾。其次,资本主义国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国内阶级矛盾的尖锐化也使各国统治不稳,于是纷纷扩军备战、寻找同盟,企图通过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了欧洲的火药桶,随着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欧洲列强纷纷全面动员,倾其全国之力,投入这场前所未见的残酷血战。绵延千里的铁丝网和壕沟阵地,成为列强厮杀拼搏的角力场。数以百万计的军人在弹片四溅、血流成河的泥泞战场,试图打出一个世界新秩序。主要战役包括东普鲁士战役、马恩河战役、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日德兰海战、俄军1916年夏季进攻战役等。战祸蔓延至亚欧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平洋等海域,炮火硝烟中,旧帝国纷纷解体,欧洲的权力格局亦随之改变。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历时4年零3个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首次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军事冲突,人类在这次浩劫中蒙受的损失之大,令人瞠目结舌:军人、平民伤亡人数达到数千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这次大战使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德国战败,割地赔款;奥匈帝国彻底瓦解;英法虽取得了胜利,但在战争中元气大伤,受到削弱;美国在战争中牟取暴利,一跃成为经济强国。战后帝国主义奴役掠夺战败国和宰割弱小国家的《凡尔赛和约》等分赃条约,虽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的关系,但没有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矛盾,这场号称将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造成的结果,竟是下一场更大规模的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德国、日本、意大利法西斯由局部战争扩大为世界大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各国之间所固有的各种基本矛盾一个也未解决,而又增加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以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意大利、德国和日本相继建立了法西斯政权,他们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一手炮制的《凡尔赛和约》煽动民族情绪,对内实行暴力专政,对外实行侵略扩张,成为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而英国、法国和美国的绥靖政策则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再加上1929年爆发的史上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战争开始变得一触即发。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抗日,拉开了世界大规模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欧洲,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向波兰发动突袭,9月3日,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这次大战的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广阔的海域,主要战场包括中国战场、欧洲西线战场、欧洲东线战场、太平洋战场、东南亚战场、北非战场等,著名战争包括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空战、珍珠港之战、中途岛海战、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阿拉曼战役等。法西斯的侵略和暴行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反抗,美国、英国、苏联、中国等几十个国家结成了强大的同盟,彻底打败了侵略者,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历史上死伤人数最多的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合计伤亡过亿,其他损失则难以用钱财去衡量。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改变了世界的政治版图和社会结构,战败的轴心国集团被迫接受同盟国的安排。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亦宣告成立,美国、苏联、中国、英国和法国5个国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也促使美国和苏联成为彼此对立的超级大国,开启了长达46年的“冷战”时代。

这是一部全真插图战争史书,是对人类历史上两次最致命冲突的权威记录,对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大小战役均有翔实的叙述,详细解读前因后果,客观点评政治经济,还原历史真相,破解重重谜团,为读者呈现不一样的战争全史。其中既有对不同军事策略之成败的分析,也会论及战争的关键转折点以及新技术所带来的影响力等。视角客观公正,故能与众不同;论述精警,足以让人击节。内容既适合普通读者对“一战”“二战”进行大致了解,也可供军事迷和专业人士学习参考。上篇 一战战史矛盾激化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暗杀了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那时,巴尔干地区的地方势力正斗得没完没了,所以大部分的欧洲人在刚刚知道这个消息时都没怎么在意,觉得这充其量也不过是又一个比以往更不同凡响的斗争新产物罢了。尽管这起暗杀并没有在其发生的当日就直接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就在那个夏日的礼拜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它就演变成了一根导火索,把欧洲的主要势力都吸引到了瓜分世界的战火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和领土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矛盾,而各种秘密条约的签署将相关势力分化为对立的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也使得矛盾进一步被激化。1914年7月,各国首脑决心要用战场上的胜败来理清混乱的局面,因此有意无意地都放弃了遏制冲突的努力,决策者的这种态度在其他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最终导致了武装冲突的爆发。但当时却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场战争后来将会演变成一次旷日持久、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旷世浩劫。萨拉热窝事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巴尔干地区就早已因为国家间的对立和局部战争而四分五裂了,而1914年6月刺杀那个寂寂无名的奥匈帝国皇储的行动,不过是这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而已。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若干年里,欧洲列强就已经分化成了两大对立的政治集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理由相信其邻国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当时,地处巴尔干的塞尔维亚与沙皇俄国关系十分密切,却又被奥匈帝国视为眼中钉,这使得沙皇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冲突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双方都因为这个隐患而充满了忧虑。由于担心法国会在局势发展到某个阶段时夺回他们在普法战争(1870~1871)中割让给自己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德国曾试图维持与英国的友好邦交,但两国的交情在德皇威廉二世于1888年即位之后却变得糟糕起来——威廉二世开始建造大型的军舰,其举动无疑是在挑战英国一直以来所拥有的海上霸权地位,而英国对于德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其对海外殖民地的搜寻也渐渐警觉起来。☉该图显示了一战前夕欧洲各国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大有一触即发的态势。

