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7 12:38:10

点击下载

作者:徐先贵,刘彤

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

广播电视一体化教程试读:

自序

高校的本专科学生经过三四年系统的理论学习之后,都将走向社会,踏上新的工作岗位,开始新的人生旅程。然而,当我们浏览五花八门、林林总总的招聘信息时,却让人感到困惑:无论是什么职业,还是什么工作岗位,小到餐厅服务员,大到科研技术岗位,乃至各种传媒单位、广播电视系统,不管是姓“公”的单位,还是姓“私”的企业,无一例外,在聘用的条款中,均有一条“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有工作经验”?试想,莘莘学子在校寒窗苦读,工作经验从何而来?无工作经验在市场竞争中首先就输掉一分,“工作经验”成了在校大学生们择业的一个死结。

所谓“工作经验”,就是实际工作能力。那么,能否在校期间就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既有系统理论知识,又有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品学兼优的合格大学生呢?答案是肯定的。

为了解开这个死结,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确立了“学院既是理论教学的课堂,又是学生实践的基地”,即在校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从而实现在校专业教学与社会就业“零距离的接触”的办学理念,率先在西部同类学院中开设了“影视编导一体化教学”。“影视编导一体化教学”是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开设的一门具有探索和实验性的专业课程,是编导专业、戏文专业、导演专业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其目的是帮助“编导与戏文”专业的学生们基本掌握演播厅内现场制作的创作流程,学会现场指挥与调度,学会立体思维与空间分割,培养学生们的电视节目创意理念、策划和制作能力。因此,一体化教学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教学活动,是一门检验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教学水平的专业课程。该课程教会学生们利用现有的演播系统,完全按照国家级电视台的制作标准,自编、自导、自演、自拍及后期自己独立合成各种类型的电视节目。通过“五自”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自己所学的专业,还要求学生对相关的专业有所涉猎和熟悉,诸如服装、化妆、道具、灯光、美术、表演艺术、播音主持艺术等。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成为一个“采、编、播、摄、录、演”名副其实的通才。

开设一体化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校期间即取得一定的工作经验,踏入社会就能独当一面,让学生们在未来的竞争中增加一分能力,增添一分自信。

一体化教学开设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迫切需要将其系统化、标准化、学术化。“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教材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的影视教材,并结合了我们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教学体会,综合成册,抛砖引玉,是以为序。徐先贵2007年8月20日于成都

广播影视教育“一体化”模式,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代序)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极大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如何满足大众的精神领域需求,广播影视事业的蓬勃发展无疑顺应了这一趋势。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目前全球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兴起,使得传统广播影视倍感压力;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外广播影视机构纷纷进军我国,也对本土的广播影视事业带来了冲击。为了应对严峻挑战,广播影视从业人员必须改变传统思维模式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形势。此外,高等院校影视类理论研究和实践课程一直滞后于行业发展,市场的需要、科技的发展,促使影视传媒教育必须转变思路,转换模式。

要建构起这种模式,我个人觉得,必须了解国内媒体所处的现状以及对人才的要求。

媒体大环境的转变给众多一线操作人员带来了全新的挑战。2009年8月28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发布了《中华新闻报》停刊清算公告,此前该报曾多次试图引进战略资本,但都未能如愿。作为首家因经营不善而倒闭的中央级新闻媒体,这一消息无疑对于传媒界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传统媒体的工作人员或许即将面临“被跳槽”到网站、电子杂志等新媒体的境遇,他们原有的技能又明显无法满足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亟待升级、更新。要想培养一名优秀的影视传媒人才,传统意义上的“积累工作经验”是不够的,教育工作者还要对在校学生进行“深加工”。这就需要在平时尽量让他们多参与活动策划、社会实践,多进行拍摄和编导实际操作,融入不同的工作环境,接触不同的行业,从而积累自身的职业经验。

从事媒体管理的人都知道:人才转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尽管我们已经培养了大量的媒体工作者,但在新媒体、全媒体时代,一切都要从头开始。例如电子杂志,对记者的要求明显高于传统杂志,特别是技术含量、知识含量。以前记者参加一个产品发布会,写一篇文章就够了。而现在,记者在采访前首先要写一篇关于“某公司将要发布一个新产品”的新闻在网站公布;然后,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掌握了新闻材料和现场情况,再通过网站在网民中调查:这款新产品哪些功能是新的、哪些是旧的?功能表现怎么样?最后把网友的代表性意见在杂志中汇总,发表评论文章,有时还要链接某项社会调查和策划。

我们已经认识到这种社会转型的存在,也意识到课堂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多角度的、动态的采编能力:他们不但要具备传统媒体工作者的策划能力,而且要把握新媒体受众的心理,用最合适的形式展示信息;既要学会运用网页的版式、色块、标题,提高点击率,又要善于用最精炼的语言,发布最有冲击力的信息;既要具备传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要掌握运用3D、视频、音频呈现信息的新技术。

为了培养适应新媒体时代,特别是全媒体时代要求的媒体人才,满足市场对人才动态变化的需求,作为一所新建的独立艺术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面向市场办学,加强实践环节,极大地锻炼了广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编导与戏剧影视文学系更是在学院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扶持下,在各教学组织中脱颖而出,逐渐形成与广播影视事业鱼水相依的教学特色,提出了“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即:“采、编、播,摄、录、演,服、化、导,音、美、照”全方位培养。“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应具备“一体化”的实践性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具体体现在多层次、多规格、多样化、开放式的教学特色,全面培养学生掌握“镜头+笔头+口头+手头”的“四种能力”,逐步探寻出一条以市场动态为导向,不断激活传统课堂的静态模式,同时注重新型师资力量的培育和毕业论文设计的改革,适应了数字技术和网络时代发展对于影视传媒人才培养的需要,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编导与戏剧影视文学系组织编写的这套“广播影视一体化系列教程”,可以说是基于时代的需要,融会贯通了这种“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试图通过研究广播影视在新媒体和全媒体时代的发展,探寻市场动态,丰富我们的教学培养模式和育人方式。

其一,以大传播的理念、全媒体的视野,植根广播影视,面向传媒界。这是“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应有之义,也是该丛书的首要特点。该丛书为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网络、出版及新媒体竭诚服务,在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马洪奎院长提出的办学方针,即“在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做到在校学习专业能力与将来岗位工作能力‘零距离’接近”的基础上,提炼出鲜明的特色和优势。该丛书一方面力争将自己的研究对象置于理论层面上加以审视,从传统文化传承中寻求对特定问题的解释,并以此观照中国广播影视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用市场的需求来反观影视人才培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在大量的实际操作和宽阔的实习平台中,构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科学的、零距离接近的育人模式,这是“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内涵。

其二,培养时代需要的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既是“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也是该丛书的立足点。很多高校都提出过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但多数对复合型人才的界定,仅仅体现在动手能力的多元化和技术运用的多元化方面。在新媒体和全媒体时代的今天,我们需要在直面传媒市场的基础上,实施“产学研,实践第一”的人才培养方式,对复合型人才进行重新界定。北京影视艺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华谊兄弟影业投资公司董事长王中军认为,当前影视传媒行业的现状,最缺的不是演员而是管理人才和制片人,制片人可以是综合整个影视公司的管理人才。他说:“制片人担起了关键角色,从对电影规模的把握到选择导演,选择演员,都是制片人的任务。如冯小刚导演不光是个导演,也是制片人,从选题材、抓剧本,到最后怎么拍、怎么卖,全权负责。”如何培养具有管理素质和市场运作能力的媒体人才,一直是我们探寻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影视传媒类专业非常多,但是在传媒管理人才和市场运作能力培养方面却比较弱。国内总共有5000多家媒体,从业人员近百万,而实际上真正懂得媒体经营管理的人不到1%,传媒企业的管理人员大多数来自于业务岗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与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岚介绍说:“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很多的传媒机构不得不通过猎头公司来引进传媒业之外的高级管理人才,这些人才又存在转型过程,不熟悉传媒运作特性。作为传媒经营管理人才,首先他应当熟悉中国传媒经营业务的国情,要懂得运用经营管理和传媒知识,一定要是一个职业经营管理人。传媒高级管理人才,还必须有一定的媒体经营才能并熟悉资本市场。具体而言,这些人应该有三种能力:一是要把握体制政策;二是熟悉传媒业务;三是要懂得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因此,影视传媒高校真正要培养的人才是既懂业务又懂政治和资本市场运作的新型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川籍著名导演毛卫宁也曾经多次说过培养新型的影视人才,首先是培养学生的一种“观念”。本丛书作者就是期望能够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去努力探索一条道路,即从仅仅培养业务上的人才向具备以上三种能力的新型的复合型人才过渡,这正是“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最终目标。

其三,丛书的作者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具有较深学养的院校专业教师和研究人员;二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其构成不仅仅说明了“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为实践服务,重视突出实践,同时也为该丛书的可读性提供了保证。该丛书既可以作为各大院校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以成为从业人员的进修读物。

当然,影视类人才培养的模式还在不断向前发展,丛书难免存在种种不足。但我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同志投入这项工作,因为,新媒体和全媒体时代更多是属于你们的!今时今日,或许我们还无法看清新媒体时代特别是全媒体时代的庐山真面目,但是,这肯定应该成为我们影视传媒教育努力和思考的方向!我们愿意将这种“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理念奉献给读者,抛砖引玉。

是为序。陈祖继2010年10月1日(陈祖继教授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副院长)

第一章 电视谈话节目

在电视诞生之初,人们仅仅在电视机前获取其中的信息。时至今日,我们除了从电视中获取信息,倾听电视的“言说”,还可以在电视中展现“我们在说”。从“你说我听”到“你说我也说”再到“你听我在说”,这对于电视传播而言,毋庸置疑,是相当大的质的飞跃。电视的“言说”,告诉我们身外的世界,信息无远弗及,世界正变成一个“地球村”,分布在不同角落的人们彼此参照,相互借鉴,交流思想,体验分享着他人的经历。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媒介是人的延伸”,电视的“言说”不仅在告诉我们身外的世界,延伸和拓展我们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在影响甚至改变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电视作为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传播介质,这个神奇的“声画小盒子”传递着人类流动的声音和影像,构建了一个可供大众话语交流的“公共空间”。电视,实现并成就了人际交流,私人话语空间向大众话语、公共话语空间渗透、转换。电视谈话节目为广大电视观众提供了在电视上说话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还原了电视人际交流的意义,一种本原的说话意识从中将以彰显。

电视谈话节目是现代电视独有的一种节目样式,因其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求知欲、生存欲,乃至窥视欲而兴盛,如今已成为众多电视节目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主打品种。正如美国学者吉妮·格拉汉姆·斯克特在她的专著《脱口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威力和影响》中所说:“电视谈话节目已经成为影响我们思想和行为方式的一种新权威。它们像是城镇议事厅或社会集会场所,在这个日益数字化和原子化的地球村中,把我们集合在一起。我们可能不认识隔壁的邻居,我们也可能根本不想认识他们,我们也许害怕街上的陌生人,怕他们是潜在的罪犯。但广播和电视中的谈话节目却是受欢迎的家人,它们能够帮助我们知道这个越来越危险,越来越难以沟通的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情,应该怎样行事。”这段话充分说明了谈话节目在当代电视媒体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也被我国电视节目的发展所证实。

谈话节目近几年走红中国屏幕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已经达到了200多个。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不鼓励自由奔放的意见表达,具体到现代电视传播事业当中便表现为:在媒体性质和功能上突出强调“喉舌”意识和“阵地”意识,在传播内容上突出强调“一个声音”,在传播方式上往往局限于单向宣传。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行讲话后,举国上下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东方时空》特别节目一“神州看神州”

1992年7月,四川电视台率先推出文化类栏目《文化多棱镜》。1993年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中国第一档早间新闻节目《东方时空》。四川电视台《文化多棱镜》、央视《东方时空》等众多栏目的开办,意味着电视媒体开始由阵地变为平台,开始走下高地走向百姓,开始由俯视变成平视,开始更多地把镜头对准平民、把话筒伸向百姓,让平民百姓的身影和声音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从前高不可攀的电视荧屏中。中国社会的变迁带来信息观念和收视观念的巨大变革,这为谈话节目的兴起提供了契机,这种节目样式自身的特点也决定了它将担负起独特的话语功能。

谈话类节目有其独有的传播特性:第一,直接的人际互动。谈话是人们相互交流最有力的方式,它能调动人的整体感知,人们能在其中获得超越于语言之上的亲密感觉,是最为人性化的交往方式之一。第二,电视谈话节目是完整的现场传播,电视谈话节目能保留谈话的完整性和动态性。第三,电视谈话节目能够促使嘉宾个性的自然流露,电视谈话节目为传播者和接收者个性的自然流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第四,动态的情感碰撞,人的谈话具有动态性和偶发性,电视谈话节目以现场的特定空间最大限度地刺激了人的交往欲望,人的智慧、情感都会在语言中展现,谈话节目中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和主持人的适当引导,引发了现场嘉宾及现场观众的临场对答,加速了谈话中动态的情感碰撞。

电视谈话节目看似简单,实则繁复。

所谓简单,是指录制而言。其一,场景少,成本低,大都在演播现场完成;其二,对录制条件的要求相对不高;其三,场面调度比较单一。早在1992年四川电视台开办的《文化多棱镜》栏目中就特意设置了一个谈话类板块《谈天说地》,其初衷就是想达到投入小、见效快的目的。

所谓繁复,是指看似简单的谈话节目,同样需要好的策划、好的选题、好的编导、好的主持、好的嘉宾,这些都是做好谈话节目的先决条件。要记住:任何一类节目,它都不可能是“全民的”。“全民”只是一种奢望,无论节目收视率有多高,它的观众只是“全民”中的一部分,或者某一个层面。因此,我们在进行节目策划时,首先应该定位准确,考虑到节目的受众群,换句话说就是节目是做给谁看的,是普通老百姓中的市民、农民、工人,还是知识分子、企业家、商人、文化人、军人、大学生、青年人、老人、妇女等。只有了解和确定了节目的受众面,才可能确保节目的基本受众,进而影响其他人群。

第一节 电视谈话节目的基本类型

一、电视谈话节目的特征

“谈话节目”(Talk Show),其英文原指美国广播电视中一种以谈话为主的节目形式,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在谈话现场一起谈论各种社会、政治、情感、生活类的话题,一般不事先备稿,脱口而出,因而被港台的翻译家们形象地译作“脱口秀”。在美国,谈话节目成为一股潮流并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今它已经成为国内外电视媒体中一种重要的节目形态。

人们在谈话中倾听不同的声音,调适自己的经验世界,调整自我“在场”的姿态,重建自我外部世界的感觉。谈话不仅是语言馈赠、思想碰撞、感觉交换,同时也包含了人类生存方式的相互参照。不同样态的生命个体,在敞开自我、走进他人的对话中,相互追问,相互聆听,共同寻找生命的意义,体现最高层次的生命关怀。

电视谈话节目,是把人们的谈话搬到电视这个大众媒介上,借助人际传播来实现大众传播的一种传播方式,它是一种一般由主持人、嘉宾和(或)现场观众就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或辩论的电视节目形式。

电视谈话节目不是人们私下谈论的完全照搬。首先,电视谈话节目有一定的时间限制,一般是半小时至一小时,而一般的谈话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其次,每次电视谈话节目一般有一个主题,参与者都要围绕这个主题展开谈话,陈述事实或表达自己的见解,电视谈话节目常常有主持人把握谈话的进展,私下的谈话则一般随心所欲一些,没有一定的谈话轨道;第三,电视谈话节目与一般的电视节目也有所不同,不是任何一种含有谈话成分在内的电视节目都可称为电视谈话节目,而只有那些以谈话为主要形式的电视节目才称得上是电视谈话节目,它应该是一场谈话表演,人们在对话中达到信息交换和思想碰撞的目的。

作为一种新兴的节目样式,我国电视谈话节目逐渐形成一些特色,主要有三个方面。1.即兴感与现场感的融合

谈话节目首先是即兴的。从本质上讲,即兴是人情绪的表达,而且是情绪的即时表达,其表达方式主要包括口头语言,以及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谈话节目的即兴表达特性,对节目的参与者——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也是为什么每一个电视谈话节目不但重视选择主持人,而且在每次节目开始前都仔细甄选嘉宾和现场观众的原因。谈话节目并不排斥文本操作,但主要是“半文本操作”,即在既定的思路基础上即兴发挥。这种在既定思路上的即兴发挥,有助于主持人更好地引导话题的深入和进展,而不至于成为一场漫无边际的瞎聊。谈话节目中往往呈现出前言引动后语,一个思想火花引燃另一个思想火花,一个形象激活另一个形象的场面,对观众来说,具有极大的魅力。谈话节目不仅有口头语言的即兴表达,而且还有身体语言的即兴表达。谈话参与者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等,这些丰富而细微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是对口头语言的最好补充,它丰富了谈话节目中人际交流的气息,同时也增强了谈话节目的现场感。2.个性化与多元化的融合

个性的展示和碰撞是谈话节目的一个特点。谈话节目的信息是由个人发布的,观点不论偏颇与否,是“我”的声音而不是长期以来的“我们”的声音。这种个人话语作为一种个体的文化观,与社会价值观的联系相对松散,较多地在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社会行为上体现着自我意志的特征,是个人化的表现。谈话节目在展现个性的同时,也凸显了它的多元特征。作为个性展示的舞台,谈话节目邀请各色人等直接进入演播室,围绕某个问题独立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话节目直接反映着这个变化的社会和其变化的话语,节目中出现的多样见解几乎透视出全社会的不同看法。这种多元性是符合电视传播的本性的。

谈话节目进行到最后往往并无结论,各种观点之间的碰撞并不会肯定地改变其中一方的观点。电视谈话节目容纳了各种意见,由此也体现出多元性的特点。

谈话节目的多元性还体现在其传播符号的多样性。它除了以声音符号为主要传播符号外,还辅以其他传播符号。譬如电视谈话节目中常常利用录像、影片、图片资料等图像符号,作为“话题”安排在谈话节目的开头或节目中间,对谈话进行补充。图像符号的运用在新闻信息谈话节目中更为常见,这种谈话节目的开头往往是对近来重大新闻事件的总体回顾,电视谈话节目的图像资料会越来越丰富多彩,以弥补略显枯燥的侃谈画面。谈话节目的多元性,还在于它不仅是谈话这一种样式,而且在谈话的同时还融合了其他电视节目的样式,如娱乐节目、纪实节目、新闻节目等。3.平民化与精英化的融合

电视谈话节目是在“平民化”的过程中诞生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电视开始从“贵族”向“平民”身份过渡,抛弃了以往那种视点单调,没有交流的权威说教,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百姓,于是,一批以反映普通受众为内容的栏目相继出现了。它们不仅在取材上贴近普通群众,而且在形式上也体现出平民化特色——(1)主持人的平民化

看过《实话实说》的人,都对原主持人崔永元留有深刻的印象。他没有衣着入时的外表,没有一本正经的说教,他就像一位正在和朋友随意交谈的普通人。他的主持风格亲切、轻松和自然,确立了自己平民化的主持形象。(2)嘉宾和现场观众的平民化

组成谈话现场的嘉宾和观众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不仅有各界名人,也有农民、下岗工人、小学教师、学生和打工者等,这充分体现了当今谈话节目的平民化特色。(3)鲜活朴实的口头(平民)语言

由于参与者基本上是普通人,他们的身份也决定了谈话节目的语言趋向于直白、朴实。

平民化并不会使电视谈话节目平白无味。相反,由于它一般从普通百姓的生活视角来观察生活,并以白话式的叙事展开,遵循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形态,以原生态材料稍加组合构成节目,真实有趣,从而使节目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但是,一味强调平民化并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社会分工的存在,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从而使人群也呈现多层次状态。

于是,在平民化电视谈话节目风行的今天,另一类电视谈话节目——精英型的谈话节目诞生了,如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它的内容主要是对新经济的思考和追问,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深度,以一群受过良好教育,专业素质较高,“关注经济改革动态并具有决策能力的社会精英人士”为其定位观众。

二、电视谈话节目的分类

按节目类型划分,主要有六种形式。1.新闻性谈话节目(或称时事类谈话节目)

主持人、嘉宾或观众共同对某新闻事件进行讨论,以帮助人们了解新闻事件和公众舆论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不同参与者之间出现的不同意见是这类谈话节目的亮点,注重思想性而非参与者是这类谈话节目得以流行的原因。

一般来说,此类谈话节目选取一定时间内有影响的、有典型性的焦点事件,从起因、过程、结果、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采访,并剪辑成几个片断,层层深入。在演播室内通过“抖包袱”的方法,由嘉宾对每一阶段予以评说,并对事件背后所寓含的意义予以揭示,从而构成对整个事件全方位的深度报道。其话题涵盖社会、经济、文化、娱乐、法制等众多领域。这类谈话节目对新闻事件的选取一般是那些具有广泛的社会关注度,或具有某一方面的典型性,为广大新闻观众所欲知,而已有的报道又未深入分析和详尽展示的事件。另外,由于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是分不开的,所以这类谈话节目也常常邀请新闻人物到演播室做客,与之访谈,如《对话》节目中的《感受吴敬琏》、《跨世纪的柳传志》、《约会王家卫》等。2.娱乐性谈话节目

这类节目主要是和娱乐界人物之间的谈话,气氛温和,避免争论,同时还可挖掘明星们不为人知的一面。对观众来说,这种节目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调节。伴随着每一位明星的情感世界,他们充满幽默风趣的谈话,让观众在轻松的交流中享受到观看的快乐。(此节目类型将在后面《文娱节目》章节中详细论述)3.普通话题谈话节目

这类节目的选题一般不具有新闻性,但为公众所关注,节目注重普通人的生活,讴歌普通人的真实情感,它还包括人际关系和心理的谈话节目,是以个人情感历程、心态和人际关系为题材的节目。

例如,四川电视台的《文化多棱镜》栏目1992年一开办就将视点投向普通的观众,以“爱情、婚姻、家庭”话题为主,通过观众的互动交流,达到沟通两性心理、激发生活激情、构建和谐家庭、解构情感困惑的目的。在这里,电视台为观众搭建了一个交流、沟通的平台,主持人在节目中扮演的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这类节目往往没有总结性的语言(结论),让现场观众在节目中畅所欲言,让参与者平时想说而没有说的话在节目中说出来,或者别人想说的话通过他说出来。参与者敞开心扉,展示自己,节目就达到了目的。

四川电视台《爱情·婚姻·家庭大家谈(一)》现场文案(节选,有删改)(根据播出录像整理,1992年9月30日播出)

主持人: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也是一个人的终生依恋。在这节日喜庆之夜,我们愿普天下的人们都和谐美满、欢乐永驻。在前几期的“谈天说地”里面,我们先请了几位女士,又请了几位男士,来说长道短、评头论足,今天我们索性拉开帷幕,让他们面对面地交流和面对面地进行讨论。

主持人:观众朋友,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有句俗话“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人的一生,当婚当嫁好像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经历。今天,我们邀请了几位热心观众来谈谈这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话题。【出现片名:爱情·婚姻·家庭大家谈(一)】【主持人介绍现场嘉宾A、B、C、D、E、F、G、H、I】

主持人:首先,我们非常感谢在座的朋友,谢谢你们支持我们的工作。现在我们国家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文化各方面都在进步,另外一方面,出现一些社会问题,比如说社会离婚率升高。你们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呢?

H:离婚率升高,从我们工作所接触到的现象来看,它应该说是社会的进步和完善。因为原来一部分人,他们没离婚,但实际上跟离了婚一样的。只是为了家庭的面子勉强维持下去。

主持人:勉强地维持这样一个表面上的家庭。

H:甚至大家在一起吃饭也是分开的,住宿也是分开的,根本没有家庭的温馨。

主持人:既没有作为家庭的一种温馨,也没有作为婚姻的责任,就是双方都不对对方负责,只是空有其壳而已。

H:对。只是有个家庭给别人看的,好像别人看到这个家庭多么幸福,从不吵架,(男人)从不勾女人什么的这种情况。我们了解到,最小的离婚(者)只有21岁。实际上他们大部分都是谈恋爱的时候,大家觉得很好,觉得也很神秘,特别对婚姻这个问题,一旦接触到了,两人在一起了,就觉得对方有些不足。所以,有的甚至刚领了结婚证,仪式还没举行就离婚了。

主持人:那就是说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细胞,这种离婚率升高的话,是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呢?还是别的什么?

