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物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4 13:26:05

点击下载

作者:读者俱乐部

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事物语

小事物语试读:

把苦日子过甜

独有这

一件小事

,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更加分明。一件小事——鲁迅

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回家人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倘要我寻出这些事的影响来说,便只是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

但有一件小事,却于我有意义,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使我至今忘记不得。

那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我因为生计关系,不得不一早在路上走。一路几乎遇不见人,好容易才雇定了一辆人力车,教他拉到S门去。不一会,北风小了,路上浮尘早已刮净,剩下一条洁白的大道来,车夫电跑得更快。刚近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

跌到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伊从马路边上突然向车前横截过来;车夫已经让开道,但伊的破棉背心没有上扣,微风吹着,向外展开,所以终于兜着车把。幸而车夫早有点停步,否则伊定要栽一个大汗斗,跌到头破血出了。

伊伏在地上;车夫便也立住脚。我料定这老女人并没有伤,又没有别人看见,便很怪他多事,要自己惹出是非,也误了我的路。

我便对他说,“没有什么的。走你的罢!”

车夫毫不理会,——或者并没有听到,——却放下车子,扶那老女人慢慢起来,挽着臂膊立定,问伊说:“你怎么啦?”“我摔坏了。”

我想,我眼见你慢慢倒地,怎么会摔坏呢,装腔作势罢了,这真可憎恶。车夫多事,也正是自讨苦吃,现在你自己想法去。

车夭听了这老女人的话,却毫不踌躇,仍然挽着伊的臂膊,便一步一步的向前走。我有些诧异,忙看前面,是一所巡警分驻所,大风之后,外面也不见人。这车夫扶着那老女人,便正是向那大门走去。

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我的活力这时大约有些凝滞了,坐着没有动,也没有想,直到看见分驻所里走出一个巡警,才下了车。

巡警走近我说,“你自己雇车罢,他不能拉你了。”

我没有思索的从外套袋里抓出一大把铜元,交给巡警,说,“请你给他……”

风全住了,路上还很静。我走着,一面想,几乎怕想到我自己。以前的事姑且搁起,这一大把铜元又是什么意思?奖他么?我还能裁判车夫么?我不能回答自己。

这事到了现在,还是时时记起。我因此也时时熬了苦痛,努力的要想到我自己。几年来的文治武力,在我早如幼小时候所读过的“子日诗云”一般,背不上半句了。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在我眼前,有时更加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但是,我们并曾相识。

人间

——朱自清

那蓝褂儿,草鞋儿

赤了腿,敞着胸的朋友

挑副空的箩担来了。

他远远在见着——

见了歧路中彷徨的我;

他亲亲热热地招呼:“你在哪里?”

我意外地听他,

迫切地答他时,

他殷勤地指点我;

他有黑而干燥的面庞,

灰色凝滞的眼光,

和那天然的粗涩的声调,

从这些里,

我接触着他纯白的真心,

但是,我们并不曾相识;

她穿的紫袄儿,

系的黑裙儿,

走在她母亲后面。

她伶俐的身材,

停匀的脚步,

和那白色的脸儿,

端庄,沉静,又和蔼的,

庄严的脸儿;

在我车子过时,

一闪地都入了我眼底。

那时她用融融的眼泪

随意地看我;

我回过头时,

她还在看我——

真的,她再三看我。

从她双眼里,

我接触着她烂漫的真心。

但是,我们并不曾相识。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么灾祸就会很快降临。

小不忍则乱大谋

——叶飞

古代有个尤翁,他开了个典当铺。

有一年底,他忽然听到门外有一片喧闹声。

他出门一看,原来门外有位穷邻居。站柜台的伙计就对尤翁说:“他将衣服压了钱,空手来取,不给他,他就破口大骂。有这样不讲理的人吗?”

门外那个穷邻居仍然是气势汹汹,不但不肯离开,而且坐在当铺门口。

尤翁见此情景,从容地对那个穷邻居说:“我明白你的意图,不过是为了度年关。这种小事,值得一争吗?”于是,他命店员找出那个典当之物,共有衣服蚊帐四五件。

尤翁指着棉袄说:“这件衣服抗寒不能少。”又指着道袍说:“这件给你拜年用。其他的不急用,现在可以留在这里。”

那位穷邻居拿到两件衣服,不好意思闹下去,于是立刻离开了。

当天夜这个穷汉竟然死在别人的家里。

原来,此人同那家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因为负债过多,不想活了。于是就先服了毒药,他知道尤翁家富有,想敲诈一笔,结果尤翁没有上当,于是他就转移到了另外一家。

事后有人问尤翁,为什么能够事先知情而客忍他。尤翁回答说:“凡无理挑衅的人,一定有所依仗。如果在小事上不忍耐,那么灾祸就会很快降临。”

人们听了这话都很佩服尤翁的见识。

烂柯山

的故事,虽说是神话传说,但围棋使人乐而忘我的真实故事还有很多。烂柯山——张立强

传说西晋时有个叫王质的青年农民,一次上山打柴,来到王乔仙洞口。

王质胆大好奇,心想,人家都说洞里有仙人,我何不进去看个究竟。

洞口很小,只能通过一个人,洞深三丈余,宽高各丈许。

王质刚进洞中,什么也看不见。

顷刻间,洞顶好像透进来光线,只见两个鹤发童颜的老人正在下围棋。

王质素好下棋,被两位老人精湛的棋艺一下子给吸引住了。两位老人好像未发现有人进洞似的,边下棋边吃红枣,有时也顺手把枣递给王质吃。

看完一局棋后,老人对王质说:“你也该回家了。”

王质俯身去拾斧子,想不到斧柯(斧柄)已经烂朽,只剩下铁斧了。

王质回到村里,怎么一个人也不认识了,询问自己的父母,才他们已经死去100多年了。

从此,后人就把这座山叫烂柯山。

烂柯山的故事,虽说是神话传说,但围棋使人乐而忘我的真实故事还有很多。

唐代学者李讷,才华横溢,性情却非常急躁,平时很爱发火。但当他下起围棋时,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十分安详,格外平和。

因此,当他急躁发火时,家人便暗地里把棋摆放在他面前。李讷一见到棋,立即改变怒容,拿过棋子布局,把心思很快地用到棋上,而将刚刚发怒之事马上忘得一干二净。您可不可以告诉我您一生气就绕着土地跑三圈的秘密。

生气的时候跑三圈

——李俊英

在古老的西藏,有一个叫爱地巴的人,每次生气和人起争执的时候,就以很快的速度跑回家去绕着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然后坐在田边喘气。

爱地巴工作非常勤劳努力,他的房子越来越大,土地也越来越广。但不管房地有多广大,只要与人争论而生气的时候,他就会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爱地巴为什么每次生气都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呢?”所有认识他的人,心里都感到疑惑,但是不管怎么问他,爱地巴都不愿意明说。

直到有一天,爱地巴很老了,他的房地也已经太广大了,他生了气,拄着拐杖艰难地绕着土地和房子,等他好不容易走完三圈,太阳已经下山了,爱地巴独自坐在田边喘气。

他的孩子在身边恳求他:“阿公!您已经这么大年纪了,这附近地区也没有其他人的土地比您的更广,您不能再像从前,一生气就绕着土地跑了。还有,您可不可以告诉我您一生气就绕着土地跑三圈的秘密?”

爱地巴终于说出隐藏在心里多年的秘密,他说:“年轻的时候,我一和人吵架、争论、生气,就绕着房地跑三圈,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小,土地这么少,哪有时间去和人生气呢?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把所有的时候都来努力工作。”

孙子问道:“阿公!您年老了,又变成最富有的人,为什么还要绕着房子和土地跑呢?”

爱地巴笑着说:“我现在还是会生气,生气时绕着房子和土地跑三圈,边跑边想自己的房子这么大,土地这么多,又何必和人计较呢?一想到这里,气就消了。”他不为别的,为的只是保住那“

笔杆子

”的名节。笔杆子——刘立果

老梁到机关时,才22岁,大学刚毕业。在那时,大学生走到哪儿都真够气派的。领导更是重视,一进来,就让他做了秘书。

梁秘书果然称职,写起报告、总结、典型材料来,洋洋洒洒,又快又好,深得领导赏识。领导是南下老干部,炮筒子里爬出来的,他心里常想,单位一日不可无我,我一日不可无梁秘书啊。因而对梁秘书宠爱有加,梁秘书受此礼遇,十分感激。

梁秘书勤学苦练,几年下来,笔力果然煅炼得炉火纯青。于是,“笔杆子”的美誉,就在机关传开了。

几年后领导退休,新领导上台,该升的升,该贬的贬,老梁当了办公室的副主任,主持工作。办公室同时进了一名刚毕业的学生做秘书。学生刚出道,笔力嫩着呢,加上没摸透领导的性格,写出来的东西乱七八糟,改都没法改。领导就常让老梁操刀重来。为静心写材料,老梁就常常不坐班,躲在家里写。机关办公室事多,头儿不在,办起事来就不方便。领导考虑了一下,决定成一个行政科,让小青年负责,以此来减轻老梁的担子。于是,梁主任又回到了秘书工作岗位。

过了几年,领导提升了,又来了新领导。新领导一到单位,就握住老梁的手说:笔杆子,久仰久仰。他了解了一下办公室人员的情况,发现这秘书岗位,少了老梁还真不行。加上他觉得那学生做得不赖,于是干脆就提他做了主任。老梁呢,还做秘书——谁叫他是笔杆子呢。

笔杆子老梁从此就成了机关雷打不动的秘书,从叫小梁一直叫到老梁,几十年的光阴,全在那方格纸上度过了。看到办公室的同事一个个走出去,升上来,老梁心里不是滋味。有时听到别人恭维他是笔杆子时,他恨不得把手中的笔折成两段。但他工作起来还是一丝不苟,写起材料来依然花团锦簇,他不为别的,为的只是保住那“笔杆子”的名节。

有一天,老梁看到一则故事:一个车技很好的司机,几十年来一直跟领导开车,总提不上去,而车技差的,都被领导派去做行政工作了。老梁于是受到启发,此后给领导写讲稿、写总结时,总是前言不搭后语,条理不清。领导提醒甚至批评了他几次,他依然如此。领导便想:梁秘书只怕是老了,思维呆滞了,正好机关要精简一批人,何不把他下掉呢?

