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祥解说《琅琊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6 16:03:36

点击下载

作者:胡阿祥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胡阿祥解说《琅琊榜》

胡阿祥解说《琅琊榜》试读:

原道篇

2015年《琅琊榜》热播并获得普遍的好评,是继《甄嬛传》之后古装电视剧攀上的又一高峰。无论是色调搭配、台词设置,还是服饰道具、演员选择,该剧都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唯美、古典、淡雅的元素表现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电视剧的冷热差好,可以理解为社会大众审美旨趣的风向标。那么《琅琊榜》电视剧的热播好评,有着怎样的社会背景?作为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小说作者的情况是怎样的?小说与电视剧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原道”者,“文以载道,明其当然”,探寻道之本也;“原道篇”意在开宗明义,对《琅琊榜》电视剧做番追根溯源,撩起笼罩在它身上的神秘面纱……

海宴其人

与《甄嬛传》类似,《琅琊榜》电视剧也是由小说改编而成的,所以“其人”“其书”“其剧”,就成了理解《琅琊榜》电视剧的三大基本元素。

先说“其人”。电视剧耐看,小说畅销,观众、读者一定非常好奇,这样有魔力的故事究竟出自谁的笔端?然而由于作者刻意远离大众的视线,尽力回避与新闻媒体的接触交流,致使其个人经历至今仍属“云遮雾绕”的状态,即便笔者与《琅琊榜》剧组有所沟通,能够获得的信息依然非常有限。写到这里,笔者忽然想起了著名作家钱锺书先生的一则逸闻:

大儒钱锺书先生的小说《围城》因为《围城》电视剧大火后,许多读者就想慕名拜访,希望看看钱先生是怎样一个人。钱先生总是婉拒道:“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理解的同情”,《琅琊榜》作者如此的隐身,当有自己的考虑,我们应该尊重,借用钱锺书先生的话来说,既然大家已经享受了《琅琊榜》的美味,又何必要对作者刨根问底呢?

当然,关注电视剧背后的作者,毕竟是大众猎奇心理与文化兴趣所在,也应该理解。据已经公开的信息,《琅琊榜》小说作者、电视剧编剧海宴,是位80后的新锐女作家,曾任成都房地产企业“四川宏信实业有限公司”总裁秘书,现已离职,从事文学创作与影视编剧。而《琅琊榜》小说的作者简介如下:

海宴,芸芸众生一员,因素不食海鲜,常被人讥为失却人生一大乐趣,取笔名时突然忆及此处,缩略“海鲜宴席”之意,得“海宴”二字,并无高深意蕴,汗颜。

自小爱文字,爱史学,立志将来读大学时如不上中文系,就上历史系,然风骨不够,志向不坚,最终就读的是……英文系……毕业迄今十年,所学英文经久不用已忘却大半,幸而还有美丽的母语,是我表述思想的最佳工具。

回忆创作之初,应是始于高中。其时有一好友,从不看书,却好听人讲书中故事,常年为她讲来,我腹中之书早已入不敷出,无奈下只得天马行空,编些故事应付,她照单全收,我也暗暗得意。遗憾此友已失联系,如能赠书一套,也可纪念彼段少年岁月。

如今年齿渐长,日子平实,供职于一家房产公司,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同事朋友,背着房贷车贷,每日上班下班,虽性情稍急,缺点多多,但仍健康向上,努力生活。暇时既爱热闹,却也不怕寂寞,外出玩乐,或居家写稿,于我而言皆是乐趣。笔下文字能最终成书,且得读者厚爱,自然更属意外之喜。

普通女子,胸无大志,只愿昨日可忆,未来可期,有山水可游,有奇事可闻,有朋友可交,有家人可依,文字之乐不改,童稚之心不灭,已是完满一生。

好一位处身喧嚣红尘之中,却有着不凡坚守的“普通女子”!又在《琅琊榜》小说的后记中,这位“普通女子”自析,“在本质上,我并不想写一个暗黑的、充满了人性复杂面的故事,我还没有那样的阅历与深度”,她看重的是“希望我们大家曾经一起感动过的心,依然有着如同今日一样不变的节拍”,这又可见这位“普通女子”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对于纯粹写作的热爱,对于宁静自由的向往——然则理解了这样一位其实并不“普通”甚至有些特立独行的海宴,亲近了她的文字、情怀与内心,的确有助于我们理解

《琅琊榜》其书

与其剧的辞藻优美华丽、基调明亮温暖、主题浩然正气,乃至因为与当今社会的诸多反差而引发的大众关注吧!《琅琊榜》其书《琅琊榜》小说最初是以网络文学的形式连载于“起点中文网”的。因为受到网民的强烈关注,被评为“架空历史类年度最佳小说”,“起点中文网”持续排名榜首,九界网最热门点击,2007年12月遂由朝华出版社(北京)出版了纸本书,此后在2011年9月、2014年5月,又由四川文艺出版社(成都)推出了再版、三版。《琅琊榜》小说从网络到纸本,如此受到关注,持续热销,与其题材、主题有关。我们知道,神幻、历史一直都是网络文学的重要题材,而在设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融入神幻的元素,又是近些年来网络文学的显著特点。与此相应,《琅琊榜》小说将时空背景设定于魏晋南北朝,主要的故事情节则如开篇所言,发生在其中的“大梁帝都”,也就是梁朝及其首都。虽然在与作者的交流中,海宴表示她撰写小说时并没有“梁朝”的概念,但是故事中出现的“梁帝”、萧姓皇族、“江左”等名词,却实实在在都是梁朝历史的反映。至于小说的主题,正如2014年版小说封面上的提示语,乃是“一曲唱响九霄的热血悲歌,一段荡气回肠的夺嫡风云”,具体来说,夺嫡、洗冤、复仇,构成了这部历史神幻小说的主题,江左盟、天泉山庄、悬镜司、琅琊阁、林殊与霓凰郡主的婚约等,又涂抹或者融入了这部历史神幻小说以江湖武侠、政治阴谋、凄美爱情等元素,而通过这样宏大的主题与引人入胜的元素的相互交织、有机融合,小说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角色,呈现了一出又一出爱恨情仇的故事场景,大众读者也从中获得了至为难得的阅读享受。

