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多彩的中国绘画(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6 15:42:27

点击下载

作者:林之满,萧枫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绚丽多彩的中国绘画(下)

绚丽多彩的中国绘画(下)试读:

《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

主 编:林之满 萧 枫

副主编:魏茂峰 李亚辉 竭宝峰

编委会:(排名不分先后)

   何 莎 刘连旺 常志强 刘 俊 王 蓓

   刘海生 王艳芳 周艳云 李丽丽 刘 洋

   陈时雨 吴良克 刘一石 刘 永 宋春正

   崔文君 邵 军 石 怡 贺小刚 樊景良

   赵明明 于 洋 姚 志 严 鹏 王 军

   陈 凤 李 忠 陈 莹 付中天 杨坦然

   单而辉 孙德民 于 武 赵 明 童恩中

   杨迪穆 郝 纯 胡 凯 邓俊华 夏正言

   鲁正华 罗致平 王洪源 于 斌 曹成章

   黄 铸 白红艳 钟 涛 韩 磊 罗晓宇

编写说明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史、又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泱泱大国。中华民族早就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前仆后继,绵延百代。著名科学史家贝尔纳曾说:“中国在许多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和科学的巨大中心之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的文明奇迹。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博大精深的启迪心智的教科书。中国历史是独树一帜的东方文明史。承载中华文明的中国历史,在她形成发展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中,从未中断过。她虽然历经坎坷,备尝艰辛,却始终以昂首挺立的不屈姿态,耸立在亚洲的东方。即使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的对中华文明一个多世纪的强烈冲击和重重劫难,也没有使曾创造过辉煌的中华文明沉沦,反而更勃发了新的生机。《话说中国》丛书将中华民族的辉煌与挫折、统一与分裂、前进与倒退、战争与和平、正义与邪恶,放在对立统一的辩证过程中,逐一展现。《话说中国》丛书是一幅历史长卷,共分50卷100分册,具体内容如下:

第1卷 文明开放的天朝大国(上、下册);

第2卷 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上、下册);

第3卷 分分合合的朝代更替(上、下册);

第4卷 改变时局的历史事件(上、下册);

第5卷 独掌乾坤的历代帝王(上、下册);

第6卷 宠辱一身的历代皇后(上、下册);

第7卷 治国安邦的历代名臣(上、下册);

第8卷 一尘不染的历代廉吏(上、下册);

第9卷 尔虞我诈的宫廷政治(上、下册);

第10卷 源远流长的远古文明(上、下册);

第11卷 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上、下册);

第12卷 日趋活跃的商业贸易(上、下册);

第13卷 刀耕火种的古代农业(上、下册);

第14卷 穿越时空的天文历法(上、下册);

第15卷 独领风骚的古代医学(上、下册);

第16卷 独具一格的古代数学(上、下册);

第17卷 日新月异的古代物理(上、下册);

第18卷 领先世界的古代化学(上、下册);

第19卷 独树一帜的中国地理(上、下册);

第20卷 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上、下册);

第21卷 光耀世界的科技名家(上、下册);

第22卷 惊心动魄的经典战役(上、下册);

第23卷 智虑谋深的军事名家(上、下册);

第24卷 影响深远的军事思想(上、下册);

第25卷 精华荟萃的中国兵书(上、下册);

第26卷 严密精深的军事制度(上、下册);

第27卷 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学(上、下册);

第28卷 享誉世界的文学名著(上、下册);

第29卷 天马行空的神话传说(上、下册);

第30卷 绝唱天宇的中国诗歌(上、下册);

第31卷 脍炙人口的中国词赋(上、下册);

第32卷 千古流传的民间文学(上、下册);

第33卷 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上、下册);

第34卷 绚丽多彩的中国绘画(上、下册);

第35卷 凝固不朽的中国雕塑(上、下册);

第36卷 蜚声中外的中国建筑(上、下册);

第37卷 低徊狂放的中国音乐(上、下册);

第38卷 摇曳多姿的中国舞蹈(上、下册);

第39卷 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上、下册);

第40卷 美轮美奂的中国戏剧(上、下册);

第41卷 妙趣横生的艺坛典故(上、下册);

第42卷 彪炳史册的古代典籍(上、下册);

第43卷 震聋发聩的思想文化(上、下册);

第44卷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下册);

第45卷 定格历史的史学名著(上、下册);

第46卷 百花齐放的古代教育(上、下册);

第47卷 风格迥异的古代民族(上、下册);

第48卷 遐迩闻名的巨商名贾(上、下册);

第49卷 传诵千古的历史掌故(上、下册);

