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影视文化论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9-27 17:27:30

点击下载

作者:何卫国

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红楼梦》影视文化论稿

《红楼梦》影视文化论稿试读:

前言

上编

第一章 红楼影视版本论

第一节 百二十回本与红楼影视

第二节 脂评本与红楼影视

第三节 对改编实践的几点思考

第二章 红楼影视主题论

第一节 红楼影视中的宝黛爱情主题

第二节 红楼影视中的家族盛衰主题

第三节 红楼影视中的空幻主题

第三章 红楼影视人物论

第一节 林黛玉与薛宝钗

第二节 贾宝玉

第三节 王熙凤

第四节 贾母与刘姥姥

第四章 红楼影视结构论

第一节 红楼影视的开合

第二节 红楼影视的情节主线

第三节 红楼影视典型情节——黛玉葬花

第五章 红楼影视美学风格论

第一节 红楼影视的美学追求

第二节 红楼影视服饰

第三节 红楼影视音乐

下编

第六章 红楼影视与地域文化

第一节 早期红楼电影与海派文化

第二节 红楼电影与香港文化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红楼影视与北京文化

第七章 红楼影视与文化思潮

第一节 早期红楼电影与新文化运动

第二节 五六十年代红楼电影与新中国文化

第三节 红楼影视与80年代的文化启蒙

第四节 2010版电视剧与21世纪大众文化

第八章 红楼影视与红学研究

第一节 红学研究对红楼影视改编的影响

第二节 红楼影视促进红学发展

第九章 红楼影视与选秀文化

第一节 早期红楼电影、87版电视剧与选秀

第二节 2010版电视剧与“红楼梦中人”选秀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序

段启明

记得川剧里有一句带帮腔的唱词:“春来不是读书天哟……”但在今年这个春天里,我却非常愉快地读完了何卫国先生的即将付梓的书稿——《〈红楼梦〉影视文化论稿》,而且收获是很大的。卫国先生嘱我为书稿写一篇序,实不敢当;但有几句读后感,我还是愿意写出来与读者交流的。

文学(特别是小说)与影视艺术乃至戏曲艺术,有着天生的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是“自不待言”的。在影视产生以前,小说与戏曲,就是一对“孪生姊妹”。“天下夺魁”的元杂剧《西厢记》,明代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无不源于小说。而戏曲也促进了小说的创作和传播,《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无不吸取了元杂剧等戏曲的滋养。所以,在古人的心目中,戏曲和小说是不可分的,都可以称之为“传奇”,如唐传奇(小说),明清传奇(戏曲);直至近人蒋瑞藻先生的名为《小说考证》的著作中,实际上也包括了大量的“戏曲考证”。由小说《红楼梦》派生的戏曲,如“葬花”、“二尤”等等,更是涵盖了多个剧种和不同流派。1962年出品的越剧《红楼梦》电影,恰恰是“红楼戏曲”“影视化”的巨大成果。

现代影视出现后,就与小说结下了“不解之缘”。就《红楼梦》而论,更是如此。据统计,红楼影视剧已逾数十种(部)之多。可以说几十年来,社会上每次出现的所谓“红楼热”,都与“红楼影视”的放映、播出紧密相关。毫无疑问,《红楼梦》的影视改编,已经成为一种恢宏的文化现象,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和思考,并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卫国先生的《〈红楼梦〉影视文化论稿》(以下简称《论稿》),正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上下两编九章二十七节的结构,对此课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并提出了自己的一系列看法。如果说,上编偏重于“改编”的具体问题的讨论,那么,下编则扩大视野,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把讨论引向了深入。而九章分论的九个专题,我以为都是“改编”实践中的敏感问题,而且,在每一章内,又对该专题作了纵向的梳理和考察,以“史”、“论”结合的方法,充分阐释了自己的观点。《论稿》中涉及的很多话题,都引起了我的兴趣。比如说,“改编”过程中难以回避的“忠实于原著”的问题(特别是“忠实”表达原著的主题、主旨)。《论稿》在讨论改编者对《红楼梦》主题的各种表述时,有一段这样的议论:(原著的)文字可以给人想象思考的空间,读者在阅读原著后,可以细细思忖,然后领悟。而影视艺术以具象的镜头语言呈现,在表达抽象的主题时本身就有不足……很难达到原著的表达效果。

我想,这是实事求是的论述,从表达主题的角度说明了“忠实于原著”的不易。同时,《论稿》又以2010版《红楼梦》电视剧为例,指出“采取移植式的改编,其情节、台词完全拘泥于原著”,从实际效果来看,更不可取。显然,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总之,《论稿》就改编中的“忠实于原著”的问题,提出了很多有助于思考的见解,值得我们研读。

在讨论红楼影视人物的章节里,对很多人物的扮演,作了具体的分析,如对1987版《红楼梦》电视剧中王熙凤饰演者的充分肯定,无疑具有总结经验的意义。而特别使我感兴趣的,是对三部影视剧中的三个贾母的论述。在对待宝黛爱情婚姻的态度上,1962版越剧电影中,贾母“站到了封建礼教的一方”,持反对的态度;1989版系列电影中,贾母“同样成为宝黛爱情的反对者”;而在1987版电视剧里,“则将贾母处理成了宝黛爱情的坚决支持者”。同一部《红楼梦》里的同一位贾母,何以在不同的改编作品中会有如此之不同?当然,《论稿》是有答案的,这需要我们去细读。

下编中的第六、七两章,我以为是《论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六章,以上海、香港、北京为视点的“地域文化背景”的思考,是很有学术价值的,它不仅涉及改编之作的内容与形式的确定,而且也关系到对原著的某些问题的理解。而第七章,以“文化思潮”为线索的阐释,正观照了几十年来《红楼梦》改编演进历史的深层原因。所以,在我看来,这两章文字,恰恰是构成空间与时间相交汇的重要论述。

毫无疑问,《论稿》的重心,当然是讨论红楼“影视”。但为了深入地探索,自然无法回避“红学”。因此,《论稿》专设一章,从“改编”的视角对某些“红学”问题,也做出了回答。而且事实上在专设的第八章之前的各章节里,已对诸如版本、后四十回乃至“钗黛合一”等问题都有所论及。

几十年来,《红楼梦》影视文化的繁荣,是无可否认的事实。当然,作品的全部或局部的良莠参差,同样也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为了今后的发展,我们必须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和艺术经验的总结。我想,《论稿》的问世,正适应了这种社会的、文化的需要。所以,无论《论稿》还有哪些缺欠或不足,都是一项可喜的有益的贡献。《论稿》作者,作为一位年轻的学者,眼光敏锐,思维缜密,《论稿》的完成,不是他的学术研究的终结,而是新的开始,他必将不断取得新的成果。这一点,我作为比他年长三四十岁的“老”朋友,是坚信不疑的。

