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再发现:贵安新区绿色创新发展侧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2 02:14:15

点击下载

作者:梁盛平主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绿色再发现:贵安新区绿色创新发展侧记

绿色再发现:贵安新区绿色创新发展侧记试读:

※版权信息※

书名:绿色再发现:贵安新区绿色创新发展侧记作者:梁盛平主编排版:KK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6-01ISBN:9787509793947本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序 发现绿色与绿色再发现

人类眼睛对绿光(5.2-6.1Hz)接受能力较强而且敏感,绿色充满优雅,象征生命、和谐、包容、年轻、豁达、发展和安宁,在城市里更多体现诗意栖居的含义。绿色再发现,受启发于读阿恩海姆的《艺术与视知觉》和贡布里希的《图像与眼睛》等再现理论。绿色图像源自自然的绿色世界又体现着人的艺术理想观念,是不懈追求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文化精神内涵的现代化新兴城市图景,姑且叫作绿色城市。

新区在绿色生态方面进行了有益有效的创新探索,本文尝试从绿色供给侧方面梳理撰写绿色城市供应链,从人的视觉感受(绿色图像)开始打开关于未来绿色城市图景构思,围绕关键词“绿色”发现和被发现,搭建绿色识别——绿色规划——绿色实践“三位一体”绿色发展平台,按照“绿色图像”“绿色城市”“绿色规划”“绿色评价”“绿色保护”“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绿色实践”“建设实施”等主要内容进行撰写,绿色城市让人们生活更美好。贵安新区开发建设3年有余,规划在前,研究在前,初步建立了一套围绕“低冲击开发模式”暨绿色发展新理念的建设系统,并且还在不断探索之中。道法自然,巧于因借,精心谋建,理念新、建设快、轮廓显、模式创、精神昂,围绕“三大”定位,坚持“五大发展新理念”,坚持“两精三化一不”,奋力把新区建设成为西部现代化新兴城市,率先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坚持彰显“特”“安”“新”,处理好“三生空间、产城景、规建管、政市企、贵安一体”关系,核心是以人民为本,精心谋划打造人之城、创新之城、绿色之城。

发现绿色,体现了新区规划择地选址的绿色基础。新区1795平方公里72%为红枫湖汇水区,93%为生态涵养区,1座水域面积达56平方公里的红枫湖加上与之联系的5条主要河流以及7个“万亩大坝”所涵盖的生态系统就足以说明发现绿色的宜巧。绿色再发现,更多是体现了人对于绿色的珍惜和追求,珍惜就是对于绿色系统的不断解读,追求就是对绿色生态的不断完善和绿色技术的持续创新,包括低冲击开发模式、海绵城市、组团式开发、分布式混合新能源、综合地下管廊、沙基透水砖、湿地公园、绿色基础设施等,从发现绿色到绿色再发现彰显了巧用绿色自然本底到未来人的健康绿色新城实践的过程,取自于天地万物又高于现实,描绘并将实现着一幅绿色诗意画卷,一幅盛世繁荣的图景!

第一部分 绿色识别

第一章 绿色概述

贡布里希在批驳黑格尔历史决定论的文章中曾说:“对一个科学家的最大敬意就在于严肃地对待他并重新彻底思索他的论点,这一论[1]点无论怎样反复说也不会多余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Stiglitz)把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

从引用两位大家的名言说起,目的是要引出绿色真理与绿色图像两个关键词。绿色真理体现了自然世界的客观现象和生命的永恒追求,绿色图像是绿色识别的外延式注解,绿色城市(第二章、第三章论述)是绿色识别的内涵式解读。绿色图像有自然绿色和人文绿色。

第一节 绿色内涵外延

绿色识别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叫绿色?绿色的自然属性和人文性格有哪些?绿色有什么内涵式解读和外延式概念?本小节就围绕绿色定义讨论展开。一 绿色自然特征[2]