第50卷 扑朔迷离的千古奇案(上、下册)。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付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蕴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人的素质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人文素质。一个人的人文素质是由他所属的民族几千年文化创造的基因,积淀在他的血液和灵魂中形成的。人文教育以文史哲为主体,对人的素质提高具有特别的价值,而中国历史恰恰正是文史哲三位一体的糅合和载体。只有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才能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话说中国》丛书把传统的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注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由于丛书篇幅宏大,编写时间又较为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各种疏虞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话说中国》丛书编委会2008年2月

二、画坛巨匠

顾恺之

魏晋时期,老庄思想成为当时的士大夫思想的主流,具体表现为“任性放达,风神萧朗,不扬于礼法,不拘泥于形迹,追求超然绝俗、简约玄澹的魏晋风度”。它不同于秦汉时的君子风度和品性道德,是一种艺术审美的人生观。当时的“玄学”对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即单纯以审美情趣来进行艺术实践,确立艺术评价准则。这在中国绘画史上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它使绘画走向了自身发展的轨道,而区别于绘画的礼乐功用,追求美的原则。这一转变,首先表现在魏晋时的人物画上,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提出“传神写照”美学思想的顾恺之。《列女图卷》(局部)《洛神赋图卷》(局部)

顾恺之(约346~407),字长康,小字虎头,无锡人,出身世族家庭,曾任司马参军、散骑常侍。当时人称他画绝、才绝、痴绝,充分肯定了他的绘画、文字方面的才华和他任性放达、超越世俗的虚静态度。

顾恺之曾画过释道人物、山水及同时代人物肖像。现在流传下来的是他根据文学作品而创作的《洛神赋图》、《女史箴图》、《列女图》等作品的摹本。顾恺之是卫协的学生,他继承发展了卫协的艺术风格,把线描的表现力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用线遒劲连绵如“春蚕吐丝”,似“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体现出当时艺术追求的秀雅与高贵之美。顾恺之还提出了人物画的最高要求——传神写照,并加以实践。他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神”是指人的风神、个性、情调等,顾恺之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实践给中国的传统绘画树立了新的范式。

到了六朝时期,绘画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领域。由于绘画的需要以及文艺思想的活跃,美术评论开始出现。士族知识分子也投身于绘画领域,他们对于创作经验的总结、艺术规律的探讨、绘画发展的研究起了主导作用。其中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品画艺术的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应物,象形是也;随类,赋彩是也;经营,位置是《女史箴图卷》(局部)也;传移,模写是也。前两法理论性较强,内涵丰富,历来解释不一,后四法是关于绘画的学习、认识、表现手法的阐述,得到后世画家的肯定的艺术风格,把线描的表现力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他用线遒劲连绵如“春蚕吐丝”,似“春云浮空、流水行地”,体现出当时艺术追求的秀雅与高贵之美。顾恺之还提出了人物画的最高要求——传神写照,并加以实践。他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神”是指人的风神、个性、情调等,顾恺之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实践给中国的传统绘画树立了新的范式。

到了六朝时期,绘画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领域。由于绘画的需要以及文艺思想的活跃,美术评论开始出现。士族知识分子也投身于绘画领域,他们对于创作经验的总结、艺术规律的探讨、绘画发展的研究起了主导作用。其中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品画艺术的标准——六法论,即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应物,象形是也;随类,赋彩是也;经营,位置是也;传移,模写是也。前两法理论性较强,内涵丰富,历来解释不一,后四法是关于绘画的学习、认识、表现手法的阐述,得到后世画家的肯定。《女史箴图卷》

阎立本

阎立本(600~673),临潼(今陕西临潼县)人,出身于贵族家庭,其爷兄皆善画并任职于朝廷。阎立本一直追随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绘画适应了唐初巩固政权的需要,先后画过开国立业的功臣的肖像,如《凌烟列像图》。传世作品有《步辇图》、《职贡图》、《十三帝王图》等。《步辇图》《步辇图》描绘的是唐太宗接见前来《十三帝王图》(局部)迎接文成公主的吐蕃王朝的使者的情形,《职贡图》描绘了外国的进贡队伍,是“中国即安、四夷自服”的形象说明。《十三帝王图》描绘的是两汉至隋代的十三位帝王的形象。阎立本的人物画一般不画任何背景,只通过对侍从和少量器物的描绘来交待情境与衬托人物。他特别看重对人物服饰、举止、面部神情的刻画,通过这些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气质、个性和外貌特征。