《琅琊榜》其剧

有了阅读的享受,人们自然就会进一步期待着视觉的盛宴。于是,由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山东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北京儒意欣欣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北京和颂天地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圣基影业有限公司、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孔笙、李雪合力执导,胡歌(饰梅长苏)、刘涛(饰霓凰郡主)、王凯(饰靖王)领衔《琅琊榜》小说2014年第3版主演的古装传奇大剧《琅琊榜》于2015年9月19日登陆北京、东方两大卫视首播,随后多家卫视续播、重播。当其时也,该剧口碑与收视俱佳,媒体与社会热议,就连极少看剧的笔者,也随意浏览了几个片段,以便回应学界朋友的大力举荐与多家媒体的频繁采访……

今次编写本书,当然还得通看《琅琊榜》全剧,了解《琅琊榜》其书。我们注意到,《琅琊榜》电视剧的开机拍摄时间是2014年2月13日,杀青时间是同年6月7日,而《琅琊榜》第三版小说的出版时间是2014年5月,如此看来,第三版小说的内容修订,与电视剧的拍摄息息相关,换言之,小说作者、剧本编剧都是海宴一人,也使得电视剧能够做到大体忠实原著,并由此得到了钟情原著的广大读者的高度认同。《琅琊榜》电视剧拍摄现场

当然,在主题的塑造上,电视剧与小说其实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小说作为文学的一种表现形式,重点刻画的是梅长苏作为林殊“脱胎换骨”后的形象,如何在帮助靖王夺嫡的过程中,实现洗冤和复仇的目的;而电视剧作为大众娱乐的形式,大概出于弘扬“正能量”的合理考虑,相当程度上淡化了梅长苏个人及其家族的爱恨情仇,既以国家、社会的宏大环境作为情节背景,又以“扶持明君、平反冤狱、振兴山河、女子复国”为四大主题,同时较大幅度地修剪了小说中的枝节,以便更加突出主要人物、故事主线、关键事件,更加强化戏剧冲突、起承转合。事实证明,这样的处理方式是甚为恰当、颇为聪明的,《琅琊榜》小说与电视剧由此取得了双赢的极佳效果。

电视剧《琅琊榜》总计54集,每集约45分钟,如此的长篇大作,讲述的故事却并不复杂,简而言之,故事梗概是这样的:江湖传言:“江左梅郎,麒麟之才,得之可得天下。”“江左梅郎”指的是天下第一大帮“江左盟”盟主梅长苏。然而,拥有江湖至尊地位的梅长苏,却是一位畏风怕寒的病弱青年,不仅背负着巨大的冤案与血海深仇,就连身世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秘密。原来,十二年前,大梁赤焰军少帅林殊随父林燮出征抗敌,不料七万将士因遭奸佞陷害,几乎悉数含冤埋骨梅岭。林殊从地狱之门拾回残命,历经至亲尽失、削骨易容之痛,化身江左盟盟主梅长苏。十二年后,梅长苏假借养病之机,凭一介白衣之身,重返大梁帝都金陵,从此踏上复仇洗冤之路。面对曾有婚约的霓凰郡主、旧时的挚友靖王以及过去熟悉的一切,他只能默默隐忍,在看似不经意间,以病弱之躯、纤细之臂,掀起波波血影、阵阵惊涛,终于扳倒太子、誉王,除去奸臣谢玉、夏江,肃清恶黑势力,辅佐靖王入主东宫、定局继承大统,逼迫昏君梁帝为赤焰忠魂平反昭雪。此时的梅长苏,也已熬尽了自己最后的一丝心血,但为纾解国难,毅然回归少帅林殊的身份,束甲出征,并没能再回到他曾经魂牵梦萦的金陵。数年过后,靖王已为大梁天子,赐名整编完毕的新军为“长林军”,以永久铭记林氏父子及七万赤焰忠魂。

《琅琊榜》的热播:近年来古装剧的走向

作为大众娱乐的重要平台,热播的电视剧往往能够凸显社会大众的审美旨趣,客观体现一个时代的流行元素。《琅琊榜》自然也不例外,甚至还多了一些典型代表意义。由此,我们可以通过《琅琊榜》电视剧,说说现代相关的社会元素与大众文化。

与历史研究“厚今薄古”的学术风气类似,古装电视剧市场也是长期被“清宫剧”所垄断,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末《还珠格格》开播以来,至21世纪初,以《康熙微服私访记》《铁齿铜牙纪晓岚》《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为代表,清宫剧成为古装剧的代表,垄断荧屏,可谓风靡一时,及至2012年播出的《甄嬛传》,清宫剧的发展更是达到了顶峰。

但是另一方面,伴随着清宫剧的过分泛滥,影视剧市场也难免存在题材重复、制作粗糙、观众审美疲劳等弊端。其实早在上世纪末,已有影视剧编导将创作灵感投向清朝以前的中国历史,道理很浅显,清朝的历史并不等于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历史本来就是一场跌宕起伏的多幕大戏,诸多的朝代都有好的“剧情”与“演员”,可以成为影视剧创作的素材。例如2000年由李少红导演的《大明宫词》,就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诗意画面、唯美造型、文言台词,裹挟着盛唐本身的魅力,征服了大批的观众,至今仍被推为古装剧的经典之作。此外,《汉武大帝》《轩辕剑之天之痕》《大明王朝1566》等反映西汉、南北朝、明朝历史的电视剧,同样可圈可点。而及至2015年《琅琊榜》《芈月传》的热播,更是将古装剧引向了多题材、多视角、多维度的创作空间,这既标志着古装剧市场已经整体突破了清宫剧的框架,也反映了中古以前的历史成为古装剧编导的关注重点这一现象。

值得讨论的是,近年来的古装剧除了指向的时代正在悄然拓展与延伸外,在拍摄手法、表现手段等方面,也发生了一些转变,显示出新的走向:

首先,古装剧从完全依托某一历史时段、某些历史人物甚至某批历史文献的所谓“正剧”,向虚化或者架空历史背景、通过改编小说进行人物形象与事件的塑造转变。比如《琅琊榜》这部古装热播大剧,就是通过网络小说进行改编的,这样的路径非常有趣而且有效:其一,小说能够流行,说明小说展现或者编造的故事情节已经被社会大众所接纳,“群众基础”较好,这有利于影视剧剧本的创作与拍摄;其二,小说作为成熟的文学形式,以小说为基础进行改编,大多能够提升剧本创作的质量。可以预见,未来古装剧市场将会越来越多地采取“小说流行—改编成剧—荧屏热播—衍生产品”的模式。

其次,古装剧从追求或者宣称忠于历史细节(诸如服装、建筑、陈设等)的所谓“实剧”,向着力营造淡雅柔和的古典韵味的“美剧”转变。比如《琅琊榜》成功的关键之一,即在台词的设计、道具的选择、场景的布置等方面,重视集中展示民族文化精髓,依据角色精心选用演员,拍摄角度、色调搭配也都恰到好处,这样制作出来的电视剧,拥有诗情画意一般的唯美效果,于是先愉悦了观众的眼睛,进而就征服了观众的心灵。

《琅琊榜》的热播:社会反映与网民热议

如上所述,《琅琊榜》电视剧是在虚化的历史背景之下,围绕“扶持明君、平反冤狱、振兴山河、女子复国”四大主题,放飞思维、天马行空而展开的故事。但是社会大众的习惯做法,是总喜欢寻找、对照乃至落实古装剧中剧情、人物等的历史原型,而既愉悦了观众眼睛、又征服了观众心灵的《琅琊榜》,尤其如此,于是围绕着这部电视剧,下足功夫的史实“考据家”不少,为爱情而流泪、为道德而评说、为冤案而扼腕、为悬疑而揪心、为平反而欣慰的各路大众更多,以至于在颇长的那么一段时日里,《琅琊榜》成了微信的焦点、聚谈的对象、媒体的热门话题。这里,我们不妨以官方、作协、制片人、主演、网友五方为例,略见其大概吧。

作为官方的代表,在2016年2月下旬举办的全国电视剧行业年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视剧司李京盛司长做了“2015—2016年电视剧管理”的主题报告,在报告中,李司长指出:《琅琊榜》等剧目的思想艺术价值和精神价值都比较丰满,可以代表中国电视剧的最高水准。

作为作协的代表,在2016年3月全国政协会议期间,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谈道:《琅琊榜》之所以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就在于它提出了现在社会缺失的东西,比如情义和担当。过去,人们为了情、为了义,可以舍身,可以什么都抛弃,这些都是现在所缺失的。为什么大家这么喜欢看《琅琊榜》?因为人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中好的东西,还是很感动。

作为《琅琊榜》电视剧的制片人,侯鸿亮曾谈到他为什么要拍摄电视剧《琅琊榜》:

其实无非是我们以一个拍正剧的心态,去做一个网络小说,它虽然是架空的,但这种戏能不能拍出一个正儿八经的味道呢?能不能把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传播出来,不在于你拍出了什么,而在于你传播出来了什么。

作为《琅琊榜》电视剧主角梅长苏的扮演者,胡歌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谈到了他对“梅长苏”这个角色的理解:

在演梅长苏这个角色的时候,我没有把他当成一个人,因为当他重生以后,他就不是一个正常的或者说我们用世俗的意义来理解(的)一个人。他是背负着七万赤焰军期望的一个整合体,就像一个符号一样回到了京城,他没有个人情感,没有个人生活,他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申冤,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所有人的希望都放到靖王的身上,让他去延续当年齐(祁)王的遗旨,让他把浩然正气带到这个朝堂之上。然后当他将所有事情做完的时候他就消失了,所以在整个过程中他不是一个人的存在。

作为关注《琅琊榜》电视剧的网友们,其关注度到底如何呢?百度贴吧中专门开设了“琅琊榜吧”,电视剧开播至今还不足1年,贴吧中已有13万多人关注,发出的帖子多达104万条。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诸多网友并没有完全被剧情所左右,而是谈到了自己的观点,例如网友jiaozheng919就发了一个讨论帖“如果你是皇帝,你会不会灭掉赤焰军”,网友艺林510也发了一个讨论帖“赤焰案,冤不冤,能避免吗”,诸如此类的帖子,不胜枚举,网友的热议,也是五花八门、见仁见智……

如此说来,我们把古装大剧《琅琊榜》的热播,视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应该并不为过吧!这种特别的社会文化现象,反过来又在相当程度上延续了《琅琊榜》的效应,这些,无疑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明时篇

作为一部历史神幻题材的电视剧,作者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中,究竟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时代背景,对于理解电视剧本身非常重要。按照我们的理解,《琅琊榜》故事的总体时代背景是魏晋南北朝时代,故事发生的核心区域则是梁朝首都建康(金陵),电视剧中出现的很多元素都与这样的时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想必看过本剧的朋友都会有很多疑问:大梁、南楚、大渝、北燕,等等,哪来的这么多对立政权?宸妃、静妃、越妃、惠妃,梁朝皇帝后宫究竟有多少妃子,各自都是怎样的品级?妙音坊、红袖招、长郅坊、螺市街,梁朝都市百姓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带着诸如此类的问题,让我们出于“明时”的目的,回望魏晋南北朝时代,回望梁朝,明确那个时代的复杂面貌与诸多特征……电视剧《琅琊榜》设定的时代背景,从宏观上看,是魏晋南北朝(220—589),从微观上看,则是梁朝(502—557)。无论魏晋南北朝还是其中的梁朝,相对于中国历史上其他的时代或者朝代,都具有诸多的特征。而通过对《琅琊榜》剧情的梳理,结合历史的真实,我们择要总结若干时代特征,简略勾勒某些社会面貌,这应该有助于观众对《琅琊榜》剧情的总体把握与宏观理解。笔者主持撰写的《魏晋南北朝史十五讲》

