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质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4 16:12:55

点击下载

作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

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改革·创新·质量

改革·创新·质量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改革·创新·质量作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排版:HMM出版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8-01ISBN:9787550431553本书由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篇论坛讲话与致辞高等财经教育学会理事长施建军致辞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南京财经大学的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

金秋时节,硕果盈枝。非常荣幸受邀参加南京财经大学建校60周年庆祝大会暨第七届高等财经教育论坛。在此宾朋满座、共庆嘉华的美好时刻,我谨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代表全国财经类院校的同仁,向南京财经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们致以热烈的祝贺和美好的祝愿!

南京财经大学走过了六十年艰辛而辉煌的创业历程。这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六十年,这是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六十年,这是苦尽甘来、收获喜悦的六十年。经过60年的发展,学校现已形成了经济学类、管理学类学科齐全,法学、工学、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支撑配套、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在竞争激烈的江苏高校中拥有明显的结构优势。学校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牢固树立“大财经”的发展理念,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和为行业发展服务相结合,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现代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借鉴。

在新的历史时期,南京财经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财经大学。尤其是近些年来,南京财经大学以过人的闯劲、鲜有的干劲和务实的韧劲,抢抓发展机遇,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现在的南京财经大学,已成为一所具有较强改革创新能力,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具备鲜明特色和优势的高等财经院校。面对“十三五”发展新的征程,我们衷心希望南京财经大学以建校60周年作为新的起点,在“自谦、自信、务实、超越”的校训精神指引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新机遇,谋求新发展,再创新辉煌。

南京财经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财经教育分会的成员单位,南京财经大学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每一个发展,我们都同样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这次,结合南京财经大学建校六十周年庆典活动,我们将召开第七届高等财经教育论坛。本次论坛是我国高等财经教育界的高规格、高层次盛会,不仅有助于各财经类高校科学谋划自身发展的美好愿景,也将激发财经类高校的整体活力,形成整体发展的良好氛围。预祝此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进一步加深各兄弟院校了解,增进友谊,扩大合作,共同推动我国高等财经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也希望南京财经大学以承办此次盛会为契机,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强化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为提高高等财经教育整体实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祝南京财经大学的明天更加美好!祝南京财经大学建校六十周年庆典活动圆满成功!谢谢大家!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宋学锋致辞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朋友们:

很高兴同大家在古老、美丽、时尚的南京相会。首先,我谨代表南京财经大学全体师生对论坛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嘉宾和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第七届中国高等财经教育论坛是一个高级别的论坛。论坛的主题“改革·创新·质量”是攸关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的重大课题,就此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将为促进中国高等财经教育提供新思路、探索新办法、作出新贡献。

朋友们,南京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支撑配套、协调发展的江苏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学校拥有仙林、福建路和桥头3个校区,占地面积3005亩,校舍建筑面积95余万平方米。设有教学学院(部)18个,民办本科学院1个。拥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与政策”博士人才培养项目1项,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本科专业48个。现有普通本科在校学生15000余人,硕士研究生2000余人,红山学院在校学生8000余人,继续教育在籍学生20000余人。现有在职教职工1676人,专任教师1075人,其中教授166人,副教授463人。历经多年改革发展,南京财经大学的学校各项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显现出发展的良好势头和改革的崭新气象。“十三五”时期我们将恪守并贯彻以下理念: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突破口,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重要手段,牢固树立“大财经”的理念,大力实施“质量提升、特色发展、人才集聚、深度开放”战略,经过建设与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使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有明显的提升,初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财经大学,整体办学水平位居全国各省属财经大学前列。

——我们将把育人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牢固树立“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崇尚学术,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学校的内涵发展,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将把竞争力提升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提高学校竞争力,师资是最基本的资源,要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全力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高学校竞争力,学科是重要载体,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提高学校竞争力,学术是重要标志,要营造宽松的学术环境,弘扬创新的学术风尚,形成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创造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提高学校竞争力,学风是必要保证,要发扬与积淀基础丰厚、富有特色的良好学风;提高学校竞争力,人才培养质量是根本,不仅要授以知识,育以能力,更要成以创新精神,立以民族振兴情怀。

——我们将把改革创新作为学校工作的强大动力。学校要发展,要迈向“高水平”,改革是关键。改革要遵循教育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内在规律,立足学校实际,大力推动理念、制度的创新,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改革之路。

——我们将把强化特色作为学校工作的重大方略。把强化特色作为学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树立特色发展理念,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传统学科中提炼特色,在新兴学科中打造特色,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服务中彰显办学特色。

——我们将把内涵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目标要求。学校要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就必须把内涵发展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生命线,瞄准一流财经大学加快内涵发展,不断缩小与一流财经大学的差距。