绿色(green)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颜色,往往体现了底色肌理效果,在色谱中在蓝(俗称青)与黄之间,通过蓝色与黄色进行调和而产生出至少40种不同的绿色。绿色是人眼可视光电磁波的中波长部分,为492~577纳米的波长。图1-1 三原色

绿色是由蓝色与黄色两种原色调和而成。三原色是一种生物学的概念,是基于人的肉眼对于光线的生理作用。人的眼球内部有椎状体,能够感受到红光、黄光与蓝光,因此人类以及其他具有这三种感光受体的生物称为“三色感光体生物”。颜料三原色是美术绘画上的概念,指红、黄、蓝,因为这三种颜色的配合可以调出除了黑白以外的几乎所有颜色,肉眼所见的色彩空间通常由这三种基本色所组成,故称为三原色。原色是指不能透过其他颜色的混合调配而得出的“基本色”。以不同比例将原色混合,可以产生出其他的新颜色。以向量空间来解释色彩系统,空间中原色可作为基底向量,组合出一个“色彩空间”。绿色包括色相、饱和度(纯度)、明度。

颜色三要素

色相是色彩的首要特征,是区别各种不同色彩的最准确的标准。事实上任何黑白灰以外的颜色都有色相的属性,而色相也就是由原色、间色和复色来构成的,色相就是色彩可呈现出来的质地面貌,也叫各类色彩的相貌称谓,自然界中各个不同的色相是无限丰富的,如紫红、银灰、橙黄等。

饱和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称色彩的纯度。

明度就是颜色的亮度,不同的颜色具有不同的明度,任何色彩都存在明暗变化,例如黄色就比蓝色的明度高,在一个画面中如何安排不同明度的色块也可以帮助表达画作的感情,如果天空比地面明度低,就会产生压抑的感觉,在明度系列中,黄色明度最高,紫色明度最低,绿、红、蓝、橙的明度相近,为中间明度,在同一色相的明度中还存在深浅的变化,如绿色中由浅到深有粉绿、淡绿、翠绿等明度变化。图1-2 绿色系列色感分析二 绿色社会特征

绿色除了自然属性外,还有人们基于心理反应,即它的社会属性。绿色是一个非常灵活的色彩,在设计师笔里,橄榄绿显平和,柠檬绿可以很“潮”,而嫩绿色给人一种朝气的春天的感觉。色盘上蓝绿和碧绿方向显得有些“冷”要在黄绿色端显得很“温暖”。在画家心里,白色和绿色调配存在新鲜户外感觉,绿色与蓝色搭配绘出水的感觉,用紫色和绿色调和色搭配显出特别感,透出紫色成熟、神秘的色彩效果,稍添米色或者褐色顿时发出一股芬芳泥土气息。表1-1 绿色属性描述续表续表

第二节 绿色图像集成

贡布里希认为围绕视觉在我们自己与可见世界及其图像三者之间存在有趣有意义的联系,视觉图像是在人类感知的参与下得以成形的,人们在对图像的构建的过程中也完成了对图像的释读,图像所呈现出的是一个植根于每个人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的“观念世界”,处在与自然“像与不像之间”。图1-3 成像原理

颜色是外部客观世界刺激作用到人眼反应形成的色感,而后通过大脑的分析判断以及与经验结合形成的色彩知觉。选择绿色图像进行对绿色识别切入,是因为视觉图像是人较听、触、嗅等更便捷的感知体验,大脑的视觉功能分区在脑区占统治地位,并且色彩图像更容易实现人对艺术的理想追求,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期盼。绿色图像作为绿色识别的外延式概念,主要体现在可见的绿色世界、绿色本体通过人大脑视觉活动反应进入大脑中,并且也会由于观者的认知水平(已获知的知识储量)而影响绿色图像的艺术感知质量。一 图像基本概念表1-2 图像概念续表二 贵安新区绿色本底图像

绿色本底表现为由不同亮度、深度、纯度的绿色组合成高低起伏披山渗水的肌理,图像本身就充满了丰富的层次,给人以绿色体量感,富有张力而赋予艺术的魅力。蓝色与绿色相互交融,山水田湖林相互映衬、互为载体,建筑道路等人造物隐于绿色丛中,一片绿色生机盎然之中,绿色承载生命的图像画意昭然于纸上。图1-4 新区绿色本底总图像示意图

