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探(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6 04:13:44

点击下载

作者:唐晓鸣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探试读:

论高职院校的基本特征与个性特色——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唐晓鸣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高等学校的一种类型,不仅应该努力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还应该利用比较优势条件、前沿办学理念、区域文化特点等创建学校的个性特色,实现高等教育的多样化。

关键词:高职院校 基本特征 个性特色

我们通常所说的基本特征是指某类事物所具有的普遍性规律和共有的本质属性;高职院校的基本特征可认为是这一类型学校都应具有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如类似的办学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式等。个性特色是指某个事物区别于或优于其他事物所独有的特质;高职院校的个性特色应理解为某一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学校(包括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近20年来,我国学者研究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论著很多,但重点是研究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特征。笔者在中国期刊网搜索出329篇论高职教育或高职院校特点、特色的论文,几乎全是研究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的,很少有人涉足研究高职类院校如何创建学校的个性特色。现在,我国高职院校已有1000多所,学生约占高校在校生总数一半,如果对高职教育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区别于普通高校的“基本特征”上,极容易出现“千校一面”的情况,根本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因此,本文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的实践和探索为例,对高职院校的基本特征与个性特色同时进行研究,探索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之路。

一、高职院校的基本特征

(一)高职院校是高等学校的一种类型,具有高等教育的根本属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兴盛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分支。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属高等教育范畴,具有高等教育的根本属性。这一属性可在以下几方面体现:1.体现于高等教育对提高公民素质所起的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都是高中阶段后的高层次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和从业能力。例如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办学规模大,设置的专业几乎覆盖了地方上的各个社会领域和经济领域,每年在汕头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中,约有70%为该校培养,是地方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力量。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大力推行的包含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职业素质教育”,体现了“职业教育不只是获取生存技能的途径,而且还应成为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一种方式,受教育者不只是被开发的对象和增加财富的资源,而且要成为发展的中心目标和终极目标”[1]这一高等教育促进人发展的基本功能,对于提高公民素质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每一个地区都有一所高职院校的情况下,高职教育体现这一高等教育基本功能的意义尤其重大。2.体现于高等教育共同的基本人才质量观

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的永恒主题。高校的人才质量观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素质本位”,再发展到当代高校“知识、能力、素质相融合”的人才质量标准,是21世纪信息社会经济、科技对高素质人才的客观需要,这也成为了中国和世界各类型高校的普遍追求和共同特征。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推崇“知行合一,德技双馨”的校训;提出“宽基础的理论知识、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表现出有应用性的特点,但是,其根本属性还是体现了高等教育“知识、能力、素质相融合”这一共同的人才质量观。3.体现于高等教育的专门化、多样化和终身化

现代经济、社会对于人才专业化和多样性的要求,决定了高中后教育的专门化和多样化;职业人需要终身服务的教育,这就决定了专门教育必须终身化。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所提出的办学发展目标是成为“两个中心”、“两个基地”,即成为“区域性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义务教育阶段师资的培养基地、全民职业技术和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基地”,这与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具有专门化、多样化和终身化的特征。由此可以认为,提供专门化、多样化和终身化教育服务是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共同属性。

(二)高职院校是应用性的高等学校,具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类型特征

高职院校最重要的基本特征是学校类型的独特风格,是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或中等职业学校的特征,这表示了高职院校在高等教育系统中的独特位置,是高等教育多样性的体现,也是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之所在。这一类型特征表现如下:1.以第一线应用型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例如: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规格为“适应生产、管理、服务、教学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这类人才的特点是既有一定的理论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善于把设计、策划付诸实施,使其转化为物质形态,是直接实现社会财富创造的“实现型”人才。从具体的人才培养规格的区别来说,普通高校培养的是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中专、技校培养的是技能操作型人才;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将理论、决策和规划设计转化为物质形态的中间层次的应用型专业人才。2.依据地方经济社会的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需要设置专业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现有13210名在校生,设置了六大类52个专业及专业方向。这些专业均以本地区社会职业分类为基础,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需要而设置。学校成立了36个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依托行业企业进行专业设置论证与专业建设。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结构的迅速变化,新的职业岗位不断出现,学院每年根据人才需求发展趋势和职业岗位发展动态,适时开发新专业、改造老专业、淘汰过时专业。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需加强毕业生对职业纵向变化和横向交叉的适应能力,以及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宽、窄差异,专业设置不能太窄,而是“突出重点,宽窄并存”。3.依据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求制订教学计划、设置课程

