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精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6 14:27:39

点击下载

作者:胡佩诚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医学人文精要

医学人文精要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医学人文精要/胡佩诚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ISBN 978-7-117-25606-3

Ⅰ.①医… Ⅱ.①胡… Ⅲ.医学-人文科-集 Ⅳ.①R-0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90312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医学人文精要

主  编:胡佩诚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4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5606-3

策划编辑:王缔

责任编辑:王缔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前 言《医学人文精要》是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的12位教授演讲的 “医学人文讲堂”系列光盘的配套教材,也是第一次将12个主题的医学人文精神向世人展示的图书。

健康,是当今我国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诚然,精神健康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医学人文精神是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内容。在当前中国人渴求健康的热潮中,寻求健康的活法,甚至包括平静离开人世的 “死法”,都成为人们追逐良好心态与理念的重要内容。由12位我国资深的医学人文教授向民众讲述了一系列国际交叉学科的最新成果,把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知识从健康养生的角度,生动地呈现了一个 “精神健康食品”的大餐!本书的12章内容能帮助大家特别是医生了解健康与心理、哲学、道德、法律、文学、美学、史学、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的丰富联系。让人们的生命充满正能量的快乐!让我们的社会充满和谐与温馨!让伟大的中华民族屹立于文明、长寿的世界之林!《医学人文精要》的主要内容为:张大庆教授的第一讲 “医学人文概论”: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的人道职业;王一方教授的第二讲 “医学哲学”:技术主义、消费主义盛行,当代医学的发展亟需哲学关照和理性定位;丛亚丽教授的第三讲 “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与人文,是我们医生的精神家园;胡佩诚教授的第四讲 “医学心理学”:维护人类的心理健康,享受悠长的人生;甄橙教授的第五讲 “医学史”:医学发展的历史见证,以史为鉴,追梦医学;王岳教授的第六讲 “医事法学”:患者权利保护是永远的核心话题,帮助和保护今天的患者,就是在帮助和保护明天我们医务人员自己;王红漫教授的第七讲 “医学社会学”:全球健康与国际卫生,医学社会学帮助人类重新认识应该知、有所知而又不甚知的咫尺天涯的重大疾病,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王一方教授的第八讲:“健康传播”:破解医患不睦,医学污名化,医生妖魔化,理性败给迷信,科学不敌江湖等怪象、乱象,促进公众理解医学;韩英红教授的第九讲 “医学美学”:给医学以情感的滋润,促进医学回归本真,使生命活力之美绽放!郭莉萍教授的第十讲 “文学与医学”:沟通两种文化的桥梁,学会阅读病人这本 “书”;赖立里博士的第十一讲 “医学人类学”:对身体生命的探询最终指向这样的问题:人之为人,究竟意味着什么?王玥教授的第十二讲 “医学社会工作”:医务社工担负起播撒人性关怀种子、传播医学人文精神的使命。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研究生近年来的培养课程中,加进了这一新的内容,这就是如何把人文精神融入医学生的成长与医学的临床实践中。通过12位教授的宣讲以及与学生的互动,使学生了解并深刻体会到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试想:如若没有健康精神与理念的医生,如何面对繁纷复杂的医学问题与患者?不懂心理、不懂法律、不懂道德的医生如何能做好临床工作?通过对开课若干年来的实践效果的分析,学生们普遍感到收获甚大。学生们反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了医学人文的意识,扩大了看待问题的角度,更加自觉地去解决面临的多种问题。

当前,我国医患关系出现了裂痕,急需有凝聚民众与医生的思想和理念的再武装,也需要有医患关系的润滑剂——这就是医患关系的再解释,医学人文精神的再宣扬。医患和谐之音,应该成为我国社会主旋律之一。让中国人民的生活更美好、更健康,让中国成为世界最长寿与文明之国!胡佩诚2017年10月第一章 医学人文概论:追寻医学的人文价值

医学人文是应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对医学的本质与价值、卫生保健的目的与意义、医疗保障的公平与公正等问题进行探究的活动。医学人文能激发医务人员对人性、对苦难、对生命的敏感性和洞悉力,能确立医学研究、临床治疗、预防保健以及卫生政策制定过程中自主、尊重、宽容、公正的价值观。第一节 概 述一、医学人文的概念

在讨论医学人文的概念之前,首先应对医学与人文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的表述。医学是什么?《科学技术辞典》的定义是:医学是旨在保护和加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自然科学学科辞典》的定义是:医学,狭义可视为医学科学的同义语,广义则应理解为医学科学和医疗保健事业的综合称谓。《大英百科全书》的定义是 “医学是维持健康、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实践活动。”在中国,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 《易经》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贲卦的 《象辞》上讲:在此,人文与天文相对,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所谓人文,强调的是人类社会运行所形成的秩序和伦理规范。《辞海》中对人文的定义是:“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核心部分,其体现在对人的尊重和关爱。在西方,人文的概念包含有人道的(humane)、人文主义(humanism)、人性(humanity)和人文学科(humanities)等,起源于古希腊人对人的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成为抗衡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笛卡尔提出的 “我思故我在”的命题最终确立了人的自我意识。马克思非常重视人的发展。马斯洛将人文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等级。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人文概念的内涵和具体内容既是人类社会共通的,也蕴含着时代和文化特征。“医学人文”的概念实际上具有多重含义。其一是指 “医学人文精神”,即人类的终极关怀与人性的提升,如批评人类企图控制自然的骄傲自大,承认 “医学的限度”,强调尊重人、敬畏生命;其二是指 “医学人文关怀”,强调的是对待他人的善行,如医学研究、临床治疗中的伦理价值,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其三是指 “医学人文学科”,即研究与探寻医学本质与价值的人文学科,如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等。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人文关怀是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而医学人文学科则介于二者之间,是从观念到实践,从知识到行动的桥梁。而 “医学人文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即医务人员通过医学人文学科的学习,理解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具备医学人文关怀的能力,并在医疗卫生工作中得以体现。

