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故事(四)(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4 10:31:09

点击下载

作者:冯化平

出版社: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华成语故事(四)

中华成语故事(四)试读:

七画

伯乐一顾

【释义】比喻受到重要人物或专家的赏识与肯定。【出处】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

春秋时期,伯乐以善长相马而闻名。有一天,有个人拉了一匹骏马到市场上去卖,心想卖上个好价钱。没想到那些买马的人不但没买,甚至连过来看的人都很少。

卖马的人心里纳闷,不知是什么原因,但他想,第二天总会有人来买吧!可是后来又连着两天都还是那样,人们都不认为那是匹好马,要么是问个价钱,摇摇头走开,要么就是看了看马,连价钱都不问就走了。

卖马人万般无奈之下来找伯乐。伯乐说:“我能帮你什么忙呢?”卖马人说:“我也不敢劳您出大力气,只要您明天早上到市场上去看看我的马,离开时再回头看一眼,就行了。”伯乐也想看看那匹马,就答应了。卖马人一听伯乐肯帮忙,心花怒放地走了。

翌日,伯乐按卖马人的要求来到了马市。想买马的人都认识伯乐,就都把注意力集中在伯乐身上。他们都知道,伯乐一见到好马,就会眼睛发亮,就会多看几眼,于是他们都盯着伯乐的眼神,看伯乐对哪匹马感兴趣。

伯乐在市场上转了一圈,对其他马都是不屑一顾的样子,而到了那位卖马人牵着的马面前时,伯乐停了下来,围着那匹马前后左右看了一遍,还不时地点头,看完以后,伯乐就走开了。走了几步,他又回过头来看了那匹马一眼。其实,那匹马还真的是匹好马。

众人一见伯乐都这么关注这匹马,就都认定这匹马一定是匹难得的骏马,于是呼拉一下全围了上来,争着要买这匹乌。卖马人赶紧大声说:“我只有这一匹马,谁出的价钱高我就卖给谁!”

就这样,卖马之人在伯乐一顾之下,顺利地把马卖掉,而且价格不菲。

伯乐相马

【释义】伯乐:神话中掌管天马的神人。比喻能识别人才,使用人才。【出处】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

孙阳是古时候一个研究马的人,根据马的毛色、体型、眼睛等,一眼就可以看出马的优劣品级。因此,有人称他为“伯乐”。

有一次,伯乐去虞坂,看见一匹拉着盐车的马。因为车重坡陡,那匹马累得浑身是汗卧在路上直喘粗气。

伯乐走近盐车,那马见了伯乐,扬蹄高声嘶叫起来。伯乐一眼看出这是一匹难得的千里马。

伯乐看到这样一匹宝马良驹,精疲力尽地拉着盐车,而不能在战场上驰骋,十分心疼,眼泪止不住地流出来。他赶忙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在马身上。这匹马好像懂得伯乐对它的爱护,感激地用鼻孔朝地面喷了几下,然后,昂起头颅长啸起来,停下后又朝孙阳看了又看,好像是遇到了知己。

作法自毙

【释义】自己制定法律约束自己,比喻自作自受。【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是战国时有名的政治家。秦孝公为了使秦国很快地富强起来,任用商鞅进行一系列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改革。

商鞅知道,要想让新的法令顺利贯彻执行下去,朝廷必须在百姓中建立威信。于是,他在新法颁布前的一天,派人在都城门外的空地上竖了一根长三丈的直木,并贴出告示:“谁能把直木移动一丈远,赏十两金子。”

百姓们看了告示,谁也不相信有这等好事,开始没有一个人敢去搬动这根直木。商鞅看没人来搬动,逐渐加重酬金,十两、二十两、三十两、四十两,一直加到了五十两。

终于,有个人壮起胆子,扛起直木搬动了一丈距离。他马上得到了五十两黄金,大家这才相信朝廷说话是真的。

经过这件事,秦国百姓人人遵守新法,谁也不敢违反。这样,经过十来年时间,秦国逐渐变得富强起来了。

秦孝公死后,太子驷继位,成了秦惠文王。由于商鞅变法,触动了朝中一些权贵大臣的利益,他们早已对商鞅恨之入骨,秦惠文王即位后,他们趁机攻击商鞅。在公子虔的策划下,硬给商鞅加了个谋反的罪名,下令逮捕他。

商鞅得到消息,急忙改扮成百姓模样,打算逃到别国去。当他逃到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时,已是夜晚了。

商鞅找了个旅店,准备住下歇息,店老板向他要身份证明文件,他拿不出。店老板说:“按照商君制定的新法规定,没有证明不能住店。如果收留你住下,我就会同你一起被判罪受罚。”

商鞅听了,暗暗连声叫苦道:“想不到我制定的法律,如今竟害了自己。”

最后,商鞅被秦惠文王捉住,活活处死了。

后人非常惋惜这位变法富国的良相。

作茧自缚

【释义】蚕吐丝做茧子,把自己包在里面。比喻做事原希望对自己有利,结果反倒损害了自己。【出处】唐·白居易《汪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

古时候有一副拆字对联,上联是“鸿为江边鸟”,下联是“蚕为天下虫”。“江”字与“鸟”字凑在一起,不正是“鸿”字吗?“天”字与“虫”字凑在一起,不正是“蚕”吗?而且“虫”在“天”的下面。

蚕是一条小小的青虫,胖胖的身体,嫩绿的腰肢,整天埋头吃着桑叶,发出沙沙的响声,然而过了一个月,蚕都销声匿迹了。蚕肚里的丝在吐完之前,它们化成了一个个蛹,并且吐出丝,一层一层地把自己包绕起来,筑成了一个圆形房屋——茧,蛹则藏匿其中。于是古人说它们“作茧自缚”,并且用这句成语比喻那些做事情原想对自己有益,结果却事与愿违,反使自己受害的人。

何足挂齿

【释义】就是哪里值得放在嘴上,形容事情很小,不值一提。【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传》。

秦朝末年,秦二世把朝政大权都交给赵高,自己每天只知道荒淫享乐。秦期的统治极其残暴,老百姓被逼得走投无路,终于在陈胜、吴广的率领下揭竿而起,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起义军得到四方响应,官兵被打得狼狈不堪,起义军占领了许多地方。消息接二连三地传到朝廷,都被赵高他们瞒住了,秦二世还是照常玩乐。曾经有使者向秦二世报告过各郡县农民起义的情况,可赵高说是使者造谣,秦二世就把那个使者关进了大牢。后面的使者见到这种情况,就都学会了报喜不报忧。

有一次,秦二世把博士和儒生们召来,向他们说:“天下是不是有人在造反?”有个叫叔孙通的人知道说了真话要吃亏,就说:“我们有圣明的皇上统治,又制定了严厉的法令,天下人人都奉职守法,四面八方也都归附朝廷,哪里有敢造反的人呢?他们说的只不过是几个偷鸡摸狗的小毛贼而已,哪里值得放在嘴上去说?”

秦二世听了非常高兴,连连说好,还给了叔孙通丰厚的赏赐。从此,秦二世更加放心了,自然不会想到要派大军去打那些“偷鸡摸狗”的小毛贼。结果,没过多久,秦朝就被推翻了。

身轻言微

【释义】形容地位低下的人,说话不被重视。【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孟尝列传》。

东汉时,浙江会稽上虞县有一个寡妇,她非常孝顺,特别是对她的婆母更是照顾得非常周到,可是她的婆母不久就去世了。

这位寡妇有一个小姑,心肠歹毒,为人刁钻,对自己母亲不但不敬、不孝,反而说她受嫂嫂虐待。老人死后,她竟然到县衙告状,说嫂嫂毒死了老婆婆。县令是一个昏官,不加调查就判了寡妇死罪。当时在县衙内担任户曹小官的孟尝,知道这是一起冤案,急忙报告太守,可太守根本不当回事儿,孟尝又气又恨,辞职不干了,寡妇终于冤枉而死。

两年后,换了新太守,孟尝向他告发寡妇蒙冤受难之事。新太守惩办了诬告贤妇的那个女人,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不久,孟尝到合浦当太守。孟尝有个同乡名叫杨乔,在朝廷做尚书。他很了解孟尝,曾七次向皇帝推荐孟尝,但汉桓帝都没有理睬。杨乔第八次给桓帝上书,说:“臣下前后七次向陛下举荐合浦太守孟尝,但因为我身轻言微,始终得不到采纳。孟尝确实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为百姓做了许多善事。他是难得的清廉之士呀,如果选到陛下左右,一定能帮助陛下成就大业!”

汉桓帝仍然置若罔闻,对杨乔的建议他之所以没有采纳,有很多原因就是杨乔位低言轻。孟尝一气之下,辞官而去,不再为其效力。

身在曹营心在汉

【释义】说明不专心,身在此而心在彼。【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三国鼎立局面已初步形成。曹操把持朝政,为了铲除异己,决定先消灭兵力薄弱的刘备。那时,刘备刚到徐州,立足未稳,兵力又少。曹操大军来到,很快就打败了刘备。慌乱之中,刘备与结义兄弟关羽、张飞失散,单骑投奔袁绍去了。关羽保护着刘备的两位夫人,据守在下邳。

曹操一直赏识关羽的武艺和人品,早就想把关羽收归已有,让关羽为自己出力。于是定下计策,先派人混进下邳城中作内应,第二天,又兵临城下挑战。关羽出城迎战,曹操几员大将轮番与关羽交手缠住不放,城中内应打开城门,下邳就被曹军占领。关羽想到两位嫂嫂已落曹操手中,不能不顾,无可奈何之下,只得暂时投降。

关羽带了两位嫂嫂随曹操来到许昌曹营,曹操为了收买关羽,赐他“汉寿亭侯”官印,又赠送许多绫罗绸缎,金银器皿,还有美女10名,关羽看也不看一眼,全都交给嫂嫂处理。

一天,曹操见关羽的战袍已旧,就赠送一副新袍,但关羽却把它穿在里面,外面用旧袍罩上,曹操问他:“关将军为何如此节俭?”

关羽说:“我不是节俭,只是旧袍是兄长所赐,见物思人我穿着如见兄长,怎能因丞相的新袍而忘了兄长的旧赐。”

有一次,曹操宴请关羽,吃完饭后,他把关羽送到门口,看到关羽的马很瘦弱,就说:“良将怎能没有好马呢?”

曹操当即送给关羽一匹赤兔马,关羽大喜,下拜称谢。曹操奇怪地问:“我送给将军金银、美女,你从不谢我,一匹马何至于下拜?”

