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云鹏临证精华(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0 00:09:51

点击下载

作者:安军明,黄琳娜

出版社: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方云鹏临证精华

方云鹏临证精华试读:

前言

方云鹏主任医师是著名的中医针灸专家,曾任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陕西省针灸学会副主任委员。1909年生于河南省淮阳,193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院,1948年开始自学中医针灸,1952年在中央卫生部针灸实验学习班学习,他于1958年在西安市《卫生通讯》上发表了题为《试用针灸代替止痛药和强心剂》的论文,编著了《针灸万年历》《针灸日历》《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环钟图及其应用》等,并将《针灸万年历》改编成BASICⅡ程序,输入微型电子计算机。他致力于中西医结合,对“头皮针”等新的针灸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方氏头针是方老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其穴名体系是根据颅脑在头皮上的投影定位,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所创立的。该体系以伏象、伏脏、倒象、倒脏为主,又有颅脑各个功能中枢的相应头穴名称。其头针穴名主要是根据神经系统原理制定的,同时又体现了中医整体观点。方氏提出的伏脏伏象理论是对中医脏腑辨证以及形象理论的深入发展。它完善了总经络中枢与末梢经络中枢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对传统经络理论的补充与发展。方氏头针理论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方老临证经验丰富,医德高尚,临床工作数十年救治患者无数,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方老将其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自己所钟爱的中医针灸事业。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深刻地体会到以方老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医大家都是将中医的基础理论与自己的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来解决临床实践中的疑难问题,代表着中医学术与临床发展的最高水平,是中医学术发展的杰出代表。方氏头针以其特有的“飞针直刺”手法风靡海内外,具有取穴方便,操作简单,安全性好,患者耐受性好等优点而受到针灸临床工作者的青睐,至今仍然是陕西省中医重点专科和西安市医学优势专科——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的核心技术,依托此项技术我们分别于2012年和2013年成功地举办了陕西省和国家级两期继续教育学习班,共有来自全国各地一千余名学员参加了学习,反响强烈。为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方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我们将方老的学术思想、临证思辨特点及各类疾病的诊疗方案进行了总结,并结合近些年来的一些科研成果,汇编成此书,希望方老的临床经验能够被更多的后学者所学所用,提高针灸临床水平,造福更多的患者。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为学术研究,中篇为临床研究,下篇为医案医话。

由于我们学识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同道指正。编者2014年6月开篇医家传略一、方云鹏教授成才之路研究(一)经历简介

方云鹏先生(1909—1990),西安市政协第八届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西安市委员会委员,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西安微型针灸研究所所长,中国针灸学会头皮针研究组顾问,中国全息生物学研究会顾问,中国针灸专家讲师团教授,阿根廷中华针灸学会顾问。

方云鹏先生生于1909年,字翔九,河南省淮阳县人。1927年考入河南大学医学院(预科3年、本科6年),毕业后奔赴沙场,抗御日寇。曾任国民党军政部十三兵站医院戒烟所所长,九二后方医院、七七后方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他利用精湛的医术,参加战地服务,抢救了无数的负伤将士,做过许多有益于抗日统战的事。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卫生部工作,任手术组组长。新中国成立后,他被分配到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担任外科主任,是西安有名的“手术一把刀”。1948年他开始自学中医针灸,1952年参加了中央卫生部针灸实验班,系统地学习中医及针灸;此后又兼任针灸科主任;他一手拿着手术刀,一手拿着银针,开始走上中西医结合新医学的征途。1955年,受针灸止痛的启迪,他悉心钻研,将中医针刺止痛应用到西医外科手术中,几年间成绩卓著:1958年发表了《试用针灸代替止痛药和强心剂》一文(见1958年10月《西安卫生通讯》),首开针刺麻醉之先河;对针灸治疗疟疾做了大量观察研究(见1955年7月第7号《中级医刊》);用“针灸治疗风湿性心脏病”,获效满意(见1957年9月《上海中药杂志》);用针灸后出现特异的皮疹证明经络的存在(见1959年12月《上海中药杂志》)。1961年调入西安市中医医院。他所写的重要论文,已被国家有关部门收入《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针灸临证指南》等书。他被列为“当代针灸名人”,分别用日、英文版介绍于世界。已出版的著作有《头皮针》《手象针与足象针》和《体环针》。

他从事医疗工作半个多世纪,为祖国医疗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他对业务精益求精,医德高尚,深受群众爱戴。多次被评为国家、省、市级卫生先进工作者,出席了全国医疗卫生科学大会和中国农工民主党个人表彰大会。他在医学科学上的累累硕果,已载入中华医疗史册。(二)漫漫医学路1. 中西医互参,不断探索创新

在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担任外科主任期间,方老一心一意为群众服务,白天诊病遇到的疑难杂症,常于夜深人静之时阅读大量医案,学习前人经验,并深入研究探索,久而久之,大悟独识,而后验之临床。1948年方老开始自学中医针灸,1952年参加了中央卫生部针灸实验学习班,系统地学习中医及针灸课程,为其以后的中西医结合奠定了基础,更为其从医生涯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1955年方老受针灸止痛的启迪,悉心钻研,将中医针刺止痛应用到西医外科手术中,几年间成绩卓著,开创了针刺麻醉之先河。1961年调入西安市中医医院,担任针灸科主任、外科主任,他所发表的《运用经络知识诊断痔疾》(见1962年第四期《中医杂志》)得到了上海等地医院的临床验证。此后,他对祖国传统流注针法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整理,并发展了“子午流注”“灵龟八法”“飞腾八法”等古老的医学遗产,首创了“任督流注”,总结出了一套简明的选穴计算方法,这为传统针灸的学习提供了方便,并编写了《针灸万年历》《针灸日历》。1980年6月13日首先成功地将传统针灸取穴方法输入电脑,使针灸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为中医研究又开辟了新路。2. 无意间的发现,开启方氏头针的大门

