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针灸学》(第9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7 02:53:57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王华《针灸学》(第9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王华《针灸学》(第9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上篇 针灸基础理论

第1章 经络总论

1.1 复习笔记

(1)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指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包括经脉和络脉。(2)经络系统的概念

①概念:经络系统是指由经脉与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②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③意义:a.经络系统将人体的组织器官、四肢百骸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b.通过经气的活动,调节全身各部的机能,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c.使机体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经络系统的组成见图1-1。图1-1  经络系统组成示意图

1.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概念

十二经脉,又称为“正经”,是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2)十二经脉的名称

①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②手、足将十二经脉分成手六经和足六经。

③阴经:六脏及循行于肢体内侧的经脉,阳经:属六腑及循行于肢体外侧的经脉。根据阴阳消长变化的规律,阴经划分为太阴、少阴、厥阴,阳经划分为为阳明、太阳、少阳。

④按照上述命名规律,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别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①总体分布:左右对称分布

a.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

b.六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

②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

a.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b.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c.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4)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①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

②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上相互为用。(5)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①在体内,十二经脉除与六脏六腑有特定配属关系外,还与相关脏腑发生联系;

②在头身,十二经脉还与其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络。详见(表1-1)。表1-1  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及与脏腑器官的联络经脉名熟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

称手太阴起于中焦,属肺,络大喉咙肺经肠,还循胃口手阳明属大肠,络肺入下齿中,夹口、鼻大肠经足阳明属胃,络脾起于鼻,入上齿,环口夹胃经唇,循喉咙足太阴属脾,络胃,流注心中夹咽,连舌本,散舌下脾经手少阴属心,络小肠,上肺夹咽,系目系心经手太阳属小肠,络心,抵胃循咽,至目内外眦,入耳小肠经中,抵鼻足太阳属膀胱,络肾起于目内眦,至耳上角,膀胱经入络脑足少阴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循喉咙,夹舌本肾经入肺中,络心-手厥阴属心包,络三焦心包经手少阳属三焦,络心包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三焦经中,至目锐眦足少阳属胆,络肝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胆经耳中,出耳前足厥阴属肝,络胆,夹胃,注肺过阴器,连目系,环唇内肝经(6)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①走向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②交接规律:

a.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

b.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c.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图1-2)。图1-2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7)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①流注顺序:从肺经开始逐经相传,至肝经而终,再由肝经复传于肺经,流注不已,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循环传注系统。

②流注意义:使人体不断地得到精微物质而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详见图1-3。图1-3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2.奇经八脉(1)概念

奇经八脉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2)特点

①不直接隶属于十二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

②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称为“一源三歧”;

③督脉,称“阳脉之海”,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

④任脉,称“阴脉之海”,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

⑤冲脉,称“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3)作用

①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②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③奇经八脉中的督脉和任脉,各有其所属的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十四经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和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部分。

3.十五络脉(1)概念

十五络脉是指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络脉。(2)特点

①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②任脉、督脉的别络以及脾之大络主要分布在头身部:

a.任脉的别络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b.督脉的别络从长强分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c.脾之大络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

③浮络:从络脉分出的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有沟通经脉以输达体表的作用;

④孙络:别络再行分支的最细者,有溢奇邪,通营卫之功。(3)作用

①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

②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

4.十二经别(1)概念

十二经别是指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2)特点

①离: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称之为“离”;

②入: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称之为“入”;

③出: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称之为“出”;

④合: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称之为“合”。(3)“六合”

①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从腘部分出,入走肾与膀胱,上出于项,合于足太阳膀胱经;

②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从下肢分出,行至毛际,入走肝胆,上系于目,合于足少阳胆;

③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从髀部分出,入走脾胃,上出鼻頞,合于足阳明胃经;

④手太阳、手少阴经别从腋部分出,入走心与小肠,上出目内眦,合于手太阳小肠经;

⑤手少阳、手厥阴经别分别从所属正经分出,进入胸中,入走三焦,上出耳后,合于手少阳三焦经;

⑥手阳明、手太阴经别从所属正经分出,入走肺与大肠,上出缺盆,合于手阳明大肠经。(4)作用

①加强了十二经脉的内外联系;

②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

③补充了十二经脉在体内外循行的不足,扩大了经穴的主治范围。

5.十二经筋(1)概念

十二经筋是指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2)特点

①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②十二经筋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有刚筋、柔筋之分:

a.刚(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

b.柔(阴)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3)作用

①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②经筋为病,多为转筋、筋痛、痹证、口眼歪斜等,针灸治疗多局部取穴而泻之。

6.十二皮部(1)概念

十二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2)划分依据

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即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为依据而划分。(3)作用

十二皮部是机体的卫外屏障,有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二、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1.标本(1)概念“标本”是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2)十二经脉标本部位和相应腧穴(表1-2):表1-2十二经脉标本部位和相应腧穴本标十二经脉部位相应腧穴部位相应腧穴足太阳跟以上5寸中跗阳两络命门(目)睛明足少阳窍阴之间足窍阴窗笼(耳)之前听会足阳明厉兑厉兑颊下,夹颃颡人迎交信、复肾俞、廉足少阴内踝下上3寸中背俞与舌下两脉溜泉足厥阴行间上5寸所中封背俞肝俞脾俞、廉足太阴中封前上4寸中三阴交背俞与舌本泉命门(目)之上1手太阳外踝之后养老攒竹寸小指次指之间上2手少阳中渚耳后上角下外眦丝竹空寸手阳明肘骨中上至别阳曲池颜下合钳上迎香手太阴寸口之中太渊腋内动脉中府手少阴锐骨之端神门背俞心俞掌后两筋之间2寸手厥阴内关腋下3寸天池中