关羽说:“我知道这匹马能日行千里,有了它,我如知道兄长下落,不管他离我有多远,我一天就能赶到兄长身边了。”

曹操听了,知道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心里念念不忘汉朝皇叔刘备。料想到关羽早晚会走的,留得了一时,留不了长久,于是放松了对他的监视。

后来,当关羽得知刘备在河北袁绍处,连夜就给曹操写了一封辞别信,感谢他的款待,将“汉寿亭侯”金印悬在房梁上,又把所踢金银分毫不动,封存一室。带了随从,护送两位嫂嫂的车仗,出许昌北门,向河北进发,一路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回到刘备身边。

身先士卒

【释义】作战时,将帅冲在士兵前面,奋勇杀敌。【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辅传》。

孙策是东汉时的勇士,他勇猛过人,力大无比。他在短时期内削平了江东的割据。孙策善于用人,也能虚心听取不同意见,所以他的将士愿效命,谋士肯尽力。孙策在创立东吴政权的过程中,特别倚重士族中的杰出人物,如周瑜、鲁肃等人。孙策据有江东五郡之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庐江郡。

那时,庐江太守刘勋屯兵皖城,他收留了前来投靠的袁术的部下数千人马,可是又没有粮食来养活他们,只好率兵偷袭海昏县,企图夺取粮食,这个消息被孙策知道了,孙策就派孙贲、孙辅兄弟率8000人马在刘勋归途必经之地彭泽等候,自己与周瑜带2万步兵袭击刘勋的老窝皖城,俘虏了3万余人,包括刘勋、袁术的家眷。

再说刘勋偷袭海昏县,毫无所获,在返回皖城的路上,与孙辅一场恶战。孙辅年轻气盛,等刘勋的军队一到,就带领一支人马冲出拦住刘勋的残兵败将,他身先士卒,奋不顾身,短兵相接,士兵们受到激励,个个争先。这一场伏击战,直杀得刘勋丢盔弃甲,逃的逃,跑的跑,几乎全军覆没。最后,他仅只身带领十几名亲随,从楚江逃到寻阳。听说皖城已被孙策攻下,家眷也被虏去,回去不得,只好投奔曹操。

孙策又顺利得到了庐江郡,共占据了江东六郡,势力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大。

每况愈下

【释义】况:因对比而明显。说明情况愈来愈糟糕。【出处】战国·庄周《庄子·知北游》。

庄子是战国时道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一次,一个名叫东郭子的人听说庄子对道研究很透彻,特地去向他请教。见面后,他问庄子:“你说的道究竟在什么地方?”

庄子回答说:“道是无时不存、无处不在的,什么地方都有。”

东郭子又问:“请您具体指明它在什么地方,这样我才能了解。”“道在蚂蚁洞里。”“道是很崇高的东西,怎么会在这么低下的地方呢?”

庄子见他这样一时不理解,又说:“道在稻草里面。”“怎么在还要低下的地方呢?”“道在瓦和砖里面。”“啊,它在愈来愈低下的地方了!”“在尿屎里面。”

东郭子见庄子愈说愈不像样子,便不再问下去,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色。

庄子这才严肃地解释道:“你所提的问题,没有提到根本上。我把道说得低下,才能证明它无所不在,什么地方都存在。请让我用检验猪肥瘦的方法来加以说明吧。一个名叫获的人问市场的管理员:为什么愈是用脚踏在猪的下部即脚胫上,就愈能检验出它的肥瘦来?回答说,因为脚胫是最难长肥的部位,这就叫做每下愈况。越是难长肥的地方,肥瘦就更明显了。”

东郭子这才完全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来人们把“每下愈况”演化成为“每况愈下”。

含沙射影

【释义】原指动物“蜮”的特性,比喻隐射或暗中攻击别人。【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小雅·何人斯》。

传说在古时候,有一种动物,样子长得像鳖,只有三条腿,人们称它为“蜮”。蜮平时藏在水中,见有人来,就含上一口沙子朝人身上喷去,人因此便会生疮、得病。即使是喷到人的影子上,人也会害病。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听了这个传说后写了一首诗,诗中说:含沙射人影,虽病人不知。

这种动物的神奇本领当然是没有的。但“含沙射影”却成了一句被后人引用的成语。

利令智昏

【释义】令:使。昏:糊涂。因贪图私利,使头脑发昏。【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赵胜是战国时赵国人,此人聪明过人,能力非凡,为赵国立了许多功劳。起初,他的封地是平原县,因此,被称为平原君。他曾担任赵惠文王和孝成王的相国,三次被罢免,又三次被复职,在诸侯中很有名气。

但是,平原君有时也不能识大体,结果被眼前的小利蒙住眼睛,致使赵国蒙受了重大的损失。

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带领人马,攻打韩国。秦军先占领了韩国的野王(在今河南沁阳县),这里是韩国的上党同内地之间的重要通道。野王被占,上党受到孤立,上党的郡守冯亭说:“上党眼看就守不住了,我们与其投降秦国不如投降赵国。赵国得到上党后,秦国肯定会去攻打它。那时,赵国受到攻击,必然求韩国援助。赵国和韩国联合起来,就可以抵挡住秦国了。”

于是冯亭派人带着上党的地图去见赵孝成王,要把上党献给他。这时,平阳君赵豹认为,无缘无故收下这块地方不好,最好不要接受。但平原君赵胜认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这块地方,没有什么不好,应该接受。最后赵孝成王便派平原君把上党这块地方接受过来,并封冯亭为“华阳君。”

赵国接收上党地区后,立即激起了秦国的愤怒,秦国便派白起为将,率领军队攻打赵国。赵国的四十万大军被围困在长平,最后被秦军打得全军覆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

坐观成败

【释义】坐在一旁冷眼观看别人的成功或失败,含袖手旁观的意思。【出处】汉·司马迁《史记·田叔列传》。

汉武帝晚年,迷信成仙成神一类的事情,经常乱吃药,以求长生不老,结果身体不如以前,人也开始昏庸起来。他宠信奸臣江充,江充利用汉武帝怀疑有人要谋害他的心理,说武帝得的病,是那些恨他的官吏和百姓在地下埋了木头人暗加诅咒的结果。于是,武帝便派江充去调查这件事,江充心狠手辣,借机诬陷平时和自己作对的人,把他们一个个全杀了,前后竟杀了几万人。

当时,太子刘据和江充也是对头。于是,江充向在甘泉宫养病的汉武帝诬告太子宫中也埋有大量的木头人,想置太子于死地。太子忍无可忍,便立即发兵把江充杀了。

江充的同党急忙去向汉武帝禀告,并欺骗武帝说太子起兵造反。武帝信以为真,便派丞相刘屈麾带兵去捉拿太子。太子被逼率军抵抗,双方激战了好几天,刘据兵败逃走,后来在湖县被杀。

刘据在发兵抵抗丞相的部队时,用的是“皇上病重、奸臣作乱”,特来肃清奸臣的名义,他曾亲自到当时负责守卫京城的北军使者护军任安的宫寨中,授给他兵符,要他发兵支持自己。任安拜受了兵符,却不发兵,闭寨不出。因为他搞不清楚谁是谁非。

后来,汉武帝带病回京,他知道了这个情况后,起先认为任安只是假装接受了兵符,并没有依附太子,就没追究他。

任安军队里有一个管理钱粮的小官,他以前曾受过任安的鞭打,怀恨在心,向武帝告发任安,说任安曾答应太子出兵,听从太子的命令,因此任安是太子的支持者。

武帝看了这封告发信,说:“任安是个资格很老的大臣了!他老奸巨滑,眼见战事发生,却脚踏两只船,坐观成败,想投靠赢的一方,背弃输的一方,如此怀有二心的人,留他不得!”

汉武帝命人把任安斩了。

坐山观虎斗

【释义】坐在山上观两虎相斗。形容旁观别人的争斗,从而坐收渔利。【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战国时代,韩、魏交战,交战结果是各有胜负,持相峙阶段。这时,秦惠文王想坐收渔人之利,准备派兵征讨,出发之前,征求大臣的意见,可没达成共识。秦惠文王想听听大夫陈轸的意见,陈轸讲了这个故事:“从前有个叫卞庄子的人,看见两只老虎,就想举剑刺杀它们。旁边的人劝他说:‘你不必着忙,你看两只老虎正在吃牛,一会儿把牛吃光了,它们必然会争夺,由争夺而引起搏斗,结果大虎受伤,小虎死亡。到了那时候,你再将那只受伤的大虎刺杀,岂不是一举而得到两只老虎吗?”

秦惠文王恍然大悟,说:“你的意思是说,先让韩国和魏国打一阵子,等一个失败,另一个受损时,我再出兵讨伐,就可以一次打败他们两个国家,就与那卞庄子刺虎一样,坐山观虎斗,一举两得,是吧!”

陈轸点头,说:“正是这样!”

秦惠文王认真听取了陈轸的意见,并按计行事,真的没有费大气力就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余音绕梁

【释义】余音:乐曲结束后留在耳边的声音,仍绕着屋梁回荡。形容动人的音乐或话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回味无穷。【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

韩娥是战国时韩国一个有名的歌女。她不仅人长得美丽,而且歌声也悠扬悦耳。

有一次,韩娥来到齐国的临淄都城,在西城门卖唱维持生活。她优美的歌声使围观的人们听得出了神,虽然韩娥唱完了歌已经离开,可是她那悦耳的歌声好久也不消失,仿佛仍在屋梁周围荡漾回响,大家以为她并没有走呢!几天后,仍有人不时来到韩娥唱歌的地方,希望她再次出现。

余勇可贾

【释义】把余下的勇气也全部使出来。【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

春秋时期,晋景公派大夫郤克到齐国去访问。郤克在路上遇见了鲁国、卫国和曹国的使者,他们也都是到齐国去访问的,于是,他们四个人就一同到了齐国。

说来也巧,这四位使者都有点残疾,齐顷公见了,觉得很好笑,就想了个办法捉弄了他们一下。四位大使受了侮辱,都非常气愤,回国以后,就都鼓动本国的国君与齐国结仇,联合起来讨伐齐国。

公元前589年,晋景公派郤克带领大军,联合鲁国、卫园、曹国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前来讨伐齐国。

齐国军队中有位将军名叫高固,武艺高强,臂力过人,他驾着战车冲向晋国营寨,到了营门口的时候,晋国土兵正要上前迎战,高固手举大石块,用力掷向敌人,一连打倒了好几个人。高固冲进晋营,抓住一个晋军士兵,像捉小鸡一样提到车上,又驾着战车跑回自己的营寨。

到了自己的营寨门口,高固折了几根桑树根系在自己的战车上,又驾着战车在自己的军营周围跑了一圈,边跑边得意地大声叫喊:“有谁缺乏勇气?缺乏勇气的人可以到我这儿来买,我有多余的勇气可以卖给你们!”

