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秘崇拜心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8 05:11:46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解秘崇拜心理

解秘崇拜心理试读:

内容提要

崇拜心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思维力、想像力等发展的必然。崇拜心理作为人们的精神支柱,是要补充现实中的不足。崇拜心理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犹如心灵中燃烧的熊熊圣火,它使人感到有所寄托,有所期望,有所追求。科学、正确、适度的崇拜心理能够引导人们走好人生之路,并产生正确的行动方向和行为后果,带来美好的人生。“崇拜心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是伴随意识觉醒的认识发展出现的社会心理状态,体现了人类对自我和环境的理解和体验。

第一章 概论崇拜心理

崇拜心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是社会历史发展和人的思维力、想像力等发展的必然。崇拜心理作为人们的精神支柱,是要补充现实中的不足。

■崇拜心理的界定

崇拜心理是人生的精神支柱,犹如心灵中燃烧的熊熊圣火,它使人感到有所寄托,有所期望,有所追求。科学、正确、适度的崇拜心理能够引导人们走好人生之路,并产生正确的行动方向和行为后果,带来美好的人生。

所谓崇拜,《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尊敬钦佩。”另外,英文词典,崇拜是用worship一词来表达的,意思是“①礼拜、礼拜仪式;②崇拜、尊敬、敬慕;③[古]名誉、尊严、威严”。因此,东西方对“崇拜”的解释大致相同。但是,细看英文单词的释义,我们发现,崇拜含有“礼拜、礼拜仪式”的意思。因此,崇拜心理表现形式来源于宗教中的仪式。“崇拜心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有着悠久的渊源关系,它是伴随着人类原始文化的产生而产生的,并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崇拜”是从崇拜自然物而产生的,接着是图腾崇拜、神灵崇拜、水崇拜、附会以超自然力的人物的崇拜、偶像崇拜、英雄崇拜等发展而来的。换句话来说,崇拜的首任对象——自然崇拜本身,就是宗教的一种原初形式,而以后的继任对象,分别都是宗教的一种原始形式。因此,说崇拜是与“宗教和宗教仪式”相关联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崇拜崇拜心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虽然总是与宗教和宗教仪式相关联,但是也逐渐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迹象,特别是当发展与“英雄崇拜”时,其独立性已相当明显。尽管在“英雄崇拜”的社会心理中,仍然有将英雄作为偶像来崇拜的心理和行为,但是作为“英雄崇拜心理”本身,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心理。其中的偶像崇拜成分己降到次要和从属的地位。

下面看看其他的权威性词典对“崇拜”的解释。《汉语大词典》是这样的解释的:“①尊重拜授;②尊崇奉拜;③尊重敬佩。”《中文大辞典》对崇拜的解释是:“尊敬也。”《辞海》对崇拜的解释是:“①尊崇钦佩之至。②宗教的基本要素之一。指对所信奉的精神作(如神、仙、鬼、怪等等表示尊崇而采取的某些行为(身体的动作、喊或唱某些祈祷、赞美词)。目的主要在于对所信奉对象进行感恩和祈求护佑。不同宗教有不同的崇拜对象,如自然宗教有自然崇拜,部落宗教有图腾崇拜,文明社会的宗教有偶像崇拜、神灵崇拜等。故崇拜对象也是对崇教进行分类的依据之一。”

对“崇拜”含义的理解,还有一种解释虽然不严密,但是本质含义突出,也比较准确,这就是苏国红在《嫉妒及其负作用的抑制与转化》一文中的解释:“人在‘现实’与‘理想现实’之间的不平衡状态就是崇拜。”这个解释虽说不是正式为崇拜下的定义,但从本质上阐述了“崇拜”的念义。苏国红在进一步解释“崇拜”的含义时说:“崇拜与被崇拜者之间,一般都具有不可比性,崇拜者能够清醒地看到两者之间的差距。崇拜中表达了人渴望、羡慕、敬佩、赞美、欣赏等情感,体现了希望成功,追求完美的心态。”

综上所述,可以为崇拜下一个不成熟的定义:崇拜是崇拜者对被崇拜者所怀有的一种尊敬、钦佩的情感和心态,一般来说是在两者之间有在不可比的情况下发生的,反映了崇拜者希望成功和追求完美的渴望。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崇拜含义的独立性,特别是排除与宗教的相关性和必然的连带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崇拜心理。

崇拜心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特指在社会印象形成的过程中,由于发生“光环效应”(晕轮效应),而形成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倾向,把认识对象看得完美无瑕,而导致盲目信赖、崇尚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结构。崇拜心理在心理机制上,时常具体地表现为情感失控、情绪狂热、缺乏正常的独立自主精神,片面强调个体的作用并加以神化,未免有失偏颇。“崇拜心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是伴随意识觉醒的认识发展出现的社会心理状态,体现了人类对自我和环境的理解和体验。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状态,其正向效应是,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值得信赖、崇拜的心理目标而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向上的热情和执著追求的意志行为。

人类是学会了使用火才使自身与动物有了区别,因此,人们对“火”的崇拜心理是相当强烈的。

■崇拜心理的根源及其发展

历史上,许多哲学家、思想家、心理学家却曾有过论述。唯心主义者认为崇拜心理是人的一种天赋,是与生俱来的,因而具有不容选择的特性,具有先天性。一些早期唯物主义者由于具有认识的局限性不彻底性也对崇拜心理的解释、论述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从根本上真正揭示出崇拜心理的来源及发展。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崇拜心理是具有思维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素质,它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是人的世界观的体现和反映。心理学研究表明,崇拜心理的形成过程同其他思想意识的形成过程一样,具有阶段性,是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的深刻融合和高度统一。崇拜心理虽然是一种主观心理意识,但它的来源却是客观世界。同其他心理一样,崇拜心理是在人同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中产生,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发展的。

崇拜心理来源于客观世界,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不断深化,崇拜心理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崇拜心理具有历史性、社会性、阶级性。

在人类历史上,人类通过对经验知识的缓慢积累,才从蒙昧、落后、野蛮的社会上开到文明社会的。人类的崇拜心理从低级到高级,从不科学到科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崇拜心理具有两向性心理特征。这种特征既来源于客观世界本身的对立统一性,也来源于人对客观世界认识。下面,我们从认识根源、心理根源、社会根源来探讨崇拜心理的来源及发展。

□崇拜心理产生的认识根源

当人类能把自己从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状态中分离出来,并且能够思考诸如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力达到某种高度时,崇拜心理就随之产生了。

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认识,总是受到一定条件制约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世界体系的每一个思想印象,总是客观上被历史状况所限制,在主观上被得出该思想映象的人的肉体部分和精神状况所限制。”这就是说,每个时代的人类的认识水平除要受到时代的制约外,还受到人类本身认识水平的制约。因为这种认识水平的制约,使人对现实和理想的矛盾、有限和无限的矛盾总是处于一种有限的认识之中。然而人又不甘心于这种有限的认识,总是企图达到对理想的现实和无限的认识。但是由于人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各种真实关系缺乏实际的客观认识,始终对其认识处于一种贫乏状态,人就自觉地,或逐渐自觉地用幻想代替现实发展,用幻想的无限来代替真实的无限,这就是崇拜心理产生和发展的认识根源。

下面具体地从有限和无限的矛盾、现实和理想现实的矛盾来探讨崇拜理产生和发展的认识根源。

有限和无限的矛盾

从人类历史及人类意识的发展来看,崇拜心理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从现实来看,崇拜心理的存在则是人类的一种心理需要和精神支柱。之所以是一种心理需要和精神支柱,因为它是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无限和有限矛盾的一种精神武器。因此,崇拜心理的形成与发展,是有限和无限对这矛盾存在和发展的结果。

本质上人类的存在和理解应该说是无限的,但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处在有限的、现实中的人,面对自我意识和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如果没有一种无限的精神来支撑,就必然处于种种不安和恐惧中。这时崇拜心理就成为解决有限矛盾和无限矛盾的特殊心理。以神灵崇拜心理为例来说:对神灵的崇拜不仅仅是出于人类对自然的恐惧及由此而产生的需要保护的意识。更重要的是,神灵崇拜心理同时体现了人类对于自身局限性的超越,体现了人类提升自己价值的愿望。神灵、上帝等等被崇拜拜对象,都代表着一种永恒,一种无限的终极价值所在。这就是人们对于无限的崇拜,是人类为了克服自身有限性的一种心理需要。人们对神灵的崇拜,表达的是一种力求扩展、提升自己的原望和社会心理。这种用幻想来弥补有限,用超越把握无限,用未来补充现实的崇拜心理,是生活在有限和无限的矛盾中的人类所必需要的,是现实生活所需要的。举个例子:

清代道光年间,江苏丹徒一带举办庙会。赶庙会者摩肩接踵,河面上的行船也增加了不少。一天,一位美貌的妇人坐船来赶庙会。船一靠岸,这妇人付了船资之后,急匆匆举步登岸,可是稍不留神,一只脚踏入淤泥之中。妇人满面通红,又急又羞,抬头一看,近旁有一尼姑庵,于是在众目睽睽下疾行入庵。正在这时,船老大高声叫喊起来:“糟了,这妇人所给船钱一百,却是阴间所用的冥币!”于是急忙往尼姑庵与妇人理论。众人尾随而去。来到尼姑庵,遍寻不见刚才那位妇人。众人议论纷纷,正要诘问庵中尼姑,船夫突然看见观间立像一只脚尽是淤泥,众人大惊失色:“难怪刚才这妇人遍寻不见。”“坐船美貌妇人一定是观音显灵!”船夫惊奇之余,伏地叩首,将冥资焚于炉中。其他人无不合声诵佛,祈求观音菩萨保佑。此后,这一门庭冷落的尼姑庵,香火不断,施主不断。十几年之后,其中隐情外泄:当年的船夫和那位美貌妇人,都被庵中尼姑买通。美妇入庵后,立即将脚上淤泥移于观音足下,自己则卸装改容,躲藏起来了。

这个小故事绝不能纯从“骗人”的角度来理解。如果要说“骗人”,那么庵中所塑的观音像本身就是用人们对偶像迷信来“骗人”的。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巧妙地用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心理来化解有限和无限矛盾的一种方式。按照人们对神灵偶像崇拜心理来说,尼姑庵是不应当“门庭冷落”的,然而尼姑庵确实门庭冷落了,这就意味着本来全为完美的,有无限法力象征的尼姑庵,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处身的“有限”性(被冷落)。为了想恢复它受人无限崇拜的原有作用,尼姑略施小计,用所谓观音显灵的假象,使香客又重新对尼姑庵无限崇拜起来。神灵偶然本身就是幻想的产物,连神灵都是幻想的产物,那么,尼姑想出观音显灵的计策自然是符合对神灵偶像崇拜的心理的。试想,如果观音不灵,何以能使崇拜心理发挥化解有限和无限矛盾的作用。

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人们在看到社会存在腐败现象时,就要不约面同地越发崇拜起历史上的清官,如“包青天”的形象,这实质上也是基于用无限来化解有限的一种心理。社会中有腐败现象,自然就有无能的官吏,这无能的官吏不能制止腐败,就证明其能力有限。而“包青天”的能力是无限的,也就必然能够惩治腐败。所以,人们对清官的崇拜心理,就是用幻想的方式化解现实当中有限和无限矛盾的一种社会心理。

当人们在现实中缺乏一种成功的把握,缺乏信心时,便有可能在精神上产生对超自然力的依赖感。费尔巴哈就把意志与能力之间、原望与获得之间、目的与结果之间、愿象与实现之间、思想与存在之间的对立与矛盾,看成是宗教的前提。因为人在意志、愿望、目的和想象中可以不受限制,但在能力、获得、结果和现实中要受到多种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限制。这种矛盾单靠人的现实力量是不能解决的,但在幻想中能得到解决。崇拜心理与宗教不同的是,随着崇拜内容和对象的不断发展变化,崇拜心理的幻想给人带来了影响,积极的情感是主要的,如对现实中英雄人物的崇拜心理。崇拜心理除能给人以安慰外,还能给人一定的鼓舞和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推动力量。因此,与宗教相比,崇拜心理在化解有限和无限的矛盾中是有许多优越之处的。崇拜心理给人们带来的大量的积极情感,是宗教给人带来的某些积极情感所难以比拟的(宗教带来的大量是消极的情感)。其中主要表现在宗教总是要用固定不变的崇拜对象来慰藉人类的心理。而崇拜心理的崇拜对象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这就体现了这种心理的积极情感是无限的,发展的。而宗教则是有限的,因定化的。

现实和理想现实的矛盾

所谓现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事情,是指人的现存状态、现存环境(其中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一种具有综合性、模糊性特征的客观存在。综合性特征是指人的现存状态、现存环境是各种因素、各方面总和的特征;模糊性特征是指个体对现实的理解是不完全清晰的特征。人不仅仅生活在科学研究的现实中,而且生活在“理想现实”之中。人都要认识现实和理解现实,并概据一定的认识和知识来改造现实。但是,人一来到世界上,就始终生活在矛盾之中,其中现实和理想现实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成为人们似乎永远解不开的情结。那么,而对现实与理想现实的矛盾,人们是怎样去解决的呢?