从绿色存量和内容进行分析就包括自然和人文资源两部分,自然资源部分包括地景、水景、生景,人文资源部分包括遗址遗迹、民俗聚落、宗教建筑、纪念地、摩崖题刻、工程建筑构筑、民俗建筑构筑,从城市规划层面就是红线、绿线、蓝线、紫线、黑线、橙线和黄线七[3][4]线。贵安新区名胜古迹众多,山川、河流、森林、田园、乡村等有机分布,自然景源类型丰富、文化景源独具内涵、多元资源有机融合、整体资源价值突出,集秀美的山川名胜、鲜活的屯堡文化和多彩的乡村田园风景特质于一体,具有宝贵的风景系统基础格局。是贵州自然文化资源最为集中、最具特色、价值最高的地区之一。新区的自然文化资源涵盖了地景、水景、生景、园景、建筑、胜迹、风物7个中类资源以及大部分的小类资源。

新区1795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土地资源丰富,其中耕地、林地、水域等面积最广且类型丰富,园地、牧草地等规模较小。新区现有耕地面积82795公顷,包括6个万亩大坝(基本农田保护区)、1个万亩农业部科技实验田和中八、羊艾、平坝等3个国有农场。

新区现有林地面积30983公顷,包括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和老落坡、高峰2个国有林场。贵安新区地处亚热带,水热条件优越,山地生态绿色复杂多样,森林植物和野生动物种类丰富。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多演替为次生的植物群落,包括常绿栎林、常绿落叶混交林和石灰岩植被。常见的用材植物有马尾松、杉木、柏树、侧柏和各种栎树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香果树、鹅掌楸、青檀、清钱柳、银杏、杜仲、天麻、厚朴等。在溶沟溶槽分布的山坡上,以山地草本植物为主,主要有龙须藤、细柄草、营草、金茅等。

现有水域面积7198公顷,面积超过10公顷的水库有21个,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主河流有汇入红枫湖的乐平河、邢江河、麻线河和马场河,以及汇入乌江的斯拉河等。另外,还有汇入松柏山水库和花溪水库的车田河、冷饭河、羊艾河等支流,汇入阿哈水库的小车河,汇入百花湖的东门桥河和高家河等。流域包括6个区域:红枫湖、阿哈水库、百花湖、花溪水库、松柏山水库和青岩河,其中红枫湖流域约占72%,为新区内最大的流域,流入红枫湖的主要河流水系有邢江河——羊昌河、麻线河、马场河、乐平河,其中邢江河——羊昌河入湖流量约占60%。新区近93%的面积位于贵阳市主要饮用水源上游区域,水环境高度敏感。山水田林湖呈现的绿色本底面积大、绿量足、层次丰富。

第三节 绿色要素特征

一 山川名胜秀美多姿,自然景源类型丰富

新区是贵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观,重峦叠嶂、峰丛密布,水系如网、树木葱翠、飞鸟不绝,自然生态绿色优良,山水景观绿色优美,加之悠久的人类发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遗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名胜古迹,自然与人文结合使得贵安新区的山川名胜更加壮丽辉煌。红枫湖辽阔与幽深兼具、自然与人文并重,是我国湖泊景观的典型代表;天台山秀丽多姿,高峰山山峰林立;邢江河蜿蜒曲折,花木掩映,平静、朴实又不失秀美;九龙山植被覆盖率高,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图1-5 自然风景资源分布示意图表1-3 自然风景资源分类二 屯堡文化生动鲜活,文化景源独具内涵

新区内600多年的屯堡延续至今,屯堡文化特点十分鲜明突出。天龙镇、旧州镇、云峰八寨等保留了很多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初文化村落群,充分展示了历史风貌特征。屯堡地戏已走出贵州,闻名于世界;屯堡服饰直接见证了我们祖先的生活;屯堡的生活习俗得到很好的传承,顽强地生长于当代生活之中。“屯堡人”与屯堡文化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具有唯一性,是研究中华民族历史最直接、最生动的材料,能够让今人感受到中华民族鲜活的历史生活与历史场景。三 民俗独特宗教深远,多样资源有机融合