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环节及课程的设置必须针对一定的职业岗位(群);作为以素质为中心的高等教育,必须考虑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和可持续学习的课程。分析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设置,是以适应性和针对性的辨证统一为原则,并根据职业岗位的变动及其内涵的不断丰富将愈加明显的趋势,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与基础的充实。课程体系结构以横向结构为主,将专业、基础理论、职业人文素质培养融为一体,建立以技能递进为顺序、以技能及相关文化和职业道德为横向结构的模块体系,利于应用性教学方式方法的推行。4.教学过程突出实践性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做法:一是在总的课程教学大纲下制定出“双纲”计划(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行“实践→教学→实践”与“教学—实训混合”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训练性和实用性。实践课程自成相对独立的体系,学院实训中心实际上是管理实践教学的“教务处”。二是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性教学。校内实训基地有别于实验室、实习车间,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人才培养空间,主要功能是实现课堂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有系统地模拟实际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校外实训基地则是依托企业,让学生直接参加生产进行现场培训,推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方式。5.采用多样化的实用性教学模式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其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是:注重应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训练,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做法是:在教学中广泛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工学结合、仿真模拟教学、强化技能训练等方式方法;有选择地使用订单培养、任务驱动、工学交替等方式方法,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作为一所集文、理、工、经管、艺术和师范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高职院校,在体现高职教育基本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每一种专业类别的教学模式还有各自的特点。如师范类多用仿真模拟强化教育技术训练;工科类多用工学结合强化技能训练;经济管理类多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方式方法培养应用能力。6.实施“双证书”制度,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合格毕业生的标志是取得“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高职院校以“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建设目标,它通过培养既有高校教师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以及建设具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专、兼教师队伍得以实现。

二、高职院校的个性特色

高等学校的个性特色,是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本校某些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办学风格。特色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显著作用,是满足现代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基础,也是一所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在努力追求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类型特征的过程中,出现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个性的“类同”现象。因此,高职院校如何努力形成自己的个性特色,在目前就显得尤为重要。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建设学校的办学特色,是这样表述的:“学院作为一所集文、理、工、经管、艺术和师范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有独特的综合优势,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是学院长期推行并已形成的办学特色;同时,潮汕人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形成的创业精神,提供了学院探索创业教育这一办学特色的地域文化上的优势。学院的办学特色可以概括为: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岗位能力为重点,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基本特征,以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和创业教育为个性特色,努力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2]需要的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对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特色的创建,可作出如下分析:

(一)抓住比较优势条件创建学校的特色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高校可以依据自己的实际寻找比较优势,创建一种或几种优势特色。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在成立之初,就苦苦寻求自己的比较优势条件,由于增添新装备的经济实力、周边高技术企业的规模都无法与珠江三角洲的学校相比,因此,“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针对性高技术训练”等教育教学模式无法成为学院的优势。但是,学院前身之一汕头教育学院有20年办高师的历史,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师资力量雄厚,多校的合并也令学院专业众多,形成了文、理、工、经管、艺术和师范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优势,具备推行综合素质教育的有利条件,加上学院一直在努力体现自身的“职业性”、“应用性”,因此,推行具有职业教育特征的综合素质教育:“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就成为学院的比较优势。

职业素质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具体是敬业乐业、刻苦耐劳、遵纪守时、恪守信用等品德和精神;第二层次是通用的职业能力,具体是交往沟通、组织管理、语言文字、计算机操作及艺术体育等能力;第三层次是专门的职业能力,是各自的职业或岗位特殊要求所决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以高素质、专业齐全的教师队伍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全面推进三个层次的职业素质教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优势,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职业素质高。例如:学生参加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一直名列广东省同类院校前五名;2007年派出两个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一个队获广东省一等奖、一个队获国家二等奖,是广东省市属院校中除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外的最好成绩;近三年的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3.8%、96.3%、97.7%,均高于全国同类院校的平均水平。

(二)抓住优势的前沿办学理念创建学校的特色

“能力本位”曾长期是高职教育主导性的办学理念。在全球经济、科技发展快速的今天,人们认识到了职业适应能力的重要性,对职业教育理论与现状进行了反思。认为能力本位职业教育不适应职业结构和内涵的不断变化,培养不了健全人格的人。为此,认为我国职[3]业教育向“素质本位”转变将成为必然。《教育研究》杂志主编高宝立也认为: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培养全面[4]发展的“职业人”为价值追求。

在高教发展史上,掌握了先进办学理念往往能使该大学形成优势特色。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人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于2003年就在学院的“战略发展规划”中提出:树立“以人为本,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并指出:“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只重视技能培训,即只注意第三层次职业素养的培养,专业设置的口径太窄,培养出来的学生初次就业能力强,但转岗与持续就业的能力较弱。因此,学院在办学过程中,要贯彻完全的职业素质教育思想,做到专业知识技能、通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三位一体,全面推进”。为了检验这一理论,学院对前来招聘毕业生的171家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在对总共15项职业素质项目指标的调查中,用人单位认为“很重要”排前八位的项目依次是:敬业精神及忠诚度(83.46%)、诚实守信(74.8%)、团队协作(62.7%)、交往沟通能力(45.6)、吃苦耐劳品质(44.44%)、专业技能(40.8%)、开拓创新能力(38.71%)和适应能力(35.71%)。排前面的几乎都是职业性人文素质的项目,这验证了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摒弃片面注重技能训练,推行“全面职业素质教育”的正确性。

