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套书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文人墨客(套装5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6 07:47:17

点击下载

作者:北京尚达德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组 编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套书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文人墨客(套装5册)

一套书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文人墨客(套装5册)试读:

前言

第一章 层出不穷的小说

一、神话和寓言——小说的源头

(一)想象奇特的神话传说

黄帝战刑天的传说

夸父逐日的传说

精卫填海的传说

(二)啼笑皆非的寓言故事

二、笔记式的短篇故事

(一)笑谈人间事的志人小说

(二)光怪陆离的志怪小说

三、消闲娱乐的小说

(一)曲折离奇的故事

(二)说书人的小抄

(三)家喻户晓的连续剧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金瓶梅》

《儒林外史》

《红楼梦》

(四)速战速决的单元剧

第二章 抒情言志的诗歌

一、万千诗歌的起源

(一)温柔敦厚的《诗经》

(二)诗歌的另一个源头——《楚辞》

二、情真意切的乐府诗

(一)长篇爱情诗——《孔雀东南飞》

(二)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

三、风格各异的乱世之歌

(一)动荡江山里的曹操风骨

(二)自得其乐的隐士心声——陶渊明

(三)朴实自然的北朝民歌——《木兰诗》

四、精英云集的唐代诗坛

(一)作诗一字千金的王勃

(二)潇洒浪漫的谪仙李白

(三)闲适与悲壮并存——田园、边塞诗派

(四)刻画现实的“诗圣”杜甫

(五)个人特色强烈的韩孟、元白诗派

五、古代诗歌的余晖

(一)耐人寻味的江西诗派

(二)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陆游

(三)自成声调的元好问

(四)国仇家恨皆入诗的龚自珍

第三章 令人耳目一新的新体诗

一、可以唱的诗——词

(一)唯美的花间词派

(二)风流的南唐词派

(三)脉脉含情的婉约派

(四)大气磅礴的豪放派

二、雅俗共赏的散曲

(一)秋思之祖——马致远

(二)一粒铜豌豆——关汉卿

第四章 形散神聚的散文

一、记叙历史的散文

(一)“记言散文之祖”——《尚书》

(二)成语故事大全——《左传》

(三)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四)战国历史大观——《战国策》

(五)“二十四史”之首——《史记》

二、记叙论说观点的诸子散文

(一)记录对话再现情景的语录体——《论语》

(二)喻意真实人生的虚拟神话故事——《庄子》

(三)糖衣药丸说道理——《韩非子》

三、其他类型的散文

(一)文情并茂的奏章——诸葛亮《出师表》

(二)“见死不救”的拒绝书信——司马迁《报任安书》

(三)刻于金石昭告天下——刘禹锡《陋室铭》

(四)赠序留言勉励他人——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五)发人深省的小品文——江盈科《催科》

第五章 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赋

一、赋的兴盛

(一)辞藻华丽又感慨万千的汉赋——贾谊《吊屈原赋》

(二)汉赋四大家

(三)文笔清新的《归田赋》

二、赋的变体——文赋

(一)唐宋八大家

(二)神形兼具的文赋——欧阳修《秋声赋》

(三)情景交融又充满哲理的文赋——苏轼《赤壁赋》

结语

参考文献

返回总目录

总序

感谢“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的出版!它以历史巨人的眼光俯视古今,这对于复兴中华、古为今用是功不可没的。

本套丛书包蕴广博、涉猎天下。

首先,历史是一面宝鉴,它以独特的真实照耀古今,从而清醒地记录了人类的文明。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载,以德风化育子孙,高度认可人类文明的血缘性。以“孝亲敬贤”为核心的民俗,流成永恒的智慧清泉,润泽着后人的心田。

中华文明世代相传,骨肉亲情诞生了仁德的孝亲制度,使中国成为礼仪之邦,友善外交也在历代传承不断。今日中国“一带一路”的外交国策不也充满了我们与邻邦之间互助、友爱的仁德之善吗?

当科技文明的新潮涌来时,人人皆知上有天文,世用医道,农田城建、数据运算,何处不“工匠”?本套丛书溯本追源,力述大国工匠的初心,向今人展示中华科技成就的璀璨,弘扬科技创造,鼓舞万众创新,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早在中华文明的摇篮期就孕育了“美丽中国梦”。在先祖博弈大自然时,就出现了原始文化群体。既有夸父逐日之神,也有女娲补天之圣。古人在希望与奋斗中,唤起人类生存的能量,充满了胜利与光明。这不正是民族自信的理想之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积极精神引导着“中国模式”的当代实践,正是“美丽中国梦”的千古传薪!

自信与创新是“梦”之真魂。中国汉字、文学、书法、绘画、音乐等,也都在承前启后,以百花盛开之势,铸魂“中国梦”。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先哲们各以其经典问世,成就了中华信仰文明——儒、道、兵、法等家,后有佛教传入,皆为中华信仰及思想之根。

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纵观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感谢各位专家奉献各自的智慧,普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造福读者。感谢编委们历尽辛劳,使群英荟萃,各显其能。

本套丛书尊重历史,古为今用;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有信仰经典之正,有文韬武略之本,有科技百花之丰,有人文艺术之富,“正本丰富”可谓本套丛书的编写风格。

祝愿读者在“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中,取用所需,传播社会,在世界文明的海洋中远航,使中华芬芳香满世界。

编写说明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而丰厚的文化,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科学技术,其文明成果至今都令世人惊叹不已。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人类的出路在中国文明。”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积累的灿烂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亦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

让广大青少年在轻松愉悦的阅读中获得传统文化的滋养,以此逐渐培养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敬畏心,为未来国家的主人公们奠定创新的基石,是我们的夙愿。为了让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能有机会较为系统地了解璀璨的中华文明,感受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博大精深,我们特邀数十位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为指导,编写了这套“中华传统文化普及丛书”。