朋友们,“十三五”时期,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工业4.0”等新技术变革,改变传统教育生态的结构与形态;“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深刻影响高等教育的布局;“创新创业”的浪潮已经在高校兴起,随着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实施,高等财经教育所面临的竞争形势将更加严峻。

应该看到,“十三五”时期,各财经高校利益交融、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改革·创新·质量”的内涵既远远超越了高等财经教育本身的内涵,也超越了一所高校本身的发展。各财经高校必须坚持以合作的胸怀、创新的精神、负责任的态度,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共同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携手实现“十三五”规划的目标。

正在发展中的南京财经大学将继续着眼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共同利益,按照责任、能力相一致的原则,力所能及地承担更多责任,积极参与高等财经教育改革,推动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的合作向着更加和谐、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南京财经大学将继续积极参与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的改革事业,与兄弟高校一道,推动实现“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目标,推动中国高等财经教育的繁荣进步。

最后,预祝第七届中国高等财经教育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第二篇论坛主题发言在第七届高等财经教育论坛上的演讲施建军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第一个演讲的人一定是抛砖引玉。今天我和大家做一个学术交流。我这一次主要想讲一下本科教学评估的问题。明天,就是教育部专家组进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进行评估的日子。为了此次进行评估工作,我们学校准备了差不多一年半的时间。根据教育部的安排,这一次本科进行评估称为审核评估,所以我就有关内容和情况,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现在分为三类评估。经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性探索性研究,应该说中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工作,已经基本形成了三类评估方式。第一类,叫合格评估,对大学基本入门条件的评估,够不够办大学的基本条件,有没有必需充足的教学师资、专业课程、实验条件、等等,这些是最基本的办学条件评估,又叫合格评估。第二类评估是优秀评估,优秀评估是指用一个标准对大学好坏、优劣排序的评估,根据大学的综合评价指标,然后给各高校排个序,就是用一根尺子量所有的高校,希望全中国的大学都办成北大,都办成清华。用一根尺子要求所有的学校,以北大、清华的办学尺子量所有的大学,结果大家认为这个尺子有问题,这是大学评估工作中,批评最多的问题。用一根尺子量所有的学校,这就是所谓的优秀评估。导致大家对于评估的竞争很激烈,最后也不好排序。现在教育部评估机构经过不断地实践,开始进入审核评估。那么什么是审核评估呢?简单的说,就是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不要跟别人比。也不跟北大比,也不跟清华比,自己的大学跟自己比。审核的新特点就是叫审核评估。首先你要读懂自己的高校,这就是我们今天上午讲的南京财经大学的发展战略问题。一所大学。一定要知道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战略,这很重要。你用自己的办学尺子,你用自己的办学目标。很多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特点不一样,不可能用一根尺子评估。就是我们财经类大学,也不可能用一把尺子评估,把我们所有的财经院校有统一的标准一起衡量和评估,也是不科学的。现在看起来,同类大学办学水平和目标还是有差距的。所以,大家认为审核评估相对合理,体现科学和正确的评估思想。

大学本科教学的审核评估,最新的有四个特点。第一个指导思想新。就是我们所说的一坚持、两突出、三强化,“坚持以评促进,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突出学校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发展;强化办学合理定位、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两突出是新特点。三强化是我们办学的目标,特别是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体系,这是我们目前评估的指导思想。第二个新是审核重点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达成度;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对学校人才培养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我们这次的审核评估,就是要讲究这五个度——达成度、适应度、保障度、有效度、满意度。第三个新是评估理念新。对国家负责,为学校服务;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第四个是结论形式新。不同之前要去争19个评估指标优秀,有一个良就不行。这一次是写实性报告,淡化功利心态,强化内涵建设。肯定你的成绩,指出改进方向,提出下一步整改的措施。每一个专家独立发表意见。每一个专家对大学做一个独立的,不受第三者影响的个人评估意见,最后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评估小组意见。这个评估结果意见,基本上可以保持原生态,基本上可以做到科学合理。进入学校以后,专家以个人的身份,深入学校,还是要检查学校制定教学计划,肯定还会深入教学第一线,比如说要听课,比如说要查教学笔记,比如说查学校的毕业指导论文,这都是正常教学指导活动。这些活动符合我们所讲的评估的基本思想。

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量什么呢?一个是量学校是如何说的?。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实践环节、素质拓展、创新创业教育等教育教学培养体系等硬性指标;大学文化、教风、学风等软性指标。大学培养目标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学校历史、学生发展;课程、实践环节等质量标准是否支撑培养目标等等。所以,这个培养目标,既不能说的太高,也不能说的太低,特别要实事求是,说出来基本能够达到。有的学校把培养目标写的很高,最后有问题了,为什么呢?实际做不到。所以客观来说,尺子很重要,尺子是自己给出来的。用尺子检查刚才说的五个度——达成度、适应度、保障度、有效度、满意度。这五个度包含6+1个项目、24个要素、64个观测要点。项目是指定位与目标、教师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特色项目。我就我们对外经贸大学示例一下,也简单报告一下。