☆联盟竞赛☆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结成同盟;三年之后,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形成。在这个同盟体系中,如果意大利遭受法国的袭击,德国和奥匈帝国将给予支援;而意大利则表示自己将在俄国攻打奥匈帝国时保持中立。另一方面,法国与俄国于1894年结成联盟,英法两国则于1904年签署了《英法协约》。此外,由于俄国对德皇威廉二世在巴尔干问题上支持奥匈帝国的态度相当恼火,故决定结束与英国在中亚问题上的长期纷争,并进而与之结盟。1907年,英法俄之间的三国协约达成。⊙1914年6月28日,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在萨拉热窝向欢迎的人群致意。

在那个民族主义蔓延的年代,欧洲列强之间的相互猜忌很容易为军国主义所利用,这一点在德国表现得最为明显。基于“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共同认知,在竞争中处于对立状态的各个国家纷纷摩拳擦掌,意图夺取战争先机。德国意识到即将面临的是两面作战的考验,所以自己必须抢在数量远胜于己的法俄大军开入战场之前率先发动进攻。在大战来临前的几年时间里,上至将军下至百姓,人人都觉得这场战争应该是无可避免的了;但绝对没人会想到,这一切竟是由1914年6月28日那一对寂寂无名的奥匈帝国皇储夫妇被刺身亡来拉开序幕的。⊙照片中的场景据称是加尔利诺·普林西普在实施暗杀后被捕。

☆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

其时正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进行官方访问的斐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1906年时,这个曾经被土耳其控制的地区就已经被纳入了奥匈帝国的版图,但这次吞并却并没有得到居住在波斯尼亚的塞族人和本土国民的承认。这次暗杀是由加尔利诺·普林西普领导的一小队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实施的。如果这支小队是独立作案的话,那么在他们被捕之后,事情就该降下帷幕了,但是很明显地,他们既然是在塞尔维亚境内策划这次行动的,那么塞国的秘密组织就肯定为他们提供了协助,也就是说,塞尔维亚在斐迪南大公遇害一事上扮演着共犯的角色。奥匈帝国立刻将此视为塞尔维亚与自己为敌的证据,甚至坚信这是塞尔维亚有计划地通过获得波斯尼亚来拓展其领土的表现。他们认为,扩张后的塞尔维亚将变得更加强大,而这势必进一步动摇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本就日渐衰退的地位;同时,塞尔维亚还很有可能为了地理政治的目的煽动奥匈帝国内的斯拉夫人制造更为动荡的局面。

