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06 21:48:10

点击下载

作者:熊玉珍

出版社:暨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

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试读:

前言

“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是一门应用型课程。课程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让学习者对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及其在华文教学中的应用有一个基础的认识,培养学习者的信息媒体文化素养,为其掌握现代化华文教学方法打下良好基础;二是让学习者掌握华文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设计、制作与应用的方法,培养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华文教学的能力。《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一书是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教育系列教材之一,其适用对象为海外华文教育、对外汉语、汉语言、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也可供数字媒体工作者、教育信息化从业人员参考使用。本书在内容选取上,遵循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技术—应用”相结合的原则,以华文教育领域的特点、华文教学内容为主线,系统地介绍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华文教育中的应用。

本书共五章。第一章为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概述,主要介绍现代信息技术对华文教育的促进作用以及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二章为网上华文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主要介绍网上华文教育信息资源的类型和特点,以及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方法;第三章为华文多媒体教学素材的设计与制作,主要介绍华文多媒体教学素材的组成、类型、特点及设计流程,列举了不同媒体素材的处理、加工方法,并结合字、词、句等华文知识要素介绍了华文教学素材的设计与制作;第四章为对象化华文资源的设计与制作,主要介绍了对象化华文资源制作的支撑理论和设计流程,并以《中文》作为范例,示范了如何制作汉字、词语、语法、课文以及各类华文练习等华文教学资源;第五章为计算机辅助华文测评,介绍了计算机辅助测评的发展阶段、优势和相关理论,然后从技术和应用两个层面阐述了计算机辅助华文测评的现状,以及计算机辅助华文测评的一般方法。

本书从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出发,以华文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一体化方案为主要依据,面向华文教学应用来介绍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力求通俗易懂。根据华文教育领域的特点,选择并组织不同侧重面的教学内容,解决华文教育中教育技术应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与训练,其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具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能力和素养。在知识层面上,重在让学习者理解原理,不详细介绍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在技能层面上,重在介绍华文教育信息资源的功能、特点和通用性的设计思想与制作方法。

本教材在教学设计和内容编排上做了精心的设计,力求突出以下四个特点:(1)教材体例和版式设计简明,行文通俗易懂,避免纯技术式的介绍,突出实用性,符合本书学习对象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2)具有较强的导学功能和可读性。为了满足海外华文教师的需要,本书借鉴了国际上多媒体教材编写的特点,采用了与华文教学相结合的编写思路,在正文中嵌入了“单元导学”、“内容框架”、“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建议”等模块,力图实现教学内容和导学内容的有机衔接,引导学习者在阅读的同时对学习材料进行积极主动的加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升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华文教学的能力。(3)注重教学内容的横向整合和纵向衔接,使知识以螺旋上升的顺序呈现。本书对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纵向梳理,结合华文教育从横向介绍了技术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此外,综合考虑了学习者的需求和层次差异,既介绍了基础的知识内容,又提供了实际可用的操作方法,充分体现了知识的基础性和可操作性,融知识与实践于一体。(4)提供可操作性强的学习活动建议,增强教材的实用性。本书旨在为海外华文教师等学习者介绍计算机技术在华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使学习者可以将本教材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华文教学中。设计的学习活动以操作简单、实用为原则,让学习者学以致用。

本书由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熊玉珍副教授设计、编写与统稿,暨南大学华文学院2010级研究生彭德权、201 1级研究生桑烨、温柔等人参与了本书的资料收集及整理工作,为本书的编写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暨南大学彭小川教授、华南师范大学许骏教授、暨南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周红春副主任在教材内容和体例设计上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此外,本书还得到了广东高校计算机网络与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高冠男、谢宾、王风菊等同学的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参考并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绝大部分资料的来源已经列出,如有遗漏,敬请原谅。最后,我们向本书参考和征引的文献资料的作者致以深深的谢意。