于是做了几十年秘书的笔杆子老梁,就理所当然地被刷掉了。这个结局,是老梁所没料到的。并不是生活亏待了我们,而是我们期求太高,以至于忽略了生活本身。

把苦日子过甜

——赵晓东

有一次到美国观光,导游说西雅图有个很特殊的鱼市场,在那里买鱼是一种享受。同行的朋友听了,都觉得好奇。

那天,天气不是很好,但市场并非鱼腥味刺鼻,迎面而来的是鱼贩们欢快的笑声。他们面带笑容,像合作无间的棒球队员,让冰冻的鱼像棒球一样,在空中飞来飞去,大家互相唱和:“啊,五条鳕鱼飞明尼苏达去了。”“八只螃蟹飞到堪萨斯。”这是多么和谐的生活,充满乐趣和欢笑。

我问当地的鱼贩:“你们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为什么会保持愉快的心情呢?”

他说,事实上,几年前这个鱼市场本来也是一个没有生气的地方,大家整天抱怨。后来,大家认为与其抱怨沉重的工作,不如改变工作的品质。于是,他们不再抱怨生活的本身,而是把卖鱼当成一种艺术。再后来,一个创意接着一个创意,一串笑声接着另一串笑声,他们成为鱼市场中的奇迹。

他说,大伙练久了,人人身手不凡,可以和马戏团演员相媲美,这种工作的气氛还影响了附近的上班族,他们常到这儿来和鱼贩用餐,感染他们乐于工作的好心情。有不少没有办法提升工作士气的主管还专程跑到这里来询问:“为什么一整天在这个充满腥味的地方做苦工,你们竟然还这么快乐?”他们习惯了为这些不顺心的人排忧解难,“实际上,并不是生活亏待了我们,而是我们期求太高以至于忽略了生活本身。”

有时候,鱼贩们还会邀请顾客参加接鱼游戏。即使怕血腥味的人,也很乐意在热情的掌声中一试再试,意犹未尽。每个愁眉不展的人进入这个鱼市场,都会笑逐颜开的离开,手中还会提满情不自禁买的一大堆的货,心情开朗的同时似乎也会悟出一点道理来。我需要当面对你弟弟说声对不起……

被跟踪的良心

——吕新建

吴强是特区三立仪表厂的一名车间工人。这天,他下夜班回自己的住处时,在路上遇见三个酒气熏天的愣头青正恶狠狠地追打一个瘦男人。那个瘦男人很弱的样子,一看就是附近工地上营养不良的民工。而三个愣头青则是当地居民模样。

那个挨打的瘦男人见吴强经过,忙不迭地求救:“兄弟,他们喝醉了,他们会把我打死的,你行行好,快救救我吧……”

三个愣头青看瘦男人竟敢求救,打得更凶了,嘴里还骂道:“打死你这‘瞎眼猪’!”

吴强问三个愣头青:“几位大哥,你们为什么打他啊?”

三个愣头青盯了一眼吴强胸口三立仪表厂的厂徽,警告道:“少管闲事!否则,没你的好果子吃!”

挨打的瘦男人则解释:“兄弟,我刚才走路时不小心碰了他们一下,他们就这样打我……”

没等吴强表态,那三个愣头青又冲他吼道:“还不走?找打呢你?”

吴强犹豫一下,想到自己也是外来打工者,要是真的得罪了这几个当地的愣头青,引来他们报复的话,很可能自己在三立厂就呆不下去了。于是,他叹了口气,避开瘦男人恳求的目光,躲进路灯的阴影中,转身就走。

走出没几步,吴强又听到那个瘦男人在背后喊:“兄弟,求求你了,给打个报警电话吧……”

吴强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盯一眼不远处的一个公用电话亭,有心停下来,又想要是今天挨打的是我,别人会帮我吗?最后,他什么也没做,加快脚步离开了现场。

转眼过了一个多星期。这天吴强下班后,看看时间还早,就去附近的一个超市购买食品。结账的时候,吴强发现超市门口有个瘦瘦的男人注目于他。当时,他也没往。已里去,只是觉得对方似曾相识。于是,当他走到自己的寝室门日,下意识一回头,看见那个瘦男人仍跟在自己后面,心里不由得犯起了嘀咕:“他想干什么?”突然,吴强脑中灵光一闪:“这不是那天挨三个愣头青打,向自己求救的男人吗?”“他跟着我干什么,难道是为那天我没有出手相救而报复吗?”想到这一点,吴强的心里再也不能平静。再回头看时,那个瘦男人已不见人影。

接下来的几天,吴强又两次在上下班的途中遭遇那个瘦男人的跟踪。而每次,当吴强用目光搜索时,对方却又总是避开了。渐渐地,吴强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压力。他不知道瘦男人究竟想怎样“报复”,是找人痛打自己一顿,还是采取其他更恶劣的手法?

这天是吴强和女友小莉相识一百天的纪念日。吴强早早约好小莉,下班后,两人一起去附近的一家川菜馆美餐一顿。可是,就在吴强和小莉边吃边聊时,他又突然发现那个瘦男人像不散的阴魂一样,站在餐馆的玻璃窗外向里瞅着自己。吴强再也忍不住了,他几步冲了出去,但那个瘦男人还是不见了。

小莉追出来问道:“怎么了?刚才外面是谁?”

吴强叹口气,述说了一个多星期前,自己下班途中遇到的那件事。

小莉听后,埋怨道:“那你当时为什么不报警?”

吴强道:“我不是怕人家报复嘛。小莉,我们都是出来打工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小莉像是不认识他似的盯着恋人不眨眼地看了足有一分多钟,看得吴强的心里直发毛。最后,她伤心道:“我吃饱了,你一个人慢慢吃吧……”说完,她没等吴强再说什么,拦了一辆出租车,头也不回地走了,留下吴强一个人在原地呆呆地发愣。

吴强不怨小莉,却恨透了那个跟踪自己的瘦男人!第二天,他终于瞅准了时机,对跟在身后的瘦男人吼道:“你到底想怎样?见义而不为确实令人不齿,但也不犯法吧?”

瘦男人盯一眼盛怒的吴强,叹口气道:“三年多了,我的心里一直承受着折磨。你说得没错,见义而不为确实不犯法,但当夜深人静时,我总会时不时想起那一幕,我的良心就会不安……最近几天我跟着你,开始是想确认一下你是不是那个被我‘伤害’过的人。昨天,当我看清你嘴角的那个疤痕,又跟踪到你打工的厂里,偷偷打听出你的原籍后,我就明白了,你就是那个很久以来我一直在寻找,又怕真正面对的人……”

吴强越听越糊涂,他打断了瘦男人的话:“你到底想对我说什么?”

瘦男人道:“我知道,一声迟到的‘对不起’,是不能挽回曾经的伤害的,但我还是很高兴能在这里遇见你,让我有机会亲口对你说声‘对不起!’”

吴强不解道:“你跟我说‘对不起’?你能说得明白点吗?”

这下,轮到瘦男人不解了:“刚才你还说‘见义而不为’,怎么你都忘了……”

原来,瘦男人说的那件事,吴强还真的“忘了”:三年前,吴强从四川老家外出打工时,在由家乡小镇开往省城的长途汽车中,他遭遇了小偷。幸好当场他就发觉了,小偷只得把刚到手的钱包飞快地扔在了车厢地板上。当时吴强年轻气盛,决心好好惩罚小偷,他要求司机把车直接开到最近的派出所,但司机不置可否,而小偷一看司机没行动,反倒来劲了,他一把抓住吴强的衣领,骂道:“你他妈的说话干净点,谁是小偷?”吴强就把目光落到了站在自己身边、一个三十多岁的瘦男人身上,吴强明白他应该是看得最清楚的。但那瘦男人盯一眼人高马大、凶神恶煞般的小偷,竟怯生生道:“我没看见……”结果,小偷在众目睽睽之下,用拳脚狠狠教训了“诬陷”他的吴强一顿……

瘦男人对吴强道:“我就是当时站在你身边的那个人,说出来不怕你笑话,我还是天天教书育人的为人师表者呢……多年来,我的良心一直承受着谴责,我总想有个机会,亲口对你说声对不起。这次,我的兄弟被人打了,我过来照顾他.那天无意间在超市遇见了你……”

吴强听后,心里真可谓百味俱全,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但突然间,吴强又想起什么,问瘦男人:“你刚才说,你是因为你弟弟被人打了来照顾他的,你是不是跟你弟弟长的很像?”

瘦男人道:“是啊,你怎么知道的?我们是双胞胎啊。”

吴强急道:“那你弟弟是不是被三个愣头青打的?”