后来,齐国军队与晋国军队在鞍地(今山东济南附近)展开战斗。齐顷公轻视敌人,让士兵饿着肚子上阵,说要消灭了敌人再吃早饭,结果惨败而归,自己也差点当了俘虏。

兵贵神速

【释义】神速:极其快速之意。形容打仗要神奇快速,使敌人难以预料。【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东汉末年,汉献帝软弱无能,天下大乱,各地军阀混战不止。出身名门的袁绍成为北方势力最强的军阀。公元200年,袁绍和曹操在官渡(令河南中牟东北)大战。袁绍战败,不久病死,他的儿子袁熙、袁尚投奔北方的蹋顿单于。蹋顿支持袁氏兄弟,他经常派兵入侵,曹操深感忧虑。

公元2O7年,曹操决定亲自领兵征讨北方三郡,消除北方边境隐患。曹军人马、辎重太多,走了一个多月才到达河间的易城(今河北雄县西北),谋士郭嘉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使敌人难以预料。我们应当把大量辎重留下,派出轻兵昼夜兼程,深入敌境,出其不意发动进攻,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曹操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亲率数千精兵轻装北进。他们翻山越岭,直奔蹋顿所在地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南)。在距离柳城还有100多里的白狼山,曹军与蹋顿的几万名骑兵相遇了。双方兵力相差悬殊,但曹操并不慌乱,他登上高处,见敌军队形不整,就立即下令先锋张辽率领部队猛冲过去。曹军将士以一当十,奋勇杀敌,勇往直前。蹋顿军队大败,一时,蹋顿手足无措,士兵大乱,有的自相残杀,蹋顿和许多将领都死在乱军之中。

兵不血刃

【释义】兵:兵器。刃:刀锋。兵器上没占血迹。形容军事进展顺利,不战而胜。【出处】战国·荀况《荀子·议兵》。《荀子·议兵》篇中赞扬上古时代的几次正义战争: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荀子说:他们“皆仁义之兵行于天下也,故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德,兵不血刃,远途来服(远近都来归顺)。”

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为后主刘禅起草的关于讨伐魏国的一篇诏书中,也说到这句话,并且也以汤伐夏、武王伐纣为例,说:“王者之兵,有征无战,尊而且义,莫敢抗也。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商汤在鸣条地方最后战胜夏桀),牧野之师,商人倒戈(周武王在牧野一战取得了彻底打败商纣的决定性胜利)。”文中所谓“军不血刃”,跟“兵不血刃”的意思完全是一样的。

兵不厌诈

【释义】多用欺诈的战术迷惑对方,以获取胜利。厌:满足;诈:欺骗手段。【出处】战国·韩非《韩非子·难一》。

公元前633年,宋国与楚国交战,宋国弱小,抵挡不了楚国,宋国急忙向晋国求援。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断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撒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强力壮;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小。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建议,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随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当楚军左翼赶到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城濮之战。晋国取胜后,与齐、鲁、宋、郑、蔡、营、卫等国会盟,成为诸侯霸主。

也有人从这个故事中引出“退避三舍”的成语。用来回避或避免发生冲突。

近朱者赤

【释义】接近什么样的人或环境,就容易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出处】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晋代文学家和哲学家傅玄曾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这四句话,都是说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一个人生活在好的环境里,能受到好的影响;生活在坏的环境里,则就受到坏的影响。后两句更以形和声为比喻,进一步作了说明:形体端正的“影”一定直而不歪;声调和谐的“响”一定清而不乱。这是说,同品德高尚的人相处在一起,一定能受到良好的影响。这两句,不但比喻得巧妙,而且还分别用上了“影”、“响”二字,是很有意思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两句,后来流传而成为成语,或简称“近朱者赤”。

近水楼台

【释义】比喻地处近便而获得优先的机会。【出处】宋·俞文豹《清夜录》。

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他在被贬期间写的名篇《岳阳楼记》留传于后世。以正直敢言著称。

范仲淹曾任杭州知州,当时他很注意任用贤才,提拔了很多有才能的人。巡检(官名)苏麟久不被提拔,心中很有些不平,“我苏麟也并非等闲之辈,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升了官,而我熬了这么多年还只是个巡检。”他左思右想,愤愤难平。由于他在外县任职,便很少能见到范仲淹,所以虽想当面陈言却总也没有机会。

后来,他写了一首诗,托人呈献给了范仲淹,其中两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意思是说,我知道自己为什么不被提拔,不是我能力不够,而是咱们离得太远,你没有机会赏识我的才能。话说得含蓄,目的却很明白。范仲淹一看,暗地就留了心。

他任用官员很谨慎,并没有因此立即提拔苏麟,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他发现苏麟确实很有才干,后来就给苏麟安排了合适的官职。

返老还童

【释义】形容老年人恢复健康。【出处】晋·葛洪《神仙传》。

淮南王刘安是汉朝时一位喜欢求仙学道的人。他昼思夜想,到处寻问,不知哪里有长生不老之术。由于他求仙心诚,一天,果然来了八个老翁请求拜见他。来者声称有使人延缓衰老、防止早衰或能促使生命逆转使人返老还童的却老术,愿当面指点他。刘安一看他们均已老态龙钟,哪里还会有什么却老术啊!这分明是骗局。一气之下就叫人把他们赶走了。八老翁听说淮南王嫌他们太老了而不相信却老术是真的,就说,好吧,等着瞧吧,一会儿,八老翁嘴里念动咒语,微微能听到变!变!变!的声音,说着说着,八老人全变成了八位儿童。

迎刃而解

【释义】比喻主要的问题一解决,其他的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刃:刀口。【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杜预传》。

晋武帝时,有一个名叫杜预的人。他学问渊博,见识广远,能文能武。当文官时,经常提出安邦理财的好建议;当武将时,率军打仗屡建战功。晋武帝时任镇南大将军,总督荆州一带的军事。

公元280年,杜预向晋武帝司马炎建议,讨伐吴国。他调兵遣将,出兵不过十天,就占领了长江上游的许多城池;接着又用计活捉了吴军都督孙欲等高级文武官员两百多人。

当时有人认为吴国建国多年,有相当大的实力,不可能一下子将它彻底打垮。同时又正值酷暑,疾病、瘟疫容易流行,何况河水又因暴雨而泛滥,对大部队作战十分不利。因此建议就此收兵,等到明年冬天再集中兵力攻打,其结果可能比现在进攻要好得多。

但杜预主张却与众人恰恰相反,主张乘胜前进,扩大战果,不给吴军以喘息的机会。他说:“现在我军连胜几仗,军威大振。以这种斗志旺盛的军队去进攻连吃败仗、士气低落的吴军,继续打下去,其形势就像用利刀破竹子一样,前面几节破了之后,后几节只要刀刃一进,无需用力竹子就顺势自然破开。”

后来,杜预领兵继续前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他经过的地方,都顺利占领,最后吴国灭亡了。

饮鸩止渴

【释义】比喻只图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其严重的结果。鸩:传说中的毒鸟。【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霍谞传》。

霍谞,东汉人,少年时就发愤苦读,四书五经无所不通,周围人视为“神童”。长大后,做过廷尉的官职。

霍谞有个舅舅名叫宋光,在郡里当官。由于他秉公执法,得罪了一些权贵,被他们诬告篡改诏书,从而押到京都洛阳,关进监狱。

宋光下狱后,霍谞的心情一直不平静,当时霍谞虽然只有十五岁,但各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他从小常和宋光在一起,对舅舅的为人非常清楚,知道舅舅不可能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他日思夜想怎样为舅父伸冤,最后决定给大将军梁商写一封信,为舅舅辩白。信中有这样一段话:“宋光作为州郡的长官,一向奉公守法,以便得到朝廷的重用。怎么会触犯死罪篡改诏书呢?这正好比为了充饥而去吃附子,为了解渴而去饮鸩呢?如果这样的话,还没有等东西进入肠胃,到了咽喉处就已经断气了,他怎么可能这样做呢?”梁商读了这封信,觉得很有道理,对霍谞的才学和胆识也很赏识,便请求顺帝宽恕宋光。没过几天,汉顺帝便命人放了宋光,从此,霍谞的名声也迅速传遍了整个洛阳城。

饮醇自醉

【释义】饮好酒,自然陶醉。比喻与淳朴宽厚的人交往,就像喝美酒一样令人愉快。【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周瑜是三国时东吴的大都督,军事才能非常出色。他与孙策从小就是很要好的朋友,孙策占据江东,他也立了不少功劳。

过了不久,孙策有一次上山打猎,中了仇人的暗箭。他临死的时候嘱托张昭和周瑜辅佐他的弟弟孙权,要他们帮助孙权保住江东这份基业。

从此,周瑜就成为东吴政权中地位非常高的实权派人物。当时,他还非常年轻,只有二十多岁。

东吴有个名将,名叫程普,他是一位资格非常老的将军,很早的时候就跟随孙权的父亲孙坚南征北战,孙坚死后,他又在孙策手下担任要职,可以算做东吴的三朝元老。他见周瑜年纪轻轻的,地位却在自己之上,心里很不服气。因此,他仗着自己资格老,常常找机会给周瑜难堪,想侮辱周瑜。

但周瑜却并不计较这些。他心中很清楚,自己年轻,资历又浅,像程普这样的老将对自己不服是很正常的事。他相信,只要自己做出成绩来,日子久了,他们自然会对自己心服口服。因此,他对程普非常尊重,从不与他发生争执,处处退让。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程普终于被周瑜的行动所感动,他彻底改变了对周瑜的看法。他认为,周瑜虽然年轻,但的确是有出众的才华,而且事事以国事为重,没有私心。他不但不再怨恨周瑜,而且还与周瑜成了好朋友。他曾对别人说:“我同周瑜交往,就好像喝那味道浓厚的美酒,不知不觉地就陶醉了。”

肝脑涂地

【释义】肝胆脑浆涂溅满地。形容竭尽忠诚,不惜任何牺牲。【出处】汉·班固《汉书·苏武传》。

西汉弄帝时,国力强盛,汉武帝决心清除北部匈奴对我边境地区居民的骚扰。同时双方频繁地派遣使者互探虚实。汉朝和匈奴都扣留了对方的使臣作为人质。汉武帝派苏武以“中郎将”职衔出使匈奴,去接回人质。

苏武到了匈奴,匈奴却借故把他也扣留了。匈奴单于曾多次威胁诱降。苏武坚贞不屈,就被秘密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去牧羊。匈奴人给了他一群公羊说:“等到公羊生小羊的时候,你就可以回汉朝去了。”意思是说永远也别想回去了。

为了迫使苏武投降,匈奴经常派一些苏武的故知旧交前去劝降。有一次,降将李陵前去劝降,苏武对他说:“我们父子两代虽没有功劳和成就,可是我们全家都受过皇上的恩典和栽培,职位做到将军,爵位领受通侯,我们兄弟三人都在皇上身边效力。”苏武接着又说:“我总想肝脑涂、粉身碎骨来报答。只要有机会,就应豁出命去效忠尽力,即使受到刀砍锅煮,也心甘情愿。”

李陵听了苏武的这番大义凛然的话,十分感慨地说:“苏武真不愧是大忠臣呀!”

