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你自己还给你(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1 17:03:35

点击下载

作者:周昊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把你自己还给你

把你自己还给你试读:

推荐序——周昊的第一个老板

拜现代科技、社群网络盛行之赐,6年不曾见面的前员工突然在我的iPhone中冒了出来:“老板,我是周昊,您还记得我吗?”“当然!”我的思绪瞬间搭着时空机器回到8年前我在上海创立的明星网站,而这个小伙子则是还在复旦大学念书的学生,在我们公司的艺人经纪部门工读。印象中的他是一个职场菜鸟,啥都不会、啥都不懂,但却冲劲十足,啥都不怕、啥都肯做、肯学的拼命三郎。我有预感,这个菜鸟将来会成为职场中的新星。

经过几个礼拜在微信、脸书(face book)的相互联系,今晚这小伙子已面对面跟我坐在香港香格里拉酒店的餐厅里一起享受海陆大餐了。他递给我名片:“腾讯视频娱乐台湾事务总监”,乖乖,才几年不到的光景,这个菜鸟竟已在亚洲市值最高(1500亿美元),也是我的客户长期投资、获利颇丰的互联网巨头中担任娱乐事业的主管,帮腾讯打理娱乐文创的内容事业,每周不断地在两岸三地出差飞行,为这个互联网帝国攻城略地、开疆辟土。

周昊在工作上已小有成就,他也乐意分享,于是着手写了这本书。三句不离本行,我用财务会计及投资组合的观点来诠释书中的建议。首先是资产负债表的左边―资产,职场菜鸟必须把自己视为公司最大、也是最重要的资产,透过学习、工作、旅游、交友、储蓄等方式不断地充实、投资自己,并试着用创新的思维培养自己独一无二的核心竞争力,如此才能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创造出自己的蓝海价值及市场。接下来是资产负债表的右边―负债及股东权益,股东权益就是你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你的学历、经历、身家、背景等;负债就是别人的资源,适度地善用别人资源也就是人脉的建立和运用,才能借力使力、发挥杠杆倍数的操作效用,将资产报酬率(ROA)转换为最大化的股东报酬率(ROE)!其次是损益表,职场年轻人就像是新挂牌上市(IPO)的互联网企业,不要急着盈利,不要太在意短期的薪水或职务,而是要追求最大的成长率,不用怕犯错、不要怕归零,就如领英(Linkedin)创办人、格雷洛克基金合伙人(Greylock)雷德・霍夫曼把自己的人生当作是永远的测试版软件或新创企业。举凡腾讯、谷歌、脸书(face book)等全球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它们都不急着追求营收及利润,而是不断地完善产品服务、提升用户体验、争取市场顾客,最后才能得到爆发性的成长及市场占有率,获取十倍、百倍甚或千倍的企业利润、股价增长及投资报酬率!“服务员,请买单。”“老板,我已付了。”这小伙子连付钱都这么主动积极。“小昊,说好我请客的。”“没事,过去被老板照顾很多,以后还得向您多多学习呢!”“那怎么好意思?以后有什么事尽管找我!”“选日不如撞日,那就请老板帮我的新书写篇序吧!”

“……”

中计了!回到家中,周昊已经把他的新书大纲用微信传给我了,“您是我的第一个老板,帮我写序太有意义了!”这又再度应验了经济学家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的名言“天下没有白吃的午(晚)餐!”于是酒足饭饱之余,打开计算机,一边观看美股开盘情况,一边心甘情愿地被设计写下这篇序言。年轻人,你会红!张尧勇摩根士丹利副总裁

序——年代说起从我大学时的灰色

跳出轨道,提示自己将拥有新的可能性

我在大学期间,经历过一段灰色年代。

那时我还在读书,按部就班地在一家上海本地报纸担任实习记者。说是实习记者,其实在那种事业单位,需要你做的只是类似听录音之类的工作,事情也并不多。很多时候,我都处于无聊的状态。比如,为大爷大妈“炮制”基础的社会资讯,拿着一支录音笔跑去追问肯×基为什么会涨价,然后再跑去问麦×劳,你们价格涨不涨?有时候,还会处理一些半夜去民事刑事案件现场采访的情况。

总而言之,对我来讲那是一段万分无聊的岁月。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依旧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机会,毕竟实习生总有转正的可能,而且就算不满意,也可以先干着等找到工作再辞职嘛。但是当有一天,我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实在不好,不好到都想不到自己要干什么的时候,就立刻辞职了。我的想法是,人不能在一种不舒服的状态下太久,那样他 /她会忘记了飞翔的滋味,就好像被母鸡喂养的雏鹰一样。

这就是我的态度,与其在跑道中一圈圈地回旋,不如跳出轨道去想新的目标。不要受制于别人的现实主义,当你在琐事和迷惘中被夹击得焦头烂额的时候,就应该跳出来寻找自己了。

后来我在自己的日记上写过这样一段话:放弃,有时候是逃避,有时候是勇敢,我想人生就是要有这样大刀阔斧地告别过去的时候,就好比蛇的蜕皮,只有放弃才能换来成长。其实,放弃是老天给人最好的礼物。敢于放弃的人,说明你看得够清楚。而放弃了会觉得痛的人,说明你曾经真的很努力地付出,越痛苦,也就越应该觉得无悔吧!

当一个人决定放弃,往往会有两种心态应运而生,一种是会想起往日种种,不免觉得自己走了弯路,顾影自怜。另一种则是觉得人生所行不虚,慢慢从过去提炼出一些对未来有帮助的经验。我,更喜欢后者。相信自己的决定,忠实于自己的晃荡

从结束我的第一份工作,到找到我的第二份工作,这期间我一直处在一种晃荡的阶段。那时候我在上海和别人合租房子,每天都跑出去和不太常见的朋友聊天。

通常有过这样经历的人,会知道世态炎凉。有一些昔日的合作伙伴会因为没有实际业务可以洽谈,而不断把和你约会的时间往后拖,还有一些亲密的朋友、同学,眼神中会闪过一丝不解或怜悯。不过当你心态足够积极的时候,就可以把这些敏感忽略不计。现在回想,那段时间应当是我人生中的宝贵经历,我当时几乎所有漫无目的的谈天,后来都在我找到工作后,给了我新的帮助和启发。

那段时间之后,我尝试想做什么就去做。我学习当话剧制作人,第一部话剧就成功赚了钱,开了自己的活动、公关公司;学习当老板,学习拿着酒杯和比我大很多岁的人应酬,很多次我在家门前的草坪上醉倒。在很多人看来,那是“找不到北”的岁月,但是只有我知道,那是我最开心、最忠实于自己的时光,在那段时间里,我彻彻底底地把自己还给了自己,并且把这种状态一直保持到现在。

而现在,我还要写一本书,分享给你们。没错,我就是这样的小昊!

