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剑:天一讲堂十周年精选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2 04:47:10

点击下载

作者:宁波市图书馆

出版社:宁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十年磨剑:天一讲堂十周年精选集

十年磨剑:天一讲堂十周年精选集试读:

漫谈古典诗词与民族智慧

演讲嘉宾:康 震

嘉宾简介: 康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百家讲坛》特邀主讲嘉宾,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王维研究会理事,北京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唐代文学学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诗词散文、唐宋文学。2006年起,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苏轼》《李清照》,观众反响热烈。

大家下午好!说到宁波,我特别喜欢宁波下雨的时候,我觉得这时特别漂亮,特别温馨。我所从事的古典诗词工作,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应该说不是一个特别大众的领域,它在传播学上是属于中众的,但也不算是小众。“漫谈古典诗词与民族智慧”这个题目,是我经过了比较长时间的考虑后才来演讲的。

古典诗词里面有什么智慧呢?那是有点智慧的。我们就从最俗见的说起,比方说像这种题目不管是谁都会很关心的,无论你现在是十八九岁或者是七八十岁的人,对“爱情”这个事肯定都会比较关注。而且你也经历过爱情,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反正都变成了你的财富。爱情当中有智慧,但是我们今天不只是讲恋爱的智慧。

关于“爱情”的诗太多了,我们可以先看一些诗,体会一下写爱情的诗一般在情感上有哪些特点。第一首是古诗,题目叫“上邪”。“上邪”是什么意思呢?“邪”是一个发语词,意思就是“天啊”。就这个都能写出诗,这个诗的题目就是“天啊”。“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听这口气,是男人写的还是女人写的?显而易见,我们男性不会写这样的诗,我们男人在爱情面前一般都比较冷静,常用的语言就是“让我想一想”“不着急”“冷静”“镇定”“咱俩的事我再考虑考虑,两天之后我答复你”……女人说,天啊!我要跟你一辈子,永远不离开,我们的感情永远不会破裂。只有几种条件下我俩才可以分手呢?第一,山没有山峰了。第二,长江水干了。古代说“江水”的时候特指“长江”,所以在古代的地图上要是写着“江”,那就是指“长江”,不是其他的江。要是写“河”,那就指的是“黄河”。第三,冬天打雷。一打雷就结束了,这个条件有点模糊,现在冬天也会打雷,但古代的时候环保比较好,冬天就是不打雷。第四,夏天下雪。夏雨雪,这里的“雨”是一个动词。第五,天和地合在一块儿。只有这几种情况出现的时候,我才可以跟你分手,意思就是永远不想跟你分手。这是汉代的诗,距现在两千多年了。它作为一首写爱情的诗有什么特点呢?它的感情很强烈,非常强烈!

现代的人也表达爱情,有一首诗其实不是仓央嘉措写的,但是人们都乐意说是他写的,因为大家觉得很像他写的,总之这诗写得不错。他是从一个活佛的角度来写爱情:“那一月,我轻转过所有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纹;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我翻遍十万大山,不为修来世,只为路中能与你相遇。”我们都去过藏传的佛寺,它跟我们汉传的佛寺不太一样,它门口会摆一个经筒,人们去时都会转一转,他去转不是为了祈祷,而是为了触摸那个心爱的人在上面留下的指纹。我们也看到有很多虔诚的藏传佛教徒,一步一磕头,那是为了朝圣;但他不是,他是为了紧贴她曾经紧贴而留下来的温暖。走遍千山万水,可是他不是为了修来世,他是为了在途中跟她相遇。这是写爱情的,它虽没有那么强烈,但是它情深意长,让你很感动。想不到他竟是为了触摸她的指纹,爱一个人能爱到她的指纹这个份儿上,你想一想,这确实很深情。

还有著名的台湾女诗人席慕蓉,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写过一首很火爆的诗——《一棵开花的树》,写得非常棒!“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请你细听/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所以,当你下次从一棵树、一丛灌木旁边走过去的时候,如果突然这棵树的叶子抖起来了,你得留神,你得驻足看看它再走过去,要不然它会掉下一地叶子的,你也不要急着打扫这些叶子,因为那是树凋零的心。这也是写感情的,但是它写得非常细腻,非常魂牵梦萦,一竿子就插到五百年前了,五百年前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大闹天宫,却不知道五百年前还有那么一段尘缘啊。

跟仓央嘉措的故事很相近,席慕蓉实际上是受了一个佛教故事的启发。我们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旁有两个弟子,一个叫迦叶,另一个叫阿难。这个阿难,据说他出家以后爱上了一个女子,特别爱她,他就问佛祖怎么办?佛祖说,你怎么知道你爱她,或者你打算怎么爱她?他说,我是这么想的,我想化作一座石桥,在她必经的路上,我愿她每天从石桥上走过。这是一种表达爱情的方式。所以你读《上邪》也好,读转经筒的诗、在佛前求了五百年的诗也好,我们读了这些诗之后,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会被它感动。为什么呢?因为它的感情非常深厚,非常强烈,非常细腻,非常动人心魄,这是爱情的诗给予我们灵魂上的震荡。

也许有人会觉得,你说了半天,这里没有智慧,全是热情,全是感情,这跟智慧没有多大关系。那么,爱情当中到底有没有智慧呢?当然有。有首诗大家应该很熟悉——《诗经》中的《周南·关雎》。所有的人都会念前面几句,后面就不太清楚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是象声词,指的是水鸟叫的声音。“雎鸠”是一种水鸟,据说是成双成对地出现,有人疑是鸳鸯,但这都不重要,反正就叫雎鸠。雎鸠啊雎鸠不停地叫,它们双双栖息在那水中的小岛上,美丽而善良的女子呀,你是君子的好伴侣。“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我看到这个女子是一个渔家女,她坐在船上正在打水草。大家看过《洪湖赤卫队》吧,那些英勇的女游击队员们在不打仗的时候,也干一点农活,她们就把船划到荷叶丛中间去采莲,那个镜头是非常漂亮的。李清照在《如梦令》这首词中曾经写过一段话:“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里虽然不是采莲,采的是水草,但是动作差不多。这美丽的女子在干吗呢?她是一个劳动人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边一把,右边一把。劳动者是最美的,而且女子劳动的动作非常漂亮。啊!这美丽的女子啊,“寤寐求之”,我睡着的时候、醒来的时候就想得到你,我一看见你劳动的样子,就被你迷住了。

