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局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7 23:21:36

点击下载

作者:赵天宇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在局外

人在局外试读:

琴声响起,都会好起来的

故事或许要从我的母亲说起。每个人都有母亲,从她那里承袭血脉,承袭一些我们成长所需要的东西。

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所以一直过着称得上是颠沛流离的生活,和父母的关系也一直保持着强烈的疏离感。但也许是独立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的困苦,让我明白,在生活中摸爬滚打,到底有多不容易。

每个人都是如此,正如电影《奇迹男孩》所演的那样。

尽管和家人关系疏离,但仍然割舍不掉某些来自他们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母亲是个文艺女青年。独立又倔强,多才多艺,做过主持人,会唱歌跳舞,还会很多乐器。只是后来做了护士,她便放弃了自己热爱的文艺事业。做护士后不久,与我父亲结婚,生下了我。她的文艺,也只有在单位的年终晚会或者庆典之类的舞台上,才能得以体现,让她能够拥有片刻的光环。她主持、跳舞、表演,也许只有在这样的时刻,她才会觉得自己还像少女时一样,没有生活在焦灼中。

我人生中的第一把吉他,是我母亲二十岁时用过的,有些年头了,弦已断,木头也已经开裂,不过仍然可以从吉他共鸣箱里发出嘶哑的声音,那是我少年时听过的最美妙的声音。后来我买来新琴弦换上,吉他下端的弦桥也坏了,我拿螺丝刀强行把它拧在上面。

或许是从母亲那里遗传了音乐天赋吧,童年时,只要有琴声响起,就好像一切都会好起来。后来我看电影《寻梦环游记》,当男孩得到一把好吉他,去寻找音乐,去寻找自己,去寻找归处时,我觉得他挺幸运的,那便是我童年所向往的生活。

两岁那年父母离异,没人管我。那时我还住在姥姥家,也得到了最初的音乐启蒙。

每次听到蒋大为老师唱的《西游记》主题曲《敢问路在何方》,我就会跟着唱。姥姥说:“你小子唱得还不错,也不跑调。”印象中姥姥是合唱团的领唱,声音非常清澈好听。姥姥说:“你的声音还挺好听,我教你唱歌吧。”

自那时起,姥姥开始教我唱歌,唱一些儿歌、军旅歌,姥姥把她合唱团的曲目全都教给了我。每次听到喜欢的歌,哼唱起来,就好像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那些大人的世界,那些争吵,那些烦恼,便和自己完全没了关系。

八岁那年,一个关于音乐的决定

记得少年时,似乎一直都是一个人,或者在爷爷奶奶家,或者在姥姥姥爷家,也不曾觉得孤单,也没觉得无家可归。好像一个人行走在大街小巷,周围的一切都和自己保持着距离,那种疏离感,让我好像突然就长大了。

大人们那么不可靠,我开始试着自己做决定。

当时上小学,没人管我,我想,既然对音乐感兴趣,那就学点什么吧。对于唱歌,我得益于那份“天赋”,或者说自负,心想张口就能唱,还有什么好学的?那学什么乐器呢?萨克斯太重,架子鼓又不方便携带,钢琴家里也没有,笛子又太温柔,索性就学个单簧管吧。

在没跟家里人说的情况下,我就自己去报名了。我知道如果先告诉他们,他们肯定会反对,因为学费太贵。不如先斩后奏。这一年我八岁,第一次做一个决定,第一次冒险花掉一大笔钱,报名一个特长班学习,来投资自己。

那时候,也不知道单簧管是什么,只是觉得“黑管”这个名字听起来很酷,什么都不懂就去学了。年纪小,没什么耐性,觉得自己学得还不错后,便不愿再去上课了,自己开始在家琢磨单簧管的演奏技巧。如此,拉拉杂杂地学,学了五六年。