阎立本的画风继承并发展了顾恺之等的“以线描画”、“以形写神”的风格。

吴道子

盛唐时期,中国的绘画进入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在绘画门类中,宗教画占主要地位,宗教壁画比比皆是。寺观壁画是体现当时绘画水平的重要方面,这时期最杰出的画家是吴道子。吴道子(约689~758),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出身贫寒。早年浪迹洛阳,因绘制壁画而出名,得唐玄宗赏识。他画了一些反映玄宗宫廷生活的作品和数百幅寺观壁画。吴道子一生作品众多,所画人物、佛像、鬼神、禽兽、山水、台殿、草木皆冠绝于世。现在流传下来的他的作品仅有《鬼伯》、《搜山图》、《送子天王图》。吴道子改变了印度佛画的面貌,创造出了一种连绵不断、能粗能细、运转自如的“兰叶描”。吴道子用这种笔法画佛像背上的圆光,一挥而就;以这种方式画人物的衣带,疏密有致,飘飘若举,人称“吴带当风”。吴道子的这种绘画技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佛画的诞生,也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里程碑。

张萱

张萱,京兆人。他生长在繁华的长安,目睹了贵族豪门的生活,其作品“于贵公子与闺房之秀最工”。《虢国夫人游春图》(宋徽宗的摹本)描绘的是杨贵妃的二姐与一群侍女乘马结队郊游的场面。画面构图合理,宾主安排有序,既有节奏又富于变化,人物神态从容,马匹行步舒缓,显示了杨氏姐妹的浪漫情调和显赫声势。《捣练图》表现的是妇女们制作丝绢的劳动场面。全图12个人物共分3组,开端是捣丝,中间是理丝、缝合,最后是把绢拉直、熨平。画中人物的动作自然和谐,细节精微生动,富有生活情趣。吴道子画派佛像图

周缵

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

周缵,长安人,擅长画贵族人物肖像画及宗教壁画,亦以仕女画出名。在仕女画上继承和发展了张萱的艺术风格。所画仕女“衣纹劲简,色彩柔丽”,以丰腴为美,意态闲适。周缵现存的作品有《簪花仕女图》、《纨扇仕女图》、《听琴图》等。

李思训

李思训及其儿子李昭道继承了魏晋以来的山水画的技法,从而形成了青画中的中国山水绿山水画派。

李思训(651~716),出生于宗室之家。他的画用笔严整,画面格局宏伟,确立了山水画“青绿金碧”一派的风格,《江帆楼阁图》是体现其风格特点的代表作。画面以俯瞰的视角描绘山林江景,设色以青绿为主,线条转折处用金粉突出,具有交相辉映的艺术效果。

李思训的青绿山水画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后人把他推为“北宗”或青绿山水画派之祖。

在唐代山水画中,“水墨山水画”的出现与勃兴把山水画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

王维

的“泼墨山水”。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他诗、书、画、音乐样样精通,但最擅长的是诗画。他的画作中的水墨山水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以王维之名传世的作品有《雪溪图》、《江山雪霁图》、《辋川图》,均为后人摹本。从其作品来看,他已运用了“皴法”和凹凸晕染法,用笔干湿浓淡,各有其妙处,别有一种萧疏淡远的“禅境”情趣。王维在中国山水画史上被尊崇为“南宗”之祖。

黄筌

黄筌是宋代花鸟画的代表画家,他在南唐和西蜀时已是一代名家,其绘画的题材、手法都反映了宫廷贵族的要求,作品以富丽工巧见称。北宋统一后,黄筌入宋画院,其画风成为画院派花鸟画的典范。

由于黄派花鸟画符合帝王、贵族的审美要求,一时成为院体标准画风,且“较艺者视黄氏体制为优劣去取”。黄筌之子黄居寀,最受皇家宠幸。他的画继承家学并有所发展,画风艳丽工致,作花卉翎毛,妙在得其天真之处。《山鹧棘雀图》是他仅存的一幅真迹。此画表现的禽鸟、小滨,都是先作勾勒,然后着色,线条清细秀劲,功力很深。仿王维《江山雪霁图》清

荆浩

五代两宋时期,是山水画家辈出的时代。这些山水画家继承并发展了南北朝、隋、唐山水画家的优秀传统,把山水画艺术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元、明、清山水画家努力学习的楷模。

五代山水画坛出现了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几位大画家,他们创立了南北山水画的风格。

荆浩表现太行山景色,关仝描绘关、陕一带风光,董源、巨然画江南山水,他们都创造了自己独特崭新的表现手法,成为中国传统山水画的优秀范例。《山鹧棘雀图》

荆浩,字浩然,沁水人。《匡庐图》是荆浩名作。图中描绘了庐山及附近一带的景色,重峦叠嶂,山路蜿蜒,巨峰凌空,飞瀑如练,林木依山川地势而参差多样。用细碎多变的皴笔表现了山石的形状,抒发了画家对巍峨耸立的庐山的崇敬仰慕之情。