新区内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的融合,形成极具民族特色的乡村美景。贵安新区内的民族村寨建设与山川、农田结合,形成了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宛似天成,有世外桃源之境。有的村寨保留很多的历史建筑,风貌独特,如最早的屯堡之一鲍家屯、最大的屯堡九溪、商业屯堡石板房等;有的村落民俗特色十分突出,如吉昌、詹家屯是屯堡村寨中地戏表演最好的,周官屯的面具手工制作独树一帜,松林村苗族芦笙制作远近闻名,大狗场是仡佬族人打新节聚集地等等。多彩的村寨景观、多彩的民俗生活与优美的大地景观绿色构成了贵安新区多彩的乡村美景。图1-6 人文风景资源分布示意图

自然风光与宗教文化的结合形成了独具地域特征的宗教文化。天台山上的伍龙寺历史悠久,与险峻的天台山山体浑然一体,展现了极高的建筑艺术。万华禅寺坐落于扇形环卫的高峰山山峰之中,使高峰山成为贵州的佛教圣地。表1-4 人文风景资源分类四 资源价值层次分明,整体价值十分突出

新区自然文化资源价值突出,许多资源已经被划为国家和地区的重点保护地。新区及周边地区自然和人文资源独特,古人类文化山洞遗址达10处之多(马场镇就达6处),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1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处,国家级水利风景区1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5处。表1-5 自然人文资源价值评价续表

第四节 核心区绿色评析

一 绿地分析(一)公园绿地

经现场调研,在清镇建成区内共发现四处公园绿地,公园主要集中于北部新建城区。现状公园绿地总量不足,分布不均,服务半径覆盖不全。老镇区因历史原因,绿地遭受蚕食,在未来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增加社区公园、街旁绿地布点。现有各公园建设时间跨度较大,风格差异明显,现状参差不齐,并且规模都较小,功能单一,缺乏大规模综合公园,难以适应新区跨越式发展。公园内以铺装广场为主,活动、游乐设施较少,不能满足城镇居民休闲活动需求。(二)生产绿地

规划范围内无苗圃、花卉基地等生产绿化单位,生产绿地缺失,仅依靠贵阳市苗木,无法保障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大量苗木需求。表1-6 清镇公园绿地现状一览表(三)防护绿地

防护绿地不全,大部分高速两侧、工厂四周无防护绿带或宽度不足,不能有效隔离工业、交通对城市居民生活的影响。表1-7 清镇防护绿地现状一览续表(四)附属绿地

云岭东路、云岭中路、云岭西路和红枫街道路绿化较好,有中央绿化带和行道树,乔灌木配置合理而富有韵律。富强路、云岭西路和贵黄高速围合区域为清镇老镇区用地紧张,基本无绿化;北部外围新建小区附属绿地率高,绿化景观效果较好,管理养护水平较高。大部分单位有一定面积的附属绿地,种植结构层次单一,养护管理粗放,植物景观效果欠佳。(五)其他绿地

其他绿地主要指城市建成区外围的林地、农田、茶园、郊野公园等植被覆盖绿地。次生林地:核心区内存在大量次生林地,以常绿木本植物为主,马尾松为优势种,主要分布于坡度较大的山体丘陵。面积大于50公顷的天然林地包括:湖潮乡西北车田河两岸、磊庄机场西侧山丘、九峰山、木鱼山、小羊艾水库周边山体、刘家庄水库周边山体、凯掌水库周边山体和马场河两岸。

农田:核心区内平原、盆地、洼地、缓坡丘陵多被开垦为农田,种植水稻及各类蔬菜。还有少量茶园,其中大松山和小羊艾茶园规模较大。茶陇随地形起伏,交织形成舒缓悠扬的大地景观。