2.根结(1)概念“根结”是指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2)六经根结部位,详见表1-3表1-3(足)六经根结部位(足)六经跟(井穴)结太阳至阴命门(目)阳明厉兑颡大(钳耳)少阳窍阴窗笼(耳)太阴隐白太仓(胃)厥阴大敦玉英(玉堂),络膻中少阴涌泉廉泉(舌下)(3)“标本”与“根结”的联系与区别:

①“根”与“本”部位在下,皆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经气之所出;

②“结”与“标”部位在上,皆为经气所结、所聚之处,为经气之所归;

③“根之上有本”,“结之外有标”,说明“标本”的范围较“根结”为广;

④“标本”理论强调经脉分布上下部位的相应关系;

⑤“根结”理论强调经气两极间的联系。(4)标本根结的意义:

①补充说明了经气的流注运行状况,即经气循行的多样性和弥散作用;

②强调了人体四肢与头身的密切联系;

③进一步说明四肢肘膝以下的腧穴治疗远离部位的脏腑及头面五官疾病的原理。

3.气街(1)概念

气街是指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2)特点

气街具有横向为主、上下分部、紧邻脏腑、前后相连的特点,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胸、腹、胫是其核心内容。(3)意义

从另一角度阐述了经气运行规律,为临床配穴提供了理论依据。

4.四海(1)概念

四海是指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2)特点

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的部位类似,髓海位于头部,气海位于胸部,水谷之海位于上腹部,血海位于下腹部,各部之间相互联系。(3)作用

主持全身的气血、津液。

①脑部髓海为元神之府,是神气的本源,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

②胸部为气海,宗气所聚之处,贯心脉而行呼吸;

③胃为水谷之海,是营气、卫气的化源之地,即气血生化之源;

④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起于胞宫,伴足少阴经上行,为十二经之根本,三焦原气之所出,乃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又称“血海”。表1-4四海部位及相应腧穴表四海部位腧穴髓海头(脑)百会、风府气海胸柱骨、人迎血海下腹部(冲脉)大杼、上巨虚、下巨虚水谷之海上腹部(胃)气冲、足三里(4)意义

明确了经气的组成和来源。

三、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经络的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2.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说明病理变化;(2)指导辨证归经;(3)指导针灸治疗。

1.2 考研真题详解

一、A型题

1.分布于上肢内侧前缘的经脉为(  )。[2015年研]

A.手太阴肺经

B.手少阴心经

C.手厥阴心包经

D.手太阳小肠经【答案】A【解析】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特点是:阴经行于内侧面,阳经行于外侧面;上肢内侧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上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下肢内侧,内踝尖上八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内踝尖上八寸以上则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外侧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2.络脉是经络的分支,其中最大的是(  )。[2014年研]

A.孙络

B.浮络

C.经别

D.别络【答案】D【解析】经络分为经脉和络脉,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由十五别络、浮络、孙络等组成。其中十五别络是络脉中较大者,有本经别走邻经之意,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互为表里的两经在体表的联系,补正经的不足,统领一身阴阳诸络的作用。

3.下列各组经脉中,均上连“目系”的是(  )。[2013年研]

A.手少阴经和足厥阴经

B.手太阴经和足厥阴经

C.手太阴经和足太阳经

D.手少阴经和足太阳经【答案】A【解析】A项,手少阴心经“上挟咽,系目系”,足厥阴肝经“上入頏顙,连目系,上出额”,二者均上连目系。BC两项的手太阴肺经“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D项,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均未连“目系”。

4.分布于下肢外侧前缘的经脉是(  )。[2012年研]

A.足阳明胃经

B.足少阳胆经

C.足太阳膀胱经

D.足少阴肾经【答案】A【解析】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称“手经”;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称“足经”。分布于四肢内侧面的经脉,属“阴经”;分布于四肢外侧面的经脉,属“阳经”。阴经隶属于脏,阳经隶属于腑。按照阴阳的三分法,一阴分为三阴:太阴、厥阴、少阴;一阳分为三阳:阳明、少阳、太阳。根据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手经分布在上肢,足经分布在下肢;阴经分布在内侧,阳经分布在外侧。四肢内外侧又分为前缘、中线、后缘。太阴经、阳明经分布在前缘;厥阴经、少阳经分布在中线;少阴经、太阳经分布在后缘。A项,足阳明胃经分布在下肢外侧前缘。B项,足少阳胆经分布在下肢外侧中线。C项,足太阳膀胱经分布在下肢外侧后缘。D项,足少阴肾经分布于下肢内侧后缘。

5.能加强表里两经在体内联系的是(  )。[2011年研]

A.经筋

B.经别

C.别络

D.奇经【答案】B【解析】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又称“十二经别”。分别起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具有加强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和补充十二正经的作用。A项,经筋:是指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C项,别络:加强了表里两经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D项,奇经八脉: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6.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是(  )。[2011年研]

A.离、入、出、合

B.起、结、聚、布

C.多交叉于十二经脉

D.多从肘膝以下分出【答案】A【解析】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别出的重要分支,又称“十二经别”,多分布于肘膝、脏腑、躯干、颈项以及头部。其循行分布特点可用“离、入、出、合”来加以概括。