深层的分裂局面

在电视剧《琅琊榜》中,出现了大梁、大渝、北燕、南楚、滑族、东海、夜秦等区域政权,大梁的历史原型自然是梁朝,其他政权也都有历史的影子,而诸国并立、割据纷争,正是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从公元3世纪初到6世纪末,夹在东汉与隋朝两个统一时代之间的300多年里,在中国内地农耕社会的地域范围内,曾经建立过许多大大小小的政权,如魏(曹魏)、汉(蜀、蜀汉)、吴(孙吴、东吴),西晋,东晋,十六国(成汉、汉和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夏),宋(刘宋)、齐(萧齐、南齐)、梁(萧梁)、陈、魏(拓跋魏、元魏、北魏、后魏,后分为东魏、西魏)、齐(高齐、北齐)、周(宇文周、北周、后周)。这些政权,可以总称为“三国两晋南北朝”,如果以曹魏代表三国,则可以称为“魏晋南北朝”。其中孙吴、东晋、宋、齐、梁、陈基本是以建康(孙吴时名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为首都的,又合称“六朝”。

这样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又可以细分为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四个时期,或者三国、西晋、东晋南朝、十六国北朝四个系统。无论是四个时期还是四个系统,其中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只有西晋(265—316)的21年,即280年西晋灭孙吴,到301年西晋“八王之乱”全面爆发。西晋以前,有三国的鼎立;西晋以后直到隋朝统一,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始终分属不同的政权,黄河流域更是始终存在着两个以上的政权,有时甚至同时存在十多个政权。中国历史上主要的三种分裂形式,即以秦岭、汉水中游、淮河为主要分界的南北分裂,以太行山、崤山、三峡为主要分界的东西对峙,以中原地区外围或周边各个地区为基础的地区割据,在这个时代都有充分的体现。进而言之,由于长期的分裂,又造成了个别地域的经济、文化、学术、政治乃至心理也逐渐“地域”色彩浓厚,“地域”独立趋势加强,其实这也是一种“分裂”。

魏晋南北朝这样深层的分裂政局,为电视剧《琅琊榜》相关情节的设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果稍作比附的话,我们觉得《琅琊榜》中的国家形势,与南北朝后期的梁朝、东魏、西魏三方鼎立的形势较为吻合,即电视剧中的大梁是指梁朝,大渝对应的是西魏,而北燕对应的主要是东魏。梁武帝中大同元年(546)梁朝与东魏、西魏对峙形势图(选自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

梁朝、西魏、东魏这三个政权的大致情况是这样的:梁朝,起502年,止557年,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因为皇室姓萧,所以也习称“萧梁”。共历6位皇帝,其中武帝萧衍就在位48年(502—549)。西魏,起535年,止557年,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皇室属于鲜卑族拓跋部,本姓“拓跋”,改姓“元”。共历3位皇帝,其中,文帝元宝炬在位17年(535—551),西魏政权的实际控制者为出自鲜卑族宇文部的宇文泰。东魏,起534年,止550年,建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皇室“元”姓,同样属于鲜卑族拓跋部。只历1位皇帝,即孝静帝元善见。东魏政权的实际控制者为出自鲜卑化的汉族勃海高氏高欢。

复杂的民族形势

在《琅琊榜》电视剧中,带有民族色彩的称呼不少,如滑族、缅夷、柯蛮、北狄,直接就是民族名称;又如北燕的拓跋昊,南楚的宇文瑄、宇文念,“拓跋”“宇文”本是鲜卑族的大姓。这样的名称与姓氏,显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复杂的民族形势。

的确,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受到分裂动荡的政治格局的影响,由于受到寒冷干燥的气候状况的逼迫,中原四周的边疆民族或者南下、北上,或者东进、西入,而这样的频繁迁徙,又导致了民族成分复杂、民族融合加速、民族战争剧烈、民族更替迅速的时代特征。当其时也,北方地区的主角,是入主中原的“五胡”——匈奴、鲜卑、羯、氐、羌与留居的汉族,在北方整体“胡化”的同时,是颇多艰难曲折的胡人的逐渐“汉化”;在南方,则特别表现为退守南方的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以及南方主要的少数民族越、蛮、俚、僚的自然融合与强制融合,这其实也是一种“汉化”。如果再考虑到蒙古高原、东北、西域的民族,那么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实际是由北方边疆民族(重要者先后有鲜卑、羌、高句丽、柔然、高车、突厥等)、中原地区(曹魏、西晋、十六国北朝)、南方六朝三大地域所构成的,其间的地域对抗、民族兴衰、社会转型、制度冲突、文化融汇,等等,表现得异常复杂。嘎仙洞外景

具体到电视剧《琅琊榜》中提到的滑族、缅夷、柯蛮、北狄、拓跋、宇文,前三者应是南方的民族,后三者自是北方的民族。滑族在“释名篇”中会有专门的讨论,此处不赘。“南楚有缅夷之乱”“南楚平定了柯蛮”,而参考“释名篇”中对南楚位置的猜测,缅夷的位置或在云南之南,如此就与今天的缅甸有些关系了。在汉语中,“缅”有遥远的意思,“缅夷”者,遥远的“夷”也;至于柯蛮,在今天贵州东境一带,先秦有西南夷小国牂柯,汉魏晋南北朝时设有牂柯郡,则“柯蛮”的取名或缘于此。又剧中提到了“北狄全民皆兵”“北狄王的双弦弓”,“北狄”往往与“南蛮”“东夷”“西戎”并列,泛指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至于拓跋、宇文,都属源自“东胡”的鲜卑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谓的“五胡十六国”中,鲜卑建国最多,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的建国者是鲜卑慕容氏,西秦的建国者是鲜卑乞伏氏,南凉的建国者是鲜卑禿发氏,北魏、东魏、西魏的建国者是鲜卑拓跋氏,西魏的掌权者与北周的建国者是鲜卑宇文氏,由此可见,这支发祥于大兴安岭北段、嘎仙洞一带的少数民族对于中国历史的重要贡献。