信笔漫话,不成章法,卫国谅之……

2017年5月4日青年节 于北京西郊前言

电影电视艺术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文学艺术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百花园中的那些灿若星辰的经典名著,也一直备受电影电视人的青睐。《红楼梦》作为我国一部家喻户晓的古典文学名著,其影视改编活动与我国电影电视剧的发展史相始终。据统计,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地共改编摄制了三十多部《红楼梦》电影、五十多部电[1]视剧(片)。近几年陆续出现的作品就有电视连续剧《黛玉传》(2009)、新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2010)、电影《九龙佩》(2010)、昆曲电影《红楼梦》(2015)等。随着红学研究的深入以及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红楼梦》的影视改编也逐渐走进学者的视野。近年来,相关研究更是呈现繁荣之势。此类研究成果,除散见于某些文学名著影视改编的书籍之外,主要体现为期刊论文以及硕、博士论文。期刊论文大多以某一部红楼影视剧为研究对象,或讨论其是否忠实原著,或探讨其主旨的处理、美学风格的把握,或阐述其人物形象的设置、情节关目的安排,更有文章涉及电影电视剧的画面、音乐、服饰、商业运作、传播方式等影视艺术的独特性等。一些硕、博士论文,随着篇幅的增加,其研究视野变得更为开阔,对红楼影视作品的研究也更为深入。这其中,有对红楼影视改编活动进行的整体研究,比如,饶道庆的《〈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9年),李海琪的《中国大陆〈红楼梦〉影视改编论略》(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11年)。前者对红楼剧目的叙录尤为详细,对红楼影视与戏曲的关联、红楼影视的“互文性”等进行了有益探讨;后者对民国红楼电影、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以及1989年系列电影《红楼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有对红楼影视剧进行的比较研究,如王时敏的《论〈红楼梦〉的电视剧改编与接受——以比较分析87版、10版〈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为例》(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有以某部红楼影视剧为研究对象的,如刘洁的《论李少红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的诗意品格》(山西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还有从某些专业研究角度对红楼影视剧进行的探讨,如王强的《魂牵梦绕,乐伴红楼——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音乐分析》(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肖雪莹的《语言视野下〈红楼梦〉与〈红楼梦〉电视剧比较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4年)等。

在读的硕士、博士,可以说是红楼影视改编研究的生力军。他们的研究确实拓展了红学研究领域,丰富与深化了红学研究成果。但是,在笔者全面检索之后,也不免有些许遗憾。红楼影视改编史,已有近百年。就影视剧本身而言,虽然这些作品良莠不齐,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自然有研究的价值。而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某些经典作品或者当下的热门作品,如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与2010年电视剧《红楼梦》等。就影视改编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如版本选择、主旨确立、人物设置、情节构建、美学风格的处理等,研究者往往关注的仅仅是某一次改编活动,而忽略了改编活动的纵向发展。某一次影视改编活动,既是对小说原著的电影电视剧演绎,也是对以往的影视剧改编作品的超越。编导不仅要处理影视作品与原著的关系,同时也需兼顾既往作品而推陈出新(这在当代大众文化环境下尤为突出)。退一步说,即使是编导没有有意识地兼顾历史作品,但从红楼影视改编史来看,事实上它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序列,本身就值得探究。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在1987年电视剧《红楼梦》与台湾华视1996年《红楼梦》选择探佚本进行改编之后,2010年电视剧《红楼梦》选择百二十回本进行改编,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在考察了民国时期的《红楼梦》电影复旦版、孔雀版、华影版之后,可以发现,1962年越剧电影《红楼梦》的宝黛爱情主题并非横空出世,其爱情主题与反封建礼教的倾向,也并不完全是受时代主旋律的影响。同样,欧阳奋强饰演的宝玉形象,有了以往诸多“女宝玉”的铺垫,则更能显示其“男宝玉”的可贵。“黛玉葬花”的情节,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电影到电视连续剧,有前前后后的比较,才更能凸显出影像艺术与文学的不同。这种历时性的考察,更有利于发掘文学名著影视改编活动的独特性,从而探讨其规律,总结其得失。而且,《红楼梦》作为一部鸿篇巨制的诗性小说,其影视改编的难度与其他文学名著不可同日而语。民国时期的影评人就曾指出:

近年国内电影出品甚盛,然而佳片尚少,亦有摭拾旧小说以为影片资料者,《三国》、《水浒》、《聊斋》、《西游记》、《白蛇传》等,皆有映演,而《红楼梦》影片尚未见映。岂非以其内景之繁,角色之多,不易着手乎?苟非有巨大之资本,艺术之研究,出色之人才,其[2]何能免画虎之讥?《红楼梦》改编之难,是由《红楼梦》的独特性决定的。或许一部影视作品说明不了问题,但将红楼影视剧进行综合研究,对这个问题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相关的探讨,对于将来的红楼影视改编,未尝不是一种借鉴。

此外,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红楼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自“五四”以来,在我国政治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而,红楼影视改编活动,也具有文化史的研究意义。现有的研究成果,虽然也有涉及文化现象,但或停留在某一个具体问题,或仅限于某一部影视作品,缺乏广度与深度。从整体上看,红楼影视改编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上海、香港、北京曾经在红楼影视改编史上各领风骚,其作品也各具特色。红楼影视改编也深受不同时代文化思潮的影响,早期红楼电影、1962年越剧电影、1987年和2010年电视剧《红楼梦》,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种文化学的研究角度,亦有很多有待拓展的研究空间,值得进一步探一讨。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撰写了此部书稿。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从文学与艺术学的角度,分别从版本、主题、人物、结构与美学风格入手,对红楼影视改编的具体问题进行探讨。下编从文化学的角度,分别从地域文化、时代文化思潮、红学研究与选秀文化入手,探寻文化因素对红楼影视改编活动的影响与制约。

[1] 参考饶道庆:《〈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论文,2009年。

[2] 明道:《红楼絮语》,《复旦特刊·红楼梦再生缘合刊》,复旦影片公司1927年,第36页。上编第一章 红楼影视版本论

由于中国古典小说自身的特点,几乎每一部小说在传播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的版本,不同版本的小说在主题思想、章回篇目、情节繁简、美学倾向、艺术成就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此,在古典名著的戏曲、影视改编实践中,版本选择是编导面临的首要问题,许多争论也由此而生。就《红楼梦》而言,中央电视台1987版电视剧播出后的大约一年的时间内,国内报刊有关的报道和评论文章,大大小小,就有数百篇之多,海外华文报刊的有关文章,也数以百计。在这些文章中,争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主题、风格、情节、人物上,而其中的许多问题都与版本的选择有关。2010版电视剧《红楼梦》自筹拍之日始,选择何种版本就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该剧播出之后,版本的选择再次成为观众争论的热点。因此,无论是从名著改编的再创作角度,还是从研究角度,都有必要对《红楼梦》影视改编的版本选择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红楼梦》乃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在这一过程中,“批阅”、“增删”的手抄本在其亲友间流传。后来,“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书稿也逐渐流入社会。但该书究竟是未写完还是未改完,最终不得而知,目前所见手抄本只有前八十回。程伟元、高鹗自称发现了全本,以木活字排印一百二十回之《红楼[1]梦》,手抄本不再大规模地流传。因此,虽然《红楼梦》版本众多,但主要可归属为两大系统,即抄本系统和印本系统,或称脂评本系统与程本系统。《红楼梦》影视改编的版本选择,基本上是围绕这两种版本系统而展开。第一节 百二十回本与红楼影视