瘦男人惊奇不已:“是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吴强什么都明白了,他冲瘦男人道:“你能带我去见见你弟弟吗?”

瘦男人狐疑道:“为什么?”

吴强答:“像你一样,又已被跟踪的话,灵魂也会不安的,我需要当面对你弟弟说声对不起……”妈妈点了头,又是一声长叹:“人情大过债哟!”

人情的代价

——吉凤山

一天小静放学回到家,刚跨进门槛,就看见爸爸妈妈坐在一起小声嘀咕着什么,看神色肯定又遇上了什么不顺心的事了。

别看小静今年才上小学一年级,心眼可细着啦。她朝爸爸妈妈轻轻打了招呼,就知趣地进自己的小房间。她放下书包,取出课本,做了几道练习题,忽然想起老师的叮嘱,就鼓起勇气,来到爸爸妈妈面前,说:“爸,明天要缴一百二十元校服的钱。”谁知爸爸顿时翻了脸,冲着小静吼道:“钱,钱,又是钱,去偷去抢啊。”小静没想到爸爸会发这么大的火,心里一阵委屈,泪水在眼眶里直打转。“你冲孩子发什么火?”妈妈瞪了爸爸一眼,一把将小静拉开,安慰她说:“你爸的话别往心里去,他这也是被逼得没办法了。”小静揩了揩眼泪,懂事地点点头。妈妈盯着小静望了好一会儿,终于叹了口气说:“唉,这个月我们家至少要送出去四五百块钱,可我与你爸一分钱的工资都还没拿呢。”小静问:“还是出礼份子吗?”妈妈点点头,又是一声长叹:“人情大过债哟!你爸这人又死要面子。”

小静清楚地记得,最近一段时间,家中不断收到大红的请柬,都是爸爸或者妈妈工厂的叔叔、阿姨送来的,不是张家建新房乔迁之喜,就是李家老太太七十大寿,还有什么结婚的,生孩子的,多啦,于是爸爸、妈妈三天两头都要揣上一个红包,参加各种宴会。爸爸、妈妈工厂的效益都不好,工资不高,这样一来,家里的日子就过得越来越艰苦了。

小静低着头,回到桌边,正准备打开书本继续做作业,忽然外面响起了“咚咚”的敲门声。小静忙去开门,见门外站着个不认识的胖叔叔。那胖叔叔开口便问:“小朋友,你爸爸在家吧。”没等小静回答,爸爸已经迎出来了,笑着对门口的人说:“是你啊,大胖,快进来坐。”“我就不进去了,下个月六号请你喝我儿子的满月酒。”胖叔叔说着就递给爸爸一份请柬,爸爸高兴地说:“好,好,到时候我一定去。”

送走胖叔叔,爸爸、妈妈一言不发,还是小静打破了沉默:“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出这个礼?”爸爸抬头望一眼小静,似乎要说什么,但最终却没有开口。妈妈说:“小静,你还小,有许多事情你长大了就会明白的。”接着转向爸爸:“吃过晚饭,你到外面去借借看,把小静的校服钱给凑上。”爸爸点点头,小静忙说:“爸,妈,我明天跟老师说,校服我不订了。”“这怎么能行呢,大家都穿上新的校服,而你却没有,这也——”妈妈急得不知说什么是好。爸爸将手中的请柬往桌上一摔:“我现在就去借借看。”一拉门,走进黑夜中去了。

好长时间,爸爸也没有回来,小静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她在担心,这么黑的夜里,爸爸不会出事吧。迷迷糊糊中小静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小静没有问爸爸是否借到了钱,背起书包就要出门。妈妈叫住她有点为难地说:“小静,你对老师说一声,校服的钱过几天一定缴。”“嗯。”小静点点头心事重重地上学去了。

中午,吃饭的时间早就过了,可小静还没有回到家里,这可把她的爸爸、妈妈急坏了,连忙找到学校。传达室的人说,放学已有一个多小时了,校园里已经没有一个学生。两人又来到大街上,分头去找。妈妈失魂落魄地走着,东张西望。忽然,一个非常熟悉的身影映入她的眼帘。是的,那正是自己的女儿小静。此时的小静正站在垃圾桶旁,提着一只旧尿素袋,用一根树枝在垃圾桶里拨弄着。妈妈什么都明白了,她猛地扑过去,一把将小静很紧地搂进怀里,眼泪扑籁籁地往下落。“回家,快点跟妈妈回家。”妈妈硬咽着说。

小静用小手替妈妈抹去眼泪,说:“妈,我跟你回家,你别哭。”话音未落,自己的眼圈也红了。

小静和妈妈回到家里,爸爸也回来了,见小静浑身脏兮兮的,刚要发火,妈妈制止住了。听完妈妈的叙说,爸爸无力地坐到凳子上。好一会儿,他才说:“你只管上你的学,好好学习,家里的事有我和你妈呢,再说,你去捡破烂能捡几个钱?”小静忽然问:“为什么不请那些叔叔阿姨来出我们家的礼?”爸爸说:“礼尚往来没错,可我们家目前以什么名义来请人家呢?”小静想了想,有点兴奋地说:“对了,下周就是我的生日。”“不行不行,凡是生日要逢十、二十、三十等等,你这生日不行。”爸爸的话使小静刚燃起的一点希望又熄灭了。妈妈这时自言自语道:“我听说过人家有假离婚,复婚时再请一次的。”爸爸从凳子上“霍”地站起来,瞪了妈妈一眼:“假离婚,就是砸锅卖铁也不能干这种丢人现眼的事。”一家人又闷声不响了。

这天中午,小静回到家,发现妈妈正向爸爸手里递钱,有十元的,有五元的。妈妈嘱咐爸爸:“和人家调一张整百的,包在红包里好看些。”爸爸嗯了一声,出了门。小静问爸爸去哪儿,妈妈说:“你爸爸一个同事的父亲去世,他去出丧礼了。”小静几次想对妈妈说今天老师催缴校服的事,但一想起刚才的情景,还是把话咽在了肚里。

这一次,爸爸是喝得大醉被人架回来的。小静知道爸爸平时是不喝酒的,她隐约明白爸爸这次为什么破了例。

第二天上午,妈妈上班时领到了二百多元钱的工资,心里盘算着,现在终于可以让小静缴校服的钱了,今天又是小静的生日,还能再给她买点小礼品,嘴角不禁露出了些许笑意。正在这时,忽然有人急慌慌地喊道:“快,快,你的女儿出事了。”小静的妈妈惊恐地问:“谁?谁的女儿出事了?”“就是你,你的女儿出事了。”静的妈妈脑袋仿佛突然被什么东西猛击了一下,几乎要晕过去,她的声音发颤地问:“小静怎么啦?”来人说:“说是从学校的楼上跌下来了,正在医院抢救。”小静的妈妈不知是怎么跨上自行车,也不知是怎么骑到医院的,反正到了医院的时候,她的整个身子骨像是散了架。找到抢救室,妈妈哭喊着扑向女儿。小静躺在病床上,双目紧闭,脸上没有一丝血色,而身上的衣服却被血浸湿了。她努力控制着,才没有使自己倒下去。一抬头,她看到站在一旁的医生,猛地跪下,“医生,救救我的女儿,快点救救她吧。”医生遗憾地摇了摇头。这时小静的爸爸也赶来了,看到此情景,扑通一声倒在地上,号陶大哭。夫妻俩撕心裂肺的哭声,让在场的人心里都酸酸的,那眼泪也都止不住地往下流。

正当大家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忽然有一人惊叫道:“你们看,这孩子的手捏着的是什么?”

大家朝小静的手看去,发现她的右手紧紧捏着一个东西,小静的妈妈发疯似的冲上去,掰开女儿的手,原来是一团纸。她双手颤抖不止,展开这团已被血染红的纸,只见上面写着:“爸爸妈妈,我是自己跳楼的,现在你们可以请那些叔叔阿姨们来出一份礼了。”

大家一看,头皮都发了麻,都知道这句话的背后隐含的是什么。“不,我女儿是被害死的,我女儿是被害死的。”小静的妈妈突然凄惨地大叫起来……威尔·郭尼康却把这声音称为“鸟喧华枝”,说是这比什么云雀、夜莺,连同田野、树林的天籁加在一起还要好听呢。

伦敦的叫卖声

——艾迪生

初来乍到的外国人或者外地乡绅,最感到吃惊的莫过于伦敦的叫卖声的。我那位好朋友罗杰爵士常说,他刚到京城第一周里,脑子里装的全是这些声音,挥之不去,简直连觉都睡不成。相反,威尔·郭尼康却把这声音称为“鸟喧华枝”,说是这比什么云雀、夜莺,连同田野、树林的天籁加在一起还要好听呢。最近,我接到一位访客来信,谈到这个问题,这封信,我不加任何按语,发表出来,请读者自己去看。先生:

我是一个没有职业的人,只要能让我正正派派活下去,什么事情我都愿意去做。我制订种种方案,实行起来可以叫人轻轻松松发财数百万之后,可惜议院不肯听听我的意见——他们不是以为我疯了,就是把我当作骗子。现在,我这一心造福大众、既能利己、又能富国的事业既已落空,愿就个人潜心探讨的另一计划,向贵报略陈鄙见。上项计划,若蒙贵报向伦敦及威斯敏斯特二市当局推荐,本人说不定还可以找到一个体面的职业。

鉴于叫卖之声目前还处于一种无章可循的状态,我想来谋求伦敦市声总监一职。这个职位,我自认为还能胜任的,因为我本人嗓门很高,对于我们英国工商各业又了如指掌,而且还精通音乐。