广义的医学人文学包括与医学相关的法律、社会学、人类学和心理学,亦可称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因此,医学人文是一个多学科与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它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角度探讨健康、疾病、生命、死亡、疼痛、快乐之于人类社会的意义,考察医学和卫生保健之于人类社会的价值,研究与关注这些学科如何应用于医学教育和改进医疗实践。二、医学人文的内容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已成为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医学院校与医院开展医学人文教育,提高医学生和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以更好地承担救治病人、关爱病人的责任。医学人文并非仅是医学教育中的一类学科建制,它还是一场社会运动,一种后现代思潮,是对当代医学和保健文化的哲学反思。因此,“医学人文”具有丰富的学术探究和社会文化内容。

1.医学人文学科

从医学教育的角度来看,医学人文是医学院校和医院开展人文和社会科学教学的活动。从研究的角度看,医学人文是对医学或卫生保健本质和价值问题的探究。通常所说的医学人文学科包括: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法学、医学社会学、医学人类学等。

医学伦理学旨在培养医务人员的伦理意识,使他们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医学是道德的职业这一特性,能够在尊重生命、尊重人的层面认识医学科学和医学职业,从而能够从哲学的视角或更高的层次去认识和理解医学科学及医学职业的现状、把握其发展趋势,并最终将医学道德理念贯彻于医学实践之中。

医学法学介绍医疗行为与医疗法律关系,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患者的权利,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义务,医疗纠纷的技术鉴定制度,医疗事故的相关证据,医疗纠纷的赔偿,医疗纠纷的法律责任,医疗纠纷的救济途径和医疗过失保险等内容。重点针对当前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给出医务人员应掌握自我保护的基本程序与方法,更重要的是增强法律意识,避免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医学心理学将心理学的理论与知识应用于医学,研究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通过提高心理素质及沟通能力,使医务人员能自觉地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去思考与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相关的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分支,如医学美学、叙事医学、音乐医学等,在此不一一列举。医学人文涉及诸多领域或学科,作为国家医师资格考试,重点放在医学伦理、卫生法规和医学心理等学科,主要是因为目前医务人员通过学习这些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可以更好地应对医学技术迅速发展和卫生改革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2.病人权利

病人权利是作为社会运动的医学人文。医疗保健服务是民生问题,公民获得医疗保健是一项基本民权,已载入联合国人权公约和许多国家法律。在西方,政党的竞选纲领中都不可缺少卫生福利政策,在我国目前的卫生保健体制改革中亦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

病人的权利自18世纪倡导 “天赋人权”开始,尊重病人的权利是医学从 “家长制”中解放出来的一个标志。20世纪60年代 “病人权利”运动得以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其一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医生的非道德人体实验的深刻反省;其二是在消费者权利、妇女权利、黑人权利等一系列人权运动的推动下,病人意识到了自身在医疗活动中的权利问题;其三是新技术对医生的行为和医患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断更新的诊疗技术导致了医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而不是在病人床边聆听病人的陈述和与病人交谈,医生更加关注病人的躯体问题而忽视病人的情感,以及对医源性和药源性疾病增加的担忧。人们逐渐认识到,单纯无条件地依靠医疗技术来保护和延长生命是有欠缺的。脱离病人去治疗疾病,将病人视为 “肉体物质”或 “生命机器”的倾向,可能导致医疗保健的畸形发展,给病人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20世纪70年代后在西方国家出现的病人权利运动、自我保健运动、自然疗法运动、整体医学运动,以及70年代后期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都充分地显示出医学开始出现从在生物学因素方面探寻疾病的原因和治疗向多维度地审视健康和疾病问题转向。与此同时,随着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物机械论的局限性和人的整体有机联系,更加强调医学的目的是以人为本,医学不仅只是对疾病的治疗(cure),而且更需要对病人的关怀和照料(care)。于是,1981年世界医学联盟在里斯本所发表的病人权利宣言(Declaration of Lisbon on the Rights of the Patient)指出,病人的权利包括:获得良好质量医疗照护的权利;自由选择医疗方式的权利;自主决定的权利;获得信息的权利;诊疗秘密被保守的权利;获得健康教育的权利;保有个人尊严的权利;以及获得宗教协助的权利。病人权利最重要的观念是病人的生命为病人所有,病人有权利为自己的生命做最好的安排,社会应尊重并协助病人完成他(她)的选择。因此,从狭义观点来看,病人自主权就是病人的基本权利,从病人自主权可衍生出病人应有知情同意的权利。从广义观点来看,社会应保障以下权利给予病人:医疗平等权、安全权、选择权、隐私权、求偿权、医疗文件收取权、医疗拒绝权、医疗尊严权。因此,病人权利运动是医学人文学科发展的社会文化基础。三、医学人文的任务