早在1958年的某一天,方老在为一位感冒患者针刺承灵穴时,竟意外地治好了他的腰痛。承灵穴,属足少阳胆经穴位。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经头循耳入缺盆,下走腋窝前沿侧胸过季胁下行入髀阳,并非循行过腰。承灵穴,同时也是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阳维脉,起于足跟,出外踝,沿足少阳上行,过髋关节部,循胁肋后侧,上行至前额、项后合于督脉,也并非循行过腰。为什么能治腰痛,这一个疑问,引起了方老的思考。在以后的临床中,方老通过细致观察,又逐渐发现头部有许多能够治疗全身疾病的奇异刺激点,起初都被他自己视为是经验穴,而没有研究内在的规律。

政治上的风云变幻,使中国大地笼罩于风暴之中。方老也未能幸免,被以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批判斗争,下放到蓝田县鹿原地段医院。农村的贫困落后,缺医少药,不仅没有使他意志消沉,而是更加振奋,决心探索总结出一种适应农村的简便有效的新疗法。他对以前的病例认真分析、研究、总结,发现运用头部穴治疗头痛、头晕、感冒、癫痫等疾病,往往引起身体某部分的感觉,无意间治好了身体某部疾病的现象。他先用自己掌握的头部有效经验穴,治疗肢体某些障碍,并在实践中反复验证,细致观察,结果发现头部许多新的穴位分布规律。他联想到西医神经中枢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区,又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验证发现头皮部的经验有效穴与神经中枢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区大都吻合,于是得出了针刺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区,可以治疗相应的功能障碍的结论。他把祖国的针灸疗法和现代医学紧密结合起来,为针灸学的中西医结合开辟了新的途径。

1970年的一天,一位患者因尾骨右侧不慎碰伤,十分疼痛。方老在为患者体格检查时,意外地发现在患者头部人字缝尖右侧处也有压痛点,便针刺患者的头部压痛点,神奇的效果出现了:患者的头痛立即消失,并且尾骶骨的疼痛也有所减轻。方老当时觉得奇怪,揣测可能是督脉循经路线的反应。在以后的临床实践中,方老又遇到一位农民患者,犁地时,因牲口被惊吓,导致犁划破大腿内侧,深达肌层,用架子车拉来医院。患者由于疼痛而出现休克。经外科处理后,方老在患者人字缝尖外下侧扎了两针,患者立即感到疼痛减轻、可以忍受,停了一会,便自行走出医院。此病例给了他很大启发。此穴不是中枢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区,也不是经络的循行线路,针刺为什么可以止痛?头部是否还有未被传统经络和现代医学发现的东西呢?此病例与被碰伤的尾骶骨处疼痛是否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带着这个问题,他在临床上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数以万计的验证、总结。相继又发现了头皮部许多新的有特异功效的刺激点。这些刺激点排列有序,从而构成新的功能穴区,其形象如本身缩影,伏于头顶与前额,遂根据其形象功能为其取名为“伏象”“伏脏”。

在那狂热的年代里,搞这项科研是要冒风险的,但方老没被逆境所折服,反而对每一个病例做了更进一步的详细记载,对每一个穴位认真分析,睡在床上考虑问题,一夜起来数次,把思考心得记录下来。有时为了一个刺激点而彻夜不眠;为了查对资料,走访病例,带病四处奔波。就是这样,才使得头皮针的治疗范围不断扩大,疗效不断提高。其时正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修正主义的苗”的时候,对头皮针这个新疗法,在批判个人名利的同时,还是在一定范围内以集体的名义被推广应用了。在渭南地区医院推广头皮针疗法的过程中,遇到患者张某,一年前右侧头部和上肢被矿车撞伤,右侧耳尖上部大约有6cm的伤口,经治疗留有疤痕和肿包;右上肢呈粉碎性骨折。治疗后用钢针固定,出现右上肢肌肉萎缩抽痛,功能障碍。在伏象头部(右侧)扎一针,患者头痛立即消失,而且上肢也不抽痛了。再用手抵压头部伤口,也不再出现不适之感。临床中发现的此类的病例,结合过去做大脑前叶切断术时患者出现上肢功能障碍,方老认为:“伏象”“伏脏”是统率十二经络的“总经络”,是支配统管其他各个中枢的总运感(总中枢)。总运感假说的提出,为祖国医学增添了新的内容。这是实践的总结,其中的奥秘虽还未被全部揭开,但方老创立的“头皮针”对多种疾病的疗效卓著,终于在1970年得到国际上的公认。3. 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发明出手象针与足象针

方老在临床中不断探索创新,白天在门诊上为每一位患者认真细心地治疗,业余时间通过翻阅大量的文献,在头皮针提出后,又提出了手象针与足象针。方老在临床中采用此种疗法,疗效令人非常满意。

手有三阴三阳六经之脉循行,手之三阴经从内脏而起,下至手之屈侧至手之端而终。手太阴肺经,在拇指端;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指端,手少阴心经,在小指端。手之三阳经则由指端而发,从手之伸侧上行至内脏,又至头部而终。手太阳小肠经,由小指端起;手少阳三焦经由无名指端起;手阳明大肠经,由食指端起。