本套丛书包括《中国思想浅话》《中国汉字浅话》《中国医学浅话》《中国武术浅话》《

中国文学浅话

》《中国绘画浅话》《

中国书法浅话

》《中国建筑浅话》《中国音乐浅话》《中国民俗浅话》《中国服饰浅话》《中国茶文化浅话》《中国算学浅话》《中国天文浅话》,共十四部。每一部都深入浅出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方面,总体上每一部又都是一个基本完整的文化体系。当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广博丰富,本套丛书无法面面俱到,更因篇幅所限,亦不能将所涉及的各文化体系之点与面一一尽述。

本套丛书以全新的视角诠释经典,力图将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宝藏以浅显、轻松、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既化繁为简,寓教于乐,也传递了知识,同时还避免了枯燥乏味的说教和令人望而生畏的精深阐释。为增强本套丛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本套丛书还在正文中穿插了知识链接、延伸阅读等小栏目,尽可能给予读者更丰富的视角和看点。为更直观地展示中华文化的伟大,本套丛书精选了大量精美的图片,包括人物画像、文物照片、山川风光、复原图、故事漫画等,既是文本内容的补充,也是文本内容的延伸,图文并茂,共同凸显中华文化各个方面的历史底蕴、深厚内涵,既充分照顾了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又给读者带来了审美享受与精神熏陶。

文化是一个极广泛的概念,一直在发展充实,多元多面、错综复杂。本套丛书力求通过生动活泼的文字、精美丰富的图片、精致而富有内涵的版面设计,以及富有意蕴的水墨风格的装帧等多种要素的结合,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璀璨辉煌的诸多方面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希望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从新视角、新层面了解、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以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启迪思考,推动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复兴和创新发展。

前言

在华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中,中国古代文学像汇入文化海洋中的大河,它起源于简单的诗歌,在不断的发展演进中,文学体裁愈加丰富,出现了寓言、散文、赋、诗、词、传奇、曲、铭、小说等文体形式。

文学题材的内容也更加广泛,从上古神话传说到语录体圣人思想对话集,再到发人深省的寓言故事、记录史实的断代史、志人志怪小说,以及后来的纪传体通史、描写现实风俗的章回体小说等,文学题材在不断丰富。

各式各样体裁和题材的文学作品汇聚成中国古代文学长河的支流,而在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每一代都有其出类拔萃的文学大家,每一位文学大家又有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流传于世,正如清朝诗人赵翼所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在文学家浩如烟海的作品中,我们选取精粹,根据体裁来分类,从而使读者可以清晰地把握各文学体裁的流变以及独有魅力。“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在有限的文字中和有限的篇幅里品尝五千年文学之饕餮盛宴,你能体会到异彩纷呈的古典文学时而优雅含蓄,时而豪迈激昂,时而古灵精怪,时而淡泊高远!

那滥觞于劳动之歌的中国古代文学,如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之时的涓涓细流,在坚强不屈的流淌中包容万千支流的汇聚,成就了朝气蓬勃的文学生命之流,不断滋养着万千华夏子孙的心灵!第一章层出不穷的小说一、神话和寓言——小说的源头(一)想象奇特的神话传说黄帝战刑天的传说

传说上古时代,有一个巨人叫刑天,他是天帝炎帝的臣子。后来黄帝带领族人推翻了炎帝的统治,并把炎帝驱赶到了南方。炎帝忍气吞声,不愿和黄帝发生战争,但是刑天却忍不下这口气,誓要与黄帝一决雌雄。刑天拥有两件十分了得的武器,一件是青铜方盾,叫做“干”,一件是青铜巨斧,叫做“戚(qī)”。刑天手执干戚一路拼杀,打得黄帝的军队落花流水。而此时黄帝正与一班臣子宴饮,当他看见一个巨人挥舞着武器杀到家门口时,特别愤怒,于是抽出宝剑就与刑天搏斗了起来。

黄帝武艺高强,且久经沙场,而刑天力大无穷,勇猛无畏,两人打得难分难解,从宫门一直打到常羊山旁。但说到底姜还是老的辣,黄帝耍了个心机,卖了个破绽(zhàn),诱得刑天只攻不守,趁刑天一个不留神,黄帝一剑斩下了他的头颅。刑天的头颅滚啊滚,一直滚到了常羊山脚下,刑天的身子也就跑啊跑,一直紧追不舍寻找自己的头颅。说时迟那时快,就在刑天的头颅要滚到常羊山山谷里时,黄帝奋力一挥,一剑劈开了常羊山,就这样,刑天的头颅被埋在了常羊山山谷中。

刑天听到山被劈开又合上的声音后,心里便清楚自己的头颅被永远埋在山腹中了,但他仍不妥协,又重新站了起来,挥舞着巨斧和盾牌继续攻击,甚至把自己的双乳当做眼睛、肚脐(qí)当做嘴巴来与黄帝搏斗。黄帝看到他如此凶悍,心中升起了敬畏之情,于是命人设坛祭祀,刑天这才停止了战斗。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山海经·海外西经》

读了上面的故事,你是不是很佩服刑天不屈不挠的精神呢?就连晋代的大诗人陶渊明也很佩服他,并写下了“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诗句来赞扬他呢!但或许你会心存疑惑,刑天到底是一个神话人物,还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个英雄?其实他是一个存在于神话传说中的英雄人物。那么神话传说是什么呢?