相信很多老师在教大家基本功的时候,是能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的,我之所以有时候不愿意去教室听老师讲课,是因为我发现,当掌握到一定程度时,通过自己琢磨而得到的成长的快乐,比在课堂上更多。甚至觉得自己琢磨得到的收获,比老师教的还多,尽管会走弯路,可每一步,都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相比一板一眼,固定的气息,规范的指法,一切都在老师的掌控下,不能自由发挥,我觉得自己的摸索,无数次碰壁,更能给自己带来丰富的经验。

这或许就是我的独立吧,磕磕绊绊,既然父母把我抛在这个社会里,那剩下的路,就都由我自己决定,我自己走。而且,我相信,我并不会走得比别人差。

前些时候,我又去买了一根单簧管,回家试了试,虽然手生,没有小学时那般熟练,但单簧管响起,看着谱子上的符号,又好像回到了那时候。每件事情,一旦和回忆扯上关系,就似乎会被美化,会让你觉得过去挺好,那些温暖自己的东西,都是自己做的选择,自己做的决定,继续向前,未来也会挺好吧。

吉他吉他,和朋友一起在喧嚣里歌唱

单簧管对年轻人来说,到底还是太古典,到了青少年时期,身边热爱音乐的人都在玩吉他,而单簧管也随着小学毕业停留在了那过去的时光里。

叛逆期的我,也不好好学习,但成绩并不差,在“火箭班”里处于中等偏下水平。没有太大的学习压力,那段没有人管的岁月中,我就变成了“疯长的野草”,像苍耳、蒲公英,以及被风带走的柳絮,到处跑,到处浪,认识了好多朋友,觉得挺神奇的,突然间就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的门。

那时候,好像身边突然就冒出了很多朋友。

普通班的学生,相比“火箭班”学习压力要小,他们很多人跟我关系都特别好。大概他们是觉得我这么能玩成绩还不错,挺厉害的吧。

因为喜欢唱歌,我就寻思着组个乐队吧。好像每个中学生,在这个阶段都幻想过有一支自己的乐队,或者作为乐队的一员,能站在舞台上去发光、发热。当时认识一些学长,他们不仅唱歌好听,还精通乐器,我就和他们组成了一支乐队,没事的时候,就邀请他们去我的出租屋,大家一起弹弹唱唱。

那是家里人给我租的一套小房子,没人管我,那里便成了我们乐队的根据地。我们一起吃泡面,吃速冻饺子,吃奶黄包,我也跟他们一起学吉他。我们一起弹后街男孩,一起唱Beyond。

那时我们给乐队起了名字,也练了好多经典曲目,却一直没有等到一个登台的机会。带着我学吉他的学长,后来去当了吉他老师,现在也许结婚了吧。当时打鼓的朋友,去年听说仍然在乐队打鼓。这么多年,不管是读书的还是不再上学的,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坚持着这样一份热爱的初心。

我当时对架子鼓也很感兴趣,跟着乐队里的朋友也学过一阵架子鼓。回到家里没有鼓可以打,就把一些书垒起来,拿笔敲节奏,类似阿卡贝拉那种人声伴奏合唱团的节奏,然后自己跟着节奏唱歌,录下来,觉得也很有趣。但凡关于音乐的一切,总能让我产生兴趣,尤其和朋友在一起玩音乐时,那种快乐可能是过去二十多年,我最珍视的感受。

不断学习和接触新的人、事、物

才有希望做出更让自己满意的东西

我希望日后的每一句台词都掷地有声

每一个音符都余音绕梁

我所理解的成长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这句话几乎所有人都知道。

如果万事万物都以结果为导向,他成为名垂青史的物理学家、数学家,我大抵是没有资格去反对他的观点的。

尽管如此,我还是想说几句。

从学单簧管开始,后来学吉他,乃至去韩国学习,参加选秀节目,甚至以后的以后,在任何场合,跟很多前辈、老师学习,我都带着虚心求教的心态。

但是,最重要的就是这个“但是”,我觉得我更愿意选择用自身的实践去感受成长。我从单簧管教室走出来的那一刻,我决定自己回家琢磨的那一刻,有很大的风险,我可能会懒惰、会贪玩,可懒惰和贪玩,也都是我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它们是我走的弯路,可我仍然坚持了五年,这五年的坚持,才是我所认为的成长。