手象针的区域,包含了整体信息。所以,它不但包括了手部三阴三阳六经之脉,而且还具有手微经络的作用,即整体的经络系统,在手部都有反映。手伏象与手伏脏穴位分布规律有条理,微型经络的分布也十分明显。中指和任督二脉相通,其余4指与十二经相连。其位置在每一指端,距爪甲3mm之周围分为6个点,其循行分布规律是:食指和无名指指背,从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手三阳经,皆在赤白肉际以外。手三阴经,分布在食指和无名指的掌侧和指腹面,从桡侧向尺侧依次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三阳经,分布在趾和小趾的趾背,分布规律从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分布在趾和小趾的掌面,在趾腹面,从桡侧向尺侧依次为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手微经络,在手指上的循行比较明显。这是因为手伏象、手伏脏四肢分布规律的原因。手伏象、手伏脏的躯干区域,分布在手背与手掌上。手微经络的循行分布,就不那么有规律、有条理了。

方老在临床中通过对300余例风湿病的治疗观察发现,在针刺时患部即出现发热感觉的病例占总例数的85%以上,起针后才出现发热者占10%左右。对其他一些疾病治疗观察,各种针感的反应也屡见不鲜。所出现的各种针感性质,似乎与患部的病变性质有关,如截瘫、小儿麻痹症患者,在针刺时感觉患部发热;脊椎结核、带状疱疹者,在针刺时感觉患处发凉。针感传导,一般为两种形式:一种先由手部穴位处开始,然后向上经臂过肩至躯干,再上行头面,或下行躯干、下肢,或传向对侧上下肢部位;另一种是针感先起于(无论与手部相近或远隔)病灶处,继而再从该部向其他邻近或远距部位传导。有一位坐骨神经痛的患者,每当针刺“桡侧象”相应“环跳”穴位时,病人就自觉有一股热“气”从其臀部向下经大腿前面(伸面)膝部传至足背部,最终从五个足趾末端泻出,热“气”所传到之处,疼痛、酸困等症状消失。这些所谓“经络”感传现象及实例,在临床上不胜枚举。通常针感反应,多在与所针部位的同侧身体上出现,而以患侧肢体或患部感传最为显著。感传途径,许多和传统“经络”路线大致相符。但是,还发现了很多新“路径”,并且在感传反应过程中,还伴有舒畅、轻松等感觉及个别肢体不自主地颤动的反应现象。

总的来说,方老认为以上几种主要反应明显者,预后较佳;反应不明显者,多数效果较差。但是,也要与具体病情以及个体差异等方面结合起来考虑。

由于人类在劳动方面的长期选择和作用,相应地人体本身也得到了进化变异,手和足在形状上也逐渐随着功能不同出现了一些差异,以适应新环境的需要。逐渐产生了跄骨巨大,历骨呈弓隆又粗长,趾骨变短等一系列适应性进化现象。然而,生物体最早适应生存的形态特征,是生物进化的基础。人类的手与足,虽已远非类人猿的4只脚,但通过遗传,现代人的手、足仍然保持着原始的共同生理形状。如趾骨与指骨、跳骨与掌骨、跄骨与腕骨的骨骼形态,都保持着原始的生理形态特征。单从手足部位的骨骼关节形态特征对比中,就可说明生物体的遗传性对手足及全身各部发育和进化过程中的影响,说明部位特征之间的相似现象,共同来源于遗传物质的特性及胚胎发育的规律,即它们之间的同源性质。由于生理形态的同源性,已为千百年来在传统的针灸疗法中被人们所重视,手与足的形态相似,功能类同。一般认为,手和足属同源、同级、同功全息元。

那么,手、足这种在遗传特征及胚胎发育方面保持下来的同源规律,对于微型针灸体系的分布,有没有相同的规律可循呢?方老在一开始发现手象针穴位存在于手部的同时,就联想到了足部穴位存在及其分布规律的可能性。方老在以往针刺足穴治病的基础上又通过进一步的临床验证,结果发现:针刺足部与手部的每一个相同的遗传特征部位,它们的作用部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相似特征部位上所代表的脏器或部位,大致是相同的。如,手伏象中大拇指代表的是人体下肢部位,而足的大趾也是下肢的反应部位。这样,根据手足所存在的遗传特征,把手象针中的手伏象穴区部位运用到足部相似特征的部位上,进而发现并证实了与手象针相似的4个人体缩形的反应区域。针刺足部这些“脏”“象”部位,或这些区域内的各个反应穴位,可以用来治疗全身各部位的疾病。依照手象针的来源和命名,将其定名为“足象针”疗法,称“足针”。

患者张某,男,55岁,社员。于1974年5月5日,以“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收入蓝田县鹿原地段医院病房。因左上腹常有阵发性疼痛,发作时疼痛剧烈,且向后上放射至左肩背部,伴有呕吐恶心、纳差;近几天,腹痛渐为持续发作,不能饮食。方老详询患者病情后,针刺“手伏脏”“足伏脏”治疗,每日1次。通过3次的治疗,患者腹痛消失,食欲好转,饮食正常,痊愈出院。4. 继续深入钻研,发明体环针