神话传说其实是我们的祖先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幻想,因为对世间万物有太多的不了解,所以才有所幻想,但又不是凭空瞎想,一般都有些细微的事实根据。比如在我国的神话传说中,黄河的河神——河伯是一位凶巴巴的丈夫,而他的妻子洛水女神宓(mì)妃却温柔可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现实中,清澈美丽的洛水流入黄河,而黄河却喜怒无常,经常泛滥成灾,所以人们把它们看做是一对丈夫暴戾(lì)而妻子温婉的夫妻。

我国的神话传说产生得很早,在没有文字以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口耳相传把它传给后代,而有了文字以后,便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许多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我国留存上古神话传说最多的一部书叫做《山海经》。《山海经》是一部怪诞(dàn)不已的奇书,它的内容脑洞极大,简直颠覆我们的想象,其中的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夸父逐日的传说

传说远古时代,北方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在这山林深处生活着一群力大无穷的巨人,他们的首领叫做夸父。夸父高大魁梧、气概非凡,他常常带领自己的族人搏斗猛兽、抵御洪水。传说他还曾把自己捉到的凶恶黄蛇挂在耳朵上作为装饰。但是有一年天气非常炎热,火辣辣的太阳直射在大地上,山林的树木都被烤焦了,河流也干枯了。夸父族里的人因忍受不了炎热,纷纷死去。

夸父看到这样的情形,心中很难过,他仰头望着太阳,告诉族人说:“这太阳实在是太可恶了,我要捉住它,让它听我们的话。”族人听后纷纷劝阻他说:“你可千万别去啊,太阳离我们太远了,你会累死的。”还有人说:“太阳肯定会很热的,你会被渴死的。”但夸父心意已决,于是他告别族人,朝着太阳奔去。

那炙热的太阳在空中飞快地移动,夸父便在地上拼命地追赶。他一抬腿便跨过了一座山丘,一跳跃便跨过了一条河流,大地都被他有力的脚步踩得“轰隆隆”作响。夸父不停地奔跑,从不停息,眼看着快要追上太阳的时候,夸父实在是太渴了,于是便来到了黄河边,一口气就把黄河的水喝干了。但他仍然感觉到口渴,于是他又跑到渭河边,把渭河水也喝光了。喝光了两条大河水的夸父仍觉得不过瘾,于是他打算向北去,因为那边有一条纵横千里的大泽,他想或许在那里能喝个痛快。但是,夸父还没有跑到大泽,就渴死在半路上了。

夸父临死的时候,心里还牵挂着自己的族人,内心充满遗憾。在他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而他拿在手里的手杖则变成了一片桃林,这片桃林终年茂盛,还结出许多鲜嫩多汁的桃子,为来往的行人提供阴凉,缓解饥渴。天帝被夸父不怕牺牲、勇敢的精神所感动,训斥了太阳,同时还使夸父的部族所在的地区年年风调雨顺、万物兴盛。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

夸父一心为族人着想,虽然是个悲剧英雄,但他锲而不舍、勇于追求的精神仍值得我们铭记。无独有偶,在《山海经》中和他一样锲而不舍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精卫。精卫填海的传说

传说在向北200里的地方,有一座发鸠(jiū)山,山上长着许多柘(zhè)树。柘树林里有一种白嘴赤足的小鸟,这种鸟叫做“精卫”,它的叫声像是在呼喊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神农氏小女儿的化身。炎帝的小女儿叫女娃,女娃乖巧聪明,有一次她到东海游玩,不小心掉到海里淹死了,于是她的精魂便化作精卫鸟。

精卫痛恨大海夺走了自己的生命,于是便常常从发鸠山上叼来石子或树枝扔进大海,想要把大海填平。大海奔腾着,嘲笑她说:“小鸟儿,你还是放弃吧,这样根本填平不了我。”精卫盘旋着对大海说:“就算一千年、一万年,我也要把你填平,我绝不会让你继续吞噬(shì)其他生命。”说完她再次向发鸠山飞去衔石。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huì)、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xiào)。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ì)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xián)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山海经·北山经》(二)啼笑皆非的寓言故事

在神话传说流传的同时,还有一种故事形式也不遑(huáng)多让,那便是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流传开来,最初它属于民间口头创作,后来被诸子百家收录到论著中,用来阐(chǎn)明道理,比如《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揠苗助长》等,都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寓言故事。

从前有一个楚国人要出远门,但是他在乘船过江的时候不小心把剑掉到了水里。同船的人提醒他说:“你的剑掉到江里了。”这个楚国人立刻掏出小刀在船身上刻了一个记号,并对大家说:“看,我的剑是从这个地方掉下去的。”众人疑惑不解地看着那个记号,对他说:“那你还不赶快下水去找剑。”那个楚国人不慌不忙地回答:“慌什么,我有记号呢。”这时船继续前行,又有人提醒他说:“快下去找剑啊,要不然船越走越远,你的剑就找不回来了。”楚国人依旧很自信,说:“不用急,不用急,你看我的记号还在这儿呢。”

直到船行到岸边停下,那个楚国人才顺着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结果他不仅没有找到剑,还惹来了别人的讥笑。楚人刻在船上的记号只能表明剑在江中落水时的位置,记号在船上,但是落入水中的剑却不会随船行走,所以当船到岸时,船上的记号已和落水之剑相去甚远。楚国人用这样的办法来找他的剑,你说是不是太糊涂了。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

神话传说和寓言都是我们所爱听的,因为其中有新奇的人物、情节,而在故事中又蕴含着一定的哲理,给予我们启示,所以它们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仍在不断地为后世的小说创作提供灵感。所以说,把它们比作小说产生的源头,也是不为过的。二、笔记式的短篇故事(一)笑谈人间事的志人小说

三国时,魏国有个文人叫邯(hán)郸(dān)淳,他首开中国古代笔记式短篇故事的先河,并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笑话集《笑林》。《笑林》是一本专门拾掇(duō)人间小错误来嘲讽愚笨之人的笑语故事,每篇故事都短小精悍,比如下面这则故事:鲁国有个人拿着一根长竿想进城门,但是到了城门口却怎么都进不了城门。起先他把长竿竖着拿,但是城门不够高,所以进不去;后来他又把长竿横着拿,但是城门又不够宽,也进不去。那个鲁国人急得满头大汗,正无计可施之时,有一个老人走过来说:“我虽然不是圣人,但是见过的事情也不少,不如我给你出个主意,把长竿截成两段可好?”那个鲁国人一听,觉得还挺有道理的,于是便把长竿截成了两半。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邯郸淳《笑林》

读完这个故事,你觉得老人的建议是否可行呢?你能不能想到一种方法,不用截断长竿也可以入城呢?其实这个故事不仅嘲笑了那个鲁人的愚笨和不知变通,还讽刺了那个好为人师的老人,因为如果把长竿平着拿,即使不截成两半,长竿也能进城啊!