尽管我们集思广益,但限于编者的水平和时间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广大读者在使用本教材的过程中能给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同时,恳请各界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编者于广州瘦狗岭2013年4月第一章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概述内容提要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已是信息化时代华文教学的有效方式。本章从资源建设、课堂应用、测评以及远程教育四个方面阐述了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促进作用;然后,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介绍了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的现状,并论述了技术对汉字教学、词汇教学及汉语测评所起的作用;同时对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列举了课堂分析技术、基于测评的学习分析技术以及移动学习等典型的技术在未来华文教学中的发展与应用;最后,对“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这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及要求进行大致的介绍。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对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有较为整体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熟悉技术在华文教学中所起的支持作用,并结合相关技术的介绍了解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的发展趋势。除此之外,对“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这一课程也有一定的了解。内容框架学习目标第一节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的现状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造纸术、印刷术、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等每一次人类信息技术的重大变革,都会给汉语知识传播带来相应的变化。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为华文知识传播开拓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信息化华文学习就是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华文学习,华文学习信息化不仅体现在学习规模的扩大上,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改善华文学习,实现有效华文学习,提高华文学习质量。课堂上的华文学习大多处于非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而课堂以外的非正式学习环境往往存在更多更好的学习和应用华文的机会。随着海外华文教育的不断发展,华文学习中信息技术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辅助课堂的华文学习,还能够把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解决传统华文教育不便或不能解决的问题。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在华文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对华文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海外华文学习面临的主要瓶颈和制约困境,更好地为新形势下的华文学习者开拓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便有效应用技术进一步促进华文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一、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概述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世界对中国的关注逐渐增多,海外华文教育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据中国新闻网201 1年10月28日报道,截至201 1年,有5 000万外国人在学习华文,且根据统计,未来几年内学习华文的人数将增加2亿到4亿。华文学习人数的猛增,使新形势下的世界汉语教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华文教师存在着大量缺口。2010年我国向100多个国家派出的汉语教师及志愿者总量达到了6 000人,创历史新高,但这样的教师队伍仍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华文教师不足的问题现已越发突出,并逐渐成为制约海外华文教育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其次,优秀的汉语资源难以共享,世界各地的华文教育形成“资源孤岛”,导致华文学习资源重复建设,资源严重浪费。最后,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待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早已不能满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需求,教学呼吁更多的新鲜元素注入课堂,帮助学习者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如何在新形势下满足学生华文学习的多层次和个性化需求,进一步推动华文教育的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影响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还跃升为教育中最具变革性的要素。教育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活动,教育的变革同信息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不断整合下催生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E-Learning,即信息化学习,它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信息技术影响学习方式的必然结果。信息化学习既可以指广义范围内的采用各种信息技术和电子媒体进行的学习,还可以指狭义上的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的学习。信息化的学习方式不仅给传统的学习过程、学习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体系关系带来了巨大变革,还促进了学习活动中学习目标、环境、媒体和资源等要素的信息化(李芒, 2008)。课堂不再是主要的学习场所,教师也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学生的学习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多媒体等认知工具,打破时空的限制,对学生的学习情境进行多维度拓展,在与他人的互动交流中有效地获取与处理知识信息,进行信息化下的自主性、合作性和体验性学习。二、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研究综述