根据对现实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理解,同时将人们对现实的希望加进去,就构成了“理想现实”。“理想现实”是个体希望实现,但根据目前所具备的条件或自我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尚不可能实现的理想状态。由于人对现实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的不清晰性,所以,“理想现实”就不可能是清晰的。而人对“理想现实”又有一种尽量清晰的愿望和要求,面对着本来就不清晰的现实,却希望有一个清晰的“理想现实”,这不能不是个矛盾。这一矛盾就使人在“现实”与“理想现实”之间产生了不平衡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不平衡状态就是崇拜心理产生的根源。“自然崇拜”是人类最原始的一种崇拜心理,这种崇拜心理的产生,完全是基于人类祖先对原始社会的“现实”不可抗拒,又无法认识强大的自然现象和自然界的变化,而产生不可捉摸的难以控制的感觉,于是对这种外在的自然环境充满了敬畏感和神秘感。这种感觉其实都是对原始社会现实的模糊认识,带着这种模糊认识,在长期的趋利避害的生活中,原始先民产生了多得利、少遭害的理想之念,这种想法、期待、希望,就是原始人类头脑中的理想现实。在漫长的岁月中,对现实和理想现实之间的距离,原始先民是越来越清晰了。这种距离感越清晰,原始先民对理想现实的渴望、敬佩、欣赏的情感也就越强烈,这种强烈的情感心理也就逐渐形成了崇拜心理。

随着原始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逐步提高,以及人类现实状况的不断变化,人们的理想现实也在不断变化,但是现实和理想,二者这间始终处于一种不可比的状态之中,始终让人有一种对理想现实的渴望、崇敬、崇拜的心理。尽管崇拜内容和对象、方式等会有所变化,但是崇拜心理实质都同属于社会心理范畴。

崇拜心理是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物,是伴随着意识觉醒的认识发展出现的意识形态,体现了人类对自我和环境的理解和体验。在生活中,人们始终不满足于有限的现实生活,因此,处在有限的现实生科学研究中的人们,便在现实理性的根基上,借助幻想追求将来可以变为现实的理想。人类自身对未来的崇拜和向往,既构成了人类现实生活的价值基础,又是人类从事现实活动的精神动力和心理安慰。

□崇拜心理产生的心理根源

崇拜是一种主体心理状态。包括情感、认识、意志等,它主要是由对现实的幻想和想象、模仿等心理活动构成的。

在崇拜心理中,心理情感因素是极其重要的。人要维持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当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直接成功的把握时,就有可能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超现实的想象力是幻想力来推测现实的可能发展趋势,得出一种理想的现实,使心理得到一定的慰藉。

就是崇拜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基础。而在长期的想象和幻想中,心理能力也相应地产生了一种促进崇拜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心理机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崇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既有主体对崇拜内容、对象和真实性的信服,也有感觉和个人的需要及实现这些需要的意志。

在众多的心理效应中,晕轮效应和马太效应是最主要的两种。

晕效效应

何谓晕轮效应?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当人在感知事物时,往往会由局部特征去推则事物的整体特征,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完整主观印象。这一过程,恰如从月亮中心点逐渐向外扩散在越来越大的晕轮光环一样,于是就把类似于这种自然现象的心理现象形象地称之为“晕轮效应”。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即特指人的突出特征会象耀眼的光环一样,给周围的人留下深刻、清晰的印象,并由此决定了对其整体性的评价,而其他特征则相对地模糊而降到次要地位。

自然崇拜心理之所以将自然界作为一种完全异已的、具有不可抗拒力与人们相对立,人完全像动物一样屈从于自然,其中就是由于晕轮效应在默默地起着将自然界一引进人类不能征服的现象扩大化的作用。

晕轮效应主要是根据人类情绪迁移性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以偏盖全”、“爱乌及屋”的主观认识心理活动。即人们把一些无关的中性刺激物与具有某些情绪体验的对象结合起来,使得无关的中性刺激物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受到影响,染上同样的情绪色彩。这种心理机制具有普遍性,在各方面都有所表现,是人们的潜意识作用下认识事物的一种规律。

晕轮效应在认识事物中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所认识的对象进行想象和推测,极大地激发人们的主观认识热情,这无疑是崇拜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心理机制。如日本著名影视名星山口百惠,以其私生女艰辛的童年至长大成为影、视、歌三栖明星所创造的“百惠神话”,成为日本人心目中的明星偶像,时刻关注着她的婚后生活。一些狂热的影迷一度以偷取她放在门外的鞋作为纪念物,以解偶像失落之苦。由此例可见晕,轮效应的积极作用在崇拜心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晕轮效应对所认识的对象进行想象和推测的积极作用不容否定,人是这种作用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会产生消极作用,导致认识上的以偏概全。这种消极作用也同样在崇拜心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神灵崇拜的产生,特别是偶像崇拜的产生,就是在晕轮效应消极作用下的产物,即由对自然、图腾的崇拜,将自然作用的威力无限制地进行扩大和泛化,引起对超自然力的无限崇拜,才产生了神灵;由对神灵的无限崇拜,才产生了偶像由对神灵的无限崇拜,才产生了偶像,即认为被赋予神灵形像的泥胎木偶,具有神灵的威力,是强大的超自然力、自然力的代表。对这些偶像的崇拜就是对神灵的崇拜,归根结底就是对自然的崇拜。

综上,晕轮效应有强化第一印象、使其更具有辐射性的作用。但如果一味地无限度强化,就会失去其应有的积极作用,而产生消极作用。因此,晕轮效应有三种特性:

遮掩性:即主要品质对次要品质的遮掩作用。这是由于晕轮效应强化主要品质的特性所决定的,即俗话所说的“一俊遮百丑”。

弥散性:即扩大、泛化作用。晕轮效应一方面对主要品质进行强化,一方面由一种事物推及到另一种事物,形成对某一主要品质扩大、泛化到所有事物中去的倾向。

定势性:对主要品质的主观的认同,会构成人们的一种心理定势,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沿着主要品质的方向发展下去,形成主要品质的唯一正确的定势。人们常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对情人的美好感表情成了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观察情人的各种品质时,就会觉得情人处处是美的,这就是无形中掩盖了情人的缺点和不足。

晕轮效应在崇拜心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默默地、顽强地发挥着作用。晕轮效应的作用是崇拜心理理想现实产生的心理基础,也是理想现实完美化的重要主观因素,也是理想现实固定化和偶像化的重要定势结果。

同时晕轮效应在崇拜行为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激发人们的崇拜心理,扩大、泛化人们的崇拜心理。如果不注意控制,还会使崇拜心理狂热化,以至达到盲目和盲从的程度。因此,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必要对晕轮效应进行适当的调控,以使人们的崇拜心理和行为在科学、正确、适度的心理轨迹上健康发展。

对晕轮心理效应能否予以调控,关键在于能够以客观标准来检验主观心理认识,不要一味地迷恋于单纯的主情感之中。同时还要注意拓宽思路,注意运用反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方式来调整主观认识。

马太效应

英国哲学家罗素有一次来中国讲学,听讲的多数是社会科学工作者。罗素登上讲台,先提出一个问题:“2+2=?”虽然连小学生都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但是,在场的人都这样想:罗素是世界知名的哲学家,他提出这个问题必然有深奥的意图,不是张口就可以回答的答案。于是面面相觑,无人回答。还是罗素自己说:“2+2就等于4嘛。”这件事告诉人们,对名人的迷信,会束缚人的思维,扼杀人的智慧,有时竟会使人连最简单,最明确不过的事实都不敢认知,更不用说独自提出自己的新见解了。对名人的迷信实际上是一种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美国科学学会学的奠基人罗伯特·默顿曾仔细研究过这一社会心理现象。《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主人将不同的本钱分给三个仆人,让他们出外谋生,一年以后论成绩赏罚。一年后,主人对赚得多的仆人,让他多得有余;对赚得少的仆人,让他什么也没有。他将这一社会心理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后为人们所说的“名人效应”、“明星效应”等等,都是对这一社会心理现象的一种概括。这种心理也是崇拜心理形成和发展的一种重要心理根源。人们之所以崇拜“理想现实”,而不崇拜“现实”,其实就是基于“马太效应”这样一种具有普遍影响的社会心理状态和机制。

按照默顿的解释:“马太效应”就是指人们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大人物所做出的贡献、给予的荣誉要越来越多;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小人物,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意指荣誉带来更大的荣誉,成功会产生更多成功的增殖效应。

现代大众传媒为了商业目的,不断推出明星,并千方百计地加强明星的马太效应,以提高他们在大众心止中的地位。追星族之所以会对明星产生一种势不可挡的崇拜心理,正是来源于这种社会心理效应的作用。以及大众传媒在这种心理效应的指导下所渗进的商业目的和行为。一个明星的名望霸占多,他在追星族中产生的魅力也就越大,也就越发地引来更多的崇拜者。由此看来,马太效应是崇拜心理形成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基础。

泰国报纸上有一篇题为《名人:没有政权的总统》的文章,文中说:“名人的魅力能叫人做到他穿什么,你穿什么;他吃什么,你吃什么;他说什么,你说什么;他离婚,你也离婚……”此文的观点在某程程度上明确了崇拜心理的心理基础及诱因。这种诱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带有直接性。如:中国著名作家柳青以其名著《创业史》而蜚声国内外文坛。“文革”中他的《创业史》第二部手稿被抄走后,柳青万分着急。这事被当时的一位“红卫兵小将”知道了,他怀着对柳青敬仰和崇拜的心情,四外奔波,终于在抄家的物质中发现了装手稿的小皮箱,他冒着危险,把它转移了,然后悄悄地送给了柳青。这位红卫兵小将可以说对柳青不了解,仅仅是因为柳青的名著《创业史》诱发他的崇拜之情。而且,由对作品的信服,又诱发了对作品创作者本人的信服。由对作者的作服和崇拜,又产生了为作者寻找丢失手稿的壮举。而这一系列心理和行为,某种程度上说,都是基于“马太效应”这种社会心理。

马太效应的重要心理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崇拜者本身的曲折的逐名心理。追求名声,希图出名的心理倾向,使绝大多数无缘成为名人的人,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前面产生了心理失衡。失衡的心理需要平衡,既然通过媒介设法了解或知晓名人,可是通过仿效名人,或许缩短了一些与名人的距离感,就能使失衡心理得到一些补尝。由此看来,崇拜心理受马太效应这一社会心理形象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马太效应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即容易使人陷入一种消极的盲目崇拜心理之中,就象前面所述“2+2=?”的例子,但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某消极方面的影响有待于整个社会思维水平的提高。在现实社会中,对马太效应的消极影响进行适当控制,对于正确对待崇拜心理还是十分有益的。崇拜心理的盲目性和狂热性有时是直接来源于马太效应的消极作用的,因此,通过对马太效应的调控,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崇拜心理的盲目性和狂热性进行适当调节的,从而产生积极的作用。

□崇拜心理产生的社会根源

当人类从原始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后,人们除了面对自然环境中自然现象强大危害的恐惧,还要面对阶级之间的压迫、剥削、斗争,而这些危害的恐惧比自然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还要残酷。在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双重压迫下,一方面是对双重压迫感到苦不堪言;一方面仍然对自由、幸福怀有一种崇尚的心理。现实的阶级斗争又使他们难以尽快摆脱这双重压迫,在这种残酷的现实面前,他们幻想有一种理想的现,能够解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在他们没有找到根本的出路之前,他们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超现实的力量上,斯大林曾有过精辟的论述:“劳动者数十次、数百次地企图推翻压迫者,使自己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但是他们每一次都遭到失败,受到侮辱,不得不退却,不得不把委屈和耻辱、愤怒和绝望埋在心理,仰望茫茫苍天,希望在那里找到救星。”面对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压迫这时候,人们可以使自己心理得到解脱的方法,就是对理想现实的崇拜心理——神灵和偶像。神灵崇拜心理和偶像崇拜心理是自然崇拜心理和图腾崇拜心理的发展,其中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进也有阶级社坐的独有特征,即人民的崇拜理想现实的心理,也被统治阶级用来作为奴役人民的意识和工具。如历代统治者对关公的推崇就是一例。

关羽在历史上实有其人,但当他在公元219年被吴将潘璋、马忠斩于临沮后,370多年姓字不彰。在《世说新语》等魏晋南北朝的野史杂记中,记载故事最多的人物是曹操、诸葛亮等,基本上没提到关羽。公元593年,天台宗智岂页大师前往荆州玉泉山,因感关羽之事,对提高关羽的知名度起了很大的作用。自此以后,关羽之名逐渐为人所知。公元1014年,关羽、出生地解州盐池水减盐少,一伙臭名昭著的奸臣相互串通,搬弄出的一场装神闹鬼的闹剧,却使关羽的地位蒸蒸日上。同时也引起了最高统治者皇帝对关羽名声的重视,历代统治者纷纷敕封关羽。这期间所谓关羽的书信、手迹等,也突然不知从什么地方冒了出来,加“苍天常生好人,原人常行好事”这类的篆文等。又有关羽《忠义经》十八章刊刻流行。此后,元朝、明朝统治者也对关羽倍加崇奉。到了清顺治九年,统治者加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统治者之所以对关羽崇拜现象如此提倡,是因为民间关帝信仰日益深入人心。于是他们认为有机可乘,就因势利导,借对崇拜关羽的提倡,而误导人民对他们统治本身进行崇拜、信仰。

对关羽的崇拜不但一开始就与宗教迷信交织在一起而且与统治阶级意志和目的交织在一起,最终成为统治者统绐人民的一个工具。

当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虽然有了空前发展,但是社会力量对于人们来说,仍然是不可捉摸和难以应付的。特别是面对资本这样一种盲目的势力,就更令人感到困惑和恐惧,就更是让人神化的异已力量。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英雄崇拜心理和金钱崇拜心理存在和发展更深刻、更根本的原因。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英雄崇拜心理、金钱崇拜心理可以说达到了顶峰。英雄崇拜和金钱崇拜心理却使社会的通货膨胀骇人听闻:191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一个时期,资产阶级政府为了把战争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转嫁到广大劳动人民身上,于是大量发行货币,引起不少国家的通货膨胀。其中德国纸币马克甚至到了连印钞的纸费都换不回来的地步,数以亿计马克还买不了一把胡萝卜。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社会一片混乱。中产阶级和工人艰辛一生所得到的积蓄都化为乌有,人民忍饥挨饿,怨声载道。纳粹头目希特勒趁机招摇撞骗、蛊惑人心,窃取了国家政权,建立了法西斯独裁统治,成为制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祸根。这位法西斯独裁者、纳粹总头目希特勒,就是靠对个人英雄的崇拜而爬上独裁的宝座,给全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

崇拜心理的社会根源往往与一定阶级和阶层的兴趣密不可分。资本主义社会中之所以对个人英雄和金钱的崇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就与资产阶级在社会中地位的逐渐上升紧紧相连,而又与本阶级的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的本性直接相连。

崇拜心理的社会根源又与认识根源紧密相连,互为因果,两者的共同作用使人类形成了崇拜这种社会心理。而在阶级社会中,认识根源往往带有阶级的烙印,这是决定崇拜心理内容、对象和方式的重要因素。

■崇拜心理与类似心理之比较

□崇拜心理与羡慕心理比较

为了多方位、立体化地对崇拜心理进行研究和探讨,将崇拜和羡慕进行比照认识是不无补益的。

羡慕,按照一般的解释是: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但是也有另一种解释,《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则是:“羡慕[动词]:对(另一个人)的幸福、成就、名望方面的优越性或拥有同样的好东西,希望自己拥有(另一个人拥有的东西)。”不管是哪一种解释,崇拜与羡慕都有很多不同之处,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心理状态不同

心理状态是介于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既有暂时性又有稳固性的某种综合的心理现象。心理状态好比心理活动的背景,一切心理活动的进行都要受主体当时心理状态的影响。因此,在不同心理状态下,心理活动的表现规律有所不同。心理状态兼有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的特点,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但它既不像个性差异那样持久、稳定,也不像心理过程那样流动、变化、起伏,它一经产生就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天,甚至几个月或几年。心理状态具有完整的结构,它是人的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形式。从心理状态的持久性、稳定性来说,如果羡慕心态能持续几天或几个月,那么崇拜则要从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持续时间上起步。也就是,崇拜的心理状态从一起步就要在持续时间上比羡慕要长几十倍甚至几百倍。二者在持续时间上根本不可能相比,没有可比性。