与《笑林》相似的还有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并组织门下文人共同编著了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这本书记录了汉末到南北朝时名士贵族们的轶闻趣事,主要是有关人物言行或是机智应对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真实再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朝堂和民间的风尚习俗,以及魏晋名人雅士的言论风采。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著名文学家、官员。刘义庆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子,世袭为临川王,史载其“为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著有《世说新语》《幽冥录》等书,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文人政治家。

比如《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便非常有趣味。话说东汉有个叫陈寔(shí)的人,因为做过太丘县令,所以别人都叫他陈太丘。有一次陈太丘与一个朋友相约出行,虽然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但是他很早就在门边等候朋友,可是朋友却迟迟不来。过了中午,陈太丘便决定不再等了,于是就出门了。在他走后很久,他的朋友才姗姗来迟。

陈太丘的朋友没有看到陈太丘,只看到陈太丘7岁的儿子陈元方在门口玩耍,于是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刚刚在门口等您,但是您一直没来,他就先走了。”那人一听非常生气,当着元方的面就说:“(陈太丘)真不是人啊,与人约好同行,却丢下朋友先走了。”

陈元方年纪虽然小,但是聪颖伶俐,他听到父亲的朋友竟然谩(màn)骂自己的父亲,非常生气,于是便对那人说:“您与我父亲相约在中午,到了中午您没有来,是您无信;对着朋友的儿子骂他的父亲,是您无礼。”那人听了这话很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但元方却头也不回地回家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这个故事很简短,但却把陈太丘和他的朋友以及元方三人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陈太丘为人周正、信守承诺,小元方机智伶俐、有责任感,而陈太丘的朋友虽失信无礼,但还算知错能改。(二)光怪陆离的志怪小说《笑林》和《世说新语》这类作品都是以人间错误为谈笑之资的志人小说,还有一种小说是搜罗宇宙间的奇闻异事加以记载,我们称它为志怪小说,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是小说正式诞生前两种最近似小说的笔记小说。

志怪小说受魏晋南北朝时佛教兴起和玄学之说的影响,以记叙神异鬼怪故事为主要内容,最杰出的作品莫过于干宝的《搜神记》。干宝是东晋的文学家、史学家,他曾搜集了数百篇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编写出了集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之大成的著作《搜神记》,也因此这本书被认为是中国志怪小说的鼻祖。《搜神记》中的名篇有《干将莫邪(yé)》《东海孝妇》《董永》等,这些故事为后世小说和戏剧的创作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中国最著名的悲剧之一《窦娥冤》便是取材于干宝的《东海孝妇》。《东海孝妇》的故事是说汉朝东海郡有一个十分孝顺的媳妇叫周青,虽然她的丈夫很早便死了,但她仍旧一心一意奉养婆婆。有一天,婆婆自言自语地说:“媳妇辛苦奉养我,但我现在已经老了,何必吝(lìn)惜剩下的年岁,还拖累了年轻人呢。”于是就趁儿媳不在家的时候上吊自杀了。但是婆婆有个女儿,这女儿不知原委,便把嫂嫂告到官府说:“嫂嫂不愿奉养母亲,把她吊杀了。”太守为了早日结案,对周青严刑拷打,强逼她承认是自己杀了婆婆。周青一个弱女子承受不住酷刑,便承认了被诬陷的罪名。

当时有个狱吏叫于公,他素闻周青孝顺婆婆,于是对太守说:“这妇人奉养婆婆十余年,孝顺的名声传遍四方,肯定不会杀害婆婆的。”但太守不听他的意见,于公再三争辩,太守也置若罔(wǎng)闻。周青被杀后,东海郡旱灾连连,三年竟然没下过一滴雨。这一年又来了一位新太守,于公跟新太守说:“孝妇不该死的,前任太守冤枉了她,想必咱们东海郡的灾祸就是因此才发生的。”新太守听罢,立即亲自去祭扫孝妇的坟墓,并在她的墓前立碑表彰她的孝顺。说来也怪,天上立刻下起了倾盆大雨,东海郡的旱情总算得到了缓解。

像《东海孝妇》这样的志怪故事,《搜神记》中比比皆是,它所表现出的因果轮回的思想对后世戏剧小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这些志怪故事也影响了唐代传奇《白猿传》《古镜记》等书的创作,就连清人写的《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书也都有意模仿这种志怪小说。三、消闲娱乐的小说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起来的笔记小说大都文笔简约,缺少具体的描绘,而到了隋唐以后,中国古代小说则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唐朝到清朝这一时期各种小说类型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冒出,不但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样式和内容,而且为人们的闲暇生活带来了无限乐趣。(一)曲折离奇的故事

在唐代兴起一种小说颇受大家欢迎,它有着离奇的情节和不同寻常的主人公,这种小说被后世称为“传奇”。唐传奇是文人有意识创作小说的开始,它取材广泛,既有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又有鲜有人听闻的奇闻逸事。它的故事有心理描写、人物刻画,也有完整的情节,可以说是唐代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学要素。《古镜记》是现存唐传奇中最早的一篇,它以一面镜子串连了十二个独立的故事,比如古镜降妖、古镜治病等。能表现出唐传奇最高成就的当属《南柯太守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等,这些作品在当时就具有了很高的人气。《南柯太守传》的作者是唐代的李公佐,他参加科举考试并未中举,在仕途上没有大成就,却因为一篇《南柯太守传》而留名于文学史。这个故事是说唐初有一个游侠之士叫淳于棼(fén),他家房子南边有一棵大古槐树,淳于棼经常与朋友在槐树下饮酒作乐。

有一次,淳于棼喝醉了,被朋友扶到家中休息,不一会儿就睡着了。突然淳于棼看到两个紫衣使者对他说奉槐安国国王之命邀他做客,于是他便驾着车马随使者向槐安国驶去。车马穿过一个洞穴,别有一番天地,淳于棼拜见国王后,机缘巧合竟被国王召为驸马。槐安国公主貌若天仙,淳于棼十分欢喜,两人相爱相守。后来槐安国国王任他为南柯太守。淳于棼当了20年的南柯太守,政绩突出,很受国王的宠信。就这样,淳于棼娶得娇妻,平步青云,享尽荣华富贵。直到后来公主病死了,国王对他失去了宠信,于是就命紫衣使者把他送回了故里。