寺庙:清镇中部青龙山上现存一座寺庙——巢凤寺,寺庙依山而建,由入口广场、观音阁和大雄宝殿三组建筑构成,登临寺顶可鸟瞰清镇城区。建筑陈旧、体量过大,与山体不协调。山体植物生长茂盛,登山览胜游人络绎不绝。二 地貌类型及空间分布特征

新区核心区主要包括三大地貌类型:①峰丛——洼地:山地特征明显,峰丛密集,溶蚀洼地规模较小,多不连续,植被覆盖较好。山峦起伏,郊野风貌突出;②孤峰(残丘)—平原:是岩溶作用晚期阶段产物,开阔的平原空间特征明显,地表略有起伏,孤峰(残丘)点状分布,河流水系带状蜿蜒;③峰丛峰林—盆地(平原):处于“峰丛—洼地”和“孤峰(残丘)—平原”地貌的空间过渡区域。盆地(平原)面积较大,山体团簇状组合,峰丛峰林具有一定的脊脉延续,面状水体由于地形原因规模较大,数量较多,景观空间变化丰富。

核心区地貌类型分布呈现“峰峦环抱,三区分异”的空间特征。核心区四周群山环峙,属于典型的“峰丛—洼地”地貌。中部为贵州省内规模最大的盆地平坝,总面积近200平方公里。中部平原地区可分为北部峰丛峰林—盆地(平原)区、中部孤峰(残丘)—平原区和南部峰丛峰林—盆地(平原)。三 水景观类型及空间分布

水库水塘:水体面积大于5公顷的水库水塘包括池菇塘水库、四方井水库、汪官水库、大松山水库、下龙潭水库、四寨河水库、刘家庄水库、茨菇坝水库、上坝水库、克酬水库、凯掌水库和桃花湖,共12处;此外还有多处小型水库水塘。水库周边地势起伏、山峦环抱,水形各异,呈现不同风景。

河流:核心区内有4条主要河流水系,分别为东门桥河、车田河、冷饭河和马场河。水系支系余脉发达,河道均不宽阔,曲折多湾,水速较缓,两岸与缓坡林地、灌丛紧密相连,保持着良好的生态景观。部分河流地段受耕地侵蚀,河道景观遭到了一定破坏,植物景观稀疏。

湿地:主要分布于河流主干宽阔而少人工干预地段,马场河与湖潮自然湿地景观突出,水生、湿生植物种类丰富,草本、灌丛、乔木植被层次鲜明。表1-8 现状自然资源统计情况四 历史人文资源分析

核心区内现有少量苗族、布依族少数民族村落,以湖潮湿地两侧湖潮乡、元方村最具规模。村庄依山而建,清溪环绕,建筑低矮,以石板、片岩、木材等乡土材料为主,叠加砌筑形成独特的肌理和灰调的朴素色彩。少数完整石板房院落极具保存价值。

很多居民仍穿着少数民族服饰。布依族服饰略简单,以蓝、白、黑颜色为基调,辅以织锦、蜡染,图案多为菱形、方形、三角形或回形字相互穿插组合。苗族服饰纹样类型多样,包括几何、人物、动物、自然山水、花卉等样式。某些图案甚至是把古代传说转化为抽象花纹,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少数民族人民能歌善舞,民俗活动、传统节会丰富多彩,比如跳花节、四月八、六月六等,其内容以吹奏芦笙、跳舞、对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集体活动为主。五 核心区城市绿地发展条件分析(一)气候条件适宜,植物种类丰富

新区处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阳光充足,降水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合多种落叶及常绿植物生长,搭配可呈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植物景观效果。植物资源丰富,种类多样,有利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二)山水禀赋优越,城市组团布局

喀斯特地貌奠定城市组团化发展格局,交织水网预留绿地景观廊道,引导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疏密有序、城景交融的绿地系统布局。山水相依的山水格局和开合有致的滨水空间,为创造亲切宜人的人居绿色提供了资源优势和空间载体。(三)地域特色鲜明,风景资源汇聚