首先,定位与目标。定位的理由,定位的立意风格是否清晰,有没有得到权威认可。对外经贸大学得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若干学科力争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将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竞争力、影响力显著增强的国际知名有特色的一流大学”,这是我校十三五规划写的。培养目标是德育为先,培育“德才兼备、善于创新、基础宽厚、专业扎实、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2015年学校《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中规定)。培养目标的总目标、专业目标、培养预期、核心依据、施教理念、能否实施。人才培养中心的地位的5个考察重点是领导重视、地位体现、政策措施、有无干货、氛围如何。审核的第二项目是师资队伍。人力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主要考察三支队伍(专任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师生比例、师资结构、发展态势、规划落实。这里有一些比例,比如说博士生的比例等。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主要考察师德师风、专业水平、教学能力、如何学生评价教学、学生满意度。教师的教学投入主要考察上课比例(教授、副教授在第一线上课的比例)、教学精力投入、课程建设、科技反哺(教学与科研相互互动)、课堂上传道解惑。教师发展与服务主要包括培训充电、优化考核、教学待遇、教学组织建设、青年教师成长。审核第三项是教学资源,分五个项目,教学经费、教学设施、专业设置与培养方案、课程资源、社会资源。这每一个又有五个观察点。教学经费主要看生均经费、保障机制、科学配置、管理水平、使用效率。教学设施包括实践教学设施、课堂教学设施和辅助教学设施,考察其满足要求、管理水平、有效利用、适时更新。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专业设置主要是专业规划、设置调整、专业建设、方案修订、方案落实情况。课程资源考察课程数量、课程质量、教材建设、辅助资源、资源利用。社会资源主要考察合作办学(尤其是创新创业实验办学)、共建资源、深度广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使用效率、社会各界捐赠,还有特色办学。第四个审核项目是培养过程,包括教学改革、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教学改革包括顶层设计、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改革效果,这里有一套学校的设计。课堂教学包括教学要求、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核评价。实践教学是对实验室的教学,包括体系状况、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综合训练。第二课堂是指课外科学实验活动,包括育人体系、德育体系、校园文化、学生社团、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学生交流。第五项审核学生的发展,从招生生源、指导、学风、就业方面。招生及生源情况主要是总体情况、专业情况、生源结构、创新招生。学生指导与服务是指具体内容、开展方式、保障措施、教师参与、学生评价。学风与学习效果是指学风状况、重视程度、措施效果、学业表现、学生感受。就业与发展是指初次就业率、就业质量、专业成就、单位评价、个人满意。最后就业主要两个,一个是就业单位的满意度,一个是个人的满意度。第六个审核是质量保障,我们叫6+1,如何重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这里有一套关于保障体系的内容和制度,比如领导听课、教授互相听课、质量检查的各种措施等,这个组织,如院系互评、教学督导等等。非常6+1,最后学学校一定要选一个特色项目,比如我们南京财大特色就是粮食。对外经贸大学就是国际化办学特色。非常6+1,就是6个项目是标准动作,1个项目是自选动作。这个特色就包括海外引进、留学生等。把这些综合起来,就是非常6+1。这就是我校正在进行的审核评估。对对外经贸大学的办学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估,也是对我校的办学质量、水平、特色的一次全面检验,我想把我校的评估方案给大家汇告一下,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找准定位,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打造有特色高水平财经大学宋学锋一、引言015年11月5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开启了我国新一轮“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的序幕,目前已有多个省相继制定出台了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令人欣慰的是,这次“双一流”建设工程,打破了原来“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实施模式,要求地方财政根据实际情况,支持地方高校开展“双一流”建设,使得包括普通省属高校在内的各类大学,都能有机会参与其中,在不同层次和不同定位上,开展“双一流”建设工作。

南京财经大学作为省属重点建设的财经类高校,始建于1956年,60年来,先后四校合并,七度更名,始终薪火相传、弦歌不辍。经过几代南财人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砥砺前行,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2011年,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粮食局签约共建南京财经大学。近年来,南京财经大学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主动适应国家粮食行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树立“大财经”发展理念,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创新发展方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整合和优化现有学科资源,已初步构建起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层次多元、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同时,努力汇聚并培养一支优秀人才队伍,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面向未来的“双一流”建设,南京财经大学将紧紧围绕“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着力推进成果转化”五大基本任务,按照建设国内有特色高水平财经大学为目标,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牢固树立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突出特色,强化优势,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打造学科高峰、构筑学科高地、夯实学科基础、培育新型交叉学科”为原则,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提升学科建设层次和水平,打造有特色高水平财经大学。二、广纳贤才,汇聚学科队伍“双一流”建设,师资队伍是关键。南京财经大学把师资队伍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制定了“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优势学科建设为依托,围绕重点方向、学科特色来凝聚师资队伍,大力推进团队建设,注重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完善不同层次优秀人才的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既重视外部高端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的引进,也重视现有在岗人才队伍的激励和青年骨干的培养;合理设岗与分类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按需设岗、分类设岗、科学设岗,人岗匹配,人尽其才,分类管理。按照“人、队、群”的思路,以“人”带“队”,以“队”统“群”,人、队、群良性互动,有机融合,构建师资队伍新体系。