我很想得到你,“求之不得”,就“寤寐思服”。我睡着,我醒来,我睁着眼睛、闭着眼睛都想你。于是,“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悠哉悠哉”,指的是悠长啊悠长啊,我对你的思念不可了断啊。所以“辗转反侧”,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古典的诗在最早的时候比较“幼稚”,要通过反复、重复来加强气氛。总之,是这个女子在打水草或者是采莲过程中的优美姿态,给这个小伙子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但你光在嘴上说没戏,你得行动。所以,“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吹琴、鼓瑟“友之”,跟你套近乎。“钟鼓乐之”,是敲锣打鼓,让你高兴。

大家会说这有什么智慧?你就是把这段诗朗诵一遍,虽然嗓音也不错,但是没有看出有什么智慧呀。这里面到底有什么智慧呢?首先我们得搞清楚一个问题,现在称的《诗经》,其实“诗”本身是没有称“经”的,“诗”这个东西最早就是诗。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我们都看过电影《孔子》,在这部电影中,周润发演的孔子见到了周迅演的南子夫人。南子夫人就问:“夫子,《诗》怎么样?”就是说《诗》,你怎么评价它?周润发用很浑厚的男中音告诉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周润发说的这个台词,其白话文的意思是,情思绵绵没有邪念。其实,这里面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思”,不是情思的意思,它没有这意思,它是一个发语词,就是一个语气词,就好比我们说的“乎”。总之,在孔子的时代它不叫《诗经》,它就叫“诗”。

西周时期,天子常派采诗官到民间去采诗。比方说有一个采诗官,拿着拨浪鼓,每年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就下乡,走到你们家门口,两口子在里面做饭,就问“最近有没有创作?”“有,刚写了一首,我念给你听:‘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就把这个诗采回来了,经过加工献给天子。天子一看,民风很淳朴,感情生活很和谐。又有些人写的诗,“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这是破坏森林。还有“硕鼠硕鼠,毋食我黍”,这说明什么呢?有贪官污吏。古代的时候,西周的诗并不是作为文学作品,它是作为反映社会状况的材料来读的,创作者则是当作民歌来写的,但统治者是当作考察民情民风来看的,用来作为施政的参照。

什么时候的诗才成为“经”的?汉代。到了汉代的时候,出现了“五经”,儒家的五部重要的经典著作——《诗》《书》《礼》《易》《春秋》,《诗》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也就是说,在西汉的时候,朝廷把儒家的这五部经典,列为一个将要成为“公务员”的大学生必读的书,为此朝廷还设立了五经博士。

后来的四书五经,《诗经》也被列为这“五经”当中的一“经”。而且《关雎》位列《诗经》的第一篇,翻开第一章就是这篇。这很奇怪,汉代要作为治国的一部书,显然就不是把它当作文学欣赏课来上了。为什么在《诗经》里面,非要把这样一首讲恋爱的诗列为第一首呢?难道当时首先需要爱情启蒙教育吗?这不可能。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翻开语文书第一篇课文绝对不是《诗经》,也不是《关雎》。那为什么《关雎》成为汉代的五经中《诗经》的第一篇呢?这首诗究竟是不是谈恋爱?当然,它是从恋爱中来的,这毫无疑问。但是,这里面有一些需要辨明的概念,这非常重要,毕竟这首诗是三千年前的一首诗,很多概念在现代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像“君子”,我们现在是说你这个人还行,是个“君子”,或者说你这个人有“君子”风度,是翩翩“君子”。我们现在说“君子”,一般指这个人看上去比较高雅,比较有风度。在三千年前说一个人是“君子”,那不一样,有两个内涵: 第一个叫有德者,有很高尚的道德;第二个为置高位者,位置比较高。什么人符合这些?贵族。什么叫贵族?贵族就是说在社会上、政治上、经济上享有特权的阶层,贵族不是由全民共享的,只有一部分人永远是贵族,其他的人永远都不是贵族。在三千年前,这“君子”有特定的内涵。

我们现在写一本十万字的书,印刷机上一印,印二十万册,每本书定价10块钱,都买得起。但是在三千年前,什么样的人才能读得起书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秦始皇每天要看上百公斤的文件,为什么呢?他的文件都是竹简、木简,要力士抬进去的。一根木简这么长,一根竹简我们就说它两尺长,上面能刻写多少字呢?比方说能刻写20个字,这已经很多了,十万字、二十万字的一本书需要多少根木简?而如果再把这本书复制到20万册,那需要多大的人工?所以在先秦时代,在三千年前,谁能对文化构成垄断,谁也就在经济上形成垄断了。换句话说,在那个时代,文化和知识是一种特权,这不是闹着玩儿的事情。

再往下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琴和瑟,钟和鼓,跟现在的吉他、口琴也不是一回事。我们都知道《高山流水》的故事,琴在古代是知识分子用来表达情感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瑟,更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廉颇蔺相如的故事,蔺相如为什么很牛呢?因为他干了一件大事,他陪着赵王去跟秦王会面。秦王很狡猾,见了赵王就说,我听说你音乐上有一套,你会奏瑟,来一段吧!赵王很蠢,是个老实人,点着头就鼓了一段瑟。结果,秦王就说我记下来了,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刻,秦王命赵王鼓瑟。当时蔺相如就火了,拿着缶盆走到秦王面前说,赵王听说你善于击缶,也来一段吧!击缶实际上就是拿盆来敲,秦王不愿意,认为你这是侮辱我。你敲不敲?不敲的话,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秦王没办法,就敲了一下。于是,相如说这事记下来了,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刻,赵王命秦王击缶,总算挽回了尊严。这里,最重要的是赵王鼓瑟,可见“瑟”这个玩意儿在先秦时代,是一种很高雅的贵族音乐。