医学人文为人们理解医学与卫生保健提供理论基础,为分析从医学研究、临床活动以及国家卫生政策的意义与价值提供方法。这些理解与分析不仅需要知识和理性,也需要感性与直觉。医学人文学的主要任务包括:

1.阐明医学理论与实践的价值

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都有其价值取向。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医学都不能将科学与人文的层面进行分离。医学科学与技术归根结底是为特定的病人作出 “正确”和 “善”的决定。医学并非仅仅为了获得科学的三段论结论,或者揭示普遍的自然规律,而是立足于临床实践,在这种价值体系中,科学化的 “正确”终归要服从于病人的 “善”和 “益处”。因此,“医学居于科学”。美国著名医学人文学者佩里格里诺(Edmund D.Pellegrino)指出:与人文之间,并且非两者中的任何一方,而是包容了双方的许多特性。医学是最人文的科学,最经验的艺术,并且是最科学的人文。”医学不应仅仅被理解为科学,更应看作复合的学科,医学科学和生物技术不足以表达医学的复杂本质,而人文学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的本质。在临床决策时,如延长生命、堕胎、危险的手术与诊断过程,医生都面临着价值的判断,不仅要考虑病人境遇的方方面面,还要考虑到社会的、伦理的、法律的问题。因此,在作出临床决策时,需要从科学与人文两个维度考虑。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与权力的扩张已经超越了医学职业的范围。各类诊疗技术的涌现,医学似乎能做更多,但究竟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却变得模糊起来。因此,医学需要调整方向,需要明确目标,方向与目标和人类的理想与价值密切相关。在此,医学人文承担着重要的作用。

2.理解医学经验的主观性及对他者主观性的理解

在医学人文的框架下,一些科学不能解决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可以得到解决。医学人文教育能为医生提供替代选择,尤其是当关注的焦点是病人而非疾病时。医学人文学可以为医生提供四种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路径:首先是获取与整合主客观信息以作出最有利于病人的决定;其次能够强化和利用医患关系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再次能理解病人的行为方式;最后是可以开展有效的沟通。

在以往的医学教育中,一般重视认知能力而忽视情感能力的培养。由于情感易受主观影响,会干扰 “科学”的判断,因此,医务人员需要与患者在情感上保持距离。临床上也要求医生要客观分析病情。不过,随着医学的发展,情感因素得到了重新评价。首先,在对患者的感觉或情绪缺乏理解的情况下,医生往往无法将患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理解。虽然情感带有主观性,但患者生活中这些主观性情感会影响他们疾病的表现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医生在面对患者以及他们的疾病时,若无法辨认患者的情绪并对此作出回应,则会对患者的情况了解不够透彻,从而可能会在诊断和治疗患者时出现错误。此外,医生也需要理解自己的情绪,医生可将自己的情感作为对患者的同情融入医学实践中。医学人文可以为医生提供多样的机会来体验自己和患者的情绪,审视自己和患者的反应,并且在无法完全控制的临床环境下更好地处理情绪。情感能力的培养可激发医生观察和解读患者语言和行为的能力;培养对患者体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增加对患者以及家人的看法的同情心;鼓励与患者建立关系和情感的联系;从而将患者作为完整的人来理解。

3.提高医学生和医务人员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法律意识等人文素质

医学实践,包括疾病诊断与治疗、疾病预防与公共卫生、卫生资源分配、医学科研等,都与人文学科具有密切的相关性。例如,在处理卫生资源分配问题、医疗服务的质量与费用问题,临床技术的应用与评价问题等,都依赖于人文学科的审视与估量。在临床实践中,诊断与治疗首要关注的是医患之间的互动关系。医学的核心概念是负载价值的,理解病人的价值观、信仰、生活方式和对痛苦的观点,实际上可能会影响诊断和治疗的选择,而这些不能脱离人文的考量。医学和人文科学在本质上总是相互交织的。

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的新形势下,对医务人员的人文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尊重人、尊重生命,成为有爱心和高尚职业道德的人类健康的守护者是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20世纪50~60年代以后,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也要求医务人员必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整体素质,这也是医学人文性复归的客观要求。

4.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医学人文的理念既可作为医学的一种整合知识,也可以独立于医学,作为一种知识操练。人文学的特点包括反省、沉思、灵感和评判。医学人文学可以培养个人的反思和创造能力,对于临床医生来说,跨学科的训练是重要的,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生物医学的知识与技能,也应当了解病人的患病经历,认识到临床推理的不确定性。医学人文学也力图从知识上和实践上与当下医疗保健观念和卫生服务体制保持一种张力,制衡医学技术的过度使用,保证卫生保健服务的公平与公正,鼓励医疗保健文化的多样化。第二节 医学人文的历史一、医学人文的传统