方老在以后的临床中,在传统针灸方面,累有建树,创新了“手象针”与“足象针”,发明了“体环针”。“体环针”是方老发明的一种新型体针体系。方老以胚胎发育学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在西医神经学理论和中医十二经络、十二皮部理论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系列针刺敏感区域,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整套既不同于传统体针,又与神经节段理论相区别的新的针灸针法体系。这种针法的特点是:以敏感点为基础,传导线为单位,阴阳相结,如环无端,故名“体环针”,将本针法用于医疗实践,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体环针”,也叫作新型体针。它揭示了人体所存在的一种新的经路传导系统,是一种自成体系的新疗法。此法既不完全同于传统的针灸,又保持了针灸治病的特点;既不完全同于神经节段支配的联系内容,却又建立在神经机能的基础上。针疗的实践反复证明:人是一个完整的机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由于遗传特性和胚胎发育的规律,人体的左右、上下、前后具有对称性,相对称的穴位,具有类似的功效。全身的上下、左右各部分,都能反映整体的全部信息,针刺各部独立的部分,都能治疗全身疾病。那么,联系全身左右、前后、上下的通路是什么?人体各部深浅不同的组织内,密布着无数相同功效的刺激点。这些刺激点规律地、并列有序地纵贯于机体,而成为线状(带状或区),于体表广阔处散开,于狭窄处合拢。这些敏感线(或效应线)彼此衔接,移行过渡着,以通达表里,贯通全身。它们大部分同于经络,而非完全是经络,而成为人体各部、各器官的生理病理机能反应线(或径路)——体环线。因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位又因功能的差异,分为许多相对独立的部分,体环线则把全身各个部位贯穿联系起来,构成许多相对独立的微型针灸体系的通路。体环线统贯全身,如环无端,不受微型针灸体系的限制,所以,取穴多顺环线径路。体环线体现了各微型针灸系统分工、合作的整体性,揭示了全身穴位,按胚胎发育定型分布的新规律,提出了新型针灸体系的新见解。体环针的研究刚刚开始,尚需借助于现代自然科学的新技术,需要多学科的配合、协作以及大量临床实践的验证观察。

1977年10月的某一天,方老如往常一样上门诊。从外地来的农民杨某,午夜睡醒后,突然感到腰部剧烈疼痛,不能翻身和坐立,未眠。请人用架子车拉来急诊。方老详询患者病情得知,他平素有慢性腰痛史,在西安、郑州等地医院检查未能确诊,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方老通过选取“左腕上环M:2、4↑”相应部位,患者就能自行翻身坐立。留针30min,独步行20m。次日,又扎针1次,腰腿疼痛消失,活动正常。5. 不断进行系统总结,建立微型针灸体系

头皮针、手象针、足象针,就是以传统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胚胎发育学的理论为指导思想,不断探索、逐步发展,总结出头、手、足上的人体缩影的特定部位及人体的经络脏象系统的缩影部位,并大胆地设想头部可能存在“总(运感、经络)中枢”,手、足部可能存在“末梢(运感、经络)中枢”的这种假说,在研究全身各部之间机能联系方面,在研究十二经脉系统交汇衔接和相互关系及其“实质”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形成了用以治疗全身疾病的“新型微型针灸疗法”。在此基础上,又以西医神经节段理论和中医十二经络、十二皮部理论为基础,揭示了人体存在着一系列针刺敏感区域的新的经络传导系统,它既不同于传统体针,又与神经节段理论相区别,是自成体系的“新型体针体系”,对内、外、妇、儿诸科疾病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6. 成立了西安微型针灸研究所

方老把头皮针、耳针、面针、手象针与足象针等用体环针贯通在一起,系统地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针灸体系,即微型针灸体系,并成立了西安微型针灸研究所。7. 传道授业,桃李满天下

1961年方老被调到西安市中医医院,他每日不仅要从事针灸临床工作,还担负着带领一批批的徒弟们学习针灸的任务,方老为培养中医人才呕心沥血,辛苦耕耘,爱岗敬业。在临床中遇到各种问题,方老都会详细认真地记录下来,利用业余时间将其来龙去脉弄得一清二楚,真可谓“黎明即起诵经典,挑灯夜读觅新知”。他常说要教人明知,首先要自明,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方老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重新研读以前通读熟诵的经典著作,上溯《黄帝内经》《难经》《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等,下及诸家。“思虑伤脾”,一年内方老头发掉了许多,白了许多,然而他并不忘自己肩负育人重任,在体育锻炼调节自身健康的基础上,仍不改孜孜不倦的教学态度。方老热爱针灸事业,通过不断培养全国各地的针灸爱好者,为国内外培养了大批微型针灸人才,其影响遍及美、英、法、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及地区,在国内外针灸界有较高的声誉。(三)思想述要1. 深究医理,融经旨于实践

祖国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方老反对空谈理论不务实践的作风,认为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总结于临床。他几十年如一日从不脱离临床,诊治病人,一丝不苟,独具慧眼,洞悉全貌,详查病情,认真记录,运用中医的阴阳、脏腑、经络、气血,结合现代的诊断技术,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明确诊断,擅长应用微型针灸体系,头皮针、手象针、足象针、体环针等,对针刺选穴及行针手法研究颇深。方老通过对1292例高血压病的治疗观察,降压总有效率为97%,对各种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效果。方老通过707例脑血管意外偏瘫疗效观察,总有效率为97.6%,得出对于脑血管意外偏瘫的预后有特殊价值的结论。通过治疗100例冠心病疗效观察,在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药物,结果近期疗效达90%以上,特别是对左心功能不全效果显著。通过对一系列中心性视网膜炎、角膜斑翳、角膜溃疡、青光眼等多种眼科疾病的治疗观察,有效率为96.3%。头皮针用于麻醉手术中,通过100例全子宫切除手术,优良率达到86%,3000例其他手术的临床实践观察,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 由博反约,精心钻研

方老在针灸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来自他刻苦勤奋和师古不泥古,不盲从,不依傍他人的学习精神。他总是带着问题深入思考、深入研究。几十年来,方老对古今中外有关针灸医学重要文献尽收博览,并验之于临床,使感性的临床经验升华到理性阶段的认识。3. 详辨疑证,应变灵活

方老长期从事针灸临床,注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几十年如一日,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从不放松针灸临床医疗。在临床工作中,不分贫贱高贵,凡有求于他者,皆有求必应。他热情接待,详细体查,认真辨证,精心选穴施术,每获良效。由于方老精通中医理论,遇有疑难病症,详为辨证,巧妙选穴,采用适当的针刺手法,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4. 重视医德,培育后人

