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的历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4 02:12:20

点击下载

作者:张黎呐 刘嘉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视觉艺术的历程

视觉艺术的历程试读:

视觉艺术的历程张黎呐 刘嘉 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视觉艺术的历程/张黎呐,刘嘉编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6ISBN 978-7-305-19855-7Ⅰ.①视… Ⅱ.①张… ②刘… Ⅲ.①视觉艺术—艺术史—研究—世界 Ⅳ.①J110.9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012扫一扫走进视觉艺术的历程出版发行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  址 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  编 210093出 版 人 金鑫荣书  名 视觉艺术的历程编  著 张黎呐 刘 嘉责任编辑 刁晓静编辑热线 025-83592123照  排 南京理工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印  刷 南京大众新科技印刷有限公司开  本 787×960 1/16 印张 14.75 字数 260千版  次 2018年6月第1版 2018年6月第1次印刷ISBN 978-7-305-19855-7网  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微信服务号:njuyuexue销售咨询热线:(025)83594756*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目录

导论

看见与看不见之间 图文之争 真实性:以诗证史与以图证史 

视觉知觉与视觉语言 视觉艺术有什么价值?

第一章 视觉艺术源起 第一节 早期人类的视觉思维与图像创作

原初记忆 最早的“画布”与颜料 艺术来自偶发灵感吗? 壁

画中的食物敬奉 雕塑中的生殖崇拜 欲求与视觉观念 游牧时

代与定居时代的手工艺品 写实与抽象第二节 古文明的视觉艺术活动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法的权威 巴比伦遗址 天体崇拜与山岳崇

拜 古埃及文明:生命观与死亡观 身体姿态与观念 等级制的

视觉化 玛雅文明:众神之都 玛雅金字塔 神秘的“图”文第三节 古中国视觉艺术

制陶古国 罐中创意 抽象图案的演变 从石器文化到玉石文化

 守土观与文明 青铜时代的视觉符号

第二章 古希腊之“美” 第一节 文化与艺术

数字与美 形式与美 和谐比例 裸体艺术 竞技精神 美的视

觉化第二节 至尊之美

自由精神 最理想的人 生的艺术与人的艺术 神话与视觉偏好

美即善

第三章 古罗马之“实” 第一节 帝国崛起

渊源与差异 古希腊的影响 希腊柱还是罗马柱? 帝王之像第二节 继承与发展

艺术之“实” 新材质与新构造 功用与享乐 东罗马的延续

第四章 一神教的视觉传统 第一节 旧约、犹太教与希伯来文化

迦南之地 契约与诫律 身份认同三路径 无形与永恒 上帝与

美 犹太标识第二节 新约、基督教及其视觉传播

救祖降临 帝国衰亡与宗教振兴 视觉艺术的繁荣 马赛克与圣

像画 大教堂的隐喻 光的重要性 中世纪:黑暗世纪还是光明

时代?

第五章 东方的宗教、哲学与视觉艺术 第一节 印度教的视觉艺术

轮回与转世 三大主神 湿婆的双面性 性感人像 内在矛盾第二节 佛教的视觉艺术

四门游观 苦修与顿悟 卐或卍的来历 常见视觉符号 为佛造

像 佛教势力东迁后的佛像第三节 道教与中国绘画的视觉追求

中国画的种类 徽宗与画院 题材:从人物画到山水画 道法自

然 散点透视 绘画与玄思 水墨画中的文人精神

第六章 文艺如何“复兴”? 第一节 意大利的“复兴”实践

意大利人率先苏醒 艺术人的科学精神 透视法与明暗技巧 解

剖学与艺术学 构图的寓意 人体礼赞 圣母之美第二节 影响整个欧洲的文艺精神

油画的发明 来自严冬的新趣味 艺术的思考者 创意与铜板 

投资艺术与扶持艺术 从匠人到艺术家之路 复兴了什么?