在我的朋友中,有不少都间歇性地发作一种病,他们想要出去旅游、回到校园读书,或者干脆离职找个人嫁掉。他们表面看起来也挺好,可是你感觉他们就是想从什么地方钻出来,透口气。

我想了很久该如何描述这种群体症状,一段时间后,我觉得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自己。对!能找到的是方向,但是找不到自己。

如果你问我,小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会特别开心、绝对不会费任何脑筋去思考这个问题,回答你:小昊就是这么一个存在。可是若我问你,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很多人可能会沉吟半晌,却给不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自己”对于他们来说,好像就是那么一样东西,明明就在眼前、手边、唇间,但是却又远在海角天边。你可以试试看,问身边的朋友,你觉得你找到自己了吗?我相信大部分人会回答没有或者不明所以。“迷惘”就好像是一个时代的主题词,我们都是被送上既定轨道的小孩,读书、升学、工作、成家、养育下一代、照顾上一代、入土。我们在人生的大道上或是时代洪流中疲惫地拖着连滚带爬的躯体,过着“to be,or not to be”的生活,甚至没有时间发现自己已经被丢弃的现实。

当你把自己还给自己,你发现你没有任何所谓躯壳一类的东西,你能变成任何形状,而每一个你都是你本身。就这样我决定写下这一本书,将我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告诉你们,让你们试着找到自己。

Chapter 1 回到零点,想想什么才是真正的自己

有很多人穿行于宇宙之中,纵横于江湖之上,寻找着自己和生命的真谛。他们在西藏朝圣,在丽江小资,在法国喝咖啡,在北京吃烤串……他们找了很久,走了很久,一路上听着陶喆的《找自己》,单曲循环了上千次之后,最后还是什么也没找到。

还有些人选择躲进小楼成一统,每天看着古今中外天上地下的各色文章,还饥渴地在知乎、豆瓣、天涯上膜拜着各路大神的言论,但是他们最后收获的只有一本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语录或者是心灵鸡汤大全而已,“自己”对他们来说只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因为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根本不知道那个真实的“自己”究竟是什么样,怎么去寻找,又怎么可能找得到?

你一定会期待我下面会立刻吧啦吧啦说出一堆振聋发聩、惊天动地的语言来让你一下子就清醒,一下子就步入“寻找自己”的正轨。那么我只能说,对不起,有些事情真的不可能一步到位,哪怕是改革开放这样顺应民心、暗合潮流、举全国之力的伟大行为,也还要分三步走,更何况是“找自己”这样的复杂工程?自然是要慢慢来了,还是那句话“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啊”。

找到你自己的过程,不是减法,而是加法

在我看来,找到你自己的过程,不是减法,而是加法,不是说NO,而是说YES。

在后来的工作机会中,我接触过很多明星,也采访过不少名人,我发现那些说“这套服装不适合我”、“这套妆容不是我”的人,往往不如那些欣然接受的人更清楚自己是谁。前者虽然看上去很了解自己适合什么,但是——你知道这种感觉——他们其实就是不知道自己是谁,他们根本不清楚自己有多少可能性。

我曾经参与过一个娱乐节目的筹备过程,当时我们的创意是通过镜头来展现明星本真的一面。在这个节目里,没有聚光灯、没有助理、没有剧本,就是明星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一段陌生的生活。这个节目的创意出来之后,我真的觉得很棒,因为之前国内都没有这样的企划,而且我们所合作的团队又是国内最顶尖的,有着丰富的节目运作经验,所以当时大家都觉得拍出来会很火。策划部分完结之后,我就立刻去拉明星加入。其实我当时是有私心的,我找了好几个和我关系不错但是又不是很大腕的朋友,想让他们加入,目的是给他们更多的曝光率,这样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会有很多好处。但是让我意外的是,他们几乎都拒绝了,有些人是找借口说没档期,有些人则更直接一些说:“那怎么能行,我是明星,怎么能自己拿行李、自己租宾馆,还跑在大街上和小贩讨价还价呢?”

这样的回答真的让我感觉很遗憾,我看的出来他们把自己固化了,他们把自己的明星身份看得太重。一个固化的自己,怎么能是真实的自己呢?只可能是一个假装的自己,一个扮演的自己。

我始终是这样认为,加比减更有力量,没有尝试过就认定“自我”是一种固执,也是束缚自己的行为。相反,那些愿意尝试,愿意说YES的姑娘或小伙,他们自我强大和乐观到不停地吞吃新的东西,他们的自我很“大”,所以非常容易找到。因为人是多方位的,是由很多因素组成的,经过一次次的尝试、一次次的试新,也许我们才会发现“原来我还有这样一面”、“其实这样我也可以”,所以人生的变化实在太大了,不要简单地就把自己固定在某个地方,不要动不动就说NO。

当然,像我之前那种辞职去尝试各种想尝试的工作的行为,对于大多数想找到自我的人来说,也许是不实用的。我有一些现实的方法帮助你来丰富自己,尝试自己,给自己换装。不过有趣的是,这其中就有我刚刚批判过的旅行和读书。只不过我希望,看了我的说法,你们能在旅行和阅读中找到不一样的落脚点,能够得到更多的感触。

关于读书的三个Yes一个No

阅读和旅行,是我认为最quickly(快速)、最worthy(有效)地丰富你自己的两种方式,可能是因为天生偏爱文字的缘故,所以我又尤爱阅读。

阅读的好处是,你可以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去看世界。你可以替换任何一本小说中的主人公,去思考,如果我是他/她,面临他/她的抉择,会怎样做。同时阅读是一个人的行动,没有人知道你在想什么,所以你是不用自欺欺人的。最重要的是,阅读让你不必要真的去尝试一下就能明白一些事情道理,比如你不用真去学工业设计就知道工业设计师平时头脑中都在想什么,遇到的挑战是什么,非常节省成本。我曾经觉得做米其林厨师很棒,但是在一本叫《后厨机密》的书中看到新手要从每天削200个土豆做起,就放弃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我觉得阅读真的是最quickly(快速)、最worthy(有效)的手段。