伦敦的市声可以分为声乐、器乐两大类。后一类现在特别杂乱无章,在伦敦,救火员是有特权的人物,他可以敲打着一只铜壶或者一口煎锅,接连一个钟头不停,把整整一条街的人全都惊动出来。更夫半夜敲梆,把我们从梦中惊醒,好像屋子里突然闯进了一个贼。阉猪匠的号角声倒有点悦耳,可惜在市区里难得听见。因此,我想建议:此类发声器具必先经过仔细检验,测定它对于女王陛下忠实臣民的耳鼓究竟产生何种影响,然后由鄙人将其音量加以调整,逐一批准,否则,不得擅自使用。

口头的叫卖声包括的范围则要广泛得多,而且又是那样聒聒噪噪,野调无腔。外国人听不懂这许多嚎叫到底是什么意思,说不定以为我们全城的人都发疯了。卖牛奶的人所采用的音调一般都在E调la以后,声音又特别尖细,听起来碜得我牙痒痒地。扫烟囱的人音调不受什么固定限制,有时候用最深沉的低音,有时候又用最尖锐的高音来吐露自己的心意,在全音阶中从最高音到最低音都可以。同样的评语也适用于那些卖煤末的、更适用于卖碎玻璃和砖渣的小贩。对于这些以及其他类似的行当,我职责所在,理应加以调整,先要使得这些流动商贩的叫卖声柔和、悦耳,方才准许他们在街头出现,还要使得他们的叫卖声适应各自的货物,特别要防止的是卖的东西最少、喊的最凶的人——这在卖纸片火柴的小贩那里是最明显不过了,对于他们,我只好照搬一句老话:‘声音很大,货色可怜。’

上面说的那些纸片火柴的音乐家们,为了兜售他们那些微不足道的商品,有时候吆喝的声音实在太大了。我认识的一位患有脾脏病的老先生只好掏腰包请他们当中的某一位再也不要到他住的好条街上来了。可是,这笔交易结果怎样?第二天,那一带所有的纸片火柴贩子一个接一个到他门口叫卖,指望那位先生以同样的方式拿钱来把他们支走。

我们伦敦的叫卖还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吆喝起来不顾时间,也不讲分寸。譬如说,新闻自应以快速公布不是,因为这种商品是经不起久放的。但是,卖报的时候也不必那样风是风火是火,跟闹了火灾似的。然而,这却是通常现象,一眨眼工夫,一场血战的消息就从伦敦这一头吆喝到那一间,弄得全城哄动。法国人有一点点动向,总是急匆匆登出来,让人觉得好象已经兵临城下似的。此种弊端,本人自当负责予以适当纠正。在卖报声中,对于胜利消息、行军消息、野消息,以及荷兰、葡萄牙和西班牙各国邮件中所传来的消息,务必有所区别。在这一方面,我还必须指出:每当萝卜上市,总有许多乡下人大吵大嚷,沿街叫卖,满城为之骚然,实属不可原谅,因为萝卜这种商品即使在卖方手里放一放,并没有放凉的危险。

另外有些商贩爱拉长腔,在我看为,我比前面说的那些叫卖声要更有韵味。特别是箍桶匠爱用闷声,送出他那最后的尾音,不失为具有和谐动人之处。修理匠常用他那悲怆、庄严的语调向居民们发问:‘有修理椅子的没有?’我每当听见,总禁不住感到有一种忧郁情调沁入心脾。——这时,你的记忆会联想出许许多多类似的哀歌,它们那曲调都是缠绵无力、哀婉动人的。

每年,到了该摘黄瓜、收莳罗的季节,那叫卖声让我听了格外高兴。可惜,这种叫卖像夜莺的歌唱似的,让人听不上两个月就停了。因此,倒值得考虑一下,是不是在其他场合把这个调调儿再配上别的什么词儿。

还有些人——譬如说,不几年以前大家叫做‘松软——可口——蓬蓬酥’的卖点心小贩,以及现在(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通称为‘香粉沃特’的脂粉货郎,不以他们祖祖辈辈留传下来的叫卖为满足,还特别编出自己的歌曲来,以吟唱代替叫卖。在一个管理完善的城市里,对于这些市井奇人究竟应该宽容到何等程度,也值得我们认真考虑。

在这些高声叫卖之徒当中还普遍流行一种荒唐行径,对此我不能放过不提,因为那使得他们的叫嚷不仅嘈杂不堪,而且也于公众无益。我指的乃是他们叫卖时拼命不让人听懂的那种无补实际的本领。在这方面,他们究竟是不是在向我们那些装腔作势的歌唱家学习,我且不去说它。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市民判断他们卖的什么货色,并不是根据他们叫喊的词儿,而是听他们叫喊的调调儿。有时候,我看见一个从乡下来的孩子跑出来,向风箱修理匠买苹果,向磨剪刀师傅买姜面包,这就可见一斑。有些高极的花腔叫卖家对于这门艺术钻研到了如此入迷的地步,结果,除了他们自己的熟人,谁也猜不出他们干的到底是哪一行。譬如说,谁能想到,修理工喊的词儿竟是:‘给活儿就干哪!’

如此,既然在这个阶层里天才能人甚少,一切公共叫卖之声应该统归明理善断之士主管,噪音不美者不得在街头大喊大叫,叫卖不仅要压倒人声喧哗、车声轨轨,而且要使用恰当词句将各自贩卖的货色加以说明,发音也要清晰、悦耳。我谦卑地把自己推存出来,担此重任。倘蒙奖掖,本人还有其他方案,也将一一献出,以惠公益,余不一一。

狂想客谨白。人类一切痛苦之事,大都由于对事情的错误估价,亦即

因小失大

。因小失大——富兰克林

在一个假日里,同伴们集钱购买玩具,而我是负责跑腿的。当我口袋里装满了同伴们的铜板时,我立即向儿童玩具店跑去。有必要说一下,当时我只是个七岁的孩子。路上,我瞧见别的孩子手里拿着哨子,哨子吹出的声音把我迷住了。于是,我就把铜板统统掏出来,换了一只哨子。我回到家里,一蹦三跳地吹着哨子跑遍全屋,为此颇感得意,不想妨碍了一家人。我把买哨子所付的钱数告诉兄姐和堂哥堂姐时,他们说我付了四个哨子的钱,还对我说,多付的钱本来可以买许多好玩的东西。他们嘲讽我做了件蠢事,我由于气恼而大声哭泣起来。即使现在每想到这件事,我所感到的羞辱,远远超过哨子带给我的乐趣。

然而,这件事一直印在我的脑际,而且后来对我的人生颇有助益。每当别人引诱我去买一些我用不着的东西时,我常常告诫自己:“别对哨子花太多的钱。”我把钱省了下来。长大成人以后,闯进了大千世界,结识了形形色色的人,我发现有许多“对哨子付出了太多的钱”的人。

有的人渴望得到宫廷的青睐,把时间浪费在宫廷会议上,放弃休息、自由、美德,甚至朋友:在我看来,这种人对他的哨子付了过高的代价。

有的人争名夺利,时常参与政事,忽视自己的本职工作,最后因此而堕落,我认为,这种人对他的哨子付出的代价实在太高了。

有的守财奴为了敛财致富,不惜置一切舒适、一切与人为善的快乐、别人对他的尊敬和友谊的欢乐于不顾。对此,我劝诫他们说:“可怜的人啊,你为你的哨子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有的人专事寻欢作乐,不努力提高自己的志向或社会地位,忽视健康,只沉溺于眼前的良辰美景时,应该劝慰他们说:“错了,你这样做适得其反,在自找苦吃;你对你的哨子付出了过高的代价。”

有的人注重于外貌仪表,讲究衣着,欲置备豪华舒适的住宅、精雕细琢的家具和富丽堂皇的马车,但他的财力根本未达到此种水平,结果弄得债台高筑。我感叹道:“你对你的哨子付出了太高太高的代价。”总而言之,人类一切痛苦之事,大都由于对事情的错误估价,亦即因小失大——“对他们的哨子付出过高的代价”。舒适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可是当前的看来却把它当作一种目的,一种绝对好的东西了。

论舒适

——赫胥黎一桩新鲜事物

法国的旅店老板们把它叫做“现代化的享受”,他们说得很好。讲舒服这件事确是近代才有的,比发现蒸汽要晚,发明电报时它刚刚开始,而比发现无线电也不过早个一二十年。使自己舒服,把追求舒适作为目的这一人类能够自己提出的最有吸引力的事是现代的新鲜事物,历史上自罗马帝国以来还从未有过。我们对于非常熟悉的事物总是认为当然,不假思索的,她象鱼儿对待生活在里面的水一样,既不觉奇特也不觉新鲜,更不会去想一想有什么重大意义。软椅子,弹簧床,沙发,暖气;经常能洗热水澡,这些和其它使人舒服的东西已经深入到不算太富裕的英国资产阶级家庭日常生活里,而在三百年前就连最伟大的帝王可是做梦也想不到的。这件事很有趣,值得考查一下,分析一下。