H:这绝对是社会的进步。

F:我对这点有些其他的看法。离婚率这么高,那么他们当初为什么要考虑结婚这个问题。

H:因为他们当时感到很神秘。当时他们刚刚见面时感觉很好,觉得很神秘,看到别人结婚很幸福。我们也应该有夫妻生活、有家庭。一接触甚至还没举行仪式,大家觉得性格方面,还有诸多方面都合不来。甚至为了经济,比如说为什么“几大件”(“三转一响”——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凑不齐,他们也可以分开。

F:也是那样,在他们的婚姻中,开始他们刚认识的时候,他们可能是真诚的,但真正接触以后,可能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之间也大多了解了就没有神秘感了。你说之前他们为什么要结婚呢,他们确实有些真诚的东西,或者相爱呀,或者是怎么。但接触以后,婚姻和谈朋友的确不一样。

H:离婚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结婚前男女双方都把自己的缺点掩盖了。

I:绝不是有意识的掩盖。

H:有的为了掩盖而掩盖。

I:有意识的掩盖可能比较少。

H:而结了婚后,他本来面目就暴露出来了。尤其重要的是他的脾性、性格,也就不让人了。好像我耍朋友,我很让得女朋友,且结了婚了……

I:就暴露出来了,我觉得男士居多。

H:但作为丈夫,我就不准她去跳舞,不准她去打麻将。原来耍朋友时无所谓,你要打我就拿钱来。

E:还有结婚后,很多人把对方看作自己的所有,而谈朋友时,大家彼此都很独立,一旦结了婚,好像你就必须按照我的意愿去做。

H:对,这也是离婚的一个重要因素。就说离婚它还是一个比较好的事情,上次我们在棠湖公园举行活动时,有一个四川作家协会算是著名的作家,他提个问题——我现在婚姻、爱情不理想,而我都四十几岁了,你觉得有无必要离婚?我说如果真正是感情合不来的,坚决离。他们都笑起来了。

I:如果是家庭很不幸的话,一到要下班时,就简直不知道应该朝哪去,又不得不回那个地方,但又十分不愿意回去。如果说是这样子,还不如把它解脱了好些。

……4.专题性谈话节目

这类节目注重服务性和知识性,其中包括理财、经营顾问、健康或其他主要相关的专题特别节目。5.模拟社会事件谈话节目

这属于模拟新闻谈话节目,它使用电影的概念,将电影的艺术手法与电视的写实手法结合起来表现现实题材。例如《人民法庭》节目就是用模拟的形式展示各类错综复杂的案例,以此来满足观众对类似法律案件的兴趣。事实上,我国目前有许多谈话节目并不能严格地把它们区分为哪一种类型,相反,它们常常是各种类型的综合体。6.文化类谈话节目

这类节目选题注重文化内涵、文化现象、历史演进以及民风民俗,将高雅的文化通俗化,深奥的哲理大众化,在轻松愉悦的谈话中传播知识,陶冶性灵。比如四川电视台《文化多棱镜》栏目曾播出的《商招趣谈》、《闲话潇洒》、《漫话男士风度》等节目,均属这一类型。

四川电视台《商招趣谈》栏目文案(节选,有删改)(根据播出录像整理,1992年7月1日播出)【演播室内,女主持人顾萌与男嘉宾范文瑚教授进行交谈】

主持人:范老师,前些时候一些城市拍卖电话号码,像“666998”这类号码可以卖到几万元,这事儿你听说过吗?

范文瑚:“8”这个数字与“发”谐音,一些人认为是好彩头,可以使财源兴隆,所以不惜用高价购买。

主持人:喔,我最近见到一家商店也叫“998”,想是取长久发财、商运不衰的意思吧。

范文瑚:但是,成都的宾隆街有家商店取名“9999”,有“久”而无“发”,你知道不知道?【现场采访】【字幕 古人云:“‘九’,数之极也。”】

主持人:请问,贵店的招牌干吗取名9999?

店主:据说“9”在古代是表示最大的数,我们用四个“9”来表示最大的数,我们用“9”来表示我们服装店的质量最高。

主持人:取这个店名你们一定费了不少心思吧?

店主: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跟给娃娃取名字差不多麻烦,对自己的娃娃总想让他健康顺利长大,我们办个店子也很不容易,总希望能生意兴旺,不要夭折。【回到演播室】

范文瑚:所以,商店的字号总离不开吉祥,吉祥的招牌能够增加商店的知名度,招徕顾客,这种现象还不能单是用店主有迷信心理去解释,应该说,吉祥的招牌字号从本质上讲,还是人们某种良好愿望的体现。

主持人:可有这么一种怪现象——既有“乖乖童装”,又有“香积厨”,还有“太难吃”,你说你怎么怎么乖,怎么怎么香,我偏要来个“丑”的“难吃的”。

范文瑚:看来这是店主的求异心理或者说是逆向思维在起作用。再往深处说,也还有迎合顾客求吉利的心理因素。

主持人:从何理解?

范文瑚:这就有点像养个孩子,给他取名“狗子”“丑娃”什么的,是希望名字贱一些,反而更容易长大。刚才那位店主说什么来着——“不要让他夭折”,就这个意思。听说过去成都有家剪刀店叫“烂招牌”,招牌虽然烂,生意可是好得不得了。

主持人:看来,字号讲究吉祥如意,不同时代的人在心理上是一贯的。

范文瑚:是的,过去的老字号总喜欢使用吉祥的字眼,像“亨得利”、“同仁堂”、“美琳”,是很能赢得顾客的。【打出字幕】

范文瑚:“顺裕兴隆永瑞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泰和茂盛同乾德,谦吉公仁协鼎光。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画面招牌 伴以男画外音】(“瑞昌”、“福兴”、“恒盛”、“久盛”)

范文瑚:从这首诗中间儿取出一个字或者几个字,就可以成为一个店铺的字号。【回到演播室】

主持人:这些字号吉祥倒是吉祥,就是显得那个了点。

范文瑚:你是说太俗是吧?其实啊,俗,才真正合乎大众的审美情趣。再说,俗的字号也可以别具情趣。听说咱们成都青龙场过去有家汤圆店,你猜店名叫什么?

主持人:不外乎李汤圆、张汤圆吧。

范文瑚:不对不对,叫做“吃也怄,不吃也怄”。

主持人:怎么讲?

范文瑚:据说店主做汤圆的时候,在汤圆中间留有一个洞,汤圆下锅一煮,里头就藏满了热气,顾客猛地一咬,热气烫伤了嘴,这能不怄吗?可是,这家店子的汤圆偏偏做得特大,如果不吃,岂不是太不划算了?

主持人:所以说是(一字一顿地):不吃也怄。(笑)

……

按结构形式划分,谈话类节目主要有两种类型。1.叙事型谈话节目

叙事是被表述出来的故事,因此,叙事型谈话节目就是以讲述故事为主要形式的谈话节目。故事是生活的比喻,而生活的本质就是冲突,人们活着就是置身于永恒的冲突之中。冲突可以来自于对抗力量的任何一个、两个或三个层面,即内心冲突、个人冲突及个人与外界冲突。2.讨论型谈话节目

是就某一抽象话题,通过嘉宾和现场的讨论或辩论进行思想和观点的交锋。节目最后一般没有定论,而是把判断的权利留给观众,给观众以思考的空间。讨论型谈话节目更多展示的是嘉宾围绕某个问题进行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交流与探讨。

四川电视台《谈天说地》现场文案(节选,有删改)(根据播出录像整理,1992年10月26日播出)

主持人:顾萌

女性嘉宾:朱燕、王跃、彭选民、胡敏

话题:话说“”耳朵

顾萌:“”耳朵可能是我们四川的特产了,所以我们就来谈谈“”耳朵这个话题,好吗?

朱燕:就“”耳朵这个问题讲一讲,男同志在家里面做事情多一点,对妻子体贴点,我觉得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我看过一个英国女作家写的书,她说现在全世界哪个国家的丈夫最好,是中国的。他是最体贴最有感情的,如果说这样最体贴、做一些家务事的就是“”耳朵,那也太片面了。

王跃:因为英国的男士生硬、冷,所以她这样感叹是对的。

彭选民:“”耳朵和“男子汉”不矛盾的,是吧!为什么呢?因为互相理解、互相帮助这个就不能算什么“”耳朵,“大男子主义”就是你该做家务事,我是男人就应该在外面,或者在家里面指手画脚的。那就是大男子主义,这是要不得的!而“”耳朵是这样的。比如,我看过以前单位有一个也就是人们所说的“”耳朵吧,家里的事做完,在单位也还是个不错的人,但是在公共场所里,那女的实在是太厉害了,我们都觉得不好的。为什么?在大庭广众之下她就指责她丈夫,你怎么怎么怎么,反正一点不给面子。

众:这种就不算尊重别人了。

彭选民:我觉得这种说成是“”耳朵还可以,你要说相互帮助,多做点家务,不能说是“”耳朵。

顾萌:那看来我们女性也不能因为现在自己的社会地位提高了,而不把男性当成一回事,也不尊重他们。我想也该这样,翻个身,自己占统治地位。

众:那样就是——大女子主义了。

胡敏:“”耳朵的词里面包括贬义和褒义两部分在里面,可以说这男的很好,也可以说是那女的太强了,有两个意思。

王跃:这只能说明女的不珍惜男的对她的感情,只能说不珍惜,真的。其实,我觉得在家庭生活中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妻子关心体贴点呢,女的肯定不会视而不见的,肯定是心存感激的,而且对他肯定会有温柔之情的,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肯定会表现出来的。我觉得“”耳朵这种现象,就像是奥运会上,男子拿的金牌微乎其微,出现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很多的,男性和女性对比的话,我想可能有这种因素,一种心理素质的因素。我觉得我们这个民族,确是有传统的,我觉得女性的心理素质远远要比男性强。

顾萌:真的?

王跃:对。因为说传统的,中国民族传统的精神是勤劳勇敢的母亲,都是赞美母亲的,觉得她很勤劳很辛苦,但没有这样赞美男性的。因为女的有韧性,在艰难困苦中她可以忍耐,而男的在意气风发时他可以很有气魄。

顾萌:就是他的爆发力是很强的,但是缺少那种韧性。

王跃:对,对。一旦遇到挫折,一下就不行了。我觉得确实有这方面的因素,心理素质的因素。

顾萌:有一个男士这样说过:为什么出现“”耳朵现象,还有阴盛阳衰,不光是由于我们男人,你们说我们男人的心理素质不如女人好,但是你们别忘了,我们男人也是你们女人塑造出来的,因为你们女人太那个,太厉害了。我记得我在报纸上看到有一篇文章名字就叫《女人你不要太那个了》。

众:哈哈哈哈哈哈!(大笑)

……

观众在讨论型谈话节目中希望得到的主要是对问题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讨论型谈话可以就某个问题充分展开讨论,也可以从具体的案例或某种新现象入手,在谈话中逐渐深入故事或现象背后展开讨论。在讨论型谈话节目中,有一类因话题的争论性而带来几种观点的激烈交锋,不同语言的激烈碰撞,而被有的人称为辩论型谈话节目。这种节目的即兴特征最为突出,也最能展现语言的魅力。同时,节目的理性思辨、严密的逻辑、高水平的论争也是这类节目的突出特征。无论是讨论型还是叙事型,《锵锵三人行》栏目标记

基本上都有一个主题,但也有谈话节目是没有主题或多主题的,呈现出意识流式的谈话。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原理》认为,人的意识并非以一段段的形式出现并连接起来的,而是流动的,因此称之为“思想流”或“主观生活之流”。他认为人们除了存在着理性的意识之流外,更重要和主要的是存在着非理性的和无逻辑的意识之流。运用意识流的谈话,就是不设定一个目标或规则,不做结构,也不期待解决什么问题,自由转换,如行云流水。它虽有一个话题的由头,但这个由头不是中心,甚至会在谈话中被淡忘。《锵锵三人行》是典型的意识流结构。该节目是由凤凰卫视台独家打造的一档谈话节目,无论在内地还是在港澳台地区,该节目都赢得了较高的收视率。我们认为,《锵锵三人行》的节目特色是其成功的关键。

首先,嘉宾着装随意。一般认为,人在回到家中时才是最放松的状态,也只有在家中才会随意着装,这种随意性可以减少嘉宾与主持人、评论员、观众的陌生感,使嘉宾找到一种回到家中的随意感,更易讲实话、诉真情,使谈话由访谈真正变为家庭讨论。例如,《锵锵三人行》采访姜文一期,姜身穿裤衩背心,便上台开聊了,这种随意的装束在其他访谈节目中是很少见的。

其次,主持人提问随意,直截了当。国内许多访谈类节目都有两个方面的作用,其一是向人们传达信息,其二是起到教育人的作用。这两点作用,决定了国内许多访谈类节目必须正襟危坐,采取固定的一问一答模式,节目气氛略显冷淡与紧张。《锵锵三人行》目的就是为了娱乐观众,所以主持人的提问很有随意性,也不像其他节目中的主持人一样向嘉宾含蓄质疑,而是向嘉宾直截了当地问一些尴尬问题,这些问题正是观众所关注的。从这点可以看出,主持人是真正站在了观众角度发问的,体现了其作为主持人的职业原则。例如姜文做节目的这一期中,主持人念出一段网友留言,并直言这是网友在嘲笑姜文。

再次,节目道具的灵活性,这一点可以从三人的杯子类型看出。《锵锵三人行》经常会改变杯子类型,有时甚至会将杯子换成酒杯,以酒代茶,并会有频频碰杯的场面出现,这一点是其他节目所鲜见的。内地访谈类节目要么无杯子设置,要么只是将杯子作为一种摆设,嘉宾只是会象征性饮用,而主持人更是从节目一开始到最后都滴水不沾,给人造成一种拘束感。《锵锵三人行》杯子的变换和道具设置的灵活性彰显了节目整体轻松、不拘谨的风格。

最后,节目的话题无固定性和无结束感。在清淡型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谈话主题并不鲜明,嘉宾可以毫无顾虑地侃侃而谈,主持人也没有必要限制嘉宾的离题,这样就给了嘉宾天马行空的广阔空间,使其思维不受主题的约束和限制,而且在节目结束时,主持人也不会打断嘉宾的谈话,而是继续进行所谈的话题,体现了节目访谈真正变为一种家庭谈话,而不拘泥于固定模式。

三、电视谈话节目的构成要素

电视谈话节目有三大要素:谈话人、谈话话题和谈话方式。谈话人包括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有些对话节目无现场观众)。谈话话题可以是新闻性或非新闻性的,也可以是具体的或抽象的。谈话的方式一般分为群言模式和对话模式。1.话题

话题即节目选题。对一期节目来说,选一个好的话题就意味着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因此对于我国电视谈话节目而言,为了寻求突破,话题的选择一定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努力改进。(1)话题必须符合栏目的定位

栏目定位是每个栏目在开播之前都要进行的一项工作,一般包括栏目的基本功能、受众群以及样式的风格等内容。最主要的是在选题上做到三点:第一点,是不是有足够的张力可以做到30分钟;第二点,是不是有关注度,我们的人物要有新闻性;第三点,是不是适合用谈话来展开。

栏目不同决定了要考虑选题的不同,即使面对面访谈形式的栏目,也会因定位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的话题。(2)话题必须具有“卖点”

话题的选择,除了要考虑栏目的定位外,还要考虑话题是否具备“卖点”。卖点是节目赖以出售的关键,节目好不好卖,有没有观众市场,能否引起广告主和观众的注意,特别是能否让广告主慷慨解囊,就看卖点如何。明星、名人可以成为谈话节目的“卖点”,但对明星和名人的选择要结合节目的定位来进行。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也可以成为谈话节目的“卖点”,时效性与轰动效应是这类选题吸引人关注的重要原因,悬念与新奇感也能成为节目的“卖点”。

时至今日,情感类谈话节目已经数次更新换代。为能吸引眼球、引起话题,不少频道的情感类谈话节目在噱头上不断升级,当事人双方的矛盾交锋,现场能否解决矛盾抑或圆当事人的梦,都成了悬念,就连这种节目特有的调解员,也成了一道风景。原来《真情》栏目中的米娜,以现场调解时犀利的言辞著称,现在又被“真人秀”节目挖走,继续吸引观众的眼球。《真情》曾是湖南卫视的王牌节目,2008年7月,这档运作了近十年的节目却因种种原因停播。该栏目导演陈晓乐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去年台里为了适应娱乐化的整体风格,对节目编排进行了调整,《真情》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停播的。但这个栏目的团队和建制都还在,将来会推出其他节目。情感类节目比较贴近百姓生活,追求生活细节之外还有新闻性,所以这种节目不存在过时的说法。”

像《真情》这样的谈话节目为何停播?我们认为,谈话类节目最难的是搜索具有冲击力的素材,这样造成了话题的短缺以及题材的匮乏,使得某些电视台找群众演员扮演当事人,以“演节目”的方式试图以假乱真,但这往往会很快被识破。之后,广电总局规范了情感类谈话节目,上海文广旗下生活时尚频道的情感类栏目《心灵花园》停播,《相伴到黎明》转型为生活服务类栏目。由于种种原因,浙江卫视的情感类谈话节目《公民行动》转型为《涛出心里话》,改换门面继续“说事儿”,而《涛出心里话》开播以来便引起不少争议。一方面《涛出心里话》因在节目中引入测谎仪而引起话题,并最终弃用测谎仪;另一方面有网友发现,该节目2008年9月24日的故事来自于网上一个虚构的帖子,男女主人公的表现也形同出演短片。

如何让每周播出的节目题材充足,亮点不断呢?江苏卫视《人间》的工作人员说,节目之前也曾一度遭遇选题危机,之后节目组面向全国寻找各种题材,特别是和一些地方报刊签订了“题材协议”,买断了一大批已经在个别地区曝光却值得二次发掘的社会事件。这样的媒体联动和资源整合,使得《人间》逐渐摆脱了选题匮乏的困境。2.谈话人

如果说谈话话题的选择是解决谈什么问题的话,那么,谈话人的选择则是解决由谁谈的问题。话题确定之后,谈话人就成为电视谈话节目能否成功的决定要素。(1)主持人

①主持人在谈话节目中的作用。有人说,主持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核心,这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谈话节目与其他形态的节目不同,即使编导与策划事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考虑到了各方面的因素,现场录制时仍然会产生各种意外。面对现场的这些变数,编导与策划是无能为力的,唯一能解决问题的只有主持人。因此主持人的反应能力就直接影响着节目的质量。谈话节目十分依赖主持人的个性色彩和个人魅力,观众常常因为喜欢某位主持人而成为该节目固定的收视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主持人是节目的“金字招牌”,把主持人培养成为明星或由已成名的明星来担当主持人,便意味着节目可能拥有成千上万的收视者,节目的收视率、影响力也会随之上升。在谈话节目录制现场,主持人呈现的主持状态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主持人与嘉宾和现场观众一样,也是一个参与现场谈话的谈话者,他以平等友好的态度对待嘉宾,向嘉宾提出问题,共同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并在适当的时候对嘉宾的发言进行总结或评点。

第二,主持人还是现场谈话的组织者。主持人通过提问、暗示等技巧调动嘉宾的情绪,控制谈话的走向,调节谈话的节奏,并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诱导嘉宾进行谈话,最终使节目的策划得以实现。

第三,主持人在节目中可使用各种技术手段为谈话服务,活跃现场气氛。在谈话过程中,主持人常常在适当的时机在大屏幕上播放事先准备好的影像资料,主持人可以利用这些影像资料来设计悬念,加强观众与嘉宾对话题的了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场内讨论。在节目中还可使用热线电话与网络,把场外观众引入节目,扩大交流范围,使录制现场与场外连接成为一个巨大的“谈话场”。

②高素质的主持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灵魂所在。当前,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日益受到重视,各地电视台纷纷推出种类繁多的电视谈话节目,但质量普遍不高,克隆、跟风现象严重。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缺乏高素质的、适应电视谈话节目需要的主持人,主持人的素质跟不上电视改革的要求。提高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素质迫在眉睫。

③主持人自身素质的优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电视事业过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生了变化,电视也正逐步地被推向市场。主持人面临着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挑战和商业化的冲击。保持清醒的社会责任意识,有道德感,拥有健康的人格,是主持人尤其是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电视事业发展迅速,主持人队伍日益扩大,人员素质存在着参差不齐的现象,注重对主持人队伍进行政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此情况下,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应对自己的角色有充分的认识,不能过分地追求平民化风格、明星效应,应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和媒介观。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传媒事业带来巨大发展,当今世界开始进入一个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信息化时代,数字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之间,既有合作又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是这种竞争带来的媒介选择的多样化,而主持人也必须面对激烈竞争带来的挑战。电视市场的竞争要求主持人增强创新和个性意识。在这媒体林立、电视节目日益丰富的时代,没有独特的市场定位,没有特定的收视群,没有鲜明个性的电视节目必定是没有生命力的。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个性特色就是节目的特色,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21世纪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进步都将比以往任何时候快得多。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在竞争态势下,在技术升级周期越来越短的情况下,主持人应具备快速学习的能力,应不断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这种形势。

④主持人培养机制的完善。培养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重要的一环是机制问题,应努力探索有利于主持人作用发挥的新机制,使得优秀的主持人能脱颖而出。

首先,电视台要出台一系列扶持优秀人才、吸引人才的政策,并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为优秀的主持人成长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其次,电视台应该有培养主持人的系统规划,为主持人的再深造、再学习提供机会。

在节目运作上,第一,要选择一个与节目形象相符合的主持人。一个主持人应对自己所主持的节目领域所涉及的知识有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并有个人的独到认识和见解。那种让一个主持人在同一时期,跨部门主持几个不同类型的节目的做法,会让节目形象和主持人形象同时被削弱。应该让公众形象、栏目形象、主持人形象三位一体。第二,为主持人进行形象设计。形象设计师为主持人设计整体形象,包括发型、服装、化装等,为主持人塑造一个既符合节目内容的要求又凸显个人风格气质的形象。第三,为主持人做个人形象推广。现在的电视节目已被推向市场,节目主持人无形中也将在市场中接受考验,所以就一定要考虑对他们的宣传推广问题。

名主持人如同产品的品牌一样,是电视台巨大的无形资产,对于形成一个电视台的整体形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主持人是电视谈话节目的灵魂,他的作用不仅是幕前的主持,还应是节目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定调人。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个节目的质量。拥有高素质的主持人是一个电视谈话节目成功的先决条件。(2)嘉宾

从广义上说,谈话节目的嘉宾是指被邀请到节目现场,参与录制的所有人,其中包括现场观众。狭义的“嘉宾”则是指坐在主持人身边,参与现场谈话最多,也最为观众关注的某位或某几位人士。《对话》节目现场

嘉宾在节目中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现场谈话。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嘉宾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讲述自己的故事、释放自己的情感,也可以与主持人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般来说,嘉宾应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有人格魅力。如果是讨论型谈话节目,嘉宾还应当是某一问题的专家或是与话题有着密切关系的人。邀请专家时,要考虑专家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如果是叙事型谈话节目,则要尽早邀请到当事人。3.谈话方式

电视谈话节目的谈话方式根据栏目定位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一种是现场观众参与的谈话节目,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组成了“三结合”的大场面群言模式,如《实话实说》、《对话》等,这是一种典型的“脱口秀”模式。另一种方式是主持人与嘉宾(一个或几个)的对话模式,如一对一模式的《面对面》,一对二模式的《锵锵三人行》,一对三模式的《三个女人一台戏》。在《锵锵三人行》中,主持人窦文涛和他的两个伙伴(嘉宾主持)就一些时事、人物或话题,做一些即兴的、随意的评述和交谈。

第二节 电视谈话节目的制作方式

一、谈话节目的前期策划

一期成功的谈话节目,首先要进行认真的前期策划。从宏观方面说,它包括一档电视谈话节目的定位、受众研究及推广发行;从微观方面说,则包括一期电视节目的话题缘由、话题目的、话题核心及推进层次,确定嘉宾的理由、特点,节目构成的环节,电视手段的运用及节奏的安排。1.话题的选择

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话题选择的类型,二是话题选择的渠道。(1)话题选择的类型

根据我国谈话节目类型的不同,话题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以事件为主的话题,二是以人物为主的话题。这两类话题也分别对应于谈话节目的两大类型:一是讨论型的谈话节目,二是叙事型的谈话节目。一般来说,以事件为主的话题,主要侧重于观点的交流与碰撞,以事带理,以事议理,辩论与讲述为重;以人物为主的话题,则侧重于人物的情感经历与心路历程,以人带事,以事入情,倾诉与展示并重。当然,这两者是不能绝对分开的,事件中必有人物,人物中必有故事才有卖点。

以人物为主的话题,选择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明星或成功人士。在同一社会环境中处于上层生活领域的人们,他们具有非凡的成功体验,卓越的成绩,丰富多彩的经历,他们的行为可能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领时尚潮流,因此,这类具有吸引力的人士自然成为媒体选择的对象。如中央电视台的《艺术人生》、四川卫视的《星随我动》,安徽卫视《非常静距离》等就是以此为标准选择人物的。

②新闻事件和焦点事件中的人物,往往也是让人关注的对象,如湖南卫视谈话节目《背后的故事》曾推出的《李响知道的中国足球》、《谁把刘晓庆送上法庭》等,就创造了较高的收视率。

③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弱势群体的情感生活,同样是人物类型话题关注的重点,这类话题真正还原了谈话的本色,也同样受到了很多谈话节目的青睐。

话题初步确定后,还要判断它的可行性,如果是事件性的话题,最好具有争议性,这样才有展开讨论的可能,才能形成言语交锋。如果是人物性的话题,要看人物故事是否具有内涵,故事讲述是否可以营造悬念,这样才能使讲述一波三折,引人入胜。(2)话题选择的渠道