苏武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始终不屈服,在外坚持了19年,整天去草原上放牧。后来因匈奴提出与汉和好,才被遣送回汉朝。苏武被派去匈奴的时候,是一位年富力强的将军,可当他返回汉朝时,已经发须变白了。

言归于好

【释义】归:回到之意;好:和好之意。指重新和好。【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孙权传》。

曹丕是曹操的儿子,在曹操死后,继承了帝位,史称魏文帝。在曹丕称帝的第二年刘备在四川称帝。

东吴孙权也想成就帝业,就投靠曹丕。曹丕封孙权为吴王,还想立孙权的儿子孙登为王太子。孙权以孙登年幼为理由辞谢。

这一年,魏文帝向吴王孙权索要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等古玩珍奇,遭到东吴群臣的一致反对。孙权却说:“其实大家都知道,魏文帝立我儿子孙登为王太子只是一个幌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把孙登接到许昌,然后囚禁起来,以便挟持我听命于他。魏文帝要的雀头香、大贝之类,对于他来说是宝贝,对于我来说,比起我儿子的性命来,只不过是瓦片、石头而已。把这些东西给他,以轻代重,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孙权派西曹掾沈珩携带珍珠宝贝前往许昌见魏文帝。

魏文帝十分高兴,问沈:“吴王是否不满寡人,说寡人贪得无厌?”“没有。”沈珩回答,“陛下信守诺言,与东吴言归于好,所以吴王决不会存有不满之心。倘若陛下背弃前盟,与东吴为敌,那么东吴说不定会存有异心。”

魏文帝点了点头,又问:“你是否听说寡人要册立吴王的儿子孙登为王太子这件事情?王太子应该来朝谢,不知他生活起居安宁吗?”

沈珩答道:“臣在东吴,早上不入朝议事,有宴会也不参加,臣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件事情。”

魏文帝见沈珩答话得体,滴水不露,而又灵牙利齿,便与之谈了许久,还办了孙登为王太子的手续,叫沈珩带回。由于沈珩出使有功,没有辱没自己国家的尊严,受到孙权的赞扬,封之为安乡侯,官居少府一职。

言不由衷

【释义】比喻说的不是真心话。由:从。衷:内心。【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三年》。

春秋初,周朝已经势衰力竭。郑国的国君郑庄公是周朝的卿士,执掌朝中大权。他凭借自己的实力和地位,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当时任天子的周平王,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人。他不得不依靠郑庄公料理朝政,却又对虢公忌父十分相信,想让他代替郑庄公掌管朝政。

郑庄公知道这件事后,对周平王非常不满。周平王很害怕,赶紧向郑庄公解释说,他没有让忌父取代郑庄公的想法。为了取得郑庄公的信任,他和郑庄公互换人质,让周太子狐到郑国去作人质,而郑公子忽则到周朝来作人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去,他的孙子姬林继承君位,称周桓王。周桓王也想让忌父代替郑庄公当卿士掌管朝政。郑庄公知道后大怒,派大夫祭足带领兵马,到周朝的温邑收割了麦子,并全部运到郑国。到了秋天,祭足又带领兵马到周朝成周,把那里的谷子全部割掉,运回郑国。从此,周朝和郑国之间的关系就更加恶化,彼此结下了深仇大恨。

当时的史官在评论这件事的时候说:“如果说的不是真心话,交换人质又有什么作用呢?”

言过其实

【释义】比喻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指说话夸张失实,不能相信。【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马良传》。

马谡、马良兄弟俩,都是三国时的将领,同在刘备手下做官。马谡爱好谈论军事,丞相诸葛亮很看重他。但是,刘备总觉得马谡好高谈阔论,说话不踏实。刘备临死前,曾经对诸葛亮说:“马谡此人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不可重用,丞相要留意才是!”

公元227年,诸葛亮向刘禅上了一篇奏章,即著名的《出师表》。次年春,他率军伐魏,由于他忘记了刘备的忠告,派马谡去驻守战略要地街亭,致使街亭失守,伐魏失败。

事后,诸葛亮向后主刘禅上表,要求免去自己丞相职务,降级三等,以处罚自己用人不当的重大过失。这时他才想起,刘备临终时嘱咐自己说,马谡此人言语浮夸,超过他的实际能力,不可重用,要留意才是。由于自己没有照此办理,结果铸成了大错。这对于诸葛亮一生来说,是最后悔的事情。

言必信,行必果

【释义】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话算数,做事果断。【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子贡》。

有一次,子贡随老师孔子一起外出游玩,途中,子贡向孔子请教道:“怎样才能称‘士’?”

孔子回答说:“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奉命出使各国,很好地完成任务,这样的人就可以叫做‘士’了。”

子贡又问:“请问次一等的呢?”

孔子说:“在家族当中人们都称赞他孝敬父母,在乡里人们都称赞他恭敬尊长。”

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

孔子回答说:“说话可靠守信用,行动起来坚决(言必信,行必果),这种人虽然成不了大器,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子贡再问:“现在掌权的这些人怎么样?”

孔子评论说:“那都是一帮见识短浅、鼠目寸光的人。”

忧心如焚

【释义】形容十分着急,心里像火烧一样。【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小雅·节南山》。

西周时期,由于周厉王残酷统治,民怨四起,各地暴动不断,政权很不稳定。到周幽王当政时,情况更是糟糕。他统治期间,对百姓加重剥削,再加上地震与旱灾,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周幽王又骄奢淫逸,根本不把人民死活放在心上。他重用太师尹氏,让他掌管朝廷大权,致使政治日趋混乱,国势日趋衰败,人心离散。

当时,有个名叫家父的大臣对这种状况非常忧虑,希望周幽王能看到政治上的危机,保持周王朝的天下。于是他写了一首诗,一方面揭露太师尹氏的罪恶,一方面表达老百姓的忧愤。这首诗共十节,第一节写道:“巍峨的终南山啊,层峦叠嶂岩石垒垒。

太师尹氏威名显赫,人民的眼睛都盯着你看。

心里忧愁得像火在煎熬,但也不敢将你笑谈。

眼看王业已衰国运将断,为何你却看不见!”

周幽王根本听不进家父等人的劝阻,一味寻欢作乐,致使国力衰竭。后来申侯联合大戎等国共同进攻西周王朝,周幽王兵败身亡,西周也到此结束了。

快刀斩乱麻

【释义】迅速果断地处理疑难之事,就像用快刀斩断乱麻一样。【出处】唐·李百药《齐书·文宣帝纪》。

南北朝人高欢,是北朝东魏孝静帝的丞相。

高欢有一次想试试他几个儿子的聪明才智,便给他们每人各发乱麻一把,要他们设法整理,并且比赛谁整得最快最好。别的孩子都把乱麻先一根根抽出来,然后又一根根理齐,想快怎么也快不了,都挺着急。惟有一个名叫高洋的孩子,与众不同。他去找了一把快刀来,几刀就把乱麻全部砍断。根本不理那些纠缠不清的乱疙瘩。这样,只用了一会儿功夫,他就第一个报告完成。高欢问他,为何如此整法,他回答说:“乱者必斩!”高欢听了,又惊奇又高兴,认为此儿将来必大有出息。

后来,高洋成年后,篡夺了东魏孝静帝的帝位,做了皇帝,史称文宣帝。

完璧归赵

【释义】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给原主。完:完整;璧:玉器。【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昭王听说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宝玉——和氏璧,便派人送信给赵王,说愿意以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将璧送去,但又怕秦王借口派兵来犯。就是连可以派到秦国去答复的人,一时也物色不到。

就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赵王召见了他,听他分析了这件事的性质,并认为还是答应秦国的要求为好。赵王很满意他的分析,问他谁可以出使秦国。蔺相如回答说:“想必大王还未找到可以出使的人,我愿意捧着璧出使秦国,并向大王保证:秦国将城池给赵国,我就把璧留给秦王;如若秦国不将城池给赵国,我就定将完整的璧送归赵国。”

于是,赵王派蔺相如出使秦国。他向秦王献上和氏璧后,秦王满心欢喜,只顾给左右大臣和姬妾们传看玉璧而无意交城。蔺相如借口璧上有小白斑点要指给秦王看,取回和氏璧,随即愤怒地指责秦王不提交城之事,显然不是诚心交换。如强行逼迫他,他将让玉璧与自己脑袋一起在柱上撞个粉碎。

秦王怕他真的这样做,马上表示道歉,并当场叫人拿出地图,划出15座城池。但蔺相如料到他这是做做样子,不会真的交城,因此表示秦王必须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最隆重的仪式,方能献璧,秦王被迫同意。

蔺相如估计到,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五天再受璧,但肯定不肯给赵15座城。因此让一个随从人员换上普通百姓穿的粗布衣服,藏着和氏璧,从小路逃回赵国,从而实现了自己完璧归赵的诺言。

虽然秦王知道蔺相如欺骗了他,他还是没有杀蔺相如,一方面他考虑到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另一方面对于名声也不好,不如把蔺相如放回去,以博得赵国的信任。

穷凶极恶

【释义】穷:极端。指极端凶恶。【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汉献帝兴平年间,在吴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黄金车,班兰耳,闿昌门,出天子。

20多年后,夏口、武昌的天空出现了黄龙和凤凰,因唱童谣的地方和夏口、武昌都属于孙权统治的地区,孙权的大臣们说这些现象都是吉兆,纷纷动员他做皇帝。在这之前,曹操的儿子曹丕和刘备已先后称帝,建立了魏国和蜀国。

孙权在大臣们的劝说下决定也做皇帝,在都城武昌的南郊杀牛宰羊,登坛祭神即皇帝位,称为吴大帝。当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来取联吴抗魏的策略,听说孙权称帝,就派人去庆贺,并表示要与吴国结为联盟。孙权考虑到魏国强大,就同意结盟。两国的盟约说:上天降下灾难,使国家失常,奸臣作乱,这种情况从董卓开始,到曹操结束。董卓和曹操穷凶极恶,闹得天下四分五裂,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现在我们吴国和蜀国重新结盟,两国今后互不侵犯,齐心协力共同对付魏国……

孙权建立吴国不久,迁都建业,派上大将军陆逊辅助太子孙登留守武昌。孙、刘后来联合起兵,在赤壁大败曹军,给穷凶极恶的曹操以沉重的打击。

良莠不齐

【释义】良:好。莠:坏。好人坏人混在一起,好坏难分。【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小雅·大田》。

莠是一种野草的名种,俗称“狗尾草”,叶子与禾苗相似,常混杂在禾苗中生长,未吐穗时,很难识别它。还有一种和莠同类的野草,叫做“稂”,俗称“狼尾草”,也是混杂在禾苗中的“乱苗”之草,《诗经·小雅·大田》有一句适:“不稂不莠”,原意是:田里没有稂,没有莠,一色的禾苗长得多好,肯定丰收!可是后来,意思却变了,人们都用“不稂不莠”来比喻没出息、不成材的人(贬词,一般多指落后青年。意思是:不像稂,不像莠,可也不是好苗,能不能长出粮食,是令人怀疑的)。

明朝人田艺衡的《留青札记》卷三十五有这样的记载:“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秀’是最高,‘郎’较下。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原文说,不郎不秀是鄙人之词(贬词),意即指不高不低,或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的那种人。“不郎不秀”和“不稂不莠”,作为成语,两句的意思后来完全相同,都是比喻不成材或没出息的意思。

穷兵黩武

【释义】指到处发动战争,使用武力。穷:尽。黩:任意。【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抗传》。