实施“高端人才支撑计划”,试行“人才特区”,汇聚一批优秀拔尖人才;试行按照学术团队进行考核的制度,切实发挥教授的学术带头人作用;实现以增量带动存量,存量海纳增量,增量存量互动发展的师资队伍新格局。

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进一步创新海外引智工作思路,健全引智保障机制,充分发挥海外智力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全面实施“人才引进计划”、“高端人才支持计划”、“青年学者支持计划”、“海外学者支持计划”,做大增量、激发存量,不断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升与可持续发展,造就一支“总量适应、结构合理、水平突出、平台支撑”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三、聚焦特色领域,凝练学科方向

南京财经大学作为江苏省人民政府与国家粮食局共建的大学,坚持面向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相结合,在现代服务业和大粮食学科方面进一步突出特色,彰显优势。一方面,充分发挥学校经济管理类学科齐全、多学科交叉复合的优势,以应用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统计学、工商管理等一级学科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大学科技园为依托,面向江苏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发展方式转变、发展路径转轨和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的要求,全面提升学校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科学研究水平,努力促进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和经济发展质量提高。另一方面,以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为导向,以大粮食学科传统优势为基础,以现代粮食流通产业为重点,以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为抓手,以食品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为支撑,重点从粮食储运工程与技术、粮油质量与品质控制、粮食深加工与功能食品、粮食流通信息化、粮食流通产业发展与政策等方面,打造学校大粮食学科特色。四、打造学科高峰,建设一流学科

以建设一流学科为目标,以优势学科为基础,打造学科高峰。把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作为学科建设重中之重的任务来抓,使之成为国内一流的具有粮食经济特色的应用经济学科。同时,精心组织实施好“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粮食安全与工程”三个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使之整体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形成学科高峰。五、构筑学科高地,支撑一流学科

一流的学科只有建立在学科高地上,才能凸显高水平。因此,要加大重点学科的建设力度,努力把理论经济学、统计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等省重点(培育)学科建设成学科高地,形成对优势学科的有力支撑。六、培养优秀人才,夯实一流学科基础

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人才培养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南京财经大学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建校6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各类人才15万余人。目前,按照“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原则,兼顾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着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升的“专业建设、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教学信息平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六大工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一流学科奠定坚实基础。另外,还将筑牢数学、计算机及人文等基础类学科,为建设一流学科提供扎实的学科基础支撑。七、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培养新学科增长点

面向未来科技发展新趋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以点带面,突出特色,在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科学、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新媒体、文化创意等新兴学科领域开展创新研究,培育若干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学科方向或新的学科增长点,不断为一流学科建设注入活力,促进学科可持续发展。八、搭建学科平台,产出一流成果

以粮食储运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电子商务信息处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粮食局粮油质量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粮油品质控制及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电子商务重点实验室等实验室平台,以及“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2个江苏省协同创新平台为依托,以重大学术问题为纽带,实现不同学科、不同学院、不同单位学术人员的有机结合,提高协同创新能力,产出一批一流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提升学科水平和影响力。九、创新校内学科管理体制机制,保障学科可持续发展

针对财经类高校部门和研究机构设置的特点,南京财经大学以一级学科建设为主导,优化结构,形成由省优势学科、省重点学科、校重点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和基础支撑学科组成的学科体系;做强优势,鼓励交叉,创新理念,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院、学科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推进学部制改革,形成学院建专业、管教学,学部建学科、搭平台、管科研,层次递进,分工明确、相互支撑,协调有序的学科管理新体制。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破除学科和行政单位壁垒,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水平。

总之,南京财经大学将秉承“崇尚学术,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站在办学“六十”周年的新起点上,立足江苏,面向长三角,面向粮食与财经行业,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大力实施“质量提升、特色发展、人才集聚、深度开放”战略,为建设有特色、高水平财经大学而努力奋斗。财经高校智库的重要意义、战略定位与建设路径尹庆双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各位嘉宾:

很高兴在一年一度的财经高校的盛会上,与大家共同交流学习。我交流的主题是:财经高校智库的战略定位与建设路径。

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蓬勃发展。高校因具有独特的优势,已经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愈发凸显。高等财经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经高校智库理应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重要参谋和智囊。在此,我结合西南财经大学在智库建设方面的一些实践,就财经高校智库建设谈几点自己的想法。一、财经高校智库建设既是使命担当也是自身发展要求