就综合的心理现象来说,崇拜的心理状态是建立在对被崇拜对象的综合心理认识基础之上的。被崇拜的对象不是在某一方面,或某几个方面上的优越而受到崇拜的,而是从综合的整体上受到崇拜的。羡慕则根本不同,只是由于被羡慕者在某几个方面,或是某一个方面,甚至是一时的突出之举也能引发羡慕者产生羡慕之情。而且,羡慕者同时还具有被羡慕者羡慕之处。羡慕者和被羡慕者的地位是随时(有时是同时)可以互换的。二者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完全可以通过互相羡慕对方的长处,而取得共同进步的结果,即互惠互利。而崇拜者和被崇拜者间却永远不可能有这种关系,崇拜者和被崇拜的关系和地位是不可能变换的。这种心理状态的截然不同决定了崇拜和羡慕本质上的区别。

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有时人们容易将崇拜和羡慕相混淆。这主要是因为二者虽然有本质的区别,但也有相同之处。如羡慕和崇拜在心理状态上同属于肯定心理,即对所羡慕心态又是崇拜心态的基础。虽然羡慕和崇拜是建立在同一心态基础之上的,但二者并不表现为程度的不同,即并不表现为羡慕心理的累积而转化为崇拜心理的过程,而是具有本质不同的两种心态。这是认识羡慕与崇拜二者之间区别的最关键一点。

心理机制不同

羡慕和崇拜的心理机制也是截然不同的。羡慕的心理机制在于使羡慕者对被羡慕者的优越之处产生兴趣,引起学习的欲望,产生一种竞争的心理,从而赶上或超过被羡慕者的优越之;或者是仅仅引发对被羡慕者优越之处的兴趣,或是欣赏的心情。而崇拜者的心理机制则根本不同。由于崇拜者和被崇拜者之间的不可预知的遥远距离感,使崇拜者对被崇拜者产生一种永远的尊敬,或是无条件的尊敬和钦佩。其中也有向被崇拜者学习的心绪,但却只能是学习而已,不能缩短二者之间的相差距离。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遥远的距离感,很可能产生消极、失望的感情。这种消极、失望的感情不是通过沮丧、悲观表现出来,而往往是通过情感失控、情绪狂热、缺乏正常的独立自主精神的极度崇拜行为表现出来。由此产生将被崇拜者神化、偶像化的情绪。

当然,随着崇拜心理的世俗化,如将对英雄的崇拜转化为对传媒英雄的崇拜,一方面使崇拜者的心理机制朝着现实化的方向发展,试图将崇心理转化为羡慕心理,但是崇拜心理终归是崇拜心理,即使崇拜心理再世俗化,也只能是停留在崇拜的心理层面上,而一旦冲破这一层面,崇拜也就异化为羡慕了。

随着人类心理功能的不断发展,人们即需要一种与长时、稳定的心理状态相适的心理机制,也需要一种与短时、变化的心理状态相适应的心理机制。崇拜心理的世俗化(当然是取其现实化、实际化的含义)、羡慕心理的崇高化二者的有机结合,也许能产生一种新的社会心理,但绝不是二者简单的算术相加,而是科学的有机结合,而且将与羡慕心理、崇拜心理并存的一种新的社会心理。但这将取决于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科学的高度进步,及人类心理、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同时也取决于人们情绪、情感细腻化的程度。

心理功能不同

崇拜和羡慕相比,在心理功能方面也是截然不同的。

崇拜心理的心理功能是为人们在行为中树立一种规则和指南。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崇拜心理是在客观上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系统调控,而羡慕则是在微观上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精细调节。通俗一点说,羡慕只负责一时一事的心理调节和把握,而崇拜则是对人的一生或是对几代人的社会心理的一种原则性导向。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或者是某种角度上说,崇拜是对羡慕的一种导向,而羡慕则要受崇拜的引导。崇拜和羡慕各以其独立的社会心理功能相对存在,各司其职,既不能相互替代,又不能各行其事。

根据上述所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崇拜心理和羡慕心理是两种有质的规定性的不同社会心理。其中的主要区别是:崇拜心理是成长时的、稳定的心理,而羡慕则是短时的、处于变化中的心理,二者具有一定互补关系,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各自发挥着独特的心理功能。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请看下面这段实例:

叶健民在《信念》一文中有过这样一段记述:“在这次战斗中,我有两位党员同乡英勇牺牲了。失去好同乡的悲痛引发了我被逐出敢死队的屈辱,悲痛和委屈一齐袭上心头,我忍不住嚎啕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连用拳头猛捶班长的胸部,把我肚子里的气一古脑儿发泄到他的身上:‘呜……都怪你,为什么不让我上?……’”“班长一把紧紧地搂住我,任我在怀里又哭又打,一声也不吭,只有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淌个不停……”“不知过了多久,等渐渐安静下来,班长才疼爱地扳起我的脸,边抽泣边解释:‘健民啊,不是我不让你去,实在太危险啊!……这种时个,我们党员不往前冲,哪个冲?’……”“打那以后,我开始崇敬起吴政委和班长这些共产党员了,从心眼儿里佩服他们……”

这段途述文字中,人物间感情中的“崇敬”和“佩服”是基于一种什么心理呢?说是“崇拜心理”,又显得有些不够。说到“羡慕心理”似乎又弱了点。这就是说,在从“羡慕”到“崇拜”的心理距离间,有一种比较复杂而又有些难说清楚的心理过程。这也就是说:①崇拜和羡慕的心理距离是很大的,还有多种介于二者之间的心理状态。②崇拜和羡慕之间的种种复杂心理是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是“羡慕”还是“崇拜”的,这就进一步说明了崇拜和“羡慕”是两种截然不能混淆的社会心理。

对于崇拜和羡慕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理的认识,有助于对崇拜心理有一个多侧面、立体化的认识。这就能在某种程度上清除人们将羡慕心理误解为崇拜心理,从而降低崇拜心理应有的价值和地位。

□崇拜心理与嫉妒心理比较

如果说崇拜和羡慕是在同一向度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心理,那么崇拜和嫉妒则是在两个相对相反的向度上截然不同的社会心理。

嫉妒同崇拜一样,也是一种古老的心理,意识现象。在中外历史和现实中,对嫉妒心理的解释颇多。在我国的释义辞典中对其解释也颇多,其中就有:“嫉”的意思是憎恨比自己好的人。“嫉”是埋没贤良的人。弗兰西斯·培根则认为:“当一个人自身缺乏某种美德的时候,他就要贬纸别人的这种美德以求实现两者的平衡。”大体来说,人们普遍认为,嫉妒就是因别人在某些方面优越于自己,而自己又不甘心别人的这种优越性,从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不服气到怨恨等组成的复合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含有很大成分的憎恨心理。

那么,崇拜心理和嫉妒心理在本质上的区别究竟有哪些呢?

可比性和不可经性的本质区别

一般来说,嫉妒心理是指由于别人在某些方面优越于自己,而自己又不甘心这种优越,从而产生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其中以怨恨为核心。嫉妒与被嫉妒者之间,是有可比性的。虽然二者之间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显然不是太大的,而且在一般情况下说来,嫉妒者如切实努力奋斗是可以赶上被嫉妒者的。但是,在嫉妒者看来,虽然有时明知道自己与被嫉妒者间有一定差距,由于强调种种菲须有的客观原因,看不见,或是根本不想承认自己与被嫉妒者之间的差距,嫉妒者便会产生怨根、不满,并千方百计地想以平空否定被嫉妒者的优越之处,而使自己的失衡心理得以平衡。而嫉妒心严重者,则不惜造谣中伤,甚至杀人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感。所以,英国哲学家休漠曾说:“不是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远远不成比例,反而是我们的相互接近。”这就是说,嫉妒心理的产生倒不是由于“差距”,反倒是由于“接近”。即嫉妒者只嫉妒地位与他相等,性质与他相同的人。

三国时曹操的主簿杨修聪敏过人。一次,曹操在梦中杀了侍卫,别人都以为曹操真是梦中杀了侍卫。只有杨修在埋葬那位侍卫时叹息地说:“不是丞相在梦里,而是你在梦里啊!”

曹操占领汉中之后,想进一步讨伐刘备。但是没有什么进展。要守汉中,又不会建树什么功业,进退两难。曹操发出的口令只是“鸡肋”二字。官员们没人知道这两个字是何意思。杨修说:“鸡肋这东西,吃起来没味,扔掉又觉得可惜。曹公的意思是说撤兵的主意定了。”于是在军营私下告诉大家整理武器行装。没多久,曹操果然下令撤军。

杨修由于多次道破曹操的心计,遭到了曹操的嫉妒、愤恨。终因为曹植作“标准答案”而遭杀害。

上述这个历史实例便充分说明了嫉妒者和被嫉妒者之间的关系。杨修之所以被杀,就是因为在计谋上与曹操相比,略高一筹,曹操对此不能忍受,为了达到没人能超过他,便采取了杀人的方式,以使自己的失衡心理得到平衡。

与嫉妒心理相反,崇拜者与被崇拜者之间,存在的是不可比关系,即崇拜者能够清醒地看到两者这间的距离。而且这种距离是不可超越的。崇拜者正是从内心承认和认可了这种不可超越的距离,才产生了崇拜心理,即通过承认这种不可改变的不平衡状态而产生了崇拜。

可以赶上超越对方会产生嫉妒心理,而不可以赶上或根本不可能超越反而会产生崇拜心理,这是人类心理机制复杂性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复杂性表明,人类的心理机制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呈现着非线性心理机制,即不能以简单的因果关系来认识心理机制。否则,就会陷于形式逻辑的误区。

消极心理和积极心理的本质区别

嫉妒心理是一种消极心理。嫉妒者与被嫉妒者间的差距原本是不在的,通过自身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赶上或超过被嫉妒者的。但是,嫉妒者采取的却恰恰是与这种客观现实和可能相反的心态,即认为别人的成功就是自己的失败,不能容忍别人获得自己未获得的东西;而且进一步错误地认为,只有使别人无所作为去所得,才能避免自己的失败。而要战胜这种挫折感,化解内心的不平衡,必然会产生破坏性动机。这种破坏性动机会表现出这样的消极愿望:希望、祈求、幻想别人失去所得,而且有时会表现出鱼死网破的共同毁灭的心态。

崇拜则是一种积极心理。崇拜者并不产生沮丧、灰心、自暴自弃、自惭秽等消极心理,而是滋生一种崇尚、敬奉的积极心理。崇拜心理虽然是一种甘拜下风心理,便却并不否认被崇拜者的积极作用,反而在主观上泛化和扩大崇拜者的光辉形象,以使被崇拜者有更多的崇拜者。这对于激发人们积极奋进向上,向崇拜者学习,向崇拜者致敬,无疑是有着不可否认的积极性的。

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问题,即为什么嫉妒者和被嫉妒者之间的相差距离不大,反而会产生消极的嫉妒心理,而崇拜者和被崇拜者之间距离很大,却产生了积极的崇拜心理呢?

因为,积极心理和消极心理的产生,并不以人们之间的差距大小为生发源,其根源在于人们是以何种主体认识来对待人们之间的差距。如果能以热情向上的主体认识来对待,那么就会生出积极心理,如果是以消极的主体认识来对待,就会生发出消极心理。这里顺带提及的是如何认识崇拜心理的积极性的问题。崇拜心理的积极性是有其局限性的,而且这种积极性是一种主观积极性,至于其客观上能否有积极效果,就要看这种主观积极性是否科学适度(关于这个问题还要辟专章予以说明,在这里仅简单提及)。如果所崇拜的对象发生错误,那么这种积极性越高,客观效果也就越糟。既或崇拜对象正确,如果主观热情过高,无限地泛化和扩大化,超过了一定的度,那么客观效果也必然会与主观愿望相反。因此,对于崇拜心理的积极心理作用不能不加以具体地分析对待。特别是要注意防止其盲目性和狂热性。

但是,崇拜心理积极性的有限性改变不了积极性的本质心理属性,而嫉妒心理则属于消极心理。所以二者在心理属性上的区别是一种本质区别。

■崇拜心理基本类型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曾先后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崇拜心理。对于崇拜心理类型的研究和探讨,目的不在于划分出多少种类型,而在于通过类型的划分,从各个不同角度深入认识崇拜心理的机制和功能,特别是崇拜心理的现实功能和现实需要。这就会引出对崇拜心理的正确把握,和对崇拜对象的科学选择的问题。一个人选择何种类型的崇拜心理,这是个人的权利。人的权利意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不是抽象的自然产物,也不是纯粹的个人愿望行为。事实上,这种权利意识只有在人们已经够能够明显地把某种崇拜类型归属于自己的名下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因此,深入研究崇拜心理类型就成为提高崇拜心理素质的必不可少的一环,而且是一个既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又具有直接现实价值的重要课题。

下面仅就几种有代表性的划分标准和根据来谈一下。有些划分标准和根据由于在有关章节已有相关论述,就不再作展开说明。而对于有关章节中没有涉猎的类型,则予以详细评说。

□科学崇拜心理和非科学崇心理

从较为严格的意义上说,只有以崇拜对象产生的根源作为分类的依据,才可以看到这种崇拜对象与客观实践的关系。那么,崇拜对象的发展、变化、功能,都可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从而可以更好地判断一些崇拜心理的发展过程及未来前景。

所谓崇拜对象的产生根源,归根结底,就是崇拜心理的来源问题。之所以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不同的阶级,甚至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崇拜心理,主要是崇拜心理的来源不同。因此,可以根据崇拜心理的不同来源,将其划分为科学崇拜心理和非科学崇拜心理。

科学崇拜心理

科学崇拜心理承认崇拜心理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对客观世界认识和改造的一种心理方式。因此,科学崇拜心理都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是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客观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科学崇拜心理的崇拜内容、对象及方式方法,一般都是从客观存在着的普遍现实出发,通过一系列的理性判断和推理、概括而总结出来的。并且始终依据实践的检验而修改、发展和完善。当然,从崇拜心理的特殊需要来说,任何崇拜心理都需要客观现实,从客观现实出发,经过科学的理性思考,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幻想,而不是平空想象或是无根据的随意幻想,更不是按照主观意志去达到一种什么特殊的目的。而且,科学崇拜心理的幻想和想象还要随时受客观现实的检验而不断加以修正,以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

科学崇拜心理可以引导人们逐步达到人们所渴望达到的理想现实的目的。因此,科学崇拜心理不但在各个阶段起到鼓舞人们斗志,慰藉人们心灵的作用,而且在现实性上就给人们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前程和科学的道路。

科学崇拜心理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推动力。科学崇拜心理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精神动力,总要代表历代人类的进步意识形态和先进阶级的利益,鼓舞人们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总而言之,科学的崇拜心理是实实在在的,是基于人们周围存在的客观现实,并从中分析和概括出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给人指出一条逐步达到理想现实的追求目标,是人们对无限的追求的一种心理力量。科学的崇拜心理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不需要诱人的许诺,需要的是使人们看到光明的前途和经过切实努力可以达到的崇高目标。科学崇拜心理总是与适度的崇拜心理相联系而存在的。任何科学崇拜心理如果对其内容和对象崇拜得超过了限度,出现狂热的心态,都会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其反面,而成为非科学崇拜心理。

