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秒钟读懂孩子的心――深刻解读0-3岁宝宝的日常心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18 14:07:27

点击下载

作者:郑小兰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3秒钟读懂孩子的心――深刻解读0-3岁宝宝的日常心理

3秒钟读懂孩子的心――深刻解读0-3岁宝宝的日常心理试读:

前言

初为人父母的年轻爸妈们,每每等到自己的孩子呱呱坠地,都会在心里暗暗对自己说:“我一定要竭尽所能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

可是,尽管我们把孩子像一块宝一样捧在手心里,暖在胸口上,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和心血。可是,小家伙的表现却常常让我们“大吃一惊”。一个又脏又旧的毛毛熊在孩子心中的位置比爸爸或者妈妈还亲;明明是为他好,他却像个长了“刺”的小刺猬一样,总是说“我不,我就不”;平时还很乖巧,可一有客人来,他就会大喊大叫,做各种丑相,仿佛成心驳我们的面子……自认为做得很好的我们不得不发出这样的疑问:我对孩子这么好,他怎么就不能像我期盼的那样呢?怎么就这么难伺候呢?我到底该怎么做呢?

其实,世界上没有不可理喻的孩子,只有不了解孩子心理的父母。许多父母之所以会对孩子的行为产生困惑,是因为他们没有挖掘出孩子那些“反常”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动机。一位著名的儿童心理专家曾经说过:“孩子的心就是一把锁,唯有‘知心’这把钥匙,才能打开孩子的心门。”

本书就是引导父母做孩子的知心者,认清孩子的心思,从他们的每一言、每一行、每一笑、每一哭中洞察孩子行为习惯背后的心理动机。同时给出了实用的解决方案,帮助父母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与心理,让父母在面对孩子的种种“奇特行为”时不再无所适从,也帮家长升级为孩子心中最信任的心理依靠者,帮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父母教育孩子,尤其需要抓住0~3岁这一关键期。因为从出生起到3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奠基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跟随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所谓“三岁看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对于这一时期幼儿出现的一些典型行为,家长如果正确地引导,孩子好的行为就会得以发展,坏的行为就会被有效地扼杀在萌芽里。倘若处理不当,就会使孩子的坏习惯、坏行为愈演愈烈,甚至原本一些好的表现也被家长压制,消失殆尽,导致孩子长大后出现情绪不稳、缺乏自信心、任性跋扈、不能和他人友好相处等不良的人格。因此,做父母的应该重视孩子0~3岁这段最佳教育时期,让孩子在“人之初”阶段就接受并拥有优良品质,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书共分9章,详细讲解了婴幼儿心理形成关键期、性格形成黄金期、独立性、人际关系、分享意识、语言能力、好奇心等多个有关孩子智商和情商发展的关键方面,精选了0~3岁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人生事件来进行剖析和指导,引导家长了解孩子的心理,语言温馨亲切,案例生动有趣,读懂孩子的心,准确把握孩子的心理,给予孩子最贴切、最实际的心理援助,帮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不仅如此,本书末尾处还奉送了既实用又有趣的亲子游戏,这些游戏不但能纠正孩子某些不良的心理习惯,还能帮助父母和孩子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让父母在轻轻松松和孩子玩乐、互动的过程中完成家庭教育工作。

需要提醒父母们注意的是,由于0~3岁的孩子尚且年幼,许多能力都不具备,尤其是1岁以前的婴儿更是不能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就需要做父母的提前做好功课,首先掌握孩子的心理特征,只有这样,在面对孩子的一些“反常”举动时,才能科学地剖析出孩子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因素,从“心”抓起,因势利导地教育孩子。

希望本书能够成为拥有0~3岁宝宝的家长们、准备孕育小宝宝的夫妇们、幼儿教师、热爱早教事业的教育界人士以及研究儿童心理的研究人员的好帮手,帮助他们正确解读孩子的行为,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薛莎莎、苗小刚、黄俊杰、陆晓兰、王华、石娟、张良钊、陈金生、张小花、齐开霞、李顺安、李银玲、王站鹏、王佑灵、黄凤祁、张超、何凤娣、李星野等人的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编者第一章 新生儿是一个完美的谜

新生儿是一个谜,他是那么完美,即使最能干的能工巧匠也制造不出与之媲美的东西来。对婴儿的无知,是父母对生命认知的一个盲点。科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婴儿期遇到的一切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彻底了解新生儿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周到地去照顾他们,让他们在瞬间的环境转变下不会产生无意识的心理压力,从而健康、安全地跨出生命中的第一步。一、了解婴儿的心理,从喂奶开始

许多年轻的妈妈都以为喂奶这种行为对婴儿没什么影响,其实不然,妈妈喂奶的不同方式也会影响到婴幼儿的心理活动。

家长一盼望多年,我终于有了女儿小鱼儿。一家人对小鱼儿关怀备至、细心照顾,我则每时每刻都守候在女儿小鱼儿身边,小鱼儿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表达什么愿望,我都知道,如果小鱼儿饿了,我马上就会把女儿抱在怀里喂奶,手脚麻利地在第一时间满足女儿的需求。一天一天的,她从来不用着急等待。

家长二我一个人带着女儿幽幽,而且我没有奶水,所以当女儿要吃奶的时候,我得赶紧给女儿冲奶。听着女儿嗷嗷待哺的哭声,我常常一边冲奶,一边安慰孩子:“别着急,妈妈正在为宝宝冲奶,幽幽是妈妈的乖宝宝,香喷喷的奶就要好了,好了,好了,就要好了……”一天一天的,幽幽的每一顿饭都是这样在我的柔声哄劝中等待到口的。

家长三我自己带孩子而且是人工喂养,但是我的脾气比较暴躁,当儿子童童哭闹着要吃奶的时候,我比儿子还着急,常常大声训斥他:“别着急!不许哭!再哭妈妈就不给你冲奶了。”每每这时,儿子哭声就更大了,我就会威胁他说:“再哭,再哭,再哭妈妈真的不管你了!”儿子接着哭。一天一天的,童童的饭大多数都是在我不耐烦的批评声中等待到口的。

饿了就要吃奶,小宝宝还不会说话,只会用哭声来呼叫妈妈喂奶,这是婴儿出生后不学就会的本领,那么妈妈喂孩子吃奶似乎也是一个再自然不过的行为,但研究发现,喂奶不是简单的喂养行为,不同的喂奶方式会影响孩子形成不同的心理素质。

如果孩子一哭,妈妈就立即给孩子喂奶。时间长了,孩子总是处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环境中,不曾有任何等待的过程,那么孩子对生活的期待标准也一定会很高。这样的孩子容易产生追求完美的心理。他会认为自己的心理需求理应得到满足,且应该立即得到满足。但是孩子的未来生活和人生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所以长此以往的后果是,孩子对未来的挫折预期不足,应对挫折的能力和素质在日常生活中也没有机会得到锻炼。一方面,追求完美会成为孩子的心理习惯;另一方面,挫折的出现,也会让孩子始料未及,很有压力。

有的妈妈在孩子想要喝奶时,故意延迟满足。这样孩子每次喝奶都要等待,但每天的等待都会有结果,这会逐渐培养孩子对外界环境的忍耐、宽容以及安全感和信心。对婴儿来说,“等待”就是遭遇挫折,就是心灵的煎熬,而片刻的等待不但不会损伤孩子的健康,还能锻炼孩子的心理素质。这样,孩子从吃奶的时候就在体验一种生活:挫折是难免的,但是有妈妈温柔的帮助,有自己的努力,挫折总是可以克服的。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在妈妈无意识的喂奶行为中逐渐形成。

有的妈妈对待孩子忽冷忽热,上顿还给孩子及时喂奶,下顿就让孩子慢慢等待,这样时而及时、时而不及时的情况让孩子难以把握外界环境的变化规律,因此也难以形成稳定的安全感,反而总是怀疑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拿不准自己是否有必要再继续努力。这样的喂奶方式,容易使孩子形成怀疑退缩的心理素质。

还有的妈妈一听到孩子啼哭,要吃奶,就烦躁不安,一边大声冲孩子嚷嚷,一边给孩子冲奶。这样给孩子的感受就是:自己的哭声越大、妈妈的吵声更大;妈妈的吵声越大,自己的哭声更大,最后终于解决了生活问题。快速的声频导致快速的心跳,快速的心跳导致急躁的情绪,再加上妈妈的批评,说明都是自己的错误惹的祸,所以这种喂奶方式很容易使孩子形成烦躁不安的个性。

许多妈妈喂养孩子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并没有在意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但喂奶不仅仅是让孩子吃奶,它还作为一种稳定的行为模式对孩子的心理素质产生作用。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的心理素质是在一天一天雷同的反应模式中逐渐形成的;伴随着每天频繁的、雷同的喂奶回应方式,孩子的心理素质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形成。心理素质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定,对孩子的个性和性格产生影响,因此做妈妈的一定要注意给孩子喂奶的方法。

1.采用延迟满足的方法给孩子喂奶

如果采用延迟满足的方式,孩子的耐心和脾气就会得到锻炼,妈妈可以在生活中经常有意采用这种方式。当孩子用哭声召唤吃奶的时候,妈妈远远地用声音答应着:“妈妈就来了——”妈妈“提提塔塔——提提塔塔——”的碎步告诉孩子妈妈马上就到,到了之后妈妈拿着奶瓶再跟孩子聊两句:“宝宝饿了,该吃奶了!”“宝宝吃奶,白白胖胖。”这样可以拖延几秒钟以培养他的延迟满足能力,而且简短的哭也锻炼孩子的肺活量。

2.给孩子喂奶时,要让孩子感到舒适

妈妈每次哺乳时最好两侧乳房都使用,先用乳汁多的那边,让宝宝尽可能长时间吸吮,使他能吃到前部分和后部分的乳汁(前部分乳汁是稀释的,而后部分乳汁营养丰富,是精华部分)。哺乳可分三步进行:哺乳前先把婴儿尿湿的尿布换掉,以便婴儿能够舒适地吃奶;母亲在换完尿布后,把手洗净,以免污染乳房;哺乳时,应把乳头和乳晕都塞入婴儿口中,这可防止婴儿吞入空气。哺乳时坐在椅子上,婴儿吮吸乳房的同侧放一矮凳,母亲把脚踩在凳上抬高大腿,以利于婴儿的头抬高;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千万不要采用卧位,乳房易堵住婴儿的口鼻引起窒息。哺乳后把婴儿的尿布换掉;不论婴儿睡与否,都应先将婴儿上身直立抱起,婴儿的头躺在母亲左肩,母亲右手掌轻拍婴儿背部,至婴儿打嗝将吃奶时吸进的空气排出;然后将婴儿轻轻放在床上,向右侧卧,以免溢奶。

3.不要在生气时给孩子喂奶

现代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诸多因素使得人的情绪波动比较大。处于哺乳期的妈妈在愤怒、焦虑、紧张、疲劳时,容易造成肝郁气滞,甚至产生血淤,使得奶水量少甚至变色。在这种情况下,婴儿喝了妈妈的奶,心跳也会随之加快,变得烦躁不安,甚至夜睡不宁、喜哭闹,并伴有消化功能紊乱等症状。并且,当妈妈生气时给孩子喂奶,孩子喝了这种奶往往容易腹泻,而且妈妈心情不好,在心理上也会对孩子产生影响。美国有一位生理学家曾通过实验证实,人在生气时,体内可产生“毒素”,这些毒素不仅影响母体健康,还会对胎儿造成危害。哺乳期妈妈不要在生气时或刚生完气就给婴儿喂奶。哺乳期的妈妈除了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外,还要避免精神上和情绪上的不稳定,多听听音乐、读一些好书、做一点运动,通过各种方式稳定自己的情绪,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情,这对保证乳汁分泌的质和量都会起到较好的作用。

