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规律问题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5 15:44:43

点击下载

作者:高建设,陈东晓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规律问题研究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规律问题研究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通过对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关键个案的研究和统计分析,对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的成长规律进行了探索,并总结、归纳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规律的“钻石模型”——具体可以描述为“一个目标、两者结合、三种推力、七大要素”。

全书共分5章,分别阐述此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企业家成长规律理论综述: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规律探析;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队伍现状与存在问题;政策建议。书后附有林左鸣、宁高宁个案研究示例。

本书所述课题研究成果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2013年度全国组织工作重点课题调研成果一等奖。本书可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为中国企业家队伍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和支持,适合对企业管理领域感兴趣的人士参阅。序

心怀使命者,愿登高望远,探悉未来;诚事业者,常立潮头,波向前。企业家就是这样身怀使命之人。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大力支持与培养下,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幅提升,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然而,对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规律的研究却不多,为打造优秀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队伍、进一步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巩固党和国家执政基础,研究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规律已十分必要。

本书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的成长规律进行了探索。特别是通过对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的关键个案进行研究和统计分析,总结归纳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规律的“钻石模型”,其具体可以描述为“一个目标、两者结合、三种推力、七大要素”。一个目标是指“强企富民、产业报国”。两者结合是指现代企业家和国家干部的结合。三种推力是指个人推动力、社会推动力和组织推动力,其中个人推动力和社会推动力为一般企业家共有特性。个人推动力指个人有成长为企业家的强烈冲动,并为之付出行动的实践过程;社会推动力指社会为个人成长为企业家提供了宽容的社会环境,使之能够脱颖而出;组织推动力是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区别于一般企业家的成长模式,主要表现在成长动力、成长路径和成长机制方面。七大要素是指影响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的七个核心要素,即企业家精神、能力素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成长机制、成长动力、成长路径。

本书认为,促进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的成长需要从三方面努力:第一方面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新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的体制制度,进一步简政放权,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国有企业的分层分类个性化管理;第二方面是建立健全领导人员管理机制,创新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的培养模式,包括创新选拔办法、拓展培养思路、完善激励机制、强化监督机制等;第三方面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优化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宣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典型。第1章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

企业家是企业获取竞争力的重要力量和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强[1]大推动者,被誉为“经济增长的国王”。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肯尼斯·阿罗(Kenneth Arrow)指出:“市场经济培育了企业家,企业家构建了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企业家[2]经济。一个不重视企业家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国有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幅提升,先后出现了一批以林左鸣、宁高宁、张瑞敏等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家,他们在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总体而言,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仍然缺少一批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对于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队伍建设问题,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目标,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队伍形成并走向壮大的伟大历史篇章。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实施“重大人才工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要打造一支优秀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队伍。在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党的十八大指出“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

[3]度”,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中共中央组织部于2012年专门组织了关于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队伍建设问题的专题研讨,并于2013年组织开展了专项课题研究。因此,研究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的成长规律,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巩固党和国家的执政基础,继续做强做优我国国有企业,建设一支优秀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队伍,把握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过程中选拔、培养、考评、激励、监督等问题,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和国有企业领导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大幅提升,出现了一批以林左鸣、宁高宁、张瑞敏等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家。