7.其循行多从肘膝以下分出的经络是(  )。[2010年研]

A.别络

B.经别

C.奇经

D.经筋【答案】A【解析】A项,别络:指十二正经别走邻经之络脉,属络脉之较大者。共有十五条。其分布有一定的部位,十二经脉的别络都从肘膝以下分出,表里两经的别络相互联系,任脉之络分布于腹部,督脉之络分布于背部,脾之大络分布于身体的侧部。B项,经别是指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C项,奇经是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共8条,故称奇经八脉。其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D项,十二经筋是指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

8.足阳明胃经与它经相交的部位是(  )。[2009年研]

A.在足大趾端交于足太阴脾经

B.在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C.在食指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D.在足小趾端交于足少阴肾经【答案】A【解析】十二经脉有三种交接方式,分别为:相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同名手足阳经在头面部交接,足手阴经在胸部交接。所以,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端,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鼻翼旁。B项,在目内眦交于足太阳膀胱经的是手太阳小肠经,C项,在食指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的是手太阴肺经,D项,在足小趾端交于足少阴肾经的是足太阳膀胱经。

9.十二经脉的别络分出的部位是(  )。[2009年研]

A.头面部

B.胸背部

C.肘膝以上

D.肘膝以下【答案】D【解析】别络是经脉的分支,十二经脉的别络多行于身体的浅表部位,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分出后,均走向相表里的经脉,并与其络相通。

10.交接于目内眦的两条经脉是(  )。[2008年研]

A.手太阳与足太阳

B.手少阳与足少阳

C.手阳明与足阳明

D.手太阴与手阳明【答案】A【解析】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手三阴经从胸走手,足三阴经从足走腹。其中,手足阳明经行于面、额部。手足少阳经行于头侧部。手足太阳经行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A项,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手太阳的分支从面颊部分出,经眼眶下缘到达目内眦的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B项,手少阳与足少阳交接于目外眦。C项,手阳明与足阳明于鼻旁相交接。D项,手太阴与手阳明交接于食指端。

11.十二经脉气血贯注的形式是(  )。[2007年研]

A.循环贯注

B.手足贯注

C.左右贯注

D.上下贯注【答案】A【解析】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它分布于人体之内外,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贯注的。经脉所运行的气血,系由中焦水谷精气所化,经脉在中焦受气后,上布于肺,自手太阴肺经开始,逐经依次相传至足厥阴肝经,再复注于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如环无端,形成十二经脉的循环。

12.具有“主束骨而利机关”作用的是(  )。[2007年研]

A.十二经别

B.十二经筋

C.十五别络

D.十二皮部【答案】B【解析】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外周筋肉的系统,经筋的生理功能为联系四肢百骸、主司关节运动,如《素问·痿论》说:“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13.十二经脉气血有余则渗注于(  )。[2006年研]

A.经别

B.经筋

C.奇经

D.别络

E.孙络【答案】C【解析】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加强十二经之间的联系,调节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即十二经脉气血有余时,则流行渗注于奇经八脉,蓄以备用。十二经脉气血不足时,则可由奇经“溢出”,予以补充。A项,经别是别行的正经。B项,经筋,是十二经脉连属于筋肉的经络系统。D项,别络,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是络脉系统的主干,大多分布于皮表。E项,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有渗灌气血濡养周身作用。

14.经脉中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其循行特点的是(  )。[2006年研]

A.十五别络

B.十二经别

C.十二经筋

D.十二经脉

E.奇经八脉【答案】B【解析】在经脉的循行中,可用“离、合、出、入”来概括其循行特点的仅有经别。

15.《素问·气穴论》称其具有“溢奇邪”、“通营卫”作用的是(  )。[2005年研]

A.皮部

B.孙络

C.浮络

D.别络

E.大络【答案】B【解析】孙络是络脉的分支,是最小的络脉。《素问·气穴论》称其具有“溢奇邪”、“通营卫”的作用。A项,“皮部”,为皮肤按经络分布的分区;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C项,“浮络”,为循行于体表且常浮现的络脉;具有沟通经脉,输达肌表的作用。D项,“别络”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有十五条,称为“十五别络”;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的联系和统率其他络脉以渗灌气血濡养全身。

16.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联系的是(  )。[2005年研]

A.经别

B.别络

C.阴维脉

D.阳维脉

E.阴跷脉【答案】A【解析】经别,为别行的正经,其生理功能有五方面: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加强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B项,别络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其主要生理功能是: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加强人体前后侧面的联系和统率其他络脉以渗灌气血濡养全身。C项,阴维脉有维系联络全身阴经的作用。D项,阳维脉有维系联络全身阳经的作用。E项,阴跷脉和阳跷脉共同主司下肢运动和眼睑的开合。

二、B型题

A.髓海

B.阴脉之海

C.气海

D.十二经脉之海

1.冲脉为(  )。[2009年研]【答案】D

2.膻中为(  )。[2009年研]【答案】C【解析】A项,髓海指髓聚之处,肾藏精,精生髓,髓充脑,所以脑为髓海。B项,阴脉之海是阴脉汇集之处,阴脉指手足三阴经脉,背为阳、腹为阴,任脉循行于腹中线上,能总任阴脉之气,所以任脉为阴脉之海。C项,气海是气汇聚之处,在肺的作用下,吸入的自然界之清气与水谷精微之气在胸中结合为宗气,宗气所在之处,称为气海;其中膻中穴在胸中,为宗气积聚之处,所以膻中为气海。D项,十二经脉之海是十二经脉气血汇聚之处。冲脉,起于胞中,上行于头,下至于足,后行于背,前布于胸腹,贯穿全身,通受十二经之气血,为总领诸经气血之要冲。当脏腑经络气血有余时,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藏;而在脏腑经络气血不足时,冲脉则给予补充灌注,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故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冲脉又因与妇女的月经有密切关系,故又有“血海”之称。