练习时间

游戏名称:竖抱抬头。

训练目的:促进宝宝颈部肌肉的发展,使宝宝的头能够早日抬起来。

操作过程:

1.给宝宝喂完奶后,妈妈双臂搂抱宝宝,一只手托起宝宝的颈部,另一只手托起宝宝的小屁股,将宝宝竖直抱起,使宝宝的头部靠在妈妈的肩膀上。

2.妈妈轻轻地拍几下宝宝的背部,使宝宝打几个嗝,防止宝宝因为刚吃饱而溢奶。

3.妈妈的手不要扶住宝宝的头部,让宝宝的头自然竖立片刻,每天练习3~5次为宜。

这个游戏适合1个月的宝宝,按照运动能力从头到脚的发育规律,大动作的训练要从锻炼宝宝的颈部肌肉开始。每个宝宝的情况不同,对于那些颈部比较软的宝宝而言,如果宝宝不能直立,妈妈切不可勉强。二、母亲进来,宝宝就会醒来

母亲身体的气味对宝宝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许多人都惊讶地发现了这样一个奇迹般的现象,那就是,当母亲走入宝宝的睡房时,睡着的宝宝就会醒过来。可见,妈妈的气味对宝宝的影响之大。

家长一我的孩子从小胆子就小,睡觉的时候有一丁点儿声音,他都会被吓醒,所以他从小就是跟着我睡的。大概在他1岁的时候,有一次他摸着我的手睡觉,睡得特别香。从那以后,宝宝每次睡觉都喜欢摸着我的手,一旦摸不到我的手,他的情绪便会焦躁不安。睡觉前或情绪不稳定时,他也会紧紧地拉住我的手,或者紧紧地依偎着我。不让他拉着我的手,他就很难入眠或者会哭闹个不停。有时候半夜里醒来,他没摸到我的手,就会紧张地到处乱抓,甚至会伤心地哭泣。直到他再次摸到我的手,才会安稳地睡觉。

家长二我家哈哈两岁多啦!我和她爸爸不在家时她总是拿着我的睡衣闻,而且让她放下她也不肯。这样的习惯不好吧?我和她爸爸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有时我们在家时,她也要这样。真是不知道她这是怎么了。

家长三心心几个月大时,为了方便照顾,我就让她睡在我身边,每天晚上睡觉时,她总是习惯我陪着她,有时候我看她睡着了,就轻轻地带上门出去。可是不一会儿,当我走入她的睡房时,她就会又醒过来。

新生儿由于视觉、听觉发育还没完善,因此味觉跟嗅觉特别灵敏,很多时候他们都是用嗅觉来判断事物的。当他开始闻到一种气味时,有心率加快、活动量改变的反应,并能转过头朝向气味发出的方向,这是新生儿对这种气味有兴趣的表现。而且他能区别自己母亲身上的气味,这是因为妈妈需要经常抱着小宝宝喂奶的关系。

母亲身体的气味是婴儿和母亲最初的一种联系。婴儿对母亲身体发出的气味十分敏感,并会作出天然的生物反应。每当母亲走进婴儿的睡房时他就会醒来,而当其他人甚至是父亲进入他的睡房时他可以照睡不醒。这是因为婴儿十分敏锐的嗅觉可闻到母亲身上独特的化学物质“外激素”,他醒过来是因为他立刻认出母亲是他舒适、喜悦和食物的源泉,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反应。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对自己的母亲是极其依恋的。比如,哭闹中的婴儿,只要在妈妈的怀里,就能很快地安静下来;而当母亲不在的时候,假若拿一件妈妈穿过的衣服包裹孩子,孩子也会平稳得多。这一切都是因为孩子闻到了“妈妈的味道”。

孩子喜欢闻妈妈的味道还是一种亲子依恋的后期表现,每个孩子表现形式不一样,持续的时间也不一样。除了喜欢闻妈妈的味道外,还有些孩子喜欢摸着妈妈的耳垂睡觉,或者摸着妈妈的头发睡觉等,这都体现出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有些孩子的依恋持续的时间短,在1岁左右就会慢慢消失,有些孩子会持续到3岁甚至更长时间。

孩子喜欢妈妈的味道并不是什么坏事,做妈妈的为了不让孩子焦急,平时应该多陪陪孩子,满足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心理。

1.孩子醒来,妈妈应该温情陪伴孩子

孩子半夜醒来摸不到妈妈的手而大声哭闹时,妈妈应该平静地用手拉住孩子的手,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打扰了自己睡觉,就对他大发脾气,可以陪伴孩子一会儿,并且亮一盏小灯,唱催眠曲或者讲一两个动听的小故事,等孩子睡着了再关灯离开,这样就比较容易使宝宝摆脱对妈妈的手的依恋。

2.多和孩子进行早期身体接触

新生儿从头几天开始,母亲就应该尽可能和婴儿多接触。所谓接触,是指身体的接触,如用背带背着婴儿。新生儿觉得与母亲身体的紧密接触是十分安全的,因为妈妈的身体柔软而温暖,气味熟悉。当婴儿把头靠在妈妈的身上时,他会听到他过去9个月在母腹里曾经听到的熟悉的心跳声(心搏)。在这种环境里,婴儿觉得既安全又舒服。对婴儿来说,他在妈妈的身体上轻轻摇动比完全静止地躺在床垫上要自然得多,特别是这样做好像能唤起婴儿在母腹内柔软而舒服的环境的回忆,会形成一些条件反射。

3.用“妈妈的味道”代替妈妈的手

如果妈妈因有事不能陪伴孩子,可以给孩子买一个比较舒适的小布娃娃,并且向孩子演示,抱着这个布娃娃很舒服的样子,然后再给孩子抱。这时,孩子会认为这上面保留有妈妈的气息,他就会很喜欢这个布娃娃。并且,妈妈可以在固定的时间段内用一种味道清淡的香水,使孩子每天扑到妈妈怀里就闻到这种味道。然后,妈妈可以在抱枕上也喷上这种香水,这样的话,这种味道就会被孩子认为是妈妈的味道,使孩子产生嗅觉依恋。

4.妈妈要让孩子有安全感

不少父母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宝宝一出生就让他离开父母单独睡。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要想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的情绪稳定,情绪一旦稳定了,自然就会产生独立意识。如果让孩子从小离开母亲,在他需要听到母亲的声音、嗅到母亲身上的气味、得到母亲的精心照料时,却得不到应该得到的满足,孩子就会产生不安全感,同时还会影响他们的情绪,自然就不会增强他们的独立性了。所以,在孩子6个月之前,妈妈最好能在孩子身边睡,适时地拍拍、哄哄、抱抱,或者唱一些摇篮曲,讲一些童话故事,让孩子心满意足地安然入睡。另外,当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应该把所有的不愉快都抛到脑后,心情尽量放松。

练习时间

游戏名称:摸摸妈妈的脸。

训练目的:增加母子感情,回应宝宝的交往热情。

操作过程:

1.刚睡醒的宝宝稍稍有些不安,当看到妈妈的脸时会感觉很安全。妈妈将宝宝抱在怀里,一边抚摸着宝宝的手和脚,一边对着他说:“好可爱的小手,好可爱的小脚丫,妈妈很喜欢哦。”

2.然后握着宝宝的手摸妈妈的脸,也可以用宝宝的小脚丫碰碰妈妈的脸,并对宝宝说:“宝宝摸摸看,这是妈妈的脸。”

研究表明,婴儿天生就具有对外界发出的信息和接收他人信息的兴趣和能力,这种能力是他与外界进行双向交流的基础。妈妈温柔的抚触和对视,对宝宝未来的人际交往智能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因此,妈妈要及时用拥抱、亲吻来回应宝宝的交际热情。三、新生儿老是无缘无故地哭

新生儿的哭跟成人说话一样,是表达其要求或情感的方式。年龄越小,哭的时间越多,因为他不会说,所以只好用哭来表达自己的心里想法。所以不要总觉得孩子的哭是无缘无故,没有任何意义和目的的。

家长一爽爽刚出生没多久,活泼可爱。但让我和老公发愁的是,她总是周期性地无缘无故地大哭大闹。尤其是每到晚上睡前,她总会大哭大闹,哭的时候,双脚不停地互擦,怎么逗她都不奏效,直到哭累了为止。这究竟是一种病,还是心理问题呢?我真担心。

家长二我的儿子从小就是个“哭泣包”,一点儿鞭炮声就能让他从睡梦中惊醒,哇哇大哭。稍微长大一点,他经常会用大声哭喊来吸引我的注意力。走近一看,原来他连一滴眼泪都没有,刚才的哭泣纯粹是他的面部肌肉运动。

家长三阳阳3个月了,长得壮壮的,我们全家人都很喜欢。但最近一段时间,孩子一被放在床上就哭闹不休,夜间必须得抱着才能睡觉,弄得大人们心烦意乱、疲惫不堪。我和老公、爸爸妈妈都以为孩子身体不舒服,得了什么病,可是到医院儿科去检查,却未发现任何躯体疾病,孩子身体挺健康的。后来在儿科医生的推荐下看了心理科,医生详细地了解了病史,原来阳阳在两个月前生过一次病,受到了大人们的特别照顾:抱在怀里哄逗、举起来摇晃,真是百依百顺,结果病愈后一放到床上就哭闹不休。

一旦新生儿睡醒,睁开双眼审视呈现在他面前的美丽新世界时,他就会开始断断续续地哭闹。惊吓、饥饿、冷或热、疲惫、纸尿裤湿了、枯燥、生气、吸入空气等原因都会让他顷刻间大哭起来(当然是无泪的,因为泪水在宝宝1个月大的时候基本不会出现)。由此可见,婴儿哭闹的原因与成人哭泣是不同的。

许多家长一听到宝宝的哭声就认为宝宝是难过或者疼痛,当无法平息宝宝的哭闹时,就会非常内疚。其实大可不必。哭闹是婴儿表达自己需求的唯一方式,并不只是疼痛和难过。如果明白了这一点,你在面对新生儿的哭闹时就不会手足无措了。

小的时候,即刚出生不会说话的婴儿,他们的饮食、情绪、大小便等,都只能通过哭来告诉大人,这就是他们思想的展现。这样的哭往往声音洪亮,时间短暂,有时候还可能根据心理需求的不同,有一些附加的反应,比如饥饿时头不时左右转动,口唇做吸吮动作,双脚紧蹬,并有啃拳动作,如给其喂奶,哭声立即停止;如果是困倦时,可能会出现开始哭声响亮,渐渐变为细小无力,两手揉眼,不愿睁眼,只要能让他安静或放到床上,很快就会入睡;还有一些病态的情况,孩子哭的同时可能出现气急和面色青紫、发烧等情况。所以说很小的孩子就有了思想,就知道了表达,只是大人不太明白而已。