首先使人们注意到的是我们的祖先生活得不舒服基本上是出于自愿。有些使人们生活舒服的东西纯粹是现代才发明出来的。在发现南美洲和橡胶树之前,就无法给车装上橡皮轮子。但就大多数来说,使我们能过得舒服的物质基础里去并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在过去的三四千年里,任何时候人类都可以造出沙发,吸烟室里的软椅,也可以安装上浴室。暖气和卫生管道。实际上,在某些时代人们也确实有过这些享受。约在公元前两千年诺色斯地方的居民就知道用卫生管道。罗马人曾发明一种复杂的热空气取暖的系统,而一座漂亮的罗马别墅里洗澡设备的奢华和完备更是现代人做梦也想不到的。那里有蒸气浴室,按摩室,冷水池,和墙上画有不甚正经的壁画(如果我们可以相信西东尼斯·阿波里纳里斯的话)的不冷不热的晾干室,那里有舒服的榻床,你可以躺在上面和朋友聊天,等身上的汗落下。至于公共澡塘,那就更是奢华到几乎难以想象了。罗马的哲人政治家寒尼加说过:“我们已经奢华到了在浴池里如果脚下踩不到宝石就不满意的地步了。”澡塘大小和设备的完善也不下于它奢华的程度。罗马皇帝戴阿克里欣的澡塘里的一间浴室就曾被用来改成一座大教堂。

还可以引用许多例证来说明我们的祖先所拥有的有限手段是如何可以利用来使得生活舒服的。这些例证很清楚地说明中古时代和现代早期的人们在生活上之所以既不讲卫生又不会舒服并不是缺少改变他们生活方式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愿意那样,因为肮脏和不舒服适合于他们政治上,道德上和宗教上的原则和偏见。舒适与精神生活

舒适和清洁与政治、道德、宗教又有什么关系呢?粗看去人们会说在圈手椅和民主制度,沙发和家庭制度的松弛,热水澡和基督正统教义的衰亡之间既没有,也不可能有什么因果关系。但只要仔细看一下,你就会发现在现代生活中对舒适的要求的增长和现代思潮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希望在本文里能说清这种关系,能阐明为什么艺术发达的十五世纪的意大利王公贵人,伊丽沙白女王时代的英国人,甚至全盛时代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不可能(不是物质上而是心理上不可能)生活在罗马人会叫做象样的清洁卫生环境里,或者享受一下对我们是不可缺少的生活上的舒适。

先谈谈圈子椅和暖气。我准备说一下,这些事物只有在封建专制制度瓦解和旧式家庭和社会等级衰亡之后才可能出现。软椅子和沙发之所以存在是为了使人们可以懒洋洋地靠在上面。在一张精致的现代圈手椅上你也只好靠着。而这种姿势是既不足显示尊严又不能表达恭敬的。要打算显得神气或者训斥下属,我们总不能躺在软软的椅子里两脚蹬在壁炉架上,而必须坐直了,摆起架子才成。同样,要对一位夫人表示有礼貌或者对尊长表示敬意,我们也不能靠在那里,就是不站起来也得挺直腰板儿坐着。在过去的人类社会里有一套等级制度,每一个人都要对下显示尊严对上表示恭敬。在这种社会里,斜靠地坐着是绝对不可能的。路易十四在他的朝臣面前不可能这样做,而他的朝臣在他们的皇上面前也不可能这样做。只有亲临议会时,法兰西皇帝才能当众倚在御榻上。在这种场合,他要斜倚在一张名为“正大光明”的榻上,王公们坐着,大臣们站着,其他的小家伙都得跪着。讲舒服被宣布为帝王的特权。只有皇帝可以伸直了腿。我们也可以相信,这腿也会伸得非常有帝王气概。这样斜倚着,纯粹是礼仪上的需要,毫不丧失尊严。不错,在通常日子里皇帝是坐着的。但要庄严端坐;帝王的尊严是不能不保持的。(因为,说到底,帝王的尊严基本上也就是保持外表上尊严的问题。)同时朝臣们也要保持臣服的外表,或是站着,或者因为官高并是皇室近友,甚至在皇上面前也可坐在凳子上。朝廷上如此,贵族家庭里也如此。皇帝和朝臣的关系也就是绅士和他的家人,商人和他的学徒和仆人的关系。毫无例外,在上面的要显示出尊严,在下的要表达出服从以分清上下;这样谁还能不坐直了呢?就是在亲密的家庭关系里也是一样;父母像教皇和贵族一样以天赋的权力统治一切;儿女们就是臣民。我们的祖先对摩西十诚的第五诫是非常认真的——如何认真可从下一事例中看出。在伟大的加尔文以神权统治着日内瓦的时代,有一个孩子因为要打他的父母竟被当众袅首。孩子们在父母面前坐不正,也许不致有杀头之罪,但也会被认作大不敬,要遭到鞭答、不许吃饭或关禁闭。为了没有举手到帽沿向他致敬这一件小事,意大利贵族·岗扎加就把自己的独生子踢死;要是他的儿子竟当着他的面斜靠要椅子里会惹得他干出什么事来——这真叫人不敢想下去了。儿女不能在父母面前歪着靠着,同样,父母也不能在儿女面前歪着靠着,怕的是在有责任尊敬他们的儿女面前降低了自己的威严。因此,我们看到,在二三百年前的欧洲社会里从神圣罗马皇帝、法国国王到最穷的乞丐,从长须的尊长到儿童,任何人都不可能在人前不端端正正坐着。古代的家具就反映出使用它们的那个等级社会的生活习惯。古代和文艺复兴时代的工匠有能力造出圈手椅和沙发使人坐上去和今天的产品一样舒服,但社会既是那样,他们也就不去造它了。实际上,直到十六世纪,连椅子也是少见的。在那以前,椅子是权威的象征,现在委员会的委员们可靠在椅子上,会议员也坐得很舒服,但有权威的还是主席,或者叫做“坐在椅子上的人”(Chair⁃man),权威还是产生于一张有象征性的椅子,中古时代只有大人物有椅子。他们旅行时要带着自己的椅子以便一刻也不离开他的外在的、看得见的权威标识。就是在今天,宝座还跟皇冠一样是皇权的象征。中古时期,就是能坐下时,平民们也只能坐在长短凳或长椅子上。在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富裕的独立资产阶级的兴起,使用椅子才随便起来。买得起的就能坐椅子,但要端坐受罪;因为十六世纪的椅子还是定座式的,谁坐上去都不能不被迫采取令人受罪的有威严的姿势。直到十八世纪时,老的等级制度崩溃了,才有使人舒服的家具。但就是那时,也还不能在上面随意歪着靠着。可以在上面随意让人(先是男人,随后是妇女)歪着的圈手椅和沙发是直到民主制度巩固树立起来以后才出现的。是中产阶级发展壮大起来,老规矩不存在了,妇女解放了,家庭里的限制消失了之后才出现了。暖气和封建制度

适当的房屋供暖是现代化的享受另一个组成部分,而这件事在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下也是不可能的,至少对当时的权势者是不可能的。在这一点上,市民比贵族强。住房较小,所以他们还能暖和些。但是王公贵族和皇帝、红衣主教却要住在和自己身份相称的宏伟壮观的殿堂里。为了证明比别人要高贵些,他们不得不置身于超乎一般大小的环境里。他们在溜冰场大小的敞厅里接见客人;他们常同大群人簇拥着穿过象阿尔卑斯山隧道那样长而多风的走廊过道,又要在恰象尼罗河的瀑布给冻结成大理石那样的楼梯上走上走下。在那种时代里做一位大人物就要花许多时间安排豪华的芭蕾舞等等表演,而这就要有宽敞的地方才能容得下演员和观众。皇宫和贵族的府邸甚至普通的乡绅住宅都要那么高大,这就是原因。他们就好像是巨人一样要住在十丈长三丈高的屋子里,否则就不合身份了。真豪华,真宏伟,可又是多么冷嗖嗖的呀!在我们今天,靠自己的本事奋斗上来的大人物没有必要和那些天生的贵人比阔气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因之他们宁可少摆点架子而多图点舒服,住进了小一点但可以取暖的屋子。(过去的大人物在他们闲暇的时间也是这么办的;大多数古老的宫殿都有些小套房间,宫廷上的大场面结束后,宫殿的主人就退居到那里去。但是大场面往往时间拖得很长,过去的不幸的王公贵人也就不得不摆起排场在冰冷的殿堂里和冷风呼啸的走廊过道里度过许多时间。)有一次在芝加哥的郊区开车,有人领我去看一所房子,房主据说是全城最阔和最有势力的人。那所房子中等大小,有十五到二十间不大的旁间。这很使我诧异,并想起我本人在意大利住过的那些巨大的宫殿来(租金比在芝加哥存一辆福特汽车花的钱要少得多)。我还记得那大排大排的有通常舞厅大小的卧室,有火车站那么宽敞的客厅和宽得可以容两辆小卧车并排开过的楼梯。宏伟的宫殿,住在里面真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可是一想起二月间从阿平宁山那边刮过来的怕人的风,我又觉得芝加哥那位阔人不去学另一个时代在不同的国家和他同样的人那样把财富花费在排场上是有道理的了。洗澡和道德

是皇权、贵族和古代社会等级制度的没落才使我们获得以上谈到的现代享受的两个组成部分;至于第三个组成部分,洗澡,我想至少部分地应当归功于基督教道德的衰败。在欧洲大陆上,而据我所知也在别处,现在都还有修道院学校,在那里面年轻的淑女受到一种教养使她们深信人体是一种不洁和猥亵的东西,不但看到别人的光身子就连看自己的也是犯罪的。就是在准许她们洗澡时(在每两星期的星期六),也要求穿上一件长达膝下的衫。甚至命令她们一种特殊的换衣服的技巧以保证她们越少看见自己的身体越好。幸好这类学校继承的是基督教的苦行传统,这个崇高传统由圣安东尼和那些第比斯的不洗脸、营养不足和禁欲的僧侣传下来几百年直到今天。因为这个传统削弱了,妇女才总算得到了经常洗澡这种享受。