方老在重视临床实践的同时,认为医生更要注重医德。有了良好的医德,才能更好地为民诊治。大医精诚的古训始终贯彻在方老的言行中,他不仅如此教诲我们,而且身体力行。为了观察某些疑难病症的疗效,方老经常免费诊治,还亲自下乡送医送药。方老常常对患者耐心开导,细心讲解,深得病人爱戴。方老认为作为医生应“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治疗时应尽量不造成医药浪费,减轻病人的思想压力和经济负担,并使病人的痛苦减少到最低限度。方老辛勤耕耘于中医针灸这一领域,不仅临床实践经验丰富,而且在理论上造诣很深。他在不断发表学术论文的同时,还努力著书立说,方老所写的重要论文,已被国家有关部门收入《当代中国针灸临症精要》《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中国当代针灸名家医案》《针灸临床指南》等书。他被列为“当代针灸名人”,分别用日、英文版介绍于世界。已出版的有《头皮针》《手象针与足象针》和《体环针》。方老把宝贵的临床经验和研究心得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后人,他还带教针灸弟子。经过他的悉心指导,严格要求,精心培养,其中不少已成国内外针灸界的知名学者。二、方氏头针四代传人百花齐放(一)第一代 方云鹏“方氏头针”是方云鹏在医疗实践中总结出的一种新型针刺疗法。因方老在蓝田县工作时第一次提出,故“头针”被人们誉为“蓝田头针”。1976年,考虑到头针主要只是在头部的“头皮”部分针灸,故又改名为头皮针,为了有别于兄弟省市同期出现的头针等,方氏将其更名为“方氏头针”。

方氏头针的创始人名方云鹏原本在德国人在中国开办的九年制医学院学习,在那里打下扎实的西医基础,新中国成立初被称为“西安一把刀”。后在1958年因一特殊病例,开始注意头部具有特殊功能穴位的研究。1969年下放农村时开始对头针大量使用及研究推广。1976年,考虑到头针的进针部位以头发覆盖的头皮部为主,方氏正式将自己创立的头针治疗体系命名为“头皮针”。在头皮针的研究中,方氏提出的伏脏伏象理论是对中医脏腑辨证以及形象理论的深入发展。它完善了总经络中枢与末梢经络中枢的理论,这一理论是对传统经络理论的补充与发展。因其有独到的功效,在中华大地拨乱反正后迎来的“科学的春天”里,方氏头针理论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方老先生是位开明之人,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他不但向子孙传授自己独创的头皮针,还向全国的同行毫无保留地介绍头皮针理论及手法。(二)第二代 方本正方老的儿子方本正,是他的重要的助手,现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医药学院客座教授。早年,方老被打为右派反动学术权威,研究工作陷入停顿时,正是在他的帮助下才得以完成资料的整理与绘图工作。这也使他现在在美国的大学讲课时可以流畅地画出漂亮的头皮针示意图。方老过世后,也正是他心系患者,醉心临床,深入钻研父亲传下的知识,不断完善方氏针灸体系。他撰写的论文《头皮针治疗707例脑血管意外偏瘫疗效体会》,总结了采用头皮针治疗的方法,如运动障碍以伏象、倒象患侧为主,感觉障碍以伏脏、倒脏患侧为主,神志不清取思维、头部、记忆、信号为主,血压不稳者取头部、书写、听觉、呼循为主,语言障碍以说话、记忆、信号为主。结果:707例基本治愈437例,占61.5%;显效115例,占16.27%;有效138例,占19.52%,总有效率达97.6%。(三)第二代 黄琳娜

黄琳娜,女,研究生学历,教授,主任医师。曾任西安市中医医院院长,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理事,陕西省针灸学会副会长,西安市针灸学会副会长,西安市“巾帼建功”标兵,西安市三八红旗手,西安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师从于方氏头针发明人、针灸名家方云鹏,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中医专著3部,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10多项,获西安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西安市卫生局科研成果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在国家、陕西省、西安市中医药学会继续医学教育及针灸培训班累计讲课500多课时。主要研究方向为方氏头针的临床应用。(四)第二代 董岚

董岚,女,西安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擅长头针治疗中风偏瘫,面瘫,各种疼痛,老年痴呆,小儿弱智,脑瘫等。曾赴苏丹和厄瓜多尔两次援外,撰写的《窦默的针灸学术渊源探讨》一文,将窦默的针灸学术成就总结为提倡交经八穴的临床应用;重视左右手配合,进针主缓;强调取穴要少而精,定位准;遵循经义,取效注重“气”与“神”;补泻非必呼吸,而在于手指。撰写了论文《耳穴贴压治疗单纯性肥胖症50例》,采取耳穴内分泌、大肠、小肠、食道、神门、胃、脾等贴压王不留行籽治疗单纯性肥胖1症50例,总有效率达94%。撰写论文《内关穴注射维生素B治疗妊娠剧吐35例》。(五)第二代 吕鹤亮

吕鹤亮,男,西安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出身于中医世家。先后在西安市中医医院、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西安市传染病医院工作。从医40余年,精通《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两篇曾获中华医学优秀论文奖。擅长针灸治疗高血压、心脏病、头痛、眩晕、糖尿病、胃炎、肝炎、肾炎、失眠、各种疼痛、关节炎、骨质增生、半身不遂、面瘫等。撰写有论文《头皮针治疗高血压病80例》,运用方氏头针,选用冠矢点、书写、呼循等穴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80例,有效率为100%。(六)第三代 周达君周达君,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即广州市慈善医院)传统疗法科主任。幼承家教,从学于外祖父方云鹏。大学本科毕业后,分配至陕西省人民医院工作,接受了严格的现代医学理念及医学实践的训练。另外,面向民间广拜名师,承黄氏元御之精髓,探传统中医之本源。2002年调到广东省中医医院,开始纯中医的医疗实践。临证读书20载,相信世上没有不可解释的神秘之物,只有有待于解释的未解之秘。强调用传统中医的理念认识问题,用现代医学的知识分析问题。临证喜针药并重,善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如,卒中后遗症,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慢性咳嗽,颈椎病,腰椎病,月经不调,痛经等。处方用药,脉诊为先,以为“微妙在脉,不可不察”,提出“脉重解析”的观点。