话题的选择有着多种渠道。有的栏目成立了“选题组”,选题组负责搜集各种信息,从中挑选出适合自己的选题;有的栏目则由编导自己寻找选题;有的栏目充分发动观众,设立奖项,鼓励观众报选题;有的栏目直接和各地平面媒体签订“信息买断协议”,对信息资源进行再利用。(3)嘉宾的选择

不同类型、不同定位的电视谈话节目对嘉宾的要求也不同。在确定了所需嘉宾的条件后,节目制作者就要开始寻找合适的人选了。节目制作者可以在自己熟悉的人中进行选择,也可以通过报纸、网络定期发布选题,在对选题有兴趣的人中进行选择。制作者有必要对嘉宾候选人进行多次采访,或是多次召开见面会,考察这些候选人的观点、语言表达能力,最终找到合适的人选。找到合适的嘉宾后,制作者还应当准备一份详细的嘉宾资料,让主持人能充分了解他们的性格、经历、谈话方式,以备现场谈话之用。

如果是事件性的话题,嘉宾的选择往往是多个人,因此,在确定嘉宾时,嘉宾的观点最好是多元性的,嘉宾的表述要有争锋,嘉宾的搭配要和谐,如适当的男女搭配,理性与感性的搭配,这样的搭配可以活跃现场的气氛。如果是人物情感性的话题,除了要求他自身经历的丰富外,独特的个人魅力是节目成功的关键。一个具有人格魅力的嘉宾,往往会给节目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4)文案的写作

编导在联系嘉宾和与嘉宾交流的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谈话的文字方案。如要谈些什么问题,节目大致分为哪几个层次,节目最终要给人什么样的启示等。另外,编导还可以根据嘉宾的特色,设计一些富有创意的情景,以迂回曲折的方式来结构节目。由于谈话节目在制作中具有相当多的变数因素,因此,谈话文稿的写作一般只是纲要和串联词的形式,但一定要结构脉络清晰,有节奏感。首先,对谈话话题的内容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其次,注意谈话节目悬念与节奏的设计。特别是以人物故事为主题的谈话节目,很少出现言语的交锋,因此要注意人物故事的转折,营造出一种跌宕起伏的现场气氛。

二、谈话节目的现场录制

谈话节目最大的魅力在于它不可预知的谈话内容及带给观众强烈的悬念感,所以谈话节目不同于娱乐节目,它不可能有彩排与补拍。即使在录制前,编导与主持人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对谈话过程进行了周密的设计,但是在节目录制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许多出人意料的情况,可以说,现场录制就是在控制和失控之间进行平衡的一个过程。1.现场观众的参与

现场观众指的是演播室受众,这一角色并不是在所有谈话节目中都出现的,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谈话场的构建,作为现场故事讲述的一个重要角色,演播室受众是必需的。演播室现场观众的参与是对受众“内容主权”和现场观众双方角色定位的全新诠释。他们扮演着电视文本创作者的角色,而非单纯的文本解读者。出现在电视节目中的这些普通人,既属于一般意义上的媒体信息接收者群体,同时又是自身社会经验与认知结构的思想和意见的传播者。在我国目前的谈话节目中,对于观众的重视远远不够,很多谈话节目往往把观众当做一个摆设,没有提供他们发言的机会,这样就没有出现一个真正的交流的空间。

被邀请到节目现场的观众应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人。节目组一般是通过网络来征集观众的,也可以通过公关公司来寻找合适的观众。无论通过哪种形式,都有必要在节目录制前同观众进行沟通,把那些真正对话题有兴趣的人请到现场,使他们有谈话的欲望,关注谈话的进程,并以自己的方式来影响谈话的进程,给节目增添多样化的个性色彩。

在很多谈话节目中,为了活跃现场气氛,实现编导的特定意图,编导事先沟通并有意安排了一些特定观众坐在观众席上,这被称为“预埋观众”或“钉子观众”。有了这部分观众,一方面可以保障节目的顺利进行,但另一方面又破坏了节目的真实感。所以,编导在设计时要把握住尺度。2.现场氛围的营造(1)场地设计

大多数谈话节目都是在演播室现场录制的,只有少数谈话节目采用外景地录制。对于演播室现场录制的谈话节目,其场地设计要根据节目的整体定位、节目的风格特色而定。

演播室谈话节目的场地设计一般分为主景区和观众区。主景区是主持人与主嘉宾谈话的区域,是现场的中心;观众区是次嘉宾和观众所处的区域。一般而言,场地设计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现场观众的参与程度决定了主景区和观众区距离的远近。现场观众越多,观众区离主景区越近。离主景区较近,营造出一种观众与嘉宾亲密无间的氛围。而在观众较少参与或不参与的节目中,观众区则离主景区比较远。

其次,不同的谈话节目由于风格不同,诉求点不同,演播室的个性化设计也截然不同。在技术上,演播室的场地设计还要考虑到观众的观看习惯、方便现场机位的调度等。图示1图示2图示3图示4(2)电视手段

在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时间一般在一个小时以内,时长从30分钟至50分钟不等。在节目进行到12~13分钟时话题就容易散,因此,适当运用外景采访、现场游戏、音乐电视、片花隔断等多种手段,可丰富节目的表现力,增强节目的说服力。目前,电视谈话节目常用的手段包括以下几种:

①娱乐手法的运用。谈话节目的本质是谈话,但在30分钟的节目中,如果只有谈话,则很难持久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所以,很多谈话节目加入了娱乐的成分。无论是新闻性严肃类谈话节目,还是脱口秀性质的表演类谈话节目,游戏的成分都存在。游戏成分的加入,使得节目避免了程式化,也增添了可看性。在每期节目中,道具的出现都有着编导人员精心的设计,都能够给嘉宾带来意外的惊喜与感动,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引领话题的深入,触动嘉宾的心灵,使节目内涵更加深厚。

②背景短片的运用。在国外的谈话节目中,背景短片一般有20多个,占节目播出时间的2/3。短片的播出,能够不断地制造悬念与意外,从而让现场观众及电视观众不断有新的刺激。在中国的谈话节目中也采用了这种方式,即演播室现场与外景拍摄的双重叙述结构。在外景拍摄中,展示的是第一叙述时间,一般通过纪录片、老照片或模拟拍摄等方式来建构起往事的叙述时间。在谈话节目现场除了外景短片的运用,还可以播放一些预先采录好的演播室外的访谈,如一些无法到现场的嘉宾的观点,与邀请到现场的嘉宾密切相关的人物的访谈,甚至可以采用现场连线播出的方法,实现异地同步交流,远程访谈。节目中插入大量的背景专题短片,可以丰富节目的内容,也使谈话有了扩展的空间,不会局限于演播室。背景短片的拍摄制作必须十分精良,画面、配音及音乐的使用也要求精细,这样才能发挥短片的作用,极大地增强节目的感染力。

③场外介入。强化谈话的氛围,实现场内外的互动一直是电视谈话节目制作者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热线电话和网络被引入到谈话节目的现场,成为场内外联系的有效工具。除了利用电话和网络外,利用卫星技术联系不同地域的人,让更多的人参与谈话也是当今谈话节目的一个发展趋势。

④背景音乐的运用。背景音乐的运用目前已经出现在很多谈话节目中,特别是在人物讲述的谈话节目中运用更为广泛。音乐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情感及心理状态,谈话节目中加入与主题气氛相关的音乐作品可以很好地调节现场气氛。如在《实话实说》节目中,不时地穿插现场打击乐、电吉他的间奏乐,当台上争锋正浓时加入轻缓的音乐,在嘉宾主持遭遇尴尬时,加入调笑的轻音乐。音乐已经成为节目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很好地发挥作用,乐队也需要参与节目整体设计,如了解节目的内容、嘉宾的个性特征、节目的整体结构,这样乐手才能够在合适的时机选择演奏合适的音乐。(3)现场节奏的把握

电视谈话节目在进行过程中,要做到有张有弛,既有舒缓的情感流露,又有悬念丛生的矛盾冲突,这样,在起承转合之间才能建构起故事的开头、发展、高潮与结局。谈话节目的现场节奏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营造:一是依靠主持人的现场控制能力、语言激励来营造,二是通过编导创造出各种戏剧性元素和特定情境。

首先,一个优秀的谈话节目主持人,要具备亲和力,亲和力是能让观众感到亲切与放松的一种气质与魅力。主持人在现场应懂得尊重嘉宾,适当的恭维、真诚的赞扬、巧妙的侃谈,都可以带动嘉宾的谈话欲望,在一个和谐的氛围下,每个人都回到自我本色中,只有这样才能真诚地谈话。然而尊重与恭维应该是排斥阿谀奉承和恶意吹捧的,是建立在平等和真诚的基础上的一种极具审美趣味的话语艺术。

其次,主持人在谈话中要善于倾听。主持人耐心倾听嘉宾和观众的发言是由谈话节目的本质所决定的。

一般说来,主持人只是提出问题,并不需要回答,他们的心思要放在其他事情或是下一个问题上。同时,主持人要有控场能力,掌握话语权,以保证谈话节目的方向与主旨。话语权不等于话语霸权,主持人可适当地运用打断技巧不使话题过分偏移与散乱,但要注意这种话语的打断与插入不要显得生硬。主持人要充分运用谈话技巧,一方面促成语言的交锋,激发出谈话者的思想火花;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其话语权使主题得到引导与升华,从而使话题得到充分的开掘。

谈话节目的结构作为一个文本创造,必须要有完整的故事结构,把琐碎的话语片段组接成完整的故事。除了谈话节目选题上的要求外,就需要编导在电视文本创作与策划时构建出完整的故事层次,并在现场讲述中营造悬念与结局。与电视剧这种虚构的电视节目样式不一样,电视谈话节目属于纪实性的电视节目,所以这种戏剧性首先要求是存在于生活本身之中的,而不是经过编导的刻意组织臆造出来的。

三、谈话节目的后期剪辑

一般情况下节目录制时间控制在3~4小时,而节目的播出时间在一小时左右,从这么长的节目素材中剪辑出30分钟至60分钟高质量的谈话节目,就需要后期进行剪辑。首先,剪辑要保障节目结构逻辑清楚,层次分明,起承转合自然流畅。其次,要让节目有“现场感”。为此,编导在剪辑时就要注意适当保留一些能体现现场特色的细节,如嘉宾的口误、主持人在现场穿梭的过程等,有些节目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干净利索,却给人以不合生活逻辑的感觉,让观众对节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这是要极力避免的。

第三节 广播新闻谈话节目

美国曾有一项调查,问题是:电影和电视究竟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一个7岁小学生的答案最终被采用,他说:“电影里的人他们自己和自己说话,电视里的人和外边的人说话”。

这个精彩的答案同样适用于广播,由于广播参与方式的多元化,而且,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广播直播形式的逐渐普及,使广播的语言符号与谈话这种最原始的人际传播方式相结合的时候,谈话的感染力自然变得强大起来。尤其在夜深人静之时,情感类谈话节目更成为一大亮点。各个广播电台的情感夜话节目,均获得了居高不下的收听率。

在传播专业化成为发展趋势的今天,以整个频率为单位进行定位的专业情感广播隆重登场,比如安徽生活广播,以情感为旋律,围绕情感的谈话节目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一、广播新闻谈话节目的产生与发展

广播新闻谈话节目是指以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和近期的社会热点为谈话主题,以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实时交流为传播形式,实现介绍新闻背景、分析新闻事件、预测社会趋势、反映公众意见等功能的专栏节目。它的样式有三种:一种由主持人和嘉宾的谈话构成,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原《新闻访谈》节目;一种完全由听众的热线电话参与构成,如此台原《生活新观察》节目;第三种则综合采用了以上两种方式,如此台的《市民与社会》节目。

谈话节目是舶来品,从世界范围来看,广播谈话节目的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美国。美国最早的广播谈话节目出现于1921年,当时大都是“独角戏”,是“专家对着听众讲话,而不要听众参与对话的节目”;从1933年开始,广播谈话节目迅速蔓延,听众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这些节目和当时的社会焦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末,新闻谈话节目已经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节目样式之一,自1992年以来,它在美国的收听率一直高居各类节目的第二位,它提供了“亲密交谈的感觉”,使听众参与公共事务成为可能。

一般说来,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生活需求以后,会有更多时间来关注身边发生的他人之事,对于他们来说,从广播节目中听到一些信息是最方便的途径。而新闻谈话节目使人们能够知道什么事情在眼下正受到关注,其他人又是什么态度,由于能在节目中听到各种观点的交汇,这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

从广播的发展规律来看,人们对于信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接收,人们更想了解的是新闻事件的全貌,即“新闻背后的新闻”,而广播传播符号的单一决定了要完成对事件的深度报道难度较大,因为它要面对的不仅是自身表达的问题,更在于这样的报道极易枯燥,可能还没有讲清楚,听众就已经不胜其烦而迫不及待地转移了注意。广播新闻谈话节目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个缺陷,随着所探讨话题的不断深入和听众们的广泛参与,节目呈现出观点多元、内容丰富、形式生动的鲜明特征。

中国广播新闻谈话节目的诞生得益于新闻领域的改革开放,1992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开播,拉开了在同一个城市有两家同级电台竞争的序幕,在这种局面下,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率先发挥广播本身的特点,积极引进设备,开播了上海广播史上第一个由听众直接打电话参与的新闻谈话节目《市民与社会》。

二、新闻谈话节目的话题与节目形态

在这里,我们以《市民与社会》为例,谈谈广播新闻谈话节目的话题与节目形态。《市民与社会》开播十多年来,在节目中共探讨过2600多个话题,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上海市的所有市领导和国内十多位省部级领导都曾应邀来到直播室担任嘉宾。业内人士认为,《市民与社会》的定位可以归纳为:信息交流的渠道、官民对话的桥梁、公众意见的论坛。以近年来的节目为例,《市民与社会》所选的话题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一是官民对话,政要访谈。《市民与社会》节目主办了多次系列访谈节目,邀请政府各级领导来到直播室,就当时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群众关心的话题,为广大听众提供一个直接与政府高级官员对话、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使各级领导得以直接倾听群众的意见、呼声和对各项工作的建议。

二是新闻事件评论与分析。1999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用导弹悍然袭击我驻南联盟使馆,使正在发展的中美关系笼罩上一层阴影。《市民与社会》对这一新闻事件迅速作出反应,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即组织节目进行了讨论。节目中既传递出了上海各界的抗议和愤慨心情,又请专家对中美两国关系的现状和前景为广大听众做了客观分析,有效地化解了群众中的激烈情绪。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三是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在各项经济活动的转型过程中避免不了会有困惑、失落与矛盾。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一直是《市民与社会》节目的关注重心,也是历年来被节目较多谈及的话题,如再就业工程、社会保障机制、国有企业改革、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如何应对WTO的挑战、知识经济带给我们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等。这些话题可能并不是由某一个特定的新闻事件所引发的,但却是一个阶段全社会关心的重点和热点,从广义上讲,也是一类具有时效性的新闻谈话节目主题。

四是生活方式漫谈。当今的社会正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不同的人拥有各样的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处事态度、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对于一项新鲜的事物,人们的观点迥然不同。这种广泛的差异正是谈话类节目存在的社会现实理由,也使得交流和沟通成为一种社会生活必需。对此,《市民与社会》节目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如新千年人们想些什么、怎样看信贷消费、我们离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有多远、如何看王海打假、怎样看待青少年中的新流行语等。

下面的部分统计资料,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市民与社会》节目的话题构成和嘉宾来源。表1-1 1994年、2001年《市民与社会》话题分类统计表1-2 1994年、2001年《市民与社会》嘉宾分类统计

三、广播新闻谈话节目成功的因素及其社会责任

要办好一个新闻谈话节目,首先要清楚,节目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什么,这就是“新闻性”和“时效性”。其次,在节目的具体运作中,要考虑怎样才能做到始终不偏离主题,始终不失思想性、严肃性。下面,我们仍然以《市民与社会》为例探索广播新闻节目成功的一些要素。

第一,紧扣新闻事件,搭准社会和时代的脉搏。在很大的程度上,新闻传播应该做的是了解社会大众的心理诉求(人们想知道什么,关心什么,有什么样的困惑),对于新闻谈话节目来说,把握好这一点尤其重要。《市民与社会》节目现场

第二,心态开放,敢于包容多元观点。每天正在发生的大量新闻事件是我们节目取之不尽的话题源泉。然而并非所有的新闻都可以拿来议论一番,一档新闻谈话节目必须从中筛选话题,选取角度,从受众的心理和实际生活需求出发开题立意并展开讨论。好的话题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程度,至少不会让人一看就知道标准答案,其中应包含观念的冲突和思想的交锋,甚至具有一波三折的特征。

第三,驾驭谈话,善于引导。观点的开放和多元将使节目变得丰富多彩,然而作为节目的制作者不能仅仅满足于一时的热闹,更不能“脚踩西瓜皮”,使节目显得七嘴八舌、不知所云,而失去导向。任何一个话题的争论都只是冰山一角,其背后往往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和现实背景,因此节目的制作者事先必须占有大量背景材料,并且具有对我国国情和社情民意的深刻理解。“为什么要说”和“我们到底要说什么”应是节目制作人员把握节目制作意图的两个重要问题,而在直播过程中,主持人要时刻考虑整个节目的谋篇布局,控制节目的起承转合,牢记“倾听而有立场、引导而不妄断”,不断提高节目的水准和意境。

广播新闻谈话节目的影响和威力已经越来越大,在这个过程中,从业人员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新闻谈话节目应该对社会承担怎样的责任?发挥怎样的作用?在社会生活中,它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公民知情权的充分体现。其中包括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当事人的态度和意见,国家政策法规和重大计划的解释和阐述,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

第二,对公民话语权的尊重。谈话类节目的出现给人们提供了新的见解发表平台。这个平台还能发挥减压阀的作用,并且成为社会平衡机制中的一个部分。

第三,百姓生活和政府部门之间的桥梁。媒体在一个社会中,始终应当是一个“传递者”,是两者之间的“传声筒”,新闻节目尤其该负起这个责任。因此,这还要求节目所要表达的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意见,而不是简单的客观情况的反映。

四、主持人在广播新闻谈话节目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是由“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双向通道构成的,通过这种互动,传播模式中的双方得以达成信息的相互交流和获得满足。但是在以往的广播新闻报道和节目中,信息的单向传递得到了较多的强化,而“信息反馈”方面的功能比较薄弱,往往会出现反馈不足、反馈滞后或者根本没有反馈的情况。而从受众(广播听众)来看,这样的传播方式令他们感觉到了媒体的“陌生”,从而很难产生认同感。人们需要参与到节目中来,并且有机会和主持人以及其他的听众对话,主持人独自“喋喋不休”的状况被改变,这是谈话节目对主持人提出的最大挑战。

主持人本身的个性化特征,总会影响到听众的选择,其中包括主持人的学历背景、年龄、对问题认知的深度等。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好的新闻谈话节目要求的是兼收并蓄、宽容理性,这也是对节目主持人的要求,所以,好的主持人必须超越年龄、性别和其他方面对自己的限制,同时,他要具备语气平和、心态开放、对社会问题有着深刻理解等特质,使自己在最大程度上被听众认同。好的节目主持人的听众群结构应该是多样化的,有最大的年龄落差,有最大的社会背景差异。

主持人是节目的灵魂,这在谈话类节目中尤为突出。因为基本上所有的谈话都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进行,谈话的分寸和话题的张力全在主持人的控制之中。所以,谈话节目极易打上主持人个性的烙印。但是,主持人又是节目的一部分,他的风格必须首先和节目的风格统一,不能独立于节目存在。新闻谈话节目主持人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在“显”和“藏”之间,前者指主持人应当具备的独立风格,后者指主持人要真正做到“含而不露,引而不发”。

五、广播新闻谈话节目和电视谈话节目的比较

广播和电视是两个有一些共同之处的媒体,电视谈话节目也有相当大的观众群,探讨两者的谈话节目的差异,有助于对广播谈话节目有更全面的认识。

第一,广播的传播媒介是声音,而电视是声画兼备的,这导致广播谈话节目的制作比电视的同类制作要简单。这个差异同时影响了节目的时效性。电视谈话节目在迅速对新闻事件作出反应上略逊于广播谈话节目。

第二,由于要兼顾到画面的效果,电视节目对现场的镜头切换等技术上的要求很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视谈话节目的直播。录播影响了话题的选择,使软性话题居多,而离新闻性、时效性则越来越远。

第三,电视节目的录播使其“作秀”意味很浓,广播就显得朴素而真实。广播有听众的即兴参与,而电视的现场观众多是事先安排的,不具有随机性。

第四,电视谈话节目和广播相比也有优势。电视是强势媒体,制作资金雄厚,幕后班底庞大,后期制作时间长,这使节目的风格稳定,水平均一。而广播节目的投入小,制作人员少,因此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尤其明显,节目质量非常容易受到主持人个人状况的影响。

我们认为,从媒体的不同特性来看,广播比电视更适于开展真正的新闻谈话节目。

六、当前广播谈话节目的主要误区和未来发展预测

广播新闻谈话节目带来了较高的收听率,并带动了一批同类节目的发展。但当今这类节目还存在不少误区,主要是在于:

第一,从业人员的误区。正如前面几个部分所述,广播便于进行实时交流的优点决定了它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承载新闻谈话节目的媒体,但这将是暂时的。现在的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还没有真正对它发起挑战,当网络媒体冲击广播时,谈话节目的生存也就成了问题,所以,从业人员应该感受到危机来临的压力,而不是满足于现状。

第二,媒体经营者,也就是投资者的认识同样存在误区。对于一个非强势媒体里的强势栏目,经营者应当做出适当的、刺激节目良性发展的投入,而不是片面认为广播节目只能是小制作、小投入,否则,不用等到网络媒体成为广播的“终结者”,广播节目首先就遭遇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自身进一步发展上的“瓶颈”。

今天,当网络像潮水般涌来时,我们的生活已经悄然改变,网络手机、移动多媒体等无处不在的新媒体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媒体时代。新的技术、新的手段让我们惊呼这个世界变化太快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2009年8月24日,全球销售量最大的刊物,美国《读者文摘》申请破产保护,这正是媒介技术革命带来市场重新洗牌的结果。而同样的挑战对于广播而言似乎也并不乐观,虽然中国之声成功改版并创造了中国广播界一个新的传奇,但与网络媒体相比,广播听众在呈收缩态势,同时下降的还有报纸。这让我们不得不自问,在极其严峻的媒体竞争形势下,传统媒体应走向何方?1.借助互联网,广播实现立体报道模式

近年来,广播对网络的重视空前提高,对网络的开发利用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2010年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广播网再次改版升级,全台八套节目都能通过网络实现在线收听和点播。同时对重大采访活动都提出音频播出的要求,这一手段的运用,使广播丰富了内容,提升了优势,实现了多媒体的联动。而且正在改变过去传统收听广播的习惯,受众也已经接受了利用互联网收听、收看广播的新方式。2.台网联手,广播快速融入新媒体

2009年8月22日,新浪河南网正式开通,全球领先的中文网络媒体新浪联手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共同打造面向未来的地方性门户网站。依托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政府背景和媒体资源,以新浪网多年积累的品牌优势,结合丰富的互联网媒体运营经验为河南网民提供全面的本地新闻资讯服务,致力于打造本地新闻、生活服务、互动社区三大平台。3.向多媒体延伸,广播向新媒体演变

2009年12月2日,担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特约评论员的曹景行在自己的博客上发布了一条告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央广手机台’已经开张,老曹与多位‘不安于室’的朋友加入其中,想试办一种真正的新媒体。”这条告示的背后寓意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在全力向新媒体演进。

其实,这些探索和尝试,为广播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提供了前瞻性的战略和先人一步的事业规划。难怪今天的广播记者已不再是拿着录音机默默采访的人,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操持着电脑、手机、采访机、摄像机的背包记者,他们一边向网络发稿,一边用手机连线,同时还用声音和图像记录下一个个有价值的新闻。这就是新媒体时代的广播,我们应当感谢这个时代,因为它给广播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第四节 电视谈话栏目选介

一、境外谈话栏目

1.《奥普拉·温弗瑞秀》(Oprah Winfrey Show)

1986年美国辛迪加的《奥普拉·温弗瑞秀》由哈珀公司(Harpo)制作,这是美国电视史上创下最高收视率纪录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也被称为首席谈话之王。日间谈话节目与夜间谈话节目有着清晰的界定,对既定的话题展开讨论。《奥普拉·温弗瑞秀》定位在社会、家庭生活领域,话题非常宽泛,从家庭厨艺交流、失业人员的理财建议到父母对摇头丸的了解、妇女遭遇的暴力侵扰。即便请来好莱坞明星,谈论的也是他们的家庭生活。“9·11”美国遇袭事件之后若干围绕此事件的谈话节目中,《奥普拉·温弗瑞秀》的一期节目主题“怎样向你的孩子解释‘9·11’”尤其显出它对题材的敏锐触觉。主持人奥普拉以善意的态度对待嘉宾,对别人的发言总是满怀兴趣和深情地倾听,不断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此外,她还敢于大胆地袒露自己的痛苦遭遇,现身说法,以此安慰他人。由于这个节目表现出了对嘉宾的尊重,鼓励人们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奥普拉亲切地与女性观众们分享着自己的小秘密,并且善于煽情地套出观众的小秘密,接着自己被感动得一塌糊涂,边擦眼泪边跟观众拥抱。她彰显了自己“以情动人”的主持风格。

