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盛极而衰的黄金时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5 06:23:24

点击下载

作者:梅毅(赫连勃勃大王)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隋唐:盛极而衰的黄金时代

隋唐:盛极而衰的黄金时代试读:

名家评论

李国文(著名作家)

梅毅在评骘论定某段历史事实、审知识鉴某个历史人物时,与时下某些史学家、某些文学家,刻意要将历史写成某种样子,以达到取悦谁,讨好谁,达到获取更大利益的个人目的,是有着天壤之别的。……他宁愿坐冷板凳,啃硬骨头,溯本追源,寻出真情,回顾返视,以求真知。有什么说什么,秉持史学家的直笔;有多少说多少,体现文学家的良知,这是难能可贵的治学精神。

蒋子龙(著名作家)

梅毅英美文学专业出身,毕业后即入金融界工作,浸淫资本市场二十余载,风华正茂之年,信笔游缰,以“赫连勃勃大王”名头驰骋互联网,大哉壮哉!吾尝细谈其历史小说《南北英雄志》第一部《驺虞幡》,英伟雄健,如此笔力如此才,“茅盾文学奖”,不亦易乎!

高洪波(著名作家)“梅毅说中华英雄史”的出现,让我们中国作家这个群体感到欣喜:因为,梅毅让我们看到了作为作家自我扩展的无限可能性,认识到,作家书写历史,其实是自司马迁以来的传统!而作家梅毅所撰写的历史著作,无论从文笔还是史实,都可以称之为“好的”。一部“好的”历史书与“坏的”历史书的区别,就在于好的历史学家能够运用他自己独特的判断力去解析历史。

阎连科(著名作家)

从文学的角度讲,梅毅的作品对我最大的印象和最主要的启发,就是他跨文体的写作。其实梅毅的作品既不是散文也不是随笔,它们包罗万象,什么都有。梅毅写作自由的程度超出我的想象。……21世纪的时候,我们说要以自己的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其实,读了梅毅的作品,我有一个新想法,就是面对21世纪各种“主义”不断的产生,我们的文学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把二者综合起来,就是以自己的形式发出自己的声音。

沈渭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要写活历史,除了扎实的史学功底和睿智的识见外,生动的文笔当不可少。我详读了“梅毅说中华英雄史”,感到梅毅的文笔确实生动,具有亦庄亦谐的感人魅力。他的一系列历史纪实体作品,似乎有着共同的写作风格:他力图继承太史公开创的历史文学余绪和评判史实的精神,努力效法历史演义家的结构布局和善于演绎的流风,倾心于散文、小说家捕捉细节、铺叙感受的技巧,试图熔于一炉。

王学泰(中国社会学科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史研究员)

梅毅没有像过去历史学家那样,只要不利的资料,都否定。梅毅的书附的史料也很多,包括一些当时人的记载,包括内部文件,还包括一些外国人的记载,给我们开阔了眼界,为我们理解某一段历史提供了一个评价平台。

雷颐(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梅毅说中华英雄史”有很重要的意义,他把史学界的成果大众化了。从前教条主义的教育,对梅毅来说没有形成一个框架,没有形成一个偏见。他的书里面的很多东西,虽然是近代史学界已经研究过的,已经谈得很多了,但是他的突出意义在于把它大众化。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梅毅虽然写得很通俗,有点像小说,但是一看就知道他是下狠工夫看过史料的,跟那些网络上完全演绎、完全口语化、变成现代化的历史叙述、根据一点东西进行演绎的东西,还是很不一样的。……梅毅很注意那种历史细微的细节,你一看就感觉挺有趣的,实际上史料都有,但是过去没有人揭示这个。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梅毅的书比较可贵的地方在于,在整个的叙事过程中,历史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成败得失,是在历史的叙述中一环环展现出来,没有马上就进入一种历史判断。……按照历史情景的本身来展现双方的对垒的过程,实事求是地,可以说是相对平实地去展示历史。这样出来的效果,相对来说是有一定的说服力的。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像梅先生这一批具有金融背景的人,可能更了解现代人在想什么。……梅先生“一方面沉醉于纸醉金迷的生活,一方面留恋于历史的幽暗光线”,这种生活状态,这么一种冲突,在一个写作人身上体现出来,经过微妙的递嬗后,又去影响他们的文字,而这种文字,以其独特的韵味来影响现代人的心志。

雷达(著名评论家)

梅毅高产,又有见解,而且能辩证地看时代、文学的发展,这一点非常的棒。最近这些年,我们国内关于历史方面非常地“热”,电视热播、网络热聊、影院热映、图书热销。而他2003年底就已经开始写中国大历史,可见他极富预见性。

白烨(著名评论家)

梅毅的历史写作,基本上还是正史的写法,同时有天马行空的很多杂史、野史的感觉,所以让人印象深刻。梅毅的大手笔,是他能在写事件时突出人物,以点带面,这种写法是他的首创。梅毅与众不同的历史写作,还在于他能用现代意识回顾以前的历史,他从人性角度细腻观察历史。

肖复兴(《人民文学》副主编)

梅毅讲述历史一点也不枯燥,正因为他是以人来贯穿的,并不是我们以从前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断代史的研究。形象演绎是梅毅书写历史的专长,他写起历史来不仅好看,而且能活灵活现地把过去的历史再现于我们面前。

叶延滨(《诗刊》主编)

梅毅的历史写作有两大优点,第一,他确实有见识,他的历史观察力非常奇特。如果讲历史史学的真实性,人们宁肯去相信枯燥的教科书,但是人们读梅毅的历史著作,主要是想读作者的见识。第二个优点,梅毅的历史写作以文笔取胜。

刘鸿儒(中国证监会首任主席)

我看“梅毅说中华英雄史”的时候,符契相合,感到由衷的欣喜。在我们证券监管单位的梅毅,竟然打着一面“赫连勃勃大王”的大旗,成为声名显赫的历史学家,而且风生水起,已成“中国互联网历史写作先行者”。他不仅写出了几百万字的中国历史作品,可谓“著作等身”,而且坊内畅销,洛阳纸贵。从2010年开始,他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开讲《鲜为人知的杨家将》《隋唐英雄志》,好奇之余,我更多感到的还是欣喜。

朱伟一(证监会研究员、社科院法学所兼职教授)

读了梅毅的历史书,我觉得历史比小说更深刻。……梅毅的视角独特,让人读之津津有味。

曹可凡(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

他(梅毅)发现了很多别人没有发现的材料,当然他更多是在现有平凡的材料当中可以找出历史的端倪,这些可能显而易见,但是有时对显而易见的东西不忽略,反而可以找出历史的真谛,这是梅先生的书突出的地方。……作为一个传媒从业者或者一个普通的读者,通过这个书,我可以获得很多知识。自序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2016年11月30日,我作为中国作协九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亲耳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

话语入心,感受颇深!

联想到我本人的创作,从2003年到2015年,12年时间,正是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找回中华民族那份沉甸甸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在中国最物质的南方城市深圳,我坐着冷板凳,独立完成了10卷本、500多万字的《帝国真史》系列丛书。

抚今追昔,纵观历史,如今,我静下心来,俯首思之,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我们是一个历史上有无数英雄的民族!

回望中国历史数千年进程,特别是朝代更迭的那些铁血岁月,英雄鹰扬,豪杰虎跳,确确实实让后人无限神往!在每一个令人目眩神迷的伟大时代中,各类英雄横空出世,他们之间的纠葛、交结、争斗,无不充满了动人心魄的感人故事,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荡溢着历史的波谲云诡,迸发出惊人的感动力!即使在今天,无数中华历史英雄那些激动人心的时刻,肝肠寸断的瞬间,那些汗与泪倾泻而成的故事,依旧晶莹闪耀……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可想象的!物质时代,我们对中华民族的英雄崇拜,可以治疗拜金主义的“软骨症”,可以治愈蝇营狗苟的精神瘫痪,可以让我们在庸常生活中重新体味诗性的、崇高的人性大美与激情,可以一砖一瓦地重新建砌我们民族精神的巍峨华殿,可以让我们在对英雄人物的遭遇中感同身受的同时,细细咀嚼诗性而永恒的苦难、孤独与崇高——一切的一切,就是要进一步提升和重铸我们伟大民族的精神风骨!