不过读书说来简单,但是大多数人并不能读得好。很多人都把读书变成一种类似看电影、唱卡拉OK的娱乐,或者只是用读书来标榜一种品位,划分一种界限,就像总有一些人总喜欢一脸诚恳地对你说:“没错,我就是喜欢看《尤利西斯》和《百年孤独》的人。”然后当你和他们说起《读者》《知音》上的平价鸡汤文学后,他们又会变得兴致勃勃、全情投入……《百年孤独》?别闹了。

对于我而言,读书有三个Yes一个No——

喜欢不喜欢的都要读√只读自己喜欢的书,读书就会变得像娱乐。读书应该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都找来看看。我不太喜欢看畅销书,因为畅销书人云亦云,我会找一些孤僻的,但是能引发人好奇心的书来读。所以我特别喜欢购书网站的图书推荐功能,让我一下子能买一堆书回家,就好像买菜一样便捷。努力去读些你不感兴趣的东西,久而久之,你人会变得有一点点广博,你会是A圈中最懂B的人,B圈中最懂A的家伙。我现在是娱乐圈算懂点金融的人,金融圈的娱乐行家,这就是所谓的crossover,跨界优势。

衔接知识点,自己寻找答案√好老师的课和坏老师的课你一定都上过。好老师总是融会贯通,一张表格或者一串线索,就把古今中外罗列对比得清清楚楚,让你如过电影一般;而坏老师则给你一堆难背的碎片,除了毫无意义的时间、地点、人名,你一个都记不起来。我想这就是衔接和对比的重要,衔接给你大画面,把握本质,对比让你注意细节,记住特点。只有当你把每本书最根本的东西抽出来,你才能对本质看得清楚,每一本书中的讯息也才会在你的头脑中搭建出一个场景。这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我读《红楼梦》,就会自己用B3大纸标注人物关系,读历史书,也会画时间轴并Google一下同时期其他国家发生了什么。这样的工程确实是很辛苦的,而且也很费精力,但是你收获的东西却是实实在在的,远不仅仅是那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和优雅微妙的小说文辞可以比的,历史、政治、经济这样的知识都会趁着这个机会进入你的大脑宝库。

读书就是读时代、读人√我喜欢读历史书和人物传记,因为读书就是读时代、读人。任何人都不能脱离时代而活着,不能摆脱他的时代,同时在不同的时代,却也有着不变的人性。变与不变,真是非常有魅力的事情。同时,我读书不仅仅读书内的人,还读书外的人。我会查作者的生平,他创作的背景,看他写作的局限。这样才能跳出来思考,获得更深远的启发。比如说《红楼梦》,曹雪芹和高鹗之间的原作和续作的差异,背后所反映出的作者不同的社会观和思想性,又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后代又有怎样的争鸣,这些都是书本之外的知识和内容了。

哪些书不读我有几种书不读:成功学和心理学书不读,我经常幻想把机场书店砸掉就是这个原因(当然我从来也没有这么做过,有贼心没贼胆啊,希望我的读者也保持这样的低姿态)。成功学的用处实在是值得怀疑,因为如果有用,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不成功的人了。我还不读超级畅销书,因为畅销不能作为一个买书的理由——怎么能因为别人买你就买呢?当然我会了解一下畅销书的内容,分析一下它的畅销反映了社会和市场的哪些变化。最后,我肯定不会买好朋友出的书,因为他们必须签好名送给我才是朋友,不过我的书还是希望他们买一下的,而且他们买得越多,我越觉得彼此间的感情越深厚。最后,想补充一点,读人和读书的效果是一样的。如果你实在不喜欢看书上的文字,不如就找一些有故事的人聊天,把他们的话记下来就是书。当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吐露自己的内心,那你就需要采访、提问。和老板们聊天也不妨多发问,虽然有些问题可能显得幼稚和低端,但是老板的回答也许能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就是这样从老板身上学到了不少。

TIPS:现在着手开始列自己的书单和人单吧!先看看你买的哪些书没有读:买的书是你的野心,没有读的书是你的现实,两者之间是你对自己了解的差距。再看看哪些话题你完全没有联想:没有联想的话题是那些你为了读而读,没有读通透的说明。最后看看你身边的谁的故事特别多:故事多的人,就需要向他们学习他们的阅读技巧了,最好还对他们来个采访,把他们变成你的书。综合出一份你自己的书单和人单:现在就着手列一份你自己的书单和人单吧,开始你的自我认识之路。

不做文艺游客,做挑战世界的行家

旅行的好处是,能开阔你的眼界。虽然我们现在有了电视、网络这样的具备即视效果的媒体,但是你看见的还依然是别人眼睛中的世界,你得到的还是二手的信息。由于媒体的自身特色,所以所有通过媒体传播出来的信息都是经过剪刀手二次加工的,会丢掉很多本真的东西,留下太多人为加工的痕迹。这里不仅仅说的是国内的媒体,外国的也是。所以我们很多时候在电视上看到的旅行是非常梦幻的、唯美的,充满了开心和惊喜,但是如果你真正的背着包走上一圈的话,你就会发现,真实的旅行其实是一点也不梦幻,反而是非常实打实的。你要一个人在完全陌生的地方吃、住、行走,沿途你会遇到陌生的人和突发的意想不到的事件,怎样去面对、去处理完全需要你自己去把握,所以旅行其实是最能暴露你自己的实际水平和素质的,也是最能够帮你提升自己的方式。

说实话,我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旅行者”。我从来不认为拍照和美食是旅行中至关重要的事,就像我搞不懂为什么“旅行攻略”和“路书制作”吸引了那么多人。我可是从来不做旅行计划的,有时候连飞机时间都要别人现通知。

在我看来,旅行是一场华丽的冒险,我向往旅行提高我的格局,而不是留下一大堆有阳光痕迹的照片;我喜欢去尝试不同的经历,而不是希望安安静静地完成一次景点的日常视察;我甚至期盼在一路上会出现几次这样那样的小状况,看看自己到底会怎样面对、能怎样解决。

比如我去英国,三次往返,分别乘坐了维珍、英航和国航的航班,我想别人可能根本不会在意这样的细节,我却一家家地体验他们的服务,分析飞行用时、中外客人比例等,我甚至还专门从北京和上海各飞了一次。

还有一次我去香港,对自己说“下飞机就只能说英语”,于是自娱自乐玩起了大冒险。我想练习自己并不流畅的英语,结果闹出了好笑的事——在酒店比划了半天要插线板,结果服务员给我找来一盏台灯……

我最棒的一次,是用很短的时间走遍了欧洲而且是多个国家,实行“一日一城”策略。我请一个在英国定居了十年的发小来为我订机票,要求她只遵循两个原则:第一,晚上飞,落地到新的城市后住在机场附近。第二,一大早进城游览,傍晚回机场坐飞机去往下一站。这样做的结果是,我根本不知道第二天去的城市是哪里!而且还要一上飞机就做功课,根据知名度、地点、开放时间等信息决定参观的时间点和排序。真是太刺激了!