奥普拉是位黑人女性,同时也是美国最有名的谈话节目主持人。她主持的谈话节目连续18年位居美国日间电视收视率的冠军位置,在全美拥有的观众多达2200万人。美国《名利场》杂志评价她说:“在大众文化中,她的影响力,可能除了教皇以外,比任何大学教授、政治家或者宗教领袖都大。”奥普拉主持的节目拥有全美最高的脱口秀节目收视率,她坐拥数亿美元的资产,拥有自己的制片公司,她在书友俱乐部中推荐的图书从来都能轻松登上畅销书排行榜榜首。她的名字已经成为“黑人力量”的代表,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女性新闻播报员。2.《大卫·莱特曼深夜秀》(The 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t)

这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播出的在纽约百老汇剧场演出的一档一小时的栏目。它是包括了深夜喜剧、新闻评论和脱口秀节目的混合体。节目于1993年8月30日首播,每周一至周五23:30至次日凌晨0:30播出。其中包含许多小栏目:《CBS信箱》、《愚蠢的宠物骗局》、《愚蠢的人类骗局》均由大卫·莱特曼制作并主持,其音乐总监和CBS自有乐队的指挥是保罗·沙佛(Paul Shaffer)。莱特曼以前曾担任NBC《深夜》(Late Night)的主持人。他最先尝试在节目中增加即时的背景音乐,并以幽默、讽刺的风格见长。他经常拿名人开涮,讽刺美国社会的一些阴暗面,甚至痛斥一些荒唐、不公平的事情,让观众在具有批判精神的娱乐中找到慰藉。通过他这种幽默调侃的方式,政治事件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被消解了,观众在现实生活中的压力与紧张也得以释放,夜间谈话节目因此深受喜爱。

谈话节目录制现场《大卫·莱特曼深夜秀》节目一开始便是对激动人心的音乐、现场观众狂热的尖叫和宏大场景的快速扫描。作为全美最红的夜间秀,莱特曼节目所占用的演播室奢华到令人吃惊:整个是一个金碧辉煌的剧场,能容纳数千名现场观众;主持人的舞台旁边有大型乐池,十人左右阵容的爵士乐队现场助兴;二楼还有不小的包厢,包厢里是衣冠楚楚、兴高采烈的绅士们。据节目自身2004年8月版的官方通讯称,11年里《大卫·莱特曼深夜秀》共播出了2264场次,包括4082场嘉宾访谈、1382个特写、1668场音乐表演、473个嘉宾和客串音乐人参与CBS乐队演奏,有275个现场喜剧和至少1382次游行。2005年秋起,该节目改为数字信号播出。3.《拉里·金现场》(Larty King Live)

这既是一个谈话类栏目,同时也是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的王牌栏目。主持人是拉里·金。这个脱口秀栏目是政客们和明星们频频光顾的舞台,在拉里·金时而紧迫、时而轻松、时而幽默的提问下,这些政客和明星向公众展示出他们职业和个人生活的各个侧面。拉里·金拥有45年广播经验,为《今日美国》(USA Today)撰写了20年专栏,职业生涯里做过超过三万次的访谈。他1978年就开始了脱口秀生涯,他的采访对象极为广泛:运动员、娱乐明星、政客、作家都是他的座上常客。不过真正让他扬名立万的还是1992年的总统竞选,当时的政客及候选人都纷纷选择他的脱口秀节目作为竞技场。1996年大选时,总统竞选人纷纷通过他的节目向受众灌输自由民主、福利等词汇,而他也随之成为政治脱口秀的代表人物。4.《珍妮·琼斯秀》(Jenny Jones Show)

它由时代华纳播出,是美国“垃圾脱口秀”的代表节目之一。主持人珍妮·琼斯选择敏感刺激甚至耸人听闻的话题,尽量选择最有可能发生公开冲突的谈话主角。这一节目最通用的策略就是在节目进行中请出“出其不意”的为其他参与者不愿公开见面的客人。节目的取向完全低俗化,谈话只是幌子,暴露禁忌才是它吸引观众的要诀。5.《今晚》(The Tonight)

1954年9月27日《今晚》由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播出。开播时,节目时长为60分钟,在1954年曾增加到90分钟,现在又恢复到60分钟。

作为全国广播公司的王牌栏目,它曾造就了著名的主持人斯蒂文·爱伦、杰克·帕和约翰·卡森。现在《今晚》第五任主持人杰·列农几乎已经成为美国脱口秀栏目的代名词,并在1995年获得电视艾美奖。《今晚》的话题内容涉及时事政治、社会问题、家庭婚姻、儿童教育、道德伦理或是对某一具体新闻事件发表看法,话题往往较为轻松。

二、国内主要电视谈话栏目

1.《实话实说》

它是国内谈话类栏目的“元老”级成员。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于1996年春季推出这个栏目,栏目形式为群体现场交谈,通过主持人、嘉宾、观众的共同参与和直接对话,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展开社会生活或人生体验的某一话题。经过叙述、讨论或辩论,达到各抒己见、增进参与者之间交流和理解的目的。

为办好《实话实说》,新闻评论部投入了精干的技术队伍,严格选拔和培训主持人,还邀请了北京的一些中青年学者和专业人士出任策划,并在每一节目的筹划期向有关专家学者进行广泛咨询。《实话实说》目前的工作重点是在改进社会生活话题节目类型的同时,发展人生体验话题的节目类型。《实话实说》播出后,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好评。但在主持人变动及谈话栏目大潮的冲击下,《实话实说》面临着挑战,收视率大幅下滑,并被挤出了综合频道晚间的精品时段,何日再创辉煌,有待时间检验。2.《艺术人生》

它是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的名牌栏目,并作为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精选的五个晚间精品栏目之一在周三播出。主持人朱军,节目时长50分钟。

节目宗旨是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探讨人生真谛,感悟艺术精神。《艺术人生》的主要嘉宾为文学艺术界的名人,话题围绕人生成长、从艺之路、情感之旅展开,以情感饱满为特征。演播室现场由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三方组成,主要环节为主持人访谈加观众(亲友)互动。3.《对话》

它是中央电视台经济部2000年7月全新改版之后推出的一栏演播室谈话节目,是中央电视台目前播出时间最长的严肃节目。主持人陈伟鸿,节目时长60分钟。

节目由突发事件、热门人物、热门话题或某一经济现象导入,捕捉鲜活经济事件,探讨新潮理念,演绎故事冲突,着重突出思想的交锋与智慧的碰撞。《对话》通过主持人和嘉宾以及现场观众的充分对话与交流,直逼热点新闻人物的真实思想和经历,展现他们的矛盾痛苦和成功喜悦,折射经济社会的最新动向和潮流,同时充分展示对话者的个人魅力及其鲜为人知的一面。《对话》栏目致力于为新闻人物、企业精英、政府官员、经济专家和投资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这里出现的人物颇具分量:左右经济走向的权威人士、经历商海沉浮的企业巨头、见证热点事件的当事各方。

经济热点的幕后故事、颇富传奇色彩的企业家个人经历以及形形色色经济现象发生的背景分析等,是节目的主要话题。4.《大家》

它是目前中央电视台容量最大的人物访谈节目之一,采访的主要对象是在我国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作出杰出贡献的“大家”。2003年5月18日于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CCTV-10)正式开播,2005年9月13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主持人曲向东,节目时长45分钟。

作为一个以传承人文精神为宗旨的栏目,《大家》在介绍大师们学术贡献及成长过程的同时,还着力铺叙他们所亲历的时代风云,借助他们的慧眼看世界、看历史。

节目在演播室访谈中间,穿插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鲜为人知的故事,力图在真实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当代知识巨子们独特的生命历程与探索精神;以一个个典范式的例证,反省个人与时代、科学与人文的重大主题,并在大师们不经意的讲述中领略人生的真谛,掘取文明的碎金。5.《荧屏连着我和你》

它作为北京电视台老资格的谈话栏目,在国内也是开办比较早的谈话栏目。栏目以注重普通人的生活、讴歌普通人的真实情感、追求乐观向上的人生价值为主旨,主持人是田歌。《荧屏连着我和你》以真实亲切的风格表现不同人物和职业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内容,走进社会上不为人熟知的人,成为它吸引广大观众的重要原因。栏目力图以紧贴现实生活、切近平常人群、真诚相扶、和睦共处、平等对话、亲善交流的方式,展现出人生的价值、生活的真谛,并借此折射出社会的本质、时代的主流。不矫饰,不掩饰,求真求实,反映真实的情感世界和性格内容,是这个栏目的灵魂与核心。6.《超级访问》

它是一档娱乐谈话类节目,由北京东方欢腾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发行,全国30多家省市电视台播出。主持人是戴军、李静,节目时长50分钟。《超级访问》节目现场《超级访问》是一档以访问明星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电视娱乐谈话栏目,每期邀请一位明星来到演播室,接受主持人全方位的访问。栏目把演播室内的明星访谈与大屏幕播放的外景采访相结合,将娱乐与谈话巧妙融合。它虽然定位在娱乐节目,却能在搞笑中交流,在轻松中引发真情,正是这些独到之处,使它从众多同类节目中脱颖而出。一流的制作班底和大规模的资金投入,使《超级访问》从开播起就获得成功,收视率迅速飙升,被业内人士称为不可多得的一档娱乐访谈栏目。

它的节目结构分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开场白。由两位主持人介绍一段节目近期的动态。

嘉宾出场。主持人通过一定背景材料或影像资料的介绍,引导嘉宾出场,嘉宾登场时配合烟雾和音响效果。

嘉宾访问。在嘉宾简单地亮相以后,即进入节目的主要环节——对嘉宾的访问。在访问进行过程中,会适时地插入对嘉宾的家人、同学、好友采访的视频资料以及嘉宾的即兴表演。

结尾。节目会在一个动情点处达到高潮,让观众意犹未尽。

在节目进行过程中,每十分钟会安排广告时间,并播出栏目小片头。7.《夫妻剧场》

这档节目以一对对夫妻的真实故事为主线,众多现场观众的配角故事为副线,每期一个话题。节目主持人是英达。

举凡涉及夫妻生活的社会问题,都可以成为栏目的主题。它标榜真诚交流的风格,轻松演绎正剧的基调,设置悬念的方法,精心制作的作风。8.《杨澜访谈录》

它由著名节目主持人杨澜创办并亲自主持,是杨澜与上海东方卫视合作的一档访谈节目。节目定位锐意求新,突出人文和国际化特色。

它以精彩人物、精彩话题为主要特色,关注人的性格特征和独到见解,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表现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寻找人类智慧的光芒。《杨澜访谈录》最初创办于2001年2月9日,首访的是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迄今已访问了240多位各国政界要人和科技、社会、文化界精英,包括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奥尔布赖特,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华德,泰国前总理他信,时任台北市长马英九,美国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威尔奇,著名艺术家小泽征尔、林怀民,著名演员陈道明、周星驰,著名运动员姚明、孙雯,航天英雄杨利伟等。9.《前沿对话》

它是广东电视台的一个时政类谈话节目。节目紧扣“前沿”两个字,以前瞻的视野,敏感的触角,关注政坛、商界、文化及至娱乐界的重大事件和事件中的人物。以大背景促人物,以人物反衬波涛汹涌的大背景。通过活泼生动的人物娓娓讲述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反映时代的脉搏,把握前沿的脚步。节目主持人是王今。时间长度为20分钟。

每期节目邀请一两位主嘉宾。主嘉宾可以是政坛人物、商界成功人士、文化界的名流,也可以是学术界的精英和娱乐界健康的明星。总之一句话,凡站立在各行各业的前沿者,皆可以是节目的主嘉宾。

另外,现场还有观众30~40名。现场观众不仅可以烘托现场气氛,也是节目的参与者。“对话”从展现主嘉宾的细节(即个人故事)开始,穿插生动的画面,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细节来贯通对话的全过程,做到言之有物、物中有情。从细节开始,去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个人命运。10.《背后的故事》

它是湖南卫视一档大型故事性情感类谈话节目。节目主持人是张丹丹。

该节目被《新周刊》评为2003年度中国电视最佳谈话节目。《新周刊》列出《背后的故事》当选理由时指出,“《背后的故事》的出现代表了电视品质的一种提升方向:人性化的新闻内幕、故事化的情感内幕、围炉夜话式的纪录片;它总能在纷繁表象的背后,找到合适的时代主角,诉说不一样的版本,拨响意外的心灵弦歌”。

其栏目宗旨是“目击事实,穿透视听”,注重人生舞台“幕后的故事”,追求“大情感,大故事,大震撼,大感动”。它的受众群体多是当今社会中坚力量,中高学历、中高收入、中青年、干部管理人员、个体私营业主、公务员是其最主力的观众人群。11.《锵锵三人行》

它是凤凰卫视的名牌栏目,主持人窦文涛,时长30分钟。《锵锵三人行》由主持人窦文涛与海峡两岸精英名嘴一起针对每日热门新闻事件进行研究,各抒己见,但又不追求问题答案的“正论”,而是“俗人闲话”,一派“多少天下事,尽付笑谈中”的豪情,并借话题引发意料之外的联想,激发另类观点,达至融会“信息传播、制造乐趣与辨析事理”三大元素于一身的目的。主持人的作用是引导嘉宾发表具有个人色彩的大胆言论,营造日常聊天的形态、谈笑风生的状态,力求轻松、搞笑的气氛,同时强调平民化、趣味性和知识性。《锵锵三人行》节目现场《锵锵三人行》的话题有着“饭桌上的谈话”般的轻松幽默以及“散”的特征。“散”——大到时事政治,小到市井趣闻,而且话题基本上没有禁忌,没有瞻前顾后的顾虑,而是看似口无遮拦地直抒胸臆。将娱乐元素注入时事节目已成为《锵锵三人行》的最大看点。

形式上,整个节目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用广告自然分开。“锵锵三人行,广告之后见”也成了此档节目的标志性话语。这样的谈话设置很自然,而且符合交谈逻辑与既往习惯。中间插播视频,以激发谈话的兴奋点,增加谈话的角度与纵深,以显示时效性与可看性。

作为《锵锵三人行》这一档“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窦文涛做得恰如其分、游刃有余。曾主持过娱乐资讯类节目《相聚凤凰台》以及新闻时事类节目《时事直通车》的双重经历,使得他可以在“谈话”与“闲聊”间找到很恰当的突破口与平衡点。与以往的谈话类节目不同,《锵锵三人行》并不将主持人作为一个倾诉者,而是一个参与者,也是谈话角色之一。谈话互动性强且有立体感,构建了所谓的“立体式谈话空间”,受众接收起来也舒适自然。《锵锵三人行》的演播室是利用电脑3D合成的一个不大却很有时空感的房间,背景玄妙且有时尚感。嘉宾围桌而坐,三角形分布显得自然而稳定,没有面对面交谈的突兀,有的是轻松自如的真诚交流,在这样的氛围中,观众能够很快进入角色。12.《鲁豫有约》

它是凤凰卫视的名牌栏目,主持人陈鲁豫,节目时长45分钟。

这是一个分享型的访问节目,分享回忆,分享故事,分享心境,充满人情味。曾接受陈鲁豫访问的有文化名人、影视明星、传奇人物等,近来节目有向“小人物”倾斜的倾向。它注意发掘嘉宾不平凡故事的背后故事,包括被访者的背景、对生活的体验及人生观等。李敖、成龙、钟镇涛、谢霆锋、香港保安局前局长叶刘淑仪和鲁迅之子周海婴等都曾做过嘉宾。主持人陈鲁豫对人一直都很感兴趣,且乐意倾听别人的心底话。此栏目曾在凤凰网的“2002年凤凰卫视十大观众最喜爱节目评选”中列第二名。2005年节目改成日播,播出平台也由凤凰卫视扩大到全国省级电视台。

思考1

对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思索

中美两国的电视谈话节目深深地打上了两国文化传统、伦理道德的烙印。以“善在人伦”为主旨的中国道德伦理规范存在着理想主义的“崇善”倾向。中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基本上都在追寻着一种崇善而不失真的理想谈话境界,保持着对社会稳定的调节功能。美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在商业化的压力下,过分追求现实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真实”,这种“真实”在大多数的电视谈话节目中已经蜕变为一种追逐利润的工具。美国的电视谈话节目片面追求新奇、刺激,表现出较多的低级趣味,带来社会负面影响,根子在于纯粹商业化的制作机制和竞争机制。但同样应该看到,这种制作机制和竞争机制也为把节目做得更好看、更富生命力积累了经验和技巧。在经验方面,美国电视谈话节目可供我们参考的大致有以下几条:

一、坚持栏目化原则,重视品牌效应

美国电视事业兴起之初,就把栏目化视作天经地义的事情。美国电视人所坚持的栏目化原则值得我们重视。这个原则主要有三点,即周期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所谓周期性,是指除非有特殊情况或明显的改动需要,电视谈话节目总是在每周固定日期的某个固定时段中播出。日期和时段的固定有利于培养稳定的观众群,以星期为周期也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

稳定性包括主持人的稳定和节目样式、风格的稳定。在美国,谈话节目很少更换主持人,若由于不可抗拒的原因失去了原来的主持人,许多谈话节目宁可就此改场。美国谈话节目《今夜》在40多年的历史上先后有过四位主持人,每人担任主持的时间至少有数年之久,其中约翰·卡森主持了整整30年。至于一个栏目的样式和风格,包括各板块的组成方式,也应保持不变。固定的主持人、固定的样式、固定的风格,成为一个成功谈话节目的品牌和外部质量标准,也为观众提供了信誉保证。

一个谈话栏目如果获得了一定的声誉和较多的稳定观众,若非收视率下降到不可容忍的地步,或是受到巨大社会压力,就不会随意取消或是大幅度改版。《今夜》至今已经持续了45年,《唐纳休访谈》持续了38年,具有超级影响力的《奥普拉·温弗瑞秀》也已持续了近20年。由此可见,美国电视业是非常重视名牌栏目的无形资产价值的。

二、注重对主持人的包装,突出主持人的作用

主持人是谈话节目的核心。主持人的个性与节目的定位相辅相成,主持人的知名度决定了节目的水准和知名度。在美国,一个精心策划出台的谈话节目总是千方百计地包装自己的主持人,同时也会利用各种时机让主持人在各种媒介事件中大出风头,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奥普拉是在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后才开始主持全国性的谈话节目的;另一位日间谈话明星莉基蕾克在准备她的谈话节目时,努力争取参加了三部影片的拍摄;而大卫·莱特曼参加主持1995年的奥斯卡颁奖晚会后,知名度也大大提高。现在,每一位谈话节目的主持人都在互联网上开设若干网站,在报刊上开辟专栏,并且频频在各种大媒体露面。这实际上体现了电视谈话节目一种重要的经营策略。

此外,在美国,为了突出和张扬主持人的个性,节目的形式、话题以及对于话题的切入角度都是根据主持人的特点而确定的,主持人的个性建立在对节目的成熟驾驭和对节目定位的深入把握的基础上。每个成功的谈话节目正是由于在主持人个人魅力的基础上展现出节目个性,才能抓住一大批观众,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保持一席之地。

三、选题贴近现实生活,轻松自然中消解沉重

美国现代社会问题多多,大到国际紧张局势、经济危机和环境污染,小到个人的情感纠纷、心理障碍和生活困境,还有社会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的剧烈变化,全都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撇开商业性的因素不谈,美国电视谈话节目正是敢于触及严肃的问题,并且相当深入地切入这些问题的核心,才会在广大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事实上,各式各样的美国电视谈话节目不论其格调高低,它们讨论的话题大体上都有一个严肃的背景。但与此同时,美国的电视谈话节目又是以最不严肃的方式来处理这些话题的,用一种嬉笑怒骂、嘻嘻哈哈的方式把主题中的严肃与沉重消解。作为沉重现实生活的一种润滑剂,对于生活紧张而单调又总是要面对太多严肃问题的普通大众,确实能够起到抚慰和放松的作用。这或许是那么多的美国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观众对这类节目情有独钟的原因吧。

思考2

美国电视谈话大潮中存在种种局限

美国电视谈话节目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真正形成一股巨大潮流并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却是在80年代,特别是此后勃勃兴起的日间谈话节目,因其对揭示个人隐私的过分热衷而被一些人称为“电视垃圾”。当下美国和欧洲各国流行的“真人秀”即由电视台选择若干年轻的男女观众,在电视台布置的场景中生活若干天并被全天候拍摄。这种极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将电视谈话节目中对个人隐私的揭露更加地扩大。在电视谈话节目和揭露性节目营造的高收视率的背后也暴露出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种种局限。

一、日益严重的商业“谈话”和娱乐垄断倾向“新闻媒介的自由来自于拥有他们的那些人”——李伯龄(A.J.Liebling)在1960年5月14日的《纽约客》上如是说。

美国是一个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包括电视在内的众多行业都是以市场为中心的。《1996年电信法案》出台以前,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禁止三大广播公司拥有任何电影公司,以避免垄断控制。1970年,联邦通讯委员会甚至强迫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必须卖掉维亚康姆,理由是广播公司不允许与它广播中提到的公司存在经济联系。但是,随着有线电视和包括维亚康姆的UPN广播公司在内的两个新广播公司的发展,国会决定不再限制,因此掀起了兼并风潮。

这样超大规模经营权的集中,对美国现代传媒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提高不同媒体的整合程度,以提升媒介集团在国内外的竞争能力;有利于集团内部的资源共享及合理化配置,降低成本。“1995年夏天的媒体合并大潮的主要原因是为了降低金融风险,而在当时最保险的节目就是那些制作费用低廉的电视谈话节目”。然而,传播媒介具有商业经营和社会舆论功能的双重性质,控制权过分集中于某些利益集团,可能会产生同样巨大的副作用。“巨型媒介集团控制了大部分的受众市场,信息传播口径趋于同化,受众的知晓权可能会因此受到侵犯”。本·拜哥迪恩在《媒介垄断》一书中讲道:“如果按照这样的速度继续合并下去,到21世纪定会出现一个巨大的集团控制所有的主要媒体。”

兼并与整合带来了产业集中和垄断日益加剧。媒介权力的日益集中是对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理解公共问题明显而直接的威胁,也是对民主有效性的威胁。经济上垄断的结果便是财富的日益集中。垄断公司不会满足于美国国内的市场,在全球化的今天会逐步扩张到世界各地。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媒介集团渴望垄断全球的媒介市场。“美国媒介集团不仅仅提供产品和服务,还要推销美国精神以及他们的世界观”。

二、电视业的利润驱动和广告支持造成的商业化倾向日益明显

追求利润、服务于广告商,使得广播电视业越来越少考虑公众利益,越来越多地提供娱乐、暴力。美国广播电视中暴力、娱乐、耸人听闻内容的增多已经引起了美国国内人士的强烈批评, 美国的媒体和受众都相互指责对方,受众认为媒体的低级趣味影响了他们,而媒体认为这也正是受众影响媒体的重要原因。

观众吞下为他们准备好的“食物”,伪装的自由经营方式使观众产生幻觉,几乎没有人去抱怨什么。越来越多的频道对于观众来说并不意味着真正的多样化的选择。“我们正在给予美国人民所想要的。如果你想给美国人你认为他们所需要的,就到广播公司来。”——汤姆·默菲(Tom Murphy), Cap Cities ABC公司的总裁。1984年媒介泰斗们掌控着价值观念,这些观念重点反映在他们的新闻和大众文化中。他们是美国公共价值观念最重要的形成人,他们组织的不断联合也对政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也就是说,美国的电视内容、政治、经济不可遏止地纠缠在一起。

三、谈话节目主持人个性张扬和缺乏约束机制带来负面影响

今天,美国的电视主持人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权力,各电视网表现了重名人轻节目内容的倾向,随之也出现了问题——主持人的自我膨胀,这种膨胀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节目的内容,主持人更多地依赖自己的兴趣来做节目。在美国电视商品化的影响下,导致节目主持人变成了一种“商品”,除巨额薪金外,许多新闻播音员,如巴巴拉·华特斯(Barbara Walters)、彼得·詹宁斯(Peter Jennings),还经常被邀请到大公司或者特殊利益团体讲课,有时一次可拿到5万美元。美国社会有识之士担心他们的公正客观会向金钱折腰。这种情况在谈话节目中也是十分普遍和严重的,即便是在有观众(听众)参与的节目中,主持人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处在控制的位置。“有时电台会为主持人配备一种装置,可以自动让主持人的声音占优势,回应者的声音很容易被主持人完全压过去,迫使回应者屈服在主持人的权威下,浑然不知自己已丧失了说话的影响力。”在电视谈话节目中毫无经验的嘉宾要面对的是一些作为职业谈话者的主持人,嘉宾的发言受到主持人的无形控制,甚至会变成主持人讥讽的对象,或成为观众的笑料。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就是在这种看似平等的交流中,把自己荒谬的观点在一遍遍的叫嚷中灌输给了观众(听众)。

四、娱乐性和新闻性节目的界线日渐模糊

新闻与娱乐竞争激烈、关系紧张,致使新闻传播质量日趋滑坡。在媒介越来越走向国际化的时代,国际新闻越来越重要,美国的国际新闻却越来越少。根据1998年的一项调查,各种各样的“特别节目”从1997年的15%增长至1997年的43%。电视上“辛普森案件”、“克林顿性丑闻”之类的东西没完没了。人们一边指责电视制造了大量的信息垃圾,一边又极热衷于这些东西,这种“特别节目”的收视率要远远高于新闻节目。同时,传媒也在影射是人们的低级趣味促使了其热衷此道。

美国广播电台的主持人彼德·劳佛在其所著的《叩应内幕大公开》一书中写道:“仔细收听美国境内的任何一个叩应广播节目一个小时以后,就能发现两个危险。第一个是,主持人经常将讯息说得像事实一样,丝毫不仰赖大众认可的记者的兴趣,他们只想煽动听众,制造高收听率”。虽然这种情况在电视谈话节目中要稍微好一点,但这种拿娱乐当新闻的现象依然值得反思。

五、谈话节目的随意性形成缺乏引导的情感宣泄

美国的很多电视谈话节目由于主要受到市场利益的驱动,片面地追求对抗、宣泄、暴露隐私等,导致了畸形的人际关系,节目追求将生活中的矛盾和痛苦展现在观众面前,缺乏真诚、冷静地关注社会生活和问题的态度,把电视作为大众媒介应负有的社会责任弃置一旁。观众们更多地把这种节目当成一出闹剧,而主持人或是专家的建议则显得苍白无力,因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远比节目中所反映的要复杂得多。“嘉宾们因在全国性的电视中展示他们的痛苦而得到了短暂的出名机会,但此后许多人会更痛苦。”

近年来,电视谈话节目并不满足于吸引家庭主妇的注意力,制作者更期望抓住年轻人的目光,因为他们是广告商们更看好的消费群体。这类节目中充满了更加令人窒息的冲突与矛盾。然而大多数节目根本无法帮助那些参加节目的嘉宾,只是将他们的经历扩大化地展现出来。

当这种小报式的节目和垃圾节目盛行的时候,已经有一些人开始对这些节目产生逆反心理。“人们试图寻找一种在言论自由和控制言论的公共标准之间的平衡点。”美国政府也在对这些节目进行一些软性的调控,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公开批评一些谈话节目挑动人们对政府的不满,诱使受众做出危害社会的举动。而市场本身也开始对那些过于愤怒、对抗的谈话节目失去兴趣,迫于以上的种种情况,一些社会影响最坏的节目被迫撤销了。但是目前这种小报式的谈话节目仍然是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主流。

思考题

1.谈话节目的类型有几种?