黑手党

作为一个于1911年成立的塞尔维亚秘密组织,黑手党的官方称谓是“团结或死亡”。该组织的任务就是从政治上为塞尔维亚将处于奥匈帝国及土耳其统治下的各国斯拉夫人团结起来。这个组织中有很多成员都是在职的塞尔维亚官员,其中包括陆军上校德拉古丁·迪米特里维科,他协助了1914年6月暗杀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的刺客。黑手党于1915~1916年间被塞尔维亚流亡政府取消,迪米特里维科也遭到流放。⊙图为审判萨拉热窝事件刺客的场景。所有刺客都被判有罪,很多人被判死刑,而包括普林西普在内较为年轻的同谋者则被判监禁。走上战争之路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一开始看起来只不过是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之间的区域斗争罢了,但在那之后,危机却迅速蔓延开来——不到4个星期的时间里,所有欧洲列强都被卷入其中。

奥匈帝国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刺身亡的消息当时并没有引起欧洲新闻界的兴趣,但却使奥匈帝国政府作出了一个极端的反应。奥国政府中,以外交部长利奥波德·冯·贝希托尔德和陆军元帅弗兰兹·康拉德·冯·霍兹多夫为代表的高级官员们,将萨拉热窝刺杀事件视为给塞尔维亚以当头棒喝的黄金契机;但在那之前,他们必须保证德国愿意为了他们的行动而出面阻止俄国支援塞尔维亚。7月5日,德皇威廉二世请奥匈帝国大使转告奥国总理:德国愿意帮忙。之后他便巡游去了。☉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在1909~1917年间担任德国总理。他认为可以用一场成功的闪电战来解决国内深刻的政治分歧。

☆奥地利与塞尔维亚开战☆

23日晚,奥国就刺杀事件要求赔偿的最后通牒送达塞尔维亚政府,但他们其实根本就没指望对方会答应这些异常苛刻的条款。不想,俄国却在此时介入其中,一方面要求塞尔维亚接受通牒中大部分的内容,另一方面则警告奥匈帝国不准再得寸进尺地对塞国不利。这下贝希托尔德和康拉德不乐意了:25日,塞方回复送抵时,他们拒不接受塞尔维亚作出的巨大让步,并在同一天开始动员军队。26日,贝希托尔德说服当时在位的奥匈帝国皇帝法兰兹·约瑟夫签署了对塞尔维亚宣战的声明。☉德国军队期待速战速决地获得胜利。从那些涂鸦可以看出他们的攻击目标是巴黎。

于同一天结束了假期的德皇威廉二世,直到28日才得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最后通牒的事情——当天,贝希托尔德知会塞国驻维也纳大使,两国进入交战状态。两天后,俄国军队开始局部动员;威廉二世和他的亲信们将渐露端倪的危机视作增强本国实力及影响力的大好时机,因而也开始对德国部队进行全体动员。31日,德国向已升级为全面动员的俄国发出通牒,要求其停止动作;在俄国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之后,德国当天下午即对俄宣战。

☆宣战☆

现在,各方盟军都已各就各位。法国总理表示:法国的“一切行动都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在德国看来,这套说辞是在强调法国力挺俄国的态度,遂于8月3日对法宣战。同时,他们还按照早就制定好的作战计划,立刻入侵了比利时和卢森堡。奥匈帝国大臣利奥波德·冯·贝希托尔德原想说服英国外交部长爱德华·格雷,让英国退出三国联盟,但最终却无功而返。而英国则于8月4日早上为了保证比利时的中立而向德国发出严厉警告,又于当日午夜进一步对德宣战。在这期间,意大利一直袖手旁观,理由是“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采取的军事行动超出了三国协约中防御协议的内容”。☉1914年8月,大批群众涌入柏林市中心,庆祝战争的爆发

德皇威廉二世

作为一名独裁政治的坚定信仰者,于1888年登上德国皇位的威廉二世(1859~1941)希望把德国发展为一个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非常强大的殖民国家。在壮大经济和巩固军事方面,他确实非常成功,但无论他怎么努力,德国始终都只能算是个二流的殖民者。威廉二世不是一个很有外交手腕的人,将战争视为统一全国、解决国内政治分歧良方的他,得到的评价多半都是“傲慢的军国主义者”。人们一般认为他性格中的种种缺陷正是促使战争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德皇威廉二世总是身着军装,还特别喜欢佩戴各种绶带和勋章。