特殊的社会结构

观看《琅琊榜》电视剧,我们能够时时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家族意识、身份高低、等级上下。比如谢玉为了不使“谢氏世袭的爵位化为乌有”,不择手段;梅长苏是江湖身份极高的江左盟盟主,身边总是围绕着各路奇人异士;新任户部尚书沈追,是世家子弟中能办实事的难得人才,“寒门学子”则难有出头之日。如此等等,确实符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而引起的生产关系的变革,由于按照家族系统分配政治、经济权利而出现的门阀政治,由于九品中正制、占田荫客制等制度的保护一方、歧视另一方,使得这个时代社会阶层剧烈分化,以宗法性与等级性为内核的世家大族成为统治阶层,普通百姓对世家大族的人身依附关系公开化,并出现了各种名目的依附者,如士、客、部曲、奴婢、佃客、隶户、杂户、牧子、隐户、宾客、义附、佛图户,等等。西晋以至东晋,世家大族的统治不断强化,乃至整体呈现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以及“世族专兵”等的现象。及至南朝,虽然世家大族的政治地位有所下落,社会地位仍很巩固,社会影响仍很卓著;与此相联系,这个时代世族、寒门之间界限森严,而随着世族行政能力的衰减与治军兴趣的下降,寒门的地位得以逐渐上升,南朝帝王如剧中的“梁帝”依靠军功上位,就是明证。

魏晋南北朝时期诸如此类的社会结构,有些在《琅琊榜》剧中也有形象的体现。我们举三个例子。

比如宁国侯谢玉的府中,不乏许多带有私兵性质的依附人口;其他亲王、公主、文臣武将的府中或者身边,也每每可见这类依附人群。而历史的事实是,西晋王朝建立后,推行荫客制度,也就是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可以按照官品高下,荫人为衣食客与佃客,具体的数量是:衣食客,官品第六以上得三人,第七品、第八品得二人,第九品得一人;佃客,官品第一、第二不超过五十户,第三品不超过十户,第四品不超过七户,第五品不超过五户,第六品不超过三户,第七品不超过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这些佃客就此成为私家人口,只归主人驱使,不再负担国家徭役。南朝沿袭了这个制度,只是具体数额有些变化。然而问题在于,各级官员庇荫的衣食客与佃客的数量,往往远远超过法律的规定。六朝时期的陶俑(六朝博物馆藏)

再如从剧中“江左盟”盟主梅长苏往往被下属称为“宗主”的情形看,梅长苏还是整个江左盟的大家长。而历史的事实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战乱,豪强地主、官僚贵族往往荫庇同族或者其他的依附者,修筑坞堡(有些类似于福建客家土楼、山西皇城相府的建筑形式),聚众而居,自行组织武装力量,抵御敌人与盗贼,平时则从事农业、手工业生产。这种坞堡在黄河流域曾广泛存在,南方则以汉水流域、江淮之间较为普遍,江南一些地主、贵族也会在乡间修建坞堡。坞堡之主称“坞主”,如果强调其为宗族之主,也称“宗主”。如此看来,总部位于“廊州”的“江左盟”所依托的历史原型,很可能就是坞堡,而“坞主”梅长苏也因此被称为“宗主”。山西皇城相府

又如剧中主要人物的姓氏,有意无意之间,似乎也有些说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显贵的家族世代聚居某地,为当地所仰望,称为“郡望”,有时也写作姓望、族望、地望;这种显贵的家族称为“郡姓”,也称望族、世族、世家大族、冠族、甲族、门阀士族、名门、著姓、右姓,等等。作为郡姓,他们据以显耀的资本,是所谓“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其次有爵为公卿、大夫,世世不绝”,至于他们自己,凭借着好的出身,可以理直气壮地“平流进取,坐至公卿”。而依据笔者早年的研究,结合电视剧《琅琊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郡望郡姓中,就包括了扶风苏氏(梅长苏化名苏哲),代郡、河南穆氏(霓凰郡主、穆青),兰陵萧氏(大梁皇族),陈郡谢氏(谢玉、谢弼),吴兴沈氏(沈追),陈留蔡氏(蔡荃),河东卫氏(卫峥),代郡、辽西、昌黎宇文氏(宇文瑄、宇文念),勃海、广陵、陈留高氏(高湛),等等;如果放长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代的大约700年间,则在全国的60个大姓中,按照出人多少、地位高低排列下来,渤海高氏第7位,兰陵萧氏第13位,吴兴沈氏第15位,陈郡谢氏第17位,代郡穆氏第20位,河南宇文氏第32位,即都属于中国中古时代绵延不绝、累世簪缨的最重要的郡望郡姓。

矛盾的忠孝观念

电视剧《琅琊榜》之所以独具魅力,与全剧强调忠孝仁义的价值取向有关。祁王宁可蒙冤屈死,仍对父皇梁帝保持忠诚。萧景睿得知自己的悲惨身世后,在谢玉流放之时,仍然念及父子名分以及养育之恩,阻拦夏冬对谢玉的加害。霓凰郡主虽遭梁帝猜忌,仍然以国家为重,当誉王兵围猎宫之际,不顾个人安危与荣辱得失,率先带兵勤王。梅长苏尽管身负家仇,仍将扶持明君、振兴大梁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至于梅长苏对言阙、言豫津父子关系的调和,靖王对梁帝、静妃的恭顺孝敬,也颇令人感动。由此,我们可以说,忠孝观念、仁义道德乃是贯穿全剧的核心价值所在,强调对国家忠诚、对长辈孝顺、对亲友仁爱,这不仅提升了剧中正面人物的形象,反衬出反面人物的可恶,也无形中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

那么回到我们“明时”的主题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否真的如此强调忠孝仁义呢?这是个相当复杂的话题。