(三)依托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的特点创建学校的特色

高职教育是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区域性,这一特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始终浸泽着浓厚的地域人文精神。任何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都有着自己的特点,高职院校应该善于寻找和发掘所在地的优势特色,以此来创建自己的办学特色。例如,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潮汕地区,潮汕人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坚韧不拔,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正是这种精神造就了遍布五大洲四大洋千千万万个自主创业的潮汕籍企业家。很明显,潮汕人敢于创业拼搏是潮汕文化和人文精神的优势特色,汕职院抓住了这一地域文化上的优势大力实施创业教育,采取多形式、多途径、多种手段来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不仅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也为潮汕地区的创业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翟海魂,景宏华.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教育的核心——《学会做事》中译本读后[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4).[2]唐晓鸣.以提高职业素养为中心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n].汕头日报,2007/12/17(6).[3]刘育锋.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J].职教论坛,2004(4).[4]高宝立.职业人文教育论—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特殊性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5).(作者系汕头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建立现代化教育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模式探讨

唐晓鸣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国民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任何国家现代化初期必须经历的,也是启动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但是,多年来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不甚了解,在教育教学模式上沿袭原来大专院校的一套或者偏颇等同于技工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根本不可能是适应生产第一线需求的,既有大学生基本素质又掌握了高技术的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承担的是培养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如果它本身连一个现代化的、系统的教学模式都没有,那么根本谈不上教育现代化,也完成不了培养现代化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所以目前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现状亟需建立一套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也是职业技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一、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是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没有现代化的教学模式,要想培养现代化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是一句空话。一般来说,教学模式包括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手段、实践训练等内容。培养目标处于核心地位,其他都是为培养目标服务的。现代化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内涵,也就是培养目标的内涵。

而这里所指的现代化,是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现代化,具体包括如下思想:为当前及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与生产紧密结合,能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向未来,紧紧跟随科学的发展,能预测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向,预先培养出技术型和创新型人才,支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转变和观念的更新,吸取最新的科技成果,运用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探索出有自己特色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或途径。建立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须在符合先进的高职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理论有以下几类:1.CBC模式

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此模式主要流行于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特点:①以能力作为教育的基础,作为培养目标和评价标准;以职业分析确定的综合能力作为学习的科目;以职业能力图表中的专项技能从易到难的顺序,安排教学和学习计划。职业分析工作,由行业专家和课程设计专家组成的顾问委员会完成。②教学设计与实施以能力为基础,而不是以学历或学术知识体系为基础,因此,对入学学员原有能力经考核后予以承认,可用较短的时间完成原定课程。③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④办学形式的灵活多样性和严格的科学管理。强调的是社会需求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2.“双元制”模式“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其根本标志是学生一面在企业中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一面在职业学校中接受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内的义务教育。这种“双元”特性,主要表现为企业与学校、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紧密结合,每一“元”都是培养一个合格的技术工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3.MES模式

即模块式技能培训,是国际劳工组织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借鉴德国、瑞典等国的“阶段式培训课程模式”以及英美加等国的“模块培训”等经验的基础之上形成的。特点:突破了传统的以学科为系统的培训模式,建立起了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体系的培训新模式。4.国内高职教学模式

国内的高职教学模式大概有:“五阶段周期循环高职教学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产教结合模式”以及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等。

在这些模式中,重点推荐“五阶段周期循环高职教学模式”(简称:五阶段职教模式,即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能力分析、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教学管理与评价),该模式以能力本位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从实际出发,运用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课程设计理论和一般系统理论等现代科学理论。“五阶段模式”的特点:①以市场为导向。从“市场调查与分析”入手,提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开设什么专业、规模多大、人才规格如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怎样等,都需要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②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从课程开发到教学实施到成绩考核,都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线,重视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③以科学方法为指导,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用性。通过对国内外一系列方式方法的实践和对比,开发出了适合职业技术院校的市场调查与分析、职业分析、教学环境开发、教学实施和绩效评价。

从以上的理论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选择基于“五阶段模式”并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的实际兼取其他模式之长,不失为探索现代化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正确思路。

二、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内涵

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是由理论性教学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构成,各部分在教学中的地位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来确定。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第一线的应用型、操作型高素质人才,要求毕业生既具有形成技术应用能力所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能力,既有一定的理论的水平,同时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具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和适应性。因此,高职教育必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及其构成如图示(图1)。我们可以看出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性教学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实践性教学体系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比较大的比重。