非科学崇拜心理

非科学崇拜心理是主观幻想和想象的产物,它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歪曲和错误的反映。非科学崇拜心理是一种麻醉剂,它会消磨人的斗志,使人在盲从和狂热的心理状态中逐步走向虚幻的世界或者是歧途。

从本质上说,非科学崇拜心理是一种违背客观现律的,来源于主观臆造或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极为有害的心理。非科学崇拜心理的谬误性是十分突出的。因为非科学崇拜的内容和对象以及方式方法,都是从广泛的假设和先验的普遍原则出发,主观唯心地演泽出来的,而且一旦形成崇拜信条,就企图千古不变。非科学崇拜心理不是从客观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东西,是无法以接受客观实践的检验的。

非科学崇拜心理并不能引导人们到达理想的彼岸。由于非科学崇拜的内容和对象是一种纯粹虚幻的现实,所以,它也不可能在各个发展阶段向人们提出科学信条。最终只能将人们引向虚无。

非科学崇拜心理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因为它是与愚味、落后甚至是反动的意识形态相连,是一种束缚和禁锢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

□群体崇拜心理和个体崇拜心理

按照崇拜心理的形成过程来说,群体崇拜心理的形成要早于个体崇拜心理的形成。因为,早期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极为低下,个人不可能单独抵御来自自然的侵袭。只有依靠群体的共同智慧和力量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在人类早期,先民们所能具有的崇拜心理都是以氏施和部落的共同崇拜心理为自己的崇拜心理的。随着人类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抵御来自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侵袭能力的增强,使崇拜心理逐渐显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来,也只有在这时,才形成了个人崇拜心理。

群体崇拜心理

群体是指具有心理交互影响的、结合紧密、有一定组织形式和活动目标的人群。群体需要是指群体存在和群体事业发展的需要。与个人需要相对应,群众需要共同的信仰和基本一致的思想基础。这是群体需要的前提。

在阶级社会中,群体都具有阶级的属性。因此,群体需要也往往带有阶级的性质,特别是与思想需要的密切联系的心理需要,就更是如此。

群体崇拜心理,是以共同活动产生共同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共同感情。这种共同感情,是诸如群体规范、群体特点、群体价值和群体目标等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而形成的一种信同感。这是群体崇拜心理产生凝聚力的动因和源泉,是维系整个群体的一种纽带。

应当说明的是群体崇拜心理绝不是个体崇拜心理的简单集合式相加,而是整个群体的一种共同追求。这种群体崇拜心理一经认同,就会使整个群体保持基本一致的心境,使一切群体成员变得十分接近,从而使得群体得以巩固和发展。自然崇拜心理、图腾崇拜心理都是群体崇拜心理。虽说在图腾崇拜中有多种图腾崇拜物,但是,每种图腾崇拜物都有其固定的崇拜群体——氏族和部落。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当人类要处理的主要矛盾不再是来自自然,而是来自人类社会时,群体崇拜心理内容和形式也发展了巨大的变化,崇拜心理的个性特征也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鲜明。当发展到英雄崇拜时,个性特征就越发明显。特别是当个人英雄崇拜心理十分突出时,个体崇拜心理的色彩也越来越浓。而当崇拜心理的世俗化倾向越来越严重和普遍时,个体崇拜心理就越来越得到充分的发展。个体崇拜心理的突出,无疑是对群体崇拜心理的一种分化。但是,个体崇拜心理发展并不影响群体崇拜心理存在,而只能使群体崇拜心理的内容、对象和方式越发丰富多彩。

个体崇拜心理

个体崇拜心理是以个人需要为基础的。个人需要,即个人为了生存、发展、延续后代和实现某种目的需要,是与群体需要相对应的一种需要。个体需要是人类整体需要的前提和基础。

个人需要的特点是,由于每个人的认识、爱好和所处条件的不同,需要的内容,特别是精神需要的对象的差异性很大。个人需要的内容也同样由所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意识形态状况决定。

个体崇拜心理的形成一方面以个人需要为基础,同时也是个人人生价值实现的一种表现形式,如发生在14世纪末到16世纪末的欧洲文艺复兴,其实质是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发展。人文主义精神要求人的尊严,要求人性解放。人自身的存在就是最高的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自由意志和建立英雄的功业。这表明人所崇拜的英雄已不需要从神灵那儿去获得光环,人们所推崇的价值也不必从上帝那儿得到依托,人本身就是宇宙精华。这一时期出现的路德的宗教改革则提出“因信称义”,认为人的获救完全是在于他个人的信仰,而不在教会和教士,因为信徒的信仰是个人的事,是任何人无权干涉、不可强迫的。在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自己崇拜心理的主宰。

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开始感觉到机器大生产跟资本主义所倡导的个人自由之间的悖论。自我的感觉占据了首体,个人被认为是独特的,具有自己的抱负,生命获得了更大的神圣性和宝贵性,促进个体生命成了绝对值。

精神生活需要的丰富性、多样性和高尚性,能使人生充满绚丽的色彩,能使人进入更高的境界。人作为一个有思想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崇拜对象,是一个人主体性的体现,也是他的存在的确证,表明他是一个真正的独立的个体,一个现实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崇拜心理的充分发展,使人们的崇拜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心目中所崇拜的英雄都是具有非凡个性的,毫无社会背景(或自觉抛弃社会背景)的自我奋斗的人物。也就是说,个体崇拜心理的发展,使崇拜的英雄都带上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从崇拜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分析,个体崇拜心理的真正形成,无疑是英雄崇拜心理形成时期,特别是在资产阶级所提倡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风糜社会之后。无论如何,个体崇拜心理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充实了群体崇拜心理的内容、对象和方式,同时也意味着人的社会独立性的增强,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人类思想发展的一种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个崇拜心理是离不开群体崇拜心理的,这如同个人不能离开社会群体独立生活的道理是一样的。因此,作为一个单个人,应当既有个体崇拜心理,也应有群体崇拜心理。

个人崇拜心理和群体崇拜心理的关系

个人需要与群体需要、社会需要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在群体化、社会化迅速发展的今天,首先要承认完全为自己而生存和发展的人在客观上是不存在的,纯粹的个人需要也是不存在的。个人需要与群体需要、社会需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制约。个人需要的绝大部分内容正是群体和社会需要的组成部分。不能把个人需要仅仅看作是个人的事情,但是个人需要在任何时候也都不能被否定或替代。无视、限制或扼杀个人需要是文明社会所不容的。

个人崇拜心理包含着群体崇拜心理,群体崇拜心理则是个体崇拜心理的集中体现。毫无疑问,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的个性应当得到充分的发展,个体崇拜心理也应当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个体崇拜心理的充分发展并不意味着可以完全脱离开,或是不体现群体崇拜心理。恰恰相反,个体崇拜心理无论如何发展,都应是群体崇拜心理的具体个体体现,而不是纯粹单一的个体崇拜心理。而群体崇拜心理的发展,也应以个体崇拜心理的发展充分体现出来的。

但是,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对于个体崇拜心理和群体崇拜心理的关系,往往由于某种认识上的偏见,而产生一些这样那样的不正确认识。如,在有些人看来,个体崇拜心理与群体崇拜心理是对立的,不能相容的。持这种认识的人往往认为崇拜心理的个性特征是主要的,只有充分体现个体需要的崇拜心理才是有价值的,才是有实际意义的。而群体崇拜心理则是强加于人的。也有人认为,只有群体崇拜心理理才具有真正的社会价值,个体崇拜心理应当无条件服从群体崇拜心理。其实,这两种认识都是形而上学的认识,都是由于只看见了个体崇拜心理和群体崇拜心理的区别和对立,而没有看到二者的统一和相互转化所至。不管是哪一种认识,都是极为有害的,一方面有害于个人价值的充分发挥,一方面有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自然、图腾、神灵、偶像、英雄崇拜心理

从崇拜心理的衍化过程来划分崇拜心理类型,可以将崇拜心理主要划发为自然崇拜心理、图腾崇拜心理、神灵崇拜心理、对附会以超自然力的人物崇拜心理、偶像崇拜心理、英雄崇拜心理。

自然崇拜心理

自然崇拜心理可以从两个方面给以说明,即一方面是其崇拜对象是大自然;另一方面是这种崇拜心理是人类思维刚刚开始觉醒,处于朦朦胧胧之中的一种崇拜,或是一种半本能半意识的崇拜,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崇拜,主观意识还不够自觉的崇拜心理。

这种崇拜心理的最大特征是为了解释人类所处自然环境的一种崇拜。

图腾崇拜心理

如果说自然崇拜心理是为了解释人类所处自然环境中的一些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那么图腾崇拜则主要是人类为了维系氏族和部落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崇拜。这种崇拜心理是自然崇拜心理最成熟形态,又是神灵崇拜的不成熟形态。

神灵崇拜心理

神灵崇拜心理是将图腾物进一步人化(这种人化都是以一种超人的形态——神灵表现出来的)。神灵的出现,其中包括人的灵魂的出现,是人们对现实存在的一种虚幻的解释,这种解释既反映了人们思维的进一步复杂化,同时也是人们借以抚慰自己心灵的一种人为塑造。

偶像崇拜心理

偶像崇拜心理可以说是神灵崇拜心理的进一步精密化和固定化。这种崇拜心理也是由图腾崇拜发展而来,只不过是将图腾物换成了神灵,并将其偶像化。从而对塑造出来的偶像进行直观、统一、固定地崇拜。

英雄崇拜心理

英雄崇拜心理的前期是将神灵人化——神化的英雄。而后期经由个体崇拜心理的发展,逐步使英雄人化、个性化。一方面使崇拜心理回到了人本身,回到了现实中来。同时也使崇拜心理世俗化,使崇拜心理的不可比性逐渐淡化,增强了可比性。

从崇拜心理的衍化过程来认识崇拜心理的类型,可以看出一条比较清晰的崇拜心理的心理轨迹,即人类走过了对自然、图腾、神灵、偶像的超自然力的崇拜轨迹之后,回到了人本身——英雄人物。崇拜心理走过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使崇拜心理朝着科学、正确、适度的方向发展的现实趋势,但是这其中也蕴含崇拜心理的世俗化朝向庸俗化发展的趋势。而崇拜心理的庸俗化,也就失去了崇拜心理的本来意义和价值。

□崇拜心理选择

对于崇拜心理的选择,一般来说并不是纯粹的个体行为,不能单纯出于某种个人嗜好来选择。但是,也不能单纯依据某种权威的命令。

如果一种崇拜心理能够满足众多人的需要和信服,就意味着它能在人们中间得到广泛的传播,能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具有较强大的生命力,从而愈有继续发展下去的社会基础,愈有广阔的发展前途。对于这样的崇拜心理的选择,无疑是明智的,也是比较科学和正确的。一种崇拜心理是否是科学和正确的,往往在其当时的历史发展阶段并不那么明晰,也不是一开始就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同的。这一方面是崇拜客体有一个逐渐展开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崇拜主体也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也就是,对于一定的崇拜心理的内容和对象、方式等的选择,需要在对照、分析、比较、鉴别中进行,只要追溯一下一些崇拜心理的形成、发展过程,就不难发现,有的崇拜心理一开始很少有人信服,但是随着这种崇拜心理的发展,信服和崇拜的人却越来越多。而与此相反,有些崇拜心理则是一开始信服的人很多,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崇拜的人越来越少。当然,也有的崇拜心理开始信服的人就很多。而且,还有这样一条规律,即历史上科学、正确的崇拜心理往往在开始时对其能够有正确的认识的人是不多的,它得到到多数人的信服和崇拜,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崇拜。当然,这其中并不排斥某个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巩固其统治的科学、正确崇拜心理进行排斥和禁止,而对于有利于他们统治的非科学和不正确的崇拜心理进行强行推广、传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对于选择自由的一种压抑。

对于崇拜心理的选择,是人的主体意识的一种生动的体现。洛克在其《论宗教宽容》一书中曾说过这样的话:“真理不是靠法律教诲的,也不需要强力将它带入人们的心灵里,而谬误倒的确是借助于外力的支持和救助传播开来的。”一个人对某种崇拜心理的选择,毫无疑问反映了他的价值取向。因此说,并不存在离开一个人的整个价值取向,而单独采取某种方式来选择崇拜心理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说,人生的整体价值取向自然要选择一种崇拜心理来作为一种精神需要,以便更好地实现其人生价值。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选择性并不是人所特有的。人的选择性虽直接源于动物的本能选择,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因为动物的选择完全是一种本能的适应,是一种被动的选择,这主要是由于动物还不具备主观能动地摆脱自然或外在环境的胁迫。人的选择虽然离不开一定的环境条件,但是,环境条件要通过人才能起作用,在选择面前,人是有主动性的。人的选择可以不受本能束缚,人的理性、意志、文化素养等社会因素,在选择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的选择的自主性、自觉性和社会性,充分体现了人对崇拜心理选择的自由。从人和客观必然性的关系看,人的自由在于认识和利用客观必然性的程度。而从人的活动过程看,自由则在于人有权力而且有能力从各种可能性中自主自觉地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正是这种选择的自由,才使个人获得自己的个性特征,才使自己独特的人生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选择的自由固然不容忽视,但是,选择的自由也不是无条件和绝对的。其实自由本身就包括了自觉的自我约束。处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自由,应该以有效的规则作为选择的准则。人们通过理性判断自己的行为并作出决定,不但不限制自由,反而会促进自由的发挥。显然,当一个人面对一种选择时,从本质上看,社会给人们提供的选择对象,是社会需要的反映,它表现为社会选择。对于个体来说,社会选择往往具有强制性,它是对个人选择自由度的限制。这实质上是社会选择同个人选择的相容度的问题,即社会选择在何种程度上容纳了个人选择,个人选择在何种意义上的程度上真正成为社会的选择。过分地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只有把二者辩证统一地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一种比较科学、适度的对崇拜心理内容、对象和方式的选择。

掌握科学、正确的方法,对于达到选择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选择的科学方法很多,这里只着重谈以下三点:

在选择中要运用比较的方法

对不同的崇拜内容、对象和方式要加以细心地比较分析,并且要着重从崇拜心理的来源、功能、发展趋势方面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要以其对社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文化的进步能否起推动作用为主要衡量标准。而且比较尽可能要全面,并着重在主要内容上作多方面、多种可能的比较。

在选择中要使用客观标准

对于客观标准的作用,首先要衡量选择的目的和选择的结果是否一致。因为这直接涉及到主观选择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的问题。其次,是衡量选择的结果是否对主体,即主要是对社会有益。当然也要考虑个人利益,但是个人利益必须是符合社会利益要求的前提下,才是可以考虑的。

在选择中要注意克服已然形成的选择基础

人们对任何一种选择,都并不是在开始选择的时候真正开始的。在此之前,潜意识的选择,以及其他方面的选择,都会成为开始选择不可忽视的基础。特别是一种崇拜心理,是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因此,在正式选择一种崇拜内容、对象和方式时,一定要冷静地分析已有选择因素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样的选择才是明智的、科学的,也才是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