原生布依族民族风情浓郁、地域特色鲜明,代表性纹样、色彩、肌理等元素符号的应用有利于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绿地景观。城市外围红枫湖国家风景名胜区、高峰山景区、天河潭景区、松柏山国家水利风景区等风景资源环抱,通过绿地系统布局,有机融入生态绿地、结合城市绿地,提升城市品质,突出山水城市特质。(四)新区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省领导对生态绿色的高度重视

贵安新区是贵州省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启动期,城市空间快速拓展,各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大,城市绿化建设面临巨大机遇。省领导对生态绿色高度重视,以生态保护为原则进行城市规划建设。保护下的自然资源,将成为绿地系统骨架血脉,更好地发挥社会、生态效益,彰显城市生态文明。

第五节 绿色的挑战

一 规划区存在的挑战(一)喀斯特山体纵向分布使得适宜建设用地局促

贵安新区内喀斯特发育强烈,山岭纵横,河流深切,地形复杂多变。总体地势西高东低,九龙山、天台山、松柏山、高峰山等山脉在规划区内纵向分布,山体海拔多在1100~1600米之间且山体陡峭,在规划区内划分出纵深的条带状山间盆地区。适宜建设的区域分散在山间盆地区域,被山体阻隔,大规模城镇用地可选址区域有限。(二)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对城镇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贵安新区内山多坡陡且落叶类植被少、土壤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危险程度高,水土流失情况整体较为严重。据最新统计资料,清镇土壤侵蚀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为33.61%,花溪土壤侵蚀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为39.50%。新区自然保留地主要以植被覆盖率较差的裸土地和裸岩地为主,约占新区总面积的8.69%,是现状城镇建设用地总面积的4倍多,在这些地区不适当的开发建设,会进一步加剧区域的石漠化现象。区域内突出的水土流失问题对未来的城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三)森林植被覆盖率低限制其综合生态效益的发挥

贵安新区水热充足,光、热、水匹配理想,适宜于多种林木生长,但是喀斯特绿色的脆弱性和近数十年人为活动的频繁干扰,尤其是受森林砍伐、毁林开荒、森林火灾,以及森林病虫害等方面的影响,新区林地规模已不足总面积的20%。森林植被覆盖率低使其综合生态效益难以充分发挥,受威胁的野生生物物种不断增多,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整体生态绿色逐步恶化。(四)水源地流域生态安全需要充分认知有效保育

贵安新区涉及红枫湖—百花湖、阿哈水库、花溪水库、松柏山水库和克酬水库等5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其中,红枫湖-百花湖是贵阳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源,每天提供饮水50余万吨,供给120余万人。2010年进行的两湖入湖支流枯水期、平水期和丰水期的调查数据表明,红枫湖和百花湖入湖河流、沟渠水质达标率分别为62.4%和35.7%,劣Ⅴ类水质分别占22.8%和22.4%。随着新区的建设,区域内生活污水和工业用水对于水源地流域的生态安全必然造成进一步的影响,因此必须对其有充分的认知,并做好相应的保育措施。二 核心区存在的问题挑战(一)现状绿地基础弱

现状城市绿地集中于清镇,绿地建设重新建、轻养护,新镇区绿化水平明显高于老镇区。老镇区公园绿地稀缺,难于满足服务半径覆盖要求,少数公园建设年代久远、设施陈旧、使用强度高,附属绿地不断遭受蚕食,生产防护绿地结构性缺失,面临更新改造的巨大压力。中部南部现状为农田村庄,未来绿地基础建设任务繁重。在新一轮城市快速发展中,在迅速完善新区绿地结构的同时,注重老镇区绿地的提升改造,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二)水环境高度敏感

红枫湖、花溪水库和松柏山水库处于核心区范围内,核心区用地绝大部分处于贵阳饮用水源的汇水范围内。随城市快速发展,受水面大面积硬化,量大而面广的初期雨水径流面源污染将成为水源污染的主要问题。在绿地本底规划中,应立足于生态、水绿色安全,借鉴国际绿色基础设施、雨水滞蓄等方面先进经验,减轻面源污染压力。(三)石漠化潜在威胁