医学的目的是救治在病痛中挣扎、饱受躯体疾患和精神痛楚折磨的病人,因此,医生除了应具备有用而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沉着、果断、不迷信”。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被认为是最具人文传统的一门学科,医生是最富含人情味的职业。在中国古代,医学被称为 “仁术”,医生被誉为 “仁爱之士”,行医治病、施药济人被认为是施仁爱于他人的理想途径之一。在西方,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认为 “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强调人体的整体性、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是古代东西方医学思想的共同特征,古代医生在治病过程中并不囿于有病部位的治疗,而是主张机体的整体性康复。他们相信 “人体是由其本身的各个部分的一致而又交流着的知觉环构成的,当其中任何一部分受到侵袭时,整个身体都可能受到影响……因此即使人的很小部分受伤,全身就感到疼痛,因为各部分是相互联系的”。所以,医生不仅应当注意有病部位的治疗,而且也应当关爱病人。病人躯体上的不适往往也导致精神上的痛楚,更何况疾病有时被视为上苍对人类不良行为的惩戒,病人从而遭受到躯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所以医生舒缓病人的精神压力也有益于躯体疾病的康复。古代医生强调对医疗技术的热爱与对病人的热爱两者之间的密切关联,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相信医术的目的就是解除病人的痛苦,或者至少减轻病人的痛苦。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他们缺乏有效的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手段,于是他们在竭力为病人寻求治疗和缓解病痛的措施的同时,更注重对待病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通过对病人的同情、关心、安慰等,给予病人情感的关照。

在西方,宗教与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拯救生命的宗教观是施医赐药的道德基础。中国的传统宗教——道教和佛教,也把医疗行善作为医疗实践中的一项基本原则。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医疗实践在医疗行善的理解上也有所不同。启蒙运动以后,西方更加强调尊重个人的自主性,西方医学伦理学家强调尊重病人自主权是首要的、基本的原则,而行善原则是建立在自主原则基础之上的,医生的临床决定必须首先尊重病人的选择。

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主干,它在整个中国文化思想上、意识形态上、风俗习惯上都烙上了深深的印痕。中国传统医学深受儒家的影响,儒家的仁爱思想也成为医学道德的理论基础。儒家认为医学为 “生生之具”,医学的目的是仁爱救人。 《灵枢·师传》指出,掌握医术,即可 “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儒家的“爱人”原则第一是强调尊重人的生命。中国医学经典 《黄帝内经》 “天覆地载,莫贵于人。”唐代医家孙思邈说:万物备悉,也强调:有贵千金。因此,应有 “如履薄冰”、“人命至重,”儒家要求医生在疾病诊疗中, “如临深渊”之感,处方开药应小心谨慎,以免诊断或用药错误伤害病人。 “爱人”原则第二是强调尊重病人。 《灵枢》中强调医生要“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并且主张对待患者要 “举乃和柔、无自妄尊”。不得以施恩者自居,更不得利用医疗职业谋财、猎色。充分体现了对病人尊重的思想。“爱人”原则第三是强调 “泛爱众”,提出医生对待病人应该一律平等相待,不论贫富贵贱、老幼美丑,《千金要方》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都要一视同仁。孙思邈在中指出: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美德,认为仁爱救人是医生美德的体现。医生美德的基础是良心,即医生应具备恻隐之心、羞耻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由于医患之间事实上的不平等地位,儒家十分强调医生的 “慎独”和 “推己及人”。仁爱不仅作为行医的指导思想,也成为评价医生的一项重要标准。南齐杨泉在 《物理论·论医》中指出: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由此可见,强调医生的品德修养是中国医学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二、医学人文学科的兴起

20世纪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往那些威胁人类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缺乏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人类的健康状况有了极大的改善。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现代医学技术为人类提供越来越多的保健需求的同时,人们对医学批评也日益增加。因此,人们不得不开始反思医学技术发展的价值,反思医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反思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医学。

1960年,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达特茅斯医学院举办了 “现代医学中良知的重要问题”的讨论会。在此会议的开幕致辞中,达特茅斯医学院院长S.Marsh Tenney博士指出,虽然现代医学的基础更加理性,但原本应融科学与人文为一体的医疗实践却越来越偏离人的价值。因此,需要反思医学。考察医学与科学进步的良知问题,不是简单地追问人的生存与存在,而是要追问是何种生存、如何存在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忧虑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的一种较为普遍的情绪。1962年,卡森 《寂静的春天》所展示的杀虫剂对人类的危害,以及随之不久发生的妊娠呕吐缓解药物 “反应停”导致畸形儿出生的事件所暴露出来的时髦药物的潜在危险,都验证了科学家和人文学者的共同担忧。1969年,美国 “健康与人类价值学会”(Society for Health and Human Values)成立,其目标是促进将人类价值作为医疗卫生专业人员教育的基本、明确的内容。健康与人类价值学会成立后,又创建了医学人类价值研究所,致力于研究人文学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在1971~1981年的10年间,研究所成为学会的主要实践机构,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医学人文学的兴起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许多大学的医学院纷纷成立了医学人文学教学和研究机构。医学人文学科的研究生教育也得到迅速发展,许多大学设立了跨学科的医学人文学研究生培养计划。医学人文学科在美国的发展也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欧洲、亚洲、南美洲、大洋洲一些国家的著名大学也陆续建立了医学人文学的教育和研究机构。我国医学人文学科的教学和研究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陆续开展起来的。