至于钟和鼓就更别说了,钟也不是我们现在的钟,鼓也不是我们现在的鼓。鼓不是当代开大会的时候,敲锣打鼓的那个鼓,古代的鼓是在祭祖时用的,在鼓上都要抹上动物的鲜血。敲鼓是为了让谁听呢?不是让你听,也不是让我听,而是让神灵听的。

在先秦时代的钟鼓、琴瑟,都是具有特定政治和文化内涵的一种乐器,不是用来娱乐的。你见过KTV里面有人敲编钟的吗?那怎么可能呢?所以你再想一想这首诗,这首诗像不像前面介绍的诗那么的强烈,那么有热情,那么感人肺腑?没有,这首诗特别程序化。先看见鸟飞到水中央成双成对的,然后说看到了漂亮的女孩,这肯定能作为我的好伴侣,我就天天想她,“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这都是描述性的,没有表现出特别强烈的追求的语言。然后说自己睡不着觉,天天想着她劳动的场景,就想怎么样靠近她,靠近她的时候使用的手段都是非常高雅的,都是非常合乎程序的。这一首有关爱情程序的诗,要谈恋爱也得按规矩来,得冷静地客观地判断形势,得使用规范的手段,不许脑子发热,不能狂热。有了正常的恋爱程序,才能保证爱情的果实是长久的。

这不是对人性的压抑,而是基于最基本的理念。什么是最基本的理念?古代的中国人,他们要学习很多的东西,有很多的观念早就已经获得了共识。比如,孔子说:“乐而不淫。”什么意思呢?快乐,但不要过分,不要狂欢。你看中国的传统节日里有没有狂欢节?没有。好不容易盼到一个春节,还累得半死,为什么呢?它基本上是一个人情节,提上东西到各家各户去走亲访友,想去不想去都得去,总觉得比平时还要累,有狂欢吗?从正月十五开始算起,二月份、三月份、四月份、五月份,六一儿童节孩子们狂欢,大人也狂欢不了。与中国的传统节日相比,西方很多节日大多数跟娱乐有关。欢乐别过分,悲痛不要太哀伤,这是孔子说的“哀而不伤”。化悲痛为力量的文化溯源在哪?就是“哀而不伤”,不要过分悲伤。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讲究的是生者要继承亡者的遗志,这是自古就有的。还说“险而不怼”,遇到危险的时候不怨恨;“怨而不怒”,你发牢骚,但千万别生气,不要暴怒,不要造反,可以提意见,但不要跳起来。

这些观念是从哪来的?就是基于中国人长期的经验积累。孔子又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什么意思呢?不合规范的事不要看,不合规范的事不要听,不合规范的话不要说,不合规范的事情不要做。礼是什么?礼就是秩序。什么是秩序?秩序就是规则。什么是规则?做君的要有君的样子,做臣的要有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有儿子的样子,这就是所谓的君、臣、父、子。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这是腐朽的东西,其实不是的,而是“各安其所,各司其职”,只有这样整体社会才能达到最高的效率。这叫什么呢?这叫和谐社会。

你知道和谐社会的前提是什么?和谐社会的前提是秩序,而要使秩序变成有效率的秩序,一个重要的条件是每个人必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位置。讲秩序不是约束你的才能,讲秩序的前置条件是必须让每个人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样它在整体上才能具有秩序。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什么叫无邪?“无邪”的本意是不偏执,不跑偏,在你的位置上发挥你的作用。

很多人以为儒家的思想约束创造性,其实不是,它强调的是秩序,整体的效能。这个非常关键,效率有个人的效率,但更重要的是整体的效率。在中国古代,在农业社会里面必须强调协作,强调整体效果,不能突出个体。所以,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什么意思呢?尽量把个人的欲望压制一下,这样有利于整体的效率,从而达到“仁”的境界,就是和谐的境界。只有明确了规则,你才知道怎样能最好地发挥你个人的效率。这体现在谈恋爱上也是一样的,要追求更有效率的恋爱。这么讲大家会说,你这是泯灭人性!不错,这正是为什么《关雎》要放在第一篇的原因。毕竟这是一个教材,先讲一个爱情的故事让大家感兴趣,然后告诉大家正确的恋爱方式。等讲到最后,人们就会知道这不只是在讲谈恋爱,而是在讲治国。这毕竟是一部经书呀。什么叫经书?就是最经典的著作,是一定要读的著作,所以我们特别强调,一定要读经典,不要读那些解释经典的书。现在你们知道了,这叫君子的爱情,这是儒家的智慧。

还有一个人物,屈原。屈原,大家比较熟悉,是楚国人。屈原自杀原因很简单,因为楚国要灭亡了。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像屈原这样的高级贵族,国家灭亡了,家也就没有了,因为他们是家国合一的。从地图上来看,楚国好像比秦国还大一点。屈原死之前是什么状态?我们很关心这个问题。屈原写过一篇文章叫《渔父》,这篇文章很有意思,我们都知道屈原在楚怀王面前提了很多意见,楚怀王不仅不听他的意见,反而把他流放到湖南江畔。在《渔父》这篇文章里写道:“屈原既放,游于江潭。”屈原写自己被流放了,在江边溜达。“行吟泽畔”,一边溜达一边吟诗。“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老先生看上去有点憔悴,脸色不太好看。

有个渔夫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这就很奇怪了,古代又没人的照片,当时的三闾大夫的形象也没公示过,打鱼的能认识他吗?三闾大夫是什么职位?三闾大夫这个位置太重要了,一般人怎么可能认识他?可见这个渔夫的身份很可疑,要么是一个隐士,要么是屈原虚拟的一个对话者,实际上是他另外的一个自己,他是自己在跟自己内心对话。这都不管它了,看渔夫说什么: 你不是三闾大夫吗,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屈原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别提了,大家都浑了,就我清的,他们都喝高了,就我没喝高,我就被他们流放了,就是一堆喝醉的人把没喝醉的人给流放了。渔夫说,你傻,为什么这样说呢?“圣人皆不固执”,从来都是与时俱进的,如果大家都浑了,你弄把泥巴涂到自己身上也变浑不就完了,大家都喝醉了你跟着喝醉不就完了,何必这么故作高深?现在完蛋了,被流放了,变成另类了吧?渔夫的意思就是随波逐流算了,何必呢,人生在世何必那么认真呢?屈原曰:“吾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他的自杀原来是有理论的。为什么呢?他不是要死,他认为他自己跳到水里头以后,藏在鱼肚子里,跟这个浑浊的世界就隔离开了,因为他觉得自己太清白了,不能跟这帮脏人混在一块。于是,“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这渔夫笑了一下,划着桨跑了。