为避免概念混淆和保持行文上的一致性,本书一律用“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指代我国国有企业家或中国国有企业家等概念。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就是要打造一支优秀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队伍。二、研究意义(一)研究并把握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规律,是巩固党和国家执政基础的需要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脊梁和我党执政的重要经济基础,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积极的力量之一,能够有效发挥宏观经济控制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今天的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资产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企业家强则企业兴,企业兴则国家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不仅肩负着经济责任,而且肩负着重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做强做优以中管企业为代表的国有企业,有利于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与国防安全和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对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这种情况下,打造一支适应新形势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队伍,对巩固党和国家的执政基础,保证中国社会主义特色非常重要。企业家强则企业兴,企业兴则国家旺。(二)研究并把握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规律,是国有企业做强做优的迫切需要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企业家作为企业的“火车头”,在生产、经营、决策等各个环节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外无数企业竞争发展的实践充分证明:“先有领导力,后有竞争力。”在同样的外部条件下,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和胜任能力,决定了企业的成长发展、目标实现程度以及市场控制能力。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础。近年来,我国虽然有不少国有企业进入了世界500强,但只是说明企业规模大了、营业收入多了,但企业发展的质量、国际竞争力还与世界一流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据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的报告,2012年全球100家最具创新力企业,美国47家、欧洲21家、日本8家,而我国仅有7家;在全球品牌价值评估机构Interbrand发布的2011年全球最佳品牌100强中,美国63个、德国9个、日本7个、法国5个,我国无一入围。在百度排名的世界100位著名企业家当中,我国无一人上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央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要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因此,国务院国资委将“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作为中央企业“十二五”改革发展目标。为实现该目标,必须在尊重企业家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加快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培养步伐,推动国有企业做优做强。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央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要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三)研究并把握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规律,是打造优秀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队伍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过30余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次于美国,排名世界第二;中国大陆上榜财富世界500强的企业数量实现了连续9年增加,共有73家公司上榜,上榜公司数量也位列世界第二。虽然我国现在已有数量不少的世界知名企业,但却鲜有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影响力的优秀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企业家的质量和数量已成为制约我国国有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因此,加强对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规律的研究十分必要。任何事物都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对于优秀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的培养也是一样。3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群体的规模越来越大,并在其中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逐渐具备了对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规律问题进行研究的条件。通过对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的成长规律开展研究分析,了解能力素质、成长动力等内在条件和社会文化、制度政策等外部环境对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的影响,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更好、更快地打造一支优秀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队伍,增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人力资本的核心竞争力。

通过对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的成长规律开展研究分析,了解能力素质、成长动力等内在条件和社会文化、制度政策等外部环境对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的影响,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的成长营造良好氛围,更好、更快地打造一支优秀的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队伍。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关键个案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文献研究主要是对企业家理论和企业家成长规律的有关文献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的独特性。关键个案研究是针对12个关键个案进行分析,开展对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规律的定性研究。统计分析主要是对116家央企的847名高管进行统计分析,开展对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规律的定量研究。

在研究过程中,主要坚持了以下3个原则:(1)坚持历史过程分析:把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的成长规律置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来探讨,充分考量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对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提出的新要求。(2)坚持系统辩证分析:把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规律视为一个系统,辩证考量个人、组织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对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的影响。(3)坚持理论实践分析:把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的成长规律置于理论性和实证性的视野下进行研究,充分考量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图1-1 本课题的研究框架

本书主要由5章组成:第1章主要探讨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对研究方法做出说明;第2章主要是理论综述,对企业家理论、企业家成长一般规律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的特征;第3章利用个案研究和统计分析,开展对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规律的定性和定量研究,通过对一批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的成长规律进行分析,推导出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成长的三种推动力和“钻石模型”;第4章分析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家队伍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第5章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基本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第2章企业家成长规律理论综述一、企业家理论综述(一)企业家理论1.古典经济学时期的企业家理论“企业家”(entrepreneur)一词源于法语entreprendre,最早出现于16世纪的法语文献中,其含义为“冒险家”。对企业家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创立古典经济学完整体系以前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企业家的含义虽然不十分明确,但也有着较为稳定的固定含义,即企业家是同风险相联系的,企业家与资本家之间的区别仅在于承担风险内容上的差异。最早论述企业家这一概念的是18世纪的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4](Richard Cantillon)。他在1755年出版的《商业性质概论》中指出,“企业家”就是在市场中充分利用未被他人认识的获利机会并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企业家的职能是冒着风险从事市场交换,即在某一既定价格下买进商品,在另一不确定的价格下卖出商品。企业家所获得的是不确定收益。“‘企业家’就是在市场中充分利用未被他人认识的获利机会并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理查德·坎蒂隆

重农学派的领袖人物弗朗斯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眼中的企业家是以农民的形式出现的。他在1758年出版的《经济表》一书中认为,企业家是大规模农场的经营者,在别人的土地上从事自己的事[5]业,是一项事业的实施者。1766年,法国经济学家雅克·杜尔哥(Jacques Turgot)发表了《关于财富的形成和分配的考察》,将资本所有者作为经济中的一个独立的职能,认为企业家是企业的独立组织[6]者和管理者。“企业家是企业的独立组织者和管理者。”——雅克·杜尔哥赋予企业家突出重要性的是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让·萨伊(Jean [7]Say)。他在1803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概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中认为,企业家是冒险家,是把土地、劳动、资本这三个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的第四个生产要素,他承担着可能破产的风险。企业家“将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生产力和产出较高的领域”。萨伊把企业家与所有权分离开来,并将提高生产力和产出的职责赋予了企业家。“企业家是冒险家,是把土地、劳动、资本这三个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的第四个生产要素,他承担着可能破产的风险。”——让·萨伊2.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企业家理论