1.使命担当

社会服务是大学的责任使然和发展所需。大学智库是大学社会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为党和政府提供经济建设与社会管理方面高水平决策咨询服务,是财经高校智库的职责所在、使命所系。

要履行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责使命。高等学校必须面向社会,积极争取社会支持,主动回应社会关切,紧密对接社会需求,突出经济社会发展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布局和人才培养类型结构,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合格的专门人才。要特别注重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融合,增强创新能力,深化产学研合作,使学校成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研究开发基地。

2.大学价值的体现

深度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高校以独特的智力优势发挥强大的助推作用,是大学价值的重要体现。就比如当前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即面临着一系列重大考验:如何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发挥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如何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化解新常态下的经济社会风险;如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等等。面对这样的挑战和机遇,财经高校智库应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在咨政建言中承担重要的使命和担当,积极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从不同的研究范围、角度和方法提出真知灼见和切实管用的建议,切实助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

3.大学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的内在要求

提升高等教育的质量,必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必须从重数量规模向重质量内涵发展方向转变,科学协调高等教育办学的数量与品质、规模与效益之间的关系,着力推进教育品质与效益的提升。“十三五”时期是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最后五年。财经高校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大潮中要继续保持和发展学科特色,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影响力,苦炼内功,提升质量,也需要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为契机,着力推动基础理论创新和跨学科研究,着力推进研究方法、分析工具的创新,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着力推进高校内部治理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二、财经高校智库的战略定位

1.以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导向

财经高校与综合、理工等大学相比,有着显著特点,它与政府经济主管部门、金融和工商企业联系紧密,学科特色和行业特色鲜明,同时又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财经学科是“经世济民”之学,既要求具有深厚的理论研究,又要求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管理创新——总之,它是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紧紧相连并以此为导向的。以此为导向,就要更加要坚持彰显财经特色。“财经特色”是财经高校智库区别于其他智库的显著标志,同时也是最能脱颖而出的制胜之道。教育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中提出了八大主攻方向,除经济建设外,还包括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外交与国际问题、“一国两制”实践与推进祖国统一等七个方面,都可以用财经视角去研究分析。财经高校智库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基于自身优势特色学科,从专业领域、机构状况、队伍构成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牢牢瞄准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就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建言献策,发挥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以学科建设要求为基础

学科是高校智库的本源和根基所在,没有强大的学科底子,就没有智库建设的根基和建言献策的含金量可言。尤其是在当前,国家出台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打破了原有的身份壁垒,高等教育将呈现新的竞争态势和调整格局。对于财经院校这类规模较小、特色鲜明的高校而言,着力凸显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大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对于高等财经院校而言,学科建设就是我们未来谋生存、求发展最为核心的抓手之一。我们要以学科建设的要求作为基础,按照国际一流、绩效导向、动态调整的标准谋划建设,并切实以此为根基,推进财经智库建设,让财经智库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3.以牢牢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话语权为己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在建设财经高校智库的过程中,就要以牢牢把握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术话语权为己任,这要求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导向。坚定捍卫学术话语的意识形态属性,将与时俱进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始终贯穿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充满坚定的自信。要坚定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来阐述中国问题。要以已被成功的中国道路所证明过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阐释“中国问题”和其他重大问题。要坚定用有效的、有感召力的叙述方式来开展讲述。要用切实有效、具备浓厚中国元素和特色、同时又被世界所广泛接受的语言来进行学术话语的阐述。三、西南财经大学的实践与思考

西南财经大学历来高度重视智库建设,2008年,学校就明确提出“实施智库建设工程”,加强“西部财经智库建设”。长期以来,我校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一大批专家学者积极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践行“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西财精神,产出了一批关注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成果和政策建议,成为国家金融经济领域和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之一。

1.以平台和团队建设为基础,形成智库建设体系

学校依托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政府审计研究中心等5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等5个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展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院等多个学科特区和研究团队,大力开展应用对策研究,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库作用。其中,“中国家庭调查与研究中心”依托我校金融、保险、财政、统计、计量等学科搭建团队,硕士生、博士生广泛参与,开展中国家庭金融调查项目。“中心”有关研究报告获中央领导、央行领导批示,国内外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达数千条。2015年11月,学校采用新体制专门成立“西财智库”,西财智库依托学校经济金融研究优势,聚集校内校外研究力量,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金融经济决策为宗旨,在国家金融安全、国际经济金融治理改革、“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西部发展、可持续性金融等领域深入研究,主要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功能。西财智库按照“政治家办智库,思想家建智库,战略家兴智库,实业家助智库”的思想,致力建设成为中国西部最有影响力的新型高端智库。西财智库已报送决策咨询报告共40余件,其中,1份成果获李克强总理批示,多份成果获得中央及省部级领导批示或被政府部门采纳。