虽然医学人文学的概念已为学界所接受。然而,关于医学人文学的学科性质、研究领域、学术范式等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医学人文学这个词具有多重含义,有人仅仅将之视为医学伦理学的同义词,或将其作为人际沟通技巧、行为科学的一部分,也有人提出医学人文学实质上是一种人文的医学。著名生命伦理学家佩里格里诺认为医学的人文学科包括文学、哲学、历史、艺术、音乐、法律、经济、政治学、神学和人类学等。这些学科在医学中具有正当合理的位置,它不是医疗技艺彬彬有礼的装饰,也不是为了显示医生的教养和绅士的品质,而是临床医生在作出谨慎和正确决策中应必备的素质,如同医学科学知识和技能一样。

就医学人文学与医学科学的关系而言,一种看法是医学人文学可 “软化”医学科学的“硬核”,但并未在本质上改变医学实践。这种 “医学人文”一般被看作医学科学的平衡力量,形成与医学科学的互补。另一种观点认为医学人文学是将人放在医学的中心位置,来重建医学的框架。它提出医学需要哲学上的根本转变,跨越传统的边界,使临床医学不仅基于科学的观察和实验室的数据,也应基于理解和减轻病人痛苦所形成的经验。这种观点期望将病痛的经验、病人的观点带入医学解释的模式。因此,医学人文学应是医学整体的一部分。当代医学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所面临的难题,不是哪一门学科所能单独解释和解决的,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和跨学科的交流。医学人文学科作为一个由多学科交叉、综合形成的学科群,正是旨在确保医学技术和医疗卫生服务的正当、公正与公平,促进社会和谐与协调发展。2005年,英国医学人文学会议的主题是 “医学与人文学:走向交叉学科的实践”。会议的目标是:推进医学人文学在临床实践中的价值的讨论;关注医学与人文学科交叉研究;创造一个不同专业背景交流思想和经验的场景。

美国一些医学院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创设了一批实验性项目,在医学教育中加入人文学科,培养能够将人文和社会科学运用于医学教育与实践的教育工作者,为来自于人文和医学领域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互补学习的机会。1984年,美国医学院协会刊发了《医生普通专业教育和医预科教育专门委员会报告——21世纪的医生》(Report of the Panel on the Genera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the Physician and College Preparation for Medicine.Physician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报告强调了在医学院和住院医师训练阶段连续性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的重要性。1985年,美国内科医学委员会出版了 《内科医生人文素质的认识与评价指南》 (A Guide to Awareness and Evalu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ies in the Internist)。指南要求住院医生达到较高的人文修养标准。从那时起,内科住院医生培养计划就有责任培养住院医生的人文品质。在医疗实践中体现人性维度已经成为教育计划的必需内容,在这类训练中人文教育是最有潜力的,也是被全美医学教育工作者广泛接受的。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到医学目的的讨论,从生命伦理学的诞生到医学跨文化研究的兴起,在我国医学界和相关领域涌动起医学人文研究的潮流。研究者从传统的人文学科,如医学史、医学哲学和医学伦理学扩大到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如医学传播研究、医学的后殖民化研究、医学人类学研究、同性恋研究等,通过多维度地审视医疗保健实践、卫生服务制度以及卫生政策的制定来探讨医学的本质与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医学人文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在各医学院校陆续开展起来,来自医学史、自然辩证法、医学伦理学以及马列课的教学和研究人员,在承担着传统医学人文学科的教学和研究的同时,也开设了一些新兴的医学人文学课程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如医学文化人类学、生命伦理学、医学美学等。20世纪90年代,医学人文学科研究的相关机构也有了可观发展,一是传统的医学人文学科研究机构突破原来单一学科的研究局限,开展了跨学科工作,二是部分院校成立了专门的医学人文研究机构。这些举措表明国内学者对医学人文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建设已有了共识,学科的建制化稳步发展。三、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

1.从多学科到交叉学科

医学人文学科群究竟囊括哪些学科也是众说纷纭,并无内在的逻辑联系。医学史、医学伦理学等均可追溯到古代先贤对医学的评述并建立了自己的学术传统。这些学科有助于我们理解在文化与社会境遇中生命科学与医学如何发生,文化如何与疾病的个体经验相互作用,理解医疗实践的方式。医学的文学与艺术,有助于拓展和培育我们观察、分析和反省的能力。它不仅包括探讨写作、绘画等创作活动的治疗价值,如鼓励慢性病人进行创作并解释临床症状对他的意义;也涉及文艺作品在公共卫生和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如利用各种卫生宣传展览和社区健康教育。

由于医学人文学不是一个单一的研究领域,而是引入现有的学科,如伦理学、哲学、文学和历史等对医学进行批评性反思的多学科活动。这并不否认医学人文的各专门学科的学术价值,例如医学史是相当成熟的一个研究领域,医学伦理学也有其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这些学科的研究依然有它们自己的关注点和亚分科研究。医学人文学科试图将人文学科的观点与研究方法应用于解释和解决医学所面临的问题,研究方法和进路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从多学科的视角看医学人文学的发展,最基本的要求是不同学科之间的宽容和合作。医学人文学科各学科都有自己的传统与主要关涉,学者之间也可能是兴趣迥异。对医学技术和卫生保健中问题的多学科解释和理解有时会显现出矛盾。对同一问题不同学科的理解方式也可能不同。所谓理解方式,即人们在试图对某种现象获得某种理解时关注方面不同,所处理的方式亦可不同。例如,当我们讨论器官移植问题时,医史学家关注的是这种观念和技术是如何形成与如何演化的,而伦理学家则关注这种技术的应用是否合乎人们的价值观,但无论是医史学家还是伦理学家,都是通过器官移植来探讨人类观念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多学科可拓宽和深化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即所谓 “解释的越多,理解的越好”。