在《红楼梦》的传播与研究史上,百二十回本与后四十回问题是一段著名的公案,这段公案也波及红楼影视作品。纵观近一个世纪的红楼影视改编,大部分作品都以百二十回本为蓝本进行改编。[2]

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高鹗自称发现了全本。于是,以木活字排印一百二十回之《红楼梦》,此乃百二十回本,因有程伟元、高鹗序,又称程本、高本或程高本。此后之各种百二十回本,皆以程本为祖本,于是形成程本系统,或称印本系统、刻本系统。印本系统自乾隆五十六年(1791)产生后就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版本较多,主要有程甲本与程乙本。程甲本,有乾隆五十六年(1791)北京萃文书局活字排印本,前有程伟元序、高鹗序。程乙本,有乾隆五十七年(1792)北京萃文书局重新排印,前面增加了程、高的“引言”,并作了改动与增删。程本的印行,结束了《红楼梦》的传抄时代,使《红楼梦》得以广泛传播。由程本演化而来的尚有东观阁本、抱青阁本、藤花榭本、三让堂本、王希廉评本、妙复轩评本、王姚合评本、王张姚评本等。1921年,亚东图书馆以双清仙馆刊本为底本排印《红楼梦》,由汪原放校订、标点。在胡适的鼓动下,汪原放于1927年改用程乙本重新排印《红楼梦》,这个本子成为民国时期最通行的版本。20世纪50年代以后通行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百二十回铅印本,也是以“程乙本”为底本校点整理的。80年代以后,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订、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前八十回以脂评本的庚辰本为底本,后四十回则以程甲本为底本。

虽然程、高一再声称该本后四十回是他们根据所搜集到的曹雪芹原稿,依照传世百二十回目录,“细加厘剔,截长补短”补缀而成[3]。但与程伟元同时代的裕瑞对此提出疑问,他认为“细审后四十回,[4]断非与前一色笔墨者,其为补著无疑。”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脂评本的出现,胡适、俞平伯等人对《红楼梦》作了诸多考证,认为后四十回乃高鹗所续补。此说得到不少人赞同,及后诸多学者的考证渐出,高鹗续后四十回几成定论,1957年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以“程本”为底本的百二十回《红楼梦》时,除“红校本”第三版(2008)外,都标明是“曹雪芹、高鹗著”。

新时期以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认同后四十回主要乃曹雪芹原稿,高鹗、程伟元只是作了修补、改写、整理、出版工作的学者日渐增多。持此论者有王本仁、宋浩庆、王昌定、周绍良、杜福华、陈[5]文新等。程、高依据曹雪芹部分佚稿补缀后四十回之说在学术界的[6]影响日渐增大。

一、百二十回本与红楼电影《红楼梦》电影的拍摄始于1924年,但当时拍摄的是梅兰芳的一个京剧片段“黛玉葬花”。“黛玉葬花”本身就属于前八十回内容,因此,无所谓版本选择的问题。

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红楼电影——上海复旦影片公司摄制的《红楼梦》(以下简称复旦版)公映于1927年,从留存资料来看,复旦版的情节涵盖了《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的内容,也可以判断编剧徐碧波所用底本应为一百二十回本。影片的重点在王熙凤“三计害三命”,为此改编者对小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删削,以突出影片的主旨。对于影片的版本选择问题,有评论者曾提及:《红楼梦》小说的结尾有两种:第一种是古本八十回为止,那是可说没有结尾的,因为不曾做完。第二种是俗本,那是有结尾的,贾宝玉娶薛宝钗,乘乡试的机会逃出红尘,看破一切皈依去了。贾政在船头上见他面的。现在影片的结尾是说刘老老重到荣宁街,看见荣府已被封,昔日繁华的景象不知都到那里去了,剩一条冷清清的街道与沉寂寂的巨厦而已。后来,刘老老在一所破庙中看见宝玉披袈裟坐蒲团执念珠,宛如得道之僧。这样的结尾和小说完全不同的。这是呼应影片剧本开端起见,不得不如此,所谓以何作起,即以何作结。这虽有异于小说,但是想得也是非常紧凑,对于影片的剧情生色不少呢![7]

当时的评论家已注意到《红楼梦》的不同版本,但显然一个完整的版本比一个没有结局的版本更适合改编。不过评论者也注意到了影片的结局与百二十回本不同。抛开刘姥姥的“入梦”与“出梦”过程,影片其实是以“荣府因广蓄婢妾及凤姐重利盘剥,判两罪并发,遂被官厅查封”后,宝玉“披袈裟坐蒲团执念珠,宛如得道之僧”的场景结局。论者以为这是为了“呼应影片剧本开端起见,不得不如此”,但熟悉脂评本的人都知道,批点者脂砚斋、畸笏叟见过曹雪芹关于后四十回的相关文字,所以他们在评点前八十回时经常提及后四十回的情节(也就是佚稿),宝玉后来“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悬崖撒手”、“弃而为僧”。影片中刘姥姥所见场景,也正是脂批所藏贾宝玉之结局。关于佚稿的问题,1921年俞平伯与顾颉刚就展开了一次学术通信,谈论了后四十回的情节,关于贾宝玉的结局,一般认为有三种看法:一是穷愁而死,二是出家,三是穷愁而后出家。高鹗写宝玉不贫穷而出家,其根本原因在于爱情婚姻的失败。而俞平伯认为是贾家破败,子孙流散,宝玉贫寒不堪,而后出家做和尚。因此,综合来看,复旦版虽然以百二十回为蓝本,但参考了脂评本的部分内容,在红楼电影改编史上有一定特殊性。

1936年上海大华影业公司古装有声歌唱片《黛玉葬花》剧照(李雪芳饰林黛玉)

1927年,上海孔雀影片公司也摄制了一部电影《红楼梦》(以下简称孔雀版)。孔雀版导演程树仁深受胡适红学研究观点的影响,赞同胡适的“自传说”。从情节来看,该片所依版本也是百二十回本。程树仁曾言:“剧旨既定矣,如是乃将所有带有牵强附会之色彩与夫稍有神怪之臭味的版本,一概谢绝过目,唯能照胡适《红楼梦考证》[8]之精神与原则进行的《红楼梦》版本,方有采择之价一值。”