我在“以人为本”“以人带史”的独特历史讲述中,总会给大家展示历史洪流中那些血肉英雄的一生传奇。大哉英雄,他们离奇跌宕的命运和令人扼腕叹息的结局,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和恩义散场,连我这样冷静的写作者都每每为之流泪动容。我希望能够以客观的、现场感的讲述,消除流水账式干巴巴教科书的平铺直叙,一改宫廷史书荒诞不经的星宿下凡式的神化,一改旧时代民间叙事中英雄故事天命巧合的际遇铺陈,泯除昔日怪力乱神的“超现实”力量冲突——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重力突破传统中国通史写作那种老旧的格套,从崭新的、完全的、人性义理的角度,去描写、描摹历史中的“人”在乱世之中生存挣扎所遇到的矛盾、痛苦,从而进一步展示出那些伟大时代伟大英雄的反省、发愤、坚忍,展现乱世之中人性的恢宏壮美和平凡生命力的顽强不屈。

在两千多年中华帝国历史的宏大画幅中,我们面对灿若群星的历史人物,有时候,确实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波澜壮阔之间,我总会发现那些欢乐或悲伤英雄身上的熠熠闪光,他们高尚的友情、撼天动地的义气、深沉的亲情,以及奋不顾身的勇气——所有这些,无不具体而形象地展现出我们国人一直以来崇尚的价值观,体现出我们最原始、传统的道德。他们的英雄传奇,他们的侠义勇武,他们之间的惺惺相惜,无不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相契合,故而历久弥新!

以历史的逻辑和历史的纵轴、横轴构建传奇化的个人经历,确实非常不容易。为此,如同入群山寻宝,我只能对史料细细爬梳,从汗牛充栋的史料中仔细挖掘,以历史真实为基础,增添合理想象,还原历史,润饰附会,撷取那些细微、深刻而又不经意处的细节,继而细细雕琢,默默推想,最终来张扬我们心目中的历史英雄楷模,体现出那些英雄们平凡中自然而然的感人情怀,挖掘出埋藏于历史深处的复杂而伟大的人性!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歌唱祖国、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也是最动人的篇章。……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

在十多年的写作过程中,我力避当下坊间最流行的群氓庸俗搞笑史观,扬沙弃砾,以历史守护者的角度,切入中华大历史活生生的血肉肌体之中,从中发现每个伟大时代各路英雄的英伟、自我突破,甚至是狂狷的人格状态,探究辉煌乱世大时代中作为个体的“英雄”的挣扎过程。

看啊,这些人,有血有泪,有悲伤有欢乐,有飞扬有落魄。看啊,这些历史长河中伟大英雄们短暂而辉煌、悲伤的人生历程,真实而丰沛的情感。今天的人们,肯定能够在谛听和仰视中,深刻感受我们伟大历史嬗变无常的命运,沉浸于历史戏剧性的快感中,体悟那些英雄在困境中的抉择和成长。

在我们为泪水所溅湿的笑声中,在惊回首的历史探望中,那些具有冰山大漠魂魄的英雄雕像,在中华民族雄浑壮美的历史背景映衬下,会越来越清晰而丰满!2017年8月6日于深圳导读黄金时代的凋零 隋唐的极盛与五代的极衰世事空悲衰复荣,凭高一望更添情。红颜只向爱中尽,芳草先从愁处生。佳气霭空迷凤阙,绿杨抵水绕空城。游人驻马烟花外,玉笙不知何处声。(张祜《洛阳春望》)

透过历史层层的烟雾,回望一千多年前屹立于东亚大地上强大繁荣的唐帝国,苍凉之情,油然而生。

在辉煌的七世纪,中华帝国的疆域,最东涵括几乎整个朝鲜半岛,最西亘至中亚的咸海之滨,最南抵至越南,最北绵延到广袤的西伯利亚。

更为重要的是,唐帝国不仅仅是军事意义上的大一统帝国,还是一个以高度文明著称的辐射八方的文化帝国。其实,自隋而唐,中华帝国的版图和域内人口并没有超过先前的西汉时代,恰恰是民族融合后的崭新精神面貌和文治武功,使得盛唐文明煊煊赫赫,如日中天。

唐帝国的威震八荒,与其说是武力征服,不如说是文明宣威。唐代帝皇之所以能成为亚洲中心的“天可汗”,君临万邦,恰恰体现出中华大地上不同民族水乳交融后诞生的民族共同体的强大和庄严。

梦回唐朝,千年萦绕。最令人目眩神迷的,是唐帝国海纳百川的博大、恢宏、自信的气度。诗歌的浸润,胡风的影响,音乐歌舞的盛行,书法艺术的臻至极盛,民俗生活的丰富多彩,多种宗教形态的繁兴,各种文明的输出与输入,在中华帝国的土地上生长成一个无比辉煌、无比强盛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盛世。八表九极,神韵悠扬,令人无限神往。

盛极必衰,物极必反。这是历史的宿命?统一国家对高度发达的文明而言是一种沉重负担,抑或是福祸的轮回?一言难尽。

九重城阙烟尘生。自渔阳安禄山乱起,伟大唐朝的黄金时代已经成为过去。而后,藩镇、宦官、党争,祸不单行。“我花开后百花杀”,黄巢揭竿而起,一刀直捅脏腑,帝国庞大的身躯日渐衰弱。

安史之乱后,又摇摇晃晃过了一个多世纪,唐帝国终于被朱三轻轻一推,轰然倒塌,一个更加黑暗的五代季世来临了。

反叛、杀戮、饥荒、瘟疫、欺骗、背叛,汗与血浸透了五十多年的史卷。混乱之中,无数双贪婪的眼睛觊觎着雕有九条金龙的无上宝座。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之际,中华帝国的实际统治疆域极度萎缩,“儿皇帝”石敬瑭对燕云十六州的割弃,更为数百年后中原帝国的浩劫埋下了最大的一个伏笔。

大一统国家灿烂的文明,倏忽成为过眼云烟。为此,我们不得不相信这样一个事实:世上没有永恒的帝国。伟大的帝国虽然消失了,大一统强盛的不朽理念却已深入后来者的内心,经久不衰,令人难以忘怀。

一千多年过去了,中华大地经历过数次四分五裂,中原政权不止一次分崩离析,但对伟大唐朝的向往与渴望,却深植于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精神之中,薪火相传。

帝国的边境一次一次被蛮族摧毁,中华文明的堡垒一次又一次重新铸就。在刀锋之上,在血与火的淬炼下,中华民族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凤凰涅槃般的重生!那样不可一世、耀武扬威的“异族”,最终皆在孔子像下屏息俯首。

笔者基于一种私人视角,从某个新奇的侧面观察并描写中华帝国这一黄金时代,以一个历史守望者的身份,力图向读者展示三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华帝国的无上光荣与血雨腥风,并试图阐释历史进程中“偶然性”和“英雄”的个人命运相结合时所释放出的惊人能量。

面对汗牛充栋的中国古代史料,笔者认为,把杂乱无章的历史事件与有血有肉的真实历史个体联系起来,并把这些鲜活的个人生命历程分解成互相有内在联系的、具有戏剧意味的片段,更有助于我们普罗大众理解“历史的真实”。当然,这种“戏剧化”地组合历史,绝非把历史“戏剧化”,更不是编排无聊的噱头来“戏说”历史,而是立足于历史的真实,撷取历史宝库中以往被人忽视的细节,进而复活特定历史时空中的个人,激活大众的想象力。