我们今天讲《渔父》,就是要大家明白,三千年前的春秋战国,滑头哲学从哪来的?原来这种一根筋的哲学是从哪来的?你别忘了,屈原是南方人,而当时孔、孟、老、庄的思想大部分是在黄河流域,是在北方发源的。追问一句,春秋战国时代到底有哪些思想对我们现在是有影响的?要是说百家的话,我们就选三家——孔、孟是一家,还有老、庄两家。老、庄其实是两回事,根本不是一回事。春秋战国是一个乱世,在乱世里头怎样才能保全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呢?三个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老子说“知其不可为则弱为之”;孔子说“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意即就这么干;庄子则是“知其不可为则不为”,他这个比较简单。我们经常只会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其实这里面大有文章,既知其不可为,那怎么为?这是很重要的。

老子说的“弱为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乱世当中不要显得你很强大,要装得很弱的样子,被人看起来你很虚弱。退也不是被动地退,而是有计划地退。退到什么程度才不退呢?得退到你跟着我走。一般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则是人往低处走,让强人跟着你。比方说,一个人比你高大,你很弱小,你打不过他,他在后面追着你,追到一个小胡同里头,由于你比他瘦,他那么壮,到了小胡同里的时候,他的壮就变成了弱势,这时你怎么揍他,他都没办法。这叫什么呢?这叫因势利导。所以老子的哲学特别强调“导”,“导”是什么呢?先用弱的姿态引导对方,在形势不断的变化当中,当对方的优势慢慢地丧失殆尽,变成了没有优势之后,你就转变成了强势。所以,历来有人把老子的书看成是兵书,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老子的书就是一部兵书,这是非常厉害的哲学。

庄子则不一样,庄子是“知其不可为则不为”,主张在乱世当中保全自己最重要。庄子讲的故事非常生动,庄子说人们都要犯错,人们讨厌自己的错误就跟讨厌自己的影子一样。怎么样才能摆脱自己的影子呢?他说蠢人都是这么干的,狂奔不已。一路狂奔,跑得特别快,结果累死了,跑死了,摔倒在地上了,但还是摆脱不了自己的影子。他认为正确的做法非常简单,坐在一棵大树下面,足迹和影子都没了,错误也没有了。这是什么意思呢?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休养生息而不是奔跑,休养生息对自己有很大的作用。不然的话,对于社会的有用会变成对自己的有害,这就是庄子的贵我哲学。庄子的哲学对个人有好处,对后人、文人影响很大,它让你退后一步,放开心胸。

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非得做,不做不行。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有一次饭也没有吃,水也没有喝,就待在一棵树底下。饿了好几天了,弄了一碗马肉的汤大家轮流喝。孔子的大弟子叫子路,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其实子路只比孔子小九岁。子路性子比较急,饿到极点了,人又困乏了,他们都是君子,跟着孔子是为了为国所用,现在落到这种地步怎么办呢?子路就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难道我们挺有学问、道德、品质的人,就落到这样的境地,在这里喝马肉汤吗?孔子看着他就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跟小人的最大区别,就是君子在穷困之际依然能恪守原则,小人就乱了套了,乱了章法了,就变成禽兽了,甚至连禽兽都不如了。有人说,这说得太严重了,其实不严重。

孔子有的弟子曾经对他的学说发生过怀疑。子贡在孔子手底下的角色相当于外交官,到哪去都打前站,搞后勤也是子贡。子贡曾跟他老师说,我觉得我们有问题,得改一改,修正修正您的理论,以便于顺应当前的需要。颜回说,不用改,如果是我们的理论有问题,那是我们的耻辱,如果我们的理论没有问题,但是不被这个国家所接受,这是国家的耻辱,所以“道大不为世所容”,这是世上的耻辱。

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最后都要活出一个形象。对于一个人是这样,对于一个民族,对于一个国家,特别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特别大的、历史悠久的民族来讲,到底什么是我们这个民族、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中华民族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是非常重要的。虽然,孔子的这种理论让我们觉得很难做到,标杆太高了,但是大家还是觉得应该“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这是我们民族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我们立身于世界的一个根本的基石。

孔子的名气大,我们知道中国在国外开了许多孔子学院,这是有原因的。孔子的思想之所以历经千年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一种核心的价值观和主题,那是经过了历史的选择的。

回顾刚才说的屈原,我们就能看到,早在那个时代,在这场对话当中就能看到不同的世界观之间的交错。我们从秦朝时候的疆域,汉代时候的疆域,到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唐代,再到现代的疆域,除去1840年到现在丢掉的那不少的部分,严格来讲,中国如果从文化地理的角度来讲,它的版图历经这么长的时间,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和分裂。实事求是地说,这中间或许有损益,但基本维持了大陆版图的完整性。是什么维系着这个广袤的版图?是统一的思想,是稳定而统一的价值观,这是非常重要的。正是因为有一代一代的人“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所以才有了现在稳定而统一的版图、稳定而统一的文化。孟子进一步地阐发了孔子的思想,孔子说了“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那具体怎么做呢?孟子讲了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什么意思呢?作为一个大丈夫,这大丈夫不是特指男性,指的是有志之人。“行天下之大道”,你要想做点事的话,就是两条: 第一,你是一个有理想的人,要把理想付诸实践,与人民共享你的理想;第二,如果你还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你把自己整理好,做一个好人。什么叫好人,什么叫大丈夫呢?就是有钱的时候不要过分,没钱的时候不要动摇,受到权威欺压的时候不能屈服。总而言之一句话,无论是富贵、贫贱,还是受压榨的时候,都不能变形,坚定地做你自己,这非常难。这三句话其实大家非常熟悉,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真要做到这些是很困难的。它需要什么样的意志力呢?需要“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不能逃跑,也不能装糊涂,也不是靠因势利导所能做到的。