8月的头几天里,各个参战国的首都都有大批人群涌上街头,他们心中既有保家卫国的战斗热情,也有由于积蓄的敌意终于得以释放而产生的近乎野蛮的狂热。将军和政客之类的人则大多都希望能在圣诞节前以胜利者的身份班师回国。协约国战略计划

法国和俄国的大军为了打击他们最强大的对手德国,分别从西面和东面同时踏上了征程,而英国强大的海军则被用来对德国实行经济封锁。

法国的战略源于他们在普法战争中被迫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耻辱。1911~1914年间,法国总司令约瑟夫·霞飞元帅制定了“第17号计划”。在这个计划中,若干支法国军队一接到命令就将立刻集结到比利时与瑞士之间的阿洛两省沿线上,从而集中全部火力挺进阿洛两省。霞飞当然知道,这么做会使得法国与比利时之间的地带处于无兵设防的状态,但他认为,德国到时会顾忌战线过分拉长的危险,不可能跨到默兹河西岸来。☉1914年8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俄军出征前检阅军队。

☆俄国的计划☆

根据德国是先入侵俄国还是法国的两种可能性,俄国制定了两个计划:如果德国先进犯俄国,那么在法国出兵阿、洛两省的同时,俄国将以抗击侵略的姿态投入战争;但鉴于大多数人倾向于认为法国才是德国的首要目标,故俄国更可能实行“第19号计划”——立刻侵入俄德交界处的东普鲁士省。这个计划是尤里·达尼洛夫将军在后来的战争部长弗拉基米尔·苏科利诺夫将军的支持下制定的,最初成型于1910年。而达尼洛夫对于那些认为奥匈帝国的威胁性不比德国小,俄军应该穿过西里西亚直取德国中心,以及那些反对弃守俄国边境的堡垒、反对俄军到别国开战的声音通通充耳不闻。

达尼洛夫和苏科利诺夫的劲敌有很多,军队领导人尼古拉斯大公爵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而这些反对者的声势在战前愈发强大起来。由于进攻奥匈帝国加利西亚省的构想此时看上去更可靠些,因此在1912年,“第19号计划”被进行了修改。修改后的计划中,仍然保留了进攻东普鲁士的方案,但参与行动的军队由之前的四路降到了两路;俄国边境的堡垒再度得到了重视,更有三路大军沿奥匈帝国边境驻扎;余下的军队则可根据需要被派至东普鲁士或是加利西亚。☉1914年夏末,英国被战争的狂热笼罩,志愿者们纷纷入伍,成为“新军”的一员。☉以预备役军人驻进营地为标志,俄国首都圣彼得堡开始了军事动员。

☆比利时和塞尔维亚的计划☆

比利时和塞尔维亚的战争计划都是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及地小兵少的情况制定的。两国都想尽可能地将敌人拒于国门之外,等到实在撑不住时,要么就退回到加强了防御的城池之中,要么就退到地形复杂的内陆地区去。两国都希望,比他们更为强大的敌军能够在这种时刻移师他处,或是法俄盟友能来助自己一臂之力。

☆英国的目的☆☉英国远征军在开战第一周开赴法国时的情景。

相比于那些地处大陆的国家而言,英国的陆军规模很小,但其海军规模却比德国大得多。这也是英国的战争计划制定的基础。小小的英国远征军在第一时间里就被送到海对岸,与法军左翼在法国北部会合,以保护远征军在英吉利海峡登陆的港口;而英国的王者之师——皇家海军,则负责对德国实行海上封锁。由于英军舰队中的大部分船只7月18~20日间正好停泊在母港检修,之前下达的分散作战指令才得以及时撤回,保证了28日时有足够的战舰开赴战场,这对英国来说实在是大大的运气。德奥两国的战略计划