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摒弃历史剧的“假象”与评书演义的“误导”,最终引发国人对我们祖先历史经验的巨大好奇心,追根溯源,反思历史,形成对我们自身以及现实的深刻审视。

在笔者的私人历史写作中,也摒弃了历史叙述中一贯的抽象和概括的写作方式。笔者力图消泯僵化的阶级划分和教条桎梏,通过展现民族情感和引发审美愉悦,超越枯燥、过于理性的“历史分析法”,有时逆流而动,有时娓娓而谈,有时旁征博引,欲在趣味杂陈和眼花缭乱中让读者体会历史的因果规律和内在统一。

这是笔者作为“历史守望者”的根本初衷。那个姓“普六茹”的汉人隋文帝杨坚隐忍弘博、沉猜刻薄的一生

乍看本章题目,肯定不少人会立刻联想起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中一个伪命题式的开场白:“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很有故弄玄虚之感。

至于那个姓“普六茹”的汉人,绝非是模仿“先锋”小说家的故作深沉。宇文泰主掌西魏国事,大将杨忠(隋文帝杨坚的老爸)出力甚多,东征西杀,血染战袍,被魏恭帝赐姓“普六茹氏”,所以,大名鼎鼎的隋文帝杨坚,最早的名字就叫普六茹坚。

如此不伦不类的姓氏,还要追溯至西魏的权臣、北周的周文帝宇文泰(同曹操一样,宇文泰也是儿子称帝后被追封的皇帝)。

北魏孝文帝改胡姓为汉姓,鲜卑化的匈奴人宇文泰一反其道,在崇慕儒化之余,他为了在乱世保持军队的战斗力,不得不对汉族兵将进行“胡化”。他模拟鲜卑最初的军事部落组织,改汉姓为鲜卑姓。

当然,宇文泰的“胡化”并非本质上的“反动”,西魏(北周)境内胡汉关系并不像北齐那样水火不容(鲜卑人欺凌汉人),而是相互间比较融洽。

杨坚(普六茹坚)不仅最初姓氏奇怪,小名也怪,叫“那罗延”,其鲜卑原意为“金刚不坏”,源于梵语。杨坚十三岁前在寺庙长大,小名是由抚养他的女尼智仙所取。样貌怪异的“奇”男子杨坚的“蛰龙”岁月《隋书·帝纪·高祖》中有这样的记载:“皇妣吕氏……生高祖(杨坚)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皇妣尝抱高祖,忽见头上角出,遍体鳞起。皇妣大骇,坠高祖于地……(杨坚)为人龙颜,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这些鬼话不用详释,肯定是史家为显示帝王神奇而做的荒诞不经的“编派”,犹如号称杨坚是汉朝太尉杨震第N代孙一样,纯属胡说八道。杨坚六世祖杨元寿,不过是北魏武川镇军户,贵族血缘一丁点儿也没有。

观唐初阎立本所绘《历代帝王图》,杨坚的相貌庄重、威严,画家笔下肯定有“溢美”之处。当时隋亡不久,杨坚的样子应该有五六成可信,也不见他大脑瓜子上有五根肉柱凸起。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杨坚相貌堂堂,定有让人过目不忘之处。他性格深沉稳重,属于不怒自威的那种人物。

由于其父杨忠有大功于国,杨坚十五岁就获封成纪县公,十六岁迁骠骑大将军,加开府。

当时,宇文泰见到老战友这位风华正茂的儿子,不禁叹异:“此儿风骨,不似代间人。”

讲起北周,还要简述一下西魏的历史。

北魏孝武帝被高欢所逼,逃至宇文泰处,也称魏,至此,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宇文泰所掌握的魏,史称西魏。

孝武帝至长安后不久,即与权臣宇文泰发生龃龉,被毒酒毒死,时年二十五岁。

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后,立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皇帝,是为西魏文帝。文帝在位十七年,安死于宫中,时年四十五岁。虽身为皇帝,元宝炬完全是个幌子,大权尽在宇文泰之手。正因为他听话,所以宇文泰一直让他在帝座上待着。隋文帝像图出《历代帝王图》唐阎立本

文帝死,宇文泰立太子元钦为帝,是为西魏废帝。元钦只当了三年皇帝,便被宇文泰废掉,转立文帝第四子元廓为帝,是为西魏恭帝。恭帝也只当了三年摆设,556年,宇文泰病死后,其堂侄宇文护拥立宇文泰第三子宇文觉建立周朝,史称北周。西魏恭帝不久就被毒死。

三十余年中,西魏的皇帝虽姓元,其实真正的皇帝是宇文泰。

宇文泰不仅大大增扩了西魏的国土,最重要的贡献还在于他于535年建立了府兵制,并仿鲜卑旧制,将所统兵马分为八部,各设“柱国大将军”,称为“八柱国”。府兵是职业军人,专门编为军籍,只作军事用途,不从事屯垦生产。(北周武帝时,府兵制又走向“兵农合一”。)

宇文护拥立宇文泰第三子宇文觉为帝后,宇文家成为皇族了。宇文觉虽然才十五六岁年纪,但性情刚果,想干掉飞扬跋扈的堂兄宇文护。宇文护先下手为强,废掉宇文觉后,把这个不听话的孩子弄死。然后,他拥立宇文泰长子宇文毓为帝,是为北周明帝。不久,宇文护嫌这位“宽明仁厚”的堂弟太“聪明”,就派人在食物中下毒,把这位堂弟皇帝送上西天。挑来挑去,宇文护又把宇文泰第四子宇文邕推上帝位。

北周武帝宇文邕,可称得上神武过人、沉毅有智、高深莫测。当皇帝十八年间,他先是韬光养晦,然后族灭权臣宇文护,亲掌万机,平灭北齐高氏。

这位勇武皇帝,一直崇尚节俭,平时身穿布袍、寝布被,全身上下没有金银宝玉装饰,同时对于那些雕文刻镂的宫室、锦绣衣物,全都一概禁止。前朝宫殿有恢宏华绮的装饰,他严命撤毁,改为土阶数尺,务为俭朴。

在开土扩边的战争中,这位周武帝劳谦接下,自强不息,打仗时步行山谷危涧,履涉勤苦,一般人不能忍受的,周武帝自己甘之如饴。行军时见有兵士光脚走路,周武帝甚至脱下自己的靴子给小兵穿上。与敌对阵之时,他皆亲冒矢石,一马当先,多次差点儿以帝王之尊身陷死阵。破北齐以后,他降服突厥,进攻南朝。从当时周朝的气势来看,一两年内,天下一统很快就要成为事实。

然而,天妒英才,不假予年,宇文邕北伐路上忽生暴疾,死在兵车之上,终年才三十六岁。遗诏太子宇文赟继位。

这位史书上所称的“周天元”、周宣帝,袭位后不到一年时间,就把武帝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大好河山折腾得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周宣帝宇文赟做皇帝不到一年,估计是游戏过度,纵酒荒淫,加上寒热不节,不久就重病不起。几天后,这位荒唐加荒诞的帝王撒手西归,时年二十二岁。

宫内上下一片混乱,一朝孤儿寡母惶惶不知所以。

年仅七岁的皇长子宇文阐(初名为衍)虽然被立为帝,但只是一个摆设。宇文赟的宠臣郑译矫诏,以杨坚入朝辅政。此时的天元皇后杨氏,对自己父亲掌握权柄感到很高兴,认为如此可以避免他姓权臣或皇族中野心大的人篡位。

周武帝时,聘杨坚长女杨丽华为太子妃,所以杨坚一下子从贵臣荣升为“国戚”。当时的武帝五弟齐王宇文宪就对皇帝哥哥讲:“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此人终非久居人下之辈,请早除为上。”周武帝对这位亲家翁多有回护,说:“看他的相貌,做上将就可以了,没有什么特异。”不久,武帝的亲近大臣王轨密奏:“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

周武帝很不高兴,沉吟久之,无可奈何地表示:“假若天命有在,又能拿他怎样!”