新古典经济学奠基人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将企业家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提出并进行研究。1890年,马歇尔在其著名的《经济学原理》中系统论述了企业家[8]的作用。他认为,企业家的作用是把生产要素在企业内组合成商品并将商品以合适的渠道送达消费者手中,企业家是生产要素卖方与产品买方之间的中间人。同时,企业家为了追求成本最小化,必然是运用新技术、采用新形式的创新者。马歇尔还从对企业家活动的分析中,引导出企业家的另一个重要职能:风险承担者。马歇尔说,企业是以扩大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为目的,企业家在为财货和服务把关定向并使之组织化的过程,也就是从购进、投入商品到产出、实现价值、成功销售商品的过程,承担着各种形式、各种来源的风险,从而增加了风险负担。“企业家是生产要素卖方与产品买方之间的中间人,是运用新技术、采用新形式的创新者。”——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对企业家研究最有影响力,他发展了马歇尔的理论。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企业家就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也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9]的创新者。熊彼特将企业家视为创新的主体,其作用在于创造性地破坏市场的均衡(他称之为“创造性破坏”)。他认为,动态失衡是健康经济的“常态”,而企业家正是这一创新过程的组织者和始作俑者。通过创造性地打破市场均衡,才会出现企业家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熊彼特归纳了实现经济要素新组合(也就是创新)的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某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这种方法是在经验上尚未通过鉴定的;(3)开辟一个新市场;(4)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一种新的产业组织。熊彼特所谓的企业家,事实上是一种社会机制的人格化表述。简言之,创新是判断企业家的唯一标准。“企业家就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也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的创新者。”——约瑟夫·熊彼特3.新制度经济学以来的企业家理论

1937年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发表了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不仅奠定了现代企业理论的基础,也成为企业家理论探讨上的[10]重要里程碑。他所开创的契约理论,不仅成为现代企业理论的主流,也奠定了企业家问题在理论上进行研究的基础,为企业家理论和现实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North)认为,企业家是推动社会制度变迁的主角。他将广义企业家引入到制度变迁模型中,他认为,广义企业家存在于个人、团体和政府三个层次上;稀缺条件下的竞争导致企业家和组织加紧学习以求得生存,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潜在利润,创[11]新现有制度。罗纳德·科斯开创的契约理论,奠定了企业家问题在理论上进行研究的基础,为企业家理论和现实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阿门·阿尔钦(Armen Alchian)和哈罗德·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在1972年发表的《生产成本和经济组织》中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每个成员的边际贡献不可能精确地分离与预测,为了克服由此而产生的“搭便车”问题,就必须让部分成员专[12]门从事监督其他成员的工作。为了保证其监督的积极性,企业家在此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继承并发展了熊彼特的观点。他在1984年出版的《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详细探讨了企业家精[13]神与创新原理。在德鲁克看来,任何有勇气面对决策的人,都能够通过学习成为一名企业家,并表现出企业家精神。在德鲁克眼中,“企业家”的本质就是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创新。而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就是通过改变产品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所以,仅仅创办企业是不够的。一个人开了一家餐馆,虽然他冒了一些风险,也不能算是企业家,因为他既没有创造出一种新的满足,也没有创造出新的消费诉求。但同样在餐饮业,麦当劳的创始人克罗克却是杰出的企业家,因为他让汉堡包这一在西方很普遍的产品通过连锁的方式进行标准化生产,大大提高了资源的产出,增加了新的消费需求,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企业家’的本质就是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创新。”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家的一些本质特征:冒险、创新。因此,本课题组认为,企业家是担负着对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二)企业家精神

长期以来,企业家的概念通常是从商业、管理及个人特征等方面进行定义。进入20世纪后,企业家定义拓展到了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的领域。企业家精神,即企业家所体现出的具有其职业特点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越来越受到重视。根据埃森哲公司统计,79%的企业领导认为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的成功非常重要。全球最大科技顾问公司Accenture的研究报告也指出,在全球高级主管心目中,企业家精神是组织健康长寿的基因企业家精神是区分企业家与一般的企业管理者(职业经理人)最大的不同(见表2-1)。表2-1 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的不同