第七章 从巴洛克到洛可可 第一节 路易十四与巴洛克

太阳王的艺术观 信仰的危机 变形的珍珠 荣耀与权力的外化

 戏剧性效果 华丽与动感第二节 路易十五与洛可可

路易十五的艳情时代 洛可可教母 东方情调与中国元素 甜美

细腻中蕴含的自我扩张 行走的花园

第八章 视觉主张针锋相对的年代 第一节 古典主义之回归

艺术的借古开今 理性战胜感性 庄严复现 新古典主义在美国

 斗争卫士与保守派第二节 浪漫主义之激烈

启蒙思想与社会变革 康德古典哲学 自我的张扬与肯定 一生

只有一幅代表作的先驱 打铁的雕刻家 浪漫主义在英国第三节 现实主义之关照

对象客体巨变 自然科学的进展 摄影技术改变绘画风格 现实

主义代言人 发现生活 发现乡村

第九章 印象派的光色世界 第一节 蒸汽时代的视觉印象

相机的更新换代与瞬间的感知 蒸汽火车的普及与速度的感知 

分色原理的应用实践 画材与作画方式第二节 落选者的抗争与新主张

独立画展与印象派命名 跃动的光 流淌的色 捕捉水与风的人

 城市生活与都市少女 舞起芭蕾舞时 挑衅的题材第三节 遥望现代

如果画作“未完成” 悬而不决的诗性 时间的停顿 发现世界

与拥抱生活

第十章 新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第一节 理性分光的新印象

巴黎画展与新印象派的命名 明亮的画面与明朗的秩序 点彩法

 炽烈情感与明艳色泽 顿挫活泼的灰调 “科学的”印象第二节 自我抒发的后印象

向“内”开掘 主观化的客观 意志、精神与幻想的写照 我们

从何处来:原始力量涌动 在自然中寻找结构 开启现代的大门

第十一章 20世纪上半期的视觉艺术 第一节 跨世的革新

资本垄断与艺术观念 反理性主义与视觉反思 心理学与视觉表

现 科技提升视觉体验 新颜料扩展的空间 视觉暂留与动态视

觉艺术第二节 繁杂多相的静态艺术

表现主义的奔放驰骋 形式的重构:立体主义 未来主义宣言 

新绘画:思潮还是革命?第三节 动态视觉艺术:电影

动态造型的第七艺术 愤世嫉俗的达达主义 超现实主义的影像

实验 好莱坞经典:电影视觉技巧的成熟

第十二章 20世纪下半期的视觉艺术 第一节 生活即艺术

极简时代的新风尚 大众的波普 当行为成为艺术 令观念可视

化 有关场地的艺术 影像的思考第二节 后现代的视觉艺术

界限:艺术与非艺术 多义性与随意性 导向争议 信息社会与

消费艺术 链接至超文本 “云艺术” 博物馆数字化 CGI:

真像与拟像

参考书目

后记导论

在视觉艺术成其为一门学科之前,“你需要学习看的技能吗”这个问题简直是没法成立的。大家都会想:“看”这件事还需要学习吗?我又不是盲人,只要是生下来就有健康眼睛的人,睁开眼睛就能看,就会看!

不错,正常人生来就有眼睛,就能“看”。然而,这里有一个概念上的细微差别,即看就是看见吗?看就能看懂吗?报纸上找碴的游戏你玩过没有?你能每次一秒内就发现两幅看上去一模一样画中的五个不同之处吗?同样出门旅行,有人看到美景,有人找到美食,也有人“上车睡觉,下车拍照,回家啥也不知道”,为什么人们“看”的结果如此不同?走进一座博物馆,有人兴奋,有人呵欠,是什么东西让他们的反应差距那么大?

看和看不一样,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从生理的原因看,眼睛的视力好坏、有无弱视或色盲都会影响观看结果;从物理成像因素看,光线的强弱程度、对象本身有无镜面反射或经水面折射的干扰,观看对象是否运动及速度如何等都会影响观看的结果;从观察主体的心理和智力看,有心观察和走马观花的结果不一样,有否相关知识储备的观看结果不一样,情绪和心理对观察结果的影响更大。网上流传着不少号称如何诡异或不可思议或令人震惊的图片,其实是利用一些简单的视错觉原理制作而成,也更证实了直观的图像并不像它看上去那么直白。佛说“一沙一世界”。即便是透过一片普通的树叶,也能让人窥见世界的美好。