1936年,上海大华影业公司摄制电影《黛玉葬花》,该片现存资料非常少,仅有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影片大典:故事片·戏曲片1931—1949.9》中有部分资料(其余各处介绍,均转引自此处),现将其故事梗概转录于下:

自林黛玉来到贾府,她和贾宝玉就成了一对冤家情人。但是在专制的婚姻制度之下,他们彼此又不敢以语言表达,心照不宣又各怀忧怨。黛玉的一腔情愫无处发泄,作了一首葬花词,到园中去葬花。她的心声被宝玉听得分明,于是彼此吐露衷情,誓定盟好。过了数月,宝玉的父母要给宝玉定亲。当时在贾府最有希望的是薛宝钗和林黛玉二人。贾府上下议论纷纷。在没有决定以前,贾宝玉忐忑不安地等待着父母的决定,每日长吁短叹,如坐针毡。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贾宝玉打定了主意:如果他和林黛玉的婚事不成,他便要逃出这森严的王府。但宝玉的二嫂王凤姐深知宝玉的心情,在宝玉的父母已定下薛宝钗的情况下,设下移花接木之计,欺骗宝玉,说是定下了林黛玉,不日就要成亲。宝玉被蒙在鼓里,不知实情,以为真的定了黛玉。欣喜若狂,于私下里把喜信告诉黛玉。黛玉听后也暗喜芳心有托。过了几天,宝玉和宝钗即将结婚的消息终于传进黛玉耳中,黛玉顿时冷水浇头,知道受人愚弄,病弱之体不堪承受如此打击,奄奄一息。弥留之际,黛玉取出宝玉和她唱和的诗稿,付之一炬,带着无限的哀痛离开了人世。

该片虽然名为《黛玉葬花》,实则贯穿了《红楼梦》的全书,是宝黛爱情的全景式改编,而且依据的是百二十回本,选取的内容大多出自后四十回。该片较之复旦版与孔雀版而言,情节线索更为单纯,几乎抛开了所有与宝黛爱情无关的情节,且进行了大胆的改写。将贾宝玉的出家,完全归因于爱情的失败。

此后,1944年上海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摄制周璇主演的电影《红楼梦》(以下简称华影版),1956年香港宇宙影业公司出品、华达片场摄制的电影《情僧偷到潇湘馆》,1962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与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摄制的越剧电影《红楼梦》(以下简称62越剧版),1962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摄制的黄梅调电影《红楼梦》(以下简称62邵氏版),1977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摄制的电影《金玉良缘红楼梦》(以下简称77邵氏版)等,都是以通行的百二十回本为蓝本选择内容改编,而且重点都放在爱情主题上。华影版留有完整的影像,因此,我们可以一窥早期电影对后四十回的演绎。由于这些影片都重在表现宝黛爱情,因此,从后四十回中汲取的主要是“黛死钗嫁”的情节。在华影版中,黛玉闻此噩耗,一病不起;宝玉欣喜若狂准备迎娶黛玉。一边是黛玉吐血,气息奄奄;一边是鼓乐喧天,宝玉与宝钗成亲。在这悲与喜的强烈对比中,黛玉撒手人寰。62越剧版对这一情节的演绎,除去越剧特有的唱腔优势,其实并无超越之处。这些影片基本上舍弃了百二十回中的“兰桂齐芳”、宝玉留下遗腹子拜别父亲再出家的情节,几乎都处理成黛玉死后,宝玉愤而出家,将《红楼梦》彻底演绎成了一出“情”的悲剧。

1988年至198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系列电影《红楼梦》(以下简称89电影版),编剧为谢铁骊、谢逢松,导演为谢铁骊、赵元,主演为夏钦(饰贾宝玉)、陶慧敏(饰林黛玉)、傅艺伟(饰薛宝钗)、刘晓庆(饰王熙凤)、林默予(饰贾母)、赵丽蓉(饰刘姥姥)等。该片是中国最长的电影,共六部八集,长达13个小时,称得上是对小说的全景式改编。89电影版的剧情基本上按照小说的故事情节推演,一部接着一部,每一部都不能独立出来,必须六部连续看完才构成一部完整的《红楼梦》。89电影版征求了红学家的意见,主要按照百二十回本来拍摄。此版的第六部分上、下两集,主要依据后四十回内容而改编,包括“宴海棠贾母赏花妖”、“锦衣军查抄宁国府”、“黛死钗嫁”、“宝玉出家”,但编导也增加了元春之死、王熙凤之死、宝玉游地府、考试等情节。“改编者以120回流行本《红楼梦》为主要素材,没有排斥高鹗的续书,同时又不排斥80回本的某些素材,兼容并收,以我为主。这就从红学家多年未休的版本争论中超脱[9]出来,实为明智之举。”

1989年六部系列电影《红楼梦》海报

二、百二十回本与红楼电视剧

1975年,香港无线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摄制5集粤语电视剧《红楼梦》(以下简称75无线版),编剧为余立纲、何康乔,编导为梁天、林德禄,主演为汪明荃(饰林黛玉)、伍卫国(饰贾宝玉)。这是第一部红楼电视剧,虽然只有5集,无法与后来的长篇电视连续剧相比,但较之电影无疑具有了较大的容量,能够演绎更多的故事情节。这部电视剧也是依照百二十回本改编。在百二十回本中,比较精彩的情节有第八十二回“老学究讲义警顽心,病潇湘痴魂惊恶梦”。在此回中,林黛玉梦见父亲娶了继母,继母把她许配给自己的亲戚续弦,黛玉求贾母救自己:

1975年香港无线电视台摄制的五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剧照合集

于是两腿跪下去,抱着贾母的腰说道:“老太太救我!我南边是死也不去的!况且有了继母,又不是我的亲娘。我是情愿跟着老太太一块儿的。”但见老太太呆着脸儿笑道:“这个不干我事。”黛玉哭道:“老太太,这是什么事呢。”老太太道:“续弦也好,倒多一副妆奁。”黛玉哭道:“我若在老太太跟前,决不使这里分外的闲钱,只求老太太救我。”贾母道:“不中用了。做了女人,终是要出嫁的,你孩子家,不知道,在此地终非了局。”黛玉道:“我在这里情愿自己做个奴婢过活,自做自吃,也是愿意。只求老太太作主。”老太太总不言语。黛玉抱着贾母的腰哭道:“老太太,你向来最是慈悲的,又最疼我的,到了紧急的时候怎么全不管!不要说我是你的外孙女儿,是隔了一层了,我的娘是你的亲生女儿,看我娘分上,也该护庇些。”说着,撞在怀里痛哭,听见贾母道:“鸳鸯,你来送姑娘出去歇歇。[10]我倒被他闹乏了。”

这个梦细致入微地展现了林黛玉孤独无依的内心世界,这在以往的电影中都难以得到充分展现。而这版电视剧选择了后四十回的版本,突出了这个梦境,将黛玉求贾母以及宝玉掏心给她看的情节展现了出来,对于刻画林黛玉的性格以及宝黛爱情悲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010年拍摄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海报