所有的学习,我认为都是“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每个人的修行,都属于自己。当你知道单簧管的演奏基本技巧和提高方向的时候,当你知道怎么唱歌、怎么发声的时候,当你知道怎么跳舞、怎么掌控肢体力度的时候,当你拿起吉他谱就能看懂、就能弹奏的时候,你最需要的已经不再是老师,最好的老师和最大的敌人都是自己。

我说的不需要老师,不是真的不需要,遇到问题,你必然需要去向师长们请教。可是,你所听到的,都是别人的经验。你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可同时你也可以用自己的摸爬滚打,为自己铺垫坚实的台阶。哪怕走了弯路,哪怕走了错路,到头来,每一步,也都是你自己的经验。这样的经验是宝贵的。

或许我们一辈子都不能触及某些大师的境界,但也许我们了解,在脱离他们的体系之后,会成为比他们更优秀的人,开拓一片新的沃土。这些都是未知数,我们能长多高,能看到什么样的东西,一定和以往有所不同,不是吗?

我们都会遇到成长的困扰,我们都会需要有人指引方向,但我们从来都不需要永远躲在巨人的荫翳下“快乐成长”。

在乐队的那段时间,我很快乐,真的开心,我学会了吉他,学会了打鼓,我和教我乐器的学长们可能是真正有着无限热情的人。尽管后来我也看到某些朋友停滞不前,在他们能力范围内不愿意再去突破,但他们也过得很开心。我和教我吉他的学长一起去参加了很多比赛,去唱歌,去争取表演的机会。我们俩都想长成更高的巨人。我们去录自己的样本唱片,想做属于自己的音乐,想写歌,写很多人都喜欢听的歌。

音乐也是一种文学

似乎每个人在中学阶段,都有过明星梦。我有,不然也就没有组乐队这回事了。

谁不想站在舞台上闪闪发光呢?

谁又甘心组成乐队之后,永远只唱别人的歌呢?

于是,我们几个便开始尝试着自己写歌。

刚开始我试着写曲子,把作词的部分交给了朋友,可每次当我拿起琴试着把我的音符演奏出来时,总会发现缺少些灵气。一首歌应该像一条河,顺流而下,波浪起伏,也流畅灵动。小河就是小河,不会扶摇直上,也不会波涛汹涌。当时对作曲还不够了解的我,写出来的曲子,有时候就仿佛小河里突然生起一股海浪一样不协调。

几次尝试之后,我发现我还是对作曲不够了解,缺乏更深入的学习,就和乐队的朋友交换了工作。把作曲的任务交给了玩主音吉他的学长,这对他来说,会更适合一些。而对写词,我似乎也更有把握。

在组成乐队之前,我就有尝试去改自己喜欢的歌的歌词的习惯,去揣摩歌词的节奏、韵律,以及文学层面的意义表达。因为不喜欢上课,在教室里坐着总得做些什么,我的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全都变成了“作文课”。在课上写文章、小说,画插画,写歌词。

阅读和写作,几乎是我除了音乐之外,那个阶段最重要的表达方式。那种表达更多的是一种内化的自我认知。尽管我也写文章,还去参加过某些比赛,甚至拿过奖,但写作对我来说像写日记,写自己的快乐,可能更多的是不快乐的感受。懵懂时总是爱伤春悲秋的,加上那段时间,我的生活,至少我的家庭生活,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多幸福温馨的力量。

小时候我读《读者》《儿童文学》,后来读《福尔摩斯探案集》《复活》……再后来也读钱锺书的《围城》、莫言的《生死疲劳》……我很喜欢莫言的书,他书里的山东高密乡是一个传统的、乡土的,却又残酷的地方,这些东西和我的生长环境差别很大,好像是另外一个真实的、全新的世界。我很喜欢他文字里的残酷,我想,那些东西和我感受到的生活,有一些相似的地方吧。