1.数字化华文教学资源

数字化华文教学资源指的是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多媒体和中文信息处理等多种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可以将华文知识更加直观动态地呈现,以数字化的形式发布、存取、利用各种信息资源的总和。数字化华文教学资源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学习需求。现有的华文教育网站、华文教学课件以及各种华文信息化学习工具都属于数字化华文教学资源。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华文教学中的日益普及,近年来,网络上积累了丰富的数字化华文教学资源,功能多样,主要有以下三种分类:①从资源内容看,可以将信息化汉字教学资源分为多媒体素材类和华文工具类。多媒体素材类资源包括网络教材、教学视频和课件、笔顺动画、字源动画、写字帖、汉字游戏、儿歌童谣等;华文工具类资源主要用于辅助学生的华文学习,有拼音标注工具和字典工具等。②从媒体形式看,主要是文本类、图像类、音频类、动画类和视频类。例如,多种媒体的合成对华文学习帮助很大,如音频和笔顺动画对汉字的字音字形学习的帮助。③从教学目的看,信息化华文教学资源可以分为知识讲解类和技能训练类。知识讲解类资源主要有汉字教学视频和课件;技能训练类资源主要是针对汉语听、写技能的练习,且大多是以游戏形式出现,有数笔画、找部首、听音认字等。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深入应用,华文教育资源以文字内容为主转变为以集图、文、视频、音频于一体的教学资源,教学信息应由单向交流方式转变为双向或多向交流方式。数字化华文教学资源使华文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变得更加多样化。在教学资源内容呈现方面,传统的华文教育资源主要是以纸质为媒介,内容的呈现上以文字为主,少数资源兼有图片。而数字化的华文教学资源由于在其处理过程中运用了计算机网络通信、多媒体和中文信息处理等多种技术,对华文知识内容的呈现也具有其独特优势,可以根据华文不同知识的不同特点,选取声音、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呈现,突出华文教学的重难点,将教学内容从平面的线性结构扩展到立体的网状结构。同时,结合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让枯燥的华文教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习者华文学习的积极性。在知识组织方面,传统的华文教学资源的使用,只是师生之间或教学资源与学生之间的单向信息传递。而由于中文信息处理等相关技术的发展,学习者与数字化华文教学资源的交互方式多样,教学信息的传递也突破了单向交流的单一方式,逐步朝着双向或多向交流方式发展。现有的华文学习人机交互形式就有键盘输入、手写输入、语音输入等形式,而在不久的将来,多通道的人机交互形式将逐步普及,视觉、听觉和触觉的交互形式能有效地扩大华文教学信息交换的带宽,提高华文知识的交互效率。数字化资源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突破了传统资源的时空限制,在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撑下,实现了华文虚拟学习环境的构建和华文教学资源的高效共享。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各种华文学习资源,这种网络化的学习方式满足了华文学习者对时间和空间的需求。此外,网络上所提供的华文学习资源众多,资源的共享为华文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习者不仅可以进行简单的知识学习,还可以通过虚拟环境与他人进行学习信息的交换,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2.信息技术与华文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华文课程整合,就是在先进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华文课程的结构、内容、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提高华文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实现华文教育世界范围内的推广。信息技术与华文课程的整合过程必须符合语言习得和语言、文化教学规律,并根据华文教学实践(如汉字教学、语音教学等)及语言技能训练(如听力技能训练、口语技能训练等)的特点而进行。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典型的华文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基于网上资源应用的语言情景创设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任务在于要创设情景、设计问题、组织课堂交流和评价,学生则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中应用网络资源完成任务。基于网上资源应用的语言情景创设模式的言语训练方式主要以课堂训练为主。

②应用网上资源进行主题探究模式。

在课堂内外,应用网络的资源创设情景。网络教学资源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而真实的语言材料,为学生创造尽可能接近真实的交流环境。教师主要负责整合教学资源、设计问题、组织课堂以及结合网上资源交流和评价;学生需要在课前搜索与主题材相关的图片以及文本资源,应用指定的网上教学资源完成话题。这种模式下的言语训练方式是课前形成口述话题,在课堂上进行训练。

③应用网上资源进行任务协作模式。

网络支持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整个教学过程,网络环境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网络语言交流的环境,而且还很好地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网络是学生言语训练的工具。教师的主要职责在于整合教学资源、设计问题、组织课堂和课外交流与评价。在课前,学生要自主应用网上整合的资源,主要是视频和相关的图片以及文本资源,并根据剧情分配角色,协作完成话题;在课中,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围绕主题进行交流,然后教师和学生进行点评;在课后,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的评价,再利用网上资源进行矫正,学生和教师再进行评价。这种模式下的主要言语训练方式是在课外通过网络分配角色,协作完成话题,并形成口述话题,在课堂上进行训练。

3.远程华文教学

在信息时代,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四个要素。受建构主义的影响,在远程汉语教学中,教学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主体,是意义的建构者,教师起着组织、引导的作用。远程汉语教学模式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创设真实的情境,实现资源共享,灵活获取信息,多样化的交互方式实现了学习者之间的协作交流,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

由于汉语学习者来源多样化,学习目的也各有不同,远程教学的形式可以很好地面向不同的学习者的需求,提供学历汉语教育和非学历汉语培训,通过相应课程的学习,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根据教师和学生登录网络的时间差异,远程汉语教学有同步教学和异步教学之分。同步教学的形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平台支持,如日本早稻田大学开发的TCDI(Tutorial Chinese Distance Instruction)教学模式;还有一种是通过MSN、SKYPE等网络通讯工具来实现的交互教学。异步教学以“网上北语”为代表,学生通过网站提供的课程进行学习,教师通过BBS等形式答疑解惑,组织学生讨论,实现了针对学历和非学历汉语学习者的远程教育。中国台湾地区的远程华文教学也发展得较为迅速,而网络平台的应用易受重视,如Second Life,即“第二人生”是一个3D交互式平台,使用实时通讯软件、播放影片、开启网页和交互式3D情境等功能,为学生创造华文应用小环境,如机场、饭店等;又如Moodle(Mldular Oriented Dynamic Learning Environment:模块化面向对象动态学习情境),则是台湾地区华文教学中使用率较高的一套平台,它几乎可以满足教师在线教学时的所有需求。