消息传出,杨坚大惧,深自晦匿。他一改平素满脸戾气,韬光养晦,毕恭毕敬装懦夫。

周宣帝即位,马上下诏封国丈杨坚为大司马,拜上柱国。每次出外巡幸,都派他留守京城或者担当护卫军统领。可见,刚当皇帝之时,小伙子对老丈人可谓信任到家。

身为国丈,杨坚有一阵子还真冒出一腔忠勇,想当个响当当的“忠臣”,切谏女婿废除已经实施的恶法《刑经圣制》。由此,惹得小伙子老大不高兴。

当时,周宣帝立四美人为皇后,各家争宠,相互毁谮,都想把杨丽华从正皇后的位子上赶下来,自己坐上去。因此,谣言四起,宣帝的美人及其家属纷纷进言说杨坚有“不臣之心”,激得周宣帝多次对杨皇后大骂:“朕一定要族灭你们杨家!”

当然,捕风捉影的事也当不得真,说归说,周宣帝并没有真想把老丈人干掉。最危险的一次,是周宣帝喝得稍高,忽然想起杨坚有“反嫌”,派人召杨坚入宫,对左右卫士讲:“如果杨坚入宫后神色惊惶,马上杀掉他。”

毕竟见过大场面,杨坚入宫后,行礼趋拜,一如平日。他神色自若,装得逼真,周宣帝只能不了了之。狰狞毕现的大丞相杨坚“辅政”的过程

周宣帝撒手西归,按理讲,怎么也轮不到杨坚这个外戚老丈人入宫“辅政”。引狼入室的关键人物,正是周宣帝宇文赟的两个宠臣刘昉和郑译。

刘昉生性轻狡,周宣帝在东宫当太子时,他就已经在其身边侍读。宣帝即位后,刘昉因为会说话,大得皇帝欢心,出入宫掖,宠冠一时。得授大都督,又迁小御正。由此,可以想见刘昉的玩乐弹唱功夫肯定不简单,他能使周宣帝白天黑夜离不开自己。

周宣帝弥留之际,只宣召刘昉和御正中大夫颜之仪入内宫,准备托付后事。两人趋至床前,周宣帝已经说不出话,不停地翻白眼捯气儿。刘昉为自身计,眼见周宣帝的儿子宇文阐是个小孩子,不足以当自己日后富贵荣华的靠山,就与郑译密谋,准备把杨坚推到前台。

郑译也是人精。此人的爷爷、父亲做过北魏、西魏的太常、司空一级的大官,是典型的高干子弟。郑译本人也颇有学识,兼知音律,善骑射,可以说是个文武双全的坏人。他也是周宣帝的东宫旧人,曾任太子宫尹,因常常与当时为太子的宇文赟欢歌狎饮,一度被周武帝除名为民。

周宣帝登上皇位,自然马上把这位老友召回宫中,拜他为开府、内史下大夫、封归昌县公,委以朝政。

一次,郑译擅自把修建皇宫的奇异木材偷运回家,自修府第,被人告发,周宣帝一怒之下又把他削职为民。小人心气相通,刘昉多次为郑译求情,宇文赟也少不了这位陪吃、陪喝、陪玩的老哥们儿,不久又把他召回,顾待如初,委以内廷重任。

郑译和杨坚的关系也不一般,两人曾经同学。古人迷信,他见杨坚相貌不俗,一直倾心结交。杨坚知道女婿周宣帝对自己渐有疑忌诛除之心后,不停地送钱送物,拼命巴结郑译,并在皇宫中相求道:“您知道我一直想出藩外任,希望您给我留个心,有机会能让皇上派我出京。”

杨坚想出京,无非是想逃离京城政治旋涡避祸。正好赶上周宣帝要出兵南伐陈国,让郑译主管此事。见机会来了,郑译就推荐杨坚为元帅,准备随自己一道前去平定江东。周宣帝当然言听计从,下诏以杨坚为扬州总管,准备兴兵。恰巧,诏下不久,周宣帝病重,杨坚便称自己忽然得了腿疾,留在京城伺察形势。

刘昉、郑译眼见周宣帝快咽气,密谋之后,宣杨坚入宫,把让他辅政的事情说了出来。

杨坚老奸巨猾,也是患得患失之辈,忙摆手“固辞”,称不敢当。刘昉也急了,激言道:“公若为,速为之;不为,我自为也!”

此时的杨坚,还没能从女婿周宣帝残暴的阴影下走出来。入宫前,杨坚遇见算命的术士,还心惊肉跳地问:“我这一趟有灾吗?”可以想见这位半大老头儿内心的惊惶不安。

思来想去,利大于弊,杨坚就答应了刘、郑二人,自称受诏,居宫中侍疾。当天,周宣帝就一命归天。于是,刘昉、郑译矫诏,任命杨坚总知中外兵马事,即代理全军总司令。

几个内臣草诏,唯独颜之仪不签字,厉声言道:“主上升遐(帝死为“升遐”),嗣子(静帝)冲幼,宫中大任,宜委宗室。赵王(宇文招,宇文泰之子)年纪最长,论亲论德,应受辅政重任。你们备受朝恩,应思尽忠报国,奈何今日以国家神器,授以外姓他人!”

刘昉、郑译知道颜之仪为人倔直,不能够说服,索性“代替”他签署。诏下,宫廷诸禁卫兵认敕不认人,马上归统杨坚节度。

一直倾心于杨坚的御正下大夫李德林听说刘、郑二人要安排杨坚做大冢宰,郑译做大司马,刘昉做小冢宰,连忙跑去见杨坚,出主意说:“杨公您应该做大丞相、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最高军事首长),否则,无以号令大众。”

杨坚深以为然。周宣帝大殡结束,诏旨一下,连刘昉、郑译都有些傻眼:郑译为丞相府长史、刘昉为司马。这二人本来想与杨坚平起平坐,现在倒成了人家的僚属。

不过,杨坚待二人甚厚,赏赐巨万,封刘昉为黄国公、郑译为沛国公,出入都可以派甲士自卫,朝野倾瞩一时。时称二人为“刘昉牵前,郑译推后”,皆是杨坚成事的红人。

周静帝即位后,其叔父汉王宇文赞以皇叔之尊入居禁中,常与杨坚同帐列坐,听览政事。

刘昉觉得这个宗室碍眼,就送上几个绝色美女,趁机对宇文赞说:“王爷您乃先帝之弟,众望所归。少帝幼冲,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扰,您不如先回私第,等候佳音。待事宁之后,我们肯定会迎您入宫做天子,此乃万全之计。”

宇文赞只是个十五六岁的好色少年,性识庸下,觉得刘昉好人好语,马上携美女、属官出宫,回王府等着天上掉大馅饼。

刘昉、郑译二人自恃有大功于杨坚,得意扬扬,骄色横溢。此外,二人还有一个共性:贪财溺利。二人卖官鬻爵,富商大贾,朝夕盈门。

杨坚本人,并无大功于国,又是最让人起“联想”的外戚,忽然大权在握,幼主在朝,外间自然不服。

但杨坚总是先人一步。周宣帝刚死,杨坚已经矫诏征在外拥强兵坐重镇的宗室五王(赵、陈、越、代、滕五王,皆为宇文泰之子,是静帝叔祖辈)入京朝见。五王入见,才知道周宣帝已死,无奈之下,只得各返他们在京城的王府,伺机行事。