1914年以前,德国和奥匈帝国都制定了非常繁杂的战争计划,而这些计划的执行依赖于利用铁道系统进行的快速动员。因此,他们会尽可能地避免两面同时开战的局面。

1894年,法俄两国曾签署了一份可以有效钳制德国的合约。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康特·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则因此意识到:将来有一天,德国可能要面临一场毫无胜算的双线战争。为了阻止这一情况的发生,他制定了一套战略,试图在俄国调动起规模巨大的军队之前就击败法国,这就是所谓的“施里芬计划”。☉康特·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是德国战争策略框架的制定者。

☆施里芬计划☆

施里芬知道,取道阿、洛两省进攻法国的做法不仅起效慢,而且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法国人自从在普法战争中失去阿、洛两省后就在共有国界附近修筑了很多复合堡垒的关系。但如果从瑞士阿尔卑斯山推进,那么多山的地形又会让军队太过吃力。考虑再三,施里芬决定派一支奇兵,穿过边境防御较为薄弱的荷兰南部和比利时。

施里芬的计划是:在梅斯和瑞士国境之间的阿洛两省布置一支军队,再联合各路大军,利用崎岖的地形和德国的边境要塞来拖延法军的进攻。他在梅斯北面布置的主要军力可以在西线和南线间摆动作战,这样就能限制法军朝阿、洛两省的推进;而一旦法国战败,德国大军就将通过铁路迅速转向东线,与留守东普鲁士的小股军队会合,并进而举全德之兵力进攻俄国。

1906年,施里芬退休,赫尔姆斯·冯·毛奇将军接任了他的位置。由于俄国采取军事行动的速度比施里芬预计的要快,同样不肯舍弃半寸领土的毛奇在审时度势之后,觉得原计划应该进行修改。他将在梅斯和瑞士之间的德军从总体数量的5%加至25%,又将驻扎在东普鲁士的守军从总数的10%加到了15%。这样一来,原先由90%的德国陆军驻扎的梅斯北部现在就只有60%的军队了。由于毛奇误以为英国会在比利时的中立地位受到侵犯时按兵不动,因此放弃了原本借道荷兰的作战计划。一系列的变动,将德军的前进之路限制得十分狭窄,而他们面前,还要面对比利时要塞列日的复合堡垒。☉德国高效运转的铁道系统是先挫法国再攻俄国之大计的基础。图为一支德军铜管乐队在为一列即将开动的军用列车演奏小夜曲,这情景仿佛是恋人依依惜别一样。

☆战争时刻表☆

施里芬计划的关键即在于“时机”二字。毫无疑问,德国高效运行的铁道系统和灵活机动的军队调度都是其在边境迅速集结大军的有力保障,但德军千里急行的最高目的竟然就只是为了遵循总参谋部那份严格的时间表。这个计划也使得人们对于法俄两国在战争爆发时会作何反应产生了许多猜想。

☉☉接任施里芬职位的是陆军元帅赫尔姆斯·冯·毛奇,但他也是让施里芬计划惨淡收场的人。

☆奥匈帝国☆

奥匈帝国的应对之策有两种思路:其一,只考虑自己在巴尔干地区与塞尔维亚之间的局部战争的话,怎么办?其二,假定塞尔维亚及其强大的俄国盟友让奥匈帝国腹背受敌的话,又怎么办?在当时的环境之下,后者出现的可能性明显更高一些。奥匈帝国也因此决定:一旦两线同时开战,那么奥匈帝国就遵守承诺挺进波兰,缓解德军在东普鲁士的压力,真正与德国盟友同进同退。战端开启