所有这些阅读,哪怕是莫言描绘的那个生疏的世界,它都对我表达这个世界,或者说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乐队里写歌词,才让我觉得找准了定位。音乐本身就像是一种文学表达,不仅仅是歌词,朋友写下的那些旋律也一样,那种起伏的感觉,那些被演唱出来的故事,呐喊的情绪,全都是生活中最真实的东西。

我虽然读过不少文学类的东西,但并没有被引导到文学青年的路上去。我很少去写别人的故事,感觉不经过别人的允许,去称颂别人的幸运或者亵渎别人的不幸,似乎都缺少了一些对他人的尊重。没有人喜欢自己的生活被其他人剖析、展示,去表达给更多人看吧,何况每个人都不一样,我们也不能说自己就真的了解谁。

我写歌也是一样,它一定是表达着我个人的感受,我会通过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某个物件,甚至是我偶然看到的一片飘落的树叶,去表达一些情绪。我希望听到我的歌的人,恰好能和我在心灵上产生共鸣。我剖析的不是别人,是我自己。我也相信,剖析自己的真实情感时,一定会有共鸣者,会有人听到和自己频率相似的回音。同时,剖析自己也比剖析他人来得更容易。你对这个世界的喜怒哀乐,都是你亲身经历的,真实的。

记得之前参加《明日之子》时,节目组还问我要过我从前写的一些东西。他们希望展现出我文学的一面,不过很多东西都被我留在了老家,也像是留在了过去。长大了,我也不是很愿意去展示那个假装成熟的自己,但不可否认,那个自己也确实是真实的自己。

现在的我也是真实的属于当下的我。歌词、歌声,以及我的音乐,我手里的乐器,它们就是我的文学。

人生就是一场巧合,音乐也是

你信不信,人生就是一场巧合?

在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我们不能决定我们的出身,不知道我们会出现在哪里,我们也不能决定我们什么时候会死去……也许你会说,我们可以决定我们成为怎样的人,我想说,也不一定。就像一滴水,我们知道它肯定会往低处流,但是流出什么样的轨迹,却是不确定的。我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去影响我们人生的一个大方向,其他所有的变量,一本书、一次考试、一阵风、一部电影……都可能引导我们去做另外的事,在人生中多出一些不一样的体验。

就好比我会走上艺人这条路。我觉得它也是一次偶然,是巧合。

我知道有很多人会说,我多么多么热爱艺术,我能走到今天,都是小时候多么多么努力的结果。我觉得那些不过是为了给爱听的人说的一些他们想听的话,生活是存在不确定性的。

我热爱音乐,却从来没有真正规划过自己的人生,从来不觉得一定要做这样的选择,要走这样的路。

我觉得生活就是一场游戏。就像《毛诗序》里写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心里面有什么想法,就去说,去感叹,去唱歌,去手舞足蹈。

我唱歌,也是因为音乐好玩。人生下来,不就是为了“快乐”吗?

有的人的快乐是房子,有的人的快乐是金钱,我的快乐,就是一切好玩的事,比如唱歌,比如喝酒,比如无聊时拨弄乐器。

一切让我觉得有趣的事情,我都愿意去尝试。现在做事,会顾及得比较多。有的工作,如果我不喜欢,可能我也会缺乏强烈的参与感,但是我知道,我得努力去把它做好,这是最基本的责任感。尽管它可能没那么好玩。

我不会研究科学,不会研究天文,体育也不是我的长项,但我生了一颗爱音乐的心,那也许就会在这个方向走下去吧。

所以,我会在上小学时自作主张,决定去学单簧管,去学架子鼓,碰巧我妈妈和我姥姥曾经都是文艺青年,都喜欢音乐,她们给我的熏陶,都是人生这场偶然里的积极变量,把我向这条路上推。