医学人文在正式的医学课程体系和研究领域中,大多沿袭传统的学科体系。欧美国家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不尽相同,但从课程体系上看,大致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关涉知识的价值,如医学哲学和医学史课程,目的是对生命科学与医学发展的理解以及对现有知识的怀疑和批评意识;二是关涉医学技术的道德价值和医学职业的价值,如医学伦理学,目的是强调医学研究和临床技术的应用必须符合伦理准则以及医生的职业精神,如同情、宽容、尊重、理解和正直;三是关涉叙述的价值,如医学与文学、医患沟通学等,增强医生对临床病史和患者经历的敏感性和在交流中使用修辞策略的灵活意识。当然,从广义的医学人文学定义出发,还有一些课程也可列入其中,如医学文化人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

实际上,“医学人文”的概念已超越了 “医学”和 “人文”本身的含义,“医学”包括了各类卫生保健活动, “人文”包括了艺术和部分社会科学学科。在技术理性的时代,我们需要医学显示出更多的人文性和敏感性。我们希望通过医学人文教育的医生不仅是人道的、伦理的和敏感的医生而且也是医学学科的鉴赏者,评价临床判断的艺术家。这种医生将从简单地应用知识和适应规则走向临床的革新,如熟悉临床知识的解释和直觉方式(应用默会知识),能与患者之间建立起良好沟通,且能做到有目的的自我约束。

2.跨学科的方法学

医学人文保持其宽泛性,需要多学科的研究路径和分析方法以及宽容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观念。医学人文关涉的是人性本身,因此没有比选择最宽泛的路径能更好地解释和理解人性问题的了,尤其是有关卫生保健方面的问题。医学人文需要保持一种有活力的、广泛的联盟,鼓励不同学科之间的对话与争论。

在后现代理论的推动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开展新的人文社会科学的 “跨学科”活动,如文化研究、人文地理、性别研究等。这些研究既利用了原来学科的话语,同时又试图发展新的话语体系,鼓励跨文本比较。解释与理解复杂的人文社会学问题,强调单一学科的纯粹性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医学人文的跨学科研究才刚刚起步。所谓跨学科,原则上是指不同学科联合在一起研究医学和卫生保健中的问题。例如,神经衰弱作为一种疾病可由医学史来考察该病什么时候出现、如何演化的;文学研究可就某一时期的著名艺术家或作家的作品中描述的病症来研究当时人们对该病的态度;哲学可研究疾病概念的原义和含义。跨学科研究的关键在于不是将这些问题分门别类来考察,而是要研究它们之间是如何关联的。当代医学技术发展和卫生保健服务中涌现出诸多伦理、社会和法律问题,实际上都很难从单一的学科研究中找到答案,其讨论范围也往往超出了任何单一的学科,因此这些问题是真实的跨学科问题。第三节 医学人文的现状与前景一、医学人文传统的断裂

20世纪以前,医学技术的进展是十分缓慢的,医生们凭借有限的药物和实践中摸索的经验,为病人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在20世纪,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医学不仅获得了消灭、控制疾病的武器,而且还掌握了操纵生命的密码。不断涌现的现代化诊断、治疗技术将医生的注意力从关注病人吸引到寻找致病原因、分析偏离正常值的数据、发现细胞或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上。为了更准确、有效地诊治疾病,按疾病的不同位置或类型分类的临床专科和亚专科纷纷建立,在此病人被简化为因机体的某一部位损伤或功能失常需要修理和更换零件的生命机器。医学专业化的发展导致了医疗保健程序的分解,在现代医学的词汇中病人一词被分解为病因、病原、症状、体征等单个的词素,病人的痛苦被转化为检验单上的数值和各类影像图片。于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病人就这样逐渐地在现代医学诊疗过程中被逐渐消解了。医学中的人文精神在现代科学技术洪流的冲刷下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技术的进步助长了医学的权威,医生们普遍认为,病人所需要的就是耐心地配合医生的诊疗,治疗效果就是对病人最好的关爱。人们也相信,医学技术的进步将逐步解决所有的疾病问题,人类可以消除一切病痛,人的所有器官都像机器的零件一样损坏后可以更换。新技术对医生的行为和医患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断更新的诊疗技术导致了医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而不是在病人床边聆听病人的陈述和与病人交谈。医生更加关注病人的躯体问题而忽视病人的情感,因为躯体问题能被测量,情感问题则不能,而且医生们相信如果躯体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都将迎刃而解。简而言之,现代医学试图以技术去消解医学的非技术维度。