4.信息技术支持华文教师专业发展

华文教师专业发展包含了两个层面:一是纵向发展上的专业提升,二是横向素质的全面提升。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新的教育理论的出现,信息技术不仅丰富了知识表征、传授途径、知识的获取方法,还跃升为教育中最具变革性的要素。因此,在信息时代下如何应用技术迎接国际华文教学的挑战,加快信息技术应用于华文教师专业的发展显得尤为迫切。

在信息技术支持华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方面,张和生论述了近十年学界针对对外华文教师素质、教师培训和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同时指出了新形势下华文教师培养方式的转变(张和生,2006)。陈向明认为,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陈向明,2003)。焦建利等认为,技术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无非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技术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之一;第二,技术构成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途径、方式、方法和环境(焦建利,2009)。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表明了信息技术在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加快教师专业发展进程、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方式变革、提高教师绩效、引发教育变革和促进教育观念转变等六个方面的作用。

但是目前的形势是绝大多数华文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华文教师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也只是停留在观念层面,教师培训效率低下等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把信息技术引入华文教师专业发展,应围绕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来进行,同时考虑华文教师的职业特点以及教师作为学习者的特点,实现信息技术为华文教师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自我专业化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三、计算机辅助汉字教学

汉字作为历史悠久的文字,是中华民族用于传承文明、传播知识、记载历史的主要工具。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造纸术、印刷术、广播电视技术、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等每一次人类信息技术的重大变革,都会给汉字知识传播带来相应的变化。尤其是多媒体技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更是为汉字知识传播开拓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1.多媒体技术与汉字知识表征

多媒体技术具有通过文本、图像、音频、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现知识内容的功能,通过作用于学习者的各种感官,促进学习者对知识信息的获取。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汉字教学中,使得汉字知识的表征更加多元化,结合各种媒体类型特点,选用合适的媒体来表征汉字的读音、结构、部件、书写顺序等知识(如表1-1),可以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学习汉字,有效地进行汉字知识的建构。表1-1 汉字知识多媒体表征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还可以突出汉字教学的重难点,将教学内容从平面的线性结构扩展到立体的网状结构(郑艳群,2006)。字体、字型、大小、颜色、边框等多媒体手段的变化,在汉字的书写和笔画教学中很有帮助。此外,多媒体技术可以在众多的汉字知识点间设立结点,通过建立结点与结点间的联系,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体系,这种立体化的教学内容使汉字知识表征的逻辑性和关联性更强。结合图片、动画、视频等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枯燥的汉字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学习者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2.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与华文人机交互学习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对华文的形、音、义等信息进行处理的技术。其中,汉字编码、汉字输入和汉字识别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基础,也是实现应用华文进行人机交互的关键。

从键盘输入到手写输入再到语音输入,每一次汉字输入技术的发展都为华文人机交互学习带来了变革。键盘输入是利用华文进行人机交互的基础,由于编码方案的不同,可以对汉字的字音和字形进行编码,通过键盘输入实现文本的转换。但是,对于将华文作为外语学习的人来说,应用这些编码输入方式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障碍。随着手写输入的发展,人机交互变得更为自然简便,可以通过鼠标、手写笔等设备,实现文字的输入,同时也实现了利用技术对汉字的书写测评。汉字书写技术可以很好地对单个汉字的笔顺和字形进行评价。近年来,语音输入技术的完善和成熟提升了华文人机交互的层次,是华文语音训练的一大突破。通过语音识别可以对语音输入结果进行诊断,测试出对汉字读音的掌握情况,进而给出相应的反馈和学习建议。

3.网络通信技术与多元汉字学习方式

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深入应用,实现了对虚拟学习环境的构建和资源共享,是信息化时代多元汉字学习方式的重要技术支撑。

现代社会的发展给华文学习者带来诸多挑战,如家庭、工作和学习之间关系的平衡,加上学习时间、地点的不确定,提高了他们对汉字学习的预期要求,他们期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进行华文学习。网络学习下的多元汉字学习方式满足了学习者对时间和空间的需求。此外,网络上的汉字学习资源丰富,资源的共享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知识学习,还希望通过虚拟环境进行信息交换,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Web2.0技术使网络由单向的信息传递发展成一个多向沟通的社交网络体系,并具有交互、分享、参与群体智能等特点。技术推动下出现了各种类型的网络社交工具,如论坛、博客、维基、交友社区等,这为华文学习者构建了真实语言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可以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华文语感,更重要的是能够结交朋友,将网络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数字技术应用于有机社群的建立,对海外华文学习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多元汉字学习方式的需求下,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要进一步着眼于汉字资源的高效共享和虚拟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构建,为学习者提供满足不同学习方式的服务。四、计算机辅助词汇教学