现代图像学理论的一个最重要的出发点就是,观看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不少中外知识分子都曾有过这样一种偏见,认为文字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理性的,以为可视的图像恰恰相反,是形象的、非理性的、模糊含混的。这一偏见并没有真正站得住脚的论据,因此遭到视觉研究学者的驳斥。阿恩海姆就认为人类最富有成效的思维都立足于知觉意象的必然性之上,而且思维的主要形式是视觉思维。美国早期著名默片导演格里菲斯很早以前曾经预言,人们将在很久以后才能用电影的方式思考。所谓“电影的方式”,其实就是视觉的方式、图像的方式。鲁道夫·阿恩海姆在现代心理学实验基础之上建立了视觉艺术理论

在人工智能阿尔法狗连胜人类最聪明的围棋手李世石和柯洁,人工智能完败人类大脑后,前国手聂卫平评论AI的棋艺与人类已经不在同一个档次。电脑创作的科幻小说入围日本东京文学奖决赛,电脑开始创作中国古诗,美联社启用电脑自动撰写财经新闻,各新闻机构开始采用电脑软件新闻稿件的消息,说明AI对某些语种或文类的文字语言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可能已经超越了常人的平均水准。人工智能的能力在多个领域一再战胜人类,加之AI学习能力极强又不知疲倦无需休息,其智力水平还在不断提高中。然而,如此“聪明的”电子头脑在识图方面,却与人类相差甚远,仅如几岁孩童,说明图像的复杂程度与识别难度确实远超逻辑性极强的数字与文字。人机对弈

可视的图像是一种语言。画家在画布上、摄影家在底片上、导演在胶片上完成图像,通过可见的图像,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与感情。图像具备自己作为一门语言的基本语素,线条、结构、明暗、色彩组成了图像,再加上运动,再结合音乐声效,图像的表意并不弱于文字。我们听说过一个在梦中见到苯分子排列式的化学家的故事,这使我们得知,人脑甚至在睡梦中也能够用图像进行思维。巴拉兹·贝拉说:“文字不足以说明画面的精神内容,它只是还不很完美(1)的艺术形式的一种过渡性工具。”巴拉兹·贝拉在电影独立艺术论的建树,最终确立了电影作为继古典艺术形式之后的第七艺术身份

中国古人一直推崇视觉语言的表意能力。古人《周易》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立象”意味着惟有通过图像这种直接的视觉呈现的方式,才能足以传达文字所不能传达的意义。庄子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视觉语言在表达“意境”,传达“韵味”方面较之文字是得天独厚,而且视觉语言做到这一切,并不需要长篇累牍,只需一帧图片,有四两拨千斤的优势。朱耷笔下翻白眼的家禽

视觉语言在精确性上也远超文字语言或音乐,在摄影技术进入世界田径锦标赛之前,选手以小数点后的两位的秒数之差到达终点,只能凭裁判的感觉来评定冠军。而今,这种判断自有摄影眼睛去公平公正地做出,在放映现场录像的回放速度放慢数倍之后,图像可以清晰地分判出选手到达时间的毫厘之差。今天,人们既可以通过显微镜轻松地观察到细胞乃至病毒的微观世界,也可以通过天文望远镜窥探到数亿光年之外星尘的奇妙景象。图像语言的观测力的精准程度已至于此,所显示的视觉对象之出人意表也早已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利用特殊镜头拍摄的日冕显微镜下病毒的高清照片

法国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曾经说:“如果我获准从我死后的一百年出版的那些书中进行选择,我既不会选择小说,也不会选择历史著作……我会直接挑选一本时装杂志。她们的想象力告诉我有关未来人类的知识,将比所有哲学家、小说家、传教士或者科学家的还要多。”诚如其言,一个社会中女性的服装,比同时期抽象的经济指数、科技发明、伟人事迹、史书纪录更能清晰地展现那一个时代的文化与精神。唐《簪花仕女图》人像宋《盥手观花图》人像