2.谈话节目中的“热点”和“卖点”如何体现?

3.广播新闻谈话节目与电视谈话节目的异同?

4.根据定位的受众群,设计一期谈话节目,不少于25分钟。

第二章 文娱节目

第一节 闲暇与娱乐

提起“闲暇”谁都不陌生,那么,“闲暇”的真实内涵是什么?不知大家认真考虑过没有?

什么是闲暇?要追溯其本源。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任何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都由这么两个基本方面构成:其一是劳动,其二便是闲暇。显然,二者是相对应的概念。

在西方的历史上,对闲暇的认识是丰富的。在古希腊哲人的思想中,闲暇是价值序列中的上位概念。亚里士多德曾明确表述“幸福存在于闲暇之中”(《伦理学》第十二卷),黄金时代的雅典人是过着闲暇生活的典型。他们午前办理公务,午后便在浴室、角斗场、体操馆、剧院、树荫下享受闲暇。

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人文主义者、思想家托雷斯·毛阿(1478~1575年)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主张用娱乐来占据闲暇,并且给予娱乐很高的标准,在他看来,娱乐是“快乐的生活”,或“愉快的生活”,与“愚蠢的快乐”有严格的区别。而理想的娱乐,只要是真正自然的,哪怕是点滴时间也十分顶用。

西班牙哲学家坎帕泰(1568~1689年),在其《太阳国》中甚至把一天的劳动时间设计为四个小时,剩下的时间都作为消闲、游乐,这是他的独创,具有强烈的理想色彩。

启蒙主义思想家洛克与斯宾塞的思想,在西方娱乐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洛克在其《教育论》中用了大量篇幅指出“消遣的必要性”。他说,消遣是“身体和精神交替进行的有效锻炼,使已经疲倦了的身心部分常常可以得到放松而恢复活力”。这一观点,反映了有效度过闲暇的原则,被认为是娱乐活动的中心思想。对于消遣活动,洛克认为:“消遣”虽然是不定性的,但不许只用耳倾听,而应当伴有“喜悦”的身体行为。再看看斯宾塞,他始终坚持根据当时社会状况的需要和对未来社会的展望来倡导用闲暇教育人。这些思想具体反映在他所著的《教育论》中。他察觉到了闲暇时间在逐渐增加的现象,并且预见性地认识到这些趣味的陶冶和喜悦不但是重要的,而且,在未来,这些趣味会远远占有人生的绝大部分时间。

现代人的闲暇,是由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丰富的物资,并缩短了劳动时间所获得的成果,比如8小时工作制、一周工作4~5天、节假日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闲暇时间将会越来越多。大约在1955年,以工业化、自动化为发展背景的美国就形成了大众娱乐论或大众文化论的研究模式,从那时起便出现了“闲的使用方式”(Wses of Leisure)、“大众闲暇”(Mass Eisure)、“新的闲暇”(New Leisure),“机械创造出来的闲暇”(Machine-Made Leisure)这样的描述。闲暇的增加,也是传统的劳动观念、社会观和世界观的转变。人们在闲暇活动中求得幸福、生活准则和人性发展,这毫无疑义是劳动和闲暇的价值转换。也就是说,把自由时间的利用作为人类生活的追求。对于如何利用闲暇这一问题,当然应由娱乐来回答。

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热爱生活的民族。早在先秦时期,娱乐活动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诗经·陈风》中咏道:“坎其击鼓,宛丘之下,无冬无夏,值其鹭羽。”(伴随着坎坎的击鼓声,这个小子不分春夏秋冬地跳舞,时常装饰着白色的羽毛,欢乐地跳个不停。)又《小序》中记载:“风化之所行,男女弃其旧业,幽会于道路,歌舞于市井。”如此欢悦的情景,正是我国劳动人民乐观健康精神的表现。

普列汉诺夫在《论艺术》中认为:“人的本性(他的神经系统的生理本性)给了他以觉察节奏的音乐性和欣赏它的能力。”中国古代典籍《毛诗·序》也谈到这个问题:“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不足,故嗟叹之,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诗歌、音乐、舞蹈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它的产生是由某种激情所致。同样,产生娱乐活动的根源在于人的生物性。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专门的、系统的理论,但中国古代与“娱乐”有关的词汇却很丰富,如“游娱”、“游冶”、“游佚”、“游弋”、“游博”、“游息”、“游戏”等,反映出我国古代娱乐文化多彩的内容。《礼记》中记载,孔子曾针对世间年终的祭祀游历叹息道:“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他用弓弩的张弛比喻生活的劳逸,并以此说明闲暇娱乐对修身治国的重要作用。明代文人于慎行对娱乐的见解更是独特,他以“调六和之气,养熙嗥之复”来赞扬娱乐对身心的作用。同时,在他看来,娱乐与人生的密切正如万物与自然的和谐一样:“辟之天道,有照妪调和六气,游于两间。而后万物发生,百昌皆遂。”以身体力行来保存文化,是娱乐文化与其他文化的重要区别。本民族的生活与文化特征,会成为生理的、心理的、形态的、神态的特殊标志,保存在民间游乐和活动中,促使人们为着同样的目的和沿着共同的方向去参加和发展娱乐活动。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圣人孔子向弟子曾晳问道:“你的志向是什么呢?”曾晳回答说:“暮春三月,我穿上春装,陪伴几位好友,去沂水河边洗个澡,在树木成荫的祭台上吹一吹风,然后大家唱着歌,一路游而归。”说完,曾晳以为老师会训斥他胸无大志。不料,孔子长叹一声说:“你的主张正合我意。”可见,只要是人,他的本性都需要娱乐。

不过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对“闲暇”和“娱乐”却存在一种偏见,有时它们成为“懒惰”的代名词。在中国古代有着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同时也有“小人闲居为不善”的古训。在一般中国人看来,“娱乐”就是“玩”,就是不正经,这种看法的产生是由于人们认为娱乐是非实用的活动。这些所谓的非实用性活动在人的一生中究竟占有怎样的地位呢?我们不妨来看看黑格尔的议论:“假如我们看看这些游戏内在的本质,我们首先会注意到‘游戏’同正经的事务,依赖和必须是怎样处于反对的地位的。……正经的事务乃是为某种需要而起的劳动,我或者自然必须有个屈服,假如这一个要继续生存,那一个必须被打倒。但是和这一种正经相反,游戏表示着更高等的正经,因为在游戏中间,‘自然’当加工制造为‘精神’,而且在这些竞技举例的时候,全体虽然没有进展到思想最高级的正经,然而从这种机动练习里,人类显示了他的自由,他把他的身体变化成为‘精神’的一个器官。”黑格尔在这段论述中很明显地表明了这一观点,即娱乐比正经事还要正经,非实用性的活动比实用性的活动还要高级,只有它们才是人类自由的真正体现。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一书中也有类似的见解,且更为精辟。他认为:“事实上,自由王国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劳动终止的地方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总之,在他们看来,实用性活动——通常人们认为是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的活动,其实并不是体现了人的目的。恰恰相反,它们多少只能是一种手段。人类活动的本质在于发展自身的能力,娱乐活动的意义正在于此。因此它不是从属于某一使用的目的,而是以人的自由发展为目的,所以它不是变得更无聊,反而是在追求更高的价值。

闲暇是一种物质存在形式,利用闲暇却是一种文化,不能想象没有闲暇的娱乐,更不能想象没有娱乐的闲暇。联合国《消遣宪章》对此做过很好的说明:“消遣和娱乐——通过身体放松、竞技、欣赏艺术、科学和大自然,为丰富生活提供了可能性。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消遣都是重要的,消遣为人提供了激发基本才能的变化条件,消遣时间是一种自由时间,但在这个时间里,人们能掌握作为人和作为社会有意义成员的价值。”这段话给予消遣、娱乐以极高的评价。

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文化”。人是文化的动物,一个理想人就是娱乐的人,综上所述,我们对闲暇与娱乐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娱乐的目的是为了人本身

不了解“什么是人”,就不会懂得什么是娱乐。现代哲学在把人类存在作为问题提出时,既理解人的存在是以人类为主体,又重视人类存在的具体性和整体性,这样的人类存在论是认识人类的方向。在这些理论中,“行动”和“身体”已成为重要的概念。故此,现代哲学的人类存在论,包含着认识什么是娱乐及其意义的珍贵见解。人类存在的一切,身心是最根本的基础。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生存的根源,并触及实态时,其真相必然是不断地进行娱乐。

二、肉体——主观的志向

肉体或称“本能”,是主观的志向,或者说,是人类所固有的志向,即自然性。日本学者武者小路实笃在《人生论》中对此有过很好的说明:“人类有着种种本能,正是这些本能才使人们更好地生活,使我们生有成效,死了也有价值,我等之辈绝不是无意义地虚度一生。”

科学技术的文明,正像今天这样开始凌驾于人类社会,并把社会看成是“自己的人间”和“人类理想的存在”,这比起以前“动物”、“生物”人间的主张要占优势。但是,这又使人们对往日的原始性和整体性怀有乡愁的心情,而这种心情,不能不说是人类丧失自然性、与人间疏远的结果。也就是说,科学技术的文明虽然给人类提供了丰足的财富,但是,对于人类的存在来说,却恰恰腐蚀着作为人类最基础的自然性,娱乐不仅可以防止这种退步,还有助于自然性的恢复和发展。

三、人间真正喜悦的获得

通过娱乐活动而获得的喜悦,与人间纯粹的喜悦并没有什么不同。在某种条件下,由于进行适合自己身体状态的娱乐活动而获得精神上的喜悦,并不亚于人类的其他快乐,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样有意义的活动,既适合于人类的身体,又适合于人类的精神,而且也能够综合两个方面的活动。两者共同得到发展时,可以认为是人间真正的喜悦。现有的文化,在文化理想的基础上曾一度被认为是创造的文化,为了再创造,有必要进一步磨炼人们的理智。在这种情况下,娱乐完全可以称为是人间理智性的活动。故此,可以把娱乐看成是人性的而且是文化的活动。

正因为这样,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娱乐”,已经不仅仅被理解为个人生理、心理的本能发泄和需求,而是一种有社会目的、有计划的活动。现代社会,没有哪种文化像娱乐这样,如此具有国际性,如此不分国家、民族、肤色、信仰,在全球都能找到共同之处,娱乐已经成为社会发展阶段不可缺少的精神文明活动。

第二节 娱乐文化

娱乐文化的发展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讲,经历了从娱乐的神圣化到娱乐的理性化最后到娱乐的泛化这样一个大致的过程。

一、娱乐的神圣化

娱乐文化的发生最初与原始巫术祭祀活动连在一起。巫术活动和宗教节目中就混合着最初的娱乐活动。在先民的巫术化世界观中,神圣和世俗的压力是对宇宙进行理解的最重要的方式。在群体的载歌载舞中,先民进入到一种神圣化的迷狂体验中。最初的娱乐活动具有一种综合性,它是诗、乐、舞的一体化。

从字源学的角度来看,巫和舞同源,《说文解字》对“巫”的解释是“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乐”的甲骨文据吕振羽、郭沫若的分析是一个象形字,为“木上张丝”的“琴瑟之象”。“乐”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包括歌唱、舞蹈、演奏在内的概念。而“音乐”的“乐”与“娱乐”的“乐”是同一个字,而且和“药物”的“药”也是同一个字。原初的娱乐混合着药物和音乐致幻的狂喜。而“诗”这一概念,按照叶舒宪在《〈诗经〉的文化解析》一书中的印证,最初也和祭祀的“寺”人联系在一起。

原始的娱乐活动并非为娱乐而娱乐,“大乐与天地同和”,它担负着脱离日常时空进入神圣时空的功能。在娱乐中,偶然的生动与世界的再生相联系而得以超凡入圣。而这种超凡入圣不仅是一种外在化的可见的巫术形式,或一种文学比喻,而是一种真实的内在心理体验,一种灵肉交织着的大悲大喜,一种疯癫,一种沉醉。这种心理体验的达成除了靠音乐、舞蹈的激发之外,药物的催化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其中“酒”的作用必不可少。尼采《悲剧的诞生》一书中探讨了西方的悲剧怎样由原初的酒神祭祀发展起来,而这种酒神祭祀又和狂饮烂醉联系在一起。在中国文化中,很多与巫术祭祀相关的字都和“酒”有关,如福、酒、医等。可以想象,酒与原初的巫术娱乐有着天然的联系,正是通过酒,生命才得以激荡、振奋和兴起,最终达到“神人以和”。

二、娱乐的理性化

随着世界历史的演进,巫术世界观解体了。从先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对巫术文化持续抵制的过程。原始的关于巫术的诗歌被“删”了,只剩下300余首。郑卫两地的音乐也被当做“淫声”而被禁止。与此同时,殷商的灭亡也与酒的非理性力量画上了等号。于是和巫术祭祀联系在一起的娱乐活动在先秦时期被礼乐文化所取代。原始的娱乐活动要么被当做不入流的东西而受到贬斥,只在民间流传,要么被理性化,从而与君子的人格培育联系在一起。孔子明确了培育儒家君子的六种技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六艺既是实用性的技术,又是一个人成为君子必不可少的素养。对这样一些娱乐活动的区别和划分,虽然不再依据圣与俗的标准,但它确实使得士人阶层的形成获得一种可辨别的文化标识,在中国文化史上,圣俗之分更多地让位于雅俗之分。

在古希腊,我们知道有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荷马史诗》曾记载了许多祭祀竞技。但是,古代娱乐活动往往是政治化的。它们总是和城邦中公民品格和毅力的培养相联系的。而值得注意的是,从古希腊开始就非常强调对人的欲望的控制,特别是情欲。随着基督教在西方文化中的地位愈渐加强,西方文化对身体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和细化。身体和灵魂、情欲和理性、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对抗一直是西方文明焦虑的核心。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精神和肉体的对抗获得了一种更精密的哲学上的表达。在笛卡尔的哲学中,灵魂成为身体的主宰者,而身体不过是由灵魂指令支配的机器。笛卡尔的理性主义是整个资本主义普遍兴起的表征,它预示一个更广大范围的理性主义的扩展。

三、娱乐的泛化

随着宋代城市文化的逐渐兴盛,随之而来的是娱乐消费文化的兴起。为了满足都市式娱乐消费的需要,宋代开放的新街市制度代替了唐代封闭的城坊制度,依附于商业街市的娱乐场所——瓦舍勾栏应运而生了。

虽然娱乐文化在中国宋代以来得到长期的发展,但它一直都受到士人的排斥,雅俗之争是其争论的焦点。中国晚清的历史虽然充满了内忧外患,但娱乐文化一直以民间戏曲节庆等方式自生自灭。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加强了对娱乐文化改造和控制的力度,将所有的娱乐活动用革命形式进行改造,以至于在“文革”期间,整个中国最后只剩下八个样板戏。传统的民俗节目以及娱乐活动,要么被当做旧事物被取消,要么被极度政治化,更多的带有政治色彩的节目取代或淡化了传统的节目,这种状况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才开始改观。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国日趋进入消费文化的语境中。

电子和传媒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个“图像转向”。于是真实与虚拟,审美和现实,娱乐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基本界限受到根本的瓦解。我们今天生活的社会被命名为“景观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实在与影像之间的差别消失了,日常社会以审美的方式呈现了出来。事实上,“审美”这一概念在当代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化为一个“娱乐”的概念,它直接和“快感”、“欲望”联系在一起。因此,所谓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就是娱乐的泛化。

四、问题的娱乐与娱乐的问题

在娱乐的泛化这一阶段,传统的那种神圣与世俗,高雅与低俗,理性与欲望,灵魂与身体之间的辩证张力消失不见了,一切都可以被娱乐化、嬉戏化、漫画化。

娱乐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娱乐?在满足身体的需求之后,娱乐精神如何体现?当下,娱乐文化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逐渐产生了变异。市场的竞争、受众的浮躁,使许多媒体迷失了方向,唯收视率马首是瞻。于是,大量的娱乐节目变得媚俗,甚至粗俗低下。因此,传媒人在创造——生产——消费的环节中要时时把握道德底线,明白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加强道德修养,在中国悠悠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在世界的文学艺术宝库中汲取营养,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精华去糟粕,重新拾起批判的武器,在娱乐的同时陶冶情操,对高尚与美的追求应是不变的。

第三节 生产快乐

在电视文娱节目的设计中,一般分为三大类,即文化节目、文艺节目和娱乐节目。我们把这三类归纳为一体,统称为“文娱节目”。因为在节目制作中,文化、文艺、娱乐往往三者相互交融、相互映衬、相互补充。这三者往往形成三足鼎立的形势,支撑着电视节目整体,彰显出制作者的品位,又区分出节目的雅俗。从很多节目策划到创作的过程,我们不难看出,任何节目的创作,不是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编导能想到,就能将欢乐带给广大受众。作为一名广播电视编导,他的主要任务,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生产快乐!

一、怎样生产快乐

电视娱乐节目是以快乐为宗旨和目的的,注重设计、制造、生产快乐的过程。有一首歌曲,其中两句歌词就十分恰当地揭示了娱乐节目的实质,歌中唱道:“你快乐吗?……其实快乐很简单。”这至少说明了娱乐节目的两个方面:1.你快乐吗

你快乐,不是我快乐。在娱乐节目中,主持人的角色已转换成艺人(演员)。他使用各种手段、语言、肢体起到表率、引导作用,营造现场气氛,激发参与者的热情,以达到场内场外共同娱乐。如果主持人没有相当的驾驭能力,没有多才多艺的素养,不会煽情,语言不幽默,就容易变成自娱自乐——“愚乐”!2.其实快乐很简单

这句话应该理解为其实快乐不简单。因为电视娱乐节目最大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开放式和即兴感,在节目的生产过程中,不论是游戏、杂耍、歌曲、舞蹈、相声、快板书,乃至三句半,也不论是雅的、俗的,只要能搞笑(包括善搞和恶搞),只要能生产快乐,都可以为我所用,从这个意义上讲,其实快乐很简单。

在全国各媒体的娱乐节目中,中央台的《非常6+1》、《星光大道》,安徽台的《剧风行动》,四川台的《直播娱乐》等,都具备这些快乐元素。

四川电视台《直播娱乐——2007春节特别节目》,组织了一个强大的直播娱乐节目主持群,共计五位。节目由齐唱开场曲《祝福你》拉开序幕,论演技和歌喉,这些主持人绝对称不上最好的,但他们又唱又跳,一开始就把节目的气氛带动了起来。在这娱乐现场,你把他们归类为主持人、演员还是艺人?为了娱乐,主持人的色彩正在逐渐减退,主持人和演员的界限日趋模糊。开场曲后,主持人说出的祝福语更是各尽所能,自显风采。

在此,我们摘录了这期节目的开场白——

小飞:电视机前的朋友们,新年好。(尖叫,大喊)

叮当:观众朋友们,在这里我们所有的主持人给你们送上新年的问候,祝你们新的一年里……(抱拳)

玲儿:心想事成啊……(怪相)

叮当:万事如意。(抱拳)

嘉欣:猪年大运。(怪相)

小飞:猪年吉祥。(扮猪相)

姚尧:恭喜发财。(抱拳)

齐:《直播娱乐》给你拜年。(各式动作五花八门)

嘉欣:快乐刚刚开始。

齐:感谢观众,感谢你们的支持。(鞠躬、敬礼、作揖、点头、笑容灿烂)

应当说仅仅这一段开场白就已经将《直播娱乐》的性质、角度,编导的心理状态都一一展现出来——

性质:也可以说是栏目的定位,该栏目就是一个纯娱乐的栏目。

角度:主持人已不高高在上,而是尽最大的可能站在观众(普通民众)的角度,营造喜庆热闹的气氛。主持人把自己融入节目中,扮演了一个新的角色——煽情者。

编导心理:娱乐就是娱乐,近乎有讨好、迎合观众的心理(这是编导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接着,特别嘉宾的自我表现和主持群演艺队PK巴蜀笑星李伯清、媛凤,以及发短信、设置奖项、送红包等带有博彩性质的节目内容,目的也是一样——娱乐。

在节目中,群众性的舞蹈表演让观者欢声笑语不断,之所以我们把它称为群众性的舞蹈,是因为在这类节目中的舞蹈,不要求演员具有专业水平,只要有表演欲即可,编导的目的也很清楚,就是娱乐。电视台为观众搭建了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他们来跳来唱都行,正如节目所宣传的:直播娱乐,因为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一下《直播娱乐》的六一儿童节特别节目“小鬼冲冲冲”。

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直播娱乐》与妇女儿童频道《亮眼睛》栏目合作,以“人小鬼大”、“才智过人”、“童言无忌”、“秀秀才艺”为看点,策划了这期充满童趣的娱乐节目。以“心动大奖——香港迪斯尼快乐游玩”为诱饵,吸引观众的目光和参与。

这期节目模仿了选秀节目的模式,海选——初赛——复赛——现场决赛,可以说尽可能地造声势,吸引儿童参与,实际上吸引的是儿童的全家以及亲朋好友的关注。在现场,除了五位参赛的小朋友,还有亲友团、公证处、幼儿工作者、外籍嘉宾、评审团以及短信投票等互动方式。

在节目设计上,通过小朋友全家参与,使节目更具有大众化、社会化。从“小鬼冲冲冲”节目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归纳如下几点:《直播娱乐》每一期都有一个主题,围绕一个主题而设计;

注重节目的大众化、社会化;

主持人使出浑身解数,制造悬念,设计包袱,追求娱乐效果;

儿童成人化(似小大人,追求喜剧效果)、成人儿童化(召唤童心)。

以上解析已回答了娱乐节目的全部秘密,就是你乐,我乐,大家乐,其实快乐很简单。

二、娱乐谈话节目

娱乐谈话节目的娱乐性是它的第一要求,而谈话中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又使它具有较丰富的内涵,因而易受到观众的欢迎,从形态上看,它结合了谈话和综艺两种节目的特质。

电视谈话节目最早在美国兴起,近十年来长盛不衰,值得强调的是:美国的电视谈话节目从一开始就没有局限于单纯的“说”,而是注重各种手段并用。也就是说,制作人从一开始就将一部分谈话节目当做娱乐节目来制作,与传达信息、提供分析的新闻谈话、心理谈话并行不悖。