淳于棼进了家门发现一起喝酒的友人竟然还在,仆人也正在打扫庭院,时间刚刚是日落西山。他非常诧异,不敢相信这竟是一场梦。于是便和友人一起到大槐树下寻找,没想到槐树下真有一处规模宏大的蚁穴,而这蚁穴的构造也与梦中城郭的排列一模一样。淳于棼刹那间顿悟,原来一生富贵名利不过是大梦一场,从此他便弃绝酒色,专心修道。后来人们便用“南柯一梦”来形容做了一场大梦、一场空欢喜。

自守郡二十载,风化广被,百姓歌谣,建功德碑,立生祠宇。王甚重之,赐食邑锡爵,位居台辅。……荣耀显赫,一时之盛,代莫比之。——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节选)(二)说书人的小抄

在我国唐宋时期,民间有许多艺人以讲故事为生,这种职业被称作“说话”,类似今天的说书。说书人的故事很长,为了防止忘记台词,他们一般会准备一个故事底本,说书的时候可以拿来看看,人们戏称这故事底本是“说书人的小抄”,其实这种小抄就是话本。

话本最初只有简单的情节和描述,但由于说话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取悦听众,艺人们匠心独运,精心完善话本,使它们变成了可以流通的读物。为了方便人们阅读,话本一般都是用白话文写成的,偶尔穿插一些诗词、俚语。随着时间的演进,话本越来越完善,其中的人物刻画、篇章结构、艺术手法等都越来越成熟,这样话本就成为了类似六朝笔记小说或唐传奇似的小说。

短的话本,情节简单,说话艺人一次便可以讲完,如《西山一窟鬼》《错斩崔宁》等,这些短话本对日后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长的故事,因为人物众多、规模宏大,成为了后世长篇章回小说的源头,比如《新编五代史平话》后来演变为《三国演义》等历史小说,《大宋宣和遗事》后来演变为《水浒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后来演变为《西游记》。

白话文与文言文相对,又被称为“语体文”,指的是用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来讲述。(三)家喻户晓的连续剧

到了明清时期,专供阅读的小说正式诞生了。小说作为一种通俗文学的样式,越来越受到广大百姓的认可和推崇。这一时期产生了诸多优秀的长篇章回小说,它们好像电视连续剧一样,一章一章地叙说故事,回环曲折,牵动人心,并且非常受欢迎,街头巷尾都在流传颂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声名远播。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和《金瓶梅》这四部长篇小说了,它们被誉为明代的“四大奇书”,分别代表着明代历史演义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的最高成就。清代成就最高的章回小说当属《红楼梦》和《儒林外史》。《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其实在《三国演义》产生以前,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的故事便已经有所流传了,但直到罗贯中依据史书《三国志》完成了这部鸿篇巨著,三国的故事才尽人皆知。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县)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因创作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而被誉为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三国演义》以描写东汉末年的战争为主,里面有惊心动魄的战争场面,有力挽狂澜的智慧谋略,还有众多艺术形象丰满的人物,如智谋超人的诸葛亮、忠勇仁义的关羽、雄才大略的曹操等。罗贯中纵横古今,把《孙子兵法》中的“三十六计”融入《三国演义》中,创作了如长坂桥之战、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等经典篇章,因而有人还把它当做一本兵书来阅读。1994-17T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特种邮票《水浒传》《水浒传》讲述的是宋徽宗宣和年间一群感于时事、有着狭义心肠的强盗的故事。北宋末年,国家动荡、政治黑暗,一群生活或官场不顺遂的好汉们被逼上梁山,他们惩凶除恶、劫富济贫,一心想着替天行道。随着不断的胜利,梁山好汉的声威也不断壮大,但就在起义最为辉煌的巅峰时刻,领导人宋江却决定接受招安,导致了起义的最终失败。它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如及时雨宋江、花和尚鲁智深、豹子头林冲,这些好汉身上都带着鲜明而深刻的时代烙印,所以这本书也是对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施耐庵(1296—1371),本名彦端,今江苏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施耐庵才华横溢,博古通今,他最初混迹于官场,35岁时辞官闭门著书,与弟子罗贯中合作,搜集整理有关梁山泊宋江等的英雄故事,写成了我国四大经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其实梁山好汉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已久,而把这些素材整合在一起的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后来他的徒弟罗贯中对这些资料进行了修订,才发展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水浒传》,该书由于是用白话文写成的,所以口语化特征非常明显。《水浒传》纪念邮票《西游记》

我想大家一定都看过《西游记》这部电视剧,它改编于明代吴承恩所写的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神魔小说《西游记》。《西游记》汇集了宋元时民间流传的唐玄奘前往印度取经的传说,主要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神通广大、猪八戒笨拙搞笑、沙僧憨厚老实,这些经典形象给我们的童年时光带来了许多欢乐,即使现在想起来,心里也还是非常开心和温暖的。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自幼聪慧,史载其“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做诗文下笔立成”,但他家境清贫,在仕途上也没有大的作为,因而终生潦倒。《西游记故事》连环画封面《金瓶梅》《金瓶梅》是明代的一部社会写实小说,它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来展开描写,并以书中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这三位女性的名字来命名,揭露了明代官场的黑暗和富家生活的荒诞。《金瓶梅》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由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虽然书中描写大胆露骨,场面极尽香艳,但它把我国古代小说的题材从历史故事、神魔传说中解放了出来,着笔于真实的市井生活,侧面反映了明末的社会状况,是当之无愧的四大奇书。