荆浩还基于个人创作心得,写出了一篇探讨绘画技法的山水画论——《笔法记》,使中国水墨山水画形成了完整的体系。文中提出画法“六要”:气、韵、思、景、笔、墨。只有“六要”具备才能画出山水的“神”,达到山水画的最高境界——真。他还提出了神、奇、妙、巧作为山水画品评的四个标准。荆浩的绘画影响极大,当时已获得成功的关仝还师法于他,北宋的

李成

范宽

都与荆浩有师承关系。元代的倪瓒、黄公望,明代的唐寅,也都一致尊他为山水画的宗师。李成(919~967),唐宗室的后代。他的艺术个性主要表现在对烟林平远景色的描绘方面,“扫千里于咫尺,写万顷于指下”。他的代表作有《晴峦萧寺图》和《读碑窠石图》。《晴峦萧寺图》分为远中近式构图,以主峰为中心,左右两侧山《晴峦萧寺图》石布列均衡,左下角的骑驴人把观者的视线引入画面中心。山岩上的寒林增加了秋尽冬临的萧疏气氛。范宽(约950~1027)名中正,华原人。他的艺术创作受道家美学思想影响极大,他长期居住在终南山,常流连于山川崖谷,领略山川之趣。他把自己对山川的感情凝聚在画笔上,为“山川传神”。他的《溪山行旅图》是古代山水画的优秀典范。

米芾

由于受北宋中期的“文人墨戏”之风的影响,至北宋末期又有一个新的山水画派出现了,即所谓的“米氏山水”。

米芾祖籍山西太原,后移居江南,长江沿岸的云山烟树的景象启发了他,于是在董源的画法基础上,形成了他含蓄、空漾的神韵。他作画时不拘形色勾皴,多以烟云掩映树石,只求意似。米芾之子米友仁继承父法,有少量作品传世,《云山墨戏图》、《潇湘白云图集》是他的传世佳作。《溪山行旅图》

李公麟

《云山墨戏图》米友仁从画风上说,李公麟是文人士大夫画家。李公麟,安徽舒城人,他活跃的时代正是文人学士交往频繁、士大夫墨戏之风盛行的熙宁、元丰年间(1068~1085)。他对绘画最大的贡献是在人物故事画中体现文人意趣,在绘画形式上他《五马图》(局部)李公麟大力探索“白描”这种艺术形式,他的“铁线描”由敛而放,由生而熟,含蓄而刚劲,被誉为“天下绝艺”。他的传世作品有《维摩诘图》、《五马图》、《临韦偃放牧图》、《西园雅集图》等,其中《西园雅集图》描绘了苏轼、米芾、黄庭坚等文人在驸马王诜家的花园里谈禅说道、作诗绘画的情景。这幅画的构图和表现人物的方法成为后来一些文人士大夫肖像画通行的格式。

张择端

宋代,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以城乡“市井小民”生活为题材的风俗画开始大量出现。当时,王居正、李嵩、苏汉臣等都是风俗画的高手,而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则显示出了风俗画的新成就。

张择端,字正道,是北宋末期优秀的人物、风俗画家。他在画院任职,《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不朽名作。全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作者通过对清明节时北宋都城汴梁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反映了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个场景,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风俗画长卷。

反映市俗生活的作品还有王居正的《秋庭婴戏图》苏汉臣《纺织图》、李嵩的《货郎担图》及苏汉臣的《百子嬉春图》、《秋庭婴戏图》等。

赵孟兆页

赵孟帄是中国绘画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师。

赵孟帄(1254~1322),字子昂。他在元代画家中地位最高,名声显赫,同时是元代画风的重要创立者。他的“复古”主张追求古意,效法唐人,开创了新一代的不同于宋的新画风。他还强调以书入画,“书画等同”。《鹊华秋色图》赵孟帄

赵孟帄是自己艺术主张的积极实践者,他在人物、山水、鞍马、竹石方面无所不能,他59岁时作的《秋郊饮马图》是他人物鞍马画的代表作。《鹊华秋色图》是他山水画的代表作。此画纸本设色,取材于山东济南郊外的鹊山、华不注山的自然景象,用平远法构图。笔法潇洒清逸,设色明丽浓郁,使他以“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的“中和”风貌屹立于元初山水画坛。赵孟帄的山水作品还有《重江迭幢图》、《双松平远图》等。《秋郊饮马图》赵孟帄

与赵孟帄齐名的元初画坛“复古”思潮中的活跃人物还有钱选、高克恭等人。

元四家

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是元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自赵孟帄开创一代文人新风后,至“元四家”时画风已走向成熟。《太白山图》(局部)王蒙