于是,我在华沙入关被盘问了一个半小时;在佛罗伦萨深夜暴走两个小时;在米兰捡到美女的毕业证书;在斯德哥尔摩睡了一晚船床……如果是计划周密的漫长旅程,一定不会有这样离奇的体验。我想旅行本身就是脱离原本熟悉、循规蹈矩的生活,如果真如祝贺词“一帆风顺”说的那样,会有多无聊?

当然,我还会思考一下奇奇怪怪的事情,比如安曼酒店在印度野生动物园边建酒店,一年只开放几个月,如何预订?如果好不容易订下的房间因为突然有事不能去,损失怎么办?

所以与笃信“旅行是制造一次美好记忆”相比,我更愿意相信“旅行是着眼于未来的一场全方位冒险”。

颠覆MBA的学习方法,善用知识和实战

前几年,MBA和EMBA是非常热门的一件事,大家有这样一个观念,当工作陷入瓶颈,想拥有喘息的机会,可以去念MBA。尤其在西方,很多人工作一段时间,会选择在自己的兴趣方面深造,比如念艺术史或者哲学。但是可能因为MBA不会让职业上的失落性太大,付出也会有回报,尽管价格不菲,不少人还是选择它。

我想,去念MBA如果能先认清一个现实比较好,才不会失望——MBA既不会改变你的生活,也不会改变你的职场宿命,它只不过对你之前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一次科学梳理,让你在体系下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它不意味着你今后就是一个商业管理专家,你依旧会面对各种各样的原生问题。尤其在中国读MBA和EMBA更是如此——远离实战。很多专家和教授本身并没有任何管理经验。我听过组织行为学的课,认为那就好像初中时在白纸上分析小车受力,你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一辈子都遇不到“摩擦力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但是课本世界就是那么简单。

我认为对MBA的期待和学习方法应该改为如下几点比较现实。

首先,MBA教的是你与人相处的经验,最可贵的是提供和你的同学相处、讨论,成为好友的机会。MBA也更应该侧重让你能与比你厉害的人相处,把他们变成朋友与合作者。

比如我在读MBA的时候就认识了一位老大哥,他经常与一群朋友打高尔夫球,恰巧我也喜欢,于是经常在球场同他聊天。

有一次,我提到自己看到一个叫爱情公寓的网站非常有趣,让我想了解那几个年轻人是如何经营的,到底幕后有什么投资,未来的方向又往哪方面发展为好。偏巧这位老大哥认识爱情公寓的投资人,他看我真的有兴趣,当即决定带我见这位朋友。

我当时问了很多问题,比如风投判断投资一个项目的依据是什么,这位投资人还送了我一本佛学的书。这次偶遇让我了解到什么呢?投资其实并不是看项目,也不是现在的时髦词汇“商业模式”,更多是投资人要判断他面前的这个人怎么样,能否完成这件事。看人和投资人的性格也有关系,所以这个评判标准是很难琢磨的,这让我知道了什么呢?除了面试风投的技巧,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我意识到当你和高人聊天,做自己最重要。天花乱坠的商业词汇,对项目的过度包装,都不能取悦对方,对方对你早已有判断,你要做的就是自己,他欣赏你,就是欣赏你,不喜欢你,装也没用。

如果说得更远一些,这一次谈话更坚定了我写这本书的念头。我们的成就,我们的想法,其实都是外在,它随时可能离我们而去,一切都非常脆弱,只有那个“自己”,是不能取代的根本,无需太多表白。做自己,是你唯一需要的修炼。

其次,MBA不一定全部都要学,可以更侧重那些能转化成实战经验的东西,这一点中国大多数MBA都应该做出改变。我在英国读金融的时候,他们的课程就更侧重实战,比如市场营销课就是学生分为三队开发产品,定价,然后做市场计划。实际上我觉得对于国内的MBA学校来说,偏重实战其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而且有着很好的成长土壤。因为现在很多去读MBA的国内学生,尤其是那些第一代、第二代企业家,他们最不欠缺的就是实战经验。如果能够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多说一说他们当初的选择和判断,可能对其他学生甚至是老师的帮助都是巨大的。像我在读书的时候,就有过一次经验,当时我们的老师因为堵车迟到了,大家都等得很着急,纷纷谴责市政交通,还提出了很多改善交通的建议。恰好课堂上一个老大哥是做城建的,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他就我们提出的很多意向一一进行了讲解,为什么这个建议行不通,为什么那个招数太浪费钱等,让在座的其他同学都受益匪浅。等到老师来了之后,大家干脆让老师等一等,让我们先听完这位大哥的私人讲堂再说吧。

最后,结业后,MBA帮助你最多的其实在语言方面。英语也好,演讲能力也好,对个人非常重要,如果能选修第二语言再好不过。我甚至建议你选择学葡萄牙语,2014年足球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都在巴西,新兴国家发展如火如荼,如果你会说葡萄牙语,一定能比别人占领更多商机。我其实不太赞成辞职充电,如果能采用停薪留职等方法充电是最好的。读MBA毕竟投入颇多,如果你把自己的迷茫转变成银行账户上的压力,学完后也不一定轻松多少。我倒是有个朋友弃MBA而去泰国学英语,房租非常便宜,还能顺便旅游,他学完后直接在当地做起了导游生意,也不错。

TIPS:1.大企业与外商公司会对你的MBA或EMBA学历格外关注,较易获得企业青睐,获得好的工作机会与职位。2.突破职业生涯的瓶颈期,重新找到更利于自己的出口。3.从MBA的伙伴中了解不同产业的职场优势。4.从事金融业的人,读MBA的投资回报较高。5.薪水与自我价值年年升高。6.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应变能力加强。