但是,五王入笼,外间拥兵的周朝贵臣纷纷起兵,其中规模最大的有相州总管尉迟迥、青州总管尉迟勤、郧州总管司马消难(此人是小皇帝周静帝的老丈人)以及益州总管王谦。数十万大军,此起彼伏,四处响应。

危急时刻,杨坚惊惧攻心,天天寝食难安,想派心腹刘昉与郑译出外监军平叛。但刘昉推说自己从未为将,郑译以母老为辞,皆推托不行,杨坚心中大为恼怒。

情急之下,府司录高颎自告奋勇,李德林坚守岗位,杨坚大喜,定下心神,派遣韦孝宽、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等名将到各处策划、征讨。

外间纷起,在京师的周室诸王也不闲着。愤惋之余,赵王宇文招想设“鸿门宴”,伺机杀掉杨坚。

一日,宇文招邀请杨坚到他的王府喝酒。杨坚当时因外乱未平,还不想和诸王翻脸,又怕被对方毒死,就自己带酒入赵王府。大家心阴面和,一起欢饮。

诸人入于寝室,赵王宇文招为主人,他的两个儿子宇文员、宇文贯以及妃弟鲁封皆在左右,佩刀而立,藏刃于帷席之间,伏壮士于室后。

依制,大臣见宗室于府邸,卫士皆不得入内,杨坚身边只有堂弟杨弘和亲信元胄两人在门口坐着守卫。这两人勇悍孔武,官职皆为大将军,所以才能入得王府内庭。

酒酣之时,宇文招亲自以佩刀切瓜果,然后以刀尖插瓜,递至杨坚面前。鲜卑风俗粗犷,又是王爷亲自送食,杨坚还挺给面子,大嘴一口一块,连吃数块。

宇文招脸上欢笑,心中冒火,想趁机一刀刺死杨坚。

坐在门口的元胄看出情势不对,冲入室内,对杨坚说:“相府有事,不可久留!”

赵王宇文招正要一刀朝杨坚嘴里捅过去,忽见元胄闯入,坏了大事,斥责道:“我和丞相讲话,你是什么东西!”

元胄不仅不退,反而瞋目愤气、扣刀而立,大有樊哙之风。

宇文招见呵斥不成,只得解释:“我难道会有恶意吗!将军怎如此多心!”同时,赐酒给元胄喝。元胄不饮。

宇文招见计不成,便假装酒醉恶心欲呕,想返入后阁,唤埋伏的兵士入屋乱剁。

元胄机警,几次阻止宇文招。

宇文招走不成,称自己口干,命元胄入后厨取水来饮,元胄仍立于原地不动。

僵持之间,门外传滕王宇文逌来府。杨坚依礼,降阶迎候。

趁此机会,元胄附耳言道:“事势古怪,请马上离开!”

杨坚一点头:“他们手中又无兵马,敢对我怎样!”“兵马都是他们宇文家族的东西,如果他们先发,大势去矣!”

杨坚不听,又入座与新来的滕王宇文逌互敬互饮。

趁杨坚降阶与滕王寒暄时,赵王下令王府卫士准备动手。

元胄一直揪着心,听见室后甲胄摩擦之声,刀剑叮当,他再也顾不上礼仪,冲至坐榻前,高言:“相府有众多急务,杨公您应该马上离开!”

说着话,元胄连搀带拽,扶起杨坚就往外走。

宇文招见状也急,想追出门豁出去一刀捅了杨坚。元胄挡在门口,不让宇文招出去。

杨坚见势不妙,一溜小跑,跑到王府门口才敢喘口气。此时,元胄也跟了上来。

宇文招恨计不成,弹指出血。这位赵王,自幼聪颖,博涉群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又学庾信体,善为轻艳之词。他既有文才,又有武略,曾与周武帝一起伐北齐,单军攻克北齐的汾州坚城,后来,他还曾与齐王宇文宪一起打败过附属北齐的稽胡。这么一位文武双全的王爷,该断不断,瞻前顾后,丧失了诛杀杨坚的大好机会,也敲响了宇文皇族的丧钟。

不久,杨坚就诬称宇文招谋反,以周静帝的名义诛杀了宇文招及其子弟多人。至于元胄,杨坚大行赏赐,赐金赐物不可胜计。

元胄本是北魏昭成帝六世孙,美须眉,多武艺,曾受北周齐王宇文宪荐引,屡立战功。不知为何,此人与杨坚一见如故,惺惺相惜。杨坚辅政之后,立刻收其为腹心。杨坚称帝后,叹言“保护朕躬,成此帝业,元胄之功也”,晋位上柱国,封武陵郡公。

元胄看似忠直,其实也属投机取巧之辈,后来他参与杨广潜废太子杨勇之谋。隋文帝晚年,蜀王杨秀获罪受谴,元胄因与这位王子往来密切得罪,被除名为民。炀帝继位后,因元胄与弟弟杨秀通谋,也没给他恢复原官。落寞之余,元胄与也因事被废于家的将军丘和喝酒,席间谈起老友上官政坐事被贬徙岭南一事,元胄酒酣大言。“上官政乃壮士,令徙岭南,能不在那里做大事(造反)吗?”言毕,他还拍着自己的肚子,朗言道,“如果换了此公,肯定不会碌碌无为!”转天一早,丘和就把元胄的话上奏给炀帝。炀帝气不打一处来,派人杀掉元胄一家,并下诏征上官政为骁卫将军,起复丘和为代州刺史。元胄这个倒霉蛋,以己一家性命,换来两位老友的高官坦途。

想当初,若不是元胄,隋文帝早成了宇文招的刀下之鬼。

于杨坚而言,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好消息接二连三。数月之间,尉迟迥、尉迟勤、王谦等人相继败死,送首阙下;司马消难见势不妙,仓皇逃奔陈国。

得意之时,杨坚已无外忧,开始大杀周朝宗室。杨坚共计杀周朝文帝子孙二十五家,孝闵帝子孙及明帝子孙六家,武帝子孙十二家。荒唐皇帝宇文赟的儿子宇文阐禅位后即被杀,时年九岁。宇文赟另外两个幼子还在怀抱之中,为斩草除根,也被杨坚诛杀。其余宇文宗室疏属,几乎为杨坚诛杀无遗,成千上万的凤子龙孙,均于一年多的时间里惨遭屠戮。如此种种,正应了北周初期的谚谣:“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

清朝历史学家赵翼感叹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安坐而登帝位……窃人之国,而戕其子孙至无遗类,此其残忍惨毒,岂复稍有人心!”

然则,天道昭昭,隋文帝自夸为“真兄弟”的五个儿子(五个儿子同父同母,都是杨坚与皇后独孤氏所生),长子杨勇,被废后赐死;次子炀帝,被臣下勒死;次秦王杨俊,早死;次蜀王杨秀,废锢,死于江都之难;次汉王杨谅,谋反被诛。而杨勇十子,均被炀帝贬于岭南杖死。杨俊、杨秀、杨谅之子,都死于江都之难。炀帝的三个儿子,一个早死,另外两个也在江都被诛杀。杨氏子孙基本“无遗种”。最巧的是,灭了隋朝弑了炀帝的人又恰恰姓宇文(宇文化及与周朝皇族同姓,但并不同宗),令人慨叹。

581年春,眼见内平外定,杨坚便以周静帝名义晋封自己为隋王,没过几天,就上演“禅让”大戏,自立为帝,改元“开皇”,以杨勇为皇太子,并假模假式地封九岁的周静帝为介国公。

杨坚的女儿杨丽华自从知道其父有代周自立的企图后,意颇不平,形于颜色。杨坚称帝后,杨皇后愤惋逾甚。愧疚之余,杨坚封女儿为乐平公主,并想逼其改嫁,杨丽华誓死不从。后来,杨皇后于炀帝时代在随帝巡游途中生病,病死于张掖,时年四十九岁。