在香港无线尝试拍摄《红楼梦》后,香港佳视也于同年开始拍摄全本《红楼梦》(以下简称佳视版),该剧由伍卫国(饰贾宝玉)、毛舜绮(饰林黛玉)、米雪(饰薛宝钗)主演。佳视版电视剧长达100集,规模宏大,是迄今集数最多的红楼电视剧。佳视版电视剧《红楼梦》同样采取百二十回本改编,但佳视已于1978年倒闭,视频资料难以寻求,剧中是否兼顾脂批内容,则不得而知。

同样采用百二十回本的还有2010年李少红执导的电视剧《红楼梦》(以下简称2010版)。2010版导演组明确说以百二十回本改编,确切地说是通行的人民文学版。李少红说:“我们拍摄完全依据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120回通行本《红楼梦》,前80回由曹雪芹著作,后40回由高鹗续写。后40回的宝黛爱情悲剧会维系,在曹雪芹暗示的线索中,高鹗设计出了精彩故事,[11]在此基础上,我们做到尊重原著、尊重观一众。”第二节 脂评本与红楼影视《红楼梦》最初以抄本形式流传,当一百二十回之印本风行后,抄本不再大规模地流传。1927年,胡适发现了最早的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此后,另有十余种抄本也相继出现。

抄本系统各本多附有脂砚斋、畸笏叟、棠村、立松轩等人评语,因脂砚斋的评语最多也最有价值,所以统称为脂评本,简称脂本。抄本系统主要在清乾隆十九年至五十五年(1754—1790)间流传,主要有以下几种:乾隆甲戌(1754)本、乾隆己卯(1759)本、乾隆庚辰(1760)本、戚序本、杨藏本、甲辰本、蒙府本、舒序本、列藏本、靖藏本、南图本、郑藏本等。在这些脂评本中,甲戌、己卯、庚辰及列藏本较忠实于原作,极少旁人增删窜改。而戚序本、南图本、蒙府本虽保留脂批,但删去批语之署名,增入不少无署名的批语。故其底本可能是经他人加工整理后的脂评本。其他如甲辰本、舒序本及杨藏本,虽也以脂评本为根据,但原文经删改,脂批被舍弃,成为程高本的祖本。

脂评本在当时得以广为流传,“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12]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脂批一般指以脂砚斋为代表,包括畸笏叟、棠村、梅溪、松斋等人在内的作者周围圈子里的一些人的评语。其内容十分广泛,涉及曹雪芹的家世生平、《红楼梦》的创作过程、抄阅修改的情况、八十回以后的一些情节线索、批者与作者的艺术观点和思想倾向等,是深入了解与研究《红楼梦》的重要资料。

虽然存在异议,但学界普遍认为,现存早期脂评本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等是曹雪芹原稿的过录本,代表了原著的本来面貌。

脂评本对红楼影视剧的改编产生了重大影响。脂批中透露的一些情节或人物结局不断地被影视剧的剧本所吸收。比如,脂批中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条,探佚学认为这暗示了秦可卿与贾珍通奸,被丫鬟发现后上吊自杀。香港电影《红楼春梦》据此编排情节,演绎成贾珍偷看秦可卿洗澡,欲强暴儿媳妇,因丫鬟出现而未遂,最终秦可卿留下遗书上吊而死。这些影片并未在观众中产生较大的影响,真正将脂评本带入大众视野的是两部电视剧:一是大陆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二是台湾1996年华视版电视剧《红楼梦》。

一、脂评本与87版《红楼梦》

1987年,由中央电视台摄制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以下简称87版)是大陆摄制的第一部《红楼梦》电视剧,此剧已成为红楼影视剧的经典之作。该剧第一次在荧幕上全景式展现了《红楼梦》,在当时掀起了一股红楼热。该剧并不是按照通行的百二十回本改编,而是依据脂评本改编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按探佚学研究成果创作新的版本。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情况?按照编剧的说法,这种选择是基于“忠于原著”的改编原则。那么,《红楼梦》的“原著”是什么?

1987年中央电视台摄制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海报《红楼梦》“原著”的范围应当是指曹雪芹所著的前八十回,后四十回只能叫做“续作”。这样,“忠于原著”涵义就十分清楚了。也[13]就是说,我们的改编只对前八十回负责。

所谓的前八十回,实际上指的就是脂评本,而不是通行的百二十回本。比如,《红楼梦》对秦可卿形象的塑造,不同版本存在较大的区别。关于这个情节,87版编剧在剧本开篇的《愿心》中特地加以说明:

在今传本的《红楼梦》里,秦可卿的猝然病死,给读者留下许多疑窦:第一,与判词、曲子及判词前面“一美人悬梁自尽”的图画暗示不相符合。……根据脂批提示,我们知道原稿曾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段情节,后来遵照某一长者之命删去了。而曹雪芹似乎对删去这段情节持保留意见,否则“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时早应该把删改造成的前后抵牾之处弥平、统一,而不会有意留下“破绽”。鉴此,我们在剧本里增补了这段情节,旨在使剧情发展合理化,使人物关系合理化,同时使秦可卿的形象更加丰满,使作者本来赋予这一形象的[14]哲理意图得以凸现。

编剧对秦可卿形象的处理,舍弃了通行本中的情节,而采用了脂评本中脂批提示的情节——“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而且,在细节处理上,直接选择了脂评本中的靖本,因为脂评本中只有靖本有批语“(秦可卿)遗簪,更衣诸文”。

同样,尤三姐形象的塑造也主要依据脂评本。在尤三姐与贾珍、贾琏喝酒调笑情节中,程乙本是这样写的:

当下四人一处吃酒。二姐儿此时恐怕贾琏一时走来,彼此不雅,吃了两钟酒,便推故往那边去了。贾珍此时也无可奈何,只得看着二姐儿自去。剩下尤老娘和三姐儿相陪。那三姐儿虽向来也和贾珍偶有戏言,但不似她姐姐那样随和儿,所以贾珍虽有垂涎之意,却也不肯造次了,自讨没趣。况且尤老娘在傍边陪着,贾珍也不好意思太露轻薄。……

……贾琏便推门进去,笑说:“大爷在这里,兄弟来请安。”贾珍听是贾琏的声音,唬了一跳,见贾琏进来,不觉羞惭满面。……贾琏忙命人:“看酒来,我和大哥吃两杯。”因又笑嘻嘻向三姐儿道:“三妹妹为什么不合大哥吃个双钟儿?我也敬一杯,给大哥合三妹妹道喜。”

三姐儿听了这话,就跳起来,站在炕上,指着贾琏冷笑道:“你[15]不要和我花马掉嘴的!……”