一方面,当时的社会风气总体而言是亲先于君、孝重于忠的,面对走马灯一样频繁的朝更代迭,忠于前朝甚至旧君往往意味着家族的衰落甚至灾祸,而要维持家族的政治地位、经济势力、文化影响,往往就得成为贰臣乃至三臣、四臣。从历史的实际情况看,这个时代,前朝之贵戚,往往即后朝之功臣,往往取对家之孝、舍对国之忠。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以鲜血书写了一曲正气歌的南宋文天祥,弟弟文璧归降了元朝,弟弟文璋选择了隐居,对此,文天祥明确表示体谅与认可,所谓“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英志矣”,既然一身难以做到忠孝两全,那就一则尽忠、一则尽孝吧。如此,我们就能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诸多的世家大族、文臣武将“殉国之感无因,保家之念宜切”的选择了。江西吉安文天祥纪念馆

然而另一方面,如前所述,魏晋南北朝尤其是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又是一个民族形势极为复杂的时代。面对少数民族的入主中原,许多的北方官民不愿接受少数民族的统治,流徙到了以建康(今江苏南京)为中心的汉人正统所在的南方,于是这个时代与民族观念相联系的国家认同,显得尤为强烈。比如东晋初年,面对北方少数民族入侵的巨大压力,北方流亡世族与南方土著世族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捐弃前嫌、通力合作,奠定了东晋的基业,使得华夏文明在南方薪火相传、继续发展,诚如著名史家陈寅恪先生的赞誉:“南人与北人戮力同心,共御外侮,而赤县神州免于全部陆沉,东晋南朝三百年之世局因是决定矣。”这样的情形,在《琅琊榜》剧中其实也有反映,如全剧的主要线索,是为与异族军队浴血鏖战却遭奸佞陷害的七万赤焰忠魂洗冤昭雪;而全剧的闪亮结尾,是洗雪了父帅与赤焰将士冤屈的梅长苏,重新披挂上阵,抵抗异族的军队——这样的剧情设计,可谓孝于家、忠于国协调一致的完美体现。

多元的文化面貌

电视剧《琅琊榜》之所以好看,离不开异彩纷呈的文化面貌,丰富热闹的生活场景,目不暇接的俊男靓女。下面,我们就联系魏晋南北朝,说说那时的文化。

先说异彩纷呈的文化面貌。《琅琊榜》剧中既有大儒的朝堂论礼,也有名士的苏宅清谈;既有诸多的佛教元素呈现,如灵隐寺、崇音塔、参悟成佛的说法、抄写佛经的场景甚至秦般若(剧中为秦般弱,后文皆取剧中名字)的名字,也有不少的道教符号,如玄天观、闻太师、丹砂特别是言侯的求仙问道。那么,魏晋南北朝的文化面貌究竟是怎样的呢?

概括而言,仅就狭义文化看,这是区别于统一时代颇多禁锢的人性觉醒的时代,是没有思想权威的时代,多元文化显得是那样的生动活泼,其兼容发展、自由争辩的文化发展模式,其对外来文化吸收、融合的成功范例,使得魏晋南北朝堪称是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百家争鸣的时代。当其时也,人伦之学的儒、形而上学的玄、心灵之学的佛、身体之学的道四家并立,而且相互影响,有的人儒、玄双修,有的人调和儒、佛。就儒学而言,虽然儒学不再有两汉的盛况与“独尊”地位,儒家的政治观念、道德说教、人生理想,依然是维系国家政教传统的核心准则,也是当时世族仍在传承的内在命脉。以玄学而言,玄学是援道入儒,以老、庄、易三玄解经,盛行于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新的思潮,玄学清谈成为学术时尚与交际工具。以佛、道而言,广泛传播,并且佛教在这一时期初步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道教在这一时期则完成了官方化的过程。这一时期文学地位不断上扬,以垂训鉴戒为基本特征的史学受到普遍重视,而内容庞杂、往往未易驾驭的诸子地位下降。总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演变过程中,魏晋南北朝是对原有文化继承与开拓的时期,是文化上呈现多元性、开放性、兼容性、个性化、率真化的时期。

具体到电视剧《琅琊榜》所反映的梁朝,这样多元的文化面貌也有充分的呈现。比如誉王提出要“朝堂论礼”,梁帝、越贵妃对此都表示“名儒论礼,素为正途”。在历史上,梁武帝多次强调儒学的重要性,不仅下诏重立五经博士,还命令臣下对儒家经典进行注释。作为王朝正史,《梁书》在体例上增加了“孝行列传”“儒林列传”,各有16位传主。虽然《梁书》是唐朝修撰的,但是“孝行”“儒林”列传的设置,确实反映了梁朝以儒学作为国家正统思想的状况。再如佛教,唐人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实际就是《南史·郭祖深传》中提到的大梁都城建康“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状况的诗意描写。剧中“梁帝”的原型梁武帝,笃信佛教,不仅“以身作则”,四次“舍身同泰寺”为奴,然后由群臣施舍大量财物,将他赎出,而且在建康开设包括僧、尼、善男、信女的“四部无遮大会”,以帝王之尊大力弘扬佛法;不仅亲撰《断酒肉文》,与天下僧俗辩论,由此开了中国汉地佛教断酒禁肉的先河,而且经常来到寺院讲经,流连忘返。梁武帝因此获得了“菩萨皇帝”的称誉。又如梁朝时期的道教,同样非常兴盛。不仅建康城中颇多道观,建康郊外的茅山道士陶弘景,更被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南史·陶弘景传》记载:“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谘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有意思的是,梁武帝萧衍的小名“练儿”,也透露出他的家族本是世代信仰道教的,因为“练”指道家的修炼,也可以解释为道教中的“炼师”。南北朝时期,人名尤其小名往往反映宗教信仰,如奉佛者用菩萨、信道者用灵宝之类。传为与梁朝同泰寺有渊源关系的南京鸡鸣寺

丰富的生活场景

《琅琊榜》电视剧通过场景的设置、道具的选用以及剧情的设计等多个方面,全方位再现了大梁国都金陵城内繁华的生活景象。那么真实的梁朝首都建康城究竟呈现出怎样的生活场景呢?