三国时,吴国的最后一位皇帝名叫孙皓,他残酷无情,专横跋扈,荒淫无度,搞得吴国国力空虚,人民生活困苦,怨声四起。

陆抗是陆逊的儿子,孙策的外孙,孙皓当上皇帝以后,陆抗任镇军大将军、大司马、蓟州牧等职。陆抗看到司马炎灭掉魏、蜀以后,建立了西晋王朝,东吴政权摇摇欲坠,十分忧虑。公元272年,他上书孙皓,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应采取的对策。他指出:“国家连年打仗,军队疲惫不堪,百姓十分穷困,国库空虚,财源枯竭。如果再不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发挥文武官员的才智,国势将更加衰弱。如果再听任将军们滥用兵力,随意打仗,耗资数以万计,那么就会使兵士更加疲惫,更加没有战斗力,恐怕当敌人的力量还没有消耗的时候,我们的力量却已经衰竭了。”

这段文字的最后几句在《三国志·吴书·陆抗传》中的原义是这样的:“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雕瘁,寇不为衰,而我已大病矣。”

孙皓没有听取陆抗的正确意见。公元280年,晋武帝六路出兵,大举进攻吴国。吴军不堪一击,不战自溃,孙皓投降称臣,吴国从此灭亡。西晋基本上统一了。

沧海桑田

【释义】比喻世界上事物变化之大。【出处】晋·葛洪《神仙传·王远》。

传说从前有两个仙人:王远和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

到了约定的那天,王远在一批乘坐麒麟的吹鼓手侍从的簇拥下,坐在五条龙拉的车上,前往蔡经家。但见他戴着远游的帽子,挂着彩色的绶带,佩着虎头形的箭袋,显得威风凛凛。

王远一行降落在蔡经家的庭院里后,簇拥他的那些人一会儿全都不见了。接着,王远和蔡家的成员互相致意,然后独自坐在那里等候麻姑的到来。

王远等了好久还不见麻姑到来,便朝空中招了招手,吩咐使者去请她。蔡经家人谁也不知道麻姑是天上哪位仙女,便翘首以待。

过了一会儿,使者在空中向王远禀报说:“麻姑命我先向您致意,她说她已有五百多年没有见到先生了。此刻,她正奉命巡视蓬莱仙岛,稍待片刻,就会来和先生见面的。”

王远微微点头,耐心地等着。没多久,麻姑果真从空中降落下来了,她的随从人员只是王远的一半。蔡经家的人这才见到,麻姑看上去似人间十八九岁的漂亮姑娘。她蓄着垂到腰间的秀发,衣服不知是什么质料制的,上面绣着美丽的花纹,光彩耀目,脸色白嫩,眼睛黑亮。

麻姑和王远互相行过礼后,王远就吩咐开宴。席上的用具全是用銮和玉制成的,珍贵而又精巧;里面盛放的菜肴,大多是奇花异果,香气扑鼻。所有这些,也是蔡经家的人从未见到过的。

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刚才到蓬莱,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

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宴酒完毕,只见天边飘来两片白云,她们各自驾着车,踩上云朵,飘然而去。

沧海一粟

【释义】大海中的一粒小米。比喻非常渺小。【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

苏轼是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由于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到黄州以后,他曾经两次驾着小船游览黄州的赤壁,并且前后两次都写了有名的“赤壁赋”,即《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在《前赤壁赋》中,苏轼先写了月夜泛舟的情景,接着记述了和同伴的辩论。有的同伴说:“曹操曾经是不可一世的英雄,可是现在在哪?还不是一样的死去……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就好像蜉蝣那样短暂即逝,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粒谷子那样渺小而微不足道(沧海一粟)。”

苏轼则反对同伴的这种消极悲观的态度,他指出江水总是不断地流去,月亮有缺又有圆,它们始终没有消失。万物和人类是永存的,不必悲观。古代哲人正因为知道自己生命有尽头,所以才在活着的时候奋发努力,写出千古不朽的文章或干出惊天动地的事业。

沆瀣一气

【释义】比喻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现指臭味相投的人互相勾结。【出处】宋·王谠《唐语林·补遗》。

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科举考试。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定期来到长安应考。

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人很有才学,考完后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他录取了。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

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称他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兴。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门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像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从此以后,这个成语故事就传开了,慢慢又发生了质的变化。

沉鱼落雁

【释义】形容美貌的女子,使鱼下沉,雁落下来,无人敢与之比美。【出处】战国·庄周《庄子·齐物论》。

春秋时,吴国打败了越国,越国君主越王勾践也被吴王阖闾俘虏了,起初送去做马夫,后因人说情才放他回国。回国后,越王勾践一心想洗雪耻辱,一方面卧薪尝胆激励自己,一方面物色美女,想用美人计腐蚀吴王的志气。诸暨苎萝村的美女西施,每日在溪边浣纱,溪中的鱼,见到西施的美丽,也觉得羞惭,不敢浮上水面,都沉到水底去。后来范蠡找到她,把她献给吴王。果然迷惑了吴王,无心料理国政,于是勾践养精蓄锐,终于一举攻陷吴国。

汉元帝时,挑选天下的美女入宫。当时美女王昭君被选为第一。但佞臣毛延寿因没有得到贿赂,故意把昭君画得很丑,使她得不到皇帝的宠爱。夜深郁闷,昭君弹琶琶遣兴,被元帝听见寻声而去,见面之后惊为天人,问其缘故,元帝乃将昭君封为明妃,并下旨将延寿斩首。延寿闻讯,逃至匈奴,并将昭君图像献于呼韩邪单于,单于见图乃教唆使者来索昭君。元帝大怒不允,但昭君深明大义,以国事民命为重,慨然前往,元帝无奈,只好答应。临行前元帝亲送至灞陵桥上,此时正好有一群雁子在空中飞过,见到昭君美如天仙,赶紧躲到森林去了。

后来人们便用“沉鱼落雁”这个成语来形容美女的漂亮。

沐猴而冠

【释义】就是猕猴戴上帽子,装成人样。比喻虚有其表。【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大泽乡农民起义爆发于秦朝末年,是陈胜、吴广等人领导的。后来刘邦、项羽也起兵加入到反秦的行列中。

刘邦攻下了秦都咸阳,约法三章,对百姓秋毫无犯。后来项羽的部队进入咸阳,杀死了秦王,放火烧了秦朝的宫室,还抢了许多金银财宝。他自己立为西楚霸王,然后又分封了刘邦等人,想像齐桓公那样当个霸主。

项羽见咸阳的宫室已经被烧掉了,士兵们也都思念家乡,就打算回到老家去。他手下有个叫韩生的谋士,劝项羽留在关中,说:“关中地势险要,有高山大河作屏障,易守难攻,土地又肥沃,可以作为都城,好成就霸业。”

可是项羽不听,他说:“现在不衣锦还乡,江东父老谁会知道我项羽飞黄腾达了呢?”

韩生听了项羽的话,非常失望,他出来以后对别人说:“以前我听别人说,楚人不过是戴了帽子的猴子,现在看来,真的是这样。”

他的意思是说项羽看起来威风凛凛,像个人物,其实是徒有其表,没有大的志向。

项羽听说韩生的话后,气得火冒三丈,下令把韩生扔到油锅里炸死。“沐猴而冠”也说“沐猴衣冠”。

初出茅庐

【释义】茅庐:草房。原指新露头角,后多比喻初次历事,缺乏经验。【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天下大乱。公元207年,曹操派大将夏侯惇率领10万大军,杀奔新野,这时刘备仅有数千人马,形势十分危急。

刘备召集关羽、张飞等部将共商对策,张飞发牢骚说:“哥哥为什么不让军师去退敌呢?”原来,刘备为了争夺天下,曾三顾茅庐拜访隐居在南阳的诸葛亮,请他做了自己的军师。刘备怕关羽、张飞不服诸葛亮调度,就把宝剑和帅印都交给了他。

诸葛亮便召集众将前来听令。他命令关羽、张飞各带1000人马,埋伏到博望坡左右的山谷里,望见南面火起,立即出兵截杀,烧毁曹军粮草。命令关平、刘封领500人,准备好放火器具,在博望坡后等候,曹军一到,立即放火。命令赵云前去诱敌,只许败不许胜。请刘备亲自带领一支人马,驻扎在博望山下,望见曹军就丢弃营盘退走,等到火起后,再回军冲杀。众将不知其中奥妙,勉强接令行动。

夏侯惇带领大兵扑向博望,正遇赵云引兵前来迎战,夏侯惇亲自出阵,赵云假装败走,夏侯惇领兵追赶。追到博望坡前,突然一声炮响,刘备领兵杀来。夏候惇与刘备交战,刘备虚晃一枪,便与赵云一起退去。夏侯惇继续催军追赶。

夜半时分,曹军追到一条狭窄的小路上,只见路边树林茂密。芦苇丛生。曹将于禁提醒夏候惇防备火攻,夏侯惇猛然惊醒,传令赶快撤退。话音刚落,背后喊声震天,风助火威,火仗风势,烧得曹军焦头烂额,哭爹叫娘,曹兵自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赵云乘机回兵冲杀,夏侯惇冒着烟火狼狈逃窜。关羽、张飞率领伏兵拦住去路,两面夹攻,直杀得曹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罗贯中写的这个故事,赞扬了诸葛亮初出茅庐就立下第一功的惊世之才。

初生之犊不畏虎

【释义】犊:小牛。刚生下的小牛不害怕老虎。现比喻青年大胆勇敢,敢于创新。【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刘备占领汉中,自称汉中王,准备进攻中原。这时,曹操与孙权之间发生了冲突,于是刘备命令镇守荆州的关羽率兵北上,进攻襄阳与樊城。曹操部将曹仁领兵抵抗,被关羽部将廖化、关平打败。曹操接到战报,立即派大将于禁和先锋庞德统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

庞德率领先锋部队来到樊城,为了表示与关羽决一死战的决心,他让士兵抬着一口棺材,走在队伍前面。两军对阵,庞德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样子,指名道姓要关羽出战。关羽欣然前往,与庞德大战百余回合,你来我往,不分胜负。

关羽回到营寨,对众将说:“初生之犊不畏虎,我看庞德年轻气盛,必须靠计谋赢他,不可凭恃武力取胜啊!”