美国谈话节目的兴起和火暴,使其他国家和地区纷纷效仿。欧洲、日本、中国台湾地区的谈话节目都已经具备了美国谈话节目的各种形态。而娱乐谈话节目作为其中一种,它的热闹、好看表现在话题的设置、谈话方式、气氛营造以及游戏、杂耍等多种元素的运用上,有着与严肃谈话节目不同的处理方式。而它与一般的综艺游戏或博彩益智节目的区别在于,前者常常是平面的,它则向观众提供了一定的内涵和深度,它因为谈话的即时性和不确定性而产生出一定的张力,更注重程式感和暗中预设的节奏。当然现在出现的一种趋势是,几种节目形式正在发生一定程度的融合,或者说,其他类型的节目越来越注重融入谈话元素,不同类型节目之间的界限变得较为模糊了。

四川电视台新办的《星随我动》栏目就是这种类型的明星娱乐谈话类栏目。该栏目邀请国内外有影响、有一定号召力的明星参与节目,这就是该栏目的一大看点。2006年节目组曾邀请《大长今》中“连生”的扮演者、韩国明星朴恩惠制作了一期比较成功的节目。这期节目,从策划到现场录制都颇费了一番心思,我们可以从节目的导演阐述和前期撰写的台本中借鉴方法、吸取经验。《星随我动》栏目“韩国明星朴恩惠专场”之导演阐述朴恩惠在《星随我动》现场《星随我动》是四川电视台的一档明星娱乐访谈节目,本期节目是我栏目首度尝试邀请完全无法用汉语直接交流的韩国明星朴恩惠来参与节目。她在电视剧《大长今》中因出色扮演了“连生”一角,跻身于韩国二线明星。基于《大长今》的热播,我们在节目设计中以这部戏为切入点,让观众对《大长今》的台前幕后有一个直接的了解,同时,贴合该剧剧情设计了穿韩服、做韩菜的环节。其中主持人与嘉宾的插科打诨,把韩国女性温柔、贤淑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即兴小品中,主持人要用仅会的几句韩语和朴恩惠演对手戏,这样“鸡同鸭讲”的表演不仅增加了戏剧矛盾,对嘉宾的演技更是一个考验,当然,最终一个好好的悲剧被演成了高潮迭起的喜剧,达到了我们的预期效果。

朴恩惠是一位典型的韩国美女,我们针对美容心得、淑女课堂进行了一些互动设计,也较有可看性。本期节目嘉宾才艺不多,而且因为语言的局限,所以更强调了肢体上的一些互动,着力展现她典型的韩国女性的气质,用轻松的方式完成了中韩文化的一次碰撞。同时,我们在后期编辑也花了不少心思,因为录像时全程有翻译相伴,话题的一来二去势必会耽误很多时间,所以后期我们将翻译的话全部砍去,只用字幕来代替,大大增加了节目容量,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另外,本期节目播出之后,收视率取得了佳绩。央视索福瑞全国25座城市数据达到0.31%,在全国同一时段节目中排名第四,成为我栏目2006年收视率最高的一期节目。

在这期节目,我们至少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在无拘束的节目形式下,“说”所能产生的娱乐效果可以发挥到最大化;

2.细节的设置和搞笑的自由运用与说话相结合,又使节目更加娱乐化;

3.节目的幽默、猎奇与戏仿,三种元素融合,使节目更加戏剧化。

娱乐谈话节目与新闻谈话节目一样,可以分为以人物为中心和以话题为中心两种类型,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围绕人物组织话题,而后者则根据话题选择谈话人。根据不同的收视诉求,娱乐谈话节目自由发挥的程度,往往比其他类型的节目更考验编导和主持人。从电视娱乐谈话节目的发展过程来看,搞笑谈话始终处于主要地位,而在我国,这类谈话节目还刚刚兴起,能自如驾驭这类节目的主持人十分紧缺。1.话题的设置与处理

话题设置对于一档谈话节目的风格来说,有时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比如在一档讨论严肃政治经济问题的节目中,一般不宜于搞笑,除非是想达到某种讽刺或批评效果,像“9·11”或者华航空难这样的巨大灾难,更要有意显得严谨和沉重,以便暗示观众事件的严肃性和相关探讨的权威性。

一般来说,娱乐谈话的话题要轻松或适合用轻松的方式来处理。

轻松的话题使谈话人能够自然地处于放松状态,进行毫无顾忌的交流,即使是对谈话人或被谈及的对象予以嘲讽、挖苦,也不至于对人构成伤害。轻松的话题适宜运用种种谈话和非谈话手段,营造气氛,制造幽默,使谈话变成一个娱乐过程。

但是有些时候,对话题的处理比话题本身更为重要。因为我们会发现,很多话题本身是中性的,不能用轻松或严肃这样的定语来限定,而是可以根据节目需要进行不同的处理。比如,情侣或夫妻之间应如何相处才能和谐的话题,可以被当做一个严肃的家庭社会学的问题,请专家进行探讨,最后归纳出几条规律性的意见;但也可以做轻松化处理,找几对情侣或夫妻,通过一些游戏式的问答考察他们的默契程度,讲述他们相处中不和谐的事例。

话题的设置与处理是谈话节目的一个基础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策划。首先,我们要根据栏目的定位确定谈话的风格,是以搞笑为主还是以煽情或猎奇为主,或者兼而有之,由此对话题进行必要的分割、设计。在被划分为几个递进或平行的部分(子话题)中,安排谈话的次序、必要的重点,预测可能出现的几个谈话的方向,并对这几个可能的方向做出相关应对的准备。其次,就是要设计出若干细节处理的具体方案,使之成为节目中的亮点或高潮。有些亮点是依靠主持人在谈话过程中的灵光一现,但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则更能确保节目的起伏、节奏,便于调动观众的情绪和兴趣。

在话题类谈话节目中,对话题的设计似乎显得更为重要,但实际上,人物类访谈节目也同样不能缺少。比如在一档以普通人为嘉宾的谈话节目中,故事如何讲述,故事的节奏如何控制,让观众流泪的高潮在何时出现、如何出现,出现之后如何转场——是立即结束节目还是让情绪有一个着陆过程,或者用搞笑来消解观众被压抑的情绪,都需要有精确的安排。以公众人物为嘉宾的节目,是围绕有关他的某个事件展开还是展示他的心路历程,都对话题设计有不同要求。以公众人物为中心的节目,面临着两种相关联的危险,即他能在多大程度上讲真话,和公众对他了解多少。为了使节目有新意而不是重复观众已经知道的东西,或使节目沦落为单纯满足公众人物自我宣传的工具(作为工具是必要的,但不能仅仅如此),就必须事先对嘉宾的情况(包括性格)有充分了解,根据这一点决定采取何种谈话策略,是长驱直入(铺陈式的谈话,直入主题,让嘉宾一开始就了解节目意图)还是迂回包抄(从外围向中心话题层层递进,让嘉宾处于不知重点所在的状态),是冷面震慑(一开始就用关键问题给嘉宾以“下马威”,暗示他没有遮掩、含糊的余地)还是情感打动(将谈话变为朋友式的聊天),不同的策略显然需要不同的话题设计和处理。总之,要通过这些设计将公众人物不为人知的东西展示出来,才能满足大众的窥视欲望和猎奇心理。

话题的设计与处理并不是一个完全前期的工作,还牵涉到嘉宾选择、主持方式、气氛营造等多个方面。当我们确定了一个话题的处理方向之后,对这几个方面的要求都会进行不同的安排。2.嘉宾的选择

话题的设置和处理与嘉宾的选择始终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甚至会出现多次互动。在这种互动之中,一个话题,尤其是如何处理这一话题以及要选择什么样的嘉宾、让嘉宾谈什么不谈什么,常常要经过很多次微调甚至大的变动,才能最终确定下来。

并非任何一个人都适合当谈话节目的嘉宾,更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当娱乐谈话类节目的嘉宾。当主持人等节目要素是一个定数的时候,嘉宾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期节目的成败(当然,在谈话过程中,好的嘉宾可以激发主持人有上佳的表现,好的主持人也善于调动嘉宾的谈话欲望),所以对嘉宾的挑选应该十分慎重。有的节目,策划人员甚至与嘉宾保持长时间的接触,从嘉宾的日常生活中去观察、了解其习性,以便确定他是否适合做嘉宾,并找出一些可供谈话的点。

娱乐类谈话节目的嘉宾选择通常包括主嘉宾和辅助嘉宾。主嘉宾又分为不可替代嘉宾和可替代嘉宾两类。

有些话题一旦确定,嘉宾也就随之确定,没有人可以替代。如果这个嘉宾不合适或不能到场,则这期节目也就随之胎死腹中。这类嘉宾往往是该期话题所涉事件的当事人,或者嘉宾本人就是话题的中心,具有唯一性。比如《朋友》、《艺术人生》、《超级访问》、《小燕有约》等节目的嘉宾都是这种情况。《小燕有约》的主持人张小燕常常能在闲聊的过程中挖掘出嘉宾的内心世界,展示出嘉宾不平凡的人生历程。台湾Much TV一档由董至成主持的节目《同学大不同》,每期请来一位艺人和他的一些同学或朋友,进行听声辨人的游戏,并做关于同学往事的谈话,是典型的以人为中心的节目。东森国际台(现东森卫视)每晚11∶00播出的《费玉清时间》,每期拟定一个话题(如怀旧歌曲),然后请来一位对该话题有权威见证意义的艺人,就该话题展开谈话并穿插现场演唱,是话题与嘉宾有一一对应关系的典型。

对于大部分以话题为中心的娱乐类谈话节目来说,可替代嘉宾占的比重会更大一些。在这些嘉宾里,有一部分是明星。节目里愿意用明星做嘉宾,在于明星比普通人更善于作秀,会确保节目的成功,同时明星也是提高收视率的一种武器。相比较而言,用普通人做嘉宾,对嘉宾的选择就更重要一些。对一档搞笑的娱乐类谈话节目来说,选择普通人嘉宾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是否具有节目话题所需要的故事、经历做谈资;

②是否具有包括幽默感在内的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表现欲望;

③是否具有对挖苦、嘲弄、曝露隐私的承受力。

比如台湾东森Jacky台的《Jacky Show》,2001年5月曾播出一期节目,话题是探讨年轻女子应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个题目完全可以请李燕杰当嘉宾,做成一档教育节目,但制作方选择了做成综艺类节目。主嘉宾是两个具有不一般经历和想法的年轻女孩,一个是在学生时代曾被富翁包养,后来转而包养男生的广告公司文员,一个是立志要与12个星座的男生都交朋友,已经交了11个的大学女生。这两个女生不但有故事、有观点,而且还承受住了主持人吴宗宪、康康的挖苦和现场一位女性专家的严厉斥责,并且在遭受斥责的时候还能坚持己见,为自己辩护。尽管我们可以对这档节目的猎奇和哗众取宠持否定意见,但从嘉宾的挑选和收视效果来看,节目无疑是成功的。

对于普通嘉宾来说,要求他们具有丰富曲折的相关经历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可能在表达方面不及专业人士,这时候丰富的经历就会使他们有话可说,并且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树立表达的自信,忘记镜头的存在。

挑选嘉宾并非一个完全幕后的、封闭的工作,而是越来越开放和公开。比如事先公布要在某时某地挑选嘉宾,然后在人流聚集的地方或在网上公开招募。这样做的好处是,那些自认为符合条件而又主动来报名的候选人,往往更符合当嘉宾的条件,会有更强烈的表现欲,从而保证节目更为精彩。

有的节目,比如台湾的《非常男女》做得更进一步,干脆将挑选嘉宾的过程做成节目的一个板块。这样就更充分地利用了节目资源,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当然,挑选嘉宾的过程必须经过一些设计,以便保证它的精彩程度。《非常男女》的方法是,在一个事先通过节目公布的公共场所,将那些愿意参加节目的情侣或夫妻用一张屏风隔开,然后由主持人胡瓜或高怡平向他们提问。情侣中的一人先将答案写在题板上,另一人口答,比较答案的默契程度。问题设置得都比较搞笑或让人尴尬,回答也千奇百怪,甚至主持人会现场设套,有意造成出人意料的搞笑效果。这样,嘉宾有了,挑选嘉宾的过程也成了很好看的一个节目板块,同时这种公开招募的形式也加强了观众的参与,增强了观众与节目的互动。

除了主嘉宾,辅助嘉宾也很重要。辅助嘉宾一般是在节目中担当评论角色的专家或明星,有时候现场观众也部分地充当了辅助嘉宾的角色。

内地节目中的辅助嘉宾通常有两个毛病:一是专家太专业,二是明星太无知。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当主持人请专家就节目中某个问题进行评析的时候,专家马上摆出一种研讨会或课堂上的专业姿态,用一些尽量专业的词语开始长篇大论,而且往往语速极慢,这时候就是观众换台的时候。而明星则相反,对点评的事一无所知却自以为是,说出一堆外行话,结果是明星露怯,节目蒙羞。有时候,明星嘉宾也极力摆出专家的姿态,言谈缺乏幽默,使节目减色。

在大众化的娱乐谈话节目里,种种专业性的探讨并非目的。尽管有些节目所讨论的题目确实有助于观众廓清认识,或者在自己的生活中加以注意,但充其量那只是节目的一个副产品,或者是节目为获得受众而使用的一种诉求手段。比如上面提到的《Jacky Show》的那期节目。节目的确使观众看到一个个生活的反面典型,让为人父母者注意对子女的教育,但恰恰是那两个具有丰富故事性的反面个案——而不是专家的斥责或教诲——才构成了节目最好看的部分。

所以,内地节目中出现的专家嘉宾的问题,实际上是专家作为嘉宾的定位不准或曰失位问题,他们错把演播室当成讲坛或研讨会了。总体来说,内地目前还没有形成一支“专家明星”队伍,即使是郑也夫、周孝正这样参与过电视策划、深谙电视属性的专家,一旦上场,也还是难免露出专家本色,更不用说其他很少与电视接触的人了。

那么电视中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专家呢?一是具备深入浅出的功力,能用浅白简短、形象生动的话语将道理讲出来;二是要有明星般的作秀能力,如果这个专家还能拿自己打比方、举例子,就更加难得了。这后一点一般是对明星作为辅助嘉宾时的要求,因为我们不可能要求明星像专家那样能高屋建瓴地分析问题,而用自己举例说明则是明星擅长和可以做到的。

在台湾的很多娱乐谈话节目中,一些星象学家、心理学家、作家等经常出现。他们的话一般较为集中而精练,语速普遍偏快,他们本人也常常被主持人拿来取笑。这样的设置使节目在专家这个环节不显得枯燥,相反,多了一个可看的元素。由于经常出任嘉宾,很多专家成了电视明星,像李敖这样的少数人甚至像在报纸上开专栏一样当起了电视节目主持人。

除了专家和明星,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辅助嘉宾。对他们的使用,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较常用的方式是现场观众部分地充当嘉宾的角色。他们的作用是可以向主嘉宾提出主持人不便提出的尖锐问题,或对主嘉宾做出批评性评价。节目还可以专门招募与谈话话题有关联的普通人,在节目中既充当评价主嘉宾的角色,又可以讲述自己与话题有关的故事或经历。

当辅助嘉宾讲述自己故事的时候,他就从一个评论者转变为叙述者,与主嘉宾一起完成对一个事件的描述,或者将他的描述作为对主嘉宾的补充或反驳。在央视的《朋友》中,围绕中心朋友的其他人,即充当了这种角色。3.气氛营造

对于进到演播室的嘉宾,尤其是普通人嘉宾以及现场观众来说,灯光一打,摄像机一开,出现紧张感是很正常的。就像初进考场的学生一样,紧张会使经过精心准备的答案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气氛就显得十分重要。

营造气氛的方法很多,一个常用的办法是热场——在节目正式录制之前,主持人或助理主持人、导演站在场内,给大家讲一些段子,或做一些喜剧表演,让场内热闹起来,从而使嘉宾放松下来。还有一些主持人干脆就与嘉宾和现场观众瞎聊,然后自然地将话题转入正题。往往节目已经开始录制很长时间了,现场嘉宾和观众还没有意识到。

营造气氛是贯穿整个节目始终都要做的事,而不单单是节目开场。总之,对于一档娱乐谈话节目来说,使嘉宾和现场观众得到某种暗示,即这个节目是一个大家一起逗乐的场所,这对嘉宾的发挥是至关重要的。上面所提到的专家嘉宾之所以容易犯失位的错误,原因之一就是他没有得到这种暗示,因而没有转换角色。

演播室是现场嘉宾和观众首先会感觉到并产生反应的因素,对演播室环境的设置决定了节目的基本风格定位。很明显,一档时事谈话节目和一档娱乐谈话节目的演播室置景是有区别的。央视《经济半小时》2001年曾有一段时间播放过一个由陈大会主持的系列经济热点问题访谈节目,演播室背景是一大块黑色的幕布,光仅仅打在主持人和被访者的面部,形成一种非常压抑的气氛。而提问者用低缓有力的声音将带着锋芒的问题一个一个抛出来,常常使被访者紧张得出一身冷汗。据说,一位接受访问的嘉宾下场后曾说,恨不得一脚踹在陈大会身上。显然,这种置景所营造出的气氛与节目的内容、主持人的提问方式十分吻合,加强了观看的效果。《实话实说》的置景则着力营造出清新、温馨、亲切的家庭谈话氛围。而娱乐节目则往往采用色彩鲜亮艳丽、更为时尚的布景,使气氛活泼、热闹。当然,有的娱乐谈话节目追求冷幽默的效果,其置景也偏冷,背景光偏暗,这类节目常常安排在深夜播出。

很多综艺节目在现场设置一支乐队。乐队如果在谈话中间演奏一些幽默的曲子,或发出一些搞怪的音效,从而构成对谈话内容的一种评价,也可以制造出某种需要的效果,现场嘉宾和观众也会受到感染;另外,节目最终是面对电视机前的观众的,所以有些节目在现场并不使用乐队而是后期制作时给节目加上音乐或音效,营造和渲染收视时的节目气氛。

除此之外,道具的使用、主持人化装和说话方式等,都会影响谈话氛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营造气氛的手段,同时也构成了节目的娱乐内容本身。我们将在下面详述。4.谈话方式

(1)站着说话还是坐着说话

大部分娱乐谈话节目的主持人都采取站着说话的方式,而且面前没有台子。主持人直接面对着现场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这样会更为自由,说话节奏也相对较快。同时,更适合配合表演、与嘉宾进行身体接触等形体动作。从嘉宾心理来说,主持人采取站立姿势比正襟危坐会更显随意,不容易造成相互间的距离感。但也有一些节目故意让主持人坐在一张大班台后面,嘉宾则远离主持人,在一张椅子或沙发上落座。这种设置一般是访问式的谈话,大班台下面还藏着一些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主持人拿出来的道具,用以逗笑,或者成为对付嘉宾的杀手锏。还有的节目,比如《与大卫·莱特曼共度夜晚》,主持人除了有相对固定的位置之外,还会在整个演播室和演播室之外的其他空间四处游走,以便让摄像机跟着他发现一些新奇的东西,从而制造笑料。

嘉宾也有站坐两种方式。在有辅助嘉宾的节目里,辅助嘉宾一般都是与主嘉宾相对而坐,独自构成一个区域,这与其作为观察者、评论者的身份是相符的。主嘉宾的坐或站,则要与主持人以及节目的特点相匹配,决定于节目的内容、风格和主持人的风格。像《非常男女》《性爱学分》《玫瑰之约》这样以群体方式出现的嘉宾,处理方式相对单一,都是依次或相对坐在一排、两排或多排台子后面,主持人带有一定角度在嘉宾面前站立。在访谈类节目中,既有《朋友》那样围坐在茶几旁边的方式,也有《超级访问》那样主持人与嘉宾相对而坐的方式,《Jacky Shows》是让嘉宾站在几个主持人中间,《费玉清时间》的嘉宾则与主持人并排站立。在话题式清谈节目中,主持人与几个嘉宾则常常依次坐在一张带有一定弧度的桌子边,面对观众。总之,主持人和嘉宾的站或坐是不拘一格的,完全视主持人风格、嘉宾多少、节目需要的表演元素(是清谈还是带有更多形体动作)等具体情况而定。

尽管让主持人站着说话意味着更丰富的娱乐手段可以被使用,使节目更为活泼,但并非所有主持人都适合站着说话。当一个站着的主持人不能给节目带来更好看的细节的时候,就不如让他把身体的大部分藏到桌子后面去,或者换一个人主持。同样,让一个富有表演能力的主持人坐在桌子后面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更糟糕的是,他很有可能离开表演就不能够格地组织谈话。所以,在制作一档娱乐谈话节目之前,一定要对节目选定的主持人有充分的认识,不要让他做他不擅长的事——而这样做并导致节目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2)如何开始谈话

节目常犯的毛病是四平八稳地介绍本期节目的主题,结果是主持人开头语还没说完,观众已经按动遥控器了。所以,要想一开头就抓住观众、吊起观众的胃口,就得在事先做充分的准备。最常用也最管用的方式是主持人用带有幽默感的语言和较快的语速对节目主题做介绍。用一个大家熟知的对时事的幽默评论、一个短小有趣的笑话开头,也会产生不错的效果。如果今天的嘉宾是一个歌手,用一首现场演唱开头,然后导入话题也常被使用。从主持人自己身上或从嘉宾身上,甚至从现场乐队、摄像等工作人员身上,都能找到话头。

对一个有趣的话题,迅速而简短地将其介绍给观众;对一个公众关心的人物,迅速地将其介绍出来,而不做过多无谓的铺垫,是不会惹人讨厌的开头方式。当然,开头也并非一定要揭示出今天的主题,只要有趣、搞笑、能吸引人就行,但千万不要有板有眼、一本正经,不要用大而化之的空话套话开头。实际上,开头并不难,只要精心准备,找一个适合今天话题的开场白可以说十分容易。(3)如何确立谈话风格

作为一档娱乐节目,谈话风格要尽量做到诙谐、幽默,主持人要在节目中发现和创造搞笑点,并予以强化、放大,以增强搞笑的效果。这一点十分重要,即使是在一档以煽情为主的节目中,也要尽量避免让煽情成为唯一的诉求点,而要对煽情在长度和程度上进行有效控制,要适当添加搞笑的成分。因为长时间的煽情会对观众构成心理压力,造成心理紧张,并最终导致煽情的失效。所以在这类节目中保持张弛有度是十分有益的。而在以揭秘、猎奇为主的节目中,幽默搞笑的谈话风格不但不会阻碍节目进程,反而容易使嘉宾处于松弛状态,放松心理防线;而穿插其中的搞笑一方面生成了揭秘过程中的悬念,另一方面也使揭秘披上了一层伪装,变得不那么明显,从而可以减小节目可能面对的道德压力。

对于不同的主持人来说,幽默搞笑的谈话风格各有其不同的实现方式。比如胡瓜相对沉稳,多以语言取胜;吴宗宪喜欢手脚并用,爱拿康康、NoNo、阿雅等其他一同主持节目的人以及乐队说事,并经常跳出节目,将嘉宾扔在一边,与其他主持人来一段搞笑表演;陶子则除了将自己作为搞笑对象之外,还喜欢调动摄像、导演等现场工作人员,在画面外寻找搞笑点。

因此,除了基本的幽默主持外,谈话风格并不是一个一成不变或有章可循的东西,而要根据每个主持人不同的特点和个性来确定,或沉稳平和,或刻薄尖酸;或滔滔不绝,或穿针引线;或点到为止,或穷追猛打。但不管是哪种风格,都必须确保嘉宾愿意投入谈话,谈话气氛是轻松活泼而非严肃沉重的,谈话过程是幽默搞笑的。这样才能构成一场成功的娱乐谈话。(4)如何控制谈话节奏

谈话节奏的控制是体现主持人水平的重要方面。他对话题的把握能力、他的大局观、他对嘉宾谈话时间分配的平衡能力以及他的反应能力、转移话题的能力、采访引导嘉宾的能力等,都会对节奏产生影响。对一档单一嘉宾、单一主题的节目,主持人要懂得如何分割话题的递进层次、把握每一子话题的谈话时间;对一档多嘉宾单一主题的节目,他要懂得如何分配各个嘉宾的谈话时间并在嘉宾间巧妙转场;多嘉宾多主题的节目则要求他有更强的综合能力,以便在嘉宾之间、主题之间建立联系,使节目更为流畅。

一档缺乏节奏的节目,要么使有的嘉宾滔滔不绝而其他嘉宾得不到发言机会,要么在一个话题上牵扯太久而其他话题没有充分展开,要么不着边际谈话线路混乱。它们都会使节目显得冗长沉闷、枯燥乏味,缺少起承转合、跌宕起伏。

不同主持人会有不同的控制节奏的方法:一是通过对嘉宾谈话的快速反应,抓住其一点将话题转移、延伸或将话题交给别的嘉宾,胡瓜、崔永元就善于使用这种方法;二是通过及时的总结转移话题或谈话主体;三是通过插科打诨或滑稽表演转移话题或将一段较长的谈话分割开来,吴宗宪经常这样做;四是硬切,即在必须打断话题的时候,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比如插入事先设定好的外景或现场表演、插播广告等来终止和分割谈话。