清代在明代长篇小说的基础上产生了两部声誉极高的小说,一部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另一部则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儒林外史》《儒林外史》以明代科举考试为背景,描写了一群热衷于功名的读书人,这些人在名利的诱惑下,耗尽心神,最后却过着毫无意义的日子,了此余生。吴敬梓借这些啼笑皆非的故事,讽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品。如果你有兴趣,不妨读一读《范进中举》这一节,可以从中了解到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荼(tú)毒之严重。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出身名门望族,但他却不善营生,且生性豪奢,因此不几年便把家产消耗殆尽。吴敬梓虽贫困却落拓,并且深谙民间疾苦和科举制度对士人的迫害,因而作《儒林外史》一书。

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不仅塑造了一批为科举考试而走火入魔的书生,还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我国文学史上吝啬鬼的典型,这个吝啬鬼便是严监生。严监生有万贯家财,却小气得要命。在他临终之际,家人围着他,但他却迟迟不肯断气,而是费尽力气从被单里伸出两根指头,家人均未能猜中其意图,最后他的侧室赵氏猜中他的心事,将灯里点的两茎灯草挑掉一茎,严监生这才肯断气。

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吴敬梓《儒林外史》(节选)《红楼梦》

传说在上古时代,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在不周山大战,共工氏最后败北,他心有不甘,一怒之下撞断了顶天的不周山,顿时天塌地陷,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灾难。女娲娘娘不忍心世间的百姓受苦,于是炼五色石来补天,当时补天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石头,剩下的一块顽石被女娲娘娘随手丢弃了。这块被丢弃的顽石当时已经通了灵性,所以时常因没有被用来补天而自怨自艾,后来它被天上的神瑛侍者带下凡尘,经历了一场爱情悲剧。长篇小说《石头记》便是这块顽石的历险记,后来改名为《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清代的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清代小说家。曹雪芹出身于金陵(今南京)的世家大族,从小就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在他十三四岁时,家道中落,被迫随家人迁往京城。此时的曹雪芹生活得十分窘迫,以卖字画和朋友的救济为生,晚年时有感于富贵生活如浮云,而作《红楼梦》一书。《红楼梦》以清中叶的社会现实为背景,描写了在金陵繁华之都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亡衰败。其中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为核心,塑造了一大批活灵活现的人物。比如“黛玉葬花”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个寄人篱下、形单影只的苦闷少女林黛玉;“晴雯撕扇”淋漓尽致地呈现出一个口齿伶俐、具有反抗精神的丫鬟晴雯。其中塑造最成功的还是王熙凤,她外号“凤辣子”,性格泼辣,机敏善变,但又奸诈歹毒,如“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等情节都毫无保留地揭露出她人性里阴暗狠绝的一面。此外,薛宝钗、探春、贾母、刘姥姥等人物形象塑造得也很成功,同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纪念邮票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红楼梦·好了歌》

这首诗是《红楼梦》中的经典诗歌,出现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书中作者为“疯癫落脱、麻履鹑衣”的跛足道人。曹雪芹借跛足道人之口来表现对现实的不满和愤懑,同时也寄托了自己想超脱现实的理想。(四)速战速决的单元剧

不同于《三国演义》《红楼梦》这种有着上百回章节的长篇白话小说,在明清还有一种更像是“单元剧”的短篇白话小说流传。这种小说取材广泛,内容包罗万象,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以“三言”“二拍”最具代表性。“三言”指的是明代文人冯梦龙所著的三本短篇白话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这些小说取材于宋元时流行的短篇话本,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等。“二拍”则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它们是明代文人凌濛初受“三言”启发而创作的两部短篇白话小说集子,内容大多取材于市井生活,比较贴近社会,但也不乏神奇怪异的故事。代表名篇有《转运汉遇巧洞庭红》《韩侍郎婢作夫人》等。《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三言”“二拍”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的剧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深受压迫却坚贞不屈的女子形象——杜十娘。杜十娘是京师名妓,她为赎身从良,追求真爱,把自己终生的幸福托付给了太学生李甲。她与鸨(bǎo)母斗智斗勇,终于让鸨母答应三百金便可赎身。但此时的李甲却已囊(náng)中羞涩,即使借遍友人也没有得到半分资助。不得已之下,十娘从自己的私房钱中拿出一百五十金给李甲,而李甲此时也得到了贵人的相助,于是两人终于顺利脱身。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明代文学家、戏曲家。他对小说、戏曲、民歌等通俗文学进行了创作、搜集、整理和编辑,代表作有“三言”、《东周列国志》等,为我国文学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凌濛初(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明代文学家、小说家和雕版印书家,代表作有“二拍”。

但就在十娘与李甲乘船归家途中,却遇到了觊(jì)觎(yú)十娘美色的盐商孙富。孙富巧言令色,说服李甲以千金的价钱把十娘卖给他,而李甲因为害怕自己携妓回家会遭到家族的反对,便答应了孙富。杜十娘知道此事后,才知道原来自己痴心错付。她万念俱灰,当着众人的面把自己随身携带的描金文具打开,里面竟然是数不胜数的珠宝美玉,总价值绝不低于万金。就在众人纷纷投注艳羡目光之时,十娘毫不犹豫地把它们一一抛入江中,然后怒斥李甲的负心薄幸和孙富的奸诈阴险,说完纵身一跃跳入江中,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爱情和尊严。第二章抒情言志的诗歌一、万千诗歌的起源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它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虽然它的语言精练,但却拥有丰富的内容和真挚的情感。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说人类有了语言,便产生了诗歌。但因为文字的产生晚于语言,所以我们并没有诗歌产生之初的形态,历史文献上也没有详细的记载。现在我们可以追溯到的最早的诗歌便源于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是后世万千诗歌的起源。(一)温柔敦厚的《诗经》《诗经》是三千年到两千五百年前流传的古代诗歌的汇编,一共有305篇。传说西周宣王时期有一位博学多才的太师,他的名字叫做尹吉甫。尹吉甫能文能武,曾南征北战为周朝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每次班师回朝都会带回一些各地不同的歌谣,交由宫廷的乐官修改编曲,演唱给天子听。这些不同地方的歌谣往往能够深刻地反映民间现状,因而天子就把这些歌谣当做实施政治举措的参考,而尹吉甫也因此被誉为“中华诗祖”。尹吉甫塑像