如果有幅画一展开来,只要是一个人穿一身白,戴一个帽,旁边一壶酒,上面有一个月亮,那肯定是李白。这说明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了。李白是比较牛的,他的字藏在我们故宫博物院里,是真迹。有关李白的诗大家太熟悉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读李白的诗有一个总的感受,就觉得畅快,好像代替我们发泄了怨气一样。

实际上大家未必真的对李白很了解,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宰相,但是又没有那么多机会让他做宰相,所以他就有很多怨气。他的怨气不是天生的,是因为理想特别大,又实现不了,所以就出现了异乎寻常的怨气。但是问题就在于:第一,你有没有能力发牢骚;第二,你有没有空间发牢骚;第三,你发的牢骚自由度有多大,这个很重要。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这块料在社会上必然是有用处的。他又说“千金散尽还复来”,钱花完能回来,这话咱谁也不敢讲,这个世道千金散尽就没了。李白说还复来,何以言还复来呢?“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他笔杆子强,对自己的才华很有信心。所以他发牢骚也发得跟别人不一样,大道像青天一样宽阔,就没有我的路。他要是得意的时候就说,抬头大笑走出门去,我才不是草芥之辈,意思是你们大家都是草芥。他要是真的不爽,就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了。

注意,前边讲的这“威武不能屈”是有讲究的,要是在清朝的康乾时期,文字狱遍地,你威武不屈,最后就找不着你了,消失了。很多人都不屈,最后这些不屈的人都找不到了,剩下的都是屈的,这就很难办了。“威武不能屈”,我们总不能老拿很惨烈的例子说事,我们要举出一个真的是“威武不能屈”,而结局还比较好的。

所以我们说“威武不能屈”,首先,对一个人有要求,比方说为什么威武不能屈呢?他为什么能够不屈呢?因为他有才华,他相信这个时代有自己的位置。第二,威武不能屈还得有空间,李白就是有空间。杜甫写李白的一首诗中说:“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皇上叫我都不去,为什么呢?我的户口本没放在你这儿,我的户口本在天上放着。你这么做诗不怕吗?不怕,他皇上不能把我怎么样。为什么不能把他怎么样呢?没必要。

那时候,唐玄宗是皇上,是领导。唐玄宗挺喜欢李白的,李白一辈子连个九品官都没做过,别说七品了,就是一个布衣诗人。在天宝元年(742),那年唐玄宗57岁,李白41岁,唐玄宗就在皇宫里召见了他。一个是皇帝,一个是贫穷老百姓,听说李白的诗写得不错,据说还有诏书,就召见他了。李白在与唐玄宗相处的两年中,写了非常多的诗,也给他出了不少主意。本来两个人的关系很好,李白来的时候是想当官的,唐玄宗也觉得如果可能的话,给他一个官做。后来发现,他有点不太靠谱,天天喝酒,说话比较直,人际关系也不太好,就慢慢有点疏远了。李白也感觉有点不对劲了,也不想待下去了。本来嘛,当一个御用文人,写写文章,写写诗也挺爽的,也就算祖坟冒青烟了。但李白不愿干这个事情,觉得不对路,不是一家人就不进一个门,不干了,我要走。走也行,一般的人分几种走法,一种是滚着出去的,一种是爬着出去的,还有一种是乱棍打出去的。唐玄宗对这个诗人还不错,给他一大笔钱回家,赐金放还,这是史书上的记载。李白其实心里头很别扭的,表面上很光彩地离开了皇宫,走到哪儿人家都说,这是从皇上身边来的人,给了他足够的面子,能让他继续骄傲地写“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唐玄宗不是一个一般的人。大家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大明宫词》,基本是在讲太平公主的爱情故事,虽然有些故事讲得实在是不靠谱,但是好歹给大家留下了一个很深刻的印象,起码大家搞清楚了唐玄宗跟太平公主是侄子和姑姑的关系。里面还有一个女子也引起我们的注意,就是上官婉儿。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是一起的,后来太平公主被杀了,上官婉儿肯定也要被杀。这时上官婉儿给唐玄宗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跟她不是一起的,几乎就等于说我是卧底。唐玄宗当时28岁,哪管这个?杀,斩草除根!杀完以后,唐玄宗却跟宰相说,这上官婉儿的诗和文章都写得相当棒,你把她那些文章和诗都收集收集,编一个集子。那时候没有出版社,那意思就是给她正式出版,你去给她好好评价一下。

我刚才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个上官婉儿跟唐玄宗是什么关系?政敌!他把上官婉儿杀了。可是杀了以后说她的诗和文章写得特别好,说上官婉儿出生的时候就跟一般人不一样,生下来的时候分量很足,算卦的人说,这个人将来必权柄天下,就是说她能当宰相。她妈妈说我们生的是闺女,后来果不其然成了武则天很重要的政治顾问。你有唐玄宗这种胸怀吗?没有,因此你的朝代出不了李白,就这么简单。你的朝代,也出不了特有名的、活满了岁数的威武不能屈的人。那个王朝里满是这种人,所以他的王朝叫盛况王朝,你的王朝就不是盛况王朝。清王朝,拔尖人才都被拔了,但是在唐玄宗的时代,所谓的拔尖人才,只要是尖就能冒出来,能冒多高就多高。“威武不能屈”,首先,自己要有通天之才,要有这种气魄。第二,还要有环境,要有一个充分的宽容的环境,要表现出一种时代的气魄。“贫贱不能移”,说到杜甫住过的地方,是现在陕西的户县,就是快到延安的地方。在唐代是不叫户县的,它叫鄜州。