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内部都曾经签署过很多秘密条约,其中的一些条款是盟国之间用以承诺在需要时彼此提供军事支援的,而此时各国互相宣战,这些条款就正好开始生效。经过多年的筹备,每个国家的作战计划都已十分详尽,因此无论是军队的调度,还是部队的行军,都进展得非常顺利。在1914年7月底到8月初的短短时间里,德国和奥匈帝国调集了一支650万人的大军,而协约国则出动了总共约900万的兵力。无论是将军、政客,还是一般的普通大众,人们都希望能让对手在重拳之下被一击致命;但实际上,参战双方谁都不能在短时间内打倒对手。

1914年,以德国对比利时和法国东北部的数次扫荡为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拉开帷幕。德军原本打算在巴黎附近速战速决,但这个计划却于当年9月初即不幸流产,随后的两个月里,西线战场上堑壕战的格局渐渐形成。实际上,西线正是开战第一年的主战场,这里的战火才烧了5个月就已经葬送了协约国120万的兵力,吞噬掉德国68万士兵的生命。而东线战场在同一时间里出现的却多半是小打小闹,规模较大的战役只有两起。“一锤定音”的期望是落空了,但人们对战争的狂热却依然高温不退。德国入侵比利时

要实行施里芬计划,就需要大约94万士兵和2900门大炮,兵分四路,迅速穿越只有不到12万军队和320门大炮守卫的小国比利时。

1914年8月,德国在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与法国接壤处布置了两支部队,另有两支指向卢森堡,再有三支驻扎在与比利时接壤的狭窄地带。除了与法国接壤处的两支驻军外,其余的五支部队作为施里芬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在穿过比利时、绕行攻击法国东北部之后,取道向南;其中,最北面的两支部队——共计拥有58万人及1700门炮的亚历山大·冯·克卢克将军麾下第一集团军和卡尔·冯·布罗将军领导的第二集团军——则将负责对敌人施行主要打击。

事件重点

时间:1914年8月4日~25日

地点:比利时

结果:德军穿越比利时迅速挺进,比、英、法三国军队被迫撤退。

☆列日沦陷☆

施里芬计划的制胜法宝在于“迅速”,因此德军必须尽快解决比利时边境的堡垒。8月3日,一支受过特别训练的3000人特遣队奉布罗之命,在奥托·冯·伊曼里奇将军的指挥下,穿过比国边境,抵达要塞城市列日。8月5日晚至6日凌晨,伊曼里奇的奇兵在夜幕的掩护之下对列日发动袭击。他们原想从城外12道钢筋混凝土堡垒之间的缝隙里渗透进去,但却遭到了比利时第三师指挥官杰拉德·勒曼将军的坚决打击。几天后,德国的艾瑞克·鲁道夫将军率军攻入该城,但城外的比军堡垒却依然坚守不屈。布罗无奈,只好安排重型攻城炮上阵——这其中包括了两门口径分别为305毫米和420毫米的榴弹炮,在8月12~16日间对列日展开了狂轰滥炸。即便是固若金汤的堡垒也难以抵挡如此猛烈的火力攻击,列日不久即告失陷。☉战争开始的头几周,德国骑兵行进在比利时冷冷清清的弃城街头。

克卢克和布罗的军队终于可以继续穿越比利时了。8月18日到19日,克卢克的部队在蒂勒蒙附近击退了一小股抗击的比军。小胜次日,当布罗率军沿东西向的默兹河和桑布尔河行军时,克卢克又占领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比利时国王阿尔伯特此刻终于深切地认识到:他那缺粮少弹的军队根本就不可能阻挡德国那光是数量就已四倍于己的钢铁雄师。斟酌之后,他决定派一个师去布罗大军必经的纳慕尔要塞,余下部队则随他留守安特卫普(这两个城市都有环形堡垒防线)。另一方面,克卢克却只派了一个团去封锁安特卫普,以保证没有一点比利时的火力能够袭击到自己的右翼,而他自己的第一集团军大部及布罗的第二集团军则继续向西进发。☉德国第一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冯·克卢克将军(左起第五),与其部下一同“拍照”。