汉语具有悠久的历史,词汇的发展也承载了这份厚重的文化沉淀,因而对汉语词汇的研究不断吸引着众多人的目光。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词汇学习的难度加大了人们学习华文的困难,所以学界将主要的研究目光聚焦在对词汇教学方法和字词认知的研究上。而随着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词汇教学的研究思路不断拓宽,开始与这些技术相结合。

数字技术服务下的汉语词汇知识表征研究主要是指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进行词汇教学;同时,结合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对词汇的分类处理、词性标注、检索、自动分词、语料库、测评等问题进行研究,实现词汇教学的现代化。现主要从多媒体技术、语料库技术、语义和计算机辅助词汇测评等四个方面对数字技术支撑下的汉语词汇知识表征进行论述。

1.多媒体技术与汉语词汇

多媒体技术下的词汇知识表征主要是指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声音、画面、文字或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提供词汇的信息。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学习者可以感性、直观地获得词汇的各种信息,快速完成对词汇的音、形、义的认知建构,并加深对词汇的记忆,帮助学生跨越词汇学习的记忆难点。根据统计分析,现将已有的数字化词汇资源的词汇知识与多媒体的呈现特征对应如下:表1-2 词汇知识多媒体表征

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的词汇教学较之传统的词汇教学有两大优势:一是丰富了词汇的释义模式。传统的义素分析法、语境上下文分析法、整体释义法和分析释义法与多媒体手段相结合,利用图片释义可以更好地建立起目标词语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而文本、图片、语音相结合的多媒体词汇注释模式比仅用文本和语音的词汇注释模式更有效。二是增强了对词汇的记忆。研究显示,在多媒体方式下词汇呈现方式对词汇接受性和产出性影响显著,这对华文词汇教学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2.语料库技术与汉语词汇

语料库是指存放在计算机里的大量原始语料文本或者经过加工后带有语言学信息标注的文本。近20年来,由于语料库能快速准确地提供构词、搭配、语境等多方面的语料及信息,语料库语言学迅速发展起来。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和教学方法既有定量的实证分析,又有定性的功能解释,对语言的描述更为全面,尤其为词汇教学提供了保障。汉语的词汇教学基于语料库技术,可以概括出词语的搭配特征和搭配范围,帮助学生构建词语搭配模式,形成学生自己的词汇网络;甚至可以通过建立教材语料库,在对这些教材的书面语词汇进行量化处理的基础上,结合学习者书面语词汇习得情况找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书面语词汇教学提供参考建议。总之,语料库技术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构建学习网络,系统地进行词汇学习,为日后的交际应用打下良好的词汇基础。

3.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下的语义与汉语词汇

中文信息处理技术指的是利用计算机对汉语的形、音、义等信息进行处理。语义知识按层级来分,主要包括词汇语义知识、句子语义知识和篇章语义知识。其中,词汇语义研究是传统语义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整个语义研究的基础。在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辅助之下,对词汇语义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以语义角色为纲、以句中动词为中心可以建立词汇语义制约信息库;在概念图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释义项获取、概念分析、知识提取和概念图的构建标引等步骤构造内涵概念图,为词汇语义相似度的计算提出了一种新的尝试和方法。词汇语义的相关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词汇学习的意义理解难点,加深对词汇意义的记忆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使用词汇的正确率,有效解决词汇学习中的一大难点。五、计算机辅助华文测评

测评技术是一项涉及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数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成果的应用。华文测评在内容上涉及词汇、句法、语义、语音等,测评技能还包含了听、说、读、写。针对语言测评的需求,测评资源不仅具有多媒体的特性,还要应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成果,包括语音识别与语音合成、机器翻译与机器辅助翻译、信息检索与信息提取、专业术语提取与术语定义自动生成、文本分类与聚类、自动文摘与文献述评、词典计算机辅助编纂等(柏晓静等,2010),对学生以文字、语音、图像等形式表达的结果进行自动分析与处理。