找回逝去时间的超级管理术

很多时候,我们应对琐碎的事情焦头烂额,就没有时间处理自己内心的曲折。

大部分感觉迷惘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被琐碎的事情包围,宛如在泥塘中打滚,精神没有办法飞升。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处理不好俗事,即便找到自己,也会被俗事继续牵着走。下面我要说到的时间管理术,就是删除那些不重要的事情,做好一道道减法题目,把时间都还给自己。

要处理好琐碎的事情,其实有一个特别简单的原则、一个特别有用的工具和一个特别重要的能力。

原则:像巴菲特那样善于说NO熟悉巴菲特的人会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简单、知道自己要什么、目光灼灼的投资者。他的股票选择从不花哨,他不被表象所迷惑,他选择的都是准确反应市场需求变化的实业。巴菲特在时间管理上同样如此。这个老头深居简出,他只见能“影响他决定的人”。比如巴菲特有一个黑色的行事历,记着他每天的日程安排。巴菲特都是自己来安排时间的。1991年左右,很多人向他建议一定要见见比尔·盖茨,但是他都没有把对方安排在行事历上,谁知一次偶然相遇,让他对这个年轻人大为欣赏,这才拿出本子来约好下次见面时间。盖茨还在一次采访上打趣,他当时就特别留心了一下巴菲特的黑色本子,结果“其实也没有写太多东西”。巴菲特解释,那是因为控制好自己的时间就必须会说“不”,“不能让别人左右你的生活。”我们每一天,都有一部分时间用于“浪费”,比如突然安排或者突然取消的会议,老板或客户突然交代的事情,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合理地安排协调这一切,就真的把时间变成用来换一点点薪水的廉价品。我们必须知道拒绝,并且告知对方自己对时间的主导权力。时间管理有一个特别简单而又经典的原则,即时间永远用来做重要的事情,而非应付紧急。现在去看看你的行事历上记录了多少紧急的,并且对别人来说重要,对你却没有什么意义的事情,学习对他们说No。

工具:最简单的行事历,黑蓝红的魔咒不得不说,现在职场环境中的时间困境比我刚参加工作时严重多了。现在受互联网浪潮挟卷,整个市场对反应速度的要求都变高了。如果说我们那个时代井井有条是一种工作理想,到了如今,乱中求胜的后现代法则则完全占据主流,如何在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嘈杂工作日程中做出正确的时间安排呢?我有私藏的时间管理术。我也有一个黑色的笔记本,每一天,我都会在笔记本上用黑色中性笔标注好今天要做的事情,甚至包含给妈妈打电话问候的细节。除了黑色,我还有两支其他颜色的中性笔,每做完一件事,我会用红色笔把它勾画掉,如果进行了一部分,还需要后续跟进,我就用蓝色的笔标注出来接下来要做的事,事件、地点、电话,这样就不会遗漏掉任何事情。我发现现在年轻的职场新人,工作起来经常杂乱无章,想到什么做什么,没有办法把事情routine(常规的)地完成。在我看来,这样的行为多少有点浮躁。现在的事情哪有一做便成那么痛快?日常工作就是由反复确认、跟进组成的,就好像办一张签证,都需要准备、提交一大堆资料,往返很多次,如果不用笔头记录,难免miss(遗漏)掉信息;再有作为领导,如果不记录对下属工作任务的统筹和安排,难免出尔反尔,颠三倒四。用红蓝黑三色笔还有一个好处,如果有一件事情没有完成,它就会在接下来的一周里不断地出现在笔记本上,不断被誊写,直到我想到解决的办法,这也算是黑红蓝的魔咒吧,提醒我尽快干掉它。

能力:沁入专注的河流曾有人类学家研究互联网出现对人类的影响,其中一个观点就是碎片化。我们越来越不容易集中精力,本来要做一件事情,结果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一条信息,一个一个链接点进去,直到最后竟然忘记自己当初要做什么。注意力缺乏,是这个时代的病症。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善始善终”,这是一项可贵的品质,它源于一种对事情困难有所预知、也对攻克困难充满决心的态度。现在职场中一些年轻人心态会比较浮躁,急于求成,很难定下心来把一件事做完。有一些年轻人每天早晨九十点钟上班,不过才刚刚十一点,就搜罗周边美食打算约朋友聚餐了,两点钟施施然回来,还要再趴在办公桌上睡上一小觉。在我看来,几点上班并不重要,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取决于他一天中能有多少时间定下心来,高效且集中精力地处理一件事情。我曾经读到过一个故事,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的古代社会,农民对好马的定义其实很简单——不容易受惊吓。马尚需有大将之风,人当然更要有定力。而且你试过全神贯注吗?人在精力高度集中的时候,会享受到一种时间快速流过的快感,神经学家称之为“in the flow”,往往感觉工作才一会儿,其实已经过了一两个小时。很多艺术家吸食兴奋剂,其实不过是为了追求一种近似、不过程度更强烈的快感。我们每天所能投入于工作的,也不过就是这全神贯注的个把小时。只有以这样的决心和魄力做事,才会有一些实质收获,如果只是随波逐流,忽而做这个,忽而做那个,不能踏实下来,恐怕看上去很热闹,结果就好像是泡沫经济、虚假繁荣了。

想想到底自己要的是什么,什么对你而言最重要

当你看了一些书,去过一些国家,人生的疆域开始扩大,就好像河流从狭窄的河道中冲出,水势也变得平缓了。也许这个时候你做足了准备,也使足了力气,但是就是没遇见好运的到来,寻寻觅觅和苦苦痴痴等待的过程,你可以做些什么呢?在这个时间点,可以开始思考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什么对你而言最重要。

首先,不要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这三个字可以帮助你钻研问题,也能让你在遇到困境时钻到牛角尖。等待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让自己从负面情绪中挣脱出来,如果情绪低迷,机会真的到来,你也是看不见的。其次,有一句煽情的话叫作“迷路为花开”。当机会没有到来的时候,不妨借着悠闲的时间和放松的经历,想想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

你到底想做什么,哪些开心是你想拥有的;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哪些又是你愿意承受的。我们通常在想自己想拥有的东西的时候,忽略了为此需要付出的代价,这是我们觉得不快乐和迷惘的原因之一。只有承认付出的必然,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需要面对的不如意,做好了这样的准备,“做自己”路上遇到困难,才能坚持下去。