宝宝情绪不佳时也会哭闹。刚出生的小婴儿心情不好时会哭泣,不过,很多大人会说:“他(她)的情绪好不好,我怎么知道呀,反正一哭就得抱着哄,再不就喂奶,有时候还不一定管事。”这时候大人要观察,孩子的表现是有一定的特殊性的,比如孩子的哭声时高时低,边哭边手舞足蹈,抱起或爱抚他时,哭声自然停止。也可以将宝宝抱在怀里,横卧在大人左臂,抱紧宝宝片刻(切忌拍、摇),当宝宝听到熟悉的母亲的心跳声时,有了安全感就会停止哭闹。如果这样能止住孩子的哭闹,即说明孩子的哭是一种情绪不佳的表达。

当然,大些的孩子哭的意义就理性多了,表达的意思也就更丰富了,尤其是当孩子学会简单的说话之后,这时候的哭多是一种辅助表达行为,因为他会简单说话了,会表达自己的意愿了,哭只是一种武器,或者是一种情绪、一种思想的表达而已。

了解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要改变观念,即在新生儿哭泣时,针对他的心理需求进行援助,具体的做法如下。

1.在行动上给予孩子心理支持

孩子哭时,不要无动于衷,要知道对孩子的反应冷漠的家长,孩子长大后的性格会变得冷漠、孤僻,甚至出现更糟糕的情况。所以当孩子哭时,条件允许的话,家长要及时去看看宝宝,抱起来拍拍哄哄,看看出了什么状况,解决一下。就算条件不允许,也要应腔,比如说:“宝宝,妈妈在这里,一会儿就来!”这样会在宝宝的心理形成安全的依靠,有益于亲子关系的良好建立,也对培养孩子信任感打下基础。

对于大一点儿的孩子哭泣,大人要及时过去安抚,问明情况,尽快解决,引导孩子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2.通过孩子的肢体语言,体会他的需要

由于0~3岁的孩子他们的词汇还不多,所以他们跟人的沟通是有限的,但他们还是有很多需要和愿望要满足,所以当他们觉得其他人没有接收到他们的信息时,他们就会大哭大闹。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手语等肢体语言来跟他们沟通,家长通过孩子的肢体语言去了解和体会他们的需要。

3.孩子哭时轻抚孩子背部,安抚孩子的情绪

孩子无缘无故大哭大闹,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父母抱抱孩子,只要宝宝一哭就要尽快地把他抱起来,让他趴在妈妈的肩膀上或者膝盖上,轻轻地抚摸他的背部。宝宝会因为立刻被抱起来而感受到浓浓的母爱,同时享受到心灵的滋润。这个方法可能是家长最不想做的,但这个方法确实能够有助于孩子安静下来。因为抱孩子能让孩子感觉很安全,同时孩子也能感觉到爸爸妈妈是爱他的,这样孩子的内心得到了安抚,一般就不会再大哭大闹了。

4.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0~3岁的孩子由于年龄较小,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所以家长可以在孩子大哭大闹时采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利用其他的事物或者玩具等来吸引他的兴趣,让他可以忘记自己大哭大闹的原因。假如你是在超市里面,孩子为了要买一件玩具而哭闹着不肯离开的话,你可以跟他说:“我们要去买蛋糕了,你可以帮妈妈选一种口味吗?”孩子通常很快就不再哭闹了。

练习时间

游戏名称:拍娃娃。

训练目的:培养宝宝逻辑思维能力。

操作过程:

1.妈妈准备一个能发出声响的玩具娃娃。展示给宝宝后,妈妈用手在娃娃的肚子上轻轻拍一下,让娃娃发出“哭声”。

2.反复演示几次,让宝宝注意使玩具娃娃“哭”的反复,并鼓励宝宝用手拍娃娃,请宝宝自己拍一拍娃娃。当宝宝成功地拍响了娃娃的时候,妈妈要用语言或者亲吻等动作给宝宝以鼓励。

3.向宝宝说明,一定要做个乖宝宝,不能够无缘无故地哭泣,能不哭就尽量不哭。

宝宝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慢慢开始喜欢上拍东西,做这个游戏的时候要选择敏感性强、易发出声音的玩具娃娃,否则很容易让宝宝失败,并且感到疲劳。四、新生儿喜欢爸爸妈妈抱

微笑、开口咯咯笑,新生儿的这些动作都会让初为人父母的年轻爸爸妈妈感到欣喜,温暖得让心都觉得在融化。这是宝宝自出生以来对于父母所给的爱最甜蜜的回报。

家长一我家宝宝现在出生了还没有1个月呢,从出生到现在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带的,婆婆基本上只是照顾我们的饮食和做家务,我发现经常和宝宝进行皮肤接触会让宝宝更安全或者是哭闹的时候会突然不哭了,不知道经常性地和宝宝进行皮肤接触是否真能给宝宝带来安全感?

家长二我家宝贝总是喜欢哭闹,可是让我觉得奇怪的是,每次哭闹时,我喂他吃的,或者给他换尿布,他都照哭不误,可是一旦我把他抱起来,他就会立马停止哭泣。拥抱简直成了治疗孩子哭泣的“灵丹妙药”,真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家长三儿子两岁多了,性格倔强得很,要是犯了错误我大声训他,他就会哭。最近一段时间儿子每每看见我,都会嚷着让我抱抱他,我感觉很可能是8月送儿子去幼儿园上学,让他没有了安全感。每次他让我抱他,我都会抱他一会儿。可是婆婆看见了都说男孩子会惯的没有男子汉气概的,让我尽量不要抱他。我却觉得孩子需要我的拥抱,那样可以让他感受到我的爱。不知道我的这种想法是否正确?

新生儿满月后,感知觉、运动功能进一步发展,生理需要也在增加,由于婴儿的触觉很敏感,他们对皮肤与皮肤接触的欲望很强烈,这时如能给予适当的、适度的触觉刺激,可促进婴儿“皮肤快感”的发育,从而解除“皮肤饥饿”。

经常会发现有些婴儿哭闹个没完,给他喂奶,他不吃,换了尿布仍哭个不停,但是只要将他抱起来,或拍拍他,他就立刻安静下来,这是因为他的“皮肤饥饿”解除了,他的“皮肤快感”的需要以及与成人交流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因此,妈妈需要经常抱抱婴儿,来满足其与成人肌肤接触的需要,增加母婴之间的感情交流,为以后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基础。

有些父母觉得总是拥抱宝宝会宠坏宝宝,影响宝宝自立能力的形成。其实,拥抱宝宝是亲子关系建立的一大途径,对宝宝的性格和身体都有良好的作用。

在一家孤儿院里,院中的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里给孩子喂饭,但是这些孩子几乎没有任何与他人拥抱的机会。最后研究人员发现,虽然他们每天都定时喂饱院中的孩子,但是他们的生长发育却不尽如人意,而且智力发展也明显迟缓。

由此可以看出,父母除了给孩子提供无忧的衣食之外,更应该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真正想法。而拥抱就是一种最直接的表达父母对孩子爱意的方式,它能够直接带给孩子最强烈的信息:“爸爸妈妈是爱你的!”通过亲子肌肤接触的拥抱,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温暖,进而建立起对人的信任与安全感,将来也才有足够的勇气向外探索世界。

所以说在这方面对孩子的早期教育马虎不得,孩子需要更多的拥抱。鼓励、安慰、庆祝时,你都可以去抱抱你的孩子,不仅如此,平日里自然感情的流露,加上拥抱,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会感觉到自己是家里重要的一份子,不但拉近了与父母间的距离,从整个成长的角度来讲,也是对孩子健康身心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

1.端正抱孩子的态度

妈妈在抱孩子时,最好能建立起“经常抱,抱不长”的态度。也就是说,经常抱抱孩子,每次抱3~5分钟即可,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关爱,使他有安全感。千万不要一抱就抱很久,甚至睡着了还抱在身上,这样会养成孩子不抱就哭的不良习惯,也会给你在今后的养育过程中增添不少困扰。

2.父母在抱孩子前应该知道一些注意事项

在抱孩子之前,妈妈应洗净双手,摘掉手上的戒指,以免划伤孩子娇嫩的肌肤,并待双手温暖后,再抱孩子。抱孩子时,动作要轻柔,妈妈应当始终微笑地注视着孩子的眼睛,动作不要太快、太猛,即使在孩子哭闹时,也不要慌乱。多数孩子喜欢妈妈用平稳的方式抱着自己,这会使他们感到安全。满3个月前,宝宝颈部力量很弱,还无法支撑自己的头,所以妈妈在抱起和放下孩子的过程中,应始终注意支撑着他的头。将孩子放下时,最安全的姿势是让他背部向下仰躺在床上。

3.任何时候孩子想要拥抱都应该满足

我们人类是个情感动物,只有情感才能够支持我们人类成为一个人,所以孩子在任何时候需要我们去拥抱的时候,我们都应该去拥抱,不管是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亲密活动。比方说脸碰在一起,或者手拉着手,甚至嘴唇碰到一起,甚至是身体完全抱在一起。在孩子幼年的时候,这样的方式都是可以的。

4.每天都要抽出一些时间和孩子接触

父母应该做的,就是勇敢地把自己最温柔的拥抱献给孩子。父母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温柔地抚触孩子,轻轻地抚摸宝宝的胳膊、腿、背、肚子、脚,甚至脚趾等,边抚摸边和他说话,“妈妈正在轻轻地摸你的小脸蛋”,“现在,爸爸正在摸宝宝的小脚丫”……拥抱、抚触和语言相互配合,还能帮助宝宝更好地了解他身体的每个部分。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越多,孩子就会越健康地成长,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就越紧密,彼此也更加亲密自然。

练习时间

游戏名称:挠痒痒。

训练目的:锻炼宝宝的身体触觉。

操作过程:

1.把宝宝放在柔软的小床上或者摇篮里,让宝宝舒服地仰卧。呼唤宝宝的名字,吸引宝宝的注意,隔着衣服,轻轻地用手挠宝宝的小肚皮。

2.一边挠痒痒,一边逗宝宝笑。配合挠痒痒的节奏,口中轻喃“咯吱、咯吱、咯吱”;小宝宝微笑后,可以换一下手的位置,轻挠小宝宝肚皮的两侧。

温柔的抚触可以让宝宝感觉愉快,有安全感,并锻炼宝宝的身体触觉,增进宝宝对自己身体的认识。研究表明,宝宝的触觉系统可以接收和处理来自皮肤、关节和躯体的运动信息,触觉刺激可涉及大脑皮层的感觉运动区,促进宝宝大脑的发育。五、孩子爱拧扯自己的衣物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大人都认为他们充满了好奇和憧憬。其实,宝宝也会感觉到无聊,宝宝不会说“我无聊”,可是孩子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此时无聊的心情。这样我们妈妈就要学习了,孩子无聊时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家长一宝宝已经快1岁了,这几天我发现若把他一个人放在床上,让他睡觉时,他总是不像平时一样好好睡,开始用嘴啃咬自己的衣服。有时候我不去看他,甚至发现他用手撕扯自己的衣服。好好的衣服,有些已经被他给拽坏了,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家长二很长时间了,感觉孩子晚上在家总是处于无聊的状态。小小年纪的他,做什么似乎都投入不进去。其实我感觉可以供他做的事情也很多,比如画画、堆积木、拼图、捏橡皮泥、剪纸等,但是孩子总是对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让人看着着急,也不知道该怎么引导他。

家长三我家的孩子每次从幼儿园放学回来,都表现出百无聊赖的样子,每次吃完晚饭后,最常见的就是一会儿喝奶、一会儿吃水果、这屋走走、那屋串串,再在电视机前腻歪一会儿,好了一个晚上打发了,该准备睡觉了。