第二章 解秘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为普遍的共同信仰形式。作为一种信仰的历史形式,它是产生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甚至流传至今、且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至为密切的崇拜形式。

中国民众自古到现在一直存在着对由感官直接感觉到的自然力、自然现象及自然物的崇拜,通常简称为自然崇拜。

自然崇拜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为普遍的共同信仰形态。它产生最早,持续的时间最长,甚至影响至今并且有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相关。

自然崇拜,是人类最原始的崇拜意识。原始社会初期对于外在自然环境充满了敬畏感和神秘感。奔腾不息的江河,波涛不汹涌的大海,巍峨的群山,广阔深邃的天空,春天的繁荣,秋天的萧杀,乌云翻滚,电光闪闪,大雨倾盆,彩霞满天……这些能给人带恐惧和喜悦的自然变化,这些与自身生存直接关联的各种自然现象,是当时的人类难以从任何角度加以说明的,只能加以人化和神化给以解释。人化和神化的过程中,人们也就自然将其当作崇拜对象来崇拜。这种自然崇拜的发生,是与人类当时的物质生产活动和意识水平相联系相一致的。

自然崇拜形式是一个十分广义的概念。它不仅包括对天体、天象的崇拜,还包括对山石、水火、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等的多项崇拜。凡大自然的生物和生物体的所有物种,都会以其特有的自然属性引起崇拜。中国民众自远古先民起就对神密的自然环境及其息息相关的生态系统表现出崇拜的热心,并以这种崇拜为起点,向对更广阔的宇宙空间环境物象的崇拜发展。于是构成了自然崇拜形式的广义畴畴。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已的、有无限威力的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与其说是意识不如说是一种本能,或是本能性的意识。物我一体,天人不分,是自然崇拜的一种原始心态。

洪水在世界各地的远古神话传说中多有涉及。在中国洪水神话中,葫芦占有极特殊地位。闻一多先生曾通过对49个洪水故事的比较分析,认为当时的救生工具有葫芦、瓜、鼓、臼、木桶、床、舟等7种。其中自然物占全部救生工具总数的57.2%。在7种工具总数的35件中葫芦占17件,居诸救生工具之首。

关于对葫芦的崇拜有以下的几个传说:远古时代洪水滔天,人都淹死了,唯有一对兄妹坐在葫芦内活下来。在白胡子老人的劝导下兄妹结婚,才有了水族。《兄妹种瓜》的传说中,兄妹以种植为生,从地里收一个大葫芦。一年之后,洪水淹没天下,兄妹两人。在水上漂了一个月,天下的人都死了,仅存兄妹两人他俩经过种种曲折,结为夫妻,生下一石磨,后把石磨摔碎,石场变成许多人。《氏族来源传说》中记载:天神阿白告诉人们天要下雨,地上涨洪水了,快把房搬到葫芦附近。人们都不以为然,唯有阿布帖兄妹听从了了,经过九十九天大雨,人们都淹死了,唯有阿布帖兄妹坐在葫芦里才生存下来,成为白族的始祖。凉山彝族传说有几兄弟在洪水中大多被淹死了,唯有小弟在白发老人的帮助下才生存下来,且与天女结婚。两人种一株葫芦秧,结了一葫芦,丢在河内,乘着葫芦到了东海。天神命螃蟹把葫芦找回来,破开葫芦,从中走出各族的祖先。滇东北的彝族还传说远古洪水泛滥时,伏羲兄妹躲在葫芦内,才幸存下来,两人结为夫妻,生三子,即汉族、彝族和苗族的祖先。

类似的传说在拉祜族、哈尼族、高山族、黎族等几十个民族中都有广泛的流传。这些传说都说明,在洪水中利用葫芦为救生工具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之所以对葫芦情有独钟,与葫芦在洪水中有求生工具的功能和葫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关是分不开的。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葫芦就是原始社会人类的首要崇拜对象。

■自然崇拜的渊源及发展

在人类初期,人的生命活动的维系和展开,完全是在一种半本能半自觉的状态下进行的,当时所能运用的工具是极其简陋的,所能索取的也只是自然界中自生自长的植物和动物,这也可以称之为是自然现成的维系生存的物质。这种自然现成的特质完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生活境遇如何、所获食物的多少,是大自然说了算。这就迫使原始人类随着植物、动物的分布而转移,根本无力改变植物、动物的生态及分布,根本无力支配和掌握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出于对大自然的依赖和恐惧,尤其是对那些变幻莫测、捉摸不定的洪水、雷电、风雨、日月蚀等异常现象的恐惧感,逼迫人类不可能有认识这些自然现象的心理能力,而只能采取一种类似于本能的办法,将自己内心世界的体验直接延伸到外部自然现象上去。把自然现象和自然物当作有生命的,有无限能力的对象。虽然这是一种拟人化,但却是一种人类的能力根本不可比、不可攀,而只能服从的一种拟人化,这样对其进行崇拜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我国古代关于盘古开天地的神话,就是对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拟人物观念的生动记载:当天地还没有分开的时候,宇宙是黑暗混沌的一团,好像一个大鸡蛋。盘古就孕育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经过18000年。有一天,他忽然醒过来,睁开眼睛一看,什么也看不见,看见的只是漆黑粘糊的一片,闷得心慌。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怕,心里一生气,不知从哪里抓起过来一大把板斧,朝着眼前的黑暗混沌,用力一挥,只听得山崩地裂的一声,混沌破裂开来。其中有些软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了地。天地就这样形成了。天和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要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的当中,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说是有9万里那么长。他就像一根长柱子似的,撑在天和地当中,不让他们有重归于黑暗混沌的机会。到后来,天和地的构造似乎已经相当巩固,盘古也因此累死了。他临死的时候,周身突然起了大的变化;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了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了轰隆的雷霆,他的左眼睛变成了太阳,右眼睛变成了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了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流成了江河,他的筋脉变成了道路,他的肌肉变成了田地,他的头发和髭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他的皮肤和汗毛变成了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了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圆亮的珍珠和温润的玉石,身上的汗也变成了雨露和某甘。总之,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使新诞生的世界变得丰富而美丽。

英国哲学家休谟曾经在其《宗教的自然史》中这样说过:人类“认为所有存在物都象他们自己一样,于是他们就把自己内心意识到的亲密而又熟悉的物质转嫁到所有的对象上。”《礼记》中有“祭天”、“祭地”、“祭时”、“祭日”、“祭月”、“祭星”、“祭寒暑”、“祭水旱”等记载,所有这些“祭”自然都是一种崇拜,即记载了我国远古时期关于自然物崇拜观念和实践活动。由此看来,人类祖先一开始的自然崇拜对象主要是自然现象,如前面所提的“天、地、日、月、星辰、洪水、雷电”等等。这是因为,当人来到世间时,最早关注到的是这些自然现象,因为它们在早期人类的观念中是最令人费解的,最具威力的。

随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狩猎和采集业的发展,以及后来原始的种植业、养殖业的出现,人们的生产劳动对象直接指向动物和植物,生活的状况也直接取决于对动、植物的猎取和生产状况。这样就使动、植物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一般的自然现象中空现出来,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由于史前的人们看到别人造成的事件,如推动大石头、抛掷石块、射箭、锯倒大树等,于是他们就有理由认为,任何事情的发生一定是由其他人或是人相似的精灵,因为就人们具有通过他们的活动产生结果的意志和能力而言,这个不可见的存在物很象人类。正是这些精灵引起了人们感到恐惧而又带来享乐的自然现象。因此,史前的人们就大胆地假定雷鸣、闪电、地震都是一种精灵所为。“万物有灵论”相信,所有的无生物和有生物、生长的东西和运动的创造物都有一种生命的原则或灵魂。一切精灵都是以拟人方式想象出来的。因此,当一棵椰子果落在附近的地方,史前的人们不大可能说:“椰子成熟了,是采摘椰子的时候了。”而可能问:“是谁把它丢下来的?”当先民们在走路时,踢在一棵树根上的时候,他们不会责备自己不小心,更可能是问树根精灵为什么出来抓他们,其解释是:这是一种警告。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需要:人们需要知道他们周围发生了“什么”,并且要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些解释包括把自然事件的起源置于超自然的存在和力量之中。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旱·马斯洛曾经说过:人都有“一种了解事物的认识上的需要”。生命需要一种有意义的框架,以使人生存下去。因此,人需要自然崇拜这种最原始的宗教做为赖以生存的基础,就像在同样意义上,人需要阳光、钙和爱情一样。这就决定了崇拜心理作为人类精神支柱的必要性。

■天、地及天体崇拜

天与天神崇拜

在中国,天是被当做一个实在的天体加以崇拜的,因而才有仰望青空,向“苍天”祭拜的仪礼源远流长。当人们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总是跪地仰天,进行祷告。天,做为一种实物加以膜拜,源于远古中国人对于天这个有形的空间的“至高无上”的直观直感。

关于对直观的天的崇拜,中国北方各民族在萨满教信仰中有天是多层的说法。满族认为“天、共17层”;蒙古族认为天有9层;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锡伯族、维吾尔族也分别有天有3、5、7、9层,甚至33层、99重天的说法。

在对天的崇拜过程中,天神崇拜是中国对天信仰从拜物向拜神灵发展的重要环节。天做为直观的一种蓝色的或叫“苍穹”的实体,逐渐由人格化向神灵化过渡。

这便是中国各民族崇拜“天”这一客观自然空间的基本形态。所有这些基本上都没有超出直接感官对“天”感觉到的范围,即使是在对“天”的直观里稍加了些许神秘的人格化或神格化,其崇拜形式还没有脱离自然的“天”,还没有幻化成抽象的神灵和具体的神像。

地与地神崇拜

在古代,人们对地的崇拜是和对天的崇拜相结合的。这就是许多民族把对“天公”的崇拜与对“地母”的崇拜对等起来的原因。仰望上苍和俯瞰大地,同样产生对大自然崇拜的神秘构想。与天有多层的观念相结合,地也有多层的说法就成立了。满族信仰中说天界有3层,地界也有3层,人界也有3层;古代维吾尔族人说地有7层,地下最高一层屋顶正是人类居住的大地地表。由地有多层幻想出了晚些时的地狱或黑暗国的说法。

日与日神崇拜

在中国多民族的信仰中,对日的崇拜也极为广泛。据考古资料,早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彩陶纹中就有了模拟太阳光纹的彩绘。以后在青铜时代的器皿上更多地出表现了日轮形象。由于太阳是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存在的最引人注目、令人迷惑不解、对人类生活最有影响力的运行不已的发光天体,所以从远古时代,它便出现在各民族原始文化之中,遗留下许多崇日痕迹。如内蒙古阴山岩画中有表现人合掌高举过顶跪拜日环的图画;广西花山岩画中有表现人们欢呼迎日仪礼的图画。出土的大量古百越族鼓上,大多是以太阳图加光芒纹饰做为鼓心主体图案的。和天、地崇拜相比,太阳崇拜不像天之苍苍、地之茫茫那样漫无边际,难以捉摸,在直观的同时还要加上许多猜测。太阳做为一个可直观直感的实物,对全人类都是可以言传形造的。因此,中国各族人自古以来对太阳的崇拜也不例外地始终也没有脱离太阳的本体形象,即直接迎日、送日的拜日形式。

月与月神崇拜

月亮,是和太阳相似的一个可以通过直接感官感受到的天体。大民间信仰中常常是日月并提,同样崇拜。在最早天体神话中,月亮和太阳一样,被认为远古时代不只有一个月亮。开天辟地的创造神大多创造了和太阳相同数量或略少于太阳数量的月亮。黔东南族认为是4位工匠神铸造太阳时同样造了12个月亮,以后射日时射掉了11个月亮,只留一个月亮为人间夜里照明。毛南族神话中名叫“格”的神射落了9个月亮。傈傈族神话中的一位智人在射落8个太阳的同时射落了6个月亮,留下一个月亮照明。布朗族神话中的月亮比太阳多一个,共10个,被巨神顾米亚射下9个。另一种说法是月亮由留下来的两个太阳中的一个变的,或由另一个被射伤了的太阳的。如水族开天辟地神话就有射下8个太阳,留下一双,其中一个变成月亮。稍晚期的哈萨克族神话中,日为俊男,月为美女,是一对难以相会的情侣,一个在白昼出现,一个在黑夜升起。高山族泰雅、卑南、赛夏等族神话中的月亮是由原来的两个太阳中的一个被射伤的太阳化成的。在神话中又往往把日月说成是夫妻或孪生姐妹或兄妹。几乎所有的天体神话观念都是日月相连,可以证明崇月与崇日似乎是同时产生的,在中国崇月们带来了日月崇拜的差别。史书载古代北方匈奴人、蒙古人,在满月时才举事攻战。月盈则进,月亏月晦则止,逢新月跪拜,把新月和满月做吉祥时刻。

星与星神崇拜

人们在古代神话中也常把满天星光和日月光辉联系起来。瑶族流传的射月神话中说远古时月亮和太阳一样灼热,把大地万物晒焦,英雄神雅拉用箭射月,火星四散,一连射百次,将月光棱角全射掉化为星星布满天空。月亮也从此不热了。有的民族把众星的来源说成是创世神创造出来的。如彝族创世神话中,有神王涅侬佐颇命二儿子涅侬撒萨歇在天空撒满星星。苗族在滇东北流传的神话说创世神炎觉郎努炼金造日,炼银造月,撒金石于天空化为群星。广西苗族神话传说是两龙争斗,龙牙化做满天星。于是形成了人们对星星这种神奇天体的直观崇拜。

■天象崇拜

在民间崇拜中,人们直接通过感官感受到的崇拜对象除了天、地和日、月、星三辰外,最令人神秘莫测的是天象,天象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是人们崇拜天象的直接原因。民间崇拜和天象主要包括雷、雨、风、云、虹等。民间的天象崇拜总是与对天及天体的崇拜相联系。

雷与雷神崇拜

雷那巨大的震响给人们带来的恐惧,从远古便引起了人们的畏敬,成为中国民间信仰最直接崇拜的天象。在古代记载的文献资料里,关于雷的崇拜比其他气象更多。雷崇拜首先因雷声的的震动而起,把它看做是起动万物苏生、主宰万物生长的神。人们注意到雷是从春天经过夏天活动的,到秋冬雷声息止。在雷活动的时间内,万物生长,繁茂;雷停止活动时期,万物萧瑟、枯萎。人们把雷看为“动万物”之神,雷“出则万物亦出”。同时,人们还把雷和天结合起来,认为雷声是上天发怒的标志。以后才发展成上天用雷惩罚人间,对雷击人与物,认为是天罚。在《魏书·高车传》中,记述古代北方民族对雷的崇拜,“震霆每震则叫呼射天而弃之移去。至来岁秋,马肥,复相率候于震所,埋翔殳羊,燃火,拔刀,女巫祝说。……时有震死,……则为之祈福”。现在,北方各民族普遍有雷忌,凡被雷击中住地、居所和牲畜,家人应避走,搬迁,同时举行仪式祭雷。祭雷的方式是手持法器向西北祈祷,除去被雷击过的痕迹;如当时仍有雷鸣,便呼天叫骂,制止打雷。