黄公望(1269~1354),字子久,又号大痴道人,江苏常熟人,他是元代最负盛名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有两种风格,代表他的第一类风格的画,点线兼并,笔势雄伟而潇洒。这类风格的作品以《富春山居图》为代表。此画画了24年尚未完成,在表现技法上体现了中国画披麻皴线条和墨色的特点,后被誉为山水画的典范。黄公望的第二类风格表现在水墨方面,代表作是他81岁时作的《九峰雪霁图》。另外还有《天池石壁图》和《溪山雨意图》等亦为其代表作。

王蒙(1298~1385),字叔明,浙江吴兴人。他的山水画多表现高人逸士的隐逸生活,用笔融牛毛皴、解索皴、披麻皴为一体,主要作品有《葛稚川移居图》、《夏山高隐》、《青卞隐居图》等。

倪王赞(1301~1385年),字元稹,无锡人。他的山水画面单纯明净,皴法洗练灵动,个人风格十分鲜明,传世作品有《松林亭子》、《虞山林壑图》等。吴镇(1280~1354),字仲圭,嘉兴魏塘人。吴镇画学董源、巨然,兼融泼墨之法,挥洒自如,墨色浑厚,世人有“黄、王、倪三家皆重笔,吴则重墨”之说。传世作品有《双松平远图》、《渔父图》、《双松图》等。元四家的画风各异,黄画空灵潇洒,王画苍茫浑厚,倪画简淡荒疏,吴画沉郁湿润,四家各具特色,在元代画坛上相映生辉。《江岸望山图》倪王赞

唐寅

到明中期,吴门画派在画坛上崛起并逐步取代了浙派在画坛上的霸主地位。因这一派的画家都是苏州人,苏州别名“吴门”,故称“吴门画派”。吴门画派属文入画体系,沈周、文征明是吴门画派开派大家,而唐寅、仇英是吴派支系。“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吴县人。唐寅的绘画创作以山水画为主,作品有《山路松声图》、《荷净纳凉图》等,唐寅的仕女画多取材于高人韵事、神仙故事以及官伎、歌伎等,作品有《东方朔偷桃图》、《孟蜀官妓图》、《秋风纨扇图》、《李端端图》等。在作品内容上多流露出作者对出身卑贱的风尘女子的同情和对名教礼法的反叛。他笔下的女子多是两手纤细、弱不禁风的美人,这也反映了他的美学趣味和当时的审美时尚。

石涛

石涛(1642~1707),广西梧州人,明宗室后代,后出家为僧。石涛的山水画笔墨构图多变,元气淋漓,代表了清代山水画的最高成就。他师法自然,以“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精神,创造出前无古人的皴法。至今尚存的有《黄山图》、《听泉图》、《细雨虬松图》、《淮扬看山图》等。

自石涛以后,山水画在“

扬州八怪

”那里达到了新的境界。扬州八怪

扬州八怪是清代雍正至乾隆年间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他们是金农、郑燮、黄慎、李鱼单、罗聘、李方膺、汪士慎、高凤翰。因为他们大胆突破了“正统”派摹古、追求笔墨形式的桎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所以人们称之为“扬州八怪”。他们的绘画主要是写意花鸟,其次是人物,山水较少。“扬州八怪”大都是失意的官吏和隐居的文人。在艺术上主张师造化、重创作。他们都有追求书画同源的艺术情趣。在他们中间,郑燮是一个特别出色的人物。

郑燮(1693~1765),号板桥道人,江苏兴化人。曾任12年七品知县,后辞官卖画为生。郑板桥一生坎坷,这形成他孤高倔强、不落时俗的性格,并在他的文、诗、画中流露出来。郑燮在艺术上主张革新,师法自然。他善画兰、竹、石。他画竹石几十年,作画时有“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的气势。《临风长啸图》石涛

郑板桥善于将诗、书、画融为完整的艺术整体,画兰竹用行草笔法,多而不乱,少而不疏,秀劲潇爽,生气勃勃。题款也特立独行,成为作品构图布局的一部分。现存《兰竹图》多幅,笔墨简劲疏朗,构图变化多端,题款更多奇趣。

李鲜(1686~1762)的绘画则有“水墨融成奇趣”的特色,如《芭蕉萱石图》、《芍药图》等。其他的几位画家也都自创一门,给清代画坛带来了清新和生气勃勃的画风。他们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很大,如清末的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人都在扬州画派的影响下创立了自己的风格。