三、X型题

1.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2014年研]

A.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B.调节六脏的生理功能’

C.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D.调节脑、髓的功能【答案】ACD【解析】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以外的重要经脉,在经络系统中主要发挥着以下作用:(1)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3)奇经八脉与肝、肾等脏及女子胞、脑、髓等奇恒之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对其生理功能起一定的调节作用。

2.十二经别的生理功能有(  )。[2012年研]

A.加强相为表里经脉的联系

B.加强十二经脉与头面的联系

C.加强足三阴经、足三阳经与心的联系

D.加强手三阳经、手三阴经与肺的联系【答案】ABC【解析】十二经别,多分布于肘膝、脏腑、躯干、颈项及头部。其循行分布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加以概括。十二经别的生理功能:(1)加强十二经脉表里两经在体内的联系。(2)加强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3)加强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4)扩大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5)加强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3.起于胞中的经脉是(  )。[2009年研]

A.任脉

B.冲脉

C.带脉

D.督脉【答案】ABD【解析】冲脉、任脉、督脉均起于胞中而下出会阴。冲脉从气街部起与足少阴经相并,挟脐上行;任脉则沿阴阜,沿腹胸部正中线上行;督脉则沿脊柱里面上行。因此称冲、任、督三脉,一源而三歧。C项,带脉则起于季胁,斜向下行至带脉穴,环行于腰腹部,与胞宫无起止关系。

4.十二经脉中与喉咙有联系的经脉有(  )。[2007年研]

A.肺经

B.肾经

C.脾经

D.胃经【答案】ABD【解析】A项,手太阴肺经从胸腔走向手指末端,交于手阳明大肠经,循行部位未经过喉咙。B项,足少阴肾经从足趾走向腹、胸交与手厥阴心包经,其直者,从肾上行,穿过肝与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C项,足太阴脾经从足趾走向腹、胸交与手少阴心经,其经脉向上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连舍本,散舌下,但未直接经过咽喉。D项,足阳明胃经从头面部走向足趾末端,交与足太阴脾经,其分支沿喉咙向下后行至大椎,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

5.十二经脉气血流注,阴经和阴经的交接部位有(  )。[2007年研]

A.肺中

B.手指端

C.胸中

D.足趾端【答案】AC【解析】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于胸腔,其中,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于肺中。B项,“手指端”是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的交接部位。D项,“足趾端”是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的交接部位。

6.十二经脉中,与牙齿有联系的是(  )。[2006年研]

A.胃经

B.大肠经

C.小肠经

D.三焦经【答案】AB【解析】A项,足阳明胃经其主干循行“入上齿中”。B项,手阳明大肠经其分支循行“入下齿中”。CD两项,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均与上齿和下齿无所经过和交会。

第2章 腧穴总论

2.1 复习笔记

(1)腧穴的概念

①概念: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有转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转输之义;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

②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后世医家还将其称为“孔穴”、“穴道”、“穴位”;宋代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通称“腧穴”。

③虽然“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时却各有所指。

a.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

b.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

c.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2)腧穴的作用

①人体的腧穴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的施术部位。

②腧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脏腑的病理状况。

③通过观察腧穴部位的形色变化、按压痛点、扪查阳性反应物等,可辅助诊断。

④通过针刺腧穴,以疏通经脉、调理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腧穴的分类

人体的腧穴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3类。表2-1分类特点作用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归属于治疗本经和相应十四经穴十四经脉系统脏腑病证有固定的名称,有明确的位置,主治范围比较单奇穴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脉纯,对某些病证的腧穴有特殊功效阿是穴无具体的名称,无固定的位置,(天应以痛为腧,灸刺无固定数目,以压痛点或其他反穴、不定皆验应点作为针灸施术的部位穴)

二、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1.腧穴的主治特点(即治疗作用)(1)近治作用

①概念: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症,是所有腧穴所具有的共同的和最基本的特点,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体现。

②举例:如眼区周围的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经穴均能治疗眼疾。(2)远治作用

①概念: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规律的反映。

②举例: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部的局部病证,还能治疗本经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证。(3)特殊作用

①概念:特殊作用是指有些腧穴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双向良性调整作用是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

②举例:a.腹泻时针天枢穴可止泻,便秘时针天枢穴可以通便;

b.内关可治心动过缓,又可治心动过速;

c.针刺足三里穴既可使原来处于弛缓状态或处于较低兴奋状态的胃运动加强,又可使原来处于紧张或收缩亢进状态的胃运动减弱;

d.腧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阑尾穴治疗阑尾炎等。

2.腧穴的主治规律(1)分经主治规律

①概念: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定经不定穴”“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选穴原则即是其具体体现。