我简单介绍一下背景,杜甫写过一首诗,其中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杜甫跟家里人没在一块儿。西安大家有概念,延安也是有概念的吧?延安在西安的北边,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西安是首都,是当时安史叛军重点攻取的对象,所以杜甫很早就把他的老婆孩子向北移,安置在了我刚才说的鄜州那个地方。他自己没跑得了,被叛军抓起来了,在长安关了一年。但是他的官比较小,人家看得不太紧,就被他跑了。跑了之后,他也没敢回家,就找到了当时的流亡朝廷,因为当时的朝廷已经不在长安了,在这个流亡朝廷里又做了一年的官。在这两年时间里,他给家里写了很多封信,都没有收到回信,他不知道家里人死活,家里人也不知道他的死活。直到后来,他向朝廷请了一个长假,从长安出发步行去延安,大概有400多里路,这个特别艰难。

这首诗写的是,他已经两年的时间没跟家里人见面,在互相音信全无的情况下,于战乱当中他见到家人那一刻的情景,这个特别能凸显杜甫的情感特色。“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傍晚的时候夕阳西下。他回老家的时候,“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到门口的时候听见鸟叫,就跟狗叫是一个原理,为什么呢?不认得他,而且很奇怪,他用了一个矛盾的词——“归客”。这不对,如果是客的话就不应该是归,如果是归就不应该是客,所以他这个身份很尴尬,他是这个家的掌柜的,但是他没在这个家里待过,谁都不认识他,鸟也不认识他。到了家之后老婆孩子什么反应?“妻孥怪我在”,孥是小孩。很奇怪,居然还活着。“惊定还拭泪”,以为他早就死了,所以他活着回来特别意外。杜甫的诗很像是特写镜头,跟李白的诗不一样,李白的诗“朝如青丝暮成雪”,早上还是黑头发,晚上就变成白头发,没有过程,变化速度很快。杜甫的诗不一样,他很强调细节,看你的表情。“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杜甫接着说“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他们奇怪是有道理的,在这个乱世活下来是偶然的,死亡才是必然的。

大家对这个背景不太了解,安史之乱总共八年的时间,这个八年的安史之乱伤亡也很大。在安史之乱之前,唐玄宗天宝年间统计人数是五千万人,八年以后人口统计只有一千六百万人。但是大家不要误会,这三千多万人不是全部死亡了,说明当时人口的流失很严重,就是很多人口没有办法登记了。当时不像现在,搞人口普查工作,当时主要是从税收的角度来查人口的。如果按五千万和一千六百万的比例,你觉得能生还的概率有多大?就是活着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唐玄宗天宝年间,一斗米只可以卖到两三文钱,两三个铜板就能搞定一斗米。安史之乱的时候,一斗米要卖到七万文钱,你搞得定吗?杜甫一个月才挣两千文钱,所以是“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了。

杜甫写诗非常有特色,镜头不停地在转,没总是写他老婆孩子脸上的表情。他的镜头一摇,“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嘘唏”。在北方的农村,一家人只要有事,墙头上爬满了人看。爬着看的人都有特点,什么特点呢?感叹,老杜家的都说死了,现在捡了条命回来了,万幸!还有人在哭,为什么呢?因为还有老张家的没回来,还有老李家的没回来。由此可见这不是一家的问题,是一个村子,一个县,一个州,一个省,整个的国家都陷入了灾难。由小见大,一个家庭小小的变故,镜头一摇就变成了全体的灾难。诗写得特别好,古人有个说法叫尺幅千里,一尺大的东西有千里的容量,杜甫写诗确实是高手。

好了,两口子见了面了,跟孩子也见了面了。北方农村一般家里有事,都得让邻居来吃饭,饭吃完后都回家去了。到半夜了,孩子也都睡了,两口子一块儿,老婆把蜡烛点起来,照着他,看着他,“相对如梦寐”,真的还是假的?觉得很不真实。为什么呢?太突然了,这说明灾难给人的伤害实在太严重了。

为什么说“贫贱不能移”呢?说句实话,动荡时代吃不饱穿不暖,在这样的情况下,杜甫还很有深情,用这支笔,不但写了自己亲人的感触,还写了一村人的感触,就在这个缺乏温情的时代,杜甫给予了我们温情。李白是在一个缺乏激情的年代,给予激情。读杜甫的诗,只要你耐心地读,你会觉得非常温暖。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他跟孔子非常接近,都是属于在乱世当中,知其不可为而强为之的,所以我们在这里特别讲到了杜甫。

还有一种情况是,所谓的独善其身。我们经常讲不得志,独行其道,这是比较难的方法。流放是什么意思呢?他犯了法,犯了错,把他流放到很远的地方。什么叫很远的地方?就是从首都开始算起,比方说韩愈的“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从长安开始算起,八千里路之外,一竿子就插到海边去了,你别回来了。而且从开始流放他的命令下达起,就不准回家,这是非常残酷的。韩愈被贬的时候,女儿就死在路上了,但是没商量,朝廷不会怜悯他,而且被贬的地方都是很落后的地区。大诗人刘禹锡写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苏轼曾经写过“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你要问我这辈子干了什么大事?我就干了三件事: 我四十多岁的时候被贬到湖北黄州,五十岁的时候被贬到广东惠州,到了年满花甲六十多了,还被远贬到海南岛。一辈子就干了这三件事。

苏轼何许人也?苏轼一生在北宋先后做过八个州的知州,也就是相当于八个重要市的“市长”,徐州、柳州、定州、杭州等等。在朝廷先后做过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还做过翰林学士,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政治局委员”。他在做翰林学士的时候,他弟弟做副宰相,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苏轼一生相当了得,政治上说应该是相当成功。他是大诗人,跟他的弟子黄庭坚并称“苏黄”。他又是散文家,跟他的老师欧阳修并称“欧苏”,常言说得好,欧文如潮,苏文如海,他是宋代散文造诣的最高代表。他还是著名的词家,跟南宋的辛弃疾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又是大书法家,苏轼位列米芾、黄庭坚、蔡襄这宋四家之首。他还是著名的画家,画过古木怪石图。这些就差不多了,他还是美食家,一个人只要在一个项目上做出一件事就可以了,可是他做了很多的事,他一生的创作生涯维持了四十多年,创作了八千首(篇)诗词文,还不包括那些丢了的。据说他老婆后来还烧了一部分,为什么呢?因为他当时英年获罪了,陷入了文字狱,他夫人说都是这东西惹的祸,一把火就把它们烧了。