要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根据教育教学模式的内容,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确定等教育教学模式方面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1.专业设置

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其专业设置不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而是以社会职业分类为基础的。设置专业应依据职业岗位设置专业,特别是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岗位(群)和技术领域的需要,做到“主动适应,因需而变,宽窄并存”。现有的几种主要的专业设置模式:图1 高职教学模式及结构

第一,根据学校条件设置专业;第二,根据生源需求设置专业;第三,根据本地区经济结构设置专业;第四,依托行业企业进行专业设置与专业建设;第五,以就业为导向设置专业,让高职教育始终面对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第六,立足学校现有专业资源,按高职专业设置原理,选择主体重点专业,开发新型专业方向,跟踪人才市场需求,逐年更新专业。

以上六种高职专业设置模式,在现有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除第一、第二种模式应该抛弃外,其他四种模式都是可取的。第三、四种模式,最能体现地区和行业特色。第五种模式实践证明很难突出专业特色,若能及时收集到人才市场准确信息,分析发展趋势,提前调整专业技能组合,在专业建设上下硬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模式。第六种模式,是大多数综合性高职院校采取的可行性模式,既兼顾了现有专业资源,又能结合人才市场需求,及时淘汰更新专业。2.教学计划的制订和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是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所制定的总体实施方案,是学校组织、管理和确保教学过程质量的基本依据,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中要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四有”人才的思想指导,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型应用人才这一高职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科学制定高职教学计划。

首先,依据岗位能力的培养要求制订教学计划和设置课程,做到适应性与针对性的辩证统一原则。在高职教学计划制定与优化过程中,课程的适应性与针对性是一对矛盾。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环节及课程的设置必须针对一定的职业岗位(群);作为高等教育,必须考虑培养学生具有就业弹性和可持续学习的课程与教学环节。在按技术领域设置的“宽”专业教学计划中,应以适应性作为主要考虑因素;在按职业岗位(群)设置的“窄”专业教学计划中,则应以针对性为主。从科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来看,职业岗位的变动及其内涵的不断丰富将越来越明显。因此,在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原则制定与优化高职教学计划时,必须实事求是地坚持适应性和针对性的辨证统一,不仅仅要考虑主要就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更要注意加强学生对岗位及其内涵变化的适应性和可就业范围的弹性选择,注重对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与基础的充实和培养。

其次,注重素质教育。加强职业性人文素质和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职业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跨世纪高质量高职人才,是制定高职教学计划和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在课程体系上,由专业技术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单一教育教学体系向全面兼容文化、历史、道德哲学、经济、环境、艺术等体现人才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教育教学体系发展,在教学内容中,增加职业道德、文学与历史、市场与经济、环境与发展、艺术与哲学的课程;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加强必修与选修、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实践的结合;在不同类型专业中,既要体现对理工科类学生强化人文社科类素质教育,对文科类学生也要加强自然科学素养的教育。真正做到将文化素质贯穿于高职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高职教学计划中。

最后,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实践教学。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和应变等能力。课程设计必须以能力体系为中心展开,课程内容不能单纯强调专业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调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应在教学计划和课程的设置中体现职业能力这一中心,同时突出实践教学。3.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落实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课程教学内容的纲领,是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它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各专业制(修)订教学大纲应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制订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和先进性,构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适应社会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首先,要明确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处理好课程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科学地提出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和安排教学内容及学时。具体讲就是要明确和处理好公共课程(以提高素质或培养基本能力为主要任务)、专业理论课程(以传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为主要任务)、专业技能课程(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要任务)、实践课程(包括校内实训课程和校外实习课程,以培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或岗位职业能力为主要任务)关系。

其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能力培养。高职教育从总体上说,应做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相结合,并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文科专业以培养务实能力为主线)。要在总的教学大纲下制定出“双纲”计划(理论课教学计划和实践课教学计划),做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实操、突出能力培养。在非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要对实践教学环节做出安排,提出总的要求,还要写明各单元的实践项目及具体要求,并在教学中落到实处。实践课程也要明确基本的理论知识要求。

最后,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应模块化。当前高职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材为本科教材的压缩饼干,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没有体现高职教育的特殊性,而且有些课程是多个专业开设的,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有所不同,学时安排也不一样,如果不考虑到这些将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通常有两种模式,一是针对不同专业制订一份教学大纲,二是把教学内容编成若干模块:主模块以学时、教学要求最低的课程为基本内容,各专业都要安排教学;子模块是具有专业特点的内容,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子模块。模块化的教学大纲具有针对性,容易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4.教学手段和方法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基本适应能力等综合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目前,高职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知识老化、方法陈旧落后、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培养满足市场需求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建立新的教学观念。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把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由于高职教育教学任务的多面性,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教学方法是多样性。从辨证的观点来看,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劣之处,因此,教学方法要由单一向多样化发展,而且要优化揉合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应主要突出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以真实的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该教学方法是把理论融入一个个生动的具体案例中,既讲理论,又讲实践,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还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模式;全程实例贯穿式教学法,此方法是案例教学法的一种形式,它是选取那些典型的、有实用价值的、并且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实例,以此实例引导学生进入课程,随着课程的展开,逐步深入到此实例中,而后随着课程的结束,此实例中的相关问题也一一得以解决。