首先,从城市面貌与人口规模说,梁朝的建康城是名副其实的“东方大都会”。早在梁朝以前近百年的南朝刘宋元嘉七年(430),诃罗陁国使节的奉表中描述建康道:

城郭庄严,清净无秽,四衢交通,广博平坦。台殿罗列,状若众山,庄严微妙,犹如天宫。圣王出时,四兵具足,导从无数,以为守卫。都人士女,丽服光饰,市廛丰富,珍贿无量,王法清整,无相侵夺。学徒游集,三乘竞进,敷演正法,云布雨润。四海流通,万国交会,长江眇漫,清净深广,有生咸资,莫能销秽,阴阳调和,灾厉不行。

而学界的普遍看法是,梁朝的经济文化比宋朝更加繁荣丰富,则梁朝建康都城的面貌可以想见。又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引唐朝《金陵记》的记载:“梁都之时,城中二十八万余户。西至石头城(今石头城一带),东至倪塘(今江宁区泥塘村),南至石子冈(今雨花台一带),北过蒋山(今紫金山)。”计算下来,即在东西12公里、南北8公里、约9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二十八万余户”加上不在籍的荫户、工匠、僧尼、兵户、奴隶、外来商贩等,当时的都城人口约在170万人上下,每平方公里将近2万人的人口密度。这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人口规模与密度!比如2013年底,南京市鼓楼、玄武、秦淮、建邺四城区约257平方公里,约244万户籍人口,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不算户籍以外人口的话,约1万人;再如五代十国以前,号称人口最多的城市,是盛唐时代的长安(今西安),估计人口数字约为180万人。如此,梁朝首都建康真可谓建筑巍峨、人口密集的东方世界第一大城,它就仿佛东方的太阳,照亮了周边的部族与国家。也是因缘于此,笔者目前供职的六朝博物馆,英文名称是“The Oriental Metropolitan Museum /The 3rd-6th Century”,翻译过来,就是“3至6世纪东方大都会博物馆”。六朝时期的饮食器具与出土动物骨骼(六朝博物馆藏)2015年5月,六朝博物馆举办“六朝建康城·东方大都会”国际高层论坛。

其次,建康城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热闹繁华。《隋书·地理志》中描述“丹阳”也就是“旧京所在”的建康:“人物本盛,小人率多商贩,君子资于官禄,市廛列肆,埒于二京,人杂五方。”“二京”指的是唐朝的长安与洛阳。当时的建康城里,既有大市,也有小市,还有园林集市与各种专业集市,可谓市场棋布,百货齐全,商贾云集,市场上还不乏域外流入的珍稀物品。当然,当时的“市”四周设有围墙,并置有专门的机构管理,所以应该不会出现《琅琊榜》剧中言豫津和萧景睿逛街购物的场景。至于剧中出现的以曲著名的“妙音坊”、以舞著名的“杨柳心”、以解语花著名的“红袖招”等高级“会所”,则是大体写实的,比如其时的秦淮河两岸,作为商业兴盛、居民密集的繁华之区,正是世家大族、豪门显贵们纵情声色的场所。

值得一提的还有建康的美味。当时建康城里流行“江南三鲜”——菰菜、莼羹、鲈鱼脍。菰菜就是茭白,莼羹是莼菜做的羹,今天西湖莼羹还是一道名菜,至于鲈鱼脍的鲈鱼,应该特指“松江鲈鱼”,也称“四鳃鲈鱼”,这是一种近岸浅海鱼类,一般在与海相通的淡水河川区域生长育肥,性成熟后,降河入海产卵,幼鱼回到淡水河川中生活。其名贵程度,远远超过我们今日常见的鲈鱼。关于这三道名菜,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西晋末年,吴地士人张翰在洛阳任官,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莼羹、鲈鱼脍,发出感叹:“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于是官不做了,回到江南,品尝美味。后世多以“莼鲈之思”作为思念家乡的代名词,这是多么诗意的故事啊!

怪异的时代风尚

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与演员造型颇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密不可分。胡歌扮演的梅长苏体弱白皙,王凯扮演的靖王也是消瘦而美姿容。这样的造型设计,或许不是导演在有意迎合观众,因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观念,正是如此。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观念颇为怪异,特别是男子,崇尚消瘦、病弱、白皙的仪表美。《世说新语·容止》中就描绘了许多当时的“帅哥美男”,这里列举几条,以见大概:

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

这种风气,南朝时期尤盛,如二十四史中《宋书》的作者沈约,身体虚弱,据说每天只能吃一筷子饭,六月天还要戴棉帽、温火炉,不然就会生病。沈约在《与徐勉书》中也说:沈约《宋书》书影

外观傍览,尚似全人,而形骸力用,不相综摄……解衣一卧,支体不复相关……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

真是瘦得可怜!然而世人偏偏赞美为“沈腰”,一时流为风尚。沈约这样的病态美,梅长苏是不是与他很是相像?再看《颜氏家训·勉学》:“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誉王是不是很有这样的“贵游子弟”模样?

如果我们概括一下,可以认为,自魏晋以来,至于南朝,社会对男子的审美标准,一是皮肤白皙,二是身材修长,三是病弱消瘦,四是举止儒雅。《琅琊榜》剧中的梅长苏,就是结合这四个标准于一身的完美形象;靖王的角色尽管被设定为长期征战沙场的军事将领,同样身材颀长、皮肤白皙、举止儒雅;至于剧中的谢玉、誉王、萧景睿、言豫津甚至蒙挚等人,也是皮肤白皙、温文尔雅的翩翩君子形象。

魏晋南北朝的男子们,在追求这样不失病态的仪表美的同时,还有着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行为,诸如服散、酗酒、长啸、娈童,如此等等,似乎不如此,就算不得名士风度。《世说新语·任诞》记载东晋名士王恭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名士风度还包括驾牛车、挥麈尾、谈玄论道、奢侈浪费或者极度吝啬,反正就是些与“常人”不一样的行为与做派。这样不正常的行为与做派,如《世说新语·俭啬》:“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如《梁书·鱼弘传》:“身长八尺,白皙美姿容……常语人曰,我为郡,所谓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民庶尽。丈夫在世,如轻尘栖弱草,白驹之过隙。人生欢乐富贵几时何!于是恣意酣赏,侍妾百余人,不胜金翠,服玩车马,皆穷一时之绝。”回想我们看过的《琅琊榜》,太子与户部尚书楼之敬开设私炮坊、牟取暴利,是不是有些“四尽”长官鱼弘的追求?修长秀雅的南朝陶俑(六朝博物馆藏),是不是有些梅长苏的韵味?