是的,一切都是那么偶然。

我不想说那么消极的话,既然一切都是偶然,那我们是不是对自己的人生都无法掌控了呢?也不尽然,我们不能保证一定会做到怎样怎样,但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在能力范围内,变成更好的自己。这就是所谓偶然中的必然吧。我不能在这里口出狂言,说自己会成为一个牛×的音乐家,但是我热爱音乐,我可以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尽最大努力去做好,我能去决定这样一部分,就已经足够。

生活从来没有偏袒过谁

这个世界上的人,太爱从结果去推导根源,找寻成功的蛛丝马迹。

成功的人,固然有很多理由去找到他走到今天的原因,他努力,他时刻准备着,所以,他成了得到机会的有准备的人。

可是还有很多人同样努力,同样时刻准备着,而他们就是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我不想否定努力这件事本身,努力当然是我们有效地取得成功的方式。

只是我并不想说,自己比其他人优秀多少,我甚至并不相信天选的命运。我更愿意把它归结为一种努力之后的“巧合”。

是的,我能走到今天,能做艺人,能光鲜地歌唱、演绎,我觉得它其实是一种基于一定量的努力上的巧合。

执念的巧合。

我能生在那样的家庭里,妈妈、姥姥恰好都喜欢音乐,是巧合。

我恰好又接受了妈妈、姥姥的艺术熏陶,并喜欢上了音乐,也是巧合。

包括我先斩后奏偷学单簧管,学吉他,学表演专业,都是巧合。

所有一切就是那样发生了。

就像那么巧合地,我生在并不算幸福的家庭里,初中时就必须去打工养活自己。因为年纪太小,很多地方都不能要我,我只能去做零工,去做暑期兼职,去发传单。

这一生还有很多我们跨不过去的时刻

没有勇气去面对的时刻

希望你我能想到那些闪闪发光的日子

一直充满希望去面对

不害怕 不畏惧

发传单的那段日子,特别辛苦,但也挺有趣。或许因为我的形象还过得去,在街上发传单会有很多人善意地和我聊天,也有一些小姑娘会和我搭讪,这也算是一种观察人的途径吧。你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和很多人接触,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偷偷地看一眼他们眼里的世界。

但因为辛苦,收入也特别低,我便辗转去了餐厅做后厨,洗碗刷盘子,也在超市清点过仓库,虽然枯燥,却比发传单收入高了许多,也稳定了些。

现在想想,可能让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去承担那么繁重的养活自己的重任,对很多现代的家庭来说,是罕见的事。有的人或许正在父母的照顾下快乐成长,或者忙着叛逆和父母吵架。有的人却必须去挣钱谋生。

也正是那段时间,有个好朋友带着我去做群演。她觉得我挺适合做这个的。而我自己也觉得演戏好像很有趣,就答应去试试,那是我第一次不那么正式地接触演艺事业,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学习,可就是那样去了。

这也是巧合。

尽管当时我看到的只是收入,五十元一天,八十元一天,一百元一天,一百二十元一天,一百八十元一天。随着收入的增加,我自己都没注意到的是,我对表演的理解都在实践当中缓慢地提高,得到那么一小群人的认可。

开始只是觉得好玩,但那种好玩里也许正是蕴含着我对这份工作的喜欢吧。

从打工谋生开始,就这样莽撞地“登场”了。

虽然很多事情的发生是巧合,可是,当你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就那么发生了,你也未必能抓住。巧合不是天命,努力去改变,努力去争取,去抗争,那不就是我们追求的存在吗?

跳出那个阶段来看,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去担负生活,是否有些残酷,可是生活就是如此,从来没有偏袒过谁。当你遇见热爱的事,去做,或许那里面就蕴藏着你人生的可能性。

我所理解的生活

What is life?It is hard to say!