现场教学法,此法是指专业课的某些内容可以直接在实习基地或实训室进行教学,可边讲边做。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是直观性强,可把所学知识马上付诸于实践。这样使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而且印象深刻。此外,仿真模拟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等也是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广泛采用方法。

以上对教育教学模式内容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高职教育内涵和特征的理解,也有助结合实际对我院各专业的教育教学目标做出合理的规划。

三、我院各专业类别教学模式的特点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高职院校,其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是:注重应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化技能训练,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其具体做法是:注重产学研的结合,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实践性教学,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实施“双证书”制度。通过在教学中广泛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工学结合、仿真模拟教学、强化技能训练等方式方法;有选择地使用定单培养、任务驱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方法,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我院作为一所集文、理、工、艺术、体育和师范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高职院校,在体现高职教育基本教学模式原则的基础上,每一种专业类别的教学模式还有自己的特点。1.师范类

突出应用型理论和知识传授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学生除了接受传统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精神的培养外,学院对他们要更注重突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养,通过见习、试讲、实习等教育教学环节的实施,使学生掌握教师的基本技能,获得教师资格证书;通过三笔字(粉笔、毛笔、硬笔)、普通话和计算机证书的获得和模拟仿真教学能力的掌握,使毕业生成为教育现代化条件下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合格师资。

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实施“双证书”制度。在教学中广泛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仿真模拟教学、强化教育技术训练等方式方法,有选择地使用定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方式方法。2.工科类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工科教育要在培养第一线的技术人才(为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可指导工人操作,能化图纸为实物的车间主任或班组长)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工业化后期、现代化前期新技术产业产品的“实现型”人才,使他们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宽度,能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前沿技术,适应产业迅速升级的现状,具备较强的初次就业能力和再就业能力。

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产学结合,并强化实践性教学。在教学中广泛采用工学结合、仿真模拟教学、强化技能训练等方式方法,有选择地使用定单培养、任务驱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方法。3.经济管理类

主要是培养企业的第一线管理人才(公司文员、营销员或中层干部、业务责任人等)。此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应重视诚实守信的素质、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领悟执行能力、策划能力、创业能力、语言文字等能力的培养,注重应用型理论和务实性理论的教育,培养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现代企业的公司职员。

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应有较大的比例,并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工读结合、双证书和订单式等教育教学模式培养人才。重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工作,突出外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4.艺术类

应侧重应用艺术能力的教育和培养,培养出来的学生要具有很强的操作能力和实用价值,能创造实践需要的艺术。

此类专业的教学模式要在培养学生能创作欣赏性艺术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能设计和创造服务于大众生活的艺术的能力,如广告、装饰、雕塑、歌唱、演奏器乐等。

在教学中广泛采用欣赏教学、强化艺术技能训练、仿真模拟教学等方式方法,有选择地使用定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方式方法。5.外语类

此类专业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立足于教学实践和公司业务需要的应用外语能力教育,均衡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和翻译的能力。

在具体做法上,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实施“双证书”制度。在教学中广泛采用案例教学、仿真模拟教学、强化技能训练等方式方法;有选择地使用定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方式方法。

四、教育教学模式应体现地方应用型的办学特色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可以概括为: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为基本特征,以全面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创业教育为个性特色,集文科、理科、工科、艺术教育和师范教育为一身的地方性应用型高等学校。汕头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要贯彻完全的职业素质教育思想,做到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通用知识与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三位一体,全面推进。因此,在构建教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围绕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推行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实现学院的办学特色。

为围绕特色构建教育教学模式,具体来说:一是在课程体系中体现全面的职业素质教育,均衡推进职业道德、通用职业能力和专门职业能力这三个层次的职业素质教育;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倡跨系进行学术活动、教育教研活动和选课;三是要提倡跨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以学院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活动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此来培养知识面广、基础理论较扎实、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应用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特色鲜明的、较为成熟和规范的高职教育模式,把学院建设成为区域性的高职教育和研究中心、推广新技术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人高职教育与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的基地;成为与汕头这个区域性中心城市相匹配的集文、理、工、技术教育和师范教育为一身的本、专科兼招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校,为汕头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支持。真正实现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岗位能力为中心,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基本特征,以推行全面的职业素质和创业教育为个性特色,努力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发展目标。(作者系汕头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以评估为动力全面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张加炳