这时正是秋季,樊城地区秋雨连绵,汉水漫上堤岸,樊城被围于大水中。关羽派人堵住水口,等到江水暴涨,扒开水口,洪水漫天遍地,汹涌而下,淹没了于禁率领的7支人马。关羽命令将士登上预先造好的船筏,向敌军发起猛攻,庞德率领部下奋勇抵抗,从早晨一直战斗到中午,最后落水被俘,因不肯投降被关羽所杀。

识时务者为俊杰

【释义】表示能认清形势或潮流的人才是英雄豪杰。时务:形势。【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三国时蜀汉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年幼时父亲就去世,跟随叔父诸葛玄长大成人。十六岁那年叔父又去世,于是在襄阳城西的隆中置了一点田产,盖了几间屋子,一面耕种,一面读书。

诸葛亮在隆中住了十年。这期间他读了大量经史和诸子百家的著作,获得了丰富的政治、军事、历史等方面的知识。他又注意研究当时的政治形势,逐步形成了一套独具一格的政治见解。

当时,刘备正依附荆州刘表。他觉得要成大事,必须有智谋的人辅佐,因此一直在物色有见识有能力的人才。后来,他听说司马徽在襄阳很有名声,便去拜访他,并问他对当今天下大势的看法。司马徽说:“平庸的书生文士怎么会认清天下大势?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是杰出人物。这里的卧龙和凤雏,才是这样的杰出人物。”卧龙就是指后来的诸葛亮。

改弦易辙

【释义】比喻改变了原有的方向、计划、做法或态度。【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

西汉时,有两个主张残酷使用刑罚的大臣,以此著名,一个叫张汤,一个叫杜周。他们各有一个儿子,虽然也当大臣,却能宽厚待人,名声很好,与他们父亲的表现恰恰相反。

张汤年少时就喜欢读刑罚方面的书,后来经人推荐,担任侍御史。在承办汉皇室的一个案件中,他横追竖逼,盯住不放,最后株连处死三百多人。汉武帝认为他精明能干,命他和另一位大臣一起制定法律条令。

后来,张汤在审理淮南王等谋反案时,又牵连了许多人。汉武帝本想为两名大臣说情,但张汤说不杀日后不好办案,还是把他们处死。

张汤还建议武帝铸造白金和五铣(重量单位,一两为二十四殊)钱,并且支持盐铁官营的政策。这虽然有利于增加国库收入,但由于他所制定的告令非常严酷,使许多人深受其害。

不过,张汤自己也没有好下场。他因与下属谋杀了他的一个仇人,后来事情败露,武帝命他自杀。

张汤严酷使用刑罚,但他的儿子张安世却为人忠厚,主张谨慎用刑,因此不仅得到武帝重用,而且得到昭帝、宣帝的重用,历任高官,子孙直到东汉都在朝廷中担任要职。

杜周本是张汤下属,他负责查捕和惩办逃亡边卒时也杀了许多人。后来他升任廷尉,仿效张汤的办案方法,株连处死了不少人。杜周办案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见风使舵,皇帝要惩办的就罗列罪名,横加陷害;皇帝不想惩办的就拖延办案时间,而后予以释放。杜周在任廷尉期间,每年办案一千多个,一件大案往往逮捕的人犯达数百名之多。与张汤不同的是,他总算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他们的儿子杜延年和张安世一样,为人非常宽厚,与父亲完全不同,子孙传到唐朝名声仍然很好。

宋代的学者王懋在一部著作中指出,就拿杜周来说吧,他与张汤一样,以酷恶著名,能保住脑袋而去世,这也算是幸运了。他们的子孙由于像乐器一样换弦,车子一样改道,宽厚待人,才掩盖了他们父亲的罪过。

陈陈相因

【释义】陈:旧;因:沿袭。原指皇仓之粮逐年增加。比喻沿袭旧义,并无新意义启发。【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平淮书》。

自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来,历经十多年的积蓄,国库逐渐得到了充实,由于开国之初,皇上勤俭,以后的君王都相继富有起来。从汉文帝到武帝,17年间,政治上了轨道,无大灾害。人民都有充足的衣食,连小地方的官仓也都积满了粮食。官家的府库堆满了钱财,京城里没有使用的钱成千上万的积聚着,因为积的时间久了,穿钱的绳子也变得腐朽不能用。官仓里的粮食一年年、一层层地堆积着,旧的没有动,新的又堆上去,以至仓库里容不下,堆积在露天里,变得腐烂不能再吃。街巷间的老百姓都养了马,在道路上成群结队的走着,连守门的都有肉类和好的食品食用,社会安定,国家富足。《史记·平淮书》因此这样记载:“太仓之粟,陈陈相因。”说的就是汉朝开国之初的繁荣景象。

孜孜不倦

【释义】孜孜:勤勉的样子。意指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出处】春秋·孔丘《尚书·君陈》。

上古时候,洪水经常泛滥。每次洪水泛滥,都会使山丘被淹,农田吞没,村庄倒蹋,百姓流亡。

禹看到这种情景后十分忧虑,他决心竭尽所能,为百姓做些有益处的事。于是,禹从此开始奔走各地,带领众人全力疏通沟渠,引渠入河,引河入江,引江入海,从而彻底解决了水患问题。

洪水之患消除以后,禹又同稷一起教导百姓,向他们传授播种庄稼的方法,这样就使连年荒芜的土地上长满了绿油油、茂盛的庄稼。等到庄稼收获以后,禹又让大家按照所需相互交换物资,使百姓的生活安定,天下太平。

禹的行为感动了舜,后来,舜终于将帝位传给了禹。而禹也曾对舜帝说:“惟日孜孜,无敢逸豫。”意思是说:我每天都勤勉地工作,不敢有半点懈怠,不能贪图亨乐。

纸上谈兵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用兵。后比喻不切实际的空谈。【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是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由于他从小熟读兵书,所以对用兵之道,会引经据典,说得有条有理,这样,使别人误会他是一个合格的将才。但是,他的父亲却始终不承认儿子精通兵法、善于用兵。他甚至说:“我的儿子将来要是不做赵国的将军,那倒是赵国的福气;万一不幸让他当上赵国的将军,那他一定是个败军之将。因为他从没上过战场,只会‘纸上谈兵’,一旦真的领兵打仗,绝对会出问题!”

知子莫若父。赵奢对儿子的看法十分正确。秦昭王四十六年,秦王派大将王龁攻打赵国的上党,赵国大将廉颇奉赵王之命率兵二十万救援上党。他采取固守政策,坚守长平,和秦军相持了四个多月,秦军没能攻下长平。

于是,秦王采用宰相范睢的离间计,到赵国去传布谣言说:“秦兵所惧怕的,只有赵括一个人。廉颇是个无能之辈,再过些日子,他就要投降了。”

赵王听信了谣言,便派赵括去代替廉颇领兵。赵王召来赵括,问他说:“你能击败秦军,为国争光吗?”

赵括大言不惭他说:“要是碰上秦国名将白起,那我还得考虑一下对付的办法,现在是王龁领兵,我一定把他打得落花流水。”

于是,赵括在接掌廉颇兵权以后,立即改变固守的策略,不久就被秦兵围困。这时,秦王悄悄改派白起为主将,而以王龁为副将。结果,白起大败赵括,赵军四十万人马被俘后全被活埋,而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也在突围时中箭身亡。

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国家的有生力量,国家的元气大伤,从此以后,赵国好长时间才恢复到战前国力。

纸醉金迷

【释义】原意是被光芒四射的金纸所迷住。后用来形容奢侈豪华、腐朽享乐的生活。【释义】宋·陶谷《清异录》。

唐昭宗时,有个名叫孟斧的人,专治毒疮、恶疮,名闻全国,由于他医术高明,用的药又是偏方、秘方,与其他医生治疗毒疮的药全然不同,治疗率接近百分之百,因此,宫中如有人生了毒疮,唐昭宗经常召他进宫医治。

过了几年,中原发生战乱,孟斧便举家迁往四川居住。由于他在长安时经常进宫,对宫中的装饰非常熟悉,而他又非常有钱,因此在购置新屋后,将其中的一个小房间按照宫中的样子布置起来。

这房间小巧玲珑,窗明几净,室内的柜橱、桌子、椅子、茶几等家具,全部贴上一层薄薄的金箔。灿烂的阳光透进窗口,照射在这些用金箔包着的器具上,只见满屋金光闪耀,光彩夺目,令人缭花瞭乱。

每次有亲戚或朋友来,孟斧都要请他们参观这个房间,让他们大开眼界,赞叹不已。

这些亲友离开孟斧家后,回去都会对别人说:“在孟斧家的那个贴满金箔的房间里哪怕就是呆上一会儿,就像过上了皇宫中的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

纵虎归山

【释义】纵:放。归:回。比喻放走敌人,留下祸患。【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

东汉末年,群雄四方割据,为争夺地盘而相互混战,刘备与吕布之间的战争以刘备落败而告结束,刘备投奔曹操,曹操对刘备的到来欢迎之至。

酒宴完毕后,谋士荀彧向曹操提到:“刘备胸怀壮志,又有英雄风范,如不早日根除他,终将成为棘手的大患,还请丞相多多考虑。”

但郭嘉却反对说:“对投靠者不能善尽保护之责,反而予以杀害,这恐怕有损丞相的声誉,对统一大业也必将不利。”

曹操接纳郭嘉的建议,不杀刘备。

第二年,袁绍在冀州扩增军力,想自立为王。消息传到曹操耳中,正好刘备也在场。刘备心想,此时正是脱离曹操的好时机,便要求带兵征讨,曹操同意,给刘备5万大军。

刘备离开许昌不久,自外地赶回的程昱和郭嘉,一听到消息,便急急面见曹操说:“为什么将5万大军交给他?可知道这是多么危险的事!”程昱接着又说:“我以前曾建议你一定要杀掉刘备,丞相非但没有听从,如今又将大军交给他,这无异是纵虎归山!请丞相速下令召他回来。”

曹操恍然大悟,心知上了刘备的当了,当即召刘备返回,但是刘备在冀州击败袁术后,拥兵自立,从此刘备带领这支队伍东征西战,奠定了蜀国的基础。

忍辱负重

【释义】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勇于挑起重担。【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蜀是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为死去的二弟关羽报仇雪恨,于公元221年,亲自带领大军征讨东吴,蜀军声势浩大,一直打到夷陵。

孙权任命年轻有为的陆逊为大都督,带领5万人马前往迎战。陆逊在吴将中资历较浅,归他指挥的诸将,有的是跟随孙权征战多年的老将,有的是皇亲贵戚,他们对年轻的书生陆逊当都督很不服气,甚至不肯服从陆逊的命令,陆逊十分着急。

一次,陆逊召集众将,手握宝剑高叫道:“刘备天下知名,连曹操都有些怕他。现在他率大军攻进吴地,是我们的强敌,决不可以轻视他,希望众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来犯之敌。我虽是书生,但主上任命我为大都督,你们只好服从。主上之所以委屈诸位将军,使你们屈尊于我,就是因为我还有一点微薄的能力,能够忍辱负重。今后,希望你们各负其责,不容推辞,军令如山,违者必按军法从事。”经陆逊这么一说,诸将心中虽有不服,但行动上再也不敢违抗。

陆逊在取得了彻底的指挥以后,却又急于与刘备当面做战,坚守不出,时间长达七八月之久后利用蜀军轻敌大败蜀军,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也使陆逊声名大振。

鸡鸣狗盗

【释义】形容偷偷摸摸不正当的行为。比喻耍弄鄙劣的伎俩。【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有门客几千人。一次,孟尝君受秦王邀请,带着一大批门客来到秦国。经过交谈,秦王觉得手下大臣说得孟尝君很有才干,打算拜他为相国。秦国的大臣立即反对说“孟尝君虽有治国之才,但他是齐国的宰相,不可能为秦国尽心尽力地办事,他处理朝政会把齐国的利益放到首位,秦国岂不危险”。

秦王觉得有理,取消了原来的想法,并把孟尝君软禁起来,准备杀害,免除后患。孟尝君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派人向秦王的爱妃求救。爱妃表示,必须送给她一件白狐皮的大衣,她才愿帮忙。