许多家长会发现孩子有时会无理取闹,或有一些怪异行为,比如总爱撕扯衣服,总爱咬手指,总喜欢击打鼓之类的东西,有时会把摆好的积木猛然弄翻,甚至会无缘无故地大哭起来……这些问题的答案你知道吗?其实,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孩子无聊时的表现。许多大人常常会忽视掉孩子的无聊。这是因为孩子无聊时,连他们自己也感觉不到,因此不能告诉家长。不过,家长可借以下几种典型的行为进行推测。(1)孩子无聊时常常会眼神发呆。发呆疲乏的眼神传达了无所事事的心态。当家长发现孩子疲乏地坐在那里,或愣愣地站在那里,就要察觉到这是孩子觉得无聊了。(2)无聊时的孩子还喜欢吮吸啃咬。年幼的孩子吮吸啃咬自己的手指和脚丫,与他吮吸啃咬奶瓶和玩具一样,是探索世界的表现,这时家长不必过分干预;但是当孩子的自我意识渐渐成熟,依然出现吮吸啃咬行为时,便是无聊情绪的伴随行为。(3)喧闹攻击也是孩子无聊时的表现之一。孩子无聊,就会用不安、喧闹和攻击制造新鲜刺激,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与喧闹攻击的孩子相反,有的孩子特别安静,不动手不动脚,当然也不动脑,这样的孩子最容易被家长忽视,误以为孩子很乖很省心,实际上这是一种无助无奈的无聊状态。

因为小孩子们天生喜欢探索发现,他们乐于学习一切新鲜的事物,如果生活中没有激起他们兴趣的东西,他们就会感到烦闷无聊。因为宝宝还不具有丰富的词汇,所以他们每一个行为和表情背后都蕴含着“非一般的意义”。了解孩子身体动作背后所表示的含义,有助于做父母更加了解孩子的需要,而爱正是基于真正的理解之上。所以,当发现你的孩子有可能正处于无聊中时,赶紧想想办法替他们解解闷吧,要知道,孩子无聊的时候其实也正是他们学习的好时机。

1.做一些不同寻常的动作来逗宝宝乐

发现宝宝无聊时,家长不要偷懒,要赶紧动脑筋想一想,想一些简单又好玩的事情来吸引宝宝注意,逗宝宝乐。例如把宝宝的小袜子挂在耳朵上,给爸爸头上扎个小辫子,或者用手指转动纸杯,让爸爸穿上妈妈的衣服给宝宝看。这些新奇的、不寻常的小动作会逗得宝宝笑哈哈,把宝宝从无聊的情绪中解救出来。

2.及时为宝宝转换玩耍环境

因为宝宝的注意力不够,耐心也不够,所以在一个地方待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无聊。因此,大人在带宝宝出去玩的时候,不要长时间地跟他人聊天,让怀里的宝宝看着或者让宝宝自己玩,避免宝宝无聊。发现宝宝无聊情绪后,家长要及时为宝宝换一个环境,带着宝宝四处转转,这样宝宝就会立马转换心情,投入新鲜事物中。

3.不厌其烦地陪宝宝玩他们喜欢的游戏

宝宝的无聊与大人的无聊是不同的,一些在大人看来很无聊的事情,宝宝却会乐此不疲。例如,宝宝喜欢躲在妈妈的怀里和爸爸玩藏猫猫,喜欢和妈妈做手拍手的游戏,喜欢玩不倒翁等。这些游戏很简单,大人陪宝宝玩一会儿可能就会觉得无聊,但是宝宝会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玩都玩不够。大人要尊重宝宝的感受,不要因为自己觉得无聊就影响宝宝的兴致,要耐心陪着宝宝将游戏进行到底。

练习时间

游戏名称:和宝宝拔河。

训练目的:增强宝宝的乐趣,排解宝宝的无聊情绪。

操作过程:

1.准备一条围巾,妈妈抱着宝宝,爸爸坐在对面。爸爸抓住围巾的一端,宝宝抓住围巾的另一端。

2.爸爸轻轻向后拽围巾,让宝宝也向后拽围巾,爸爸突然松开手,让宝宝自然向后仰进入妈妈的怀抱。可以反复多次做这个游戏。

拔河比赛中,爸爸突然松手后带来的变化将带给宝宝快乐的情绪,充满欢乐的成长环境可以培养宝宝平和的心态,赶走宝宝的无聊情绪。六、孩子喜欢吃手指

许多家长面对孩子喜欢吃手指这个毛病头疼不已,几乎用尽了一切办法帮助孩子纠正,该劝说的劝说,该警告的警告,可是孩子爱吃手指头的“怪癖”犹如生了根一样,很难彻底改掉。这是因为这些家长只从表面上帮助孩子纠正,没有深究孩子的这些怪癖后面的“心因”,因此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怪癖。林蕊是我的邻居,有一回周末在家休息,林蕊上门拜访,跟我说:“我家孩子总是吃手,最初的时候看着还好玩,可是后来就觉得有问题了——不够卫生,看着也不雅。而且周围其他同龄孩子早就不啃自己的手了,只有我家的孩子这样,会不会是有什么问题呢?周围当妈妈的姐妹们告诉我,‘看见孩子吃手就使劲打他们的手,看见一次打一次。’还有人说,‘给孩子手上贴上胶布或者抹上紫药水,这样孩子看见自己的手指和以前不一样,或者吃起来味道不好,就不会再吃了。’这些主意感觉太‘损’了,再说也不科学,就拿打孩子的手来说,真的能‘打’得过来吗?会不会对孩子的身体与心理造成伤害呢?要知道这种伤害可是更为持久和巨大的呀!还有,抹紫药水,该抹到什么时候呢?”看着林蕊焦急的样子,想起以前曾经也有很多妈妈跟我报怨过此问题。

0~3岁的孩子处在探索外界事物的口欲期,这个时候孩子什么都喜欢放到嘴里啃一啃、咬一咬,而手是他们最方便“探索”的对象,所以尝尝小手的味道,吸吮一下,感觉一下自我,明白小手和身体是一部分,这都对孩子的心智发展有益。

孩子吃手还和家长有关。有的母亲给孩子喂奶时的方法不正确,速度太快,或者急着做某事,不顾孩子的吸吮需求,未能满足孩子吸吮的欲望。所以孩子虽然肚子饱了,但心理上还未满足,便会以吸吮手指来代替。还有的父母过分忙碌,或忽略了孩子与外界交流的需要,孩子便会自然地玩弄自己的手指和吸吮手指来解闷。

虽然口欲期在0~3岁都可出现,但是如果孩子2岁以后还是天天手不离口,那么家长就要好好考虑一下孩子的行为了。当孩子焦虑和紧张时便会出现生理倒退行为,比如用吸吮小手来减轻其内心的忧虑。孩子的这种行为多表现在受到批评之后,或孩子紧张时,也可能是爸爸妈妈在吵架的时候,或爸爸妈妈以及孩子最亲近的人不在身边的时候,孩子初入幼儿园等。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可以细心观察,就会了解孩子吸吮小手的规律,明白孩子的内心。

孩子吃手无论年龄大小,几乎都缘于内心的不满足或焦虑,当然探索欲除外。针对孩子吸吮小手这一行为,根据孩子年龄段的不同,家长也应当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应对和处理。

1.在保证卫生的前提下,允许孩子吃手

对于1岁以内的孩子,属于口腔发育和行为意识发展的重要期,孩子很多时候喜欢用嘴巴吮吸或咀嚼东西来认识这个世界,这时爸爸妈妈会发现孩子除了吃手,还喜欢啃咬其他东西,所以这个时候可以允许孩子吃手和其他东西,但要注意卫生,每天给孩子洗手,尤其是在孩子把手放进嘴巴前,保证小手是干净的。另外,给孩子经常啃咬的玩具多清洗,高温消毒,这样既满足了孩子吸吮、探索的需求,也不影响孩子的健康。但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如1岁半之后,则要有意识地限制孩子吃手或吸吮其他事物的机会和次数。

2.帮助孩子缓解压力

如果孩子是因为有压力、有焦虑的情绪而吃手,家长就要悄悄地关注孩子,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心理压力,或者在关键期关注孩子,比如入托前、入园前,或者父母吵架了,家庭出现变故了等,都要注意呵护孩子,尽可能多陪伴孩子,与他一起玩耍、游戏,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互动来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避免吃手。

3.通过转移注意力让孩子放弃吃手

家长对孩子吃手的行为不要过于紧张、取笑,甚至打骂,这样会对孩子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甚至暗示孩子,更多地引起他吃手的欲望。大人要表现得不在意,尤其是当孩子刚要吃手时,可以平静地从他的嘴巴中拿开小手,给他一个有趣的玩具,占据他的双手,他就不会有机会吃手了。父母也可以给他讲故事,或读书,或者玩游戏,让他把小手背在身后,认真听、认真看、认真说。经常这样做,孩子的生活逐渐丰富起来,小手也忙乎起来,这样无论是心理的、还是生理的需要,都会逐渐摆脱吃手的习惯。

4.不要呵斥孩子立刻改正

面对孩子的一些怪癖,像结巴、吃手、啃指甲等,家长不要一发现这些情况,就厉声制止,而应该“轻描淡写”地处理,让孩子不觉得这件事是个大问题。就拿口吃来说吧,家长千万不要因为孩子平时说话出现一些口吃的表现便严厉批评、大声斥责孩子,并急于矫正,要求孩子立刻再大声说一遍,说清楚一点,这样做反而会适得其反。因为这时候孩子胆子小,在家长的严厉批评面前会对说话产生压力和反感,口吃情况可能会更加严重,持续时间会更长,甚至不敢说话了。总之,任何加重孩子紧张心理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哪怕是无意识地要求孩子也是错误的。

5.纠正孩子吃手时要多一些耐心

许多家长看到孩子有怪癖,担心孩子长大改不了,还担心孩子这样出去惹人笑话,因此急于在短期内纠正孩子,想让他改掉这些怪癖。殊不知,家长急躁的情绪表现在脸上,孩子看在眼里,担心自己表现不好,又遭爸爸妈妈责骂,所以会加重心理负担,变得更加紧张,吃手、啃指甲、结巴的现象也会更加严重。因此,做家长的在纠正孩子的怪癖时,一定要有耐心,要循序善诱,这样孩子绷紧的神经舒缓了,就会慢慢减少吃手、啃指甲、结巴等行为。

6.为孩子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

家长平时要关爱孩子,多抽出时间陪孩子,让孩子得到充分的爱,不要责骂孩子,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要避免让孩子接触一些恐怖电影、电视、电脑游戏,也不要给孩子讲恐怖的事件和故事,尤其是睡前,不要让孩子接触一些怪异的东西。这样,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轻松、温馨、充满安全感的家庭中,自然会减少焦虑、紧张、恐惧的情绪,从而慢慢改正掉一些怪癖。孩子吃手是个不好的行为习惯,但有时候也是一种心理需求,充当“安慰剂”的作用,所以吃手源于心因,父母不要着急,更不能粗暴对待,应洞查孩子的心理因素,从“心”改变,这样孩子的吃手习惯就会逐渐消失的。第二章 孩子心理形成关键期

幼儿期是孩子心理形成的关键期。儿童的心理在这个时期完成了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从萌芽到成熟的整个发展过程,是接受教育最有效的时期,因而受到社会及家庭的极大关注。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对一切事物特别敏感,极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如果家长在这一时期对孩子及时加强教育,将会收到最佳的效果,从而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一、孩子的捣乱心理

孩子两三岁时,会走路了,也会说话了,比婴儿期显得更加可爱,但是也更爱捣乱了。许多家长都抱怨自己的孩子简直是个“小魔头”。

家长一“我家宝宝特别爱捣乱,平时他干什么我都要跟着他,尽量保证他在我的视线范围之内,这倒不是我过于担心他的安全,而是害怕他趁我不注意时给我捣乱。因为最近他不是把牛奶泼在我刚清洗干净的地毯上,就是用剪刀把家里的沙发剪出大口子。真害怕他再给我惹什么麻烦……”

家长二“我的孩子已经两岁半了,最近一段时间简直要了我的命。他不但在自己家里闹腾,带他去别人家里的时候,他也是不停地捣乱,前天带他去邻居家串门,他愣是把人家玻璃缸里的金鱼给捞出来摔在地上,害得我不停地给人家道歉。”

家长三“我的宝宝现在已经一周岁了,可是小小年纪的他却很爱捣乱,常常一不注意就给我惹麻烦。喂他吃饭时,他非要自己吃,可是他自己拿着勺子吃饭时,总是把饭一勺一勺地舀出来泼在地上。一说他,他就哭,真不知该拿他怎么办才好?”