忠于自己,才能做自己

这就是我提出的“忠于自己”的概念,忠于自己,并不是只去面对自己的好,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忠于自己还包括面对自己的坏,找到与之相处的办法,当你在好与坏面前都能舒服诚实地面对,你才把自己完完整整地还给了自己。

让想象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归体

找到自己,当自己想象的自己与真实的自己归体,才能达到“数千万人,吾往矣”。

Maggie是我的一位好友,她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女生,略带一点文艺青年的气质。她之前的人生之路一直顺遂,凭借自己的才华创意,在4A公司文案策划组做到不错的位置。不过,机会越多,诱惑越多。

一家广告公司邀请Maggie加入,负责销售策划的位置。从创意端转到销售端,这对Maggie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虽然工作还是以策划为主,但是思维角度、目标都改变了。不过最让Maggie感受到震撼的,不是销售策划到底有多难,而是销售策划拿的酬劳与销售提成相比,只是其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可是一个销售提案之所以成功,策划创意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客户花钱买的点子,生产点子的人却拿那么少?”骄傲的Maggie感受到一种深深的不公。她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不能与销售人员平起平坐。为什么创意与销售相提并论时是如此的不值一提,她雄心勃勃地提出希望转岗销售,证明自己的能力。可是不出两个月,就溃败下来。

销售有太多压力,是Maggie刚好不愿意承受的。Maggie的自尊心太强,她没有办法做到被客户一遍一遍地挑剔与批评。她的脑子没有那么多回路,思考不清楚各种复杂的关系,她内心也是极为追求公正的,不堪坐在客户公司,等着见面的时间从两点推到三点,再推到四点,最后压缩到只有十分钟。在销售岗位,Maggie觉得自己连基本的沟通都不会了,平时在公司也算是伶牙俐齿,但是当她和一班销售竞争,她觉得自己简直进退失据,自卑得不得了。要是再继续做下去,Maggie觉得她可以看到她人格消失的那一天。于是她突然明白之前少拿的那部分酬劳的价值,原来是她用了那部分酬劳来买内心一小片纯粹的空间。

有了这一次经历,Maggie终于意识到自己原来是谁,有哪些是不能放弃的。她回到原来的策划岗位,不再艳羡他处,而是潜下心来专注自己的工作。现在,她已经升到公司策划部门的总监了,因为在自己珍惜并且擅长的岗位上发挥,她晋升很快,薪水也已经和业绩中上的销售差不多了。完全不需要改变自己,Maggie就能获得她想要的。

我们经常会羡慕别人,但就像有句话说:光瞅见贼吃肉,没瞅见贼挨打。与其羡慕他人,不如做好自己,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你也能获得别人的嘉赏。快乐地做自己,已经足够好了。

Chapter 2 你有100%的投入和快乐吗

100%的投入和快乐,是一个完整的词组,而不是两个拆开的词。我们这一生,肯定有100%的投入和100%的快乐,比如你去参加高考、驾考,那之前的复习就是100%的投入,但是这样的过程却未必有100%的快乐,毕竟除了那些真心热爱学习的学霸们,我想我们大多数人都还是讨厌那些做不完的试卷的,只是为了那几个阿拉伯数字构成的分数,才会咬牙坚持到交卷的那一刻。

我还记得很多朋友在高考之后欢呼说:“解放了!”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真是太幼稚了,因为更加煎熬和辛苦的职场生涯就在不远处等着我们。现在的职场已经不似当年了,每天激烈的竞争逼着每个跻身其中的人都要使出100%的力气,不管是工作干活还是人事斗争,但是快乐却不一定是100%的。哪怕又获得了一次升职、又拿到了一份涨薪、又多了一天年假,心里想的只是回家洗个热水澡,好好睡一觉,希望周末老板不要打电话加班就好,这样的生活还有快乐吗?这样的工作又到底能带给我们什么?

说到这里,我想讲一些身边人的故事,他们都是一些普通人,他们的故事或喜或悲,也许你看后会觉得:啊?这也算找到我自己啊,我看他们活得很惨啊!可是我想告诉你的是,或许我们可以借由这些故事学习到一些不以功利来看人生的办法。一个人活的好不好,快乐不快乐,幸福不幸福,不是由外人来评判的,你的内心是否快乐、放松、平静,只有你自己知道。

接下来要说的这些人生故事,也许不那么遵循轨迹,也许有点磕磕碰碰,但你可以看到那些生命是真的用尽力量、畅快淋漓地活着。

如果你不想35岁在酒吧买醉

我认识一个平凡的男生叫小丁。他是广州一家经纪公司的艺人经纪,看上去乖乖的、斯文型的样子,和其他善言辞的时尚小男孩不一样。后来我才知道,他原来可以有很不一样的人生,但是他却毅然决然、甚至自我流放式的,选择了做艺人经纪。

根据原来人生路线的设定,小丁应该在大医院做一名药剂师。他在医科大学接受了五年的专业训练,毕业时已经取得了药剂师资格证书,只要分配医院稍加实习磨炼,他一定是这个在中国尚属朝阳行业的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前途、“钱途”都理应顺畅。然而,毕业之后,他却一天药剂师工作都没有做,放下全部的专业知识,南下到广州寻找工作。“我就是不想按部就班地在体系中生长,我更希望做充满创造性的工作。”小丁说。

从此八年过去,到现在,小丁都洗脱不了自己家族中“异类”的名声,每每过年返家,亲戚便会在他背后充满惋惜地嚼舌,父母也会轻轻透出一声叹息。在这八年每当遇到不顺、低潮的时候,小丁也会偶尔质疑自己,如果当初没有转行会如何,但是犹豫就像一个轻巧的泡沫,刚一出现就爆了,“我知道,如果自己没有转行,可能就不是懊悔一下而已,可能35岁后,天天在酒吧买醉。”

小丁说出了一个真相。我确实接触过一些前辈,35岁后,只能在酒吧买醉。当别人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轻易就能获得成就感和快乐,他们却如同一辆笨重的汽车,需要耗很多很多的油,才能勉强前进一些。激情离他们越来越远,只有酒精能维持片刻的亢奋。