周达君医师自幼耳濡目染外公行医济世,慢慢地也掌握了些行医之道,尚在读高中时便可以问病开方,给外公验证。自此,他与中医、针灸,尤其与头皮针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毕业后,便全身心投入临床。他不仅学习了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的知识与理论,更对中医的认知理念与方法论有了深刻认识。他每天面对近百人次的处方与治疗,在长期高强度的临床实践中,对中医的各种临证技巧有了广泛认知,尤其对脉诊领悟深刻,撰写了《脉诊导论》,将自己的经验作了很好的总结诠释。(七)第三代 安军明

安军明,男,42岁,1994年陕西中医学院针灸推拿系本科毕业,1997年陕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医学硕士。现任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主任、主任医师,陕西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理事,陕西省针灸学会常委,陕西省针灸学会临床专业委员会秘书,西安市针灸学会副秘书长,西安市卫生局中医药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及西安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自2006年以来共指导硕士研究生12名,已毕业9名。安军明主任担任科主任多年来,坚持以社会效益为主,突出针灸简、便、验、廉的特色,并长期坚持工作在针灸临床第一线,技术精湛,年门诊量万余人次,能熟练运用专业知识为患者解除疾苦,曾多次接受省市级报刊、电台、电视台采访,受到广大患者的一致好评。擅长用针灸治疗老年病、脑血管病后遗症、面神经麻痹、周围神经系统病症及各种痛证等。在医疗技术和临床效果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诊治疑难病症方面作出一定贡献,社会影响较大,业绩被同行所公认。多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级科研课题4项,省、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目前主要负责在研的国家、省、市级课题8项,其中国家中管局课题少泽穴针刺治疗乳汁分泌不足的临床疗效研究及研究成果已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针灸穴典》。主持完成的“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获得2005年西安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方氏头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症的随机对照研究”获得2012年西安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主要参与完成的“苁蓉总苷抗老年痴呆胶囊临床研究与产业化开发”获得2007年杭州市科学技术一等奖,“电针治疗乳腺增生病临床操作技术规范化研究”项目荣获2012年咸阳市科学技术二等奖;“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药灯盏生脉胶囊干预缺血中风二级预防的前瞻性同期队列临床试验”通过国家科技部专家验收。根据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研究开发的“面瘫膏”作为院内制剂在临床中被广泛使用。中药“苁蓉总苷抗老年痴呆胶囊”已由杏辉天力(杭州)药业有限公司开发为中药新药,产生了较为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61篇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2部。2011年获得全国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个人光荣称号,2012年受聘为陕西省三秦学者专家顾问组成员,2012年度被西安市委组织部、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确定为西安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人选,2013年荣获陕西中医学院优秀指导老师称号。(八)第四代 任媛媛

任媛媛,女,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学位,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参与国家、省、市级课题10余项,已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编写出版专著1部。上篇学术研究一、方氏头针作用原理(一)经络学说原理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在人体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把人体构成了统一的整体,从而进行着正常的生理活动。

祖国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元神之府。解剖上:“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盖,下在风府。”生理上:“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头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百脉之气皆归于头。”病理上:“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在人体背部和胸腹部有十二个背俞穴和腹募穴,它们是脏腑气血经气聚集之处,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脏腑病变,常在相应俞穴和募穴有压痛和敏感点出现,临床上常用俞募配穴法调理脏腑功能。作为奇恒之府的脑是脏腑、经络气血汇聚的部位,具有调整全身气血、脏腑功能的作用。脑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功能,推理在脑的相应部位——头皮部,也应有它们的俞穴和募穴,也具有脏腑俞、募穴类似的作用。根据经络学说,十二正经中,十条经脉与头部有直接联系。特别是诸阳脉皆上至头,而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阳跷、阴跷、阳维、阴维以及经别、经筋也与头部相连。人体中“督为阳脉之海”,督脉旁通足太阳,并与足太阳经多处重叠,经气交通,共主一身之阳。

头部通过任督二脉的交汇衔接而联络全身,总统十二经脉,而伏脏、伏象是十二经脉交汇的核心所在,是十二经脉的总枢纽,全身经络的总中枢。(二)神经学说原理

脑部是一个由神经细胞构成的网络,神经细胞之间以突触相互联系。外界刺激由传入神经传到大脑,然后由大脑作出判断,再由传出神经把命令发到需要执行命令的部位。所以,虽然脑部的重量只占人体重的1/50,却需要占用全身近1/4的氧气和血液供应。头针疗法就是建立在神经轴突网络原理和脑功能与血流配位的基础上,用特定的针刺手法,通过刺激头皮上的特定穴区,改善大脑皮层相应部位的血流量,一方面能补充局部所消耗的介质,修补和激活脑的神经细胞,使神经细胞间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完善大脑皮层网络;另一方面可以使脑神经细胞再生,从而达到治疗脑源性疾病的作用。(三)生物全息原理

生物全息论由张颖清于1973年首次提出。经过多年研究,其基本理论为:生物体任一相对独立的部分同整体都有对应关系;相对独立的部分在结构模式上与整体相同,是整体的比例缩小;两个相邻的相对独立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似关系。