核心区属喀斯特石漠化威胁潜在区域。平原、盆地土层较厚,有利于城市发展;峰丛、孤峰普遍熔岩地貌发育、土层瘠薄,一旦覆盖植被遭到破坏,生景迅速退化,长时间不易恢复,不利于城市生态绿色安全;部分陡峭山丘岩石已裸露。绿地本底规划应注重城市建设用地外生态绿地建设,加强山体、河流廊道蓄水保土能力,削弱喀斯特石漠化潜在威胁,确保区域生态安全。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西方哲学史研究室编《国外黑格尔哲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第415页。

[2] 三原色分为两类,一类是色光原色,称为加色法三原色,包括红绿黄;另一类为颜料(染料)三原色,又称为减色法三原色,包括红黄蓝,本文主要指颜料三原色,接近自然色。

[3] “红线”主要针对道路控制;“绿线”是规划城市公共绿地、公园、单位绿地和环城绿地等;“蓝线”规定城市水面,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及护堤;“紫线”规定历史文化街区;“黑线”规定给排水、电力、电信、燃气等市政管网;“橙线”轨道交通管理;“黄线”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4] 规划范围面积为1795平方公里,包括贵阳市下辖清镇市的红枫湖镇,花溪区的石板镇、党武镇、湖潮乡、麦坪镇,安顺市下辖平坝县的鼓楼街道办事处、安平街道办事处、夏云镇、天龙镇、白云镇、羊昌乡、高峰镇、马场镇、乐平镇、十字乡,西秀区的蔡官镇、七眼桥镇、大西桥镇、旧州镇、刘官乡、黄腊乡,共21个乡镇。到2030年预测城乡人口达到230万人左右,其中城镇人口200万人左右;近期到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90万人左右。规划到2030年城镇建设用地为220万平方公里左右(暂未计算区域交通设施、区域公用设施、特殊用地等建设用地),考虑新区的弹性发展,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按260平方公里左右控制。规划构建“一核两区”的总体发展格局。

第二章 绿色城市

绿色城市是绿色识别的内涵式解读,体现了绿色识别后开发城市载体的实施体系,从建设管理层面赋予绿色以具体生命力,为人类绿色诗意栖居而不断创新乃至艺术作品实现。如同把大自然中的绿色当成一块上天赐予的璞玉,通过“大师”的不断创意和雕琢成为大家传承的玉雕艺术品,传递绿色文化,构筑起人类足迹历史长河中可持续发展的不朽作品。

人类对绿色图像背后城市生命终极向往以及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无[1]法逾越的“门槛假说”的缺陷、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下物质规模扩张与自然资本消耗之间的矛盾促使了绿色城市命题的提出,都在努力试图打开城市绿色自然力本体的天眼。通过国内外绿色城市案例实践剖析,总结教训以及启示,从而尝试解读绿色城市内部可持续动力体系。

第一节 绿色城市发展概述

一 中国古代城市表2-1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续表二 现代城市与绿色城市表2-2 现代城市与绿色城市比较续表三 新城市主义和精明增长理论

绿色发展就是要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物质规模扩张的模式,在生态极限的范围之内提高单位自然资本投入的经济产出的同时,提高单位经济产出的福利贡献,最终提高绿色发展绩效,绿色城市有赖于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生产率和消费过程中的服务效率的同步提高和社[2]会福利的同步提升。真正实现绿色本体在城市发展后自然力的平衡,体现低冲击开发模式。表2-3 新城市主义与精明增长理论比较四 国内外绿色城市分析表2-4 国内外绿色城市分析续表续表续表

第二节 国外绿色城市实践

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的趋势,世界各国已经投入到绿色城市建设的实践中,这些实践案例成与败的经验教训对后人具有启示作用。一 马斯达尔绿色城(Masdar City,United Arab Emirates)表2-5 马斯达尔城市分析续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