雨与雨神崇拜

中国从原始农耕时代就对天降雨水有了直接崇拜。在古代典籍中,雨神被称做“雨师”,是专司天上下雨或不下雨的神灵。最早应当是对降雨这种天象的直接崇拜,以后才产生操纵降雨的神灵观念。在《山海经·海外东经》注中称雨师为“屏翳”;《风俗通》中称为“玄冥”,成为有神名的神灵。

风与风神崇拜

风的方向和强弱在不同委节里的不同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因而人们产生了多种风或善恶风的观念。古典文献早有风伯、风师、风姨以及奇异的风山、风穴、风井的记载。在民间也一直有拜“风婆婆”的信仰习俗,许多地区建有风神庙。

云与云神崇拜

和雷、雨、风的崇拜密切相关的中国民间天象崇拜就是对云的崇拜。天空中云的浓淡聚散,变幻多端,给人们带来多种奇特别是云带来的雨雪,阴云遮盖太阳和月亮,都给民间带来神色话彩。人们自古便认为云、雾是天神出没或神兽飞行的所在因此古代楚国才有了祭祀云神丰隆的习俗,并在《楚辞·九歌》称云神为云中君。

虹与虹神崇拜

在民间信仰中有关天象的崇拜还包括对彩虹的崇拜,只是在信仰中虹与民间的生产生活关系并不密切,也不是经常出现的天象,所以,各民族有关虹的崇拜,无论从观念到风俗都比较少有。赫哲族在神话中说虹是一条神奇的腰带变的,它可以解人间灾疫。哈尼族却认为彩虹神横空专门做崇于妇女。有民族称它为天鬼,又有的称它为美女神。普遍都流传着关于彩虹的禁忌。如台湾地区天出“无尾虹”,认为台风将至;头发被虹雨淋湿会变红变白;禁手指虹等等。台湾泰雅族人还有神话说他们的一位名叫伏塔那维的祖先死后化为彩虹保估子孙,至今该族人以彩虹出为大吉兆。

■自然物崇拜

自然物崇拜

自然火的发现和人类使用火,是人类生活的头等重要大事。人类崇拜火之所以超过了崇拜其他自然物,不仅是因为在直观直感中火的自然威力具有极大的神秘性,更重要的是火的使用关联着人类原始文化的诞生和人间物质文明的划时代进程。人们对火的崇拜特别贴近生活生产,所以显得异常丰富多彩。中国民间信仰也不例外,从远古的神话时代对火的崇拜就居于十分显要的位置。

山与山神崇拜

在中国民间自然物崇拜形式中,对于山的崇拜及对山的神灵崇拜占有重要位置。大自然创造造成的高山峻岭、陡壁悬崖的雄伟奇观,从原始时代起便为人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神秘现象和信仰之源。由于高山之巅与苍穹的接近,人们在崇敬苍天的同时,也敬仰高山;又由于山林中隐栖着奇异的动物,为远古狩猎人提供丰厚的猎物,也引发人们坚信是这些山的主宰神灵给予的恩赐。人们在对山神虔诚膜拜的同时,也积累了许许多多的山神面前必须格守的禁条。

石与石神崇拜

在中国民间信仰中,对山的崇拜往往对石的崇拜相联系。首先是人们敬奉那些奇异的巨大的山岩之石,以后随着人们利用和制造石器,或从石块中取火、取金属,对石的崇拜逐渐加深,以至于把巨大的岩石雕制成神像加以膜拜。形成了对于石神、石像崇拜的演化。

■自然崇拜的特征

费尔巴哈在《宗教的本质》中论述:“人本来并不把自然分开,因此也不把自然与自己分开;所以他把一个自然对象在他自己身上所激起的那些感觉,直接看成了对象本身的性态。有益的、好的感觉和情绪,是由自然的、好的、有益的东西引起的;坏的、有害的感觉,象冷、热、饿、痛、病等,是由一个恶的东西,或者至少是由坏心、恶意、愤怒等状态下的自然引起的。因此人们不由自主地、不知不觉地——亦即必然地,……将自然的东西弄成了一个心情的东西,弄成了一个主观的,亦即人的东西。……把自然当成一个宗教的、祈祷的对象,亦即当成一个可以由人的心情、人的祈请和侍奉而决定的对象了。人使自然与他的心情同化,使自然从属于他的情欲,这样,他当然就把自然弄成顺从他、服从他的了;未开化的自然人还不但使自然具有人的动机、癖好和情欲,甚至把自然物体看成真正的人。”费尔巴哈的论述概括了自然崇拜的本质特征。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出三点:

在自然崇拜中,人与自然的区分是相当有限的,许多情况是神即是人,人即是神。

如云南宁蒗县永宁地区的普米族在门上就绘有日月图画,祈求生育和农业丰收,并且流传一个传说:普米族称太阳为“米速”,并认为是天上最大的自然神,又是一位善良的妇女。平时,她赤身裸体,白天出来采集和农耕,夜间在室内体息。由于赤身露体,怕别人看见下身,就从身上发射许多根银针,这就是太阳的光芒,因而在日月画上的太阳有光芒形象,普速族称月亮为“毫速”,认为是仅次于太阳的自然神,是一位男子。传说男子白天不出门,在山洞里制作工具,或者从事狩猎,他们不怕人看见。但是他们却在夜间出来活动。普米族进一步解释说,日月同人一样,既能劳动,要吃饭,也要过婚姻生活。所不同的是,太阳不嫁夫,月亮不娶妻,而是过着一种走访婚生活,即日月双方都生活在自己家里,分开劳动和消费,唯有夜间由男子去访女子,次日天明男子又匆匆回到自己家里。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俩生活在无垠的天空中。

天空中的日、月、星辰、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其中的日、月是远古时期人类视野中最大的自然神,因而日月是人类最早的自然崇拜对象,人与自然混为一体。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人的精神,人的幻想,人的心情;这种心情不由自主地潜入自然之中,使自然变成了人的本领的一个标记和反映。”神话传说就正是反映了这种人与自然浑为一体的特征。

人在自然崇拜中贯注于自然对象上的“人性”,更多地是由自然现象对人的刺激而形成的人对这一现象的感受,是把自然对人类心理、意识的作用,以心理和意识的形成主观地直接反缋给自然,而不是把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主观精神投射于自然。当时人与人联系的价值地位远不如自然给人的刺激、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重要,因此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主观精神还很难映射于自然。

在天峨县壮族传说说:远古时期天下大旱,庄稼枯黄,人们请雷神降雨。但是左喊神不应,右喊神也不应,在地仍然处在旱灾的威胁下。于是人们请英雄布洛陀想办法。布洛陀说:“你们去找青蛙,它是雷神的儿子,请它去求雨,雷神才能相信。”人们找到了青蛙,青蛙不开口,人们又给青蛙杀猪宰羊,为青蛙供献许多丰盛的食品,还把青蛙放在铜鼓上供奉,才使青蛙感动,对雷神喊了话,雷神信以为真,才下令降雨。从此,人们年年都要祭青蛙,甚至把青蛙铸在铜鼓上,一敲鼓就能请神降雨。

从传说中可以看出,人们祭青蛙的目的是为了祈求雨水和农业丰收。但是,人们之所以要祈求雨水,是因为雨水不足或不适时,这是自然界对人的刺激而形成的人对这一现象的感受。于是,人又反过。由祭青蛙开始(实则是祭天),祈求上天降雨给他们。这又是把自然界对人类心理、意识的作用,以心理和意识的形成,主观地直接反缋给自然。从传说中也可以看出,当时自然给人的刺激,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而人与人联系的价值地位远不如人与自然的价值的关系。所以,当时生产力所决定的发展水平和人在自然界中的实际地位,人类早期的神话传说、民间传说,都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主要问题。

由此也可以看出,人崇拜对象一种客观需要,而且是与人非常直接的一种客观需要。

自然崇拜的对象,所直接体现的只是自然环境中的人,以及人与这种自然的关系,不是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因为当时人的社会自我意识发育不成熟,正如费尔巴哈所言:“人将自己对象化了,却没有认识到那对象就是他自己的本质。”

如关于钻木取火的传说:上古时候,在西方荒远的地方,有个叫遂明国的国家,这个国家是太阳和月亮的光辉都照射不到的地方,不见天日,不识昼夜。在这个国家里有一棵大树名叫“遂木”,这棵树大得出奇,根干枝叶屈盘起来,占了一万倾的地面。后世有一个聪明的人漫游天下到了遂明国。他在屈盘万倾的遂木下面休息,按道理说,遂明国本来是个暗无天日的国度,大树林里想必更是黝黯,哪知却不是这样。大树林里到外是闪闪的美丽火光,照耀得四下里明明亮亮。终日不见天日的遂明国的人民,就在这美丽的火光中生活。这个聪明人考察了火光的来源:原来是一些形状像鹗的长脚爪、黑背脊、白肚子的大鸟,用他们短而硬的嘴壳去啄那树干,在这一啄的倾间,就有灿烂的火光发出。聪明人深受启发,领悟到了取火的方法,于是就折了一些遂木的技条,用小枝去钻那大枝,果然也就有火光发生出来。可惜的是,用这种树钻出来的火,是有火光,没有火焰。后来他又尽管用别的树枝试钻,终于先冒烟,后出火,树枝燃铙起来,得到了真正的火。他回到自己的国家,就把钻木取火的方法教给人民,这一来就扩大了火的用途,人们要火就可以用火,不必去等待那自然的雷火,也不必终年四季守着火堆惟恐它熄灭。人民感念这钻木取火方法的发明者,因此叫他做燧人,“燧人”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可以看出,当时人的社会意识还处于一种很不成熟的发育阶段,人的社会关系还不是主导关系,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三章 解秘图腾崇拜

在远古时代,人类和自然界的动物之间关系就十分密切。我国有很多狩猎民、游牧民及农耕农,在很长的历史当中都分别和有关的禽、兽、鱼、虫形成了密切关系,并对其中最有影响的动植物加以崇拜。

所谓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氏族或胞族的信仰:特定氏族或胞族的人们把某一植物或动物或无生物视为本群体的祖先,同时又是他们的保护神。图腾崇拜,是以图腾观念为标志的原始社会早期的宗教形式之一。图腾崇拜的基本意旨正如英国学者弗雷泽所指出的:“图腾是野蛮人出于迷信而加以崇拜的物质客体。他们深信在图腾与氏族的所有成员中存在着一种直接和完全特殊的关系。……个体与图腾之间的联系是种互惠的联系,图腾保护人们,人们则以各种方式表示他们对图腾的敬意。”由此可见,图腾与共同体的血缘关系,人与人们的生产方式、思想信仰紧密结合在一起。

1900年,法国学者、人类学家雷纳克在其《图腾崇拜的规划》一书中,对图腾的意蕴作过12点归纳。这一归纳虽然只涉及图腾动物的崇拜,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图腾崇拜的基本特点:

禁止杀害或食用某种动物,可是,此种动物却可个别地饲养和照顾;

某种动物因意外而死亡时,它将像其他族人的死亡一样受到哀悼和埋葬;

在某些情形下,禁食的禁制只局限于动物身体的某一部分;

当某种通常已被赦免的动物,由于事实需要而必须加以杀害时,则常须举行请求宽恕的仪式,同时,制造了不同的技巧和藉口来试图减轻破坏禁忌(也就是指此种谋杀)后所可能遭受的报复;

当动物被用为某一种仪式典礼的牺牲时,它将得到庄严的哀悼;

在某些庄严的场合和宗教仪式里,人们披上了某种动物的皮革。在此情形下,图腾崇拜仍然存在其作用,因为,它们是图腾动物;

部落和个人采用了动物的名称——即图腾动物;

许多部落在他们的军旗和武器上画上动物的形态,人们将动物的形态绘列到身体上;

如果图腾是一种令人害怕或危险的动物,那么,他们深信在部落以它为名的人们能够免于遭受痛苦;

图腾动物能够保护和警告它的部落族;

图腾动物能够对部落内的忠贞族人预言未来并作为他们的领导;

在图腾部落内的人民常深信他们和图腾动物之间乃是源自相同的祖先。

图腾大概可以分为三类:部落图腾,即整个部落的族民都具有相同的图腾,它们是一代一代遗传下来的。性图腾,在一个种族中的所有男性或女性共同拥有的图腾,它通常只包括同一性别的人在内。个人图腾,仅属于某一个人的图腾,它不再具有传递性和连续性。

雷纳克的归内并没有从本质意义上对图腾崇拜给以证明。从最初始的阶段来考察,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与灵魂、祖先崇拜交替、交织过程的产物。当人们由遍祭大量的自然物,转向众多崇拜对象中选出某些具有代表意义的东西作为主祭对象,作为神明而敬之的过程中,有灵魂观念的出现、祖先意识的萌发,于是,原始人便把那些与自己生活最密切、联系最稳定、依存历史最长久的自然现象,特别是动植物,虚幻地作为自己的祖先、亲缘对象而崇拜。并在有些氏族或部落中,开始以这些事物作为本氏族或部落的名称和标记。

按照普列汉诺夫的说法:“图腾崇拜的特点就是相信人们的某一血缘联合体和动物的某一种类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即原始人认为某种动植物或其它自然物是本氏族的祖先,两者存在着血缘关系。

1885年,罗伯特逊·史密斯在其研究阿拉伯人和闪族人的宗教的著作中主张图腾崇拜是一切宗教的起点。弗洛伊德在心理分析的基础上发展了图腾崇拜的观点,他不仅认为图腾崇拜是一切宗教的起源,而且认为是一切文化、道德和社会组织的起源。杜尔凯姆的名著《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但是他又把图腾崇拜与巫术结合起来,把此二者的混合物视为人类宗教的起源。

图腾是不同婚姻集团和氏族的标志,是与氏族制度一起形成的。民族学的大量资料有力地证明,图腾崇拜是最原始的制度性的宗教崇拜活动。迄今为止,考古学和人类学资料还没有提供早于图腾崇拜而存在的任何宗教形式的可信证据。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图腾崇拜观念的巩固和发展产生了大量的理论,文·金涅普在他的《图腾问题的现状》一书中,列举了大约40种理论,而这还不是当时所有的全部理论。从那时候起,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对图腾崇拜课题进行了各种深入研究,使人们对图腾崇拜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图腾崇拜的起源及发展