观察上图中的两位女性,从二人的面部化妆,发型,发饰,服装材质与款式细节(领口、袖口、衫角、裙裾、腰带、佩饰),以及身材体态的差异,大致能够判断出此二图分别属于中国唐代与宋代的女子肖像画。从画像的差异,可以推断出唐以丰腴为美、宋以纤瘦为美的偏好;唐尚华丽富贵、宋崇典雅朴素的审美倾向;唐代性别观念开放,女性对身体更加自信与坦然,宋代理教盛行,女性更受约束,更趋刻板保守;更进一步推断出唐代更少精神束缚、更加自由开放的文化空气。图像作为两个时代文化印象的直观证据,力证我们千年来对唐宋时代文化精神的认知。历史学家们无法用史料和数据支撑起的“大唐气象”,文学家用诗歌、图像学家用绘画却能轻易找到力证。

巴拉兹相信视觉语言是一种全世界共通的世界语言。确实如此。与识数、识字的能力可以学习和培养一样,识图的能力也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作为视觉素养的“看”,不仅仅是一种基于视觉感官的生理能力,更是一种基于认知、感受和思考的能力,是一种需要学习与养成的人文素养。从看不见到看见,从看见到看懂,从对外观的懂到对内在精神的体悟,视觉的素养正是培养人通过观察,了解视觉对象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形成独立的见解,取得创新性发现的能力。在当今这个“读图时代”,视觉艺术是一种强大而有效的手段,通过学习和了解视觉艺术,了解视觉艺术如何呈现知识,传达意义,创建新见解,建构新的艺术文化。在当今信息世界,人们通过提高视觉素养来有效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创造世界,视觉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获得普利策奖的新闻摄影作品,用全世界共通的语言讲述饥饿与苦难

人和动物的区别有哪些?哪一种是最重要的?答案有如下一些选项:A直立行走,B使用工具,C制造工具,D拥有逻辑思维,E拥有丰富感情,F创造艺术。我们选F。《大英百科全书》对艺术是这样定义的:艺术是一种人类行为或行为的产物,旨在激发人的意识和思想——所以艺术可以是行为、对象或传递情感和思想的意图以及创造的集合。除此表述以外,对于艺术,目前世界上并未形成统一的定义。视觉艺术的研究对象是基于二维和三维的视觉物,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摄影、表演、戏剧、电影以及其他涉及视觉的艺术类型。艺术是一种广泛的人类活动,也是高于基本生存的人类活动。视觉艺术帮人类理解世界,发展人类思维,丰富人类情感,激发人类创造性。因此,是否具备视觉创造力,是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隔。

本书对视觉艺术历程的解说始于有人类以来的艺术活动、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类型及其发展的知识的描述,也帮我们建构起人类通过视觉感官建立、传达和接受视觉经验的理性认知,更涵盖了视觉形式的原理、视觉艺术的传播媒介以及人的视觉创造/视觉鉴赏活动三者的互动与勾连。视觉艺术在艺术学与美学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沟通,我们致力于在将两门学科知识进行完整结合的同时建立视觉艺术的历史谱系,努力用视觉艺术的视角填补两者间的空隙。我们相信,视觉艺术不仅为人带来视觉享受,也反哺创造和阅读它的人,它拓展人的艺术鉴赏力,开发人的艺术潜质,帮每个人发现住在心灵深处的那个艺术家,它引导人认识自身的内在创造力,把人塑造为视野更广阔、内心更丰富的人,感性与理性思维结合更完美的人。思考

1.为什么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对于美的视觉对象“视而不见”?

2.为什么人类对AI的思维优势仅在于视觉语言?