我们每个人都在穷极一生为“生活”这个词做标注。

我很不喜欢现在的一股潮流,但凡一个人有名了,就好为人师,好像自己就参悟透彻了,可以去做别人的人生导师。我不能做别人的人生导师。我能说的,也只是自己在短暂的二十多年生活中,经历的那些,感受的那些,对想知道的人做分享。

你说,一个男孩十四五岁就要担负起养活自己的重任,他比别人更懂生活吗?我觉得不,但大概我更懂得如何好好地生存。

可以说,我当时完全放下自己的面子,在极度饥饿的时候,去超市拿他们试吃盘里的食物,每个展架上的试吃装吃下来,没吃饱再轮一圈。那样的生活,大抵是不算生活的,我必须想办法养活自己。没钱,我也不能忍受永无止境的一天三餐泡面,我只得去打工。哪怕别人看我年纪太小,不敢要我,我只得去做那些更辛苦、拿钱更少的活儿,只要有人愿意要我,只要有钱,能让我吃上一口新鲜饭菜。

后来我还经过群演认识的朋友引路,去批发市场批发衣服回来,主要是一些集体活动、体操比赛的统一服装。去卖场做销售,卖摩托车,直到后来限制摩托车上路,摩托车不好卖后,才转行。

所有能赚钱养活自己的活儿我都去尝试了,可是我也从来没有因此而让自己摆脱生活的窘境。如果上天有神存在,他大抵是公平到不愿意插手人间的事,任由人间的一切以他们自己的逻辑运转着。虽然没有因为各种折腾挣到钱,但基本上能自给自足,也让我收获了很多的朋友。

我相信,上天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物,就是我们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遇见的不同的朋友,他们或许只能陪伴你走一段人生,又或许能陪你一辈子,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在某一刻让你觉得,生活还不那么绝望,这就是朋友在当时对我最大的意义。这也是生活的意义吧。

也许有人做演员梦,是为了得到光环,我也做过演员梦,可我是为了生活。

有很多演员把自己的演艺事业包装得光鲜亮丽,甚至不食人间烟火。在我看来,它是一个好玩的工作,是一个值得我去热爱的工作,也是一个挣钱的工作,如果我努力去做,且也能做好,能挣到很多很多的钱,为什么不可以?

我就是要做那世俗而真实的梦。

我厌倦了一天几元钱的生活费,需要我绞尽脑汁、竭尽全力去做各种事情养活自己,我不想要那样的生活。

如果现在,你问我什么是生活,我想,大概我会告诉你,生活就是折腾不止、拼命不息,生活就是抗争,目标是让自己过想要的生活。能在做好自己热爱的事业的同时,把钱挣了,而且能挣很多,那是值得骄傲的生活方式。活着,就是少一些忧虑,多一些快乐。

我的演员梦

我的演员梦,就诞生于昔日那为了谋生的群演经历之中。

没有所谓的偶像光环,从最底层做起,既然演戏能比卖衣服、卖摩托、洗碗、去超市点货、看仓库、发传单更挣钱,为什么不去?

我家在武汉郊区的一个工业区,每次进城都得三四十分钟,演戏的工作都在城里,每次往城里去,都得花很长时间。公交、轻轨、地铁,轮着转车。刚开始的时候我的态度并不认真,想着每天收入一百元,如果打车去打车回,还可以剩下二十元,反正就当玩,可当我在剧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之后,当我选择以此谋生时,打车的开支就必须节省下来了。

你得和朋友们一起吃饭、一起玩。人家请你吃饭还得请回去,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后来我就不打车了,早出门一个多小时去片场,把省下的钱用来交朋友,也渐渐认识了电视台的导演、副导演,并因此接到了更多的工作。

刚开始的群演收入只有一百元,后来成了有台词的特约演员,一天的收入就达到了五百元、八百元。这样的收入几乎是我中学拿到的从未有过的高收入了。

有钱,我才能租房,才能交水电燃气费,才能好好吃饭,才能在朋友对我好之后报之以李。

但那时候除了觉得收入高了,隐约也觉察到演戏的有趣。

因为生活的窘迫,也因为自己还是高中生,我一直没有机会接触专业的学习,在我和真正的演员之间一定是有着一道鸿沟的。

有时候,我会产生刹那的错觉,好像我真的在演戏一样,以演员的身份。

尽管那时我还在上高中,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的演艺培训,却丝毫没有影响我继续去做这个梦。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