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测评从最初动机为减轻教师的评阅负担并给学生提供即时反馈的电子化阶段,快速发展到以体现测评环境的真实性与交互性,基于多种媒体的题目设计、短文的自动评价、技能测评自动化和计算机自适应测试阶段。随着E Learning的发展,CAA发展为与学习环境融合,尤其强调通过提供及时有效的反馈促进学生学习,以测评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环境构建问题受到广泛重视。为了解决测评群体规模大、资源广域分布、个性化需求突出、多群体协同工作等问题,网格计算技术引入远程学习评价研究,通过构建基于网格计算环境的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平台,解决广域跨组织大规模远程学习测评的问题(王冬青等,2005)。计算机测评技术和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的发展成果对语言测评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大学理事会于2007年5月推出的AP Chinese(AP中文测试)包括了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整个测试都通过网络进行,主要由人际沟通、理解诠释和表达演示三个沟通模式构成。美国的中文测试经验正说明了技术为新形势下的华文测评提供了新的可能。

因此,测评不仅能准确地获取学生的学习状态,随着测评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通过对测评数据的分析,测评更是在促进学生认知水平发展、教师教学策略决策、教育资源推荐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测评成为发现学生学习状态最为重要的途径和方法(熊玉珍,2012)。第二节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是华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根据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在理论和实践过程中,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限制了其对华文教学的作用和发展(熊玉珍,2013)。一、资源共享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在汉语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各类汉语教育机构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网络汉字教学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往往缺乏统一的管理与共享,缺乏信息及服务的交流,形成许多分散的“资源孤岛”,优秀的汉字教学资源往往得不到充分利用。再者,汉字教学资源具有分布、异构、多层次等特征,存在非标准化、非结构化的问题,标准化资源建设相对滞后,资源内部深层次的语义关系无法得到体现,未能形成结构化的管理体系,导致资源的查询和定位比较困难,无法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汉字资源服务。因此,如何实现汉字教学资源的共享和网络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是当前网络汉字教学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二、个性化支持的问题

不少汉字教学资源在设计上关注到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但总体上看,这种层次是较浅的。尽管近年来在学习对象管理及资源共享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构建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细粒度学习对象模型,还需要对资源粒度的划分和描述方法进行扩展。如何结合汉字知识与不同媒体的特征,具体分析某一知识点的媒体表征方式,构建可重用、可重组的细粒度对象化汉字资源是关键问题之一。三、人机交互的问题

在网络学习中,交互的形式是多样化的,从最早的人机、机人交互形式,深化到关注人人交互和群体交互。目前网络学习环境的交互手段较为单一,交互性不够。大多数终端设备支持的人机交互方式是用键盘和指点设备(如鼠标)操作窗口、图标和菜单等图形界面对象,缺少集成性,没有充分发挥数字互动媒体在高度交互性、沉浸性和实时性上对汉字学习的作用。此外,资源检索语义相关度不高,在线问答系统实时性不强,个性化资源推荐不够精确,不能很好地满足学习者的兴趣要求。社区类资源没有形成虚实结合的人工汉语学习社区环境,群体之间缺乏深度的协作和交流,无法为汉字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互动环境。如何构建支持多种高效实时交互形式的网络学习环境,是对信息技术支撑汉字教学的一大挑战。四、语用服务支持的问题

在汉语二语教学中,语用环境的构建对学生的汉字学习至关重要。然而,当前大部分汉字学习服务都着眼于学校教学情境,对课后学习和大规模在线学习的支持不够,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不能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服务。而课后和在线学习方式可以加强对汉字知识的语用训练,通过训练强化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因而,有效实现课内汉字教学延伸到课外汉字学习,创设真实的语用环境,开发随时可用的语用学习服务,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帮助,是汉字学习者所迫切需要的。第三节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的发展趋势

以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正成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华文教育的重点,为华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发展。基于云计算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技术、多通道交互技术以及学习分析技术等。云计算被看作是继个人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IT浪潮,具有大规模、高性能、高可用性和弹性伸缩等特征,给生活、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带来了根本性改变。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和深入应用,基于自主、可控、安全的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云终端+云计算服务”将成为华文教学主流的应用模式。一、“云终端+云服务”模式下的多元华文学习

移动技术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地学习,分享网络资源。云环境下的移动技术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标注有序的海量资源,更有效地满足多元学习需求。我们从学习者的需求、移动设备的普及、华文知识体系特征与认知规律的分析可知,移动技术在华文学习中的深入应用是大势所趋。