像上述描写的这样爱捣乱的孩子其实非常多,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有这么一个恼人的阶段。孩子爱捣乱其实是有原因的,家长只有分析清楚了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够彻底帮助孩子纠正爱捣乱的毛病。

现如今,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自小缺乏玩伴,所以没法进行集体游戏。许多小孩子由于孤独,只能以搞破坏、瞎捣乱为乐趣,常常会出现一些在大人看来很是气愤的行为,这其实是孩子排遣内心孤独的一种方式。

许多家长只顾着满足孩子吃、穿、住、行上的需要,却不多给孩子关注。如果孩子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就会通过捣乱来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其实,只要家长稍微留心,就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孩子乖乖听话,处于安静状态时,做父母的经常对孩子不顾不问;而当孩子调皮捣蛋时,父母就会给予孩子关注。许多孩子因此就想:“让你们不理我,我搞破坏了,看你们还理我不!”

有时候孩子喜欢破坏东西,还是好奇心强的一种表现,孩子不是故意去破坏一件东西,而是因为他对这件东西感兴趣,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例如很多男孩喜欢把闹钟拆开,去看闹钟里面到底是什么,想弄明白闹钟为什么会响等,孩子研究自己喜欢的事物,并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去满足自己的探索欲。

虽然人们常说,爱捣乱的孩子聪明,但是不可否认,孩子太爱捣乱了,常常让父母头疼,因此,家长最好还是弄清楚孩子爱捣乱的原因,对症下药,寻找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孩子改正爱捣乱的坏毛病。

1.有空时,多陪陪孩子

家长在发现孩子这些捣乱的行为后,不应该责怪孩子,而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平时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陪伴孩子,陪孩子一起玩耍。玩既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一种心理需求。孩子从出生的那天起,就是通过玩来了解世界的。作为家长,忙于自己的事情,不愿意陪着孩子玩,只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精神需求,只知道要求孩子,却不知道理解孩子,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非常有害。父母双方可能有不同的特长,这是一种潜在的教育资源,你可以与孩子玩不同的活动,孩子都是很感兴趣的。比如,爸爸可以经常陪孩子玩手工制作、打乒乓球、玩电脑、放风筝等,妈妈则可以与孩子一起做折纸游戏、画画、跳健美操等。爸爸妈妈还可以与孩子一起玩扑克、下跳棋,总之,家长多陪孩子玩,就会减少孩子的孤独感,孩子就不会通过捣乱来排遣孤独感了。

2.鼓励孩子尽情地去尝试新事物

父母们在看到孩子捣乱时,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批评孩子。要知道,孩子爱捣乱有时也是他们学习的一种方式。比方说,孩子喜欢按电视、电脑、电灯的开关,喜欢玩旋钮,这其实是孩子探索精神的表现,如果因为这个而惩罚孩子,就会扼杀孩子的探索欲。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孩子从一岁左右,开始对开关设备带来的改变感兴趣,因为在孩子看来,是他自己带来了事情的改变,这种感觉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厉害。所以,在安全的前提下,父母不妨让孩子感受一下开关带来的改变,当孩子熟悉了之后,他自然不会再来回玩开关、按钮了。

3.创设满足孩子探索的环境

对孩子来说,周围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是稀奇的。家里的地毯、椅子、桌子,户外的花园、草坪等,甚至一条小水沟,都能成为引发孩子好奇心的场所。家长要鼓励孩子去探索,根据孩子的兴趣适时适度地提供材料和实践机会,鼓励他们动手体验。例如,孩子特别喜欢敲敲打打,家长可以提供几根塑料的、木制的或橡胶制的小棒,让孩子尝试敲打不同质地的物品,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可蒙上孩子的眼睛,由家长来敲打,让孩子辨别家长敲打了什么。这样,会引导孩子在好奇的基础上探索更多事物的奥秘。

4.给孩子的行为制定规则

当孩子出现捣乱行为时,父母首先要屏蔽一切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花瓶、暖瓶等易碎危险的物品要摆在孩子碰不到的地方,锁好抽屉,给电源插座安防护装置……然后给孩子建立一个概念,哪些东西可以碰,哪些不可以。如孩子把杯子摔碎后,要表情严肃地告诉孩子,“瓷宝宝”怕摔,不能玩;孩子把水灌到电插板里时,立马给孩子描述这样做的严重后果。这样,孩子就逐渐明白了“破坏”游戏的规则。

总之,对于孩子爱捣乱的问题,做父母的一定要重视起来。如果你家也有一个爱捣乱的孩子,你可以参考本节中的方法,分析孩子捣乱的原因,并给予孩子相应的指导,相信会收到不错的效果的。

练习时间

游戏名称:做鬼脸。

训练目的:巧妙利用孩子的捣乱,将他培养成一个幽默的孩子。

操作过程:

1.孩子精力充沛的时候,妈妈模仿老虎说:“我是大老虎,啊呜——”同时做老虎吃人的表情,张大嘴巴,瞪大眼睛。

2.妈妈模仿小花猫的叫声,并用手指刮胡子。

3.反复学各种动物的声音,做各种鬼脸,吸引宝宝观察各种表情的变换。

这个游戏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不同的表情,研究表明,刚刚出生两天的新生儿就能模仿成人简单的面部表情,一些有趣的面部表情是培养孩子幽默感的重要方式之一。二、孩子的害羞心理

许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那就是自己家的宝贝在家里的时候爱说爱笑,一走出家门或者有陌生人来家里,孩子就小脸涨红,不敢说话。

家长一我家宝贝两岁半了,在家时爱说爱笑的,但是他一见到生人就会害羞,上次我带他下楼,楼下的一位叔叔跟他打招呼,把他吓得头低下,躲在了我身后。

家长二我家孩子平时在家里活泼可爱,话特别多,一见到陌生人,就变得扭扭捏捏、不大方,有时人家跟她说句话,她都小脸涨红,紧张得半天也说不出话来,真拿她没办法。

家长三我家宝宝在家里天不怕地不怕,可是奇怪的是,每次家里来个客人,这个小家伙都会像小女孩一样紧紧地拽着我的裤子,就是不肯叫人,也不肯回答客人的问话。

孩子之所以会出现在自己家人面前活跃,在生人面前闭口不言、害羞腼腆的现象,是有一定的心理原因的。家长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孩子不大方、胆小鬼,或者硬拉着孩子走到客人面前,向客人问好。这样不但达不到让孩子大大方方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想要解决孩子害羞的问题,家长还需要弄清楚孩子的害羞心理是如何出现的。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也会慢慢增强,他们希望别人对自己有好的评价,所以特别在意自己留在别人心中的印象,对自己的一言一行很是重视,生怕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被耻笑,因此在外人面前表现得腼腆、害羞。

而且,因为妈妈是孩子的主要照顾者,所以孩子很容易依赖妈妈,容易出现拒绝和陌生人亲近、怕生的情况。如果孩子过分依赖妈妈,而妈妈又不注意用正确的方式来引导孩子,例如经常吓唬孩子“不听话就把你送人”,或者过分担心孩子的安全,不让他和其他小朋友玩,时刻告诫他当心陌生人,如此,孩子看到陌生人后,就会怕生,对人产生畏缩,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感。

还有些父母因为平时工作忙,没有时间陪孩子,就让孩子以看电视、听录音机等来打发时间。孩子缺乏与外界接触的机会,缺乏与他人交往的经验,因此,看到陌生人来,自然不知道该如何去面对。

另外,缺乏安全感也是孩子在陌生人面前局促不安、不敢说话的重要原因之一。安全感是孩子与生人交往与交流的前提,孩子对陌生人心生恐惧,自然会避着不想见。

孩子在陌生人面前害羞、腼腆、过分沉默,如果不加以引导,就会造成孩子不愿意与社会接触,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性格变得孤僻。因此,在了解了孩子产生害羞心理的原因后,父母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非常必要的。

1.循序渐进地帮孩子树立交往的信心

家长平时应对孩子身上的每一点进步加以鼓励和适当的赞美,增加孩子与他人交往的信心。客人来后,家长可以先将孩子抱在怀中,大人之间先交谈,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和熟悉客人,交谈时可以多对客人夸夸孩子平时的好行为。例如说,“我们家宝宝特讲卫生,早晨看到我在打扫房间,还主动把地上的废纸捡了起来。”然后交谈一方肯定会夸赞宝宝懂事。宝宝看到对方喜欢他,自然会很欣喜,也会很自信,自然愿意与对方亲近。

2.多给孩子提供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孩子在家庭中与所有成员嬉戏、玩耍,以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多让孩子与邻居家的小朋友一起活动,参加小朋友之间的游戏;还可以经常领着孩子到亲朋好友家中去玩,让他们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让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多经历被人接纳的经验,学习与人交往。如果孩子表现得好,父母可以采取奖励的手段鼓励孩子在陌生环境中控制自己的情绪;在孩子确实害怕的时候,父母应及时给予孩子亲情的支持,比如微笑、抚摸或拥抱等。

3.见陌生人之前,先让孩子准备一下

对待害羞的孩子,家长在让他去新的环境、与陌生人接触之前,最好让他有一定的准备。例如,在路上,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一会儿要到哪里去,让他知道那里的大人或小孩的名字及可能玩的游戏(当然了,这个游戏必须是自己的宝宝也会玩的)。然后家长最好告诉孩子到那里以后怎样与别人打招呼,或者对方打招呼时,应该怎样回应。这样孩子有了准备,就会渐渐放松,与陌生人接触起来也就不会那么害羞了。

4.理解孩子,不要强迫孩子与他人接触

孩子不愿意和陌生人接触时,家长不要去强迫他,更不能让孩子与陌生人单独待在一起。家长要顾及到孩子害羞的心情,不要当着陌生人的面去命令孩子、责备孩子,让孩子去做他不喜欢做的事情,这些都会让孩子感到紧张。而孩子在紧张的情况下,很难自然、大方地去和陌生人说话的。所以,大人一定要让孩子感到安全。在遇见孩子不认识的人时,父母要将孩子介绍给陌生人,并简单介绍一下陌生人。这样,孩子害怕的心理自然就可以得到缓解并最终得到克服。并且孩子一般不喜欢陌生人触及自己的身体,因此,当你抱着孩子遇到熟人时,可先与对方打个招呼,谈谈话,等到孩子与陌生人熟悉之后,才可以让他们抱抱孩子。