见大事已定,杨坚这位狠心的姥爷让人把九岁孩童周静帝掐死,然后假意举哀于朝堂。周静帝生母朱皇后本来比周宣帝大十多岁,是宣帝当太子时的掌衣侍女,母凭子贵,本人并无宠于周宣帝。杨坚篡国后,朱皇后出家为尼,几年后抑郁而死,时年四十岁。

开皇六年,沉猜阴狠的隋文帝又把三个老朋友刘昉、梁士彦、宇文忻一勺烩了,杀掉三人及其儿子辈。

刘昉自杨坚掌权以后,就以功臣自居,纵酒逸游,贪污纳贿,最要命的是,关键时刻他不为杨坚排忧解难,拒绝出外监军讨伐尉迟迥等人,使得杨坚暗中深恨。杨坚以高颎代其司马一职。

受禅后,杨坚虽封刘昉为舒国公,却只让他闲居,并不真给这位老朋友实职。刘昉以“佐命功臣”自居,被隋文帝疏远后,怏怏不快,便与同为隋朝功臣的梁士彦、宇文忻二人深相结纳,准备伺机起事。

梁士彦在北周时就是赫赫有名的上将。周武帝平北齐,梁士彦居功甚伟,此后,他击擒陈朝名将吴明彻,略定淮南之地。他在北周时已经是上柱国。尉迟迥反杨坚,梁士彦又亲为前锋,并攻入邺城北门,立下首功。平灭尉迟迥后,梁士彦代之为相州刺史。梁士彦虽立下大功,但杨坚对这位文武通才的功臣甚为疑忌,不久就把他征还京师,削去兵权。

闲居无事之余,梁士彦以元功重臣之身,难免心生怨言。刘昉本来与梁士彦的妻子通奸,老梁戴了绿帽还不知道。二人很谈得来,暗中相谋起事。而且,共同参与的几个人答应事成后,推梁士彦为帝。

宇文忻也是北周名将,能左右驰射,骁捷若飞。十八岁时,宇文忻即因跟从北周的齐王宇文宪讨突厥有功,拜仪同,获赐县公。周武帝平北齐,宇文忻屡立大功,晋升为大将军,后又因大败陈朝大军而晋升为柱国。

杨坚初执政,尉迟迥在邺城与杨坚派去的军队拒战,背城结阵,杨坚所遣的“官军”交战不利,将有溃败之态。当时,邺城百姓在周围观战看热闹的有数万人,宇文忻见事急,便表示要以“权道”破之。于是,他率兵杀入围观的百姓群中,见人就砍,众百姓大叫而走,声如雷霆。见此,宇文忻趁乱高呼“贼军败了”,使得正想逃跑的“官军”复振,奋力急击,最终大败尉迟迥。

事后,宇文忻晋封上柱国,封英国公。隋代周后,杨坚阴忌宇文忻威名,寻个小错就削去了他的职权,遣归于家。

落寞之余,宇文忻便与老友梁士彦、刘昉密谋,准备干一番大事。“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三人之中,刘昉文士出身,宇文忻、梁士彦虽是百战勇将,也一直未想出什么一掷即中的好法子来。

本来,三人商量伺隋文帝外出祭庙,率童仆动手刺驾。但此时的杨坚非数十年前和他们一起喝酒、吃肉的普六茹坚,天子之尊,扈卫千乘,一时间下不得手。于是,三人又想在蒲州起事。

策划归策划,皆空泛不能施行。

不久,梁士彦的外甥裴通知悉大舅与刘昉、宇文忻的“阴谋”,忙向隋文帝告密。

隋文帝本就是个阴狠之人。此时,天下已平,对于老哥们儿的造反谋划,他根本不急,反而像猫玩耗子一样慢慢摆弄这三个老友。

他下诏派梁士彦为晋州刺史,观察对方的表现。

接诏后,梁老头儿直乐得要蹦起来,欣然对刘昉等人说:“这真是天意让我们成功!”何者?困龙入海,又有晋州一块根据地,帝业可图啦!

出发前,他上表隋文帝,请求派心腹薛摩儿为长史一同赴任。隋文帝立马照准。

公卿大会,梁士彦辞行,隋文帝在御座上一抬下巴,虎狼武士一拥而上,当场把梁士彦、宇文忻、刘昉三个人捆成粽子。

杨坚大脸一耷拉,喝问:“尔等欲反,何敢发此意!”

三人不服。隋文帝命押上薛摩儿,立时对证。薛摩儿马上坦白,把几个人暗中谋反的事一五一十招来,细节不漏,并讲:“梁士彦的二儿子梁刚哭泣谏阻,他的三儿子梁叔谐却劝说‘做猛兽就要做大老虎那样的百兽之王’。”

廷对鞫审,梁士彦不得不服罪。七十二岁老翁,连同三子(除梁刚外)一同被牵出斩首。刘昉虽为文士,自知不免,默无所对。

几个人被押送刑场之前,六十二岁的宇文忻看见老战友高颎,向他叩头哀求,惹得刘昉勃然大怒,怒斥宇文忻:“事已至此,叩头管什么用!”

隋文帝虽残忍,但念这三人均是“佐命元勋”,当初没有他们就没有自己的今天,于是法外开恩,特恕三人兄弟叔侄及妾生子之命,远配蛮荒,财产田宅皆抄没。统一南北的大功隋文帝灭陈的大业

杨坚称帝后,一顺百顺。隋将韩僧寿、李充在河北山、鸡头山两次大破进犯的突厥军队,隋将梁远又在尔汗山大败吐谷浑,斩其名王。高丽、靺鞨,都遣使来朝。

当时,隋朝只是继北周后拥有北中国大部分地区。江南的南朝陈国,恰值陈叔宝在位,这位爷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荒唐皇帝。

杨坚称帝后,陈叔宝派大臣到北方邻国以进贺的名义查验实情。听说隋帝状貌不凡,陈叔宝就让使臣袁彦把隋帝杨坚的画像拿回来看看。展开画幅后,见到杨坚魁伟沉毅的姿容,陈叔宝“大骇”,掩面说“我不欲见此人”,马上令人把画像拿走。

本来,杨坚受周禅之初,很想同陈国搞好“睦邻友好关系”,当时陈宣帝在位,倒对杨坚不大在乎,也不约束陈兵侵掠北境。隋文帝杨坚曾一度派大军南征,恰好陈宣帝崩逝,“兵不伐丧”,杨坚下令班师,遣使赴吊,信中也谦恭地“称姓名顿首”。

陈后主却觉得隋兵是退走而不是撤走,见来信更加自骄,复信内有“想彼统内如宜,此宇宙清泰”之句,惹恼了隋文帝。

陈后主不理政事,荒于酒色,成天与一帮诗人文臣(时人称之为“狎客”)通宵达旦酣饮,后宫美貌华服的妇人数以千计,其中以张丽华最受宠爱。张贵妃发长七尺,光彩照人,聪明伶俐,进止从容,又不妒忌,大为后主宠幸。陈叔宝不仅吟诗作赋很专业,音乐造诣也很精深,是大师级水准,自制《玉树后庭花》曲,沉浸于妙曲曼舞和醇酒之中,流连忘返。

隋文帝觉得时机已到,对大臣高颎说:“我是天下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而不拯之乎!”