白狐皮大衣非常珍贵难得,价值二千金,孟尝君已将这件大衣献给了秦王,无论如何也弄不到第二件。急得孟尝君与众门客手足无措,一时想不到好办法。这时,一位平素被人冷落的门客说:“我把白狐皮大衣偷出来,然后送给王妃,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当天夜里,这个门客学着狗叫,潜入秦王收藏衣服的仓库,盗出了白狐皮大衣,孟尝君立即送给秦王的爱妃。在爱妃的劝说下,秦王释放了孟尝君。

孟尝君被释放以后,恐怕秦王改变主意前来追杀,立即带领门客上马飞奔齐国。他们一路马不停蹄,不敢稍息片刻,待赶到函谷关时正好是半夜的时候,大门紧闭,无法出关。按秦国规矩,要等鸡鸣以后才能开关放人。

孟尝君心里非常焦急,如出不了函谷关随时都有再度落入虎口的危险。正在此时,他手下另一位经常受人轻视的门客学起了鸡鸣。鸣声嘹亮传出很远,附近的鸡也跟着一齐啼叫起来。

管理城门的官员听到鸡鸣,立即下令开关,孟尝君等一行人逃出秦国,脱离了险境。等到秦国士兵发现孟尝君逃走时,立马去追,可此时孟尝君已顺利地到达了齐国。

鸡肋尊拳

【释义】胸脯像鸡肋一般,受不了打击。形容身体瘦弱,不堪一击。【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刘伶传》。

刘伶是西晋时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他长得身材矮小,身体瘦弱,但学识渊博,才华横溢,性格十分豪爽。

刘伶曾担任过建威参军的官职,后来,他被罢免了官职,从此放浪形骸,不问世事,借酒消愁,醉生梦死。由于长期嗜酒,本来瘦弱的他变得骨瘦如柴,浑身只有皮包骨头,看上去似乎一阵风就可以把他吹倒。

一次,他喝酒时,同一个酒徒发生争吵。那酒徒是个五大三粗的汉子,争了几句,就卷起袖筒,举起拳头,向刘伶打来。刘伶知道自己决不是这酒徒的对手,便神色自若地拉开自己的衣襟,露出瘦骨嶙峋的胸脯,慢吞吞地说:“朋友,我这一片鸡肋,怎能经受得了你的拳头呢(鸡肋不足以安尊拳)!”

那酒徒朝刘伶的胸脯看了一眼,胸中的那股怒气顿时消失了,只是警告刘伶以后说话要注意分寸,不然还要挨打。

鸡虫得失

【释义】像鸡食虫,人缚鸡,这种是非、得失的小问题。比喻无关紧要的小事。【出处】唐·杜甫《缚鸡行》。

节度使严武的死使杜甫失去了靠山,不得不搬到夔州。杜甫的妻子心地善良,因见鸡经常啄吃虫蚁,便让家僮把鸡给卖了。

僮仆把鸡关进笼子,一只只抓起来缚住。那些鸡拼命地挣扎,啼叫,叫声十分凄惨。杜甫见了,心中十分不忍,吩咐僮仆把鸡放了。

杜甫心中想:妻子因为怜惜虫蚁,不惜把鸡卖掉,这固然保护了虫蚁;但鸡被卖掉后,不是也要被人宰杀了吃吗?对虫蚁和鸡为什么要厚此薄彼呢?可他继而又想,鸡虫不能两全,不是虫死,便是鸡烹,你救了它这一次,并不能救它下一次,因为鸡最后终是要被人杀了吃的。其实,鸡和虫都是很小的东西,实在犯不上为它们的生死操心。

有感于此,杜甫作了《缚鸡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意思是,鸡吃虫、人缚鸡这样的小事经常发生,实在不必担心,而应把眼光放得长远些。

尾大不掉

【释义】掉:摆动。尾巴太大了,不易摆动,比喻部属的势力强大,难以驾驭;或比喻机构庞大,指挥不灵。【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一年》。

楚国于公元前530年把蔡国消灭,公子弃疾做了蔡公。

有一天,楚王向大臣申无宇打听:“公子弃疾在蔡国干得怎么样呀?”

申无宇回答说:“我听说将官的势力如果太大,就不宜派他们长期在外镇守一方;如果官员的势力太薄弱了,就不宜胜任京官的职务。俗话说得好:自己的亲属最好别安排外地的职务,别国来的客人也最好别担任宫廷的大臣,如今,我们公子弃疾远在蔡国任职,而郑国的公子丹却在我们楚国担任要职,大王您可要当心呀。”

楚王就国内出现一些规模大的封邑城市对国家的安定利弊询求申无宇的意见。

申无宇说:“过去周天子分封诸侯,他的用意原本是希望靠诸侯的封地和城池形成藩篱和屏障,如众星拱月那样,拱卫中央朝廷。可是后来诸侯的邑城发展得越来越大,天子渐渐地指挥不动诸侯了,不仅指挥不动,诸侯的邑城反而对天子的都城造成了威胁。这好比树梢长得太茂盛以后,大风一来就会把整棵树拦腰吹断;动物的尾巴长得太肥大以后,摇晃起来就十分困难(尾大不掉)。历史上,郑国的京、栎势力强大以后,杀了曼伯;宋国的萧、毫势力壮大了以后,杀了子游;齐国的渠丘杀了无知,卫国的蒲戚驱逐了卫献公……从这些事情的后果来看,都是当初扶持他们的人害了自己。所以,扶持宗室的政策,对国家实在是一种隐患呀!”

一席话说得楚王连连称是,看来派公子弃疾做蔡公、公子丹任要职及分封邑都是一些不利国家安定的措施啊!

八画

画饼充饥

【释义】画个饼果腹解饿。比喻虚假的东西无济于事。【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卢毓传》。

卢毓是三国时魏国的大臣,10岁时父母双亡,两位兄长又先后去世,使他成为孤儿。但他发奋读书,终于成为很有才学的人。

卢毓当官清正廉洁,很快被提升为侍中,侍奉皇帝左右。过了三年,被提升为中书郎,掌管机要、政令等事宜。后来,又被任命为吏部尚书,负责管理全国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等事务。

卢毓升任吏部尚书后,他原来担任的中书郎一职空缺,需要选拔人补上。魏文帝要卢毓选好这个官员,并对他说:“这次选拔中书郎,能否选到合适的人,关键就看你了。挑选人才,千万不要选那些徒有虚名而不干实事的人。名气就像是在地上画的饼,不能充饥的。”

卢毓有些不同的意见,他说:“陛下说得很对。要选拔特别优秀的人才,不能单看名气。但是臣以为,名气毕竟能反映一定的实际情况。根据名气来选拔一般的人才,还是可以的。如果是修养高、德行好而有名气的,就不应该嫌弃他们。为此,陛下也不要一听是有名气的就讨厌。臣建议主要应对他们考核,看他们是否有真才实学。”

魏文帝觉得卢毓的话有道理,就接受了他的建议,制定官员考核办法,择优录用。

画蛇添足

【释义】画蛇时给蛇添上足。比喻多此一举,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出处】汉·刘向《战国策·齐策二》。

战国时期,楚怀王派昭阳为将,率领十万大军讨伐魏国。昭阳很善于用兵,楚军很快打败了魏军,攻破了魏国的八座城池。这时,昭阳已经圆满地完成了楚怀王交给他的任务,但他想趁着楚军士兵的斗志旺盛,准备又去攻打齐国。

齐王得知消息,就派陈轸为使者去说服昭阳放弃攻打齐国的念头。

陈轸见到昭阳,先把昭阳奉承了一番,对他带兵打败了魏国表示祝贺。然后又问昭阳:“按楚国的规定,像将军立下这么大的功劳,能得到什么官爵?”昭阳说:“也就是我现在的官爵吧!”陈轸又问:“还能再升吗?”昭阳说:“再升就是令尹,但目前不可能。”陈轸说:“既然是这样,请你听我讲个故事。”

陈轸给他讲了下面一则故事:

楚国有个人把祭祀时用过的一壶酒拿给手下人喝,人有好几个,而酒只有一壶。每人喝一点吧,酒太少了大家都不过瘾,给一个人喝倒还差不多。但让谁喝呢?这时,有个人提了个建议:每人都画一条蛇,谁最先画好就谁喝酒。大家觉得这个建议不错,于是一致同意。

其中有一人画得最快,一会儿就画好了,他就得意地把酒壶拿过来,准备独享这壶美酒。这时,他见其他人还没有画完,就把自己画好的蛇拿过来,自作聪明地给蛇补画起脚来。等他给蛇把四只脚都加上去,另外有一人也把蛇画好了,那人一把夺过了酒壶,对他说:“蛇是没有脚的,你画的有四只脚,就不能算蛇了,这酒你不能喝!”于是,他就理直气壮地把酒喝掉了。

讲完了故事,陈轸又说:“将军打败了魏国,连破魏国八座城池,立下了赫赫战功,楚国人人都知道将军打了胜仗。现在将军又要攻打齐国,即使获胜,将军也不可能得到提升,而万一打了败仗,则将军伐魏的功劳都要被抹杀掉,这难道不是画蛇添足之举吗?”

昭阳听陈轸这么一说,觉得很有道理,就不敢贸然进攻齐国了,陈轸的目的也达到了。

画地为牢

【释义】牢:监牢。比喻在规定的范围内活动。【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西汉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是一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贤哲。

司马迁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的作者,他为了写《史记》,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生前任太史令。他曾花费后半生的精力搜集了《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等先秦古籍,准备编写上起三皇五帝、下至西汉的通史,但没来得及完成即不幸谢世。司马迁继承父业,有责任完成这部巨著。

司马迁年轻时曾饱览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南北各地。后来,接替父职,担任太史令,使他读遍了国家藏书,为完成《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太初年间(公元106年),汉武帝为了宠臣李广利建功,任命他为贰师将军征讨匈奴。另派李广的嫡孙、猛将李陵统5000步兵作另路侧应。

李陵深入大漠千里与匈奴主力骑兵十万余人相遇。汉军直杀得匈奴人仰马翻,后来汉军刀剑折断,弓箭用尽,李陵被俘。

汉武帝先接到前方失败的消息,后又误信流言,以为李陵已经投降匈奴,便下令杀掉李陵全家。

司马迁对李陵非常了解,劝武帝查明事实真相后再作处理,不料却被处以宫刑。

司马迁出狱后,几次想以死洗净平生的奇耻大辱,但念及平生宏愿未酬,便忍辱活了下来。

不久,司马迁被提升为中书令,朝廷官员纷纷向他道喜,但也有不少所谓气节之士用古怪的目光打量司马迁。

司马迁觉得难以忍受这种轻蔑,他必须向人们袒露他的胸怀,于是他给好朋友任安写了一封信,即至今脍炙人口的名篇《报任安书》。

司马迁在信中写道:“对有骨气的读书人来说,就是在地上画个圈子当作牢房,立个木桩当作狱吏,也绝不愿意走进去(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格受到了侮辱。”

司马迁在信的最后写道:“我之所以蒙羞含垢地活下来,就是还有一件大事没有完成。”

接着司马迁引述不少文人发奋著述的例子,作为自己的写照,向朋友表白了心迹,消除了怨气。后来发奋著述,终于完成了名著《史记》。

画地成图

【释义】原意是在地上画出线路,就可成为图形,用来说明地理形势等。形容人点画之间就成文章,才能超群。【出处】汉·班固《汉书·张安世传》。

敬侯张安世的长子千秋和大将军霍光的儿子霍禹都是西汉时的中郎将。一次,两人一起领兵跟随度辽将军范明友攻打乌桓国。战事结束后回到京城,千秋到霍府拜见霍光。霍光正在庭园散步,因为是世交晚辈,不必多礼,就请千秋到园中相见。交谈中,霍光询问千秋和乌桓交战的策略、山川形势等。千秋就将如何出兵、行军路线、交战情形等详细地讲给霍光听,为了使霍光听得更明白,就找了一根树枝,一边口述,一边就在地上画出交战区的地理形势,兵力布置图,把双方的情况和交战过程介绍得清清楚楚,一点不漏。霍光接着问霍禹,霍禹却支支吾吾,答不上来,只说:“有文书记载。”霍光因此非常器重千秋,认为霍禹无能,叹气说:“从此后霍家将一代不如一代了,而张家将一代比一代强!”