如果你家的孩子正处在怕生的阶段,不妨试试上面介绍的这些方法。相信读懂了孩子的心,找到了得当的办法后,你的孩子一定会变得落落大方。

练习时间

游戏名称:讲故事。

训练目的:通过让孩子当众讲故事,帮助孩子克服羞怯,锻炼孩子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操作过程:

1.爸爸妈妈和孩子围坐在一起。

2.爸爸或者妈妈先给孩子讲以下的故事。有一天,两只小鸡在草地上玩耍,发现一条大青虫。小花鸡一口咬住青虫的头,小黑鸡一口咬住青虫的尾,互不相让。小花鸡说:“是我先看见的,应该给我吃。”小黑鸡说:“明明是我先看见的,当然应该给我吃了。”大青虫趁它们吵着,悄悄跑了。它们吵完后才发现,后悔死了,说:“要是我们分着吃,该多好啊!现在我们谁都吃不到了。”

3.讲完故事后让孩子复述。孩子讲不出来,家长重复讲一次,让孩子增加印象。

4.只要孩子复述出大概的意思,家长就要鼓励。

羞怯的孩子更需要多锻炼,家长要多给孩子表现自己的机会,例如让孩子当众给大家讲故事,即使他每次只讲一段,也能让孩子逐渐变得自信、大方起来。三、孩子的恋物心理

有不少的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对某些物品特别依恋,如小手帕、布娃娃、帽子等。孩子经常会抱着这些物品,一旦找不到了,孩子就会烦躁不安、哭闹不休。

家长一我家宝贝自从看了《喜羊羊与灰太狼》之后,就对里面的美羊羊喜欢得不行,我也给她买了个美羊羊布娃娃,可是没想到她无论吃饭还是睡觉都是抱着那个美羊羊,一让她把布娃娃放一边去,她就哭鼻子。

家长二孩子都两岁多了,还总是喜欢一岁多时我给他买的那个米老鼠布偶,总也玩不够,睡觉的时候,也一定要抱着布偶睡觉,用手摸着,用嘴亲着,然后才能睡着。

家长三前几天,我看见宝宝的那条皱巴巴的手巾脏了,于是就给他洗了晾晒了,谁知道吃饭时,宝宝到处找,饭也不吃了,直到我把他的手巾还给他,他才止住了哭声。真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

孩子恋物是普遍的,他们不仅把所依恋的物品看做是有生命的,而且还会像对待朋友一样和它们说悄悄话,和它们玩耍。这在大人看来实在是莫名其妙,然而对于孩子来说却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是孩子很正常的心理状态。如果孩子过分依恋某种物品,要在某种特定物品的陪伴下,孩子才能获得安全感和慰藉,一旦离开它,孩子就会哭闹、焦躁不安甚至失眠、拒食等,出现这些情况家长就要重视了,要积极查找出孩子过度依恋某物品的原因。

有些孩子把依恋物当做控制心理害怕时的“保护神”,例如孩子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幼儿园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轻微变化会让孩子觉得不适应,就会产生恐惧心理,感到紧张,需要借助依恋物来控制自己的害怕心理,这个时候,依恋物其实充当了孩子的“保护神”。

并且,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家长忙于工作,没时间陪伴孩子,让孩子承受着情感的饥饿和缺失,如果身边有他熟悉的事物,例如毛毛熊、布娃娃或者一件小棉袄等,就成了唯一能够给他温存的伙伴。他都会通过搂抱、亲吻或者倾诉等来排解心中的不安,借此来获得心理上的慰藉。也可能这个毛毛熊是某个人送给他的,而他对这个人很依恋,也会把他送的礼物当做一种心灵的慰藉。

还有,现在的父母们工作都非常忙,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伴孩子,孩子心里感到孤独,就会去寻找一个依恋物,例如说小毛熊、孩子盖的毯子、小被子、睡的枕头等,并和这些物品建立起稳定的依恋关系。这些物品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亲密的伙伴,不可替代。

依恋物的出现是孩子自己找到的一种适应周围环境的方式,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种正常现象,家长不必太担心。但是如果孩子对依恋物形影不离、不能舍弃,有依恋物时才能正常生活,一旦与依恋物分离就哭闹不止、焦躁不安,家长就要进行适当的引导,逐渐减轻孩子对依恋物的依恋程度。

1.让孩子有层次地与依恋物分离

家长可以根据不同的活动分层次进行孩子与依恋物的分离措施:先从日常的生活活动开始,如上厕所、洗手、喝水等活动中,劝说孩子把依恋物放到一边,以免把依恋物弄脏。孩子对家长合理的要求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并能逐渐信赖家长。在此基础上,可以慢慢过渡到玩桌面玩具与大型玩具时,让孩子把依恋物放在固定的地方,让孩子眼睛能看得到,给孩子一个心理环境上的安全感。再到吃饭或睡觉前离开孩子的视野范围,最后完全分离。这样,孩子与依恋物的分离,是有层次、有阶段的,孩子也会慢慢适应与依恋物分离的过程。

2.睡前对孩子进行安抚

父母要适当减少睡前与孩子独处的时间,因为孩子在一个人睡觉的时候,最有可能需要依恋物的陪伴;就算让孩子独处一室,也要对孩子进行睡前安抚工作。所有的孩子都在本能上畏惧噩梦和黑暗,很多孩子都是在入睡前的恐惧不安中依恋上某些物品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睡觉时陪伴孩子,给孩子唱催眠曲或者读一两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开亮一盏小灯,等孩子睡着后再离开,就容易使其忽视依恋物。

3.限制孩子与依恋物在一起的时间

如果孩子已经形成了依赖依恋物的习惯,父母也不可立刻禁止孩子玩依恋物,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如用另外一种玩具或者另一种新奇的游戏来引起孩子的兴趣,把孩子的注意力从这种令他爱不释手的物品上移开;还可以慢慢地限制他和依恋物在一起的时间,让孩子与依恋物逐渐分开。例如让孩子每次出门之前,都和依恋物说声“再见”,时间长了,孩子就习惯了和依恋物的分离。

4.多拥抱和抚摸孩子,代替玩具保护孩子

年幼的孩子都有“皮肤饥渴”,因此家长平时要多抱抱孩子。父母的拥抱对孩子来说是天下最好的礼物。拥抱和抚摸不一定要在奖赏孩子时才给予,不要等到孩子做了一件好事时才去拥抱他。拥抱应该是经常的,尤其是孩子在感到不安和紧张时,更是要多拥抱他。因为拥抱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爱的表示,就像是在告诉孩子:我在你身边,我永远爱你,有我在你什么也不要怕……经常被父母拥抱的孩子,极少会将各种小玩具当成“保护神”。

总之,只要家长细心地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特点,并积极、耐心地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用各种活动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积极地营造愉悦的心情,就能帮助孩子顺利地跟依恋物说“再见”。

练习时间

游戏名称:小汽车嘀嘀嘀。

训练目的:让宝宝理解物体的运动,学会和物体短暂地分离。

操作过程:

1.让刚睡醒并空腹的宝宝两臂屈曲于胸前俯卧在床上,妈妈拿出彩色玩具小汽车,在前面逗弄宝宝:“宝宝,小汽车来了,抬头看吧!”

2.妈妈慢慢地移动小汽车,同时发出“嘀嘀嘀”的声音,让小汽车与宝宝眼睛的距离越来越远。

3.将小汽车移出30厘米左右,再慢慢往回移。如此反复移动两三次。

家长和孩子做这种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的视线活动可以帮助孩子认识空间的距离,可以帮助孩子慢慢学会与物体短暂的分离,从而慢慢改正“恋物”情节。四、孩子的自私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小孩子特别“自私”,不准其他小朋友动自己的东西,这往往让家长感到难堪。但是孩子却不会顾及家长的“面子”,依然护着自己的东西。

家长一昨天我带孩子在楼下的空地练习骑儿童自行车时,碰到了楼下的小朋友蕊蕊,看她眼巴巴地站在旁边看着,我就让孩子下来,让蕊蕊骑一会儿,可是没想到,这小家伙却说:“这是我的车子,就不给她玩!”真是个小自私鬼。

家长二隔壁小朋友过来玩,我家宝宝很高兴,主动领他到自己的房间里,可不一会儿,小朋友就气呼呼地出来了,我一问,才知道,原来宝宝只让他看看自己的玩具,却不给他玩。

家长三前天我下班后,给宝宝买了一个她最爱吃的巧克力面包,宝宝高兴极了,赶紧一个人跑到房间里,准备独享。爸爸走过去,请求咬一口,宝宝不答应,用身体挡着,生怕别人抢去似的。

自私的代名词就是不懂得分享,一个不懂得分享的孩子,很难与周围的人友好交往,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说,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改变自私的毛病,尤其是要从心改变。小孩子的“自私”不同于大人的“自私”,因此,家长在纠正孩子自私的问题时,也应该先了解孩子自私的心理原因。

人们常说:“3岁前的孩子,十个有九个是自私的。”这点是没错的。刚刚几个月大的婴儿是不会与人分享的;9个月大的婴儿在他高兴的时候可能会微笑地将自己的糖果让给别人,可是当别人真的咬上一口时,他会毫不客气地号啕大哭;2岁大的孩子可能会把自己的玩具送给别人,你别以为这是因为他懂得慷慨,这只不过是他一时心血来潮,或者他根本不喜欢这个玩具而已。总之,孩子在3岁以前通常不会主动地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尤其是自己心爱的东西。

如今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都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心中的宝,好吃的菜先让孩子吃、好看的节目先让孩子挑……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只知道一切为了孩子、一切让给孩子,让孩子错误地认为,别人都让着他是应该的,那么,当家里来了小朋友或者其他客人时,父母要求他把好吃的、好玩的让给别人时,他就觉得不能接受了。所以,孩子自私,多半是父母长期溺爱给孩子所养成的坏习惯。

并且,在孩子的眼里,自己的东西就如同和自己一起玩的小伙伴一样,是有生命、有感情的。他们对这些东西都倾注了自己的感情。所以孩子哭的时,他会想:我哭了有爸爸妈妈在这里安慰我,可是我的自行车被碰坏了,谁安慰它呢?它实在太可怜了。我答应过做它的妈妈,永远照顾它,可是现在讨厌的××又动它了,不行,我一定要保护它。这就是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孩子不懂得与人分享看似不是什么大的毛病,但对其以后健康人格的塑造影响深远。当今社会,人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协调配合,甚至共享,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不懂得分享,独断专行,那么,就很难形成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谈不上立足于社会。所以说,家长要综合、全面地考虑,然后对症下药,帮助孩子改掉自私的习惯,学会与人分享,体验分享的乐趣,获得更好的人缘。

1.给孩子提供练习分享的机会

分享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尽量为孩子提供一些分享的机会。如买回的零食不要全部留给孩子吃,要让孩子亲自把零食分给家庭成员,与家人共同分享;玩耍时,引导孩子把心爱的玩具等分一些给小朋友玩。经常让孩子练习“分享”,并且在孩子分享的过程中,家长要及时称赞孩子的分享之举,使孩子得到快乐的心理体验,从而促进孩子分享行为的进一步发展。