而87版中尤三姐的形象却是另一种情景,她不是与贾珍“偶有戏言”,而是坐在贾珍怀里一同喝酒。在这个细节的处理上,编剧选用了脂评本中的庚辰本。在庚辰本中,尤二姐将她母亲邀走,“贾珍便和三姐挨肩擦脸,百般轻薄起来”。87版的主题是以“大悲剧”为主,突出封建家族的盛衰兴亡史,那么贵族家庭中那些不能支撑门楣的男性的所作所为自然需多加表现。正如柳湘莲所说,贾家东府除了门前的狮子是干净的,什么都不干净。在这种不干净的场所,尤三姐堕落到与贾珍们鬼混的地步也是合乎情理的。而这位“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的尤三姐内心却有追求自由爱情的愿望,有希望赢得自尊重新做人的理想,但这些最终被贾府的罪恶所埋葬。“以往的改编者根据程高本,塑造了一个白璧无瑕的光辉女性”,“失去了原著中这一形象所蕴含的更为深刻的意义”。87版的改编者“根据原著,把一个曾经失足的尤三姐写进了剧本——她不甘沉沦,在布满陷阱的污浊环境里奋力自拔,但社会不容她,舆论鄙视她,甚至连她所挚爱的人也不能谅解她,她绝望了,终于演出了一幕含恨饮剑的刚烈悲剧”[16]。

在87版的编剧看来,《红楼梦》后四十回只能叫做“续作”,不是曹雪芹的原著。为了完整地演绎红楼故事,仅有前八十回自然不行,因此,他们还需要探究曹雪芹的原意,创作新的剧本。于是,他们根据“前八十回原著的伏笔、脂批提示和历年来红学研究成果”创作了新的续本。新续本共七集(电视剧拍了六集),分别是《诸芳流散》、《误窃通灵》、《探春远嫁》、《黛玉之死》、《贾府抄没》、《狱庙相逢》、《悬崖撒手》。87版新续本“艺术地再现了贾府‘树倒猢狲[17]散’的最终结局和以‘十二钗’为代表的女性悲剧”。为了达到这一艺术效果,剧本强化了家庭衰败后各色人等的悲惨结一局。

在《诸芳流散》中,大观园呈现一片凋零落寞之气:宝钗搬出大观园,司棋自杀,迎春误嫁中山狼,香菱被虐致死。其中,香菱的处理显然与通行本区别较大,但也在意料之中。香菱是“金陵十二钗”副册之首。在第五回中,她的判词是“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画册上则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这些都预示着香菱悲惨的结局。一般认为,第一句判词隐含了香菱的名字,第三句判词暗示了夏金桂的名字,三、四句联合起来暗示了香菱被夏金桂折磨致死的结局。然而,在百二十回中,香菱最终熬过了苦难,成为薛蟠正室。这种结局虽然令人欣慰,但显然前后矛盾,与香菱作为红楼第一薄命女子的身份不符,也与《红楼梦》的整体基调不吻合。87版新续本依据第五回的判词与探佚学的成果,重新还原了香菱的悲剧命运,且丰富了一些细节。比如,夏金桂将香菱的名字改为“秋菱”,这一名字很形象地突出了香菱遭遇“水涸泥干,莲枯藕败”的处境。新续本更是突出了凤姐的悲惨结局。凤姐判词中有“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判词。学界普遍认为这预示着凤姐被休弃,哭回金陵娘家。新续本写到了凤姐东窗事发,邢夫人、王夫人、贾琏审问凤姐,并剥夺了她的管家之权,但并没有明确坐实被休一事。新续本重点描述了凤姐的结局,尤其是狱神庙的情节。“狱神庙”事是探佚学的重要成果之一,被认为是曹雪芹原著的重要内容。脂批中涉及凤姐的有:

庚辰本第四十三回批语:此言不假,伏下后文短命。

靖藏本第四十二回眉批:应了这话固好,批书人焉能不心伤!狱庙相逢之日,始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实伏线于千里。哀哉伤哉!此后文字,不忍卒读。辛卯冬日(刘姥姥为巧姐取名处)

87版“狱神庙”情节即是依脂批而来。在新续本中,宝玉、凤姐、贾环等人都被关押在狱神庙。醉金刚倪二救出了被王仁卖掉的小红,贾芸扮成差役,来狱神庙看望宝玉,并且尽力营救宝玉。刘姥姥与小红来狱神庙探望凤姐等人,并积极营救巧姐。后来,凤姐惨死狱中,尸身在雪地上被拖走。电视剧对这一场景用了一个长镜头,放大了凤姐死后的惨状,引起了较大的争议。其他如探春远嫁、黛玉“还泪而逝”、宝玉“悬崖撒手”等,这些情节都再现了探佚学的成果,还原了曹雪芹的“原意”,给观众呈现了一个不同于通行本的“彻头彻尾”的悲剧。

二、“脂本”“真本”与华视96版《红楼梦》

1996年,台湾中华电视股份有限公司摄制73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以下简称华视96版),编剧为丁亚民,导演为李英,主演有张玉嬿(饰林黛玉)、钟本伟(饰贾宝玉)、邹琳琳(饰薛宝钗)、徐贵樱(饰王熙凤)等。这是华视第三次拍摄《红楼梦》电视剧。这部电视剧也舍弃了百二十回本,同样选择脂评本加以改编,而且还参考了“旧时真本”。

1996年台湾“中华”电视摄制的73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定妆照

关于“旧时真本”的讨论,早在20世纪初就已开始,如境遍佛声说他听到的宝玉结局是:

余前在友人处尝见过抄本《红楼梦》,原本只八十回,叙至金玉联姻、黛玉谢世而止。盖联姻之议,非出自贾母王夫人之意,乃奉元妃之命,无可如何而就之。黛玉因此抑郁而亡,亦未有以钗冒黛之说。今世所传一百二十回之文,不知谁何伧父,何故强为此如鬼如蜮之事,此真别有肺肠,令人读之欲呕。

相传旧本《红楼》,末卷作袭人嫁琪官,后家道隆隆日起。袭人既享温饱,不复更忆故主。一日大雪,扶小婢出庭中赏雪,忽闻门外有诵经化斋之声,声音甚熟习,而一时不能记忆为谁。遂偕小婢启户审视,化斋者恰至门前,则门内为袭人,门外为宝玉,彼此相视,皆不能出一语。默对许时,二人因仆地而殁。以上云云,说甚奇特,与[18]今本大异。

甫塘逸士《续阅微草堂笔记》亦云:《红楼梦》一书,脍炙人口,吾辈尤喜阅之。然自百回以后,脱枝失节,终非一人手笔。戴君诚甫曾见一旧时真本,八十回之后皆不与今同。荣宁籍没后,均极萧条,宝钗亦早卒,宝玉无以作家,至沦为击柝之流;史湘云则为乞丐,后乃与宝玉仍成夫妇,故书中回目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之言也。闻吴润生中丞家尚藏有其本,惜在京[19]邸时未曾谈及,俟再踏软红,定当假而阅之,以扩所未见也。