国内外管理学家、经济学家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家精神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熊彼特提出,企业家的创新行为是商业周期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并把成功欲、首创性、冒险、精明与敏锐以及强烈的事业心[9]视为企业家精神的实质。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莱兰(David McClelland)对企业家特质进行了大量研究。他和他的同事经过实验提出,人们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基本的动机和激励需要。他们把这三种需要分为:对权力的需要、对归属的需要和对成就[14]的需要。墨顿·米勒(Merton Miller)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特征是冒险、创新、自治、预见性和竞争性进攻,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组织建立企业与经营管理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是企业重要而特殊[15][13]的无形生产要素。德鲁克把企业家精神界定为社会创新精神。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认为,企业家应该具备进取、创新、契约、诚[16]信、敬业、奉献、民族等七种精神。在2007年云南的弥勒论坛上,国内学者与中国企业家就企业家精神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经济学家樊纲认为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精神就是冒险加理智。万科董事长王石认为企业家与其他人的不同点是偏执,而且还要盈利。云南省原省长徐荣凯则认为企业家首先要有对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精神。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本课题组认为企业家应该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精神:(1) 创新精神:创新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体现为一个成熟的企业家能够发现一般人所无法发现的机会,能够运用一般人所不能运用的资源,能够找到一般人所无法想象的办法,包括引入新的产品、实行新的管理模式、采用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等手段。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体现为一个成熟的企业家能够发现一般人所无法发现的机会,能够运用一般人所不能运用的资源,能够找到一般人所无法想象的办法。(2)敬业精神:敬业是企业家的天职所在。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写道:“这种需要人们不停地工作的事业,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这是唯一可能的动[17]机。”企业家面对自己的事业会有一种入迷和执着的心态。达到了这种心态的企业家,往往会把自己的生命融入自己的事业中去,这种心态所形成的敬业精神超越于献身精神之上。“这种需要人们不停地工作的事业,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事实上,这是唯一可能的动机。”——马克斯·韦伯(3)进取精神:进取精神是企业家的不竭动力。企业家都富于进取精神,拥有向上的、立志有所作为的精神状态,成绩面前永不满足,挫折面前百折不饶,始终做到努力拼搏,不断前进;企业家的进取精神还体现在不断克服因循守旧,不断追求新的目标,做到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情。(4)契约精神:契约精神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之一。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不但要在自己的企业组织内通过弘扬契约精神,订立规章制度,创造公平的环境氛围,还要努力为构建公平的社会商业制度而[16]奋斗。企业家的契约精神,就是通过制度创新并严守公平的精神。当然,一种良好的社会制度不仅会保障企业家合法、合规经营,还为创造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奠定制度基础。(三)企业家能力

企业家不但要在自己的企业组织内弘扬契约精神,还要努力为构建公平的社会商业制度而奋斗。

企业家能力是指企业家解决各种问题的本领,是企业家素质的外在表现。国外学者早在18世纪就开始了对企业家能力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家能力进行了广泛的探讨。马歇尔认为企业家的能力应该为“利用资本的经营能力”,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预测生产和消费趋势的能力,而且要提供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发现能改进旧产品的生产方法;二是领导才能和说服能力;三是统驭能力,能够建[8]立并维持秩序。熊彼特在强调企业家的创新能力的同时,还指出企业家必须具备说服他人和感染他人的能力,必须具备足够的体力和魄[9]力。奥地利学派的伊斯雷尔·柯兹纳(Israel Kirzner)从发现市场机会的角度强调了企业家必须具备洞察力,在其著作《竞争与企业家精神》中将企业家定义为:“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能够敏锐地发现[18]市场获利机会,具有洞察力的人”。美国经济学家富兰克·奈特[19](Frank Knight)则从应对不确定性的角度论述企业家的能力。他指出,企业家要承担不确定性,必须具有对固定合同收入的保证能力,这一能力又具体包括以下三种能力:一是洞察他人能力的能力,以此能力建立起相应的组织;二是让别人相信自己能力的能力;三是处理不确定性的能力,即凭借优良的预见和判断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在英国经济学家伊迪丝·彭罗斯(Edith Penrose)看来,企业家的资质应该包括创见、取得信任的说服力、野心、冷静的判断力、预见、发[20]现机会的能力等。我国学者对企业家能力的研究也较为深入。有研究人员统计发现,1994—2002年关于企业家能力的47篇论文共提到企业家不同的80种能力,对论文中所提到的企业家能力的频数统计发现,最多的是创新、决策、预见判断、应变等能力,但难以形成[21]一致性的意见。