三、帝王绘画趣闻

汉武帝与李夫人

汉武帝时,宫廷有一位能歌善舞的李延年,很受武帝宠爱。有一次他为武帝演唱,唱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叹息的问,世上真有这样的人吗?平阳主对武帝说,李延年的妹妹就是这样的绝代佳人。武帝将其召进宫,发现长得确实美妙无比,封为“夫人”,因此颇得宠幸,生有一男,可惜英年早逝,封为“昌邑哀王”。李夫人也因体弱多病,很年轻就病逝了,武帝痛惜不已,命人在甘泉宫画了李夫人的像。武帝死后,大将军霍光祭奠的时候,“以李夫人配食”。

李夫人病重期间,武帝亲自来侍候,夫人蒙被不见面,对武帝说,妾久卧病,形貌毁坏,不能与陛下见面。请求封她的兄弟为王。武帝说,夫人病得这样重,恐难治愈,一见我就嘱托你兄弟封王之事,岂不说明你将不久于人世吗?还不与我见上一面。夫人说,女人貌不修饰,不能见父母,更不能见皇帝。武帝说,你兄弟一见我,马上加赐千金,封官,你还是与我见一面吧。夫人说,封不封官在帝,与我见不见面无关。武帝反复说要与夫人见面,李夫人便转过脸哀声叹气不再说话。于是,武帝颇不高兴的离去。武帝走后,夫人姊妹责怪她只关心她兄弟封官,而对武帝太狠心。李夫人说,我所以不想见皇帝,是为了使兄弟受封成功。我当初是以容貌取悦于皇帝才进宫的,今病重,姿色已衰,他不会再爱我,不爱则恩绝。我如果让皇帝见我,见我这样面貌,必然唾弃我,还肯封我兄弟为官吗?李夫人死后,武帝封其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海西侯;封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武帝思念李夫人,寝食不安。方士齐人少翁说能把李夫人的魂灵招来,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武帝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夫人于幄中坐,又出而徐步。武帝只能远看,不能近视,更加相思悲痛。为作诗曰:“是耶,非耶?立而望之,偏何姗姗而来迟!”令乐府诸音家弦歌之。武帝又自为作赋,以伤悼夫人,其辞曰:美连娟以修嫮兮,命巢绝而不长,饰新宫以延贮兮,泯不归乎故乡。惨郁郁其芜秽兮,隐处幽而怀伤,释舆马于山椒兮,奄修夜之不阳。秋气惨以凄泪兮,桂枝落而销亡,神茕茕以遥思兮,精浮游而出疆。托沈阴以圹久兮,惜蕃华之未央,念穷极之不还兮,惟幼眇之相羊。函菱获以俟风兮,芳杂袭以弥章,的容与以猗靡兮,缥飘姚摩愈庄。燕淫衍而抚楹兮,连流视而娥扬,既激感而心逐兮,包红颜而弗明。欢接狎以离别兮,霄寤梦之芒芒,忽迁化而不返兮,魄放逸以飞扬。何灵魂之纷纷兮,哀裴回以踌躇,势路日以远兮,遂荒忽而辞去。超兮西征,屑兮不见。寝淫敞苋,寂兮无音,思若流波,怛兮在心。

其后,因李延年弟坐奸乱后宫,李广利降匈奴,家族灭。

汉灵帝与鸿都门学

中国古代绘画,经两汉四百年的发展,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至东汉末年,绘画被列入国家最高学府的必修课,堂而皇之的登上了大雅之堂。其间起关键作用的是东汉灵帝,他喜爱艺术,能诗赋,好表演,身边常常聚集一些在文艺方面有特长的人。侍中祭酒(皇帝贴身侍卫,侍奉同时还可纳言)乐松、贾护投其所好,经常为灵帝引见“无行趣艺之徒”,并安排在鸿都门下,备皇帝随时调用。这些人喜欢谈论民俗趣闻,灵帝听了感觉特别新鲜,因此也就特别喜欢这些人,有的还封了官。引起官僚阶层的不安,蔡邕上书说,古代取士,都是由诸侯按年贡献的,武帝时是由各郡按政绩和人品举荐的,或通过考试选拔。渠道很多,因此名臣辈出。靠文艺当官的还没有,书画词赋之类的雕虫小技,只能供人赏玩,而无助于康国理政。陛下对这些人按等级授职,暂时未授职的也录用给俸。这已是恩宠有加,不能再让他们“理人”或去州郡当官。灵帝根本不听,于光和元年(178)正式设立鸿都门学,画孔子七十二弟子像,进入鸿都门学的,皇帝敕州郡三公举用辟召,或出为刺史、太守,入为尚书侍中,乃有封侯赐爵者。宫廷官员皆不乐意与这些人为伍。后来,灵帝又下诏尚方为鸿都文学乐松、江览等三十二人图像立赞。这样,使得一些老臣更无法接受。阳球上书说,君举必书,书而不法(不合乎规范),后嗣何观(给后代留下什么影响)?乐松、江览之流,皆出身微贱,他们依凭世戚,附托权豪,阿谀奉承,侥幸趋进,或献赋一篇,或鸟篆盈简,而位升郎中。有的献画,但他们不会写字,不懂词意,只得请别人代笔。就是这样一些不学无术之辈,莫不被蒙殊恩,他们徒有虚名。天下有识之士,莫不掩口,嗟叹不已。臣闻图像之设,为劝善戒恶,为人君提供历史经验。没有听说孺子小人,献上一篇谄媚文词,就可以窃取要职,流传画像赞词。臣请求罢鸿都之选,以消天下之滂。结果上书被中间人扣押,没有转到灵帝手中,估计灵帝看到也不会理睬,仍会我行我素。