这当然和中国目前的教育情况有关。

中西方教育差异的影响在西方国家,大学生正式进入社会前,有许多反复确认自己兴趣、再进行选择的机会。但是在国内,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却要在涉世未深的情况下,刚刚应付完高考后就做出自己的决定,往往一个专业选择,就赌下了许多人的未来。其实那些学生哪知道自己真正适合什么职业呢?他们所看到的职业范例多半是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一个做公务员,一个做会计的话,他们大概只能判断自己想做或者不想做公务员、会计。而且中国的职业选择本来就没有西方多,对不同职业的包容度也没有西方大,虽然大家常说职业不分高低贵贱,但是在国外收入很高的水电工、货车司机这类职业,在中国是被列在最底层的。像是画家这类的艺术工作,也是到了最近两年,当代艺术品被拍出高价,才从大家的印象中归为能养活自己的行业。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年轻人很难依循本性做出选择,往往是什么热门就报考什么罢了。如此,大学四年下来,选对了专业还好,一旦选错了专业便等于把人生中最适合学习的岁月打了水漂。无论在美国也好,英国也罢,大学前两年都是通识教育,并不急着决定主修课程,而是人文、社会、自然科学都要涉及。而且,这些学问不是死的,是活生生的与时代紧密相连的学问,引导学生从社会现实问题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到了大三大四选择专业的时候,那些觉得兴趣尚不固定的年轻人甚至会休学,到世界各地旅游或者进公司实习,以便确认自己的志向。就算选择错误,换个专业也不是难事,而不是像国内一样,与孩子的一生相比,好像学籍管理和行政人员的工作便利更为重要。一个人终其一生,要经历太多苦难,承担太多责任,趁你还年轻的时候,在很多机会大门为你而开的时候,在一切归于宁静之前,一两次率性地只为自己做选择吧!他们自己是知足而又尽兴的。

小人物的壮阔人生

小马是一名中文系毕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在一家图书公司做策划编辑。凭着勤奋和努力,一度做到了编辑室主任,月入八千元。

然而到了30岁的节骨眼,小马开始恐慌,他觉得单凭这份薪水在他生活的城市里根本不能买房结婚,给女友和未来的小孩理想的生活,为了承担起他自我期许的男人责任,小马决定辞职创业。

这下问题来了,除了中文小马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只有从编辑加工开始。本以为这是时间弹性、收入不差的选择,一跳进去才知道思虑欠周——原来需要编辑加工的,都是一些文字质量差,逻辑不严谨的烂稿子,虽然稿子不少,但是利润微薄,时间也被切割得零碎,薪水居然还不如以前。但事已至此,只能咬牙前进了。

小马先是拓展业务种类,增加代初审、代复审及校对等业务,忙得晕头转向。我们一众老友始终记得去他家探望他时看到的铺天盖地的稿子和加工记录单,床上、沙发上、办公桌上,到处都是……为了节省电费,小马舍不得开空调,只得一边穿着大裤衩,一边汗流浃背用毛巾狂擦,那一番景象,竟有说不出的凄凉。偶有微风吹送,铺天盖地的稿子轻轻摇摆,发出沙沙声响,好个“风吹稿子现小马”。

然而,他自己是不觉得有什么不妥的,眼神中甚至还有一种踌躇满志的光彩。小马突然觉得自己好像孤岛上的最后一个男人,有一种一人撑起一个家的豪情。他认为自己不再是机器上的一颗小小螺丝钉,与我们这些经理、总监以及动辄千百万的大生意相比,小马觉得他就像是一个春耕秋收的老实人,每一份付出,都能看到回响。

就这样,他像一只水下的虾米,做着“食物链”最底层的工作。

慢慢地,他在编辑加工稿件的业务中,发现了新的商机——利润丰厚的瓷砖生意。在看稿之余,他决定开发做瓷砖生意,因为毫无经验,就应聘到瓷砖公司做业务人员偷师。

于是,每天小马就抱着样品到新开工的工地、大楼推销,这是毫无人脉和资源的肉搏战,他几乎是把男人最后的尊严丢到了地上。每个月领着1500元的销售底薪在尘土飞扬的工地求人,半夜还要一个人在灯下赶要看的稿子。为了节省成本,小马还说服自己的丈母娘,让大家住在一起,借一半房子给他。太太不上班,丈母娘也颇为难,这是每个男人看了都会倒吸一口凉气的惨境,然而小马却甘之如饴,乐在其中。

我曾经非常好奇小马这番折腾的意义何在,最后却能在他的状态中嗅到一股自食其力者洒脱的满足。在他的身上,你看不到外界给他的镀金,名声也好,财富也罢,都无法再影响他的心情和判断。

你见不到他今朝快乐、明朝失意的起伏,见不到人生的起落波澜,这是何等的稳健。他也许比他的哥们朋友都更强大,因为他除了自己的家人要捍卫,已经没有别的脆弱,没有了别的负担。

有时候透过微博关注他的行踪,我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他与太太会精挑细选一处酒店、沙滩,当作给自己的犒赏,虽然不是五星级酒店或豪华邮轮,但也有一种珍惜、投入的感人力量。小马的幸福和成就感在于,作为一个男人,他独自给他的家人依靠,而他太太也为这样的老公感到骄傲。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他们俩来我家中做客,临走时,他太太非常从容地跟我说:“那我们先走了”,然后扭头叫丈夫,“你把车开过来吧。”那一刹那,竟让人恍惚觉得会有一辆名贵车缓缓弛来。当画面中小小的面包车温吞地蹭过来,她依然心满意足,贵妇一样地与我们挥别。那是一种安然和强大。作为一个男人,我羡慕这样的幸福。

人生中有一种踏实,是你不再羡慕别人的幸福。小马让我看到了小人物的精彩与平凡日常生活焕发的魔力。我们经常说,生活是一种修行,并不是指做多少大事,承担多少痛苦,而是每一天自食其力,让自己和身边的人心中充满喜乐、满足。

想方设法地坚持

凯利姐曾经拥有一段不够幸运的婚姻,因为婚变影响,她事业受挫,从台湾跑到大陆重新开始。

不久后,凯利姐重新遇到了一个好男人,开始了一份新的工作——有机蔬菜种植。这是一个还在起步阶段的行业,一切都不健全,要自行摸索,两个人搭进了好几百万,还欠了一屁股债,但还是亏本。