☆征服比利时☆

8月20日,纳慕尔遭到德军攻击,次日即陷入包围,战斗模式与不久前列日之战中的一模一样;22日,布罗率军穿过桑布尔河;25日,列日彻底失守,但所幸大批守军得以逃脱。到8月的第三个周末时,德军已经控制了比利时的大部分地区;而重型榴弹炮的加盟则使得一度成为施里芬计划绊脚石的比利时堡垒自此无足轻重。不过,克卢克和布罗还有很长的路要赶,而夏末的炎热天气已经让频繁作战又长途跋涉的德军渐显疲态了。☉1914年8月20日,当德国大军从布鲁塞尔的街头穿过,惊恐的比利时平民只能呆呆观望。边境要塞

为了抵御外敌入侵,欧洲有很多国家都在本国脆弱的边境地带设置了精巧的堡垒工事。但在重型榴弹炮的面前,这些堡垒却不堪一击,而且还成为了防御的累赘。

尽管19世纪时的许多欧洲国家对修建、翻新防御工事乐此不疲,但在边境上的敏感地带建造御敌要塞实在不算是什么新潮的事。不过,虽然大家都在修,但最为集中的要塞群则非法德交界处莫属。

☆要塞的设计☆

虽然边境要塞的设计并没有一套既定模式,但各国的堡垒实际上仍有很多共通之处。譬如,堡垒多半选址于战略上较为重要的城镇周围,一般都是沿河而建,在距城镇中心数公里之外形成一个包含了若干等距排开的堡垒的防御圈,将城镇团团护住。大堡垒之间,既可以再建小堡垒,也可以根据需要在两个堡垒之间挖掘战壕。一般布置在这种要塞里的守军都很少,千人部队的规模就算很大了;在需要支援时,则可由中央预备队来增强要塞守军的火力。☉图为纳慕尔城外的九层堡垒防线中,被德军炮火重创的一层。此图清楚地展示出该城为何在被包围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被攻克了。☉德军只用一发榴弹炮就解决了比利时列日市的隆桑堡垒。

在当时的要塞堡垒建造业中,最重要的人物当属比利时人亨利·布里欧蒙特。安特卫普、列日和纳慕尔最现代化的防御工事都是布里欧蒙特的作品;同时,他在要塞建造中的一些基本理念还为他国所借鉴。布式堡垒可根据地形分别呈现为三角或五角形,其核心部分是一个处于地上武装炮台掩护之下的加固型混凝土地下中心——这里的混凝土厚达2.5米,掩埋在3米深的地下。地下中心的上部环绕着一圈齐胸高的矮墙,地上炮台里的步兵可以躲在墙后指挥堡垒内部的运作,也可以从墙体上方向袭击者开火;地下中心外围还有一条两面都是斜坡的无水深堑,而深堑与矮墙之间有许多可以架设大炮和机关枪的炮台,堑底则是乱麻一般的铁丝网;整个堡垒外沿还围有一圈难以爬越的铁栅栏。☉图为1916年2月被德军攻占的凡尔登杜奥蒙要塞内的军需储藏室。当年10月,法军即夺回了这个要塞。

但是,在布里欧蒙特的设计图里,人们只能看到地下中心露出地表以上的部分以及炮台的单体设计。一些军事评论员认为,这种炮台在敌方的炮火攻击下根本就不堪一击,并相信伸缩炮台才是更优秀的设计。“伸缩”二字表示的是这种新型炮台在炮兵给大炮填充弹药或是不攻击时都可以收起来。法国的圣查蒙德和德国的格鲁森两大工程公司都参与了这种炮台的开发,而他们的设计随后即被不计其数的欧洲要塞所采用,其中甚至包括了法国的凡尔登、贝尔福和俄国的布雷斯特-立托夫斯克。