方氏头针是通过针刺人体头皮组织中的特定刺激点,来治疗全身各种疾病的一种疗法。现试用生物全息论的观点来探讨中医传统经络学说的方氏头针治病机理。1. 头部与全身的关系

为什么在头部针刺穴位(治疗线)能治疗全身各种疾病?头部与全身的关系又怎样?以中医传统经络学说来看:“头为诸阳之会,元神之府。”“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行走空窍。”

而从现代生物全息论来看:人是一个完整机体,不论从外部形态还是从内部结构都可以施行部位划分,各部位完成它的一定功能,又与其他部位发生密切联系。从遗传物质如何传递生物性态的信息上看:由于DNA半保留复制细胞的有丝分裂,从而使多细胞生物体的任何体细胞都具有与原始的受精卵(有性生殖过程中)或起始细胞(无性生殖过程中)相同的一整套基因。因此,任何一个在结构和功能上有相对的完整性,同时其周围的部分有相对明确边界的相对独立部分都是“全息胚”,镶嵌着整体各器官图谱,故得出“生物全息律”。生物全息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即穴位(治疗线)分布的全息律。机体的任何相对独立的部分(微结构系统如头、耳、手、足)都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特定整体部分的变化,这样就从生物全息论的角度上为头针治疗全身的各种疾病找到了理论依据。2. 头针的治疗与生物信息

头针的治疗与生物信息在复杂的信息控制系统中,传递信息的载体是多种多样的,信息控制系统各种构成部件和线路,按照一定的结构关系组织起来以后,就会有规律地形成一种控制系统所特有的信息通道。这种信息通道没有直接相应的实体组织或线路,只有相对的传导线路,实际上是由控制系统的特殊材料和结构关系所形成一种传导信息的功能路线,是无实体路线的通讯传递信息的路线。正如维纳所说:“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然而,这并不意味它们没有被我们现代科学所认识的特定物质基础。可以设想,中医的经络系统不正是这种能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体、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目前也尚未被现代科学发现的实体。所以我们说,头针的治疗与生物信息、中医经络系统与信息控制论系统所产生的传递信息功能路线可能有相似之处。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假设一个全息反馈机制,这就是由脑内全息联系的神经元作为反射中枢而形成的全息反馈路。这种全息联系是指机体的任一相对独立部分的每一个微结构系统,在中枢投射部与其所对应的整体部位在中枢内的投射存在着双向突触联系,人体头部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每个穴位(治疗线)在中枢内的投射与其所对应的整体部分的组织器官在中枢内投射也存在着双向突触联系,头穴与其对应整体部分之间的信息传递就是通过这种联系进行的。

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并不是孤立地活动着,而是密切配合,彼此协调,当某一脏器发生疾病时,常常要影响到与其有关联的脏器组织功能,这种影响必然会通过信息传递到头部。而头针治疗,正是利用这种信息控制理论,把各种信息(声、光、磁、电波)通过头部特定穴位(治疗线)输入,通过经络反馈再影响到相对应的脏腑产生疗效,平衡人体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头针治病自古就有。长期以来,针灸医生一直依靠中医的经络学说来指导临床。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实际上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这种生物全息的理论来诊断和治疗。然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系统地研究头针的治疗机理,有可能揭开长期附在中医传统经络学说上的神秘外衣,使之建立在现代生物学的基础上。(四)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理论

从现代生理学研究得出,头皮针的针刺“得气”反应及治疗效果的机理就是神经中枢(即大脑皮质)在机能上排列在一起,在特殊的皮层上发生兴奋的结果。人体上任何一点受到刺激,都可以在中枢发生一个兴奋点,在中枢内存在着一些机能上相互关联的细胞。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验证:头皮部的经验有效穴,与神经中枢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区大都吻合,于是得出了针刺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区,可以治疗相应的功能障碍的结论。因此,我们认为头针疗法的理论基础之一是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理论。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理论就是指大脑皮层分成许多独立的功能区域,分司各种能力。经研究也发现了机体的各种功能在皮层具有定位关系,如视觉穴区就在枕叶的大脑皮层视觉中枢相对应的头皮部位,再如听觉穴区就在颞叶的大脑皮层听觉中枢相对应的头皮部位等。在头皮上针刺就能调节相应大脑皮层的功能,进而治疗身体相应部分的疾病。二、方氏头针作用机制

头针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其机制研究主要有对病理学及血脑屏障的影响、对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对神经电生理的影响、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和对生化指标的影响等。(1)对局部脑血流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急性脑血肿大鼠局部脑血流量明显下降,经针刺“百会”后局部脑血流量的下降得到有效的改善,神经功能症状也得以不同程度的恢复。

头针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恢复病损脑组织的血液供应,纠正血脂和血液流变学的异常,调节大脑皮质电活动,促进神经纤维及皮质—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皮质的环路修复,改善大脑皮质功能抑制状态。

通过头部透穴针刺疗法,可直接刺激额、顶区的神经;通过神经调节,使位于下丘脑的视交叉前腹外侧核团神经元发出抑制性纤维投射到下丘脑后部的觉醒系统,并参与睡眠机制的调节;同时通过针刺作用于低位脑干及大脑皮层,提高睡眠质量,使体力得以恢复;还可改善头部额、顶区的血液循环,增强神经元能量代谢,以激活额、顶区神经的睡眠功能,解除病人的精神紧张及恐惧心理,增加困倦程度,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头穴透刺能够调节血管的舒缩功能,缓解缺血区域的血管痉挛,改善缺血区的供血供氧,有助于缺血区域侧支循环血管的开放,并间接达到降低血浆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的目的。头穴透刺能保护受损的脑组织,从而发挥头穴透刺治疗急性中风病的作用。