“图腾”一词,源于北美印第安人奥季布瓦族方言“ototeman”,意为“他的亲属”或“他的图腾标记”。原始人类相信,各氏族出自各种特定的物类,大多为动物(哺乳类、爬行类、鸟类、鱼类、昆虫),其次为各种植物,少数为其它无生物(如石头、长虹、星光、雷电等等)。图腾物本身大都不是直接崇拜的对象;按照神话思维而刻制的图腾柱,一般都树立在村头或家宅门前,也只作为氏族或家族的图腾标志,而并不对之膜拜。图腾观念,可以看作是原始宗教的萌芽形态。

图腾崇拜的起源问题,可以从唯物论理论、社会学理论、经济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唯物论的理论

秘鲁印加人后裔加西拉索·德拉维加在17世纪撰写了一部本民族史,他似乎早已将自己所认为的那些图腾现象的起源,归因于氏族对运用姓名将他们自己彼此加以区分的需要。基恩认为,图腾的个体、家庭和氏族用来作彼此区分的“纹章”(heraldic badgds)。麦克思-缪勒再次表达这一相同的观点:“图腾是氏族标识,后来是氏族族名,后来又是氏族祖先的姓氏,最后才成为氏族崇拜物的名称。”皮克勒(Julius Piker)后为撰文宣称:“人类需要为社团以及为个体,找到一个可以保存在记载中的永久性名称……因此,图腾崇拜并非产生于人们的宗教需要,而是产生于他们实际的日常需要。图腾崇拜的核心——以图腾命名——是原始书写技术的结果。就其本质而言,图腾正像一个易写的象形字。然而,一旦未开化人拥有了一种动物的名称,他们接着就会形成与这一种动物有亲缘关系的念头。”

斯宾塞(Hebert Spencer)同样也认为,起名是图腾崇拜起源中的决定因素。他论证说,特定个体的个人特征引起了以动物起源中的决定因素。他论证说,特定个体的个人特征引起了以动物来为他们起名的念头,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他们获得了一个将传至后代的美名的念头,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他们获得了一个将传至后代的美名或绰号。由于原始言语的含糊其辞和晦涩难懂,后人竟将这些美名或绰号真的当做与动物一脉相承的证据了。由此可见,图腾崇拜乃是一种被误解的祖先崇拜形式。

艾夫伯里(Avebury)勋爵对图腾崇拜的起源也做了极其相似的阐述,但并没有一味强调“误解”这一因素。他说,如果我们想对动物崇拜做出解释,我们则决不可忘记人类是多么频繁地假借动物之名,一个叫“熊”或“狮”的人的子女和追随者们自然会将他的名字视为族名。就这样,人们“开始是带着兴趣,然后是带着尊重,最后则带着敬畏”来对待这种动物。

菲森对图腾名称是从个体姓名派生而来这一观点,做了几乎无可争辩的反驳。他以澳洲为例,表明图腾总是“群体的标志,而非个人标志”。不过,即使不是这样的话,即使图腾确实最初是个体姓名的话,它也不可能被传递给他的孩子,因为图腾是通过母系传承的。

此外,我到目前所讨论的这些理论显然是不充分的,它们也许可以解释得了原始民族为其氏族取个动物的名的事实,却决计解释不了这一命名法则,即图腾体系的重要性。在这一组中,最值得注意的理论是朗格提出来的。虽然他也将起名视为问题的核心,但是他同时又提出两个有趣的心理学因素,并可能认为因此更可以最终解决图腾之谜了。

朗格认为,氏族如何获得自己的动物名称一开始是个无关紧要的问题。然而到了后来,他们某一天忽然意识到,他们叫着这样的姓名,却说不出何以然。姓名的来源已被忘却。因此,他们就在图凭借推测来得到一种解释;由于他们深信姓名极为重要,所以他们决心要将图腾体系内的一切观念都考虑到。原始种族并不像我们一样,将姓名视为无关紧要的约定俗成之物,而是十分重视的。他们认为,人的姓名是其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还可能是灵魂的一部分。原始人和某一动物拥有相同的名,这一事实必然会使得原始人做出这样的假定,即自己和某种动物之间存在着某种神秘而重要的联结纽带。他们认为唯一可信的就是血缘纽带。“只有这么三种东西——一组来源于不明的动物名称;对一切同姓名(或名称)的人或兽彼此间有一种超验的联结的信仰;以及对血的迷信的相信——在一切图腾信条和实践(包括族外婚)的兴起中,是不可或缺的。”

朗格的理论可分成两个部分。其中的一部分是从图腾具有动物名称这一事实出发,将图腾体系作为一种心理必然性来进行探索的。它的基本前提是,这些名称的来源已被忘却。但一部分则试图解释这些名称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正如我们所见,这部分理论与第一部分的理论相比,性质不同。

朗格的这第二部分理论与其他的、我称之为“唯名论”的理论相比,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彼此区分的实际需要使得不同的氏族都采纳了不同的称号。这种“由外族起名”的观点,正是朗格理论的独特之处。以这种方式所取得的名称,是借用了动物的名称,对这一事实已无须赘言。况且,在原始时代,他们也没有任何理由认为这是侮辱或嘲讽。再说,朗格也列举了为数不少的后世例子来说明,由外人主要是为了嘲讽所起的名称,都被接受了,并且被乐意地采纳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名称的起源已被忘却。

□社会学的理论

雷诺虽然在后来的祭礼和惯例中找到了图腾体系的残迹,但总是仅赋予这种源自图腾的因素很小的意义。他曾在一篇文章中很自信地说,在他看来,图腾崇拜不过是“社会本能的一种过度膨胀”。杜克海姆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图腾是有关种族中社会宗教的可见代表:它是社会的体现,而社会正是他们崇拜的真正对象。

人们一直在力图找到一个更确切的依据,以说明在图腾习俗的形成中社会本能的作用。哈敦假设,每一原始氏族原本是以某类动植物为主,也许是以这种特定的食物做买卖并与其他氏族进行交换。因此,这一氏族就必然以这种对它有着重要意义的动物的名称,闻名于其他的氏族。同时,这一氏族也一定会变得对该动物尤其亲切,并对它们产生一种特殊的兴趣,尽管这种兴趣的心理动机不过是人类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饥饿。

弗雷泽在“英特祈玛”仪式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理论,好歹表明了阿龙塔社会制度的原始特征。不过,在杜克海姆和朗格提出的相反观点面前,这种断言就有些站不住脚了。恰恰相反,阿龙塔是澳洲中部发达程度极高的一支,代表了图腾崇拜瓦解中而不是发端中的一个阶段。那些神话令弗雷泽如此痴迷,是困为它们与当今一统天下的那些情形形成对照,强调食用图腾以及同一图腾的人们彼此通婚的自由——这些神话很容易被解释为充满欲望的幻觉;和黄金时代的神话一样,这些幻觉也被投射于流光岁月。

□心理学的理论

“万物有灵”的信仰导致了原始图腾观念的产生。接照心理学的解释,原始先民之所以要把动物、植物作为图腾,是将图腾视为一种灵魂的避难所,可以使灵魂免于受到伤害或威胁。当将灵魂托付于图腾后,即认为可以免于外来的危害,基于这一点,就自然必须避免做出任何伤害图腾的行为。因为无法确定图腾动物里的哪一只是为其灵魂所寄托,因此就将保护对象扩大到同一种类的所有动物。荷兰人威尔肯不赞同这种观点,而是将图腾观和灵魂轮回学说相连结,认为是“由死人灵魂所投胎的动物变成了亲族,同时,像祖先一样受到尊敬。”同时,也有人依据最原始的图腾是动物,最早的图腾动物是一种灵魂动物(如鸟类、蛇、蜴晰和鼠类,这些动物被认为是塞纳人死后灵魂的地方。因为,这些动物能够很敏捷地行动或轻巧地在空中飞翔,或者它们能够对人示警等等。)而认为图腾观念与灵魂的信仰有关。

弗雷泽的第一个心理学的理论形成于他了解了斯宾塞和吉兰的考察报告之前,并建立在相信“外在灵魂”的基础之上。根据这一观点他认为,图腾代表了一个安全的避难所,灵魂可以在此寄放,以躲避殃及它的危险。原始人将其灵魂托付给自己的图腾之后,自己就会刀枪不入,所以他自然不会损毁自己灵魂的容身处。然而,由于他不知道自己的灵魂寄居在同一种系的哪一种图腾动物身上,那么他不伤及该种系的全部动物,这是合情合理的。

弗雷泽后来放弃了关于图腾崇拜源自于灵魂信仰的理论;他在了解了斯宾塞和吉兰的考察报告之后,采纳了社会学的理论。然而,他自己也意识到导致他得出第二个关于图腾崇拜的理论的那种动机过于“理性化”了,它其实已暗含了一个极度复杂、不可再被称为具有原始性的社会组织。此时,在他看来法术合作社会是图腾崇拜的果实而非种子。他试图寻找某种比较简单的因素,即这些结构背后的某种原始迷信,并从中去追溯图腾崇拜的起源。最后,他终于在阿龙塔人的那个奇怪的怀孕故事中,找到了这一原初因素。

我在前面已解释过,阿龙塔人抹杀了性动作与怀孕间的关系。当一位妇女感到自己是妈妈的那一刻,一个一直在离这位妇女最近的、亡灵云集在图腾中心里等待托生的灵魂,钻入了她的体内。她将生下这个原为灵魂的孩子,孩子将和在同一中心等待托生的所有灵魂一样,拥有相同的图腾。这种怀孕理论无法解释图腾崇拜,因为它预设了图腾的存在。不过,让我们再往回跨一步并假设,本来这位妇女就相信在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位妈妈的那一刻,脑海中所浮现的动物、植物、石头或其他什么东西真的会设法进入她体内,并于后来以人形降生。那样的话,人与其图腾间的同一性将在母亲的这种信念中找到一个事实性基础,其余所有的图腾习俗(族外婚除外)也都与此信念相一致。一个人将拒绝食用这种动物或植物,因为这么做也就等于是在吃他自己。然而,他会出于某种原因偶然在食用其图腾时以某种礼仪形式分得一羹。这样他就可以加强自己与图腾的认同,而这正是图腾崇拜之精髓。里弗斯对班克斯群岛的土著人所做的某些考察结果似乎证实,人类与其图腾间的直认同是以一种类似的怀孕理论为基础的。

因此,图腾崇拜的终极源泉是蒙味人对人和动物繁殖后代的的过程一无所知,尤其是对男(雄)性在受精过程中的作用一无所知。这一无知一定是由受精时动作与孩子的出生(或对胎动的首次知觉)间的漫长间隔造成的。因此,图腾崇拜是女性心理而非男性心理创造的:其根基一定在于“孕妇的病态幻觉”。确实,在女人一生中的这一神秘时刻,当她首次知道自己要做妈妈时,能深深打动她的任何事情都极易被她认同为自己体内的孩子。这种母亲的幻想极为自然,也似乎非常普遍,算得上是图腾崇拜的根基了。

弗雷泽理论中这第三个理论的一个主要不同观点,与用来反对他的第二个理论(或曰社会学的理论)的那个观点完全相同,阿龙塔人似乎离图腾崇拜的发端相去甚远。他们对父性(paternity)的否定似乎并非出于这种原始的无知;在一些方面,他们也利用着父亲遗传。他们牺牲父性,似乎只是以为这样就能光耀自己祖先的灵魂。他们将处女受孕的神话扩展为一种普遍的怀孕理论;但这一点还不足以说明,为什么人们会认为,他们竟和基督神话起源时代的那些古老民族一样,对制约受孕的那些条件一无所知。

关于图腾崇拜起源的另一个心理学的理论,是由荷兰人威尔肯提出来的,这一理论将图腾崇拜与灵魂轮回的信仰联系了起来。“人们偏信死人的亡灵在其体内得到托生的那只动物,变成了族民、祖先,并受到同样的敬重。”然而,轮回的信仰似乎更可能来自于图腾崇拜而不是相反。

还有一个图腾起源理论是由一些杰出的美国人类文化学家,如博亚士(Franz Boas)、希尔-托特(C.Hill-Tout)及其他一些学者所提出。这一理论以对北美印第安图腾氏族的考察强果为依据,强调图腾原本是一位祖先的守护神灵,他得于梦并将其传给了自己的后代。我们早已领教过,要得出图腾是由个体传承这样的观点,该有多么困难;除此以外,来自澳洲的证据也丝毫佐证不了图腾源自守护神灵的理论。

我们要讨论的心理学的理论中最后一个由冯特提出。它以两个事实为依据。“首先,原初的图腾以及后来最常见的图腾是动物;其实,最早期的图腾就是灵魂动物。”灵魂动物(如鸟、蛇、蝎、鼠)都是灵魂合适的栖身之处。由于灵魂的行动快捷、飘荡于大气之中,并具有其他一些非凡品质,所以它们一旦离开了人的躯体,极有可能产生攻击或引起恐慌。图腾动物正是由“精气灵魂”(breath-soul)向动物转形而来。因此,在冯特看来,图腾崇拜与神灵信仰,即泛灵论有着直接的关系。

□经济学的理论

图腾观念的形成,多是生活依赖对象的经济价值以宗教的方式在意识中的历史沉淀。远古人类是在超现实观念的支配下,才产生了相应的图腾物,以保证基本食物来源和人身不受到经常性的危害。图腾崇拜的起源除在本质上起因于经济关系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些社会的实际需要。

在虚幻地相信自己和各种植物、动物有着亲属关系的原始人的意识里,反映了由图腾崇拜所产生的各种现实的、必须执行的需求。如,在澳大利亚的704种图腾中,有56种是自然现象或是与动物无关的事物,如风、太阳、水等等。这种与大多数图腾是以动物为崇拜对象的矛盾,反映了图腾崇拜的产生和各种现实的、必须执行的要求。澳大利亚图腾崇拜中的现象,实质上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各个狩猎集团之间的劳动分工已经更加发展了,“手工业技术”产生了,有些集团获得了在澳大利亚沙漠中极为稀少的水,另一些则得到了制造工具和武器所必须的石头。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呼风唤雨和召请太阳的新的需要。整个图腾崇拜的目的,在于证实现有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而在这些理所当然的需要之后,反映的仍然是经济关系的实质,及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关系。

关于图腾崇拜起源于经济关系的观点,许多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者,都十会肯定经济因素的实际作用。例如,卓姆略写道:图腾组织的目的是调整财产的转移;天主教僧侣史密特写道:在交换过程中所成的经济关系,往往是神话的基础(这里的神话指图腾崇拜);海顿也指出食物的获得与交换的作用。然而他们的一些理论基本上是唯心的,有时是本末倒置的,其中的主要表现是忽略生产,而只说分配、流通和交换。

从图腾物上,也可以清晰地看到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

□图腾崇拜的发展及实质

原始人类崇拜的图腾既可以是无生命的自然物,也可以是有生命的动植物,一般以动物作为图腾的居多。也有的将动物躯体的一部分作为图腾的。如,袋鼠腰子上的脂肪和负鼠的尾巴。这种图腾的存在,说明了图腾集团的数量很大,而动物品种却极度贫乏。特别是在植物非常少的地方,禽兽成了主要的生活资料,所以大部分的图腾都是动物。可是在赤或热带地区,植物非常丰富,所以人类把自己比作植物而不比作动物。而在马六甲半岛的矮黑人又相信,他们的灵魂和动物的灵魂都起源于植物。如他们认为鱼的灵魂起源于海带。