企业家是“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获利机会,具有洞察力的人”。——伊斯雷尔·柯兹纳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本课题组认为企业家应该具备以下几种基本能力。1.战略能力

企业家的战略能力是指根据企业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确定经营目标、经营边界,并及时做出战略反应的综合能力。企业家的战略能力有助于规避经营风险,在技术变化、市场变化及收益不确定情况下,企业的竞争优势将更多地取决于企业家基于组织特定资源应对竞争环境变化的快速战略应变能力。战略应变能力越强,企业生存成长能力越强。企业家的战略能力有助于规避经营风险,战略应变能力越强,企业生存成长能力越强。2.决断能力企业经营面临着高度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的存在影响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和各方当事人的收益预期。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中曾经深刻地指出:“伴随着不确定性的存在而行事,行动的实际执行在现实意义上变成生活的次要[19]部分了,而首要的问题和职能是决定做什么和怎样去做。”由此,不确定性问题就转化为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决策问题。企业家面对不确定性要能够正确判断其中的风险和机会,评估风险是否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谨慎地思考之后做出决策。“伴随着不确定性的存在而行事,行动的实际执行在现实意义上变成生活的次要部分了,而首要的问题和职能是决定做什么和怎样去做。”——奈特3.机会识别能力

机会识别能力是指企业家能够从市场中敏锐地发掘可盈利的潜在价值的能力。柯兹纳视企业家为“经纪人”,他们不但能感觉到机会而且能够捕捉到机会,并创造利润。他认为,企业家通过对环境的深刻了解,预测分析市场形势,在此基础上认识和把握机会,企业家的机会识别和利润追逐过程导致了[18]社会的进步。识别和选择机会是企业家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一般来说,机会识别应包括三个过程:感知出市场需要或未充分利用的资源,识别或发现市场需要与专用资源之间的匹配性,创造出市场需要[22]和专用资源之间的新匹配。“企业家的机会识别和利润追逐过程导致了社会的进步。”——伊斯雷尔·柯兹纳4.资源整合能力企业家要具备整合资源、驾驭资源的能力。企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无形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这些资源只有经过企业家的整合才能创造出价值。企业家要拥有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够激励团队向着目标义无反顾地奋进,将各种资源转化为组织资源和优势,促进企业持续成长。企业家可以通过两种资源获取机制(或者说信心建立机制)来取得利益相关者的[23]信任并投入资源:正式的机制和非正式的机制。

企业家要拥有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够激励团队向着目标义无反顾地奋进。二、企业家成长一般规律综述

企业家成长主要受到内在素质、成长环境、成长机制和成长路径几个方面主要因素的影响。

企业家成长的内在素质包括成就动机、企业家素质、企业家精神、企业家能力等(见表2-2)。表2-2 企业家成长内在素质

企业家成长环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奥尔德里奇和维特梅尔(Aldrich 和Wiedenmayer)认为一国的社会环境对企业家创业具有很强的破坏作用或促使作用。在经济转型时期,外部社会环境条件的变更不仅使原来视为资产阶级行为的创业变得合法化,而且[24]企业家的地位随着经济转型的深入得到了很大提升。社会环境对企业家成长的影响主要围绕国家的政治结构体系、社会文化等方面展开。二是经济环境。格耶瓦利(Gnyawali)和福格尔(Fogel)总结了影响企业家发展成长的关键环境因素,并将环境资源分为5类:城市化(集群)、失业率的变化、金融资源、政治气氛和行业专门化[25]。经济环境对企业家成长影响的研究主要围绕其国家采用的经济体制、政府的基本制度安排和经济扶持政策、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等角度展开。三是市场环境。这类研究则是从产业环境在创业倾向与创业业绩中的作用、产业演化、竞争策略与企业成长、产业环境与新企业[26]形成的需求架构分析等层面进行的。四是个体环境。个体环境理论注重分析企业家创业机会的把握、资源的获取等,主要有网络理论、[27]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理论。

总的来说,企业家成长环境一般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其中,内部环境包括企业发展阶段、企业内部管理团队、管理机制、个人网络;外部环境包括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社会认同感等(见图2-1)。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