3.视觉艺术有何价值?(1) [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29页。第一章 视觉艺术源起

毕加索曾经说:“艺术没有过去与将来之分。”艺术不像潮流,不像时尚,潮流与时尚往往在某一个特定时段里兴盛和流行,却无法长时间被认同,今日流行早晚会变成昨日黄花。艺术是永恒的,只要人类还存在,人类的记忆与认知正常运行,它就永远保有价值,因此任何一个时代的艺术在他的后世都存在意义。事实上,无论是500年前的女红,或是1000年前的绘图,还是上万年前的陶器,过去时代创造的艺术品至今仍然昂贵,它的价值仍然被人铭记,仍会被现在和将来的人们所欣赏。艺术品只有它被创造的时间前后之分,没有价值的时兴与过气之别。1960年代欧美流行的女士发型,如今看来怪异得如同外星人第一节 早期人类的视觉思维与图像创作

人类一直在追问一个有关自身存在与永生的问题:人类会灭绝吗,会从地球上完全消失吗?如果那一天到来,我们是否能够以及如何得以证明自己存在过?为此,历代的人们都用尽自己时代的技巧与想象去努力过。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留下许多痕迹,远有金字塔、地下墓穴,近有高速公路、摩天大楼。每一个时代的人类都想要在地球上刻上自己存在过的痕迹,那么,人类最早留在地球上的痕迹是什么呢?地球上现存神秘史前遗址之一:巨石阵,推测建造于公元前4000年条形赭石(距今70000年前,发现于南非布隆伯斯洞穴)

在南非南部海岸布隆伯斯洞穴(Blombos Cave)里,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人类目前已知最早的“艺术作品”:一块条形赭石。赭石是一种因富含铁元素而呈现为红棕色的石头,是古代人类采集来制作红色颜料的主要材料。在这块赭石的侧面,有着明显被人刻意雕刻或切割的平行线与交叉线条纹,从而形成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几何形状。通常,在考古时如果发现动物或人的肖像,或是有几何形的造像,我们就可以认定这是人类行为的结果。布隆伯斯洞穴里的这块条形赭石,就证明了早期人类的存在。赭石就是人类最早的“画布”,石头上的条纹构成了抽象几何图形,是人类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艺术创作能力的最早显示。无论哪种解释,都印证了智慧生物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印证了地球上人类的存在。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几次突然出现的标准几何形黑方石,均标识着远比人类进步高级智慧文明的存在

一块石块能证实人类存在于某个特定时空,为什么我们就会说它是最早的视觉艺术作品?许多不理解艺术的人进入博物馆后常常也会产生类似的疑惑。譬如:一个半坡出土的破旧罐子,哪里好看?为什么会被收藏?有时甚至展品只是一块破碎的陶片,这怎么也能叫艺术品?它有什么艺术价值?问得好!我们不妨接着追问,同样是陶罐,如果一个放在博物馆的玻璃展示柜里,一个则在淘宝网上被卖家出售,相比之下哪一个更像艺术品?两者的根本差异在哪?博物馆里的陶罐和店里贩卖的陶罐,艺术品的视觉评价标准在哪?

二者谁算艺术品?答案可能简单到我们都懒得做答。可是追究缘由就比较复杂了。除了新旧、质量、价格差别、罕见与稀有程度,我们还可以深思一下它们所代表的意义不同:为什么博物馆里的陶罐会被贴上艺术品的标签、受人瞻仰,而淘宝上的陶罐则没有这个地位?从实用性方面看,淘宝上出售的陶罐可以被人们用来种云竹或是插花,博物馆里的陶罐(尤其是陶片)则早就失去实用价值,但它们上千年依然存在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意义。大量现存的早期人类遗留物证明,人类的这类创作不是出于偶发的灵感,而更可能来自数万年的经验。那些或陈旧或破碎的陶碗、陶盆、石刀、石斧、瓦片,是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逐渐走进狩猎与采集时代、走进文明的遗迹,是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经过祖先们血肉相搏与代代相传的经验累积,才终于被创造出来的,每一样东西上面都留下了一个时代人类为生存奋斗过的痕迹。从实用的石刀到用作乐器的石磬,不知历经了多少世纪?