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智库建设力度,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实施《西财智库建设行动计划》。加强智库组织体系和机构建设。一是对学校编制和非编制研究机构进行合理分类,对应用研究为主的机构或研究机构中的应用性较强的研究力量导向到智库。推动学校应用性较强的重点研究基地和科研创新团队向智库研究转型。二是以学校已组建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抓手,为建设成为国家级智库(或有全国影响的智库)奠定坚实基础。三是鼓励支持各专业学院,依托优势特色学科,与国家部委或地方党委政府部门联合组建智库,开展政策咨询研究。四是加强对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为特色的数据型研究中心的培育和建设,创办以模拟仿真和实验计算为手段的特色社会科学实验室,进入教育部社科专题数据库和实验室建设计划。五是依托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组建西财海外学术研究中心和创办高层论坛,扩大我校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比如,以孔子学院为基础或与美国知名大学、智库合作组建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以《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为基础,创办“金融创新国际高层论坛”。六是组建专门的智库编辑办事机构,加快成果的转化报送。

2.以智库人才队伍为核心

切实将人才作为智库最为宝贵的核心要素,加强智库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充分发挥学校资深学者、国家级人才计划人选、国家级项目评审专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首席专家以及我校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在重大课题征集和重要政策建言方面的重要作用。二是大力培育和组建专兼职智库研究队伍。三是引进高端智库研究人才。四是建立“旋转门”制度,邀请有政府部门工作经验的一些专家来校工作,鼓励校内有关负责人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五是加强对智库研究人员写作能力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和运用政策文本语言、媒体语言和公众语言。

3.持续改进科研评价体系

按照智库建设相关实际需求,持续改进科研评价体系和管理办法。一是完善以质量创新和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办法,构建用户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与指标体系。二是把智库成果产出作为学院(中心)和个人科研绩效考核评价的重要考量因素。三是进一步探索多元化的社会服务类成果的认定范围。四是改进后期资助方式,对政府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给予后期奖励和持续支持。五是跟踪重大需求,与实务工作部门合作确立“应急需求与决策咨询”项目课题选题,完善立项与申报评审制度,增强项目研究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4.拓展成果应用渠道和成果转换

着力建立智库成果报送制度。学校自2011年通过《西财成果要报》向中办、国办,国家有关部委、国家社科规划办、教育部社科司、四川省委办信息处、成都市国家安全部门等单位报送科研成果已达400多项,多项成果获得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关注和肯定,近100项成果获得省部级党委政府的批示和采纳。大力拓展成果应用渠道与信息发布平台。进一步梳理、畅通《西财成果要报》报送渠道,提高报送的时效性和有效性,持续跟踪报送成果的后期效果。建立西财重要成果发布平台,不定期召开“西财重要成果发布会”,定期举办“西财经济社会热点圆桌论坛”等。推进新型财经智库建设,做地方经济振兴的智力引擎夏春玉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是高校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新课题和新平台。新型智库建设,将进一步加速高校的科研工作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由数量优先向质量提升方向转变,也将加速高校社会服务方式的转型和创新。

东北财经大学是辽宁省属的地方高校,也是财政部、教育部和辽宁省共建高校,我们始终把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的重要责任。尤其是当前辽宁经济遇到特殊困难,从中央到地方都在为辽宁如何破解难题、走出困境殚精竭虑、谋划发展之际,我们借助新型智库建设这个新平台,坚持“立足自身优势,面向现实需求,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协作共赢”的基本工作思路,深入思考财经高校通过软科学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的新方式和新途径,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和探索,也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

下面,我汇报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我校办学的基本情况和比较优势,二是我校建设新型智库的一些做法和几点体会,三是未来的一些工作设想。

第一方面,我校办学的基本情况和比较优势

学科资源特色鲜明。东北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突出优势和特色,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大学。我校的财政学、产业经济学、会计学是国家重点学科及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的“国家级特色重点学科”,数量经济学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在2013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我校的应用经济学聚类排名第5,工商管理和统计学聚类排名第6。

智库骨干人才辈出。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近2万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近6000人;教职员工近2000人,其中专任教师近900人。专任教师中,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千人计划入选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高水平人才,并有各层级创新团队、青年骨干教师不断成长。

科研平台系统完善。学校现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财政部共建基地1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1个,有其他省级科研平台15个,校级科研机构33个。

特色鲜明的学科资源,比较完善的科研平台体系和优秀的科研骨干,是我校建设新型财经智库、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优势。

第二方面,我校建设新型智库的一些做法和几点体会

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近年来,我校在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的过程中,虽有统筹考虑,但也难免有实际工作中痛苦的试错过程,总结起来,有以下三点体会:

第一点体会是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基础工作是重中之重。所谓基础工作,包括更新科研理念、改革体制机制、优化学术环境。