2.家长用自身的行为影响孩子

家长平时可以给孩子讲一些有关分享的故事,或者在家玩玩分享游戏,也可以在家庭中不管是好吃的还是好玩的,大人主动地分享给别人,让自己的行为影响孩子。例如,妈妈想吃面包了,妈妈可以把这片面包分给爸爸:“一起吃吧!”也可以在吃油条时,分给奶奶一份:“一起吃!两人吃香!”或者吃水果时和孩子说:“宝贝,我们俩一起吃吧!”孩子自然会接受。等到下次,孩子得到面包或其他东西时,大人也可以说:“你能和我一起分享吗?”引导孩子与自己分享。长期如此,孩子就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并在这样的分享活动中得到快乐,慢慢地也就能学会分享了。

3.通过游戏增强孩子分享的安全感

家长可以多和孩子一起玩一些关于“分享”的游戏。让孩子明白,他的东西虽然借给了别人,但仍然是他的,别人会还给他的,这样就相当于给孩子吃了一颗“定心丸”,让孩子有安全感,这样孩子才会微笑地将自己的东西借给别人。例如,选择一个柔软的、对孩子安全的布质小球球滚给他,让孩子坐在距离自己两三米的地方,把球滚给自己,然后大人接住后再把它滚给孩子。在相互传球的过程中,孩子就会慢慢地意识到小球只是暂时离开他,过一会儿就会再回到他手上。等孩子习惯了这个游戏,家长就可以经常从他旁边“借走”小球,但是答应过几分钟后还给他。这样来回几次,让孩子明白分享只是暂时借给爸爸妈妈,玩具还是他自己的,他就会慢慢变得喜欢与人分享了。

4.不要强制孩子把东西和他人分享

父母不要强制孩子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有的孩子正处于“我的”占有敏感期,他要靠拥有自己的东西将“我”与“他人”区分开来。如果强制这个时期的孩子分享他的东西,会给他造成巨大的恐惧感和危机感。

如果你的孩子也表现出了自私的行为,家长平时就要正确引导他,教会孩子与他人分享的方法,让孩子体验到与人分享的乐趣,这样,孩子就能逐渐摆脱掉自私的行为,变得大方起来,与人交往也会更加顺利。

练习时间

游戏名称:滑滑梯。

训练目的:让孩子学会亲切地对待他人。

操作过程:

1.爸爸坐在椅子上,双腿自然垂放,略向前伸。妈妈将孩子抱放在爸爸的膝盖上。爸爸用双手扶住孩子的腋下。

2.爸爸放松膝盖,慢慢将孩子往下放,用双臂的力量帮助孩子向下运动,并对孩子说:“滑滑梯喽。”妈妈在下面张开怀抱,迎接孩子,当孩子滑下的时候,把孩子抱住。

这个游戏让爸爸妈妈都参与进来,三口之家共同营造了一个和谐、融洽、快乐的家庭环境,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人际交往和智能发展非常重要,能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并学会与人互助互爱,宽容待人,从而改变自私的习性。五、孩子爱发脾气的原因

有的孩子从小脾气就大,脾气一来,九头牛也拉不回,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否则就哭闹打滚、扔东西、毁物品,甚至用手揪自己的头发,脾气大得吓人。

家长一宝宝小的时候还很乖,文文静静的,可是最近不知是怎么了,总是动不动就发脾气。有时候,爸爸反对他做什么事情时,他就会大怒:“哼!坏爸爸!”

家长二我家孩子今年2岁4个月,她只要一生气就会把手里拿的东西摔掉,手里没有东西时就把离她最近的桌子上的东西全部打翻。她的玩具很多,但是完好无损的基本上却没有,都被她摔坏了。我真不知该拿她怎么办,也训过她,可是她还是那样。

家长三我家宝宝才3岁,却是人小脾气大,一点不如他的意,他就会火冒三丈。上次我没给他买灰太狼玩具,他就一把推向我,害得我一个趔趄,差点没摔倒。

遇到小孩子发脾气,赶快“救火”固然必要,但这毕竟是消极的。积极的方法是平时要对孩子加强教育和培养,弄清楚孩子爱发脾气的心理原因,然后再采取措施也不迟。

许多父母自身没有能力承担某种责任或者解决某种困难,常常大发雷霆,有时甚至会将怒气撒到孩子身上。这种行为表达往往会被缺乏辨别能力的孩子加以效仿,于是孩子在遇到一些困难时也会翻版父母的处事方式,做出一些不良的行为。

有些孩子虽然年幼,但是也有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坏情绪。大人在心情不好时常常会通过和朋友聊天等方式来排解,但是孩子却缺少排解坏情绪的方法,当他发脾气后,心情畅快了,之后他就会渐渐习惯于用发脾气的方式来发泄内心的不满。

要知道,孩子除了有吃饱穿暖的基本生活需求之外,还有很多心理需求,当他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发脾气的现象。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在4个月时就有了发脾气、表达不良情绪的能力。而随着其心理、生理的发育,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接触到的事物会越来越多。但是孩子对于自己接触到的事物不可能像爸爸妈妈那样作出理性的认识或决策,而是凭着自己的情绪才参与或行动,可是他的认识和行动却常常遭到父母的阻挠。孩子当然不会意识到父母的阻挠有什么道理,而是每遇到父母的阻挠或受到挫折打击时,都会通过发脾气来表达抗议,例如哭闹、摔东西等。

除了心理需求之外,孩子的情绪也会受身体健康程度的影响。因而,当孩子身体劳累或不适时,孩子脾气也大。特别是2~3岁的孩子,常常因为贪玩而不睡午觉,结果导致睡眠不足、疲劳过度,从而使身体处于疲劳状态。此时,孩子稍有不顺心,就会大发脾气。另外,肚子饿了或生病了,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导致孩子情绪失控而发脾气。

孩子发脾气,大人不要一味地加以制止,而是要在弄清楚孩子发脾气的心理原因后,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既让孩子的坏情绪能适当发泄,又能使孩子改掉乱发脾气的坏习惯。

1.不要惩罚孩子,静听孩子的诉说

许多父母在孩子生气摔东西时,喜欢惩罚孩子,以为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殊不知,这样做只会使孩子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甚至还会引发孩子对父母的恐惧感。因为发脾气一定是由某种不愉快的经历引起的,父母如果不能帮助孩子将此经历进行合理的解释,就无法解开孩子的心结,只会愈发增加孩子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孩子发脾气摔东西时,家长应该耐心询问孩子发脾气的缘由,然后帮助孩子解决;如果孩子还不能用语言表达,家长可以教孩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2.合理满足孩子的要求

孩子的发怒有不少是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因此,对孩子的各种要求,你应该客观地去考虑其是否合理。如果要求正当,而且有条件满足就应该允诺;如果不正当,则无论如何也不能迁就。但即使是合理的要求,若孩子用要挟的手段提出,也不能满足他,否则会助长他的错误行为。

3.孩子发脾气时,冷处理让他学会自我控制

当孩子无理取闹时,可以采用冷处理的方法。家长适当强制性地让他休息片刻,换种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给予孩子一个轻柔的暗示、暂时的冷落,可能会产生很好的效果。久而久之,孩子就知道发脾气没有效果了,就会停止用这种方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后在爸爸妈妈的耐心教导下,再慢慢地学会自我控制情绪。

4.安抚情绪后再对症下“药”

孩子和大人一样,发脾气肯定有他的原因,这个时候,他最需要的是爸爸妈妈的理解和包容。因此,父母在面对孩子发脾气时,应该先安抚孩子,给孩子一个拥抱,或者轻轻拍拍孩子的肩膀,让孩子先冷静下来,然后听听孩子的想法,找出孩子发脾气的原因,帮助他分析不对的地方,耐心地教他该怎么做。这样,孩子的情绪得到了缓解,更容易听进去父母的劝慰,比父母一开始就对孩子说教,要有效得多。

作为家长,要耐心地帮助孩子改掉乱发脾气的坏习惯,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因为孩子的自控能力不是一下子就能形成的,可能在很长的时间里,家长都需要耐心地面对孩子的坏脾气,不过只要有耐心,就一定可以帮助孩子改掉这个坏习惯。

练习时间

游戏名称:情绪墙。

训练目的:让宝宝学会亲切对待他人。

操作过程:

1.妈妈拍下宝宝喜、怒、哀、乐的照片,并把照片贴在他能看到的墙上。2.经常让宝宝去看看这些照片,问宝宝哪一张照片是他微笑的脸,哪一张照片是哭泣的脸。

3.还可以选取一张照片跟宝宝交流交流心情,例如,宝宝开心时,有意识地引导宝宝去找笑脸的照片。

体察自己的情绪对宝宝来说并不容易,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宝宝识别不同的情绪,例如,宝宝哭的时候,妈妈可以把宝宝带到镜子前让他看看自己哭的样子,引导他做个爱笑的宝宝;宝宝发脾气的时候,家长更是要让他看看自己发脾气的表情,让他明白发脾气时并不可爱,从而让他改正自己的坏脾气。六、孩子缺乏忍耐力的原因

相信许多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丝毫没有耐性,常常一件事情还没做完,就迫不及待地去做另一件事。

家长一我家宝宝不知道性格像谁,干什么都缺乏忍耐力,常常是面前的蛋糕还没有吃完,就迫不及待地要吃巧克力。劝他多少次,一样样慢慢来,可是他根本听不进去。

家长二我家宝宝2岁7个月,我准备送他去幼儿园,可是他性格很急,没耐心,想要什么东西就要马上拿到,不然就一边叫一边往地下躺,试过很多办法都不管用。我真不知道他这样子,到了幼儿园该怎么办?

家长三昨天带宝宝去了游乐场,在游乐场看到好玩的滑梯,宝宝也无视前面正在排队的小朋友,硬要抢先上去玩,遇到要求没有被及时满足的时候,她就会立即发脾气……我怎么劝她都不听,说得多了,她还躺在地上打滚。

为什么对幼小的孩子来说,等待这么困难?为什么当我们在打电话、在超市购物排队或为客人准备饭菜时,他们总是失去耐性呢?孩子到底为何缺少忍耐力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孩子出现没有耐心的现象并不奇怪,因为耐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孩子小时候,他的哭声表达了他的要求,没有哪位家长会说:“哦,宝宝饿了,让他再哭一会儿再喂他吧,训练他的耐心。”相反,家长都是以最快的速度送上奶瓶,如果仍然不能让孩子的哭声停下来,便要找出孩子哭的原因,尽自己所能去满足他的需要,直到孩子完全安静下来为止。但是当孩子慢慢长大了,尤其当孩子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要求时,家长就要求孩子立刻有耐心,这是不现实的。

孩子没耐性还因为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太多。“没耐性”正是孩子的一个突出特点。在孩子还属于空白的心灵里,最容易产生的一种感觉便是“新鲜”,他们不会因为某件事情的意义而取舍,只要新鲜的,他们都容易产生兴趣。所以常常是这件事没做完,又去做另一件事;今天看到这种东西很感兴趣,明天就扔在一边不理不睬了。这种原因使孩子养成了做事没耐心的习惯。

孩子没耐心和父母也脱不了干系。许多父母为孩子做事没耐心而苦恼,殊不知自己也有责任。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关心,不分时间、场合,经常打断孩子正在做的事,这也是影响孩子做事有始有终的因素之一。比方说孩子正在捏橡皮泥,妈妈会不时地问他“要不要喝水”,奶奶会走过去说“宝宝吃个苹果吧”,爸爸自己喝饮料,也会问问儿子是否也来点冰镇果汁。孩子在捏橡皮泥的过程中不断被打断,开始时他只是抱怨“你们真烦”,后来他干脆不愿捏了。孩子的思维活动也需要有连续性,经常受到干扰和打断,他们的心就静不下来,长此以往自然对什么事都没有兴趣和热情了。