就拿供应有机菜品给超市来举例吧,首先,中国的普通消费阶层对有机蔬菜的认识还停留在“昂贵”上,销路并没有那么好;其次,也是最严重的,物流和商店管理不够正规,卖相漂亮的蔬菜在运输过程中被碰伤弄烂,损耗很大,到了上架售卖时,又继续被挑挑拣拣的消费者摸过、摔过,造成了很大的浪费。

凯利姐虽然前前后后拉来了一些投资人,但是距离扭亏转盈还是遥遥无期。换作大部分的人,可能早就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而放弃了,但是凯利姐很坚持,她是一个很确定自己目标的女人,喜欢做,甘愿受,倒也活得自在。

凯利姐一直觉得,这是一件需要去坚持的事情。她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获得了成长,比如读了一个农业博士。更重要的是,她觉得现在收场,就一定被“失败”二字盖了章,只要她咬牙继续撑,就还不到盖棺定论的时候。“其实哪有什么失败不失败啊!你放弃了就一定失败,不放弃事情还在继续,就谈不上失败嘛!你可以一直做一直做啊,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其实没有那么大压力啦。”凯利姐说。

她为了让事业延续下去,一直在这条借钱、还钱的“不归路”上行走,或许有天公司会开始赚钱,也或许会一直借钱、还钱的无限循环下去,但是我觉得凯利姐真的活得明白、活得开心。她并没有因为欠钱就抑郁不得志,反而在这样漫长的角力之中,她开始变得沉静,想办法应对每一件事情,不断改良,趋近目标,扩展渠道,在运输和商店合作上找到合适的方式;她开始不被短期效应而折磨,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她开始慢慢活出了自己。

我们有时候会和她开玩笑,调侃她似乎永远也无法赚钱的经营模式。但是我们也渐渐地感觉到,她在一次次的调整中,慢慢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些事情,急也急不来,慢慢地煎熬,在每一次把自己逼到关口之时,总会打开新的境界。而那个未知的更强大的你,就在每一次通关之后。

没有谁的成功可以复制,你来定义你自己

我想成立一个组织,叫作“反成功学大师联盟”,因为我不明白如果成功可以复制,为什么城市还有失败者?这些写书的成功人士从来不会告诉你说,我的妈妈其实也是企业家,是商界有名的人物,我小时候家中就有成功的叔叔伯伯出入,我从他们的言谈中学到了最地道的商业智慧(更不用说这些叔叔伯伯在我长大后都怎样提点过我);那些理论家更不会告诉你,他压根就没有任何实战经验,只是找了很多能支撑他理论的资料(ps.并把那些反例都扔到了九霄云外)。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也读了很多这一类成功学的书籍,这些书籍给了我很多理念,比如帮老板升职自己才会升职,做忠诚度高的员工,紧跟前人成功的脚步等。当然我年轻的时候比较不乖,我读了读,想了想,心里说:切,你才不要骗我。事实上,每个人的成功都是独一无二的,不需要按照别人的方式,你也可以定义你的成功。

我有一个朋友就跨越了旁人眼中的灰色地带。他的职业是帮助权利受侵害者处理交通事故,比如你的车被撞,手受伤骨折,一般人不知道如何进行医学鉴定,而他有专业的法律和医学基础,就能请医生开合适的诊断证明,让受害者把理赔的金额提高,一些原本只赔两万块钱的案子,因为他的参与可以赔得更多。

每一天,他都穿得西装笔挺地去上班,开着他那辆奥迪,比写字楼里的白领还要精神百倍。连警察现在都跟他很熟了,看见他也不用多说什么,直接把表单递给他让他帮忙填。可能一些人会认为他做的是打擦边球的职业,但是他却非常开心,以自己为荣:“我觉得自己更像是一个仲裁英雄,帮助弱势的群体对抗势力强大的保险公司。”他是发自内心地快乐,他找到了他的平衡。

还有我的大学同学戴胖子,所谓心宽体胖,但是戴胖子却胖得感觉有点小邪恶。他的个性是:永远自我感觉良好,有想法马上去做,不考虑后果。毕业那年,他听到南通政府要办一份刊物,就打算创业,承包了这个业务。

我当时觉得不靠谱,泼了他不少冷水,但他还是义无反顾。记得有一次他打电话来借钱,我逗他借钱可以,得要先承认这笔钱一时半会还不了,谁知道他当时还气愤地反驳了老半天。结果,当然是戴胖子亏了生意、丢了女朋友、欠着外债,落魄回到老家。我以为他会沉痛反思自己的失误,谁知道他反问:我这样的人生,你经历过吗?

戴胖子依然坚持自己的激情,依然继续创业,一切居然就此慢慢展开眉目。我后来很高兴戴胖子没有被大家的质疑打倒,他真的用他一连串的失败换来了成功。任何成功,我想都是这样的吧,乔布斯也好,比尔・盖茨也罢,虽然戴胖子没有那么伟大,但我认为是他真的很酷很有型。

失败既然总要来,不如来得早一点,25岁的失败,总好过45岁的失败。

人呐,不要被欲望俘虏

王姐是一个把前半辈子都献给公司的人,然而公司却对不起她。

毕业后考了几年研究生未果,王姐到一家网上水果配送公司工作。那时候她还是个小青年,勤恳踏实,能力也不错,赶上那时网上水果配送刚刚兴起。由于成绩斐然,王姐很快得到公司老板的青睐,老板告诉她,干脆这样吧,你智慧入股,负责除销售之外配送、选果等一系列工作,销售的部分留给我,咱俩算共同创业,等公司壮大了给你股份。

就这样,王姐把人生最好的几年全部给了这家公司,她不找男友,不结婚,不生孩子,可是每年要分红利的时候,却怎么也分不上。

谈了好几年之后,公司摊子已经铺得很大,不给股份实在说不过去了,合伙人终于分了她股份,只有5%。

这样少得可怜的股份,任何争点意气的人,大概都要拂袖而去了。连其他同事都看不过去,对她说:“王姐,你重新做吧,我们都跟着你!”但是她没有。王姐的想法很简单,如果我走了,之前没有一个人做过我的工作,公司的产品质量一定会存在很大问题,我一手招来的员工,要是公司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人我也对不起他们。

你也许会觉得王姐好委屈,一个人背负这么多东西好辛苦,可是我自己却觉得她很快乐。王姐找到她自己了吗?我觉得是的。尽管这个例子颠覆,但是找到你自己,并不是你找到合适的位置,而是你在一个位置上找到了自己的平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