早期基督徒对洗澡是全不热心的;但说句公道话,基督教的苦行传统倒也不一贯敌视洗澡这件事的本身。早期基督教的长老们觉得罗马人洗澡时男女混杂得惊人,这是自然的。但是他们里面较温和的是准备有限制地允许人们洗澡的,只是不要搞得不象样子。最后把罗马人的豪华澡塘搞掉的除了基督教的苦行主义之外,还有来自北方的野蛮人的破坏。实际上在笃信基督的时代洗澡也曾经复兴过一时。十字军从东方回来,带来了东方的蒸汽浴,似乎在欧洲颇为流行。为了某种不易了解的理由,洗澡的风气慢慢衰落了,十六世纪末期和十七世纪初期的男人或女人之不讲卫生和他们野蛮人的老祖宗不相上下。这种起伏可能与医学理论和宫廷的风气有关。

苦行主义的传统总是对妇女特别严格。在他们日记里,法国的龚古尔弟兄曾记下在法兰西第二帝国时代上层社会里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洗澡风行以来,妇女的姻静和道德水平是大为降低了。从此得到的必然推论显然是:“女孩儿家要少洗澡。”青年女士们喜欢享受洗澡乐趣的应当感谢伏尔泰的嘲讽和十九世纪科学家的唯惟物主义。假如没有这些人来打破修道院学校的传统,她们恐怕直到今天也还同她们的先辈一样地娴静,也同她们一样地不讲卫生。舒适与医学

然而,喜爱洗澡者最应感激的还是医学家。微生物传染的发现鼓励了讲卫生。今天我们是以印度教徒那样的宗教热情来对待洗澡的。洗澡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具有魔力的仪式,可是保护我们不受那些体现在喜爱肮脏的细菌上面的邪恶势力的毒害。我们甚至可以预言这种医学宗教还会进一步破坏基督教的苦行传统。自从发现阳光对人的好处以来,从医学上来说,穿过多的衣服就成为一种罪恶。不害羞已成为一种美德。很可能要不了多久,对我们来讲声望犹如原始人间的巫医那样的医生们就会要求我们一丝不挂的了。到了那时也就达到了使衣着越来越舒服的最后阶段。这个过程已进行了有一段时间,先在男子中间,然后在妇女中间,而其间决定性的因素就包括等级制度下的繁文缛节和基督教道德的衰微。在他那本记载了格莱斯东去世前不久访问牛津大学的描绘支持的小册子里,佛莱彻先生记下了那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对牛津学生的评论。看来他对学生们穿衣服既不整齐又不考究是很恼火的。他说他年轻时青年身人身上总要有值百把英镑的衣服和饰品,而每一个有自尊心的青年最少也要有一条他穿上后从不坐下的裤子,怕那一来会走了样子。而格莱斯东去访问牛津时,那里的学生还是穿浆得很硬的高领衬衫和戴圆顶礼帽的。我们不知道若他看见当前大学生们穿的敝领衬衫和花里胡哨的毛衣和松松垮垮的法兰绒裤子的话,他会作何感想。人们从来也没有象现在这样不讲究维护尊严的外表了;这样随随便便是从未有过的。除去最庄严的场合,人们都可以不考虑级别地位而穿他觉得最舒服的衣服。

使妇女们不能舒适的障碍既有道德方面的也有政治方面的。妇女除了行动上不得不循规蹈矩之外,还要服从基督教苦行道德的传统。在男人早已放弃他们不舒服的礼服之后很长的时间内,妇女仍然为了庄重的缘故而忍受极大的不便。是世界大战把她们解放了出来。妇女一旦参加了战时工作,她们马上发现那种传统的端庄的衣着和工作效率很不相容。她们选择了效率。等到发现了少端庄一点的好处后,她们就再也不肯回到老样子去了,这大大改进了她们的健康也增加了她们个人的舒适。现代时兴的衣服之舒服是妇女从未享受过的。甚至古希腊人或许都没有这么舒服过。不错,她们的内衣是再合理不过的;但是她们的外衣,和印度妇女的服装一样,只不过是拿一块布裹在身上再用别针别上就算完了。没有哪位妇女会感到要靠别针来保持自己的仪态是真正舒服的。舒适本身就是目的

因传统的人生哲学发生变化而成为可能的什么这件事,现在已经自行发展了。因为追求舒适已成为一种生理习惯,一种风气,一种本身就值得追求的理想。世界上使人舒服的事越多,人们也就越觉得它的可贵。尝过什么叫舒服的滋味的,不舒服对他就成为一种真正的折磨。崇拜舒适的风气是任何其它风气同样厉害的。此外,和提供使人舒服的条件紧密结合的有巨大的物质利益。好舒服的习惯一减退,制造家具的、暖气的设备和管道设备的商家都吃不消。利用了现代广告术,他们有法子迫使它不但存在而且发展。

在简短地追溯了现代享受精神上的来源之后,我还得就它的影响说两句话。我们要得到什么总不免要付出些代价。因之要舒服就要以失去别的同样有价值甚至是更为有价值的东西来作为代价。当前一位有钱的人盖房子般总是首先考虑他未来的住所是否舒服。他要花一大笔钱。因为舒适的代价是很高的;在美国,人们常说水暖俱全,房子出让。在洗澡间、暖气设备和带软垫的家具等等方面,花了这笔钱,他就觉得他的房子是十全十美的。若在以前的时代,象他这样的人却首先会考虑他的房子是否华丽,是否给人以深刻印象——换句话说,就是先考虑美观再考虑舒服。我们同代人花在浴室和暖气上的钱在过去就会花在大理石楼梯,宏伟的外表,壁画,一套套金碧辉煌的房间和绘画雕像上。十六世纪的教皇们的居住条件之不舒服在一位现代银行家看来会是不能容忍的;但是他们有拉斐尔的壁画,他们拥有西斯汀教堂,还有镶有古代雕塑的长廊。难道因为梵蒂岗没有浴室,暖气和软椅子,我们就应当觉得教皇们很可怜了吗?我有点觉得我们当前要求舒服的热情是有点过分了。虽然我个人也好舒服;但我曾住过差不多不具有英国人认为不可缺少的任何现代设备的房子而感到很快乐。东方人,甚至于南欧人是不大知道什么叫舒服的,他们的生活和我们祖先在几世纪前的生活差不多,可是虽然缺少我们那一套复杂而价值高昂的软绵绵的奢侈品,他们似乎生活得也很好。我是个守旧派,仍然相信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东西,我看不出不能提高人们思想境界的物质进步有什么道理。我喜欢能节省劳力的装置,因为它们可以使人们省下时间去从事脑力活动。(但是这是因为喜欢脑力活动;有许多人可不喜欢这样,他们喜爱节省脑力的装置就和喜欢自动洗碟机和缝纫机一样。)我喜欢迅速而方便的交通。因为扩大人们可以活动的世界的范围就会扩大他们心胸。同样我也觉得寻求舒适是正当的,因为那样就可以提高精神生活。不舒适会阻挠思想的活动:身上又冷又酸痛要用脑子也是困难的。舒适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可是当前的看来却把它当作一种目的,一种绝对好的东西了。也许有一天大地会被变成一张巨大的软垫床,人的躯体在上面打盹,而人的心灵被压在下面,象苔丝蒂梦娜那样地憋死了。

天生我材必有用

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

铸材成器之方

——胡适

诸位毕业同学:你们现在要离开母校了,我没有什么礼物送给你们,只好送你们一句话罢。

这一句话是:“不要抛弃学问。”以前的功课也许有一大部分是为了这张毕业文凭,不得已而做的,从今以后,你们可以依自己的心愿去自由研究了。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少年是一去不复返的,等到精力衰时,要做学问也来不及了。即为吃饭计,学问决不会辜负人的。吃饭而不求学问,三年五年之后,你们都要被后来少年淘汰掉的。到那时再想做点学问来补救,恐怕已太晚了。

有人说:“出去做事之后,生活问题急需解决,哪有工夫去读书?即使要做学问,既没有图书馆,又没有实验室,哪能做学问?”