另外,不少家长对儿童的心理需要缺乏必要的认识,对孩子有求必应。以吃东西为例,只要孩子喜欢就尽快满足。他们认为,让孩子饿着、渴着是绝对不行的。例如,孩子要喝牛奶,家长就会立刻递过去,孩子从来没有等待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没有耐心就不足为怪了。同样,在其他情况下,大人如果都是对孩子“有求必应”,肯定会培养出缺乏耐心的小孩。

孩子一件事情还没做完,就去做另一件是因为孩子缺乏忍耐力和毅力。恒久的耐力是孩子最可贵的非智力因素之一,对于孩子智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3岁之前是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耐力不能等孩子长大之后,而应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便开始。

1.让孩子体验不等待的“后果”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欲望的满足程度与期待心理成正比,期待之情越是迫切,其欲望的满足程度越强烈。因此,家长对孩子不能有求必应,要告诉孩子,给他冲好奶粉后,要等一会儿,稍微凉些再喝,如果他执意要喝,那就给他倒出一小勺,让他尝一下,知道烫了之后,他下次自然会等待。

2.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事,鼓励孩子坚持做完

家长在平时带孩子上街乘车时要排队,去超市买东西结账时要排队,去医院看病时更应耐心等候,让孩子在社会活动中培养等待意识。孩子遇到了困难,家长不要马上给他帮忙,而是应该鼓励他坚持一下,忍受挫折带来的不愉快,很快就会成功的。并且家长要注意丰富孩子各方面的经验,尽量扩大孩子的各种兴趣与爱好,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选择一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并让孩子做完。让孩子多接触新奇的事物,如果发现一件符合孩子兴趣的事情,家长就鼓励他集中精力,一直做到底,使孩子养成做事持久的习惯。并且家长应该根据孩子身体和智力的情况,提供适宜的玩具,当孩子在玩积木、捏泥巴时,不要在他的面前堆放过多的东西,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孩子集中精力于某一件事情上。

3.孩子兴趣转移时,家长要学会引导孩子

孩子做事不能善始善终时,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把注意力转移到原来的事物上。例如,孩子说要用积木搭一座“高楼”,刚搭了高楼的底部,看见积木盒里的小瓶,就拿着瓶子去舀水玩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要巧妙地引导孩子,使他的注意力重新回到搭积木上去。例如,家长可以说:“你看,这瓶子像不像烟囱?把它装在楼房顶上好吗?那我们先把房子盖好吧!”孩子听了家长的话,又开始搭“楼房”了。这样既不破坏孩子的兴致,又培养了他的持久性,还能促进想象力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家长不要越俎代庖,而应该发动孩子的思考力,鼓励他自己解决困难。

总之,家长要注意从心理上训练孩子的等待意识和忍耐意志,使其从行为到思维都具有条理性、规则性,使孩子等待和忍耐的行为逐渐内化为孩子的自觉行动。

练习时间

游戏名称:学会等待。

训练目的:让孩子练习等待,学习坚持。

操作过程:

1.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洗个澡,做个全身按摩,让孩子保持一个愉快、放松的心情,带孩子去公园玩耍。

2.到了游乐园区,爸爸妈妈带着孩子在门口排队,告诉孩子要先排队买票,等上一批小朋友玩完之后才能进去。

3.带孩子一起滑滑梯时,爸爸妈妈要让孩子在滑梯顶上等待前面的小朋友滑下去离开了滑梯才可以开始向下滑,以免发生碰撞而伤到自己或者别的小朋友。

4.让孩子等待的时间要有一定的限度,如果等待需要很长时间,爸爸妈妈可以安排一些快乐的游戏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缓解孩子的情绪,以便让孩子能坚持下去。七、孩子看见玩具就走不动

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一个烦恼的问题:每次带孩子经过玩具店时,他都会哭闹着要买玩具,并且不给买,他就赖着不走。

家长一带宝宝去超市,她看到了花园宝宝的玩具,非要买,因为家里已经有一个了,我就不想给她买,没想到她却紧紧抱着那个玩具不放,任我怎么解释也不松手,还一屁股坐到了地上。呜呜大哭:“我要花园宝宝,我要花园宝宝……”

家长二今天带宝宝去小花园玩,在小花园门口有两个卖玩具的。宝宝到那儿就不走了,看到什么都要摸摸,我强行把他拉走了之后,他自己竟然又回去了。

家长三周末的午后,我带着宝宝去了购物中心。玩具柜台前,一个孩子缠着父母买他喜欢的玩具,不买就撒泼打滚,父母一副无可奈何的神情,费力地哄着。

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比较富裕,玩具款式又多又新,父母也很舍得花钱给孩子买玩具。可是,这样随时随地满足孩子无止境的物质欲望,就会给他一个错误信息:以为无须付出任何代价,只需要撒撒娇,哭哭闹闹,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东西了。

当孩子一次次因为要买玩具而哭闹时,父母不要被他的情绪牵动,宜尽快冷静下来,分析孩子看见玩具就要买的心理原因,然后再对孩子的行为予以纠正。(1)孩子有了占有欲。孩子过了20个月以后,开始对买东西产生兴趣。这个阶段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因此会认为“我可以拥有想要的一切”。当家长带孩子去玩具商店时,他会两手抓满玩具汽车和娃娃,赖着非要买。(2)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犹如“小太阳”,家里所有的大人都围着他转,孩子在这种溺爱的环境中成长,做什么事情都很任性,有时往往会因为一些小事或因为某些要求得不到满足而大哭大闹。而父母却对孩子百依百顺,任意放纵,唯恐孩子受到一点儿委屈。久而久之,孩子就认为,家庭中他是老大,父母都应该听他的,这样孩子看到什么玩具时,就会认为父母应该给他买,而不会想到买这么多玩具有没有用处。

面对耍赖的孩子,有的父母会“啪”地打一下孩子的手,并大声说:“不行!”但孩子不肯轻易退却,无论如何都要达到目的,并开始大哭大闹;有的父母会强拽着孩子离开商店;有的父母则头也不回地往前走,孩子就哭着在后面追着跑。但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父母会发现,孩子哭闹耍赖,大人发火,其实对双方都不好。父母要想纠正孩子看见玩具就走不动道的毛病,就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来引导孩子。

1.孩子哭闹要玩具时严厉警告

如果孩子已经养成习惯用哭闹让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父母有必要让孩子看到自己严厉的态度。父母可以俯下身子,然后注视着孩子的眼睛,坚决地说:“你这样又哭又耍赖的话,就什么都不给你买了!”如果在人多的地方,就跟孩子说:“这里是公共场所,你这样会吵到其他人。和妈妈到别处说去。”然后把孩子带走。即使这样孩子仍然纠缠不断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摆出不予理睬的态度,一直看着他闹。孩子闹一会儿就会明白,自己闹来闹去也没有用,爸爸妈妈照样不会给自己买玩具。这时候,大部分孩子会因此灰心丧气,不再耍赖。这样,下次看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父母不给买时也就不会再赖着不走了。

2.出门前就和孩子约法三章

家长带孩子出门前要告诉孩子一会儿去哪里、去干什么,跟孩子说好,如果去购物中心,不能让妈妈买事先没说好的东西,也不能耍赖;还要让孩子知道,如果不听话并且耍赖,妈妈马上会带他回家。一旦和孩子有了这样的约定,父母就要信守承诺。即使孩子再哭闹,父母也要坚持之前的约定,千万不能心软,或心疼哭闹的孩子,而答应孩子的无理要求。凡是说好不允许的事情,就要坚持到底,不能时紧时松。父母说到做到,才能以此强化孩子的意识,让他慢慢学会自我控制。

3.避免负面环境的效应

父母带孩子购物时,应该缩短购物的时间,不要长时间地在商场内逛来逛去。因为商场人多,环境喧闹,并且有的商场通风效果差,在这种环境中待的时间长了,孩子难免会变得心烦意乱。所以,家长带孩子一同购物时,最好尽早结束购物活动,带孩子离开人多嘈杂的商场,特别是当孩子已经显得疲惫时,更要照顾到孩子的情绪,避免负面环境的影响。

4.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交换玩具玩

当孩子哭闹着要买玩具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不用买,一会儿回去后会给他找更多的玩具。到家后,家长可以动员孩子把小朋友请到家里一起玩。孩子平时不在意的玩具,在别的小朋友眼里常常是“宝贝”,看到别人玩得开心,或者玩出了新花样,孩子可能会发现旧玩具的新价值。同时,有了小朋友一起玩,孩子不觉得孤单,也会减少对玩具的依赖。爸爸妈妈也要多和孩子玩,使孩子觉得生活充实,不再过多地依赖玩具。

练习时间

游戏名称:自制玩具。

训练目的:让孩子学会自己做玩具,减少买玩具的次数。

操作过程:

1.准备几个长方形药盒,一些乐百氏瓶盖,一个小药瓶,一些羊角螺丝、曲别针、锥子,以及彩色卡纸和双面胶。

2.剪掉药盒的一面做火车车厢。

3.在车厢两边用锥子各扎两个孔,把乐百氏瓶盖塞进去,瓶盖就成了轱辘。

4.用羊角螺丝和曲别针把车厢连起来。

5.在每个车厢上面用双面胶贴上几个剪成不同形状的彩色卡纸。

6.用一个最大的药盒当火车头,分别用彩色卡纸剪一扇门和一扇窗,贴在火车头上。

7.在火车头上剪一个小洞,把小药瓶倒着插进去,一个火车烟囱就做好了。

家长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可以极大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参与感,让孩子在做玩具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从而增强他做玩具的积极性,减少给他买玩具的次数。八、孩子不听话的原因

当孩子慢慢长大后,很多父母都感到头痛:孩子真是越大越不听话了——他们不愿意再接受父母的意见,反抗意识增强,爱说“不”,爱与大人作对,或者表现出其他的反抗行为等,给父母带来了很多麻烦。

粉粉2岁前是一个特别乖巧的小女孩,周围邻居都非常羡慕粉粉妈妈有这么一个乖巧听话的女儿。

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粉粉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有一次,爸爸妈妈特地请了一天假带她去游乐场玩,结果一向听话的粉粉竟然为了抢一个气球,跟一个小女孩大打出手。爸爸妈妈十分愤怒,立即带着她回家了。从那以后,粉粉变得越来越不听话了,只要爸爸妈妈不答应自己的要求,她便哭闹不休,和小朋友们一起玩的时候,她也变得霸道起来,总是会说“这些都是我的,你们谁也不许动”。

尤其让父母气愤的是,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中午吃饭时,妈妈让她给大家摆碗筷,没想到她却故意将筷子丢到了地上。妈妈批评她,她还自得其乐地向妈妈做鬼脸。吃完饭后,闲着没事,妈妈让粉粉给客人表演在幼儿园学会的东西。

平时粉粉最擅长的就是数数了,可是这次,她当着客人的面数着“1,2,3……”,数到“10”的时候,她忽然眨了一下眼睛,高声短促地说了句“100”,然后用眼睛扫视大家,自己在一边偷乐。孩子明明会数数,却故意乱数,弄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总是希望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