在谈话过程中,到底有多少时间用于节目主题,都不是固定的。《非常男女》基本不旁逸斜出,所以对节奏的控制较多采用上述前两种方法;而吴宗宪主持《Jacky Show》可能每期只有1/3的时间用于谈论当期的主题,插入其中的主持人的杂耍、滑稽表演、与主题无关的搞笑谈话,就成了节目的节奏点。这种1/3时间用于主题谈话、2/3时间用来插科打诨的节目设计方式对我们的启发是,不要为了主题探讨而牺牲节目的可看性,因为一档娱乐节目的根本目的是为观众提供充足的娱乐而非专业教育或思想熏陶,之所以选择一个主题,是因为我们需要主题来带动节目,而不是相反,让节目为主题服务。5.表演元素(1)主持人的服装和化装

通常情况下,主持人会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着装。但必须注意,娱乐节目主持人与新闻主播的角色是完全不同的。后者会从外形上为自己确定并树立一个相对固定的形象,而前者则不必也不应该在主持节目的时候千篇一律。有时候,主持人会将自己打扮成一只动物或一个怪物,并在出场时做一些怪异表演。相对于不变的着装而言,这种装扮无疑为节目增加了一个搞笑元素,并营造出一个好的谈话氛围。有的节目甚至让主持人在不同板块根据需要换上两三套服装,在这种“变装秀”中,节目在暗示观众:一个新的娱乐环节来了,千万不要走开!(2)道具的使用

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样,道具的使用会给谈话提供武器,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非常男女》的一期节目中,胡瓜在外景地向一对交往两个月的情侣提问,一个问题是“你们已经进展到几垒”,一垒代表拉手,二垒代表接吻,三垒代表床上的亲热拥抱,四垒代表发生性关系。由于问题比较刁钻,男生有些紧张而女生有些害羞。胡瓜则仍在一旁添油加醋。当男生回答说二垒后,胡瓜举起题板,镜头推进,上面写的是“全垒打”。女生赶紧声明那不是自己写的,并拿出自己写的“一垒”题板。这个写有“全垒打”的题板无疑是事先经过安排的,此时对它的使用一下子就产生了搞笑效果,并使现场提问的玩笑性质得到揭示。(3)戏拟性表演

这是娱乐谈话里最重要的表演元素。这种戏拟既有主持人伴随谈话内容而做出的对应性表演动作和延伸性表演动作——将谈话内容从语言表达变为形体表达,或者对谈话内容进行推理,将推理结果用表演传达出来;也有主持人对嘉宾的模仿和伴随性表演动作——将嘉宾相应的动作进行夸张、歪曲;还有主持人或嘉宾的自主性表演动作——根据谈话进程随时生发的滑稽表演。无论是什么样的表演,最关键的是要强调戏拟,而不是正统的表演,要“演什么不像什么”,才能达到幽默效果。

戏拟之所以能产生幽默效果,在于它对谈话本身构成了某种夸张的、歪曲的或滑稽的评价,这种评价与谈话之间的错位是幽默的来源。

第四节 娱乐节目主持人

通过上面内容对各种节目形态的探讨,尤其是对具体节目的列举分析,也许不难得出一个印象,就是除了少数节目外,大部分娱乐节目都缺少不了幽默搞笑,即使是以猎奇或煽情见长的节目,也或多或少地夹杂着搞笑的成分。

事实上,娱乐节目从诞生到现在的数十年间,搞笑一直是一条主线,那些二战后给美国人带去欢乐与笑声、消除战争带给他们的疲惫与创伤的滑稽表演、杂耍、喜剧小品,在数十年间扩散开来,直至今天带给我们同样的,甚至更多的欢乐与笑声。在这条主线贯穿着的娱乐节目的长河里,我们也不难得出另一个结论:主持人对这些节目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从沙利文到莱特曼,从张菲到吴宗宪,以至李彬、李咏,都在他们的节目里打上了自己明显的印记。因此,本节将着重探讨娱乐综艺节目主持人的问题。

之所以将这个问题单列出来讨论,除了上面所说的娱乐节目的重要地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国内目前恰恰极其缺少这类节目主持人,从而导致这类节目的匮乏和不成熟。

譬如说,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节目,其结构、内容、节奏以及纯技术性方面,似乎都没有问题,但就是令人感觉别扭,这时候可能就是主持人出了问题。

与其他节目相比,娱乐节目更依赖于主持人的现场表现。无论是气氛的营造还是内容的推进,都有赖于主持人;更为根本的是,娱乐节目主持人比其他节目主持人必须更深入地融入到节目当中,成为节目所要传达的内容的一部分;娱乐节目主持人在推进节目并使这种推进本身成为节目内容的组成部分的同时,实际上又在对节目内容作出评价,这种评价要求主持人对节目内容有深刻理解。

对内容作出评价是娱乐节目不同于其他节目的重要方面。比如一档仅仅需要串联的节目,主持人的作用可以被缩小到微乎其微的地步。一档纯新闻播报节目,要求主持人仅仅作为传达者出现,任何评价都是不被允许的。而搞笑节目则正好相反,它不仅要求评价,而且还是随时随地的、即兴的、幽默的评价,其评价手段也不局限于语言,更有形体的、表情的等多种方式。另外,评价也不限于评价本身,它还必须同时构成对节目的推进,构成节目的内容主体。

成功的娱乐节目主持人都各具鲜明的风格和个性,他们在主持节目时所运用的方式也都各有不同之处。但是,在观念、素质和技巧等方面,娱乐节目主持又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的特点。技巧方面我们在前面已经结合节目做了较多分析,下面主要就目前国内综艺娱乐类节目主持人在观念和素质上的问题做一点分析探讨。

一、主持人的观念

综艺节目主持人必须摒弃一些根深蒂固的旧观念,树立三大新观念,即在节目主持定位上,树立艺人观念;在传播目的定位上,树立娱乐观念;在节目属性定位上,树立商品观念。

主持定位上的艺人观念。在我们关于主持人的传统教育和实际操作中,节目主持人总是被赋予了太多的代言人意味,使得主持人已不纯然是一名主持人,而身具其他的某个角色。

一是官方代言人角色。我国的电视台都是国营机构,是党的喉舌耳目,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所以电视节目也常常成为官方意志的代言人,发布和宣传国策,这是我国的国情,是十分必要和正常的。但问题在于并非所有节目都要行使这一职能,而长期形成的习惯使得所有节目和所有主持人都仿佛身担重任,自觉地成为官方代言人。

二是媒体代言人角色。除了官方代言人,主持人更经常以其所在媒体代言人的身份出现。比如央视,从决策者到普通编导,大都十分自觉地在节目策划和制作形式、风格上追求所谓“大台风范”,而不能像“小报小刊”,因而有的主持人也一板一眼地为“代表”媒体而变得冷漠严肃,不可亲近。

三是社会公义代言人角色。由于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传播新闻、表达舆论,记者是其中一个主要的职业,很多主持人也习惯和乐意以记者的面目出现,自觉地成为社会公义、公理的代言人。

对于很多主持人,尤其是娱乐节目主持人而言,上述三种代言人角色显然与其应该充当的角色有着一定的距离。过分强调主持人代言人的角色会导致在面对观众时出现高高在上的姿态,而他们在节目中的实际地位和作用又过于低微。这种矛盾状况使许多节目处于“四不像”的境况。

不是代言人,那么娱乐节目主持人是什么呢?是艺人,是与歌手、演员一样的娱乐界人士。事实上,他们在享受媒体报道、占有社会资源上与其他明星别无二致,公众也自然将他们视为娱乐明星。他们所提供的产品与一首歌曲、一部影视剧一样,除了娱乐,其他都是次要的。

当搞笑或娱乐主持人被定位到艺人的身份上以后,他们的任务就很明显了:从受众需求和产品生产的目的来说,他要使自己主持的节目尽可能地得到观众的喜爱,满足观众的口味,从而尽可能地获得最大的市场效益;从自身来说,他要充分调动各种手段,使自身的价值不断得到增值,明星效应不断得到增强。

这就要求主持人彻底改变高高在上的姿态,回归到“艺人”的状态,这样才能使观众产生亲近感。同时,他还必须懂得,作为一个艺人,表演是必不可少的,当他在台上的时候,他的一切举动、言语不再是某种权威性的代表,而仅仅是娱乐。他为满足观众需求而作出的种种表演既不会导致他所在媒体权威性的丧失,更不会导致社会公义的丧失。

目的定位上的娱乐观念。娱乐节目的生产目的应该十分单纯:娱乐大众。但是长期以来,电视作为一种媒体承担了太多其他功能,反而使其基本的娱乐功能被遮蔽和忽略了。所以我们看到的许多综艺节目、文艺晚会,都充满了说教。主持人从中学到的,除了导师腔调以外似乎别无其他。从这种现状来看,树立娱乐观念对主持人来说仍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

娱乐观念的树立,首先要求主持人重新审视节目制作的意义不是在于对观众的教育,或宣传某种人生道理,而是要向观众提供放松自己、娱乐自己的文化消费品。主持人应该摒弃那种大段大段的说教式语言,代之以轻松的、娱乐的言语。即使在节目中有值得注意的启发观众的点,也应该换一种思路和语言说出来,让观众自己体味其中的道理。总之,要将教化、训导式的语言和主持方式从娱乐节目中清除出去。

娱乐观念的树立还要求主持人学会运用各种娱乐手段。有的主持人在对观众说教的时候并非没有意识到他所说的都是废话,由于缺乏对娱乐手段的有效掌握,为了避免出现尴尬的冷场,才不得不出此下策。所以,掌握丰富的娱乐手段才是摒弃说教的有效武器。

要真正树立娱乐观念,对于观众的心理需求必须有清楚的了解,并相应地制定节目的主持人策略。在娱乐节目发展的不同阶段,观众的要求是有所区别的,或者说,随着娱乐节目的不断发展和相互间竞争的加剧,观众的口味在不断提高。当外表一般的主持人代替外表俊美的偶像主持人出现在电视上时,电视节目正在走向更彻底的平民化。它通过这种方式在让观众获得娱乐的同时,也在为他们提供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去抚平他们在真实世界中所遭遇到的种种挫折、不公带来的创伤。

当然,当一个主持人已经成为大牌、有足够的市场号召力的时候,他就有可能左右观众的口味,让观众习惯于自己的主持方式,甚至引导综艺节目的发展方向。

节目属性定位上的商品观念。“电视艺术”的说法一直存在,而关于电视究竟是不是艺术的争论也一直存在。尽管现在学界的主流意见趋向于电视不是艺术,但对很多节目制作者来说,他们更愿意支持电视是一门艺术的说法。基于这样的观点,编导们在做节目的时候,不但追求精益求精,而且更追求阳春白雪,因为下里巴人难说是艺术。在计划体制下,这种做法也许并无不妥,但当电视已经成为一项产业的时候,电视节目作为商品的属性日益凸显,原先的观念用来指导今天节目的制作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别的不说,起码娱乐节目不应该被视为艺术作品。这样,在节目的制作过程中,节目的所有主创人员都不应该再秉持原来的观念。它要求制作者,尤其是主持人要具备商品生产的心态,而非艺术创作的心态,来面对一档节目。

艺术与商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可以不考虑受众,而后者一定是为受众而存在的,离开受众的接受,一档娱乐节目就丧失了它生存的理由。树立商品观念,对主持人来说,意味着他既是商品的主要生产者,又同时是商品的直接叫卖销售者。他必须时刻考虑到观众的需求,什么样的话观众爱听,什么样的表演观众爱看。

国内许多娱乐节目主持人恰恰相反,在说话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在表演的时候也不知道什么人在看。这就导致节目总是与观众的要求有一段距离。

上述三种观念对一档成功的娱乐节目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并且不仅主持人要树立这三种观念,节目的制作人同样要有这样的观念。制作人和主持人的意见统一了,观点一致了,好的节目才有可能被生产出来。

二、主持人的素质

幽默感、快速反应能力、大局观是搞笑主持人,尤其是大型演播室综艺节目主持人必备的三个基本素质。

幽默感。具有幽默感是一个娱乐搞笑节目主持人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有很多主持人虽然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却难以让人发笑。这样的主持人不适合主持娱乐搞笑节目。

幽默不仅直接构成搞笑节目的内容,而且也是营造现场气氛的重要手段。对一档主持人不具备幽默感的节目来说,不要试图强行追求幽默搞笑的效果,那样会让观众起腻,结果将适得其反。例如,王小丫被很多观众喜爱,但她不是一个搞笑的、善于营造气氛的主持人。在《开心辞典》里,她说得最多的话是“恭喜你,你答对了”,伴之以一串笑声。在她无数次重复这句话的时候,她的说话方式基本没有变化,她要传达的,一是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二是在停顿中营造一种紧张气氛,三是为选手高兴的情绪。试图营造出紧张气氛或幽默效果都不是王小丫的特长,她最好的做法应该是用平稳的语调说话,不惊不乍,给现场制造一种温馨和平和的氛围,以她所具有的亲和力来吸引观众。

另外,一个主持人有幽默感并不意味着他一定能在所有娱乐搞笑节目里挥洒自如。冷幽默和热搞笑就是两种不同的主持素质,能同时具备两种素质、驾驭两种节目的主持人十分难得。比如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中滔滔不绝,将一个很难出彩的清谈节目做得生动活泼。这是他所擅长的。而到了江苏卫视一档大型演播室综艺节目中,他的表现空间反而变得狭小了,他既不会营造现场气氛,也缺乏形体感觉,对节奏的把握能力也不够,使节目现场显得十分冷清,与综艺节目应有的气氛差距甚远。

冷幽默更适合于在谈话节目中使用,它主要是靠主持人通过机智幽默的语言或富有寓意的表情、动作,传达出某种需要观众经过一定思考,甚至要绕几道弯才能领会的幽默信息。其特点是“斗智”,包括主持人与嘉宾和主持人与电视机前观众的“斗智”,在智慧的展示过程中产生幽默。而热搞笑更能在大型综艺节目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它较为重视现场气氛的营造、幽默的直观和简单,易于使观众在直觉反应中就达到充分的理解,从而在快节奏的节目进展中对信息做到有效的传播。

除了冷幽默和热搞笑,幽默感的不同还体现在针对不同人群的不同搞笑内容上,简单说就是所谓“高端娱乐”和“低端娱乐”。比如以性为话题的《非常男女》,是男女青年都能明白的娱乐搞笑节目,而以时事为讽刺对象的《“总统”会客室》、《风云禅话》就更易为关心政治的社会主流人群所理解和接受。美国的《与大卫·莱特曼共度夜晚》等夜间娱乐谈话节目针对的也是习惯于晚睡的高端人群。

高端娱乐主要是为那些占有较多知识和社会资源、消费能力也较强的人群准备的。它更注重幽默的品位和知识含量,一般更多采用普通市民所不关心或不了解的素材来制造幽默,观众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背景才能加以理解。低端娱乐则面向更广泛的大众,其搞笑方式更为直接,所需的知识背景更普遍,一般来说也相对粗俗一些。

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所谓高端和低端之分并非绝对的。对主持人而言,也并非主持高端娱乐节目者就比另一种更高明。在知识储备上,两者的要求有所不同;在幽默搞笑的方式上,两者并没有高下之分,而只能说各需不同的素质。

快速反应能力。就像“迟到的正义就是非正义”这句话一样,也可以说,迟到的幽默就不是幽默。在主持台上“慢半拍”是不被允许的——除非是主持人故意装作反应迟钝以制造笑料。所以说,具有快速反应能力是娱乐搞笑主持人非常重要的一个素质。没有这种快速反应,就无法将现场稍纵即逝的闪光点抓住并立刻加以利用。很多种节目都需要快速反应,以便找到恰当的方式将话题进行自然的转移或推进;而对一档娱乐搞笑节目来说,快速反应不仅是推进节目的需要,更是搞笑的需要。

用于推进节目的快速反应相对较为简单,姑且不论。从搞笑需要的快速反应看,其发生过程包含了四个层次的内容:倾听、意识、反应以及反应之后的呼应或推进。

倾听是主持人快速反应的前提和第一个层次。没有倾听就谈不上什么反应。倾听包括节目主持人对主嘉宾或其他主持人、现场其他搞笑源以及主持人自身言语和行为的倾听。首先,对现场正在与主持人进行交流的嘉宾或其他主持人的倾听是最主要的倾听,其中蕴涵着最多的可以搞笑的内容。其次,当主持人在与主嘉宾或其他主持人交流时,现场可能会发生其他的情况,比如其他嘉宾对正在进行的交流的插入或独立的言语行为,都有可能蕴藏着搞笑点。最后,主持人对自身的倾听也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往往更易被忽略——主持人在现场的表现通常并非事先完全确定的,其细节更多的是靠临场发挥,而在发挥当中有许多精彩之处需要放大或强调,并因此引发出新的搞笑点。这就需要主持人对自己的表现有足够的反观能力,要时刻清楚自己在说什么、做什么,在内在的自我观照中发现有趣味的、有意味的内容,迅速作出反应。

国内很多主持人缺乏倾听的能力。他们习惯于浮在节目的表面,照着节目设定的流程来完成所谓的主持任务。这样,一档节目实际上在录制之前就已经确定了它的风格和水平。现场嘉宾或观众中出现的闪光点通常不被考虑,更不被重视、发掘,以致很多制作者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审看节目的时候经常会表现出遗憾甚至愤怒——又一个精彩的点被主持人给放过了!这么多精彩的点被放过了!主持人成了仅仅为完成节目流程而设置的道具或司仪,完全没有个性与风格的体现。主持人不懂得倾听——这就是我们看到的很多综艺搞笑节目不够精彩的原因。

光有倾听还不够,主持人还必须在倾听的时候意识到所倾听的内容中的闪光点的存在。没有意识的倾听不能成为真正的倾听,而意识又依赖于主持人的幽默感。只有当他感觉到某处是一个搞笑点,可以被抓住用来搞笑的时候,才是一个真正的意识。不同的主持人有着不同的幽默搞笑方式,因而对搞笑点的意识也会有所不同,他们所抓住的点也会有所区别。但是这一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能够在一定时长的节目中有意识地抓住足够多的搞笑点,使节目足够精彩。

有些主持人能够倾听并意识到搞笑点的存在,却由于不能在最快的时间里找到合适的反应方式,往往被迫将这些点放弃。这就是反应不够快捷所导致的缺憾。有的主持人会在反应过来之后进行某种补救,比如在节目已经向前推进到别的话题的时候寻找一个机会再将话题引回来,这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措施。

反应不够快捷的原因是幽默感不足、知识储备不足、联想力和非线性思维能力欠缺以及表达能力欠缺。它们使得主持人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好反应的语言,并流畅地表达出来。适当的训练、经验的积累对提高主持人快速反应能力是有帮助的。

快速反应对主持人来说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搞笑节目大都构成了一个现场交流、发挥的场,它的很多内容都是在现场的发挥中、在主持人与现场节目参加者的即时交流中得到实现的。与事先有剧本、台词的搞笑剧相比,它对现场能力的要求要高得多。因此,我们看到,国内的一些小品或相声演员在转行主持综艺节目之后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幽默感。

在搞笑节目,尤其是谈话类节目当中,快速反应式的搞笑通常是在话题中间产生的。它意味着主持人在抓住一个点搞笑的时候,暂时中断了节目的推进。比如嘉宾在谈到某个问题的时候,话语中出现了搞笑点,这个点被主持人抽出来加以利用,而嘉宾的话被打断了——这是必须的,如果要等到嘉宾的话说完之后主持人再回过头搞笑就无法达到效果。之后,一般来说,必须回到原先的话题,以构成呼应;也有的时候主持人觉得无须呼应,他会舍弃原来的话题,直接从搞笑处推进节目。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主持人都必须懂得,不能为搞笑而忘记节目流程控制,这就涉及搞笑主持人的另一个素质——大局观,我们将在随后谈及。

下面我们结合台湾中视2002年4月6日播出的一期《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对主持人快速反应的几个类型做一简单的分析。这期节目由吴宗宪、阿雅和S.H.E三少女主持,嘉宾有洪其德、Jason等几位艺人。

对自己和其他主持人的快速反应——

吴宗宪:赶快来介绍我们今天的嘉宾。第一位,令人相当感动的新晋歌手萧淑慎小姐。

萧淑慎:大家好!

阿雅:你被她感动在哪里?

吴宗宪:感动感动,那一天演唱会的时候在现场掉眼泪呀。怎么会哭成那个样子呢?心里面是什么感觉,怎么会哭成这样?

萧淑慎:没有,因为那首歌的关系啦!

吴宗宪:怎么说?

萧淑慎:因为那是我的故事。

吴宗宪:那个歌会想到前男友?

萧淑慎:对……

吴宗宪:像我也一样啊。我为什么要到那个……(阿雅做怪相)

S.H.E:怎么啦?

吴宗宪:像话吗你?(作势打阿雅,然后对萧淑慎)《永保安康》那首歌你知道吗?哇,那不得了,我到那个车站,一站到那里,眼泪都快流下来。因为当年确实有一段这样的故事,来不及跟她说“我爱你”。我现在不会吝啬自己,我喜欢的人我就会跟她说我爱你、我爱你……(对阿雅,然后作势呕吐)哇,一阵痛!(对嘉宾)好好加油!现在出唱片了对不对?唱片业界的新人,戏演得好,歌也要唱得好,好不好?不要像一些(人)永远没有什么作品,然后老是穿黑西装来,我不知道他是来做什么的。对不对?(穿黑西装的嘉宾洪其德做惭愧状,转过身背对镜头)

阿雅:别这样……

吴宗宪:对啊,No No这种人是最不可取。欢迎洪其德先生!

这是一段开场的嘉宾介绍。吴宗宪在介绍的过程中穿插对嘉宾近况的访问,并从中寻找和制造搞笑点。在上面的介绍里,包含了对自身行为的反应以及对其他主持人的反应。当吴宗宪由嘉宾萧淑慎的话联想到自己时,阿雅立刻开始做怪相,对吴宗宪的“我也一样”做滑稽模仿,从而在讽刺中构成笑料。随后,吴宗宪开始介绍自己在台南一个火车站为自己的专辑做宣传时的情形。在煞有介事的煽情当中,吴宗宪一边说着“我爱你”,一边将头转向阿雅,并在对着阿雅说出一句“我爱你”之后立刻做呕吐状,将煽情变成搞笑。这个转折过程既构成了对阿雅的讥讽、报复,又是用自己的后一种行为(搞笑)对前一种行为(煽情)的反应。

阿雅在做怪相的时候已经从吴宗宪的话里意识到他将要说什么,这里既有主持人之间的互相了解,又有彼此间的默契配合。这二者确保了阿雅不会对吴宗宪的话产生错误理解,从而保证了她反应的准确性。而吴宗宪在从煽情到搞笑的转折中,一方面依赖于对自己行为(说“我爱你”并将头转向阿雅)的及时准确省察,一方面又依赖于阿雅的存在——因为如果阿雅是一个外表漂亮的女性,他的作势呕吐就没有成立的理由。

这样的搞笑反应实际上已经脱离开节目的进展了,所以在搞笑之后,吴宗宪立即回到主题,继续介绍嘉宾。而在转向下一个嘉宾介绍的时候,主持人没有硬转,而是采取了“扬此抑彼”的对比策略,以搞笑的方式将谈话从第一个嘉宾转向下一个嘉宾。在描述下一嘉宾的时候,镜头及时地跟进,使得音画达到统一。而为了下面谈话的进行,吴宗宪又一次转折,将他的描述指向并不在场的No No。

再看对主嘉宾的反应——

吴宗宪:洪其德艺术界的事情做得不错以外,他还开店做生意。

阿雅:厉害!

吴宗宪:店里生意不错。

洪其德:非常好。谢谢大家捧场。因为很多艺人朋友都来捧场,很高兴啊。

吴宗宪:里面没有一些怪怪的……

洪其德:完全没有。

阿雅:很健康。

吴宗宪:那就不好玩了。

S.H.E:你怎么这样?

洪其德:很好玩啊。音乐很好听啊。你问Jason就知道了。

吴宗宪:对,他几乎是店里的常客了。

Jason:当然……

吴宗宪:柱子是他捐的嘛!

洪其德:柱子是……

吴宗宪:还有我们的王静莹小姐!

王静莹:好久不见。大家好,宪哥好!

吴宗宪:是啊,最近忙些什么?

王静莹:刚准备拍一个戏。

吴宗宪:好好加油,好不好?我们好喜欢看你演的戏。但是男主角跟你对戏会不会很尴尬?比你高的真的不多耶!