②十四经腧穴分经主治规律表2-2二井相同主治三经相同经名本经主治主治手太肺、喉病阴经手三手厥心、胃病胸部病阴经阴经神志病手少心病阴经手阳前头、鼻、口齿病明经手三咽喉病、热阳经病手少眼病、耳侧头、胁肋病阳经病手太后头、肩胛、神志病阳经足阳前头、口齿、咽喉、明经胃肠病足三足少侧头、耳、项、胁神志病、热阳经阳经肋、胆病病眼病足太后头、项、背腰、肛阳经肠病足太脾胃病阴经足三腹部病、妇阴经科病足厥肝病前阴病阴经足少肾、肺、咽喉病阴经

③任督二脉腧穴主治表2-3经本经主治二经相同主治名任回阳、固脱,有强壮作用脉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督中风、昏迷、热病、头面病脉(2)分部主治规律

①概念: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

②头面颈项部经穴主治表2-4分部主治前头、侧头局部病,眼、鼻病区后头区神志病、头部病项区神志病,咽喉、眼、头项病眼区眼病鼻区鼻病颈区舌、咽喉、食管、颈部病、暗哑、哮喘

③胸腹背腰部经穴主治表2-5前后主治胸膺部上背部肺、心(上焦)病胁腹部下背部肝、胆、脾、胃(中焦)病少腹部腰尻部前后阴、肾、肠、膀胱(下焦)病

三、特定穴(在治疗总论中做具体介绍)

1.含义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殊称号的腧穴。包括五输穴、原穴、络穴、郗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10类。

2.分类及特点(1)五输穴

①概念: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简称“五输”

②特点:a.五输穴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b.《灵枢》指出“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c.五输穴与五行相配。

③五输穴穴位表2-6井荥输原经合肺少商鱼际太渊太渊经渠尺泽大肠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曲池胃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足三里脾隐白大都太白太白商丘阴陵泉心少冲少府神门神门灵道少海小肠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小海膀胱至阴通谷束骨京骨昆仑委中肾涌泉然谷太溪太溪复溜阴谷心包中冲劳宫大陵大陵间使曲泽三焦关冲液门中渚阳池支沟天井胆窍阴侠溪足临泣丘墟阳辅阳陵泉肝大敦行间太冲太冲中封曲泉(2)原穴

①概念:原穴是指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支部的腧穴,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②特点:a.十二原穴多位于玩踝关节附近;

b.阴经原穴与五输穴的腧穴同名,同部位,“阴经以输为原”,阳经的原穴位于五输穴之后,另置一原。(3)络穴

①概念:络穴是指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的腧穴。

②特点:a.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b.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位于胸胁部。

③络穴穴位表2-7经脉络穴经脉络穴手太阴肺经列缺足少阳胆经光明手少阴心经通里足阳明胃经丰隆手厥阴心包经内关足太阴脾经公孙手太阳小肠经支正足少阴肾经大钟手阳明大肠经偏历足厥阴肝经—蠡沟手少阳三焦经外关任脉尾翳足太阳膀胱经飞扬督脉长强脾之大络大包(4)郗穴

①概念:郗穴是指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维、阳维、阴跷、阳跷脉经气深聚的部位。

②特点:a.郗穴共有16个;

b.除胃经的梁丘穴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③郗穴穴位表2-8经脉郗穴经脉郗穴手太阴肺经孔最足太阴脾经地机手厥阴心包郄门足厥阴肝经中都经手少阴心经阴郄足少阴肾经水泉--手阳明大肠温溜足阳明胃经梁丘经手少阳三焦会宗足少阳胆经外丘经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养老金门经经筑宾(足少阳交(足少

阴维脉阳维脉阴)阳)交信(足少附阳(足太

阴跷脉阳跷脉阴)阳)(5)背俞穴

①概念:背俞穴是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②特点:a.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1侧线上;

b.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别冠以脏腑之名;

c.脏病(阴病)多与背俞穴(阳部)相关→脏病多选其背俞穴。(6)募穴

①概念:募穴是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②特点:a.六脏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个募穴;

b.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c.腑病(阳病)多与募穴(阴部)相关→腑病多选其募穴。

③募穴穴位表2-9脏腑募穴脏腑募穴肺中府心包膻中肝期门心巨阙胆日月胃中脘脾章门三焦石门肾京门小肠关元大肠天枢膀胱中极(7)下合穴

①概念:下合穴是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

②特点:a.下合穴共用六个;

b.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与本经的合穴同名同位;

c.大肠、小肠的下合穴位于胃经;

d.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③下合穴穴位表2-10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委阳委中阳陵泉(8)八会穴

①概念: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汇聚的8个腧穴。

②特点

a.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

b.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③八会穴穴位表2-11府脏血骨脉气筋会髓会会会会会会会中章膈大太膻阳陵泉绝骨(悬钟)脘门俞杼渊中(9)八脉交会穴

①概念:八脉交会穴是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8个腧穴。

②特点:均位于腕踝部的上下。

③八脉交会穴穴位:表2-12八穴位通八脉会合部位及主治公孙冲脉心、胃、胸内关阴维脉临泣带脉目锐眦、耳后、颊、颈、肩外关阳维后溪督脉目内眦、颈项、耳、肩申脉阳跷脉列缺任脉肺系、咽喉、胸膈照海阴跷脉(10)交会穴