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汕职院)自2002年合并组建以来,招生规模逐年扩大,截至目前,在校生达12861人,教职工共有672人,其中专任教师为508人。学院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2008年1 1月,将迎来自组建以来的第一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对于一个刚组建五年的高职院校,如何在评估中取得好的成绩,并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的目标,既是一次重大机遇,也是一次严峻挑战。就目前而言,如何将迎评促建和教学质量有机结合起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攻关课题。汕职院必须以评估为契机,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夯实基础、弥补不足、强化管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向规模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汕头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五年来的教学现状

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五年来汕职院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模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认可度逐步提高。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汕职院在教学工作方面的成绩。

第一,就业率较高。根据广东省教育厅的就业率统计,我院最近几年的就业率分别是2006年的初次就业率为89.70%,总体就业率为96.37%。2007年的初次就业率为90.40%,总体就业率为97.75%。

第二,技能证书通过率高。汕职院专业构成较为多元,各类学生的技能证书通过率普遍较高。师范类学生在毕业时基本获得教师资格证。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在校期间也非常重视基本技能训练,如机电系毕业生中级电工证的通过率为100%,经济管理系将学生的技能证书考试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指导学生获得相关专业的资格证书,如国家导游证、助理物流师、助理电子商务师、会计证等通过率都较高,其中国家导游证每年的通过率都超过90%,全院学师范生在毕业前的普通话通过率均超过92%。

第三,汕职院四级、B级英语统考排在全省前列。2007年6月应用能力B 级考试金园校区共有322人参考,合格率为38.2%,平均分为54.3;2007年12月应用能力B级考试金园校区共有836人参考,合格率为74.8%,平均分为64.2,在我省参考院校中,及格率排第七名,平均分排第八名。

第四,招生形势喜人。近年来学院的生源不仅限于粤东四市,且逐步扩大到全省及广东周边五省录取,且逐年增加录取计划人数,新生录取分数也各有提高。2007年我省三B文科最低录取分数线为430分,汕职院比省线高30分;3+证书类省线为290分,汕职院比省线高40分;五专生录取情况更是可喜,原计划445人,实际录取522人,比省最低分数线高105分。从招生情况可以看出,汕职院的整体形象和社会认可度逐步提高,得到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的认可。

已有的成绩是可喜的,这反映出学院对教学质量狠抓不懈的努力。然而,从高职教育的宏观形势来看,汕职院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还有待于对诸多瓶颈的有效解决。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职院校蓬勃发展,就业形势相当乐观。教育部2006年16号文的出台,更是为高职教育提供了理论的导向,高职教育已经不再停留在简单的层面,而是进入了新一轮改革浪潮,已经跨入到注重内涵建设的层面上,汕职院在高职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尚无省级重点专业和省级重点课程。汕职院曾经组织一门课程进行省级重点课程的申报,但由于种种原因在评审中未通过,从而不了了之,至今汕职院在省级重点专业和重点课程方面尚未实现零的突破。重点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以点带面,提高汕职院课程教学的质量。汕职院在这个问题上必须突破,否则就枉谈评估目标的实现。目前院级重点课程和重点专业建设工作已全面铺开,第一批申报的重点专业有13个,重点课程17门,目前各系正在积极进行申报和建设。

第二,教研水平不高。汕职院是高职院校,以教学为主,科研和教研能力不强。大多数老师忙于上课,科研课题立项、论文的撰写其源动力大多出于评职称的需要。在科研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汕职院的科研成果档次还不够高,近几年汕职院在各级期刊发表文章数量有大幅增长,但是在国家权威期刊发表的文章数量有限,文章主要是刊登在省级刊物,甚至部分文章刊登在增刊;二、科研与教学、科研与实践的结合力度不够,对科研成果的推广也有待加强。

第三,合格课程通过率不足10%。汕职院2007年7月从申报的77门课程中评出59门第一批合格课程,近期组织了第二批合格课程的申报,共申报112门。相对于全院680门课程来说,合格课程的比例还较低。从总体情况来看,课程的档案资料不够齐全,规范性不够,个别老师的合格课程材料参差不齐,混乱一团,甚至日常教学的必备资料都不齐全。

第四,考试考核方法不够灵活。根据教务处发布的指导性意见,平时成绩与期末卷面成绩的比例应为2∶8,但部分课程的考核方法较为死板。此外,对考试把关不严,不毕业率较低,不足1%。考试考核方法缺少改革,很多专业仍然沿用旧有的以试卷考试为标准的单一考核方式,没有进行多元化的考试考核改革。