鸿都门学,第一次把书法、绘画、文学、表演正式列入国家最高学府必修课,成为名副其实的综合艺术大学。但因存在时间短,又遭到诸多大臣反对,所以其真正影响就很有限,对其详细情况,因史书记载语言不详,后人难以详述。

北魏皇帝巡幸石窟寺

北魏(386~557,其中包括西魏和东魏535~557年的短暂政权在内)据北半个中国,一百七十余年间,大兴石窟造像,其规模之大,前所未有。而皇帝直接关注石窟寺建设,多次巡幸石窟寺,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甚至退位皇帝躲入石窟寺,更是为闻所未闻:“元宏父(拓跋弘)禅位后,黄冠素服,持戒诵经,居石窟寺。”云冈20窟主尊

查《魏书》皇帝纪及《册府元龟》卷112《帝王部·巡幸一》,北魏皇帝巡幸石窟寺(集中于云冈石窟),有下列数次:“献文帝皇兴元年(467)八月丁酉(八月十八日,阳历10月2日)幸武州山(今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寺。四年十二月甲辰(公元470年12月20日,阳历公元471年1月26日)行幸鹿野苑、石窟寺。”孝文帝元宏太和四年(480)四月辛巳(4月10日,阳历5月16日),幸白登山,八月甲辰幸方山,戊申幸武州山石窟寺。太和六年三月辛巳幸武州山石窟寺,赐贫者衣食。太和七年五月戊寅朔幸武州山石窟寺。八年七月乙未幸方山石窟寺。“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八月,帝幸石窟寺。孝武帝永熙二年(533)正月乙亥幸嵩高石窟路岩寺”。

北魏皇帝如此重视石窟寺建设,决不是关心艺术,而是为自己的皇权制造舆论,“皇帝即是当今如来”,社会流传这样的说法,不是空穴来风,而且佛门投其所好,互相利用。今大同云冈石窟中第16、17、18、19、20五窟,其主尊形象就是摹似北魏的五个皇帝,《魏书·释老志》已经说得很明白。

叱金像问帝祚短长

隋唐时期,中国佛教和佛教艺术高度发展,佛像除供广大僧俗群众膜拜之外,有时还作为宫廷专用。甚至成为算命的工具——皇帝叱问金像,自己能在位多少年。相传,唐代初年宫廷得到一尊金像,为隋末术士所造。武则天做皇帝时,命人将金像放在宫中,锁禁甚严,不准一般人看。唐玄宗李隆基登帝位后,曾行幸其宫,见到了这尊金像。当时肃宗尚在东宫,已立为皇太子,皇孙代宗年幼。一日,祖孙三人一起去看金像,玄宗问身边的高力士,这尊金像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高力士回答说,这尊金像是前代制作的,用他可以占问皇位能立多少年,方法是对着金像大声叱问,他会作出不同反应,如果在位时间长,则金像听到叱问声后会长久地晃荡;反之,则晃动一两下就戛然而止。玄宗道,朕试试看。玄宗首先对准金像大声叱问,金像显出害怕的样子,摇动了几下便扑倒于地。玄宗笑道,如真像爱卿所说的那样,朕为天子将多少年?高力士当然不敢说具体年数,只得奉承一番,再拜祝贺。玄宗命太子肃宗叱问金像,金像只微微晃动几下就停止了,大家表情肃然。又命皇孙叱之,金像摇动了好长时间,玄宗高兴地说,皇孙似我。其结果,玄宗在位五十年,肃宗在位仅六年,代宗在位十九年。