近年来,我们坚持科研理念先行,提出并践行“顶天立地”的科研理念。顶天就是基础研究引领学术前沿,立地就是应用研究扎根实践。顶天立地,就是从理念上坚持两条腿走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新型智库建设从思想上、理念上打开空间。

我们坚持体制机制配套,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近年来,为优化科研工作导向,遵循提高质量、鼓励精品的原则,我校全面修订了《科研考核办法》和《科研奖励办法》,颁布了《东北财经大学科研成果管理办法》,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还印发了《决策咨询类科研成果认定与奖励办法》,将决策咨询类成果纳入科研考核和职称评定体系,鼓励开展对策性和应用性研究,为推进新型智库建设进行了必要的政策准备。

我们坚持完善学术治理结构,优化学术环境。我校修订了《东北财经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削减行政领导比例,强调教授治学,遵循科学规范、民主公开的原则选举了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在建设科研机构、改革评价制度、决策咨询类科研成果认定等方面,我们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职能,并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尊重和保障学术权力,尊重和保障教师服务社会的劳动成果。

坚持先进的科研理念,不断改革体制机制,优化学术环境,是我校建设新型财经智库、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二点体会是推进新型智库建设,立足学科优势是根本。

——立足学科优势打造智库平台体系。为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我校修订《东北财经大学科研机构管理办法》,立足优势学科,依托我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以高校创新团队、教育部优秀人才、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杰出青年学者等科研骨干为支撑,以科研项目为主要载体,整合学术资源,打造各学科创新人才聚集与培养的基地,初步形成了具有东财特色的决策咨询科研平台体系。

我校现有的面向国家和地方决策需求的综合性和专门性智库基地与平台,都是依托优势学科建设的。如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是依托产业经济学优势学科,面向国家重大决策需求打造的新型智库;财政部共建智库——“经济运行与财政政策研究基地”,是依托财政学、数量经济学优势学科,专门面向财政部提供财政政策决策智力支持;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升级与对外开放协同创新中心,是以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为支撑,依托公共管理、金融学等优势学科,注重实效,致力于打造服务辽宁沿海经济带重大决策需求的新型智库。

——立足学科优势培育优势力量。我校在发展现有平台同时,也在培育既有前沿理论支撑又接地气的一流特色研究团队,作为创建新型智库的储备力量。目前已在宏观经济景气分析与监测、公共政策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企业内部控制等领域形成了在全国乃至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研究队伍,并鼓励教师开展校内协同,聚合相关资源,逐步凝练研究方向,打造新型智库平台。

第三点体会是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抓好与现实需求的对接是关键。为切实发挥新型财经智库的作用,我校明确提出新型智库的任务就是发挥我校在研究宏观经济、应用经济、发展战略、改革走向、产业政策方面的专长,担当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智囊团,做大企业、大集团的思想库和新兴产业的策源地。

——聚焦国家急需,确定决策咨询方向。近年来,我校紧跟财经形势,向财政部定期报送《预测专报》和《财经专报》,得到财政部领导的高度认可;我校经济计量分析与预测研究中心,研发并持续完善的“多维数据结构的景气监测系统”,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国内主流的宏观经济预测工具,得到各国家部委以及业界的广泛认同,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我校内部控制研究中心先后承担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的政策研究课题,为政府预算管理和政府会计改革提供政策建议,也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我校依托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辽宁沿海经济带产业升级与对外开放协同创新中心”,2015年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关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的咨政建议,2016年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提交了关于辽宁实施自贸区战略的咨政建议,并围绕辽宁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的重点调研选题展开深入研究,还与辽宁省委省政府、省政协、省政府研究室等机构协同合作,通过《咨询文摘》、《研究报告》等渠道向省委决策层递送多项决策咨询建议。

——拓展成果应用渠道,打造高端发布平台。我们以新型财经智库为核心,加强学术和政策研究传播平台建设,通过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期刊平台建设以及学术交流活动等多种形式,正在形成科研成果传播、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出辽宁声音的多重渠道。例如,我校连续六年参与编撰中宣部《理论热点面对面》工作,得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充分认可。我校连续举办“经济计量分析与预测国际学术会议”、“中国美国经济学会2015年年会”、“2015全国博弈论与实验经济学研究会学术年会”、“星海论坛”等一系列国际学术论坛和会议,为“立足东北、胸怀中国、放眼世界,用世界眼光关注中国问题、论道中国发展、发出东北声音”奠定了重要基础。