除了尹吉甫之外,周代还设有专门的采诗官,就是专门来采集诗歌的官员。每年农历正月,他们便深入民间搜集歌谣。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这五百年的时间里就有三千多首歌谣流传,后由于战乱纷争及人为删减,最后只剩下了三百多首歌谣。《诗经》最初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必读的几种书(《诗》《尚书》《礼》《易》《春秋》即“五经”)正式列为经典,《诗》才被称为《诗经》。《诗经》里的诗是根据音乐和地域来分类的,有“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周南、召南、卫风等十五国风。《诗经·国风》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其中有大量诗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百姓们的生活境况。如《魏风·伐檀(tán)》里百姓们大胆提问:“不稼不穑(sè),胡取禾三百廛(chán)兮?不狩不猎,胡瞻(zhān)尔庭有县(xuán)貆(huán)兮?”这是对不劳而获的奴隶主们的批判。再如在《魏风·硕鼠》里,百姓们把剥削的统治者比喻为硕鼠,揭露了他们贪得无厌、奸诈狡猾的丑陋嘴脸。(奴隶主们)不播种也不收割,为什么有三百捆禾谷往家里搬?(奴隶主们)不冬天狩猎也不夜晚捕猎,为什么你的庭院里悬挂着猪獾?

注:县,古悬字。

此外,《诗经·国风》中更多的是抒写男女感情的作品,其中杰出代表有《周南·关雎(jū)》《秦风·蒹(jiān)葭(jiā)》等。这些作品中表现的爱情单纯而热烈,有为见心爱女子辗(zhǎn)转难眠的男子,有渴望见到情郎但怕别人嘲笑的少女,还有决心生死相随的夫妻……他们对爱情勇敢执着,哪怕阻隔重重,艰险重重,都矢志不渝,这种精神穿越时空,哪怕现在我们读起来也是万分动容。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shǔ)!三岁贯女(rǔ),莫我肯顾。逝将去女(rǔ),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yuán)得我所。——《诗经·硕鼠》(节选)

注:“女”同“汝”,你。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偷吃我的黍。多年一直侍奉你,你却从不顾怜我。我发誓要离开你,去那安逸的乐土。乐土乐土真安逸,是我理想栖身处。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蒹葭》(节选)

河边芦苇青苍苍,深秋露水结成霜。我的意中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逆着水流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顺着水流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雅”是周天子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贵族创作的,“小雅”中有部分民间歌谣。“雅”中的作品大部分是西周时期的,内容丰富,比如有体现周王朝起源发展的《大雅·正民》;有讽刺君主昏庸的《大雅·桑柔》;有反映劳动人民心声的《小雅·何草不黄》。

其中《小雅·采薇》堪称千古名作,至今读来仍令人唏嘘不已。这首诗以一位老兵口吻来描述,老兵因为戍守边关很久都没回过家了,等到战争结束他终于回到家时,却发现家乡已经变了,不再是想象中的样子了,所以他苦闷地吟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个老兵在哀叹:回想起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春光正好。现在我打仗回来却已严冬,大雪纷纷。道路泥泞难行,我又累又饿又渴。一肚子的感伤难过,却没有人能够了解。这首诗既是写景记实,又是伤感抒怀,作者借此委婉曲折地道出反战思想,含蓄委婉,让人心受触动。《诗经》的“颂”部分是周王室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因是祀神和祭祖所作的诗歌,它所体现出的情感虔诚真挚,且反映出了古代大量的民俗信息和当时祭祀仪式的细节。《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它真实再现了数千年前先民们的生活状态,有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礼记·经解》说:“温柔敦厚,《诗》教也。”《诗经》三百篇,皆是真情流露之作,毫无虚假。虽有揭露和批判,但它对社会矛盾的表现却温情委婉,并不暴戾愤懑,所以我们说读《诗经》可以和善性情,引导我们去做一个平和善良的人。(二)诗歌的另一个源头——《楚辞》

在春秋时代的楚国,有一位对国家忠心耿耿的大臣,他的名字叫做屈原。在政事上,他非常有远见,提倡要任用贤臣,用法律管理国家,但是与他同朝的大臣们不能理解这种想法,他们认为屈原的主张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让自己失去了特权。于是他们便联合起来向楚王说屈原的坏话,三人成虎,渐渐地楚王便疏远了屈原,后来还把他放逐到很远的地方。

被放逐的屈原仍然心系国事,时时刻刻都惦记着楚国。当得知楚国被秦国攻破后,屈原痛心疾首,却又清楚地知道自己力量微薄,根本挽救不了国家,心灰意冷之下便投了汨(mì)罗江,以死殉国。当地的百姓怕鱼儿咬坏了屈原的身体,便向河里投粽子喂鱼,这也是传说里端午节裹粽子的由来。明·陈洪绶《屈子行吟图》

屈原不仅是一位忧国忧民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学富五车的文学家。屈原生前创作了一种“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的新体诗,叫做“楚辞”。汉代时刘向整理古籍,把屈原、宋玉等人的这类作品编辑成书,命名为《楚辞》。《楚辞》是中国诗歌的另一个源头。

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楚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西汉经学家、

目录

学家、文学家,他主要的贡献便是整理编纂先秦古籍。其代表著作有《新序》《说苑》《列女传》《别录》等。

宋玉(约公元前298—约公元前222),又名子渊,战国时期鄢(今湖北宜城)人,是楚国著名的辞赋家,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男”之一。宋玉好辞赋,代表作有《九辩》《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传世。《对楚王问》是宋玉面对别人的诋毁所作的一篇自我辩解的赋文。

现实主义文学:侧重如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注重写实。

浪漫主义文学:以现实为基础,抒发对理想世界的追求。《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同时也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因而屈原不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也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楚辞》里大部分都是屈原的作品,如《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他的作品也都是后人模仿屈原作品所作。元·张渥《九歌图·东皇太一》