588年,他下令大造战船,以儿子晋王杨广为元帅,总督八十总管征讨陈国。同时,隋朝印制三十万份写有陈后主十二大恶事的征讨诏书遍致江南各地,大举伐陈。

隋国发如此大军逼境,陈后主竟然丝毫不慌。他对左右侍臣说:“王气在此,想必无忧。齐兵三来,周师再来,无不摧败。他们怎么又做这种费力无功的事情呢。”

佞臣孔范也在一边附和:“长江天堑,自古以此为限分割南北,隋虏岂能飞渡!守边将领妄言事急,想以此邀功。为臣我常常觉得自己官小,隋军真的有胆来攻,我趁机立大功弄个太尉当当。”

言毕,君臣欢笑、奏乐、饮酒、赋诗,一如往常。

这一边,杨广手下大将贺若弼、韩擒虎等人势如破竹,南北两道一路攻来,拔城陷阵,很快就渡过长江,包围建康。此时,城内仍有十多万甲士,欲与隋军奋战。陈叔宝本性怯懦,也不懂得劳军鼓励,只知道日夜啼泣,以泪洗面,大事都交给文臣施文庆。施文庆怕武将有功对自己不利,在如此危急关头仍旧“私”字当头,将领们一切防御守备的计划全被他压下不报,没有一个得以施行。

很快,城溃兵逃,百官遁跑。陈叔宝自己也跑到景阳殿后,藏入井中躲避。隋朝军人冲进宫内,遍寻后主不见,发现井里有人,向下喊叫,无人应声,就大声嚷嚷要用大石头砸下去。陈后主在井内忙叫唤“下面有人”。隋兵丢下绳索,往上提拉时觉得非常重,拽上来一看,竟是荒唐后主和张贵妃、孔贵嫔三个束在一起,果真是临到亡国也保持着“不爱江山爱美人”的秉性。

当时的隋军元帅杨广,年仅二十岁,英姿飒爽,挥军直入建康。安顿好吏民之后,斩杀佞臣施文庆、沈客卿等人,为民除害;封存府库,资财一无所取,江南民众都称颂杨广的贤德。

在杨广的指挥下,隋朝得陈国三十州,一百郡,四百县。隋朝最终得以统一南北。

589年4月,陈叔宝和陈国的王侯将相二百多人连同陈国的服舆宝器、天文图籍等,一并展览似的被铁骑围押着,在骊山上演“献俘”的大戏。在加封杨广为太尉并赐予大量财物后,隋文帝命内史令宣诏痛斥陈国君臣的过失和亡国罪行。陈叔宝与陈国王子、群臣都惶恐跪伏,屏息流汗。

虽然杨坚把周朝宗室皇族杀得一个不剩,对陈叔宝一族却很宽厚,并赏他三品官。每次朝宴时还怕陈叔宝伤心,嘱咐乐师不许演奏江南音乐。

不料,陈叔宝奏称每次朝会自己没有官号,要隋文帝实封他一个官当当,隋文帝苦笑,说道:“叔宝全无心肝。”

听监守的人说陈叔宝天天喝得大醉,很少有清醒的时候,隋文帝还真为陈后主身体着想,让监守官员节制供酒,但不久又下令:“任他喜欢供酒吧,否则他不畅意喝酒,日子肯定也过不舒服。”并把陈氏宗室子弟分置各州,赏赐土地衣物,派人护卫。

本性严酷的杨坚之所以能容忍陈氏子弟存活,主要是因为这一大家子没人能对隋朝构成威胁。

说来也怪,在南北朝皇朝迭兴、杀戮至惨的时代,只有南朝陈国四个皇帝及宗室子弟皆得善终,也真是个奇迹。

后来,陈叔宝跟随隋文帝东巡游幸,还献诗一首:“日用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太平无以报,愿上东封书。”称颂隋帝功德,表请封禅。

隋文帝心中十分快意,他目送陈叔宝下殿时,又叹息说:“如果陈叔宝把作诗和喝酒的心思用于治国,又怎会有今天呢。”文治武功四方宾服隋文帝的功绩

隋文帝杨坚的朝廷,不仅有刘昉、郑译、高颎,李德林、韦孝宽等汉族官员,鲜卑贵族如元胄、宇文忻、元谐等人也早就加入他的阵营。中国北方政权到了杨坚手里,由“胡”变汉,又一统江南,中国自西晋末年分裂了三百多年后,重新统一。

政治方面,杨坚确立了五省六曹制度——五省即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六曹即尚书省下的吏、礼、兵、度支、都官、工六曹(后来改度支为民部、都官为刑部)。武官方面,隋文帝仍袭北周制度,置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仪同三司等十一级,以奖励军功。

对于各地的辖统,隋文帝实行州县两级制,罢去郡级。特别是官吏任命,地方州县僚属均由中央的吏部统授,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同时,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兵农合一”成为事实。北周时代的府兵制与自北魏以来就施行的均田制得以充分结合,军事统率权也集中到中央政府。

经济方面,由于均田制限制了豪强的兼并,农业得到迅速发展,耕地数量激增,加之国家的大规模水力灌溉工程建设广收成效,处处丰收景象喜人。

隋朝在袭用北周租调力役制度的同时,减轻了农民的赋役,并施行“大索貌阅”,以“三长制”的基层组织为依靠,阅实户口、检括民丁。“貌阅”类似现在的身份证,上面详细记载人民的性别、年龄、容貌特征,以备检索、核实。

当然,隋朝的“貌阅”主要是为了按人头多收赋税。隋炀帝时,国内人口近五千万,为数百年所未有。此外,隋文帝大行节俭之风,提倡储粮备灾,使隋朝的官仓、义仓储积的粟帛为历朝之最,资储遍于天下,能供五六十年之需。

经过隋末的天灾人祸,唐朝立国二十年后,隋朝在各地的库储尚未完全用尽,可以想见其数量之巨。

不过,史学大家王夫之一针见血地指出:“隋文帝之俭,非俭也,吝也,不共其德而徒厚其财也。富有四海,求盈不厌,侈其多藏,重毒天下,为恶之大而已矣。”他深刻地指出隋文帝的义仓是用以宣传的“花架子”,并非真正“爱养天下”的善举。

商业方面,隋文帝下令改铸“新五铢钱”,由此统一了货币。

隋文帝时代,都市繁盛,商贾云集,海上和陆上贸易均盛极一时。

隋朝建立后,形成了中国科举制的雏形,废除了全凭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到了炀帝,又建“进士”等科,使先前地方豪门大族把持选举的情况得以改观,不仅加强了皇权,也有利于庶族地主的仕进腾达。

刑法方面,隋初取北魏、北齐刑律中的精粹,集纳而成《开皇律》,律法明晰,比北朝先前各个朝代宽明许多,并取消了枭首、车裂等酷刑(后来又被炀帝恢复)。日后赫赫《唐律》,基本脱胎于《开皇律》。

对此,王夫之大加赞赏:“今之律,其大略皆隋裴政之所定也。(裴)政之泽远矣。千余年间,非无暴君酷吏,而不能逞其淫虐者,法定故也。”

对外关系方面,隋文帝很有一套。他对契丹、靺鞨等施行“怀抚”政策,不听话的就先打后抚;大败吐谷浑军队后,送宗女与之和亲;慰抚“流求”,派船舰、军人到当地“视察”;经营西域,削弱突厥在当地的影响,发展贸易;派人出巡南海以及海东的百济、新罗、倭等国,宣示“皇威”,询访风俗,等等。

隋朝最重要的对外关系内容,是突厥问题。本为柔然锻奴的突厥人自伊利可汗(阿史那土门)起,日益强盛。北齐、北周对峙时期,为了防止对方联合突厥攻打自己,争相巴结讨好当时的佗钵可汗,每年都送无数金银珠宝子女玉帛作为“贡献”,致使这位可汗自大得不行,常对来往诸国使臣讲:“我在南两儿(指北齐、北周皇帝)常孝顺,何患贫也!”