我要对你们说:凡是要等到有了图书方才读书的,有了图书馆也不肯读书。凡是要等到有了实验室方才读书的,有了实验室也不肯做研究。你有了决心要研究一个问题,自然会撙衣节食去买书,自然会想出法子来设置仪器。

至于时间,更不成问题。达尔文一生多病,不能多做工作,每天只能做一点钟的工作。你们看他的成绩,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可读十一万页书。

诸位,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

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

再会了!你们的母校眼睁睁地要看你们十年之后成什么器。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

创造宣言

——陶行知

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来,继续创造。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最高的造出上帝,其次造出英雄之神,再其次造出财神、土地公、土地婆来供自己崇拜。省事者把别人创造的现成之神来崇拜。

恋爱无上主义者造出爱人来崇拜……

美术家如罗丹,是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真善美的活人,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石像,是我们的爱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是处处创痕。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晴。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八大山人挥笔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菲迪亚斯、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是就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卜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出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单调又无过于开肉包铺子,而竟在这里面产生了平凡而伟大的平静。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即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手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中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Pascal)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们看,他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我是太无能了,不能创造。可是鲁钝的曾参,传了孔子的道经:不识字的惠能传了黄梅的教义。惠能说:“下下人有上上者。”我们岂可以自暴自弃呢!可见,无能也是藉口。蚕吃桑叶,尚能吐丝,难道我们天天吃的米饭,除了造粪之外,便一无贡献吗?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之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难之玄奘,毕竟取得佛经;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大陆;冻饿病三重压迫之下,莫扎特写下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的信念与意志,才变得出来。

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的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像屋檐水一样,一点一滴,滴穿阶沿石。点滴的创造固不如整体的创造,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要你肯回来,我愿意把一切——我们的汗,我们的血,我们的心,我们的生命——都献给你,当你看见满山的树苗在你的监护之下,得到我的汗、血、心、生命的灌溉,一根一根的都长成参天的大树,你不高兴吗?创造之神,你回来呀!只有你回来,才能保护参天大树之长成。

罗丹说:“恶是枯干。”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一个人无论他现在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

从设定目标开始

——刘燕敏

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颗明珠,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旅游者来到这儿。可是在肯·莱文发现它之前,这里还是一个封闭而落后的地方。这儿的人没有一个走出过大漠,据说不是他们不愿离开这块贫瘠的土地,而是尝试过很多次都没有走出去。

肯·莱文当然不相信这种说法。他用手语向这儿的人问原因,结果每个人的回答都一样:从这儿无论向哪个方向走,最后都还是转回出发的地方。为了证实这种说法,他做了一次试验,从比塞尔村向北走,结果三天半就走了出来。

比塞尔人为什么走不出来呢?肯·莱文非常纳闷,最后他只得雇一个比塞尔人,让他带路,看看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带了半个月的水,牵了两峰骆驼,肯·莱文收起指南针等现代设备,只挂一根木棍跟在后面。

十天过去了,他们走了大约八百英里的路程,第十一天的早晨,他们果然又回到了比塞尔。这一次肯·莱文终于明白了,比塞尔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认识北斗星。

在一望无际的沙漠里,一个人如果凭着感觉往前走,他会走出许多大小不一的圆圈,最后的足迹十有八九是一把卷尺的形状。比塞尔村处在浩瀚的沙漠中间,方圆上千公里没有一点参照物,若不认识北斗星又没有指南针,想走出沙漠,确实是不可能的。

肯·莱文在离开比塞尔时,带了一位叫阿古特尔的青年,就是第一次和他合作的人。他告诉这位汉子,只要你白天休息,夜晚朝着北面那颗星走,就能走出沙漠。阿古特尔照着去做,三天之后果然来到了大漠的边缘。阿古特尔因此成为比塞尔的开拓者,他的铜像被竖在小城的中央。铜像的底座上刻着一行宇:新生活是从选定方向开始的。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能给人带来什么。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认为,一个人无论他现在多大年龄,他真正的人生之旅,是从设定目标的那一天开始的,以前的日子,只不过是在绕圈子而已。生命的能量,往往在你下定决心的时候,可以全部被激发出来。

决心的力量

——陈昀

在一次因为战乱而产生的逃难人潮当中,有一位身体虚弱的母亲,带着她只有三岁的小孩一起逃难。

难民潮靠着步行,缓慢地向边境移动。酷热的太阳,恶毒地在每一个难民的头上肆虐,难民们拖着蹒跚的步伐,一步一步向前走,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倒下。

那位虚弱的妈妈,终于支撑不下去了,她抱着她的小孩,找到了难民潮当中的一位神父,这位可怜的母亲,苦苦地哀求神父,帮她照顾她的小孩,因为她觉得绝对无法撑到边境。

神父看着这位可怜的母亲,由于他略懂医道,在简单地检查了这位妈妈的身体状况后,他发现她的体力尚可,便断然地拒绝了这位妈妈,神父说:“你自己的孩子,当然要由你自己负责,我无法代劳!”虚弱的母亲,听到神父这般无情的拒绝,心中不由得十分愤怒,转身抱着自己的孩子,回到难民潮的队伍当中。

一天一天过去,这一群难民终于步行到了边境,通过国际红十字会的照顾,在难民营中,每个人至少有了最起码的安身之处。这时候,神父再来探望这位身体已经恢复健康的母亲。神父看到她,欣慰地说:“还好我没有接下你托孤的任务,今天才能看到你们母子都平安——”充当智慧的神父,在最危难的时刻,让这一位可怜的母亲,激发出无穷的潜能。生命的能量,往往在你下定决心的时候,可以全部被激发出来。

希望你能了解决心的力量,在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激发出自己的生命潜能,勇敢地去面对眼前看似不容易通过的挫折。别让自卑打倒你的自信,换只手

举高你的自信

。举高你的自信——马国福

考上高中后我从乡下到城里寄宿读书,城里的学生很有钱,成绩也很好,因而我总是很自卑,上课老师提问时,城里的学生都抢着回答,我却从不抬头也几乎从不举手回答问题。我的物理基础很差,物理课上老师几乎每堂课都要提问,但很少叫坐在后排的我回答问题。

可有一次,老师问了一道我不懂的问题,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受虚荣心的支配,我也举起了手,结果老师偏偏叫我回答,我站起来后哑口无言,当众出丑,同学们哄堂大笑。

放学后我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琢磨那道题,耳朵里始终回响着同学们的哄笑声,不争气的眼泪掉了下来。物理老师进来了,他深入浅出地给我讲解了那道题,然后和蔼地说:“学习时不要不懂装懂,农村出身不是你的过错,那反而是一种资本,你不要自卑。以后我提问时遇到你懂的问题你举起左手,不懂的题你举起右手,你懂的题你甚至可以把手举得比别人高一点,我就知道该不该叫你回答。”老师的话使我深受感动。

此后的物理课上我就按老师所说的做了。期中考试结束后,老师对我说:“这段时间你举左手的次数为25次,举右手的次数10次,再加把劲,争取把举右手的次数降到5次。”细心的老师竟统计下了我举左右手的次数,我暗下决心争取不举右手。从此遇到难题我宁可不吃饭不睡觉也要把它攻克。期末考试时我考了全班第一名。老师欣慰地对我说:“你终于不举右手了。”

后来考上大学后老师来送我,他只对我说了一句话:“别让自卑打倒你的自信,换只手举高你的自信。”我终于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他让我举左手并且少举右手只是为了让我超越自己,换只手举高自己的信心,赢自己一把啊。在人生的道路上免不了遇到对手和困难,但如果不能举起左手,那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举起自己的右手”……我连他的名字和住处都不知道,我为自己的不当言行感到惭愧,这种交朋友的方式真有些不恰当。

过路客

——兰帕德

几乎每天早上从客厅望出去都可以看见他,他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他背有点驼,有一只脚似乎是拖着走的,那是一只扭歪的脚,脚侧碰触地面的部分比脚底还多。我猜他已八十来岁,仅穿着一件法兰绒衬衫。在一个下霜的早上,我看见他呼出来的热气,我想他是否感到很冷。

一天早上,我在园子里工作,看见那老人正笑着弄乱过路小孩的头发。“现在不行动,恐怕没机会了。”我决定,于是鼓起勇气去介绍自己。

他那淡蓝眼睛露出朝气,脸上再泛出微笑。这次是为了我。“我和内人来自瑞士,我们先到加拿大,再转到美国来,那是很多年前了,”他告诉我,“我们很努力地工作,直到存够钱买一个农场。我的英文说得不好,便暗中找些小孩子的读本来念,直到学会为止。”他笑着说。他望着铁丝网外面的小孩,脸色变得凝重起来。“我们没有孩子。”

那天我静思他的话,深为其孤单的声音所感动,想到他故乡所剩无几的亲友,他们不仅被地理阻隔,更是被不同的世界和时代所隔绝。“我妻子的身体不太好。”他回答说。

我想尽快给他点帮助,跟他交朋友,但这样主动着实有点冒昧,还是客气些较好。我指着自己的房子说:“欢迎您散步时,随时过来喝杯咖啡。”我提建议,由他自己作决定。

以后就没见过他,却常常想起他。他是否身体不适,以至出门不方便?是否他妻子的健康突然恶化?我连他的名字和住处都不知道,我为自己的不当言行感到惭愧,这种交朋友的方式真有些不恰当。

几个月后我又见到了他。

有一天我外出办事,在离家步行一刻钟的路上遇见他,又看到那熟悉的摇摆跛行。他走得很慢,伛背弯腰,其中一只脚扭曲得脚跟都露在鞋子外面,他那苍面的脸孔比我记忆中还要削瘦,但他的眼睛仍然闪亮。当我重新介绍自己时,他露出微笑。我才知道他名叫保罗。“我不像过去走那么远了,”他解释说,“我的妻子,我不能离开她太久,她的头脑已经不行了,”他手摸前额,作出一副受苦的表情,“她会忘记事情。”他指着街对面的一栋绿白颜色的木造房子说:“要不要进去看看我画的画?”“我正要到车库取车子,”我遗憾地说,“改天我会很乐意去参观的。”“那你今晚可以来吗?”他满怀希望地说。“噢,好的,我今晚来。”我说。

从潮湿的枞树叶散发出的味道,弥漫在寒冷的、阴郁的傍晚空气中,保罗企盼地站在窗户前面。当门打开时,他穿戴整齐地迎接我。

他的妻子瘦长而脆弱,从厨房走出来,白色的头发,卷成一个小髻放在后面。“请进,请进。”她招呼说,带着她那个时代人温文的微笑,然后伸出一只历经沧桑的柔软的手。“这位是我妻子柏德,我们结婚已有56年了。”他站直身子说。

那天晚上我参观了保罗的钢笔画,我们逐个房间观看,有的被安置在朴素的画架上,也有些放在抽屉里。他画了一些名人、风景,和别的让他感到有趣的东西,每幅画都有一个故事。

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残酷事实,就是像他那样有才华的人,在当时的时代是被忽略的,“靠这些不能谋生,”他的父亲曾告诉他,“你若是一直画下去,将来会一事无成。”

他母亲在他九岁时便过世,他还记得当时母亲发现他手拿纸笔作画时,怎样用棍子狠狠打着他的头说:“做些有用的事,不要浪费时间。”

柏德走进厨房,想找些什么招待客人。“真希望拿些饼干给您吃,可惜我不能像从前那样做菜了。”“我吃不下,刚刚才吃过晚饭。”我说。

他们的晚餐是救济中心送来的,每周三天。“我们吃不下那么多,总是留些明天才吃,除了星期一我们试着自己煮。”

他们邀我多留一会儿,我们坐下来聊,房间里充满了人性的尊严。

第二个星期一,保罗出来应门,他的眼睛看着我手中的托盘。他喜欢我去看他们,但那憔悴焦躁的神情告诉我,那时候他正生气。柏德苍白而狼狈,赶忙打点自己。“我们今天不太舒服,我的头脑有问题,记不清楚。”她双手往上一场,“我也搞不懂……大概年纪太大了吧!”