屈原的《离骚》至今仍为世人传唱,他在诗中表现出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对自己为政失败原因的探究,有反思,有苦闷,也有高昂的斗志,充分显示出屈原鲜明的性格特征。就像他说的:“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我自身已经有了很多良好的素质,但是我还要不断加强自己的修养。)“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唉,想到草木不断凋零飘落,不禁担忧等我老了还能不能为国效力。)“乘骐(qí)骥(jì)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我在前面给你们指引道路。)

与《诗经》着眼于现实、质朴的风格相比,《楚辞》的内容更注重个人感情的抒发,以表达诗人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楚辞》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它们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创作的基调,对后世诗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gǔ)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楚辞·渔父》(节选)

屈原被放逐后,在水边边走边唱,他形容枯槁,满面愁容。一个渔夫问他怎会落到如此地步,屈原回答说:“世人皆是污浊的,只有我一人是清醒的;世人都醉了,只有我一人是清醒的。所以我才被放逐!”但那渔夫却说:“通达事理的人是不拘泥于时势的,而是能随着世道变化而变化。(既然)世上的人都污浊,您为什么不能随波逐流呢?(既然)众人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点酒糟和薄酒让自己醉呢?为什么您偏要保持美玉般的才德,使自己落得被放逐的下场呢?”二、情真意切的乐府诗(一)长篇爱情诗——《孔雀东南飞》“乐府”本是指国家掌管音乐的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一机构在秦代就已经设置了,魏晋南北朝以后逐渐由机构的名称转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汉代流传下来的乐府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其中有表现至死不渝爱情的《上邪(yé)》,有表现江南采莲时热闹欢快场面的《江南》,还有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的《十五从军行》。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爱情诗《孔雀东南飞》。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汉乐府·江南》

江南又到了适合采莲的季节了,池塘里的莲叶重重叠叠。而在这些茂密的莲叶下,还有许多鱼儿正在嬉戏,它们一会儿在这,一会儿在那,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西边、南边还是在北边。《孔雀东南飞》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后人将它与南北朝时的《木兰诗》并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取材于现实中的一桩婚姻悲剧,主要讲述的是庐江小官焦仲卿与妻子刘兰芝的故事。

焦仲卿和刘兰芝本来是一对和睦的夫妻,刘兰芝17岁时便嫁给了焦仲卿,她每天勤勤恳恳,尽心尽力服侍姑婆。但焦仲卿的母亲却百般刁难自己的儿媳,让她不分昼夜地织布。刘兰芝不堪忍受,写了一封信给焦仲卿,诉说苦楚。焦仲卿马不停蹄地告假回家为妻子求情,却不想焦母让他休妻另娶。焦仲卿不愿,所以长跪不起,母亲勃然大怒,始终不肯消气。因为还要回郡府任职,焦仲卿只得劝刘兰芝暂时先回自己的娘家,等母亲消气了,再去接她回来。刘兰芝虽然知道这样回娘家和被休弃了一样,但因为焦仲卿再三保证会接她回来,所以最后还是忍痛含泪回了娘家。

回到娘家之后,县令、太守相继派媒人来为自家儿子求亲,刘兰芝婉言拒绝了。但刘兰芝的兄长却恼怒不已,强逼着刘兰芝改嫁。刘兰芝反抗不得,只得答应兄长,三天后嫁给太守之子。焦仲卿听说这件事后,决定立马回家与刘兰芝相见。刘兰芝一一诉说原委,焦仲卿也痛苦不已,两人相约黄泉下相见。出嫁当天,刘兰芝为了守护爱情投水自尽,焦仲卿知道爱妻已逝,徘徊树下,自缢殉情。《孔雀东南飞》叙事流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罢让人唏嘘不已,它有力地控诉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残害,因而在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赞誉。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孔雀东南飞》(节选)(二)五言之冠冕——《古诗十九首》

秦汉时期的汉乐府是我国叙事诗成熟的标志,它以五字一句的五言为主,同时还夹杂着三言或七言。而在它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五言古诗,则是一种新兴的诗体,它的出现是文人参与古诗创作并繁荣的转折点。

东汉文学家班固是最早创作五言古诗的诗人,他的《咏史》朴实无华,是最早的完整五言诗,不过能代表五言古诗最高成就的是《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姓名失传,创作时代无法确定,因此被称作“古诗”。《古诗十九首》非一人一时而作,它所取得的成就为后世诗人高度推崇。《诗品》的作者钟嵘(róng)甚至赞誉这些诗作是“一字千金”,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xié)在《文心雕龙·明诗》中也赞誉它为“五言之冠冕(miǎn)”。

刘勰(约465—约532),文学评论家,《文心雕龙》是他历时五年完成的文学理论著作。在《文心雕龙》里,刘勰把文学体裁分为三十三类,并详尽论述了各种文学体裁的流派、创作技巧,以及评鉴的方法,以期建立客观、完整的文学批评体系。《古诗十九首》里的作品大都用首句作为标题,它的内容多反映游子在外漂泊打拼,虽然奋力拼搏想要出人头地,但总是不能成功,甚至是穷困潦倒,一无所成。其中有一篇古诗《行行重行行》独树一帜,以一位女子的口吻写成。妻子对丈夫说你这样不停不歇地奔走,我只能与你活生生地离别。我们之间相距万里,就像我在天这头,你在天那头。路途艰辛又遥远,要见面都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从北边来的马还知道依恋北风,从南边飞来的鸟筑巢都是在朝南的枝头,何况是人呢?我们分别的时间太久了,因为思念人越来越消瘦,衣服也变得越来越宽大。浮云遮住了太阳,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不想回家。我因为想你都变老了,这一年又快到年关了,我还有许多心里话想说,可是就不说了吧,希望你多多保重,不要忍饥受寒。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皆是乱世离愁之作,它的语言虽然浅显,但一字一泪,生动细腻地勾勒出了东汉末年百姓们的悲状。这些诗作的作者不为功名利禄,只为抒发自己的离恨乡愁,读来让人不禁愁肠百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