这个故事是后人编造出来的,其目的是宣扬宿命论,哄骗百姓。世间的事情都是上帝事先安排好的,皇帝尚且如此,何况普通百姓?都任命吧。孰不知,是先有了三代皇帝各当权多少年的事实,后代文人再据此编造神话,好像很准确。此故事出自晚唐张读《宣室志补遗》,此书所录多是野史小说,人们自然不会当信史看。姑妄说之,姑妄听之。

定期进献山水画

中国古代山水画,自南北朝兴起以来,至唐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人物画、花鸟画鼎足而立。盛唐之后,水墨山水勃兴,山水画有了更大的发展,“画中最妙言山水”,产生以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为代表的青绿山水和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两种画体,两大流派,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已经具备,创作队伍也空前兴盛。上自朝廷,下至画家,普遍爱好山水画。唐玄宗先后命李思训、吴道子去嘉陵江观察蜀道山水,回来在大同殿画嘉陵江山水,供他政事余暇“卧游”。“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子一日之迹”,两种风格不同的嘉陵江山水,各有千秋,都能传达出它的特色,一时传为佳话。以后至唐德宗时,令有的地方官每年向朝廷进献一幅山水画,这在画史上是空前绝后之举,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唐代山水画的发展情况。画史记载,当时有一位叫陈谭的画家,德宗朝除连州刺史,可能是因为那里山水很有特色,所以德宗命令他画那里的山水,每年向朝廷贡献。据云“陈谭野逸不群,高情迈俗”,属于张藻一类画家,贡献了多少年,不得而知。

唐太宗令画功臣像

唐太宗李世民把唐代经济、政治、文化都推向高潮,为唐的全面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与他制定合理的用人机制不无关系,赏善罚恶,任贤使能,极大地调动了大臣们的积极性。为了激励后生为朝廷效命,于贞观十七年(643)诏画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他亲自为赞:“贞观十七年诏曰:自古皇王,褒崇勋德,既勒名于钟鼎,又图形于丹青。是以甘露良佐,麒麟著其美。建武功臣,云台记其迹。司徒赵国公无忌,故司空扬州都督河间元王孝恭,故司空蔡国公如晦,故司空相州都督郑国公文贞公魏征,司徒梁国公(房)玄龄,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左仆射申国公士廉,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德,特进卫国公靖,特进宋国公萧璃,鼓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国忠壮公志玄,辅国大将军夔国公欧阳弘基,故尚书左仆射欧阳通,故陕东道大行台尚书右仆射郧节公开山,故荆州都督谯襄公绍,故荆州都督邳襄公顺德,洛州都督郧国公张亮,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陈国公侯君集,故左骁卫大将军郯襄公张公谨,左领军大将军卢国公程知节,故礼部尚书永兴文懿公虞世南,故户部尚书渝襄公刘政会,光禄大夫户部尚书营国公唐俭,光禄大夫兵部尚书英国公李勤,故徐州都督胡壮公秦叔宝等。或材为栋梁,谋猷经远,绸缪帷幄,经纶霸图;或学综经籍,德范光茂,隐犯同致,忠谠日闻;或竭力义旗,委质藩邸,一心表节,百战标奇;或授命庙堂,辟土开疆,重氛再朗,王略遐宣,契阔中后,劬劳师旅。赞景业于草昧,翼鸿化于隆平,茂绩嘉庸,冠冕列辟,昌言直道,模范缙绅。固以瞻伊吕而连衡,迈方召而长笃者矣。宜酌故实,弘兹盛典,可并图于凌烟阁,庶念功臣之怀,亡谢于前载,旌贤之义,永贻于后昆。”

唐太宗令绣佛像

唐太宗是一位很讲实际的政治家,任贤使能,赏善罚恶。对待宗教也完全采取实用主义,有利者用之,不利者斥之。对大臣们信佛、道,采取宽容态度,但有限度,失度者严惩不贷。如玄奘开始去印度取经时,他不支持。但十七年后,当玄奘学成归来时,因玄奘可以带回很多关于印度和西域的信息,对他的统治有好处,便派人迎接,并亲自接见,为他提供写作条件。大臣萧璃对佛教迷信很深,经常和高僧讨论佛理。太宗念他对佛教很虔诚,尝赍绣佛像一躯,并绣萧本人像于佛侧,让他在家里供奉。又赐王褒所书《大品般若经》一部并袈裟一身以充讲诵之服。后因萧走火入魔,给太宗上书要求出家为僧。太宗大怒,贬萧为商州刺史。李世民开始支持萧信佛道,欣赏的是他清心寡欲,与世无争,便于搞好官僚之间的关系,又不干扰他的政令。可李世民不会容忍大臣完全脱离政治,离他而去。那样将人心涣散,无可用之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