想象一下:一个个看起来颇不起眼的泥缸子,或许是母亲们为储藏全家过冬的食物犯难,想办法尝试用一把土一把泥亲手捏出来的容器;那些如今看来钝钝的石刀石匕首,或许是父亲们精心选料并磨制了一整年,送给孩子出门防身狩猎用的,或许是给孩子们的成年礼物。这样想来,陈列在博物馆里那一件件冰冷破旧的器物,好像忽然间有了温度。古人留下的用具不再是与我们无关的陈旧的破砖烂瓦,而是一件件满满沁润着人的亲切与汗水,证明着人的勤勉与智慧的无价之宝,变得如此动人。所以说,博物馆之行的意义,不是为了去了解古人生活中器物的细节,也不在于认识这些器物怎样珍贵或价值几何,而是要通过这些器物,使我们对生而为人感到无比骄傲的同时又充满敬意与谦卑,最后帮助人类确立自我认同并激发创造力。这也许就是艺术的最终意义吧?!肖维岩洞壁画(法国,公元前28000年)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西班牙,公元前15000—20000年)

这是法国肖维岩洞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中的壁画,作画的原料有的是现成品,也有的是专门制作。黑色通常来自木头燃烧后形成的木炭,彩色则主要来自土石。远古人类发现了赭石材料的稳定性,将富含铁元素的赭石磨成粉末,加入水或动物脂肪,就能制作出万年不变的鲜艳红色。红色,是原始人类最喜爱的鲜血的颜色,从世界各地的原始遗迹看,红色几乎都是用铁矿石制作的。可以想见,赭石颜料必定是经历过多种材料的数次实验后才从淘汰赛中胜出。

壁画中的动物往往与早先人类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牛羊通常是人类的食物,虎豹则是威胁人类生存的动物。这类绘画采用自然主义的笔触,在实涂的画上不断叠加更准确的动物轮廓线,甚至结合岩石凹凸不平的立面加以处理,往往形象极其逼真。人类学家推断,它们的创作目的,大都是敬奉食物来源,与人类狩猎前后的祈祷、巫术或宗教仪式有关。位于法国多尔多涅河地区的拉斯科洞穴中的壁画(约公元前15000—20000年)

艺术创作中的人体形象,则是人类对自己身体从一无所知到有所认知的表现,展示的是人因对生殖繁衍能力的有所了解而产生的有意崇拜。人类早期“只知其母,不知有父”,对男性生殖能力的无知,使他们对能够生育后代的性别(女性)无比惊异,女性尊崇由此产生。因此,至今发现的最早人体肖像无不是与生殖相关的女性身体(或局部)。

虽然后人不约而同地为这两尊雕塑冠名为“某地的维纳斯”,但显然,这两位与米洛的断臂维纳斯绝不是同一个概念的美人,她们也与当代文明社会关于女性美的想象相去甚远。远古人类用裸女像表达他们对孕期妇女的膜拜:硕大的胸部、丰满的腰臀——一座满载着脂肪的待产女性躯体。“母系社会”这一历史阶段是否存在固可存疑,莱斯皮格裸女像与威冷道夫裸女像至少表明人类对女性神秘的生育力量的深切赞美与敬重,对人类种族繁衍的极度期待与喜悦。莱斯皮格裸女像(猛犸象威冷道夫裸女像(石灰石,公元前25000牙,公元前30000年)—20000年)

人类得以延续的最基本要素有两个:饮食与生殖,即孔子所谓“食,色,性也”。寻找食物,使人类得以生存;两性生活,使人类种族得以繁衍。艺术作为人类有意识的活动,其择定图像的目的、安排图像的手法,都要围绕这两大基本要素展开,都是基于生存欲求的举动。洞穴壁画中呈现的动物肖像,是人类在狩猎求食过程中,反复接触动物形象,熟悉动物形象后产生的模仿。石器、土器、陶器、骨器的出现,都与食物有关。食物存贮工具的出现,更标明人类正从靠天吃饭、迁移漂泊的游牧狩猎时代,走向农耕畜牧的族群定居时代的文明跃进。玉米种的培育驯化

距今大约一万年,人类普遍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迈进。定居的农耕生活和农田开垦对生产工具——石器——的要求更高,更精密的磨制石器从而逐步取代了粗糙的打制石器。从此人类不再全然依赖自然提供食物、“靠天吃饭”,而是开始拥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生活质量改善,也能省下更多时间用于琢磨和改造工具。与之同步的是家畜业和制陶业的兴盛,陶器可以用来储存丰收的农作物以备不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