①概念:是指两经或数经交会的腧穴。

②特点:多分布在头面、躯干部。

四、腧穴的定位方法

1.骨度折量定位法(1)概念

骨度折量定位法是指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2)常用骨度分寸表如下:表2-13部折废位起止点量量说明寸寸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用于确定头部腧穴的中纵向距离直12寸眉间(印堂)至前发际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正中及头部腧穴的纵向距直3离头寸面部两额角发际(头维)之用于确定头前部腧穴横间的横向距离9寸耳后两乳突(完骨)之用于确定头后部腧穴横间的横向距离9寸胸骨上窝(天突)至剑直用于确定胸部任脉腧9胸结合中点(歧骨)寸穴的纵向距离剑胸结合中点(歧骨)直用于确定上腹部腧穴8至脐中寸的纵向距离胸腹胁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直用于确定下腹部腧穴5(曲骨)部寸的纵向距离两肩胛骨喙突内侧缘之横用于确定胸部腧穴的12间寸横向距离横用于确定胸腹部腧穴两乳头之间8寸的横向距离背肩胛骨内侧缘至后正中横用于确定背腰部腧穴3腰线寸的横向距离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直用于确定上臂部腧穴9(平尺骨鹰嘴)寸的纵向距离上肢部肘横纹(平尺骨鹰嘴)直用于确定前臂部腧穴12至腕掌(背)侧远端横寸的纵向距离纹直耻骨联合上缘至髌底18寸下用于确定大腿部腧穴肢的纵向距离部直髌底至髌尖2寸直髌尖(膝中)至内踝尖15寸用于确定小腿内侧部腧穴的纵向距离胫骨内侧髁下方阴陵泉直13至内踝尖寸股骨大转子至横纹(平直用于确定大腿前外侧19髌尖)寸部腧穴的纵向距离直用于确定大腿后部腧14臀沟至腘横纹寸穴的纵向距离腘横纹(平髌尖)至外直用于确定小腿外侧部16踝尖寸腧穴的纵向距离直用于确定足内侧部腧内踝尖至足底3寸穴的纵向距离

2.指寸定位法(1)概念

指寸定位法,又称手指同身寸定位法,是指依据被取穴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以量取腧穴的方法。(2)常用指寸如下表2-14折患者分寸方法量寸中指中节桡侧两端纹头屈曲呈环形之间的中指同身寸1寸距离拇指同身寸拇指的指间关节的距离1寸横指同身寸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3寸中节横纹为标准,四指宽度(一夫法)

3.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1)固定标志定位法

①概念:固定标志定位法是指在人体自然姿势下可见的标志,包括由骨节和肌肉所形成的突起或凹陷、五官轮廓、发际、指(趾)甲、乳头、肚脐等,借助固定标志来定位取穴是常用的方法。

②定位穴位:如鼻尖取素髎、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脐中旁2寸取天枢、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取阳陵泉等。(2)活动标志定位法

①概念:活动标志定位法是指在人体活动姿势下出现的标志,包括各部的关节、肌肉、肌腱、皮肤随着活动而出现的空隙、凹陷、皱纹、尖端等。

②定位穴位:微张口,耳屏正中前缘凹陷中取听宫,闭口取下关;屈肘取曲池,展臂取肩髃;拇指上跷取阳溪,掌心向胸取养老等。

4.简便定位法(1)概念:简便定位法是指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2)定位穴位:如立正姿势,手臂自然下垂,其中指端在下肢所触及处为风市;两手虎口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腕后高骨的上方,其食指尽端到达处取列缺等。此法是一种辅助取穴方法。

2.2 考研真题详解

一、A型题

1.下列腧穴中,即属于原穴又属于输穴的是(  )。[2015年研]

A.合谷

B.太白

C.外关

D.足临泣【答案】B【解析】A项,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B项,太白为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和原穴。C项,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和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D项,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的输穴和八脉交会穴(通带脉)。以上四穴既属于原穴又属于输穴的是太白穴。

2.根据骨度分寸定位法,相距为3寸的两穴是(  )。[2014年研]

A.风府与大椎

B.神庭与大椎

C.大陵与间使

D.太溪与复溜【答案】C【解析】间使穴的定位为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大陵穴的定位为腕横纹中央,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二者相距3寸。

3.根据骨度分寸定位法,相距为5寸的两穴是(  )。[2013年研]

A.足三里与条口

B.神阙与关元

C.悬钟与光明

D.阴陵泉与地机【答案】A【解析】A项,条口位于犊鼻下8寸;足三里位于犊鼻下3寸;B项,关元在前正中线上脐(神阙)下3寸;C项,悬钟位于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光明位于外踝高点上5寸,腓骨前缘;D项,地机位于内踝尖与阴陵泉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其中相距为5寸的是足三里与条口穴。

4.根据骨度分寸定位法,相距为3寸的两穴是(  )。[2012年研]

A.内关与郄门

B.孔最与尺泽

C.神门与通里

D.外关与支沟【答案】A【解析】A项,郄门位于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之间;内关位于郄门下3寸。B项,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孔最位于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两穴相距5寸。C项,通里位于腕横纹上1寸,神门位于腕横纹尺侧,两穴相距1寸。D项,外关在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支沟在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两穴相距1寸。

5.下列各组穴位中,均为原穴的是(  )。[2011年研]

A.大陵、灵道、神门

B.太冲、商丘、京骨

C.太白、丘墟、阳池

D.太渊、太溪、阳溪【答案】C【解析】原穴是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手太阴经原穴为太渊;手厥阴经原穴为大陵;手少阴经原穴为神门;手阳明经原穴为合谷;手少阳经原穴为阳池;手太阳经原穴为腕骨;足太阴经原穴为太白;足厥阴经原穴为太冲;足少阴经原穴为太溪;足阳明经原穴为冲阳;足少阳经原穴为丘墟;足太阳经原穴为京骨。