第五,教师后备力量不足。汕职院近几年补充了大量师资,但是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不高,全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职工共有133人,其中专任教师为115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的比例为22.64%;从学历层次来看,汕职院近几年大量引进具有硕士学位的毕业生,目前汕职院博士学位的教师1人,硕士学位的教师共有60人(其中50人为全脱产全日制硕士生),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为9.08%。但是,在教师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的同时,汕职院师资结构中还存在其他的问题。如教师自我提高、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业务素质的提高亟待改善;教师疲于上课,对教材钻研力度不够,教学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不大,汕职院共有教职工672人,双师型101人(其中大专部54人),双师型教师占汕职院教职工总数的比例仅为15.03%;在外聘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担任实训指导教师方面尚未突破。

第六,教学仪器设备严重不足,缺口大,严重影响评估。机房和实训室缺口大,不能满足课程需求,个别系在无奈的情况下,调整了实训课比例,导致汕职院有些实训课的开出率较低。这种情况需要学院领导和有关部门重视和抓紧解决。

第七,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截至目前,汕职院建立了27个师范类实习基地和35个非师范类实习基地,于2007年底举行挂牌仪式,但是还没有做到紧密合作,双方互动还不够,主要表现在学院不能为企业和学校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至今,学生的顶岗实习还没有质的突破,目前尚停留在学生自找单位、实习结束回校参加考试的阶段,顶岗实习计划、学生实习管理等配套做法要跟得上。

第八,在校生结构不够合理。汕职院的12861名学生中,中专生为3157人,大专生为8379人,其中,五专生为1325人。从中可以看出,中职、五年专科生比例还偏高,与国家要求的以三年制大专生为主的学生结构还有一定距离。

第九,以教学为中心的意识不够。行政和教学的矛盾在每个院校都是普遍存在的,但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的内涵说明中明确指出,一定要以教学为中心,要向教学倾斜。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行政部门必须为教学服务。我院在这个问题上认识还不够清楚,应该进一步转变相关观念。

可以说,我院自合并组建以来,教学行为有所规范,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但质量和规模得不到同步发展,要实现我院发展规模任重道远,距离我们“到2010年学院要发展成为规模达1.5万,质量在全省同类院校中达到一流,某些专业在国内领先”的目标有较大距离。

二、提高教学质量的举措

目前尚处于创业阶段,需要全院教职员工通过合作,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特别是要以评估为动力,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以评促提高。

第一,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充实教学资料。

汕职院已基本完成从成人大专院校和中专向高职院校的过渡和转制,2008年1月我院成立了规章制度建设小组,着手拟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各部门也相继出台了部门职责等相关规定。但在教学上如何按章制实施以及实施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教学质量是评估要考察的重点内容之一,我院必须借迎评促建这一契机,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全面提升我院的教学质量。目前按照评估方案要求各单位在准备材料方面尚要下大力气,要发扬一鼓作气的精神,克服麻痹、松懈的思想,材料的准备过程也是不断充实和提高的过程,是落实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行为的过程。在现有的条件下,争取达到管理出水平,管理出效益,管理上层次。