而且,苏轼还是一个高考天才,在考试方面非常厉害。南宋有一句话说,大家要是好好阅读复习苏轼写过的高考范文,将来就是吃羊肉的命;你要是读不好,将来就是吃菜羹的命。这话是陆游记载的。苏轼是个高端的人才,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讲都很高端。高端的人才,最怕的就是从上面掉下来时怎么办呢?虽然是掉到低端了,但苏轼也还是很高端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伟大,不只是表现在他辉煌的时候能发光,在他暗淡的时候也能发光。不靠别人发光,靠自己发光。苏轼写《定风波》这首词,是说他在黄州的时候,按规定他被贬黄州是没有俸禄的,照现在的说法是工资没有了,奖金更别提了,住房什么的都统统没有了,他的积蓄不够花,所以就在黄州城东门外买了一块地,五十多亩地种一些大麦,我们现在大麦不是人吃的,是酿啤酒用的。那块地叫东坡,于是他给自己起了一个号叫东坡居士。这首词是写他到黄州之后,要去买一块田,走在路上的时候下雨了,几个哥们儿一块儿去的,大家都没带雨具,也没有穿雨衣,淋成了落汤鸡,所以“同行皆狼狈”,都觉得淋得很狼狈。可是“余独不觉”,我不觉得狼狈,为什么呢?“已而遂晴”,天已经晴了,“故作此”。我告诉你们为什么不狼狈,“莫听穿林打叶声”,别老是听那些打叶的声音,下雨的声音不足听。“何妨吟啸且徐行”,啸是吹着口哨的意思,你就吹着口哨,一边吟着诗,你就慢慢走,它下它的雨,你走你的路。那不是都淋湿了吗?没事,不会淋湿,为什么呢?“竹杖芒鞋轻胜马”,我拿着竹杖,穿着草鞋,轻轻快快地走着,就跟骑在马上一样,多好,没什么好担心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人这辈子难免要下雨的,别怕,下雨很正常,就跟天晴也很正常一样,为什么下雨非要躲起来呢?怕感冒?天晴了感冒就好了。“料峭春风吹酒醒”,还喝点酒,过一会儿春风吹来了,小风把他吹醒了,有点冷,但是没事,为什么呢?晴了,“山头斜照却相迎”,你没看太阳光照过来了吗?虽然夕阳西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人生在世一会儿天晴朗,一会儿下雨,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淡定一点,保持一种正常的心态。

说白了,就是这辈子当你很发达的时候,你不要把你的温度调到42度以上;当你很倒霉的时候,你也不要把你的温度调到35度以下。你就是一个正常的人,你的温度应该是36度到37度之间。苏轼从前那样高端,也没膨胀到40多度,他倒霉成这样也没降成0度。很多人觉得,苏轼潇洒是在既有的状态之下更好的一个境界,很多人就追求这个境界。他是不是很高的境界呢?我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发现,他就是他自己,他什么时候都是这样,他就拿自己当一个正常人,他始终是一个正常的温度。

苏轼是一个很善于拿自己开涮的人,而且涮得非常好,也非常艺术。其实苏轼每次能回朝廷,主要的原因就是贬他的人不见了,所以又回来了,这个东西很重要。这说明什么呢?不能说明皇上短命,只能说明苏轼有超强的意志。他会通过很多方面来调节自己,他是四川人,他在海南岛吃饭很难适应,但是他要加强营养,在唐宋的时候人生七十古来稀,他去世的时候65岁,已经很高寿了。他给弟弟写信,他说我最近吃了好东西,你想都想不到。唐宋时代,羊肉是有钱人吃的,现在羊肉的价格也比猪肉贵。他说,我到市场上买羊肉是买不到的,第一是羊肉比较少,买不到;第二是我没钱买羊肉。但是我可以买羊骨架,把羊骨头架子买回来以后,先放到火上烤,再放到锅里煮,然后弄个竹签在骨缝里剔羊肉。他告诉他弟弟,这是吃螃蟹的手法,这手法一般人我是不告诉他的。

我们知道苏轼很爱开玩笑,但是我们大部分的人是开不起玩笑的。我前面说了,因为他是一个有多方面伟大成就的人,勇于否定自己的辉煌,是为了给那时贫困的自己找一条生路。所以苏轼之伟大,不仅体现在他文化的伟大创造力量上,还体现在他如何正确处理自己贫困时期的各种问题,这是很多人所做不到的。

总的来说,古典诗词有民族的智慧。我们会看到有很矛盾的概念交织在一起,有很强烈的感情,也有很理性的追求,有很和谐的智慧,但是也有很张扬的个性,还有健全的身心,有很执着的信念,同时也包含着民族的理想。

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理念,就在这种看似两极的冲突和矛盾中,来维持一种整体,确保了整体的文化版图和价值观的稳定和延续。今天讲的只是挂一漏万,选一些比较经典的,在很多的古典诗词和散文当中,这种价值观、民族智慧是非常丰富的。所以说我们要读一点诗、读一点词,一方面愉悦性情,是一种美的享受,但是更重要的是,透过诗词可以看人生,透过人生可以看社会,透过社会可以看到文化的发展和形成的过程,这就是我今天做这个讲座的目的所在。

非常感谢大家!

天一讲堂: 现在说的是古典诗词,涉及古典文学,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古典诗词所蕴含的智慧,对现代人最为实用的在哪几个方面?