当针刺头皮刺激区时(头皮针针刺时深度要求达到骨膜),一方面由于异物的刺激,使头皮及骨膜的局部大量充血,另一方面亦刺激了头皮有关神经与经络。这种局部的充血及有关神经的兴奋,影响到头皮相对应的血管膜,使之亦产生物理性的充血,使这部分由于缺血而降低代谢的细胞,在血流量突然增加的同时,提高了脑细胞的代谢,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2)对神经电生理的影响:已有证据表明,针刺可能通过神经元途径到达目的位点,使得抑制动作电位传播和导致神经元渐进损害的因子被快速清除。

针刺使相对局部缺血区脑血流障碍得以改善,或头针改变了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被出血刺激或血肿压迫而受到抑制的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逆转,抑制性泛化作用消失,脑代偿功能增加,促使脑电活动加快,并对中枢神经的传导功能发挥促进作用。

针刺调节了大脑神经细胞的电生理活动,改变了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使出血后处于休克或休眠状态下的脑神经细胞觉醒。(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头穴针刺能明显地改善急性脑出血病人的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水平。(4)研究观察到“百会”透刺“太阳”穴对急性脑出血大鼠TNF-α介导的免疫炎性反应过程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对生化指标的影响:运用“百会”穴透刺“曲鬓”穴可促进急性高血压脑出血大鼠脑组织HSP70mRNA表达,降低血浆内皮素和升高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电针呼循穴区对心律失常的影响机制:减缓细胞对钙的摄取和转运以及游离的脂肪酸增加,减低心肌耗氧,调整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达到抗心律失常作用。(6)临床实验研究探讨头针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作用机制,针刺组血浆黏度、血栓素、内皮素治疗后有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组TCD示脑血流有明显改善。(7)抑制缺血性神经元凋亡,促进神经元再生等。头针可通过增加缺血再灌注后相关神经营养因子(BDNF),以促进内源性神经干细胞的修复与增生,来达到神经功能重建的目的。三、方氏头针常用体表标志(1)发际:头发分布区的边缘。位于前额上的横向边缘,称前发际;位于后项部的横向边缘,称后发际。(2)发角:前额两旁,当前发际与鬓发前缘会合成角处。下对颧弓中点。(3)曲角(曲周,颞颥):额旁颞部头发边际向前成弧形突出处。(4)眉心(眉间,阙中):前额正中线上,当两眉头之间。(5)眼眶:为一个四棱锥形的骨性腔,外口称眶缘,在眶上缘的内1/3折点处有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眶上缘上方有隆起的眉弓。眶下缘中点直下方,可摸到眶下孔。眶上切迹,眶下孔,颏孔一般均位于目中线上。(6)额结节、额中回:额结节位于额部外面最突出处,深面适对额中回。(7)顶结节外侧裂后支末端:顶结节位于顶骨外面中央的最突出部,下方约2cm处的深面适对大脑外侧裂后支的末端。(8)颧弓:颧弓位于眶下缘和枕外隆突之间连线的同一水平上,外耳门与眶下缘之间。(9)乳突、茎乳孔、面神经、乙状窦:乳突位于外耳下方,其根部前缘的前内方有茎乳孔。面神经由此出颅。乳突深面的后半部为乙状沟,容纳乙状窦。(10)上项线、横窦:上项线是由枕外隆突向两侧延伸的骨嵴,其深面为横窦。(11)枕外隆突、窦汇:位于枕部向后最突出的隆起是枕外隆突,其深面是窦汇,幼儿枕外隆突不明显。(12)矢状缝、矢状窦:自鼻根部至枕外隆突的中点连线是为矢状缝,其深面为矢状窦。但应注意矢状窦在大多数人略偏右侧。矢状窦中央区前部分如汇入静脉不显著,可以结扎止血。(13)冠矢点、冠状缝:冠矢点在鼻根延矢状缝后13~14cm处,或鼻根与枕外隆突连线的前中1/3交界处,冠矢点与两翼点间连线是冠状缝。冠状缝是额顶区的分界线。(14)人字点(顶枕点)、人字缝:人字点在枕外隆突沿矢状缝向上6~7cm处。它与星点或乳突后缘之连线是人字缝,为顶枕区的分界线。(15)翼点:外侧裂下缘脑膜中动脉前支翼点的投影:①颧弓中点上方约3.8cm处。②额骨颧突后3.5cm向上2.5cm。③第二水平线与第一垂线的交点。翼点为顶骨、额骨、蝶骨和颞骨四骨的汇合之处,是颅盖的薄弱部分,其深面或其附有沟,沟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翼点还是外侧裂下缘的起点。由于脑膜中动脉前支在骨内往往出血难以停止,当骨折线经过此处不仅容易发生颅内血肿,而且在开放性损伤时,难以止血,往往因现场处理不及时,引起病人血压下降甚至死亡。(16)星点:在外耳道中心的后方3.5cm和外耳道至枕外隆突连线的上方1.5cm处,是枕骨、顶骨、颞骨在乳突后上方的汇合点,相当于人字缝的下端,也是横窦向下弯曲移行为乙状窦处。四、方氏头针定位

在穴区定位之前,首先必须掌握颅骨解剖标志和生理功能,同时要掌握基本定位的2条标定线。

眉顶枕线:由眉间中点(印堂穴)经头顶矢状缝至枕骨外粗隆(脑户穴)的连线。是大脑两半球的分界线。成人一般平均为33cm,按同身寸计算为1尺2寸(33cm可理解为33等分,在临床上应根据人的头形和大小,灵活掌握)。

眉耳枕线:由眉间中点经耳至枕骨外粗隆的连线。成人一般平均为26.4cm,按同身寸为9寸6分。大脑位于此线之上,小脑位于此线后1/3的下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