华视96版将“真本”中的内容加以吸收,在细节处理上与87版区别较大。从篇幅来看,87版仅用6集表现后四十回的内容,而华视96版用了20集,因此,人物的处理与交代从容得多。在华视96版后四十回的情节中,宝玉几乎没有什么戏了。宝玉沦为乞丐,乞讨到袭人门口,与宝钗重聚,做了一名打更的更夫。华视96版最亮眼的人物是宝钗与凤姐。在大厦倾塌之时,贾府的男性个个束手无策,反而是女子挑起大梁。贾琏察觉了凤姐指使张华父子告状、并串通太医使尤二姐堕胎的真相,决定休妻,凤姐回到王家搬救兵,却得知四大家族已经大祸临头的消息,又赶回贾府。结果在贾府抄家的关头,凤姐勇敢地承担了所有的罪名,最后割腕自杀于狱中。宝钗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在困境中毫无怨言,体现出端庄、高贵、坚韧之品质。

在香菱故事中,华视96版具体处理为:夏金桂要毒死香菱,结果毒死了宝蟾。薛蟠与夏金桂在争执中打死了夏金桂,惹上人命官司。此时,元妃已去世。贾家想让贾雨村帮忙,结果贾雨村不买账。薛家花费了诸多银两,官府拿钱却不办事。薛家就这样走向了衰败。

87版由于篇幅限制,人物的变故与最终命运显得交代不清,而华视96版则能够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别有一番风味。比如,史湘云与卫若兰的婚事,以及“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同样是探佚学的研究成果,87版未能细加演绎,仅仅出现史湘云沦为官妓的结局。华视96版很好地演绎了这一情节,湘云与卫若兰定亲,卫家获罪,史家欲退婚,湘云坚持。湘云送给宝玉的金麒麟丢失,却被卫若兰拾到,宝玉将它送给了卫若兰,并明确以此表达了“白首双星”的祝福。第三节 对改编实践的几点思考

文学与影视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改编过程中,改编者的思想、观点以及艺术构思必然会反映到影视剧中,他们也势必会根据自身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来构筑影像作品。名著影视改编的第一步——版本选择,首先就是改编者的思想、观点、审美趣味等所凝聚的一次自觉的选择活动。这种选择首先源于改编者的改编态度,如果改编者遵循“忠实原著”原则,那么,首先就应该充分了解名著的生成、传播与接受情况。

我国长篇章回小说,从其创作过程来看,大体上分成两类:一类为世代累积型,即小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逐步积累,最终为小说家整理而成,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另一类为文人独立创作型,即由个体小说家独自构思完成,如《金瓶梅》、《红楼梦》等。由于世代累积型创作的特殊性,决定了某些小说的生成史与传播、接受史不能截然分开,读者在接受小说时,同时也参与了小说的创作,反过来又促进了小说的传播。文人独立创作型虽系作家个性之作,但由于其流布年代长久,或遗失,或散落,又经后世文人整理、加工、评点,也会形成不同的版本。因此,在考察这些妇孺皆知的古典名著时,不应该忽视其传播、接受一史。《红楼梦》系曹雪芹的独立创作,是一位天才作家的个性之作。它的产生不同于《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它没有民众广为参与的生成史。虽然作者“十年辛苦不寻常”,也有身边之人脂砚斋、畸笏叟等的评阅,但其创作过程称不上“世代积累”、“集体创作”,因此,几乎谈不上民众参与的生成史。但其传播过程中所引发的关注与争议,则远远超出《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世代积累”型小说。其中,最引人关注的问题就是脂评本与程高本之公案。程高本的横空出世弥补了脂评本非“全本”的遗憾,但争议亦由此产生。首先,程伟元、高鹗的“补”到底是“续补”还是“打补丁”?其次,怎样评价所“补”的后四十回?从阅读接受来看,我们可以忽略前者,而重点探讨后者。应该说后四十回对《红楼梦》的传播是“有功有过,功大于过”。首先,后四十回使《红楼梦》成为全本,使其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浑然一体的小说名著。其次,百二十回大体上完成了《红楼梦》之悲剧,成功地写出了全书的高潮和结局。前八十回写了抄检大观园和晴雯的夭折等,预示着家族悲剧即将发生,后四十回顺理成章地完成了宝黛钗的婚姻爱情悲剧,又将贾妃薨逝、抄家、贾母亡故、凤姐病死的家族衰败图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较之其他才子佳人大团圆结局自然高出一筹。即使从专业学术批评的角度来看,我们也不容忽视百二十回的成就。胡适在《红楼梦考证》一文评价道:

还有那最重要的“木石前盟”一件公案,高鹗居然忍心害理的教黛玉病死,教宝玉出家,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的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我们试看高鹗以后,那许多“续红楼梦”和“补红楼梦”的人,哪一人不是想把黛玉、晴雯都从棺材里扶出来,重新配给宝玉?哪一个不是想做一部“团圆”的《红楼梦》的?我们这样退一步想,就不能不佩服高鹗的补本了。我们不但佩服,还应该感谢他,因为他这部悲剧的补本,靠着那个“鼓担”的神话,居然打倒了后来无数的团圆《红楼梦》,居然替中国[20]文学保留了一部有悲剧下场的小说!

的确,胡适的评价可谓点破程高本后四十回之精髓,即它完成了宝黛爱情悲剧,大体上保留了全书的悲剧风格。再次,人物性格基本上与前八十回衔接。主要人物宝玉、黛玉、宝钗、王熙凤等性格的主要方面基本一致,次要人物鸳鸯、司棋、袭人等刻画得也有出彩之处。此外,后四十回不乏精彩之处。如潇湘惊梦、黛玉焚诗、金桂放泼等。牟宗三曾这样评价后四十一回:

人们喜欢看《红楼梦》的前八十回,我则喜欢看后四十回。人们若有成见,以为曹雪芹的技术高,我则以为高鹗的见解高,技术也不低。前八十回固然是一条活龙,铺排得面面俱到,天衣无缝,然后四十回的点睛,却一点成功,顿时首尾活跃起来。我因为喜欢后四十回的点睛,所以随着也把前八十回高抬起来。不然,则前八十回却只是一个大龙身子,呆呆地在那里铺设着,却活得不灵。

前八十回是喜剧,是顶盛;后四十回是悲剧,是衰落。由喜转悲,由盛转衰,又转得天衣无缝,因果相连,俨若理有固然,事有必至,那却是不易。复此,若只注意了喜剧的铺排,而读不到其中的辛酸,那便是未抓住作者的内心及全书的主干。《红楼梦》第一回说完了缘起以后,随着来了一首诗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然若没有高鹗的点睛,那辛酸泪从何说起?所以全书之有意[21]义,全在高鹗之一点。