首先,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不定。许多华文学习者不是全日制的在校学生,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没有大段的整块时间来进行学习。在移动技术支持下,学习者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获取和利用汉字资源,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移动应用程序还可以记录学习者的位置数据、动作感应、访问社交网络和资源应用等情况,为华文学习者创建一个全功能的无缝学习体验环境。

其次,近年来,移动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功能日渐强大,以手机、平板电脑等为主要代表的移动设备以其便携性、高普及性的优势,渐渐成为人们获取网络信息的主要工具。据《201 1新媒体蓝皮书》统计,2010年全球手机用户超过50亿(尹韵公,2012)。据报道,截至2012年6月底,国内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18亿,手机用户数早已突破9个亿。平板电脑也逐渐成为人们学习的必备工具。据研究机构Digitimes Research预测,2013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将首次超过笔记本电脑出货量,达到2.1亿台。移动设备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和模式,云端教室下汉字学习环境的构建也是以移动设备为主体的。

最后,华文知识要素具有容量小的特点,如一个汉字的学习可以划分为读音、结构、笔顺、字义、组词等。移动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重复学习的便利,有利于将短时记忆的学习信息转化为长时记忆。数字化的学习内容便于储存、携带,再结合云计算环境,降低时空限制,学习者对于知识的复现要求较容易达到。

云环境下移动技术的应用,可以较好地满足多元华文学习需求。通过创设智慧学习环境,实现华文学习情景的自动识别和感知,结合移动互联的现实社区,学习者可随时随地交流,自动匹配学习群体,形成华文学习社群,协同建构知识。云环境下的数字化华文教学资源在支持多终端共享和互联的基础上,通过资源的进化,完善和调整自身的内容与结构,以不断适应变化的学习环境,满足学习者各种动态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学习对象和细粒度的方法支撑下(杨现民等,2010),建立数字化华文资源细粒度内容超市,实现单个华文知识点及媒体表征形式的标准化,通过对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汉字资源的归类,建立华文教学基本素材库和知识仓库,完善对资源内容的深度加工,从而建设高共享、可重用的华文教学资源,为移动华文学习提供高可用性的学习资料。二、多通道交互技术支撑下的华文技能训练

考虑到学习者的认知特征以及华文教学应用的特点,云终端必须具备出色的多媒体处理和回放能力,支持多通道人机交互,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和触觉三种通道以及它们的融合,为听、写技能的训练提供更有效的方式。

1.视觉交互

视觉交互是将人和物理世界对象经拍摄或扫描得到数字图像或图像序列,利用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技术,识别出其对象的运动。典型应用有生物特征识别、计算机视觉、手势识别、体动跟踪、文字识别等。信息化时代的学习者信息接受能力强,喜欢在文本前呈现图表,视觉刺激可以有效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在华文学习中,视觉交互是最常用的交互形式,在知识内容的呈现上,通过文本、图像、动画等多媒体的视觉刺激,可以加深对华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符合认知规律。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手势识别技术也有了新的发展,学习者可以通过手势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基于手持设备的课堂互动系统为华文学习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2.听觉交互

听觉交互主要包括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两类应用,听觉交互为实现人机对话提供了可能。听力技能作为汉语语言技能之一,在汉语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主要体现在汉语语言环境的营造和学习者语感的培养。在数字化汉字学习过程中,利用语音识别和语音合成,学习者可以对比自己发音与标准读音的差异,进而对读音进行反复训练。目前结合语音合成技术,听觉交互实现了听力自动测评,为听力训练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3.触觉交互

触觉交互指用户使用手指或者数码笔在触摸屏、图形板或手写板等设备上进行点击或者书写,电子墨水形成的笔迹被识别为书写内容或者笔势命令(林民、宋柔, 2010)。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多点触控和笔输入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多点触控的互动形式,可让汉字学习者与硬件更为贴近,实现用手指点击选择学习内容,书写汉字。同时,触觉交互技术的发展为汉字书写测评提供了重要支撑,自然书写形式的测评是计算机辅助华文测评的发展趋势。

多通道交互技术能够有效地扩大信息交换的带宽,提高交互效率,发挥人机之间彼此不同的认知潜力,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多通道交互技术的发展,让汉字学习者以“身临其境”的方式完成知识的学习,实现了面向多用户的情境化教学。近年来基于游戏的学习方式兴起,将推动多通道交互技术在汉字学习中的应用,视觉、听觉、触觉加上动觉的体感游戏等因其虚拟性、互动性及情境性的特点,正成为华文学习和训练的新形式。三、学习分析技术支撑下的个性化华文学习