摩尔根在他的《古代社会》中,曾举出易落魁人的氏族,特别是塞讷卡部落的氏族。这个部落内有8个氏族,都以动物的名称命名:狼、熊、龟、海貂、鹿、鹬、苍鹰、鹰。而中国则有商族以某种鸟作为祖先图腾的,如在《诗经·玄鸟》中记载:“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在所有这些图腾崇拜中,人们最为贯注的、投射最多的是对本民族、本祖先的崇拜情感。

图腾崇拜在灵魂,祖先崇拜的过程中逐步演化,最终脱离自由崇拜。由于部族是由氏族融合而成,所以,部族的图腾是由融合为部族的各氏族的图腾演化、综合而成。而部族的图腾作为对氏族图腾的综合,就越来越远离真实的自然物了。作为虚幻的图腾,它仅仅是部族标志的存在物,与各种构成它的本来的自然物已失去了真实的联系。并将这种部族的图腾,当作大家共同祖先的名字和象征去敬重。到后来,图腾就只具有被崇拜的原始祖先的象征意义了。

以我国著名图腾龙凤为例,就是经历了上述的演化过程。龙是以蛇身为主体综合各氏族的图腾物而成。它综合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鬣的尾,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凤也如此,《注文》中指出:“凤,神鸟也。无老曰,凤之象也:鸣前麟后,蛇颈鱼尾,鹳颡鸳腮,龙文龟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

最终,人们崇拜的只是由图腾物所标志的民族祖先,而并非构成图腾的自然物本身。

图腾崇拜实质上是原始的自然崇拜和原始的祖先崇拜相结合的崇拜。在氏族形成过程中,原始人的思维能力还不能把自己和周围的自然界区别开来,还完全不了解男女交合的生殖作用,当基于氏族相互区别的需要而探索本氏族的起源时,就很自然地追溯到与他们生存最关切的周围的动植物身上,从而把图腾作为自己的“祖先”。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澳在利亚土著所崇拜的并不是图腾动物本身,而是与这种动机共有的“祖先”,一种半人关物的幻想物。对于现存的图腾植物他们视作兄弟,父亲等。有些部落的人把自己当作图腾动植物,并模仿它们的姿态和形状,如北美西北海岸的海达人,身上剌着图腾动物形象的花纹、服饰、绘画、雕刻均有图腾标记,以此来体现他们就是图腾动物的化身。

澳大利亚土著人不仅认为人与图腾动植物是同类,人的灵魂与图腾祖先灵魂也是一回事,没有个人独立灵魂的概念,而是一种和图腾紧紧相联的集体灵魂概念,是氏族血缘集团关系的缩影,且和物质形式不能分开。

综上所述,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对图腾崇拜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一定作用,随着人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加强,这种崇拜心理更加复杂和精细了。

■图腾崇拜心理机制和功能

从对图腾崇拜心理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图腾所代表的意义及功效,不但是一种宗教信仰,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结构。就宗教信仰方面来说,人们对图腾具有出乎自然的尊敬和被保护的关系;就社会观点来说,图腾不仅代表着同族内各族民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划分出了与其他部族之间应有的关系。那么,图腾崇拜从其产生的时候起,具有哪些心理机制呢?也就是说,尊奉的图腾远古先民们,在图腾崇拜的过程中心理规律如何呢,又有哪些心理功效呢?

无疑问的,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图腾崇拜似乎仅仅是一种迷信行为,然而从历史发展、人类思维和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图腾崇拜的心理机制和心理功能是相当巨大的。

□图腾崇拜本身体现了一种思维的抽象和宗教的过滤

由于生产力的缓慢进步,人类生存空间的拓宽,使人们接触、开发和利用的自然逐步增加。在宗教中,被人们崇拜的自然对象也相应增加。然而,无论就人的情感敷衍,还是就祭祀活动的具体实施而言,日益增多的与生存直接相关的自然物,使人们不胜敷衍的祭祀。这就使人类由遍祭大量的自然物,转向在众多的崇拜对象中选出某些具有代表意义的作为神明而敬之,作为主祭对象。到了这一历史的关节点,自然物,尤其是动植物经过思维的抽象和宗教的过滤之后,就形成一种特殊崇拜或个别崇拜,即对腾物的崇拜。对于这种转变,中国古文献中的记载是并不罕见的。如《礼记·效特性》疏引《孝经》记:“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封五土以为社。稷者,五谷之长。谷物众多,不可遍敬,故主而祭之。”

如淮阳地区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早以前,西北有一个华胥之国,当地有一条雷河,发源于雷泽。在雷泽中住有雷神。雷神经常发怒,一旦怒气发作,就带一巨鼓到天上敲打,从而导致雷雨大作,河水泛滥成灾,人畜大量死亡。当时有一位美丽的华胥姑娘,为了拯救人民于水火,历尽千辛,到了雷泽,为雷神引入宫中。姑娘问:“诸神都在天上你为何在地上作孽?”雷神并没有生气,对姑娘说:“我可以上天,但请你陪伴。”姑娘答应了,一起来到天上。从此风调雨顺,天下安宁,五谷丰叫,六畜兴旺。华胥生了一男孩,人首蛇身,但她十分想念父母,就把男孩放在葫芦里,让雷河水把葫芦漂走,华胥的父母正在下游捕鱼,发现了葫芦,并辨认出葫芦里坐的男孩就是自己的外孙子,命名伏牺(即葫芦)。伏牺长大后随外公打渔、种田,他还有沿建木(树)爬上天的本领。

这个传说由于是世代相传,艺术加工的成分已经很大。但是透过后人的艺术加工,仍可以看到这传说主要说的是女祖先(华胥)与图腾(雷)感生交媾的内容。

因此说,这个传说一定来源很早,可能源于母系氏族时代,与图腾崇拜是密切相关的。这个传说将图腾集中于“雷”上,自然是远古人类思维的一种抽象,即将众多图腾集中于某一种图腾上的极为原始,极为简单的人类抽象思维能力,也就是从众多中挑选出一种的原始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从此传说也可以看出,信奉“雷”作为一种图腾,并引出他们生的孩子是“人首蛇身”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宗教过滤的结果,即这是一个以信奉、崇拜雷为图腾的氏族宗教观念的反映。

□图腾崇拜是维系氏族团结的精神力量

图腾崇拜内含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图腾崇拜由于受共同体的血参关系制约,又与人们的生产方式、思想信仰是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它是维系氏族团结、凝集体内部意志的一种精神力量。作为人类感知事物的特殊表现,图腾则是信奉者对自己、自己的共同体与生活环境及其物产不解之缘的珍视和笃信。相传我国云南布朗族在传统中则视竹鼠为父母灵魂的标征物,对其十分敬畏,常退避三舍。后来虽开禁而捕食,但捕食前要在村寨的禁忌日举行祈祷,再将竹鼠切碎分给每户一小点,让人带回去先祭家神,以为这能给各家送去吉祥。

在图腾的社会结构里有极严厉的规则和禁忌。同一部落的族民不仅彼此认为是兄弟和姐妹,同时也必须相互照顾和保护。当部落中的任何一个人为外族所谋杀时,谋杀者的一族必须担负起追偿血债的的责任。而且图腾的结合力量似乎远远超过家庭的力量。

如,弗莱节尔在《金色的树枝》一书中,谈到了纳塔尔(南非联邦的一个州)和苏路兰(纳塔尔州的一个地区)的异教徒的仪式,这些仪式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能够食用新收获的果实。祭祀的肉是和谷物、菜蔬、果实一起煮的。土王给每一个臣民嘴里放一点点这种食物,凡是得到这种食物的人在整整一年中都受人尊敬。如果在聚集于土王的克拉阿利里的人当中,有谁在庆祝典礼结束之前尝了新收获的果实,那他就得死去。这种仪式显然是远古时期图腾崇拜仪式的一种传统形式。这种仪式的社会意义是十分明显的,臣民们对土王的依赖,就像是对神的依赖一样。以此达到维系人心的目的。这是对图腾崇拜维系氏族团结精神力量的一种继承形式。

在中国,天子拿最初的收获物祭祀自己的祖先,并且比他的所有臣民都先尝到这些食物,也同样是为了维系民心的一种继承图腾崇拜的形式。而直到如今人们还能亲眼目睹的天坛、地坛,正是这种图腾崇拜的遗迹。

□图腾崇拜的双重崇拜价值

由于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与灵魂、祖先崇拜交替、交织过程的产物。所以,图腾崇拜的对象,具有双重崇拜价值。它既具有直接的实质对象的意义,被当作图腾的自然物本身,因为和人的特殊功利关系而被功利为自然圣物,实际受到人的崇拜;同时又具有间接的象征对象的意义,被当作图腾的自然物,常常是作为人们的祖先和氏族、部落的一种符号、一种标志物而被人们敬奉。

如,澳大利亚土著繁殖图腾动植物的巫术仪式“项吉齐乌玛”,是图腾转化观念的生动体现。以袋鼠为图腾的阿达兰部落,由氏族长率领全氏族的成年男子参加,在图腾中心举行。仪式的中心环节是由青年用自己的血液滴地象征袋鼠灵体的一块石头上(其他氏族有以油脂和赭石涂沫此石头的),同时念迫使袋鼠繁殖的咒语,意在以此把袋鼠的精灵引向四面八方,在那里转化为新生的袋鼠。

■图腾崇拜对民族审美心理的奠基意义

现代民族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其最早形态是以原始游群这一人们共同体出现的。探讨民族审美心理的形成,研究;社会意识形态对它的作用,就不能不把探究的触角伸向几万年前或更遥远的史前年代,在追溯人类自身形成和艺术起源的基础上,正本清源,去推测作为民族雏形的原始游群以及氏族、部落的群体审美心理的萌发过程。这里,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原始人的图腾崇拜与人类最初审美活动的关系,以及它对人类早期群体审美心理的意义。

□图腾崇拜在人类早期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所谓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母权制时期氏族或胞族的信仰:特定氏族或胞族的人们把某一植物或动物或无生物视为本群体的祖先,同时又是他们的保护神。它发布神谕,保礻右并且眷怜它的子民。属于某一图腾的人们,也承担着相应的义务,他们必然崇敬奉作图腾的自然物,不得杀害或加以毁坏,也不可用轻侮的态度来对待它。如果人们承担了规定的义务,就会从图腾那里获得力量,得到帮助。反之就会遭到灾祸。于是,人们对图腾就有了一系列禁忌。从图腾是自然物来看,和自然崇拜或动植物为崇拜对象,以祖先或血缘灵魂为其崇拜内容的原始先民各种观念意识的特殊表现形态,所以,图腾与各民族先民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正因为图腾崇拜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图腾也就成为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和宗教学、审美发生学的研究对象,其中讨论得最多、收获最大的是图腾崇拜的社会意义。而从它与人类心理发展及其与原始艺术的关系进行研究的,也有一些学者进行过,前者如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后者如我国学者岑家梧先生所著《图腾艺术史》,这样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图腾在民族美心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与意义,是有很多启示的。这里,我们想从图腾制在人类把自身从自然界分离出来的本质意义着手,来讨论一下图腾对原始群体的共同心理素质以及图腾物对各氏族审美活动的具体影响,从而达到揭示它的民族审美心理的原始积淀中,对于民族的集体潜意识、民族自我意识和民族性格特征的历史作用。

图腾崇拜产生于人类进入母系社会的阶段,它的出现是同制造和使用工具来进行有目的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一样,是人把自己从动物界区分出来的重要标志之一。远古时,人类同自然的关系“完全象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象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对变幻莫测的自然,人只有本能地适应,还不可能进行有意识地改造。只有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人类在从猿到人进化中的不断发展,终于到了制造和使用工具这一步。这时,哪怕是再简单再粗糙的加工,说明人类已经不安于永远服从本通能的枷锁,要把自己对于外在世界的要求过实践活动表现出来。这时,人类就开始意识到了自己与自然的对立,开始产生了“自意识”。这样,人类已经摆脱动物本能的支配,进入具有创造意义的劳动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这一创造劳动的特征十分清楚的说明:“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马克思这里所说“他自己所知道的”目的,就是人类脱离动物的根本界限——通过制造工具表现出来的自由自觉创造的“自意识”。这是建立在对自然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和掌握的基础上,对自身的行为提出的合目的性的要求。

但是,这种对规律的认识和掌握是十分有限的,还有更多的事物对人类来说还是盲目的,他们的许多行为也并非能够成为现实,这样就使人类“自意识”的产生还处在一个萌芽的阶段,一种朦胧的状态中。他们感觉到自然界还有神秘的力量,有一种魔力,在对他们的行动施加影响。于是,他们说就直观地认为,大自然中各种事物同人类一样,具有灵魂和意识,只有当它们乐意的时候,人的愿望才能实现,狩猎时才会打到野兽,采集植物时才会碰到好运气。反过来,当大自然不乐意的时候,等待人类的就是灾难,为了逢凶化吉,实现自己的愿望,人们就想方设法使大自然愿意给人以顺利的机遇。但是,如果对所有自然物都采取恭恭敬敬的态度,人们在客观世界面前简直是无法动弹了,于是,他们就选择了某个自然物作为自己的靠山,对它采取恭敬而虔诚的态度。崇敬它,保护它,并希望由此获得力量去对付和战胜其它自然物。这在今天看来幼稚可笑的事,在当时必定是十分严肃的头等大事,这说明了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并非一蹴而就的,总是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矛盾运动中,从螺旋状的前进路线中逐步增加着人类的“自意识”。

那么,哪些事物可以作为自己的靠山呢?是什么东西在冥冥中主宰着人的命运呢?有了初步“自意识”的人们,总认为自己的祖先是大自然中最有力量的,因此他们就用“寻根”的方法找到能够庇护自己保礻右自己的对象。由于那时的人们对生命的来源和繁衍根本不可能有正确的认识,往往把某些偶然现象看作使女性感灵受孕的原因,并且把它当作生命之根,当作整个民族的祖先。于是,简狄吞玄鸟卵、姜女原履大从迹的传说就成为他们的深信不疑的史实,玄鸟(一般认为它的原型是燕子)和熊就被当作商人和周人的祖先来崇拜,被用来为氏族命名,并且逐步规定了一整套禁忌,图腾崇拜就这样形成了。这样,人类在自己的自然界连在一起。但这不是一种简单的退步,而是从盲目地受整个自然界的控制,到自己创造出一个特定的崇拜对象,以有助于实现向其它自然物抗争的目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每个氏族或胞族在人口繁衍、群体分化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新的图腾,于是呈现不同的层次,有原生图腾和次生图腾之分,这就如同人类的长辈,象祖父、父亲,虽有辈份的分别,却都有帮助和保护后代的义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