事实果然如此。霍光死后,担任大司马的霍禹谋反,霍氏家族全部被诛灭。张家子孙代代相传,仅宣帝、元帝两朝,担任侍中、中常侍等官职的张氏子弟就有几十人。人们说起此事时常常把他们两人作比较。

画龙点睛

【释义】画上龙后再给点上眼珠。后比喻在讲话或写作关键处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出处】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张僧繇是南北朝时著名的画家。他的画对以后隋、唐两代的画家都有很大的影响。

张僧繇是一个善于画龙的画家,他画的龙大小不一,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有一次,他到一个寺庙里去游玩,主持请他在墙上画条龙。当画到一半的时候,天空中忽然乌云翻滚,雷声隆隆,像是暴风雨要来了。刚一画完,那龙头抬了起来,准备离开墙壁飞到天上去,周围看的人都紧张得叫了起来。张僧繇也有点害怕,就急忙在龙的身上画了一条铁链把它锁住,龙才安静下来。

又一次,张僧繇在金陵(今南京市)的安乐寺的墙上画龙,当地有许多人都来看。他一共画了四条,一会儿就画好了。大家看时,果然是画得好,它们张牙舞爪,腾飞翻滚,非常逼真。但奇怪的是这四条龙都没有画眼珠。

有人就问张僧繇,你怎么不给龙画上眼睛?张僧繇说:“如果我把眼珠点上去,龙马上就会飞走,可不能随便给它画上眼珠。”大家听了,都觉得太不可信了,要张僧繇点上龙眼珠试试。

张僧繇拗不过大家,只好答应了。他拿起笔,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珠。忽然,只见天空电闪雷鸣,狂风大起,大家吃了一惊,回头看时,那两条点了眼珠的龙已经腾空而起,飞到天上去了,而墙上只剩下两条没有画眼珠的龙。人们这时才真正相信,一个个惊叹不已。

直言不讳

【释义】用作自谦的词。表示直爽地、毫无忌讳地把话说出来。【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波传》。

公元383年,东晋军在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前秦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此,孝武帝命令熟悉北方情况的刘波坐镇北方,统督淮北各军。这时刘波正患着重病,接到皇帝诏书后,觉得以自己目前的身体状况去北方改变动乱的局面,实在是无能为力;但朝廷对自己又寄于厚望,自己一时拿不定主张。

考虑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刘波决定上一道奏疏,坦率地把自己的希望和建议等写出来,供朝廷参考。他在奏疏中写道:“我想起本朝开国的历史,联想起如今的国事,所以不顾自己放肆和愚妄无知,直率地、毫无忌讳地把话说出来。”

接着,刘波建议孝武帝应该怎样治理好国家,如何选拔和使用人才等等。不幸的是,奏疏写好不久,刘波就去世了。东晋失去了一位贤能的大臣。

卖剑买牛

【释义】卖掉刀剑,去买耕牛,指改业归农。也比喻改邪归正。【出处】汉·班固《汉书·龚遂传》。

汉宣帝即位不久,渤海郡因闹饥荒,不少人买了刀剑做了强盗。郡守根本治理不了,有人向朝廷推荐龚遂,请他去做太守。

汉宣帝召见龚遂,见他是个七十多岁的老头,长得又瘦又小的,汉宣帝怕他不能胜任,就问他到了渤海以后怎样处理那些盗贼。龚遂回答说:“那儿的百姓因为遭了饥荒万般无奈之下才做了强盗。皇上您是让我用武力剿灭他们呢,还是让我去安抚感化他们?”汉宣帝说:“能够安抚当然是最好。”

于是,龚遂就到渤海郡去上任了。他一到任,马上就下令各县停止剿匪,并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灾民。他在告示中说,凡是手里拿着农具的都是善良的百姓,官吏不准迫害他们;只有手上还拿着刀枪的人才是强盗。他把那些残暴的贪官污吏都撤了职,另选官吏去安抚百姓。这样,渤海郡很快就安定下来了。

龚遂鼓励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要他们耕地、种桑、养鸡、养猪。他看到有人身上佩带刀剑,就对他们说:“你们都是善良的老百姓,为什么不带耕牛而带着刀剑呢?”他耐心地劝导他们卖掉刀剑,去买耕牛来种地。

龚遂在渤海当了三四年太守,把渤海治理得很好,百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也安定了,连官司也没人打,监狱也只好改成了装粮食的仓库。“卖剑买牛”也说“卖刀买犊”。

青出于蓝

【释义】比喻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胜过前人。【出处】战国·荀况《荀子·劝学篇》、唐·李延寿《北史·李谧传》。

南北朝时,李谧拜孔璠为师。他非常用功好学,过了几年,他的学问就超过了孔璠,孔璠因为有这样的好学生而感到高兴。不仅如此,他自己有了疑难问题,还能和学生共同探讨,向学生虚心请教。李谧觉得孔璠是老师,因此解答问题时吞吞吐吐,很不自然。于是,孔璠诚恳地对他说:“我向你请教问题,不要不好意思回答。凡在某一方面有学问的人,都可以做我的老师,何况是你呢!”

孔璠虚心向学生求教的佳话传出后,人们深受感动。有人编了一首短歌,颂扬孔璠不耻下问的精神:

青成蓝,蓝谢青;

师何常,在明经。

意思是:靛青这种染料,是从寥蓝里提炼出来的,然而它却比寥蓝蓝得更深,颜色更浓。

青梅竹马

【释义】青梅:青的梅子。竹马,指小孩将竹杆骑在裆下做马。形容男女小时候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出处】唐·李白《长干行》。

李白是我国唐朝时有名的诗人,人称“诗仙”。他的诗想象丰富,性格豪放,不拘一格。

有人曾说他的诗,像天上的神仙谪居人世间一般。他的作品中,有一首诗描述男女孩子彼此玩得很投契的情景,其中有两句是: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青梅竹马”这句成语,就是从这首诗中得来的。意思是说:小孩子们聚在一起,很少发生过打架、争吵等事情。

事半功倍

【释义】事:做。功:功效。原意为下一半功夫,收双倍功效。指用力少,收效大,工作效率高。【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是战国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总是与手下弟子一起畅谈时事。

有一次,孟子与弟于公孙丑面对面谈话,就当时天下统一问题各抒己见。孟子说:“谈到如何统一天下,以前的周文王是个很好的榜样。周文王能以方圆仅一百里左右的小国为基础,施行仁政,建立了泱泱大国,实在值得赞颂啊!”“不错,”公孙丑说,“如今天下百姓都在受着暴政的折磨,像齐国这样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如果能施行仁政,那对百姓来说也是一件善事呀!”“嗯,”孟子点了点头,“齐国国土众多,庶民庞杂,如果能施行仁政,那么只用古人一半的措施,就能收到双倍的功效。”

成语“事半功倍”就由此而来。

其貌不扬

【释义】原意指人的相貌不突出,难看。现有时也用来形容外观不佳。【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皮日休献书》。

皮日休是唐朝末年著名的文学家,20多岁时就已经相当出名了。只是他左眼角下塌,容貌不端正,比较难看。但他博学多才,诗歌和散文也很有特色。

公元866年,32岁的皮日休被推荐到京城长安去参加进士考试。他在城东南的永崇里只住了10天,文名就传遍了长安城。由于他不愿奉承权贵,得不到他们的引荐,结果没有考中。

考试落第后,皮日休回到家乡,把自己所写的200多篇诗文编成十卷,定名为《皮子文教》。第二年,他再次进京应试。

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郑愚。他看了皮日休的文章,非常欣赏,在发榜之前,就派人把他叫到府里来会面。

郑愚原来以为,皮日休的文章写得这么出色,相貌必定清秀端正。不料一见面,发现他左眼位置不正,看上去不太舒服。于是用嘲笑的口气问他:“你很有才学,为什么一只眼睛长得不相称?”

皮日休对郑愚的问话非常不满,立刻反唇相讥道:“侍郎可千万不能因为我这一只眼睛,而使自己两只眼睛都丧失眼力啊!”

郑愚显然被皮日休的话刺痛,因此做了小动作。发榜时,皮日休虽然中进士,却是最后一名。

后来,皮日休在长安做了一个时期的小官。他看到朝政腐败,天下即将大乱,便写了许多揭露社会现实黑暗的文章。

玩火自焚

【释义】比喻做坏事,干害人的勾当,最终将自食恶果。【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

州吁当政后,一方面残酷地搜刮百姓钱财,一方面拉拢宋、陈、蔡等诸侯国一起攻打郑国,借以树立自己的威望,转移国内百姓对他的不满情绪。

鲁隐公得知州吁弑兄篡位的事后,向大夫众仲道:“依你看,州吁这次夺权能够成功吗?他的国君位置能长久保住吗?”

众仲摇摇头,说:“州吁依靠武力兴兵作乱,给百姓带来灾难,百姓决不会支持他。他如此残忍凶暴,没有一个人愿意跟随他。众人反对、亲信背离,要想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

接着,众仲又换一个角度说:“兵,就像火一样。一味地用兵而不加以节制,结果必然自己烧死自己。依我看,等待他的必将是失败的命运。”

果然,不到一年,卫国人忍受不了州吁的残酷统治,在陈国的帮助下,杀死了州吁。

玩物丧志

【释义】指因迷恋、玩赏所喜爱的事物而丧失进取心。【出处】春秋·孔丘《尚书·旅獒》。

商朝末年,商纣王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不管老百姓的死活,激起了老百姓的强烈不满。这时,西部的周部落在周文王的领导下,渐渐强大起来。周文王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周武王继承他的事业,终于灭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

当时,四方各国都派使者前来朝拜,同时还带来了许多礼品,进贡给周武王。有一个叫西戎的边远小国,也派来了使臣,并送来了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