——创新组织形式,服务政府决策。我校通过新型财经智库与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搭建对接平台,进一步催生了“政产学研用”新型合作模式,扩大了“政产学研用”合作领域。比如,我校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辽宁政治经济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与省委政策研究室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主动服务辽宁省党代会报告起草工作,成立了7个专项课题组,近期已形成了5个课题研究报告,将作为阶段性成果供省委领导决策参考;我校根据中国期货市场发展和大连建设亚洲重要期货交易中心的实际需要,主动与大连市政府、大连商品交易所寻求合作,三方共同创办了“东北财经大学(大连)期货学院”,目标是打造期货高级人才教育培训基地、期货研究与创新中心。另外,为积极应对国家赋予大连打造东北地区对外开放龙头的重大使命,服务辽宁自贸区建设,我校与大连市政府联合建立大连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主动承担起为相关建设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定制优质人力资源、第三方评估等的重任。近期,我校与我国第10个国家级新区——大连金普新区的战略合作也已全面开展,除一般性的人才培养、决策咨询等,双方正在商谈共建改革发展研究院,希望能在产业政策研究、产业转型发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城市发展及文化建设等多个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

最后,第三个方面,我谈谈学校下一步的一些工作设想

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未来的工作中,东北财经大学将继续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点讲话,立足自身优势,紧密结合国家、辽宁省和大连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创新性理论研究和实证性应用研究,为国家、省委省政府和大连市委市政府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成果。为此,我们下一步主要推进如下几点工作:

一是切实加强学科建设。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基础在于学科实力。我们要抓住“双一流”建设机遇,巩固全国财经高校“第一梯队”地位,实现一级学科和学校整体全国排名稳步提升。我们的目标是,2016年至少有1个一级学科进入国家学科评估排名前10%行列;2020年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统计学进入国内同类学科综合排名前10%,公共管理、理论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跻身全国同类学科排名前25%。

二是切实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新型智库建设、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必须紧密地依靠人才。我们要探索“大师成长工程”,培养和引进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各学科名师;要建设高水平海外人才特区,创建“高级经济研究院”“应用金融研究院”、“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心”,努力实现学科领军人才、海内外优秀博士等各层次高水平人才达到60—100人。

三是推进学校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推进新型智库建设、提升服务地方的能力,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扩大开放。我们要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逐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使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更加贴近经济结构和需求结构,适度增加实践教学、选修课程、前瞻专业,建立与社会需求和市场变化相适应的学科和课程体系。

四是进一步推进科研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的改革。我们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及教育部《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要求,完善《东北财经大学决策咨询类科研成果认定与奖励办法》,持续推进科研评价制度改革,充分利用科研平台,用好科研编制,发挥科研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激励我校广大教职工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现实问题研究的积极性,围绕“大科研”概念,将精品化、应用型的政策研究、对策研究、企业实务研究等作为考核评价重要依据和内容之一,打造我校财经智库品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为国家和地方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供给侧改革视角的财经类院校办学特色思考刘维奇

摘要:办学特色定位是否准确,是否有生命力是财经类院校能否迈入一流大学的关键。我国在经历了高等教育高速发展时期之后,财经类院校建设呈现招生规模庞大、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同质化的倾向,存在作为供给侧提供的教育服务以及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状况。本文借助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财经类院校办学特色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办学特色影响因素的“D-HEART”分析框架,并借助这一框架对山西财经大学的办学特色做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  办学特色 D-HEART一、引言

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会议上通过《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明确指出:考虑多样化和避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衡量高等教育质量。这是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共同要求。在多样化和多变性的信息社会中我们不应该用精英阶段高等教育的学术取向和质量标准来规范大众化的高等教育。

在北京大学百年庆典举办的“21世纪高等教育—大学校长论坛”中,英国牛津大学副校长科林·卢卡斯说:面对日益多变的社会现实,一些大学变得越来越相似,这种状况令人担忧,就具体一所大学来说,保持自己的特色是十分重要的。当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也特别强调学校应当发展自身的特色。

教育部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教高〔2013〕10号)中也明确指出,希望“通过审核评估加强政府对高等学校的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全面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可见,站在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起点上,教育部非常重视高等院校办学特色的建设。那么,什么是办学特色呢?二、高校办学特色的内涵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的改革发展目标,强调要“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鼓励高校“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通常来说办学特色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独特性,即本校特有的,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二是优质性,即本校优于其他学校的,起到引领其他学校的作用;三是可持续发展性,办学特色是在学校长期历史积淀的基础上形成的,应长期起作用并得到社会公认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和外部办学环境的改变,办学特色必须不断丰富、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否则,被其他学校赶超,就会逐渐失去自身应有的特色,或者将不成其为特色。

办学特色既可以是学校的某一学科专业或者是某一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独特亮点,也可以是学校的整体性表现的亮点。归结起来讲,高校可以在六个方面体现自身特色:一是在学科、专业方面体现自己的特色;二是在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培养人才的素质方面体现自己的特色;三是在学校管理模式方面体现自己的特色;四是在学校校园文化方面体现自己的特色;五是在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化、技术开发方面体现自己的特色;六是在直接为社会服务方面体现自己的特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