随着各种学习系统中数据的迅速增加,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和挖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成为技术支撑下华文教学面临的挑战,学习分析技术的应用为其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学习分析技术是对学习过程信息的自动获取和分析,以评估学习者的学习进展,预测未来的表现,同时发现学习者潜在的问题。利用数据挖掘、数据揭示和数据建模的优势,学习分析技术可以为学习者量身定制更有效的个性化教育。

在“云终端+云服务”模式下,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记录显得尤为重要。云环境下的汉字学习能通过动作捕获、情感计算、眼动跟踪等多通道交互,感知并记录学习者在知识获取、课堂互动、小组协作等方面的情况。运用学习分析技术,追踪学习过程,分析学习结果,建立学习者模型,为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提供了重要依据。除此之外,学习分析技术还探究学习过程的发生机制,从教师、学生以及管理者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客观预测,关注提供了适应性内容以及不同层次的学习支持和个性化推荐服务(李艳燕等,2012)。将学习分析技术与华文测评相结合,通过跟踪记录学习者的测评情况,在对测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的基础上,推荐与知识点或错题相关的个性化学习资源和学习建议,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最佳学习路径,推送符合学习者水平的题目,帮助其根据自己的知识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训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汉字学习。第四节“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的课程性质及主要内容一、“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的课程性质“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是随着华文教学的深入发展而新设立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主要论述了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网上华文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华文多媒体教学素材的设计与制作、对象化华文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辅助华文测评等方面的内容。“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这门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教育学科,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它既是教育的分支学科,同时又与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相关。“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又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媒体理论、教育传播学等多种学科,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二、“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的课程目标“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的课程目标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在21世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华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理解多媒体元素的基本特性并学会在华文教学中的应用;具备设计、制作和开发华文多媒体教学素材、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开展华文教学的初步能力;掌握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华文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将现代信息技术设施运用于华文教学改革的意识与能力。三、“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的课程内容“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主要讲授以下内容: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网络华文教学信息资源的利用、华文多媒体教学素材的设计与制作、对象化华文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测评等。四、“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的课程要求“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的课程教学要求主要为:在阐述现代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多媒体基本原理的同时,根据华文教育领域的特点,选择和组织不同侧重面的教学内容,解决华文教育中信息技术应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同时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与训练,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能力和素养。学习活动建议

1.了解计算机辅助华文教学的现状,根据现有的技术和成果,介绍这些技术成果在华文教学其他方面的应用情况。

2.请你举例说明,计算机技术在华文知识要素教学中的作用,如汉字教学、词汇教学、语法教学等。

3.在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如何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4.计算机在教材开发、辅助华文课堂教学、华文测评和远程教学等方面辅助华文教学,哪方面最为需要?结合所在国的华文教学情况,谈谈你的想法。参考文献

[1]李芒.E-Learning到底是什么[J].电化教育研究,2008(1 1).

[2]郑艳群.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5]焦建利,汪晓东,秦丹.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文献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9(1).

[6]王柏晓静,俞士汶,朱学峰.自然语言处理中的技术评测及关于英语专业考试的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0(1).

[7]王冬青,李玉顺,王桂玲,许骏,李克东,史美林.LAGrid:远程学习评价网格——基于网格计算环境的CAA系统[J].中国电化教育,2005(12).

[8]熊玉珍.基于测评的汉语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 20 12(3).

[9]熊玉珍,温柔.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世界汉字教学的发展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3(1).

[10]尹韵公.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3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1]杨现民,余胜泉,王志军.学习元与学习对象的多维比较研究——学习资源聚合模型发展新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0(6).

[12]林民,宋柔.一种笔段网格汉字字形描述方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2010(2).

[13]李艳燕,马韶茜,黄荣怀.学习分析技术:服务学习过程设计和优化[J].开放教育研究,2012(10).第二章网上华文教育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内容提要随着华文教育的发展,网络技术已在汉语教育领域中的汉语研究、辅助汉语课堂教学、汉语技能训练、汉语水平测试、汉语教材建设、教学过程管理、师资培训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产生了深刻影响。网上华文教育信息资源服务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个性化教育服务、多机构和多组织协同协作下凸显其特性。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网上华文教育信息资源的类型、特征,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希望学生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能够基本具备应用网上华文教育信息资源的意识,熟练掌握获取网上华文教育信息资源的方法。内容框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