隋文帝篡周后,由于赵王宇文招的女儿千金公主系沙钵略可汗之妻,宇文姑娘为父报仇心切,不停撺掇夫君攻打隋地。

双方交战,隋兵自然不弱,多次大胜。沙钵略可汗不仅没占得便宜,还丢盔弃甲,大败而去。同时,隋朝厚赂西突厥的达头可汗,挑拨东西突厥的关系,让双方互相残杀。为了平衡两只“狼”的势力,隋文帝不愿让达头可汗一方坐大,不久又安抚沙钵略可汗,哄得这位蛮汉上书隋文帝称杨坚为“丈人”,自称“儿”以求大隋欢心。

沙钵略死后,其弟处罗侯继位,大张隋朝所赐旗鼓,真正是“扯虎皮做大旗”,内斗连连,征服了不少异己力量。不久,处罗侯在“内战”中战死,沙钵略可汗的儿子都蓝可汗得立。

为了再次平衡突厥可汗的力量,隋朝把宗女嫁给都蓝可汗的异母弟突利可汗。都蓝可汗求亲多次被拒,见突利可汗反而成为大隋半子,感觉很没面子,恼羞成怒,又开始侵袭隋境,却也大败而回。打不过隋军,都蓝可汗就向突利可汗下手,突然袭击,尽杀其诸子亲随,使得突利可汗仓皇间仅带五骑逃出,一直遁逃到长安。

隋文帝大排盛宴,以隆重的礼节欢迎这位丧家之犬似的落难可汗,并封他为启民可汗,把他感动得差点儿晕过去。

不久,都蓝可汗在内乱中被自己人干掉,达头可汗以大突厥可汗自居,率兵攻打为隋朝捍边的启民可汗。关键时刻,又是隋军出手相援,启民可汗得以全身而还。

感激之余,启民可汗叩首上表,愿当大隋牧羊犬,“世世捍边”——由此可见,隋文帝对突厥的政策极为有效,使群狼互争,自己成为仲裁者和真正的老大。只要涉及阴谋和权术,隋文帝总是佼佼者和胜利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高丽的关系。由于高丽与隋朝接壤,就成为朝鲜半岛三国中与隋朝关系最为敏感的国家。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高丽国王高元派兵进攻辽西,被隋军击败而返。蕞尔偏邦小国,竟敢和大隋叫板,隋朝满朝君臣大怒。

商议过后,隋文帝以汉王杨谅为行军元帅,以高颎为长史,派三十多万大军水陆并进,直奔高丽杀去。

不幸的是,隋朝水军在海上遇风,船舰倾覆;陆军在半路上感染瘟疫,没见到敌人就病死大半。不得已,隋朝退兵,三十万大军,死者十有八九。但是,敲山震虎,高丽国王高元也知道大隋不是好惹的主儿,忙遣使奉表谢罪,并自称为“辽东粪土臣元”。

看到高元的谢罪表后,隋文帝终于一泄愤懑之气。

对于隋文帝的文治武功,史臣赞叹:(隋文帝)劬劳日昃,经营四方。楼船南迈则金陵失险,骠骑北指则单于款塞,《职方》所载,并入疆理,《禹贡》所图,咸受正朔。虽晋武之克平吴、会,汉宣之推亡固存,比义论功,不能尚也。……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考之前王,足以参踪盛烈……精明不到黄泉界杨坚晚年最大的失误:废嫡与立储

杨坚与皇后独孤氏有五个儿子,即太子杨勇、晋王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汉王杨谅。这几个人,确实是同父同母的“真兄弟”。

杨坚对儿子管教很严。秦王杨俊好佛喜色,在并州总管任上奢侈违制,被杨坚召回免官。大臣们认为处罚过重,杨坚回答:“我不仅是五儿之父,也是兆民之父。如果按你们的意思,干吗不为皇帝的儿子特定一部法律呢?”坚持对杨俊进行处罚。

隋文帝皇后独孤氏十四岁就嫁给杨坚,发誓生死同心,杨坚也发誓不与别的女人生孩子。

独孤皇后本性俭约,不好华丽,又好读书,识达古今,言事论人都和隋文帝想的一样,宫中称为“二圣”。她为人非常仁爱,每次听说大理寺斩决犯人都为之流泪。

但此妇人有一个毛病,就是天性奇妒。叛臣尉迟迥有个孙女非常美貌,杨坚于仁寿宫偷偷临幸。独孤氏趁皇帝上朝,派人一刀杀掉这个美貌女孩。杨坚又悲又怒,单骑从御花园中跑出,直入荒山三十多里。大臣追上,拦马苦谏。杨坚叹息:“我贵为天子,不得自由!”驻马良久,半夜才回宫。

独孤氏不仅对丈夫防护甚严,对儿子们也管束甚严,要求他们学她和杨坚一样从一而终。她为杨勇挑选的妃子元氏很受杨勇冷落,多年不得召见,突发心脏病而死。杨勇宠爱云妃、高妃和成妃等人,并和这几个妇人生下一大堆孩子。对此,独孤皇后非常生气,不断派人伺察、访探他的举动,不断在文帝耳边吹风,指摘杨勇的过失。

太子杨勇虽然有些好色、奢侈,但为人宽厚,率意任情,常常优礼士人,宽待大臣。长子往往是这样的性格,之后唐朝的太子李建成,性格脾气也和杨勇相似。

晋王杨广一直觊觎太子宝位。得知父皇、母后对杨勇猜阻之意已生,更加矫饰、伪装,平日只和正妻萧妃住在一起。后庭有宫人怀孕,都把胎儿打掉,以免外人知晓。因此,独孤皇后十分喜爱杨广的“忠贞不贰”。其实,这位晋王绝对是个好色坯子,攻灭陈国后,他马上想把陈叔宝的妃子张丽华弄到手。大臣高颎先入建康,不仅没有按他的意思把美人送上,还说“从前姜太公蒙面斩妲己,今天怎能留下张丽华这祸水”,下令斩美人于青溪。杨广因此十分仇恨高颎,继位后不久就借故杀了这位功臣。

当晋王时的杨广,十分谦虚自抑,史载:“晋王(杨)广美姿仪,性敏慧,沉深严重;好学,善属文,敬接朝士,礼极卑屈;由是声名籍甚,冠于诸王。”

一次,在军队观猎时,遇上大雨,左右进上雨衣,杨广说:“士兵都淋得透湿,为什么要我一个人穿雨衣呢?”命左右拿走,仍冒大雨立马观览。对此,将士们感动得一塌糊涂。

文帝有一次去他家里察看,早有准备的杨广随父皇四处检视,只见殿内乐器灰尘满布,丝弦断绝,一看就知已经不用多时。由此,老皇帝就认定二儿子不好声妓歌舞,是好苗子,和那位连铠甲都以金玉装饰的太子杨勇形成鲜明对比。

杨广暗中派遣和他关系亲密的大臣宇文述、杨素等人在杨坚夫妇面前百般诋毁太子杨勇。

太子本性直率,不知矫饰,容易发怒,形于言表,隋文帝渐有废杨勇之意。

杨广当上扬州总管后,借入朝还镇的机会与母后独孤氏道别,装出依依不舍、万分可怜的样子,伏地流泪不止。独孤皇后也潸然泪下。

杨广趁此机会大倒“苦水”:“儿臣非常看重兄弟情谊,不知哪里得罪了太子,他一直想杀掉我。每想到我不知哪天会被毒死害死,真是恐惧得不得了。”

独孤皇后闻言大怒:“杨勇太过分,我给他娶的元妃他一点儿也不爱念,专宠云妃,还下毒毒死元妃(其实是心脏病发而亡)。我现在活着他都这样对待你,哪天我死了他不知怎样害你们兄弟呢。等你父皇驾崩以后,想到你们兄弟得向云妃那个小妖精跪拜称臣,为娘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