值得注意的是,张扬技术至善主义背后的潜在动力是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高技术将带来高利润,在此医学界与药厂和生物技术公司分享共同的喜悦。实际上,目前某些受推崇的 “高技术”其实既不高明也不高效,或许只是费用高额而已。美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美国卫生经费有一半用于挽救仅存活半年的病人身上。由此可见,医疗费用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与生命存活时间成正比,但并不一定能有效地改善生命质量和健康状况。临床医学强调广泛而昂贵的治疗虽然挽救了某些危重病人的生命,延缓了死亡的进程,但并不能根本解决健康问题。随着时间的推进,人们开始认识到,单纯无条件地依靠医疗技术来保护和延长生命是有欠缺的,这种脱离了病人去治疗疾病,将病人视为 “肉体物质”或“生命机器”的倾向,可能导致医疗保健的畸形发展,给病人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医学的异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专科化消解了整体性的人,技术化忽略了人的心理,市场化漠视了人的情感。如何解决发展高新技术与适宜技术之间的矛盾;协调关心病人与治疗疾病之间的矛盾成为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二、医学的新问题

医学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和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所引发的社会、伦理与法律问题已为全社会所普遍关注。人们开始关注器官移植、人工生殖、CT、核磁等高技术应用引起的稀有卫生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开始担忧试管婴儿、脑死亡标准产生的负面效应,开始恐惧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开始不满医疗保健出现的非人格化倾向,开始批评不堪重负的医疗费用。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通过发展医学技术来提高和改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的承诺感到失望,对于现代医疗保健制度的效益和公正性提出怀疑。有学者指出:“医学有时似乎由主要对发展它的技术能力感兴趣的精英领导,而他们很少考虑它的社会目的和价值,更不用说病人个体的痛苦。”他们批评现代医疗保健体系已演变成为 “医疗产业复合体”(medical-industrial complex),在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中,“高技术-高费用-高利益”已成为 “医疗产业复合体”的目标。

为此,医学界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急切地呼唤医学需要新的转向,需要重新定义医学的目的,需要人文精神的关注。然而,要扭转长期以来生物医学模式所形成的思维定势并非易事。即使到目前,许多医生并未充分认识到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不理解医学本质和价值。由于经常面对病痛与死亡,若医生忽视病人的价值、不探求生命的意义和医学的目的,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现代医务人员面临的挑战是在科技知识和人文素养之间保持平衡。解决这一问题的最重要一步是强调成为一个医生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美国著名医学家、人文主义者奥斯勒(W.Osler)指出, “作为医生需要不断提醒自己,在看病人时,应当坐下来,哪怕只是30秒钟,病人会因此放松,更容易交流思想,至少感到医生愿意花时间对他的病人有兴趣。这是医生的基本哲学。”目前,医学界已深刻认识到加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的必要性,世界许多著名大学的医学院和临床医院都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和实践训练,以促进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我国传统医学是人文主导型医学,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强调医疗活动以病人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损伤的机器,在诊断治疗过程中贯穿尊重病人、关怀病人的思想,主张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将 “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这些宝贵的医学人文精神遗产在现代社会闪耀出诱人的光芒。遗憾的是,在西方医学技术的影响下,我国医学界也表现出类似的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甚至在传统医学的临床实践中也出现了忽视人文关怀的倾向。如何重建医学与人文的平衡也是中国医学界面临的难题。三、医学人文的前景与挑战

1.医疗服务的人文关怀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日益深刻地认识到医学各学科间以及医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间的整体联系,更加明确医学的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是密不可分的。正如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普朗克所指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整体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事物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链条,这是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

在机械唯物论影响下,近代医学从交谈的艺术变成了沉默的技术。许多医生认为在诊断疾病上,客观指征,如找到病灶、发现异常比病人的主观感受更为重要,不需要更多的语言。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话语具有治疗价值,尤其是诊断治疗中与病人的交谈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临床医生应当了解使用语言作为治疗工具的价值。随着现代神经科学、免疫学和内分泌学的进展,许多研究已涉及情感状态对某些化学物质的产生和某些激素分泌的影响。人们通过对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认识,更深入地理解了人体整体性以及人体的功能状态与抗病能力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医生使用语言作为治疗成为科学上容易理解的事情,因为他知道如何以适当的方式影响病人的情绪状态。在此,科学再次带给我们一些新概念,并对医生讲话的治疗意义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是现代医学的理想目标。当然,实现这种理想的融合并非易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医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与人类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我们也应当看到医学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传统道德规范提出挑战。我们已经遭遇了现代医学技术无节制地应用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沉重的经济负担,我们也将面对克隆人、人工大脑等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尚难预料的潜在影响。

一方面人类需要大力发展医学技术以保障和促进自身的健康,不得不突破传统观念,重建价值观、道德观,如生命质量观、生命价值观、脑死亡观的提出,充分反映出人类社会必须建立一套新的价值体系。另一方面,人类又警惕着高新技术带来的不利影响,设法确保使之为人类利益服务,避免其消极作用。认识到医学技术是既能造福人类,也可能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双刃剑,保持医学技术与人文精神之间的这种张力将有利于医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在此,以人文精神确保技术应用的正当性是十分重要的。医学科学指导什么是正确有效的治疗,医学人文确保什么是好的治疗。