第二,加强硬件建设,改善教学环境。

学院教室紧张,实训室和机房较少,不能满足正常上课需要。因此,必须加强实训室的建设,特别是加快机房的建设周期。目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已是大势所趋,而我院大多数专业教学条件有限,尤其是文科和经管类专业基本上停留在一个黑板、一支粉笔的原始教学阶段,这种落后的教学环境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因此,从目前来看,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配备相应的多媒体教室、实训室,完善硬件设施。年省、市财政扶持专项资金1000万元已经到位,要合理利用好这笔资金,院近期对图书信息大楼行政处室办公室进行了调整,腾出部分场地支持学系建立实训室,目前虽然解决了部分场地问题,但是实训室的设备和硬件要配套,实训室的管理和建设也要跟的上;汕职院正在着手建立微格教学课室,各系可根据自身需要充分利用微格教室;鉴于我院图书馆资源有限的现状,近几年投入了相当多资金完善图书馆建设,图书数量有很大增加,但是在购书的质量和门类上应加强引导,要满足学院教职工教学和工作的需要,目前图书馆书目分类和回溯建库工作都在进行中;学院目前还没有建立校园网,新一轮评估方案注重的是真实性、实时性,而要达到实时性,必须通过校园网及时反映学院各系、各部门的动态,汕职院已经启动校园网的审批和方案制定工作,校园网的建设一定要在6月30日前完成,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第三,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培养模式。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之一,“大力推行工学结[1]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如何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2]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而实训环节是我院的弱项,我院是以师范大专和中职院校为基础组建的,师范类专业在实习这个环节做的较好,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规范和体系,组织工作细致周到,原始材料保存完整,目前师范类专业已经建立了27个教育实习基地。但是,鉴于条件限制,非师范类专业尤其是工科类专业在实训方面还有待加强,在实训的规范化、管理过程的制度化方面都还需加强。我院有些专业克服种种困难,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如旅游管理专业顶岗实习半年,很多学生直接被实习单位录用。该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广泛结合岗位需要,组织学生参与顶岗实习。自然科学系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技术专业164个学生参与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在四周的时间里对汕头市10000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普查,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很大的锻炼。近期机电工程系、艺术体育系以澄海青艺玩具厂为实训基地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实训活动。这些有益的尝试,对我院开展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改革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当前就业竞争相当激烈,“双向选择找市场,立足市场靠竞争,竞争制胜靠实力”的局面基本形成。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要认清形势、找准定位,而高职就要体现既“高”又“职”的特点,高职生既不同于本科生,也不同于中职生,要兼具当前就业能力和发展潜力,而当前就业能力的培养就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结合汕职院实际,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通过开展实训课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借助实训室为学生安排模拟或全真“专业实训”,使学生对专业有深入的认识,通过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能力与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第二,广泛开展顶岗实习,让学生未出校门先上岗,经过具体的实践,找出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社会的差距,及时调整,以便更快地适应社会,通过到企业顶岗实习,既积累了经验,又客观准确地为自己定位,从而促进其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心理转换和调试,缩短毕业生走向社会的适应期。第三,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仅仅依靠学院自身的资源和环境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要有具备现代生产管理的技术装备和运作环境的现代企业的支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提供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做技术指导。目前学院非师范类专业正式签约的实习、实训基地共有35个。因此,学院各专业要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不能仅仅是签约一完就万事大吉,要与校外实训基地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在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大力发挥各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的作用,这些成员大多是企业的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他们作为企业与学校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给高职学生提供了职业能力的指导,其重要作用不可忽视。高职院校如何去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企业培养综合素质高,“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的毕业生,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校企结合,走工学结合之路,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发展模式已势在必行。第四,鼓励学生考取职业技能证书,这样做可谓一举双得,既调动了学生实践探索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在择业时的竞争力。第五,试行学分制改革。学分制是推动实训课程建设和改革的一个手段,学分制以开设大量选修课为前提,学生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就业需要、个人发展需要来选课,学院要指导老师多开设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鉴于我院实际,可以先在部分专业内试行学分制。如师范类专业可以在中文、数学专业推行学分制,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在修完规定的学分后,到中小学参加实习,提前走上教学岗位;非师范类学生也需要到实际岗位参加锻炼,才能清楚岗位需要什么样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根据其他院校的经验,学生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基本可以修满学分,这样就保证了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的时间。如果学生随时选择毕业,对我院的学籍管理带来很大难度,而如果鼓励学生提前一个学期修满学分,在第六个学期参与顶岗实习,就比较简单易行。

加强实训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当前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评价一个学院的重要指标。因此,要提高学院的声誉,要想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必须根据市场需要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根据岗位需要提高学生的实训、实践能力。创业思想的教育、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是我院办学特色之一,目前已在经济管理系率先开设创业教育课,在其他系开设创业教育有关的选修课,创业社团组织、创业一条街、创业基金扶持会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展开。

第四,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3]和难点。”我院已经启动合格课程和重点课程建设,但是总体来看,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力度还不够。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学院对教学的资金支持和配套工作不够,教师的工作任务太重,担任课程数量过多。二是教师的积极性不高,不愿关注专业和课程建设情况,仅仅满足于完成教学工作量。因此导致了我院在重点课程建设方面裹足不前,在重点专业建设上困难重重。因此,加强合格课程和重点课程的建设就显得甚为重要。我院已经启动了第三批合格课程申报,重点课程的申报也在进行中,近期各系已经申报了17门重点课程,学校计划在省财政扶持资金中拿出50万元扶持重点课程和重点专业的建设。

此外,必须根据岗位能力的需要进行课程的改革,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教育部2006年16号文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务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4]体系和教学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院各专业所开设的理论课程太多、实践课程太少,公共课占的比例过高。因此,我们要根据职业岗位对人才素质的需要来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大胆地对原有的课程结构进行调整,增加实践课比例和学生实训实习的时间,将实践训练作为课程体系结构中重要的构成部分。我院对前来招聘08届毕业生的171家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在对总共15项职业素质项目指标的调查中发现:受调查的用人单位认为“很重要”排前八位的项目指标分别是:敬业精神及忠诚度(83.46%)、诚实守信(74.8%)、团队协作能力(62.7%)、交往沟通能力(45.6%)、吃苦耐劳品质(44.44%)、专业技能(40.8%)、开拓创新能力(38.71%)和适应能力(35.71%)。从汕职院目前的情况应该看到,我们的毕业生在创新能力、身心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方面并没有优势,因此,有必要适当设置这方面的素质教育课程,使我院的课程体系结构体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三结合。

第五,加强教师梯队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的要求,高职院校“要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要大量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