王静莹:(要是)宪哥的话可能就是要垫个箱子,或者是说……我就半蹲。

吴宗宪:我垫个箱子?我垫个箱子啊,那阿辉要垫个电冰箱了。

对嘉宾的反应一般有两种,一是紧密反应型,即完全依赖于嘉宾的言行,对其进行直接的应对或对嘉宾的言行进行直接的发挥。上面与嘉宾王静莹说到演戏时,王静莹拿吴宗宪举例可能是吴宗宪没有想到的,而吴宗宪与王静莹的身高对比这一事实无法否认,所以这时吴宗宪很难从尴尬中摆脱出来。他只好抬出比他更矮的主持人阿辉,通过夸张化解自己的尴尬。这个反应没有脱离嘉宾的话题,是一种直接反应。另一种反应则是松散型的,是将嘉宾的言行引向其他方向,以嘉宾为由头,将话题拓展开。上面从洪其德开店谈到“没有怪怪的就不好玩”和“柱子是Jason捐的”,就是用另类的思维方式,从原先的话题延伸到完全的无厘头。是不是常客跟是不是捐了柱子没有任何内在联系,这种反应更多的是建立在主持人怪异思维方式的前提下。所以,具有超乎常规逻辑的另类思维,对一个搞笑主持人是十分重要的。相反,直线式的思维方式对搞笑是有害的。这样的思维方式既不会提出诸如“里面有没有怪怪的东西”这样的问题,也不会得出“那就不好玩了”这样的结论。

下面这个例子更清楚地说明了另类思维对松散型反应的重要性。这是节目中“人不可貌相”的环节,几位美女分别被装在箱子里,只露出脸部,其中三位身高都在170厘米以上,只有一位是矮个子。在主持人与几位美女交流之后,嘉宾们要猜出谁是矮子。萧淑慎选一号之后,轮到洪其德:

吴宗宪:洪其德!

洪其德:我跟你讲……

吴宗宪:你也一号?

洪其德:二号。

萧淑慎:你好贱。

洪其德:什么?

萧淑慎:你好贱!

洪其德:好啦好啦,跟你一样,一号。

吴宗宪:一号,也是一号!

Jason:没主见喽,洪其德。

吴宗宪:为什么?干什么来我们节目?去上《非常男女》吧!(装作生气的样子,将手上的纸牌往身边箱子上反复摔)

洪其德:不是……

阿雅:不要生气,不要动怒……

S.H.E:你冷静一点……

吴宗宪:我火大!

阿雅:你火大……

吴宗宪:从小到大,我喜欢的,他总是跟我抢!

Jason:什么叫从小到大?

吴宗宪:(捂嘴装作失言的样子,然后回到主题)好,(选)一号,为什么?

在节目流程上,嘉宾做出选择之后,主持人会问原因,然后转入下一嘉宾。很多节目的主持人缺乏对现场的倾听,缺乏对搞笑的意识和反应,通常只按照给定的节目流程进行。但在这里,中间插入了一段吴宗宪佯装生气的搞笑反应。这段反应借题发挥,由洪其德的选择方式(听从女嘉宾萧淑慎的选择)入手,指斥他的不是。因为在《非常男女》里,由一男一女组成的一组嘉宾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会互相商量,然后给出一个答案。这里洪其德类似《非常男女》的做法,引起吴宗宪的不快。观众可以将吴宗宪的发怒理解为两档节目之争或者吴宗宪与胡瓜两大主持之争所引发的妒忌、不满。搞笑的发挥并没有就此打住,阿雅等其他主持人纷纷佯装上来劝解,吴宗宪却又一转,揭开他发怒的真正原因,是洪其德不该选择一号,原来他是在“争风吃醋”。这段插入式的反应有曲解、有表演,完全抛开了节目的推进,如果后期剪掉也不会影响节目的完整性,但节目的趣味性会受到影响。而紧密型的反应一般不宜删去,因为它往往与节目的推进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

下面是对现场其他搞笑源的反应——

吴宗宪:会不会很羡慕(个子高的女孩)呀?

S.H.E:我们也很好呀!

阿雅:我会啊,我会很羡慕。

吴宗宪:但是东方女孩子普遍没有这么高啦。(画外其他现场声音进入)

洪其德:三号,我爱你,三号!

Jason:我也是!

洪其德:Jason,你干什么?

吴宗宪:别乱来,好不好?

阿雅:他们两个像猴子一样。

吴宗宪:(转向洪其德等嘉宾)不得对大嫂无礼!

这是“人不可貌相”环节答案揭晓之后,几位美女站在主持人身后,现场的一段对话。主持人在就身高问题进行讨论时,画面外的嘉宾声音插入进来,对三号美女示爱,吴宗宪一句“别乱来”容易使观众以为他站在维护三号女孩的立场,而后面的“不得对大嫂无礼”才道出维护的真正原因:他已经将三号“纳为己有”了。这段对话如果没有抓住主谈话区之外的搞笑源加以发挥,而仅仅是对身高问题的简单讨论,就会显得缺乏意趣。当然,如果没有嘉宾的介入,吴宗宪可能会拿阿雅开涮,制造另一个搞笑点,而不会用平淡无奇的谈话作为这个环节的结束。

大局观。搞笑节目有两条并行的线索,一是根据事先的设定必须完成的节目流程,一是在节目推进过程中对搞笑因素的发掘和运用。这是搞笑节目不同于其他节目的重要方面。这两条线索有时候是合而为一的,但在更多时候是彼此分离的,即在不追求搞笑的时候也照样可以完成节目流程,或者光顾搞笑而导致节目没有向前推进。在这种分离的情况下,主持人必须懂得如何控制好两条线索的比重,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以便使节目既不缺少搞笑幽默,又能保持合理的结构。这就要求主持人在具备幽默感的同时,要有把握节目节奏、控制节目流程的大局观。

大局观首先体现在对节目流程和结构的总体控制上。一档节目的各个板块、环节或段落,每个部分的时间长度一般会预先有大致限定,主持人要依照这个限定合理分配录制时间。没有经验的主持人或者一个新的主持组合一般会难以拿捏时间,不是某个部分涨出,就是某个部分不足,给后期编辑带来困难。当有些精彩部分不得不因为长度问题而被删除的时候,编辑会觉得十分可惜;而节目有所不足致使不得不用垃圾内容来填充的时候,就更是对节目的一种损害了。

录播节目对主持人来说相对要好一些,有的节目采取直播形式,就更要严格控制各部分的长度,这对主持人是一种挑战。比如奥斯卡颁奖礼,尽管事先对每个嘉宾的发言时间都有限制,但场上的意外总会出现,主持人要善于协调、把握。有更严格时间限制的直播栏目就更需要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对每个部分进行时间上的细分。主持人则要掌握一些更精致的搞笑技巧,使节目能在几乎不影响进程的情况下产生幽默效果。

游戏和益智类节目的流程控制相对要简单一些,因为它们的板块划分往往都很清晰,所需耗费的时间都相对固定。谈话类节目就要难一些。每个话题占用多少时间,在事先难以规定得十分明确,更多要靠主持人在现场根据谈话的情况随时进行调整和掌控。在谈话节目中,也还有更细微的区别。像《非常男女》的谈话部分,幽默搞笑基本是对谈话本身的紧密型反应,是与节目进程紧密联系的,因此搞笑不会另外占用更多的节目时间;而吴宗宪的《Jacky Show》则更多从谈话主题中延展开来,用比谈论主题更多的时间来单独搞笑,这种情况就要求对主题谈话需要的时间有准确把握,以免因为搞笑太多而导致主题谈话未能充分展开和深入。

对结构的控制不是孤立存在的,不追求节目精彩程度的结构控制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也谈不上是真正的结构控制,关键是要在控制结构的同时使节目精彩。所以对结构进行控制的同时必须时刻注意用精彩的内容填充节目。很多节目看起来线路清晰、结构合理,但是却不吸引人,正在于它缺乏血肉丰满的内容。

大局观还体现在对节目节奏的把握上。节目节奏的把握一是要注意节目各部分之间的起承转合,二是要注意搞笑内容与节目流程的合理布局。

在有板块之分的节目中,各板块之间的连接和转折是体现大局观的重要方面,即在一个板块进展到何种程度时,以何种方式转到下一板块。首先,一个板块的内容要充分展开并完成其设定程序,同时又不能拖沓到观众生厌的地步,要在适可而止的时候准备转折。其次,在转折的时候,既不能太过仓促,又不能太过啰嗦。前者会破坏节目的流畅性,后者会破坏节目的节奏感。最后,一个板块的开头,要迅速进入,将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到节目中来,尽量避免纠缠不清,进展缓慢。

上述起承转合体现在布局上,一是要注意在某一板块中保持搞笑和节目进程的合理分配,要避免因为太多的搞笑或打岔使节目停滞不前,更要避免缺乏搞笑的节目推进。在具体操作上,要多寻找一些搞笑点,将节目推进与搞笑相结合,避免在一个搞笑点上停留太长时间。这样,节奏就加快了。二是将单纯搞笑的内容尽量放置在一个板块的中间,在一个板块中将搞笑与节目推进穿插分布,而不要在板块的开头过多搞笑。

内地节目习惯于将广告穿插在两个板块之间,这样就不需要在主持上建立两个板块之间的联系,而是在插播广告之后直接进入下一板块。这不是一种好的方式,因为它容易造成播放广告的时候观众的流失。台湾节目则吸取了古代章回小说和说书人的技巧,通常在一个板块进行到中途、悬念尚未解开的时候插播广告,观众为了将该板块看完整,就不会换台;而在一个板块结束之后,通过主持人的转折,立刻进入下一板块,也使观众欲罢不能。现在,内地节目也已开始采用这一方法。从一些节目的收视分析来看,其收视曲线的变化明显好于前一种分节方式。

在没有板块之分而是以话题变化为分界线的节目当中,控制节奏、把握大局就更见主持人的功力了。无论是话题与话题之间的起承转合还是一个话题当中的搞笑布局,都难以在事先做出精密的安排,而更多需要主持人的现场把握。

思考题

1.闲暇与娱乐是什么关系?

2.娱乐活动应具有几个条件才称得上真正的娱乐?

3.为什么说电视娱乐节目编导既是娱乐节目的生产者,又是参与者?

第三章 电视综艺晚会

电视综艺晚会作为电视艺术最基本的一种文艺表现形式,是电视台文艺节目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一个电视台而言,综艺晚会节目是衡量其总体策划制作与全面协调能力的标志。综艺晚会不同于专栏类的综艺节目,不会做短期不间断的固定播出,也不以某个时间段为固定的播出时间,它常常是根据重要的节日、纪念日、重大事件以及有影响的社会活动来决定策划、制作、播出的时间。综艺晚会节目的规模大小不一,但是它往往是电视台文艺节目中耗资最多、投入精力和人力最大的节目类型。在我国,电视综艺晚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历经90年代初中期的繁荣与辉煌、90年代末期的克隆与泛滥,时至今日,逐步完善后的优秀综艺晚会,仍不失为各电视频道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成为透视中国各行各业改革开放大舞台的绝佳窗口,其文化品位也还在极大地影响着屏幕前大量观众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引领着大众文化潮流的向前发展。

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是电视综艺晚会的典型代表。从1983年黄一鹤执导的中央电视台第一台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原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兼文艺部主任洪民生著文说,正式的春节晚会始于1985年,头两年算试验)至今,已有20多个年头,已成为一种最引人注目、观众收视率最高的节目形式了。它的开始、成熟和发展,都直接影响和带动了综艺节目的整体发展。除此之外,中国还有各类主题的晚会节目,一般分为固定和非固定两类,固定播出的节目是按照一年中固定的节日或者固定的活动来策划播出的,如“七一建党文艺晚会”、“八一建军文艺晚会”、“三八妇女节文艺晚会”、“消费者活动日文艺晚会”等;非固定文艺晚会主要是依据社会重大活动来决定的,如“抗洪救灾文艺晚会”、“香港回归文艺晚会”、“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文艺晚会”等。其中,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中央电视台7月2日播出的“庆回归晚会”,无论从节目的主题策划、节目编排,还是舞台美术、灯光气氛,业内人士都交口称赞。所以,对综艺晚会节目的特点,特别是它的创作规律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这一章,我们就来探讨综艺晚会节目的编导技巧。

第一节 综艺晚会节目的结构

综艺晚会创作者有一种倾向:重节目而轻结构。在策划、创意和实施中,编导更注重的是节目的编排,对晚会的整体结构与节目的艺术整合、有序贯穿,则顾及较少。事实上,任何一台综艺晚会都有结构样式的问题,这也是不容忽视的。

综艺节目的结构,指的是以各种手段或方式,将丰富多样、色彩各异的节目,有机地贯穿连接起来。结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串联式结构

这是综艺晚会最早采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即主持人通过撰稿人写就的串联词,将不同题材、体裁、内容、风格的节目连接起来,形成一台完整的节目体系。这种结构犹如穿针引线,上挂下连,虽失之于简单,却能通过串联词承上启下,连贯一气,具有一定的结构效力。因为每个节目间都有“话”要说,主持人频繁上场,故而还能为演员赢得少许休息时间和场景转换时间。但这种结构方式也遭到一些批评,主要原因是:综艺节目在艺术上呈多元态势,单一的串联难免力不从心,结构能力有限。尽管如此,串联式结构操作起来驾轻就熟,在晚会中仍在被广泛采用。

2007年9月25日,由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编导与戏剧影视文学系2005级文编专业承办的“动感之夜·2007迎新暨中秋晚会”就属于此节目类型。“动感之夜·2007迎新暨中秋晚会”主持人串联词

方琦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以及亲爱的同学们,大家——

合:晚上好!

任一:这里是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2007年编导与戏文系“动感之夜·中秋晚会暨迎新晚会”的现场。

王 奇:首先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今晚来到我们晚会的各位领导。

葛颂:来到我们今天晚会的领导有,亲爱的马洪奎院长,亲爱的张书玉副院长,还有我们亲爱的陈祖继副院长,欢迎你们的到来。

王 奇:下面有请我们的马院长致辞!

葛颂:谢谢马院长!

任一:颂中华度中秋,团圆夜,云散,云舒,祥月出岫。

王 奇:歌广院,花中花,锦绣前程,哺我后辈,扬帆四海。

葛颂:歌家国团圆,云聚,云散,云卷,云舒,祥云捧出中秋月。

方琦文:唱广院昌盛,花开,花落,花谢,花飞,百花化泥育新人。

任一:今夜,我们欢聚一堂、载歌载舞。

王 奇:今夜,我们激情满怀、心潮澎湃。

葛颂:今夜,我们送去我们深情的祝福,欢迎来自各地的新同学。

合:2007级的同学我们欢迎你们!

方琦文:带着祝福,带着嘱托,我们相约在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任一:迎着秋风,沐浴秋雨,我们相逢在这收获的季节。

王 奇:世纪畅想,金秋玉振,我们祝愿我们的母校——广播影视学院——

合:走向辉煌。

任一:我们的学校,名流荟萃、大师云集。

王 奇:下面请欣赏,由我院文艺总监、著名音乐制作人陈川老师谱曲,肖瑶老师演唱的《美丽的格萨拉姑娘》。(歌伴舞)

方琦文:感谢肖老师精彩的表演,谢谢!一曲优美的民族歌曲之后呢,当然不能缺少更加激情的舞蹈,感受一下年轻人的节奏。

葛颂:下面,跟着街舞《炸弹》的节拍,一起迸发我们的激情。请欣赏街舞《炸弹》。

任一:今天,皎洁的月亮将深情的清辉洒满神州大地。

王 奇:中秋的月,是那么的美丽,遥望天际。

合:听,千古风流才子,又在吟唱他那动人的诗句。

苏轼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冯耀老师表演,有伴舞)

任一:中秋是我们炎黄子孙的中秋。

王 奇:每到这一团聚的日子,我们生活在广院这一大家庭,无不感受到家的温暖。

任一:在远方,父母给了我们一个家。

合:在这里,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家。(由礼仪小姐推上月饼花车)

葛颂:下面,有请我们的家长,马院长、张院长、陈院长上台来和我们一起享受快乐。

方琦文:在这快乐的时刻,请我们的家长和我们的晚辈共同许一个愿。(请马院长来许愿,吹蜡烛,切月饼)

葛颂:月到中秋分外明,每逢佳节倍思亲。

方琦文:在这合家团聚的日子,同学们是不是思念远方的父母呢?(大屏幕播放VCR,播放新生家长的录像片断,说出他们的希望和嘱托)

任一:我们的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又把我们送到广院,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王 奇:同学们拿起我们的手机,发一个短信带去我们的祝福,带去我们的问候。

合:让我们的父母放心,快乐。告诉父母你们的儿女在广院很快乐!(动感地带游戏。现场提问、颁发奖品)(乐队+歌曲串烧)(由2007级新生组成的歌咏队唱一段自己喜欢的歌曲)

任一:走进了蜀地就走进了一个神话的地方。

王 奇:走进了蜀地就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天堂。

任一:竹林里四射的阳光,山壑间汩汩的琼浆。

王 奇:迷人的绿衣姑娘摇曳着靓丽的霓裳,演绎着迷人的风光。

任一:请欣赏根据唐代诗人刘禹锡作品改编的舞蹈《竹枝词》。(表演群舞《竹枝词》)

葛颂:琦文,你买保险了吗?

方琦文:我买了,什么人身保险、医疗保险、财产保险我都买了。

葛颂:但有一个保险,你肯定没买。

方琦文:还有什么吗?

葛颂:有啊,爱情保险。

方琦文:爱情也能保险?

葛颂:恩,我给你介绍一个公司,就是专卖爱情保险的公司,它叫《AB公司》。 (小品《AB公司》)

任一:刚才,葛颂和琦文介绍的爱情保险看来是不怎么保险。真正要保险的是我们自己对爱的执著。

王 奇:正如有一首歌中唱的这样——“要选择留恋不放手,还要把风景看透。”

合:细水长流。

王 奇:下面有请吴小妹老师为我们演唱王菲的代表作《红豆》。(吴小妹演唱《红豆》歌,有伴舞)

葛颂: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梦不是现实,现实不是梦。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有梦。因为有梦的时候好甜蜜。

王 奇:人生百年,一分钟转瞬即逝,但有时候,关键就在一分钟。

任一:这一分钟,决定了许多许多。谁都希望在这个时候——可以等我一分钟。请欣赏音乐剧《等一分钟》(《等一分钟》情景音乐剧)

方琦文:人们都说站在台前的人是星光闪耀,但幕后人的默默无闻,大家都觉得很神秘。

葛颂:电影配音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沟通语言,叩击心扉。下面请欣赏,由我们编导与戏文系师生共同创作的电影配音《魂断蓝桥》。

方琦文:有请。(电影配音:冯耀、王莹)(乐器合奏由学生自己组合的民乐、西洋乐、混编乐队,演奏《茉莉花》)

任一:母校,是你给了我们成长的乳汁。

王 奇:是你哺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

葛颂:母校,是你给了我们生活的经验。

方琦文:是您实现了我们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理想。

任+葛:我们热爱母校。

王+方:我们感激母校。

合:母校您好!(《母校您好》群体诗朗诵)

任一:月是期盼,月是挂牵。

王 奇:月是幻想,月是浪漫。

葛颂:月是思念,月是圆满。

方琦文:今夜,月圆如盘,看不见残缺的遗憾。

任一:今夜,月光如水,清澈着我们彼此的友谊。

王 奇:今夜,月华如歌,唱响我们心中的激昂。

葛颂:期待每一月的月圆,期待每一天的相聚,期待每一刻的欢畅。

方琦文:明明暗暗、圆圆缺缺的月亮告诉我们,人生有遗憾,耐住寂寞,坚持执著,去迎接新一轮的较量。

任一:踏着青春的节拍,我们一路走来。

王 奇:激扬着青春的风采,我们一路拼搏。

葛颂:走进蓬勃的希望,每一颗青春的心都跳动着欢乐的音符。

方琦文:从春走到秋,走进时尚的动感地带,世界在我们眼前灿烂地舒展开来。

任一:让我们衷心祝愿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合:明天会更好!

方琦文:再次感谢各位领导能在百忙之中来到我们的晚会现场。

王 奇:我们同样也十分感谢为本次晚会提供大力支持的学院团委以及系学生会。

任一:我们也十分感谢动感地带品牌、帆摄影、范特西大学生俱乐部给予的大力支持。

葛颂: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2007年编导与戏文系“动感之夜·中秋晚会暨迎新晚会”——

合:到此结束!

各位老师、同学,再见!

这台晚会,以迎新生为主旨,选择在一年一度的中秋之夜这一特定的时刻,使晚会具有中华民族的人情美、人性美。整台晚会贯穿了一条主线,就是“情”。师生之情,学友之情,家国之情,情满人间,情溢中秋,亲情、友情、爱情这一条温馨的情感线,将晚会的各种节目样式串联成一条熠熠生辉的珍珠项链。

晚会的策划充分调动文编专业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他们的“五自”(自编、自导、自演、自摄、自己后期合成)水平。因此,整台晚会呈现出时尚、现代、传统、文化、青春、活泼、欢乐、激情的气氛。

从现场效果来看,新生们感受到了校园美、师生情、父母恩。台上台下相互呼应,师生共同兴奋、快乐,将一个普通的迎新活动通过中秋这一特殊时刻,升华为一幅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和谐、美妙的风情画卷。

二、段落组合结构

综艺节目尤其大型综艺晚会,是由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小节目组成的。导演在编排这些节目时,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即编导思想在内。或按节目类型,呈跌宕起伏的马鞍形设计;或依出“情”、出“趣”、出“味”等高潮点设计;或考虑演员知名度的高低,将其出场顺序错开;或为情绪、情景、情节的需要而转换。总之,有意将整个晚会节目分割成若干段落或单元、板块,每个段落或单元间有主持人及串联词的出现,每个段落间都会设计一个高潮点。这样主持人的上场次数和对节目的品评大为淡化,只有在节目过渡困难,需要升华、转换主题时才出场,既能体现对观众的信任与尊重,又可让观众根据自己对节目的理解和想象去鉴赏,高潮迭起。如中央电视台2001年春节戏曲晚会《世纪春华》,就采用了段落组合结构,整台晚会分为“闹春宵”、“赏文章”、“满庭芳”、“重回眸”、“储新篇”、“会群英”、“传薪火”七大板块,晚会节目时间虽长,但人们却欣赏得津津有味。

三、篇章组合结构

庆典类、纪念类综艺晚会或大型文艺演出,场面宏大,隆重热烈,规格较高,在结构处理上往往采用篇章组合式,即将整台晚会根据内容和风格的不同,分别组合,设若干个篇章,每篇内组合若干个节目,形成相对独立的单元。如分上、中、下篇或上、下篇,或直接设篇名,用以表明或强化晚会的立意及主题。中央电视台的《欢庆香港回归文艺晚会》,其结构就是篇章组合式:序曲——“天涯共此时”;火篇——“血火百年祭”;水篇——“归帆踏浪来”;土篇——“真情满中华”;尾声——“世纪钟声”。这样的结构,更加突出了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更能体现普天同庆、气势磅礴的总体风格,自然也传达出了编导对晚会史诗品格和庄严凝重效果的刻意追求。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例子。“光彩新华”——新华书店70周年庆典晚会

策划创意:王潞明、杨笑影

导演:叶数(象征七十周年的七声钟声响起)(片头)(男、女主持人王刚、毛俊杰上场)

王: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好!

百花盛开的五月,是一个充满花香的季节,而此刻,我却闻到了一种比花儿更芬芳的香气,那就是从我们新华书店飘出的阵阵书香。

毛:新华书店的第一缕书香,是从70年前的延安窑洞里飘出来的,新华书店的金字招牌是毛主席亲笔题写的。从此,新华书店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关怀和支持下,在延安革命的摇篮里,伴随时代的号角和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成长、发展、壮大起来。

王:70年后的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共庆新华书店70周年生日。今天的新华书店,拥有15万多员工,1.4万多个网点,销售额占全国图书销售的80%,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毛:初创的新华书店只有7名员工,其中6位是红军战士。抗日战争时期,新华书店冒着敌人的炮火,坚持出版发行了报刊书籍,为广大的抗战军民提供精神食粮和思想上的武器,而书店也因此遭到“扫荡”和打击。仅在1942年5月的一次战斗中,华北新华书店就牺牲了22名同志。

王:70年过去了。今天,与延安窑洞里第一缕书香一同萦绕在我们心头的,还有《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和高亢入云的陕北信天游,还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枪炮声。让我们一同回到难忘的昨天,重温令人刻骨铭心的历史。(切光)(片花)

第一篇章 窑洞书香

歌舞:《我们的老家在延安》

编舞:吴成涛

合唱:新华文轩员工合唱团

表演:武警四川省总队文工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歌舞完,演员退场)(歌手耿为华在音乐中上场)(独唱《共和国之恋》)(片花)

第二篇章 山水书韵

幕前舞蹈

作曲:杨波

编舞:吴成涛

表演:武警四川省总队文工团、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主持人上场)

王:新华书店是知识的宝库,是神圣的精神殿堂。从诞生之日起,新华书店就参与了中国社会的几乎每一次变革。而每一个中国人,只要你看过书,你就会与新华书店有缘。

毛:据不完全统计,在战争年代,各地新华书店共出版图书5291种,发行4.47亿册。到1949年9月,全国已建立735处书店,职工8000多人。如同雨后春笋,新华书店遍布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王: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第三天,1949年10月3日,新华书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