2.医学人文教育

医学教育史上,人文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19世纪以后,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医学知识和实践从经验转向科学实验与研究,医学课程体系中,自然科学的内容日益丰富,而人文学科内容却逐渐减少。直到20世纪中期,这种趋势才引起医学界的反思。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医学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挑战了人类传统观念,另一方面是在临床实践中遇到了多重难题。而这类问题都不是医学技术自身能够解决的,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解与阐释。因此,最早在美国的一批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人文科学的相关课程。这类医学人文课程涉及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怀疑和批评意识,如医学哲学;二是技术价值问题,如医学伦理学;三是患者沟通问题,如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和医学人类学;四是职业精神,如医学史等。2002年,英国医学总会(General Medical Council,GMC)在 《明天的医生》报告中提到,医学人文学教育有益于培养临床医生与患者的交流能力,能更深入地洞察病人的叙述,寻找更多样的促进健康、减少疾病和残疾影响的方法。特别是对于慢性病,通过将治疗与个体病人经历的适当评价相结合,可以使患者获得更好的服务,并可以避免开过多的处方和过度依赖药物。

2003年,美国Academic Medicine杂志介绍了欧美40所医学院校医学人文学科的情况,其中大多为 “增补模式”。如开设文学阅读与创作、哲学讨论班、死亡学讲座、医学史选修课等,以丰富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种模式,关注医学的人的维度,见到疾病背后的人,关注社会文化方面对医学的影响,是医学教育的一个重大转变。但有学者认为,当下更需要一个综合的医学人文学模式。医学人文学还应深入到疾病概念、诊断程序、医疗技术应用以及其他医学中的 “硬”问题之中。目前的疾病概念仍主要基于生物医学科学,这种概念被认为基本上是价值无涉(value-free)的。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是负载价值的。医学不仅是关于身体的,而且是关于这些身体的人的。人不仅是生物学上的 “构造”,也是文化上的创造物。人的生命体是意志性与物质性的统一,是主体与客体的缠绕。因此,我们的疾病观和治疗标准涉及生物学的和人文学的术语交叉与融合,而这些术语也是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

目前,我国的医学教育正在深入发展。《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01—2015年)是21世纪初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提出 “根据医学的特点,加强医学生全面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并完善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卫生技术队伍的整体素质。”医学教育改革中至关重要的是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应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质教育已成为共识。为了确保医学生能适应医学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也根据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制定的 《医学教育全球标准》,提出了医学生(医生)必须具备相应的医学人文学科知识。在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CMB)支持下,国际医学教育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制定的 《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ments,GMER)也得到国内医学界的认同,GMER包括 “医生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和 “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七个领域,医学人文学科的教育也显示出其重要价值。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医学人文教育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卫生政策

以人为本、公平与公正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公平包括机会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一般而言,结果公平被认为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绝对的理想状态,因此,现实社会中更多的是强调机会的公平。所谓机会公平,即所有的人在初始的起点上权利是平等的。就卫生政策而言,就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权利。

中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代表的是最具普适性的价值理念——公平和公正,这个提法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 “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健”的 “全球策略”。

健康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健康权和生存权是人权的最基本要求,是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政治伦理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卫生保健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目标,建立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的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医学发展到21世纪已不再仅仅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技术体系,同时它也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服务体系。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不仅意味着对患者个体的关照,而且还蕴意着对群体的关照:确保每个公民都能分享医学技术的成就。尽管在为所有公民提供医疗服务上是有限的,但它体现了对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公平原则的追求和起码的社会良知,确保医学技术沿着造福全人类的道路前进。因此,提倡医学的人文关怀是21世纪医学发展的主旋律,它不仅是对医生的要求,也是对整个卫生保健服务的期望。

综上所述,医学人文具有多重含义,如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关怀、医学人文学科以及医学人文素质等。医学人文既是学科群,也是社会实践活动,还是一种理想与信念,是医学和卫生保健事业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对健康需求的提升,医学人文的价值和作用必将日益彰显,其观念也将融入医学的各领域。医学人文的教育与培训也将作为医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将医学人文作为一项重要的测试内容,体现了国家在顺应医学模式转变、培养新一代医务人员方面的共识与努力。(张大庆)参考文献

1.梁浩材.社会医学.第2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卡斯蒂格略尼.世界医学史·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Adams F.(trans.)The Genuine Works of Hippocrates.Baltimore: The Williams&Wilkins Company, 1939.

4.Jackson M.Back to the Future: History and Humanism in Medical Education.Medical Education, 2002: 36.

5.Pellegrino ED.Humanism and the physician.Knoxville: University of Tennesee Press, 1979.

6.Evans HM, Macnaughton J.Should medical humanities be a multidisciplinary or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Medical Humanities, 2004, 30(1): 1-4.

7.Schneiderman L.Empathy and the literary imagination.Ann Intern Med, 2002: 137.

8.Wildavsky A.Doing better and feeling worse: The political pathology of health policy.In: Doing better and feeling worse: Health in the United States.Daedalus, 1977.

9.罗伊·波特.剑桥医学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0.Golub ES.The Limit of Medicine.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11.Callahan D.Setting Limits: Medical Goals in an Aging Society.Simon&Schuster, 1987.

12.张大庆.近代医学史上的一位名医 [J].中华医史杂志,1989,(19):54-60.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