他们带我走进厨房,罐头食物撤落在炉子上面。

保罗的手一面发抖,一面指给我看他煮饭时在衬衫上弄穿的破洞。

原来的怒气,因我的拜访而止息,但伤害已造成,他把手放在额头上叹息,想要恢复平静。“有时候她就是让我生气。”他说,同时在桌子上摆放餐具,预备吃我拿来的午餐。

柏德仍然烦躁不安,想要找出她不再需要的小汤匙,我感到心痛。

老年的脆弱、易怒、挫折、限制和恐惧,那天早上已带给他俩太多难堪。有感于他们的需要,我伸手握住柏德发抖的手。“我们坐下来祷告好吗?”我说。“噢,”柏德说,“我们很需要。”

保罗在沙发旁的椅子上坐下来加入祷告。

我为他们祷告完,抬起头来。感激与纾解的表情出现在他们脸上,紧张的气氛已经消失,我拥抱两人,又因他们回赠的拥抱感到欢欣。“你对我们太好了。”保罗说,他一面走进餐厅一面说,接着替妻子拉出一张椅子。

不,我想,是神对我才是太好了。他容许我分享这一刻,这是他感动两个他十分关爱的人的时刻,我在这过程中何等蒙福。我很想做他们的朋友,而他让我心中的愿望成真。她所给我的座右铭也一直是我给班上同学的座右铭:坚持到底。

天生我材必有用

——麦克·比亚西尼

那是1963年,也就是我出生的那一年,我出生在“相当正常”的克里夫兰医院,我的双亲也“相当正常”。我很想说我是个“相当正常”的健康宝宝,准备迎接世界的挑战。

可是事实上,我出生的时候,带着多重缺陷。我的眼睛几乎长在头的两侧;鼻子的部位只有一个洞;我有一只脚是畸形的,上面只有一根脚趾,如果那还可以被称为是脚趾的话。我的右手也缺了三根手指;我的嘴唇有月颚裂,而且一直延伸到右眼附近;不幸的是,我的两条腿也长短不一。

人家告诉我,医院的医护人员认为我的问题太多,所以可能活不下来。医生甚至还拒绝让我的父母看到我,而且令人不可置信的是,他们甚至还要我的父母签下“将我献出作为科学研究”的同意书。

我的父母对我却有其他的计划,为此我真的是要感谢上帝。我属于我的父母,也属于上帝。他们爱我,也接受我原本的样子,即使他们知道前头将有遥远而艰苦的路要走。

7个月大的时候,我就开始接受一长串的手术,可是前7次的手术都被认为是失败的。外科医生好像急于一次就把所有的问题解决,而我则像个拼图一样,只能一次一片地慢慢“组合”起来。

后来几次的手术虽然较为成功,可是从外表上看,我还是很不正常。只有少数的人知道,在我准备读三年级的时候,我已经动过16次手术了。

我要读幼儿园的时候,被安排在一个特殊教育的班级,这是因为我不仅在外表缺陷,还有语言障碍。

除了被贴上“特殊教育”儿童的标签之外,其他学生,其他学生也总是因为我的外表而嘲笑我,说我是“笨蛋”、“丑八怪”、“白痴”。我走路的时候会跛脚,而且必须穿着特制的鞋子,脚上还戴着夹板。每当学校放假的时候,我几乎总是在医院里动手术,而且我也经常请假。

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有可能转出特殊教育班。我极想成为一个“正常”的小孩,我的父母为此进行许多的测试,好让我可以回到正常的班级。那一年的夏天,父母和我很努力地准备那一次的大测试,最后我终于参加测试了。

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我在校长室外面等着,我的父母则在里面看我的测验成绩。随着时间过去,隔在他们与我之间的棕色门似乎变得愈来愈大。时间过得相当慢,我很想把耳朵贴在门上,听听他们在说什么。

一个小时之后,母亲终于泪流满面地出来了。我心想,天啊,我又要读一年的特殊教育班了。

可是校长却将手放到我的肩上,然后说:“小朋友,欢迎你到三年级B班来!”妈妈则是热烈的拥抱我。

四年级的另外一个里程碑里,父母,我期待已久的“奇迹”——我被选去接受一个非常具有实验性的手术,他们要用骨头移植术来重塑我的脸。这次的手术有生命的危险,而且要持续10个小时。我成功地完成了这次手术,这是我的第18次手术,而且真正地改变了我的生命。我的鼻子终于成形了,我的嘴唇也被修正了,而且我的眼睛现在很靠近正常的位置了。

在生理方面,我面对的是生命的新章节,可是我的磨难却还没有结束。几年之后,我的母亲就得了癌症去世了,可是她却给了我健康的人生观以及永不放弃的决心。

当其他的小孩骂我的时候,她便提醒我:“别为这些话难过,你应该替这些没有家教的小孩感到可怜。”

除此之外,我的父母还教我要感恩惜福,他们说,其他人所面临的挑战可能更大。

他们所说的话对我影响重大,我的确是看到很多人面对比我还大的挑战——在医院里,或是在我当义工的地方,我看到很多智力有障碍的小孩。

十几岁的时候,我就找到了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要帮助其他人以他们所具有的条件而成为成功的人,尽管有人或许会说那是缺陷。

事实上,我的父亲曾经向我建议过:“麦克,你应该会是个很好的特殊教育老师。”我知道身为特殊教育儿童的滋味。

只是,我当时还不准备当老师,我获得了商业学士学位,而且在销售方面做得颇为成功,我花了7年的时间从事零售管理。接着我又是个成功的银行职员,当了5年的放贷主管。可是我还是觉得生命里好像少了什么。

尽管我认识了一位特殊教育老师,而且后来也跟她结婚,我还是花了12年的时间才发现从事特殊教育是上帝的旨意,而且我父亲的想法是对的。

我继续读研究生,攻读教育硕士学位,现在我和我太太在同一个学区任教。我班上的学生有着各种特殊的需要——情感上的、生理上的与心理上的。我所选择的新行业对我来说是最大的挑战。

我喜欢看到学生的笑脸,那是当他们学到新的东西、当他们说出几个字,或是当他们在残疾人士运动会上得奖的时候。

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动过29次手术了。虽然许多次的手术都让我非常痛苦,可是我却成功地完成了每一次的手术,这提醒我,上帝对我的生命有一定的计划,就如同他对其他人的生命有其他的计划一般,而每一次每个儿童都完成了我的计划。

我或许不是个“相当正常”的健康宝宝,可是我已经准备好要迎接世界的挑战——这都要感谢上帝以及像我母亲那样的人。她所给我的座右铭也一直是我给班上同学的座右铭:坚持到底。许多人都很担心米开朗基罗那雄劲有力的一挥、一戳,毕竟掉下的石头不会再重新补上。

生命不能虚度

——奥里森·马登“米开朗基罗真是个非同凡响的人物。”一位法国作家这样评论道,“他虽已年逾60,已不那么强悍,但看他在大理石上飞快地挥舞着雕刻刀,依然显得那么遒劲有力。他一刻钟完成的工作量,3个壮小伙一个小时也完成不了。他真让人佩服,碎石在他雕刻刀下飞溅,那气势、那劲头会让人以为在他一击之下整块石头都有可能粉碎。懂得雕刻的人都知道多雕刻掉哪怕是一根头发厚度的石片,都可能使整个雕刻工作前功尽弃,所以许多人都很担心米开朗基罗那雄劲有力的一挥、一戳,毕竟掉下的石头不会再重新补上。”

而米开朗基罗则对另一位非凡人物——拉斐尔赞叹不已:“他才是最值得人类歌颂的,因为他的灵魂最美丽,他以他的勤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最灿烂的辉煌。”许多人都惊叹拉斐尔何以能够创造出如此完美的作品,拉斐尔对此的回答是:“从小时候起,我就养成了对任何事物都重视的习惯。”可惜的是,这位艺术家英年早逝,38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罗马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连罗马教皇利奥十世也为拉斐尔的离世悲伤哭泣。拉斐尔给后人留下了287幅绘画作品,500多张素描。其中有些作品艺术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在那些整天懒散无事、不思进取的年轻人看来这是多么不可思议而教训深刻啊!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