如果联系魏晋南北朝怪异的社会风气立说,我们还能对《琅琊榜》剧中的小男孩们获得更多的认识。比如梅长苏的贴身护卫飞流,容貌俊美、身法诡异、武功奇绝、专注力超强而又心智不全,与梅长苏形影相随。视他若“幼弟”的梅长苏胸怀天下,小飞流的心中却只有“苏哥哥”一人。又如在霓凰郡主招亲比武时,梅长苏训练在掖幽庭为奴的庭生等三个男童与百里奇比武,比武释身之后,实为祁王遗腹子的庭生为靖王收养。那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类似飞流这样容貌俊美的小男孩,会有怎样的命运呢?说来令人扼腕,他们往往成为地位高高在上的男主人的性奴。飞流剧照

作为一种怪异的社会风气,娈童之风在当时的上层贵族中相当兴盛,南北都有。据《北史·齐废帝纪》,北齐文宣帝高洋曾问国子助教许散愁:“先生在世,何以自资?”许散愁回答:“散愁自少以来,不登娈童之床,不入季女之室,服膺简策,不知老之将至。平生素怀,若斯而已。”从许散愁的话中可以听出,北齐上层社会“登娈童之床”应是普遍现象。南朝的娈童风气也颇流行,以至于梁简文帝萧纲还专门写过一首《娈童》诗,不妨“奇文共欣赏”:

娈童娇丽质,践董复超瑕。羽帐晨香满,珠帘夕漏赊。翠被含鸳色,雕床镂象牙。妙年同小史,姝貌比朝霞。袖裁连璧锦,笺织细种花。揽袴轻红出,回头双鬓斜。媚眼时含笑,玉手乍攀花。怀猜非后钓,密爱似前车。足使燕姬妒,弥令郑女嗟。

这样的诗,不解释也罢!

变动的典章制度

电视剧《琅琊榜》中很多人物的身份、剧情的设计,体现了魏晋南北朝的制度元素,但也有颇多“穿越”的地方。其实就言魏晋南北朝制度,也是极为复杂的问题。在那个分裂动荡、朝代变迁、政权林立、民族复杂的时代,制度方面每多权宜之制,从中央制度到地方制度,往往处于一种过渡状态,缺乏凝固的制度,诸多制度因时、因地、因人、因族地发生着流变,也正因为这是制度的过渡时代,所以各种制度显得尤为复杂。中国制度史的研究表明,汉制与唐制有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并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由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自然演变所致。考虑及此,我们下面仅就《琅琊榜》剧中的相关情况,联系梁朝对应的制度,如宫廷制度、分封制度、军事制度,作些简要的说明。

梳理电视剧中的人物身份,“大梁”的宫廷制度可以分为妃嫔、皇子两个系统。妃嫔系统有言皇后、越贵妃、宸妃、惠妃、静妃、祥嫔等,皇子系统有太子(献王)、誉王、靖王、祁王、纪王(皇弟)等。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梁朝的后宫制度是怎样的?相关的分封制度又是怎样的呢?

梁朝后宫妃嫔制度,据《梁书·皇后传》的记载:“汉初因秦称号,帝母称皇太后,后称皇后,而加以美人、良人、八子、七子之属。至孝武制婕妤之徒凡十四等。降及魏、晋,母后之号,皆因汉法;自夫人以下,世有增损焉。高祖拨乱反正,深鉴奢逸,恶衣菲食,务先节俭。配德早终,长秋旷位,嫔嫱之数,无所改作。”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梁朝后宫制度与宋、齐相比,基本没有变化,而具体的妃嫔等级,《梁书》没有记载。据《宋书·后妃传》:“帝祖母号太皇太后,母号皇太后,妃号皇后,汉旧制也。晋武帝采汉、魏之制,置贵嫔、夫人、贵人,是为三夫人,位视三公。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是为九嫔,位视九卿。其余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由此可以看出,《琅琊榜》剧中“大梁”的后宫制度,基本符合历史,皇太后、皇后、贵人既是梁朝后宫中妃嫔等级,同时也在剧中有对应的人物。

至于皇子系统,历史上的梁武帝立有两位太子,先是昭明太子萧统,萧统去世后又立了萧纲,就是后来的梁简文帝。此外,梁武帝的其他儿子大多封王,成年后一般都加将军称号,并出镇地方,掌握一个州或者几个州的军政实权,如梁武帝中大通四年(532)下诏:“平北将军、雍州刺史庐陵王续为安北静妃剧照将军,西中郎将、荆州刺史湘东王绎为平西将军。”如此,剧中誉王、靖王长期留在京城,就与史实有较大出入了。

接着再说分封制度。誉王、靖王、纪王、祁王等属于分封,剧中出现的“宁国侯”“庆国公”“文远伯”“一品军侯”等,当然也属分封。根据《隋书·百官志》的记载,梁朝分封制度的大概情况如下:

其封爵亦为九等之差。郡王第一品,秩万石。嗣王、藩王、开国郡县公,第二品;开国郡、县侯,第三品;开国县伯,第四品。并视中二千石。开国子,第五品;开国男,第六品。并视二千石。汤沐食侯,第七品;乡、亭侯,第八品。并视千石。关中、关外侯,第九品。视六百石。

把这段史料对应到电视剧中,可以看出“誉王”应是“郡王”一级,“靖王”起先比誉王地位低,应该对应嗣王、藩王一级。庆国公是公爵,按照梁朝制度,也是二品。宁国侯谢玉在剧中是“一品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