☆战斗中的要塞☆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许多堡垒盛名在外,却让对之充满信心的人大失所望。它们当中,有像列日和纳慕尔的堡垒一样在重炮轰击之下被迅速瓦解的,有形同虚设、进攻者可以直接绕道去别处发动进攻的,还有一些空有堡垒之名,竟将大炮移到露天空地之中进行战斗的。根据史料记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唯一有效地拖延了敌军围攻进程的,只有奥匈帝国加利西亚的普热梅希尔要塞,而这项“纪录”的诞生竟主要是因为围攻该要塞的俄军缺乏重炮支援。1916年,在整个大战历时最长的凡尔登战役中,双方交战的首要任务竟不是占领城外的堡垒,而是消耗对方的兵力。☉1916年,在法国凡尔登的沃克斯要塞里,德法之间曾有一场持续了5天的地道战,当时战况十分惨烈。同年6月7日,该要塞落入德军之手。重炮

大战之初,对任何地方而言大炮都是稀缺物资。但随着各国为了适应堑壕战而纷纷构建防御工事,大炮就成了各个兵工厂里制造的最主要的武器。

1914年,大炮的稀缺可以部分反映参战各国最近的作战经历。法国人还是热衷于19世纪初那种拿破仑式的快速机动作战;英国人在那段时间则较常采用1899~1902年第二次英布战争中使用过的那种隐蔽的骑兵突击战。鉴于这两种战术对速度的要求都是越快越好,所以这两个国家都不需要那种由马匹拖曳、与步兵及骑兵齐头并进的机动野战炮。

☆大炮与要塞☆

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指挥官们从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了解了日军所使用的重型榴弹炮。1914年,考虑到要对付敌军的要塞必须使用重炮,两国的军事高层都为自己的军队装备了野战炮,使得他们的军队开赴战场时在装备上就占据了优势。普鲁士的军队早在普法战争中被包围时就已经意识到自己缺乏充足的火力。法军应对德国施里芬计划的取胜手段是建造并改良一系列的要塞堡垒,以拖延德军的快速移动。而德军要穿过的比利时则跟着法国走。奥匈帝国有可能要面对两个敌人——俄国和意大利,无论和谁开战,战场都会有一部分在喀尔巴阡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之中,而要在山区内作战,就需要有高射程的炮弹。

60磅的大炮弹

这种武器于1905年被引入英国,炮弹重达60磅(27.2千克),在大战之初作为基本重炮配置给了英国所有的师级部队。其后虽然一直沿用到战争结束,但在后期被重新定义为重型炮,需以重炮作为补充。

口径:127毫米

炮重:4.3吨

炮长:4.29米

弹重:27.2千克

初速:634米/秒

射程:11250米☉1917年,英国在西线战场设置的一门152毫米大炮。这个武器可以打出45千克的炮弹,射程达12500米。

奥匈帝国的军队率先使用了斯柯达制造的305毫米口径榴弹炮“苗条的艾玛”,德军的克虏伯则发展出一种420毫米口径的武器并亲昵地称之为“丰满的贝莎”。1914年8月12日,两者在号称拥有世界最坚固复合要塞的列日首次展开了角逐。让德军无比欣慰又让比利时军惊愕不已的是,12台“艾玛”和“贝莎”在短短4天时间里就把所谓坚不可摧的钢筋混凝土防线撕成了碎片。☉奥匈帝国一门使用中的斯柯达造305毫米榴弹炮“苗条的艾玛”。

1914年末,沿西部前线修筑的战壕,所有的战斗都是为了让重炮撕裂带刺的铁丝网,破坏并填平所有为了包围战而准备的战壕,更有大批的重炮被造出来对付余下的要塞。例如,1914年时,法军只有8%多一点的大炮属于重型炮,但4年后,这一比例就升至接近50%了。

☆火力加强☆

经由各种部件改良过的重炮,有的本身就有轮子,可以作为一个整体在战斗中移动;也有的被分拆成各种零部件,运到战场之后再在加强过的底座上进行组装。像法军使用的220毫米口径的施奈特型那样的重炮可以把重达90.7千克的炮弹发射到22400米以外的地方,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