当然,从客观来看,后四十回较之前八十回确实存有明显不足,主要有:一,悲剧色彩减弱。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出“彻头彻尾之悲剧”(王国维语),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是“万艳同杯(悲)”、“千红一窟(哭)”,而高鹗之四十回却在查抄后,让贾政承袭了世职,贾珍从轻发落,宝玉、贾兰双双高中,“兰桂齐芳”、“家业再振”,冲淡了其悲剧色彩。二,主要人物有些失实。譬如对仕途经济深恶痛绝的宝玉也来读书应考,对元妃晋封“置若罔闻”的他对贾政升官却欣喜若狂;不问俗务的林黛玉也来操心晾衣服、煮稀饭等琐事,“从来不说混帐话”的她也说出八股文章“不可一概抹倒”之话。三,艺术手法也较前八十回略逊一筹,某些情节、细节重复、模仿前八十回,语言也缺少前八十回之神韵。随着探佚学的发展,学界对脂批的研究也日渐深入,一些埋藏于前八十回的伏笔不断被挖掘出来,大家对曹雪芹的“原稿”或“最初构想”兴趣日浓,相关的阐释也愈多。这些阐释由学术研究文章中的片言只语,发展到完整的情节构架、人物的最终结局,最终虚拟成小说后四十回的整体风貌。87版与华视96版剧本后四十回的内容,就是根据这些研究成果编创。这两个剧本的出现,是红学研究成果荧幕化的结果。如果从《红楼梦》的整个传播史来看,也在意料之中。只是这是否能得到观众的认可,是否能创作超出程高本的思想意识和艺术水平,则值得商榷。

当然,《红楼梦》后四十回的公案,主要还是在红学界。《红楼梦》在广大普通读者群中传播的,就是那个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即使有读者知道后四十回作者不是曹雪芹,即使知道“黛死钗嫁”这种“掉包计”很俗套,“兰桂齐芳”、“遗腹子”冲淡了全书的悲剧氛围,也并不妨碍他们喜欢百二十回本。普通观众与学者的审美需求不同,他们甚至可能更喜欢百二十回本的结局。林语堂曾经说:

老实说,《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第一流小说,所以能迷了万千的读者为之唏嘘感涕,所以到二百年后仍有绝大的魔力,倒不是因为有风花雪月咏菊赏蟹的消遣小品在先,而是因为他有极好极动人的爱情失败,一以情死一以情悟的故事在后。初看时若说繁华靡艳,细读来皆字字血痕也。换言之,《红楼梦》之有今日的地位,普遍的魔力,主要是在后四十回,不在八十回,或者说是因为八十回后之有高本四十回。所以可以说,高本四十回作者是亘古未有的大成功。这就是说,这本小说,不但能为少数雅人一时所赏识,而能百代后世男妇老幼所[22]共赏,是因为有高本。

舒芜在《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一夕谈》一文中也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提到自己的感受:

我正是从一个极普通的读者的角度出发,想到自从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出现以来,一百七八十年了。一代又一代的广大读者,只知道这个一百二十回的本子。作为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感动了无数读者,滋养了无数作者,也只是这个一百二十回的本子。胡适的考证发表之前,也许除了三四个人之外,谁也不知道这一百二十回里,还有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之分。这就是说,这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已经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存在”。即使胡适的考证发表之后(应该承认他的考证是有贡献的,有积极意义的),学术界固然大都知道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了,而广大读者要读《红楼梦》,还是读一百二十回本,他们或者根本不知道胡适的考证,或者明知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有区别,而仍然要把一百二十回连在一起来读,不[23]愿读一个故事没有完的残缺的八十回本。

的确,普通读者即使知道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有别,仍不会改变这种欣赏习惯。红学家、红学爱好者会购买甲戌本、庚辰本等残本《石头记》,而普通读者购买的会是通行的百二十回本。

电视是一门大众艺术,与象牙塔中的学术研究不同。如果从观众角度来考虑,电视剧《红楼梦》以通行本为版本拍摄,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87版与华视96版却给普通观众摄制了一个陌生的《红楼梦》。其中“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与“黛玉之死”的情节尤其值得商榷。天香楼秦可卿一事,是《红楼梦》一谜,通行本写她因病而死,但“合家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贾珍哭成泪人一般,丫鬟瑞珠触柱而亡,宝珠甘为秦氏义女尽孝道。秦可卿的判词是“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判词前的画也是“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究竟是病死,还是淫丧?令人纳闷。脂批中提到曹雪芹对此处的修改,曹雪芹初稿写她风月之事,批语尚存“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半联回目,后畸笏叟“命芹溪删去”,而用春秋笔法写她因病而死。曹雪芹对秦氏“淫丧”的删改,应该说他是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做了更为精确的审美判断。电视剧舍弃曹雪芹自己修改后的情节,而去臆测作者初稿中的描写,把秦可卿的病死又改回淫丧,作为研究成书的过程是可以的,作为改编“依据”则大可不必。程高本中黛死钗嫁的情节,虽有戏剧性,但其客观的悲剧感染力极为强烈,“焚诗稿断痴情”的黛玉精神上的幻灭和生命的毁灭与失魂落魄的宝玉貌似喜庆的婚礼对比,具有深邃的思想内涵和震撼人心的悲剧美。因而,它成为我国悲剧文学中最感人的篇章之一,两百多年来感动了无数读者。而改编者却斥之为粗俗的“掉包计”,为此将黛玉之死改编为:贾母成宝黛爱情的支持者,只是由于袭人提醒王夫人,宝玉的婚事要听取宫里娘娘的意见,随后元妃赐婚宝玉、宝钗,而此时宝玉恰恰在外未归,黛玉偶然听到赐婚消息,病重而死。把黛玉之死归因于这些偶然因素,从而使悲剧缺少了充实的社会内容和新旧两种势力的尖锐冲突。无论从家族利益还是从黛玉病恹恹的身体和“乖张”性格来看,贾家都不会选中黛玉。87版在这个问题上把贾母、凤姐的态度和元妃、王夫人的态度截然区别开来,既不符合小说实际描写,也冲淡了宝黛爱情的悲剧氛围,因而成为最大败笔。

事实上,学术研究的争论与电视剧的改编性质不同,某些学者对程高本后四十回性质和艺术价值的认定,并不代表后四十回不适合改编成电视剧。《红楼梦》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已然成为一个艺术整体,虽然后四十回较之前八十回略有逊色,但它并没有失去作为一部世界名著的光彩。两百多年来,《红楼梦》主要是以一百二十回本行世的,因而备受海内外读者所喜爱,这是为大多数读者所承认的事实。大部分红楼影视作品选择百二十回本,实在是很自然的选择。而且,一些影视剧在对后四十回的处理中,既尊重后四十回的情节,也根据影片的需要进行了灵活的处理,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期待在以后的红楼影视改编活动中,改编者在版本问题上能够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最佳选择。

[1] 抄本系统的各本也受到印本的种种影响。多数学者认为,超过八十回的脂本如梦稿本、蒙府本的后四十回可能是据程高本配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