6.下列各组穴位中,可治疗肺系、咽喉、胸膈等疾患的是(  )。[2011年研]

A.外关、足临泣

B.后溪、申脉

C.公孙、内关

D.列缺、照海【答案】D【解析】根据八脉交会穴治疗原则:A项,外关、足临泣相配可治疗心胸疾病;B项,后溪、申脉相配可治疗目内眦、颈项、耳、肩部疾病;C项,公孙、内关相配可治疗目内眦、耳后、颊、颈、肩部疾病;D项,列缺、照海相配可治疗肺系、咽喉、胸膈等疾患。因此答案选D。

7.根据骨度分寸定位法,二穴相距为2寸的是(  )。[2011年研]

A.神门与通里

B.照海与复溜

C.间使与郄门

D.阴陵泉与地机【答案】C【解析】A项,神门:在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通里: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两穴相距1寸。B项,照海:在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复溜: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下2寸,跟腱的前缘;两穴相距1寸。C项,郄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间使: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两穴相距2寸。D项,阴陵泉: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地机:在小腿内侧,阴陵泉下3寸,胫骨内侧缘后。两穴相距3寸。

8.八会穴中,脏会章门所在的经脉是(  )。[2011年研]

A.脾经

B.肝经

C.胃经

D.任脉【答案】B【解析】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汇聚的腧穴。其中脏会章门为肝经上的穴位。

9.下列选项中,属于腧穴特殊作用的是(  )。[2010年研]

A.复溜治疗多汗

B.风池治疗头痛

C.内关治疗不寐

D.合谷治疗耳聋【答案】A【解析】腧穴的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所谓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如复溜既可治疗多汗,也可治疗无汗。所谓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指某些腧穴的治疗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B项,风池治疗头痛属于腧穴的近治作用;CD两项,内关治疗不寐和合谷治疗耳聋属于腧穴的远治作用。

10.手少阳三焦经的输穴是(  )。[2010年研]

A.中渚

B.外关

C.支沟

D.间使【答案】A【解析】B项,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络穴,不属于五输穴;C项,支沟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D项,间使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穴。以上三穴均不是手少阳三焦经的腧穴。A项,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的输穴。

11.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主要体现的是(  )。[2009年研]

A.十四经穴主治的基本规律

B.腧穴的特殊作用

C.腧穴的近治作用

D.腧穴的远治作用【答案】B【解析】A项,腧穴(主要指十四经穴)的主治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有分经主治和分部主治两大规律。大体上,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B项,腧穴特殊作用是指有些腧穴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特异的治疗作用。双向良性调整作用是指同一腧穴对机体不同的病理状态,可以起到两种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C项,腧穴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是所有腧穴所具有的共同的和最基本的特点,是“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规律体现。D项,腧穴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是“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规律的反映。题干中至阴穴是足太阳膀胱经井穴,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主治头痛、鼻塞、鼻衄、目痛、胞衣不下、胎位不正和难产等。艾灸至阴穴,矫正胎位,应用了该穴的特殊作用。

12.“以痛为腧”指的穴位是(  )。[2008年研]

A.输穴

B.五输穴

C.奇穴

D.阿是穴【答案】D【解析】腧穴可以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其中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也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灯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灵枢·经筋》“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此处“以痛为腧”是指以压痛部位作为治疗点,即阿是穴的含义。

13.治疗眼病、热病、神志病,宜选用的经脉是(  )。[2008年研]

A.手三阴经

B.手三阳经

C.足三阴经

D.足三阳经【答案】D【解析】A项,手三阴经腧穴相同的主治是胸部病证。B项,手三阳经腧穴相同的主治是咽喉痛、热病。C项,足三阴经腧穴相同的主治是前阴病、妇科病。D项,足三阳经腧穴相同的主治则是眼病、热病、神志病。

14.足三阴经穴均可治疗的病证是(  )。[2008年研]

A.胸、腹病

B.脾、肝、肾病

C.前阴病、妇科病

D.肝胆、脾胃病【答案】C【解析】足三阴经腧穴相同的主治是前阴病、妇科病。

15.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都具有的主治功用是(  )。[2007年研]

A.远治作用

B.近治作用

C.特殊作用

D.双向调节作用【答案】B【解析】A项,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病症的作用,主要是十四经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B项,近治作用则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症的作用,即无论哪类腧穴均具有近治作用。C项,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D项,双向调节作用是腧穴特殊作用的一个方面。

16.十四经腧穴的总数是(  )。[2007年研]

A.365

B.363

C.361

D.349【答案】C【解析】《内经》论及穴名约160个。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记载腧穴349个。北宋王维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记载腧穴354个。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记载经穴359个。清代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定经穴位361个,并延续至今。

17.复溜穴直上,平阴陵泉的骨度分寸为(  )。[2007年研]

A.13寸

B.12寸

C.11寸

D.10寸【答案】C【解析】胫骨内侧髁下方(平阴陵泉)至内踝尖的骨度分寸为13寸,复溜位于太溪穴(平内踝尖)上2寸,因此复溜穴直上、平阴陵泉的骨度分寸应是11寸。

18.胆经的输穴是(  )。[2007年研]

A.侠溪

B.足临泣

C.地五会

D.丘墟【答案】B【解析】输穴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胆经的五输穴分别是井穴足窍阴、荥穴侠溪、输穴足临泣、经穴阳辅、合穴阳陵泉。