康震: 古典的文学,和现代的文学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古典的。这个问题怎么说呢?因为如果从学术的角度上来讲,古代文学的时间下限在1840年鸦片战争,从1840年以后到1919年这中间是近代,从1919年到1949年这是现代,从1949年到现在是当代。所以要从含义上讲的就是这个区别。

要说古典文学当中对现代有什么实用的东西,我觉得首先不能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它对我们工作、吃饭、做饭可能没有什么太直接的实用关联。在日常生活当中,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在践行古典文化,对于古典文化的态度最可怕的就是采取实用的态度,因为实用的就会把它变成工具,只要变成工具,它就失去了文化的意义,它就不再像一个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我觉得古典文化对我们最大的帮助,实际上是在不断地阅读、理解当中,来改变自己的性情,来改变自己的气质,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

天一讲堂: 当今现代人生活在这个环境里面都比较累,累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人际关系的相处上,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如果从古典诗词里面,像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样的一个角度出发,该如何来诠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康震: 这个问题实在是很难回答。我跟你说实在话,在任何时代人际关系都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它不是现在才存在的一个问题。我觉得人际关系的相处,说句实在话,你自己想做一个好人,每个人都这么去想,人际关系就好办得多。从严格意义上讲,人际关系就是在妥协当中不断取得平衡。你可以仔细想一想,在不断妥协当中求得平衡,其实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核心。

至于诗词,说句实在话它跟文章不一样,一个诗人写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和社会生活隔离开,诗歌的本质是要跟社会生活隔离开,有距离。如果完全是现实生活的话,诗歌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所以诗歌是给人提供理想的东西,它并不直接反映现实。如果你在诗里面找人际关系,那你会很失望,这不是同一个范畴里的东西,因为古典诗词不是万能的,不能什么都包罗的。我认为,大家应该对它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别老想着,一听完古典诗词,就觉得能解开今天晚上的奥数题,那这就更麻烦了,奥数的解答,是我们的孩子上小学择校的问题,古典诗词解答不了。

天一讲堂: 《过故人庄》里面说道:“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表达的是一种很自然的人际交往,并不是像我们一样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或者是准备了山珍海味,需要得到一些什么,才去赴故人约,是不是这样?

康震: 不是,孟浩然还有另外一首诗,其中说:“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就是说我这人没什么才能,所以皇上看不起我,因为我多病,朋友都不理我,也都把我抛弃了。唐玄宗看了这首诗很生气,你自弃之,奈何赖我,你是自己把自己丢远的,怪我干吗?要是举这个例子的话,他的人际关系就不好了,诗人写诗就是表现一种情绪。孟浩然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是很不成功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是一个很孤傲的诗人,他能写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样的句子,说明他牢骚已经相当大了,他是追求官位而不得,有点丧气,要待在民间里做隐士。这样的人实际上是很难打交道的,他在诗里头表现的温和那只是一个很小的圈子,能跟他聊到一块儿的人不怎么多。古典文学特别强调知人论世,把诗和日常生活一定要区分开,不能一对一,一对一这是不对的。

天一讲堂: 说到苏轼,像大家非常熟悉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苏轼的诗词。这些诗词里面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智慧?我们如何来解读苏轼的人格魅力?

康震: 任何一首诗词它本身就是智慧的产物,我之所以说里面有一些智慧,从一种特定的角度来看的话,是因为有一些诗词当中,它里面会反映出来一种智慧的累积。比如刚才说的《关雎》,它本来就是一首写爱情的诗,但这首爱情的诗跟别的爱情的诗太不一样了,气质上太不相同了,说明这首诗在后来的发展过程当中,被人们给利用了,就是说我们可以利用它,在治国的方面提供一种理念。又比如,讲杜甫的诗,讲苏轼的那些词,通过这些作品,我们感觉在里面蕴含了某些智慧,但有一些诗词它写的是很单纯的,不一定非得有什么智慧。比方说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年十七)》中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样的诗,就是一种纯粹的感情。一个十七岁的少年,非得在里面包含什么智慧,如果真的有什么智慧的话,那就是写诗的技巧上有智慧。“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里面当然是有智慧的,但也只不过是揭示出了一种物是人非、旧去新来的一种自然规律而已,非得说里面有多深的智慧,不能这样,不能太机械地一对一地苛求。

天一讲堂: 毛泽东对我们古代的中国诗词非常有研究,他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让我们非常敬佩。毛泽东的诗情对他的革命事业有着怎样的影响?

康震: 这个关系倒过来了,不是古典诗词对革命事业有什么影响,是他言为心声,毛泽东的创作、写诗有很大的特点。诗的创作往往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才写的,在红军时期,在长征时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写了大量的诗词。但是反而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他没有写过诗。他的诗词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写的,就是这首词《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春的动力来源于暴烈的风和雨。谁来迎接春天?风雪迎接春天。并且环境很热烈,“已是悬崖百丈冰”,但是“犹有花枝俏”,越冷开得越俏。所以这个东西是很厉害的,越难越美,越难越俏,越难越强,它属于越挫越勇。“俏也不争春”,为什么呢?它只报春,它是报春梅花。所有的花都要争,它不争,为什么呢?它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告诉你春天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开花。都开了,不就显不出来了吗?不显,“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春光都是我唤醒的,我还跟你们争什么?表达这种心声。不是古典诗词影响他,而是创作影响了他,而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在他几十年的戎马生涯和建设事业当中,他的诗词成为表达情感、抒发情感的一种最为方便的、最为拿手的文艺形式。这让我们很荣幸地从另外一个角度可以窥见这个领袖的内心世界,不然我们很难有机会看到他的内心世界,他有那么多著作,从那些著作里我们只能看到一个政治家、军事家,但是当他变成一个诗人出现的时候,就能看到他的内心真实世界。所以,逻辑关系应该是这么反过来的。一个人创造了一部历史,同时捎带也创造了一些文学史。

天一讲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当前的环境下,国家、社会、个人如何实现呢?

康震: 当前情况下,就是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工作做好,不要有非分之想,否则就把握不住自己了。比如我是当老师的,我就不想别的,我就把我的专业做好,我给学生好好上课,这就是我的本分,要说别的我没想那么多。为什么呢?我的能力所及,我想不了那么多。我做好了我的本分工作,甲乙丙丁都做好本分工作之后,这事就好办了。我们现在实际上是吃着这个,看着这个,还想着那个,手里还拉着一个,脚底下还拽着一个,你想能好得了吗?其实这道理非常简单,这跟古典诗词没什么关系。

天一讲堂: 从国学、古典诗词当中,少年儿童都该学点什么东西?

康震: 从根本上来讲,我觉得这个孩子还是随性比较好,当然奥数还得上,英语班、书法班也该上,该上的都该上,但千万别再强求了。在你给他上了许多班以后,你应该尽快发现他到底喜欢什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