二、B型题

A.太溪

B.复溜

C.涌泉

D.照海

1.足少阴肾经井穴是(  )。[2014年研]【答案】C

2.足少阴肾经输穴是(  )。[2014年研]【答案】A【解析】A项,太溪为肾经输穴。B项,复溜为肾经经穴。C项,涌泉是肾经井穴。D项,照海是肾经的八脉交会穴。

A.足临泣

B.悬钟

C.丘墟

D.阳陵泉

3.足少阳胆经的原穴是(  )。[2013年研]【答案】C

4.足少阳胆经的输穴是(  )。[2013年研]【答案】A【解析】足少阳胆经的原穴是丘墟,输穴是足临泣。

A.间使

B.劳宫

C.大陵

D.内关

5.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是(  )。[2012年研]【答案】C

6.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是(  )。[2012年研]【答案】B【解析】A项,间使:手厥阴心包经的经穴。B项,劳宫:手厥阴心包经的荥穴。C项,大陵: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D项,内关: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

A.手三阴经穴

B.手三阳经穴

C.任脉、督脉穴

D.足三阳经穴

7.治疗咽喉病、热病,宜选用的经穴是(  )。[2010年研]【答案】B

8.治疗神志病、脏腑病,宜选用的经穴是(  )。[2010年研]【答案】C【解析】根据十二经穴主治规律:手三阳经穴治疗咽喉病、热病。任脉、督脉穴治疗神志病、脏腑病和妇科病。手三阴经穴治疗胸部病。足三阳经穴治疗目病、神志病和热病。足三阴经穴治疗前阴病和妇科病。

A.骨度分寸定位法

B.体表标志定位法

C.简便取穴法

D.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9.条口穴取穴宜用(  )。[2009年研]【答案】A

10.阳陵泉取穴宜用(  )。[2009年研]【答案】B【解析】A项,骨度分寸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法。B项,体表标志定位法,是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C项,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仅为一种辅助取穴法。D项,手指同身寸取穴法,是指依据患者本人手指所规定的分寸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根据题意,条口穴属足阳明胃经,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8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用骨度分寸定位法取穴准确且简便;阳陵泉属足少阳胆经穴,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主要用到体表标志定位法。

三、X型题

1.用于确定下肢三阴经穴纵向距离的骨度分寸有(  )。[2014、2013年研]

A.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B.胫骨内侧下方至内踝尖

C.股骨大转子至髁横纹

D.髁横纹至外踝尖【答案】AB【解析】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耻骨联合上廉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寸;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13寸。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股骨大转子至胭横纹19寸;腘横纹至外踝尖16寸。

2.下列特定穴中,既属于八会穴又属于募穴的有(  )。[2014、2013年研]

A.章门

B.中脘

C.膻中

D.期门【答案】ABC【解析】八会穴:章门、中脘、膻中、膈俞、阳陵泉、太渊、大杼、绝骨。募穴:中府、巨阙、期门、章门、京门、膻中、中脘、日月、天枢、中极、关元等。D项,期门属于募穴,不属于八会穴。

3.用于确定下肢足三阳经穴纵向距离的骨度分寸有(  )。[2012年研]

A.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

B.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

C.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

D.胭横纹至外踝尖【答案】CD【解析】A项,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为18寸。B项,胫骨内侧髁下方至内踝尖,为13寸。此两项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C项,股骨大转子到腘横纹,为19寸。D项,胭横纹至外踝尖,为16寸。此两项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4.下列穴位中,同属于络穴和八脉交会穴的有(  )。[2011年研]

A.公孙

B.外关

C.照海

D.列缺【答案】ABD【解析】八脉交会穴:指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之气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分别是:公孙、内关、后溪、申脉、足临泣、外关、列缺、照海。其中公孙为脾经的络穴,外关为三焦经的络穴,列缺为肺经的络穴。C项,照海属于八脉交会穴,不属于络穴。

5.治疗咽喉病,可选用的经穴是(  )。[2010年研]

A.手阳明大肠经

B.足阳明胃经

C.手少阴心经

D.足少阴肾经【答案】BD【解析】根据十二经分经主治规律:A项,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前头、口齿、鼻病;B项,足阳明胃经主治:前头、口齿、咽喉病和胃肠病;C项,足少阴肾经主治:肾病、肺病和咽喉病;D项,手少阴心经主治:心病。咽喉病分为实热证和阴虚证。根据咽喉病主治规律:实热证治疗取手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阴虚证取手太阴、足少阴经穴为主。综上所述,治疗咽喉病可选用的经穴是足阳明胃经和足少阴肾经。

6.阳陵泉在特定穴中类属于(  )。[2010年研]

A.合穴

B.络穴

C.八会穴

D.下合穴【答案】ACD【解析】阳陵泉定位: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主治:肝胆犯胃病证;下肢、膝关节疾患;小儿惊风。特定穴:合穴;胆下合穴;筋会。

7.根据骨度分寸定位法,两穴相距为3寸的是(  )。[2010年研]

A.梁门、天枢

B.命门、志室

C.阴陵泉、地机

D.尺泽、孔最【答案】BC【解析】A项,梁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天枢:脐中旁开2寸。两穴相距4寸。B项,命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志室: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C项,地机:在阴陵泉下3寸,阴陵泉至内踝尖的联线上取之;阴陵泉:胫骨内上髁下缘,胫骨内侧缘的凹陷处。以上两项两穴均相距3寸。D项,尺泽:肘窝横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